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业的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业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教师职业素质;教育实践;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3---0193---02
绘画表现以真挚、生动的感情去拨动人的心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是其他一切艺术无法替代的一种美的形式。美术具有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以及增强创造能力的重要作用。高师美术专业学生的师范职业特性决定他们是基础教育美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和实践者。基础美术教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成绩,决定基础美术教育的方向、水平和质量。美术教师不仅是人类社会美术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而且也是实施艺术审美教育、塑造完美人格的“灵魂工程师”。如果没有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再好的方案、计划也将付之东流,因此,重视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是高师美术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高师美术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专门教育机构,其实质是一种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教学目标的职业教育。从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及《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为当代教育带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经过近十年的教改,美术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标准等方面作了较大的调整。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高要求,美术教育的发展必然会给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对高师美术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具备新的职业素质。
一、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应热爱美术教育事业,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
合格的美术教师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和马列主义文艺观,热爱美术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这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师资队伍建设上显得尤为重要。高尚的道德素质,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是最重要的精神要素之一。热爱美术教育事业也是美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产生强大的持久的动力,才能忠于职守、踏实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除了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外,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还要求美术教师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搞绘画艺术,可贵的是功力和灵气;搞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热忱和无私。当一个画匠要比当一个画家容易得多,而当一个画家与当一个美术教育家相比,后者比前者艰巨得多。因而,美术教师的道德素质应表现为献身教育、志向坚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美术教育事业是需要付出艰苦劳动而又没有丰厚回报的一项事业,高师学生一定要明确教师职业性质所要求具备的奉献精神和自律性,并且时时刻刻以美术教师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美术教师只有热爱美术教育这一职业,才能够把自己对美术的感受、体会与热爱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去热爱美术教师这一职业;另一方面,美术教师还应该热爱学生,真正把学生自身的发展放到第一位,才能够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成为真正的“灵魂启迪者”,使美术发挥其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作用。
二、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应具备丰富的文化修养和内涵,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
美术教师应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全面的文化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以及精深的专业知识素养。长期以来,高师美术教育太过注重绘画技能的培养。忽略了美术教育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以及美术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一点首先就表现在高师的招生考试模式上。例如,对美术考生的文化课分数要求不高,而学生入学后往往将美术作为自己的主修课程,不认真对待文化课的学习。另外,许多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也忽视了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课程设置。因此,高师院校美术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存在着人文意识淡薄、文化水平偏低、研究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高师学生的专业发展,也将使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出现偏差。
首先,要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在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量的新发现充斥着各个知识领域,新理论、新学科、新技术令人目不暇接,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只有牢固掌握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沉着应变,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其次,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长期以来,高校美术教育普遍存在画地为牢的状况,教中国画的教师不去过问色彩或工艺;甚至教中国花鸟画的教师还要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阵营,专业方向分得太细太窄。这种状况带来的副效应就是因人设课、编制的膨胀、师资力量的浪费等等。现代艺术发展的特性之一就是由分化走向综合,材料、技法、语言的综合运用使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应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提倡一专多能。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发展。具体言之,作为美术教师必须掌握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知识,了解美术概论、构图学、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材料学、艺术鉴赏等相关知识;要具有综合的绘画知识与技能,掌握素描、色彩画、中国画、版画等基本绘画技能,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设计知识和技能。再次,要有广泛的专业理论知识。美术专业的教学过程既是技法的传授过程,也是理论的传播过程。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必须要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技巧,懂得艺术教育的规律,才能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所谓的专业理论,至少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教育理论;二是专业基础理论;三是艺术美学理论。目前,高师美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基于感性经验上的侧重于具体技法技巧的传授,比较忽视对艺术教育规律和专业理论的研究和系统把握。高师美术教育中,应有意识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理论修养,丰富文化内涵,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从而保证美术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突出了一种教育理念,即美术教育不是技能教育,而是一种审美教育;美术教育最核心的目标不是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而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要将这些理念转化为现实,就需要美术教师的不断进步。因此,高师学生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随时随地接受新的信息与知识,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各种美术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创新,深化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有选择地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 教学风格。在美术教学的内容上,以美术性、审美性、情感性、综合性等为基本原则,从学生的兴趣、原始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艺术审美认知规律。主动构建美术与社会日常生活、相关文化之间的广泛联系;在美术教学的设计上,把握“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美术实践”、“鼓励美术创造”等基本理念,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对所学音乐知识产生独自的见解和感受,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真正成为现代美术教学的主体;在美术教学的方法上,突出学生的听觉审美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感受各种音乐,与美术产生情感共鸣,并逐步具备理解音乐、表现美术和创造美术的能力;在美术教学的评价上,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和改善功能”这一理念,把教学评价与课堂实践紧密结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对学生实施科学、合理、全面、发展性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身的进步,发现自身的绘画潜能,建立起自信心;在美术教学的关系上,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创新型师生关系,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四、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应具备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在现代美术教育中,还应培养高师学生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并形成一定的研究习惯。未来美术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教学内容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必须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进行教学创新,不断地为自己美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作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满足当代美术教育发展所需,成为合格的美术教育人才。
综上所述,当前的高师美术专业学生应该是热爱美术教育事业、高尚的道德素质,具备丰富文化内涵、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与先进教育理念的。只有具备这些“职业素质”,高师学生才能够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的美术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秋,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康翠萍,师范性与学术性统一[J],江苏高教,2001,(3).
篇2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师专业化专家型职业人
[作者简介]李婷花(1970-),女,河北邯郸人,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河北邢台054001)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070-01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一生的从教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从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知识以及自身的专业技能,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专家型教师。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需要通过特定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但要有从教前的学校教育,以获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还要有从教后的知识补充。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是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中职美术教师也不例外,也必须要走专业化的路子。由于学科的特点,其专业化存在独特之处。其功能的专业化体现在:“美术教学要融会其专业特点”“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与其他学科及生活经验的联系”“教师应尽可能地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作为中职美术教师,应该从中看到中职美术教育发展的方向,并探索自身专业化的道路。
一、中职美术教育的特点
中职学生美术基础知识普遍较差,整体水平不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中职的美术教学要求。很多学生抱着美术学习对日后的就业、工作用处不大的想法,甚至有的学生因为基础差,放弃了对美术的学习,美术学科因而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这些都是我们中职美术教师专业化的不利条件。
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就业要求从注重知识技能转向全面的素质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单一的专业技能转向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一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美术教师,要意识到中职教育背景下的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手工技能,更应该切实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唤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让学生意识到社会对美术知识的需求,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美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将美术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中职美术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养
要使中职学生将来成为职业人,我们的美术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必须成为美育这一行业的行家里手。教师毕竟是教师,其本身是一类特殊的职业,美术教师承担着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修养魅力、知识魅力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的任务。因此,我们中职美术教师一方面要研究教育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要了解中职美术教育的独特性,具备正确的中职美术教育教学理念。
要成为兼备“行业岗位能力+中职美术教学能力+成熟的中职美术教育理念+过硬的美术专业素养”的专家型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素养有:一是具备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扎实的美术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中职美术教师既要是美术专业课的行家里手,又要是教育管理、组织有效教学的专家,使自己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能高效地传播给学生。二是有能力指导学生遵照行业的标准从业,顺利融入有关的行业。三是自身要成为行业道德的遵守者、践行者,并且了解行业道德的内涵与精神,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都能成为遵守行业道德的职业人。四是有能力使专业技能的学习与教育管理、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能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有职业背景的学习环境。五是要有一定组织协调的社会能力,要善于与人沟通,有联络校外社团、美术展览、技能培训机构的能力,以便顺利进行校外参观学习、工厂实践等活动的指导。六是要有教学管理、班级管理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在指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职场人。七是积极了解来自行业内部以及社会的相关信息,善于学习不断更新的知识,捕捉不断变化的信息,关注本职工作最新动态。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能适应变化的岗位需求,做一个学习型的教育者。
三、中职美术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意识修养
1.自我完善的开拓意识。中职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要外部培训与内在自主两方面有机结合,培训和进修都是短暂的,而基于自我完善的内在自主发展则是伴随终身的。美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能达到什么高度,专业上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主要靠从教后知识与能力的不断自我补充。社会在进步,知识在发展,先前接受的教育理念、学到的知识技能都不是一辈子受用的,只有发展的知识才是有活力的。
2.美术专业的创新意识。创新是美术教育的生命,在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美术教育知识体系发生了许多变化,获取知识的渠道空前拓宽,知识的思辨性大大提高,质疑的思维受到推崇。社会对中职美术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但要求美术教师要有过硬的美术专业技能,还要有过人的审美水平,说到底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是我们的基本教育责任。现代教育背景下,知识是不断拓展的,课堂也是开放的,学生和教师享有同样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我们中职美术教师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和改善自我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适应当下的职业教育环境。
创新需要能力,更需要持续的坚持,在创新与提高的过程中,可以有以下几个切入点:(1)深化与拓展美术教育基础知识。美术教育观念的更新、网络的普及,学生的视野都空前地开阔了,有些方面,是超过我们教师的。因此我们中职美术教师只有做得更“专”、更“精”,不但要精通教材以内的知识,对知识的拓展也不容忽视,要挖掘知识背后的知识。(2)钻研美术教育的规律,探究美术教育的精神。我们中职美术教师宏观上要精通中职美术课堂教学的精神指向,微观上要熟悉我们专业内部的知识结构,以及蕴含的文化、人文观点等。还要用思辨的眼光去看待美术知识、专业技能的发展变化。(3)对美术教学方法进行突破。中职美术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在“怎样教”上潜心研究,突破“讲授——练习——辅导”三部曲的模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4)培养美术知识技能的社会应用能力。知识技能的实用性一直是我们职业教育者孜孜不倦地研究的一个长期课题,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动手能力是学生的基本功,就业方向也是一线的岗位,其知识能力的实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3.要具有反复总结、逐步提升的能力。教学中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要善于在总结中提高,在自我反观中定位。我们的职业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传授、知识的讲解,更是一种职业理念的释放,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教学中,各种应急情况都会出现,教学不会完全沿着教师的思路去展开,这就需要课后的反思总结,预想今后教学的多种可能性。不断进行的教学反思能使我们具备应对各种教学情况的能力,随机应变,随势引导教学方向,获得教学的主动地位。
中职美术教师专业化是其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也适应了教育发展的要求。探索中职美术教师的专业化走向,不可能有现成的路子,我们既然是一名中职美术教师,走专业化的道路是必然的,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和理念,做到未雨绸缪,才能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找准自己的定位,才不会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被淘汰。
[参考文献]
[1]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论文关键词:微博;内涵;高职生;就业观教育
微博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种网络传播工具,正在以爆炸式的方式发展,并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和关注。它的有效运行建构了一种新型的就业观教育工作互动方式,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和新视角。当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只有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微博新传媒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把微博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有效发挥微博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的作用,使高职院校牢牢把握住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主动权。
一、微博的内涵
所谓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平台,它以手机用户为主,以电脑用户为辅,有机融合了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等通信技术,使用户能随时随地地消息,消息以140字左右的文字为主,并实现了即时分享。与现阶段广为流传的博客(blog)不同,微博具有简洁性、互动性、时尚性以及几何式传播等特征。第一,它不需要用户耗费太大的精力和太多的时间,不必精雕和修饰自己的形象。第二,它不需要用户刻意组织语言来陈述事实,不需要做到声情并茂,辞藻华丽,只需要用户通过只言片语式的“语录体”来即时表达个人感兴趣的有关信息即可。因此,微博吻合了现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和习惯,也使得手机用户和电脑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络相互留言、交流信息和回复互动。微博使现代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因此深受广大网民的欢迎,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和青睐。
在微博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只要用户注册了某一微博网站(新浪、腾讯、雅虎等),就可以和企业家、商家、明星一样,随时随地地登入微博,说自己想说的,谈自己想谈的,分享自己所想分享的,用户可以用最简洁的话语来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所闻所见。所以,微博作为最新型的传播载体,可以让人们大胆、随意、直接地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将一个最真实的自己展现在大众面前,同时,用户通过微博来记录自己每天的心情感受,也让微博成了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发现自己的成长轨迹,使自己的进步有迹可循。
二、微博对高职生的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微博用户规模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截至6月底,微博用户数量达到1.95亿,半年内增长超过两倍,增长率为208.9%。网民使用率从13.8%迅速提升至40.2%,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互联网应用。调查同样显示,微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影响越来越大,已渐渐成为其交流与获取信息资源的主流渠道。CNNIC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6月,我国微博群体占网民总数的57.2%,其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72.3%。这些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已经将微博看作是记录生活、获取信息和抒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正如上海一高校的教授所言:“微博以它独特的签名档、亦步亦趋的拍砖回帖和忽隐忽现的聊天,成为多对多的新互动平台,这正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新颖、时尚,喜欢快节奏的个性特征。”
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微博进行交流,既有普通用户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性。具体而言,他们自由选择、关注喜欢的媒体、名人、草根群体,交流的重点集中于社会热点、名流艺人、个人问题、专业知识等,并在微博上零时间获取头条新闻。通过关注热点新闻、跟帖,综合他人的意见,对微博上的海量信息进行判断、甄别,然后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另外,由于受到各种新兴媒体、学习、生活等带来的快节奏和压力影响,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与人直接的接触交往趋少。不少学生因内向等心理原因很难与同学、老师、家长沟通交流。通过微博,他们能将自己无法表达的情感、生活等问题倾诉出来,并得到“粉丝”的开导、交流和理解。这种开放式的交流与互动,可以让学生之间不用受到身份、地位等的束缚,从而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自我满足。总之,在使用微博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眼界开阔了,知识增长了,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强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正视微薄的力量,正视微博对学生产生的种种影响,不要盲目遏制,相反,教师可以运用微博的力量教育学生,让微博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所服务。
三、微博对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要扭转这一形势,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也就是说,要结合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对就业目标的合理定位和期望,从而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就业行为。就业观教育对高职大学生有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就业观教育开展的不是很顺利,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学生产生盲目从众行为,即学生并不考虑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将来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日后要达到什么样的职业目标,他们的思想只是跟着大众走;其次是在开展就业观教育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太和睦,由于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他们总觉得教师对他们的教育都是遵循旧模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由此存在“左耳朵听、右耳朵出”的现象。种种现象有碍于就业观教育效果的提高,必须予以改进。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方式,可以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微博有利于维系教育双方的感情纽带。在以往的就业观教育中,教师一般是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往往是在不自主、不情愿的情况下参与其中。但是,在微博世界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微博交流互动,可以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培养情感,师生之间的关系得以淡化。如今,微薄已经成功搭起师生之间的情感之桥。
其次,微博有利于教育双方的和谐对话。就业观教育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灌输过程,需要教育双方平等沟通,和谐对话,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微博作为一种平民化的交流平台,可以打破教育中主客体之间的心理界限,师生通过微博以平等的方式对话,交流观点,自由交流自己对人生感悟和工作体会等内容,这种方式避免了生硬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再次,微博有利于营造寓教于乐的教育氛围。微博具有操作简便、形式新颖和形象直观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在就业观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微博上写上自己的心得感受和就业困惑,教师再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和所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娱乐的情境中纠正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四、如何运用微博开展高职生就业观教育
要想运用微博的力量,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以班级为单位,以班级辅导员为主导,构建“微博班级”。班级辅导员在“微博班级”构建中要始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要敏锐地把握社会与学校的热点问题,关注社会中最火热的就业焦点和最棘手的就业问题,将这些问题和信息及时在微博中分享,然后组织“微博班级”在轻松亲切的氛围中分析目前社会中的就业形势,让学生对社会就业有提前一步的接触,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为日后走上社会就业打下一定基础。
第二,利用微博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有部分高职生易出现心理焦虑等问题,他们盲目认为目前社会上的一碗饭不好吃,自己走上社会就无用武之地,就业观明显出现偏差。这时,学生辅导员就可以利用微博建立心理辅导沙龙或专栏,设置固定的主持人和嘉宾,鼓励心理辅导对象在微博上说出自己的心理困扰,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这样的教育形式,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戒备,主动说出自己的困扰,和大家一起讨论,进而卸下自己的心理压力,以轻松的姿态应对社会挑战。
第三,鼓励学生利用微博在网上进行求职。高职大学生在经营自己微博的同时,可以进行网上求职,这样提早进入社会感知就业,不失为高职院校进行就业观教育的良策。在微博上进行求职时,大学生要注意突出自己的核心优势,展现自己独特的阅历和经历,这样各方招聘者会从其中生动、立体地了解应聘者的情况。另外,大学生要注意在微博上积累自己的人脉关系,增加就业机遇,与微博上的成功人士多交流,多沟通,增加自己的经验和阅历。
篇4
中国传统工艺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从事传统工艺领域设计、制作工作的专业人员叫做传统工艺师。
二、民间传统工艺的类型
民间工艺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民间工艺主要有:微雕、陶瓷、布艺、木艺、果核雕刻、刺绣、毛绒、皮影、泥塑、紫砂、蜡艺、文房四宝、书画、铜艺、装饰品、漆器、编织扎制工艺等。
三、编织工艺的特点与意义
编织扎制工艺是民间比较普遍、适用的工艺类型,既可方便人民的生活,又在美化人们的生活,因而受到人们普遍喜爱。
编织工艺主要包括竹编、草编、藤编、棕编、纸编、纸织画,彩灯、风筝等的制作工艺。
编织工艺品中丰富多采的图案大多是在编织过程中形成的;有的编织技法本身就形成图案花纹。
四、编织工艺的常见技法
常见的编织技法有编织、包缠、钉串、盘结等。
1.编织技法
最基本的技法,包括编辫、平纹编织、花纹编织,绞编、编帽、勒编等工艺。编辫是草编中最普遍的技法,它没有经纬之分,将麦秸、玉米皮等原料边编边搓转,编成3~7股的草辫,通常作为草篮、草帽、地席的半成品原料。平纹编织是草编、柳编、藤编普遍运用的技法。它以经纬为基础,按一定规律互相连续挑上(纬在经上)、压下(纬在经下),构成花纹。花纹编织是在平纹编织的基础上再予以变化,编织出链子扣、十字扣、梅花扣等花纹。绞编类似平纹编织,但结构紧密,不显露经。编帽是以呈放射状的原料互相掩压、旋转而编成圆形的帽子。勒编是柳编的常见技法。它以麻线为经,以柳条为纬,编织时将麻线和柳条勒紧,所以结构坚固,质地紧密。
2.包缠技法
以某一原料为芯条,再以其他原料包、缠于芯条之上,编织成所需要的造型和花纹。主要有缠扣、包缠、棒锤扣等。缠扣是玉米皮编常用的技法。它以麦秸等编织成辫子状的芯条作为经绳,然后在外面以玉米皮缠之。每片玉米皮可在芯条上缠两圈后而结扣,并通过结扣,将上下缠过的芯条连接成形。包缠是将包缠原料沿芯条向一个方向均匀地包缠,如以藤条包缠藤编家具、柳编器皿的边沿、把子,不仅使其光滑,便于扶把,而且坚固耐用。棒锤扣是以玉米皮包缠的经线往返成约4厘米长的芯条,再缠几圈,形成相互连环成套的棒锤链扣。
3.钉串技法
钉,是以针线或其他原料将两部分编织原料或半成品钉合成一体,构成器物;串,是将两者拢合,并不连成一体。常用的技法有手钉、机钉、砌钉等。手钉是将麦秸辫、玉米皮辫等用手工缝纫钉连成片,制成茶垫、壁挂、地席等。机钉是以缝纫机将麦秸辫、玉米皮辫钉连成草帽、提篮等。
4.盘结技法
是经纬形式和包缠、结扣相结合的编织技法。常见的有马莲朵、套扣等。马莲朵又名打结,是以玉米皮包缠的芯条作为经纬,然后互相掩压、盘结,组成有立体感的莲花状四方连续花纹。套扣也是打结,但形状扁平,没有立体感。
5.毛线钩针编织几种起针简要技法
(1)一般锁针起针技术。
①针与线照片对,逆时针绕线一圈,以左手将卷好的线尾巴压住,挂线拉出来;②拉紧最初的线;③照线头指示旋转针;④在针上挂线引;⑤以此类推,还覆钩编。
(2)圆起针技术。
篇5
关键词:食品类;专业设置;食品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47-03
Comparisons of food bachelor's degree program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SHEN Hai-jin,LI Yong
Changzhou Health College,Changzhou,Jiangsu,213000,China
Abstract:Human resource cultivation should keep adjusting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social.Guiding catalogues of food bachelor's degree programs were compared between China (Jiangsu & Zhejiang and Taiwan)and America (the Northeast).The related professional setup and layout were analysed,the aim was to help the Mainland to reform and improvement the food undergraduate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China,America,food bachelor's degree programs,professional setup
人力资源对确保食品的营养与健康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什么样的人才能满足社会需要?怎样培养这样的人?专业设置是连接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桥梁[1],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2]。本文比较了我国江浙地区和台湾省与美国东北地区食品类本科专业布局,以期对大陆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的调整有所借鉴。
1 专业设置与专业结构
1.1美国
据美国《引言专业分类目录》(2000),食品相关专业如表1。
该目录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于1979-1980年间开发,在1985、1990、2000年进行了三次修订,目前有食品类专业30个,本科开出的有11个。
1.2中国
1.2.1台湾
据中国台湾《大学校院系所代码》(2006),食品类学系见表2。
该代码由中国台湾教育部于1968年颁行,后1983、1995、2006年三次修正,食品相关专业共31个,开出10个。
1.2.2江浙
据中国大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食品相关专业如表3。
该目录由中国大陆教育部于1987年公布实施,历经1993、1998、2011年三次修订,食品相关专业计9个,开出6个。
2 院所学校布局
2.1美国
美国东北地区由康涅狄格、马萨诸塞、纽约、缅因、新罕布什尔、宾夕法尼亚、新泽西、佛蒙特、罗得岛等9个州组成,区内有我国教育部认可的大学1302所,设食品类本科的约31所。设食品科学的有康奈尔大学等5校,设营养学的有哥伦比亚大学等14校,设烹饪艺术的有德雷塞尔大学等3校,设烹饪管理的有匹兹堡艺术学院等2校。波士顿大学等5校设营养与饮食学,佛蒙特大学等2校设营养与食品科学,阿什兰大学等2校设食品与营养,罗彻斯特理工学院还有营养管理,强生威尔士大学设烘焙及糕点艺术、烘焙及糕点艺术和食品服务管理、烹饪营养学、烹饪艺术和食品服务管理、食品服务企业家精神、餐厅,食品与饮料管理等,康涅狄格大学设饮食学,宾州州立大学设管理饮食学,德雷塞尔大学设营养与食品,纽约大学设营养与食品研究。西蒙斯学院设营养与食品科学管理,缅因大学设食品科学与人类营养学,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设营养与食品科学,新罕布什尔大学设乳品管理,圣约瑟夫学院设食品营销学,纽伯里学院设食品服务与餐厅管理,佛蒙特大学设饮食、营养与食品科学。
2.2中国
2.2.1台湾
台湾省共有普通大学69所,设食品类学系的16所。设食品科学的有台湾海洋大学等5校。设营养(科)学的有辅仁大学等4校。设保健营养学的有台北医学大学等3校。中兴大学设食品暨应用生物科技,实践大学设食品营养与保健生技,亚洲大学设保健营养生技,中国文化大学设食品暨保健营养,静宜大学设食品营养,义守大学设厨艺。
2.2.2江浙
江苏(含上海)和浙江两省有普通本科院校110所(不含独立学院),设食品类本科的39所。食品科学与工程为多校所举办,包括综合性的如浙江大学等7校,理工类如上海交通大学等10校,农林类如南京农业大学等5校,经管类如浙江工商大学等2校,师范类如南京师范大学等3校,医学类如浙江中医药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开出学校较多,综合性的有江南大学等5校,理工类有华东理工大学等8校,经管类有南京财经大学等3校,师范类有南京师范大学等2校,农林类有南京农业大学等4校,医学类有中国药科大学等2校。设营养学的有上海中医药大学等6校。设乳品工程的有南京工业大学等2校。扬州大学设有烹饪与营养教育。绍兴文理学院设酿酒工程。
3 分析与讨论
美国的专业分类目录是引导性的[3],在绝大多数州,各大学可根据自身学科发展情况设置专业,名称也可不同。当然美国大学的专业设置自是在政府规化范围内的有条件的自,政府通过多种管理手段来规范大学的专业设置行为[4]。中国台湾的学系代码不具强制性,除特殊专业的设置与调整须提交审查外,各高校均可自主规划设置其他专业,依据学校特色及发展方向自行增删及调整专业[5]。中国大陆的专业目录是规范性文件,是各校进行学科专业设置以及招生、培养、授予学位的直接依据[3]。在大陆专业设置和调整实行备案或审批制度,高校可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优势和特点,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在专业学科属性范围内自主确定专业方向。
美国有学校还在专业下分方向,如康奈尔大学的食品科学有食品科学、食品经营与管理两个方向;中国高校也有这样的现象,如台湾海洋大学食品科学系下有食品科学、生物技术两个组;又如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有粮食工程、食品科学两个方向。另美国有学校会在其他专业下设食品方向,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生物系统工程下设食品工程、普渡大学西拉法叶校区酒店与旅游管理下设食品服务管理;中国也有高校这样做,譬如台湾大叶大学生物产业科技下设食品科技、上海海洋大学的物流管理注为食品物流管理。美国还有一些交叉专业,如爱荷华州立大学的饮食和锻炼专业。台湾的交叉学科发展较快,部分已进入指导目录,如中兴大学设立的食品暨应用生物科技学系。大陆在食品领域也尚无交叉学科。
本文比较的中美两国的这三个地区均是高等教育整体实力较强、高校相对集中的区域。据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2011年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中,美国东北地区有35校进入名单,其中从事食品本科教育的有10所;江浙有6校,台湾有7校入围,其中只有浙江大学设有食品类本科。比较而言,美国高校上榜数量较多,且排名靠前;中国高校实力较弱,且较具实力的高校开设食品类专业数量偏少。江浙地区目录专业数目偏少,开出专业也相对较少。因此江浙有必要加强本区食品类本科教育,不仅仅是要在数量与规模上扩大,更要鼓励以市场为导向,积极、主动地调整、改造、拓宽专业设置,以实现高素质食品人才的可持续供应。
参考文献:
[1]张雄,马旋.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6):52-56.
[2]杨立军,梅杓春,刘晓平.本科专业设置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40-44.
[3]白文林,赵玉军,牛巨龙.中美普通高校本科动物科学教育专业设置的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07,(12):85-87.
[4]旋天颖.美国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6,(9):43-45.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机电专业 有效
多媒体包括文本、图形、静态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等基本要素。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应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原理,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媒体信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技术与机电专业教学适度融合
1.教学内容形象,学生易接受
传统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师只能借助挂图和黑板进行教学,剖视图仅靠图表来表述。中职学生接受很困难。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机械基础中的四杆机构运动就可以用动画来表述,多媒体课件轻松地将一些难以表述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接受。机电专业课堂上的一些问题如果仅靠教师单纯用语言讲述,学生很难掌握。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生动的图片、动画等,就可以快速、高效地吸收课堂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运用的信息符号非常丰富,有图形、视频、动画等。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转化为这些信息符号。在丰富的教学载体中,学生自然会增加学习乐趣,提高专业技能。
2.巩固易学知识,学生易复习
中职教学的课后,往往缺少大幅度的训练。课堂中,一些精彩的讲解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怎么办?教师不可能重复讲解。绝大多数学生又缺乏学习的钻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方法多样。我们不仅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整个课程录下来做成光盘,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时间复习巩固;还可以把课堂上的知识要点做成课件放到学校网站共享,这样学生可以登陆网站,方便地进行复习回顾。
3.实施分层教学,学生易掌握
在传统的机电专业教学中,往往出现学期过一半,学生有一半放弃学习的情况。实事求是地讲,对中职学生而言,机电专业中的一些专业课教学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实施分层教学显得尤为必要。传统教学很难实现分层教学,课堂上所有人一起听,课后练习题所有人一起做。那些听不懂的、赶不上的学生,只能大眼瞪小眼,或者昏昏欲睡。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分层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的题库。题目的选定要基于对学生生情、学情准确的分析,每一个题目对学生的层次都有针对性。比如在多媒体教室,教师讲授完知识点后,学生进入训练阶段。因为计算机每人一台,学生可以到题库中按照自己的实际基础、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题。从每一个题目的解决中,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机电专业教学应适度融合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但不能取代课堂。这已经成为当前教师的共识。机电专业教师要摆正该技术在课堂中的位置,让其适度融入到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教师对要点的讲评和对学生的引导仍然是主位。如果整堂课都依赖于多媒体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被忽视。二是课件的制作要服务专业教学,而不能过分追求表面的华丽。部分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花比较多的时间考虑效果,整个课件好像是一个完美的“产品”,学生只能看个热闹,对其知识点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却收获甚微。三是课堂始终要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一味追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往往会忽略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反而不理想。
比如:机械制图中,画剖视图的教学。该知识点是学生理解制图理论的基础。教师首先要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点拨启发、前后关联,把这部分内容讲透讲清楚。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剖切面这个辅助平面的空间概念。但由于剖切面是人们为了描述剖切视图的方便而假想出来的,在实际空间是不存在的。教师除了概念的讲解,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模拟辅助平面,建立起虚拟剖切面的模型,学生就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的关键处,适时适度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影视传媒 ;校企合作; SWOT
一、引言
一般认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中先进有效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方式,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当前通行的“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模式大多针对工科类专业,文科类专业尤其是影视传媒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往往因专业特性等限制而难以通用。
在相关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从教育者视角出发,研究对象集中于工科类专业和服务型专业。近年来开始有研究涉及企业的动力机制与决策问题,但总体上看,研究者往往容易忽略不同专业与不同产业的行业特性,较少深入当前国内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很少注意企业管理理念和行为方式的动态变化,缺乏对文科类专业尤其是影视传媒类专业的校企合作行业特性的充分关注与深入讨论。
在实践中,校企合作的主导权大多数在于企业。本文从企业视角出发,试图超越学校本位的思维惯性和视角限制,切实把握专业特点和行业特性,应用SWOT分析、PEST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等理论工具,观察高职专业教育中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合作机会,并探寻把握合作机会的思路与选择合作模式的策略。
二、高职影视传媒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机会分析
借用PEST模型分析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四个方面的宏观环境,可以发现,高职院校影视传媒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宏观环境正处于历史性的机遇期:
(一) 政治方面:20年来多个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校企合作”从“提倡”到“大力推行”,最后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为国家意志,2011年开始以中央财政投入推动合作。
同时,影视传媒行业处于文化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制、广播影视行业改制等多重改革的交叉点;另一方面,从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到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战略部署,从省市地方政府到行业主管部门,都提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宏大构想,而影视传媒行业正位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
(二) 经济方面:传媒产业逐步开放,市场化进程加快,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影视传媒市场,产值与企业数量急剧增长。
(三) 社会方面:民众文化娱乐需求强烈,新媒体用户爆发式增长,影视传媒产品消费者的群体结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发生深刻变化。
(四) 技术方面:产业链中内容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的技术创新不断出现并广泛应用,新产品新应用层出不穷。媒介融合技术趋于成熟,三网融合逐步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方兴未艾。
面对历史性机遇,相关专业如何在实践有哪些合作机会?以下借助SWOT-CLPV模型,试以某高职院校调研访谈结果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 优势
1. 行业办学的先天优势,办学主体与行业企业存在行业上的亲缘关系。
2. 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优势。学院总体上处于发展的扩张期和品牌上升期。
3. 有丰富的合作经验、广泛的合作渠道和数量众多的合作对象。
4. 专业装备和设施丰富齐全。
5. 专业群优势,尤其是内容生产相关专业基本上覆盖了生产的各个环节。
6. 人力资源优势。教师中双师型、双师素质教师统计比例较高,教师来源广泛,从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引进的教师基本覆盖了现有各相关专业。
7. 场地资源。拥有数万㎡的校内实训基地。
(二) 劣势
1. 合作目标模糊,校方校企合作实践的责任主体悬置。分配与激励机制没有明确导向,教学主体合作中的动力不足,参与度较低。
2. 专业建设水准参差不齐,师生实践能力影响学院议价能力。
3. 和部分本科院校相比,缺乏绝对的品牌优势;和部分新兴院校相比缺少激情与动力。
4. 资金相对匮乏。当前情况下,校方与学生缺乏相关成本的支付能力。
5. 合作的综合成本与交易费用偏高。
6. 合作企业签约多而利用率低,闲置率高,合作效能低。
7. 设备和场地利用率偏低。
8. 合作难以转换成教学成果与教学资源,院校输出要素质量难以提高,合作难免流于形式。缺乏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沉淀、积累与传承机制,合作的正向循环难以形成。
(三) 威胁
1. 考核机制导向存在偏差。主管机构的考核机制导致院校普遍追求合作的安全与方便,以近距离、定时为前提,推崇大批量成建制普遍性全方位合作,但行业企业多偏小偏远,单方的合作期望不合行业特性。
2. 企业合作要求趋高。地方影视传媒尤其是新媒体产业群总体上发育不足。传统媒体面临冲击,电视开机率连年下降,传统媒体及其机构合作需求相对趋少。国有媒体规模大而数量少,拆并和外包之后合作壁垒趋高,
新的传媒企业和新媒体企业在规模,存活期,抗风险能力及对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机会成本的承受力方面偏弱。新媒体产业发展速度快,技术更新快,强调大规模工业化的批量制造,对合作院校人才储备与技术积累的要求趋高。
3. 众多院校广泛开设或计划开设同类专业,专业化媒体偏好与对口专业合作,影视传媒类专业竞争者增多,还面临替代品威胁。
4. 企业行动意愿不足。合作成本过高、收益过低等各种原因削弱了企业合作动力。
5. 体制改革中,部分广电企业划归不同的主管单位,部分合作沟通成本增高。
6. 生源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趋于下滑。
7. 有知名度、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毕业生出现断层,学校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有淡化危险。
(四) 机会
1. 新媒体等新的合作对象数量爆发式增长,合作机会增多。产业发展催生诸多细分专业领域中新兴企业的快速成长,大多属于创意驱动的中小企业,达成合作的可能性更大。
2. 传媒业改制后市场化程度提高,用人自主性增强,新管理理念大量引入,“轻公司”、“外包”、知识管理等模式得到更多青睐,临时性、项目式合作需求大量增加。
3. 社会化商业性开放式媒体平台大量出现,合作综合成本降低。
4. 传媒行业各类企业主体活跃,需要相关服务的行业外企业增多,在更广阔的领域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5. 传统主流媒体学历壁垒趋高,但部分人才相对短缺的操作性岗位学历限制较弱。
三 、合作机会的判断与合作模式选择的对策
结合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院校如何判断和把握市场机会?
根据SWOT-CLPV模型,在优势、劣势、威胁、机会的相互作用产生四种不同的市场态势:具有“杠杆作用”的优势态势、影响优势能力发挥的“抑制性”市场态势、降低优势强度的“脆弱性”竞争态势和危害较大的“问题性”竞争态势。结合该校现状,各要素相互转化关系的组合可表示如下:
机会
机会1
机会2
机会3
机会4
机会5
优
劣
势
主要优势
L(杠杆效应)
优势一
L
L
L
L
O
4L
优势二
L
L
L
L
O
4L
优势三
L
L
L
L
L
5L
优势四
L
L
L
L
L
5L
优势五
L
L
L
L
L
5L
优势六
L
L
L
L
L
5L
优势七
L
L
L
3L
主要劣势
C(抑制性)
劣势一
C
C
C
C
4C
劣势二
C
C
C
C
4C
劣势三
C
C
C
3C
劣势四
C
C
2C
劣势五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市场化媒介观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颇具特色的学科专业,近年来逐渐受到广大考生青睐,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8年两年间,全国高校新增新闻类专业216个。面对高等教育新闻专业的“井喷式”扩张,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如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观念,迎接时代挑战,必然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人才培养理念之不足
(一)、传统人才培养理念下的就业市场现状
众所周知,传统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往往是面向新闻媒体,培养具有新闻专业理论知识与素养,并具备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技能的综合型新闻人才。其面向的就业单位一般为传统媒体,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然而反观我国大多数传统新闻媒体,不难发现其人才需求标准可谓“苛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年以上知名媒体工作经验”,诸如此类招聘条件可窥一斑。此外,传统媒体大多为体制内媒体,其用工需求量本身相对较少,《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统计表》显示,新闻出版业当年就业人数为1.50万人,仅相当于批发、零食业就业人数的3.51%。在如此份额小又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职新闻专业毕业生受学历所限,根本无法在当下的传统就业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更毋谈未来之职业发展。
(二)、传统人才培养理念导致学生产生“就业挫败感”
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不协调,导致当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正在面临以下窘境: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入校时接受的就业观定位是面向传统媒体的传统采编岗位,同时高职院校的实习基地往往是对口传统媒体,因此学生更习惯于在传统媒体中进行顶岗实习,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业务也更为熟悉;然而学生在毕业之后却因“门槛”限制,不能够进入此类媒体工作。憧憬与现实的矛盾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就业挫败感和自我价值观的怀疑。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碰壁后经历一到两年的彷徨期,最终选择放弃寻找新闻专业相关工作。如此恶劣的就业形势,迫使高职新闻专业教师不得不思考,建立何种人才培养理念才能适应当下高职高专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构建市场化媒介观
(一)、媒介岗位定位取代媒体组织定位
转变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首要问题是,搞清楚“高职新闻专业就业市场疲软”这一命题是否成立。在对就业市场进行调查后,不难发现,高职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要求的核心技能符合当下许多文化传播岗位的需求。例如文化传播公司中的视频编辑工作,影楼的摄影、图片编辑岗位,婚庆公司的节目策划、编导工作,以及大量中小企业的网络编辑、内刊编辑、宣传策划岗位。当我们将就业定位着眼于就业市场中一切与文化信息传播相关的岗位时,会发现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毕业生前景竟然如此广阔!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接受的就业观念往往相对传统,教师本身就认为新闻专业学成之后理所应当进入传统媒体。这种错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入学教育时即传递给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亦会潜移默化地反复被强调,故而学生形成与市场需求相偏离的就业观就不足为奇。
因此,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师首先需要从转变自我观念入手,消除传统的基于媒体组织定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面向就业市场的媒介岗位定位理念。同时,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导入市场化媒介岗位定位理念,在随后的三年授课与实训渐次深入,从而使学生牢牢树立市场化的媒介观念。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市场化媒介观
媒介岗位定位取代媒体组织定位是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开拓就业市场的重要举措。下面笔者将对就业市场中的媒介岗位进行分层梳理,从而找到在教学过程中有据可循的职业岗位路径。
第一、新闻信息传播岗位。这里主要指新闻传播媒体中的记者、编辑、编导等工作岗位。与传统媒体中的职业岗位相同或相似。但是这里可以包括市场化媒体和新媒体,如新闻网站、手机新闻内容运营商等。
第二、文化信息传播岗位。这里主要指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婚庆公司等市场化媒体中的采编、制作、策划、创意等工作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不仅是新闻信息传播,已延展为各种大众文化信息。
第三、群体信息传播岗位。这里主要指企业中从事内部、外部宣传的岗位,如内刊编辑、宣传干事等岗位,也可以是企业的外宣或媒介公关部门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不再仅限于新闻、文化信息传播,而是面向市场与客户进行企业相关信息的传播。
三、改革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面向就业市场的课程体系构建
践行市场化媒介岗位理念的最重要手段是将其贯彻落实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日常授课中,从而构建一套面向就业市场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偏重技能培养,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需要删除一些知识理论课程,大量开设技能训练课程。同时,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还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及时依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适时增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课程。笔者在调研毕业生时发现,一些毕业生就职于传媒公司,这些公司作为某些电视台的内容供应商,大多承接一些外包节目。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传媒公司必须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把握受众喜好,才能与电视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就职于这些公司的同学不但要具备节目策划、编辑、主持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洞悉市场的媒介素养和进行市场调查的能力。这就提醒我们需要在充分调查学生与市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媒介经济、媒体公关、媒体运营和媒体市场调查的课程,提升学生的一些新型市场化技能。
此外,教材改革也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环节。普通本科新闻专业教材在教学理念和授课模式上已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新闻专业必须拥有适合自身授课特色的教材。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课程需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编撰校本教材,通过一至两年的试用,不断完善教材体系,进而完成出版发行。
(二)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当下,多数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学校与新闻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在日常实习实训中开展协作。市场化的媒介观要求我们把合作的目光不仅聚焦新闻媒体,还要与市场化媒体如文化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媒体调查公司以及一些企业的信息传播岗位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学生在日常顶岗实习中就能了解未来工作的性质,熟悉未来岗位的各项技能,在日常实习实训中巩固学生的市场化媒介岗位观。
在高职新闻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中,开展社会服务往往被大多数学校所忽视。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在校内建设完备的实训室系统,方便实践教学。然而实训系统不仅可以满足日常教学,还可以为社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笔者在调研时发现不少工科类高职专业都开设了对外服务或技术培训,因此,我们可以效仿工科专业,充分利用新闻专业的实训室系统。例如建立工作室,可以承接电视编辑、视频拍摄、广告策划、期刊排版等校外项目,这样既能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锻炼技能,又可以创作社会效益,提升院校品牌。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尊重项目;高职教育;教师职业
现阶段,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而且正向着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日益突出。但是,就在高职院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级实用型人才的同时,由于招生批次的不同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使许多人对高职院校存在很大的理解偏差,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无法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能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出现教学积极性不高、职业倦怠等问题。
关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起过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希望将教师这个职业变成像律师、医生一样具有高度专业化并受到充分尊重的特殊职业。2012年2月15日,美国联邦教育部宣布启动“尊重项目”,提出七个维度,以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提升。美国“尊重项目”的正式启动,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专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一、美国“尊重项目”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尊重项目”英文为“RESPECT Project”,其中“RESPECT”是“Recognizing Educational Success、Professional Excellence and Collaborative Teaching”的首字母组合 ,意为“确认教育成功、专业优异和合作教学”,又恰好是“尊重”的意思,很好地表达了该项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期待。这个项目所具有的核心思想在于借助联合教育的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参与者来科学重塑教育,从而达到教学专业化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师教学的专业化,从而提升教师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获得更好的社会认可度。与此同时,规范化以及专业化教师教学队伍的有效构建,可以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从而为实现教育层面的卓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该项目是一个政策框架式的美国教师职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蓝图,提出了教育职业的关键要素:建立领导权以及责任共享的良好文化制度;吸引高成就和多样的人群成为教师和教育领导者,并通过严格的、实战性的预备培训,确保他们在学校环境中获得成功;将学习纳入教师和校长的整个职业发展生涯,实现教师的持续成长和职业发展;建立有效的评估系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持续的晋升空间,创建薪酬丰厚的职业生涯阶梯以留住人才;为教学和学习的成功创造各种条件;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共同发展。
“尊重项目”所阐述的这七个关键因素是为了能够建立一个职业系统,保障教育者的招聘、选择、开发、支持和补偿工作能有序而高效地运行,最终保证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有成就的、参与性的公民。
二、“尊重项目”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
现在高职院校正处在一个分水岭,由于本科院校的扩招和生源数量的减少,有专家曾预言:未来三年将有大批高职院校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困境,最终会有部分高职院校破产倒闭。在残酷的竞争压力下,高职院校纷纷开始行动抢生源,一到毕业季,在各个高中校园内都能看到铺天盖地的招生宣传画报、手册、横幅等,负责招生的教师更是展开了72班武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虽然把学生招来了,但入校后学生心理落差较大。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形象,大家并不认为高职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摇篮,也不是成才的一种途径,反而认为它是最后迫不得已的选择,是不努力读书、考不上本科的不良结果。要扭转这种局面,可以从美国的“尊重项目”得到一些启示。
1.以学生为中心
贯穿“尊重项目”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的筛选到有效的评估,从课堂教学到校园的氛围和文化的建立,从时间利用和技术使用到学生家庭和社区的参与,都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既是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也是教学方法、管理方法、服务方法,更是教学目的、管理目的和服务目的。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教育教学思想古已有之,如《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礼记・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等。然而,在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之后,各级各类高等院校都在为实现基本的教学条件而忙碌,扩招、扩建不亦乐乎,根本难以静下心来探求教育教学理念、规律和方法。高职院校更是把精力花在了硬件建设、教师待遇、生源等问题上,无暇顾及在校学生的成长与收获。但实际上,学生才是一个学校的根本出发点和利益增长点。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工厂的话,学生就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工厂厂房建得再漂亮,加工数量再多,也不过是一时繁华,最终还是会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尤其是高职院校,本身的生源质量不是太好,但却要在同一市场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进行竞争,这对高职院校的要求是更高的。所以我们要转变思路,在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思想指导之下设计自己的工作,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需求、学生的心理状态等成为高职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
2.明确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权利和责任
如果说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的话,教师就是直接作用于这一标准的作用力,主导着学校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学习负直接责任,他们最清楚学生的现实状况和现实需要。所以应该给予教师充分的话语权和参与决策的权利,调动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教师承担起管理的责任。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有才能的教师吸收入管理系统,在理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同时,留住人才。
3.加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教师不仅具有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能够授业解惑,而且要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授业解惑;不仅拥有处理本专业问题的能力,而且拥有作为教师所必备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马卡连柯说:“如果你能用15种声调说‘到这里来’时,你才是一个掌握了教育技巧的人 。”而大多数大学教师都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并没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学训练,而且在探索教育上的兴趣也相对较低,难以积极地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探索。从某种程度上讲,与基础教育相对比,高等教育领域往往缺乏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探讨。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指导下,积极组织教师大力学习相应的教育学专业理论,并科学探索规范化的教学方式,实施先进教学法,进而促进教师自觉转变观念,借助先进教学手段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通过互相听课、评课、议课,或“老带新”等方式研究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水平。
4.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在思想素质、基础知识水平、动手能力、思维灵活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二者培养目标也有差异。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实施,“以项目为导向,整合课程内容;以任务为中心,融教学做于一体;以双证书为目标,职业能力为主线”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成为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这种种差异提示我们应该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特点以及培养目标的特点,采取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导学模式转变,是高等教育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必须完成的历史性变革。而合作学习、学生报告、团体项目、学生作业互评、回顾思索类写作、体验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活动、交流的方式推动学习,可以减少高职学生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反感,弥补他们基础知识薄弱的弱点,发挥他们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强的优势。
5.转变角色观念,充分相信学生
美国杜肯大学威廉・巴罗内教授认为,美国、欧盟和中国先后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不再是只招收优秀学生和实行精英教育的地方,如何让众多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是不同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高职院校确实不是实行精英教育的地方,但也不能把它看成是差生的收容所。高职学生虽然入校时分数都不高,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聪明,不代表他们不可以成功。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你期望什么,那么你就可以得到什么,而你所得到的东西并不是你自己想要的,是你自己所期待的”。总体而言,只要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相信事情可以非常顺利地开展,则最终事情就一定会向着顺利发展的方向迈进。当教师一心想着这些孩子都是些被淘汰下来的,都是不服管教且无法教会的时候,他们便会如教师所期望的一样变得对学习麻木而无动于衷;当教师把他们看成是等待发掘的宝藏时,他们就会像宝藏一样给教师带来各种惊喜。
作为一个经过集思广益以及慎重考虑之后而提出来的教育项目――“尊重项目”,它最大限度地借助对广大教师群体建设最终实现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和发展,“尊重项目”只是个蓝图,它能够给我们以一定的启示,但具体的落实、实施,还需根据我国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俞可,杨薇.全球教师地位指数中国居首[J].上海教育,2012 (2): 54-57.
[2]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 (8): 1-6.
篇10
【关键词】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课程体系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 Cultivating Schem
SUN Chun-Yan
(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50,China)
【Abstract】The paper established the goal to cultivate multimedia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s according to multimedia technology occupation post group, typical work tasks as well as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s’ vocational abilit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ed ‘4+1’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well-skilled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dustry talents.
【Key words】Multimedia technology TV/Films;Talent cultivation;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以及数字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影视多媒体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为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契机。我院于2008年创建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从2009年开始招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到企业实地访谈、对毕业生信息进行跟踪等多方面了解,对数字媒体产业的现状和影视多媒体企业的人才需求做深入的调查分析,从而确定了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们一直不断地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建立了影视多媒体技术“4+1”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1]。
1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影视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数字摄影摄像技术、影视编辑与特效制作、影视后期合成技术、影视动画制作技术、多媒体作品制作技术等现代媒体制作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艺术创意能力,能在广电、网络教育、数字出版、多媒体、广告、游戏等行业从事数字媒体开发与应用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四自”精神的,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型女性技术技能人才[2]。
2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是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和学习者全面能力发展的大环境中对工作进行的整体化分析,是现代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手段。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到企业走访、调研,聘请有经验的行业专家召开访谈会,确定出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3]。
2.1 职业岗位群(表1)
表1
2.2 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表(表2)
表2
3 专业学习内容分析
表3
根据影视多媒体技术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该专业工作任务和学习内容。
4 基于“4+1”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在对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学习内容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构建了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4+1”模块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平台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四个显性课程模块和一个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隐性课程模块。
4.1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形成全校的平台课程,全校统一课程管理。开设的课程如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廉洁修身)、实用英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女性学、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健康与心理卫生、大学生就业指导、军训(含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支撑专业职业平台模块课程和职业能力模块课程的学习,并与后续课程中素质教育的有关教学内容相呼应,使素质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
4.2 职业平台课程模块
职业平台课程包括美术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处理、数字摄影技术、数字影视动画制作、程序设计基础等6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适应未来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支撑起后续专业核心类课程与专业拓展类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内不同就业方向的平台课程。
4.3 职业能力课程模块
职业能力课程包括数字摄像技术、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影视编导与策划、非线性编辑与特效制作、影视动画制作、数字音频技术等6门课程,这些课程分别对应学生从业后相应的工作领域及工作内容。同时,课程的设置也从总体的角度考虑了适应主要就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并兼顾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4.4 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
职业能力拓展类课程包括影视特技及后期合成After Effects、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音乐、影视广告设计、动态网页制作等6门课程,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延伸。由学生根据未来不同就业发展方向来选择相应课程学习,满足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以外的相关专业能力的学习需要。
4.5 自主学习课程模块
该课程模块主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课内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包括电视短片制作综合实训、各种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能活动、学生工作、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课外阅读、网络学习或专业讲座等内容。
5 结束语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另外数字媒体技术发展又非常快,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和时间去不断研究和探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影视多媒体行业培养出大批高质量、高技能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女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源.高职高专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