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土壤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酸性土壤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酸性土壤的特点

篇1

关键词:M3通用浸提剂;土壤;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S1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91-2

0 前言

我国的土壤浸提剂研究和应用相对落后,目前仍然采用的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的常规方法即每种有效养分采用一种浸提剂,浸提耗时长,操作复杂,费时、费工、费药品、效率低。化验室测试能力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1982年美国Mehlieh教授根据美国的具体实际,提出的一种适合于中性和酸性土壤的联合浸提剂,M3方法用一种浸提剂就可提取土壤中的P、K、Ca、Mg、Fe、Mn、Cu、Na、Fe、Mn、Cu、Zn等多种营养元素,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土壤, 测定值和与之对应的常规方法有较好的相关性,并具有试剂稳定、浸提时间短、浸提着色与测试含量高等特点,引起广泛的关注。我国研究者对M3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始终未能进行系统研究和推广。本文根据我国对于M3浸提剂的研究情况,用M3方法测定我国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常规方法测定值比较,评价其适应性。

1 Mehilch3通用浸提剂简介

1982年由美国科学家A.Mehlich先生提出的Mehlich3号(M3)联合浸提剂,能够联合提取多种土壤有效养分,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土壤,测定值与对应的常用方法有极好的相关性,并具有试剂稳定、浸提时间短、浸提着色与含量高等特点,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美国得到普遍的应用。

M3浸提剂之所以能够适用于各类土壤多种元素有效养分的测试,是因为在浸提剂中:0.2mol/L HOAC,0.25mol/LNH4NO3,形成了PH值为2.5的强缓冲系统,而且可以浸提出交换性钾、钙、镁、钠、锰、锌等阳离子,0.015mol/LNH4F-0.013mol/LHNO3可调控磷从钙、铝、铁无机磷源的解吸[1];0.001mol/LEDTA可浸提出螯合态的铜、锌、锰和铁等元素。M3浸提剂自身很稳定,容易于长期储存不变质,浸提反应迅速仅需室温震荡5分钟即可。如配合ICP(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或AAS(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可更大程度的提高土壤测试工作效率。

2 不同土壤类型对M3浸提剂测试结果适应性评价

2.1 酸性土壤

黄明等选取江西省兴国县100个土壤样品,测试显示该地区土壤普遍呈弱、偏酸性,中性和碱性土壤极少。因此直接运用酸性土壤分析方法(Bray法)进行土壤有效P的测定。M3-钼锑抗比色法与常规方法测定土壤样品有效P的结果比较得出,两种方法测定酸性土壤有效磷的结果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9242,(n=100)。比较M3法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常规方法(1mol/L中性CH3COONH4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速效钾的结果表明,M3法与常规方法的结果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9498,(n=100)。对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铁、铜、锰、锌测定,比较M3-AAS法与DTPA法的测定结果显示其相关性均较高,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598、0.7601、0.8305和0.6255;宋建兰等研究酸性土壤得到的测定结果与其类似。

于群英等采用安徽省农业土壤,土壤类型包括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黄褐土等。采样深度均为0-20cm,pH值3.92-7.98,有机质10.6-39.8g/kg,小于0.001mm土粒10.6-34.6%。对于有效钾含量的分析发现,酸性土壤中M3方法和常规方法两者之间表现为极显著相关,其中相关系数为0.9614;酸性土壤M3法对酸性土壤有效磷的统计结果表明,M3-P与Bray-P相关极显著为0.9287,结果表明M3法可应用于测定酸性土壤的有效磷。

2.2 碱性土壤

于群英等采用安徽省农业土壤,土壤类型包括砂姜黑土、潮土、水稻土、黄褐土等。采样深度均为0-20cm,pH值3.92-7.98,有机质10.6-39.8g/kg,小于0.001mm土粒10.6-34.6%。对于有效钾含量的分析发现,中性、石灰性土壤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4,而有效磷具有良好相关性,相关系数0.8173,达到极显著水平。

刘秀珍等用M3通用浸提剂选取了山西太谷、运城、沁源石灰性土壤,采样深度0-20cm,风干后通过2mm筛,测定其pH为7.8-8.3。其中对于石灰性土壤中有效养分用M3方法与常规方法进行了比较和相关性研究,按照《土壤分析技术规范》进行常规方法的测定,结果显示:M3-P与Olsen-P具有良好相关性,其相关系达到0.8130,表现出极显著水平;M3-Na法是NH4OAc-Na法平均值的1.09倍,相关系数为0.9979,呈极显著正相关;M3-K法测定值与NH4OAc-K法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9609,两者的相互替代性良好;M3-Ca法的值差异比较大近10倍,平均为42.14mg/kg,NH4OAc-Ca差异比较小近5倍,平均值为38.09mg/kg。两者的相关系数0.5018表现出较显著的相关性,但结果显示两者的相互替代性较差;M3-Mg的测定值差异较NH4OAc-Mg大,相关系数0.9330呈极显著正相关,两者的相互替代性良好;对于微量元素的测试数据表明供试土壤的M3-Cu、Zn、Fe、Mn与DTPA-Cu、Zn、Fe、Mn测定结果表明,用两种方法测定值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都呈极显著水平。

韩秀英选取山西省晋中盆地、吕梁山区、运城盆地、晋西北、晋北石灰性土壤绝大部分耕地土壤,主要包括褐土、栗褐土、潮土、黄绵土、栗钙土5大土类,pH多在7.5-9.0,呈现出一定的碱性。测试结果表明:M3方法与常规Olsen法和中性乙酸铵法测定土壤有效K、P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84和0.925;与常规DTPA法测定土壤有效Fe、Cu、Zn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2、0.832、0.954,达到极显著水平(P

李酉开等对华北平原(北京、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天津等省市)61个pH在7.5-8.7范围内的石灰性土壤研究结果表明,M3方法与常规方法测定P与K之间都达到了极显著的相关水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6和0.994;宋建兰等在东北、西北、华北、西南等地47个中、碱性土壤上也得出了两种方法在测定土壤有效磷测定结果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而对中性和碱性土壤的有效锰的测定与DTPA法相关性较低,相关系数只有0.454。Elrashidi等也通过研究发现,对于有效锰分析M3法提取的石灰性土壤与DTPA法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仅为0.598。

2.3 其他未标注酸碱性土壤

祝旭东等选取沈阳市各乡镇随172个土样,将M3方法测试土样数据与常规方法测试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其相关性。测试结果表明磷元素(旱田)相关性为0.938779,水田相关性0.905098,钾元素旱田相关性为0.865785,水田相关性为0.928413,而氮的数据经实验结果分析比较没有相关性。

王永欢等采取M3 法和常规标准方法测定了水稻土、草甸土、棕壤和褐土, 共计41个土壤样品的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和有效硼。通过对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分析探讨其间的相关性,有效磷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9085,有效铜关系数为0.1556为最低。常规方法与 M3 方法所测定的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锌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其数值可以通过方程相互转换利用,有效铜、有效硼相关性差,二者不能够相互替代。

刘海涛等选取辽宁中部平原区草甸土和水稻土,采取M3方法和常规方法测定的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之间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于水稻土测试有效磷相关系数为0.8529,速效钾相关系数为0.8655;测定草甸土土壤有机质的相关系数为0.9659,而且数值变化区间较大;速效钾相关系数为0.9606。

3 结论与展望

在酸性、中性及碱性土壤中使用M3方法和常规方法对土壤的有效磷、速效钾测试的数据比较均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水平,两者的相互替代性良好;用M3方法和常规方法测试铁、锰、铜、锌等微量元素在酸性土壤中的含量也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在碱性土壤中两种方法测试钙、镁、铁、铜、锌这几种微量元素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锰在碱性土壤中采取两种方法测试结果显示出较低的相关性;铜元素在非碱性土壤里用两种方法测试得出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M3方法测定土壤养分比常规方法效率更高,便于自动化,在测土配方施肥批量化检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我们的研究也发现就M3方法与常规方法测试土壤相关元素的相关性而言,实验所用的仪器对于最后的数据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M3方法同常规方法测试土壤元素含量建立起相关性,为下一步通过田间试验建立的基于M3法测试结果的相应的指标系和推荐施肥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肃,李西开.Mehlich3通用浸提剂的研究,土壤学报, 1995(02):132-141.

[2] Mehlich A. Mehlich 3 soil test extractant: A modification of Mehlich 2 mum[J].Soil Sci plant.Anal.1984,15:1409-1416.

[3] 黄明,叶青,淮,等.Mehlich3与常规方法测定兴国县土壤肥力的相关性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8,(02):57-59.

[4] 宋建兰,崔建宇,薛会英,等.Mehlich3方法测定土壤有效养分的相关性研究[A].首届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118-122.

[5] 于群英,段立珍.用Mehlich3通用浸提剂法测定土壤有效磷和有效钾[J].安徽农业科学,2002,(06):861-862.

[6] 刘秀珍,孙立艳,马骏,等.Mehlich3通用浸提剂测定石灰性土壤中有效养分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299-302.

[7] 何平安.土壤分析技术规范[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3:123-124.

[8] 韩秀英.Mehlich3法测定石灰性土壤有效养分的适用性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01):104-110.

[9] Elrashidi M A,Mays M D,Lee C W.Assessment of Mehlich 3 and ammonium bicarbonate-DTPA extrac-tion for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fifteen elements in soils[J].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2003,34(19-20):2817-2838.

[10] 祝旭东,毛晓博,冯波,等.M3、ASI法测定土壤养分数据的应用初报[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06):9-10.

[11] 王永欢,陈洪斌,王丽,等.Mehlich3方法与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养分相关性初步研究[J].土壤通报,2008,(04):917-920.

[12] 刘海涛,董旭,代继光,等.不同土壤类型Mehlich3方法与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养分相关性研究[J].土壤通报, 2008,(04):921-923.

篇2

1 产品特点

为白色块状,在空气中能吸收水汽和二氧化碳。生石灰加水时发生反应,发热膨胀而崩碎,成为白色的粉末状消石灰(氢氧化钙),用生石灰量3 4倍的水量,可得到膏状石灰泥,用10倍以上的水量可生成乳浊状的石灰乳,呈碱性。

2 石灰的作用

2.1 能供应作物钙素养分,还能中和酸胜,消除毒害

南方酸性土壤中的氢离子和活性铁、铝浓度高,对作物有毒害作用,施用石灰可以中和土壤酸度,还可沉淀高浓度的活性铁、铝,消除毒害。有些含有机质较多的土壤,常会积累各种有机酸,对作物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施用石灰,可中和有机酸。

2.2 增加土壤有效养分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可调节土壤酸度,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加快土壤中有机态氮、磷及硫化合物的分解,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磷、硫的含量。此外,还可以促进土壤中氮、磷、钾、镁、钼等养分的有效化。

2.3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酸性土壤中腐殖质含量少,又缺乏钙素,物理性状不良,施用石灰后,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2.4 防治病虫害

石灰是一种碱性物质,对土壤中病害、虫卵和杂草均有杀死能力。如十字花科蔬菜作物的根肿病,茄科蔬菜的青枯病等,在酸性土壤中容易蔓延,而在中性至碱性土壤则很少发生。施用石灰能有效防止这些病害的发生。

3 在蔬菜生产上作肥料施用

中和能力强的石灰或同时施用其他碱性肥料时可少施,而施用生理酸性肥料时,石灰用量应适当增加。降水量多的地区用量应大些。撒施,中和整个耕层,或结合绿肥压青或稻草还田的用量可大些。如果石灰施用于局部土壤,用量就要减少。

酸性土壤石灰需要量详见表1。

石灰可作基肥和追肥,不能作种肥。撒施力求均匀,防止局部土壤过碱或未施到。条播作物可少量条施。番茄、甘蓝等可在定植时少量穴施。

酸性水田施用石灰作基肥,多在整地时施入。种植绿肥的水田,可在翻地压青时,每667m2施用石灰25-50kg,促进绿肥分解,加速养分释放,同时还可以消除绿肥分解时产生的一些有毒物质。如果土壤酸性较强,则每667 m2需要施用石灰50~1013kg,甚至高达150kg,才能见效。

石灰用作旱地作物基肥时,可结合犁地时施入,也可于作物播种或定植时,将少量石灰拌混适量土杂肥,施于播种穴或播种沟内,使作物幼苗期有良好的土壤环境。

4 在蔬菜生产上作杀菌、杀虫药剂使用

4.1

撒施

每667m2撒施生石灰100~150 kg,用于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可防治黄瓜、南瓜(黑籽南瓜)、甜(辣)椒、马铃薯、菜豆、扁豆等的白绢病,番茄、茄子、甜(辣)椒、草莓等的青枯病,白菜类、萝卜、、甘蓝等的根肿病,胡萝I、细菌性软腐病,姜瘟病,甜瓜枯萎病,豌豆苗茎基腐病(立枯病),马铃薯粉痂病,番茄病毒病(促进土壤中病残体上的烟草花叶病毒钝化,使其失去侵染能力)。

每667 mz撒施生石灰50-100kg,可防治辣椒疮痂病,白绢病。

在菜地翻耕后,每667 m2撒生石灰25-30kg,并晒土7 d,可防治蔬菜跳虫。

每667 m2施用生石灰50 k,可防治落葵根结线虫病。

在晴天,每667 m2用生石灰5~7.5 k,呈线状撒于株行间,可防治蛞蝓。

在保护地春夏休闲空茬时期,选择近期天气晴好、阳光充足、气温较高的时机,先把保护设施内的土壤深翻30-40 cm,并粉碎土块,每667 m2均匀撒施碎稻草和生石灰各300~500 kg,碎稻草长2-3 cm,尽量用粉末状生石灰,再翻地,使碎稻草和生石灰均匀分布于土壤耕层内,起田埂,均匀浇水,待土层湿透后,上铺无破损的透明塑料膜,四周用土压实,然后闭棚膜升温,高温闷棚10~30 d,利用太阳能和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热量,使土温达到45℃,可大大减轻菌核病、枯萎病、软腐病、根结线虫病、螨类、多种杂草的危害。高温处理后,要防止再传人有害病虫。

4.2 穴施

每穴撒施生(消)石灰250 g,可防治番茄的青枯病、溃疡病,茄子青枯病,马铃薯软腐病,西葫芦软腐病,甜瓜疫病,芹菜和香芹菜的软腐病,白菜类的软腐病和根肿病,韭菜白绢病,落葵苗腐病,枸杞根腐病,姜青枯病,胡萝卜细菌性软腐病,魔芋炭疽病,草莓枯萎病。

用1份石灰和2份硫磺混匀,制成混合粉,每667 m2穴施10 b,可防治大葱和洋葱的黑粉病。

每病穴内浇20%石灰水300-500mL,可防治番茄的青枯病、溃疡病,西葫芦软腐病。

4.3 涂抹

用2%石灰浆,在人窖前,涂抹山药尾子的切口处,防治腐烂病;甜椒定植后长到筷子粗时,将生石灰加水调成糊状,用刷子直接刷在茎基部,可大大减少甜椒茎基部病害的发生。

4.4 喷雾

每667 m2用石灰粉500~900 g,对水50-90kg稀释后,用清液喷雾,防治琥珀螺、椭圆萝卜螺。

4.5 配药

用于配制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

5 注意事项

合理使用石灰有多方面的功效,但是如石灰施用量过多,也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可导致土壤有机质迅速分解,腐殖质积累减少,从而破坏土壤结构。同时,土壤中磷酸盐以及铁、锰、硼、锌、铜等微量元素也会形成难溶性的沉淀物,有效性降低。大量使用石灰而未施其他肥料,土壤养分大量释放,作物不能全部吸收,导致养分流失,致使土壤肥力下降。所以石灰用量必须适当,而且要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

黄瓜、南瓜、甘薯、蚕豆、豌豆等耐酸性中等,要施用适量石灰;番茄、甜菜等耐酸性较差,要重视施用石灰。

土壤酸性强,活性铝、铁、锰的浓度高,质地黏重,耕作层较深时石灰用量适当多些;相反,耕作层浅薄的砂质土壤,则应减少用量。旱地的用量应高于水田。坡度大的山坡地要适当增加用量。

石灰不宜连续大量施用,一般每隔2年施用1次即可,否则会引起土壤有机质分解过速、腐殖质不易积累,致使土壤结构变坏,诱发营养元素缺乏症,还会减少作物对钾的吸收,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

篇3

关键词:丘陵山区;耕地土壤;治理;修复

中图分类号:S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39

1 概述

吉林省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呈阶梯式下降,东部分布长白山地原始森林,西部分布草原湿地,是吉林省重要的生态屏障[1];中部为松辽平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基地。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36%、58%和6%,山地丘陵占绝大部分。

长期以来,吉林省丘陵山区农业发展受到环境,耕作模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多是小规模生产,农业生产以人力畜力为主,成本高,效率低,机械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平原地区[2]。

环保部的《中国土壤环境保护政策》称,土壤是污染物的最终受体,大量水、气污染陆续转化为土壤污染,损害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 国内外研究分析

目前,从土壤学研究的整体水平看,美国是世界上土壤学研究最发达的国家之一[3],其在防止土壤侵蚀、进行土壤保护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土壤侵蚀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土壤科学研究及土壤改良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建立了一整套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美国创造的土壤少耕、免耕理论与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世界农业发展和土壤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在提高山地的农用地利用率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效,通过对田间地块进行区划,在复杂地形上进行原山坡造旱田工程、斜面旱田工程及梯田工程,极大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造成后的农用地面,通过一系列的农地保全计划,得以持续发展。

与美国、日本等山地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山地丘陵现有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还处于起步阶段,治理与保护手段单一,普遍存在土地利用率低、土壤质量不稳定、劳动强度大等问题。目前,国家已加大该方面的投入力度,科研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在土壤的成分、形成机理上研究较多,污染治理与修复上的研究较少。

3 吉林省丘陵山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吉林省现有耕地面积560万hm2,耕地总量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3左右,基本农田483.4万hm2,旱地面积35.02万hm2,水田面积66.67万hm2。吉林省在地形上从平原到山地,在气候上从湿润到干燥的自然条件十分复杂。从植物生长上,从森林到平原,形成了这种由东到西的逐渐变化,这也导致了吉林的土壤有着很复杂的类型[4]。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山区丘陵地块小,作物品种过多,生产规模小,农机化水平低,土壤的片蚀、细沟侵蚀和风蚀严重,水土流失,流域水污染严重,主要有以下几点:

3.1.1 水利条件差

山地的水利设施没有发展,管理山地比平地困难的多,容易发生灾害。

3.1.2 土壤不良

在东部,生草灰化土及灰化棕色森林土116万hm2、沼泽土草甸土30万hm2。其中生草灰化土是吉林东部最主要的耕地土壤之一,它分布在低丘陵地形上。这种土壤适种小米、大豆、高粱,在生草层较厚的土壤上肥力较高,无生草层被冲刷之后,露出灰白层,则肥力很低。

3.1.3 坡度的问题

坡度是山地独特的问题,由于有了坡度,对劳动效率和作业效率的影响大,和平地比较坡地上劳动繁重,所以坡地的农业生产费用中劳动费用所占的比例最大。

3.2 原因分析

3.2.1 地形地貌和农田基本条件成为土地污染治理与修复的瓶颈

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地块小且分散,地面高差大,道路崎岖难行,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3.2.2 土壤类型多样、水土流失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不便

丘陵山区土壤类型多样,酸性土壤改良难度大,耕层薄,有效土壤量锐减;有机质仍处在缓慢下降阶段,有机胶体老化趋势明显[5];植物营养不平衡,缺素症发生频繁;化肥用量居高不下,利用率普遍不高;土壤生态环境恶化;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降。

3.2.3 经济因素影响了农民的土地治理保护观念

由于市场导向和经济利益的驱使,农民不愿意采取土地治理保护措施。

4 吉林省丘陵山区耕地土壤治理和修复的思路及对策

4.1 总体思路

4.1.1 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尤其是特色农机化

目前,丘陵山区的农业生产以传统方式为主,生产手段极为落后,提高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要借鉴平原地区经验,根据丘陵山区地理和气候的多样性决定发展方向和模式,尤其是适应农艺要求的特色农机。

4.1.2 改良酸性土壤,增加农用地面积

吉林省丘陵山区主要耕地土壤都属于酸性土壤,其改良主要采取2种措施:种植多年生牧草或其它植物;施石灰石、硅酸盐和酸化磷矿粉。在进行机械化作业时,由于坡地的土壤肥力低,所以要在深耕的同时进行施肥作业,还可以加一些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4.1.3 探索适用山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机推广方式

山区地块小而分散,作物品种多,人口分散,道路弯多而窄,所以要采取适合山区特点的农机推广方式。

4.2 对策

4.2.1 设立农机专项资金项目,提高购机补贴额度

山区几乎没有农机专项资金项目,而购机补贴额度偏少。很多农民想买农机,却享受不到国家的惠农政策,导致山区实用的农机具奇缺;农机作业费用偏高,超过了平原的标准。

4.2.2 改善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条件

要修建机耕道,将农业作业地块连接起来,建设和农业生产、农艺要求相适应的道路基础设施,提高农田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2.3 设立专门的土地机构,进行丘陵山区的土壤改良工作

建立电子计算机化的土壤数据库,进行土壤资源的调查与利用工作;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用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的技术改良土壤,扩大农用地面积。

4.2.4 因地制宜,大力推广中小型适用农机具

通过试验示范逐步推广适合于山区机械化发展技术路线的主推特色农机具,如水田耕整机械、步行式插秧机、微型收割机、茶园微耕机、植保机械及中小型加工机械设备等。

参考文献

[1]王鸿斌,赵兰坡,王淑华等.吉林省超高产玉米田土壤理化环境特征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8,16(4):152~157.

[2]吴海燕,孙甜田,范作伟等.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产量效应[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31(4):299~307.

[3]龚子同,王志刚,Jeremy Landon Darilek等.20世纪美国土壤学家对中国土壤地理学的贡献[J].土壤通报,2010,41(6):1491-1498.

[4]王鸿斌,高强,赵兰坡.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固定态铵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玉米科学,2010, 18(5):96~98.

篇4

1、硝酸铵钙作为氮肥,肥效期大约在30-45天;作为钙肥,肥效期大约在15-30天。肥效期长短主要取决于土壤和天气情况:降雨或灌溉水越多,肥效越短;土壤情况。土壤砂性越强,肥效越短。

2、硝酸铵钙广泛应用于温室和大田种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花卉、果树、蔬菜等。硝酸铵钙中的硝态氮无需先在土壤中转化而迅速溶解在水中直接为植物吸收。适用于基肥,种肥和追肥。

3、硝酸铵钙为白色圆形造粒,100%溶于水,是一种含氮和速效钙的新型高效复合肥料,其肥效快,有快速补氮的特点,其中增加了钙和镁,养分比硝酸铵更加全面,植物可直接吸收;本品属中性肥料,生理酸性度小,对酸性土壤有改良作用。施入土壤后酸碱度小,不会引起土壤板结,可使土壤变得疏松。同时能降低活性铝的浓度,减少活性磷的固定,且提供的水溶性钙,可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力。能促使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在种植经济作物,花卉、水果、蔬菜等农作物时,该肥可延长花期,促使根、茎、叶正常生长,保证果实颜色鲜艳,增加果实糖份。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钙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多年来不少果园只重视化肥(氮、磷、钾)的投入而忽视了钙等中微量元素肥的施用,加上果树和钙本身的一些特性,如根系吸收能力差、钙的移动性差等,使果树缺钙问题越来越突出,由此引发的生理病害也越来越严重,如苹果的苦痘病、痘斑病、水心病、套袋果裂纹病、裂果,梨黑斑病、黑心病,桃梢端枯死,猕猴桃早熟易软,板栗贮藏期果肉变黑等,都与钙营养失调有关。因此,给果树增补钙素养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优果措施。

1 造成树体和果实缺钙的原因

1)土壤钙含量不足。碳酸钙和磷酸钙是土壤中钙的主要来源,虽然缺钙一般不是因为土壤中含钙量少,但有些沙质土壤、酸性土壤、盐碱地、涝洼地以及20年生以上长富系列品种老果园、重茬果园、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果园等,也常存在钙素严重不足。

2)土壤中的拮抗离子影响钙吸收。溶解在土壤溶液中的铵离子、钾离子、钠离子、镁离子等,能与钙离子产生拮抗作用,抑制果树对钙离子的吸收和利用,从而表现缺钙症状。

3)根系吸收钙的能力差。钙只能通过根尖形成凯氏带的区域吸收,而吸收能力强的根毛区是形成凯氏带的主要区域,所以根毛区不具备吸收钙的能力,仅靠根毛区之前的根尖部分(伸长区、生长点、根冠)吸收钙素,容易造成钙素供不应求。

4)钙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差。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通过木质部导管,靠蒸腾液流的动力运送到旺盛生长的器官,并且钙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很差,基本上不再进行二次分配利用,所以蒸腾强度越大、生长时间越长的器官,运送的钙素就越多。果实的蒸腾强度远小于叶片,运送的钙素比叶片少,加之钙的移动性差,叶片中的钙难以向果实转移,因此常导致果实严重缺钙。套袋果比不套袋果缺钙重,就是因为套袋果由于纸袋的作用,其蒸腾强度小于不套袋果。

另外,果梗含有较多的草酸,可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晶体而沉淀,而草酸钙晶体随果实成熟逐渐增多,堵塞了维管组织,障碍了后期钙的输入,导致果实缺钙。

2 增补钙素营养的措施

1)土壤补钙。要根据土壤特点确定是否要补钙。对沙壤土、酸性土壤等易缺钙的果园土壤,要重点进行土壤补钙。果树中85%的钙由土壤供给,因此土壤钙含量对植株含钙量有显著影响。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早春土壤解冻后尽早施入有机钙肥,或结合秋施基肥施入钙肥,使钙肥投入占全年用肥投入的20%左右。对沙质土壤,宜轮换施用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硝酸钙、蓝得土壤调理剂、富力邦硅钙钾镁肥或荣昌硅钙镁钾肥等;对酸性土壤,每亩施入石灰25~50 kg。

2)叶面喷钙。土层深厚、质地适宜的土壤以及石灰性土壤含钙量较高,着重以叶面喷施补钙为主。可选择不含激素的氨基酸钙,如CA2000钙宝、上海绿油油三代有机钙、糖醇钙、稀土纯钙、绿云肽神钙、天达2116等。以上钙肥还能供给果树其他微量元素。叶面补钙应在果树吸收钙的高峰期进行,可起到很好的补钙效果。即花后1~6周和果实采收前30~40天,各喷3~4次,除袋后再喷1~2次,尤其是套袋红富士苹果。重点喷布果实和叶片,单喷或同农药混喷均可。

3)适量使用氮肥和钾肥。铵离子、钾离子与钙离子之间有拮抗作用,土壤中铵离子、钾离子含量过高,以及氮、钙比过高,均能抑制钙的吸收。因此应适当控制氮、钾肥的施用。

4)实行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是解决缺钙生理病害的关键措施。可按每生产0.5 kg苹果施1~1.5 kg有机农家肥比例施肥,采用“四肥一调理”全营养施肥技术。如秋施基肥的肥源不足或没有农家肥,以15年生以上长富系列品种为例,可亩施昊威腐殖酸精制有机肥350~400 kg+地力旺或航天菌肥250~300 kg+富力邦硅钙钾镁肥150~250 kg+华阳大三元复合肥(15-15-15)或三宁(16-7-23)100~150 kg+蓝得土壤调理剂100 kg。于中熟苹果采收完、晚熟苹果采收前施入效果最好,或在苹果采收后立即施入,不得拖延到土壤封冻前,未及时施入的可在早春土壤解冻后尽快施入。大力推广果、沼、草、畜、窖循环经济模式,以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

篇6

关键词 烤烟病虫害;类型;特点;生态防治技术;湘南烟区

中图分类号 S435.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194-02

烤烟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烤烟病虫害问题日益加剧,已成为制约部分老烟区发展的重要瓶颈。随着杀虫剂、杀菌剂的使用频繁,非但没有控制住烤烟病虫害,反而打破了烟田病虫和自然天敌群体始终的自然消长平衡,使其常常暴发,既浪费用药成本,也污染烟田环境[1]。

新的烤烟病虫害防治工作应借助现代IT技术,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等多种防治技术,充分协调烤烟病虫害、植株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创造出病虫害不易发生却对烤烟生长有利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生态控制烟烤病虫害的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甚至有助于改善行业形象[2-3]。

1 主要病虫害类型及特点

1.1 苗期病害

烤烟在湘南地区的苗期病害主要是炭疽病、猝倒病、立枯病,其都是由真菌引起的,土壤、肥料中越冬的病菌依靠雨水、灌溉水进行传播,炭疽病和猝倒病在苗期发生条件为气候潮湿、苗床过湿、烟苗密度过大,若持续低温,阴雨连绵,对猝倒病发生有利[4-5]。立枯病在湿度中等或较小的条件下较易发病,尤其是揭膜后遇干热风,易出现发病高峰。

1.2 大田病害

1.2.1 根茎病害。烤烟在湘南地区的根茎病害主要是烤烟空茎病、青枯病、黑胫病、根黑腐病,发病后损失惨重,甚至造成绝收。由病株残体、土壤和土壤肥料中越冬的病原物,依靠病土、肥料、流水或人事活动传播,故地势低洼、连作烟田、土壤黏重的地块易积聚病原菌,一旦遇降雨往往形成病害暴发。黑胫病和青枯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烤烟根黑腐病在大田生长前期遇低温多雨天气易发生;在打顶抹杈后形成伤口,一旦遇雨露天气,烤烟空茎病病菌极易入侵植株。

1.2.2 叶面病害。叶面病害烤烟普通花叶病毒病(TMV)、烤烟黄瓜花叶病毒病(CMV)、马铃薯Y病毒病(PVY)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都有明显的株系分化。TMV主要在土壤、病肥或病残体上越冬,抗逆性强,致死温度高,但不能通过蚜虫等媒介传播。TMV的病叶边缘向下翻卷,叶基部不能伸长,绒毛会不脱落,根系受影响不大,而CMV症状相反。CMV、PVY主要通过蚜虫等传播,CMV主要在越冬蔬菜、多年生树木及农田杂草中越冬[6]。CMV常出现沿叶脉有对称的深褐色坏死斑,PVY的脉坏死株系导致叶脉变成深褐色至黑色坏死。

叶面病害烤烟赤星病、蛙眼病、白粉病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病菌或菌丝在茄科寄主、病残体、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借风雨传播。中温中湿白粉病易发生,中温高湿蛙眼病易发生,而高温高湿不利于病菌入侵[7]。特别在施氮量偏多、种植密度大、阴雨集中、地势低洼、通风透光不佳、土壤黏重条件下易大暴发。烤烟赤星病与蛙眼病症状相似,但空气潮湿时,赤星病病斑上有黑褐色霉层,而蛙眼病病斑上长有灰色霉层;赤星病病斑较大且单叶上量少,呈红褐色,带深褐色轮状纹,病斑周围具有明显黄色晕圈;蛙眼病病斑较小且单叶上量大,呈灰白色或褐色,中部发白。

叶面病害野火病和角斑病病菌同属假单胞杆菌属丁香单胞菌烤烟的致病变种,故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完全相同,都在病残体、种子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发病烟株病斑上的菌脓可借雨水传播,入侵叶片气孔和伤口,引发再侵染[7]。烤烟野火病产生野火毒素,可在病斑周围产生黄色晕圈,而角斑病菌病斑周围没有黄色晕圈。

1.3 主要虫害

烤烟各生育期主要发生的虫害不同,在苗期主要为烟蚜;伸根期有烟蚜、小地老虎等;旺长期为烟蚜、烟青虫(含棉铃虫);现蕾期为烟蚜、烟青虫(含棉铃虫)、斜纹夜蛾;成熟初、中、后期为烟青虫(含棉铃虫)、斜纹夜蛾等[8]。其中烟蚜以针刺式口器插入叶内刺吸汁液,影响烟株生长发育,它分泌的蜜露会引发烟煤病,此外烟蚜是 CMV、PVY等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小地老虎、烟青虫、斜纹夜蛾等则以破坏烟株幼苗及烟叶为主,从而影响烟叶的品质。

2 生态防治技术

2.1 从耕作制度方面入手

耕作制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一大重要因素,烤烟多种病害的病原体和虫害的越冬蛹及幼虫都是在土壤中寄生并繁殖,通过种植不同的作物可以破坏掉这些病原体、蛹或幼虫的生存环境,从而达到防控的目的,因而耕作制度与烤烟病虫害的防控紧密联系。目前,耕作方式对烤烟病虫害的防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轮作和套作。

多数轮作方式都有防治烤烟病害的效果,轮作可以减轻烤烟的病害发生程度和发病频率。主要的轮作方式有:稻—烟、麦—烟、油—烟、蒜—烟等。湘南烟区主要通过轮作,以恶化病害生态环境,减少和阻隔病原物,切断病源传播途径,消除土壤中有害物质,改善土壤生态系统、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实践证明,烟田轮作病轻,连作病重,连作年限越长,病害越重。为防治烤烟主要病害,无论新、老烟区,必须推广烟—稻、烟—莲水旱轮作,旱地实行间歇种植,采取隔年或3年合理轮作为宜。

2.2 从土壤环境方面入手

土壤是烤烟生长基础条件,只有适宜的土壤条件才能保证烤烟的高产高质。同时,适宜的土壤条件也可以有效防治烤烟病虫害的发生。土壤pH 值的高低对烟叶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影响,一般认为烤烟最适pH值在5.5~6.5,适宜在微酸性土壤环境生长,但是酸性土壤环境对养分的吸收和植物的根系发育不利。试验发现,酸性土壤pH 值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土壤中对植物生长有益菌的数量,提高土壤肥力、供氮能力、抗病力,而且通过施石灰能减轻烟株的真菌和细菌性病害,如花叶病、赤星病,有比常规药剂更高的防效,且对烟叶长势及产量、产值上无不利影响。董贤春等发现可以通过往酸性土壤施石灰来改善土壤酸碱性,对促进烟株生长、提高烟株抗性有一定效果,同时还可促进烟叶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

2.3 从烟田自身环境条件入手

为了有效地防治烤烟病虫害的发生,可以通过改变病原体和虫蛹或幼虫的生存环境来达到目的。因此,控制好烟田自身的环境对防治病虫害有着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方法有:可在烟田周边种植非作物植物,形成非作物生境,为天敌提供食物库;在数块烟田四周建立一定宽度(1 m以上)的“绿色走廊”,在走廊中有选择种植一些诱导植物,将害虫诱集到其偏好的植物上,让其产卵、危害,然后对其施药,相对集中消灭;采用稻草还田技术恶化病虫害越冬场所,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烟株的抗逆性,可以明显减轻病虫害的发生[9]。

2.4 综合生态防治措施

建立烤烟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体系,选用抗病良种,培育无病壮苗,实行合理轮作,适时早播早栽,避过病害高峰期,单行高垄宽行窄株栽培,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注意苗床大田卫生,实行卫生栽培,开深腰沟、围沟,做到田间排水通畅无积水,控制青枯病、黑胫病的危害,平衡施肥,实行重施基肥、早施追肥的原则,采用双层施肥方法,提高烟株营养抗性,摘除易感脚叶,适时成熟采收。

3 结语

控制好烤烟病虫害的发生是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在生产中应该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病虫害与作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现象,研究中发现烤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期与烤烟生育期间也可能存在较稳定的依存关系,尚需进一步的试验来验证。

为实现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改变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的局面,应该合理轮作和安排前后茬作物,采取覆盖作物、混栽、套种等多种形式,同时注意综合考虑当地的地理条件、作物品种、气候、害虫种类组成、植被类型等,将对烤烟病虫害生态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烟田病虫害虽然可以通过生态防治来实现有效地控制其发生与流行,但根除效果不如化学防治明显。因此,在生产中可以将生态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从而大幅度地降低烟叶的农药污染。

在对烤烟进行生态防治时,可以从改变病原菌和虫卵的生存环境入手。因此,改变有利于病原菌和虫卵的生存环境可以有效的防治病虫害,但可能由此带来对烤烟生长及品质的影响,这方面研究有待深入。

4 参考文献

[1] 黄光荣,赵致.烤烟与不同作物轮作对烤烟生长发育及产质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7(6):30-31.

[2] 刘红日.湖南嘉禾烤烟病虫害统防统治效果简报[J].中国烤烟科学,2006(3):40-41.

[3] 陈态.烤烟多抗生物有机肥对病虫害防治效果及烟株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31-132.

[4] 韦发才,莫仁敏,杨再豪.烤烟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广西植保,2007(1):35-37.

[5] 侯和菊.烤烟苗期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植物医生,2007(3):26-27.

[6] 刘国顺.烤烟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0-34.

[7] 胡子宜,易光辉,谢荣辉,等.利用生物多样性调控烟田生物灾害的研究初报[J].中国植保导刊,2005(8):5-8.

篇7

关键词:耕地地力;土壤资源;土壤养分;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F301.3 文献标识码:A

桂西北石山地区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喀斯特区域,该地区石山面积约有7.67×104hm2,占总面积的33.00%,半土半石山面积约有7.71×104hm2,占总面积的34.02%,石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1-4]。地处桂西北的大化县,位于红水河中游,东西最大横距53kg,南北最大纵距89kg,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可耕;全县总面积27.16hm2,其中山地面积24.59hm2,占全县总面积的90.5%,是典型的大石山区;耕地面积1.38万hm2,其中水田0.35万hm2,旱地1.026万hm2。由于地域广阔,地形地势复杂,成土母质不同,加上耕作制度不同,耕地地力差异大。为掌握大化县耕地地力情况,按农业部测土配方项目规定的方法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常规化验分析,对全县耕地地力和土壤主要障碍因素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为消除土壤主要障碍因素提出有效改良措施,进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科学提高耕地质量[5-6],使该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达到高产稳产。

1 大化县县域耕地地力基本情况

1级耕地371.3hm2,占耕地面积2.69%;2级耕地2019.3hm2,占耕地面积14.64%;3级耕地2536.1hm2,占耕地面积18.38%;4级耕地3081.6hm2,占耕地面积22.34%;5级耕地4448.8hm2,占耕地面积32.25%;6级耕地1337.5,占耕地面积9.70%。

表1 大化县域耕地地力等级统计表

等级 土类 1 2 3 4 5 6 合计

旱地面积/hm2 0 1321.5 1404.9 2151.7 4045.3 1337.5 10260.9

水田面积/hm2 371.3 697.7 1131.1 929.9 403.5 0.0 3533.7

耕地面积/hm2 371.3 2019.3 2536.1 3081.6 4448.8 1337.5 13794.6

注:以《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为标准,通过综合评价分析,把大化县域耕地划分为6个地力等级:1级耕地≥0.83,2级耕地0.760~0.833,3级耕地0.735~0.760,四级耕地0.710~0.735,五级耕地0.650~0.710,六级耕地

从表1中可以知,1级耕地地力旱地没有,水田有371.3hm2,占全县水田面积的10.51%,旱地以5级最多,面积达4045.3hm2,占全县旱地面积的39.42%,水田以3级最多,面积达1131.1hm2,占全县水田面积的32.01%;全县的耕地地力以低产耕地所占面积最大,面积为5786.3hm2,占耕地面积的41.95%;中产耕地面积为5617.7hm2,占耕地面积的40.72%,最少是高产耕地面积为2390.6hm2,只占耕地面积的17.33%。

2 大化县耕地土壤资源状况

2.1 有机质

大化县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在12.5~64.0g/kg之间,平均为29.0g/kg。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划分为4级,其中1级为上等,共计面积1413.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0.23%;2级、3级为中等,面积1132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2.11%;4级为低等,面积106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67%。从分析结果可知,大化瑶族自治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中等水平。

2.2 全氮

大化县域耕地土壤全氮含量范围在0.6~5.1g/kg之间,平均为1.90g/kg。全县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划分为5级,其中1、2级为上等,共计面积1126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2.19%;3级为中等,面积244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7.67%;4、5级为低等,面积8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63%。从分析结果可知,大化县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属上等水平。

2.3 有效磷

大化县域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范围在1.1~100.6mg/kg之间,平均为20.0mg/kg。全县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划分为5级,其中1、2级为上等,共计面积6353.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6.04%;3级为中等,面积465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3.72%;4、5级为低等,面积250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8.14%。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化县域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属中上水平。

2.4 速效钾

大化县域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范围在17.7~468.1mg/kg之间,平均为89.0mg/kg。全县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划分为5级,其中1、2级为上等,共计面积402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9.17%;3级为中等,面积8233.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9.66%;4、5级为低等,面积154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1.17%。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化县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属中等偏上水平。

3 大化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从这次土壤评价可知,全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中等水平,土壤全氮含量属上等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属中上水平,土壤速效钾含量属中等偏上水平。全县耕地地力低产耕地面积最多,面积为5786.3hm2,占耕地面积的41.95%,中产耕地面积为5617.7hm2,占耕地面积的40.72%,最少是高产耕地面积为2390.6hm2,只占耕地面积的17.33%。

4 大化县耕地土壤主要障碍因素成因及改良措施

根据这次土壤评价调查结果,大化县耕地还存在许多障碍农业生产的土壤因素,此因素对土壤理化性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土壤水、肥、气、热不协调,成为作物生长的障碍因子。该县土壤主要障碍因素有如下几种:瘠薄型耕地土壤;石灰性耕地土壤;酸性耕地土壤;潜育型耕地土壤;偏沙型耕地土壤;耕层浅薄型耕地土壤;偏粘型耕地土壤。

4.1 瘠薄型耕地土壤

根据这次土壤评价调查,大化县瘠薄型耕地土壤面积达7840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6.83%,这类土壤养分缺乏,特别是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结构变坏,生产性能差,在该县分布区域比较广,是大化县域耕地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造成原因:自然因素,即成土母质和气候条件的相互作用;人为因素,主要是施肥及土地利用方式上造成,其中以施肥不足、有机肥少、氮磷钾肥施用比例失调为主要因素。

这类土壤改良的主要技术措施: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油菜、开发冬种蔬菜等,使用地养地相结合;旱地间套种茹菜和豆类作物;农作物秸秆还田,据试验连续3a以上玉米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3%~0.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砌墙保土,防止水土流失。

4.2 石灰性耕地土壤

根据这次土壤评价调查,大化县耕地土壤属微碱性的面积为1535.7hm2,占耕地面积的11.13%,主要分布在共和、江南、板升、六也乡等石灰岩地区乡镇,土壤母质大多为石灰岩发育而成或者长期不合理施用石灰形成,其特点是土壤质地比较粘重,pH值较高,有石灰反应,易板结,干时坚硬,湿时粘。这类耕地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少施或不施石灰;合理排灌;增施农家肥;农作物秸秆还田;使用酸性肥料;对有锅巴层的耕地,用机耕作业加深耕作层;使用氮肥深施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4.3 酸性耕地土壤

根据这次土壤评价调查,大化县耕地地壤属弱酸性土壤面积4334.2hm2,占耕地面积高达31.4%。水稻生长发育适宜的pH值在5.7~7之间,玉米生长发育适宜的pH值在6~7之间,甘蔗生长发育适宜的pH值在6~8之间,而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酸性土壤面积为806.3hm2,占耕地面积的5.85%,强酸性土壤只有1hm2,这类土壤主要是由于当地气候特点与成土母质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分布在大化、羌圩、岩滩、都阳、贡川、江南等乡镇的部分村屯。这类耕地土壤改良主要技术措施:适当施用石灰中和酸性;增施农家肥;冬种绿肥、农作物秸秆还田;使用碱性肥料。

4.4 潜育型耕地土壤

根据这次土壤评价调查,潜育型耕地土壤在大化县仍有零星分布,主要是冷浸田、冷底田、石灰性潜育田,这类土壤主要成因受到地形母质性质、地下水位以及排灌条件影响而成。改良主要技术措施:开沟排水治潜,开好环山沟、田边沟、田中沟;实行排灌分家,科学用水,合理排灌;冬翻晒田。

4.5 偏沙型耕地土壤

根据这次土壤评价调查,偏沙型耕地土壤面积达4784.1hm2,占耕地面积的34.68%。其中水田592.4hm2,占水田面积的16.76%,旱地4191.7hm2,占旱地面积的40.85%,在全县广泛分布,表现为沉浆板结、耕作层浅,养分缺乏,漏水漏肥。这类土壤主要成因:石英多的母质形成;水土流失;人为因素,主要是施肥和盲目砍伐等。改良主要技术措施:封山育林;逐步实施客土进田;增施农家肥;冬种绿肥、农作物秸秆还田;勤施薄施。

4.6 耕层浅薄型耕地土壤

根据这次土壤评价调查,水田耕层厚度≤12cm占水田面积的5.65%,旱地耕层厚度≤10cm的占旱地面积的11.0%;这类土壤主要成因:与耕地机具有关;受到成土母质、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造成。改良主要技术措施:推广机耕作业,逐步加深耕作层,有石砾层的则采用增加客土来加厚耕作层;增施有机肥、冬种绿肥;石灰岩地区的旱地,推广间套种豆类作物和农作物秸秆还田;实施土地平整和坡改梯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4.7 偏粘型耕地土壤

根据这次土壤评价调查,偏粘型耕地土壤的面积达1579.5hm2,占耕地面积的11.42%,其中水稻面积724hm2,占水稻总面积的20.49%,旱地面积851.9hm2,占旱地面积的8.30%。这类耕地面积分布比较广,以石灰岩溶地区耕地为最多,是由红土母质发育而成的耕地。其主要特点是质地较粘重,易板结,干时坚硬,湿时粘,宜耕期短。改良主要措施:实施客沙入田工程;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农作物秸秆还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克林.喀斯特区域资源环境特征与生态农业发展途径[M]沈永明,秦斌.博士看河池.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226-236.

篇8

松树为常绿乔木,树形多姿,苍翠挺拔,各具特色。树皮多为鳞片状,叶针形,果球形,种子叫松子,可以吃,木材和油脂用途很广。是山地、荒漠造林、沟壑治理,庭园绿化的主要树种,也是具有提供用材、采脂等多种功效的优良树种。

松树的品种很多,全是阳性速生树种,除幼苗期间需要些庇荫外,在生长期都喜欢光照、酸性和肥沃湿润的土壤。品种有华山松、油松、白皮松、马尾松、巴山松、杜松、华北落叶松、雪松、云南松、樟子松、湿地松、火炬松等。这些树种的生物特性各不相同,有的喜欢温暖湿润性气候,有的喜欢温和冷凉的气候。有的耐寒抗旱,有的不耐寒怕干旱,但松树全部不耐碱性土壤,全部适合在酸性土壤或中性用土壤里生长。

二、松树的生长特性

1、气候适应性:松树生物特性迥异性大,气候适应性不同,一般来说,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高。松树喜欢肥沃土质生长,因针叶灰分含量低,耐贫瘠性强,适宜酸性土壤。但对盐碱地质适应能力差。

2、抗旱性、耐阴性:松树自身的生长叶狭窄,角质层发达,气孔下陷,厚壁组织充分发育。抗旱性能较强。松树品种繁多,大多数松树属于阳性喜光树种,其外形表现树冠稀疏,耐阴性弱。

3、繁殖性、变异性:松树是常绿针叶乔木,属松科裸子植物,雌雄同株异花授粉。大多数松树结实有间隔性,广泛进行的松树地理变异研究表明,松树存在着个体之间和种源产地之间的变异性特点。

4、生长周期长:松树的生长过程因树种而异。不同的松树品种具有不同的生长周期,一般来说,大多数松树生长周期都比较长,树种早期生长较快,但成熟期相对较晚。

三、松树育苗技术

1、育苗地选择:排水和通气良好,土层深厚疏松,灌排方便的酸性沙壤土成壤土,盐碱土、沙土、黏土、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不宣选作苗圃,前茬为刺槐、白榆、大豆、马铃薯、蔬菜等地不适合作育苗基地。

2、整地作床:播种前育苗地应深翻整平,施入基肥以溉肥,堆肥等有机肥为主,拌入适量过磷酸钙(每亩15公斤左右)为预防猝倒病及地下害虫,在施肥同时可混用硫酸亚铁(黑矾)(每亩15公斤)进行土壤消毒。

3、种子的处理:由于油松幼苗期立枯病危害较大,播种前要进行种子消毒,用0.15%的甲醛溶液浸种15~30分钟,或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小时,然后用40~60度温水浸种1昼夜,捞出装入容器内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催芽,每日用温水淘洗一次,5~6天大部分种子裂口即可播种。也可在播前一个月用混湿沙埋藏法或层积催芽法处理,定期翻动检查,待种子有三分之一裂嘴时即可播种。

4、播种:播种期为4~5月份,每亩播种量15~20公斤,条播行距20~20cm,播幅7~lOcm,覆土厚约1am,然后稍加镇压。

四、苗期管理

松树种播发芽出土后,根据苗木生长习性,及时进行抗旱排涝、防虫抗病防治,适时追肥松土除草管理。种壳脱落前要注意防鸟害。幼苗宜适当密生,在生长期内合理防治猝倒病。

1、间苗切根处理:松树苗木培育一般间苗不宜过早,当苗木生长旺盛出现竞争产生分化时进行间苗,间去病苗、弱苗、双株苗和无顶尖等机械损伤苗,间苗时连根拔出,不留残根残梗。切根时间在秋季苗木停止生长前进行切根,切根深度一般切根深度为8cm~12cm。

2、病虫害防治管理:松树苗芽出土后到种壳脱落前,要在苗床上盖苇帘或加防护网,以防鸟类啄食破坏。松树幼苗易感染猝倒病和病虫危害,应在苗木出齐后,定期喷洒硫酸亚铁溶液或波尔多液进行消毒,同时,定期对苗木进行检查,发现病虫害感染严重的苗木立即清除并烧毁。

一般播后7~10天即可发芽,在发芽出土后,种壳脱落前要注意防鸟害。幼苗宜适当密生,间苗不要太早以6~7月份生长旺盛期较为适宜。油松幼苗耐旱,怕淤、怕涝,故对灌溉要适当控制。勤除草,也可施肥用除草剂(以除草醚为宣),在生长期内合理施用追肥,前期用氮肥,后期用磷钾肥。为防治猝倒病,在苗木出齐一周开始,每隔7~10天喷0.5~1.0%等量式波尔多液或0.5~1.5%硫酸亚铁溶液,视病症蔓延情况停止喷药。

五、松树造林栽植技术

栽植造林技术因苗木的种类而异。容器苗带土坨,栽植过程中根系不易受损伤,因而成活率较高。造林技术也较简单。裸根苗在起苗栽苗过程中,细小的活动根多半受损伤,其成活决定于根系的再生能力和环境条件,同时也要受苗木质量、年龄、栽植季节和栽植方法诸因素的影响。移植苗由于根系发达、根茎比大,成活率一般高于原生苗。造林苗龄主要取决于树种,红松一般以2~3年生苗为宜,但在采伐迹地杂草繁茂地段,则以3~4年生苗为宜。华北地区油松雨季造林多用1.5年生苗,春季造林多用2年生苗或移植苗。

马尾松则用1年生苗甚至用秋季播种翌春出的百日苗造林。一般以早春为适宜的造林季节,而在春旱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则可选择多雨的7、8月造林。有穴植和缝植两种栽植方法,都要保持苗根湿润,栽植时注意使根系舒展,覆土后踏实。对于受伤的和过长的侧根栽前可适当修剪。在干旱地区造林可采取各种削弱地表蒸发的措施。

篇9

[关键词] 辽北地区 红松 育苗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1.2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91-01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又名果松、海松,是松科松属的常绿乔木,为我国重要的珍贵用材树种。红松是我国东北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天然林中主要的森林组成树种也是目前东北各地分布较广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红松是典型的温带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树种,在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对温度的适应幅度较大。红松耐寒能力相当强,可耐-500C低温。红松为高大乔木,树干圆满通直,天然红松林树高可达30米左右,胸径可达80厘米,寿命较长。辽北地区人工林红松8年左右可郁闭,之后高生长和粗生长一直可持续25年左右。

红松材质优良,容易加工,纹理通直,抗压、抗弯曲,不易腐朽,富含树脂。红松结实丰富,种粒较大,含油量高,是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的木本油料。

红松喜土层深厚、肥沃、湿润、通气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红松对土壤水分要求较严,对土壤的排水和通气状况反应敏感,不耐水湿、不耐干旱、不耐盐碱。红松喜光,幼年时期耐阴,是浅根性树种,主根不发达,侧根水平扩展较发达。幼年时期生长较慢,后期生长速度显著加快。

一、选择苗圃地很关键

红松对育苗地的要求较高,首选地势平坦、排水较好、土壤肥沃湿润、结构疏松的微酸性砂质壤土和灌溉条件好且方便的地方。不宜选择土壤粘重过大、地势低洼,排水不通畅,PH值呈碱性的的土壤地块。选择苗圃地时还要注意避免风口,以免冬季和春季旱风较大,引起苗木水分平衡失调,造成针叶枯黄、顶芽枯干和苗木枯死。

二、整地和底肥

整地主要采取秋翻,时间在土壤结冻前进行,翻地深度要达到25厘米左右,第二年春季再进行一次15厘米左右的浅翻,翻后及时耙碎、整平,并做到深浅一致,无草根、无石块、无大土块。

红松幼苗具有根系较浅、喜肥的特点,适于分层浅施基肥,不宜施肥过深,否则幼苗难以吸收利用,不能充分发挥肥效。施肥的数量一般每亩1万公斤。为防治地下害虫和松苗立枯病要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以预防病虫危害。

三、播前种子催芽处理

辽北地区一般采用越冬埋藏法催芽,在秋季将选好的红松种子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3小时左右,再用温水浸种七天左右(一两天换一次水),种子充分吸水后涝出与三倍湿沙混拌均匀,放入挖好的深1.5米左右,宽1米(长度根据种子多少而定)的窖中,上面铺0.2米左右的河沙,并盖上一层草帘,最后用土封窖。经过3-4个月的混沙埋藏后,春季取出后再经高温催芽处理一个月,始终保持室温在300C左右,种沙温度保持在200C。每日翻倒2-3次,适量浇洒温水,以保持种沙温度上下均匀,温度适宜。当种胚呈现淡黄色,约有50%以上的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

四、播种

辽北地区适宜在早春土壤解冻后播种,气温达到150C左右即可,且播种时间适宜早播,早播可以增加苗木的生长期,使苗木生长快,木质化提前,从而抗病害能力增强,苗木健壮,出苗率高。春播、秋播均可,多采用春播。辽北地区时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种,不能迟过5月上旬。

红松的播种量应按照合理的种子质量、留苗密度、计划产苗量来决定,播种量多少对产苗量和苗木的质量有直接影响。通常情况下,红松在辽北地区综合各种因素后,播种量约为每平方米600-700粒,约0.5公斤。播种方式以条播为主,条播管理方便,节省种子,通风良好,初次播种不要将种子一次性全部播完,应留一部分补齐找匀。播种后要及时覆沙,厚度一般不过1厘米。

五、苗期抚育管理

1.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浇水

播种后每天要擦看土壤墒情,要视土壤干湿程度、土质情况和风的大小来确定浇水时间和水量,要经常保持床面表土湿润,通过浇水可降低地表温度,又有利于种子选手发芽出土,还可减少日灼危害。

2.除草松土

苗期要及时除草松土,除草要做到“除早、除小、除了”。把杂草削灭在幼草状态。为了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苗木根系的生长,苗期要经常松土,深度由浅渐深,注意不要碰伤苗木根系。

3.适时追肥

适时追肥是促进幼苗加速生长,培育壮苗的重要措施。红松幼苗5上旬到6月下旬进入速生期,吸收养分能力不断增强,需肥量也不断增加,此时要适时追肥2-3次,前两次施氮肥(硫铵),后期有条件还可追施磷、钾肥。施肥量硫铵每亩20公斤左右,过磷酸钙每亩10公斤左右。每次施肥应间隔10天左右,追肥后必须及时用清水冲洗净叶面和苗茎,以免烧伤苗木。

4.防治病虫害

红松苗期主要虫害是蝼蛄等地下害虫;病害是松苗立枯病等,一定要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苗期防治工作。针对松苗立枯病每隔一周喷1%等量式波尔多液,连续喷5-6次预防。发病期间可喷2%硫酸亚铁溶液,喷药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幼苗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针对蝼蛄危害,可采用毒饵诱杀,用麦麸拌20%可湿性灭除威粉剂,拌匀后加水,搅拌后即成毒饵撒施于床面上。

篇10

水稻胡麻斑病又称水稻胡麻叶枯病。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以叶片为多。无性态为Bipolarisoryzae(BredadeHaan)Shoean.etJain,异名为HelminthosporiumoryzaeBredadeHaan,属半知菌亚门平脐蠕孢属真菌。有性态为Cochliobolusmiyabeanus(ItoetKurib.)Drechsl.,属子囊菌亚门旋孢腔菌属,自然条件下不产生。分生孢子梗常2~5根成束从气孔伸出,基部膨大暗褐色,越往上渐细色渐淡,大小为99~345μm×4~11μm,不分枝,顶端曲膝状,着生孢子处尤为明显,有2~25个隔膜。分生孢子倒棍棒形或圆筒形,弯曲或不弯曲,两端钝圆,大小为24~122μm×7~23μm,有3~11个隔膜,多为7~8个隔膜,隔膜处不缢缩,两端细胞壁较薄,一般从两端萌发。在人工培养基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其形态较病斑上的短,分隔较少,只有2~7隔膜,有时可产生串生孢子,单胞或双胞,大小9.5~32μm×4~5.5μm,多为长圆形或卵形,淡褐色或无色。

本试验研究水稻胡麻斑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针对肥水管理、水稻品种、栽培措施、肥料应用、药剂选择、防治时期等以探讨勤得利分公司(农场)各地区水稻发生及其危害,为生产过程中病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1.1危害症状

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以叶片为多。种子芽期受害,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鞘发病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褐色,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上染病病斑初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渍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穗颈和枝梗发病受害部暗褐色,造成穗枯。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秕谷。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病重谷粒质脆易碎。

1.2侵染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稻种或病稻草上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病稻草组织内越冬。干燥条件下病组织和稻种上的分生孢子可存活2~3年,潜伏于组织内的菌丝体可存活3~4年,所以病谷和病稻草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播种病种后,潜伏的菌丝可直接侵染幼苗。稻草上越冬菌丝体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引起秧田或本田初次侵染。病菌传到寄主表面后,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1h即可萌发产生芽管,其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伸出侵入丝,从表皮细胞直接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潜育期长短与温度有关,25~30℃时仅需24h左右即可产生病斑,随即形成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病害在一周内就可大量发生。

该病的发生与土质、肥水管理和品种抗性关系密切,受气候影响较小。一般土层浅、土壤贫瘠、保水保肥力差的砂质田和通透性不良呈酸性的泥炭土、腐殖质土等易发病。另外,缺氮、缺钾及缺硅、镁、锰等元素的田块易发病。秧苗缺水受旱,生长不良,发生青枯病或因硫代氰中毒而引起黑根的稻田易发病。通常籼稻较粳、糯稻品种抗病,早稻较晚稻抗病。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有差异,一般在苗期和抽穗前后易感病。

2造成今年水稻胡麻斑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1病种和病草

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稻种或病稻草上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病稻草组织内越冬。所以病谷和病稻草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

2.2肥水管理

有的农户重视氮肥,忽视磷钾肥,氮肥过多或过少加重病情,磷钾肥施用量过多过少均加重病情。还有农户进行追施磷钾肥,不施基肥,不利于水稻生长。导致病害加重。

2.3水稻品种

尚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成堆放置的病稻草残体和病种子多,发病多而重。常年大面积种植同一品种,使得该品种退化,抗性下降,病害发生严重。

2.4药剂选择

农民面对农药市场的多种杀菌剂不知所措,而且农民对农药知识匮乏,有时甚至把叶面肥代替杀菌剂。

3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几点防治建议

3.1农业措施

深耕能促进根系发育良好,增强稻株吸水、吸肥能力,提高抗病性;改土主要增施有机肥,用腐熟堆肥作基肥,改善砂质土的团粒结构;适量施用生石灰中和酸性土壤,促进有机质正常分解。在施足基肥的同时要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科学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在管水方面,结合水稻各生育期的特点,科学用水,防止缺水受旱,也要避免长期深灌所造成的土壤通气不良,以实行浅水勤灌最好。

3.2处理病种和病草

有效合理的处理病种和病草,选择抗性强的品种。

3.3合理施肥

增施腐熟堆肥做基肥,及时追肥,增加磷钾肥,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可提高植物株抗病力。酸性土注意排水,适当施用石灰。要浅灌勤灌,避免长期水淹造成通气不良。

3.4药剂防治

重点应放在抽穗至乳熟阶段,保护剑叶、穗颈和谷粒不受侵染。有效药剂有50%菌核净、50%菌霜(菌核净+福美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