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专业评估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兽医专业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畜牧兽医专业评估

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内部评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74-02

随着我国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市场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农牧类高职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乃至我国南方14个省(市、自治区)唯一以培养农牧科技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学院秉承“紧扣农牧产业链办学,紧密结合产学研育人,紧跟区域增长极发展”的办学理念,2011年牵头成立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2014年10月,由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牵头,学院等150多家行业、企业、学校共同组建了中国现代畜牧业职业教育集团。学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自身的办学特点,以集团化办学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注重政府、行业、企业的参与度,充分发挥集团各方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1]。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学院积累了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的经验,有效地促进了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学院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要求,深化学院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内部专业评估的有效机制,推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的有效开展[2]。学院将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中考量,内部专业评估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明确专业的办学定位

学院面向畜牧行业,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能够掌握畜牧生产的综合职业技能,能够从事畜牧场畜禽养殖、畜禽繁殖、动物疫病防治等岗位,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畜牧兽医专业作为学院的骨干专业,基于专业建设对学院办学定位的支撑性作用,关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本专业已成为学院内部评估的首要关注对象。随着学院内涵建设的深入,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以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度,已经成为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的价值所在[3]。

2 加强资源条件的保障

近年来,学院不断强化畜牧兽医专业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教学仪器设备等方面建设,围绕专业建设发展定位与目标进行分析与优化。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8人,正高16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4人),副高19人;博士21人,硕士33人;具备“双师”素质教师57人。现有兼职教师73人,均长期从事养殖管理、疾病防治、检疫、营销等工作,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本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团队中有全国农业职教名师2人,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3人,组成了一支素质高、结构优、能力强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本专业现有国家级姜曲海猪保种场、国家级水禽基因库、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等5个校内实训基地;正大集团、中粮肉食(江苏)有限公司、上海光明食品集团、辉山乳业等4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开展畜禽繁育、畜禽养殖及疾病防治相关的生产性训练和顶岗实习提供了良好条件。

3 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秉承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以专业建设为抓手,融政校企为一体,着力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在高职教育分类考试招生的实际情况下,学院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不同的生源结构和生源状况,科学地调整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衡量标准。将学院办学定位、办学理念落实到专业建设上,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成才道路。学院建立健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教育教学质量予以监控和保障,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梳理,确保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性。

4 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面对“一带一路”以及区域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面对“互联网+”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学院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最终落实在专业建设上。近年来,畜牧兽医专业建立了家畜生产科技服务团队、家禽生产科技服务团队、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服务团队等社会服务团队;建立了由100名左右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组成的科技服务团队;每年选派3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参与“驻企兴农”服务;选派了18名“科技副职”教师、16名“兴农专家”教授参与“百师兴百村”服务。学院科技人员研发形成了生态放养、立体套养、循环饲殖、种养结合等12个畜禽养殖新模式,推广水禽发酵床养殖、水禽旱养和网上平养等养殖新技术18项。挂钩帮扶93个科技示范村,解决科技难题 500多项,培育科技示范户300多簦辐射带动5 000多户农户从事优质畜禽养殖。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00多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2万余份,培训养殖户3万多人次。

本专业以正大集团、中粮肉食(江苏)有限公司、上海光明食品集团等畜牧行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为载体,结合区域经济特征,融合职业岗位标准,产、学、研紧密结合,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战略合作企业群的支持下,利用集团优势,依托专业办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畜牧行业人才。

通过畜牧兽医专业的内部评估而认识到专业评估工作的变化是连续的,是随着教育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不断改进提高的[4]。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要充分研究专业岗位对职业能力、技术水平提出的具体标准,不断地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要对专业建设进行丰富和创新,这也是专业内部评估工作开展的目的和要求。

5 参考文献

[1] 张厚勇,刘影.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畜牧与兽医,2014(2):94-96.

[2] 吴一鸣.高职“诊改”突破口:内部专业评估[N].中国教育,2016-09-13(6).

篇2

1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1.1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不足

据统计,目前各高职院校实训指导教师的来源,主要是由3部分人员组成:一是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在职技术人员或者退休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二是校内专业专职实训指导教师;三是校内专业理论课教师同时承担实训指导教师的任务。根据统计分析,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组成中,由校内专业理论课教师兼职实训指导教师所占的比重在60%左右,而专业实训指导教师所占比重为30%,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所占比重更小,远低于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文件规定的1∶1的比例。

1.2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转变升格而来。从学历层次来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队伍中拥有大中专学历者较多,拥有本科学历的比例约为50%,研究生学历或以上学历担任实训教师的就更少;就知识结构来看,有些教师专业不对口,尽管学历满足条件但不是相关专业毕业,因而很难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实训指导工作。尤其对于畜牧兽医专业而言,是一个要求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很难理解和掌握其实践技能的。

1.3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实践水平偏低

在高职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中,很多实训指导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还比较差,实践能力不能够完全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教师最重要的是“技高”,既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不但要能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还要能够参与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据调查,在目前的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虽然有一定的实践技能,但对社会实践和工作岗位缺乏了解,对现代的新技术和新技能不能及时地吸收、消化;另外很多新分配来的实训教师,有很多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很少,实践技能相对不足。2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2.1灵活掌握准入条件,增加实训指导教师人数

目前,实训指导教师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短缺问题,急需人员来补充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不足,在严格执行实训指导教师准入标准的基础上,还应该灵活掌握准入条件。一是根据实际需求聘用畜牧行业和生产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及工程师,将其作为专职的专业实训指导教师或者实习指导教师,或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实训指导教师或者实习指导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推行“双岗双薪”来充分调动企业中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投身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放宽对企业人才的学历要求,只要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需求,就放手大胆引进。二是坚持自主培养提升校内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快具有“双师型”素质和资格的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培训提高现有的专业实训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指导水平,使之能完全胜任岗位需求。

2.2提高实训指导教师的学历

虽然高学历并不等同于实践能力强,但高学历者在更新知识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拥有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应该使校内专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学校人事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实训指导教师提升学历水平。同时高职院校应招聘一些应届本科和硕士毕业生,进行培训后来充实实训教师队伍,使实训师资队伍能够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从而保证实训教学的良性发展。

2.3产学研结合建设优秀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2.3.1转变观念,明确以实训教师为中心地位的职业教育思想: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最基本和有效的途径是师生与实际生产项目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充分认识到高素质的高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保证和关键。要让全体师生员工确立实训指导教师是职业学院办学的主体观念,从人事制度等多方面为实训教师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

2.3.2校企合作共建共赢,加快“双师素质”队伍的建设: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一方面,利用学校优势的师资、教学资源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引企入校等多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只有在学校为企业充分服务后,企业方能主动地协助学校开展各项教学改革,方能愉快地接受更多的学生、教师顶岗实训;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顶岗实习,确保实训指导教师每年都有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机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畜牧兽医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各工作岗位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在教学中根据企业所需及时补充能够反映生产实际的新技能,把企业中的典型案例运用到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贴近生产实际,从而加快“双师素质”队伍的建设。

篇3

关键词:教室设计 专业特色

教室设计包括建筑设计与技术设计,它既要满足学生群体对环境的要求,又要尽量提高教学效果满足教学工作的技术要求。其中建筑设计主要是确定教室的样式、结构类型、各部位尺寸及材料性能等,技术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及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等的设计。这里主要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普通教室的功能关系与室内设计。

1.教室与实训室可以兼用

出于校园内各种建筑结构整齐划一考虑,一般做法都是把教学楼与实训楼分开、把教室与实训室分开,教学楼内有的把多媒体室与普通教室分开,有的多媒体教室单用白板或黑板,或白板与黑板相结合。总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谓想尽了千方百计,但总还不如意。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训室通常有解剖生理实训室、药理实训室、家畜病理、动物微生物与传染病、动物寄生虫、兽医临床综合、畜牧基础、畜禽生产、显微镜室、内科与诊断、生物生化、外科与产科、宠物训养与美容、中兽医等实训室,另外还有中草药园、牧草栽培园、各种小型动物养殖场等校内实训基地。其中有些实训室仪器小而多,有些则仪器大而贵,有些则化学药品多且有毒,有些则经久耐用且无毒副作用或对人体无不良影响。

由于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活的动物,接触的是鲜活的个体,学习的是实用技术,其实践操作性非常强,实训所需仪器设备多且不方便挪动;学生人数一般不太多,多为小班授课,其专业课教学不需要大型阶梯教室。根据这些特点,本人觉得其教室设计可考虑与实训室兼用。这样可增强直观性,方便老师进行演示试验,方便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相结合,还能提高教室利用率。但教室作为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场所,是除寝室以外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如果与实训室兼用,则要求室内没有对人体有害的药品或其他物质,室内仪器较耐用、不易损坏且较廉价,当然还需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教室可与畜禽生产实训室结合,教室外可以与中草药园、植物园、牧草栽培基地相邻;或者教室内贮放一些小型仪器设备,或教室与存放小型仪器设备的小间相连,改变以往教室只有课桌与讲台的现象。如果从整栋建筑来看就是教室设在实训楼,教室与实训室有机结合。不过对桌椅也要精心设计,既要讲究使用的舒适性又要充分利用空间,尽量减少空间浪费,必要时可考虑在教室中间的桌椅上安装滑轮,根据课程需要进行自由组合,靠墙安装柜子存放什物或做成桌子与柜子两用式。

2.教室内布置设计突出专业特色

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室内布置完全可以与教学结合,增加学生接触专业知识的机会与频率,强化与巩固其专业知识。如室内摆设动物的整体骨架、动物的体表各部位名称图、各种组织器官的结构挂图、各种牧草图片、各种穴位图、药物配伍禁忌图等等,还可张贴各种专业报刊杂志的内容,窗台上可以种植各种真实的牧草或中草药植物,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天长日久的接触中熟悉、学会专业知识。教室内的多媒体经常播放一些专业视频,也方便学习,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此外考虑到专业课教学中小组讨论的需要,也可对室内布局进行合理设计,打破那种桌椅整齐排列的方式,采用分散布置的方式,形成学生之间能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室布置设计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特长与兴趣爱好,发动师生提出设计方案。

3. 教室外围护结构的设计突出专业特色

外围护结构的设计首先是满足保温防寒、隔热防暑、采光照明、通风换气的要求,合理设计其墙壁、天花板与地面结构、材料及门、窗、通风口的数量、尺寸和安装位置等。如电热器、散热板、红外线灯、热风炉、暖风机等防寒采暖设备的选择与安装,喷雾、喷淋、蒸发垫或湿帘降温、冷风机降温等降温设备的选择与安装等,都可以让学生参与,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结合。不过这样可能增加费用,但有些仪器可以考虑有偿使用的方式,让学生在享受中学会使用仪器。 转贴于

4.与个性化设计相应的管理制度

以上各种突显专业特色的个性化教室设计都会增加管理难度。那么管理方面如何应对呢?

4.1领导更新观念,放宽政策

目前教室一般是制式的,国家有统一的标准,多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即使曾经有过某些人性化设计也难于变成现实。在这方面,各级领导者首先应该放宽政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4.2实行承包责任制:硬件的购买与安装由学校出资完成,管理由承包者负责。承包方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是学生或老师个人。如同学生公寓楼的管理一样,学校给定出经费限额、电的基本限度、水的基本限度等各种基本指标以及各种基本制度,承包方节约的就奖励,超支的就处罚。

4.3定期收集信息,多部门配合:畜牧兽医专业的个性化教室要想更好完成它的功能,就必须成立一个管理委员会,每年进行一次用户调查和可用性评估,收集师生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教室和室内设施的使用与管理的合理化建议。这种专业教室在设计时应该倾听各课程教师的意见,吸收他们参与设计,这样也可减少以后管理的难度。在教室醒目位置张贴求救电话,保证师生使用教室遇到维修问题或需要支持时有畅通的信息渠道,这样可减少对设施的盲目破坏性,增加师生的满意度,利于管理。

参考资料:

1.数控专业工作过程导向一体化教室设计探讨,江洁、詹华西、李艳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2.高等艺术院校美术专业教室设计初探,汤朝晖、孔翠婷、杨晓川,建筑科学,2009.04

篇4

【关键词】畜牧兽医队伍;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0.引言

现阶段我国畜牧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牧民的增收,要买现畜牧工作的这一目标,就应当通过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来提高畜牧工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基层兽医是基层动物防疫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担了一线畜牧兽医服务工作,为厂大养殖户提供畜禽诊疗服务。因此,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既能有效实现对动物疫病的防控,降低畜牧业的损失,确保肉食品安全,提高畜禽养殖户经济收入,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既能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又能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

1.存在的问题

1.1基层基础设施与业务水平差

由于人员少、区域广,乡村社区疫病防治和畜牧科技推广任务较为繁重,有时部分乡级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还被抽去包村挂点搞行政事务。大部分乡镇连村级防疫员都没有,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开展。而防疫员都未受过专业培训,业务技能差,在防疫注射过程中,常存在注射部位、注射剂量掌握不准,发生注射反应不会处理,疫情不能按程序及时上报,因而部分群众不愿接受防疫注射,造成疫病流行;另外,由于疫苗从厂家到畜体经过的环节太多,尽管省、州、县、乡都有较好的冷藏设备保存疫苗,但到村委会的保存条件就很差,加之人少工作量大,因此防疫工作时间拖得过长,导致疫苗在常温下存放的时间过长,疫苗效价降低,免疫失败。

1.2技术人员知识老化

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或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1.3待遇低,队伍不稳定

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待遇较差,多数乡镇目前连村兽医都没有设置,遇到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开展,所以队伍不稳定,全年工作仅限春秋两次防疫注射。其次,由于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大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仪器设备基本上没有。再次,在改革中由于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而视同于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简单对基层站进行撤并了事,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

2.加强队伍建设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措施

2.1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

根据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担任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

2.2要明确具体工作要求,树立系统良好形象

一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基层民情。畜牧兽医工作的对象在基层、在广大养殖户。光坐而论道,不进村入户,根本不能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增强宗旨意识,坚持走群众路线,加强对群众的联系。二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要大力提倡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反对空谈,力戒浮躁,扎扎实实开展工作。三要突出工作重点,务求工作实效。抓好强制免疫。做到应免尽免,实现村不漏户、户不漏禽,真正把免疫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免疫效果;抓好疫情测报,提高预警预报能力。测报工作对于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至关重要,尽管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初步建立了乡村测报体系,但不少地方工作责任、工作措施还没有真正落实;完善应急机制,提高疫情处置能力。一旦发生疫情,要及时报告,迅速行动,采取果断措施处置疫情,坚决把疫情控制在疫点;加强检疫工作。要严格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对动物防疫条件进行严格审查。对逃避或抗拒检疫、免疫,以及贩卖病死家禽的,要依法处理;抓好扶持政策的落实。把基础数据搞准,切实做到公开、公正、透明。

2.3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

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控疫病能力。抓好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充实乡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发展村级兽医。按自然村50~100户农户设一个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最好是村民小组组长),通过定期培训使他们逐步掌握疫病防治的基本技能、畜牧饲养管理、畜牧科技推广等方面的知识;为每个村民小组配一套免疫注射器械。这样,村级兽医和村民小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可以大大缩短防疫注射时间,缩短疫苗在防疫过程中的周转时间,每次的防疫注射时间缩短到2~3周,这样疫苗效价和防疫密度才会得以保障。

2.4加强村、乡、县畜牧兽医人员的联系和交流

村级兽医人员和村民小组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可以及时把本地的畜禽产品流通情况、疫情及时反馈到村、乡、县,以便县乡畜牧兽医部门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做到疫情及时上报,疫病不出村,畜禽流通情况随时掌握的运作机制,上级主管部门也可将畜产品信息及周边地区的疫情信息,通过村级兽医和村民小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即时反馈到农户家中,共同作出相应的销售决策或预防措施。

2.5加强村社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对实用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通过村兽医和社民小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大力宣传与推广种草养畜、秸秆氨化、青贮饲料制作、饲料生喂、种羊串换、科学养驴、猪品种改良和厩舍改造等实用技术,从而使畜牧业完成从量的增加转化到质量和效益提升的飞跃,使之走向稳定健康、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良性轨道,从而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平昌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

3.结语

总之,加快畜牧兽医管队伍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公共卫生安全水平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只有进一步提高畜牧队伍的业务技能和水平,促进我县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我县动物卫生及其产品的安全水平。[科]

【参考文献】

[1]王殿新.浅谈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02:7.

[2]黄云逸.如何加强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的建设[J].中国农业信息,2013,05:168.

篇5

【关键词】畜牧兽医队伍;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畜牧业地位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在第一、二产业44个行业中产值居第四位;二是在大农业中畜牧业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占大农业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目前,我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黄牛、生猪、山绵羊和家禽存栏分别达到64.05万头、41.52万头、65.28万只和450.12万只,年出栏分别达到31.12万头、39.73万头、67.07万只和240.39万只,同比分别增长7.9%、9.1%、4.8%和8.6%;其中牛羊饲养量均居全市第一位,居全省第二位,全年肉类总产量达8.26万吨,禽蛋总产量2.54万吨,奶类产量达3500吨,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畜禽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草食牲畜饲养量已占总饲养量的81.4%。当前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然而在畜牧业发展不断壮大、效益渐好的今天,由于畜禽流通的快速发展,畜禽疫病仍在零星暴发,严重影响并制约了农村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为保障畜牧业稳步快速发展,完善和健全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对保障农村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2.存在的问题

(1)基层基础设施与业务水平差。由于人员少、区域广,乡村社区疫病防治和畜牧科技推广任务较为繁重,有时部分乡级畜牧兽医科技人员还被抽去包村挂点搞行政事务。大部分乡镇连村级防疫员都没有,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开展。而防疫员都未受过专业培训,业务技能差,在防疫注射过程中,常存在注射部位、注射剂量掌握不准,发生注射反应不会处理,疫情不能按程序及时上报,因而部分群众不愿接受防疫注射,造成疫病流行;另外,由于疫苗从厂家到畜体经过的环节太多,尽管省、市、县、乡都有较好的冷藏设备保存疫苗,但到村委会的保存条件就很差,加之人少工作量大,因此防疫工作时间拖得过长,导致疫苗在常温下存放的时间过长,疫苗效价降低,免疫失败。

(2)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一些基层的兽医工作者,很多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系统培训。而从畜牧专业学校毕业的人员,多数在县级或较大的乡镇工作,由于缺乏进修和技术更新,知识严重老化。目前,乡镇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很难承担繁重的疫病防治工作任务,堵、防、检、控等综合措施的落实缺乏应有的人员和技术支撑。

(3)待遇低,队伍不稳定。首先,由于基层防疫机构工作条件艰苦,待遇较差,多数乡镇目前连村兽医都没有设置,遇到春秋两季防疫工作只能临时找人开展,所以队伍不稳定,全年工作仅限春秋两次防疫注射。其次,由于基层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多年来大都是“一支针管鸡鸭全打”,仪器设备基本上没有。再次,在改革中由于只看到基层站存在的问题,不对兽医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忽视了基层兽医管理机构在公益服务方面的特殊性,而视同于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简单对基层站进行撤并了事,致使大量兽医基础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严重。基层防疫组织和队伍不稳,经费得不到保障,防疫工作的机制问题没有解决,使动物防疫的基础受到动摇。

3.建议

(1)加强基层动物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担任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

(2)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和培养专业人才。切实加强兽医工作能力建设,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控疫病能力。

(3)抓好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充实乡级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发展村级兽医。按自然村50~100户农户设一个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最好是村民小组组长),通过定期培训使他们逐步掌握疫病防治的基本技能、畜牧饲养管理、畜牧科技推广等方面的知识;为每个村民小组配一套免疫注射器械。这样,村级兽医和村民小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可以大大缩短防疫注射时间,缩短疫苗在防疫过程中的周转时间,每次的防疫注射时间缩短到2~3周,这样疫苗效价和防疫密度才会得以保障。

(4)加强村、乡、县畜牧兽医人员的联系和交流。村级兽医人员和村民小组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可以及时把本地的畜禽产品流通情况、疫情及时反馈到村、乡、县,以便县乡畜牧兽医部门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做到疫情及时上报,疫病不出村,畜禽流通情况随时掌握的运作机制,上级主管部门也可将畜产品信息及周边地区的疫情信息,通过村级兽医和村民小组畜牧兽医科技协管员即时反馈到农户家中,共同作出相应的销售决策或预防措施。

篇6

第一条为了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和合理利用畜禽遗传资源,维护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畜禽的遗传资源保护利用、繁育、饲养、经营、运输等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畜禽,是指列入依照本法第十一条规定公布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畜禽。

蜂、蚕的资源保护利用和生产经营,适用本法有关规定。

第三条国家支持畜牧业发展,发挥畜牧业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

国家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

第四条国家采取措施,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发展畜牧兽医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事业,开展畜牧兽医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宣传工作和畜牧兽医信息服务,推进畜牧业科技进步。

第五条畜牧业生产经营者可以依法自愿成立行业协会,为成员提供信息、技术、营销、培训等服务,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成员和行业利益。

第六条畜牧业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履行动物防疫和环境保护义务,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

第七条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畜牧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畜牧业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工作。

第八条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畜牧业生产经营者改善畜禽繁育、饲养、运输的条件和环境。

第二章畜禽遗传资源保护

第九条国家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以国家为主,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个人依法发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事业。

第十条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负责畜禽遗传资源的鉴定、评估和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审定,承担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论证及有关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咨询工作。

第十一条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畜禽遗传资源的调查工作,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状况报告,公布经国务院批准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

第十二条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畜禽遗传资源分布状况,制定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制定并公布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对原产我国的珍贵、稀有、濒危的畜禽遗传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及本行政区域内畜禽遗传资源状况,制定和公布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并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及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分别建立或者确定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承担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任务。

享受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支持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未经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处理受保护的畜禽遗传资源。

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应当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定期采集和更新畜禽遗传材料。有关单位、个人应当配合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采集畜禽遗传材料,并有权获得适当的经济补偿。

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新发现的畜禽遗传资源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前,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保护方案,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并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从境外引进畜禽遗传资源的,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经审核,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经评估论证后批准。经批准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实施检疫。

从境外引进的畜禽遗传资源被发现对境内畜禽遗传资源、生态环境有危害或者可能产生危害的,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商有关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

第十六条向境外输出或者在境内与境外机构、个人合作研究利用列入保护名录的畜禽遗传资源的,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同时提出国家共享惠益的方案;受理申请的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经审核,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向境外输出畜禽遗传资源的,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实施检疫。

新发现的畜禽遗传资源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前,不得向境外输出,不得与境外机构、个人合作研究利用。

第十七条畜禽遗传资源的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的审批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三章种畜禽品种选育与生产经营

第十八条国家扶持畜禽品种的选育和优良品种的推广使用,支持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单位开展联合育种,建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第十九条培育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发现的畜禽遗传资源在推广前,应当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者鉴定,并由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公告。畜禽新品种、配套系的审定办法和畜禽遗传资源的鉴定办法,由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审定或者鉴定所需的试验、检测等费用由申请者承担,收费办法由国务院财政、价格部门会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培育新的畜禽品种、配套系进行中间试验,应当经试验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培育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条转基因畜禽品种的培育、试验、审定和推广,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的规定。

第二十一条省级以上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可以组织开展种畜优良个体登记,向社会推荐优良种畜。优良种畜登记规则由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二条从事种畜禽生产经营或者生产商品代仔畜、雏禽的单位、个人,应当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申请人持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申请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生产经营的种畜禽必须是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或者鉴定的品种、配套系,或者是经批准引进的境外品种、配套系;

(二)有与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三)有与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繁育设施设备;

(四)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种畜禽防疫条件;

(五)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和育种记录制度;

(六)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三条申请取得生产家畜卵子、冷冻、胚胎等遗传材料的生产经营许可证,除应当符合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实验室、保存和运输条件;

(二)符合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种畜数量和质量要求;

(三)体外授精取得的胚胎、使用的卵子来源明确,供体畜符合国家规定的种畜健康标准和质量要求;

(四)符合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技术要求。

第二十四条申请取得生产家畜卵子、冷冻、胚胎等遗传材料的生产经营许可证,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并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六十个工作日内依法决定是否发给生产经营许可证。

其他种畜禽的生产经营许可证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发放,具体审核发放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规定。

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样式由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发放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可以收取工本费,具体收费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价格部门制定。

第二十五条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应当注明生产经营者名称、场(厂)址、生产经营范围及许可证有效期的起止日期等。

禁止任何单位、个人无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或者违反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经营种畜禽。禁止伪造、变造、转让、租借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六条农户饲养的种畜禽用于自繁自养和有少量剩余仔畜、雏禽出售的,农户饲养种公畜进行互助配种的,不需要办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七条专门从事家畜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繁殖工作的人员,应当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十八条种畜禽广告的,广告主应当提供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广告内容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注明种畜禽品种、配套系的审定或者鉴定名称;对主要性状的描述应当符合该品种、配套系的标准。

第二十九条销售的种畜禽和家畜配种站(点)使用的种公畜,必须符合种用标准。销售种畜禽时,应当附具种畜禽场出具的种畜禽合格证明、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销售的种畜还应当附具种畜禽场出具的家畜系谱。

生产家畜卵子、冷冻、胚胎等遗传材料,应当有完整的采集、销售、移植等记录,记录应当保存二年。

第三十条销售种畜禽,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以其他畜禽品种、配套系冒充所销售的种畜禽品种、配套系;

(二)以低代别种畜禽冒充高代别种畜禽;

(三)以不符合种用标准的畜禽冒充种畜禽;

(四)销售未经批准进口的种畜禽;

(五)销售未附具本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种畜禽合格证明、检疫合格证明的种畜禽或者未附具家畜系谱的种畜;

(六)销售未经审定或者鉴定的种畜禽品种、配套系。

第三十一条申请进口种畜禽的,应当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进口种畜禽的批准文件有效期为六个月。

进口的种畜禽应当符合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要求。首次进口的种畜禽还应当由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进行种用性能的评估。

种畜禽的进出口管理除适用前两款的规定外,还适用本法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的相关规定。

国家鼓励畜禽养殖者对进口的畜禽进行新品种、配套系的选育;选育的新品种、配套系在推广前,应当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

第三十二条种畜禽场和孵化场(厂)销售商品代仔畜、雏禽的,应当向购买者提供其销售的商品代仔畜、雏禽的主要生产性能指标、免疫情况、饲养技术要求和有关咨询服务,并附具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明。

销售种畜禽和商品代仔畜、雏禽,因质量问题给畜禽养殖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损失。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种畜禽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种畜禽质量安全的监督检验应当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种畜禽质量检验机构进行;所需检验费用按照国务院规定列支,不得向被检验人收取。

第三十四条蚕种的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生产经营和推广适用本法有关规定,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四章畜禽养殖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引导和支持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畜禽生产,提高畜禽产品市场竞争力。

国家支持草原牧区开展草原围栏、草原水利、草原改良、饲草饲料基地等草原基本建设,优化畜群结构,改良牲畜品种,转变生产方式,发展舍饲圈养、划区轮牧,逐步实现畜草平衡,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第三十六条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其财政预算内安排支持畜牧业发展的良种补贴、贴息补助等资金,并鼓励有关金融机构通过提供贷款、保险服务等形式,支持畜禽养殖者购买优良畜禽、繁育良种、改善生产设施、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

第三十七条国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畜禽养殖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需要恢复为原用途的,由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土地使用权人负责恢复。在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范围内需要兴建永久性建(构)筑物,涉及农用地转用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八条国家设立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向农民提供畜禽养殖技术培训、良种推广、疫病防治等服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国家设立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从事公益性技术服务的工作经费。

国家鼓励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和其他相关生产经营者为畜禽养殖者提供所需的服务。

第三十九条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其饲养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场所和配套的生产设施;

(二)有为其服务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

(三)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防疫条件;

(四)有对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

(五)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养殖场、养殖小区兴办者应当将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名称、养殖地址、畜禽品种和养殖规模,向养殖场、养殖小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畜禽标识代码。

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畜牧业发展状况制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

第四十条禁止在下列区域内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

(一)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二)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等人口集中区域;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养区域。

第四十一条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以下内容:

(一)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

(二)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

(三)检疫、免疫、消毒情况;

(四)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

(五)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四十二条畜禽养殖场应当为其饲养的畜禽提供适当的繁殖条件和生存、生长环境。

第四十三条从事畜禽养殖,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使用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

(二)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餐馆、食堂的泔水饲喂家畜;

(三)在垃圾场或者使用垃圾场中的物质饲养畜禽;

(四)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危害人和畜禽健康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四条从事畜禽养殖,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做好畜禽疫病的防治工作。

第四十五条畜禽养殖者应当按照国家关于畜禽标识管理的规定,在应当加施标识的畜禽的指定部位加施标识。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标识不得收费,所需费用列入省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

第四十六条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保证畜禽粪便、废水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防止污染环境。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违法排放畜禽粪便、废水及其他固体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应当排除危害,依法赔偿损失。

国家支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畜禽粪便、废水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设施。

第四十七条国家鼓励发展养蜂业,维护养蜂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宣传和推广蜜蜂授粉农艺措施。

第四十八条养蜂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危害蜂产品质量安全的药品和容器,确保蜂产品质量。养蜂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

第四十九条养蜂生产者在转地放蜂时,当地公安、交通运输、畜牧兽医等有关部门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便利。

养蜂生产者在国内转地放蜂,凭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格式印制的检疫合格证明运输蜂群,在检疫合格证明有效期内不得重复检疫。

第五章畜禽交易与运输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促进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畜禽交易市场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搜集、整理、畜禽产销信息,为生产者提供信息服务。

第五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对在畜禽集散地建立畜禽批发市场给予扶持。

畜禽批发市场选址,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距离种畜禽场和大型畜禽养殖场三公里以外。

第五十二条进行交易的畜禽必须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

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应当加施标识而没有标识的畜禽,不得销售和收购。

第五十三条运输畜禽,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采取措施保护畜禽安全,并为运输的畜禽提供必要的空间和饲喂饮水条件。

有关部门对运输中的畜禽进行检查,应当有法律、行政法规的依据。

第六章质量安全保障

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加强对畜禽饲养环境、种畜禽质量、饲料和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以及畜禽交易与运输的监督管理。

第五十五条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采取措施落实畜禽产品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畜禽质量安全监督检查计划,按计划开展监督抽查工作。

第五十七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畜禽生产规范,指导畜禽的安全生产。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擅自处理受保护的畜禽遗传资源,造成畜禽遗传资源损失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法有关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畜禽遗传资源和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经审核批准,从境外引进畜禽遗传资源的;

(二)未经审核批准,在境内与境外机构、个人合作研究利用列入保护名录的畜禽遗传资源的;

(三)在境内与境外机构、个人合作研究利用未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的新发现的畜禽遗传资源的。

第六十条未经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向境外输出畜禽遗传资源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海关应当将扣留的畜禽遗传资源移送省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第六十一条违反本法有关规定,销售、推广未经审定或者鉴定的畜禽品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畜禽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二条违反本法有关规定,无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或者违反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经营种畜禽的,转让、租借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三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三万元的,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违反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规定生产经营种畜禽或者转让、租借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情节严重的,并处吊销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六十三条违反本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法有关规定,使用的种畜禽不符合种用标准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五条销售种畜禽有本法第三十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销售的畜禽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吊销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

第六十六条违反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畜禽养殖场未建立养殖档案的,或者未按照规定保存养殖档案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七条违反本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养殖畜禽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八条违反本法有关规定,销售的种畜禽未附具种畜禽合格证明、检疫合格证明、家畜系谱的,销售、收购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应当加施标识而没有标识的畜禽的,或者重复使用畜禽标识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法有关规定,使用伪造、变造的畜禽标识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没收伪造、变造的畜禽标识和违法所得,并处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九条销售不符合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的畜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销售的畜禽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处吊销营业执照。

第七十条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个人核发许可证或者有关批准文件,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一条种畜禽生产经营者被吊销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由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自吊销许可证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种畜禽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第七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七十三条本法所称畜禽遗传资源,是指畜禽及其卵子(蛋)、胚胎、、基因物质等遗传材料。

篇7

【关键词】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 多媒体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55-02

【Abstract】The multimedia technique is applied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 of Preventive Technique of Domestic Animals Infectious Disease in the paper. It can overcome defect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rough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method, for example, the learning interest and quality of education are improved. It explores a new pathway on improving of teaching method about the course.

【Key words】Preventive Technique of Domestic Animals Infectious Disease Multimedia Improving of teaching method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容量大、学时数少、方法单一、手段陈旧,学生对要求掌握的知识背多思少、对要求掌握的技能眼高手低。[1]因此,作为畜牧兽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亟待改革。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也易于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为此,我教研室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并对教学研究效果进行了评估。

一、实验对象与内容

1.实验对象

为了使本研究更具科学性及接近客观事实,我们选择上学年平均成绩较为接近的畜牧兽医06级6个班240人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畜牧兽医06级1、3、5班作为实验组,共120人,畜牧兽医06级2、4、6班作为对照组,共120人。除对照组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施教和实验组按多媒体教学的实验方法施教外,其他条件均保持一致。为了使研究实验的顺利进行,还拟定了本次教学改革研究实验的安排进度表。

2.实验内容

我们选择重点、难点章节中总论“畜禽传染病的传染和流行过程”和各论中“猪的传染病”作为本次实验的教学内容,共40学时。另外,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将要求的知识、理解、分析、应用、综合五个层次有机结合起来。

二、实验步骤

1.自制多媒体教学内容

为了便于施教,真正做到科学、直观、形象、生动、实用相统一,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并根据李克东教授[2、3]等的“内容――目标――媒体”三维选择法,结合《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课程和教学特点,本研究主要采用录像、实物投影、Powerpoint教学课件和病例分析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授课。

2.编制出课堂练习题

为了了解学生对当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内容,我们编制多媒体形成性练习题。在每次授课结束前15分钟左右,将当堂课的形成性练习发给学生,通过笔试或提问的形式完成。

3.课程的设计与施教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设计理论,通过实验公开课及学生信息反馈,建立了教与学、教学内容与媒体等要素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学各环节全过程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可简单归纳为:课前复习――提问学生并引出授课内容――多手段的精讲――复习强化――练习强化。

4.教学效果评定方法

(1)课堂练习:在每堂课结束前l5分钟,以笔试或提问形式来完成,以检查学生对该堂课教学内容的消化吸收情况。

(2)组织考试:以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出题、改卷、监考均由非课题组的其它教师来完成。其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程度以及系统性理解、应用、综合分析的能力。

(3)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与评估:观察各组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他们对课堂讲授的反应,比较其学习行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4)学生问卷调查:以无记名的笔试答题方式,向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了解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并分析问卷结果,达到反馈信息,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考试结果

成绩可以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认识程度,而认知程度又体现了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调查结果可见,两种教学方法有显著性差异(P

2.学生学习表现情况

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学生进行课堂提问、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2)表明:实验组学生主动提问、主动回答及回答正确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实验组课堂气氛话跃,学生兴趣浓厚,并且学生主体性显著提高,当堂理解、掌握的程度要远远好于对照组。

3.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通过对实验组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多媒体组合教学比传统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理解教师当堂讲授的内容;更能牢固知识,提高学习成绩。100%的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用于《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课程效果好,并具有推广价值。

四、讨 论

《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主要的专业课之一。该课程的传统教学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教学内容较抽象;存在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数少的矛盾;采用以板书、挂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例如:所承载的信息种类和信息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学生单纯听讲,被动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难激发,很难做到当堂内容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吸收)。[4]

多媒体教学课件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家畜传染病的病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等特征,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内容理解更为深刻,知识的牢固性强。[5]本研究中统计结果证实:多数学生认同多媒体教学模式能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因而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并且多媒体解决了教学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有效地支配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使学生由原来的单纯的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能有机会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思维,从而增强了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7]

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较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优势,是21世纪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这一教学模式也能适应我国目前的高校扩大招生政策,在学生增加的同时,大课的讲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具有的远程播放功能,而解决师资不足的矛盾。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完善和改进多媒体软件,进一步提高视听的效果,增加动态图像资料,使多媒体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振湘.“动物传染病防治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实践.中国林业教育,2008,3:75~78

2 李克东、谢幼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2~129

3 李克东.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88~109

4 陈焕春、周 锐、肖少波等.兽医传染病学学科发展现状与展望.中国家禽,2008.30(11):1~5

5 刘世文、李百敏.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对教学的影响[J].高等理科教育,2001.2:41~44

篇8

关键词:动物疫病;监测;现状;问题;建议;恩施

中图分类号:S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1-0049-02

动物疫病监测是掌握动物疫病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方法,是掌握动物群体特性和影响疫病流行因素的重要手段,是评价动物防疫水平和制定科学免疫程序的重要依据。近年来,随着恩施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动物疫病流行状况的日趋复杂,动物疫病的防控形势日益严峻,动物疫病监测作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预警预报动物疫情,分析评估疫情流行趋势,在保障全市畜牧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恩施市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成立及职能

恩施市于2008年批准设立了恩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隶属恩施市畜牧兽医局管理,核定编制7人。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实施动物疫病的监测、预警、预报、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负责动物疾病和畜禽寄生虫病的查、治、灭、管、防等重大技术措施的实施;负责动物疫病预防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科普宣传。

2 恩施市动物疫病监测的现状

2.1 兽医实验室的发展

监测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兽医实验室这个技术平台,恩施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实验室于2009年初步建成,面积约100 m2,由于条件限制,只能分布于原畜牧局1楼和4楼,依托于2009年检疫监督项目,构置了酶标仪、离心机、蒸馏水器等部分仪器设备,基本能满足该市当时的血清学监测工作。2010-2011年借助于全省兽医实验室的考核验收,恩施市进一步完善了兽医实验室的建设,设有接样室、洗涤消毒室、血清学室、病原学室、档案室、样品保存室、解剖室,再次购置了电脑洗板机、纯水仪等一批仪器设备,配备了3名技术人员,建立了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制定了实验室相关管理制度,制定了实验室检测流程,实验室原始记录、检测报告、档案等软件统一规范。2011年通过了省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验收,取得了考核合格证,获得了一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的资质。

2015年借助于市政建设的需要,恩施市疫控中心及兽医实验室、疫苗物资仓库迁址改建,改建后的实验室面积达300 m2,有各种仪器设备48台套,新增了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核酸提取仪,冷冻离心机等仪器。布局更规范合理,设有解剖室、接样室、样品保存室、血清学检测室、PCR室、病原学室、仪器室、洗涤消毒室、档案室、保存室、更衣室等。目前的实验室已具备开展血清学检测、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的设施设备,基本达到二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标准。

2.2 监测网络建设情况

建立了科学的监测网络,能有效地监控全市动物疫情。全市建立了市、乡、村三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覆盖了全市各个村组,其中有17个乡级监测点,172个村级疫情监测点。村级监测点直接面对养殖户开展日常的疫病监测,从源头上把动物疫情扼制在萌芽状态,发现一般动物疫病及时处理,发现病、死畜禽、疑似重大动物疫病及时上报和处置,配合上级业务部门采样监测、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2.3 监测技术队伍状况

市、乡、村三级监测网点共有动物疫情监测人员511人,市级监测人员5人;乡级监测人员51人;村级动物疫情监测人员455人,由村级防疫员兼任。人员分布合理,能纵横监测全市各个部位,形成了应对动物疫情快速反应、快速处置的人员运行机制。

市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现有管理技术人员3人,实验室主任1名,兼任实验室质量责人及生物安全负责人;实验室技术负责人1名;检测人员1名,兼实验室仪器管理、档案等其他工作。3人全为畜牧兽医专业专科以上学历,中级职称,均具有较高的理论及实际操作技能水平。3人共同编制了本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能规范熟练进行各种血清学实验,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结果。3人均多次参加过州级监测技术培训,也参加过省、国家级培训。近几年,有2人参加过2届全州兽医技能比武,1人参加了1届全州兽医技能比武,在理论测试、实验操作及现场操作技能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4 主要监测工作

(1)每年春秋两防结束后对辖区内畜禽集中随机抽样监测,畜禽主要以抽取养殖大户的为主,兼顾散养户和屠宰场。对抽检样品分别监测猪瘟、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免疫抗体水平。这两次集中监测要求量大面宽,监测结果尽量能全面客观地代表全市的整体免疫效果,达到风险评估预警预报的作用。

(2)每年两次牛羊的布鲁氏菌病监测,对辖区内的牛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按饲养比例抽取血样,用虎红平板试验初筛后,疑似阳性样品用试管凝集试验重检。

(3)每年开展一次奶牛布病、结核病监测。对辖区内的所有奶牛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血监测布病,皮内注射牛型结核菌素进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监测结核病。

(4)每年进行2~4次H7亚型禽流感监测,主要针对活禽市场和一些重点养殖区域。

(5)规模养殖场不定期地送检。

(6)种畜禽场部分动物疫病的净化工作。

(7)发生疫病和洪涝灾害后开展的紧急流行病学调查、监测、诊断工作。

(8)病原学监测采样工作。

3 存在的问题

3.1 监测诊断技术能力有限

目前实验室能开展的监测诊断工作能力有限,方法单一,只具备开展畜禽的血清学检测技术,在疫病的实验室病原学诊断技术上还比较欠缺,只能开展临床解剖、病料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和使用胶体金快速检测卡,由于当前动物疫病的相似性和复杂性,有时很难判定疫病,而又得不到进一步快速论证,当前恩施市兽医实验室有开展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的设施设备,但缺少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3.2 监测队伍不稳定

由于动物疫病监测系列工作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目前监测队伍存在的问题,一是监测工作是近几年才逐步发展并加以重视的,市疫控中心专业监测技术人员偏少,整体业务水平不强,人员由主管部门统一安排调整,目前中心共有5人,既要从事动物防疫、疫病防控工作又要从事疫病监测工作,长期从事防疫监测工作业务熟练的只有2~3人,其余都是2016年陆续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有的临近退休,有的不是本专业人员,学习业务有一定的困难;二是乡村兽医监测技术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监测技术欠缺,工作报酬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3.3 监测采样难

近年来监测任务越来越重,采样量大,监测样品采样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是技术问题,由于采样技术有一定的技术性和熟练度,而目前乡村兽医技术人员普遍老龄化,虽经多次培训,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兽医人员掌握了部分采样技术,大部分不能操作到位,存在采样时间长,采样时对畜禽反复扎针,对畜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引起养殖户的反感;二是认识问题,一方面部分兽医存在认知和畏难的问题,没有认识到监测工作的重要性,认为他们的工作主要就是防疫,觉得监测工作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工作收入偏低,存在负面情绪;另一方面部分养殖户认为采样对畜禽的生长有影响,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3.4 对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指导性不强

虽对规模养殖场(户)的监测逐年在加强,但仍存在开展不够、指导性不强的问题。通过对近几年抽检的部分中小规模养殖场(户)免疫抗体水平分析,免疫失败的不在少数。一方面大部分养殖场虽然重视疫病的防控,但没有主动进行抗体监测的意识,没有认识到抗体监测的重要性;有的中小养殖场没有固定技术人员,怕麻烦,怕影响畜禽生长,不愿意采样监测,认为只要按照免疫程序注射了疫苗就高忱无忧了,不知道存在母源抗体的干扰、机体本身的原因、疫苗质量因素、免疫操作技术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免疫失败,使畜禽得不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由于市级监测技术人员有限,只能春秋两季抽检部分养殖场(户)少量样品,对免疫不合格的养殖场(户)临时建议指导,监测数量、监测频次和监测面不够,对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的指导意义不强。

3.5 样品本身问题

不按要求范采样,采集的血样存在溶血、量少、脂血的情况,有的不能用于检测,有的量少不能备份;拭子样品存在保存液过多或过少的情况;样品的编号不规范;部分样品没有真正做到随机,代表性不强;样品信息登记不清楚,填写不全。

4 建议

4.1 加强监测队伍建设

由于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专业技术性要求和越来越重的监测任务,建议主管部门能高度重视。一是加强市级动物疫病监测队伍的建设,扩充监测技术队伍,选拔一些懂专业、爱专业、踏实肯干的技术人员。加强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争到每年参加省、州级培训的机会,进行针对性学习和培训,不断更新提高动物疫病监测技术水平和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强乡镇兽医技术人员监测技术的培训,市级监测机构要每年制定培训计划,举办培训班,结合春秋集中采样监测到各乡镇现场指导,实地演练,指导样品的信息登记、编号及样品的运输和保存,提高样品的质量和有效性,逐步提高基层兽医人员的监测采样技术。

4.2 加强实验室技术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提高血清学检测水平,更新部分血清学检测设备以适应新的检测方法的应用,提高工作效率和检测水准;逐步学习掌握部分病原学检测技术,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施设备,提升实验室疫病诊断能力,使实验室更好地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4.3 加强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的监测

每年定期对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畜禽开展疫病监测,重点加强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的重大动物疫病抗体监测,进一步扩大监测面,增加监测量及监测频次,引导养殖户主动接受监测,指导他们做好免疫工作,制定较为科学的免疫程序,适时分析评估免疫质量,预判疫情风险。

4.4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针对监测采样难的问题,一是要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如《动物防疫法》规定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等情况进行监测时,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种用、乳用动物应当接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定期检测;检测不合格的,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予以处理;二是要耐心做好养殖户工作,提高养殖户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动物疫病监测的重要性,消除他们的顾虑,同时也要提高乡村兽医人员的思想素质。

篇9

1.1层层大办高标准粮食高产创建样板。把集成创新的成果,高标准地展示在样板上,2008~2012年,累计实施粮食高产创建37.2万hm2,其中2012年实施了11.12万hm2。2012年的粮食主要科技措施综合覆盖率达88%,同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2008~2010年3年全市粮食总产实现年均增幅8.38%,连续3年获省政府粮食生产一等奖、获农业部“2008~2010年度丰收奖和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1.2大办养殖小区。到2011年全市共立项扶持以优质种畜为核心的适度生猪规模养殖场(小区)258个,其中国家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立项新建万头猪场1个、改扩建1个;立项扶持种羊场2个,2012年完成牛冻精改良11.2万头,完成生猪人工授精43.2万窝。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昭通市现有农技推广机构405个,其中市级17个,县(区)级113个,乡(镇)级275个,比例为4∶28∶68。一是缺少村级推广机构,导致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十分突出。二是随着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专业化水平要求更高,基层仅有的农业综合服务站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2.2农业科技队伍薄弱2011年底全市农业科技人员编制4121人,实有3786人,市、县、乡分别为311人、1545人、1930人,比例为8.2∶40.8∶50。一是农业科技人员严重不足。全市现有的农科技人员,每人要服务1436个农民,平均每个乡镇农科人员要承担306.67hm2耕地的技术指导,其中畜牧兽医人员674人,每人要承担1351头大牲畜、9564头生猪、1330只羊和22037只禽兔养殖技术指导和防疫工作。加上山高坡陡、交通落后,作物、畜禽种类繁多,居住、土地、生产分散,导致良种良法不到位,动物疫病防治出现真空,小型农机具伤人时有发生等等。二是缺乏高素质领军人才。全市3786名农业科技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59%;推广研究员仅5人、副高以上人员仅占11%,中级技术职称占46%,尤其缺乏创新型领军人才,导致科技成果远远跟不上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三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农学和畜牧兽医专业占县、乡专业技术人员的52%,昭通市着力打造的天麻、苹果、蔬菜、魔芋、蚕桑等高原特色产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四是人员老化、知识老化。全市45岁以上农科人员占科技人员的34%。一般乡镇农科人员基本没有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五是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农科人员,特别是基层农科人员,不仅工作环境艰苦,待遇低,而且社会地位低,一般农业科技人员都不能参加公务员的岗位竞争,极大地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一方面留不住人,另一方面也要不到高素质的人。

2.3农业科技推广装备和手段落后到2011年,全市143个乡镇还有18个乡镇农科站、22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无房,现有121个有房畜牧兽医站中属危房的有6个。基本上没有什么办公设施和工作必须的仪器设备、场地,开展工作就靠一张嘴、走村串寨靠两条腿。

2.4科技创新乏力近几年,昭通市在大宗农作物和畜禽上缺乏自主创新品种新技术,无论种植业还是养殖业使用的良种和新技术基本以引进为主。由于属低纬高原,海拔高差悬殊形成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任何一种新品种新技术在昭通市都不可能全覆盖,导致新品种、新技术普及率不高,留下很多科技死角,影响整体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2.5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昭通市是一个山地占96.4%的农业市,加之一家一小块的耕地和复杂的耕作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机具的推广使用。

2.6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投入分散一是财政困难。昭通市是一个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农业大市,人口540万,2012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248.1亿元,收支缺口达6.28倍,部分县、大多数乡镇农科部门只有“养兵的钱”没有“打仗的钱”,大多数乡镇农科人员没有出差补助。二是农业投入分散。在相对落后的山区,基本建设成本较高,但由于体制问题,有限的支农资金还分割到各部门,真正从事农业科技工作的部门却无钱办事,导致基本建设与农艺措施脱节,直接影响到科技措施的落实和发挥。

2.7体制问题一是农业农村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农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本质特征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关系,导致土地细碎化,生产分散和居住分散,已成为实现现代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不可跨越的障碍,农业科技推广和实施也非常困难。随着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大量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得到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因为权属不属于自己,往往采取掠夺式经营,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再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2.8劳动力减少,生产者素质下降劳务输出是昭通市一项行之有效的农民增收致富措施。近几年农村每年劳务输出人数都在100万多,2012年达到135.7万人,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为留守的老弱病残者,不要说先进农业科技的接受和实施,粗放经营、土地撂荒已经随处可见。随着城镇化战略的推进,2012年底昭通市已经“农转城”59.4万人,农业从业人员正在大量减少。

2.9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基础设施脆弱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良田好地不断减少,尤其是金沙江三大梯级电站及三江四河诸多水电站建设,淹没大量良田好地。另一方面中低产田地面积大,全市高稳产农田仅占18%,中产农田仅占22%;全市耕地有效灌溉保证率仅36.1%,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2.9和4.2个百分点;养殖业的草场退化、厩舍简陋落后等问题普遍存在。

3对策建议

3.1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农业科技研发能力一是在现有体制情况下,农业科研部门要搭建“六个一”科技研发平台,即一个首席专家、一个研发团队、一个研发基地、一个研发体系、一笔稳定的研发经费和一个特殊的机制。二是推进市院市校合作,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与企业、合作社、专业户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建立科研、教育、推广、企业等紧密衔接的成果研发机制。

3.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一是以产业集群为平台,成立跨区域的专业科技服务站,确保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二是以着力打造的高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为主线,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三是聘请村级农业科技辅导员和兽医人员,其工资补助水平与目前村两委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持平并纳入财政转移支付解决,确实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四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方式。积极培养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技推广示范县;科技人员直接对口“入社”(合作社)“入企”(企业);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开展“三农信息服务无缝覆盖12316专家咨询”、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等,最大限度地扩大科技培训面。

3.3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在用途不变的前提下,有序有偿转让。鼓励和支持特色产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庄园购买土地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三是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四是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

篇10

关键词:寄生虫;标本资源;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43-44

寄生虫原本作为一种病原体,然而对寄生虫病的研究、防治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资源作用。寄生虫虫体标本对疾病种类确定、流行规律认识和采取防治措施具有决定意义,同时在保障人民健康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新疆农业大学兽医寄生虫标本室作为全疆唯一的寄生虫标本陈列室,曾是我校本科评估的亮点之一。经2004年统计,现有标本365种,其总数为6676个(陈列标本为731件;玻片标本为5945片,其中吸虫标本1331件,绦虫标本1368件,线虫标本1399件,昆虫标本2478件)。作者希望通过修补、完善管理后寄生虫标本资源,可以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兽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同时可以为新疆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提供材料,更重要的是可以作为新疆寄生虫病防治知识宣传的展品实物。

一、试验方法

1.试验材料。寄生虫虫体(未鉴定的或新鲜虫体标本),挑虫针,培养皿,标本瓶,载玻片,盖玻片,玻璃板,福尔马林,酒精,乳酸透明液等透明剂,中性胶等。

2.仪器设备。显微镜,数码互动显微镜,彩色打印机,数码照相机等。

3.试验步骤。①统计标本数目及年限记录: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按种类统计寄生虫标本室内现存标本,同时还统计了有年限记录的标本及其它占总标本数的百分比。②观察、鉴定标本:眼观——瓶装标本用肉眼观察,并对比形态、大小、颜色。镜观——玻片标本利用显微镜观察。观察时,先用透明剂对虫体进行透明,然后分别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原虫标本则用油镜观察。③新建、修补及改善标本。新建标本:蠕虫:本实验结合教研室项目进行采样或蠕虫剖检所获得的虫体制作了新的标本(要求:虫体新鲜、完整、典型虫种、采集记录明确)。陈列标本制作法:冲洗直接用固定液固定或先粘贴到标本板上后固定贴标签(注意背景、雌雄、背腹);玻片标本制作法:水洗染色脱色脱水透明封片。昆虫:采集标本内脏处理透明封片。原虫(主要是血液原虫):采集血液制血沫片染色风干。修补及改善标本,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对标本室内的一部分标本进行了修补和改善,如处理干枯的标本、换标本瓶、换液体、加液体、贴标签,使得虫体完整,便于观察;重新修补被压坏的玻片标本,重新封片或重新制片。

二、试验结果

1.标本统计结果:

我校陈列标本有1728件,其中吸虫141件、绦虫234件、线虫249件、昆虫780=324件;玻片标本有6904张,其中吸虫1616张,绦虫1468张,线虫1416张,昆虫2404张。将寄生虫标本室内所有标本的数目的对比统计详细见图2-1。

图2-1

2.新建、修补及改善标本结果(详细见表2-1):

表2-1修补、改善和新建标本数目的统计

3.寄生虫种质资源建设对实践教学的应用。1990年以前的标本占总标本的85%,至今其应用次数平均150人次/年。我校家畜寄生虫病学实验课程组在动物寄生虫标本收集、保存和管理上采取了新颖的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丰富的家畜寄生虫标本为动物寄生虫病学系列课程实验的开设提供了保障,学生通过标本的观察,增加了感性认识,有利于全面掌握实验内容,做到学有所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寄生虫标本在本科教学上的应用率与年限的关系,详见下图(图2-2)。

图2-2

三、结论与讨论

我校寄生虫标本室现共有2169种寄生虫,分别属于8门、12纲、32目、127科、424属。现有的寄生虫标本对本科教学应用率很高,尤其是陈旧的标本应用率较高。与现在相比,由于过去几十年驱虫防治技术还不成熟,经常可从各种家畜家禽体内发现各种虫体,因此现在必须保护好曾经整理好的标本。对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寄生虫标本对病原形态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现实生产生活中,随着驱虫防疫工作的快速发展,生态破坏,使得中间宿主濒临灭绝,导致生物源性寄生虫越来越少。所以寄生虫标本的完好保存是迫在眉睫的。另外,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督促学生在实验中正确使用好显微镜,掌握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标本损坏,亦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周晓农,林矫矫,等.中国寄生虫种质资源平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2006,(s1):1-10.

[2]朱淮民.国外寄生虫资源收藏与共享情况简介[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2006,(s1):17-23.

[3]孔繁瑶.家畜寄生虫学[M].北京:中国农大出版社,1997:15-16.

[4]王淑贤,赖为民,杨光友,姚学萍,等.动物寄生虫标本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4):150-152.

[5]王元松.肠道寄生虫标本的收集与保存[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02):175-176.

[6]王光西,张跃辉,等.寄生虫卵标本制作改进及使用效果[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3,(4);335-336.

[7]陈海宁,郝志明,朱显因,等.寄生虫图片资料检索系统[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6,(04):315-316.

[8]孙维东,姚新华,杨金生等.陈旧寄生虫标本整理试验[J].中国畜牧兽医,2008,(01):144-145.

基金项目:本文由新疆农业大学教研项目和本科生创新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