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综述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监管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监管综述

篇1

关键词:监管;公共利益;特殊利益;成本;收益

中图分类号:F8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5-0060-05

一、对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产生的分析

要分析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C)监管的效果几乎要追溯到这个机构产生之时。 一些学者在20世纪30年的一些论文旨在实证评测SEC的产生对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Dolley(1938)得出了SEC阻碍市场交易的结论, 其证据是按总的市场回报来分离总的交易量进行测算得出市场的流动性是下降的。这个研究引来了Sweezy(1938)和Beach(1939)的批评,他们置疑Dolley对流动性的估计以及人们偏好更多流动性的推定。

1964年,George Stigler(1964a)的论文最早系统地分析了SEC监管的成本和收益。George Stigler对1963年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US SEC,1963)进行的专门调查有尖刻的评论,他(1964a)谴责SEC没有对证券市场面临的问题进行严密分析。Stigler(1964a,p.120)称SEC的调查是“杂乱的收集传统意见和个人偏见”, 而不是客观地对待可检验的假说。他称:“它可能研究公共政策的效果, 而不能只是假设那些效果是存在并有益的”。

Stigler(1964a)建议的基础实验,正如他所说的,“简化它自身”。他最初的研究问题是“SEC对新发行的股票注册实施监管前后投资者是怎样进展的?”,为了进行这项实验,Stigler研究了1923~1928年间前SEC时期和1949~1955年间后SEC时期公开发行的公司发行后业绩表现。为了控制整个市场因素,他测量了个别发行股票与市场指数有关的业绩的比率。结果表明“在这两个时期,购买新发行的普通股票是不明智的”。在前SEC时期和后SEC时期,新发行股票的投资者在发行后的两年里都差不多损失了相等数目的钱。Jarrell(1981)和Simon(1989)在之后的研究中,使用了更多的信息和更成熟的期望收益模型, 比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定价模型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即SEC产生之后普通的新发行股票表现没有改善。

Stigler(1964a)还发现前SEC时期,公司股票发行后的业绩方差更大。Jarrell(1981)和Simon(1989)报告了相似的结论。Stigler(1964a)特别提到Friend和Herman(1964)的解释,说SEC降低了波动性未免过于简单。但是,Stigler(1964a)说“一个貌似可信的解释存在于一个事实当中:20世纪20年代比20世纪50年代有更多的新公司在使用市场资源――来源于一个观点, 认为SEC的一个主要效果是排挤了新公司的进入”。Jarrell(1981)认同的观点是SEC的一个可能效果在于提高了风险较高的新发行股票的发行成本,Simon(1989)认为这将导致新发行股票取而代之在没有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发展。Mahoney和Mei(2006) 最近对买卖差价和NYSE上市证券的波动性进行了更多分析, 发现没有证据可以证明SEC的成立降低了信息不对称。

Stigler(1964a)及他在后续分析中的贡献在于引导人们对监管的成本收益进行严密分析。但是,可能存在的一个缺陷在于这些研究关注于重大监管事件前后较长时间跨度的分析, 并且有效地把监管前的时期作为控制样本。SEC是于1929年大风暴之后成立的(May,1939),与其他重大的证券立法一样, 这是一个内生性的反应(Banner,1997)。对这个内生性事件前后的风险和收益这类变量进行研究是有问题的。事实上,政府官员们(1973)测量了1897~1969年这段时期总的市场波动, 测量的结果认为SEC产生之后市场波动性的下降是一种正常的倒退, 与SEC本身无关。

找到一个不直接受监管事件所影响的控制样本是对监管进行简单前后分析的改进。 就像Stigler和Friedland(1962)所说的,“一项法规是否真的对人们的实际行为产生了可估计的效果, 这只能通过对不受这项法规约束的人们的行为进行测验后才能作出判断。”举个例子,Smith(1981)建议将新近监管的美国市场与没有监管的加拿大市场在SEC成立附近的时期进行比较。

一些调查已经尝试了对SEC成立附近时期不受监管控制的企业进行分析。Benston(1973)通过对比SEC1934年成立之前披露和没有披露会计信息、销售信息的企业, 研究了SEC监管中信息披露要求的效果。他发现SEC成立之后,先前披露了销售信息的企业和先前没有披露销售信息的企业, 他们的收益波动性变化没有区别。 通过这些研究结果,Benston(1973)断定“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的披露条款对投资者没有明显的价值”。 这些结论遭到Friend和Westerfield(1975)的质疑,他们质问:一个基于前SEC时期披露了销售信息的控制组合是否能够充分地将可能和没有可能受到SEC成立所影响的企业区分开来。

通过调查新近监管的NYSE上市企业和作为控制样本的场外交易市场中不受监管的企业,Chow(1983)在对SEC披露条款负担的分析中表明:披露条款对监管下和不受监管的企业都实施了更为显著的控制。 围绕着关键监管日期运用事件研究分析方法, 并通过与不受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的企业进行比较,Chow(1983)发现1933年的证券法对新近监管的NYSE企业的股东有负财富效应。

二、对SEC信息披露要求延伸的分析

最近更多的研究通过分析SEC监管的扩展,研究了SEC披露政策的效应。SEC的监管1964年延伸到了在场外交易市场交易的企业,1999年扩展到了在场外电子柜台交易系统交易的企业。Ferrell(2003)强调说这类分析比最初的SEC信息披露要求的负担分析有如下的潜在优势。其一,在没有1929年大风暴和随后大萧条苛刻的经济时期, 新SEC的权威也能够得以树立。其二,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被监管的企业为场外交易市场被新监管的企业提供了一个自然的控制组合。此外,新的披露法案没有平等地影响所有的场外交易企业。

Greenstone et al.(2006) 研究了1964年SEC披露要求扩大到场外交易市场。 他们分析中一个崭新的贡献是使用了1963~1966年期间1196种场外交易(OTC)证券的每周股票收益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是Barron人工收集的。 从1963年1月1日到1965年11月15日,立法扩大了SEC的权利,虽然遭到争议但是仍然实行了,期间他们进行了一个事件研究。把大部分受到新监管影响的场外交易企业反常的盈利与作为样本的已经服从信息披露监管的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上市交易的企业进行了对比。Greenstone et al (2006)发现很多受影响的场外交易公司在监管事件期间有重大的、正的盈利。不足为奇,假使有差不多三年的事件持续时间,他们报道说场外交易(OTC)企业和作为控制样本的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交易的企业不同,对计算反常盈利的方法很敏感。

Ferrel(2003)对1964年从Barron那得来的162个场外交易(OTC)企业样本的监管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他发现场外交易(OTC)公司盈利的波动性相对于作为控制样本的交易所登记上市的公司下降了。

Bushee和Leuz(2005)分析了SEC披露要求扩大到场外电子柜台交易系统(OTCBB)的延伸部分。他对比了已经接受监管的OTCBB公司与那些没有接受监管的公司。 针对监管进程中的一些关键日期,Bushee和Leuz(2005)发现那些已经接受监管的公司产生了正的反常收益, 而那些没有接受监管的公司遭受了财富损失。与股利发放的信息相一致,他们也发现已经接受监管的公司经历了流动性的上升,而没有接受监管的公司遭受了流动性的降低。事实上,一大批没有接受监管的公司选择离开OTCBB,去不够活跃的Pink sheet交易,Bushee和Leuz(2005)把这个结果比作最初20世纪30年代SEC的信息披露要求的负担造成的结果。

在研究监管的成本与收益时,受干扰的、漫长的监管过程引起了内生性问题、 异动因素、 选择的忧虑以及其他障碍。因此,关于是否SEC披露政策的收益大于成本在以往的分析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很多方面, 估计的障碍固存于监管的分析中, 就像Lyon et al(1999)在他们对长期异常收益测验的方法回顾中描述的那样,在该分析中它被称为“不可靠的”,证明了估测监管成本和收益的困难。

Stigler(1972)承认构造孤立监管效果的试验存在困难。但是他强烈辩称道:这种分析的困难并不为拒绝向这方面努力提供借口。“我们能用不断提高的精确性来孤立政策的效果”,“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结论,能够使政策效果变得更加明确和更加可信赖”。

三、对Sarbanes-Oxley法案的分析

有很多重要的、当前与SEC监管相关的主题,包括Sarbanes-Oxley法案的影响,SEC对共同基金的监管, 以及监管公平披露的效果。2002年的Sarbanes-Oxley法案极大地扩张了SEC在监管公司治理方面的权利。正如Romano(2005)所描述的那样,这项法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超越了证券监管的传统披露要求,而转向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实际指引。新监管中含有特别的指引, 包括公司要有独立审计委员会的规定,禁止公司对官员贷款,以及财务报告书要有行政证明的规定(Karmel,2005)。 J. Harold Mulherin(2007)回顾了监管的经济学研究理论和证据,他的目的是通过利用现存的文献, 更好地实现对监管成本和收益的进一步估计, 其研究的重点放在有关SEC的监管上。 与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的全球趋势相反(Shleifer,1998),SEC的权利看起来却在膨胀。例如,Sarbanes-Oxley法案中,SEC的权利超越了简单的信息披露规定, 而采用对现行公司政策更为积极的指引(Romano,2005)。

监管的反作用本质和这项法案进化的漫长时期, 使得判断市场何时接收了该法案通过的信息变得困难。由于制定市场反应的特殊时间具有不确定性,Chhaochharia和Grinstein(2005)使用了从2001年11月到2002年6月这个较长的时间窗口去获取关于监管的所有信息。 通过对比,Jain和Rezaee (2005),Li,Pincus和Rego(2006)以及Zhang(2005)都确定了市场认识到监管的关键日期, 尽管他们的研究中这些关键日期不同。

既然市场对Sarbanes-Oxley法案的反应时间难以确定, 那么研究没有产生一致的结论是不足为奇的。Zhang(2005)说这项法案对美国股票市场产生了总的负效应。 相反,Chhaochharia和Grinstein(2005),Jain和Rezaee(2005) 以及Li,Pincus和Rego(2006)说这项法案产生了总的正效应。此外,即使对这项法案的研究得到了同样的总效应, 在新法案的典型效果上也产生了不同的结论。 例如,Jain和Rezaee(2005)研究表明这项法案意欲增加已经顺从法案命令的公司的价值,而Chhaochharia和Grinstein(2005)研究表明这项法案增加了没有顺从法令的公司的价值。

若干研究已经采取措施来缓和在分析Sarbanes-Oxley法案对股东财富的总效应时产生的不确定状态。 缺乏控制样本是确定这项法案的总效应的一个主要困难,也是造成所有反事实研究的原因。通过研究Sarbanes-Oxley法案对服从该法案的交叉上市的non-U.S.ADRs的效果,Litvak(2007)克服了这个困难,使用国别、产业、规模相称的公司作为控制样本, 对法案产生过程中的14个关键日期进行了事件研究,发现相对于相称的公司,受监管的ADRs产生了负的异常收益。Smith(2006)进行了类似分析后下此结论: 对于交叉上市的公司,Sarbanes-Oxley法案的预期成本高于收益。

对这些研究的另外一个改进是正式对新监管强加约束的预期典型效果进行模型分析。Wintoki(2007) 认为Sarbanes-Oxley法案的部分条款强化了公司董事会结构的独立性。 基于外部监管的成本和收益,从2002年1月15日到2002年8月15日,他将公司分成各种类别, 然后按照时间索引研究了这些投资组合, 此间法令经历了从提出到通过的过程。 研究发现高外部监管成本和低外部监管收益的那类公司在Sarbanes-Oxley法案监管中遭受了财富损失。 他解释说:Sarbanes-Oxley法案使那些年轻的、 规模小的成长型公司增加了净成本。

监管的事件研究分析的一个有用补充是透过股票价格去看实际操作效果。Linck et al(2007)通过估计Sarbanes-Oxley法案和其他治理法规对这个时代领导者的供给和需求效果进行了分析。 使用了从1990~2004年的数据, 他发现Sarbanes-Oxley法案实施之后,公司董事会变大了、更加独立了、会议更多了。 同样的, 管理成本如领导者报酬、领导者和工作人员保险都上升了, 对小的公司影响相反。Linck et al(2007)指出,扩大董事会的独立性,表面上看起来是法规预期结果, 但是这个独立性是不是改善了公司的业绩还不清楚。此外,研究引发的一个问题是, 更高的领导者报酬和更大的董事会是否是这项新管理法规设计者的预期结果。

四、对SEC公平披露(FD)条例的分析

在2000年,SEC正式通过了公平披露(FD)条例。这项监管变化公开的目的是结束选择披露的实践,而某些股票市场分析师获得一些特权能够优先得到公司的信息。 新监管规则要求公司在披露这些信息的时候, 要么公开向所有利益相关的市场参与者披露, 要么就根本不披露, 这是一种信息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 这种监管的基础与内部交易规则的基础相同, 后者要求内部交易者要么披露交易信息要么放弃交易。 在这些案例中, 披露并不是强制性的,但是,他们也不能选择性地去获取没有被披露的信息。

一些证据可以证明FD条例降低了市场分析师的信息优势。Heflin et al(2003)和Gintschel及Markov(2004)都认为市场分析师的预测对价格冲击有所下降。Eleswarapu et al(2004)认为有关盈余的公告中买卖价差中逆向选择的成分有所下降。

虽然市场分析师预测和盈余公告方面的证据表明FD条例发挥了作用。剩下的问题是FD条例实际上是否有助于信息流向投资者。Irani和Karamanou(2003)和Moharanram和Sunder(2003)认为实施FD条例之后分析师的作用有所下降。 其他的研究称很多FD条例对信息环境的影响是源于异动因素。Bailey et al(2003) 说控制了十进制计价的影响后,会计盈余披露的价格效应没有重大的改变。 类似的,Collver(2007) 说实施FD条例之后通过预先得知有效信息而进行的交易有所下降,但是,这些效果大部分应该归因于十进制计价法则而不是监管本身。Francis et al(2006) 运用了不受新监管约束的ADRs作为对照组后得出结论,认为FD条例对美国公司的信息环境没有特殊的效果。

就像对Sarbanes-Oxley法案的案例分析一样,有一些实证也认为FD条例对小规模的公司有不对称的影响。Agramal et al(2006)发现FD条例减少了分析师的精确预测,特别是小公司。Gomes et al(2007)认为FD条例减少了信息生产,并且对小企业传递复杂信息的作用不均衡。Ahmed and Schneible(2007)认为高技术公司信息的质量在实施FD条例之后变坏了。

另外一个有意义的研究主题是FD条例信息条款对各种竞争者的影响。Cornett et al(2005) 说FD条例降低了投资银行中分析师的优势。 将来的研究可以从更广的角度考虑FD条例对提供上市公司信息的各种特殊利益者的影响。

信息从公司到市场可以通过四个渠道传送:(1)公司除了强制披露,还可以自愿向公众披露信息,如利润预报;(2)公司可以选择性披露信息,如电话通知,或者一对一会议;(3)卖方分析师可以对外公开其研究成果,如分析报告;(4)外部人员制造私人信息,“知情交易者”可以在其信息基础上交易。在暗含的假设下――同样的信息最终会通过其他渠道特别是第一种渠道流到市场――FD条例试图去降低第二个渠道的信息流动。 但是,FD条例同样影响了第三个渠道, 因为它的最大作用对象是分析师。一些学者预测FD条例在信息对所有人公开之后导致了分析师作用的降低; 或者没有选择性披露的帮助,分析师不能充分分析信息,大幅度降低了分析师的作用(coffee,2000)。如果分析者以前的作用现在被其他信息流动渠道取代了, 那么市场的效率就不会改变。这是FD条例的逻辑,也是我们的关注点。

Armando Gomes, Gary Gorton, Leonardo Mad-ureira(2007)的实证研究,主要是探讨FD条例颁布前后公司的各种不同横截面差异。 主要研究结果是:FD条例导致了信息产生渠道的再分配,并且这个再分配有资产定价的效果。 他们证明了小公司平均损失了17%的分析师, 而大公司平均赢得了7%的分析师。此外,大公司在FD条例规定之后自愿披露的信息比FD条例颁布之前增加了两倍(通过预先公告的方式);小公司没有明显的增加。 我们发现这个盈余预报再分配渠道的误差与市场对盈余公告的反应是一致的。小公司产生了更高的预测误差(Agrawal等人2006年发现了同样的结果),更大的会计盈余公告波动性以及更高的信息缺口; 大公司这方面没有显著的增加。 这些结果表明大公司能够用第一个和第三个渠道替代第二个渠道的缺失, 但是小公司却不能这样。 这个再分配对小公司产生了更高的资金成本,对大公司没有显著改变。

Armando Gomes, Gary Gorton, Leonardo Mad-ureira(2007)进一步分析了公司的其他特征,以便解释FD条例的横截面效果。 他们探究了Merton(1987)的投资者认知假设, 该假设认为那些没有分析师关注或公众认识度很低的公司拥有更高的资金成本。认为公司问题和公司自愿披露激励之间的联系,与投资者认知假设相一致。在FD条例颁布之后完全失去了分析师关注的小公司的股票资金成本大大增加, 而先前没有分析师关注的小公司股票――假设没有任何分析师在FD条例颁布之前从选择性披露政策中获利――其资金成本没有重大改变。此外,他们发现复杂公司(用无形资产作为复杂)比不太复杂公司更受FD条例的逆向影响。

FD条例颁布后同时发生的事件有2001年早期开始的经济衰退和技术泡沫的破灭。Armando Go-mes,Gary Gorton,Leonardo Madureira(2007)进行了不同的稳固性实验以表明他们的研究结果受FD条例的影响而不受其他同期事件的影响。 他们的分析排除了那些很容易受泡沫破灭影响的高新技术公司。 虽然横截面分析的结果和稳固性实验不能得出结论性的证据来表明那些效果只受FD条例影响,但是强有力地证明了FD条例是这个结果背后一个重要的驱动力量。

参考文献:

[1]Coffee,J.C.,1984. Market failure and the economic case for a mandatory disclosure system. Virginia Law Review 70:717-753.

[2]Cornett,M.M.,Tehranian,H.,Yalcin,A.,2005. Regulation Fair Disclosure and the market's reaction to analystrecommendation changes. Working Paper.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3]Demsetz,H.,1967.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7:347-359.

[4]Demsetz,H.,1969. Information and efficiency: another viewpoin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2:1-22.

[5]Demsetz,H.,Lehn,K.,1985. 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3:1155-1177.

[6]Diamond,J.,1999. Guns,Germs,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W.W. Norton & Company,New York.

[7]Dillon,N.,2001. Columbia Prof Nobel Winner Shares Econ Prize with 2 Others. Daily News. October 11,2001.

[8]Dolley,J.C.,1938.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in the stock-trading volume of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8:8-26.

[9]Easterbrook,F.H.,Fischel,D.R.,1984. Mandatory disclosure and the protection of investors. Virginia Law Review 70:669-715.

[10]Eleswarapu,V.R.,Thompson,R.,Venkataraman,K.,2004. The impact of Regulation Fair Disclosure: trading cost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39:209-225.

[11]Fama,E.F.,1991.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II. Journal of Finance 46:1575-1617.

[12]Fama,E.F.,1998. Market efficiency,long-returns,and behavioral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9:283-306.

[13]Ferrell,A.,2003. Mandated disclosure and stock returns: evidence from the over-the-counter market. Working Paper. Harvard Law School.

[14]Friend,I.,Herman,E.S.,1964. The S.E.C. through a glass darkly. Journal of Business 37:382-405.

篇2

关键词:土建; 施工; 施工管理; 现场管理

前言

土建施工现场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工程的管理和监理人员应当具备全面的管理手段,并熟知施工现场管理的各项内容与管理要求,结合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提升现场管理的水平。当前土建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如何组织设计和制订工程建设计划,如何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设备安装的设计、概算、招标工程量审核、安装调试等工作,如何及时处理工程管理中发生的异议和投诉,不断提高服务满意度,如何对施工现场进行监督管理,做好安全与现场管理工作,如何建立土建施工等进度记录和台账,做好与施工单位的设备安装图纸等资料的交接存档工作,如何配合施工单位按照相关管理制度、安装图纸、操作规范和进度要求完成土建和设备安装任务等。

一、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意义

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中现场管理是基础,应通过抓好现场来实现安全生产的标准化管理。同时应强化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的建立,这是引导和监督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看到,建筑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基本上还停留在突击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上,缺少日常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措施,监管体系不够完善,资金不落实,手段落后,导致一旦出现安全事故项目部或施工企业愿意私了或千方百计采取隐瞒行为。因此建筑企业安全监督部门应加强企业安全事故预测与评价工作,从被动的事后管理向源头控制转变,从源头上控制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发生后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有必要在现实管理过程中找寻出完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尤其强调对建筑企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探索和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加强土建施工的现场管理的方法

1、进场教育

对于项目新入场的员工和调换工种的员工应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准上岗。一般企业对于进场的员工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它也是新员工接受的首次安全生产方面的教育。企业对新员工进行初步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保护意识和任务的教育;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规程和安全知识的教育;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教育。二级单位对新分配来的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 施工项目安全生产技术操作一般规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法律和文明施工要求;工程的基本情况现场环境、施工特点、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班组对新分配来的员工进行工作前的安全教育包括:从事施工必要的安全知识、机具设备及安全防护设施的性能和作用教育: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班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基本要求和劳动纪律;本工种容易发生事故环节、部位及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要求。

2、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

土建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是决定工程结果的关键内容,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施工现场所有人、财、物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方面的管理。因此必须有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来加以保证。所以应建立从企业负责人、项目部经理到各班组长参加的现场管理网络体系。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明确各级管理者和操作者的责任,都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网络。

3、编制科学的施工方案

施工组织设计是用以指导施工准备乃至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其内容视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施工复杂程度、工期要求和建设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一份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够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的施工方案不同,所需的费用也不同。因此,在施工前应组织包括技术、质量、施工、机械、材料、劳力等相关人员,共同研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反复斟酌,优化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所选择的施工设计或施工方案组织实施。

4、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涉及企业管理的各层次和施工现场的每个操作人员,再加上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外界影响因素多的多类特点,决定了现场管理的难度较大。因此施工企业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制定企业自身的管理标准才能保证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安全生产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中之重,应设立专门的安全小组,建立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文明标准执行。

5、加强施工组织的协调管理

协调工作要从技术上下功夫,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配合问题,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首先要全面,掌握各专业的工序和设计的要求,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小到最小。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

6、加强与施工员工的沟通

在实施施工过程中,如果项目管理组织没有充分认识到应该沟通的对象,就会使项目处于风险中,沟通管理是管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项目组织的临时性,沟通是项目管理者有效激励的基本途径,同时,沟通与协调也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的有效保证。土建工程项目一般来说环境开放,面临着繁重的对外沟通与协调任务。我国土建项目管理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给土建项目沟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是目前处理项目管理中各种矛盾、应对项目管理环境的不确定性的最重要的手段。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基础设施以及房屋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然,新时代、新特点为我国的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于工程施工技术以及现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施工单位不仅要保证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建筑在既定进度之内安全的完成,保证建筑的质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建筑质量的综合效益。因而,我国应该积极的探索和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建筑工程的施工有赖于先进的施工技术,而在新背景下,建筑工程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必须与时俱进,采用新技术进行施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采用新的施工技术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建筑施工工程无法实现的缺陷,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作周期,有效的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利于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当前,建筑施工技术不断的更新。建设部进行了各项新技术的分析之后进行了其中十项新技术的重点推广。这十项新技术分别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的应用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钢结构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泥土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高强高性能混泥土技术、企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施工现场物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的施工离不开大料的物料,物料是进行建筑施工的基础。建筑材料的种类丰富,数目繁多,因而,需要对建筑施工材料实现分类管理。而在当前的建筑工程物料实际管理当中,并没有将物料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无论什么性质的、什么用途的材料都杂乱的堆在一起。另外,一些性质特殊的物料之间放在一起存在着发生某种化学反应的问题,一方面可能会大大降低物料的原有的性能,导致施工的不合格,造成材料不必要的浪费,增加了施工成本。另一方面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会发生某种危险事故。

施工现场人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的施工规模比较大,施工周期也相对较长,这就需要大量的建筑人员。正式因为施工规模大,施工周期长和施工人数多,这就导致了无法对每一个施工人员实现很好的管理。一些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施工人员往往会出现违反相关规定,违反设计原则而导致整个建筑出现事故隐患和安全问题,从而导致了建筑施工单位的声誉受损,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另外,一些工程为了盲目的赶进度,对于一些不具备劳动资格的人也招进来工作,他们根本不懂得相关的施工技术和规范,盲目盲干,导致了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人员管理是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施工现场环境污染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废弃物,会产生一些噪音和粉尘,这些都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各种物料废弃物如果不能够及时的清理,杂乱无章的对方在施工现场,造成严重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而一些物料可能具有某些化学因素和化学成分,会相互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或者与空气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气体,会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大气污染。另外,建筑施工现场缺乏科学的排水系统会导致建筑污水和污泥的涌到施工地面,影响了施工质量和施工进程,严重破坏了施工现场当地的生态环境。

施工现场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建筑工程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第一”是建筑工程施工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一些人往往忽视了安全问题,安全意识缺乏。正是因为意识上没有重视安全问题,才导致了没有严格遵照施工技术规划,没有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导致出现安全问题。另外,一些施工企业虽然制定了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但是还局限于形式,并没有切实的做到,施工现场人员职责不明确,赏罚不分明。施工现场安全意识缺乏是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之外更大大丑化了施工单位的企业形象。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分工细化,加强人员的管理

在施工现场人员复杂,施工人员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文化水平比较低,难以管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把分工要明确到个人,施行“谁管理,谁负责”的方法,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出现问题就由相关的负责人进行负责。这样细致化的分工有利于施工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各守本分,有力的促进了工程的进程,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的保证了工期进程的完成。

(二)加强物质材料的管理,进行分类处理

材料管理部门就要做到物质的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的材料进行专门的不同管理,含有化学成分的物质材料要远离跟它发生反映的物质材料放在一块,要进行专门的分类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或减少相关因为物质材料发生问题而造成物质材料的浪费,减少相关的损失。也能够避免或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三)加大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力度

施工会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针对废弃物的处理,相关部门要做好相应的准备,针对不同的废弃物,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例如,针对普通的废弃物,可以进行简单处理后,在回收利用,针对有化学污染的废弃物,要带到相关的处理地,进行专门的处理,不可大意,防止因为处理不当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必要的危害。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应该不断的创新,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施工能够有效地提高施工效率,节约劳动成本,从而实现更好的综合效益。就目前而言,施工现场在人员管理、物理管理、环境污染以及安全意识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问题。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采用新技术,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和体系,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细化分工,加强对人员、物料的管理。让施工现场的每一个人的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并一以贯之。采用新技术科学合理的处理建筑施工所产生的垃圾,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参考文献:

[1].高建莉,兰中海. 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组织与实施[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05)

篇4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质量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在现代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市政给排水工程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管道的施工好坏至关重要。只有及时发现管道施工中的常见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确保市政给排水工程的畅通,保证城市的健康发展。

1、市政管道概述

市政管道,是指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的用水用电,保证电力通讯系统的正常工作,保证排污系统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地下安装的相应的管道。市政管道主要包括:雨污水管道、给排水管道、通讯管线、热力管道、电力管道、燃气管道等。由于市政管道多位于地下,属于隐蔽工程,后期维护十分困难而且耗资巨大,因此,市政管道的施工质量就成为衡量其效益的标准。

对于施工人员也有一些要求,他们需要在工作之前亲临施工现场实行考察,并不需要绝对的服从原设计,因为事实上施工作业的人和负责策划设计的人在经验和本领上存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在对施工地查看时,可以准确的了解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要把问题整理好对其采取改善方案,要是出现自己处理不好的地方,应该赶快跟相关单位管理人员联系,讨论出相应处理方案。另外,也要对施工期间的各个方面的管理作出规定。修建排水管道项目肯定是要在道路两旁进行的,周围的状况也很杂乱,无论施工范围是大是小,都必须在挖掘土地之前对施工地实施安全指示,比如说树立警示旗帜或者是路障等标示。要是一天不能完成修建,就要在夜晚时挂出警示灯,间段大概设在每30米一个,而且在岔口地段要适量的多加红灯的个数。根据施工工地上水的变化、运动、土质条件和地下构造物的详细地点,要在挖掘沟槽时提前进行了解,动工之前还要制订有关安全保障方法等。

2、市政管道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在市政管道施工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实际工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在这里以某市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为例,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该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面积约为1800平方米,位于城市商业中心附近,管道排列错综复杂,周边建筑的开发和改造给管道施工增加了难度,在施工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

2.1管道漏水

管道漏水主要表现为渗漏,其原因主要包括:(1)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造成管道局部积水,如果积水严重,很可能导致管道断裂或者接口开裂,形成渗漏;(2)在施工前没有对管材进行有效控制,管道质量差,存在裂缝,导致漏水;(3)在对管道接口进行施工时,没有做好质量控制,施工质量差,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破损或开裂;(4)管道闭水段的封堵不严密,井体施工质量差等,都可能导致管道漏水现象。

2.2管道偏移

在实际工程中造成管道偏移的原因,主要是在施工测量时,施工没有对测量精度进行有效控制,存在较大的误差。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操作,如在管座浇筑时,两侧高度不一,导致管道出现偏移。另外,如果管道在生产中存在管壁厚度不一的现象,也可能导致施工时出现偏移。

2.3检查井变形

在工程施工中,检查井的配件质量较差,砂浆质量较差,施工中形成了空隙,从而严重影响了检查井的强度和质量。同时,如果在对其进行安装施工时,忽视基础施工,可能导致基础承载能力不足,造成检查井的下沉。

2.4回填土沉陷

造成回填上沉陷的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填土选材不当,质量不合格;含水量过高;回填施工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分层夯实等。

2.5忽略闭水试验

闭水试验可以对管道的密封性进行检查,能够及时发现管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施工质量。但是,当前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往往忽略闭水试验,或者虽然进行了闭水试验,但是由于缺乏准备工作,试验过程不标准等原因,影响了试验的有效性。

3、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对于整个工程的施工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施工人员在开工前,必须充分了解和熟悉施工图纸,同时结合图纸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查明管线交叉的位置,并做好标志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其次,做好现场调查和故障排除工作。开工前,不仅需要保证二通,而且应该结合管线的具体走向、施工开挖面、地形地貌等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要尤其重视,与相关部门协调,排除故障。然后,对于管线施工中与道路交叉的问题,要与交通部分进行协调解决,避免相互之间的影响。最后,做好测量放线工作。在施工前,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测量放样,根据甲方提供的控制点以及施工现场加密闭合控制点,使用全站仪,对管道的中心线进行测定,同时测定检查井的平面位置以及原地面高程。在放线过程中,为了提高放线效果和精度,要对各方面的基本系数进行充分考虑,如中线、边坡系数、加宽系数等。如果因意外情况,导致方向受限,则需要设置必要的内支撑系统,以保证施工安全。

3.2管材

在采购阶段,应该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管材,对其出厂合格证、质量保证书、送检力学试验报告等进行检查,选择质量合格的产品;在运输阶段,要加强对于管材的保护,避免管材相互碰撞等原因造成的破损;在管材进场后,要对其外观进行检查,确保管材不存在破损、脱皮、裂纹等现象,如果外观检查不合格,应该禁止使用。

3.3沟槽开挖

要在确保施工安全性和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开挖断而的合理性。一般来说,沟槽的开挖断而多是由挖深、槽底宽、各层边坡的坡度等因素决定的。在开挖施工中,一方而,要重视施工的安全性和施工成本,另一方而要注意边坡放坡的合理性。同时,要尽量避免施工对于周边环境以及交通运输的影响。在公路段施工时,可以利用挖掘机等设各,对路而和路基进行开挖,并做好沟槽深度的测量控制,避免出现超挖现象。

3.4检查井

(1)确保检查井基础施工不能带水作业,基础的相关参数符合设计要求(2)做好井墙的质量控制,确保井壁平直且不存在裂缝(3)砌缝平整,没有空鼓等问题:其中,井盖与井圈吻合,对于交通流量较大的道路,采用重型井盖。

3.5回填土

从两侧对称进行沟槽回填,确保回填材料符合设计要求,如果采用机械回填,应该在管顶0.6m之内和检查井周围等重要部位先进行人工回填。回填时需要在建筑物旁或者排水管顶铺设路线的沟槽,回填应该采用分层压实的方法,回填不能使用不良土。

3.6闭水试验

首先,要对每一根管材进行仔细检查,确保其不存在裂缝、沙眼等问题,如果存在,要对其进行更换或者修补;其次,确保接口的严密性,避免空隙的存在;然后,在闭水试验合格后,再进行回填工作,避免重复施工造成的不必要损失;最后,对于闭水试验不合格的管道,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者在第一时间返工。在返工后,需要再次进行闭水试验,如此重复,直到闭水合格,才能进行回填施工。

4、结束语

总之,市政管道的施工看似简单,但是涉及各种各样的因素,实际施工中存在着许多的质量问题,施工人员应该充分重视起来,针对这此问题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切实保证市政管道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创业板市场 市场监管

2008年5月15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在出席第二届中印金融发展高层论坛后向媒体表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正在准备之中,创业板待时机成熟就会推出。”这意味着离筹备已久的创业板的推出又近了一步。目前,创业板市场可能在年内推出,国内对创业板市场制度的设计的探讨不断深入,在此我们可以分析海外主要创业板市场的监管制度的经验教训,为我国设计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提供参考。

一、创业板市场监管相对于主板市场的特点

创业板是“二板市场”(The Second Board)众多称呼中的一种。二板市场是一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与主板市场(The Main Board〕, 即证券交易所相对应的概念, 指专为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筹资途径的一个新市场。它是指上市标准低于传统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主要为处于初创期、规模小,但运作良好、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和新兴高科技企业融通资金的场所。创业板市场面临着较高的市场风险,为保障市场投资者的利益,这就对创业板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高度的公开性

由于创业板市场的特点使得在这一市场上的信息披露速度和投资者的反应速度都快于主板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需要市场监管活动具有高度的公开性。

2.高度的公平性

创业板市场由于主体是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和新型高科技企业,使得股票价格的变动对于市场上各种行为反应灵敏,这对于投资者的利益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如果市场监管措施和行为发生偏离,将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也就要求创业板市场的监管尽可能公平。

3.高度的公正性

创业板市场的各个投资者都是看好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这样的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同时由于创业板市场门槛较低,对于投资者的保障没有主板市场好,这样就要求加大市场监管的力度和保证市场监管的公正。

二、全球主要创业板市场简介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NASSDAQ),意为全国证券交易商协年会自动报价系统。纳斯达克建立于1971年,是世界第一家、同时也是目前最大的电子化证券交易市场。纳斯达克市场已经成为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缓解小企业发展瓶颈、促进风险资本的发展、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英国AIM市场。AIM市场创建于1995年,其定位是服务所有具有成长性的企业。AIM市场的主要制度特色包括:包容性强的市场定位、便捷的上市程序、小额多次融资方式、以“终身保荐人”为核心的监管制度、全方位覆盖的政府支持。

香港创业板市场。香港创业板市场设立于1999年。金融风暴后,香港特区政府努力寻求经济复苏的办法,在这一背景下,同时为了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设立了香港创业板市场。其运营独立于主板市场,是主板市场以外的一个全新集资市场。

此外还有主要的创业板市场还有英国易斯达克市场、德国新市场、日本加斯达克市场、韩国KASDAQ市场等。

三、全球主要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的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从监管体制、保荐人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禁售期这四个方面来分析创业板市场监管的不同类型。

1.监管体制

一般说来,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集中型监管体制、自律型监管体制和综合型监管体制。

纳斯达克市场采用了集中型监管体制。纳斯达克的监管机构是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这一机构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督下工作,负责对纳斯达克市场进行监管。集中型监管体制的优点在于统一的监管机构不是市场的参与者,市场中的行为不影响监管机构的利益,因此能够比较公平公正的实施监管,同时,它们拥有比较高的行政权力,能够提高监管行为的权威性,在全国范围内协调市场。但是,这一制度的缺点在于,统一的监管机构权利很大,不恰当的监管行为可能会使得市场混乱,产生不必要行政费用,降低了监管的效率。

自律型监管体制的代表市场是英国AIM市场,在这一市场上,监管的主体是证券交易所,由于证券交易所等机构是专业性的机构,本身是证券市场参与者之一,所以能够对证券市场的行为反应很快,监管效率比较高。但是自律型管理体制的缺点在于,存在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监管,监管行为不够中立,而且,监管的权威性不够,这会影响监管的力度。

混合型监管体制是介于集中型监管体制和自律型监管体制之间的模式,在这一体制下,能够吸取其他两种监管体制的优点,强调集中监管的同时也注重自律约束。香港创业板市场采用的就是这一体制。香港创业板的监管主体是香港联交所和香港证监会及上市公司所在地的有关机构,其日常监管是由香港联交所下设的独立机构――监察与调查小组进行。当前,世界上实行前两种监管体制的国家大都逐渐向混合型监管体制过渡,期望能够发挥不同监管体制的优势,达到对市场有效监管的作用。

2.保荐人制度

严格的保荐人制度可以有效地防范公司在上市前造假等方面的风险,保障相关申请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程度,同时还能督促公司上市后履行信息披露等义务,对上市公司给予规范性指导,这就大大降低了创业板市场的风险,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有效实施保荐人制度能够保障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这也就使得对保荐人的监管成为市场监管的重点内容之一。

纳斯达克市场并没有没有建立保荐人制度,这是由于这一市场建立了多元做市商制度,这一制度下,做市商赚取买卖佣金,还可以赚取卖价和买价之间的价格差,这样就促使做市商为找到买主和卖主进行竞争,也就促进了市场的流通性。虽然增加了募集资本和交易的成本,却也提高了市场效率。为了更容易的找到买家,做市商会保荐的股票是质量较好的股票,这样一来就起到了间接保荐人的作用。

英国AIM市场实行以“终身保荐人”为核心的监管制度。终身保荐人制度下,简化了公司上市申请的审批程序,然而这就使得对保荐人资格的审核尤为重要,不具有资格的保荐人可能对公司上市申请造假等行为缺乏监管,造成市场混论。

香港创业板规定保荐人必须是联交所接纳的,不要求保荐人的连续责任,要求所有上市发行人必须委聘一名合规顾问来代替申请阶段的保荐人,至少一名保荐人必须为独立人士,同时还要求发行人必须委任一名为联交所接受的独立财务顾问等。新修订的保荐人制度下,是将保荐人分为保荐人、合规顾问和独立财务顾问三个不同的角色,采取了多重保荐的制度,可以发挥不同角色的优点和作用,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加强了保荐人有关的独立性要求,使得保荐人履行职责时能够保持中立,保证了监管的力度和公正。

3.信息披露制度

当前,几乎所有的创业板市场都强调及时、准确的信息披露,这是由创业板市场的特点决定的。信息披露是否及时、准确决定了能否有效的降低市场风险,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因此,监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十分必要,香港创业板市场对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管就是很好的代表。

香港创业板市场要求上市申请人的上市文件必须列出其业务发展历程及未来的业务计划;上市后必须每半年就首两个财政年度的业务发展与原定的业务计划作比较;除了一般的半年度财务及全年财务外,发行人还须编制季度报告,且必须在有关期间结束后的45天内公布,而末期经审核的全年业绩报告须于年度结束后的3个月内公布。同时,还要求上市申请人必须刊登公司上市前两年内在业务进展及经营业绩方面的实质和量化的资料,要对如是否存在与发行人业务有关的风险及风险因素等做出风险警告。不难发现,这一信息披露制度强调了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对披露时间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还就披露的内容进行了深化,从而提供投资者正确的信息,以便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4.主要股东股份的禁售期和股票出售的限制

为了保护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的连续性以及创业板市场的稳定性,主要的创业板市场大多数都规定6个月以上的禁售期,不同的是纳斯达克市场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主要股东可以自行做出选择,但一般会尽量避免在上市不到6个月就出售所持有的股份。

AIM市场则是对禁售期做出了具体且严格的规定,但是对股票出售份额没有进行具体的限制,如果公司主营业务产生利益的时间低于两年,则所持股量超过1%的董事和雇员及其关系人在上市后一年内不得出售其股份。

香港创业板市场对于禁售期采取的是逐步取消限制的做法,并对出售份额进行了具体的限制,规定主要股东股份的禁售期为上市后的6个月,同时其后的6个月内出后股份任有一定的限制,对于控股股东而言,出售股份后不得使其所控制的投票权低于35%;对于非控股股东而言,不得出售超过50%的股票。

四、对我国筹划中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的启示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仍面临诸多问题。因此,针对海外创业板市场监管的研究,结合我国证券监管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1.选择综合型监管体制,实行分层分级监管

近年来,海外的创业板市场大都逐步向综合型监管体制过度,并且这一体制可以有效地避免集中型管理体制和自律型管理体制的缺点,发挥他们的优势,因此应该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尽量采取综合型监管体制。

2.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强调信息披露的完整、及时、准确

纵观海外主要创业板市场,它们都在披露的时间和内容上强化了信息披露制度,在这个“买者自负”为原则的市场上,这样的做法无疑为投资者提供了必要的分析信息。保证信息披露的完整、及时、准确对于防范投资人面临的风险是非常关键的。

3.设立规范保荐人制度,加强对保荐人的监管

从海外创业板的经验来看,保荐人制度要发挥作用,必须加强对保荐人的监管工作。所以,我国应该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具体规定保荐人的资格要求,保证合规保荐人的资质,同时详细指出保荐人的职责,并对未履行义务的保荐人按相关规定进行惩罚。也可以借鉴香港创业板市场的经验,采取多重保荐制度。

4.应该规定主要股东股票的禁售期和出售股票的限制

海外创业板股票禁售的限制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都对这一制度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具体的时间和数量限制,建立适合我国的禁售期制度。

5.适时推出做市商制度

完善的做市商制度是纳斯达克市场成功的原因之一,做市商制度的优点是能够保证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在发行失败等特殊情况下,做市商制度能有效地解决保荐人制度的不足,同时,在这一制度下,做市商起到了间接保荐人的作用,因此,我国应该在分析我国具体情况的条件下,考虑这一制度的可行性。

总之,市场监管的中心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顺应市场要求,监管重点应该放在维护市场秩序,提高市场的透明度方面,海外创业板的实践为我国建立市场监管制度提供了借鉴意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应该根据我国市场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周民源:《创业板证券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2]洪伟力:《证券监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卢圣宏.《纳斯达克指南》[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4]方芳:《创业板市场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

[5]金栋凌传荣:《创业板市场监管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4.11

[6]舒俊:《全球主要创业板市场交易制度及对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4.6

[7]张宇燕:《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历史、运作和地位》[J].世界经济,1999.10

[8]李天栋:《纳斯达克的制度分析――兼论中国创业板的制度创新》[J].国际经济评论,2001.1

[9]谈萧:《香港保荐人制度最新修订述评》[J].证券市场导报,2005.4

[10]傅俊霖:《东亚地区创业板市场简介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02.1

[11]杨国平:《香港创业板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2

[12]曹冬:《中国创业板市场发展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8.1

[13]周乃敏韦洪兴:《国内外二板市场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3.3

[14]骆君君:《我国证券市场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建议》[J].特区经济,2005.12

[15]深交所研究资料.纳斯达克:创业板市场典范[N].证券时报,2008-03-31(09)

篇6

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观点明确,脉络清晰。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阐述,让人读来有一种融会贯通之感。该书对以公司法人或者资产组合为交易标的、在资本市场完成交易活动的并购重组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梳理;采用标准的公司理财理论和估值技术,对并购的价值创造过程、并购动机、并购支付手段和监管制度等实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公司并购重组的理论和实务均具有独到性研究,凸现了其创新意义。

本书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对实践活动的高度提炼。本书作者杨华先生长期从事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发展政策研究工作,又在中国证监会从事证券市场监管实际工作多年,对于并购重组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经验。他能够将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得心应手地加以总结和提炼,并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和价值创造”这样一个重要课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索,把市场内的并购和资产活动引导到提升宏观经济质量这个目标上来。

本书第三个价值是实战性和指导性较强。目前研究并购的理论成果比较多,但那些能够把境内的个性问题归纳清楚,提出解决办法的成果就更少。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多数是发生在境内的,不同于直接翻译的图书,书中所述内容结合了中国文化、企业、市场的特点,创造性应用并购重组方面的理论,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本土特色。诸如书中回答的问题,包括:(1)传统企业并购理论在解释和说明国内公司并购和资产重组问题时,会遭遇到哪些问题;(2)国内公司并购、资产重组活动整体上展现出哪些本土特征;特别是当我们把国内并购活动放在国内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公司文化、股权结构特殊背景下考察的时候,这些环境因素从哪些方面影响了并购的发展路径和趋势。在书中,他特别关注了国内的同业并购、绩差公司并购和外资收购问题,希望通过这些观察,理清并购市场的国情特色。(3)当我们希望以证券市场内部为并购重组的主阵地,推动并购重组,并进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安排的时候,哪些市场要素是我们必须注意的,尤其是哪些市场要素可以作为监管资源。这些多是作者亲历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我们能在实践中直接借鉴。我认为这是本书的最为凸现的价值意义之一。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关于并购中出现的诸多创新行为的态度。这些创新主要集中在支付手段创新和交易框架创新等方面。在我看来,观察和评价创新效果可以因主体不同而迥异:就市场主体而言,能够获得短期利润的任何创新都是好的,有效的。就监管机构而言,或者站在社会公益的立场上看,只有那些能够带来帕雷托的创新才是值得称道的,这个观点,在本书的很多地方有所体现。

篇7

市场经济体制下,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是一个具有巨大利益的市场,它对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证券监管体系概念、我国现行证券监管体系进行了综述和解读,对我国证券监管体系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解剖,从而提出我国证券监管体系的发展对策及建议,希望能为我国的证券监管体系建设提供一点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证券监管体系;现状分析;优化措施;自律管理

一、证券监管体系概念解读

证券监管体制是证券监管的职责划分和权力划分的方式和组织制度,是国家和国情的产物。证券监管体制的有效性和规范性是决定证券市场有续和稳定的重要基础。一国证券监管体制的形成是由该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及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证券监管体制是整个证券法律制度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国证券监管体制因对证券市场并对证券监管手段功能的认识不同以及法律传统不同而各不相同,并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证券监管体制也历经改革,尤其是证券法修订之后,证券监管体制的完善将更加迫切。

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在政府介入的情况下产生的,政府干预的程度超过任何其他国家,证券监管体制不能及时适应快速发展的证券市场。因此,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现状,并通过对我国证券监管的反思,完善监管制度的缺陷,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从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这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我国现行证券监管体系综述

目前我国的证券监管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的监管体系,即以政府监管为主导、集中监管和市场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我国的证券监管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国务院证券委员会负责制定有关证券市场运行的各项宏观政策。第二层次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业自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证券交易所的场内自律。证券交易所对其会员的场内交易实施监管,同时也对上市公司和各交易商实施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是场外自律。中国证券业协会负责监督和管理各种场外交易,保证场外交易的规范和公平。

三、我国证券监管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政府干预一直是证券监管的主要形式,另外还有证券业从业者、证券交易所等,也具有监督功能。1992年我国证券监督委员会成立,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后设立稽查分局,起到维护证券市场秩序的作用。有关证券交易协会、证券交易所,对证券交易过程进行监督。虽然近年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及其监管体系的优化,但现阶段我国的证券体系依旧存在以下问题:

(一)证券市场监管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证券市场发展时间有限,相关法制是在市场经济法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带有明显的滞后性,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在相关法律中,大多是由证监会制定,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但在诉讼过程中必然多有偏重,以此为判断依据,难免让当事者对司法公正产生怀疑。而且其中有些法规制度并不适用于证券市场,操作性差,无法及时、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效益。另外,执法不够迅速严谨,执法力度不够。相关处罚条例一般多是罚款或行政处罚,违法成本太低,没有起到真正的震慑作用。

(二)证券监管组织体系不合理,理念存在偏差

监管理念即指导证券监管的实践思想。我国《证券法》中有规定:以保护投资者权益为重要目标。但在监管过程中,存在对国有企业进行特殊照顾的现象,进而导致证券市场的不正常波动,使监管工作并未真正起到保护投资者的作用。

(三)自律性管理有名无实

我国证券业发挥自律功能的证券协会,一般有政府部门负责,缺乏独立能力和意识。内部管理混乱,无法发挥监管职能。另外,证监会可对证券协会进行直接任命和管理,造成证券协会的自律功能难以发挥。证券交易所的行政色彩较浓,独立性较差,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无论是证券协会,还是证券交易所,都无法形成完善管理体系,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从而导致自律监管组织难以协调各部门、各方面之间的工作,发挥有效的自律功能。

四、我国证券监管体系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为了规范证券市场各市场主体行为,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各项功能,使我国证券市场走上一条健康、持续、公平、公正的发展道路,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的证券监管体系。

(一)将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统一化

首先,把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其它有价证券的管理纳入证券监管的范畴,打破按照部门划分来对证券市场实施的监管。财政部、人民银行应将原来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管理移交给证监会,由证监会全面实施对有价证券市场的管理,彻底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这样既符合监管的目标和原则,又符合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的要求。

其次,适应WTO原则要求,监管机构将逐步向混业经营过渡。尽管我国《证券法》明确规定我国证券市场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但事实上,我国已经开始了银行业和证券业混业经营的试点。经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几年来的分业经营,我国公司国内上市。而且,经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几年来的分业经营,我国己经积累了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监管的经验,以及完善《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的经验,相关的行政法规也在细化。这样法律、法规构建了一套全面、细致的监管法律体系。WTO协议的签定,使我国企业管理的监管体制面临冲击,从长远的角度看,金融监管体制必然要向混业经营发展。

(二)充分发挥证券机构自律性监管作用

证券业内部的自律管理是国家统一管理的有效补充。我国《证券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在国家对证券发行、交易活动实行集中统一监督管理的前提下,依法设立证券业协会,实行自律性管理。”显然我国在《证券法》中对证券业的自律性管理是给予高度重视的。

证券市场的自律性管理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处理自律性内部监管和政府外部监管的关系时,应当允许证券市场拥有广泛的自律功能,证券交易所及柜台交易市场可在法律规定规范内制定其规则,而证券会拥有对自律管理的最终管理权,即被称之为“绒布手套下之铁手”的最终权威。通过市场自律到依法监管建立证券市场的国家,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的自律管理的传统,甚至对证券业的管理仍然主要依靠自律性管理。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是英国。强调诚实、守信、守时的职业道德是英国商人行会的传统。善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必须强化自律性组织的自律性管理。

(三)加强对证监会的监管

证监会是维持证券市场秩序的监督机构,其作用至关重要。

从美国的监管体制看,美国证监会是国会之下的全能机构的典型代表,集立法、司法、执法于一身,而美国又是如何保证这样的权力不会滥用,不会逾越法律呢?显然,美国从1803年确立的违宪审查和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已经为防止权力滥用构筑了有力屏障。

我国证监会拥有极大的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的权力,为防止权力的滥用,必须对拥有这种权力的机构加以监督。从证券市场的广泛性、风险性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也应对这样的机构进行监督。把证监会纳入政府行政机关体系,有利于大启动监督机制,对证监会行政行为特别是大量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制约证监会滥用权力,从而把证监会的一切活动必须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

人大对证监会实施监督,首先要对证监会的授权立法行为进行监督,审查证监会制定的各项规则的合法性。同时,人大还应对证监会出台的各项规则的程序和权限作出专门的规定。其次,人大还可以对证监会的具体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监督证监会不能超越法定的职权范围行使权力,同时也督促证监会内部部门的活动方式和职权范围向社会公开。当然,人大对证监会进行监督并不排斥人民法院对证监会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

(四)加强对证券商的监管

证券经营机构作为市场中介机构,连结了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在将投资者资金引入证券市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他们负有保护客户投资人所委托的资金的诚信责任。中介机构的健康是证券市场系统稳定的关键。

总的而言,我国的证券监管体系应该明确券商市场进入的最低,规定其初始资本和持续运作资本以及其他谨慎性要求,反映其存在的风险;要求券商制定并遵守内部管理和业务运作标准,确保风险控制并接受其应当承担的责任;规定券商的破产程序,使投资者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并控制系统性风险。

我国已加入WTO,但目前中国的券商实力甚至整体实力都很难适应WTO下的市场竞争,我们的监管体系应该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加快引导大市场、大券商的建立。这就要求作为中介机构的证券公司既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还要健全风险控制体系、业务创新体制和树立资本运营观念。积极开展建立合资的证券公司试点,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和引进国际惯例,提高国内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业务水平和加强规范化经营;积极开展业务创新试点,丰富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平衡投资需求,引导投资;鼓励和积极开展券商间的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提高市场准入标准,杜绝高风险、低层次上的无序竞争。

参考文献:

[1]乔小明.论我国证券监管体系的优化措施[J].经济问题探索,2010,06:8893

[2]王慧君.论我国证券监管体系的优化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5,04:66

篇8

麦金农 (1973)认为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要想打破这种局面,必须实行金融自由化,放开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1]黄金老(2000)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利率还是要受政府的控制,商业银行无法根据每个借款人风险承受能力差别确定利率,此时银行与客户的风险就不对称。[2]王世伟和赵保国(2005)认为利率市场化的本质就是逐渐减少政府对利率波动的控制,使利率的变动随着资金供求、经济活动的风险、通货膨胀以及其他市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3]2012 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监管局课题组对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必然发展趋势。[4]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始于1996年,20年间,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以下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心路历程。

1996年5月,央行允许金融机构 ( 不含农村信用社) 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上浮 10%,农村信用社上浮40%,允许各类金融机构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下浮10%。1997 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10月,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 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大中型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保持10%不变。1998年10月,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 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大中型企业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保持10%不变。

2006年8月,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基准利率的0.9倍提高到0.85倍。2008年10月,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由基准利率的0.85 倍提高到 0.7 倍。2012年6月8日,将存款利率上限增加至 1.1倍,同时扩大贷款利率的下浮区间扩大至 0.8 倍。2013年07月20日,央行宣布自该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4年11月20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2015年8月26日,央行决定自2015年8月2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75%。

三、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商业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将逐渐打破银行主要以存贷款利息差的盈利模式。本文选取了十家商业银行近三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

数据来源:商业银行年报

上图表显示:近三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所占营业收入比重均超过70%,并且有逐年递减的趋势,部分商业银行所占比重甚至超过了80%,可见,商业银行对利息收入的依赖程度很高。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不断收窄,将面临着利率风险,这就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出了挑战。

四、对策建议

其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以净利息差为主要的盈利模式,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超过30%,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远超过这一数值,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将会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产生冲击,所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金融创新,将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提高其竞争力。

其二,培养创新型人才

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要想发展,人才是关键。对于银行这种对人才有较高要求的行业,更是如此, 培养能和国际接轨的创新性人才,尤为重要,人才的储备能很大程度的提高银行的软实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的业界地位。

其三,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利率风险监管

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经营风险的行业,所以,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利率风险监管尤为重要。合理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发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面临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加强利率风险监管,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处理的良性机制,尽量将风险控制在事前,成立专门的风险防控小组,研究国家的政策法规,研究市场变化,做到事前有效防控风险。

篇9

1、证监会:27日5家上会 2家通过3家被否。据媒体报道,27日5家企业首发上会,2家通过3家被否,其中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公司首发获通过。苏州宇邦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安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百亚卫生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被否。      

评:新发审委再次大发神威,IPO过会企业质量稳步提升。

2、贵州燃气股价连续六日涨停 停牌核查。次新股贵州燃气6连板,11个交易日股价翻倍,该公司公告称正在就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情况进行必要的核查,同时向控股股东进行询证核查。

评:贵州燃气作为此轮次新股的龙头,被关小黑屋,打破了市场监管放松的预期,本轮次新股炒作或将结束。

3、证监会:全年行政处罚罚没金额74.79亿元 同比增长74.74%。证监会2017年证监会行政处罚情况综述,全年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24件,罚没款金额74.79亿元,同比增长74.74%,市场禁入44人,同比增长18.91%,行政处罚决定数量、罚没款金额、市场禁入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评:对于种种市场乱象,必须要予以严惩,提高其犯罪成本。

4、中国原油期货或于1月18日上市。据媒体报道,“原油期货预计2018年1月18日上市。”一位任职于期货公司的内部人士透露,部分期货公司已经收到上市时间信息,正在让有交易需求的客户尽快开户,以在原油期货上市前完成交易编码申请。

评:“石油-人民币-黄金”路线将绕过美元,“石油人民币”时代或将到来。

篇10

[关键词]信息传导;外汇掉期;合约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043

外汇掉期的形式多种多样,其实质上都属于利率产品。首次换入高利率货币的交易者必须对另外的交易者给予补偿。本研究以信息传导为着力点,通过相关公式建立影响因子指标,来考察外汇掉期市场不同期限的合约的影响力。

1人民币外汇掉期合约的市场地位

买卖双方通过约定,在不同的交割日根据事先约好的汇率进行方向相反的本币及外币交易,这种交易形式被称为外汇掉期交易。远端交易指交割日在后的交易,近端交易指交割日在前的交易。所有外汇掉期合约之中的远期汇率可利用“远期汇率=即期汇率+掉期点”进行计算。

在我国的外汇衍生品种中,外汇掉期合约成交最为活跃且交易规模最大。据中央人民银行统计,单2013年一个季度,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积约9000亿美元。此外,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要更为活跃,外汇远期的功能较多,包括预期未来汇率情况、稳定远期汇率和降低汇率风险等。外汇掉期对企业、商业银行和央行具有重要意义。在企业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外汇掉期业务与银行进行合作,并指定远端汇率以及近端汇率。企业也可以利用外汇掉期业务进行资金融通,这种方式的运营成本较低,并且不会提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商业银行方面,外汇掉期合约业务可以成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方式之一。商业银行也可以利用外汇掉期市场管理资金,补全到期日不同的货币资金缺口,从而套利获得高额利润。在央行方面,商业银行和央行的外汇掉期交易是央行调控的重要方式。在即期,央行将美元掉入人民币,在远期,再用人民币换回美元。这种交易方式可以为市场提供汇率情况的信号,也可以减轻央行的调控负担。[2][3][4]

2外汇掉期定价理论的失效和指示性合约的价值

目前,外汇掉期点由需求流量与市场预期共同决定,而利率平价模型和理论价格并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我国的市场利率虽然流动性较强,但是由于短期外债政策,使得我国境内美元与海外市场缺少联系,无法再利用利率平价理论计算价格。

从信息传导的角度来看,市场总体定价更易受指示性合约的影响。当共同信息出现,期限合约不同则对信息的反应速度也存在快慢,合约中必然会产生一个反应最快的合约。快速反应合约将带领其他合约产生变化,快速反应合约即为指示性合约。指示性合约对信息的反应最为充分且快速,其影响力较深较广,是市场的主导因素。[5]

3美元/人民币外汇掉期合约的基本特征

本文选取2013年5月8日至2014年5月15日,共252个交易日。美元/人民币的各期限掉期合约与即期汇率的中间价数据来源于Bloomberg,依据“远期汇率=即期汇率+掉期点”的公式来确定远期汇率,将计算所得的远期汇率利用单位根进行检验,相关数据均为单整序列。本文所选取的合约对应期限分别为2天、一周和1个月等。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合约可分为期限三个月的远期汇率及季度合约的远期汇率。各远期和即期汇率的各个阶段的统计结果表明,汇率均值越低的合约期限越长。此外,各合约的远期汇率相关系数较高,虽然其高度相关,但是无法计算合约的信息传导方向与合约的影响范围。

4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分析法来确定各合约远期汇率的信息传导方向,由于变量间高度相关,为了防止Granger因果分析法检验无效,可采用双变量VAR模型,其包含模型设定和F检验统计量。为了验证各个合约市场的影响力,本文利用合约影响因子来衡量相关指标。具体公式为“某合约的影响因子=合约净领先作用+辐射影响范围=(显著输出信息的Fac加总-显著被输入信息的Fac加总)+(2×输出信息的渠道数-1×被输入信息的渠道数)。

5发现指示性合约和各合约的主要信息源

通过以上方法进行计算,可得出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其数值分别为外汇掉期及即期合约的两两Granger因果检验F统计量的P值,Fac及合约的影响因子指标。

51季度合约的市场影响力

从影响因子方面看,3个月期合约的影响因子最为显著。3个月期合约可以引领其他各种期限合约,但自身不受其他合约的影响。这说明3个月期合约在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各种信息的主要来源。其次为1年期合约,其显著高于6个月期和9个月期的合约。根据市场实践,3个月期和1年期合约是市场内的重要合约,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523个月内合约的市场影响力

在3个月内的各个合约中,1周合约的影响因子数值最高,说明其市场影响力最大。1周合约对1个月和2个月期的合约均有重要影响。而影响能力最弱的为2个月期合约,其影响因子为负值,数值最低,说明其信息反应最为缓慢,它会受到1周、1个月和9个月期合约的显著影响。此外,2个月期合约的样本数最少,说明2个月期的交易不够活跃,很难受有效信息的影响。

53各合约的主要信息来源

通过比较某合约对其他合约产生影响的Fac数值,可以看出影响最为强烈的合约,该合约视作被影响合约的主要信息源头。查明主要信息源头,可以帮助交易者调整交易策略并降低交易风险。经过对Fac值的比较,本研究中的6个月期合约对即期、2天和1周外汇掉期合约的影响最大,1个月期合约的主要信息来源是1周合约,9个月期合约对2个月期合约的影响最大。

6结论和启示

在研究中发现,3个月期合约是影响力最大合约,具有市场指示性。相关外汇市场的投资人员和政策制定人员可以根据3个月期合约的情况,来分析其他合约的情况,进而更好地制定投资方案和政策规划。而市场监管人员和经济政策调控人员也可以通过3个月期合约来获得汇率走势的信息,为市场监管和国家经济政策调控提供决策。此外,如果只根据成交活跃度来判断指示性合约,则极易得到错误的结果,并不是交易更活跃的合约信息反映速度也更快。

7结论

本研究以信息传导为着力点,通过相关公式建立影响因子指标,来考察外汇掉期市场不同期限的合约影响力。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合约影响因子指标具有合理性,可以运用合约影响因子衡量各个合约的市场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蓉,郑振龙结构突变、推定预期与风险溢酬:美元/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偏差的信息含量[J].世界经济,2009,6(12):64-76

[2]王曦,郑雪峰境内外人民币远期汇率信息传导关系的演变:一个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9,11(16):45-54

[3]饶洪琳,叶雄辉基于杠杆率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37):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