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阅读教学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59-01
一、概述阅读教学及其问题设计
想要推广初中阅读教学法,就要对其概念及基本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深入研究它的具体策略。
1.阅读教学的概念及基本方法。阅读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通过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相交流沟通。具体行为表现为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整个教学材料中所要表现的具体内容,包括了各种文字形式和深层次含义。在使用阅读教学法时,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和适应能力,只有学生真正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才能够使其发挥到最大的作用。阅读教学法除了提高学生对教学材料的理解外,更应该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一种发散性思维,使其不只是理解教学材料中所包含的知识、寓意。更应该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探索更多教学材料以外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教学教会学生的不只是收获课本上单一的知识,而是使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2.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及其原则。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环节对阅读教学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指的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对教学材料进行阅读和理解而设计的一些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学材料,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想要去了解这些材料。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掌握教学材料的内容。因此,要使阅读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就要设计一些比较优秀的问题。以下,是在进行问题设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原则性问题。(1)设计的问题要与实际教学结合,不能脱离教学大纲的内容、不能超出学生的适应能力;(2)设计的问题不要过于简单,要给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与想象空间;(3)设计的问题要联系教学材料,对教学有实际的引导作用,有一定的意义和内涵。
二、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当前的困惑及对策
1.当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困惑。阅读教学法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育中已经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应用,但是效果还不够明显,通过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育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当前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问题设计单一化。有一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总是采用同一种提问方式,学生对这些问题早已经司空见惯,很难提起兴趣继续阅读,这就促使阅读教学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2)问题设计没有体现实际应用意义。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实际起到引导学生的目的,只是一味追求问题数量的多少,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没有真正思考他们所要猎取的内容,导致了阅读教学效果不佳,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
2.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对策。(1)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适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科目学习。所以,根据这一特点,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这些问题中,从而帮助他们对教学材料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高科技的教学仪器来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比如现在初中教学中会经常使用到的投影仪、幻灯片等等。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故乡”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简介,让学生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故乡这篇文章的视频,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视频,可以使学生感受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情节是课文中未提及的,然后通过提问与思考,发散学生的思维,来完成阅读教学。(2)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适应能力相适应。每一个学生对新事物与新知识的接受与适应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与适应能力。只有这样设计问题,才能使阅读教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成功”一节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有所差异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都应该包括不同类型的学生。这样所分出的小组全面性更突出,组员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分完组后,教师可以让每一组都来讨论对成功的认识与理解,然后每个组派出一名代表对本组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3)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探索能力相适应。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如何才能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应用,就要在设计问题的时候突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如在上述问题“成功”一节中,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自由辩论的时间,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来进行自由辩论,看他们哪个组的论据更加具有说服力。通过自由辩论,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未知生命的探索欲望。这样,阅读教学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育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所以,它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我国文化的传承效果。因此,本文从何如进行阅读教育、阅读教育中设计问题环节的注意原则以及现阶段阅读教育依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剖析,提出了一些设计问题时的具体对策。通过这些措施,能够真正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困惑与对策
一、前言
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只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阅读是知识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阅读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积累了素材,这样写作时才能充分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写作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可见,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读是听的深化,写是说的提高,读和听,写和说是统一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读写听说四种能力的训练。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只读不写,或读归读,写归写等读写分离现象。一些学生课外书读了很多,但一说起写文章就头疼、害怕。
二、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困惑
多年来,初中学校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教学相分离现象严重。虽然很多语文教师讲授作文教学时会刻意强调注意,但不能很好地实现阅读和写作的链接,当然,更何况迁移的知识和方法,但单纯依靠征文每周两个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难实现目标的。另一部分老师关注和重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但不承认两者之间的联系,他们讲授“读”当然讲“阅读”,“写作”课程只强调“写”,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完全分离,完全无视“课本就是一个例子”,忽视研究和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作为知识的领导者,但不自觉的将两者联系起来,学生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这直接导致了学生从阅读取得了相应的收获,却不能在写作中很好的利用,造成阅读流于形式,结果不仅是让学生觉得学习“读”没有实际用途,从而缺乏阅读的热情和动力,让学生感到“书面形式”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成为水源,无本之木。
也有许多教师感到困惑,我觉得学生读的文章已经很多,怎么还不会写的文章吗?事实上,失去了作文教学的基本的东西――阅读,去谈论所谓的写作,提高写作水平,是不太可能的。我探索“初中学校语文教学的阅读和写作综合办法”的目的是在阅读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教学现象脱离所提出的方法的具体实施缺乏,实践希望在语言教学的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积累素材,学习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为学生的写作指导,努力实现一体化教学,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教学渗透初中在一起。
在阅读中,学生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经验,并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但是,这些知识可以应用在实践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或不是学生阅读的文章阅读深入社会,是提高阅读能力本身是一个考验,只有学到的应用在实际写作,才是真正的阅读的作品,也说明了学生的阅读水平有所改善,当然,经常阅读学会使用他们的书面,写作技巧也必须相应增加。单一的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都不是“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方法”所提倡的。
三、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有效整合教学的对策
(一)在阅读过程中学习积累写作材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素材是写作的“源”和“根”。但是,“读书”的“蛋糕”,但足够大的一块,怎么能积累一些有用的东西写许多材料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阅读,通常什么事情应该是能够引导学生积累,如何积累,如何申请,所以这个问题后,那么它是不是一直在做它永远?许多教师担心教学任务和工作量问题,我认为,没有必要担心,教师只是引路人而已,等学生们领略到其中的乐趣,养成积累的习惯,他们自会独立积累,积累多了,运用的就熟练了,将面临写作时,写作是一种享受。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不会有非常有效的,但一旦有一定的“量”是写作水平会发生“质”的飞跃。
(二)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如何使用写作材料
把平时积累的材料很好的运用到作文中需要有一定手段和方法。
一方面要根据主旨选择适当的材料。选材要更加具有说服力、表现力和感染力,要具有典型性。写人写景角度要新,写事写物感受要独到,也就是说选材要新颖。
其次,对材料进行详略处理有的材料与中心关系密切,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更有力些,这样的材料就要详细的写;有的材料与中心有关但对于表现文章中心要弱些,那就要简略的写。
最后,在两个相连材料之间安排过渡有时文章中要把两个材料相连,但是读起来联系又不是那么紧密,这就需要在两个材料之间安排过渡。用一些既关联上一个材料又关联下一个材料的语句或者语段将两个材料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
(三)在阅读过程中学习成文技法
文章的开头结尾一般来说分为点明中心开头和交代四要素开头,还有的是描写环境开头;结尾又分为 交代结局、总结中心、抒发感情、首尾呼应结尾等。
同时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用一定的写作手法可以能使得所描写的人物、动物和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可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激情,给予了学生阅读的动力,使得写作教学最终服务于阅读教学,真正实现阅读写作的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年07期
[2]张宏英,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0年10期
[3]滕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法之谈[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年04期
[4]王胜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生活的结合[J];学周刊;2011年19期
[5]程明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空间[J];学周刊;2011年01期
篇3
小学生所具有的自主阅读机会特别少,一般情况下,老师均会以自己的经验及想法限制学生对于所读文章的思考及感悟。尽管此种教学模式提高了生生对话及师生对话的运用概率,让课堂变得更为热闹,然而它却降低了生本对话的运用,无益于学生独自阅读水平能力的提高。
二、促进小学阅读教学创新实践的方法研究
1.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长时间以来,绝大多数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中习惯于拿着教辅资料,依据作品撰写的年代介绍其时代背景,随后再对作者进行介绍,依据文章内容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概括段意及主题思想,最后再对作品的写作特色进行讲解。此种生硬的教学模式活生生地把文章肢解开来,在此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及老师的观点,无法实现对文章的自我阅读。事实上,在这个提倡素质全面提升的年代里,老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重视学习方向的引导,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小学生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所起的作用理应为启发和激励学生的作用,增强学生与文章之间的对话及交流,重视其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积极性,促进其阅读水平的提高。
2.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鼓励是促进学生阅读的力量源泉,一旦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那么他们便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生出一种主动的需求。所以,老师在进行小学阅读创新时理应将兴趣放在首要位置,恰当地提出阅读要求,学生阅读文章的方法理应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相符合,如此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此外,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注重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
篇4
文献标识码: A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疑难与困惑所在。但现在很多的老师并不清楚学生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哪些地方是学生不懂的或者是是懂非懂的。所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势在必行,这不仅仅关系到教师专业的发展,更是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真实状态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传统被动的接受知识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直以来,对于阅读教学中“谁”是课堂提问的主体的争论从未停止过,黄厚江[ 黄厚江.为谁而问――也谈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语文建设[J].2006年02期]认为问题由谁提出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弄清问题是为谁而提出的。因为,即使问题是由学生提出,而目的却只是为了教师教学意图的实现,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即使问题是由教师提出,但却是为学生的谁来问,都应该肯定其价值。但现行的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设定的。如一位老师在分析《白毛女》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白毛女》一文体现了怎样的阶级对立?然而这样的一个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无疑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还不完全具备分析和推断的能力,所以问题超出了学生的思维层面,是无效的,更谈不上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换一个角度去问可能会好一点,如:杨白劳带回家的年货和黄世仁家想成怎样的对比?这样问题被简化了,而且角度更新颖,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角度应该是站在“教”的对立面,不能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进行提问,忽视了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显然这样的提问是失败的。二、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所谓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困惑,更好的理解文意,即“问”是为了“不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了解学生的学情。(一)课堂提问要基于学生的真实状态;教师要依据学生现实的相关知识,学习能力以及习惯思维水平来具体分析学生的基础,即包括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疑难之处,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只有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才是有效的,也才有针对性。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背影》[ 董水龙.只教懂得,不教已懂得――《背影》教学案例。语文学习[J].2006 (6);34]时,是这样确定学情的。通过对学生平时的作文所体现出来的感情,他认为学生在阅读课文后,能够很轻松的理解这篇课文的主旨是“父爱”,这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如果教学之教授这些,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难点就在于,《背影》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作者表达了内心一种复杂而又独特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学生无法体会的,也是依靠他们认知基础所不能感悟到了的。于是,教师在确定了学生的学情之后,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三个问题,1、文章有条分界线,分开了记忆与现在两个部分,你能把他找出来吗?2、为什么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两年余了”?3、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而不是他的外貌,语言或品德之类的?这三个问题的设置主要着眼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和欣赏探究课文的角度来进行设计的,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目的是让学生理清《背影》这篇文章的线索,提高学生品读文章的质量;第二问题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对关键句的解析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复杂而又独特的情感,从而形成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是在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是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通过第三个问题的设置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创造,把学生向情感防线引导,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自身的情感有效地融合到了一起,从而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自己人生的体验。(二)课堂提问要切记碎问碎答;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没有不提问的,似乎没有了“提问”的教学手段,教师就无法完成教学目标。显然,课堂教学中冲折着大量的碎问碎答。其实,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是不需要进行大量提问的,可以设计学生实践的活动来代替,如指导学生进行默读,查阅,听读,复述等,这样就将听、说、读、写的环节充分落实到语文课堂中来,也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如《归园田居》可以采取这样的设计方案:
教学步骤一、音读
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注意节奏。
2.老师正音
[屏幕出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教学步骤二、意读1.教师引导:再次自由朗读,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疏通文意
(明确:尊重原文,借助课下注释,适当扩展)
2.经过诵读的体验之后,请同学发挥想象力,然后用语言给同学们表述一下诗文呈现一种怎样的画面呢?(分组讨论)
(明确:透明的月光、静谧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气息)
篇5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教学 创新
课堂亮起来了、动起来了、响起来了。声光电、唱念打,各种手腕纷繁退场,把课堂打扮得花枝招展……语文公开课的课堂教学都是那么华美,那么繁华。我们听课者都会沉醉于小手常举、小口常开的氛围,满足于多媒体全方位轰炸和教员的激情豪放,观赏于大快人心的评价艺术。当我静下心来时,常常在思索:语文课堂上五彩缤纷、沸沸扬扬的表象里,涵盖的终究是什么?学生们在这样看似繁华的课堂里,学到的又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缺失呢?首先,这能否与没有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关呢?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以语文才能为中心的,而读与写的才能是语文的根本才能。语文课改应该有利于增强与进步学生的读写才能。但是当前的语文教学,注重了“全面”,而对“中心”问题却有所无视。
1 不要淡化教学过程中的语文认识
语文认识是指教员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有清醒而明晰的进步学生语文才能的意念,一直不遗忘一个语文教员的职责。一是学生在个体阅读以后交流感悟体验的时分,教员常常只关注学生所说的内容,如意义能否正确,能否有创意,至于言语表达得如何就不计较了。二是在阅读文本的根底上拓展阅读的时分,有时应用文本表达上的委婉朦胧或留下的空白,需求学生用本人的生命体验去诠释去补充,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充盈去丰厚;这些时分常常时间仓促,不容学生经过比拟鉴别、剖析归结的思想活动,然后付诸言语表达本人的阅读感受。这样,好事没有做到位,没有做踏实,拓展性阅读徒具方式而已。三是把上述口语交流的内容转化为书面文字的时分,以为内容根本正确就能够了,文字表达方面的评议常常敷衍塞责、马马虎虎,以至就基本不加评议。
2 不要把阅读教学课上成阅读了解课
大家晓得,阅读了解与阅读教学有不同的目的任务。阅读了解是“经过书面言语的感知取得意义的思想过程”(《教育大辞典》),是“搜集处置信息、认识世界、开展思想、取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规范》)。这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所要到达的目的和必经的过程。简而言之,“读懂了”,阅读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而阅读教学就不同了,它是为培育学生的阅读才能和良好的阅读习气,为学生今后的独立阅读打根底而停止的“教与学相分离或相统一”的活动,是“学生、教员、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不只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且要在此根底上学会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只要经过言语文字的载体了解内容,而且要关注言语文字载体自身的物质存在。其实,所谓课文(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文章”)的意义就包含着内容意义和方式意义两个方面,只需内容意义而无视方式意义,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两者统一得好,教学得法,是能够到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性境地的。多数状况下,教学还是要走一个来回,即让学生从言语文字动手了解内容,在了解内容的根底上看看言语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
3 增强语文认识
笔者以为语文教员在课堂上必需树立“无时不语文”的思想,时时处处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首先,有明白的言语表达锻炼认识。学生无论是口头说还是书面写,都是锻炼言语表达。既然是锻炼言语表达,都必需有内容和方式上的请求,就得在言语表达上下时间。锤炼言语就是锤炼思想,言语流利了就是思想伸展了。
其次是学生有充沛的言语理论时间,有注重学生在理论中积聚和运用言语的认识。教员有意引导学生不时内化语言,不时丰厚充盈本人的言语库存。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在练习表达时,能不时显于笔下或口语之中。而不是一味鼓舞学生“用本人喜欢的方式”(即头脑里固有的言语)来表达,与吸纳语言脱分开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员一直据守本人的“岗位”,种好本人的“义务田”。
篇6
一、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千百年来,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由此可见,预习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有效生成,张扬学生个性,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
教师要调动学生内在的所有好奇心与积极性参与到预习中,让学生信心十足,动力强劲。在布置预习作业之时,教师切忌用命令的口吻,生硬的语气强加给学生,将单调乏味的语言化为激励的话语,对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学习,将大有帮助。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诸如学习程度,兴趣爱好等等。为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预习心境,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增加弹性,绝不过多地给学生定框子,或将要求定得过细,让学生摆脱不必要的束缚,自由地去探索。
如:读一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或章节,课文中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把它摘录下来,想一想,这些词语可不可以换成其他词语?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二、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转贴于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照顾学生差异,注重课堂操作效率
篇7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自主提问;教育意义;现实问题;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28-0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提问质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结合文本,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针对疑难自觉主动地组句发问突破未知,达到理解文本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教师应当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设计问题主宰教学活动的不良局面,把针对阅读文本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调动学生运用已经储备的语文知识和阅读能力去有效地阅读文本,培育学生阅读文本调动思维大胆提问的精神和勇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班里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相互提问,相互讨论,共同提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能力,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条件。语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语文课程读本。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针对阅读文本提问、辩疑、解难尤为重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那就应该从培养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提问题的能力开始。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的教育意义
(一)发挥主体作用,培育自学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大胆主动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参与进来,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占有更大的份额,自主学习的机会多了,教师的“影子”变小,学生的心里空间变大,课堂中的问题又是学生自读文本生成的,解决问题的“坡度”变缓,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思维也会活跃起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会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
(二)有助共同提高,促进个性发展
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不同,会导致他们阅读文本时生成的问题呈现多样化。教师只要能够正确认识,恰当点拨引导,学生就会处在一个情绪高扬的激发点上,他们会争相说出自己阅读文本时产生的疑惑,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学生个人在思维、表达、情趣、意志等方面的不同都会在他们提问答疑的叙述表达中表现出来,教师抓住这些不同,因人而宜,有针对地结合文本进行教学,既能提高全班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形成民主氛围,利于教学相长
课堂里,学生针对阅读文本大胆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并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敢于和教师对话,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的。学生提问的自觉性、积极性越高,课堂的民主氛围也就越浓厚,反之亦然,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生的提问答疑中,不乏价值不匪的质疑和见地深刻的认识,不仅其他学生没有发现没有思考,很有可能连教师在备课时都没有发现没有理解。这些会让其他学生往纵深方向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也会让教师拓宽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路,提高语文教学能力,师生共同获益。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的现实问题
(一)固化教学方法,师提问生答题
通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是我们惯用的教学形式。这样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展开,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师设定的教学任务,看似有很强的方向性和时效性,但是课堂阅读往往被僵化为一种格式,学生只能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下思考衍生几个“子问题”和“子子问题”,再一步一步回头向着教师提问的指向迈进,直到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任务。
(二)湮没主体意识,失去主导作用
师疑生答,长此以往,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固态的藩篱,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和活力,教师课堂形式设计一层不变,]有新意;学生索然无味,失去兴致,主动性消失,创新意识被湮没,课堂阅读活动停滞静止,变成一潭死水。纵然,教师在阅读文本解析上,讲得很精彩很生动,学生依旧没有“入戏”,一脸木纳,情绪低迷;课堂里,教师“教”得波涛起伏,学生“学”的波澜不惊,没有师生的有机互动,语文阅读教学的盎然生态没有生成,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教师的主导作用自然也就谈不上。
(三)病变教学理念,缺少自主质疑
造成语文阅读教学中“双主”失效的根结是教师教学理念在病变,教师不放心学生,害怕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是教师害怕不能完成学科知识的灌输和填鸭,没有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丢掉了教学的根本。
学生在语文课堂阅读学习中,不是不想问,他们对阅读文本有很多的疑惑,有不同于别人的思考,有许多情感价值的体验,由于课堂时空被教师挤占,学生是欲问不得;学生不敢问,害怕影响教师的思路,害怕不得要领受人嘲笑;学生不习惯提问,被教师“捆绑”得太久,生产生了依赖心里,习惯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不善于提问,课堂上没有机会拓展思维,找不到发问的角度和方法,不知道如何表述所要提的问题;即便是有学生提问,不是抓不住文本主题,支离破碎,不得要领,就是在文本的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偏题、离题,甚至与文本主题背道而驰。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的解决途径
(一)给学生平等,让学生敢问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影响。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教师就应该树立师生人格平等、情感相通的教学意识,放下自己的身段架子,去除师道尊严的旧念,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接触交流,消除师生之间的鸿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距,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论学生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好坏都一视同仁,从内心里接纳他们、包容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让学生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说出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为他们分忧解难。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具备的知识魅力,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心怀是精神的家园;既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科学文化知识,又让学生学到处世为人的技能。
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不轻易用“不”、“不对”等字和学生对话,不轻易否定学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会不断出现错误和问题,还会产生厌学情绪。其实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教给学生知识能力和不断纠正学生错误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具备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去帮助学生,教师要理性地面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耐心指导,不打教师腔,表情舒展,语调平和,表达婉转富有幽默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情和压抑心理。学生感受到了这种恒定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思维的大门才会自由地打开,才会充分的调动潜质大胆提问。
(二)给学生鼓励,让学生想问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文本质疑提问的活动是多样化的具有许多变量的动态的活动,但是,教师是可预测的、可把握的、可引导的,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对阅读文本解读不一致的观点。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搞笑,都是学生思维的结果、胆量的体现,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恰当的引导,肯定学生,保护他们提问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消除紧张的大胆提问,才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提问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对从多方向观察、审视文本,鼓励他们组织语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生成很多阅读文本的问题,有预设生成的,也有非预设生成的,预设生成的问题是围绕当堂课阅读教学目标任务的,教师要重视,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解答;非预设生成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时间和内容,教师应当倾注更多的热情和关爱,课堂上有时间可以解决的就让学生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存放搁置,以后解决,有始有终。
(三)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问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设置学生阅读文本发问解惑的具体情景,点拨、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感悟,拆散学生已有的语文认知构架,使其产生困惑,引发认知冲突,调动问题意识,激发内驱力,唤起思维念想,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就会主动去整理未知和疑问,组织语言有效表达提出问题,并进一步和同学一起辨析理解,从而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获得新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指导他们如何提问。教会学生抓住语文文本的文体特点和文章的篇章结构进行提问,引导学生从字词句篇在语言环境中组合规律、思想生成、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现实意义、生活体验等方面大胆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一要有明晰的思路。学生可以按照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给学生什么启示的思路去思考发问解疑;二要有恰当的策略。学生可以在已有语文阅读知识的基础上比较对照新旧文本去质疑发问;可以多维性发散思维质疑;可以运用想象联想方式质疑。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采取质疑问难,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教会学生把学和思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确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综合素质的一个好办法。只有这样,才会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老师遇到了这样的困惑: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却经常出现一放就乱、一放就难收的尴尬局面;老师在发挥主导作用时,又常常想面面俱到,于是一讲起来就没完没了,不知不觉中平等对话就演变成了一言堂,课堂气氛沉闷不堪,导致一收就死。
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呢?我认为,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每一位参与课程改革的老师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都有了深刻的体会,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都想尽可能的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是我们的老师们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三点却不甚清楚,并没有彻底的解决好,一是教者在什么情况下该大胆的放拿捏不准;二是教者对学生的放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三是教者在什么情况下该适度的收拿捏不准。
阅读教学中,尽管教师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以一种对话者的身份出现。这应该是对新课标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科学解释。因为从阅读角度说,阅读是体验和思考别人已经体验过的经验和已经思考过的问题,也是在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是一种心灵的探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有个放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主阅读体验的过程。
那么,什么情况下该大胆的放呢?我认为,在两种情况下必须大胆的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第一,当遇到需要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识记字词时要大胆的放。换句话说,就是在积累原始知识时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从事语文实践活动。另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也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有关工具书或相关资料,教者不可直接告知学生,这样做能培养学生主动索取新知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二,在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时必须大胆的放,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感悟,从而形成个性化阅读。学生阅读时,教者要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性,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提高阅读思维的有效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万不得已不要打扰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圣贤们早已总结出来的语文学习之道。教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反复地去读、去背,从读中扩大识字量,从读中体会选材的匠心,从读中发展思维的能力,从读中汲取人文的养料。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一位教育家曾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关系。”这也是在提醒我们,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者,是学习上的合作者,老师绝不是学生的主宰者,更不是知识的小贩。老师的职责就是要让学生尽情地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累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
当然,放,不是放手不管,不是放任自流。在阅读教学中,放,是让学生有自由阅读、自由感悟的空间,有一个咀嚼回味的余地。放的好,有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感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放前,老师要做必要的方法指导。我认为在放前,以下几方面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学习小组划分。教者可以把全班同学按4-6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协调好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二是阅读方法提示。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教者要指导学生区别对待,一般该采取何种方法。例如遇到叙事类的文章从记叙文六要素入手,阅读议论文从论点、论据、论证入手,赏析写景散文要注意写景层次、景物特征及作者抒发的情感,等等。三是课堂讨论交流方式。是自由发言,还是小组选代表发言,是小组内交流讨论,还是全班交流讨论,这些都要作妥善的指导。四是评价体系构建。对学生的发言作及时中肯的评价、适时的鼓励都能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者若能指导学生之间展开互评,更能激发学生交流的热情,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此,教者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大有裨益。
在放的过程中,教者也不是不闻不问,无所作为,教者应该发挥全程监控的作用,应该视学情适时而动。学生在阅读体验中,难免会出现思维障碍甚至认知偏差,教者要细心观察,及时察觉,在学生的思路堵塞处因势利导,点拨启发,疏导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学生遇到困惑、出现认知偏差时要及时鼓励,必要时作点暗示,让学生有种“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的感觉。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发现学生初读文章后似乎对文中蕴含的感情体会不够深刻,于是适时提出:文中父亲说了哪些话?请找出来读一读,学生听了后立刻在文中寻找勾画,马上回答:父亲共说了5句话。我便接着问,那你能体会出父亲每次话语中所包含的感情吗?这样,经过我的简单而有效的点拨,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明白了这些平平常常的话语含义丰富,对文中父亲的爱子之情体会也格外深刻。
篇9
【关键词】阅读 写作 设问 发问 鉴赏 灵感 课堂教学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84-01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须能写作,须能读书,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部分内容,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采用"读写分离"的模式。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即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正所谓"勤于读书,逸于作文", 读写渗透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而在这过程中,教师的善于设问和学生的勤于思考发问,又是开启智慧、激发灵感的金钥匙,是提高阅读和写作层次的催化剂,是积极推动阅读和写作进程、提高阅读和写作效率的关键,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读""写""问"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一、荡阅读之舟,品写作之味,聚写作之材
作文难写,怕写作文,是较多学生的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困惑和现象。而"肚中无货,无米可炊"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没有东西可写,自然没有兴趣可言;搜肠刮肚,自然写不出精彩文章。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作文中的这一瓶颈,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都熟知的道理;宋代大学士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即是说写作吸纳的材料要多要广,积累的材料要充分而丰富;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论述和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多读书是"目的",少做题是"手段",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多读几本好书,多背诵名家名篇,多积累诗词佳句,多扎扎实实的积累。这是借鉴我国传统启蒙教育中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存其精华,古为今用。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多读书、多积累来开阔眼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佳词名句、精思妙理等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广积写作的"粮草",引导学生熟悉掌握写作技巧这也是解决学生作文"有米可炊",不为作文而愁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教师设问,读中悟写,学生发问读中练写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叶圣陶)"。教材是启迪学生阅读和作文智慧的一把金钥匙。尤其是更新后的语文教材更不乏文质兼美的篇章,其中储藏着无穷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写作智慧。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相机进行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技能。
一是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写作方法和写作知识的指导。
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好契机和结合点,在教师设问,学生发问中进行仿学写训练。
三是通过阅读来积累和历练学生作文思想(立意)的厚度。
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操千曲,观千剑",在读中悟写,巧持阅读的彩练,学生作文时才能上演作文的精彩。
三、以写促读,疏流开源
以写促读,即是说通过写作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疏流"使"源"更"活"。
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形象的说明了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塞则"流"竭。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是间接地认识生活,是吸收;写作是直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表达。
通过让学生勤写勤动笔,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学生在写作中遇到困惑,会进一步激发强烈的阅读和求知欲,不断的获取新知识,进而弥补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在作文教学中恰当的方法指导,技巧点拨和语言的锤炼,对阅读无不起促进作用,写作能力的提高自然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作文的修改、评讲、反思、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样让学生"读了再写,写了再读"(茅盾),以写促读,反哺阅读,能让学生的阅读之兴更久,阅读之趣更浓。
总之,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休憩相关,密不可分,在教学实践中,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双剑合壁,并利用设问发问开启学生的智慧之窗,就能让学生读起来情趣盎然,透过文字联系生活,品味文本的芳香,感悟到文章的智慧和蕴含的人生哲理,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在主动拿起笔书写自己的苦乐年华、青春舞曲时笔底生花。
篇10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27-02
微课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大数据时代到来的象征。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教学形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性,将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短小的视频中,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使课堂充满活力。在数字化的环境下,微课给学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强化了学生的尝试体验,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获取信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阅读教学中微课应用的现状
微课为高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微课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相符合,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对当前语文教师微课技术掌握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微课操作方法,能将重点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向学生进行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多数教师具备微课的信息应用技术素养,能使用录屏大师等软件进行微课视频制作,能将教师的课堂讲解与微课教学课件进行高度配合,这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一些城郊结合部、偏远农村,微课的应用并不广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课的制作量少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较繁杂,同时大多数教师都是身兼数职,导致教师的备课、批改作业花了大量的时间。另外,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比较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迫切希望能够从教师那里了解孩子的情况,导致教师与家长沟通占据较多的时间,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微课的制作中来。微课制作与教师日常的备课相比,更具复杂性。教师要结合所教的课文内容进行APP制作,然后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录制和后期剪辑,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这导致微课的制作量较少。
(二)微课的内容质量不高
当前,阅读教学的大多数微课制作主要是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缺少相关的辅助资源,导致微课的完整性没有得到保障。通过对微课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微课视频的质量有待提高。首先,多数教师在微课教学时,节奏过快,导致内容的切换频繁,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讲述的知识点就已经过去。其次,重难点知识不够突出。一些教师将课文中的内容全部放在微视频上,学生不能分辨出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一般内容,无法发挥出微课的价值。
(三)微课平台缺乏管理体系
虽然当前微课发展迅速,但是微课网站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网站上的教学资源没有进行分类,也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大多数阅读教学的微课平台都没有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学生在看完微课视频后,不能得到相的反馈,导致微课的教学效果不好。由于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学生的拓展练习无法实现,没有为教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创建在线互动模式,教师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阅读教学中的微课教学实践
(一)利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
微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要遵循学科的内部逻辑。首先,要确保课前导入的高效性,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结构形式进行大致了解,并结合作者和创作背景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大脑中形成初步的认识。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将文章的重点内容提取出来,在微课视频上进行展示。这样,精炼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快速地理解文章。例如,在学习《开天地》一课时,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这个巨人的与众不同,诱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心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教师再利用微视频优势,给学生讲明学习本篇课文要掌握的内容,明确文章的中心主旨。
(二)利用微课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微课有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进行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感觉,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互动交流。微课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互动教学情境。例如,教学《观潮》一课,如果仅仅通过语言讲解,学生就无法想象到真实的潮起潮落的画面。如果以微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就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强化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同时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联想,实现他们对知识的自我重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利用微课进行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微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常受到家长、社会的干扰。而微课为分层教学的实施搭建了桥梁。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对知识点的层层深化,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适应,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可以在微信平台上一些文章,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选择不同的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分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四)利用微课丰富课程内容
课堂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微课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将阅读文章的内容和课外相关的文章进行整合,丰富课程的内容,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方便学生的学习。教师可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教师通过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并以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告诉学生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植物生长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学生对文章感兴趣之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
1.说一说自己最欣赏哪一位植物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2.除了课文和老师的视频外,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这样,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诱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五)利用微课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来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当前,大多数小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总是浅尝辄止,教师应利用微课优势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结合阅读文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提问,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思考,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去解开疑惑,使学生逐步展开探究式学习。其次,充分利用微课中的细节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通过推荐视频和文本结合的形式,扩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源泉。例如,在学习《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时,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在这里,教师用磁铁给学生进行简单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引力”一词,使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六)利用微课提高课外学习效果
要想阅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要做好课内文章的阅读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文章的阅读,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微课对提高课外阅读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相关的教学资料,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思考和探究,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秦兵马俑》一课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该篇文章的理解,教师制作出了与兵马俑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兵马俑有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与兵马俑相关的资料,和课文内容进行比较阅读、对比分析、综合概括,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
微课具有便捷性和实用的性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微课,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合理地运用微课,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微课视频制作,满足学生对知R的渴求,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别新均.浅谈微课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培训,2016(2).
[2] 蔡丹迪.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研究[J].亚太教育,2016(16).
[3] 张海冰.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6(16).
[4] 孙源婕. 浅析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
[5] 张轶群.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
[6] 杨清涛.浅谈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