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篇1

1、加强农业方面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完善

加强农业资源的合理化利用,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为了确保农业方面各项工作贯彻落实到位,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从目前我国农业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看,我国农业法律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在农业自然资源中土地、林地等的流转、评估以及管理等方面没有严谨的法律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林地等资源的浪费;而关于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法律规范的不健全,致使农村道路交通、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等在发展中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的不及时解决会对我国农业未来的合理化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实现农业资源合理化利用的第一步便是加强农业方面法律规范的制定与完善,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制定农业自然资源的管理规范。土地、林地、水是农业生产赖以生存的资源,随着资源浪费现象的日益增长,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该方面的法律规范,针对土地、林地流转、评估及管理等各方面做出详细的规范,确保各项农业活动的有法可依。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法律规范的制定,为促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要加强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方面的保障。加强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立法部门有必要完善从事农业方面经营活动的法律规范,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扶持,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完善的农业资源法律保护体系,及时修改与完善农业资源保护中不健全的法律部分,从而促使农业资源逐渐实现合理化发展与利用。

2、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破坏是目前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加大农作物的产出量,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现象仍大量存在,而土地的过渡利用也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流失、土地肥力的下降,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华北平原的土地盐碱化便是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的综合体现。森林、植被等的破坏,加剧了生态问题的恶化速度。农业资源的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没有形成集约化,仍以自主经营为主,极大的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科技手段没有具体落实到位,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使我国农业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等3大效益的综合发展,而强化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完善生态农业方面的立法规范,让更多科学合理的规范成为农业发展的综合指导,促使各项农业活动有法可依。例如,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土地确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让农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从而为农业创造更大价值;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农业发展中要加强对农民科学种田知识的培训,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生态农业发展中来,在降低对农业资源的破坏程度的基础上提高农业产值,强化农业与相关研究机构、高校的联合发展,及时将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知识作用到实际的生产中,从而让农业资源更好的发挥其价值;加强生态农业知识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生态农业发展中来,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对科学种田方面的知识理解不多,因而各级农业部门有必要强化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篇2

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设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

2影响农业资源利用的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农业生态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农业资源和已经呈退化的趋势,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现象十分严重,很多时候,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对耕地过度利用,破坏其原有的生存环境,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等对农业的泥土和用水都造成严重的损害,近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急剧增长,都打破了农业资源原有的生长环境,因此,要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就要重新规划农业的发展模式。

2.1在浪费资源方面在农业生产方面,资源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玉米的秸秆就是很好的饲料和有机肥料,但是在收割后为了方便清地,采取直接在田地焚烧秸秆的措施,不仅浪费了农业资源,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还会影响生态环境;在农田灌溉时,很多农民为了方便直接把水管放在田地无人看管,造成大水漫灌的现象,这样不仅破坏了田地的收成,还促使水土流失,影响土地的二次耕种。

2.2资源与环境被污染方面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污染浪费的现象,比如:在饲养牲畜时产生的粪便都直接投入排水池中,农业生产中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农作物的农药含量大大升高,进而对人体造成伤害,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导致藻类的异常繁殖,引发水质发生恶化。这些污染现象都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3合理开发资源与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农业资源的保护就是要运用法律、经济、政治等手段,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对破坏和滥用农业自然资源的行为所实行的监督管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要正确认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在农业生产建设中必须要遵循自然环境的规律,不要只追求利益最大化,要着眼于全局,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3.2改善当前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化肥的使用,用自然光的光合作用代替饲料化肥,这样可以减少对土地的伤害,增加耕种的次数,提高产量,合理规划更重的密度,采取高杆作物和低杆作物交叉种植的方式,既节省耕地又可以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获得更多的能量,近而提高作物产量。

3.3在浇灌农田时要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农田浇灌的方式上也发生很大变化,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水资源的浪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浇灌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4大力开发再生能源。近几年随着农业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很多资源已经逐渐减少面临枯竭,因此,开发可再生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能源,这样既起到了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效果,又有效地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5要坚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相统筹、外源污染防控与内源污染治理相协同、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以“两个持续提高”为工作目标,重点做好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抓好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工作,探索建立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抓好示范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常态化;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力度,全面推进秸秆循环利用,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扎实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步伐;加强地膜监管,加大推动地膜回收与资源化利用力度,启动可降解地膜示范和推广,推动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探索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新机制,推进农业物种资源保护工作再提升;力争实现外来入侵生物防控管理工作制度化、监测预警信息化、防治工作长效化、防控管理分类化;实施现代生态农业重点工程,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创新发展;树立不同地区美丽乡村典型,推动形成农业农村环境联动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3.6要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生产力持续提高、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目标,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为前提,以保护农业资源、减少投入品使用、治理环境污染、修复农业生态为手段,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实现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产地(资源环境)安全的三个安全以及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确保资源环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生态文明程度。

3.7建立健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要想真正地实现环境保护,就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预警机制,避免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造成对农作物的伤害,导致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退化,影响土地的耕种能力,建立预警系统,就可以及时掌握农业资源的发展变化,针对出现的问题状况及时解决,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农业结构; 气象保障

河北省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就首先要考虑各地的气候资源条件,通过及时的气象服务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气象为生态农业服务的必要性

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中心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候资源的不足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生态环境破坏、农业气象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等已给粮食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需要气象服务做保障。因此,农业结构调整,特别是畜牧业、种植业、林业结构的调整,除了考虑市场因素外,必须以调整对象的适宜气候区为前提进行合理布局,才能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最大效益。

2 气象为循环农业服务的措施

为了适应循环农业理念下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服务,按照农业部公布的《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形势,必须一手抓生产技术的推广,一手抓防灾措施的落实,实行主动避灾”要求,气象部门应加强气象灾害的防范以适应气候变化的新趋势,做到早早预警、快速反应、措施落实,努力减轻灾害损失,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和“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这就要大力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本文认为最有效的措施应有下几点:

2.1 完善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 近年来,随着高科技的应用我省天气预报时效性和准确率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目前的天气预报水平特别是天气预报精细化程度不高,还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求。所以必须提高天气预测预报准确率,不断完善气象预测预报业务体系。同时,尽快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加强灾情预警,高度关注重要农时、重大天气变化,适时预警信息,重视气象灾害御防工作,实施气象部门分工负责制,加强对农、林、蓄牧业自然灾害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

2.2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科学规划农业布局和种植结构 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种植业结构的配置布局,直接影响农业的经济效益,也关系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如何合理利用当地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服务就成了当务之急。我省太阳能、风能、生态气候与农业资源、空中云水资源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科学利用合理开发和保护气候资源,对发展循环农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要认真依托高新技术,对重点地区,特别是山区进行区域高分辨率普查,在此基础上,建立气候资源数据库,对气候资源进行重新区域规划,再对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分区及其评价;让农业技术人员、村干部和广大农民快捷有效地了解当地气候情况,指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

2.3 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 要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就要有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为保证气象信息广泛有效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1)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开展精细气象信息产品研发;2)利用手机快速便捷的优势适时气象短信息;3)还要加强与电视、广播部门的合作,通过县(市)电视、广播等渠道把气象信息送到广大农民当中,4)应加大气象文化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实现气象信息村村通、人人通。

2.4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我省是干旱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多种原因的影响,部分地区严重旱灾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我省还是水资源非常短缺的省份,人均水资源量173.1m3,公顷均水资源量2032.71m3,人均和公顷均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水平。非常迫切需求对人工增雨(雪)以缓解水资源短缺。因此,一要建立统一的人工影响天气的现代化技术体系,展开有计划、有组织地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二要加强科学研究,攻破人工影响气侯的关键技术。总之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改善农业资源

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

篇5

低碳经济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基本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生产方式的改变等方式,以达到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或者提高其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双赢的目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具有低耗能、低排放以及低污染的特征。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应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农业的低碳化、生态化、规模化,从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

2.1低产率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大都是农民,规模化生产较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大都是延续传统的经营方式。总体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同时由于农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认识比较淡薄,在土地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对土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综上原因,导致了农业生产率低下,进而阻碍了农业发展步伐。

2.2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比较落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水平较低,对于先进科技的运用也比较少,致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3如何有效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有效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非常少,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就应该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以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基础,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的,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同时向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促进低碳经济下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2建立生态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有效措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潜在农业资源,避免其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及能源浪费。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有利于提高我国贸易出口,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增长;二是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为前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的有效施行;三是要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利用,选择合理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实现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开发,积极促进低碳经济下的农业发展。

4结束语

篇6

 

1 引 言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当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必须选择有效合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合理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自然条件因素

 

2.1.1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耕地资源缺失。由于近年来城镇的扩展,加快了我国耕地资源的减少速度。相关数据显示:1991 年比1990年减少161万公顷,而后1992年又比1991年减少220万公顷。另外,北方的沙尘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北方大量的耕地资源丢失;(2)耕地质量下降。近年来,我国土地所含的微量元素在下降,比如全国60%的土地缺磷,23%的土地缺钾。再加上受到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等的影响,我国耕地资源质量呈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2.1.2 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2300m?,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国际标准人均拥有水量2000m?的地域为严重缺水边缘,中国的水资源实在不容乐观。目前,全国已有600多座城市缺水,农村有8000万人口饮水困难,由于水资源缺乏,旱灾爆发越来越频繁,损失也越来越大。另外,中国的水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农业和工业生产产生大量的废水,严重破坏了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导致中国约80%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2.2 经济因素

 

相对而言,我国农民的负担比较重,特别是中西部农民普遍要比东部农民的收入低。农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本来国家应给予适当的补贴,但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过大,对农业实行补贴缺乏一定的现实性,除此之外,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对农业和农民征收高额税费的国家。目前,我国农民的经济增收不仅缓慢,而且还拉大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的加强,而且还对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直接影响。

 

2.3 技术水平因素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采用的仍是传统的生产方式,主要以精耕细作为主,对科技没有过高要求。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农村的劳动力过剩、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低,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可通过科技进步来实现,以此来实现农产品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率的目的,有利于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从而加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科技水平不够高、政府投入到科技研究方面的资金过少、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利用率较低等,我国农业科技的落后严重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水平。

 

3 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建立资源新机制,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鉴于我国农业资源实际情况,必须建立一个提高利用率,保护与更新资源的新机制,确保农业资源符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1)依靠先进的农业技术,确保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提高。我国在淡水资源的利用方面,还存在严重浪费的现象,粗放式地使用淡水资源,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对于一些比较有条件的耕地,可以提高其复种指数,进行立体农业开发,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提高利用率;(2)依靠政府的组织管理功能,确保农业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更新。作为政府来讲,对于土地的利用一定要有总体规划,禁止借开发的机会,任意占用耕地,对于必须占用的耕地,实行“占一亩,补一亩”的政策,来保证耕地的总体质量不下降;(3)通过价格机制来确保农业资源得到保护和更新。水资源的使用必须做到有偿使用,逐步提高水价,以此提高人们的用水成本观念。

 

3.2 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当前,若要实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目标,要搞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加快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在调整时,不光要对城镇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粮食,还要对城镇居民提供相关的农副产品;(2)加快农村小城镇的建设步伐。目前,我国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遵照就近的原则,主要的转移方向是农村附近的一些小城镇。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不光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对原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拓展,以此来满足城镇的发展需要,还要解决城镇的居民就业问题,增加相应的就业岗位,提高城镇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3.3 采用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3.3.1 运用节约资源的技术

 

目前,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采取有利于提高耕地利用率的技术,例如立体种植技术、多熟复种技术;(2)实现灌溉用水利用率的提高,例如沟灌、喷灌、滴灌技术;(3)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技术,比如可对土壤的营养成份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情况来对土壤所缺的营养成份进行补充;(4)有利于提高农药经济效益的技术,现在一些国家通过采用卫星和GPS定位系统,实现对全国病虫害的宏观监控,依据病虫草鼠害的预测报告,有针对性的使用农药,避免农药的滥用。

 

3.3.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发展农业经济可以利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资源环境遥感监测技术,主要是指通过人造地球卫星和地面接收系统,全面监控资源环境,及时对农作物的生长趋势和病虫害进行监测;(2)社会经济信息采集技术,主要是指通过收集并整理农业经济的相关数据,为制定相关的农业政策,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3)利用现代化工具,例如广播、电视、电脑等,为农业实现产业化提供快捷,有利于农业经营范围的扩大,通过获得较为全面、及时的信息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的方方面面,需要我国政府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要全面制定与实施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以及要切实调动农民群众和各方的积极性。

篇7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途径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由走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转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一些因素仍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一、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随着发展观念的改变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的投入,农业发展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也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1.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很多年了,但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问题还是存在,这对于我国的农业资源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水资源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其中人均耕地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短缺。

而资源过度开发以及资源不合理的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也很严重,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由于掠夺性的开采和自然灾害,我国的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土地损耗、水土流失、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2.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观念落后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只依靠传统农业模式和人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陈旧的观念,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有限,这对生产观念的改变产生了制约,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改进。而我国的现实国情和面临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巨大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部分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则无法具备这样的觉悟和意识。

3.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

随着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进展,但农业投入不足,所造成的农业技术装备的落后也制约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虽然我国的农业规模庞大,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与农业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农业科技人员的有效利用的不足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新技术等无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而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不高,造成农业生产依靠传统劳动力的比例较大,农业技术装备落后也带来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影响。

二、如何更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现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还要加强,要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从而缓解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的矛盾,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其次,还要提高国民素质,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从而树立先进的农业生产观念,实现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2.保护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是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而生态的可持续性也是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建立健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依法保护农业资源、治理生态环境。要保护耕地与草地资源、水资源,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草原退化,打击违法占用耕地的现象,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现象,增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与法制观念。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农业投入,依靠科学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农业循环经济更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达到资源持续利用与高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所以政府要强化职能,推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政策支持,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财政部门鼓励农业贷款投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技术支持。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在农业生产中,依靠节能高效型农业技术、再生利用技术等先进科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再加上之前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为我国所带来的自然资源的损耗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负面影响,所以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发展观、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依靠科技发展,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我国农业和工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采用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使得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农药化肥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渣、废气和废水等物质直接排放到了生态环境当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同时,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长期存在着掠夺式开发的现象,导致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生态环境日益受到破坏,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2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2.1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

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想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应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国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则是受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制约。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工作,都离不开人,需要以人为本。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有效提升农业的生产力,努力组建一支具有较强专业能力、有知识、有技术的高素质农业生产队伍。同时,对于农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应该不断加强相关培训工作,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和技术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将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开展培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新的创意,发现新的技术,因此,这一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者的素质,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有助于找到农业发展新的突破点。

2.2走科技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

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想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还应该走科技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换而言之,就是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充分将科技成果利用起来,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同时,利用科学手段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发展模式,使农业生产的收入得到全方面的增加。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农业信息站。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努力建立农业信息交流点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前期考察和调研农业市场,及时将真实有效的农业信息公布于广大农民群众。二是应该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和调整,实施合同的管理机制,鼓励并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进行标准化生产。三是应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建立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使农业发展实现产业化经营。

2.3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想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农业生态经济是重要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使我国的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还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大大减少对农业资源的浪费,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使劳动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从而使农民的收入得到增加。另外,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我国的农产品走向国际化,有效突破国际贸易的壁垒,使农产品的出口量得到大大增加。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求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并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以发展,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和方式,最终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测评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探索我国的农业资源,在此基础上,选择最有利于生态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严格遵循合理开发的原则,对农业资源进行有序、稳妥、积极地开发,严禁采取不合理的开发方式。另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

3结语

篇9

(一)我国农业人均土地少,经营规模小以及缺乏规范种植的现状,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有利于解决农产品需求日益增长与农业资源制约加大的矛盾。加强新村农业试验场农民种业技术员培训,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机制,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现代化农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逐步减少。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并举之路,既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又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既可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又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是通过提高单产、节约资源提高产量和效益的,既是高产、优质农业,又是资源节约型农业。

(二)我国要解决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这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标是提供足够数量的和高质量的农产品。我国的农业生产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着突出的挑战。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可以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提高附加值增效,这就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等关键因素上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只有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管理作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持续增收问题。

(三)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管理创新,有利于解决保护生态环境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矛盾。随着全球农业的加快发展,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增加,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这就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把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积极发展高产优质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

二、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的目标

随着农业国际化发展和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推进,一些农业发达国家高效农业发展不断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全球农业面临的收入与效益、供给与需求、生产与资源的矛盾凸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地多人少的国家,还是地少人多或地人适中的国家,都把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作为重要任务,作为解决农业发展面临突出矛盾的有力措施。未来全球农业的竞争是发展高效农业的竞争,是建设、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的竞争。新村农业试验场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使新村农业试验场整体农业布局得到优化

把新村农业试验场建成北京农业先进科技示范基地和培训基地,使农场整体布局得到优化。把科技园建成为国家级小麦、大豆、水稻试验园,并新增5到8个小麦、大豆新品系。把试验场发展成为北京乃至全国现代科技农业的样板、休闲观光农业的样板、有机农业的样板。食品产业发展规划上,将以食品园区为平台,做大做强传统食品,做精做细特色食品,做优做长现代食品产业链,逐步建成为北京最大的食品产业基地。将依托城镇建设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消费品批发交易市场,打造现代物流业。生态城镇建设将依托农场优美的生态环境、观光农业和丰富的河网化资源,大力推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使新村农业试验场成为区域经济中宜业宜居的新型现代生态城镇,成为北京人居住、休闲的“后花园”。

2、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资源得到科学利用

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使得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使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科学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新村农业试验场的整体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循环发展,农业区域优势发挥和市场需求得到有效结合,使得整体农业布局得到优化,形成农产品进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流通营销体系和能力,以及应对农业国际化竞争和挑战的较强实力,把农业资源和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基础。使新村农业试验场的整体农业及农产品生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发展协调的高效现代化农业。

3、新村农业试验场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发展创新现代化农业是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农业。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是发展高效农业的主要目标,坚持把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4、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发展创新现代化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创新现代化农业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明确的市场导向、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及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具有鲜明的标志和特征。坚持把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核心任务。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持续增收动力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农民尽可能多地得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利润,深度开发利用农产品,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三、管理创新现代化农业的具体做法

加快高效农业发展,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效农业发展之路。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的具体做法是:

1、立足北京现有资源优势,建设新村农业试验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要立足北京的气候资源优势,根据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资源,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按照农业区域优势,确立当地的产业目标和主攻方向,建设优势农业产业带,提高农产品的产出率和商品率。目前,新村农业试验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对农产品增产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2、建设、保护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集中建设水利骨干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保护,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建立健全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等农业基础体系完善。

3、加快推动新村农业试验场循环农业发展

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要循环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综合发展种养加工业,提高农业整体产出率。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要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循环利用资源,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

4、加快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科技进步创新

重点推广农作物简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加快发展新村农业试验场的科技进步是现代化农业的核心。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建立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体系。要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拓展农机作业领域。要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要重点支持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防灾减灾等领域科技创新。

5、健全新村农业试验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经营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办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在机械化防治病虫、测土配方施肥、供种供苗、农机服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等方面,推进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为农民提供全程化、系列化服务,有效解决农村缺劳力、缺技术、缺信息的问题,建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体系,建立队级植保机防专业队OO个、农机专业合作社6个,配备农田作业机械3000台套,同时建立肥料、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专业化服务体系。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健全新村农业试验场社会体系要求坚持高产、优质、高效并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的前提下关注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6、积极发展新村农业试验场适度规模经营

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尝试新村农业试验场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7、培养新村农业试验场新型农民科学种田

应把依法规范、加快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作为创新农村经营体制的战略举措,增强农民互助合作意识,切实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挥合作社在组织农民、落实政策、对接市场等方面的作用,提倡农民科学种田,使农业的效益得到最大化。

篇10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促进了农民增收。

一、园艺特产业发展迅速。据资料显示,2006年全省园艺特产业注重以综合利用为主的资源开发型经济、以无公害基地建设为主的绿色环保型经济、以资源道地性为主的特色主导型经济、以园区建设为主的集群式经济的发展,全年园艺特产实现产值283.7亿元,比上年增加38.7亿元,增长15.8%,农民人均园艺特产收入达到891元,比上年增加109.4元,增长14%。

二、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吉林省的农业资源为发展梯次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环境。东部山区,山药材种植和山葡萄种植成为农民增收主力;中部是粮食主产地,为长春、吉林两个城市提供直接消费的蔬菜业、果品业、苗木花卉业等;西部是草原地带,干旱少雨,发展豆类、葵花、辣椒等经济作物成为首选,特别是白城地区近年发展抗旱作物白刺、蓖麻、山杏、桑树等,走出了治沙、治碱增收的新路。

三、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过去在西部种植环境恶劣的地区往往是广种薄收,现在集中精力.发展“一亩效益田”、开发暖棚经济、建设“万元田棚”。特别是包括园艺、特产、经济作物、野生采集、庭院加工等5个方面的园艺特产业成为吉林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四、园艺特产业已成为全省第二大种植业。吉林省园艺特产业主要集中在参、鹿、果、菜、菌、药、蛙、薯产业,其他还有蚕、花、蓖麻、花生等项目。2006年全省蔬菜生产总面积达37.5万公顷,成为粮食生产之后的第二大种植业。吉林省特产业的组织化经营特点突出,平均订单生产率达到62%,龙头企业已达800多家,产品初加工产值近25亿元。各业生产的区域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多村一品、数乡一业、专项特色产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吉林省的山珍特产品有80%左右销往南方省份或出口东南亚市场;葵花、花生等优质油料产品外销量也在80%左右。红干椒、圆葱、肉葫芦、白萝卜等部分蔬菜产品几乎全部外销。全省先后制订颁布了无公害蔬菜、绿色鲜食葡萄酒等12项园艺特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