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的概念及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能训练的概念及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能训练的概念及内容

篇1

【关键词】间歇训练法;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作用

随着艺术体操规则的不断修改,无论从运动员对器械的熟练运用还是动作的难易程度和动作难度的数量来看,更突显出了比赛对运动员身体各方面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员要想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顺应规则的变化,以规则作为导向,结合我国艺术体操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提高其综合竞技能力。要想运动员具有极强的竞技能力,首先必须重视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因为良好的体能是技术训练的基础,是运动员承受高负荷、高强度训练与比赛的基础,是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较好心理状态的基础。故艺术体操运动员必须具有足够的身体机能水平,才能在世界比赛中充分发挥竞技能力,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目前,有关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研究比较广泛,对体能训练的有效手段、体能训练与运动机能水平,以及体能与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本文研究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更多的研究是集中在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不同身体素质提高的方法手段。本文将间歇训练法引入到艺术体操体能训练当中,对其在训练时间、供能形式、负荷特点等方面与艺术体操体能训练特点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以期为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一、间歇训练法的概念及功能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1]。

间歇训练法是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调节负荷强度、严格控制间歇时间以及通过高负荷心率的刺激,以期发展运动员无氧代谢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及混合代谢供能能力;增强运动员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员机体的抗酸能力,使运动员能在激烈、复杂的比赛环境中稳固技术动作,并保证运动员在高强度比赛中的持续运动能力[2]。

二、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作用

间歇训练法主要分为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及发展性间歇训练法三种基本类型。这三种类型的间歇训练法分别对不同的能量供应系统起相应的作用。

要使艺术体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随着其技术的发展不断向综合性、全面性、均衡性迈进,并使其竞技能力充分发挥就必须具有较高的身体机能水平。艺术体操运动员在规定的时间(1min30s-2min30s)内一整套动作的完成中要做18个高难度动作,还要完成一系列身体动作,熟练完成器械技术动作和高难的惊险动作的加分,运动员的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80次以上,成套动作几乎都是在无氧代谢供能的情况下完成的,这说明艺术体操运动员需要具有较高的身体能量储备[3]。因此,合理利用间歇训练法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以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动作的稳定发挥成为了当务之急。

1、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作用

高强性间歇训练法运用到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是为了发展运动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能力以及磷酸原与糖酵解系统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同时提高运动员完成成套动作的速度与力量。在艺术体操运用高强性间歇训练法提高身体机能时, 磷酸原能量随着运动初期时间的累积反复通过有氧能量产生而再合成。在间歇运动的后半部分能否产生磷酸原能量是由有氧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而引起的[4]。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特点是:一次练习持续的时间短,负荷持续在40秒以内,主要表现为速度负荷强度较大,力量负荷强度较小,心率多在每分190次左右,接近运动员所能承受的最大强度为限,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左右作为下一次练习开始的依据。在艺术体操运动员体能训练中,要合理充分的运用高强性间歇法,训练时速度快,可以将心率作为衡量强度的评价指标。对目前艺术体操训练来说,应坚持不懈的进行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并使其在训练总时数中占据相当的比例,同时要将体能训练与专项技术训练密切结合起来,使体能训练成为技术提高的基础,并让体能与技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作用

强化性间歇训练法运用到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是为了发展运动员的糖酵解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并提高运动员的心脏功能。使运动员在此供能状态下的相关肌群的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及技术运用的稳定性提高。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分为A型和B型两种。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特点是:一次练习的持续时间稍长,负荷强度较高,负荷性质多为力量耐力性和速度耐力性。A型负荷持续在40-90秒之间,有利于提高糖酵解供能为主的供能能力和该供能条件下的力量耐力素质,提高运动员在高负荷强度下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B型负荷持续90-180秒之间,有利于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有氧与无氧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左右时作为下一次练习开始的依据。运用强化性间歇训练法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糖酵解与有氧供能能力的同时,必须注意个体差异性,要根据运动员自身情况及训练基础来进行。

3、发展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作用

发展性间歇训练法运用到艺术体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是为了提高艺术体操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并提高此供能状态下的运动强度和心脏功能。发展性间歇训练法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的特点是:一次练习的持续时间较长,负荷持续至少在5分钟以上,负荷强度不高,负荷时心率应控制在每分钟160次左右,间歇时间同样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左右时作为下一次练习开始的依据,一次练习的动作种类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在艺术体操体能训练中运用发展性间歇训练法就是为了发展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状态下的高强度运动能力,增强运动员心血管功能以及无氧工作能力,并为进一步发展无氧代谢系统的运动能力奠定基础。

篇2

【关键词】竞技健美操 体能 技术训练

【中图分类号】G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04-02

竞技健美操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国际体操联合会在其他两大国际健美操组织的协同下正在积极努力争取早日进入奥运会。我国的竞技健美操目前已进入到与国际接轨的全新时期,同时我国高校竞技健美操的水平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近年来,国内高校间的各类竞技健美操比赛日益增多,因此,对竞技健美操专项训练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健美操的训练已不再是一个短期的、简单的过程了,它必须形成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训练体系。健美操的专项训练是通过各种训练手段对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意识训练和心理训练,目的在于改善与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能力和专项体能并充分发挥所获得的技能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身体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1.力量素质训练:

成套动作中力量性动作的增加,特别是复合型力量动作,把力量在健美操中的作用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

上肢力量:应重点发展肩带肌。肱二、肱三头肌、胸大肌的力量。

腰腹力量:应重点发展腹部和背部肌群的力量。

下肢力量:以发展弹跳力量为主。

发展力量素质应注意:力量训练以动力性练习为主,在保证动作技术的情况,尽量快速完成动作,培养肌肉快速收缩、放松的能力,来适应健美操在快速运动中完成动作的特点。力量训练应与柔韧、放松练习相结合,以便提高肌肉的弹跳性和伸展性。 2.柔韧素质训练:

成套动作中,大幅度的踢腿和跳步能充分地体现运动员的柔韧性,良好的柔韧性是完成一些难度动作和高质动作的基础。

应重点发展双肩、腰、腿及髋关节的柔韧性。肩部应重点发展肩的伸展性和灵活性。腰部应重点发展体前、体侧的伸展性及控制力。腿、胯部应重点提高大幅度快速踢腿的能力,腿的控制能力以及髋关节的灵活性。

发展柔韧性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发展柔韧性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法。主动柔韧性练习更接近于实际需要,而被动柔韧性练习则能有效地提高柔韧性。发展柔韧性要与放松练习交替进行,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综合地进行训练。

3.协调性训练:

协调性是身体素质中最不好练,最不容易提高的一项素质。但它却是健美操所必须的素质之一。协调性可通过各种舞蹈组合、徒手体操、健美操跑跳动作组合来提高。进行组合练习时应选择需要上下肢、躯干、头等多身体部位相互配合,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动作。协调性训练应经常变换舞蹈,徒手体操,健美操等组合的练习内容,动作编排应对称与不对称相结合,节奏快、慢、变节奏相结合,选择的动作注意不同的肌群同时参加运动,特别是小肌群参加运动的动作。

4.耐力素质:

发展一般耐力素质的常用方法有:中长跑、变速跑、规定时间的各种原地跳及跳绳等,还可将身体各部的力量练习编成一组,进行循环练习,动作练习。发展专项耐力的方法有:健美操跑跳动作组合,进行跑跳动作组合练习要达到一定的时间和量,半套、成套、超成套或多成套的成套练习。专项耐力训练可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二、技术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健美操运动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有:形体训练、基本技术训练、舞蹈训练。

1.形体训练:

形体训练是以塑造良好的形态,培养良好的气质为目的的。巴蕾基本功的训练早已成为许多艺术性、表演性项目的基本功训练必不可少的训练手段,利用巴蕾基本功练习的方法和手段结合本专项的特点,能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健美操形体训练主要内容有:把杆练习,单一舞蹈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练习。

把杆练习:主要训练躯干、腿、脚的肌肉运动感觉。

单一舞蹈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练习:主要训练身体各关节的灵活性,上、下肢身体配合的协调性及身体各部位肌肉运动感觉,达到塑造良好的形态,培养正确优美的姿态,从而改善人的气质的目的。

2.基本技术训练:

基本体操:基本体操训练以徒手体操为主。徒手体操内容丰富,动作简单,其特点是动作规范,横平竖直,可以培养运动员身体各部位正确的姿态,  规范的动作,它所特有的动作对称性,可以使肌肉得到全面的发展。徒手体操按人体解剖和人体运动部位可分为头颈、上肢、下肢、躯干运动。这些运动可根据需要进行某个部位的专门练习,也可进行全身性的综合性练习。

技巧运动:小技巧动作、支撑性及配合性动作。体操:随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提高和发展,出现了许多复合型的跳步、转体,这些动作对运动员的能力,空中肌肉运动感觉要求很高,体操中技巧及一些器械等项目中的某些动作训练,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健身性健美操:通过各种不同风格的健身性健美操训练可以训练动作的节奏和韵律感,肌肉紧张和放松的用力感觉(弹性),重要的是训练健美操的动作风格。

健美操基本功的训练:主要训练肌肉快速用力的感觉,注意强调关节曲伸的弹性及动作的力度,幅度,准确性。

3.规定动作、难度动作训练:

规定动作的设置是随着规则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不定的,目前规则中保留的四类规定动作有的相对沿用成为健美操的特色动作,如俯卧撑,踢腿等。规定动作训练首先要抓好一般性力量和柔韧练习,在此基础上按技术要求进行专门训练。难度动作训练是近年来健美操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增加的新课题,从国际发展方向看,它已成为健美操训练的主要内容。首先运动员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选择难度动作,并进行专门的练习,复合型难度动作还应采取一些专门的手段和方法,这对健美操的教练员来说也是一个新课题。

4.舞蹈训练:

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迪斯科及各种民间舞。舞蹈训练多以组合形式为主,以提高运动员的协调性,节奏感,乐感,优美的姿态和表现力等。此外还可以训练肌肉内在的感觉,提高运动员艺术素养和健美操意识。

三、心理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心理因素在比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根据训练和比赛的特点可采用以下方法。

模拟训练法:模拟训练就是按比赛的条件和环境专门安排的训练。模拟训练应在平时训练和赛前训练阶段进行。

念动训练法:念动训练法是运用运动表象并结合自我暗示在运动员的头脑中重复再现原有动作形象的训练方法。念动训练能帮助运动员通过视觉和肌肉活动概念的再现,更好地掌握动作,节省能量消耗,使肌肉更合理工作,赛前进行念动训练对比赛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竞技健美操是一个不同于自由体操,艺术体操和技巧运动的独立的体育项目,它具有动作类型多、复合性动作多、动作重复次数少、全套练习时间短和动作速度快的特点,所以对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和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对运动员的训练要求更高,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训练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竞技健美操的动作特点与难度发展方向研究探讨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旨在提出一种合理有效的高校竞技健美操训练体系,为高校竞技健美操训练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区高校竞技健美操的发展和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彭建敏 程在宽.对竞技健美操体能的概念及构成因素的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4)

[2]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9):48-52

[3]冯园.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体能训练[J].高等教育研究,2007

[4]马莉 何幸光.我国健美操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篇3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从规则和项目特点出发,探讨了竞技健美操的训练内容体系,包括:1.体能训练:身体形态和基本姿态训练、身体机能的适应性训练、运动素质训练;2.技术训练:操化动作技术、难度动作技术的一致性训练:3.专项能力训练:乐感、美感、创编、发挥能力、表现力、整合能力训练。

关键词 健美操 训练 内容 体系

竞技健美操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项目,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训练内容、方法、手段等各方面都不够成熟。对于训练而言,训练内容是影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是训练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将竞技健美操训练内容系统化、体系化,是其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一、动作技术训练

(一)基本动作技术

在训练初期,主要是进行健美操基本步伐、身体基本动作和身体姿态的学习,逐渐过渡到进行基本步伐的变形练习及小组合练习来提高队员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还可采用跑跳小组合练习来提高他们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增强身体的直立感。基本动作技术训练重点应放在动作规格要求上。

(二)操化动作

健美操运动员在学习操化动作时,主要表现为操化动作缺乏力度。操化动作的力度是衡量健美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是运动员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肌肉快速用力以及动作熟练程度的外在表现。在健美操运动中,操化动作的力度感具有特殊的意义,力度感的训练可运用协助训练,意念训练,力量训练,反馈训练,强化训练等方法。

(三)难度动作

运动员难度动作技术水平是整套动作的一个焦点,最新规则要求运动员在一套操中必须高规格、高质量地完成12个不同组别的难度动作,并且不缺组、不重复,才可能在比赛中达到最低完成要求,拿到难度分。将各组动作细化可分析出,难度动作技术主要包括高空落地技术、转体技术、平衡与重心的转换技术等。而仅仅从四组难度动作的名称中,就体现了完成难度动作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动力性力量、静力性力量、柔韧性、平衡性等,因此,难度动作的训练必须与身体素质训练紧密结合。

二、身体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竞技健美操不同于大众健美操,它需要更强的身体素质来完成一些高难度的动作,竞技健美操是综合性的、全面影响身体的运动项目,因此应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才能适应项目发展的需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一)力量素质

1.成套动作中力量性动作的增加,例如单臂单脚俯卧撑,它对手臂力量的要求很大,特别是复合型力量动作,例如高直角的支撑类动作,把力量在健美操中的作用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

2.竞技健美操需要身体全面发展。上肢力量:应重点发展肩带肌,肱二、肱三头肌、胸大肌的力量,腰腹力量:应重点发展腹部和背部肌群的力量; 下肢力量:以发展弹跳力量为主,相应的训练方法和体操的训练方法类似,采用在双杠上的曲臂撑,单杠的引体向上等等。

3.发展力量素质应注意事项:力量训练以动力性练习为主,在保证动作技术的情况,尽量快速完成动作,培养肌肉快速收缩、放松的能力,来适应健美操在快速运动中完成动作的特点。力量训练应与柔韧、放松练习相结合,以提高肌肉的弹跳性和伸展性。

(二)柔韧素质

1.成套动作中,大幅度的踢腿和跳步能充分地体现运动员的柔韧性,良好的柔韧性是完成一些难度动作和高质量动作的基础。

2.应重点发展双肩、腰,腿及髋关节的柔韧性;肩部应重点发展肩的伸展性和灵活性;腿部应重点发展体前、体侧的伸展性及控制力;腿、胯部应重点提高大幅度快速踢腿的能力,腿的控制能力以及髋关节的灵活性。

3.发展柔韧性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发展柔韧性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方法,主动柔韧性练习更接近于实际需要,通过运动员自身的状态而主动地针对自己的韧带压腿,压肩等。发展柔韧性要与放松练习交替进行,主动和被动相结合,综合地进行训练。

(三)协调性

协调性是身体素质中最不好练,最不容易提高的一项素质,但它却是健美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协调性可通过各种舞蹈组合、徒手体操、健美操跑跳动作组合来提高。进行组合练习时应选择需要上下肢、躯干、头等多身体部位相互配合,完成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动作。协调性训练应经常变换舞蹈,徒手体操,健美操等组合的练习内容,动作编排应对称与不对称相结合,节秦快、慢、变节奏相结合,选择的动作注意不同的肌群同时参加运动,特别是小肌群参加运动的动作。

(四)耐力素质

发展一般耐力素质的常用方法有:中长跑、变速跑等等,而在竞技健美操中的耐力又与此不同,它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完成高强度的运动,因此,对其耐力的训练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半套、成套、超成套或多成套的成套练习。专项耐力训练可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增强了身体耐力,又强化了对成套动作的熟练程度。

三、健美操综合素质练习

健美操既具有体育的特性又具有舞蹈艺术的特点,实际是体育与舞蹈艺术的交叉,尔后产生了健美操个性特征。选手在舞蹈艺术方面所反映出的综合素质是其提高竞技水平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所在。健美操综合素质体现在选手的健美操整合能力、音乐感受及表现能力、健美操创编能力及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教”与“学”;反馈与沟通;全面认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086—02

一、相关概念及体育教学因素分析

1.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有计划地去引导学生理解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参与锻炼,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充分发挥动作技能,提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综合素质的教育过程。而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练习,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提高体育训练技能。

2.体育教学方式。体育教学方式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所采取的方式、途径、手段与程序的总和。常用的体育教学方式有语言形式、直观形式和实际练习等三大类。其中每一类都包含着一系列具体方法,如语言形式的讲解、口令、指示等;直观形式的动作示范、教具、定向和领先等;练习形式的持续法、重复法、比赛法、循环法等。体育教学方式中的每一种都对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和重要的使用价值。体育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授者切实把握各种教授方式,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功能、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触类旁通,有效地发挥各类方式的优点,使各类方式在教学中相互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在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时,要根据学生现有的体育知识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等方面统筹考虑。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差别,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主体

1.体育教学的对象。体育教学是由体育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组成的。学生是体育教学的对象,没有这个对象,教学就变成漫无目的没有意义的活动。学生个体在教学角色扮演中要素,既包括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智力、体能、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也包括主观努力程度的方面。分析体育教学对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新的需要和原有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一差距推动学生努力学习,产生学习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学习需要这一概念的重点是对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和加涅等人的研究表明,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以及他们懂得和理解知识的程度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全面分析学生参与活动前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及身体状况,定位好学生的原有基础,了解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的特点,自身储备相关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情况,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时刻考虑“谁”学的问题;三是要关爱学生,师生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面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的学生,要在融洽的气氛中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人文主义学习理论尤其是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学说,为体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他认为,要让学生自觉地发挥自身的能力,愉快、创造性地学习,学习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有好处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是愉快的事,既不应该给学生加上过重的心理负担,又不能用威胁、讽刺等手段强制学生学习,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效的体能训练。在体育教学时,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的需要,并依此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掌握活动技能,保持身心健康。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发展及与现代社会实际相关的体育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动机,促进学生更有效地进行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学习。

2.主导。体育教师是教授者,无法构成体育活动就无法构成体育教学双边关系。体育教师既包含体育知识、体育方法等要素,也包括主观能力程度方面的要素。对体育教师来说,既有带头、骨干和助手等要素,又有老年、中年和青年等年龄因素。体育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一定影响。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与其个人的道德修养、教学形式、教学中的情感投入等联系密切。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乐于让学生接受活动行为的点滴,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活动,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应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百折不挠,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具有丰富的情感,以自己愉快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而教师良好的教学理论修养和驾驭体育课的技巧,有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

体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是指体育教师在面对各种教学活动的需要和挑战时,主动、自觉地学习新的知识、教学方法,以适应当前大学生体育教学需求的素质。这一过程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还要注重对于教学中学生的身心健康、身体素质变化等进行研究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进行得更好,效果更加显著。

3.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身为人师,高校体育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为学生的存在而存在的,从“尊贵”的台阶上走下来,平等对待学生。教师的领导作风对课堂管理的效果有直接影响。勒温等人关于教师领导作风的研究表明,教师的领导作风是民主的、专制的还是自由放任的,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不同的,班级风气也是不同的。

在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等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彼此作用的,各自发挥着自身的主动性,共同构成教学的矛盾运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以教材为基础,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进行教授,明确教与学的关系,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关系,抓住教学的本质进行研究,积极探索,寻求突破,总结出教学的目的、规律和方法,进而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理论。

三、桥梁:体育教学方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很多人认为,大学里的体育教学活动是很纯粹的,就是简单的“教”和“学”的关系,即把体育活动的动作要领教给学生,而没有引导学生感受体育活动带给我们的知识和快乐。然而体育教学绝不是简单的肢体活动技能的教授,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是在教师肢体动作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并陶冶个人情操。这个定义主要包含以下三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