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型课的基本环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微型课是教师在无学生的情况下,面对教育专家、同行进行15~20分钟的虚拟教学。它能较方便、快捷、全面地考查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基本功和授课能力等。虽然微型课表面上听课的是教育专家或教育同行,但对话的对象却是虚拟中的学生。它不需要教师口头阐述设计意图,但要将教学意图渗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说课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在教学观摩活动中,发现个别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突然转变语气和风格,向评委说明设计意图或口头描述学生活动情况。这就是将微型课和说课混淆起来了。
微型课和标准课的区别:首先是时间,标准课用40分钟展示师生活动的全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共同经历的生命过程。课堂要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活动。微型课由于缺少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只有15~20分钟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模拟。其次是标准课有学生参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分配时间。微型课没有学生,教师根据经验、教学内容预设学生的学习情况,推进课堂教学。最后标准课教学内容要相对完整,环节齐全。而微型课可以是完整教学内容,也可以是教学内容的某一精彩片段的呈现。
说课、微型课、标准课三者虽有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说课让教师头脑清晰,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依据和设计意图。小课有利于教师熟悉教学环节,更侧重于实际教学,是标准课的浓缩。说课、微型课都是为标准课服务的,他们的终极“战场”是标准的40分钟课堂。只有明确三者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定位,把微型课上得姓“微”,上得精彩。
二、注意课时划分的合理性
小课首先面临的就是划分课时,确定教学内容。在观摩中发现不少教师学段目标不明确,课时划分混乱。有位教师执教“乌鸦喝水”,展示了如下环节:1.导入:通过上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2.读文:请同学们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生字所组的词。3.去掉拼音,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吗?小组抢读,介绍识字方法,对比字形。4.再读全文。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推测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其教学目标是: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认识生字。如果按通常两课时设计,那么第一课时的目标应该是:1.正确朗读课文。2.正确书写生字。3.体会学习小乌鸦爱思考,肯动脑的品质。很显然这样的课时划分和目标制定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还有一些教师,用一课时的时间既学习了生字,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完成了整篇课文的讲读,还进行了拓展。表面上看教学内容丰富,但透过内容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多内容,一节标准课能完成吗?即使能完成,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一定是走马观花,无法深入下去,学习品质也会大打折扣。
备微型课和标准课是一样的。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合理划分课时,制定清晰的课时目标,再围绕课时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不会走偏。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微型课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所以教学过程一定要简洁明快,重点突出,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实效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导课要快速切题。可以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直接复习导入;可以启迪思维,设疑导入;可以巧用图片,情境导入;也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导入;还可以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课题。总之,导课要简洁,时间在一分钟以内比较适宜。
授课内容要相对完整、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过渡自然。微型课在讲授时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条主线组织教学。
要适时小结,适时小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学习收获,也能让自己的意图体现得更清楚。如每个环节或知识点讲完后要及时进行小结,特别是课堂小结,可以从知识、情感、学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小结。
板书要简洁完整,能体现重点,突出难点。一个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在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相继完成板书。最好根据学生年龄情况选用图文结合的板书,切忌课前写好板书、上课无板书等情况出现。
四、注重课堂评价的丰富性
微型课虽然没有学生,但课堂评价至关重要。因为教师在课堂中的常规要求、知识讲解、学法引导、环节过渡、虚拟调动学生情绪都要通过课堂评价来完成。丰富的评价让没有学生的课堂不呆板、不单一,让没有学生的课堂处处展现教师对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关注。微型课的课堂也会因为评价而丰富生动。
五、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展示
篇2
微课即微型课,顾名思义,就是比正常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的课。上好一节微课,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把微课的特点和课题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的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它不在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但整体上仍应该包括引入课题、内容讲授和总结三个步骤。微课教学时间有限,一节微型课正常在15分钟左右。微课一般没有学生参与,只是面对评委授课。上课的具体过程和常规课堂教学一样,教师在讲台上把预设好的教学过程进行展示,包括问题的提出、课堂活动的安排、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等过程都要呈现。由于没有学生,教师的这些设计都是在提出问题或安排后,假设学生已经完成的情况下,继续展示下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答疑或活动的时间在微课中可以节省下来。
二、微课与说课的区别
微课和说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切忌把微课与说课等同起来。微课的本质是课,具有课的基本属性。微课实质上就是一节课,与常态课不同的是它时间短,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而说课的重点在“说”。说目标、说教法、说流程……是在“纸上谈兵”,是在务虚,不是在上课,只是在告诉大家准备怎么上,为什么这么上。
三、上好微课的基本要求
1.切入课题要迅速。由于微课教学时间短,切入课题必须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可以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也可以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2.讲授线索要清晰。在微课的讲授中,要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课题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3.教师语言要得体。在微课中,学生活动被省略之后,教师的讲解水平倍受评委的关注。教师在要求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的同时,更应做到准确,逻辑性强,简单明了。
4.课堂板书要简约。板书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要真正起到对内容要点的提示作用。在微课中,部分板书可以提前准备到纸板上,以挂图的形式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在恰当的位置,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5.课后小结要精要。在微课的结尾,一定要有小结,用二三分钟时间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微课的课堂结构趋于完整。微课的小结,不在于长而在于精,在注重总结内容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方法的总结。
四、要处理好三对矛盾
1.要处理好“有”与“无”的矛盾。在微课的现场,没有学生。但执教者心中不能没有学生。微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和常规教学是一样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
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教师该提问提问,该布置布置,该指导指导,该点拨点拨,该评价评价。这些“过场”都要一一呈现。只是学生没有实际做,执教者只是假定学生已经完成、估计学生完成的程度和结果。这种估计是否恰当,这些建立在估计基础上的点拨评价是否到位,要由专家评委做出判断。因此,要做到估计“恰当”、点拨评价“到位”,执教者就要在备课时研究学生,或设想教材所对应的学生群体的状况,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
2.要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微课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有限,处理好“多”与“少”的矛盾,做到恰到好处,尤为重要。内容过多,未免庞杂;内容过少,未免空洞。“庞杂”则显得重点不突出,“空洞”则显内存不丰厚。无论常规教学,还是微型课,板书都是必需的。只不过在微课上“多”与“少”的矛盾尤为突出而已。板书太多,既费时,又显累赘;板书太少,虽省时了,但也许会导致表意不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篇3
关键词: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 B 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代码:
1. 引言
“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介绍微处理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常用接口芯片的内部结构、外部引脚特性、工作方式等内容。其先修课为数字逻辑信号、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等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微型计算机的接口原理与技术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了解;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接口的概念、功能、组成和体结构;使学生初步掌握微型计算机总线及接口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常用接口硬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接口硬件原理图和相关的应用程序;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设计一些常用的较为简单的接口控制电路,同时掌握微机接口技术新的发展趋势,也使学生系统科学地受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最终使学生有较为全面、系统、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学习其他课程、从事计算机应用的研究和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传统的“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弊端[1-2]。(1)传统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这门课程的传统教材内容陈旧,没有与时俱进。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已显得比较落后,而且比较乏味、枯燥,很多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以教材的内容为主,没有与时俱进的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学生普遍感觉枯燥乏味。(2)教学实验以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主。传统的“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实验,授课教师一般会让学生按照实验说明书中的实验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操作,直接观察实验结果,完全是对教材上或实验说明书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进行验证,学生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思考,不了解实验的内在运作的实质,也没有创新性,学生对各种接口芯片在实际中的应用没有很深刻的理解和掌握。(3)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够灵活,仍然主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一般直接将理论知识、实际技能讲授给学生,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知识完整的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往往调动不起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4)考核方式以“应试”方式为主。传统的“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考核方式一般为闭卷考试,学生在复习时对很多知识点死记硬背,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类似课程产生抵触情绪,而且起不到活学活用,增加兴趣的作用。
因此要想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必须从多方面同时着手进行改革。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加强实验环节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能够使理论为实验打基础,在实验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并且能够逐步培养对本课程的兴趣及创新的能力[1-4]。本文对“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实验环节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革。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安排授课内容的顺序,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避免讲授知识的重复性;合理分配学时。
第一部分,首先介绍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端口编址译码方法,使学生能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介绍微型计算机原理,主要讲解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以及内部结构,目前,该课程大多介绍8086的结构和原理,而随着微型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也应该进行及时调整,结合当今的微型计算机介绍32位微型计算机的主要组成。在教学上也应从应用和实用的角度出发,主要强调微处理器中寄存器的结构和使用。这一部分是学生的对本课程的入门阶段,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细致入微,使学生能够接受新内容,笔者建议在这一部分多花些时间,适当增加学时。
第二部分,首先介绍汇编语言,对各种指令的介绍要精简,只给学生介绍最常用的几个指令。比如传送类指令只需介绍MOV指令以及堆栈的PUSH和POP指令。然后介绍程序设计的结构,汇编语言属于结构化的程序。最后介绍总线的组成、传输方法及配置,主要介绍PCI总线的特点、命令、寻址、传输及仲裁方法。由于学生在其他一些课程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上述内容,对于这一部分的讲解应适当精简学时。
第三部分,重点介绍接口芯片,讲解芯片的用途和使用情况而对芯片内部具体的结构可以简单介绍。比如定时计数器8253,着重介绍三个计数器的六种工作方式的特点及如何使用;串行和并行的接口芯片要结合目前的使用现状,比如打印机的应用;对于中断部分,着重介绍中断的基本概念,对采用中断技术的程序编写着重讲解,要特别注意中断处理的流程。另外,还应与时俱进,和现在的应用结合起来,介绍当今比较常用的接口,比如USB接口等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是“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的重点,因此教师在讲授时要详细,并适当增加学时。
3. 实验环节的改革
笔者认为实验教学环节可以在完成计划内教学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设施条件等资源,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学习条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前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实验都是演示性的,10人一组,运行一下演示程序,看一下结果就算完成实验任务,学生对整个实验的印象非常模糊,起不到加深了解的作用。自从 2012年我校建立了新的“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实验室以后,实验设备可以做到4人一组,为加强实验教学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笔者对“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原来单一的验证型实验课转变为由验证型实验、扩展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共同构成的实验课。验证型实验是针对某一设计好的实验,对其功能做一个验证。对于这类实验,学生只需依照实验说明书中给出的操作步骤,很容易就能完成实验,实验程序通常也是现成的,学生只需在电脑中调出现成的程序并运行就能得到想要被展示出来的实验现象。验证型实验安排在授课初期,对于学生理解各个芯片的工作原理有一定的帮助。扩展型实验在验证型实验的基础上,对其电路连线或实验程序做一些修改,再去观察和分析所得到的实验现象。由于需要修改实验电路和实验程序,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比较清楚地理解整个实验过程,扩展型实验安排在授课中期,起到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作用。在学完本门课程所涉及的所有接口芯片后,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在实验柜上自己动手去设计几个包含多个芯片的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综合型实验安排在授课后期,对于学生加深本门课的认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巩固了所学到的知识。
在每次实验进行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实验的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对待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放弃探索,并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指导教师在实验中扮演配角,负责给学生指明方向,并指导学生一步步的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在每次实验前,要求学生养成先预习的习惯,使其先明确设计任务和目的,再由教师详细讲解设计内容。在每次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及时写好实验总结及实验报告。组织课外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开发,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4.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即使有优秀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实验设备,而没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够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更提高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新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为学生提供无穷的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创新能力。从实际出发,用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体系和叙述方法,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常见的有汽车仪表盘、超市收银机、银行排号系统、公司电子考勤机、小区防盗系统、公路收费系统等。在授课初期,可以选择一个跟学生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例子,如公交车的报站系统等,由浅入深地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本门课程的实用性所在,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开发出这样的产品,从而产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实验兴趣。
(2)在授课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中有大量的硬件理论,内容比较枯燥,如果一味地平铺直叙,学生很快就会觉得很乏味,对本课程失去兴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们也参与到课程中来。比如在讲定时/计数器8253 时,提出一个用 8253 控制包装流水线的例子,让学生自由提出控制方案,然后大家集体讨论,并给出控制程序,这样既做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除了课堂假设提问与学生互动外。笔者还精心设计了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关的一些小问题,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效果。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提问,鼓励他们不要怕说错,失败乃成功之母。
(3)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课,其优点是直观、全面,并且展现的内容更加美观。但是其缺点是容易造成讲授速度过快,信息量过大,突出不了重点,从而造成学生的思路跟不上,影响授课效果。笔者采用与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法,把讲课的速度控制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以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比如PCI总线这一章节,介绍PCI总线的读/写操作的时序信号时,由于时序信号种类繁多,若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学生一般接受不了,此时如果适当地配合板书讲解,有意地放慢一下讲课速度,就完全可以做到教与学的同步。
(4)借助竞赛激发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学生总是按照教师安排的教学进度一个一个章节地进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通过学习,很难将每个接口芯片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接口知识和设计竞赛。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理论知识进行高速的吸收、提炼和升华,进而结合实际案例的设计来使学生的接口技术开发能力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5.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实施因材施教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的依据。目前,“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以闭卷形式进行理论考试。这一考核方式无形中把学生学习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指令等方面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其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和考查。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学生时不再单一地看笔试成绩,应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反对单纯以理论考试的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做法。对于“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将考核成绩分成两个部分综合给分。第一部分考核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这一部分的考核采用半闭卷半开卷的考核方式,考试时间为60min,占总成绩的50%,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分析和程序设计题型,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考试时,学生可以自带一页手写好的参考资料,进行辅助答题。第二部分考核实验操作能力,对学生考核的重点不是看完成实验的速度和对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而是考核在实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一部分占总成绩的50%。
6. 结论
由于微型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不断的给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这就要求教师紧跟发展趋势,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实验、实践环节,采取多种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统一。通过“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不仅使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培养了思维和创造能力,也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提供很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蔡莉莎, 吴恒玉, 曾维鹏. 高职院校《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 装备制造技术, 2011, (3):206-208.
[2] 吴卫江, 李国和, 陈菲. 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 教改纵横, 2009, (2):56:57.
篇4
关键词:微课;特点;开发;利用
一、“微课”的概念和组成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三、微课资源的开发
1.内容规划。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首先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和进程,形成建设规范和体系。内容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按照课程标准并结合教材,组织教研员和一线学科专家共同确定各学科的知识点谱系,在征求意见后统一。
2.平台建设。微课平台是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平台功能要在满足微课 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
3.微课开发。微课内容开发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模式一般有“征集评审式”(面向教师个人)和“项目开发式”(面向学校和机构)。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报送、审核、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
4.交流应用。交流与应用是微课建设的最终目的。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定期组织教师开展 “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
微课是微型课的代名词,来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本质上属于教师为中心模式。从教育技术视域考察,微课属于新一代教学课件范畴。微课程则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其灵感来源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实验,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老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4期《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文中指出:“‘微视频’(指微课――笔者注)需要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是录制的一段教师上课讲授活动的内容,实质是一段视频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可以作为一段学习材料,没有形成‘微课程’的系统”。如果从广义教育资源角度理解,微课程则是课程改革与信息化进程中的学习资源创新,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新型资源。广西师范大学郑小军老师把它归纳为“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比较微课与微课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微课是教师授课的电子浓缩版或曰课件的改良版,与十多年课件教学的结局那样并不撼动传统教学方式与人力资源培养模式。微课程则体现课程改革要求,并且支持正在酝酿中的第三代课程改革。从学习模式上来看,微课程更接近于MOOC。MOOC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选修MOOC可以取得学分,可以充实生活与职业生涯,“教育成为了人们基本的权利”(Coursera创始人达芙妮?科勒语)。微课程是与教学方式融为一体的,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与未来的高等教育可能接轨得更加无缝一些。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微课程中的资源与微课的呈现方式有着天然的联系。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微课需要跳出技术与浓缩课的藩篱,走向微课程,在课程视野观照下,思考“微视频”的功能定位,使之与教学方式融为一体,为民族复兴与国家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殿波,薛苏秦.“微课”实践中亟待厘清的四个基本问题[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05).
[2]高尚德.“微课”:课堂翻转的支点[J].文化新技术,2013,(05).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篇5
关键词: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Practice
Pan Lili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Qindao College,Qingdao266106,China)
Abstract:The description"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current situation,describes the course of practice teaching role,made a practice of teaching computer interface design,in order to reinforce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Keywords:Microcomputer theory;Interface technology;Practice
一、引言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是单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阐述了微型计算机的主要组成结构,讲解了应用系统的设计,描述了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编程。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课程可以使学习者掌握微机软硬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常规技能,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有助于今后从事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仪器的学生打下良好专业基础。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教学课程信息量大;教学内容更新迅速,学生往往感到难学,老师执教困难;实践环节比较多。下面,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结合其教学进行探讨,阐述一些教学体会。
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当前现状
按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设定学分数为3.5分,56节学时数,包括48学时的理论教学,8学时的实验教学。教学目标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要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熟练掌握微型机的组成、工作原理、接口电路及硬件连接,具备微机系统工作的整体概念,初步具有微机应用系统软硬件开发能力。所以,选择教材时,必须涵盖课程相关知识点,并有所侧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验教学环节上见到实效。教材与习题力求紧密结合,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消化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举一反三,开拓思路。《微机原理》课程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软件、硬件两个部分,软件部分:汇编语言编程;硬件部分: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的连接,中央处理器和外部接口的连接。不同类型的中央处理器的汇编语言不相同,与外部接口的连接也有差异,选用不同的中央处理器,对应的教学内容也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应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教师要不断探讨、研究新的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实践环境来改革教学手段。
三、《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实践教学过程是保障学生具备从事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课程实践和创新的基础。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实践课程被划分成基础验证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和开放型实践三个部分,做到由浅及深,基础是验证型实践,重点是综合型实践,按照学生情况自主选择开放型实践,对原有的实践项目进行重新调整,对项目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整合等整理。
(一)基础验证型实践分析。基础验证型实践主要用来让学生熟悉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步骤,熟练运用其开发环境。该项内容包括汇编程序的设计技术(包括DEBUG的常用指令,并且用DEBUG调试程序等)及熟悉PC总线微机工作原理,同时正确使用典型接口电路以及中央处理器及外设的接口方法和其编程原理。对于该部分内容的掌握可以让学生对微型计算机建立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一部分内容掌握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综合设计型实践能否顺利进行,是综合设计型实践的理论基础。所以在实践开始之初,指导教师要先对实践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形式深入讲解,对于汇编语言编程开发环境要加强解释和演示,使学生做到熟能生巧。具体的实践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循环分支程序设计实践,要求熟悉8086/8088常用指令及DEBUG常用命令,熟悉使用汇编语言进行分支与循环程序设计的方法。第二部分:DOS系统功能调用,要求熟悉DOS系统功能调用及其编程方法。比方说:字符输入与输出的功能及使用环境。第三部分:简单输入输出接口的操作,要求掌握接口操作的基本方法以及数据输入输出程序编制的技巧。
(二)综合设计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要求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知识系统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整体,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创造性和能动性。通过综合设计型实践的训练,学生能更清晰把握部件与系统的关系,建立系统的概念,获取构建系统的初步知识。该环节的实践只给定实践目的、要求和实践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践方案并加以完成。
四、微机接口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是将实践教学按照难度进行阶段性的划分。第一步,在实践初期增加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训练,使基本操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安全化的要求。第二步,分阶段、逐渐增强操作的综合性,逐渐提高其难度,拓宽实践的知识覆盖面,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快速提升。最后,实践室对学生全面开放,充分让学生使用实践室和实践仪器设备,包括学生可以自选练习题目,自由设计实践的方案步骤,并让学生自己对实践室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微机原理和接口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单独设置实践课,安排足够的微机接口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以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汇编语言指令为核心,以接口电路为桥梁,通过实践课让学生掌握使用指令控制中央处理器,完成指定的功能,通过接口电路实现信息的I/O,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与调试方法,熟悉接口芯片及其电路连接与初始化编程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课程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相关的电子竞技大赛,指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实践性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微机接口电路的设计,特别是微型计算机测控系统学习与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动手能力。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整合,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微机接口基础实践、大型实践、综合提高型实践三个层次改革方案,实践内容与随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开展实践教学。在基本技能方面,结合基本理论与实践,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实践或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语
通过引入实践性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学练的互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去探究,从刻板记忆到按原理分析记忆。学生们学习兴趣高涨,理解透彻,掌握熟练,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6
一、教师课程能力面临的现实困境
目前,国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主流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即学校对所有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改造;狭义上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然而,或是先入为主,或是急于出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在实际操作中常被理解为后一种形态,其开发过程也被看成是课程编制,教材编写,课程评价等一系列专业性极强的活动。“专家指导”“校长领导”“精英教师主导”的开发小组完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工作,这一过程开始于学者专家和少数“精英”教师对问题的研究,然后是开发解决方案,终点是解决方案在大量使用者中的传播。大多数教师实际上还是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扮演着忠实地实施由少数人开发的既定课程的角色。再加之此类校本课程通常都要持续一学期以上,但又不在教育评价范围之内,校本课程非但没有实现提升教师课程能力的预期,反而导致部分教师的本能抵抗。
二、微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着力点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1.学习方式更灵活更有针对性
微课是以某一学习主题为核心组织起来的相关活动,所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更重要的是将已经脱离社会的学习活动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将人为孤立起来的知识回归到真实的生活源泉中,将单一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群落。微课程课时一般比较短,教学材料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所设计的活动一般和现实相关,不只是让学生提取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本门课程的知识,也丰富了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教学的教育性是客观存在的,在微课程中,教师总是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形成自主学习的资源库,让学生时刻学习
研究表明,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多知识是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例上下班坐地铁看报纸,跟同事聊天、生活问题寻求百度和Google帮助等等,都能对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类似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E-Learning平台也可以来实现。将现有的课程拆分成视频碎片,形成一个具有大量视频信息的数据库,学员需要学习相应知识,可以像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搜索引擎一样输入关键词,就会出现一系列索引文件,学员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个知识点可以是理论解析、实战案例、flash演示、情景模拟等各种素材,可以满足员工的自我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的讲解只是学员知识中的一个工具,形成以学员为主导的学习活动。学生通过阅读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研究问题本身,还要查找确定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此类型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案例为中心的学习中的一个环节。
3.小步子快跑,让学生跑的更快更稳
研究者认为,在实施大规模课程改革时,“小步子快跑”是一条比“跨越式前进”更为可取的策略:将宏伟的改革蓝图转化为一系列小幅度的、时间分配合理的阶段性目标,让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能够逐步而迅速地实现改革目标。微课正是“小步子快跑”的一种具体而合理的载体,教师通过开发各种微型课程,在一次又一次由“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构成的螺旋型研究中提升自主决策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三、在微课开发中实现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
微课教学是一节完整课的教学过程的浓缩,一般课的基本环节都具备,微课的教学时间也较短,做为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精选环节,精炼语言,才能在规定的时间能完成教学任务,并录制成教学视频。这一准备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教学设计、思考、以及成长的过程。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片段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
四、评估与反思
篇7
一、解读优秀教育传统
我国具有优秀的教育传统,我们的先贤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对教学规律反复认识、归纳和实践,得出了许多优秀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如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学以致用、教学相长、有教无类、长善救失等。它们既是中国优秀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教育智慧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教学原则或者教学方法有些已经被固化为课堂教学必须遵守的教学常规,有些则需要传承、改良和创新。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围绕教学的有效、高效,全国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名目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但这些模式无非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中某些教学环节的优化组合,或对个别教学观念的强化突出。比如,对教与学先后顺序的优化组合,有先教后学、先学后教、讲练结合等;对各环节时间分割的优化组合,有限时训练、当堂反馈等;对多种学习方式的优化组合,有意义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对各环节两个参与主体的角色扮演的优化组合,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教生、生教生、生教师等。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效课堂的出路,并不在于抛弃优秀的教育传统另起炉灶,而在于对优秀教育传统加以传承、对课堂教学内容加以改良、对课堂教学艺术进行创新。先传承、后改良、再创新,传承是基础,改良是关键,创新是目标。
当我们回归教育经典与本源之后,便会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
二、在实践中研究高效课堂
(一)我校高效课堂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
自2009年以来,我校对高效课堂的研究经历了打磨家常课、开展课题研究、开辟实验班、打造高效课堂节四个发展阶段。
1.打磨家常课
打磨家常课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同课多磨,属于纵向磨课。教研组确定课题,同一课题同一个人反复磨课,教研组反复评课,在反复中寻求高效。二是同课异构,属于横向磨课。教研组确定课题,同一课题多名教师作课,教研组评课,在比较中寻求高效。
2.开展课题研究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且诸因素间关系复杂。高效课堂不是一种模式或者几项规定就能做到的,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个环节、每个理念、每条措施都有待实践的检验。因此,把高效课堂作为课题研究就成为了我们的必然选择。
一是立项市级课题。2009年,我校获得立项南宁市B类课题“高效课堂与师生发展的行动研究”。2012年升级为南宁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开展滚动式研究,针对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高效课堂的评价策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策略等开展进一步的行动研究。
二是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要求35岁以下青年教师人人要有微型课题,可以从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中选题(如课堂讲解技能的行动研究),也可以从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中选题(如课堂组织技能的行动研究),还可以从教育教学的细节中选题(如市级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等。微型课题的选题遵循从话题到问题到专题到课题的思维模式。
三是每年开展一次高效课堂主题研讨会。
3.开辟实验班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我们在新高一年级开设了两个“高效课堂实验班”,主要任务有三个:
一是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各个学段、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课型(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实验课等)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是开展学案导学的实验研究。导学案是学生实施学习的方案。通过把知识分解为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性知识、需要学生探究学习的拓展性知识、需要老师讲解的疑难性知识、需要通过训练加以掌握和巩固的规律性知识等,来设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过程,实现高效学习、高效反思、高效总结。
三是开展互助小组建设的实验研究。强调异质分组,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定期对小组发展情况进行考核,班主任颁发进位证书和保位证书。目前互助小组建设已经从学习小组发展到德育小组,从课上延伸到了课下,学生基本上实现了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
4.打造高效课堂节
高效课堂节每年一届,2012年为第一届,研究的课型统一设定为新授课,以优化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为抓手,探究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我们的理论假设是:对课堂教学常规环节进行优化,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效教学。高效课堂节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广泛参与。参与者为三个团队:作课教师团队9人,校内评课专家团队每个学科5人共45人,教研组文化展示团队每组1—2人共12人。要求每个教研组至少要进行3次磨课,在这个过程中,全组教师基本上都参与了这3次磨课。
二是深度参与。高效课堂节的任务是立体式的,作课教师首先要学习提炼本学科新授课课堂教学的环节,其次要在反复磨课中实现优化,最后还要形成课后书面反思,在教研组评课或者在学术沙龙上交流,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实践—提炼”的专业发展的过程。校内评课专家听课评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实践—提炼”的专业发展的过程。教研组文化展示团队要全程跟踪作课、听课、评课等磨课的过程,与作课教师、评课专家进行深度交流,解读本组的教研文化,提炼优化环节的策略并形成成果,在板报上展示或者在学术沙龙上交流。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实践—提炼”的专业发展的过程。因此,高效课堂节使参与者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实现了深度参与,有利于推动我校高效课堂研究的校本化进程。
三是持久参与。高效课堂节持续一周时间,作课、听课、评课,磨课的次数多、时间长,除了半天对外开放,其他时间都是校内研修,着眼点更多的是瞄准内部修炼、内涵修炼、内功修炼。本届高效课堂节的主题是新授课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此后要相继开展对其他课型如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实验课课堂教学环节优化的研究,并根据课堂实践的实际确定新的研究主题。高效课堂节的目的是追求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以及发展上的文化自觉,力争使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达到自省、自悟、自为的发展境界。
(二)高效课堂的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主要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高效课堂教学评价倡导“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论教”的指导思想,主要以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以及教学效果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以此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使课堂教学达到真正高效。
1.拳击比赛评分的启示
拳击比赛是身体对抗性很强的运动,是人与人的直接对话,是通过对人的肢体与大脑的合理运用、高效运用,使对手无法继续比赛或者得分超过对手来获取胜利的。这是一种直接的胜利。不仅追求胜利,而且追求获得胜利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为了准确地反映拳击手的比赛成绩,拳击比赛的裁判分为台上裁判和台下评判员两类。台上裁判由1人承担,主要负责对两名选手动作规范性和比赛是否继续进行裁决,是对时间(效率)和直接结果(显性效果)的评判;台下评判员由3人组成,分坐在拳坛的三个侧面,从不同的角度观测台上比赛的情况,主要负责对选手比赛的效益和间接效果进行裁决。
2.高效课堂理想的评价模式
高效课堂也是高强度、高速度思维碰撞的活动,是一个人与多个人以及多个人相互之间的“对话”。
由于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情感的生命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思维互动、情感互动以及生命互动的场所,教师和学生作为这个互动场中的两个主体,都参与了肢体与大脑的高速度、高强度、高效度的互动,而且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变换着各自不同的角色担当。因此,高效课堂理想的评价模式应该是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效果三个维度分头进行,综合评价。
教师活动的评价包括:导学案、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计、新课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当堂反馈、教学基本功等十项内容。
学生活动的评价包括:聆听(听)、阅读(读)、讨论(议)、展示(说)、练习(做)等五项内容。
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依赖限时训练完成。限时训练要紧扣学习重点、难点,要恰当反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要求,要掌握好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层次,力争当堂反馈。
3.评价的实践难度
高效课堂的预设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生成目标是教学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高效课堂的评价是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表现及任务完成情况来检测生成目标与预设目标的剪刀差,剪刀差越小,课堂教学越高效。实际操作中有三个难度:
一是显与隐性指标难以匹配。师生行为、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等是显性指标,容易检测;教学效益、学生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是隐性指标,难以检测。
二是学科不同、课型不同、知识特点不同、课时不同,高效课堂的评价指标应该有所不同,很难制订一个统一的量表,因此,需要以教研组为单位制订学科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三是高效课堂是一个思维情感等高级神经活动的场所,从参与的对象看有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从课的结构来看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结果三个部分,从课的目标来看有预设的三维目标和生成的三高目标,如何从这些众多的因素中提炼易操作的关键因素来评价课堂是否高效,是今后高效课堂研究的一个艰巨任务。
三、在新授课上修炼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某些项目的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实质。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的,这些程序就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尽管每个学科的特点不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不同,但鉴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新授课课堂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即新课导入、新知探究、练习反馈、总结拓展、作业巩固等必不可少。针对新授课,我们主张修炼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逐渐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
(一)第一重境界:坚守环节
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技术”势必要求教师以“学科素养”的严谨和教学设计的严密来对待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并非限于教师对教育的热情与认真的程度,关键是教师教学的策略与技能是否使用到位。
对教学策略和技能的学习、研究和运用,是决定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它同时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新手必须熟悉课堂教学的这些基本环节,洞悉各个环节的教育功能与教学功能,并在教学设计时娴熟地运用。熟悉各环节的要求,洞悉各环节的功能,娴熟各环节的运用,我们称之为坚守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坚守环节可以训练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坚守环节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有迹可循;坚守环节可以使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好各项物质准备,也可以使教师建立一个理想的心理预期,便于依据课堂反馈或者作业反馈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坚守环节,是对课堂教学规律的敬畏,是对课堂教学技术的修炼,是教学新手的成长之路。
(二)第二重境界:优化环节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思合一”的过程,学习活动是学生“学思合一”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思考并建立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的过程。思维带动行为,行为产生变化,变化带来发展。教学者与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经历变化。
上述新授课的五个环节只是一个基本框架,具体到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五个环节的运用是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实际、教师实际灵活掌控的。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必须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优化。所谓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的教学条件下,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尽可能地创造出教学的最大价值,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就是使每一个教学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
优化环节,把简单的事做彻底,把平凡的事做经典,这既是对课堂教学技术的优化,也是教师教学由技术走向艺术的桥梁,是教学老手的成熟之路。
(三)第三重境界:驾驭环节
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个人品质与个性的展现,需要生命彰显与激情迸发。“艺术”使教师以“审美”的高度和视角来看待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的实质决定了高质量的教学必然会引发师生间的互动,同时也必须依赖师生间的互动,互动是随机的。因此,课堂教学既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缺少预设的课堂,教学随心所欲,效果必定不佳;缺少生成的课堂,则是没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由于课堂具有预设与生成的特点,所以大多数的课堂都不是完全按照预设按部就班完成的。
对课堂教学环节设计的水平和控制的分寸,体现出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水平。这里说“驾驭”,就是说教师不是刻板地执行教学的几个环节,而是弹性地适应课堂教学的变化,然后达到一种对课堂的有效的、创造性的控制。
驾驭环节,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艺术的驾驭,是教学高手的修行之路。
1.驾驭课堂引导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引导”有三层意思:带领,领导,导引。用在课堂教学上,可以理解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领和指导。
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盖在于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这里强调的是引导的作用。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苦思未果叫“愤”;若有所悟,但无法用言语表达叫“悱”。这里强调的是引导的时机。
华罗庚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导。这里强调的也是引导的时机。
驾驭课堂引导要把握好:引导的时机——相机引导,引导的着力点——长善救失,引导的境界——高屋建瓴。
引导包括新课引导、课中引导和课后引导。
引导的质量与课堂达标的难度成反比。引导的质量高,教学环节的清晰度、目的性和衔接的自然程度就会提高,课堂达标的难度则会相应降低,教学质量就会提高。
引导是教师角色的核心任务,引导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条明线。
2.驾驭学生的思维
思考是智慧的第一要素。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考周到,二是语言得当,三是行为公正。”
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英国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
课堂教学的环节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果按照教师组织教学的进程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新课导入、新知探究、练习反馈、总结拓展、作业巩固五个基本环节;如果按照学生学习的步骤进行分类,则可以分为聆听、阅读、讨论、展示、练习五个基本环节。这后五个基本环节是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外显特征:聆听包括生听师、生听生、师听生等多种形式,阅读包括对文本的阅读、对同伴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的阅读、对课堂文化与情感升华的阅读等。
学生的思维是真正贯穿于课堂教学各环节的一条暗线。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学生思维的驾驭。
3.驾驭知识巩固
巩固与练习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强化措施。巩固更多地指向教师的教,练习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巩固是课堂教学强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措施。
运用巩固措施要把握好巩固的时机与巩固的策略两个方面。
一是巩固时机的选择。如复习提问中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巩固,新知识的记忆、理解过程中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巩固,课堂总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巩固,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巩固,课后测验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巩固,等等。
二是巩固策略的运用。如运用复习进行巩固,运用提问进行巩固,运用辅导进行巩固,运用检测进行巩固,运用讲解进行巩固等。
巩固是由教师掌控的课堂教学的另一条明线。
篇8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步入移动互联“微时代”,各种微现象铺天盖地,凭借其小巧高效的优势迅速的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学习等“微”概念正在并将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它们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节奏,更适应人们的需求,无论我们愿不愿意、能不能够接受,都已经无法摆脱微时代的烙印。
微课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借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这场教育变革大潮中只有抓住机遇,借力提升,充分研究利用好“微课”这一新的教育教学手段,真正实现高效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卫生技能人才。
一、微课的涵义
1.什么是微课
微课也是微时代的产物。最早起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Iowa) Le Roy A. 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s course)和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教授T. P. Kee 提出的一分钟演讲(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而现今广受关注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College of SAN Juan)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 提出的。在我国,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首先提出微课的概念。他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组合。国内还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微课的概念进行过阐述。尽管说法不尽相同,但本质内容基本是一致的。可以说微课(Micro-Course Online Video)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网络课程。
2.微课的优点
微课既然能够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靠的是它鲜明的特点和凸显的效果。微课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目标明确 有针对 一般情况下微课都是围绕一个知识点特别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的视频,其教学目标比较单一,指向性明确,不仅注重教师的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每个微课内容往往都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有利于学习者抓住关键实现突破。
2.2短小精悍 易传播 指微课本身容量较小,每个微课教学内容时长一般不超过5分钟,便于学习者在工作、生活的间隙有效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同时也便于通过网络流畅的进行观看、传播和下载。
2.3半结构化 可扩充 微课是围绕一个知识点的片段,相当于一块积木,虽然有其自身的微结构体系,但并不是完全独立封闭的,仍然可以进行扩充和完善,也可以像搭积木一样与其他教学要素相互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2.4应用广泛 无界限 作为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微课可以实现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难点疑点突破、技能操作训练等均可借助微课实现目标,实现随时随地可以学到任何知识。
二、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微课应用的思考
微课的出现应该说给当今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形成了新的生长点,使得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更加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实现个人成长。在新的形势下怎样充分利用微课教学,努力实现效果最大化,将是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强大助推力。但是在微课教学实际应用中,很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个人学习情况监控
微课的一个重要优势就在于它能够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但前提是学习者必须有足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在课堂之外有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这就要求学习者本人要能够管理好自己,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微课学习,这才能充分发挥微课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格的自律性恰恰是最大的短板。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个人学习情况实施有效监管,是充分发挥微课功能的首要前提、基础和保证。
2.课堂教学应用形式
微课由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应用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无论是课前预习、重点解疑、难点突破、课后复习、还是交流反馈、加深记忆、强化巩固,微课都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该怎样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防止重新回到传统课堂教学课件的老路上,真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使我们不仅拥有了灵活多样的手段和方法,更收获了令人满意的教学质量,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总结。
3.微课教学资源共享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任何资源都是需要全网共同建设、共同维护、共同并分享的。微课作为一种微型的、片段化的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与传统教科书的编撰完全不同,不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来完成的,而是需要广大参与者共同建设、完善并实现共享。但是参与者在建设微课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毕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尤其是在资源建设的初期,这又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如何在对资源建设者的知识产权给予切实保护的前提下实现最大限度的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微课的功能,全面提升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质量也需要深入的思考。
4.微课教学软硬件建设
篇9
时下,小课题(个人课题)在一线教师的科研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不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教育科研总让老师觉得没有接上“地气”。在推广、普及微型课题(小课题、个人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苦苦探寻一条整合教育研究与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使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实践证明,“研究课”是一个有效的平台和载体。本文结合课例探讨了什么是“研究课”、“研究课”的基本特征以及微型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的基本关系,让人颇受启发。
在推广、普及微型课题(小课题、个人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苦苦探寻一条整合教育研究与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使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实践证明,“研究课”是一个有效的平台和载体。那么,什么是“研究课”呢?我的理解是:围绕微型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策略等,有针对性地解决教与学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马建红老师执教的《走进乡村》习作指导课不同于日常的常态课、公开课和评优课,具有“研究课”的基本特征,下面结合这堂课谈谈笔者对“研究课“的粗浅认识。
一、“研究课”是围绕课题研究展开的教学活动。研究课是学科教学与课题研究的结合体,它承载着双重的目标和任务。首先,研究课既要有教学目标又要有研究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研究目标则是教师运用具体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要达到的效果。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将一次乡村活动经历完整、突出重点地记叙下来;学会合作修改习作。”研究目标是“采用动态重组策略,增强学习小组组建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合作修改习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其次,研究课既要有教学内容又要有研究内容,马老师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走进乡村——习作指导”,研究内容是“学习小组动态重组策略”;第三,研究课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微型课题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教育现象或教育事件,马老师这堂课的研究对象是“学习小组”,尽管“学习小组”是由学生组成的,但这里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具体的学生,而是由学生构成的学习小组;第四,研究课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马老师这堂课对学习小组的研究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即在课堂教学中用行动“改进”学习小组,在行动中研究这种“改进”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影响。
研究课的研究内容和目标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和达成的,因此,没有脱离学科教学的研究课,研究课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不可能游离于学科教学过程之外。但研究课的价值指向又是相对独立的,它的聚焦点和着力点不仅仅是教学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技能,更关注教学的思想、观念、方法、手段、策略、途径以及支撑教学的非智力因素等等。设计和实施研究课,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更要思考怎么教和为什么教。那么,在研究课中,学科教学与课题研究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从价值指向和逻辑关系看,它们之间具有重合、从属和并列三种关系。
所谓重合是指研究课的两类目标或内容在特定的教学时空中是一体的,教学目标、内容与研究目标、内容的指向是高度一致的(或目标一致,或内容一致),两者相互包容。例如,通过“自评互改”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的实践与研究、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实践与研究等,围绕这类课题进行的研究课教学,教学目标、内容与研究目标、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所谓从属是指研究课的研究目标和内容从属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研究目标和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马老师在这堂课中对学习小组进行动态重组,便于学生合作修改习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了作文指导课的教学效益。很显然,这堂课的研究内容、目标是为教学服务的,它们的有效实施提升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再如,初中语文合作学习活动形式的研究、初中文言文趣味性教学的行动研究、语文课堂活动巧妙设置兴趣点的研究等等,这些微型课题对“活动形式”“趣味性教学”“巧妙设置兴趣点”的研究都是为了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因而,研究目标都是为当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的,研究内容也都从属于教学内容。
所谓并列是指研究课的教学目标、内容与研究目标、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存在间接关系),是相互独立的。例如,小学低年级数学合作学习中小组长作用的研究、高中化学教学实行“一班两制”的实践与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边缘人”成因与对策的研究等等,这类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在研究课教学中是相对独立的,与教学目标、内容是并行的。对“小组长”“一班两制”“边缘人”等的研究与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关联度不大,但在整体上或一定时段内,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研究课”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有效平台和抓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解决课题研究的特定问题是研究课的主要目标,这不仅是其功能和作用所在,也是微型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只有上好研究课,微型课题研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研究课”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所谓“鲜明”,就是一点不含糊,所谓“针对性”,就是专有所指,在学科教学中态度鲜明、目标明确、方法具体、专一解决具体问题是“研究课”区别其它教学活动的主要特征。马老师的这堂课就是针对当前学习小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突破。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但学习小组建设一直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问题,在座位排列、小组成员组合、评价方法、交流展示等方面已经形式化甚至僵化,不仅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应有作用,而且影响了教学效率。从这节研究课看,马老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验有了一定的突破,其中有两点让人眼睛一亮。
一是学习小组座位的排列采取了秧田式与小组围坐式并存的形式。只有凳子没有学桌的秧田式分布在正对黑板的教室中央,四或六人小组围坐式成U型,分布在教室周围,根据教学需要,两种形式交替使用。
实施第一个活动“聊乡村生活”和第二个活动“精彩共赏”前半段时,采用了秧田式座位,这样的安排首先有利于学生“聊”,学生之间没有学桌相隔,没有分组,聊和听的对象可以自主选择,这种零距离的、开放的、自由的交互场域给了学生畅所欲言、言无不尽的空间,孩子们在近乎“玩”的状态下聊“玩”的经历,因而,说“最有趣、感受最深的那时、那处、那人、那景”时津津乐道、手舞足蹈、淋漓尽致;其次,便于学生“赏”,第二个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欣赏一位同学描述他挖蟛蜞的经过,看看小作者哪些地方写得特别精彩。范文用投影仪呈现在前面,学生朗读、欣赏、评析、汇报时不需要变换坐姿、扭脖子、跨座位,便于学生听和说,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实施第二个活动后半段“描绘精彩”和第三个活动“合作修改”时,采用了小组围坐式,以便于学生讨论、交流和修改。
二是动态重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分组一般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或组内同质、组间异质,一旦分好后,一节课内乃至很长时间内是不会有变化的,即使有变化也是微调。那么,马老师这堂课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课堂教学片段:
师:刚才有不少孩子已经在修改自己的作品了。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下面我们来合作修改修改我们的作品。我们先重新分分组。哪些同学愿意当临时小组长的。(约十多名学生高高举起手)
师:你是写什么的?
生:捉蝌蚪的。
师:有跟他相同题材的待会就到她这儿来报到。
生:我是写捉鸡的。
师:好的,捉鸡、捉鸭的都到他那儿去。(学生、听课老师笑)
生:我是钓鱼的。
生:我是捉鱼的。(学生笑)
师:那你们就在一组。
生:我是捉蚂蚱的。
师:好的,我们捉虫子的待会儿都到他这儿来。马上我们就要活动了,让我们先来看看活动要求,特别是我们的临时组长,你可要特别关注哟。谁来读读活动要求。
……
师:我来问一下几个临时组长,看看你们是否真的知道怎么组织。你来说,第一步干什么?
生:让大家读自己的作品。
师:如果你们组内的成员很多的话,该怎么办?
生:我可以再分组。
师:好办法,你还可以再任命一名临时组长。(学生得意样)我再来问问你,第二步干什么?
生:选择合适的一个作品来修改。
师;谁修改?
生:大家一同修改。
师:对,也包括被选中的人。接下去干什么?
生:推荐一个人来汇报,并要说出修改理由。
师:选谁来汇报,你们组自己斟酌。好了,我们的临时组长,现在就去召集召集你们的人马。
(学生根据写作内容重新分组进行活动,有的小组长挥手在召集,部分找不到组别的人老师提醒可以组建“各展风采”组,有的小组人多在临时小组长的组织下重新分组)
(各组朗读、修改片段,或坐或站,很忘我。修改中组内推荐一人执笔,其他人提出修改建议,组内讨论热烈,组员全员参与。修改约8分钟时间。)
根据写作内容将学习小组动态重构,不仅使有相同生活体验、经验的同学在聊、评、改的时候产生共鸣,由于角色和地位的互换或轮换,也让学生在新的学习小组中保持讨论、交流、合作的新鲜感以及活动的热情,从而提高合作修改习作的效率。学习小组的动态重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的有效达成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很好地契合并反映了“作文也亲切”这一主题所蕴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主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与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才能使合作学习名副其实、形神兼备。
三、“研究课”是持续关注特定问题的探索过程。微型课题研究的问题都是日常教育教学中一些细小的、具体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是一己的、个别的,而是由点及面、推而广之,成为某一“类型”的问题。这类问题不是一堂课,一两天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不断地观察、分析、改进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课既是研究活动的抓手、载体,也是研究活动的现场。
就“学习小组动态重组策略的研究”这个课题而言,“动态重组策略”能不能有效地、更好地发挥学习小组的功能和作用,能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仅靠一节生活作文指导研究课的实验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即使这一策略在作文指导课中应用是有益的,那在阅读教学等其它课型中应用是不是也有效呢?在五年级应用是有效的,在一、二级应用是不是也有效呢?就这节课而言,尽管“动态重组策略”的应用有助于学生聊、赏、评、写、改,增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提高了学生合作修改习作的效率(这些只是从学生的学习状态上判断的),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没有得到提高却无法验证,事实是,不管你运用什么策略、什么方法,一堂课是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由此可见,要验证“动态重组策略”的有效性,必须通过一组组或一系列研究课以及其它研究活动来持续研究。
篇10
关键词:微课程;微视频;教学;高中思想政治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给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一、微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微课程”,又称微型课程:起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1993年所提出的60秒课程;提出于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的聚焦式的学习体验;引进于我国著名的微课实践研究者,广东佛山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中国的另一名著名学者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进一步把微课程定义为: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
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微课程的涵义:对学生来讲微课程是一种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教师来说微课程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教学改革而言,微课程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尝试和革新,将有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推进。
综合来看,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内容,与此同时辅助以微课件、微教案、微反思、微点评等,因而其特点就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易操控、利掌握的特点。
二、微课程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应用
有人说书应该越读越薄才称得上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因为书中的各种知识和信息都已渐渐被读者所吸收;而笔者认为读书不能越读越薄,更不能越读越厚看不下去,读书应该像伸缩自如的弹簧一样:想看薄就提纲挈领、抓住中心,想看厚就细细咀嚼、体味深意。笔者将这一理念应用到了微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中,在此仅以高中政治必修一《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为例,展示一下设计过程。
1.课前:告别传统备课形式,利用多种形式把课“备厚”
传统的备课形式往往是“教材+教学参考书+备课本”,而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绿色环保节约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办公无纸化、电子化也应运而生,教师备课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怎么才能让学生从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更需要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做足准备工作,认真备课、仔细备课、充足备课、超前备课。教师要广泛搜集各种资料,在倒满学生的“碗”之前先装满自己的“桶”。在制作微视频课件过程中坚持紧密围绕主要知识点进行阐释,主题突出,特点鲜明,结合本学科自身特点,选材要集时政性和趣味性于一身。另外,由于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往往也出现良莠不齐的显现,需要教师对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并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教学预案”,案例选择上留有“替补队员”,即一节课的内容至少准备两种以上不同版本的教学案,以备不时之需。
2.课中:告别“满堂灌”,少讲、精讲把课“上薄”
让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微课程学习任务式导学案,汇总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对学生分困惑和误区进行合作探究,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释疑解惑。微课程学习任务式导学案步骤如下:
(1)课题: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2)达到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和微视频资料,完成“任务导引”环节的任务,了解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流程示意:微课程资源上传与共享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学生课上小组间合作探究教师课上释疑解惑学生温故知新。
(4)任务导引:
学习任务一:货币的本质
问题1:货币从何而来?
问题2:为什么必须用货币购买商品?
问题3: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学习任务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问题1: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问题2:实际生活中怎么区别货币的不同职能?
学习任务三:纸币
问题1:什么是纸币?
问题2:国家能不能想发行多少纸币就发行多少纸币?
(5)反思:说出自己的疑问,或提出建议。
3.课下:教师总结反思,学生复习巩固,把收获“变厚”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通过反思,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具体地对于某一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展开思考、寻求对策,从而进一步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有效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积极影响后续的教学行为。复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和理解,也能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温故而知新”,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形式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及时复习巩固,才能有所收获,有所积累,为新知识的获取做下应有的铺垫。教师的不断总结反思,学生积极地复习巩固,能使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双方都收获颇丰、满载而归。
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微课程的思考
与传统政治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程内容短小精悍,能够突出主题;方式新颖灵活,便于操作使用;资源丰富广泛,易于改进扩充。其优势不言而喻,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面临不少的问题与挑战,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思考。
1.学生层面
由于微课程中最核心的环节微视频的观看由学生课前独立完成,其主动性难于掌控;而对于导学案使用,其有效性也不好监控。以至于有些家长开始担心学生会以观看教学视频为由,使用网络做出一些学习之外的事情。
2.教师层面
由于有些教师对于微课程知之甚少,对其实际的操作流程不甚熟练,加之微视频制作过程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材料的甄别选择、网络技术的应用等,对一些教师而言无疑是加大了工作量,基于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应付差事、消极怠慢的情绪。
3.学校管理者层面
由于微课程教学是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尝试,所以对于学校的教学硬件提出较高的要求。
微课程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辅助和补充。一切新事物的发展和成熟都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中间过程肯定伴随着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微课程也是如此。但是一定要相信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要相信微课程必然会迎来一轮新的曙光。
- 上一篇: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
- 下一篇: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