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测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检测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检测报告

篇1

(一) 实习目的:了解专业、认识设备、明知未来

(二) 实习时间: 2008-6-14~2008-6-20

(三) 实习单位:**市电子有限公司

(四) 实习内容: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原料消耗国。由于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能力,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中国都必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机械和纺织仪器的市场。也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纺织行业从纤维原料到纺纱、织布、印染、服装、或其他制成品的工艺流程很长,为了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对复杂、多环节的工艺流程中各个过程进行在线检测和监控,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的二十年里,我国纺织仪器和在线检测、监控设备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基本能满足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

在实习期间,我们不仅提高了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而且还听取了专家的讲座,加强了 思想方面的认识学习,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

课外认识

首先,**市电子仪器有限公司销售部总经理**和我们举行座谈会,张总是一个讲话幽默风趣,工作干净利索、认真执着,和蔼可亲的老人,开始张总大致介绍了自己方方面面,讲述了自己对待人生的态度,包括家庭、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上等等。他的一番话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一个人的情商也是很重要的,现实中许多大学生为追求高学历努力提高智商,而忽略了情商。对于一个将来做贸易的大学生尤其重要,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甚至能够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命运。张总还把自己多年经商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我们,教育我们先要从做人开始,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任何事情首先有一个正确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张总都是微笑的对待每一天,他在工作上一丝不苟、非常认真、非常热情。更令我惊奇的只是小学毕业,但是他非常热爱学习,特别是电脑。一个近七、八老人真正把电脑当成自己的“好朋友”。他拼借能力是饭碗,工作上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好学的态度,从一个普通的员工成就了今天的辉煌,总体用一句话来概括张总“他是在玩事业、玩工作、玩人生”,努力培养自己人生的兴趣。

篇2

四川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全文第一条 为加强药品的上市后监管,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及时、有效控制药品风险,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 四川省 行政区域内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

第三条 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药品生产企业(包括进口药品的境外制药厂商)、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反应。

第四条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省以下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与实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有关的管理工作。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市(州)、县(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独立设置。

第五条 鼓励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之间共享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过程中获取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患者和报告者信息应当予以保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内容和统计资料是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指导合理用药的依据。

第六条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与省卫生厅共同制定全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规定,并监督实施。

(二)与省卫生厅联合组织开展本省发生的影响较大的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并相关信息。

(三)对已确认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药品依法采取紧急控制措施,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并向社会公布。

(四)通报全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情况。

(五)组织检查全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与省卫生厅联合组织检查全省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

(六)组织开展全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工作。

第七条 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牵头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处理和上报。

(二)对已确认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药品采取必要控制措施。

(三)组织检查本行政区域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联合组织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

(四)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工作。

第八条 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组织检查本行政区域内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与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联合组织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

(二)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工作。

第九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实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负责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的监督管理。

(二)与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合组织检查并通报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

(三)与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可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药品群体不良事件进行调查、确认和处理,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对已确认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药品群体不良事件采取相关的紧急控制措施。

第十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卫生行政部门应联合成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以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的密切配合、协调统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应由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的相关领导组成,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组织落实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工作任务。

(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工作重要事宜。

(三)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相关部门,定期召开协调工作会议。

第十一条 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负责全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技术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承担全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评价、反馈和上报工作,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的维护和管理。

(二)对市(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和县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中心进行业务指导,并配合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市(州)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三)对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并配合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卫生厅对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四)组织省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调查和评价,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

(五)组织开展省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工作。

第十二条 市(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技术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核实、评价、反馈和上报工作;对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核查。

(二)对县(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三)对本行政区域内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四)开展本行政区域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调查和评价,协助有关部门开展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

(五)承担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工作。

第十三条 县(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技术工作,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的收集、核实、评价、反馈和上报工作;对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核查。

(二)对本行政区域内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三)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培训工作。

第十四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及监测网络体系,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设立专职机构,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药品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监测网络管理等工作。该机构应配备足够的专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监测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应报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抄送同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

(二)采取有效措施收集本企业药品的安全性信息,发现与本企业药品有关的不良反应应详细记录,及时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在线报告。

(三)对本企业药品相关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药品群体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必要时对药品采取紧急控制措施。

(四)配合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涉及本企业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并提供调查所需的资料。

(五)对本企业药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与药品质量的关联性研究,必要时进行重点监测或再评价。

(六)按规定撰写和提交本企业药品的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

(七)正确介绍药品的使用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将说明书修改以及安全性信息等通过有效途径及时告知相关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

(八)建立和保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档案。

第十五条 药品经营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及监测网络体系,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药品经营企业应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本企业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二)对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相关药品采取紧急控制措施。

(三)配合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并提供调查所需的资料。

(四)建立和保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档案。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及监测网络体系,并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成立与本单位情况相适应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负责,小组成员由医务、护理和药事等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二)医疗机构应配备一名或以上的专(兼)职人员承担本单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各临床科室应指定一名或以上兼职人员,负责所在科室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宣传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收集、填报工作。

(三)采取有效措施收集药品安全性信息,发现与本单位有关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及时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在线报告。

(四)组织对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或者药品群体不良事件调查,采取相关的紧急抢救或控制措施。

(五)配合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对药品不良反应或者群体不良事件的调查,并提供调查所需的资料。

(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的关联性评价,必要时作系统性分析。

(七)被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卫生厅指定为监测点的医疗机构应承担药品重点监测工作。

(八)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院内宣传,为患者提供咨询和指导。

(九)建立并保存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档案。

第十七条 从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工作人员应当具有医学、药学、流行病学或者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具备科学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的能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相关培训应纳入医师、药师、护士继续医学教育内容。

第一节 个例药品不良反应

第十八条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主动收集药品不良反应,获知或者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后应当详细记录、认真分析、妥善处理,并按规定时限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在线上报。报告内容应当真实、完整、准确。

第十九条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发现或者获知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30日内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在线上报。

县(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自收到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报告真实性的核查及完整性、准确性的初审,作出关联性评价后在线提交。市(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自收到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报告真实性的核查及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复审,作出关联性评价后在线提交。

第二十条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发现或者获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15日内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在线上报。县(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自收到新的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报告真实性的核查及完整性、准确性的初审,作出关联性评价后在线提交;自收到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报告真实性的核查及完整性、准确性的初审,作出关联性评价后在线提交。市(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自收到新的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报告真实性的核查及完整性、准确性的复审,作出关联性评价后在线提交;自收到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对报告真实性的核查及完整性、准确性的复审,作出关联性评价后在线提交。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当自收到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完成分析评价,并在线提交。

第二十一条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在发现或者获知疑似药品不良反应死亡病例后立即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在线上报。县(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立即对报告真实性进行核查,对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初审,作出关联性评价后在线提交,同时电话报告市(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市(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收到死亡病例报告后应及时上报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死亡病例调查工作指南》迅速组织调查,详细了解死亡病例的基本信息、药品使用情况、疾病进展情况、不良反应发生及诊治情况等,自收到死亡病例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报告,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死亡病例报告后应及时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并对死亡病例调查报告进行分析、评价,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将评价结果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卫生厅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死亡病例报告中怀疑可能与药品质量相关并涉及省内药品生产企业的,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及时告知药品生产企业及其所在地市(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市(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及时报告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督促相关生产企业开展调查、处理。死亡病例报告中怀疑可能与药品质量相关并涉及其他省、市、自治区药品生产企业的,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当向药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的省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发送信息告知单。

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发现或者获知的院内疑似药品不良反应的死亡病例立即进行临床调查,详细了解疑似药品不良反应的死亡病例的原患疾病(尤其是现病史)、入院情况、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诊治情况、不良反应发生及抢救过程等,在15日内完成调查报告,报所在地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

第二十三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对发现或者获知的死亡病例进行调查、处理,详细了解死亡病例的基本信息、药品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及诊治情况等,并进行关联性分析,在15日内完成调查报告,报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抄送所在地市(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

第二节 药品群体不良事件

第二十四条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获知或者发现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立即通过电话或者传真等方式报所在地的县(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同时填写《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基本信息表》,对每一病例还应当及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在线报告。

第二十五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获知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根据《四川省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的规定,立即会同卫生行政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对药品群体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评价。根据分析、评价结果,进行控制和处理,调查、评价、控制、处理结果应当逐级报告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抄送上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

第二十六条 药品生产企业获知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立即开展调查,详细了解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发生、药品使用、患者诊治以及药品生产、储存、流通、既往类似不良事件等情况,在7日内完成调查报告,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抄送所在地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同时迅速开展生产自查、分析和控制、处理,调查、分析、处理情况应及时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抄送所在地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二十七条 药品经营企业发现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应当立即告知药品生产企业,同时迅速开展自查,必要时应当暂停药品的销售,并协助药品生产企业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发现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迅速开展临床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必要时可采取暂停怀疑药品的使用等紧急措施并封存怀疑药品等待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处理。

第二十九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已确认发生药品群体不良事件的药品可以采取暂停生产、销售、使用或者召回药品等控制措施。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积极组织救治患者。

第三节 境外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第三十条 进口药品和国产药品在境外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包括自发报告系统收集的、上市后临床研究发现的、文献报道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填写《境外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自获知之日起30日内报送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同时抄送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所在地市(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要求提供原始报表及相关信息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在5日内提交。

第三十一条 进口药品和国产药品在境外因药品不良反应被暂停销售、使用或者撤市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在获知后24小时内书面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同时抄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四节 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

第三十二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对本企业生产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资料进行定期汇总分析,汇总国内外安全性信息,进行风险和效益评估,撰写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按规定时限提交。

第三十三条 设立新药监测期的国产药品,应当自取得批准证明文件之日起每满1年提交一次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直至首次再注册,之后每5年报告一次;其他国产药品,每5年报告一次。

首次进口的药品,自取得进口药品批准证明文件之日起每满一年提交一次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直至首次再注册,之后每5年报告一次。

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的汇总时间以取得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日期为起点计,上报日期应当在汇总数据截止日期后60日内。

第三十四条 国产药品的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向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交,进口药品(包括进口分包装药品)的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交,同时抄送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三十五条 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当对收到的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进行汇总、分析和评价,于每年4月1日前将上一年度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统计情况和分析评价结果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三十六条 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对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进行补充的,药品生产企业应按要求进行补充完善后10日内提交,对未按要求补充、提交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的药品生产企业,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对相应药品不予再注册。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制剂配制单位应建立并保存医疗机构制剂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档案。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主动收集医疗机构制剂不良反应,获知或者发现医疗机构制剂不良反应后应当详细记录,在15日内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在线上报,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

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新注册的制剂开展重点监测;对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制剂开展深入研究;必要时采取修改标签和说明书、暂停配制和使用、申请注销制剂批准文号等措施,降低危害。医疗机构因不良反应暂停制剂配制和使用的,应当在采取措施当日书面报告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抄送所在地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四十条 药品生产企业是药品重点监测的责任主体。

第四十一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长期考察本企业生产药品的安全性,对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首次进口5年内的药品应当开展重点监测,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对新增生产的高风险药品,也应开展重点监测工作,并按要求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和报告;对本企业生产的其他药品,应当根据安全性情况主动开展重点监测。

第四十二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每年1月31日前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送本企业药品重点监测工作年度报告,同时抄送企业所在地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年度报告应包括:本年度重点监测方案、上年度重点监测结果及药品潜在安全风险系统评估三部分内容。

第四十三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根据药品的风险评估结果,积极采取措施控制产品风险。对需要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质量标准、修改标签和说明书的,应及时报补充申请;对安全风险高且原因不明的,应自行暂停生产、销售、并通知相关单位暂停使用,必要时应予召回并销毁;对安全性信息不充分、且不良反应发生较多或严重、风险大于获益的药品,应当主动申请注销其批准证明文件。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及时将药品安全性信息及采取的措施报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四十四条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可以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对特定药品进行重点监测;必要时,可以委托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直接组织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开展药品重点监测。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联合省卫生厅指定医疗机构作为监测点,承担药品重点监测工作。

第四十五条 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负责对药品生产企业开展的重点监测进行监督、检查、并对监测报告进行技术评价。

第四十六条 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对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并主动开展药品安全性研究。药品生产企业对已确认发生新的和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应采用重点监测、系统性再评价等方法,进一步研究、评估上市药品的临床安全性。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药品不良反应、禁忌症、配伍禁忌、适用人群等信息及时告知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应根据研究结果修改标签和说明书,对确认易引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应采取暂停生产、销售、使用和召回等措施,必要时应主动申请注销其批准证明文件。药品生产企业应当将药品安全性信息及采取的措施及时报告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第四十七条 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对收集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第四十八条 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当每季度对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提交的重点监测报告进行技术评价。提取需要关注的安全性信息,对产品作出警示,并报告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卫生厅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第四十九条 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根据分析评价工作需要,可以要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提供相关资料,相关单位应当积极配合。

第五十条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可以采取暂停生产、销售、使用和召回药品等措施,对不良反应大的医疗机构制剂或药品,应当撤销医疗机构制剂批准文号,或建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并监督检查,同时将采取的措施通报省卫生厅。

第五十一条 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市(州)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应当对收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以适当形式反馈。

第五十二条 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应当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通报、警示制度,将国内外医药监管部门的药品不良反应警示信息、监测中发现的有可能对公众安全和健康产生危害的信号等各类药品安全性信息通过有效途径及时、准确地反馈、预警。

第五十三条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当定期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情况。

第五十四条 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部授权的情况下,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卫生厅可以统一下列信息:

(一)影响较大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药品群体不良事件;

(二)其他重要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和认为需要统一的信息。

第五十五条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应当包括:机构设置、岗位职责、工作程序、人员培训、档案管理、工作考核等,应当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纳入本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并予以考核。

第五十六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年度考评工作,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

第五十七条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应与药品注册、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相结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检查及日常监管或药品注册现场核查时,卫生行政部门在进行医疗机构日常监管时,应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机构设置、制度建立和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第五十八条 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违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五十八条、第五十九条规定的,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作出相应行政处理决定。

第五十九条 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医疗机构违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六十条规定的,移交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应当及时通报同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六十条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予以通报: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或人员设置不能满足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需要的;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不能保证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工作有效运转的;

(三)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过程中拒绝提供数据、资料,或提供不真实数据、资料并被核实的;

(四)未按本实施细则规定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的;

医疗机构有上述行为之一的,由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省卫生厅予以通报。

第六十一条 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及其有关工作人员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工作中违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二条 疫苗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按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颁布的《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执行。

第六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由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四川省卫生厅进行解释。

第六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自之日起30日后施行,有效期5年。

什么行为需要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或人员设置不能满足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需要的;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制度不能保证本单位药品不良反应工作有效运转的;

篇3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教育救助减免政策落实情况自查报告

我园根据上级要求,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建档立卡资助工作,充分认识到这次自查工作是一项重大的任务,切实做好自查工作,由园级评审小组全面负责此次自查工作的开展。

组织各班班主任对本班建档立卡幼儿家庭进行走访,通过走访了解到建档立卡幼儿苟玉柘、苟祺悦、苟旭贤均都享受到学期免保教费和学前政府助学金资助,不存在漏助、失助现象。资助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发放给幼儿家长。

我园资助政策宣传到位,给每位幼儿家长发放了学生资助工作致家长一封信,开学初给所有家长上了资助政策宣传课,资料齐全,做到及时归档。

今后,我园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严格评审,规范档案资料管理,强化工作措施,推动我园幼儿资助工作顺利、有序发展。

篇4

[关键词]产品质量检测;检测方法;探讨检测精度;数据;结果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0-0191-01

一、前言

近些年,不同类型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导致人们产生了信任危机,所以我国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不断深层次的开展质量检测工作,根据检测结果将一些不满足质量标准的产品淘汰。但是产品质量检测时需要使用正确的检测方法才可保证结果的精准度,所以本文将简要分析产品质量的检测方式以及如何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督促我国各大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二、简析产品质量检测

就质量而言是一个没有具体恒定范围的体系,而产品质量可以从设计包装、适用等级等不同方面进行衡量,同时在不同的产品领域,产品质量的恒定要求也存在不同。一般而言是通过使用性能以及自身的价值来体现产品的质量,而产品质量检测通过合理的检测方式与实验方法对产品进行科学检测,根据数据内容指定检测报告。产品质量检测的水平与优劣与人们的生活工作质量以及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三、检测产品质量的主要方法

(1)抽样:抽样是产品质量检测的第一项内容同时也是基础性工作,其直接影响着检测结果,所以选取的检测样品一定要具有全面性,才可以涵盖所以的检测数据。所以在抽样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家的质量检测标准以及产品的特性开展工作。为了确保抽样工作得到保证需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提高抽样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进行抽样工作之前,工作人员需要完全了解抽样的标准、方法以及数量,而且工作人员需要保持严谨负责任的态度。其次,如实填写抽样表格:产品检测机构会在检测之后检验报告即抽样表格,而且抽样表格也起到检测监督的作用,所以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规定格式如实填写且保证页面的整洁性。最后,合理选取抽样数量:由于产品种类不同所以抽样的数量上存在差异,但是一定不可少于规定的数量,同时尤其是生活用品或消费品的抽样数量也不可随意增加,一定要按照标准数量抽取数量,才可保证检测的全面性与真实性。

(2)产品在检测过程中会使用不同的原理以及设备,所以会存在不同的检测方法:

①感官检测:感官检测主要通过眼睛、鼻子以及耳朵在检测设备的辅助下进行检测,此种方法是最基础的检测方式。一般会对食品应用此种检测方式,如通过食品的颜色、口感、构成等进行评判,同时也会对建材的体积、尺寸等方面进行检测。虽然感官检测方式操作方便,成本低且效率高,但是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不是很好,缺乏一定的权威性。

②物理检测:其是产品质量检测中比较常用的检测方式,其主要是产看产品在物理条件下的各种不同反应,以此对产品进行更深层的了解。一般情况下将物理检测方法分为三种类型:首先,就是检测产品物理量方面的数据,如密度、重量、电压、电阻、功率等;其次,检测产品几何体积方面,即长、宽、高;最后,检测产品的物理性能,这也是重要的检测内容,如抗压、抗拉伸、耐磨、防冲击等。

③化学分析检测:其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来表现产品的质量,而且化学检测可以分析出产品内部的质量情况。

④微生物检测:此项检测就是对产品的卫生情况进行检验,主要是为了抑制各种细菌造成的污染,现在主要是对食品、药物以及化妆品等进行检测,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入手,控制细菌污染,确保人们的食品与生活用品的安全。微生物检验中主要会通过细菌、大肠杆菌、霉菌以及食用中毒菌等不同种类进行检测。

⑤产品试验检测:此种检测方式主要是为了确定产品的实用性以及是否满足技术标准。因为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会存在不同的特性,所以试验过程中会依照不同的情况进行检测。首先,在自然环境下,人工模拟出不同的情景从而检测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技术标准,而且需要根据产品的技术特性制定不同环境模拟场景,确保检测的全面性。其次,就是在产品出厂之前进行检测,主要是测定的时组成材料以及加工技术,确定产品的使用性能。第三,抽样检测就如上述内容需要具有全面性。最后,有些厂商与用户之间存在特殊合同,所以需要根据合同内容进行检测。

四、确保产品检测结果的精准度

(1)制定完善的检测标准:产品质量检测的前提就是拥有完善的检测标准作为依据,这样可以才可确保选用科学的检测方法,制定准确的检验报告,从而保证整项检测工作的真实价值性。制定检测标准时需要依靠产品的实际价值以及国家规定的检测标准制定,才可确保整套检测标准的合理性。

(2)制定对应的抽样方式:因为抽样工作是检测工作中的重要一项,所以工作人员需要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制定合理的抽样方案,进行随机抽样,不可带有个人主观意向进行工作,才可确保抽取样品的全面性与代表性。

(3)选取正确的检测设备:一般为了保证产品检测的公正性,很多企业之间都坏通过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工作。检测机构需要根据检测产品的内容情况合理选取检测设备,而且选取的检测设备都需要具备合格证明。而且进行检测之前需要准确校准检测设备,同时应该对检测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护理,确保检测的数据的准确性。

(4)规范有序进行检测过程:首先检测工作人员需要具备检测工作证书,同时检测过程中需要配备两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其次,在检测过程中需要保证选用统一的检测标准与方法。第三,全面保存检测过程中的记录内容的文件以及计算数据使用的表格等。最后,在提交的检测报告上,需要签署检测人员名字,确保最终结果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5)保证完善规范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是断定产品质量的最直接的方式,所以需要按照统一规范的方式进行编制填写,且必须保证内容的准确与完整,并合理使用词汇语句,从而形成一份合理规范准确的检测报告。

五、结束语

产品检测过程中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同时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产品,检测研究人员也在不断研究新的检测方法,相关部门也不断修改质量检测的标准,但是产品质量检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们食用使用的产品都满足质量要求,形成一个稳定和谐社会体系,最终保证我国可以稳定向上的发展,所以就要求质量检测人员始终保持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参考文献

[1]郭红卫.提升计量检测水平确保产品质量[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3(01)

[2] 黎文雄.地市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建设与运营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篇5

1国内外对供试品检测的要求。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 Agency,EMA)在GLP规范中,对供试品的检测提出了要求。各大制药公司内部的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也对供试品检测有具体要求。

我国的GLP对供试品检测也有原则性要求。但由于在新药申报和相关技术评价指导原则中未对此有明确要求,故当前不是每个GLP试验室、或每个安全性试验都进行供试品检测。

2供试品检测的适用范围

安全性试验中供试品检测的要求,应该适用于所有新药研究。中药成分复杂,结构不清楚的成分多,但如中药一类(单一成分)可参考化药执行。欧美对生物制品也要求进行供试品检测,内容在化药的稳定性、均一性等的基础上增加蛋白含量分析和生物活性分析。对于生物制品供试品检测的要求,建议参照化药的方法,遵从Case by case的原则。

3供试品检测的内容

供试品的基本理化性质检验报告包含来源、批号、纯度、浓度、处方组成(包括辅料)、稳定性、溶解性、有效期、保存条件等信息。

若供试品需经溶解后(混合、混悬、溶解)给药,则应提供供试品在溶剂中的稳定性、均一性(非溶液体系)等检测报告(浓度范围需能覆盖全部毒理试验的浓度范围),以及配制后的供试品浓度分析报告。

针对检测供试品浓度和含量分析的方法学验证报告。

4供试品检测的时间

在首次配制前应完成稳定性分析,在前期稳定研究的基础上,对配制过程和配制后可能影响稳定性的因素都应进行研究,如溶媒、浓度、搅拌方法、温度、配制后储存时间等。

无需在每次配药时均进行浓度分析。短期给药试验(如14 d的试验)一般仅需在首次配制时检测供试品的浓度,但试验中如果伴随有毒代动力学(toxicokinetics,TK)试验,则TK给药当日的供试品也需进行浓度分析。对于长期试验(如1个月),一般在首次及末次配制给药时进行供试品浓度分析(如果是每天配制,那么首末次配制日也就是进行TK试验的日期)。如果试验周期更长(如3个月或大于3个月时),除首末次配制外,还需增加供试品浓度的检测次数,以确保供试品在该条件下的稳定性满足使用要求。

5供试品检测的影响因素

供试品的配制温度、搅拌时间和转速、混悬液溶剂的选择、不同批号的样品、稳定性(光稳定性、热稳定性)等,都会影响所配制的供试品最终浓度,以致影响非临床安全性试验结果。

6供试品检测报告的提供

供试品检测方法的建立和验证,可以由申请人(含生产者),GLP试验机构或第三方完成,或由其中的一方完成后转移至另外一方进行检测;由验证方提供供试品检测方法学验证的资料。

篇6

1. 生产普通型洗手液需要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妆字号生产许可证,生产抗、抑菌型洗手液需要消证字号卫生许可证。生产消毒液需要消证字号卫生许可证。

2. 妆字号生产许可证和消字号卫生许可证所需硬件条件基本相同,可用一套洁净车间进行申请,车间最低为十万级洁净车间。

3. 经咨询相关承接净化工程,净化车间工程公司,按我方洁净车间面积在1000平方米计算,含地面造价大约为每平方米1100元左右。(此价格包含了通风和空调系统)价格受面积及配套影响。

4. 设备:经咨询了解,如果装备单次产能为10吨的反应釜,并配套一条全自动灌装线,则1000平方米的洁净厂车间可安装两条连贯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的价格大约为**万元。按单次产能所需时间为两小时计算,两条线长白最大产能为80吨成品消毒液。

5. 妆字号生产许可证申请流程及所需材料:

化妆品生产许可证核发实行“全程网办”,申请人需通过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企业行政许可服务平台提出申请,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批。所需材料包括:

(1)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申请表;

(2)厂区总平面图(包括厂区周围30米范围内环境卫生情况)及生产车间(含各功能车间布局)、检验部门、仓库的建筑平面图;

(3)生产设备配置图;

(4)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5)生产场所合法使用的证明材料(如土地所有权证书、房产证书或租赁协议等);

(6)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7)委托人办理的,须递交申请企业法定代表人、委托人身份证明复印件和签订的委托书;

(8)企业质量管理相关文件,至少应包括:质量安全责任人、人员管理、供应商遴选、物料管理(含进货查验记录、产品销售记录制度等)、设施设备管理、生产过程及质量控制(含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产品召回制度等)、产品检验及留样制度、质量安全事故处置等;

(9)工艺流程简述及简图(不同类别的产品需分别列出);

(10)施工装修说明(包括装修材料、通风、消毒等设施);

(11)证明生产环境条件符合需求的1年内的自检报告,至少应包括:

生产用水卫生质量检测报告;车间空气细菌总数检测报告;生产车间和检验场所工作面混合照度的检测报告。

(12)企业按照《化妆品生产许可检查要点》开展自查并撰写的自查报告。

(13)申请材料真实性的自我保证声明;

(14)提交纸质版材料与电子版材料一致性声明。

6. 消证字号卫生许可证申请流程及材料:

消证字号卫生许可证核发实行窗口办理和网络办理两种方式,实施机构为潍坊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监督处许可科。

(1)《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申请表。(纸质原件、复印件一式一份)

(2)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或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纸质复印件一式两份)

(3)生产场地使用证明(房屋产权证明或租赁协议)。(纸质复印件一式两份)

(4)生产场所厂区平面图、生产车间布局平面图。(纸质原件、复印件一式一份)

(5) 生产工艺流程图。(纸质原件、复印件一式一份)

(6)生产和检验设备清单。(纸质原件、复印件一式一份)

(7)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纸质原件、复印件一式一份)

(8) 拟生产产品目录。(纸质原件、复印件一式一份)

篇7

一、总体要求以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为核心,根据市关于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和上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的工作要求,整合全市食品监督管理、检验检测、食源性疾病监测等技术资源和力量,严格遵循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及上级工作方案,突出重点环节、重点单位、重点品种和重点疾病,通过监督抽检、风险监测、评估抽检和疾病监测相结合,全面掌握并深入分析评估全市食品安全质量状况,及时监测预警信息,指导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调整监管重心,严厉打击伪劣食品,引导市民理性消费,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切实提升全市食品安全质量水平。

二、目标任务根据市政府工作要求,结合上级条线部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任务和本市食品安全工作整体安排,按每年每千常住人口4批次的抽检水平,全年安排不少于6}}}批次食品监测的总量,由市食安办按照各环节监管部门和食安委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拟定年度监测计划,下达各部门加以落实。

三、监测的范围及品种监督抽测要以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和农贸市场、商场超市、餐饮店、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食堂等为重点区域,以市场主销、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以及针对消费量大和特定人群的产品为重点品种,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开展全过程监测工作,确保抽检样品在时间安排与食品供应相一致,实现品种类别、区域、业态上的分布合理,力争做到全覆盖(见附表)。

风险及评估监测的品种应重点选择在我市产量大、流通范围广、消费量高、社会关注的热点产品;以及高风险食品及历年抽检合格率较低的产品。

四、监测工作程序

1.监测计划的制定。各环节监管部门及相关部门依据食安办的年度食品安全监测工作计划,结合上级条线要求,认真制定食品安全抽样检测方案(如需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也应制定相应的计划),并及时上报市食安办备案。

在国内或我省近期发生的某些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由市政府或市食安委指定相应的监管部门或监测机构及时制订相应的专项风险监测计划,积极开展相应的监测工作。

z.样品的采集。各部门按照本部门制定的抽样检测(风险监测)计划,依据法定程序和工作规范,在本市的种养殖基地、生产加工企业、流通环节和餐饮消费环节等组织采样工作。

3.检测机构的确定。各部门在抽样检测前,要根据检测样品和项目的特点,在本市有资质单位中选择并确定检测机构承担检测任务。对本市检测机构不能开展的项目,可送上级部门或周边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

本市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要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开展相应的检测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方便和优惠,按时出具检测报告;对在检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应及时通报监管部门。

4.检测项目和检测。各部门应选择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指标为抽样检测的项目;检测机构根据监管部门的委托,依据现行有效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食品质量、卫生标准)进行检测和评价。

风险监测的检测项目宜采用已有国家、地方等卫生标准,按相应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对非法添加物质或食品添加剂等检测项目确无相应标准或检测方法的,各部门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5.信息上报。各部门在收到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书和评价分析结果等相关材料后,应在次月15日前将上月食品检测报告及检测结果汇总分析报告报市食安办。同时,各部门应将各自系统或部门的日常监测结果一并上报,有特殊情况随时上报。

承担风险监测的检测机构应在次月5日前,将上月食品风险检测报告及检测结果汇总分析报告报市食安办;如在监测中发现区域性、普遍性及社会关注的、需及时处置的监测结果,应立即向市食安办报告,以便组织开展风险评估。

市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成后,按其规定要求,由各责任部门做好数据上传、维护工作。

6.监测结果使用各部门按职责对检测评价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及生产经营者应依法组织查处,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市食安办。同时根据《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定期将抽样检测和查处情况予以公布;市食安办将汇总各环节食品安全监测结果及处理情况及时报送市委、市政府和食安委成员单位。

五、职责分工根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要求,各环节监管部门分别对各自监管范围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和风险监测工作。食安办负责制定全市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和风险监测工作;农委负责初级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质监局负责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工商局负责市场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抽样检验工作;食药监局负责餐饮业消费环节和保健食品的食品安全监测工作;卫生局负责开展常规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必要的应急风险监测工作,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财政局负责项目的资金安排和使用监管,保证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工作的顺利实施;商务局、粮食局、国检局、盐务局等部门和各镇(街道)做好相应的监测或配合工作。

食品安全的日常监测,由各环节监管部门和各镇(街道)根据相关的工作要求和日常工作需要,自行安排和实施。

七、费用支付和控制全市食品安全监测的费用(包括购买样品费用)采取包干形式。市食安委根据市财政安排预算经费情况,核定各环节监管部门抽样检测批次和经费,并根据各环节监管部门抽样检测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由市食安办与各环节监管部门定期结算检测费用。

八、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开展食品安全抽样检测和风险监测,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对我市食品安全开展的综合性评价工作,也是市政府制定食品安全工作政策和控制性措施的依据,抽样代表性和检测准确性将影响政府对本市食品安全现状的评价和决策。为此各环节监管部门和开展风险监测的部门要高度重视,要把抽样检测工作当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做,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食品抽样检测工作做好做实;各镇(街道)特别是有大型种养殖基地、食品批发市场、供配送企业等的镇(街道)要根据本地区食品安全现状,安排必要经费,积极开展抽样检测和风险监测工作。

2,认真组织实施。市食安办要根据本实施方案,制定每年的食品安全监测工作计划。各环节监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根据要根据省、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和本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计划,将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责任到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抽检工作,及时报送监测数据,确保全面完成食品安全监测任务。食品安全抽样检测和风险监测工作纳入各环节监管部门的工作考核内容;不替代各系统、各条线及按工作职能开展的日常监测任务3,加强相互配合。各镇(街道)应加强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并积极配合各环节监管部门做好食品安全重点品种的抽样检测工作和风险监测。

检测机构要努力提高检测能力并沟通相关信息,形成食品检验检测合力,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开展相应的检测工作。

篇8

从保护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角度来看,进行食品安全的检测,是对一个食品各种元素含量进行相应地标准性检查,判断一种食品的各种物质含量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而得到有关该食品品质的判断信息。一般情况下,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结果只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该食品的质量符合卫生及相关标准,可以正常食用;另一种结果就是该食品质量不合格,不能食用。从科学分析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进行食品质量检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食品质量检测也具备自身独特的检测手段,通过开展食品质量检测,可以有效地展现出食品的内在质量。除此之外,伴随着食品检查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对食品内在质量的检测水平精确度也会进一步提升,进而提升食用者的体验。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食品检验的检验方法水平如何,将直接的影响到食品的食用质量评判,对食品质量合格与不合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食品检查方法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注意到食品质量检验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食品质量检测的精确度,确保人民群众食用食品的安全性。

2我国食品质量检测精准度的提升路径分析

2.1设计好抽样步骤及措施

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所要经历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对食品检验的步骤设计过程,该步骤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最终食品质量的检测结果,更能够充分的展现出食品质量检验的效果。针对这样的情况,进行对食品的抽样处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提升整个检验过程的准确度,防止较大误差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抽样过程的顺利进行,要求在进行抽样设计的过程中,严格的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要充分考虑到样品抽样设计的差异性情况,并在进行抽样处理之前,进行详细的规划处理,保证所进行的抽样处理可以满足设计的实际需要,并保证抽样处理所涵盖的内容可以包括有后续的食品质量检验的具体内容。为了保证抽样步骤的效果,要求配备相应数量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样品抽样处理的过程中,认真的进行对于样品信息的填写,并添加相应部门的认证信息,并保证该过程经过了相应部门的认证,确定进行检查样品的质量都可以满足实际的检查需要。第二,要对进行食品质量检查的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养可以满足实际的需要,病痛开展合理的措施,保证工作人员对于食品的抽样原则进行深入的了解,保证抽样过程的公平合理。第三,在进行食品样品的抽样处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保证抽样处理的随机性特点,并按照不同的食品的批次进行食品样品的抽取。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对于相对比较特殊的食品样品的抽样处理,要保证在进行食品抽样处理的过程中,为这些特殊的食品进行名额的留取,并采用安全的保护方式进行对这些食品样品的保护,防止在进行后续的食品检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干扰到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2高效检测工作的开展

在完成食品检查的样品安排之后,就需要开展后续的食品质量检测活动,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活动,也是进行食品质量检测最关键的步骤之一。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保证食品质量检测的检测质量,就需要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认真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食品质量检测工作的开展:第一,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要使用合乎规则的食品质量检测方法来进行对食品质量的检查工作。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所进行检测的食品都满足实际的使用需要,就要求在进行检测前完成食品的分类工作,并严格防止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出现食品种类的混淆情况,保证食品质量检测的准确性。具体的来说,就是在进行食品质量的检测过程中,将固体的食品类型进行分类处理,并将进行检查的液体物质进行充分的处理,保证食品之间不会出现混淆的情况,从而干扰到后续的食品质量检测。与此同时,在进行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要严格杜绝在进行检测之前出现检测不准确的情况,防止在后续的质量检测过程中出现问题。例如,在对火腿肠中防腐剂的含量进行查询的过程中,进行了十次的含量测试,并得出十次的查询结果,最终发现所检测得到的最终数据中,最高含量为每千克中含有2.84毫克,而低的含量只是2.31毫克每千克,这里面的差距由数据可推断出是较大的,最终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出现大误差的原因就是在进行原料处理的过程中并未有效的将其处理好。第二,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保证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检查仪器其质量能够满足质量检测的实际需要,从而充分的保证食品质量检测的实际需要。具体的来说,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检测仪器的使用性能,主要包括有进行食品各种元素含量检测的精度性能以及效率性能,充分的保证检测时间的基础上,得到的数据的信息准确度。例如,在进行某奶制品的质量检测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检测出在该奶制品中是否含有国家明令禁止的三聚氰胺的存在,就需要使用精度要求很高的气相色谱仪器来进行检测,这是因为一般情况下,三聚氰胺的含量都非常小,只有使用了高度精确的气相色谱仪器才能够保证最终得到的数据结果可以满足实际的需要。第三,在开展食品的质量检测工作的过程中,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检测环境对于食品质量检测的干扰作用,要保证所使用的食品质量检测方法能够满足实际的检查需要。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食品的质量不产生变化,就需要对于室内的各种指标参数进行严格的控制。具体的来说,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主要包括有室内的温度情况以及室内的压力情况,这些情况对于最终的食品检测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最终的检测结果满足实际的检测需要,要保证进行检查的区域处于适度的温度,并根据各种食品检测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检测条件。

2.3科学的分析检测信息

对食品的质量检测过程进行完毕之后,还需要对得到的检测结果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以便于保证所得到的结果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进而得出对于食品质量的有效判断。一般情况下,进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主要的参考指标就是准确度指标,准确度越高,最终得到的检测数据的信服力也就越高,所得到认证的几率也就越高。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尽可能的避免误差的产生,保证最终得到的结果满足实际的检查需要。

2.4认真记录数据,做出合理的检测报告

在食品质量的检测过程进行完毕之后,为了保证所获取的食品质量信息的安全可靠,就要求食品质量检测工作者在进行后续的数据整理过程中,对前几个阶段所得到的食品安全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整理,并分门别类的进行这些数据信息的收集工作。一般情况下,所进行收集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用来进行分析检测食品的具体名称,例如,面粉、蜜糖等;第二,是用来进行分析检测的食品所具有的具体规格和用来检测的食品的数量的多少;第三,是用来检测食品的具体检测项目以及用来检测食品所使用到的各种设备的具体型号和所使用的检测仪器的具体编号;第四,是用来检测食品质量的标准号码以及进行食品质量检测所经受的具体检测环境;第五,是可以进行对于所检测食品的各种有关的其他种类信息。再将这些种类的食品检查信息收集完毕之后,就有利于更加高效的进行分析结果的整理分析,对于提升食品质量检测的检测准确度有着很高的益处。与此同时,在进行最终的食品质量检测报告的书写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所收集到的上述五种信息,并根据判定的基本准则来进行对食品品质的判断。如果最终所得到的数据信息支持该食品种类的质量满足了相关的需要,就可以将该种类的食品定义为合格的食品。如果在进行质量检测的过程中,发现至少有一项的质量检测内容难以满足相关的参数标准的要求,就判断该类别的食品为质量不合格的食品。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质量安全,所执行的质量标准也相对比较严格。

3结语

篇9

为了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基础保障水平,保障国家计量单位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根据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开展计量认证专项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质技监量〔2012〕8号)和《关于印发<市质监局开展食品检验机构资质普查及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质技监办〔2012〕15号)文件要求,我局于2012年月日至30日对全市检验检测机构进行了监督检查。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检查概况

此次检查的单位有市计量检定测试所、市产(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科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市环境监测站、市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市蓝鑫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市粮油质量监测站、市合众气体检测站共10家检验检测单位。检查小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验室和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检验机构资质认证证书的有效性、检验人员是否具备检验资质、检测范围、检测能力和检测设备为重点检查内容,通过听取汇报,查看工作场所和仪器设备,查阅相关文件资料和原始记录,与相关人员面谈询问,征求主管部门和检测服务对象意见等方式进行了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大部分检验检测机构能够按照法律法规和《实验室和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开展工作。主要体现在:一是检验检测机构法律地位明确,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能够有效运行。二是检验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的质量有所提高。三是大部分检验检测机构的仪器设备能够满足检验检测的要求。四是检验检测人员业务技术能力有所提高。从检查的情况看,比较好的单位有市计量检定测试所、市科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环境监测站等4家单位。

二、存在问题

本次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一)资质超期。本次检查中发现:有3家单位目前不能提供有效资质证书,其中一家于年月13日到期后就未申请换证;一家已申报换证并通过评审,但尚未取得资质证书;另一家由于未提前申报,导致资质证书过期了还未通过评审,资质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些单位正常的检测工作。

(二)日常管理不到位。一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不到位。多数单位的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期间核查、实验室比对都未落实到位。有的单位负责人变更后,《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等质量体系文件未及时修订。二是部分人员技术和设备档案管理不规范,缺少必要的相关信息资料。三是样品流转程序不规范,有的单位样品进出登记不详,有的单位样品未统一编号,样品标明的是单位或个人,这样可能会影响到检验检测结果的公正性。

(三)法制意识不强。少数单位计量器具、仪器设备存在超周期使用现象,但仍在开展检测工作,甚至还将检测结果向有关部门通报,更有个别单位还在违法出具检测报告。

(四)检测报告和原始记录不规范。部分单位原始记录存在信息不全、涂改不规范现象。有的单位信息记录不充分,只有检验员签字,无审核员签字;有的原始记录修改不规范,记录修改后但未在修改处签名。

三、处理意见

(一)严格落实整改。各检验检测机构要针对检查组提出的整改意见,拟定整改措施迅速整改,特别是计量器具、仪器设备超周期使用现象应立即整改,各单位整改完成后将整改情况于2012年月30日前上报检查组。

篇10

抽样是食品检验工作的第一道工序,抽样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度。选择抽样方法就是要保证所抽取的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以使对样品的检验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整体的质量特点,一旦抽取的样品不具代表性,即便后续的工作再好也无法保证整体结果的准确性,为此,在抽样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食品检验抽样一般要秉承随机抽取的原则,但为了保证抽样具有代表性,一般需要从不同的位置抽取样品,尤其是对于颗粒状不均匀分布的样品,应当从每个层次或区域抽取样品,再将不同部位取得的样品集合起来,用分样器分出样品。取样之前需要保证取样器的清洁,防止污染样品,在取样后要注意样品的保管处于相关规范规定的条件下,并防止运输过程中样品的遗撒、污染等问题。第二,为保证抽样的准确性,应当设置专门的抽样人员,并且抽样人员要与检验人员严格区分开,防止潜在的行为,以保证食品检验结果的客观性。第三,为确保抽样工作的准确性,应当加强对抽样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方面不断提高抽样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科学的抽样方案,并用正确的抽样方法完成抽样工作;另一方面可不断提高抽样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最大限度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2及时完成样品的制备工作

待检样品的制备是检验的前提性工作,由于食品本身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保存期限,一旦过期就会造成食品的变质,使得检验结果不准确。为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应当在适当的保存条件的情况下尽快完成待检样品的制备,制备的方法要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对于固态样品来说,要采取粉碎或溶解再取样,而对于液态样品在稀释、过滤之前要充分摇匀,使样品充分混合。

3检验要依据标准

食品检验要依照标准进行,只有这样检验报告书才具有效力。实际工作中,应当选择合适的标准作为工作指导。首先,对所检验食品的执行标准进行鉴别,是否有效,检测指标是否完全、是否与国家强制标准的存在差异;原则上是检测指标严于或等同国家强制标准的按其原标准执行,缺失或低于国家强制标准的按照国家强制标准执行。其次,不在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范围的将按照其实际执行的国家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标准等进行检验;最后,对于散货类产品应当向生产者索要所执行标准,无法提供的将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或行业标准进行检测。

4正确使用和维护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是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保证。因此,在仪器设备采购前,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当优选精确度较高的仪器设备,并在仪器设备的采购、入库、使用的全过程均要做到良好的控制。仪器设备的使用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和操作规范进行,为保证数据的精确度,在每次使用之前必须进行相关校准工作,使用之后要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以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

5做好平行测试、空白试验和对照试验

平行测试、空白试验和对照试验是减小试验误差较为常用的方法。其中平行测试就是在食品检验过程中按照测试规范对同一样品进行同条件下的多次测试,从而降低由于偶然性带来的误差;空白试验就是在无样品的情况下完成的测试,得到相关数值,然后在样品检验结果中扣除这部分数值,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降低由于可能存在的检测系统中干扰物质以及杂质、试剂本身对结果造成的误差;对照实验是采用标准样品在测试条件下进行试验得到结果,使其与真实值进行比较,从而可为校准检验结果提供指导。

6严格控制检验环境

食品检验是一项精密度较高的工作。因此,环境因素可对检验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食品检验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大气压强、污染成分等等。对于不同的测试内容来说环境的要求也有较大不同,以温度为例,一般来说,标准溶液室的温度一般要保持在20℃左右,而对于检验仪器室来说则应在18℃到25℃之间。除此之外,微生物检验应当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

7记录好原始记录

食品检验的原始记录包括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检验项目以及检测方法、环境条件、适用的标准、所用仪器设备的名称以及与食品检验有关的其他信息,以使食品检验的整个过程都能够真实反映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为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有力的证据,另一方面,一旦出现对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怀疑的情况,可以通过查询原始记录的方式找出可能出现问题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8提高食品检测队伍的素质

检验队伍的素质是影响食品检验结果准确与否的重要方面,只有检测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保证检测数据的客观真实性以及所提供检测报告的质量。因此,检测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为检测队伍设定门坎,通过技术和道德方面的测试后方可进入食品检测部门工作;第二,将食品检测结果准确性作为考核检测人员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将考核结果与检测人员待遇和福利相挂钩;第三,经常组织检测人员参加新标准、新方法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

9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