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的误区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能训练的误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能训练的误区

篇1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use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Problem-solving Skills Training cours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tent and model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as well as the attention problems.

关键词: 解决问题能力训练;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模式;注意问题

Key words: problem-solving skills training;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connotation;model;attention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210-02

0 引言

解决问题能力是在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迁移性的一种核心能力。为了使每个高职生在毕业时都应具备相应的解决问题能力,我校开设了《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必修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运用解决问题的一般知识与技巧,正确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在《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因此,笔者尝试在《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达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训练活动,锻炼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训练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是以富有趣味并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动机的教学情景为基础,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真实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任务为明线、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为暗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任务驱动的学习过程蕴含着知、情、意、行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条件。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发展才能创造机会。

2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流程

2.1 设计任务 设计任务是指设计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任务,给学生呈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任务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它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的组织,形成具有趣味性的任务,任务的设计必须以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为指导。任务的设计要有实用性、趣味性、综合性,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提出问题,确定目标》一节中,设计给出的分析案例如下:

福利洗澡票:某炼钢厂车间温度非常高,工人们每天都汗流浃背,于是工厂建设一间澡堂方便工人下班后洗澡。作为福利,工厂每月给职工发10张福利洗澡票,不够用时以每张2元优惠价购买。工人们总是抱怨洗澡票不够使用,而且澡堂里总是非常拥挤。澡堂管理员发现一些人洗澡时间过长,耗水量非常大,人均耗水量是在家洗澡的5倍以上。

设计任务:如果你是炼钢厂的后勤科长,请描述澡堂存在的问题及特征,指出问题的目标状态。

提示:根据“5W”法,完成任务:步骤1:收集信息,描述问题。何事?何时?何地?与何人有关?为何发生?步骤2:说明问题的特征。有何影响?紧急程度如何?重要程度如何?谁来负责?步骤3:确定问题的现有状态和目标状态。

2.2 提出任务及评价标准 课前精心设计好任务后,课堂上提出任务时也要讲究方式和技巧,要创设合理的情景,引导学生明确任务要求,让学生进入真实任务的情境,使学习在与教学内容一致的“完成任务”的情景中发生,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建构”所学的新知识。

布置任务的同时要提出完成任务的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按照要求的标准用探索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分析并完成任务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分析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方式。给出任务后,教师要通过启发和指导,引导学生对任务分析,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把任务分解成一系列需要分别独立完成或者依次完成的子任务,同时引导学生找出哪些子任务要用到旧知识,哪些子任务需要新知识。

任务驱动法的中心环节是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体验方法,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学生可以独立探索,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协作探究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阶段,教师要走进学生之中,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问题,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给予指导。

例如在《详细具体,制定计划》一节“分析案例,制定促销工作计划”的任务中,案例如下:

小李是饼干公司的销售员,六一儿童节将至,公司计划5月20日至6月5日在市内超市举办促销活动,小李负责辖区超市的促销活动,确定促销地点和制定促销计划。请帮小李制定饼干促销工作计划。

四名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分析促销的关键环节是:①征得辖区超市同意,达成促销协议。②促销员培训,了解促销政策、促销技巧、服务礼仪及常见问题处理方法。③制定促销目标及工作计划。④准备货物及促销相关物品。

在分析的基础上,他们制定的促销工作计划如表1。

2.4 交流评价总结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评价完成任务的效果,以帮助学生认识成绩,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交流时可以通过口头、板书、文件或辅助工具展示学生作品,可展示部分或全部作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评,也可让学生相互评价、批改或纠错。

评价时,应将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灵活采用自评、他评和互评等方式。可以回顾本课的知识要点,谈谈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中的表现和效果,表扬完成任务出色的小组和学生,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让树立信心以便能在下次任务中做的更好。通过总结,应把完成任务应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升华为学生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3.1 课前准备要充分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要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水平设计好任务,计划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准备好应对方法和策略,并把任务情景、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和学习效果的交流评价等环节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准备。

3.2 应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 任务驱动教学法变教师为导师,变教室为学室,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各自的任务中,使教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作为天地缔造的精灵,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是独特的,教学中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特别关注学习中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积极表现自我,获得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功体验。

3.3 重视交流评价环节的作用 交流评价环节的目的是要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交流评价环节是完成任务过程的继续,一些在前几个环节没有解决好的技能和知识可以在这个环节彻底解决,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入,对技能掌握的牢固,使任务驱动的目标得以实现。所以,评价总结是把知识升华为学生的学识,把技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使教学目标真正得以实现的保障。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成为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在《解决问题能力训练》课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中学 篮球 运动员 体能 原则

篮球运动是我国群众基础最好、开展最普及、国民最关注的运动项目之一。篮球是中学体育中的三大球之一,由于它所具有的健身性与娱乐性,受到广大中学生的喜爱,在中学校园中许多学校纷纷组建篮球校队,是重要的培养篮球后备储备人才的资源,优良的体能是充分发挥篮球技战术的基础,体能是由人体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身体素质(力量、耐力、灵敏、速度、柔韧等)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悬垂和支撑等)两部分组成。优良的体能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高强度训练和比赛的根本保证,体能水平是球队技术风格、战术作风、精神面貌、战术配合的物质基础。著名的美国中锋运动员张伯伦,他身高214cm,100米速度是10.7秒;人人皆知的篮球巨星乔丹原地跳起1.2米高,在罚篮线起跳扣篮。一个跳不高、跑不快、不灵活的篮球运动员怎能取得好的成绩。在中学期间是培养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最佳时期,体育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期为培养优秀的篮球运动员打下基础。对中学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训练的效果取决于运动的强度、持续的时间与频率。小的刺激不能引起运动员机体的变化;过强的刺激,不仅不利于体能水平的提高,而且还会损害身体。这要教师正确的安排运动强度与量(练习的距离,时间、次数)与引起中学生运动员机体变化(心率、血压、肺活量等等)的关系,询问学生的本体感受,例如,出现胸闷、呕吐、头晕、夜间休息状况、肌肉疼痛状况、小便颜色等等,根据学生的状况安排接下来的运动强度与负荷,教会学生自我控制与检验负荷,学会恢复与放松。

2.应遵循区别对待原则。体能训练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中学生运动员存在个体差异,在中学生体能训练是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个篮球队安排统一的训练的量与强度。要有针对性,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有个体差异。即使是相同年龄也有个体差异。需要把全队、分组和个别指导的体能训练方式结合起来,做到既集中施教,又区别对待。

3.体能训练要注重系统性、计划性原则。体能训练不能搞突击,不能一劳永逸。这在许多学校出现,当有比赛任务时,临时组队训练。但是,当没有比赛任务,学校可能没有训练,没有计划,或者也是学生随便玩玩。为了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教师应该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全年和多年体能训练。体能素质是长期的重复练习中逐渐发展和提高的。根据学生的身体发育的敏感期,制订多年有计划、系统的训练计划,以年为单位,不断改变训练手段与方法,形成一年比一年提高的体能训练计划。

4.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篮球体能训练误区常常将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混为一谈。中学生体能训练应该以一般体能训练为主,专项体能训练为辅。中学生应加强一般体能训练,但是不能将中学生体能训练成年化,因为一般体能是专项体能的基础,当一般体能达到一定基础就要加强专项体能训练。使一般体能向专项体能过渡,不能将篮球体能训练简单的“田径化”。例如,在训练篮球弹跳能力时,许多老师一般采用杠铃蹲起等方法,单纯的这种训练方法虽然学生跳起摸高很高,但是学生弹跳的速度与连续起跳的能力却不高。篮球运动员不仅仅要求有弹跳的高度还要有弹跳的速度与连续起跳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争抢篮板、封盖、投篮等方面发挥水平,篮球运动的弹跳需要有弹跳的力量与速度,这不仅要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还要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充分发展学生髋、膝、踝关节的爆发力。采用多种方式锻炼,如多级跳、单足跳、蛙跳、障碍跳、台阶跳、跳深跳,等等。在发展学生大肌肉群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小肌肉群,这样才能符合篮球弹跳的要求。合理进行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转化,改变一般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常年不变的理念。多样化的体能训练不仅丰富训练内容,使运动员不感觉到枯燥,给运动员有新鲜的体验,同时不同的体能训练方法将使学生的体能全面发展。

5.体能训练的“健康性”原则。所谓“健康性”就是不能给中学生由于体能训练带来伤害,应从几个方面考虑:(1)尽量避免中学生在运动训练中出现的伤病,例如,在体能训练中由于负荷过大,出现过度疲劳现象,或者是准备活动不充分;没有做好保护等出现引起中学生运动员身体上的伤病。(2)体能训练过早“成人化”,所谓的“成人化”就是教师为了尽早地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没有按照中学生身体发育的规律,例如,在学生身体发育的敏感期,盲目地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强调单一素质的提高,错过了素质的敏感发展期;过早地进行大负荷的训练,造成学生产生恐惧、退却等的心理。对中学生的体能训练应该是多年系统训练,在每个阶段对中学生运动员如何训练,如何恢复,如何比赛,如何衔接将是教师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6.中学生体能训练的全面性原则。就是在中学生体能训练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的身体各个部位全面发展,同时学生的情绪、情感、品质、良好的社会行为、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谐发展。例如,在对中学生进行一次体能训练中在进行学生下肢训练,同时也安排上肢训练,在发展大肌肉群的同时发展小肌肉群,使学生的身体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和道德意志品质,在当前篮球比赛中日益激烈,比赛不仅是比篮球技能同时也比心理,在逆境中的承受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对手会制造各种引起你心理、情绪发生变化的情境,在球队水平相当时,球员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就成为取胜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日常体能训练中注重培养球员在面临难以忍受的疲劳感时,保持稳定心理状态、如何宣泄不良的情绪,培养意志力、合作精神。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个性,完善人格。

总之,中学生体能训练应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篮球运动制胜规律,科学地、系统地、有计划地制订体能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2001,(3).

[2]徐跃杰,王兵.篮球科学与训练方法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

篇3

摘 要 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篮球运动对运动员的耐力、灵敏、速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身体健康的关注也越来越重视,人们通过健身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体育项目的热度也随之越来越高,而体育项目中的篮球运动更是深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篮球运动更是进入到了校园课程中,但是我国大部分校园并没有对篮球教学高度重视,以至于学生身体素质偏低。篮球的体能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结合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大学篮球体能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计划。

关键词 篮球教学 大学 体能训练

大学生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的群体,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才,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重要人才。而现如今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都呈下降的趋势。虽然体育教学普及进入大学课程中,但校园没有科学系统的进行实践教学。就篮球教学而言在体能训练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一部分原因。

一、大学篮球教学体能训练的现状

现如今大学的篮球课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参与篮球运动教学的学生来自于学校的各个专业,整体身体状况参差不一。学校对于学生们的要求并没有像专业篮球运动员一样有限制。只要学生具有积极向上、对篮球运动有兴趣、有好学上进的心态就可以。这使得学生们主动积极的参与篮球教学中。

篮球运动作为大学体育教育的项目之一,深受广大学生的热爱。但是,我国大学体育的实践教育并没有科学系统化的教学指导,而篮球运动本就是对速度、灵敏、耐力、技巧等有着较高要求的一项运动,大部分校园对于篮球体能训练不够专业系统。所以即使学生热爱篮球运动,而学校不能在体能训练中高度重视的话,学生也不可能在篮球运动中发挥优异的技巧。没有良好的体能素质对抢球、带球、投球都有很大的影响。大学篮球教学的体能训练的现状就是学生体能素质参差不一,学校对学生的篮球体能训练不够科学,体能训练也没有得到校园的足够重视。

二、大学篮球教学体能训练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篮球运动是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考验,运动员没有一定的速度、力量与体能是无法完整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篮球运动的基础要求。只有具有较高的身体素质才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势取得胜利。而学生想要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想要更专业的参与篮球运动,这就需要加强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体能训练是篮球运动中的基础。

现如今大学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部分大学生专注于学业,忽视运动的重要性。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偏低。而篮球运动作为一项综合性极高的一项运动,通过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可以逐渐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1]。身体是生命的本钱,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有创造更多可能的机会。

现在大学中常常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或者建立校与校之间的友谊。学校常常会举行篮球比赛,或者校与校之间的大型比赛。而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在一场比赛中为战队取得胜利,为学校取得胜利。所以总归来说,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生的关键,体能训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大学篮球教学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篮球选课中课程内容不够系统实践化。体育教育的传统教学是以基础知识、指导技术技能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道德品质为中心。所以在实践运动与体能训练中没有高度重视。没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篮球教学的实践体验中,这会造成广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本质理解有偏差。

(二)体能训练的观念有误区。在参与篮球选课的广大学生中,每个学生的身高、体质、专业都各有不同。而在篮球教学的体育教师中,每个教师的年龄、教龄及运动专业也不同。都会对篮球运动的本质理解有一定的差异。学生与教师对篮球体能训练的整体认识也不够。很多教师都是过于注重技巧和战术的教育,甚至认为篮球运动的战术训练与体能训练是一致的。从而忽视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四、体能训练中问题的对策

(一)科学系统的制定体能训练教学。学校应当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的体能教学计划,制定体能训练教学进度,以此达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2]。通过体能训练教学计划,可以更好的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实践性。学校也可以制定考核制度,对学生的技能、体能作出考核标准,用考核结果来检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体能训练的重视。

(二)学校通过对篮球教师的专业培训,让教师学习最新的体能训练方法,强教师对体能训练的重视与认知。通过对篮球教师的培训也会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水平。只有重视体能训练,实践体能训练,将最新最科学的体能训练用于篮球教学中,用科学理论和实践操作同步引导,学生才能真正从篮球运动中,得到运动的乐趣,得到良好的身体素质。

五、结语

体能训练是篮球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性极高的运动项目。篮球运动是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体能的综合考验。学校只有加强体能训练的教学,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才能有良好的精力专注学业。大学体育篮球教学体能训练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警察体能 体质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D631.15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对全国部分公安院校体能课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对体能课教师进行走访,深入了解体能课发展现状,深入思考对策方法。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北京警察学院数字图书馆及各类期刊书记,收集与警察体能课相关的文献资料。

2.2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有关警察体能课和运动训练学方面的专家,通过各位专家对警察体能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警察体能课的现状和训练手段的深入思考。

3 研究结果

经过警察体能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创新,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上课管理等方面都日趋成熟、规范。随着警察体能课程内容由原来以学科为主体的全面系统的知识面传授方式向以实用为主的知识点的教学方式转变,课程授课内容进行进一步优化、精简,教学内容具有更加灵活多样的特点。

随着高校体育课的改革深入,体能相关项目在教学大纲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虽然学生在进行球类运动时也可以达到增强体能的目的,但是体能练习对于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和提高至关重要,也是球类等其它运动所不能替代的。

3.1公安院校学生体能现状

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是近些年以来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公安院校的学生都是从普通高等中学中通过参加高考选拔上来的,因此身体素质下降同样也是存在的。

公安院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身体与心智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人生价值观和认知已经基本形成,对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手段有着较强的自我认知,对练习项目有很强的自主性。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能会很认真热情的投入,对于自己不喜欢的项目也会简单敷衍了事“走过场”,在练习过程中不能深入,出现“出工不出力”的情况,影响训练效果。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不同,警察体育更要求与警察职业相适应,更强调自主锻炼与指导性训练相结合,使警察体育训练更加贴近实战。相比于普通高校体育的内容丰富多彩,警察体能还在延续着传统的、强制的体育观,教学内容枯燥、单一。

3.2公安院校体能课教师授课现状

很多公安院校体能课教师在对自己课堂的思想认识上也存在很大误区,在教学设计上不够用心,在课堂上形式化走过场的风格相当普遍。现如今体能课教师一般会存在两种对自己的误区:一是以教师为中心,认为在公安院校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应该学什么,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自身情况及内心体验;二是以学生为中心,只选学生喜爱的项目进行教授,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很高兴,教师教学也落的轻松,两面皆大欢喜,可是最终结果是学生学不到应有的知识和技术,达不到真正体能课的目的。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进步,警察体育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着转变,健体强身、休闲娱乐、预防疾病、维护健康的价值观已经逐渐注入警察体育,丰富警察体育。

3.3公安院校体能课认知误区

对于公安院校学生体能的现状,为了规避风险,在学校层面上的一些领导就会要求体能教师降低对于学生体能课的要求,认为只要“不出事”就是一节好的体能课。在这种思想引导下,只要学生的水平差不多,教师就会让其及格。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学校甚至会干预体能课的授课内容和要求,影响体能课的教学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切实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循序渐进的体能指导方案

从全民健身视野来看,警察也是一种职业,是社会的一份子,警察体育不应该远离社会群体,也不能远离大众生活。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借鉴一些普通高校体育的活动形式,选择一些与警务活动相关联的身体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在提高自我锻炼能力的前提下,实现全面增强身体健康的目的。

4.2加强体能课授课教师自身认知及业务能力

体能训练应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建立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体能课教师除了要学习运动训练外,还应具备各项运动训练理论功底。能在训练实践中很好地依据理论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切实增强学生体质。

4.3实事求是对待学生体能现状,切实改变体能课认知误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对于体能课的认知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体能课是可有可无的,甚至一些体能老师也看轻体能课,这也给学校领导可以不重视体能课的机会。要改变这一现状体能课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对待工作认认真真,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达到增强体能课地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宝松.国内外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2,10(1).

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职业体能

一、 引言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职业岗位教育,是按照社会职业岗位来设立专业的。在课程内容上,主要以该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为依据来进行教学设计,授课过程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教学。职业教育所要求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直接适应某一岗位工作的素质和能力,在毕业之后就能以最快的速度顶岗工作。这就是职业院校的特色,其所设立的课程模式不同于本科院校,包括体育课程。本文以职业学校体育体能创新教学为主题开展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 职业体育体能是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规模越来越大,其最终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对于职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众多学者都有过研究,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职业生应该具有胜任岗位的技能、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素质。体育课程一直是职业院校的公共课,如果单纯从健康目标出发,这无可厚非,但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相对于一些“白领”工作岗位,职业生所胜任的工作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会比较直接,这就决定了职业院校体育课的特殊性。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普通学校不同,其体育课程应该具备使用操作性、定向性和专业性的特点,能够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职业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体育体能,才能让身体较好地应付日常工作、突发事件和余暇活动,简言之,职业体育体能就是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 如何在职业学校体育课中渗透职业体能训练

1、 在体育课程目标中明确职业体能训练的要求

职业院校要秉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将职业体能训练的要求加入职业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中,为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体能训练提供依据。教师通过体育课程教学,要努力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他们的职业体能,并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调整体育课程结构

职业院校体育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的职业岗位对职业体能的不同要求,了解职业特点、专业类型以及长期从事该职业对人体的影响,以此为依据来设置发展学生职业体能和预防职业病的体育项目,并针对不同的专业传授不同的职业健康知识。比如,对于旅游、营销和酒店管理等专业,这部分学生以后从事的工作对腰腿部力量要求较高,体育教师可以选择健美操、排球、形体训练等教学内容,再配以发展腰腿部力量等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这样一来,既能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职业体能。

3、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职业体能训练

课外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体能,职业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集体合作攀爬活动、合作钻“电网”等活动。通过这些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将职业体能训练从体育课程延伸到课外活动中,达到了课内、课外有机融合的效果。通过课外活动的参与既可锻炼体能,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改善职业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环境

职业院校要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职业体能的重要作用,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业要求,不断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优化体育办学条件,改善学校体育的软硬件设施,以此满足实施职业体能训练的要求,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提供必要的设施保证。

5、 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职业体能训练

职业体能的训练终究要落实到学生身上,需要学生参与,然而,一直以来,不少学生都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认识误区,重考试轻训练的倾向。这些学生普遍认为只要掌握了专业技术,就能胜任职业工作,忽视了发展个体综合素质。因此,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学生对职业体能训练的兴趣,多安排体育活动,使学生从“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逐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养成,使其变成综合而全面的人才,以体育见长,而不为体育唯一所长。

四、 结语

与普通院校的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应该强调以能力为本,以职业为本。面对知识经济和市场需求的挑战,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放在培养具有爱国、敬业、爱岗、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上。由此一来,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一定要体现技能性、职业性和实用性,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安排体育教学内容,从多方面入手,为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卢洋. 基于运动处方的高职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5) .

[2] 宫伟伟. 论如何提高职业学校中学生的从业体魄体能[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0,(32) .

[3] 夏义山,黄群玲.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 南昌高专学报, 2009,(06) .

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体能锻炼;有效性

一、制订合理的锻炼目标

体能锻炼的教学目标在制订时既要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又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师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体能发展需求,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构建运动框架,形成科学的训练意识,发挥最大的课堂教学效益。同时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能训练,避免枯燥乏味的教学,给学生造成过大压力。

每个学生体能水平不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距。教师在制订体能锻炼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小学生身体状况和体育技能基础,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根据总体教学目标,明确每个课时要解决的练习内容,制订具体的、层次化的课时目标,然后根据目标的设定,采用更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师生配合,互动学习

在小学体育课堂体能训练中,教师应主动参与,与学生进行互动学习,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而且教师正确的示范动作也能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减轻其对新知识的抵触心理。同时教师帮助与保护动作的到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安全隐患,提升学生体育练习的勇气和效果,从而高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小学生正处于渴望得到认可与赞赏的年龄,教师的亲身参与必定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因为教师的参与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激励与认可。因此,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亲身参与,投入学生的训练当中,用实际行动鼓励学生。

三、合理选择锻炼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易受新奇事物吸引的年龄。根据调查显示,80%的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是体育课,但是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受新鲜事物的刺激,对于体育课堂上的跑步、跳远等活动缺乏兴趣,即对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喜新厌旧。因此,教师必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新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能锻炼的热情,避免枯燥乏味地开展趣味性教学。

体能锻炼的内容选择必须符合教学目标,不能随意选择练习项目,要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要开展针对性练习。通过积极探索、深入挖掘,找寻最高效的练习设计方式,有效提升体育课堂锻炼效率。

体能锻炼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但游戏设计必须具备实效性,不能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组织游戏,要做到游戏设计从属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循序渐进地接近教学目标。虽然体能锻炼的方式千变万化,但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增强小学生体能,并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相比于枯燥乏味的锻炼方式,教师通过组织游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能锻炼的参与度。

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在进行体能训练时,体育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脱离传统教学的囹圄,主动培养自身的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性精神,转变教学重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能锻炼中来。

顾名思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意愿开展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旧式教学体系中老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一直于被支配地位,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难获得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也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体能锻炼效果,发挥体能锻炼的最大效用,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创造型人才,引导学生自发进行体能锻炼。

为提高小学体育课堂体能锻炼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培养敏锐的课堂观察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整体表现,更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走出体育学习的误区,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更新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帮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中等教育短跑教学

前言

在中等教育学校中很多学生都对短跑的了解较为浅显,在练习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每个动作,完成的动作规范性欠佳,有些学生认为动作练习没有必要,只要简单的跑步就可以,这些误区的存在导致短跑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科学的短跑动作是大量运动员以及专家长期总结、实践的结果,具有科学性、有效性,能够让短跑运动变得更加轻松自如。在短跑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之后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的短跑能力得到提升。

1、学生体能特征分析

对于中等教育院校学生来说,其身体仍然处于成长期间,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候对学生的体能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学生的体能特征是教学的基础,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能特征才能够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提高短跑速度的同时不发生身体损伤。

1.1、客观评价学生

短跑项目与其他田径项目有一定区别,短跑项目的刺激性非常显著,通常在毫秒之间就能够分出胜负。为了让学生的短跑速度得到提升,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科学、客观的评价系统,对学生的综合体能进行评判,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让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1.2、开展专项训练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展开具有针对性的短跑训练,这就需要对训练方式进行科学的选择,实现长效性的短跑训练,提升学生短跑能力,让教学活动具有良好的有效性。

1.3、制定系统性的教学体系

对于中等院校的学生来说,展开短跑训练能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所以,从体育教师的角度出发,要将短跑训练作为长期训练计划,制定有机的教学整体,在长期的训练中实现预期的训练目标。在训练学生时,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完善训练安排,让每名学生都得到有效提升。教师要在训练中对短跑相关因素加以考虑,让学生的短跑技能不断提升。

2、体能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2.1、个性原则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制定学生的体能训练时要对学生的个性予以尊重,结合短跑项目的运动特点,制定符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自身存在的不利因素得到弥补。通过短跑项目训练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为每名学生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2.2、循序渐进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短跑训练时教师需要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使用的训练动作由易到难,训练时间也应当逐渐延长,让学生适应短跑训练的强度,防止出现身体损伤。教师只有对训练强度以及训练方式加以控制,才能够让学生的短跑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3、整体性原则

对于短跑教学来说需要具有整体性,如果在训练中完全针对学生的某项素质进行提升,就会导致学生的短跑能力得不到增强,单一的运动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运动能力出现偏差。如果忽略整体性展开短跑训练就会导致学生的机体受到损伤,阻碍学生健康成长。所以,要想让学生的综合运动能力得到强化,就需要重视学生运动能力的协调发展,进而带动短跑能力的提升。

2.4、专项化原则

教师在展开短跑训练时,重视整体性的基础上还需要让训练内容趋于专项化,从训练中突出短跑的特性,这就要与专项化原则相符合。从短跑的发力特点出发,制定有效的训练方法,对短跑训练进行合理规划。教师在强化学生短跑技术时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让体能训练变得更加专业化。

2.5、反馈性原则

在进行短跑教学时,体育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信息,如果对体能信息更新不及时会导致教师的分析工作开展受阻,体能训练系统的能效无法得到提升。所以,在提高学生短跑能力时要建立体能信息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实时体能进行全方位分析,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短跑教学的新理念

3.1、重视送髋练习

对于学生的短跑训练来说,要对学生的送髋练习加以重视,包括小步跑、高抬腿跑以及后蹬跑。通过小步跑的练习需要让学生学会腿在着地以及蹬地时的技术,在完成这一动作时需要放松膝关节,脚掌主动踩地缓冲后进行蹬伸,让身体重心向前移动。在练习高抬腿跑时,要感受蹬伸时的关节受力、发力情况,要对摆动腿侧骨盆进行最大限度上提。当大腿抬高一定高度才能够让腿部向前摆动,增加每步的长度。在进行后蹬跑时,要对送髋技术进行仔细感受,需要支撑腿在完成蹬伸动作的同时,让腿向前移动,通过髋部的力量带动腿部运动,膝关节先做出向前运动的动作。学生在跑步过程中每步的长短,身体向前移动的速度都离不开后蹬作用,同时还需要发挥出身体协调能力。

3.2、将速度作为训练核心

短跑对运动员的速度以及力量都有很高要求,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静止状态向高速状态的转变难度非常大。所以,对于中等教育学校中的短跑教学来说,需要将节奏、速度作为主要训练内容,让学生的绝对速度得到发展。在训练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加速高抬腿跑、减少步幅间隔跑以及小步跑等。

3.3、展开力量训练

要想让速度得到提升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力量作为支撑,对于很多世界级的短跑运动员来说力量训练都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基础所在,他们能够有效的将力量与速度进行完美融合,将力量优势转化为速度优势。我国在短跑运动上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由于我国短跑运动员在力量训练上存在不足,没有展开有效的专项力量训练。这就需要在对学生进行短跑教学时候重视力量训练,增加髋关节伸肌以及踝关节相关肌群的训练,增加最大力量。

3.4、重视心理素质提升

在短跑运动发展到如今程度,比赛的紧张程度不同以往,参加短跑项目的运动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激增。所以,中等教育院校在进行短跑训练时候不能忽略对学生的心理培养,让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体育态度,面对比赛有良好的心态,保证能力的稳定发挥。首先,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在短跑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短跑活动的兴趣,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参加比赛时候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教师还应当带领学生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训练,让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进而让学生增强参加比赛的自信心。其次,培养学生的稳定性。在短跑比赛中需要运动员能够稳定发挥自身能力,这就需要通过训练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让完成的动作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在比赛中能够有效的进行自我情绪调节。当学生在参加比赛时候所处环境非常不利,就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自我调节,让自己最佳的水平能够发挥出来,只有稳定的发挥才能够在比赛中取得胜利。

4、提高中等学校短跑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4.1、理论联系实际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都执着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没有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以重视,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性非常低,与学生的发展相背离。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加以考虑,在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后,将其应用在短跑项目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对短跑充满兴趣。长期的重复性训练难免会让学生生出厌烦心理,教师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进行调剂,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中。此外,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行强化,对相关的新兴理论知识加以了解,帮助学生加深对短跑项目的认识,并通过实践明白短跑训练的意义所在。中等教育学校的学生身体仍然处于发育阶段,体育锻炼对于学生身体的成长有积极作用,作为体育教师应当在提升短跑教学有效性的同时重视学生生长发育,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4.2、让学生学会放松

在短跑运动中放松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放松能够让学生的身体处于更加协调的状态。合理的放松能够让学生避免出现身体上的损伤,还能够让短跑能力得到提升。有教师针对放松的影响进行实验,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一组直接做短跑练习,一组在跑前作必要放松。教师在对两组学生都进行一段时间训练后,得到的数据非常明显,做放松的小组短跑成绩提升了5%,而没有进行放松的小组仅为1.8%。通过实验表明,放松训练对于学生短跑能力的提升有明显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放松训练时候需要从身体以及心理两个层面展开,教会学生基本的身体柔韧性练习方式,让学生的肌肉能够得到放松。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短跑放松能力可以通过两个动作的学习来实现,耸肩与沉肩就是引导学生放松的有效手段,两者同步练习能够让学生知道肌肉处于放松状态的感觉。

4.3、完善短跑训练方法

在短跑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重视训练方法的多元化,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完成训练。短跑项目与其他田径项目相比较为枯燥乏味,这就使得学生坚持训练的难度增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各类不利因素都考虑其中,让学生能够对短跑训练充满兴趣,持之以恒的进行短跑练习。很多学生对篮球、排球、足球一类的运动都有极大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球类运动展开短跑训练。球类运动大多需要学生具有爆发力,这与短跑的要求具有一致性,因此,让学生练习短跑爆发力的时候可以告知学生该训练对于球类技能提升的意义,让学生明白短跑训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短跑训练中。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要对下列几点加以重视: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客观因素以及教学规律加以尊重。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需要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让学生的能力得到科学合理的发展。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短跑的相关技术,保证学生练习动作的准确性,包括摆臂动作以及腿部动作,之后让学生在球类竞技中将学习的动作加以实践,做到学以致用。其次,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训练。有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强,具有较大力量,但是身体协调能力略显不足,而有些学生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力量却稍显欠缺。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让学生具有更强的短跑技能。此外,教师还应当对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加以弥补,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让短跑教学真正适合学生的体能发展。

5、结束语

篇8

摘 要 为了设计出更加合理的中学体育教学制度,有利于后期教学工作高质量的开展,本文从体育中考制度对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考察了体育中考制度对于中学生运动能力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提出几点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体育中考 制度研究 教学手段 发展研究

体育中考是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风向标,对指导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从体育中考的教学要求和评测标准来看,当前体育中考的测试标准设计不够合理,不利于学生体能素质的全面发展。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在日常的训练活动中提升个人运动水平。因此,制定“以素质能力发展”为核心的体育教学目标,通过后期的强化训练,培养出具有较强运动能力的学生,才是体育中考的真正意义。

一、体育中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积极影响:体育中考制度的存在,形成学校关注体育,体育教师的地位提高,促使其更加努力的完成相应的体育教学目标,并进行长期的体育训练,从客观上也达到了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合理的体育考试制度能够全面考核学生能力,从多个角度审查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当前的体育考试制度强调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消极影响:现行的体育考试制度不能完全测试学生的体能水平,相关的考试政策和测试手段实行之后,得到的测试成绩往往比较片面,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能训练情况,不利于展开全面性的体育教学工作。体育中考制度中的缺陷,会促使体育教育向“成绩”看齐,只追求考试部分的体育项目锻炼,不利于学生的整体体育素质的提升。此外,由于体育中考是一种考核要求,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具备一定的强制选择性,学生无法根据自身的选择进行相应的体育学习,也因此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二、各方对中考体育认识的误区

(一)学校方面

当前学校只是将体育中考作为应试教育的普通考核课程,没有从素质教育能力发展的角度改革校内体育教学工作。探索适应本校实情的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大纲的要求改革,才是推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进步的关键。

(二)w育教师方面

体育教师采用投机的态度应付体育中考,只重视完成领导安排的教学任务,教学方式急于求成,只重视提高成绩,却不关心学生是否学到真正的体育锻炼方面的知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开展兴趣体育教学,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对于体育课教学活动抵触态度,这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未来和发展来说十分重要。

(三)学生方面

学生对于体育中考比较抵触,并没有认识到体育中考对于行为习惯培养的意义,在体育训练活动中采用消极的态度。在素质教育环境中,中学生应该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安全运动的快乐,通过自身的运动水平来完善最终实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在根本上实现通过运动改善身体素质的目的。

(四)家长方面

家长对于体育中考的重视程度不够,片面的将体育中考与文化课考试划等号,认为体育教学就是以简单的体育知识教学为中心,忽视了体育训练对于学生健康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对体育中考制度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措施建议

(一)扩大体育中考范围,实行体育随机抽样考核

改革体育中考制度,重视体育与健康的考核。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提升训练者的身体素质,从而保持身体健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体育健康基础知识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与健康课程的学习。

扩大体育中考范围,实行“兴趣+随机抽样考核”的模式,注意在随机抽样考核中平衡考查学生的各项体育指标。在考核过程中,可适当赋予考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对一些如篮球、足球、排球之类的不易进行标准化评判的考核项目进行打分。根据“兴趣+随机抽样考核”的模式,能促进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并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目标。

(二)锻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性的体育锻炼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同学的互动中,增强学生的训练热情。为了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教师还应及时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修改完善教学计划。在发展学生体能核心教学工作,应以考试项目为主,选择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核心体育运动能力培养中,重点提升学生的协调性、爆发力和柔韧性。

(三)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规避体育中考误区的方法

应采用过程管理评价的能力考察模式,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和目标效果测试成绩相结合,得到最终评价成绩,从而将学生体育能力考核工作贯穿到初中体育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体育教师应从身体指标选考项目分析,加大技术选考项目的考核内容比例,从而完善考试制度。合理安排学生的训练次数、节奏,让学生有充足的练习间隙休息,在体能恢复后继续进行一定强度的重量练习。在各种活动课和放松活动之后,安排学生学习心理健康调节知识,让学生学会肌肉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法,在呼吸调节中促进体能恢复。

培养中学生运动能力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合理控制运动负荷,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合理设计运动强度。根据学生运动特性选择与之相对应的体育教材,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体育中考制度进行优化设计,重视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考核。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采用多次、分项的能力考察方式,显著提升体育考察制度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王威,江艳.体育中考实施后初中体育课程运行现状描述与成因分析――以安庆市为例[J].中学体育教学研究.2014.

篇9

一、体育课堂中的娱乐性掩盖了教学中体育动作的规范性

体育课堂中的娱乐游戏活动是体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客观上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了少年儿童贪玩的天性,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课堂兴趣。通过娱乐性性游戏的活动,可以不断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但是体育课堂中的娱乐游戏活动如果在时间安排上、教师组织方面疏于管理,则会对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有效进行体育动作的规范性训练造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贴膏药”的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楚游戏的方法和规则,注意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动作要敏捷,奔跑速度既要快而且动作要规范。但低年级学生自律性较差,站位并没有固定,学生常常随意走动,严重影响了站立规范姿势的训练,使位点不准或是两组学生之间的间隔距离太小,对其他同学玩游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还有一些学生在奔跑追赶时往往全力奔跑,根本没有注意到教师平时强调的跑步规范动作,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绊倒等不安全因素的产生,所以在游戏时教师应该提示学生的奔跑速度以及奔跑的规范性,提示学生在游戏中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当出现违规动作时要能够迅速调整违反规则的举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反应灵敏度和跑步速度能力。

二、体育课中的以学生为主体变样为放羊式的无秩序教学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是体育课的主人,教师只是起着指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和学生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加以思考进行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体育教学中“放羊式”教学已逐渐被很多教师所遗弃,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没有秩序,学生满校园跑的现象已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主动权力的下放,学生在课堂中活动随意性大大的加强,对课堂教学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有点类似于放羊式的无秩序教学,这种教学误区我认为是应该避免的。

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需求的新课标理念,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我们在体育教学之中一定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在练习中自我表现的欲望就愈高,从而也就愈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因此,要设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促进、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三、过度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忽视了体育课堂的实用性

在对纪律比较差的班级进行教学过程中,有些体育教师经常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以及多种形式的游戏竞赛活动,对那些体育运动自觉性不高的学生,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刺激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再进一步组织学生学习新的体育技能技巧和体能训练,这种方法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方法却忽视了体育教学的实用性。

四、过分的注重了体育课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每位教师都很关心的问题,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就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每个学校都把安全工作视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一些事件及时的教育学生对安全问题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有的学校过于重视安全问题,对以前出现过的体育器械伤害事件始终引以为戒,怕学生再次出现不安全事件,对一些危险性的体育器材长期封闭不用,我认为这是一种观念上的错误,也是一种体育教学方面的误区,应该加以纠正。

例如在进行单杠训练时,教师对于每个动作都要先示范,然后再让学生练习,教师要做好注意保护与帮助的工作。可以在单杠下面铺垫子或海绵,防止学生从单杠上松手掉下去,并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练习时不能随便和单杠上的开玩笑,以免发生意外。只要我们在课堂中注意了安全问题,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充分发挥各种体育器材的作用,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会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有效的提高。

总之,在当前新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符合课改精神的教学误区,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偏离了体育学科性质和目的,所以,我们所有的一线体育教师都应该正确理解新课标,确实实现新体育课程的功能,努力走出体育教学的一些常见误区。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 本文提出,随着中学阶段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篮球教学也应从形式、教学手段、内容安排上进行改革。要从片面追求投篮命中率、力量训练,忽视基本功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重视基本功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基本功的篮球技术练习,为提高篮球技术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中学生非常热爱篮球运动,这对篮球训练是个优势,但是中学生意志比较薄弱,往往一开始非常积极,但练一段时间后就热情减退。所以,随着中学阶段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篮球教学也应从形式、教学、内容安排上进行改革。从片面追求投篮命中率、力量训练,忽视基本功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重视基本功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基本功的篮球技术练习,为提高篮球技术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要将基本功的教学贯穿于青少年篮球教学及篮球比赛中。篮球运动能培养人的机智、灵敏、速度、力量、耐力和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辨清势态,做出抉择的能力。虽然篮球运动是趣味性的项目,但是对身体素质的训练也是比较辛苦的。篮球技术水平的巩固提高依赖于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基本功情况的好与差,而在基本功的练习当中,因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实用性,由此也会吸引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一、理解篮球运动的重要性

做什么事首先要考虑它有多大的价值,做起事来才有一定的目的性。学生所理解的篮球运动一般的概念是锻炼身体,这只是对篮球运动肤浅的认识。要想让学生了解的更深刻一些,就要专门给他们讲,从大的的方面讲,通过篮球的教学、训练和比赛,可以使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它对于增强学生体质,保持身心健康和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提高队员各感受器官的功能,对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及其协调能力、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都有良好的作用。运动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队员的生理、心理潜力,通过练习和比赛,使学生认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培养战胜自我、勇敢顽强的竞争精神。通过训练,提高运动水平,为校增光。从小的方面讲,随着篮球的普及,各个地区都举行各种形式的比赛,这为篮球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既能为自己的就业和生存寻找途径,参加比赛也是一种很光荣的事。通过仔细的讲解,使学生对篮球运动认识更深刻,训练起来比较积极。

二、篮球训练的原则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篮球训练的基础,这是大家非常清楚的问题。但是怎样提高身体素质?我们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与技术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身体素质与篮球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身体素质好技术提高快,同时在技术训练时也可以渗透身体素质的内容。比如在进行传球练习时,可以利用长传快攻,从而达到提高速度的目的。

2、训练内容多样性和趣味性的原则

由于身体训练比较辛苦,中学生意志力比较弱,为了使身体训练更具有吸引力,使学生练习更积极,就必须使训练的内容更多,趣味性更强。比如为了提高力量,可以开展背人游戏,可以利用跳绳,也可以蹲杠铃;为了提高弹跳可以利用摸篮板、蛙跳、跳栏架、跳台阶等方法。

三、篮球运动的身体素质训练要注重全面性

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训练要注重全面性。

1、下肢力量训练

发展下肢力量的重点是提高爆发力,训练时要以速度为主,绝对力量为辅。可采用如跳绳(定时连续跳绳),跳高(从高处向低处跳下,落地后即再次跳,越高越好),助跑摸高,原地起跳双手摸篮板,负重深蹲,蛙跳,负重半蹲,双脚直膝连续跳球等。

2、躯干力量训练

躯干力量训练的重点以发展腰、腹力量为主,增强适应身体频繁接触、对抗的能力。如:仰卧起坐,两头起,负重体前屈练习。

3、上肢力量训练

上肢力量训练要以中小型为宜,手腕、肘、肩带的力量及灵活性和柔韧性练习,如俯卧撑,跳举小杠铃,引体向上,仰推杠铃,用实心球做传接球练习,手指抓铅球练习。通过系统训练,可以使篮球运动员能够提高灵敏、柔韧、速度、耐力、节奏感、爆发力和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和素质。  四、篮球基本技术的训练

1、对运球的训练

运球在比赛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在快速推进的进攻,带球摆脱防守,上篮得分时,都需要较好的运球技术。可以说,一个队如果在比赛中不会带球,控制球,那么这支球队肯定会输球。正是由于运球是篮球进攻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训练中应该安排大量的运球练习,包括体侧运球、运球急起急停、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之”字型以及绕“8”字型运球,因为这些动作在比赛中都是经常使用到的技术动作。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抗性的运球练习,就是运球时有人防守。练习可多采用比赛式,比如规定时间内,防守的人要能断球。这样既提高了队员的训练积极性和对抗性,又可以在练习中逐步提高球性,达到训练目的。

2、对传、接球的训练

传、接球和运球一样,是篮球竞赛中运用最多的技术,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实现战术配合的具体手段,是比赛中运用最多的基本技术。传、接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进攻战术配合质量和进攻命中率,它也能马上反映一个球队的整体水平,因此对传接球的训练不能忽视。在训练中除了基本的传球技术动作训练外,应该在传球的时间、速度、飞行路线、落点、接球的手法和传球隐蔽性上下功夫。在训练时多采取高速、大强度训练方法,使运动员能尽快的适应比赛节奏,成为比赛型的运动员。同时,在训练中为了保持训练的积极性,要采用一些内容新颖、生动活泼的传球游戏,使学生在愉悦中训练。

总之,篮球运动是青少年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也是大众性的体育项目,通过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够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而且为以后走向社会多了一项与人交流的方式。体育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素质,而人才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文化知识的底蕴。教学、训练和科研的相互结合将有利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竞持体育水平的提高。篮球队属于一个小的有组织的群体,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其成员之间存在着现实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创造一种团结协作、荣辱与共的氛围,其成员凝聚的程度便是管理在球队发挥效益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王保成,匡鲁彬,王川.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

[2] 唐煜章.现代篮球训练方法新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