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自然遗产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自然遗产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切实加强对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维护世界自然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根据《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省风景名胜区条例》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区人民政府成立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常务副区长和分管副区长(常务)任副组长,区自然遗产保护办、区建设局、区林业局、区旅游局、区水务局、区财政局、区司法局、区交通运输局、区民政局、区教育局、区公安分局、区环保分局、区国土资源分局、区规划分局、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交警支队直属二大队、区畜牧水产局、区档案局、区旅游产业公司、森林公园管理处、各乡镇人民政府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自然遗产保护办,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二、工作职责
区自然遗产保护办:负责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督查督办,指导监督区世界自然遗产规划的实施和资源保护工作。牵头抓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宣传工作;负责核心景区建设项目核准登记。
区建设局:参与建设项目选址核审;负责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报批工作,负责建设项目施工报建和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查处核心景区内加工预置砖、预置板等违规违法行为。
区林业局:贯彻执行国家林业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负责实施动植物资源普查,建立动态档案(珍稀、濒危动植物、古树名木),并制定保护措施;负责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完成调查评估报告;规划、建设动植物科普馆;巩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成果;落实森林防扑火措施,严厉打击毁坏植被违法行为;加强核心景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和动植物检疫工作,制止不符合规定的外来物种进入核心景区;制止在核心景区内捕猎野生动物和非法经营野生动物行为;负责索溪峪林场区域违法建设行为的管控。
区旅游局:负责制定景点轮休计划和旅游高峰期游人疏导方案,禁止超容量接待游人;建立景观档案;设立景点标示标牌;负责进入核心景区的科学考察、标本采集、影视片拍摄的管理;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区水务局:制定核心保护区内水资源保护规划;负责向水体新建排污口的管理;严禁在核心保护区内挖砂,严禁堵塞河道、溪流、湖泊、山泉、瀑布和抽取地下水;制止向河道、水体倾倒垃圾和其它固体废弃物的行为。
区财政局:负责门票收入和资源有偿使用费的使用及管理;落实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专项工作经费。
区司法局:负责将保护自然遗产资源的有关政策法规纳入年度普法宣传、普法培训和普法考试的内容,全面提高全区干部职工、景区居民保护世界自然遗产资源的法律意识。
区交通运输局:规范核心景区车辆营运秩序,打击非法营运行为。
区民政局:负责核心景区居民生活费的发放;对核心景区建坟行为和宗教场所实施有效管理。
区教育局:负责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自然遗产保护知识的教育宣传,让保护世界自然遗产观念深入到中小学生心中。
区公安分局:负责对核心保护区内烟花爆竹、孔明灯等带有明火的空中飘移物燃放行为的管理。
区环保分局:加强核心景区环境质量监测,重点对大气、水、声等方面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分析,定期环境质量公报,及时提出改善措施和保护建议;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杜绝重工业污染项目落户;严格管理保护区内现有排污口,科学制定污染防治方案,监督污水处理设备正常运转,确保达标排放。
区国土资源分局:依法办理核心保护区内新建项目用地相关手续;协助联系地质遗迹、地质稳定性调查,负责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及拟定防治方案;制止开山、采石、采矿、烧砖瓦、烧石灰和采集化石、钟乳石、开展攀岩竞技表演等损害地质地貌的行为。
区规划分局:负责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及建设项目规划监督管理工作,具体负责风景名胜区内建设项目报批工作;负责编制景区景点详规;负责抓好核心景区违法建设管理。
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相关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宣传与社区文化活动相结合,积极开展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宣传活动。
市交警支队直属二大队:负责核心景区车辆交通安全管理。
区畜牧水产局:牵头抓好核心景区捕鱼捉虾等管控工作。
区档案局:负责收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的相关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存档备案。
各景区办事处:负责所辖核心景区景点监管,制止在石壁上题词、雕刻、作画行为;负责临时服务点秩序的管理,制止张贴商业广告行为;负责相关责任区的森林防火、违法建设的管理。
区旅游产业公司:负责核心景区垃圾清运;负责在游客集散地及门票站设立自然遗产保护科普宣传牌;负责车辆、建筑材料进入景区的管控工作。
相关景点单位(公司、公司):采取有力措施,保持经营范围内自然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森林公园管理处、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认真履行属地管理职责,重点做好违法建设的管控,资源保护的监管,森林火灾的防扑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要全面做好自然遗产保护宣传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通过手册、墙报、宣传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进行自然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尤其是将《省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省风景名胜区条例》、《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法规和世界地质公园等知识在全区干部职工、景区居民、景区从业人员、全区中小学生和中外游人中进行全面宣讲,让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二)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按照“真抓、早抓、主动抓”的要求,做到不等、不推,主动开展工作。要结合单位部门的工作职责,及时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年度工作计划,撰写工作总结,并分别于每年3月和11月报送区自然遗产保护办公室汇总。
篇2
“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这是2008年7月8日北京时间5时18分,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将中国三清山国家地质公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三清山的评价。
从历史名山到世界遗产,三清山实现了一个怎样的跨越?
几近毁于无序开发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如道教三清列坐其巅”而得名,被誉为“江南第一仙峰,天下无双福地”。三清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5年又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
然而,正是这样一座名山,当年几乎毁于当地人盲目而又无序的开发之手。
山上宾馆林立,国有、集体、民营、外资大小饭店宾馆星罗棋布,几乎所有的景区空地都被拔地而起的宾馆饭店所挤占蚕食,几年前,三清山花了很大的功夫请来了国内和国外的专家,费尽口舌表示出“申遗”的想法时,却遭到了专家们无情的奚落。有位专家曾说:“别做梦了,就你们现在这样,别说评世界遗产,就是评上了也要给你们摘帽。”
痛下撒手锏重拳治“乱”
去年10月,记者曾上过一趟三清山,不为赏景,而是见证了三清山的“拆违”工程。从天门山庄到四海岸,沿途都在拆除建筑,到处都可见拆后的残垣断壁,碎石烂瓦。
“山上游、山下住,景区游、城里住”,这是上饶市为三清山制定的旅游发展总体思路。为此,必须逐步将景区内需要转移的宾招设施转移到山下,保护景区资源和环境不受任何破坏和污染,恢复景区自然的原始风貌,改善生态环境。回首申遗之路,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刘书宗动情地说:“风景区的综合整治和申遗过程不可避免地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也需要一部分人做出牺牲,这是一个悲壮的过程,更是一个卓绝的过程……”
3年来,三清山累计投入3亿多元人民币,对风景区756平方公里范围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拆除了南清园、三清宫等地违章建筑5000多平方米和梯云岭游步道沿线小卖点;神龙山庄扩建工程破坏山体景观,严重违反规划要求,被责令停工、拆除,并恢复原貌;一些建筑风格不符合规划的服务设施,也被要求重新改造。据统计,三清山风景区先后拆除了35280平方米与遗产要求不相符的各类建筑,改造了20余万平方米与景观不和谐的建筑物,新添各类环保、监测站所20余处,遗产展示中心1处,同时还对景区36公里游步道、1000多处各类旅游服务设施予以改造完善。坚持“净菜上山,洗涤下山”,以保护水资源并避免山上人和植物争夺水资源局面的发生。同时,关闭采石采矿、污染企业106家。
摘取“金字塔尖的荣誉”
确定申遗之日起,三清山申遗就成为上饶市乃至江西省的一出“重头戏”。省、市都先后成立了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领导小组,举全省、全市之力支持申遗,仅按各种语种编写的文本资料就达100多万字。
2007年1月30日,三清山正式作为中国政府提名2008年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走出国门。
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同意将三清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决议中认为,三清山景区边界合理,有效地保护了景观的自然性和维护景观品质所必需区域,完全符合世界遗产的要求。这是对三清山人工作的充分肯定。
上饶市市长董生说:“三清山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但表明三清山遗产价值的独特性、完整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同时也为上饶、为江西乃至中国赢得了又一个国际品牌。”
而今迈步从头越
此次三清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正式成为我国第七个、江西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风景区党委书记刘书宗说,“这对我们既是动力也是压力,申遗成功只是万里的第一步,三清山不仅属于江西,它同样也是属于全中国和全世界,三清山人今后有责任将三清山保护得更好。”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成为三清山上最强音。
三清山申遗成功的当天,江西省副省长孙刚即代表江西省政府郑重承诺,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一定会走保护和发展并重的路子,让三清山在管理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发展。
一系列措施正在三清山实施:将游览区和服务区分开,减少对景区的环境压力;建设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山下,包括建设高质量的服务区,这将作为三清山最根本的保护措施加以执行;此外,对人流量的控制也已提上议事日程,正在规划大型的保护计划,通过专家进行环境评估,定期能承载的游客量信息。
“对于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这张金字招牌,我们将更加重视资源保护,更加重视景区管理,更加重视员工素质提高,更加重视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与国际的接轨,以新的姿态、新的形象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上饶市市长董生说。
篇3
出生即瘦身的天堂
三江并流最早由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官员于1984年在卫星图片上发现,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在高原上并行向南数百千米而不融合,其地质、生态、美学价值以及生物多样性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2003年,这一重要的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江并流之名应运而生。
从2004年起,世界遗产大会就将三江并流地区列为重点监测保护项目,并于2006年派出包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在内的专家组实地考察。专家组通过监测发现,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区域的边界发生了明显变化,可能会造成自然遗产区范围比提名时减少20%。这意味着,这一重要的自然景观地在成为世界自然遗产的第三年就不得不考虑“瘦身”。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有关我国未受侵扰原始森林景观退化状况的调研同样证实,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所面临的人为侵扰不断加剧,情况不容乐观。
今年上半年,绿色和平结合遥感分析以及实地走访,对我国境内未受侵扰原始森林景观的退化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2000~2013这13 年中,由于森林采伐、道路修建、矿产开采、旅游开发等人为侵扰的加剧,我国未受侵扰原始森林景观退化了49万公顷,相比2000年退化了6.6%,其中一半以上(约27万公顷)面积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区。
未受侵扰原始森林景观(Intact Forest Landscape,简称IFL)是一片以森林为主体的完整自然生态系统,它没有明显人类活动侵扰,具有足够大的连贯面积以维持所有本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广域分布物种的种群可持续性。这样的森林景观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精华,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价值。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未受侵扰原始森林景观有以下几条标准:第一,面积大于5万公顷;第二,区域最小宽度大于10千米;第三,廊道或附属区域最小宽度大于2千米。这些标准保障了IFL核心区域拥有足够大的连贯面积来提供各类物种的生存空间。其概念、地图和监测算法已经被应用到了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各种森林监测项目与科学研究之中。
由于历史上的高强度采伐,目前我国仅存的未受侵扰原始森林景观面积为695万公顷,只占中国森林面积的3.34%,主要分布在川滇横断山脉、藏南以及内蒙古大兴安岭最北端。然而,由于人为侵扰的加剧,这些珍贵的原始森林出现明显退化。这其中最大威胁就来自矿产开采。
开发要了保护的命
滇西北地处青藏高原至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北接青藏高原,东南与云贵高原相连,境内高山耸立,峡谷纵横,地质气候复杂。多样而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各种生物的起源演化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生境,孕育了极其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独特而丰富的物种和基因资源。
这里拥有我国1/3左右的高等植物和动物种数,是全球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分布有4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约占全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22.1%;分布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2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84种;这里还是许多世界著名花卉植物类群如杜鹃花等的分布中心,享有“世界园艺之母”的美誉;一批著名的青藏高原特有种在云南仅分布在滇西北,如滇金丝猴、藏马鸡、中甸叶须鱼等。
其中,三江并流地区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有滇金丝猴的重要栖息地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有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该地区未受第四纪冰期大陆冰川的覆盖,加之区域内山脉为南北走向,因此这里成为欧亚大陆生物物种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难所,是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区。该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不到0.4%,却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
滇西北地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和独龙江(伊洛瓦底江)四条亚洲著名大江的上游地区,众多的高原湖泊和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重要生态功能,其生态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下游近300万平方千米范围的生态安全,影响着约5亿人口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活动。
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七彩云南同时也是矿藏丰富的“有色金属王国”。独特的地质环境蕴育了三江区域与众不同的矿产资源。据介绍,三江成矿带是我国最具潜力的矿产资源区,在全国16个最重要成矿带中排名第一,又称一号成矿带。
富足的矿产招致私挖滥采,使得当时的遗产地红山片区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面目全非,丧失了遗产地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的公开资料,并结合桌面调研,绿色和平确定了云南省西北部地区的矿点信息。他们将这些采矿点与未受侵扰的原始森林景观覆盖进行叠加比对后发现,有24个正在开发或即将开发的矿点位于未受侵扰的原始森林景观范围之内,其中3个矿点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有1个矿点甚至处于其核心区域。
处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的一家锑矿主矿区,位于海拔4200米以上的一处山坡上,植被以针叶林、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为主要类型。矿山建设占用和破坏土地面积以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为主,合计约15万平方米。环保人士实地考察发现,矿区所在一侧的山坡表层植被已经被采矿废石渣和沙土覆盖,并存在扬尘和落石风险。
另一家同样处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缓冲区的矿点,其所在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较为特殊,为高山森林区。矿区内森林覆盖较好,林地和草地占有量居全省第一,属于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区。 该矿区选矿后形成的尾矿矿砂基本都堆放在山谷的尾矿库内,面积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该尾矿库一方面破坏了当地的植被,另一方面,由于没有采取妥善的防渗处理措施,有可能使尾矿周边的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污染。
采矿给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带来的危害远远不止这些。
尽管滇西北具有极其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和基因资源,然而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横断山脉地区南北走向的山脉和较大的海拔落差,造就了当地多样的地理类型,使得物种多样性极高;这同时也意味着这些物种尤其是植物物种多为小种群、狭分布类型,种群数量少、分布空间有限,生态适应能力低,因此对于外界干扰非常敏感,遇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很容易陷入濒危境地甚至灭绝。此外,特殊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环境,尤其是高海拔、气候冷凉,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等因素,导致滇西北生态植被恢复和演替过程非常缓慢,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
矿区工业场地建设、矸石堆放、开山修路、地表塌陷等,都会导致对植被的破坏,进而破坏区域的原生生境。栖息地的丧失或范围的缩小,可能引起某个物种的灭绝。倘若该物种恰好是“关键种”,那么,它的消失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
矿厂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于地表植被的破坏,还会使地貌发生较大改变。如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会导致土壤侵蚀加剧,造成水土流失,使下游河流水域功能下降。
调研发现,有许多矿点为地下开采。地下开采不仅会改变地下水流动方向,而且可能造成局部区域地下水减少。
划出生命的红线
尽管不同的地区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保护森林景观免受人类的干扰具有很高的价值。
自然栖息地的破碎化和消失是动植物面临灭绝危险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型天然林景观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个层次都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大型的天然林景观对于维护生态过程和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如提供水资源、空气净化、营养循环、碳存储、防侵蚀与防洪等)而言,也具有重要价值。
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暴露在人类活动下的范围越小、总面积越大,越能更好地维持其天然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过程;同时,它们也能够更好地对抗和适应干扰、并在干扰之后得到恢复(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
与此同时,保护大型无人定居区域的成本通常很低。
篇4
[关键词] 世界遗产地 旅游产品开发 问题 对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世界遗产因其具有多方面的“突出的普遍的价值”而逐渐成为海内外人士的旅游热点。旅游开发给世界遗产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世界遗产的保护。
一、目前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对世界遗产的价值认识不清。世界遗产具有世界级的科研、历史、文化、社会和审美等价值,而往往各级领导和企业只认识到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后旅游开发给当地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即经济价值,而没有认识到世界级的科研、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或把这些价值置于次于经济价值的地位;对世界遗产的所属认识不清(世界遗产不仅是我国人民的财富,而且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而且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有利用世界遗产的权力,更有保护世界遗产的义务)。因而,往往把世界遗产资源等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后给世界遗产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2.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设计只注重市场需求,而忽视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固然,旅游产品开发后要投向市场,但作为世界遗产,旅游产品的设计更要注重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目前世界遗产地的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过于注重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忽视了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如: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2001年,东方佛都旅游公司在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区,按1∶1的比例设计建造了巴米扬大佛。巴米扬大佛是阿富汗境内的文化遗产,将之复制到乐山大佛附近,极不和谐,破坏了乐山大佛原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空间错位
空间开发错位是指在世界遗产不适当的位置和区域进行旅游设施的建设、开展旅游活动等。我国的很多世界遗产都存在错位开发现象。如:在世界自然遗产景区内举行攀岩表演活动。攀岩活动虽能迎合旅游者的需求,但对岩体和植物有一定的破坏。在世界遗产景区内建造大量的宾馆、饭店等旅游接待设施,导致景区城市化严重和环境质量下降,也不利于世界遗产的保护。
(3)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单一、产品层次低
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源品位高。但是,目前世界遗产地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是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产品,而缺乏提高层次和专门层次的旅游产品。低层次的观光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旅游产品单一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世界遗产地旅游者在时空上的分布不平衡,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对世界遗产保护不利的问题。
3.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三化”等现象,只是各个遗产景区出现的“三化”现象程度不同而已。武陵源在天子山顶、锣鼓塔、水绕四门等地建设了大量的旅游接待设施和商业设施,在黄石寨和天子山顶建了索道、在十里画廊修建了观光电车,武陵源的“三化”现象破坏了自然遗产原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而,在1998年,世界遗产监测专家对其检查后给了一张黄牌警告。武陵源为此付出很大代价将景区内的旅游设施拆除,但在锣鼓塔等地仍有部分接待设施没有拆迁,甚至还有个别地方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另外,在进行大拆迁之时,水绕四门的山体中又修建了亚洲最高的室外观光电梯,虽然几经停运和专家讨论等周折,最后还是“合法”运营。
自然遗产景区“三化”现象得到缓解,然而文化遗产景区的商业化现象仍然很严重。特别是在与社区融合在一起的文化遗产内,商业化现象非常严重。如:在丽江古城,仍集聚了1500户商铺。这些店铺分布在古城不到0.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古城浓郁的商业化气息,破坏了文化遗产原有文化氛围的真实性。
二、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的世界遗产根据资源状况分属于多个不同的管理部门。因而,世界遗产名义上属于国家,实际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不同的部门为维护各自的利益,往往会产生分歧甚至是冲突。在世界遗产地景区内,各部门曾经建设过的培训和疗养机构等,就是管理体制不顺带来的恶果。
2.在世界遗产管理与保护理念上,我国与国际存在差距
《世界遗产公约》不仅要求设立管理机构,而且还要求有相应的人员及配套设施。而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只要求设立管理机构,对管理人员没有做相应的规定,《文物保护法》也没有对其做相应的规定。而我国世界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是以二者做依据的,从而导致我国的世界遗产管理出现由一些不懂世界遗产的人员来管理。
3.目前我国缺乏遗产方面的专门人才
世界遗产的管理人员和旅游产品的设计人员都是非遗产专业人员,这些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世界遗产的专门知识,往往导致世界遗产的管理者和开发设计者“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例如:2002年曲阜“三孔”遭水洗事件,给“三孔”用水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冲洗。结果,由于管理者不懂得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也没有意识到“水洗三孔”的后果,因而给“三孔”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和破坏。
4.有关世界遗产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法律法规不健全。首先,我国没有一部统一的关于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总法。我国的世界遗产管理,只能借助《文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关于加强和改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等规章,以及省一级关于保护世界遗产的法规。而对于如何保护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没有做出任何的规定。因而,对世界遗产建索道、观光电梯、居民大量外迁等问题,管理者因无法律依据而束手无策。其次,有关世界遗产的法律法规约束力不强,没有对世界遗产造成损坏或破坏的责任人进行严格的法律追究。从而,导致产品的开发设计者和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等一系列关联问题。
5.对遗产地旅游资源缺乏科学的评价,内涵挖掘不够
由于对遗产地旅游资源缺乏科学评价,对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够,虽然各遗产地也都开发了文化类的旅游产品,但往往浅尝辄止。仅开发一些表演性的节目,而缺乏参与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对于自然类旅游产品的开发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低层次观光,而缺乏深层次、高品位的专项旅游产品。或者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者忽视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从而出现“一流的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出来的是二流、三流的旅游产品”这样的现象。
三、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针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开展遗产教育
首先要让世界遗产管理者、旅游产品开发者等认识到世界遗产不是某个人、某一类人的财产,而是先辈们遗留给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而且属于我们的后辈们。其次,让他们认识到世界遗产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再次,让他们认识了解相关的国际公约、国内法律法规,明白世界遗产受到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保护。
2.培养专门的遗产人才
借鉴西方国家遗产保护教育与培训的先进经验。如:意大利拥有完善的遗产(尤其是文物)教育与培训体系。在文物修复、文物保护等方面有国家级教育培训基地。学员入学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学员毕业时按成绩发给不同级别的证书,如想进国家文物机构,还得经过更严格的资格考试。此外,全国还有十几所国立大学和部分私立大学开设历史、考古、建筑、修复等科系与专业。借鉴西方国家世界遗产管理的先进经验,建立专门的遗产教育体制与体系,加强培养世界遗产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旅游产品开发的设计人员,加大对其教育培养的经费投入。
3.加强遗产法律法规的建设,普及遗产法律知识,加大执法力度
法律法规是行动的依据,没有遗产法律法规,就没有遗产管理的依据。目前,我国虽然有33处世界遗产,然而,除了湖南、四川、福建等省制定了保护世界遗产的地方性法规,没有一部国家统一的世界遗产法。立法的滞后,既影响了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也影响了遗产旅游的发展。所以,建议加强立法,要尽快制定颁布一部国家统一的操作性很强的遗产保护法。另外,在颁布遗产法后,还要加强宣传,普及遗产法的知识,并要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4.选择合理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科学设计遗产旅游产品
关于世界遗产地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的选择,各世界遗产地因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有不同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遗产地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科学地设计世界遗产旅游产品。世界遗产地在进行旅游产品设计时,一定要忠实于世界遗产对旅游产品开发的特殊性要求即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保护为先,根据世界遗产地旅游资源特色、旅游市场需求,设计出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能对世界遗产进行保护的旅游产品。
5.理顺遗产管理体制,协调各方利益
由于我国普遍实行属地管理原则,行政级别制约遗产管理水平,从而使遗产管理水平与遗产品位脱节。世界级的遗产往往面临的是二流、三流的管理,世界遗产地的规划、保护、展示等均与世界级的遗产资源不匹配。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世界遗产地出现的问题,建议实行集权式管理。将世界遗产管理权集中在一部门,建立专门的统一的遗产管理机构,对世界遗产实行专门化的管理,从而改善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现状。
参考文献:
[1] 阮仪三肖健莉:寻求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之路”[J].城市规划,2003(6):86~90
[2]彦丽丽:我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武当山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20
[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版
篇5
生态旅游的呼声日趋高涨,但低碳不一定要牺牲奢华,荒野度假也未必要艰苦作战。作为澳大利亚首家获准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内建设的豪华度假胜地――阿联酋航空集团蓝山沃尔根谷(Wolgan ValIey)度假酒店,近日荣获国际公认的温室气体认证机构颁发的业界首个碳中和认证――零碳认证(Carbon Zero Certified)。
本着与阿联酋航空集团建于迪拜的阿玛哈(Al Maha)沙漠度假酒店相同的理念,沃尔根谷度假酒店与蓝山的自然环境充分融合。它包含尽可能多的原生态可持续性设计的理念,包括雨水收集、充分回收利用所有用水、可减少电力消耗的热交换技术,以及使用为整个热水系统供电的太阳能电池板。该度假酒店设有100多个太阳能装置,从而大大降低其能量消耗和能源足迹。度假酒店还采取其他措施以期减少它的碳耗量,包括科学的、能有效减少加热和冷却需求的房屋设计,可促进建筑物周边和内部空气流通的现代化绝缘墙壁及宽敞而传统的阳台设计。度假酒店甚至用传统风车取代电泵。
从建筑的角度看,沃尔根谷度假酒店传承了纯正的澳洲风情和当地民俗。经典的设计灵感,让人联想到传统的澳大利亚庄园。而与此同时,它也结合了当今世界上最好的环保型建筑材料和技术。沃尔根谷度假酒店致力于扶持当地工匠,大部分的商家、手工艺人和转包商都在当地雇用。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促进急需发展的当地经济,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工程的碳耗量。整个工程尽可能利用度假酒店方圆100公里内的自然和可回收的材料,如砂岩和木材。定制的木材家具组件都在新南威尔士州当地生产,使用上好的澳大利亚硬木,其中大部分能够回收再利用。当地木匠受委托打造的沃尔根(The Wolgan)系列将成为度假酒店的标志性套装家具。自然保护区内凋落的桉树枝被碾碎以制造独特的家具组件,当地的铁匠还制作了度假酒店的照明灯及树枝状的吊灯。
从环境及自然保护的角度来看,沃尔根谷度假酒店从开发的最初阶段就制定并开始实施一项为期两年、旨在去除这片自然财产中所有带破坏性植物的计划,致力于保护区内和局边环境的美化工作。4000英亩的土地专门用于建立野生动物保护区,与两个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国家公园相邻,沃尔根环境保护工程拯救了该地区许多的原生和濒危物种。近40公里长的带刺铁丝网栅栏也被拆除,以避免野生动物在试图跳跃或向下通过时受到致命的伤害。为建野生动物通道,与地方和国家环境保护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尽巨大努力来保护环境以确保所有承包商得到关于如何防止破坏环境和保护当地动植物的广泛培训,以便于当地野生动物在保护区内和迁移到毗邻的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的活动。另有一片50公顷的野生地带专门用来保护更小、更脆弱的物种。迄今为止,17.5万多株当地树种已种植在野生动物廊道和河岸边。
该度假酒店完全符合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标准,并已超过州和联邦机构最低要求的施工控制。阿联酋航空集团成为唯一一个在澳大利亚达到该级别的海外投资机构。
篇6
当下,经济全球化正在将全球融为一个紧密的共同体,各国所拥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不会因地域、贫富、种族的差别而将它割裂,保护历史财富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承载着这些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依附于其上的人类文明也必然会消失。中国,作为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
积极参与者,因环境问题、保护意识、非法偷盗、城市化建设等原因正进入一些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历史文化遗产破坏高危险期”。同时,中国也正在吸取别国的经验与教训,努力构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传播保护意识,用实际举措与行动投入到全球如火如荼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去。
作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在从“闭关锁国”进入到“开放包容”的时代。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10月,宁夏彭阳县古城镇王大户村,村民王生军站在自家地里的一座被发现的古墓旁,望着面前因盗墓被破坏了的耕地发愁。自从考古队一走,每天都有人在墓坑附近出没、溜达,考古队还未挖掘的几座古墓已被迅速抢盗一空。“我不知道这里还有没有‘宝贝’?但如果这50亩田地反复被人挖掘,不能适时保墒,来年恐怕连小麦都没法种了。”王生军无奈地说。
与世界其他历史悠久而文物资源丰富的国家一样,中国也在承受着本国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与流失的“不可承受之重”。据著名文物专家陆建松教授介绍,中国目前估计有30万处以上的历史文化遗迹正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曾透露了一组数字:2004年,全国共立案文物犯罪案件971起,其中盗窃文物案件481起,倒卖文物案件131起,走私文物案件11起,盗掘古墓葬案件348起。而在法国的文物商店,一位出访的陕西文物专家却看到了四五百件陈列着的中国青铜器和石雕。
作为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主要缔约国之一,环境问题、保护意识、非法偷盗、城市化建设等原因使中国进入了一些发达国家已走过的“历史文化遗产破坏高危险期”。同时,中国也正在吸取别国的经验与教训,努力构建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传播保护意识,用实际举措与行动投入到全球如火如荼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去。
遗产保护工作:“矮人一截”
在记者调查采访的过程中,相关专家学者都道出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欧洲国家相比,都感觉“矮了一截”。
其实,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领域,中国并不落后,中国历来就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文物收集、整理、研究的体系――金石学。早在宋代,中国就有了文物研究著作《金石录》与《隶释》等著录专著。但到了近代,尤其是以来,因为国家的战乱贫困,大量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流失,甚至出现了整个的文物遗产被盗取的悲剧(如敦煌的典籍)。20世纪后,在“全盘西化”、“破旧立新”等激进思想的影响下,处于意识形态弱势的传统历史文化遗产又被视为“现代化与革命化”的障碍,处境悲哀。到了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高速发展催生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又使许多历史遗产濒临灭绝,而经济利益促动下的功利行为更使“华夏瑰宝”面临重重危机。
在北京,因产权不明导致一些文物古建被长期占用,年久失修。在四川,贫困使农民铤而走险,重庆大足石刻的佛头遭到砍盗。在云南,世界遗产“三江并流”因旅游过度开发、保护不力,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摘帽”。在上海,由于经费与场地问题,上海历史博物馆与近3万件文物竟然无处容身。在江苏,运河河网与沿河古镇因工业化、城镇化而消逝。在全国各地的文物景点,“某某到此一游”的题文总是无处不在。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保障、扶植资金的不足;保护意识、保护知识的缺乏;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扩张;功利心态与市场意识的膨胀都成为了中国“矮人一截”的原因。
遗产保护意识:根在民间
较之欧美国家,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论是意识、理念还是措施、行动都存在一定差距。这与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与我国创建和谐社会、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面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不再“地大物博”的悲哀,在压力与挑战下,中国的文物保护事业进入了“加速调整期”。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与全民、与政府、与经济建设、与旅游利用,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成为了“脱困”的出路。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认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第一,要尽快立法,做到有法可依。第二,要改革管理体制。遗产管理权应由国家统一管理,直接管辖国家级和世界级遗产。第三,对于违规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都应坚决整治,以恢复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第四,国家要加大遗产保护上的资金投入。最后,要培训遗产科技人才,加强遗产科普教育。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最近再次呼吁:提升大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进行保护工作的“人民总动员”才是开展工作的出路。
从理论举措到计划实施,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环境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快,保护环境开始改善。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把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建立起一个从单体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到历史性城市的全方位文物保护架构。2006年起,国家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日”。同年,国家财政部特别设立了2.5亿元的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对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存实施全面保护,并在国家文物局新增两个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专业司。
一批民间群体自发保护文物事件也出现了。在陕西宝鸡,王宁贤等5位农民意外发现了一处窖藏,主动参与现场保护,使距今2800多年的27件青铜器得到了及时的保护,顺利出土。在贵州省黎平县地坪乡,洪水冲毁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上百名侗族村民自发地跃入洪水中,抢救回了风雨桥73%以上的构件,使风雨桥得以重建。
遗产保护目标:融入全球
2007年12月9日,在上海同济大学,法国文化与交流部建筑遗产司与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签署了合作协议。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国――中国与法国,在历史建筑保护研究领域达成了合作共识。法国文化与交流部建筑遗产司米歇尔・克莱蒙司长认为:“法国愿意同亚太地区的政府与民间共同来开展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中方认为,法国古运河保护工作的经验可借鉴用于中国京杭大运河沿岸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近年来,类似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例子并不少。作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在从“闭关锁国”进入到“开放包容”的时代。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在努力借鉴国外的经验,中国文物机构与国外保护机构建立了紧密、长期的合作。在西安秦始皇陵,中国通过德国文物专家的帮助,用先进技术还原了兵马俑的彩绘,使失传的中国古代工艺得以再现。一些国际性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也纷纷在华设立分支机构。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西安设立了“西安保护中心”,而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江苏苏州分别设立了针对自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专门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搜集、专业培训与研究咨询工作。同时,中国也承担起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责任,积极参加了肯尼亚联合考古、柬埔寨修缮吴哥窟等国际联合行动,并与意大利等国签订了文化遗产保护协议。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曾表示:文化遗产领域多种形式的合作,使中国获得了国外的经验,也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中国这几年和国际上的文物保护组织,各个方面的、政府间的、非政府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合作成果为我们所用,在合作中把我们的传统技术传给了他们。
遗产保护未来:留住“本根”
在江苏苏州,古城、小桥、窄巷、流水,有着2500年历史的城市格局被基本保留了下来,而在它的不远处,一座全新的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新城开发为老城保护让路的措施,使留存千年的吴文化遗迹,避免了被现代化湮没的悲剧。虽然如此,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苏州老城因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历史文化遗产上的伤疤,它的城墙被永久性地毁坏了。可见,任何一个没有保留历史痕迹的繁华都市都是“失忆”的。
同样,一个没有文化本根的国家也是“失忆”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终极属性是文化与知识资源,是过往历史与先人传递给今人的直接承载之物,其最重要的价值是社会教育、历史借鉴与研究鉴赏。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国民欣赏自然与精神活动的介质,作为激发爱国主义激情的崇高的“瑰宝之物”严加保护,供国民世代享用。在德国,人们将1961年修筑、1989年拆毁的,曾是两种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界线的柏林墙墙根磨光,嵌在大街中,铸上“BERLINER MAUER l961・1989”字样的铜牌。以警示国人不要忘记国家分裂的历史。
篇7
关键词 博物馆 发展趋势 探讨
一、新形势下博物馆发展的几大问题
随着中国特色赎回主要战略目标的提出,博物馆在我国的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快博物馆的文化建设就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大力创造各种精神产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教育、休闲等服务。当前,博物馆的发展必须要紧紧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让博物馆在发展中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性质,联系实际,大力建设现代博物馆文化,科学的处理好博物馆发展的诸多问题。
(一)把握好博物馆的核心工作
当今的社会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向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先进的、积极的精神产品,不断的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的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将为民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作为发展方向。将博物馆的指导思想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起来,共同繁荣博物馆的文化事业。最终将博物馆建设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地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
(二)注重政府主导博物馆的发展
博物馆事业作为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其收藏、研究及展示文化的行为具有明显的文化性和群众性特点,在文化和科教领域起着重要的社会作用。政府对博物馆的扶持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博物馆建设的主要因素。博物馆的发展格局要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国有博物馆主导、民办博物馆补充,以多元化的格局让博物馆的发展建设更加具有生机活力。所以,地方政府部门要重视当地博物馆建设,以博物馆的发展带动文化的发展,提升地区文化形象。另外,通过积极扶持和加强管理两手抓建设,以完善的保障体系引导社会大众和单位团体办好博物馆文化事业,将博物馆的发展作为全社会的大事来办。
(三)关于博物馆的管理问题
有效的管理才能带动博物馆的发展,才能繁荣博物馆建设事业。要想博物馆能够真正健康的发展下去,相关的管理部门就应该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防止一些不良作风阻碍博物馆文化的发展。通过有效的管理,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以此促进博物馆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于一切不利于思想文化健康的精神垃圾和伪科学的东西,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四)保护和利用好博物馆文化遗产
文化与自然遗产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做好相关保护工作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历史任务。有效保护博物馆是科学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证,对于重要的文物和自然遗产,在合理利用的同时应该加强管理,协调好博物馆文化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作为博物馆工作者,必须扩展工作视野,以积极的措施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比如对民间艺术、民俗文化等遗产我们应该运用鼓励和优惠的手段扶持博物馆的建设发展。
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一)博物馆的陈列以及建筑设计趋势
一方面,博物馆的陈列要秉着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文物要按照合理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进行陈列,在陈列时重视物品形式美观、展览安全、实用性和环保性共存,在保护文物时要坚持资源效率和能源效率提高、环境技术应用水平与馆内环境质量达标。在陈列工作中要重视文物展览的生动性,通过把握展览的节奏提高观众的参观热情。另一方面,博物馆建筑要重视地方特色,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与城市环境的完美融合,其功能逐渐复合化,使之能够成为一个集图书馆、教育设施、多功能厅等各种文化活动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场所。另外,博物馆的公共交流延伸了其作为艺术宝库的范畴,可以在博物馆设置餐厅、休闲室等便于大众交流的场所。让博物馆展示出更加开放自由的形象,让大众喜欢上博物馆。
(二)博物馆的经营管理及信息化建设
新时期的博物馆要发展就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将博物馆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允许私营企业赞助,并外包博物馆的部分职责,例如让保安公司负责博物馆安保问题,让文化公司负责博物馆的陈列艺术设计等等。并且要加强对博物馆的宣传,例如和媒体合作加强对外宣传,举办文化研讨会,联手旅游公司以灵活的门票形式吸引参观者。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博物馆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化博物馆,即实现楼宇管理自动化、办公自动化、通讯网络自动化、陈列设计智能化。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博物馆的学术研究
博物馆负担着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责任,而随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关注博物馆的无形文化遗产。所以,博物馆应该更加重视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保护、保存机制,进一步丰富馆藏文化。博物馆在学术研究方面更加重视硬件的投入,却忽视了基础研究工作,因此今后应该进一步重视对博物馆学和藏品的研究工作。博物馆学的学科范围很广,包括了美学、历史学、考古学、物理学、化学等等一系列传统学科。将博物馆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进行学术研究,能够为学术研究工作提供更加宽广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也要重视新兴学科在博物馆学中的运用,借鉴一切优秀的知识成果,更够不断的丰富博物馆的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元莉.论博物馆的发展方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
篇8
关键词:统筹兼顾;城市规划设计;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179-02
1我国城市发展现状
我国新世纪之初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一个由膨胀的城市到健康的城市、由文化的失落到文化的弘扬、由困扰的环境到宜人的环境、由交通的发达到发达的交通,由设施的健全到健全的设施、由突出的共性到突出的个性的成长过程,与此相适应,城市建设管理也经历着一个由资料的积累到资料的雄厚、由经验的手段到法律的手段、由被动的综合到能动的综合、由程序的法定到法定的程序、由科学的决策到决策的科学、由简单的复杂到复杂的简单的提高过程,城市建设管理发展面临着一个量变到质变与跨上新台阶的挑战和机遇。
21世纪,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经济全球化不仅极大的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而且为城市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我国,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建制镇和县级市(小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由小城镇转向大中城市。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的发展方式也由分散走向了集中。决策者已经意识到,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城市之间的联系将更加方便,画地为牢,就城市论城市,已经没有出路,一体化乃是大势所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由于相互间联系的广泛而更加重要,城市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经济命脉,以城市带和城市群为特征的城市体系新格局正在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凸显。我国城市的这种“大集中小分散”的地域发展格局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或许都不会发生大的变动,从而有可能导致“乡村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两个过程的合二为一,使城市发展向具有良好地区结构的方向演进。
由于城市之间联系的广泛性和便捷性,越来越多的城市被纳入到全球生产、区域贸易和服务的网络中,城市的利益不再仅仅表现为本国、本地资源的传统的“民族企业”和“本地经济”,而是越来越多的体现为有境外资本、人才、技术参与的国际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取决于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也就是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竞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通过价值创造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将由城市的总体布局、基础设施、人口素质、工业化水平、技术发展水平、管理水平、生态环境、服务体系和开放程度等各方面共同决定,而上述因素的水平与发展速度则与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建设速度紧密相关。
2当前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规划设计方面
城市规划不够超前的问题在前几年就已充分暴露,专项规划、详规、控规相对滞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对总规的深化细化显得不足,对形态控制不力的现状未得到有效改善。由于长期以来重平面设计轻立面规划,重微观管理轻宏观控制,对城市空间、地下规划重视不够,致使地下管线管理比较混乱。
2.2建设施工方面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档次还不够高,设施配套不够齐全,景观建设力度还不够大,旧城改造回建速度不够快,“城中村”改造问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等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3城市管理方面
当前城市管理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是乱挖城市道路和城市牛皮癣。建筑工地尤其是市政工程建设工地管理不规范问题,群众呼声也很高。
3解决办法
3.1管理原则
(1)抓好规划设计环节管理是建设现代城市,加快城市化的需要。首先要塑造城市形象,铸造城市灵魂,充分体现现代城市建设、管理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注重其整体风貌特色和前瞻性。在规划设计中,要坚持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结合的原则,谋求历史传统、地域文化、民族特色与现代化前景的延续和融和,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挖掘城市内在魅力。注重环境、功能与理念相统一,把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统盘考虑和运作。
(2)抓好城市建设环节管理是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需要。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主要环节,工程的设计水平和施工管理水平至关重要,每一项工程的设计水平都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整体风貌,每一项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高低都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必须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在工程实施中注重文明管理,科学实施。
(3)正视问题,加强综合管理,是改变城市现状的需要。
3.2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的关系。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城市历史发展基础之上的。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城市拥有大量的、极其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来自天赋和历史积淀,一旦受到破坏,就不可能复得。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保护好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好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使之流传后世,永续利用,是城市领导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一般共同的发展规律,但由于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不同,从而使每个城市建设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世界上许多城市往往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因此,必须在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格。塑造城市特色,城市领导者首先必须深刻了解市情,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建筑风格,但绝不能盲目模仿和照搬。各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等,明确发展方向和特色定位。城市特色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和发展,需要一个较长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形成和完善。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安排,兼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各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承受能力,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一方面,城市发展规模要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扩大。制定城市规划时一定要从水资源的状况出发,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要统筹考虑城市供水、节水、防洪排涝、水污染治理等问题,切实做好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规划,优先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兼顾工农业和其他用水。
其次,努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切实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城市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同时依法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再次,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市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和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发展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立足于区域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服从于整个地区发展的需要。要做好区域规划,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要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严格限制不符合区域整体和长远利益的开发活动。同时,城市规划也要打破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增强区域意识。城市不仅要从自身条件和发展要求出发,还必须充分考虑区域整体状况,安排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 王春光,孙晖.中国城市化之路[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3] 马传栋.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理论学刊,2002,(5).
[4] 李其荣.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2000,(20).
[5] 李梦白.城市建设经济学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篇9
关键词:原始风景 科学和文化价值 保护和游览规划 旅游开发
自然地理环境受人类社会作用或干扰程度不同,分为原生自然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原生自然环境:即那些没有受人类影响或间接轻微干扰的,原有A的自然面貌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的自然景观,如极地、深山、荒漠、沼泽、热带雨林。次生自然环境,即指受人类长期作用和影响之后,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但仍保持一定的自然面貌,如牧场、农田、乡村。人造环境,即完全人工建设的环境,例如大城市。
这三种环境都对于人类生存发展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和意义。本篇则是论述原生自然环境的意义。
1 原始风景定义和特征
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是大自然按其规律演变形成的,其中没有遭到人类改造利用的景观。人类今天拥有的科学技术可以染指世界任何地区,所以能够存留下来的原始风景就显得极为难得。
在现代高科技时代,人迹罕至的原始自然景观并不是由于人类没有去开发,因而成为人类文明中的空白一块,而是含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它对于人类独特的价值正是它的“原始本色”。
人类起源以及后来几千年的进化过程都是在原始自然环境中的,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仍然需要原始自然环境作为重要资源。全面科学的认识原始自然的价值是在近百年逐渐成熟的。
2 历史实践以及主要事件
19世纪是世界工业迅速发展的时代,也是地球上原始风貌地域大量被开发的时代。大城市的迅速扩展使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19世纪初叶德国自然地理学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就提出:必须建立自然纪念物保护地,以标志自然历史演变的沧桑过程。
19世纪中期,美国在西部开发过程中,被后人称为“哈得逊河风景画派”的艺术家,在落基山一带用激情的笔调表现了美国西部广袤壮丽又极其原始的风光,对印第安游牧生活进行了如诗般而又略带感伤情调的描绘。他们的绘画作品带回东部,震撼了参众两院的议员。1872年3月,美国蒙大拿州与怀俄明州交界处黄石公园(Yellow Stone National Park)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对自然风景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建立国家公园之初,也只是为了人们欣赏到它的自然原始风景,从中吸取精神的艺术享受。
美国是在一块新大陆上建起的国家,短暂的二百年国家历史和广袤无垠的土地使得它有条件建立具有原始风景的国家公园;与美国情况类似的国家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1964年美国颁布了世界第一部“原始地保护法”(Wilderness Act),鲜明地指出原始地对于人类生活质量有愈来愈重要的影响。美国新设的国家公园不仅是具有传统形式优美的山川,还有沙漠、沼泽、海滩、盆地等环境恶劣而有独特生态系统的地域。
美国国家公园内所保护的大自然原始景观,不同于中国的黄山、张家界等风景名胜中的自然风光。国家公园内的森林、河流、峡谷的“原始性”使人感到自己异常渺小和短暂。例如大峡谷公园(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峡谷底部激流奔腾,峡谷两侧峭壁由各种颜色代表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叠成,显示着20亿年来的地层演变。还有塞廓亚公园(Sequoia National Park),保存着第四纪冰川灾难后遗留下来的北美红杉,树高都在百米之上,直径都在3m之上。这些苍茫的原始大森林,险恶的峡谷,以至荒凉的河滩,恐怖的沼泽、残存的土著村落,都有其保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是千姿百态的大自然整体中的不可缺少一景。它们一旦消失同样会使人感到大自然整体不平衡和不协调。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纪念黄石公园诞生一百周年之际,制定《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同年还宣布:将南极建成为国际公园(International Park),在这里不得采矿、狩猎、办工业,世界各国共同协力保护地球上最后这片没有被人改造的原始风景。
遗产名录选择完全是真实可靠的,具有全球代表性价值。自然遗产主要是地质、古生物、自然地理等方面特殊的遗址。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是:(1)地球进化史中主要阶段的著名代表者;(2)地质年代中,各阶段生物进化和人类及其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著名代表者;(3)某些独特稀有或绝无仅有的自然环境,具有异常自然美地区。(4)濒危生物种类栖息所在地区。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游览自然风景的雅趣,也早有保护自然风水的习俗,但是只是以“山岳崇拜”形式,在相当长时间内这个认识保持稳定状态;真正开始以科学意识思想设立“风景名胜区”,还是在现代西方自然保护思想的影响下出现的。
3 原始风景的价值认识
3.1 原始风景的科学价值
自然历史考古价值 自然界的浩瀚土地和江河,还有千姿百态的天然风景都是地球亿万年演变的结果,然而人类社会文明有文字记载只有5000年。大自然所跨越的时光远比人类历史悠长,它演变过程丝毫没有文字记载。斗转星移,沧海化为桑田,大自然原始遗址风景就是惟一可使人回忆其历史运动过程的见证,是全人类的科学档案。断层、化石、古岩石、孑遗树种,这些散落在大地上的记录,虽然无字但却最可靠,它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曾消失的时代,对于研究天体、地球、各种生物进化以及人类的起源极为重要,具有全球共识的普遍科学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
史前学家、地质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生物学家,这些伟大的学者就是依靠大自然原始遗址风景推断出古环境变迁的过程,从而把我们的追溯带到亿万年前:猛犸时代、恐龙时代、冰河时代等难以想象的情景。让人们知道地球起源于46亿年前,演变经历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这一系列艰难而又复杂的过程。
掌握自然历史是推动现代人前进的背景和动力,而绝不是简单的知识和记录,原始自然风景是人类开创未来的极有价值的资源财富。自然历史演变形成的原始风景,含有大自然运动真实痕迹和信息;人类将来历史发展应该与大自然保护协调进行,而这必须以自然原始风景作为认识的基础蓝本。
人类社会发展资源 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没有经历人类改造和驯化,蕴藏有自然演化的生物多样性遗传特性。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保存具有深刻的意义,不仅在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圈的生命维持系统极其重要,而且对于全球生态、物种遗传、社会文明、经济发展、文化娱乐和艺术审美都很重要,是人类重要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求,就地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生境,维持其物种群体生存的特定自然环境。
全球生态体系变化 现代地理学已经探明全球生态体系变化的来自地球内部和表层的驱动力有5个方面:气候变化、生物消亡变迁、土壤侵蚀过程、海洋升降、地质岩层运动。然而现代人类对自然界原有体系影响作用极大。这5个方面的运动演化都需要保存有相当大面积的原始风貌地域,使得全球变化保持自然协调、自然平衡。
3.2 原始风景的艺术价值
大自然的高山江河、树木花朵历来具有无比深远的美学艺术价值,从而培养了世代精神文明。一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对该民族的文化特性形成和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把原始风景地域设为国家公园,是人类获得灵感和美感的重要源泉。
现代园林审美 农业生产时代里,人们为摆脱原始大自然的恐惧威慑,向往着建设美妙和谐的人造环境。中国文人写意山水庭园、法国皇家宫苑、英国贵族庄园、巴比伦空中花园,都是这个时代这种意识指导下的人造艺术环境,是人们当时向往的理想自然景观。
然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科学认识和审美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曾使人感到畏惧的原始大自然风景得到了极高珍视。人们在数千年以来,一直探索着在自己生活的环境里,设计建造陶冶身心、娱乐情趣的美妙花园。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球演化运动给我们在自然界创建了最美的花园。原始的大自然风景面貌是最为珍贵的,山峦、河流、森林、草原,这一切哺育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勃勃生机,是任何人造花园无法比拟的。地壳内部岩溶运动形成了火山景观,水流冲刷运动形成了峡谷景观,自然界争斗保存下的动植物群落,森林、草原、花香、鸟鸣,万物都在极具奥妙地运动着、存在着。
在传统的动物园,人观赏笼子里的动物,现在人被自己关在笼子里,即汽车里,观赏追逐于森林草原上的狮子和野鹿,不仅能观赏到动物园不曾见的动物活生生野性,还能看到动物种群之间依赖、争斗而生存的相互关系。相对于以往的传统园林,国家公园在审美空间界限以及景观多样性方面都是本质的飞跃。
现代文明社会的“返朴归真”和“寻根” 原始自然风貌景观的保存对于现代人类社会的文明意义重大。现代社会文明集中在大城市,而大城市完全是人工化建设的环境,长期居住在大城市的人仅仅接触城市内的公园绿化是不够的,还必须时常有机会接触自然界的景观。美国的城市发展规模最大,楼房密度最高,他们是世界上最早体会到必须在城市中建立公园,也是最早体会到必须建立保护原始自然风貌的区域。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存在主义”哲学指出:由于科技高度发达,人们日益受到自己所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奴役,人的本性被“异化”,而原始的人性是在无拘无束的大自然狩猎为生的生活中形成的,人们要挣脱“异化”,去重新寻找自我,就应该回归原始的自然,重返人类初期的原始社会。具有原生自然意蕴的返朴归真风格被推崇为现代艺术之顶峰,现代哲学思潮也已经浸透在国家公园的游览之中。
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都位于大河之滨的平原上,由此被称为“大河文明”。黄河、恒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文明的起源都与其地理环境和生态景观相联系。保护这些河流,让它们波涛永远奔涌,其意义已不只是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还是人类为追忆初创原始文明的地理环境,而将来创造更灿烂文明“寻根”的需要。
今天有识之士一再呼吁保护森林,这不仅是因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更有现代人感情上离不开苍茫的原始森林,人类祖先在大森林里茹毛饮血地生活了几百万年,那里是人类起源生长的故乡。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单位使其名声大增,对于拥有遗产的国家来说,进一步明确本国优秀遗产的分类和整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使其他国家的人民也得以有发现和珍惜这个遗产的机会,世界自然遗产的确定,促进了全球范围的科学旅游。
国家形象的景观标志 典型的自然地貌被看做是区域“地标”,是某些民族文化和国家形象的象征。日本的富士山,其白雪长年覆盖着沉寂的火山口,景观庄严、肃穆,是神圣的国家象征。而美国第20届总统罗斯福在巡察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公园(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时,庄严地宣称:“不要去破坏她的壮观,留下来给你们的儿子,给你们的孙子,给所有的后人;每一个美国人,都应该有机会看到这雄伟的奇景”。山川长存寓意着国家永在,这对于历史短暂的美国很重要。
在我国西部,绵延雪山化成了滚滚流水,奔腾东去撞击穿越层层山岩,形成地理上气势无比磅礴的“长江三峡奇观”大切割。这一处壮丽的大自然景象,公元前300年战国时代,宋玉在他名篇《神女赋》和《高唐赋》里,把长江三峡的峰峦云雾幻想为兴华耀目、美貌横生的巫山神女,使后人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神往不已。此外,屈原、李白、杜甫、苏轼都在这里留下了风流千古的绝唱,更有许多无名作家留下大量神话和传说。这里不仅有险峰、激流,还有古栈道、石刻,三峡激浪中搏击而进的竹筏和沿岸奋力拉纤的船夫形象,历来为画家、诗人所讴歌,并寓意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的勇敢精神化身。长江三峡风景,给我们祖祖辈辈以无限激情和启迪,其山川地貌景观也已是中国国家象征物。
艺术灵感的源泉 创写人类一代又一代新文明,不是从唐诗宋词和古希腊艺术中推导演绎,而是依靠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这其中不断演变的人类社会。
在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生存斗争中,面对山川河流,奇花异草,无限幻想。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画面有日月星辰,五谷丰登,记载新石器时期原始人祭祀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西方也有山洞考古发现表示力量强壮的野牛岩画。
奔腾不息的河水给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启迪,孔子在大河岸畔触景生情曰:逝者如斯夫。孙子把军事斗争手法比喻自然景观:“兵者,诡道也。……不竭如日月,浩瀚如江河”。“夫兵形象水,水行避高而走下,兵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敌而制胜。”
自然环境变迁,产生了远古的神话传说。“大禹治水”传说与长期的大暴雨洪水有关,“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神话则与长期的干旱有关,“女娲补天”可能与大地震有关。
美国是由移民组成的年轻国家,其文化特色是北美洲自然风光和欧洲文化结合的产物。在美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吐温小说和霍默风景画,都是扎根以粗犷辽阔的北美风光为其艺术展示场景。 4 原始风景的保护和游览规划原则
4.1 现代中国自然风景“旅游开发”中的严重问题
现代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往往希望使景区面貌“现代化”,其理由是“仅仅看山看水,没有什么好玩的”。在这种浅薄的认识指导下,风景区规划出现一些严重问题。大型现代化游览设施,各种餐厅宾馆和五花八门的游乐场纷纷建设在风景区里,独特的天然地貌和珍稀的历史真迹被毁坏,有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被“旅游开发”搞得面目全非。
在美国,迪斯尼乐园与国家公园完全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娱乐活动,它们所具有的美学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景观规划中这两种形式是完全区别开的。中国近年出现的许多“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西游记宫”、“三国城”、“唐城”、“宋城”、“海底世界”等人造群体建筑应该是属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能列入风景范围。度假村和游乐场也只是为了游览风景而建的辅助设施,其建设位置与规模都有严格的控制。
4.2 景观保护
什么是真正的现代自然风景区规划?风景区最为珍贵的是没有人为干扰的自然原始景观,把真正的、本色的、完整的大自然遗产展示给游人,绝不是建筑景观或游乐设施规划。自然保护是首要的事,只有原始风景的存在才有源远流长的利用可能。原始风景区域的景观游览规划,应该将保护作为规划认识的观念尺度,进行规划的手段方法以及规划目标,最终要达到历史、自然、生态、美学等综合效果。
在美国国家公园采取绝对的保护政策:森林、野草、溪流都任其自生自灭,不得采伐和利用,病虫不加防治,因为病虫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成员,甚至森林失火也不扑救,这也是大自然从一个平衡演替至另一个平衡(特大火灾例外),枯树任其倒伏腐朽,野生动物间天敌任其争斗,任何外来的动植物都不能引入园内;这里的自然地貌,地质土壤,动植物群落都按原始状态保护下来。
4.3 资源利用
但保护也不必是小心翼翼的,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类的利用;只有当利用和保护联合推进时,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所以保护范围内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严密的保护措施,而保护的概念应该是含有合理管理利用的动态保护。保护与利用产生冲突时,保护是第一,利用是第二。
原始风景的保护和游览一般分四个区:
一级保护区:指含有珍贵自然遗迹(如冰川遗迹、火山遗迹、断层遗迹、古树名木)或典型风景特色的地域,这是整个景区核心,这里不应该有任何庸俗的人工附加物。
二级保护区:只允许有与这一带景观直接有关的,体量适当的建筑物,如纪念碑等。
三级保护区:可以有些与旅游相关的建筑物,如纪念馆、小卖部等;建筑不尚华丽而崇素雅,形式多采用地方风格,力求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当地的风俗民情相协调。
控制区:指对风景区景观范围之外边缘地带各种建设的控制,如不得建规模大、层数高的楼房,不得建污染水土的工厂等。
在我国境域内辽阔的土地上,名山大川,急湍回流,雪山野草、地形地貌变化万状,具有从热带到寒带,从海洋到内陆,从沙漠到高原的各种不同气候环境的天然风景。东部人口众多,商贸产业发达,交通网络密集,人迹罕至的原始风貌已经很难寻找。西部四川卧龙、湖北神农架、青藏高原等地至今依然有保持原始风貌的地区,它们是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资源,自然保护与游览规划正在同时进行,制定科学的政策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 Freeman Tilden,National Parks,Knopf Inc.1985:12-86
[2] Charles E.Beveridge and Paul Rocheleau,Frederick Law Olmsted,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Inc.1995:16-57
[3] L.F.Mclelland,Building the Nantional Parks,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8:17-61
[4] J.O.Simonds,Landscape Architecture,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83:13-85
[5] 潘江.中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篇10
近年来,“人类自然遗产”,“人类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个词也越来越多地为世人关注和重视,各种保护措施也纷纷出台。但我注意到,这些遗产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地对它们加以保护,毕竟它是处于变化和衰亡过程中,绝非我们的主观意愿所能左右的。但是另有一种方式,即活动影像的纪录方式,是可以将上述三类人类遗产作永久性的保存,非虚构的纪录片正承担着这样一种任务。中国的人类学纪录片创作者郝跃峻,孙增田,康建宁,梁碧波已经作出过很多的努力,并留下了一批作品,应视为一种文化遗产的存留。
导演杨蕊,长时间在凉山地区对现存的彝族毕摩进行社会调查,之后带了一个颇大的队伍去对当地的招魂毕摩、村官毕摩和咒人毕摩做了纪录片式的记录,这就是这部《毕摩纪》。
美国的弗拉・哈迪,法国的让・鲁什,日本的小川绅介等人类学电影先驱者的作品和理论,对杨蕊这位学习纪录片的青年无疑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是由于题材和内容的特殊性,《毕摩纪》不可能照搬前辈大师的做法。影片的结构是松散的,仿佛是一些互无联系的彝人生活场景,歌手曲布的归乡,并没有作为主线而引出几类毕摩的生存困境。这种并非纯原生态而是有选择甚至有作者安排的纪录方式,以非常稳定的机位拍摄,更能体现历史的凝重。
作为一个外来人,要对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一种带有宗教神秘主义的文化现象作出准确而清晰的描述,并且还希冀由此达到民族心理深层次的探寻,谈何容易!作为一个纪录片作者,杨蕊很认真地找了许多相关的人调查,这些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混混沌沌的无序现实生活中,纪录片作者要建立自己的秩序,以便更好地引领观众去读解并发现一些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