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硕士范文
时间:2023-03-15 16:1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教育硕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①对“学校是否考虑签约培养农村教育硕士生”的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告诉我们,有53%的学校考虑签约,20%的学校不考虑签约,27%的学校选择“无所谓”。②学校最缺乏的学历人才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就们可以看到,选择“中专”学历和“大专”学历的没有,选择“本科”学历的占26%,选择“研究生”学历的占74%。③对是否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任教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有硕士以上学历任的学校占40%,没有的占60%。
二、对农村中学选拔
人才的标准的情况调查。①对招聘时注重教师哪方面能力的情况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选择“注重教学能力”的占80%,选择“科研创新能力”的占13.3%,选择“管理能力”的占6.67%。这说明招聘中学教师首先看重的是“教学能力”。②在招聘时最关注的是应聘者哪类学习成绩情况调查。这是一项多选题,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选择“基础课成绩”的占86.6%,选择“专业课成绩”的占93.3%,选择“实习成绩”的占80%,选择“其他”的占13.4。③招聘时最重视应聘者哪类品质情况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选择“敬业精神”的占93.3%,选择“责任心”的占86.7%,选择“工作积极主动”的占73.3%。(5)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有关方面的情况调查。①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总体满意度调查。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选择“很满意”的占20%,选择“基本满意”的占66.7%,选择“不满意”的占13.3%。②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是否适应中学教学的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完全适应”的占33.3%,认为“基本适应”的占60%,认为“不适应”的占6.67%。③对毕业任教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情况调查。这是一项多选题,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选择“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占60%,选择“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的占40%,选择“缺乏责任心”和“缺乏踏实、勤奋精神”的分别占13.3%和20%。所以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三、启示和建议
课题对农村中学领导及老师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理解、有关部门对政策的执行、农村中学对农村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选拔人才的标准以及教育硕士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真实可靠的。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有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认识、理解、执行等情况,农村中学对教育硕士的需求情况,毕业的教育硕士在任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农村教育硕士招生政策的调整和修订以及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1.调整和完善“招生政策”。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城市来说差距很大,这将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创新“农村教育硕士招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查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大“农村教育硕士政策”的宣传力度。从农村中学领导或教师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非常了解的只有13.3%,不了解的占40%。这就说差不多半数以上的老师甚至领导不知道有这么一项政策。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这项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来。(2)加强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执行的监管力度。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各有关部门对“农村教育硕士政策”重视不够,上面根本没有切实可行的一个政策执行的监控计划。以致于有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互相推诿扯皮,敷衍了事。所以有必要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政策执行监控措施,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不断修订招生政策。(3)重视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经费不足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培养经费不到位,46.7%的人认为培养经费没有落实。实际也存在教育部门与财务部门互相推诿扯皮,人事局、财政局等部门以种种说辞不落实农村教育硕士的工资关系,以致于许多农村教育硕士工资福利及政策规定的其他待遇都得不到落实。所以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经费可以由国家财政统一划拔管理,直接下拔给培养学校。(4)扩大农村教育硕士招生对象的范围。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应该是具有本科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而不应该只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才有资格。所以有必要扩大农村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范围。
2.按农村中学所需人才标准修订培养方案。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60%以上中学是没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任教,而又有73.3%的学校认为最缺乏的学历人才是硕士研究生,农村中学急需硕士研究生人才,而数量也比较大。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适合农村中学教学的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以便于能培养出适合农村中学教学的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重视农村教育硕士教学能力的培养。从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中学在聘用教师时,80%的学校看重的是应聘者的教学能力,所以有必要调整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减少理论性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和技能课,如开设一些技能大赛、模拟上课、评课等课程。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切合农村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农村教育硕士的实际教学能力为主要目的。(2)加重专业课的课时量,减少公共教育理论课的课时量。从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农村中学在选拔人才时首先看重的成绩是“专业课成绩”,所以一定要重视专业课的教学,适当增加专业课的课时量,少开一些公共教育理论课。(3)加强对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农村中学对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满意度调查可以看到,“很满意”的只有20%;对教育硕士毕业研究生存在的问题调查中了解到,教育硕士研究生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等问题。这就说教育硕士研究生在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还有所欠缺,各培养单位务必重视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2
一、在课文教学中坚持说话训练
语文课本是最好的说话训练材料,它提供了许多口语训练的素材和形式。鉴于此,我有意识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比如:利用插图展开想象说话,利用板书复述课文,选择课文仿说句段,想象故事编写结局等。
运用课文插图,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提高口语的规范性,促进口头语言的进一步发展。观察插图时,先让学生按图的顺序逐一观察,大体说出图意,再让学生连起来,然后图文结合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课文是怎样描述插图的,自己哪些内容没有说好,应该怎样说。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逐渐把话说得具体、生动。如教《荷花》一课,在学生口述图意后,让他们再认真读课文,弄清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述荷叶、荷花的美,最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话。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色彩美丽、形象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有利于学生以图学文,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与说话能力。
根据课文运用电教,创设说话情境。电教媒体运用得合理、适时,可以为学生提供说话的素材,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丰富说话内容,调动学生说话积极性。例如,在上《第一场雪》一课,因为在我们这儿很少下雪,所以我通过播放一段录像,向学生展示北方下雪的情景、孩子的活动,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说话材料。我让学生在“堆雪人”“掷雪球”中任选一个画面来具体地说一说。这是一个扩展式的说话训练,课文中只是一笔带过“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这里,我通过媒体展示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话说具体,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说得不仅连贯、完整,而且个别学生好句迭出,表现出较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在练习教学中加强训练
在练习中主要是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话训练。“口语交际”是一个系统的说话训练项目,教师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说,都愿意说。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练习说话,学会交际。在教学第十册语文练习七的“口语交际”《七嘴八舌话环保》时,我设计播放一段农村夏收后农民严重焚烧稻秆的录像,然后让同学们针对这件事发表各自的看法。由于班里的同学有的来自农民家庭,有的是住在镇上的居民,站在各自的立场,大家神情激动地抒发自己和各自生活群体的看法。一些农家孩子觉得很委屈,认为城里人不理解农民的辛苦,要不是稻秆焚烧后产生钾肥,对改善农田土质有帮助,而且抢时间赶秋种,他们也不会自找苦吃;而住在镇上的同学则认为村民自私,素质差,为了自己的方便而损人利己。此时,我让他们学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为这件事出出主意。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我为环保献良策”几个大字。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扮演,想想他们应该怎样妥善处理这件事?话音一落,大家由敌意的争辩,变成了目标一致的讨论。于是“农民”陈述自己的苦衷,“居民”表示理解,“村长”叙述自己的无奈,“环卫局领导”表示联系企业家,让稻杆变废为宝做成其他产品……同学们则不断提出自己的疑问,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训练,我看到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在生活中如何交际。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入说话训练
篇3
【关键词】立足教材 听说能力 输入和输出 实践研究
一、前言
1.问题的发现。我校是珠海市一所典型农村高中,学生英语水平在市内属中下层水平,且参差不齐,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了巨大困难,其中口语教学问题最多。我校近几年的高考听说考试成绩均在市平均分以下,以2014年为例,全省平均分为7.40(总分15分),我市平均分9.02分,我校平均分6.98分,可见城乡差距是相当的明显。
2.问题的调查和分析。为了了解学生口语问题成因,笔者在2013年10月随机选取高一的四个自然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0份。经统计分析获得了以下信息:
80.1%学生认为口语重要,但只有28.2%学生喜欢开口说英语。57.3%学生在口语活动中总怕羞,怕出错,73.6%学生认为自己词汇量太少,无法用英语表达自己。在教师教学上,67.3%学生认为老师没有进行足够的口语训练,58.2%学生认为老师的问题或口语任务太难,57.3%学生对老师所选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这也导致了89.1%学生不知道提高口语的有效策略。
3.问题的确认。通过调查分析,笔者总结如下:在个人意识上,学生认可口语的重要性,但是缺乏英语思维的灌输;从心理层面看,“面子”问题约束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欲望,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克服害羞、怕难情绪,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自身素质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设计适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教学任务,有效实现口语教学目的。因此,笔者将充分利用教材,采取“输入――吸收――输出”的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行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计划的制定。以任教的两个高一自然班为研究对象(其中9班为实验班,10班为对照班)笔者制定了20周的教学行动计划,决定按“输入――吸收――输出”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根据教材设计特定的口语训练,专门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2.行动方案的实施
(1)第一阶段(第1~4周)语音教学及胆量培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感兴趣,自然就“想说”,为此,笔者先从心理根源出发,解决学生因“面子”问题产生的“恐说”现象。因此,笔者第一阶段的内容就是语音教学,解决学生发音不准的实际问题,然后是训练学生胆量,让学生在“想说”的愿望下能“敢说”。
首先是语音教学,笔者提供规范地道的语音材料,要求学生结合精听和泛听,在模仿中感悟语音的真谛。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如学唱英文歌,英语绕口令比赛,朗诵比赛,模仿电影对白等。其次培养兴趣和自信心是学生开口说英语关键的第一步,笔者先利用每单元的课前warming up部分和阅读课读后活动进行“开口说”的初步训练。根据单元话题设计出不同的口语活动,让学生保持兴趣,如头脑风暴,游戏竞赛等。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保护孩子自尊和培养孩子信心。
(2)第二阶段(第5周)比较汉英句式差异,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方式。这主要是帮助学生摆脱汉式思维的束缚,走出中式英语的困境,而首要任务是认识和比较汉英句式的差异,形成正确的英语主谓意识。笔者通过基本句型的学习,口头翻译,口头作文等手段,手把手地教学生,让学生在输入和吸收的过程中领悟正确的表达,说出地道的英语。
(3)第三阶段(第6~12周)灌输正确的口语学习策略。这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词汇、句型和课文的模仿朗读,文章中好词好句的口头模仿造句,以及角色扮演的对话训练,以“输入――吸收――输出”的教学模式,灌输有效的口语学习策略。
1)口头模仿。在模仿朗读方面须遵循“词―句―篇”的认知规律开展,重点模仿其中的语音规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争取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单独发声,了解学生真实的情况。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听前活动:学生先划出重点短语/句子,试读;
听中活动:学生边听边标出重读、连读、停顿、语调等语音特点,然后边听边跟读,反复练习;
听后活动:教师抽样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模仿语篇则侧重朗读的流利程度。)
按这三步骤进行课文的模仿朗读课,不同的课文同样的步骤反复操练。形式上除了录音,还可通过视听材料增加学生模仿的兴趣。
2)角色对话。在常规阅读课教学中改变思路,把问题写成中文,让学生口译,然后用英语回答,让学生在问与答中提升自身的听说能力;在句型模仿当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口头模仿造句,目的是培养学生快速形成英式思维口译的技能。在阅读课前后的任务中多设置交互式的口语练习,多争取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英语。
(4)第四阶段(第13~20周)复述训练。高考听说考试当中的难度最大的故事复述,主要要求学生具备三个能力――听力理解能力;速记能力;组词成句、连句成篇的讲述能力。那么,笔者就这三个能力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听写教材是笔者认为起点低但有效的训练方法。听写可以是短语(词块)、句子、段落等听写。经过一定的传统听写训练,笔者转“听写”为“听说”,即要求学生在听完后,口头重复听到的内容,甚至是口译老师说的中文句子。在“听说”句或篇的时候,笔者有意识地灌输学生速记的技巧,如记录实词,缩写,中文、符号等。
组词成句、连句成篇的训练可以灵活多样,重点是口头输出。经过一定的训练后,引导学生在连词成句的同时适当地使用过渡词,使篇章连贯。
在最后的三周,笔者开始完整地训练复述任务,即听取信息,速记,重组语言输出。每个单元都可以有选择性地训练,最好是故事类的短篇。听第一遍,要求学生理解大意,听第二遍下笔速记关键信息,然后自己组织语言将听到的内容复述出来。模式是简单的,关键是能持之以恒。
三、行动研究结果
1.实验前后学生口语水平对比情况。经过5个月实验教学,笔者按照广东高考“听说考试”的标准题型对实验班与对比班进行了实验前后的测试,具体数据如下:
学习成绩的变化
听说考试 Part A
Reading aloud Part B
Role play Part C
Story retelling 总分
满分 20分 16分 24分 60分
前
测 实验班/得分率 13.36/66.8% 6.03/37.69% 7.45/31.04% 26.84/44.73%
对照班/得分率 13.57/67.85% 5.69/35.56% 7.17/29.88% 26.43/44.05%
后
测 实验班/得分率 16.75/83.75% 7.91/49.44% 10.63/44.29% 35.29/58.82%
对照班/得分率 13.82/69.1% 5.78/36.13% 7.09/29.54% 26.67/44.45%
从上表看出,学生在听说考试中的进步还是明显的,总分得分率上升了12.42%。进步最快的是模仿朗读,由66.8%的得分率上升到83.75%,学生基本能掌握模仿朗读的技巧,发音比实验前准确,平调、漏词、节奏跟不上的现象也减少了很多;故事复述也由原来的31.04%上升到40.13%,角色扮演也从37.69%上升到49.44%,学习效果还是可以肯定的。
2.教学经验总结
(1)有效的提问,鼓起学生开口说的勇气。在提问方面,笔者采取多层次提问的策略,即由简单的“Yes or No”问题开始到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大胆地鼓起勇气“说”。提问难度的递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2)宽容的倾听,树立学生坚持说的信心。宽容的倾听,即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笔者坚持,流利比准确更重要,宽容的倾听也鼓励着学生大胆地说,放开地说。学生的信心往往就是在老师认可的一言一笑中逐渐形成的。
(3)真实的情境,点亮学生用情说的心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多形式真实的情境,化虚为实,搭建有效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多地感受英语、说英语、用英语的方式主导行为,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更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这就是笔者所谓的“用情”。有了情,就有了创造,笔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话语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能用情说,然后能尽情说,从而达到创造说的升华。
四、行动研究的反思
本文探讨了农村高中英语课堂立足教材有效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策略实践研究,笔者主要是以教材为教学素材,充分提取其中的精华,转化成听说训练或口语教学的有效资源,采取“输入――吸收――输出”的教学模式,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实现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需要有计划性、连贯性和持久性,不断摸索适合学生的实践方法。而在农村中学,就更需要在落后的客观条件下,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莫惠芬.比较汉英句式差异,形成正确的英语主谓意识[J].广东教育(高中),2014(1).
[2]黄丽.英语听说Part C 应试小窍门[J].广东教育,2014(3).
篇4
甲方: (招生学校)
地址:
法定代表人:
乙方: (学生姓名)
家庭住址:
身份证号:
丙方: (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地址:
法定代表人:
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旨在培养造就优秀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家,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34号)精神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甲、乙、丙三方达成以下协议,共同遵守:
一、协议签订的前提
第一条 乙方具有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资格,热爱教育事业,有志于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自愿报考甲方师范类专业。甲方和丙方经审核,认为乙方符合择优录取条件,同意录取乙方为免费教育师范生(以下简称免费师范生)。
二、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条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订免费师范生的招生办法和录取原则,对报考甲方师范类专业的考生进行审核,择优录取免费师范生。
将免费师范生的录取通知书及经甲方、丙方签字盖章的本协议书一式四份一并寄送乙方。乙方或乙方及其监护人在本协议书签字后,录取通知书生效。
第三条 按照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制订免费师范生教育培养方案,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条件,对乙方实施教育培养,进行管理和综合评价。
第四条 按照国家财政部核定的标准,在乙方四年修读年限内,免除学费,免收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
第五条 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制订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具体办法,录取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第六条 关心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成长,并为他们继续深造、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 持本人或本人及其监护人签字的本协议书一式四份及录取通知书到甲方报到,经甲方复查合格后,正式注册入学,成为免费师范生。
第八条 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及甲方的教育培养方案,接受甲方的教育培养,修读年限为四年。
第九条 在四年修读年限内免缴学费、住宿费,并领取生活费补助,同时可享受其他非义务性奖学金。延长修读年限期间,费用自理。
第十条 在校学习期间应遵守法律法规和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
第十一条 根据甲方的相关规定,入学后两年内可在甲方规定的师范类专业内进行专业二次选择。
第十二条 按时完成甲方规定的教育教学计划,达到教育培养方案的要求,取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第十三条 按照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相关政策,履行国家义务,毕业后一般回生源所在地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十年。毕业时由丙方安排,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或服从分配,到中小学任教。
到城镇学校工作的,由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在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间仍然享受派出学校原工资福利待遇。
第十四条 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在学校间流动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符合条件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可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与教学相关的学术型硕士学位。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个人申请,经任教学校考核合格并批准,培养高校根据任教学校考核结果、本科学习成绩,综合考核后录取。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免费师范毕业生修满规定课程学分,通过
论文答辩,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并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
四、丙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六条 提出免费师范生需求建议计划,配合甲方做好招生录取工作。在录取之前向甲方提供由法定代表人签章的本协议书。
第十七条 做好接收和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各项工作,确保其有编有岗。在乙方毕业时,组织用人单位与其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落实任教学校。
第十八条 结合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安排在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二年。保证免费师范生在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间仍然享受派出学校原工资福利待遇,并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小学为乙方到农村任教服务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周转住房。
第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乙方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促进其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
第二十条 负责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履约管理,建立诚信档案。对于违约者,要求其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交纳违约金,同时公布其不诚信记录。
五、终止协议
第二十一条 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规定审批程序,终止本协议:
(一)在校学习期间,经甲方指定的二级甲等(含)以上医院认定,因身体原因不能完成学业;
(二)在校学习期间或协议规定服务期内,经甲方或丙方认可的教师资格认定体格检查指定医院确认,因身体原因不宜从事教师职业。
六、解除协议及处理
第二十二条 乙方在校学习期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有权解除协议,乙方不再继续享受师范生免费教育,且须在学籍取消之日起一个月内向甲方一次性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
(一)因触犯刑律或违反校纪被开除学籍;
(二)自动放弃甲方学籍。
七、违约情形及处理
第二十三条 乙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丙方有权追究其相应的违约责任:
(一)毕业后未按本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应在违约处理决定公布后1个月内,一次性向丙方退还所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超过时限须按每天1‰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二)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未满十年且未经丙方同意的,在离开教育岗位之日,按不足服务年限(包括离开当年)每年10%的比例一次性向丙方退还所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该费用50%的违约金;超过时限须按每天1‰的比例支付滞纳金。
八、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协议未尽事宜,凡属国家及相关部门有规定的, 按有关规定执行,其他事宜三方协商解决。
第二十五条 本协议经甲、丙方盖章和法定代表人签章,以及乙方或乙方及其监护人签字后生效。
乙方在签订本协议时如未满18周岁,须由乙方及其监护人共同签订本协议。
第二十六条 本协议书一式四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一份存入乙方个人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乙方(签字):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乙方监护人(签字或按指印):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章:
篇5
关键词:专业学位教育;免费师范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08-021.免费师范教育硕士实施现状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自 1996 年开始酝酿设置,经过十年的试点,于 2006 年 3 月由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正式宣布转向正式举办,至如今历经了 17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有全日制教育硕士硕士、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农村教育硕士和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四种类型。本文主要讨论免费师范教育硕士。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34号)提出:"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使免费师范毕业生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能力,为将来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采取在职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实行学分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突出实践性,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并与本科阶段所学课程相衔接,整体设计。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这些要求没有被很好地遵守,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实施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尤其是在课程方面。
2.免费师范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免费师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结构是 5 + 5 + 2 ( 5门学位课程 + 5门专业必修课 + 2门选修课程) 。以教育管理学专业为例,我国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规定的五门学位课程是"理论"、"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外语( 含专业外语) "; 五门专业必修课程是"教育统计与测量"、"青少年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另加两门以上选修课,如"专业外语"、"学校财务"、"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教育评价理论与技术"、"教育预测与规划"、"管理决策理论与技术"、"教育管理史"、"基础教育督导"、"微机应用软件"、"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教育未来学与发展战略"、"国外中小学教育"、"教育哲学"等。可以看出,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
2.1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存在重复现象。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养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上始终存在着重"学术性"轻"师范性",重"理论性"轻"实践性"的现象,例如上述课程中"教育学原理"、"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等都是理论类课程。并且一些学员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课程,这就造成了学习内容的重复。
2.2公共课比重太大,必修课、选修课未能体现专业差异。在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政治、英语课所占的比重很大,大概占了整个课时数的20%。作为研究生教育,要求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是无可厚非的,但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并没有突显出这门课程的应用性,更难以体现对学员提出的"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的要求。并且对于英语之外的其他专业,如数学、物理,学习综合英语对他们的教学实践没有实质帮助。从目前的课程设置看,对所有研究方向的教育硕士生来说, 必修公共课程的课内学时数占到整个课程体系课内总学时数的65、9%,具体到某一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课时数仅占总课时数的34、1%。尤其是必修公共课程也相似,没有体现差异性,选修课相对国外来说也相对较少,学生的选择余地小。
2.3课程内容陈旧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教育硕士的课程内容缺乏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第一线的生鲜实例,缺乏对学校实际运作的深入分析与研究,过多关注概念、原则的灌输,而对诸于如何设计课程导入、如何控制课堂教学、如何了解和评价学生、如何反馈等贴近教学实际的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或蜻蜓点水式一掠而过,不能有效指导实践。
教学方法方面,受课程内容、学时安排、教师资质和教学条件等多重影响,目前的课程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为传统的教授方式,即使运用到多媒体授课,但学员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大段的理论灌输,师生间受时空条件限制难以进行有效交流,案例教学缺乏教师亲身实践的鲜活素材而显得陈旧呆板等。
3.对免费师范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建议
教师教育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足轻重的作用,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培养需要合理的课程体系。展望未来,应作如下调整。
3.1切实加强实践课程,在必修课程中减少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增加教学实践课程,把现实中的教育活动的具体案例作为授课的案例,真正的突出实、新,以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和提高其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合理调整公共必修课程的比例与课程内容,适当降低政治、外语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开设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英语,使用国外学者的文章作为教材,吸收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方便教师之后的自主学习。调整纯理论的教育类课程的比例与内容,增设与时代和历史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
3.3增加专业选修类课程,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机会,满足学生向多方向发展的需要。可以让各个方向的教育硕士选择不同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满足他们各自兴趣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教育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就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教师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使之贯彻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去。而真正能够承担这种探索工作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具有创新思想的教师。因此,免费师范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为重点,使教师能够在已经观察和积累的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予以理性的升华,提炼出更具普遍性和指导性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移位。参考文献
[1]闫苹,关于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现存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中国教师.2006(4)
[2] 杨明全、时花玲、王艳玲,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10(7)
[3] 李章泉、王洪松,突出专业学位特色优化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0年(5)
篇6
关键词: 农村教师 整体素质 提高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已正式,《纲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六大保障措施之首,这说明了我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同时也表明了政府对改善和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纲要》明确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民盟烛光教育论坛上指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农村教师占全国中小学教师的大头,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教育部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约1064万人,其中县镇以下中下学教师占79.5%,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农村。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而农村教育的关键在农村教师的素质。所以,加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如果没有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就不会有我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不会有农村教育的发展。近些年,我国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仍然偏低,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的具体表现
(一)初始学历低,学科和年龄结构不合理。
近些年,我国提高了对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加大了对农村教师学历的培训力度,使得农村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学历不合格的比例也在逐年减少。2009年教育部的统计显示,在农村学校中,专科以上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高中教师分别达到67.25%、49.39%、1.34%,但这些学历大多数都是通过进修得到的,用于全面系统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于真正提高教师的素质难以保障。农村教师队伍初始学历合格比例仍然偏低,不少正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的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一致的现象,结构性缺编严重,所学专业教师不缺,学校只能安排去教其他学科,许多学科缺乏专业教师。有些教师虽然通过学习培训,拿到了高学历的文凭,但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学非所用,还是不能解决部分学科师资短缺的问题。身兼多科目教学任务的“全能教师”在农村学校中屡见不鲜。近几年,由于国家政府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许多农村学校建立了微机室、音乐厅、画室等。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无法按规定开设音乐课和信息技术课,音、体、美等学科只是象征性地开课。初中的物理、化学、英语、生物和音、体、美等学科严重缺乏教师。
此外,农村教师队伍老化现象严重。老、中、青教师比例失调,“爷爷奶奶”教师在农村中小学比较普遍,中青年教师较少,年富力强,教学业务成熟的中年教师缺乏,教师队伍缺乏必要的补充和更新,断层严重。
(二)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影响较深,再加上接触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机会少,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单一,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尤其是“老龄化”的教师,对于新的教育理念往往会有抵触情绪,不以为然,固步自封。在对待学生上,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接受者,只强调教师的教,不重视学生的学,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崇“师道尊严”,强调学生的服从和尊重;在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在评价学生上,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在管理学生上,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教育科研能力差。
教育科研能力是合格教师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和教学能力同样重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力保障。农村教师科研能力普遍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作了调查,鞠晓梅对农村教师科研能力差的原因分析是比较全面的,概括为:(1)认识上出现偏差,校长不重视,教师科研意识薄弱;(2)教师本身基础差,缺乏系统培训和指导,对教育科研无从下手;(3)信息不畅,经费不足,科研条件差;(4)工作繁重,无暇搞科研;(5)“功利论”,只有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挂钩才会搞科研。
(四)责任意识薄弱。
教师的责任意识,是指教师对自己所应承担责任的认识,并自觉、认真地履行这种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教师的基本责任。教师要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周济曾指出,当代教师应至少面临三项责任: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岗位责任,就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社会责任,即把学生教好、保护好、培养好;国家责任,即国家的兴衰在于教育,教育的兴衰在于教师。当今,在农村教师队伍中,不少教师表现出对教育事业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工作缺少热情;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存在对自己的职业、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言行,没有起到教师应该具有的师范表率作用;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戴“有色眼镜”,以分数来评定一个学生的品行;安全责任意识堪忧,对于学生的一些不文明言行视而不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教育水平可以有差别,教学能力可以有高低,但责任心不应有强弱。
二、我国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自从我国基础教育实行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来,县政府的财政能力成为基础教育是否保障的重要因素。2002年1月,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下发了《切实做好农村地区“一费制”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了2002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要试行“一费制”,同时要求属于学校按规定收取的杂费,全部用于学校公用经费的开支,不得挪作他用。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减少,渠道不畅。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一点既是农村基础教育主要问题,又是造成乡镇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和教师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村税费改革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但因此也切断了“农业育附加费、乡村教育统筹和集资”为渠道的教育费来源。这不是税费改革的错,但农村教育费短缺确实太严重了。经费严重短缺的结果,使学校运转陷入种种困境。
(二)优秀教师补充困难,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不少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去从事教育工作,而盲目地涌向大城市。一方面,农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工资较低,而且经常被拖欠,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多数师范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即使去了,也留不住,长则一两年,短则几个月,他们就会想办法调到条件好的县城学校,也有调动不成而改行的。另一方面,农村相对封闭和单调,没有很好的发展前途。由于生活条件及发展前景悬殊过大,有些师范生宁愿在城市担任代课教师,也不愿在农村中学当专职教师,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师工作的情况下,他们宁愿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大城市打工,也不愿回农村教书。这样农村学校要注入新血液的难度就提高了许多。另外,由于城乡差异明显,城市学校的条件要远远好于农村学校,许多优秀的农村骨干教师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选择去城市学校,加剧农村优秀教师的缺乏。
(三)农村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
教育行政部门鲜有建立针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制度和培训规划,或者虽然制定了计划,但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而未落到实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的制度建设直接影响到各个学校对教师培训及教师本人参培的积极性。农村学校更是缺乏明确的制度和统一的管理,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将本校教师送出去参加进修学习,教师也会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同时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而不主动提出进修的要求。而现有的农村教师培训,在培训观念、方法、内容、形式上落后,难以切实解决农村教师的素质问题。
(四)农村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大。
农村教师大多包班上课,集一个或多个年级的多学科教学任务于一身,特别是在升学率这根考核指挥棒的“威慑”下,更是加班加点,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地工作着。加之师资力量不配套,专业不对口,更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不仅如此,农村学生基础差,留守儿童不断增多等无疑也都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和负担。另外,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别使不少教师在与其他职业及他人的比较中心态失衡,教师评职、晋级、聘任机制欠完善等,都导致教师心理压力普遍加大。一部分农村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不够重视,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甚至反而干扰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农村在校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使不少教师产生畏难情绪。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应有的思想障碍和工作阻力,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提高我国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措施
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主要应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引进优秀人才,只有给农村教师队伍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保证其活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完善培训,努力提高现有农村教师的素质。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应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而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更要比城市的投入力度大,确保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确保“三个增长”必须落到实处,即“各级人民政府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并优先投资于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调整经费投资结构。
提高教师待遇,才能留住人才。教师工资应与地方公务员工资同步,实行财政统一发放。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将保障教师工资的责任进一步上移。农村教师工资超出当地支持能力的部分,由中央财政或省级财政予以确保,切实保障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国家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经费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特别是到农村任教,采取措施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稳定和壮大教师队伍。
(二)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制度政策,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我国已采取多项举措,对农村教师进行补充:积极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实施“特岗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城乡结合,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通过推荐免试生途径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学培养教育硕士。这些举措都有力地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三)完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
在职教师的培训制度包括学校的培训制度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培训制度两方面。学校应对本校教师的进修、培训等有统一的规划,从人员的安排和时间的协调等方面做出周密计划,而教育行政部门更应有明确的,包括组织、政策、目标、实施措施等方面的要求和切实可行的计划,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继续教育有序、有效地开展。同时高等院校也应该在这方面给予农村教师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参与提高教学水平和学历层次的积极性,加强高校与农村中学之间的联系,让高校参与教师的培训,会使培训的计划性、科学性、针对性及效果得到更好的保证。
(四)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面对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形势,农村教师要有危机意识。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反思,及时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要结合所教的内容和农村学生的现状,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现代教育理论的实质、动态和发展方向,并付诸于具体的教学活动。
教师同时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教师这个职业之所以光荣就在于对知识无止境的追求与热爱而不是用金钱来作为衡量的尺度。由于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农村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有待提高,这需要学校要关注校内教师的思想动态,定期组织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同时更需要教师增强自我责任感,把学习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不断提高自己。
(五)严格农村教师准入和扩大农村教师编制。
要想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严把“入口关”,适当提高门槛,对教师任职学历和品行提出更高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对农村教师进行招录和评聘,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坚持高起点、专业化的原则选拔农村教师。同时,扩大农村教师的编制,吸引和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陈松柏.关于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7).
[3]刘欣,姚林.试论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7).
[4]杨泉良.农村中小学师资困境[J].中国农村教育,2008,(9).
篇7
针对老区农村学校教学方法滞后、教学内容陈旧、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与权益维护困难、学校管理落后等境况。要围绕老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改革当地农村教育的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激发教育对象的求学欲望,创新学习方法,以充分调动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强化农村中小学管理制度,推进农村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拓展农村教育发展的内强性发展空间。首先,老区农村学校要着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立足老区农村学生的实际,围绕深入开展“教育质量效益推进年”活动,全面执行中小学6项减负令,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小学减负、初中减压、高中增效”的要求贯彻到位、落到实处。切实改善老区农村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方面的民生问题。其次,强化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特别关注老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深入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深入开展农村中小学生学习辅导站工作,组织学校名师或外请专家利用节假日到学校辅导站坐堂助学,把学校学习辅导站打造成名副其实的学校助学品牌、农村教育服务品牌和政府民生品牌。再次,创新老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针对老区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整合教学内容,因材施教,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教育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恒立成才之志,努力学好本领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回报老区。最后,教育管理部门要成立农村教育督导小组,不定期的对农村学校进行明查暗访,督导老区农村学校的常规工作和教育民生的落实工作,对农村学校的常规管理、课程开设、师生上课、教案与作业批改、教育民生工程的落实与实现、学生权益的实现等状况给予督查,从而保证农村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稳步推进。
二、巩固农村教育成果,规范老区城乡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推进教育公平
当前老区农村适学人群“有学上”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上好学”和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等方面仍然形势严峻。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悬殊,老区农村的中小学更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获得。所以,巩固老区现有的农村教育成果,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惠民政策、惠农政策在老区农村教育领域内的全面贯彻落实更是意义攸关、势在必行。首先,要在巩固实施义务教育“三免”和补助寄宿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费政策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免除老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住宿费,由政府出资购买校方责任险,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四免一补一包”,完善老区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制度,切实保障老区农村困难户子女、残疾青少年儿童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稳步推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让老区人们满意的农村义务教育。其次,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强化城乡教育服务均衡发展机制。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强化办好每一所学校,要彻底停办重点中学、实验小学、示范性幼儿园,让有限的教育资金、资源多向条件艰苦、力量薄弱的农村学校投入和划拨。最后,建立城市名校对接帮扶老区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的“班班通”工程,帮助老区农村薄弱学校开展多媒体教学。硬化城镇强校与老区农村薄弱学校“捆绑式”共同发展模式,以强校带动弱校,全面实行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教研管理、质量考核捆绑,促进区域内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共同提高。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区域内广泛实施骨干教师城乡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城乡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定期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等制度,切实解决农村教师不足、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优秀名师严重匮乏等问题,使老区农村适学人群能够在原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完善农民职业教育与技能的培训机制,切实提高老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正如印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玛蒂亚•森所强调:“教育作为一种基本能力,其被剥夺与否,是衡量社会是否提供给底层一条改变其命运的通道以及政府的公共政策是否得当的核心因素所在。更好的基础教育能直接提高生活质量,还能提高了一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使其免于收入贫困。”[3](P53)所以,针对当前老区农村文盲比重大、贫困人口多;农民的继续教育少、职业技能教育差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低等状况,各级老区政府的教育政策和投入应该民生问题凸显的弱势地区———农村和弱势群体———农民,围绕民生改善,加强引导和帮扶的力度,为老区农民的职业教育与技能的培训工作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而建章立制,通过制定有利政策法规,找准有效对策途径,采取切实措施,创造有益环境,提供有力保障来提高老区农民素质、以增强老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推进老区农村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发展、从而改善老区农村和农民的民生状况。首先,要在老区农村全面贯彻落实“职教强技”要求,坚持文化与素养并重更重素养,坚持知识与技能并重更重技能,坚持就业与创业并重更重创业,强化技能型农民工的培养力度,对老区农民中有就业创业能力和需求者提供免费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其次,结合老区社会经济特点、自身条件与发展需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老区的“两基”教育,广泛开展通俗易懂、针对性强、实用性广的职业技能培训与科普活动,激励老区农民去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技能,引导和支持农民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发财致富,从而为老区农村民生改善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强化老区农村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准确收集各种就业创业信息,帮助老区农民科学分析现状,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老区农民立足自身条件,以市场为导向,以务实和发展的眼光,立足老区的现有资源,合理调整当地农村的产业结构,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能副则副,发挥各自优势,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强,加快发展规模种养业、兴办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或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适度发展加工工业。
四、加大农村教育师资建设力度,逐步改善老区农村教师的民生状况
篇8
【关键词】农村教师 队伍建设 潜在问题 有效对策
【Abstract】The hope of revitalization of the nation in education, the hope of revitalizing education in teachers. Our country has the world?蒺s largest, the largest rural teachers, rural teachers in promoting r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eler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蒺s education has great significance. Bu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education undertakings, the potential of the rural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refore, actively explore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otential problem of rural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bject, it is a subjec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practice.
【Key words】Rural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A potential problem;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基金项目】2009年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项目编号:GSBG[2009]GXG20)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76-02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人数众多,规模庞大,他们的素质水平高低不仅决定着农村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但是目前总体来看,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还不能承担起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科学合理的改善对策。
一、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包括教师构成、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化,是农村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1.教师队伍构成差异显著
近年来,我国为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高校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等举措,农村教师构成包括特岗教师、支教教师、公办教师、代课教师等。然而,现在有必要审视这些“计划”,综合其中有关政策,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政策引导下,农村教师队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教师岗位编制无法彻底落实,教师专业素质得不到保障。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聘期内教师工作大都处于起步和适应阶段,大都不能完全熟练和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聘期满后的跳槽现象往往造成教育的断层,所以从长远看,有必要调整教师构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2.教师队伍学历水平起点低
学历反映了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是从事一定层次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资格应具备的相应学历,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的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的学历。但农村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总体上偏低,这是农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农村专科学历以上的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以上的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高中教师分别达到53.6%、30.0%、0.7%,这样的数据显示不容乐观。
3.教师队伍专业结构矛盾突出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和技能,如中小学信息教育课程、计算机应用课程、实用英语及艺术类等课程的开设。而农村教师队伍现有的专业结构还不能完全胜任新课改的要求,普遍存在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农村教师中文专业的有32.6%不一致,数学专业有37.62%不一致,政治专业有62.03%不一致,计算机专业有37.5%不一致。这种现象说明农村教师中学非所用的现象太严重,教师专业结构现状亟待改善。
4.教师队伍年龄老化
教师队伍的年龄老化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一些小学和教学点,基本上是老教师在任课,他们年龄大、身体差,一个人常常要带几门课甚至十几门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正规师范毕业生难以进入教师队伍,新鲜血液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老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隐忧。一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师梯队断层,青黄不接。二是难以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的要求。三是不能全面开课,教育质量无法保证。四是先进教育思想、教学手段不能应用,绝大部分老教师不会操作微机,不会制作课件。
一些山区贫困县每到毕业前夕,打出种种优惠条件,到各高等师范院校“招兵买马”,但很少有问津者。一些已签了协议的,一旦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就毁约“改嫁”。地处大别山区的英山县1992~2003年10年中考取高等院校的近2万人,回县工作的大专毕业生只有320人,其中师范类本科只有47人。“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愈演愈烈。
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在核定编制时,应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保证这些地区教师编制的基本需求。坚决清理在编不在岗的人员。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掌握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坚决不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拓宽教师进出口渠道。可以公开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能工巧匠”进教师队伍,逐步淘汰现有不合格的教师;选派农村学校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镀金充电”,跟班学习,乡镇之间也要打破区域界限,进行合理平调。
2.努力提高现有师资水平
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组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进修学习,使农村教师学历逐渐符合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的教师资格应具备的相应学历。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职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
3.严格教师资格的准入制度
目前,我国放宽了教师资格的专业限制,扩大了教师聘用的选择范围,这有利于吸收非师范专业的部分优秀毕业生和其他行业的成功人士从事教育事业,但这又带来了一些新问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使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专业形成有力的衔接,加强农村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4.促进教育内部“血液循环”
对年龄50岁以上的老教师,体力、精力、智力都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可以仿效行政机关机构改革的作法,实行内退,以腾出岗位,让年轻同志上,促进教育内部的“血液循环”;学校把青年教师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使长远目标与现实要求兼顾起来,把培训、教研、教学融为一体,尽快愈合教师队伍的“断层”,实现平稳过渡。同时,学校还启动青年教师“一二三四五”培训计划,要求做到:一年“结对子”,以师带徒,常规入门;二年“压担子”,大胆执教,工作上路;三年“指路子”,发展优势,形成特色;四年“搭台子”,搭台唱戏,崭露头角;五年“拔尖子”,闯出校门,走向成熟。全员参与,严格考核,鼓励青年教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做教学“状元”。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质量。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社会各界要为农村教师排忧解难,稳定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惠生.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8).
[2]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3]董志伟.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9,(4).
[4]史静寰,延建林.聚焦农村中小学教师关注农村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6,(1).
[5]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征求意见稿) [EB].
[6]梁东奇.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原因与改善对策研究[J].学术论坛,2005,(3).
篇9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教师〔20*〕4号)的精神,落实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的要求,适应我省实施十五年教育、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等工作的需要,经研究,决定在全省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并提出如下意见:
一、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均衡发展”为原则,以《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为依据,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二、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全员提高培训项目(简称“3333”项目)
1.300名访问(进修)学者项目。在“省5522名师名校长计划”基础上,全省选拔顶尖教师250名和校长50名,参加国内外高级研修活动,培养一批中小学各学科首席带头人。
2.3000名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全省选拔中小学骨干教师2500名和校长500名,参加省级培训,造就一支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领军队伍。
3.30000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结合各市工作实际,按教师总人数10%左右的比例组织选拔一批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参加市级培训,形成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4.300000名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项目。结合全省小学教师专题培训和中学教师主题培训,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参加新一轮全员培训;结合新课程要求,全面推进新课程师资培训。
(二)学历提升进修项目。动员和鼓励全省约13000名幼儿园教师、62000名小学教师、50000名初中教师和2000名高中教师参加学历水平提升进修。到20*年底,全省幼儿园教师专科、小学教师专科、初中教师本科和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含在读)平均分别要达到50%、80%、80%和5%。凡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未达到专科学历的幼儿园、小学教师和未达到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均须参加学历提升进修。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支持中小学教师参加更高层次学历水平提升进修。
(三)农村教师素质提升项目。用三年时间,在欠发达地区选拔300名教师和100名校长参加培训,逐步形成一支农村骨干教师和校长队伍。在上述学历提升进修项目计划中,这些地区要有2900名幼儿园教师、16000名小学教师、12000名初中教师和170名高中教师参加进修。到20*年底,这些地区幼儿园教师专科、小学教师专科、初中教师本科和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含在读)平均分别要达到50%、70%、70%和2%。
(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省级区域项目。以省内高等学校为主体,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支撑,充分利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和现有网络资源,构建我省区域教师教育网络。2005年完成“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研修网”教学平台建设,开发一批继续教育课程并投入试运行。20*年,全省有60%左右的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能够运用网络资源开展继续教育活动。
(五)师德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暑期师德培训制度;每年结合教师节庆祝活动主题,开展一次师德主题培训活动和师德论坛活动,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六)教师培训机构建设项目。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教师〔2002〕3号),每县(市、区)办好一所教师培训机构。各地要按照省政府“改善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的要求,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到20*年,所有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必须达到省备案条件,取得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资质。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与高等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教育资源,为教师全员培训服务。
(七)培训者培训项目。选拔和组织500名教师进修院校优秀教师参加省级以上的高级研修学习,培养和建设一支继续教育教学和研究骨干队伍;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的兼职教师人才库。
(八)英语教师培训项目。大力开展英语学科教师培训,充实英语教学力量,满足中小学英语教学需要。每年选送20名中小学英语教师赴英语国家参加短期进修学习。
三、项目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省师训、干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计划项目的统筹规划、科学管理、省级培训经费保障及督查评估等工作。省师训、干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具体实施。各地应明确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和执行机构。
(二)落实培训经费。坚持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原则。从20*年到20*年,省政府每年下达的2000万元教师培养培训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素质提升项目。省教育厅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省级培训项目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省级区域项目等工作。
各地应切实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浙政发〔20*〕47号)文件精神,按每年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中小学师资培训专项资金,由县(市、区)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各地应按省政府要求安排骨干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特别要对农村地区教师培训予以经费和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
(三)明确“属地管理”职责。按照“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中小学的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负有主要责任。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培训县属中小学教师和指导中小学校本培训;市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培训市属中小学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和指导辖区各县(市、区)教师培训业务;省级教师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培训省级骨干教师和指导各市、县(市、区)教师培训业务。各级教师培训机构要努力创新培训机制和方法,提高培训实效。
(四)省中小学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要组织调查研究,提出具体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建议。有关学校在成人高师招生和教育硕士招生中要首先满足中小学和教师培训机构教师的进修需要。
篇10
关键词:师范生免费教育;背景;政策内容;意义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2-0204-02
2007年5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师范生免费教育从2007年秋起实行,免费师范生的大部分名额将向中西部地区投放,这表明我国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
1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提出的背景
提出任何一项政策,都是出于特定的背景,解决相关的问题,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当然也不例外。此政策的提出是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与和谐社会发展的条件下解决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我国的师范教育经历了从免费到收费再到免费的历史转变。我国师范院校从开始创办就实行免费教育,国家一直对师范生给予优惠待遇,读师范院校免收学费,住宿费,每月还给生活费,这曾吸引了许多家境贫寒而又优秀的学生读师范院校并从事教育工作。自1997年以来,随着大学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培养机制的改革,学生从此缴费入学,同时高等师范院校也开始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实施收费政策和向综合性学校发展这一重大改革,原本是想为师范院校增加部分办学经费,并通过师范院校综合化提高师范专业的学术水平,但这造成了师范教育的许多负面影响,其后果是:(1)师范院校的转型弱化了教师教育。(2)教师专业吸引力及师范生质量下降。(3)城乡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正是缘于我国目前师范生教育中存在的这些种种问题。2007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采取免费师范生这一重大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气氛,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行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向社会传达了国家尊师重教的办学理念,对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免费师范生政策内容解读
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是为了解决我国基础教育薄弱,质量不高的情况而制定的。此政策正成为引领我国教师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200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财政部、中央编办、人事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政策规定: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和西南大学等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还将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部属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择优选拔热爱教育事业,有志于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免费师范生入学前须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10年以上。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有关省级政府要做好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各项工作,确保每一位免费师范毕业生有编有岗。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根据该项政策,此举不但可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也有利于发展西部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师范生在享受这些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政府希望吸引的是那些具有爱心、真心喜欢教育、热爱教育的有志青年,是那些以陶行知、晏阳初等一批教育家为榜样的理想主义者。所以,师范生在选择学校、专业时,千万不要把免费读师范仅仅当作一个权宜之计,要慎重作出决定。
3 政策实施的意义
(1)有利于改善目前师范教育弱化的倾向。
近几年来,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巾,师范教育存在着一种被弱化的倾向。高师院校通过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使得工作重心转向大量设置非师范专业,对师范专业精力投入不足,削弱了学校原有的师范教育特色与优势。同时偏离了教学改革的方向,造成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严重流失,动摇了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提出,评价师范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是否致力于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在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中作出积极贡献的部属师范大学给予政策优待,进一步加大支持师范教育,师范教育的弱化现象得到了补救。此政策的出台有助于师范院校重新审视办学方向,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找准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调整招生计划,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中小学教师。
(2)有利于提升教师专业吸引力并推动教师专业化建设。
由于师范生缴费上学政策的执行,且毕业后不再包分配,加上教师待遇不高,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很多学生选择了与经济相关的其它热门专业,报考师范院校的优秀生源就相应减少,没有好的生源,也就注定了师范院校很难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师资,师范生质量也因此明显下降。然而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推动教师专业化建设是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质量的一个关键策略。因此为了能为基础教育提供优质师资,国家出台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要确认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同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提高教师职业的地位与吸引力,这样师范院校就能招收更多的优秀人才,教师质量也会因此提高。政策在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了优惠,这将推动教师专业化更好更快的发展,这样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才能提高。为进一步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教师教育创新平台计划”,共计投入5亿元,推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用最好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培养师范生,形成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综合优势所支撑的教师教育创新和教学平台,直接服务于教师教育,服务于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除此之外,从今年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新任教师应全部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公开招聘考试,按规定程序择优聘用,不得再以其他方式和途径自行聘用教师。并且教育部最近实施“特岗计划”确保教师聘用质量。这进一步向全社会传递了教师职业不可替代,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发展基础教育和培养高质量师资的重视。
(3)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近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师资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严重的是师资不平衡的状况。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师资供大于求,而经济落后地区的师资却严重缺乏。师资溃乏、教师素质不高是制约当前落后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同时教师待遇的不公平问题目前已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积极性。解决教师的工资问题,保障并逐步提高教师待遇,是稳定教师队伍,吸引毕业生来农村地
区任教的动力。由于教师待遇,地区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优秀师范毕业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大都奔向发达地区,集中于大城市和重点学校,加剧了城乡教师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同时也将造成东西部差距的逐步加大,至此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当前,国家及时出台师范生免费政策,引导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教育基层去,这样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满足社会对高师资的需求,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最大限度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近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对于吸引和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有利于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
当前,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作岗位需求减少,就业压力加大。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助于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的经济困难,毕业后也保证有编有岗,能吸引更多学生报考师范专业,以鼓励更多的人从教,促进解决民生。最近300名来自苏浙沪两省一市的高中毕业生走进华东师范大学考场,参加免费师范生自主招生考试,录取比例接近2:1。金融危机下,教师职业分外吃香,很多家长和考生表示愿意终身从教,捧上“铁饭碗”。但是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有时大规模招聘教师,却很少有同学自愿报名。而且部分农村学校特别是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仍然紧缺。就此,教育部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一方面也能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所以说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对于这类学生来说是一举多得,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对国家来说也吸引了人才,满足了社会建设需要。它是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现了教育政策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价值所在。民生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 上一篇:单位后勤工作个人总结
- 下一篇:发展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