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阅读教学的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感悟阅读 生态教育观
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感悟还是体验,都是一种主要来自小学生内心的学习活动,而要有效且顺利开展这种学习活动,非基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识规律不可,这就自然给小学语文老师提出这样的语文教学命题:怎样建立小学语文感悟阅读的生态教学观?下面,笔者就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和自己教学的体会,通过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浅谈如何建立小学语文感悟阅读的生态教学观。
一、创设丰富开放的教学
语文教学的环境应包括课堂环境和课堂外部环境,语文的课堂环境是动态的、具体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教研活动,利用各种因素,使学习环境呈现出一定氛围、风格、情调、气氛,以帮助学习模拟情景的创设,一般通过图画、录像、声音等媒介,或展示学习内容的背景、来源、相关内容,或创造某种情调、气氛、氛围、风格来帮助学习语文生态教学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没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兴味索然,表现突出的是学生作文常常无病、脱离生活实际、空洞无物。因此,教师要加强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联系语文,养成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吸取语文知识与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做到学校生活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
二、学生充分张扬自我个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语文教育面对的学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这些差异更多的体现为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并非某一方面的特点,而是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所具有的综合特征之和,实施完全意义上的个性化的教学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实践可供操作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个性张扬,为课堂教学的改革,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提供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还学生个性的张扬,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对课程内容的扩展
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稳定和客观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阐释和灌输,每个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也就是说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发展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新的见解,提出新的话语,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打破原有教学计划,因势利导。对预设教学的内容目标等进行补充和调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如此我们的课堂才能充满挑战与创新,充满气息与情趣。语文教材不应作为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我们要将视野扩广至广阔的世界,甚至整个世界都是语文教材,惟有学生语文学习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宽阔,对语文学习外部的系统进行延伸,并与内部系统相互沟通,语文才有绽放她无穷魅力的可能。
四、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
语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要让学生拥有自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自主意识习惯的培养,教师应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问答与提问,还表现为欣赏与评价,独自与倾听,交流与探讨,它是一种实践性对话,是在个体经验和人与文本对话基础上进行的创造性、建议性的意义生成过程,教师应当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以宽容的态度、发展性的眼光处理课堂上的每一件事,并从中得到自我价值体现的愉悦。
1.鲜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涉及价值导向的时候,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加以引导。因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教授《我与地坛》后,为了对学生进行“苦难”教育,安排学生观看影片《活着》。当看到被游街的王医生饥饿之后吃多了馒头而死的镜头时,许多学生肆无忌惮地哈哈大笑。老师严肃地对他们说:“如果不懂得爱与同情,你们就没有资格做一高中生。”学生顿时静了下来,许多人羞愧地低下了头。
2.客观评价学生的发言
老师善于为学生搭建积极发言和讨论的平台,鼓励并尊重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章意义,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面对学生深浅不一的感受、鱼目混珠的见解,教师不能听之任之,抛弃引导的职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如果抛弃必要的引导,容忍对话活动在肤浅水平滑行,让阅读的教学变成学生自由交谈,听任学生对文本的任意解读,那么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就是一切由学生说了算,这就完全放弃了教师的职责。“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并非是无原则认同,而是意味着要把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的收获和困惑作为重点和起点,一方面允许重视和严肃对待来自学生的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感受和看法。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出错,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发表见解。
3.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对话
课堂教学的过程,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堂,时时使课堂成为精神愉悦的、畅快的交流场所;倾听是一种真诚的谦虚,甚至像一个小学生一样谦虚,教师要蹲下身子,敞开心扉,眼睛平视,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作姿态;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师生之间心灵的理解、精神的交往、人格的相遇,便创造了也分享了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生活,是他们成长的历程乃至生命的流程。倾听是一种热情的期待,关注每一个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主动地去指导他们,在情感上走进学生,达成心灵的共鸣;倾听是一种尊重和欣赏。
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独立的阅读才是显现真实问题的前提。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知,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意义,与文本进行生动的热烈的对话,或者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传统阅读教学往往是把学生看作被动阅读者,即使让学生阅读了文本,教师也同样要按既定的“教学设计”来讲解课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提问与回答看似体现教与学的互动,其实只是学生不断猛烈猜测教师答案的追逐游戏而已,其最终结果还是“引导”出教师既定的“标准答案”。这样缺少阅读主体的真正参与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具有的自由联想、进行创造的力量,剥夺了学生作为被教育者的质疑权,从而也使他们失去了阅读的乐趣。
具体的做法是:1.尝试自己在文章旁边做一点简单的点评,并记下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准备下节课交流讨论。2.自主感悟。让学生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文章的大体结构。3.通读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利用工具书去解决。4.三个基本要求,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完全让学生自己不受预设问题的影响直接面对课文。学生有时在默读,有时在轻声朗读,有时与同伴轻声交流讨论,有时也会拿着问题来向老师询问。虽然有些问题比较简单,但对于一些语文基础较差的同学,能提出问题至少说明他们在主动地进入课文了。
参考文献
[1]刘素雁,代雪琳,崔秀梅.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构建理想阅读生态[J].当代教育科学.2009(05).
[2]古耀锐.创建和谐的语文生态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9).
[3]曾永成.培育生态人格.优化作文生态――“做人―作文”的生态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06).
[4]陈隆升.语文课堂生态的深度关注――2007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三[J].中学语文.2008(16).
篇2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被称为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的“学会认知”便是主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国际阅读学会的研究结果表明,具备快速阅读能力公民的数量将决定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来架构经济体系的国家(或民族)所拥有世界级工作者的质量和全球经济地位。因而阅读能力的高低将可能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则属于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鉴于此,本研究综合了前人关于小学教育中阅读教学的研究成果,以期引起大家对小学教育中阅读教学的重视。
1 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阅读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所占据的时间最多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质量。研究表明[5],小学教育中的阅读教学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话、说话和写作能力及自主学习习惯。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感悟与判断能力。事实上,国际上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斥巨资实施了全国性“阅读挑战计划”,法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推行了“创造性阅读法”,葡萄牙社会党政府于2006年启动了国家阅读计划等。因此,阅读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 我国的阅读教学
我国教育界关于小学阶段阅读教学开展了大量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探索。教育部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针对小学阅读教学提出了多项要求,也有研究提出甚至实施了“导读式”阅读教学、“语感”教学模式、“非指导性”阅读教学模式、“研究型和鉴赏型阅读”和“互动探究性阅读”等教学理论。此外,扩展阅读教学的研究也颇受关注并提出了如下代表性的方法:
(1)研究性阅读教学[6]。这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即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并针对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及展示研究成果。该方法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组织过程并使得阅读更加科学化。
(2)全息法阅读教学[7]。该阅读法包括课前拓宽“视界期待”、课中要充分互动和课后实施综合实践。它将文本看作一个研究主题,视学生为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充分注意阅读教学前后的延伸与拓展进而实现充分的互动。
(3)整体性阅读教学[8]。该方法对各阶段教学过程通盘考虑来设计总的构架,也指教学设计要保证支持教学内容“文章的整体性”。它的特征主要有:①要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感知;②要强调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③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4)新概念阅读教学[9]。该方法主张“容纳一切有用的阅读老概念,继承和发扬中外阅读的优良传统,树立起现代化、民族化的科学阅读概念。”。它是针对非科学的落后阅读旧观念、旧传统提出来的,并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3 面临的问题
2003年开展的一项针对34个国家的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对比研究表明,美国四年级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比许多外国的同龄孩子要强得多,而我国的学生却榜上无名。此外,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撰主要为“选文型”编排,它在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却损害了语文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10],这种缺陷往往需要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来补救。因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正面临了严峻的考验,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我国现有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如下不足:①尚未充分认识到课内扩展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②对课内扩展阅读的目标定位模糊不清;③阅读内容的选择较为盲目;④阅读形式未能有效支持语文教学目标;⑤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时反客为主;⑥阅读课程组织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针对上述问题,需要充分重视课内外扩展阅读的质量,实现从一本教科书上升为开展大量阅读、甚至“海量阅读”,这也是解决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紧迫任务和必由途径。
篇3
一、拓展阅读的渠道和路径,促进学生和文本间对话
要想有效的开展对话阅读,首先就要开启对话的空间大门,让对话落到实处,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相关的阅读策略,拓展对话的渠道和路径。教师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引导者和调控者,要依托学情,巧妙设计,不断提供具有一定深度及广度的课堂阅读拓展,使学生在文本学习时拥有较为完善的思维方式和更为丰富的思想。
如在教学《合欢树》时,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可以采用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歌《仿佛》为引子:“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玩具上回旋,是她在晃动我的摇篮……”,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较快地融入到文本情境中。然后让学生对母亲的性格进行评价分析,展开相关的讨论,很多学生其实总觉得词不达意,甚至出现词穷的状况,原因可能就是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这种情境下语文教师就可以采取有效的策略,打开对话的大门,将作者在秋天关于怀念的文字引入课堂,使学生结合文字再次对课文中的母亲情感进行理解。作者描写母亲痛哭及坚强的情感是比较隐晦的,文本中只言片语,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情感是不太容易的。为此,语文老师可从拓展的材料入手,以启发学生,促进学生和课文文本间对话。
二、缩小对话的代沟,以增强学生和文本间对话
高中生虽然接受到多年的语文教育,但是由于生活阅历较浅,对文字和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对陌生的文学作品、文章专著和相关的阅读材料的理解,无法真切感受到文本的精神实质,缩减了阅读的张力。若老师使阅读张力变得不那么大,可以增加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把握,领略到文本内在的精神。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能机动灵活的使用对话教学,可以有效地规避浅层次对话和伪层次对话的出现。
语文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文本创作背景之外,还需要对作者的个人生活以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做出一定的解读和巧妙创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和作者在情感方面达到共鸣,缩小课堂上的对话代沟。开展对话阅读,需要学生敢于对话,那么教师就要创设既定的可以激发学生对话的情境。如在阅读《合欢树》时,教师可以把母爱作为有效的切入点,母爱人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如果情境铺垫和融入的恰到好处,这份情感的体验就如喷泉一般;一旦学生关于母爱的情感体验得到迸发,那么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作者所感。这为缩小课堂内对话代沟做好了准备。
三、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对话
在高中语文阅读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要依据阅读教学的内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有学生和文本间对话、生生对话、教师和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当学生沉浸在文本中,应使学生利用对句子的体会及感悟,同语文老师和同学一起就文本开展对话和讨论,通过对话讨论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所表达的意义。对话策略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能为了对话而对话,一定要整合学情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和阅读课堂管理,提升对话的质量和有效性。在开展对话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构建和谐宽松的阅读教学氛围,做到尊重学生,了解学情,发挥对话教学的最大功效。
对于阅读来说,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和思想的碰撞。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为一个动态多重的对话过程,教师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学情出发,开展多样式的阅读教学形式。对话阅读教学已经被教学实践证明,它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而对话对象包括教师、教科书的编者及文本本身,在教学活动中,交流对话应以学生个人阅读的体验作为目的,传递心灵感悟及思想火花。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语文中阅读教学有明确要求:“阅读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及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重要环节。”可见,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鼓励学生主动发散思维,阅读文本时寻找与作者的感情共鸣,自由想象。
一、大量阅读
大量阅读是基础。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扩大阅读范围,广泛阅读各类书刊读物。在阅读的同时做好读书笔记,将一些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及精彩片段记下,并写下读后感。如若条件允许,可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各种文摘作品。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语言组织或是写作提供充分的材料。
二、注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阅读同一文本,不同的学生会得到不同的感受。因此,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学生阅读后的独特感受。教师透过学生的阅读感受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文本内容,通过这种自由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创造能力。
三、引导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感悟
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意义,作者写作的目的便是向读者展示文本的内在价值。文本内在意义较为模糊,是种深层次的内涵。在遵从文本内在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感悟文本的意义。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既不失个性,又不违背文本内在意义。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教职人员提高重视度。
参考文献:
[1]郎虎.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J].教育教学论坛,2011(8):214.
篇5
一、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语文教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是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 应试思维根深蒂固,教学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效果不显著
应试思维根深蒂固,教师非常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方面面俱全致使教学没有多少内容,付出而没有收获,特别强调对语文文字进行解析时,忽略了很多实际问题,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对学生实行题海战略,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考试题型,条条框框严重,对学生进行教条主义的训练,忽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导致学生形成严重的逆反心理。这种方法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反而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很难提高。
2. 教师对高中语文阅读解读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教师在对高中语文阅读材料进行解读时,原版照抄阅读参考书上的固定答案,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主动积极的指引学生仔细学习文章,却把大量的词句语言硬生生的灌给学生们,让学生的理解和观点一定要与教师保持相同,学生对于阅读问题的解答也必须和教师的解答一样,相反的肯定是不正确的,这就导致学生自主思维能力严重被限制,并致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形成了厌倦情绪。这种方式和标准严重破坏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体性,制约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潜力与思维创新,这对高中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利影响。
3. 高中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方法不恰当,致使阅读材料的整体性被破坏
教师阅读教学方式不恰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教师与学生的活动量成反比;教师和学生交流多,学生和阅读材料本身对话少;教师对阅读材料内容解析和挖掘人文较多,掌握阅读语言内涵指导学生解析、灵活掌握的少等。这样的方法使学生没有较充分的时间精力,定下心去体会阅读材料内涵,而且学生也不知道阅读文章的重点内容是什么。所以,教师应该充分站在学生立场考虑问题,积极指引学生进行感知理解和感悟。语文阅读的现状就是由于不适当的语文教学方法忽略了语文阅读本身的整体性,导致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是零散的、不分重点的,打破了阅读文章词句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受到消极影响,另外也起不到语文阅读本身的熏陶和提升素养的作用。
二、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应对对策
语文阅读教学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高度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语文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感悟文字的魅力和文章的意境,身临其境,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站在学生位置考虑问题,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活跃性,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人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情况,浅谈一下对如何加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意见。
1. 激发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的乐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学好任何科目的老师,对于高中的教学也是一样,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它是加强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因素。学生自己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才会深刻的记住,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自主探求欲和主动思考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调动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那么,怎么提高学生的阅读乐趣呢?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爱好与乐趣特点,而且各自的思考能力与做事风格也不一样,所以,教师需要深入他们心里理解他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方法激发不同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将学生的被动学习情况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另外,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小游戏的方式使学生与课堂融为一体,创造适合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增进感情交流,成功教育学生便会自然而然。
2. 使学生对语文阅读能够充分的体验
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占据着主体的地位,是学校教育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布置好教学模板,设计语文教学内容,尽量适合学生们对语文阅读的要求,真正达成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目标。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寓教于学,要求教师要从较高层次上深刻掌握语文阅读的内涵和标准,然后选择设计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和感悟文章的内容、感情以及人生观等方面,从而影响学生自身的情感塑造、生活态度的培养以及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充分的体验语文阅读,从而保证高校语文阅读教学的顺利进行。
3. 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与细读精读的能力
文学的文本解读一般包括一般性阅读、精读细读与批评性阅读。一般性阅读要求很低,读者只需要通过阅读浏览全文后能够掌握文章材料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便可。细读则需要读者对文章的手法、写法及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联系进行仔细阅读和体味。 批评性阅读便是最深的一个层面它需要读者深度地分析并进行相关评价。总说来,就是结合教材,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方面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高中教师要不断地寻找探究适应语文阅读教学教育规律的方法策略,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坚持不懈、奉献力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乐读,加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05-01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的语文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笔者发现有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所以出现了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而课后,学生竟不知所以然的情况。因此,笔者将据此简要谈论小学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并未细读文本,所周知,阅读文章首先就要细读文章,但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未细读所教文章。一方面,有的教师根本不会去细读文本,因为丰富的教参资料已经让教师觉得自己完全可以自如应对。另一方面,有的教师不能独立细读文本。关于这一点其实只要我们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在我们教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有音像的,即便是做课件也只需要百度一下,就有许多资料供我们参考,所以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情况。
1.2 无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课改提出,我们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教学。而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发现一些教师经常无视学生实际,往往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代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这样自然而然减少了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发言权。
1.3 忽视了语言的积累,期以来,我们很多教师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大量的讲解阅读方法与技巧,而忽视了学生语言的积累。
1.4 五花八门的活动层出不穷,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煞费苦心,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唱一段、舞一曲,或演一出,弄得学生欢呼雀跃。其实有些活动已经脱离了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使得一堂课看起来热火朝天,同学们个个积极参与,但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知识,屈指可数,致使一堂"精心"设计的阅读教学课堂失去了自我,成为了表演的舞台。
2.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那要怎样才能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呢?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同时又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的特点。笔者对症下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 教师精心准备,吃透教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上文说到有些教师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自顾自的讲解,使学生未能积极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针对这一点,我们作为教师,就应该做好表率,认真阅读,深入阅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去提问,并且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享受课堂,爱上课堂。
2.2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学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进行备课。首先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环境,从而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趣。又如在学习那些关于天体、自然等科学文本时,教师在条件允许下可放映一些资料录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科学。
2.3 有效提问,感悟文本。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2.3.1 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引生深入。例如,在学习《小山村》时,我们可以放映几张山村和城市图片,并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山村吗?你们觉得和我们城市有什么区别呢?"
2.3.2 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每篇文章都是由词句组成,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抓关键词句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对词义理解得更透彻,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2.4 巧用评价,激活阅读。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这一法宝,激活学生的情绪,使被评价的学生能够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从而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可以在课堂上邀请学生朗读,对读的正确、流利而声情并茂的学生给予真诚的评价和赞扬,这样不仅使该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信心倍增,也让其他学生跃跃欲试。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生面临着来自升学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所以题海战术一直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然而这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质。从新课改实行以来,将语文的阅读作为教学策略的研究重点已经成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来谈一下高中语文如何能够实现有效阅读。
一、重视学生的初读感受,注重预习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当培养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以往的教学中也会安排预习,往往由于目标不够具体明确而流于形式。关于预习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尝试,比如每篇课文学习之前,学生须上交问题本,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预习课文后发现的几点问题,提问角度不限,但是自我思考的结果;或者根据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置一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书面完成,我将这样的预习作业定为常规,并让学生养成习惯。古语云“非学无以致疑”。“学”在先,“疑”在后,学生完全自读,凭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质疑,问题源于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且提问的角度不限,使学生有广阔的独立思考的空间,思维处于发散的状态,可触及到文章的任何角落。这样的预习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文学作品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所以阅读教学中必须认真品读语言,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体验。
二、有效阅读的研究反思
阅读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想实现高效的阅读,阅读的方法和思路必须是对正确的。语文的有效阅读的研究重点应当放到对阅读策略的研究上。《语文课程课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也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不同的个性,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以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纵然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如果没有阅读量的累积,还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的作用。阅读的方法来源于大量的阅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还要进行一定数量的阅读。
三、探究式阅读的训练
高中生面对的依旧是高考,而且目前来说,这对高中生还是一次转折点,所以高中阅读就带有比较强的功利性。学生要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光靠课内的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的层次感。语文教师要借助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引导他们把兴趣爱好保持下去,让他们认识到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教师也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要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从而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教师教、教师讲,很少有学生的阅读。新课程强调体验和感悟,实际上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阅读。很显然,体验和感悟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够体验,才能够感悟,才能够因文悟道。能力依赖于知识,更依赖于方法,方法是能力的桥梁。新课程新教材强调了阅读能力的层次和要求。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力求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切入点,从学生的思维的形式和模式入手,借助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原理和规则,追根溯源,开发出一套快速而行之有效的语文阅读的具体方法,以此贯穿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凭借这种方法并且熟练地驾驭这类系统的方法进行阅读,准确地把握各种各样的阅读材料,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真正达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并且,教师运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能使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课堂教学模式得到有效的更新,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五、分层施教,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分层次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机会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便有差别,如果对每个学生的训练都同一标准,则势必是强者智力过剩,弱者畏难扫兴。在阅读教学中,采取分层次训练的方法,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训练,又有因人而异训练的兼顾,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训练的机会,能够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篇8
一、享受阅读,获得美的享受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读”这一环节,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圈点点加批注,在朗读中体味文章意义、意境、情味。在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中,指导学生以此来体会人物情感。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就要更新以往对以引导学生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的热衷。因为过于功利,再美的文章也只能是索然无味,语文味儿也会消失殆尽,那么阅读教学就不是一种享受,而是对心灵的一种折磨。因此,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用学生自己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如,在学习《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时,笔者先让学生读课文、片段,再让他们将自己认为的“佳句锦段”介绍给同桌听,甚至可以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也注意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并让学生来说说选此句此段的理由。学生在朗读中对情节充分地了解,对人物形象加以感知,细细品味着语言;在反复吟诵中,形象在脑中“复活”,触动情感,他们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全文内容,而这不正是一种享受吗?
二、感悟阅读,心灵和谐共振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引导他们以作品为媒介,去体验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咀嚼个中滋味,与作者的情感跳动于相同的节拍上,与作者同构一个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乃至进行灵魂的拥抱,在忘我的投入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之间的自然契合,从而享受心灵和谐共振的情趣。如,学习《永久的悔》、《荔枝蜜》、《回忆我的母亲》、《小巷深处》、《背影》等叙事抒情文章,作者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会让我们感受到汩汩流淌的亲情融于那字里行间,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母亲对儿孙的那种关爱,孩子对母亲的悔,儿子孝敬父亲,父亲对儿子的厚爱,父子彼此支撑,在共度难关和危险的人间呈现一幕幕感人情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中,学生感悟了人情的崇高和纯善,母爱的无私和广博,骨肉亲情的难以割舍。阅读《凡卡》,作者那饱蘸深情和含蓄隽永的叙述,在阅读中,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发自内心地悲情呼喊。阅读,可以将作者输入而存储在作品中的情感的形式与阅读主体(学生)内心情感的形成发生异质同构的感应,人物的风采和神韵自然被领略了,作者寄寓文中的情绪、观念、理想也水到渠成地被品读出来了。可见,感悟阅读让学生不仅能领略到阅读中的审美愉悦,而且能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和谐共振。
三、探究性阅读,意象流动衍生
篇9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不能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感悟,而要让学生能深入到文本中,多读,多感悟,获得体验。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还得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多去读文本,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对此,本文将结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对构建阅读教学的模式方法进行简单分析。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正视课外阅读的教学作用,采用恰当措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快乐的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教学的效率。学生读书的兴趣的形成不是天生的,而是在读书的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读书欲望,尽最大限度地使人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首先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容易带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教师可用几句精练贴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其求知欲,或用扣人心弦的解说为学生当好“导游”,把他们引入一个无比瑰丽的书的世界,激发其阅读兴趣,使其变“苦读”为“乐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适当指导学生阅读技巧
古人语:“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这就告诉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方法,课外阅读也是如此,也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这也是教师实现为“不教”而“教”,学生现实为“会学”而“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还应积极的加强学生阅读技巧的传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阅读技巧来说,其中常见的就有:精读:精读就是要求学生读书时要认真研究,独立思考,将课堂内学过的读书方法应用到课外读书活动中。同时这些读物最好是与教材有关的文章或有点评的作品。泛读:泛读是对于一般读物欢快地浏览过去,以便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此外,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更提倡“浏览―提问―阅读―复述―复习”五步读书法。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的给学生渗透阅读技巧,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做到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做到领悟、创新,使之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断促使学生进步、提高。
三、教会学生学会大胆质疑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将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得以锻炼。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在信息社会时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具有很多优势。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扩大教师的教学面。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都放在课本上,势必会使得学生的阅读教学课堂显得狭隘,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地改变这样的局面,通过电子设备传递信息的快捷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其次,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丰富了阅读教学的模式,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帮助之下,可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实施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之下,阅读某些文章,这样更加容易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方面的含义,让学生和作者有精神上的共鸣,实现阅读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使得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加的丰富化和有效化。
五、通过课外阅读拓展视野
古人云:“书富如人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一个会读书的人,他心里很清楚他要读什么书,什么书才能给他带来最大的利益。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书市里,合理、有效、正确的选择课外读物尤为重要。素质教育对课外阅读也提出了要求,这意味着仅仅依靠教材本身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要能够根据教学要求,筛选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文章,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自身的状况和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来向学生推荐几篇优秀文章,并且要求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不仅如此,我还在班级里举办一月一次的读书会。每一期的读书会会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由我和学生共同商定读书会主题。在会上,学生可以交流读书心得,互相推荐好的文学作品,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之间互相影响,都爱上了读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环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突出中学生阅读教学的个性,多渠道、多方面地摸索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新教学思路,使学生的识字、写字、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使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语文;阅读有效性;问题;对策;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5-0055-01
阅读是学生开展语文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始终处于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上。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走形式”的情况。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入手来探寻其最佳对策和途径。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虽然对文字已有初步感悟,对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阅读活动中,效率依旧很低,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善于观察。学习活动要通过观察才能发现问题,高年级学生能够基本认识阅读中的文字,但是却不善于观察生活、探寻生活与阅读之间的联系。第二,不善于思考。要想深层次地理解阅读,就要不断地进行思考,探寻阅读背后的内容。但是,学生受到教师灌输式教学理念的影响,善于主动思考的学生不多,多数学生还是要依靠教师引导才能进行思考。
二、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措施
俗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优化这门艺术的最佳途径。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这门艺术中,就应运用有效的提问方式,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让阅读有效性得到最大提升。
(1)观察法。观察法,即教学时通过图或者实验活动,让学生思考在阅读时能有哪些发现,并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中发现问题。常见的提问方式包括:图上画的内容是什么?你们能够想到什么?能够感悟到什么?这类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低年级学生。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还要要求学生观察图片背后的内涵。比如,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图片情境:一位父亲一直对孩子说要让孩子见识一下何谓贫穷,于是便带领孩子来到了乡村,然后问孩子有什么感想。此刻孩子说:“谢谢爸爸,你让我知道了我们是多么的贫穷。咱们家里只有一个游泳池,但是这个村庄却有着一条河流;我们的院子里面只有四条狗,但是他们全村有好几十条狗;咱们家里晚上只有几盏灯亮,但他们有满天的星星”。教师让学生思考通过观看这组图片有什么感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和父亲对富有的理解不同,孩子的富有多是精神方面的,父亲的富有却是物质方面的。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观察阅读,能提出自己的直观感受。
(2)联系实际教学法。联系实际教学法是在进行语文阅读时,很多问题的认识都要从实际出发。虽然学生学习的知识来源于课本内容,但是更多的知识则来源于生活实际。比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设计系列问题: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小伙伴,你会对小女孩说什么呢?你想要如何帮助这个小女孩呢?大家是不是应当珍惜我们美好的生活呢?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3)抽丝法。中国有句俗语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进行阅读提问时也应当提炼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比如《草原》的最后一句话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诗句通过逆向思维,使部分内容与结尾相连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整篇文章是如何进行谋篇布局的。基于此,教师能深刻地体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真正涵义,学生也能从中受益,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4)引导法。教学中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运用引导的方式提升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状况。很多时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例如,在学习《题西林壁》中的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时对这句话的理解比较单一,仅仅认为这是对山脉的描述,但教师需要通过表面文字含义挖掘内在引申含义,让学生思考不同的事物若换个角度来看会有何种不同。教师可以拿一个桃子在桌面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出桃子的样子。坐在中间的学生感觉桃子是一圆形的物体,向外鼓着,特别像海底世界里面生气的小鱼。而坐在侧面的同学,则感觉桃子特别像一个带有果肉的小尖核桃,呈现椭圆形。教师这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一个桃子为何有不同的视觉呈现呢?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会思考,得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的结论。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更为开阔,有效锻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阅读是学生开展语文学科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阅读始终处于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上。新的课程实践活动主要是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课堂实践对阅读有新的感悟,师生共同努力能让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内容更加翔实,形式更加新颖,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自主的环境中健康地学习和成长,对学生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有切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蕾.小学语文延伸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语文建设.2015(08).
[2]任艳斐,亓传伟.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