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

篇1

1、背景及意义

国外有学者研究提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行业有关的环境污染所占比例为35%,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建筑行业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建筑设计与施工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在我国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大约为:钢材占28%,木材占42%,水泥占68%,每年新建工程产生垃圾约5000万吨。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们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的成果。同时,对原生态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的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建筑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设计与施工对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影响对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过程控制措施

2.1设计过程中的控制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特点[2],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设计方法或技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的设计理念重新审视,并将这一理念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从总体上把握建筑工程项目的资源节约和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特别要注重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融入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把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和改善环境,努力贯穿于工程项目设计之中。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周边建筑及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根据目前原生态自然环境特点,在优化原生态环境方面,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实施封育营造工程,保护扩大森林资源;(2)实施能源替代工程,在各项建设中采取节能、无污染方案:(3)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4)加强环境美化,实现环境自身美感。因此,在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准则中纳入环境和资源准则,使建筑产品成为一个与原生态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绿色建筑。

2.2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做好新建建筑周边原生态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的调查,对于保护好原生态自然资源环境,节约资源,保持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尤为重要。首先,根据调查情况,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施工工序和内在因素进行分析,建立环境因素列表,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植被破坏、噪声等,并对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要进行全面评估,其次要根据环境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环境施工控制设计[3],制定环境因素治理的规章、137|137建筑设计与施工对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研究文:袁维坤(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目标及实施的责任人和实施细则,严格对实施环境管理方案的专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实时进行修正。

2.2.1资源使用与污染控制

施工中使用的资源应按照设计方案计划使用,超出设计的变更设计,需要增加使用的资源应申请批准。资源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遵守相关法律。应最大限度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保护周边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排放指标应限定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使用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如使用水源净化和污水处理技术。严格控制建筑垃圾,建立复合利用模式对建筑垃圾进行有效回收处理。

2.2.2规范管理

应严格执行施工技术交底制度,其中包括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交底。交底制度不仅针对施工企业的员工,还包括施工协作方、材料供应商及其他施工相关方。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度,工程监理还应当监控施工企业合理使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职责,以保证施工企业的资源环境保障措施有效执行。实施资源和环境监测控制,要以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实施监测、决策支持和反馈控制的技术管理系统,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3日常运行中的措施

2.3.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加强对施工企业员工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建立资源短缺的忧患意识,转变自然资源是廉价、可以任意挥霍的观念。当施工地点在远离城镇时,社会监督更为薄弱,容易忽略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施工企业员工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就更为重要。

2.3.2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对环境保护各个环节的有力控制,必须有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从而使建筑施工中环保工作规范有效。现在许多建筑企业取得了ISO9000系列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也可参照ISO14000系列的环境管理体系,建立标准化环境管理体制,并且可以将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统一起来。

3、政府的保障措施

3.1基础设施规划

以区域为系统,进行资源和环境保护应用系统分析,对城市基础设施、工业民用建筑、铁路、公路、水利等进行科学规划,以保证人民生活需求和经济建设为前提,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国内生产总值、资源使用量和污染量为三个最重要的指标,逐步建立区域建设规划方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尽量减少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有目的和重点的保护好原生态自然环境。

3.2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制

在建筑工程评价体系中,可引入资源环境因素,建立绿色建筑评价。资源环境因素统一到传统评价中,对建筑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与资源环境做出综合评定。在建筑工程立项审批过程中,根据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完成对项目的综合评价。在立项过程中,对各类资源和环境影响状况要进行严格评审,对各类资源的使用和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建筑垃圾、噪音、废气、废水等排放必须有相应规范和解决措施,加强对原生态自然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在招标过程中,应明确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并对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在招标文件中予以明确指出,明晰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定,明确规定预留专项费用,用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3.3政府政策支持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建筑单位研发环境保护的新工艺和新方法,以富有资源来替代短缺资源,通过新型建筑材料取代污染环境大的旧材料。通过科技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倡建立绿色生态建筑。在绿色建筑方面,给与相应企业予如税收、审批等政策优惠,促进加快绿色建筑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必要时改变部分资源的价格,以调控建筑企业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改善资源配置,为绿色建筑更快发展铺平道路。

3.4法律制度支持

我国对于建筑行业本身存在的环境问题,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行规范。国家颁布的《建筑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仅是对现有污染问题的有规定,缺乏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破坏的具体规定。在法律法规中,部分条文不够明确,责任无明确界定,造成法律虚化,因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工作势在必行,使建筑行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3.5社会监督职能

首先,在建筑方面加强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即政府联合媒体、资源环境监测部门、资源环境志愿者和公民等对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并对监督信息及时反馈和公开。其次,要加大项目的后期审核控制。这种审核不仅是对经济效益的审核,还应对建筑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进行审核,其目的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保护好环境,即绿色建筑思想,同时也为今后的立项、审核和评价积累数据和提供依据。

篇2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代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社会未来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环境保护包括自然环境、地球生物、人类环境等的保护。随着人类的发展,地球环境现已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在生态文明建设下,人类更应加强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节能节电;垃圾回收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来改善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实现和谐共处的目标,这些努力的过程和成果就叫作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包括人与自然之和谐共处、一起面对灾难、建设美好未来的有关行为,要求人类改变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和行为,从敬畏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价值判断。面对如今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自然界出现一些危及人类的相关问题时,应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改善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来保障和改善人类现实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各方面健康良好的发展,这就是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种,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由于环境保护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资源利用方面,合理安排和利用自然资源;在环境保护方面,应防止受到更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以此来扩大社会资源的再生产,让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是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想顺利全面地建成小康社会,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国际形象,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这样才能维持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资源的再生产和再利用。政府作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角色,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保障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饮水、食品安全,为维护社会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保障。一个国家若要得到长期的稳定和发展,就绝对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因为空气污染严重,在国外曾经出现过售卖空气罐头的情况;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导致全球的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状况。同时随着土地沙漠化等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能够保障人类生存的土地也在进一步减少。如果再不加强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人类社会就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生存问题也可能会处于非常严峻的境地,国民经济也无法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要保护环境来维护人民健康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不能为满足生存发展需求而破坏环境。在政府的工作中,环境保护是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2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

2.1土壤的严重破坏

土壤作为培育植物的根本,既为植被提供最基本的生长支撑,同时也能保障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就目前而言,全球有超过100个国家的耕地肥沃程度在逐渐降低,这对国家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一些热带国家,因为人类的不恰当耕种、过度放牧等行为,原始森林遭到破坏,使许多土地失去了植被的保护,无法留住土壤中的养分。在外的土地变得非常脆弱,在风雨长期的侵蚀下,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情况十分严重。因为农业的发展,在种植农作物时,在土壤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土质遭到严重破坏。还有工业废弃物的随意堆放等,都是导致土地遭到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

2.2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因为生产生活产生的一些废弃物,采用某些不恰当的处理方式和利用方式,使得一些对环境有害的物质进入到空气中,并达到一定的浓度,因此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现象。在我国北方,因为工业发展的需要及城市居民供暖所产生的废气,每天都有大量的废气排放到空气当中,这些废气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的健康,甚至使许多人失去生命。

2.3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但是基础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导致城市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出现城市人炸、生活用水需求扩大及地下水受到污染等状况。同时随着一些大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很有可能会延伸到自然环境,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4生物多样性减少

因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加剧,使得许多原本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物种因此失去了生存空间,也由此导致了很多物种的灭绝。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这些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将会直接影响到人类未来的生存状况。

2.5资源浪费

近些年,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源浪费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这种浪费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浪费上。据有关预测,再过20年,全世界处于缺水状况的人口将进一步增加。

2.6海洋环境污染

由于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里的生物资源进一步减少。这不仅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还有许多靠着捕捞鱼类生活的人将会有可能因此失去生活来源。不仅如此,因为海洋环境的污染,许多海洋生物也会因此受到污染,携带给人类一些危害身体健康的物质。对那些食用海洋食品过多的人而言,这种威胁是致命的。与此同时,沿海地区也受到了空前巨大的人口压力。现在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这种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脆弱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3环境保护的措施

3.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完善相应机制

对环境保护来说,最严格的制度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要想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制度,政府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首先,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机构,让相关责任人做出正确的决策,并且承担主要责任;其次,建立环境考评制度,以资源利用、环境利用、生态效益等为指标,考评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引领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正确的轨道;再次,应该建立自然资源的相关用途管理制度,建立起完整的追责机制和环境保护监督机制;最后,国家应该以立法的形式,将相应的制度赋予法律的效应,例如对环境保护区的划定等,都应该仔细考量。

3.2提倡节能节电

因为现今能源紧张的状况越来越严重,要求政府进一步开展节能节电工作。各种新型的节能型产品日趋完善及普及,同时国家也在大力提倡使用节能节电产品。比如,在夏天的时候,将室内的空调温度调得稍微高一点,这样就可以节省非常大一部分的电力,对整个城市来说,既缓解了供电压力,也节约了许多的资源。在冬天的时候也是如此,可以将室内空调的温度调低一些,也可以不打开室内空调,在感觉有些寒冷时可多加件衣服。其实很多小的措施就可节约许多电力资源,这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还可将家中的普通灯泡换为节能灯泡,节能灯比白炽灯可节约电能80%,这样就能节约许多的电。

3.3做好垃圾回收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有接近一半的垃圾属于可回收性垃圾,具有很大的再利用价值。据统计,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可利用却未得到正确利用的废弃物价值超过200亿元,其中以废钢铁、废纸为主。目前,我国有许多的废弃物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回收利用,如果能将这些垃圾很好地利用起来,就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浪费。垃圾分类和回收是一项繁杂而又巨大的工作,需要政府采取许多有效的措施,在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垃圾回收利用。比如,因为不同垃圾的性质,在回收和利用它们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也需要社会企业的相应配合,应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并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

3.4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

我们应重点防止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首先,对工业生产导致的废弃物排放进行严格管理,要求在排出废弃物之前,利用相关的机器设备进行过滤,将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其次,对某些大量排放废弃物的工厂实施排放规定,尽量做到节能减排。在交通运输方面,需要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和研究,减少汽车尾气和噪音对环境的破坏。环境破坏主要体现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方面,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相应交通点的设置及大型工业项目等,都是造成环境大面积破坏的重要原因。

3.5加强自然环境保护

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不仅要保护自然界的生存物种,还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特别是保护自然界的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以及自然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相关遗迹等。另外,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规划,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应治理土地沙漠化、控制人口增长及合理配置资源等,这也都属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内容。

3.6日常生活行为的环保

对普通公民来说,应通过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进行环境保护。比如,在进入自然保护区时,将人为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多使用低碳的交通方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不随意燃放烟花爆竹;节约纸张,多次利用;不浪费食物,节约粮食;合理适度消费,节约公共资源;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龙头,节约用水等。这些措施看似微不足道,但要是人人都这样做,产生的效果一定是不可忽视的。

4结语

做好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应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好环境保护,对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和必要的保护,这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全世界的生态环境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成.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到生态文明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14,(4).

[2]王建安,贾亚娟,黄哲.论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性[J].环境与发展,2014,(6).

篇3

【关键词】环境保护;山区;公路建设;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把环境保护的概念引入到山区公路建设,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体现。山区公路的建设,不可避免的要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和不良影响,如何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评价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破坏,使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是摆在公路建设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区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

(1)选线不当破坏沿线生态环境。

(2)防护不当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

(3)山区公路带状延伸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

(4)山区公路尤其是旅游区道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

(5)公路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2. 山区公路的环境保护

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因此,针对山区公路,尤其是旅游区道路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公路设计标准规范的技术指标,选择恰当有效的防护措施,选用先进的环境保护手段,是山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

3. 山区公路环境保护措施

山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应当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有规划、有步骤地从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保护的不同时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杜绝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各种由于施工造成的自然环境灾害的被动局面。

3.1勘察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

3.1.1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就要求工程设计和环保设计人员密切配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认识本区生态脆弱性的特点,将生态保护贯彻在每一项工程设计中,在经济技术条件许可的前提出下,最大限度地保护路边的一草一木不遭破坏,尤其是旅游区道路设计。

(1) 精心设计,反复优化方案,使环境获得最佳保护。

(2) 精确计算,力争挖填平衡,尽量减少弃方。

(3)合理规划取、弃土场,防止水土流失。

(4) 施工图设计应重点做好边坡整治,搞好绿化工程。

3.1.2公路防护工程设计应紧紧抓住设计对象的地质、水文、气候等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防护型式。在山区公路设计及旅游区道路设计中,还要考虑其生态恢复技术。

3.2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大气、噪声和水土流失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时应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沿线敏感点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1)保施工图设计中环境保护方案、措施等设计的实施落实。

(2)路基修筑应尽量避免在雨季施工,对于高填深挖路段要提前介入边坡防护治理,边施工边防护治理,或者先防护治理再进行路基施工。

(3)施工取、弃土应采取平行作业。取土时边挖方,边修整,确保取土后的边坡稳定和地面平整;弃方时要在制定的范围内逐层堆填,并且做好堆填区的坡脚和坡面防护工作,避免水土流失和堆填物的坍塌。

(4)在雨水施工季节,要做好路基已成型坡面的防冲刷措施,及早进行绿化,及时设置排水沟和截水沟,避免水土流失、边坡坍塌和滑坡的产生。

(5)桥梁、涵洞的施工放线应结合实际地形进行,以有利于排水泄洪为准则,及时调整桥、涵的位置和交角,防止排水不畅和冲刷构造物的基础和边坡。在施工时注意不要过度占用、堵塞河道,影响施工期的泄洪要求。

(6)地质不良地段的处理,要动态掌握治理的效果。对于治理效果不明显的方案要及时调整,采取补救措施,确保治理的最佳效果。

(7)在施工阶段还要注意施工噪声、筑路原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等,尤其要注意对附近有学校上课、民居生活、市集、村落的影响。拌和场地应离开上述敏感区域500米以上,原材料的堆放应离开300米以上,并做好覆盖、除尘、防水等措施。

3.3公路营运期的环保措施。公路营运期间的环境保护措施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包括交通噪声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潜在风险及农作物污染防治等四种环保措施。

4. 结语

山区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造成的环境损害是持续和深远的。因此,必须积极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或者杜绝山区公路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山区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密不可分,二者有着特殊的关系。山区公路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互惠互利的,公路建设中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措施去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了公路本身,对环境保护的付出必定会得到大自然丰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水工环地质;环境保护

1.频发的矿区地质灾害

针对矿区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矿区资源产量不断减少,矿产储备明显不足(如图1),为应对矿区现状,提高地质灾害治理的成果,研究人员对于矿区主要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规划,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图1我国主要矿产储能比例

1.1地震灾害

基于采矿工程对于矿区地表岩石层的破坏。对于一些处于地震带及地震带边缘地理位置上的矿区,时常会发生地震灾害。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与破坏性,当灾害发生时,对人民的财产安全与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监测手段对地表活动进行勘察。以预警地震灾害的发生。

1.2地表坍塌

由于矿区工程运作对于地表的破坏以及山体的镂空,矿区难免会发生地表塌陷等人为导致的地质灾害。由于某些矿区工程建设设计漏洞,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地质结构遭到破坏,引发地面坍塌,对于工程主体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现场的施工作业人员产生人身安全威胁。矿区的工程作业导致地表土壤结构的变化,土质松弛,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严重的地表坍塌。一些处在山体上的矿区,砍伐山体林场,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质灾害。

1.3地裂缝

地裂缝往往出现在区域性的地表断裂。由于地裂缝与地下水的运动有关,在一些开采水平低下,没有科学依据指导的矿区,常常会出现地裂缝这类严重的地质灾害。对于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导致地下水枯竭,地下和结构坍塌,出现大面积的地裂缝。对于该区域的地表主体结构,造成外力因素下的非自然变化。

2.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应用

在目前的水工环地质工程中,有许多常见的基础应用技术与手段。包括GPS技术,地质雷达技术,瞬变电磁法技术,遥感技术,水勘测技术等。

2.1GPS技术

在水工环地质工程中,常用GPS技术提高地质地表监测的准确性。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时,GPS技术可以充分发挥作用。GPS技术在对地表状态进行测量与勘测中有明显的实用价值,能够帮助监测人员及时尽早地探知地质灾害,以起到预警的作用。

2.2地质雷达技术

在水工环地质工程中,地质雷达技术可以对地表环境进行短距离的探索。由于探索的距离较短,探索结果尽可能的准确。地质雷达技术在使用期间,通过电磁波对地表以下的部分的探测,遇到障碍物由电磁波分析将具置返回到地面,帮助研究人员掌握地表下的地质状况。实现地质勘测的自动化应用与信息化分析,预测预防地面坍塌与地裂缝。

2.3瞬变电磁法技术

作为一种新型勘测手段,瞬变电磁法技术在很多方面得到应用。瞬变电磁法技术通过电磁设备向地底传送脉冲电磁波,通过二次涡流场的变化来分析地质状况。研究人员借助瞬变电磁法排除某一区域的地质隐患。

2.4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组成一个地理信息技术的联合整体。研究人员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各地区地质状况各项参数整合分析。遥感技术在实际使用期间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图像信息结合,给勘测活动提供先导数据资料,对于地质灾害的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

2.5水勘测技术

水勘测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化学分析法主要通过对于地表水质的化学性质分析,对水质酸碱度的检测,沉淀物的测试,得出水质成分综合性检验的分析。通过物理分析法分析地表水体内各成分的含量变化,使用光谱分析仪对水质进行准确检测。

3.实施水工环地质工程与环境破坏

3.1工程实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危害

水工环地质工程实际施工时对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在执行地表勘测活动时,由于勘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大量的设备辅助与人力投入,对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会产生难以避免的破坏。例如,工作人员在架设设备仪器时需要对周遭的地面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在工作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程垃圾与生活垃圾也一定程度上加剧对环境的破坏。在地质灾害治理的过程中,支挡、护坡、改造排水管道等多方面的施工产生土壤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这些污染问题常常不被重视,导致不可挽回的环境破坏。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对于土壤挖掘,挖孔等工程活动,有可能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二次危害,对于矿区地质工程的治理产生影响。

3.2工程实施在社会环境方面的危害

对于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不仅仅会影响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还会影响该地区的社会环境。对于土地、生态系统等自然环境部分会留存大量的人类活动痕迹,导致该地区原本稳定的社会环境遭到破坏。搭建一系列的工程建筑,导致该地区地表景观发生变化。对于名胜古迹,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实施往往会导致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影响社会环境的文化资源。

4.环境保护措施的提出对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影响

在新的环境保护建设标准下,水工环地质工程对于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从多个方面有了严格的要求。相关的技术手段在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下进行了大量的革新,以减少水工环地质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

4.1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创新指导

随着社会对自然环境需求的提升与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保护部门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中的环保措施有了新要求。通过改进不够科学的生产工程方案,执行规范标准,调整政策,为水工环地质工程提供更为科学合理且明确的准则。在创新性需求的背景下,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数据化的工程实施方案相结合,工程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4.2水工环地质工程作业人员环保意识得到提高

由于加强环保措施,对环境的需求提升,许多矿区的水工环地质工程作业人员有了更为深刻的环境保护意识。整体工程在环境意识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贯彻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够很好执行统筹规划提出的环境保护措施。施工方改变了以往工程作业当中图方便图快捷的错误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低能耗,低污染的环保工程建设理念。工作人员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良好推进了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

4.3减少水工环地质工程中污染物的产生

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施行,原本水工环地质工程大量产生的污染物也相对减少。工程作业人员更加重视实际生产过程中产生排放的污染物,尽量避免污染物的过量排放导致对环境的破坏。例如工程污水的排放有了有效的控制,在固体废物,气体,废物等方面也进行了严格地把控,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对于产生的一切工程废物都进行科学的处理,从排放源进行废渣分解,从而降低水工环地质工程中产生的污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4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提高了行业规范

根据传统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建设需求,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一定的地质灾害治理成效。但对于从长久时间上的考量,依然会造成难以恢复的环境伤害。这一系列环境损害影响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工程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的提出,整体行业在相关行为方面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规范。通过创新改变现有的工程标准,以达到环境保护措施的要求,同时可以减少对于工程周围的环境破坏,使得工程总体口碑得到良好的反馈,从而推进整个行业对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践行。

5.提高工程中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措施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有着积极向上的指导意义。为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提升工程质量,研究人员提出了以下的策略措施。

5.1将环境保护作为工程刚需

施工人员在开展某一区域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对该区域的环境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在工程准备时期,提出合理的实施方案,从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危害。对于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需要进行规范与提高,保证在施工过程中避免人为的、低级的环境破坏。严格执行设计的环境保护措施与方案,最大程度减少工程对环境造成的噪声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

5.2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体系

对于水工环地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需求,不仅仅是工程施工方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一定的行为约束,政府与相关部门也需要制订更为严格的施工标准。以规范化的制度、准则对施工方与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管,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环保知识的培训与考核。派遣专员对于工程进行环保标准的实时监督,建立严格的追责体系。对于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施工方与施工人员进行责任追究,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体系确保水工环地质工程在施工环节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严格遵守。

5.3完善对于施工地区的生态补偿

对于一些位于自然保护区的水工环地质工程建立及时的生态补偿制度。由相关环保部门派遣专业人员对于施工区进行工程检查与评价,对于不符合生态标准与环境保护需求的工程责令进行严格的整改。对于已经造成污染威胁的工程,要求施工方给予周围原住民一定的经济补偿,或是对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

6.结语

现行的环境保护政策与相关部门制定的环境保护标准无疑将推进水工环地质工程整体行业的改革与进步,施工人员将更加重视实际生产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使工程在长时间的检验下依旧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在治理地质灾害的同时也对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凡芬.水工环地质工程中环境保护措施产生的影响[J].绿色环保建材,2020(09):42-43.

[2]张艳.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0(20):162-163.

[3]王昌举.水工环地质调查在生态修复中的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01):84-85.

[4]孙晓民,李明慧,等;水工环地质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中国金属通报,2021(01):185-186.

篇5

关键词: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n natural environment caused by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in early stage of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operation period, and then pur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of each stage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to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Keywords: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protec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公路工程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将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公路工程项目的修建势必消耗资源、改变地形地貌和原有的自然景观,建设和运营过程还可能产生各种污染,这些综合因素严重地影响着沿线的自然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厂矿企业,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因素多及难于弥补性和难于预测性等特点,因此,公路工程的环保工作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等各个阶段为契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2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2.1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与评估、勘测设计等。长期以来,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主要以满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设造价和维护费用、节省交通时间和运行费用、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等为目标,进行路线方案论证及勘测设计,而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可能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的指标(难以用价值或价格来衡量),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先天”缺陷。尤其对于高等级公路,为了满足技术标准,这种“忽略”引起的后果更甚。

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缺陷常常表现为:不合理占用价值较高的土地(如农业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用地等),使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破坏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水质污染,影响沿线动植物生长;穿越风景名胜区且未很好地结合自然,破坏景区景观;穿越或靠近居民稠密区,造成大气、噪声污染,影响居民作息,危及居民身体健康;侵占有价值水体,改变天然水系的自然流态,造成局部区域水资源枯竭;深开挖和高填方路段单调的边坡设计及雷同的防护工程设施使原本生动的自然风光黯然失色;为节省造价、方便施工而依照标准图设计而成的桥涵缺乏艺术造型,从而失去一次景观再造的机会等等。

2.2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筑路材料的运输装卸、各种混合料拌合、借土开挖及弃土堆放、土石方调运等活动会造成短期内粉尘污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机械作业的尾气排放,使空气质量恶化。

运输车辆的增加和调整运土石方的落土也会使相关公路交通条件的恶化,对原有交通秩序产生较大干扰。施工机械作业及运输车辆作业产生较大噪音,对沿线居民的正常作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当的临时施工用地安排(如施工驻地、预制加工场所、储料场和仓库等等)也会额外增加对自然环境的侵害。

2.3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尾气、粉尘、油污对沿线居民生活、农田、土壤、水质等影响较明显,呈逐步加重的发展趋势。收费站点收费人员、沿线服务区的工作人员和沿线管养人员所产生的污水、垃圾也造成一定的污染。3环境保护措施3.1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好工程环保方案和措施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项目规划决策人员、勘察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其次,在认真做好沿线自然环境资料收集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以科学态度进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估,做好环保设计工作。

3.1.1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对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①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③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等。

3.1.2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而且是大气流通的通道,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这样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

③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饰,可产生自然美又可防风蚀。

3.1.3重视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一是设计时注意填挖平衡,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借土弃土;二是做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应根据地质情况多采用种草植树的绿化护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线排水设计;四是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少占良田。应尽量在荒地或低产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对取土坑进行后期利用。弃方应集中堆弃,不占农田,堆弃后应上覆表土,播种绿化。

3.1.4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

①桥涵设计尽量避免影响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沟;

③对小型排灌系统如遭破坏应予以恢复或加以调整,合理设置小桥涵位置,必要时对原有排灌体系进行优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项目自身的排水系统,增加必要设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对农田水利的冲击。

3.1.5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恢复植被。

3.1.6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

①公路选线、定线时,要尽量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②重视路线空间造型设计,包括路线线形(平面、纵面、平纵组合)和其它景观因素(边坡、挡墙、分隔带、护栏、路面标线、标志牌、广告牌、收费站及服务区建筑等)的造型设计。③做好沿线绿化设计工作,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如边坡尽量采用种草植树的护坡方式。

3.1.7做好道路降噪设计工作,可通过沿线种树绿化达到减噪目的,必要时设置隔音屏。

3.2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组织广大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环保知识和有关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在施工准备工作阶段,认真调查收集沿线相关资料,制定详细有效的环保措施,施工时加强环保管理和监测。

3.2.1减少水土流失

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3.2.2减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2.3防止大气污染

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3.2.4防止水质污染

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的污染。

3.3营运期环保措施

⑴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⑵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也可降噪防尘。

⑶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参考文献:

[1] 赵建强.公路交通与环保[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 陈钢.公路生态环境建设探讨[J].山西建筑,2008, 34(4): 344-345.

篇6

一、人和环境的关系

什么是环境?所谓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它是指周围事物的情况。人类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一是指自然环境。它是由岩石、土壤、水、空气、阳光、动物、植物等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综合体,自然环境是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体赖以生存、发展的植物基础。一切生命物质时刻不能脱离环境,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下生活。人类的进化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变迁是紧密相关的。

二是社会环境。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叫社会环境。比如城镇、工矿区、农场、疗养地、风景游览区,等等。

广义的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人类和环境息息相关。为了维持生存,人类从环境里索取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向环境输出废物。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纵观几百万年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程度和改造能力,千百年来,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建立了丰功伟绩。人类从开垦荒地、采伐森林和兴修水利,到开采矿藏、兴建城市、发展工业,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和光辉灿烂的文化。

我国的孟轲是环境保护理论的鼻祖。早在二千三百多年前,他回答梁慧王问政时曾说:“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北宋朱熹解释为“撙节爱养”“天地自然之利”。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护国家资源。孟轲认为,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安居乐业,才能使后代赖以繁衍生息,才能使国家不断发展壮大,既“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人类作用于环境,环境对人类又有反馈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环境具有调节和自净能力。由于人类向自然所取得物质和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都与日俱增,已达到大自然无法容忍的程度。当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遭到破坏,超过自然本身的调节和自净能力的限度,达到致害的程度时,就产生了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引起环境的问题很多,可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两大类。自然原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变迁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作用,或者是自然环境中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例如火山爆发、地震、台风、海啸、水旱灾害、地方病等灾害。人们一般把这类破坏作用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人为原因主要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比如盲目开发资源所引起的环境退化、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城市人口膨胀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等。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又叫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

现在,随着工业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人口的过快增长,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

据联合国两市基农业组织统计,地球上每分钟有20公倾森林被破坏掉。从1950年到现在,全世界的森林面积一减少了一半。土壤的侵蚀日趋严重,世界耕地不断退化。全世界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达250亿吨,大大降低了土壤的生产能力。从70年代至今,地球上每年因沙漠化而丧失的土壤,由2000万公顷增加到2100万公顷。有35℅的世界陆地受到了沙漠化的威胁。目前,非洲有30多个国家遭受到了旱灾,有几亿人面临饥饿和饿死。 转贴于

几千年来,沙漠化使我国被吞没的良田沃土达12 万平方公里,半个世纪以来,它又以平均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蚕食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使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我国有13个省、区的200多个县、市、旗的5000万人口受到沙漠化的影响。我国的沙漠化面积已达到132万多平方公里,占土地面积的13.8℅.我国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每年因大气、水、固体废物等污染酿成的经济损失达700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污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当前,环境问题已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不安和关注,普遍加强了对环境的管理。进了宪法。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国策。中学地理课是阐述人与地理环境系的学科,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要在教学中加强环境保护。

三、搞好环境教育的措施

环境学是一门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各部门的综合性学科。在中小学开展这一科目困难很大,目前只能把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渗透到各门相关的课程中去,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现行的教材中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没有从环境的角度去阐述、深化,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笔者认为,中学地理课搞好环境教育的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备课是要注意发掘教材中直接与间接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教师要讲清楚自然环境的概念,还要讲解这些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让学生对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向发展,有一个初步认识和了解。学生更具体地理解人类活动同地理环境的关系,明白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意义。地理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建立起较全面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比如,蝙蝠是扑捉蚊子的能手,在英国它已濒临灭绝的边缘。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英国通过了一项法律,禁止扑杀蝙蝠,保护蝙蝠巢穴。违者罚款1000英镑。这就是有名的蝙蝠法律。当今之世,各国都在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然而人们依旧以传统的“消费心理”对环境,保护环境的法律往往效果不佳。

讲述《高中地理》生态平衡破坏时,可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如历史上的定西的区,森林、草原广布,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为畜牧业发达的《膏腴之地》。由于人为的原因,在二三百年前,森林、草原的破坏达到了灾难性的程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失调,林草变荒漠,长期干旱多灾,三料俱缺,人们生活贫困。晚清时就已“陇中苦天下”了,定西地区成了甘肃最困难的地方。用这样的资料来说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造成的恶果,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是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篇7

关键词 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U4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21-0146-01

公路工程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将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公路工程项目的修建势必消耗资源、改变地形地貌和原有的自然景观,建设和运营过程还可能产生各种污染,这些综合因素严重地影响着沿线的自然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厂矿企业,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因素多及难于弥补性和难于预测性等特点,因此,公路工程的环保工作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等各个阶段为契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1 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1.1 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与评估、勘测设计等。长期以来,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主要以满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设造价和维护费用、节省交通时间和运行费用、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等为目标,进行路线方案论证及勘测设计,而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可能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的指标(难以用价值或价格来衡量),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先天”缺陷。尤其对于高等级公路,为了满足技术标准,这种“忽略”引起的后果更甚。

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缺陷常常表现为:不合理占用价值较高的土地(如农业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用地等),使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破坏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水质污染,影响沿线动植物生长;穿越风景名胜区且未很好地结合自然,破坏景区景观;穿越或靠近居民稠密区,造成大气、噪声污染,影响居民作息,危及居民身体健康;侵占有价值水体,改变天然水系的自然流态,造成局部区域水资源枯竭;深开挖和高填方路段单调的边坡设计及雷同的防护工程设施使原本生动的自然风光黯然失色;为节省造价、方便施工而依照标准图设计而成的桥涵缺乏艺术造型,从而失去一次景观再造的机会等等。

1.2 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筑路材料的运输装卸、各种混合料拌合、借土开挖及弃土堆放、土石方调运等活动会造成短期内粉尘污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机械作业的尾气排放,使空气质量恶化。

1.3 运输车辆的增加和调整

运土石方的落土也会使相关公路交通条件的恶化,对原有交通秩序产生较大干扰。施工机械作业及运输车辆作业产生较大噪音,对沿线居民的正常作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当的临时施工用地安排(如施工驻地、预制加工场所、储料场和仓库等等)也会额外增加对自然环境的侵害。

1.4 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尾气、粉尘、油污对沿线居民生活、农田、土壤、水质等影响较明显,呈逐步加重的发展趋势。

收费站点收费人员、沿线服务区的工作人员和沿线管养人员所产生的污水、垃圾也造成一定的污染。

2 环境保护措施

2.1 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好工程环保方案和措施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项目规划决策人员、勘察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其次,在认真做好沿线自然环境资料收集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以科学态度进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估,做好环保设计工作。

2.1.1 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对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①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③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等。

2.1.2 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而且是大气流通的通道,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这样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

③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饰,可产生自然美又可防风蚀。

2.1.3 重视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一是设计时注意填挖平衡,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借土弃土;二是做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应根据地质情况多采用种草植树的绿化护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线排水设计;四是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少占良田。应尽量在荒地或低产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对取土坑进行后期利用。弃方应集中堆弃,不占农田,堆弃后应上覆表土,播种绿化。

2.1.4 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

①桥涵设计尽量避免影响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沟;

③对小型排灌系统如遭破坏应予以恢复或加以调整,合理设置小桥涵位置,必要时对原有排灌体系进行优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项目自身的排水系统,增加必要设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对农田水利的冲击。

2.1.5 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恢复植被。

2.1.6 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

①公路选线、定线时,要尽量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

②重视路线空间造型设计,包括路线线形(平面、纵面、平纵组合)和其它景观因素(边坡、挡墙、分隔带、护栏、路面标线、标志牌、广告牌、收费站及服务区建筑等)的造型设计。

③做好沿线绿化设计工作,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如边坡尽量采用种草植树的护坡方式。

2.1.7 做好道路降噪设计工作

可通过沿线种树绿化达到减噪目的,必要时设置隔音屏。

2.2 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组织广大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环保知识和有关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在施工准备工作阶段,认真调查收集沿线相关资料,制定详细有效的环保措施,施工时加强环保管理和监测。

2.2.1 减少水土流失

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2.2 减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2.2.3 防止大气污染

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2.2.4 防止水质污染

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的污染。

2.3 营运期环保措施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篇8

1引言

公路工程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将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公路工程项目的修建势必消耗资源、改变地形地貌和原有的自然景观,建设和运营过程还可能产生各种污染,这些综合因素严重地影响着沿线的自然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厂矿企业,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因素多及难于弥补性和难于预测性等特点,因此,公路工程的环保工作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等各个阶段为契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2.1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与评估、勘测设计等。长期以来,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主要以满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设造价和维护费用、节省交通时间和运行费用、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等为目标,进行路线方案论证及勘测设计,而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可能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的指标(难以用价值或价格来衡量),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先天”缺陷。尤其对于高等级公路,为了满足技术标准,这种“忽略”引起的后果更甚。

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缺陷常常表现为:不合理占用价值较高的土地(如农业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用地等),使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破坏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水质污染,影响沿线动植物生长;穿越风景名胜区且未很好地结合自然,破坏景区景观;穿越或靠近居民稠密区,造成大气、噪声污染,影响居民作息,危及居民身体健康;侵占有价值水体,改变天然水系的自然流态,造成局部区域水资源枯竭;深开挖和高填方路段单调的边坡设计及雷同的防护工程设施使原本生动的自然风光黯然失色;为节省造价、方便施工而依照标准图设计而成的桥涵缺乏艺术造型,从而失去一次景观再造的机会等等。

2.2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筑路材料的运输装卸、各种混合料拌合、借土开挖及弃土堆放、土石方调运等活动会造成短期内粉尘污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机械作业的尾气排放,使空气质量恶化。

运输车辆的增加和调整运土石方的落土也会使相关公路交通条件的恶化,对原有交通秩序产生较大干扰。施工机械作业及运输车辆作业产生较大噪音,对沿线居民的正常作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当的临时施工用地安排(如施工驻地、预制加工场所、储料场和仓库等等)也会额外增加对自然环境的侵害。

2.3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尾气、粉尘、油污对沿线居民生活、农田、土壤、水质等影响较明显,呈逐步加重的发展趋势。

收费站点收费人员、沿线服务区的工作人员和沿线管养人员所产生的污水、垃圾也造成一定的污染。

3环境保护措施

3.1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好工程环保方案和措施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项目规划决策人员、勘察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其次,在认真做好沿线自然环境资料收集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以科学态度进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估,做好环保设计工作。

3.1.1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对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①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③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等。

3.1.2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而且是大气流通的通道,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这样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

③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饰,可产生自然美又可防风蚀。

3.1.3重视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一是设计时注意填挖平衡,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借土弃土;二是做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应根据地质情况多采用种草植树的绿化护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线排水设计;四是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少占良田。应尽量在荒地或低产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对取土坑进行后期利用。弃方应集中堆弃,不占农田,堆弃后应上覆表土,播种绿化。

3.1.4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

①桥涵设计尽量避免影响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沟;

③对小型排灌系统如遭破坏应予以恢复或加以调整,合理设置小桥涵位置,必要时对原有排灌体系进行优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项目自身的排水系统,增加必要设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对农田水利的冲击。

3.1.5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恢复植被。

3.1.6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

①公路选线、定线时,要尽量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②重视路线空间造型设计,包括路线线形(平面、纵面、平纵组合)和其它景观因素(边坡、挡墙、分隔带、护栏、路面标线、标志牌、广告牌、收费站及服务区建筑等)的造型设计。③做好沿线绿化设计工作,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如边坡尽量采用种草植树的护坡方式。

3.1.7做好道路降噪设计工作,可通过沿线种树绿化达到减噪目的,必要时设置隔音屏。

3.2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组织广大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环保知识和有关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在施工准备工作阶段,认真调查收集沿线相关资料,制定详细有效的环保措施,施工时加强环保管理和监测。

3.2.1减少水土流失

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超级秘书网

3.2.2减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2.3防止大气污染

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3.2.4防止水质污染

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的污染。

3.3营运期环保措施

⑴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篇9

关键词:公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1引言

公路工程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将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公路工程项目的修建势必消耗资源、改变地形地貌和原有的自然景观,建设和运营过程还可能产生各种污染,这些综合因素严重地影响着沿线的自然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厂矿企业,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因素多及难于弥补性和难于预测性等特点,因此,公路工程的环保工作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等各个阶段为契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分析

2.1工程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与评估、勘测设计等。长期以来,公路的规划、设计人员主要以满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设造价和维护费用、节省交通时间和运行费用、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等为目标,进行路线方案论证及勘测设计,而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工程可能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的指标(难以用价值或价格来衡量),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保方面的“先天”缺陷。尤其对于高等级公路,为了满足技术标准,这种“忽略”引起的后果更甚。

2.2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施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及拆迁安置、建立施工驻地等施工前期准备工作和正式组织施工两大活动。

施工期间拟建项目由于挖土填土、借土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筑路材料的运输装卸、各种混合料拌合、借土开挖及弃土堆放、土石方调运等活动会造成短期内粉尘污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机械作业的尾气排放,使空气质量恶化。

运输车辆的增加和调整运土石方的落土也会使相关公路交通条件的恶化,对原有交通秩序产生较大干扰。施工机械作业及运输车辆作业产生较大噪音,对沿线居民的正常作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当的临时施工用地安排(如施工驻地、预制加工场所、储料场和仓库等等)也会额外增加对自然环境的侵害。

2.3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尾气、粉尘、油污对沿线居民生活、农田、土壤、水质等影响较明显,呈逐步加重的发展趋势。

3环境保护措施

3.1工程前期环保措施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好工程环保方案和措施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项目规划决策人员、勘察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其次,在认真做好沿线自然环境资料收集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以科学态度进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估,做好环保设计工作。

3.1.1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

对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①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③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等。

3.1.2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而且是大气流通的通道,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这样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

3.1.3重视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一是设计时注意填挖平衡,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借土弃土;二是做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应根据地质情况多采用种草植树的绿化护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线排水设计;四是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少占良田。应尽量在荒地或低产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对取土坑进行后期利用。弃方应集中堆弃,不占农田,堆弃后应上覆表土,播种绿化。

3.1.4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

①桥涵设计尽量避免影响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沟;

③对小型排灌系统如遭破坏应予以恢复或加以调整,合理设置小桥涵位置,必要时对原有排灌体系进行优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项目自身的排水系统,增加必要设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对农田水利的冲击。

3.1.5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恢复植被。

3.1.6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

①公路选线、定线时,要尽量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②重视路线空间造型设计,包括路线线形(平面、纵面、平纵组合)和其它景观因素(边坡、挡墙、分隔带、护栏、路面标线、标志牌、广告牌、收费站及服务区建筑等)的造型设计。③做好沿线绿化设计工作,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如边坡尽量采用种草植树的护坡方式。

3.1.7做好道路降噪设计工作,可通过沿线种树绿化达到减噪目的,必要时设置隔音屏。

3.2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组织广大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环保知识和有关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在施工准备工作阶段,认真调查收集沿线相关资料,制定详细有效的环保措施,施工时加强环保管理和监测。

3.2.1减少水土流失

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3.2.2减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2.3防止大气污染

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3.2.4防

止水质污染

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的污染。

3.3营运期环保措施

⑴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篇10

公路建设环保是在公路的设计、建设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是公路建设施工的最高境界。公路建设环保就是在公路建设项目整个周期里,通过科学选择综合运用各种施工技术措施,保护自然环境不受道路建设的破坏与污染,保证车辆在道路上行驶安全舒适、景观完整和谐的线性或区域交通生态系统的完整和不受污染。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行以来,引发了公路大规模发展,道路征地及施工中导致生态负效应越来越严重,发生了诸如气候热岛、环境污染、景观割裂、生物物种减少、廊道效应等环境破坏的情况。究其原因是道路施工中,由于其线性特点,沿线地形复杂,大量的挖填,使原始的地质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东路沿途地形的过多切割和阻碍,使原有的水文条件也遭到破坏;同时新建道路对于植被和地表土的破坏,使恢复成为极大的难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自然环境的未来发展及其可怕。我们早已知道公路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所以一些专家和学者不断地探讨,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地球是我们唯一赖以生存的星球,实现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是需要环境老支持的,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协调发展。不计后果的破坏和对自然的索取,都将导致巨大的恶果,最终有人类自己承担。所以,保护环境,特别是加强道路建设中的生态保护问题,是对后代子孙的高度负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2.道路设计阶段的生态保护

道路建设与运输给周围地区造成多方面的生态学影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公路建设者所重视,人们开始关注道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就是从道路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尊重生态学原理,以环境保护评估为依据,努力建设“生态道路”。力求使道路建设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提高的目标。这要求项目立项过程中的规划要充分考虑道路沿线地质地貌条件、水文条件、气候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是否利于环保和生态平衡。道路设计选址时,要做好充分的探勘,掌握沿途翔实的地质水文资料,道路选址时要尽量避开滑坡、泥石流、悬崖、多年冻土、岩溶等地段,如果实在不能规避,那么就要采取相应的施工保护措施,保证不破坏沿途的地质环境。设计规划部门要对道路宽度、曲度、密度及空间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保证质量及经济效益的同时,力求不造成大的生态破坏。公路环境问题的根源是建设目的的单一性,只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环保评估工作做得不够。避免道路穿越城市、景区、良田,使公路走向与医院和学校保持一定的距离。对道路沿线的水、山、田、林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使道路建设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共生。必须的行道树、防护林、绿地建设是“绿色走廊”形成的基础条件。道路沿线中适当配置一些敏感指示植物,为环境保护起到监测的作用,还可为环境监测服务。注意沿途树木栽植的高度和密度;保证道路两侧排水的顺畅,完善道路功能。自然植被的恢复十分困难,一旦遭到破坏,后果严重。

3.道路环保工程施工

道路施工阶段的环保重要性是仅次于设计阶段,这是污染环境的一个集中发生阶段,做好环保过程施工意义重大。

3.1严格控制红线内砍伐森林植被,保护沿途的植被不被破坏,对于沿途的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以便保护物种不灭绝。

3.2保证道路建设的环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招标。在施工合同、监理合同中,必须纳入环保工作条款,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中的内容、标准等要求,施工单位还要制定具体的环保方案。

3.3在招标的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单位要明确环保工程施工要求,制定符合环保质量和标准的工艺设计。对项目沿线深挖高填地段以及边坡防护等做好环保工程。

3.3强化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开工前应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在一些涉及环保项目工程施工前要进行技术交底,建立项目建设环保管理工作制度,指派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对主体工程防护区、取土场防护区、弃碴场防护区等进行防水土流失的保护措施,对周围水环境、防扬尘污染等进行动态监控,充分做好环保工作。

3.4混凝土拌合期间,做好拌和站的空气、噪音污染的防护工作。做好环保工程施工质量自检与监理质量控制,并及时做好记录,保持与主体工程等同的质量要求,由建设单位进行工程款项的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