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

篇1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特殊教育的法规种类和数量都比以前多了许多,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所以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翻阅大量资料,关于特殊教育学校人事干事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力问题,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较强的责任感,认真的工作态度

人事干事是学校行政的重要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方面,要不断完善学校教学管理,还要在学习方面,关注教师的执行力与学习效率,可以说是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所以作为人事干事必须要拥有较强的责任感,认真对待工作上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一个对国家与学校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事干事,既可以给全体师生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与学习,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一名对社会建设有用的人。由于人事干事的素质、能力、责任心强弱的不同,给特殊教育学校带来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大量事实证明,责任心强的人事干事的学校正能量满满,教师的教学效率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相反,敷衍了事的人事干事的学校的校风十分懒散,没有合理化的管理制度,保障不了教师的薪酬福利,教师就无法安心授课,不但给学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还耽误了学生的基础教育与未来发展。一名合格的人事干事,必须要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以及认真的工作态度,协助校长管好学校事务。

二、独立工作能力,可以沟通协调

人事干事在特殊教育学校里不但负责高级行政管理,还要能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完成上级下发的各种指示。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学生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缺陷,由于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认知,会慢慢发现他们和正常人不同,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展,让身患残疾的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人事干事的我们,必须配合教师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并且还要支持教师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不断地树立自信心,让他们清楚自己的价值,他们也是世界组成的一部分,不可缺少。在老师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时,我们人事干事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积极提供解决方案,争取把自己职责内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奉献出自己对学校的一份力量。沟通协调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学校发展的基础,所以,独立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也是人事干事应该具备的能力。

三、科学地配置岗位,保障后勤给予

就业困难是21世纪主要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残疾人就业更难,为了让残疾人不被社会遗忘,我们特殊教育学校必须让他们有立足社会的本事。特殊教育学校不同于普通学校,人事干事在聘请教师方面,应该多考虑该教师是否具有能为学校培养社会型人才的能力。所以,人事干事在科学地配置岗位时要十分慎重,定期对本校教职工进行教学考核,保证学生教学成果的预期效果。

完善教师职工的日常管理规章制度,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任务,首先我们人事干事要知道我国特殊教育的优势与劣势,只有知道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让在职人员定期去参加员工培训,然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审核教师,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的策划方案。总而言之,科学地配置岗位,保障后勤给予,也是考查人事干事能力的测试题。

四、熟练掌握学校人事管理的业务知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经济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人才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多,特殊教育学校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并得出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学生的结论,因此,作为人事干事就更要熟练掌握学校人事管理的业务知识,根据不同的教师,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给予教职工不同的利益保障。为了特殊教育学校的长远发展,人事干事一定要加强行政管理方面的要求,提高工作质量,专心服务教学工作,无论是工资津贴还是专业职称评审都要落实到为学校付出过努力的教师的身上。作为人事干事要熟练掌握学校人事管理的业务知识,以服务教师为本,落实工作内容,再根据不同的教师需求,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促进教师的教学创新,提升学生的教学效率。

五、不断总结管理经验,提高行政质量

篇2

【关键词】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素质;职业素质

“双师型”教师概念提出以来,研究者们对其内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有多种认识和理解。尤其是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征明确,教师应具有两种素质,指既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即教师基本素质)、又具有从事行业工作的实践技能(即职业素质)。既能像传统的“教师”那样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像企业中的“师傅”那样示范并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并且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员。针对这一课题笔者进行过专题研究,就中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特征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 教师的基本素质

1.1 师德和教育科学素养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良好的师德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是确立教师地位和威信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教师要具备高尚师德,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要具备正确的政治观点、科学的思想方法、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政治理论水平,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育科学素养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掌握了科学的教育理论,就能运用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在教育教学中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用必要的教育与教学技巧探讨职业教育,改进教育思想和方法。

1.2 教育教学和教研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能胜任本专业课程教学、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组织与指导工作,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运用教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能探索中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撰写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承担综合课程开发工作,并编写课程教材(讲议),能主编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其研究成果能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1.3 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

教师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教师既精通所授学科的系统知识,了解专业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也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有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2 教师的 职业素质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产物,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因而“双师型”教师必须掌握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拥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技能。

2.1 职业(行业)道德

“双师型”教师除具有一般教师的师德师貌外,还必须遵守职业(行业)道德。教师在行业中所表现的人际关系、职业意识、职业情感与职业行为都是学生效仿的对象,直接影响学生进入行业后的知、情、意、行,影响该行业的道德风貌。教师应拥有高尚的职业(行业)道德,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

2.2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实践技能是“双师型”教师特有的内在素质。职业教育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工艺能力、设计能力和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并且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

2.3 人才市场行情及经济素养

要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和命运,就要慎重对待职业选择。职业指导是职校工作的重要方面,要求教师掌握与专业有关的人才市场情况,根据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教学,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帮助学生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激发学生才能和个性发展。教师要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和质量,确定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使职教课程紧跟岗位要求变化。

经济素养是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较为丰厚的经济常识,熟悉并深刻领会“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等经济理论,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等经济观念,善于将经济常识、规律等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4 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

“双师型”教师既要进行校内的交往与协调,又要与企业、行业人员交流沟通,还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实习和各种社会活动。教师要懂得企业、行业管理规律,具备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善于接受新信息,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主体发展的需求。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职业技能 建筑工程技术 教育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和市场需要有不同类型的各级人才来满足其对用人的需求。人才是分类的,不同类型的人才要由不同类型的教育来造就。当今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工艺的复杂,企业非常需要一批现场的新型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培养是通过职业教育来完成的。职业教育不能简单的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它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以下在高职高专院校多年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基础上,试论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建筑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建筑企业制度的建立,建筑企业非常需要一批既懂施工技术又懂现场管理的一线应用型专业人才。因此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深层次思考学生就业竞争能力、技能和素质,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始终坚持为建筑企业发展服务的宗旨。

二、分析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深化教育教学体系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指的是教育教学过程、方法和手段,该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目标,实现办学模式由课堂封闭式教学向实践开放式教学转变,弱化理论推导,强化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创建工程环境,走工学结合之路;人才培养由设计型向施工技术管理型转变;教学过程由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转变。

围绕这一模式特点,我们积极探索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路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具体教学改革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基础课服务于专业课,加强基础理论在专业技术方面的应用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方针,我们制定了专业课的教学改革方案,对一些课程进行压缩、整合,如把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整合为建筑力学,强化工程应用;建筑制图课针对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需要,精简画法几何内容,加强专业施工图教学,加大实训力度,重点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为后续学好专业课打下坚实基础,增强学生的工程感;计算机的课程强化应用训练,开设CAD课程,为专业课程设计提供基础。

2.改革专业课教学,强化施工技术管理应用

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我们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专业课重点放在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专业知识内容上。如建筑材料增加了新型建筑材料内容;建筑施工技术讲授具有普遍意义和较高使用价值的实用技术、工艺传授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介绍国内近年来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广泛使用和正在推行使用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将钢筋混凝土与砌体课程合并为一门课,利用CAD进行结构设计。在许多专业课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上述专业课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实习、实验课程及设计相结合。如建筑施工技术、房屋建筑学结合现场组织教学,直观,生动、形象,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建筑力学、地基基础、钢筋混凝土等课程引入大量实际工程案例,丰富专业课内容,同时使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增加了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技术课程建筑设备、建筑电工,还陆续增加一些道路、桥梁、地下施工等技术课程,为适应现代经济管理,开设了一些管理课程如建筑施工组织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经济与概预算、建筑法规、建设监理等,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应用型、技术型、管理型复合人才。

3.深化实习实训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以往评价教学质量简单地采用传统的评价课堂教学的方法,不注重实验、实习、实训课堂的教学质量,只把它们作为专业课的附属、补充,不作为独立课堂建设。而实习、实训教学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所占比例是很大的。搞好实习、实训教学要做到:以培养学生综合技术和技能为宗旨,深化实习、实训内容及教学过程的改革,将实习、实训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来抓。加强实习、实训教材建设,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加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在建工程作为校外实训基地,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做到:(1)协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定位测量、抄平放线。(2)了解施工有关文件,掌握现场各工种及工艺过程。(3)参与施工组织设计、预算编制及现场施工管理。这样让学生在教师及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实干中去学,积极参与工程施工问题的处理,鼓励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积极性、创造性,真正体会到工程感和成就感,锻炼培养他们的职业技能。与此同时,教师改变教学封闭状态,深入工地现场,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进一步完善、丰富课堂内容,促进专业建设和改革。

4.发挥考试作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在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时,应减少定义、概念、论证性考核,重点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题目较多的应是一些实际问题和案例,无固定标准答案,需要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评价,去灵活运用,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实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加强学生基本素质教育,注重职业能力的是高

“基本素质”指的是:政治思想素质、科学工作态度、施工组织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把基本素质教育融会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本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毕业后将从事的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职责及社会价值。让学生坚定信心、充满希望,从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珍惜、忠实自己的职业,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学生“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团结奋斗、相互协作”的工作作风。加强基本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早日成才奠定基础。

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而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问题是职业教育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队伍绝大多数是由普通理工科院校培养出来的,没有受过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训,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影响较深。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教育思想更新,从分析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客观现实出发,分析我们教育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寻找提高办学质量的途径。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应用性、实践性强。建设“双师”素质型教师是保障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我校的“双师”型教师主要来源于企业调入,他们的优化组合为培养人才创造了条件,但学校要长远发展必须培养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双师”的培养途径可采取:

1.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要求教师带课题定期去现场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2.教师深入企业参与学生实习指导,培养教师具备工程师素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篇4

一、现代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

目前教师已被普遍认定为专业技术人员中的一类,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和良好的基本素质。

1 高于一般职业的文化知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因而形象地说,现代语文教师既要做“专家”,又要做“杂家”,对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体育、艺术等领域都要有所涉猎,通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人生等各类知识,同时应有自己较为深入的研究板块,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此所谓“一桶水”与“一瓢水”的关系。

2 较为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语文姓“语”,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现代语文教师要熟练掌握以下专业内容:①比较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②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透彻了解;③对语文教材应熟练掌握;④对与所教学段关联的语文学科的纵深了解,如中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大学语言文学专业等内容的了解。

3 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师作为一个技术职业,必须懂得教育理论知识,从而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如语文教学法、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等。

4 较为广博的社会知识,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各种知识。语文姓“语”的同时,不排斥也姓“文”,甚至姓“社”。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不了解一些当地的社会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现代科技常识和现代生活知识,是不能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的。

现代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应该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 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在中国,教师这个职业被赋予了其他很多职业所不具备的要求。自古以来,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常常超过家庭教育的影响。尽管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但从每个学生的个体成长来看,人们常常无力改变社会现状,并把更重要的期待落在学校教育上。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常常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严谨治学、谦虚好学的作风,严于自律、为人师表的风范,遵纪守法、依法治教的素质等等,无疑是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高度期待。

2 较高的语文能力素质。要想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能力,教师首先要很好地掌握,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一般包括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等方面。

3 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力素质。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能力。

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研能力。钱梦龙先生说:“教学论不是一门纯思辨的学问,它需要沉下心来,长时间的实践、观察、研究、提炼。”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可以带来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5 体现语言工具性的人际沟通素质。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性非常强的社会,需要人们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语文教师讲的是语言运用,当然要求语文教师具备更好的交际能力,并进而上升到对学生的指导层面。

二、现代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

秋叶的新浪博文曾用“痴性、诗性、知性、灵性、理性”来概括语文教师素养,这形象地抓住了语文教师的学科特性。个人认为,现代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 “职业危机意识”与“职业幸福指数”——语文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一般说,“教师职业危机”多指的是“教师岗位的危机”,也有很多人认识到还存在着教师的“业务素质”危机。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师德建设,它更多体现了对语文教师各方面素养的综合要求。除加强师德培训、建立师德考核机制、树立师德典型等措施外,还要加强语文教师职业的荣誉感,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2 “读书”与“读人”——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要倡导读书风气,要开展读书交流,要举行“读书与教学”论坛。学校、语文教研组,要给教师开列书单,人文著作、教育基础理论、现代教育方法等等,让语文教师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3 “语文的工具性”与“语文的专业性”——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构建。作为一门学科,语文不仅是工具性的,也具有其本身的知识系统。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构建,首先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板块构建:汉语知识、文学知识、写作知识、教材教法知识等等,还要加上完善的课程理念。

4 “字、书、画”与“听、说、读、写”——语文教师基本功强化训练。普通话l和三笔字,是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往往要求更高;“听、说、读、写”,更是语文教师专业基本功;当然,还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5 “智慧人生”与“人生智慧”——语文教师教育的灵动性和技巧性。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等,只能是提高语文教师教育的灵动性和技巧性的基础层级,教育智慧的培养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则更多是在教学和研究的实践中得到的。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不是一个简单的轮回,是教师长期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感悟后形成的。

篇5

新世纪,致力于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对体育教师进行综合素质研究,并提出一些新观念、新要求、新举措。如:美国的“完整型体育教师”等,都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层次性的要求。我国必须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才能适应新世纪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本文章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探讨新世纪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的概念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的素质高低,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我们把体育教师素质界定为:体育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

二、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特点

1、它强调主体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2、它鲜明地指出了作为体育教师的职业修养和品质;

3、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与特点,就是说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理想体育教师的形象,因此,也就有不同理想体育教师素质。

三、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的要素

即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及心理素质。

1、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体育教师献身体育教育事业的思想基础。体育教师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构成如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牢固的专业思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求实进取的奉献精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对体育教师而言,强调加强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由其职业特殊性决定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将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等呈现给学生,用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学生。当前,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收入水平拉开了一定的差距,而整体上体育教师收入水平不高,一些教师无意于从事体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或辞职、或调离、或兼第二职业,专业思想不稳定已严重影响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所以新世纪体育教师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良好的个人修养,具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发扬求实进取和奉献精神.努力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知识素质是体育教师取得劳动成果的先决条件。体育教师知识素质构成如下:基础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知识,体育教育理论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体育教师的知识素质要适应新世纪教育,面临双重挑战的需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体育教师来说,其知识结构水平,不仅影响着学生智能水平,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必须不断的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有极强的自学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也相应的发生变化,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由单纯的实践“经验型”和“勤奋型”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台的“科研型”过渡。体育教师不仅具有和能够运用知识,而且必须是一定社会文化价值的代表。

3、能力素质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体育教师能力素质的构成如下:所渭能力,是指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时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知识,技能和智力的整体效应。新世纪教育大发展时代的到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从战略高度上积极采取措施,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向新世纪,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的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除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所需耍的各种能力,考虑到能力结构的整体性、能力结构的相关性、能力结构的目的性,我们的体育教师应具有5种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体育科研与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争与协作能力。其中教育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是教师完成教学仟务的基础;教育管理能力是教师对教学的监控能力,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体育科研与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师自我发展、提高的关键;社会交往能力与竞争协作能力是现代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

4、身体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外在表现形式表。体育教师身体与心理素质构成如下:健美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技能,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康的生活习惯,社会化的适应能力。健康的身体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其他素质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仍然是这样,身体是机体的物质状态,足由解剖生理所构成的体型或体态,主要包括:健美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技能、健康的生活习惯。心理是人的精伸状态,主要包括: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生活中的挫折、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身体和心理结合的必然产物。对体育教师而言,外在的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如体育教师即要学会自我心理调控,保持心理平衡,又要以良好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发现和纠正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克服生活中的挫折,使学生从心理上适应社会的竞争。

四、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的重要性

体育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要从培养适新世纪全面合格的人才的高度去认识,体育教师必须提高和更新自身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知识索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是体育教师基本素质构成的主要因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体育教师基本素质的整体结构。

篇6

关键词:幼儿师范;语文教学;口语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243-01

口语表达能力是人与人在交往的特定语境中,听、说双方运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一种独特的能力。从社会需求上看,口头语言是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已成为每个人适应现代社会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幼儿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口才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锻炼好口语表达能力,为我们幼儿机教育事业打好坚实的基础。幼儿师范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心理素质训练

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面对观众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表达流畅,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先帮助学生度过心理素质关,下面两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可以帮组学生树立自信心,加强心理素质。

1、幼儿师范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多开展课堂讨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耐尔・卡耐基创办的口才训练班有一个规定,即“在每一堂课里,每个人至少有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站起来讲一段话的机会”。他认为理由很简单,要学好游泳,就得到水里去,要学讲话就得多开口。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同时,学生自己也要创造机会,才能不断提高口头语言的表达。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课文,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丰富词汇,培养概括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连贯的说话技能和有选择的突出重点的说话能力。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内容着手复述,很容易掌握所复述的内容,而且复述效果会越来越好,学生感觉也越来越好,心理素质随之增强。

二、普通话训练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中明确规定师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达到这样三个要求:

1、能说较标准的普通话,达到或接近国家语委制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标准。

2、能用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谈和朗读。

3、能掌握各种教育教学口语形式的表达技能。

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重点培训内容就是学生的普通话培训,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自很多地方,都带着各地的方言,若要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该着重从普通话培训着手。对于语言感兴趣的同学,普通话培训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是对于有的同学,老师则应该想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同学们进行普通话训练。

三、加强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法指导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除了语文教材提供的有关资料外,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提出更为实用的训练方法。

1、提醒学生注意咬字发音的准确性,力求出言吐语纯正如水,克服爱说口头禅、语无伦次、任意粘连、重复罗嗦等语病,尽量把话说顺、说准。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有的学生N、L不分等情况,教师应给予特别关注,从发音动作开始加以纠正。

2、提醒学生注意说话的姿势美,做到神情自然,落落大方。针对个别学生发言时习惯有搔头摸耳、手舞足蹈等不雅动作,教师可建议他们面镜练习,让他们在自己的监督下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3、提醒学生注意说话的条理性。学生说话前应先在脑中形成一个提纲,发言时,不要一句接一句地去想,而是把要说的意思按照逻辑顺序择出几个最关键的词,然后生发开来,连词成句,连句成段,避免语无伦次的窘况。

二、三年级时,学生已基本适应校园生活,普通话水平也已有很大提高,此时再安排单纯的普通话训练,学生会觉得单调乏味。因此,这一时期,教师应依托口语课安排交际口语的训练,教授发声技巧和一般的交际口语技巧,训练学生用精练的语言准确流畅地表情达意,并能听辨语音优劣。学生已基本掌握普通话及交际口语技巧,作为师范生,此时的训练重点是教育教学口语。教师可依托教材教法课程进行导入语、讲授语、启发语、小结语、评价语等专题训练。另外,学生态势的端庄大方、语言内容的评析能力此时也应得到重点关注。总的说来,口语训练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基础的语音训练到专业教师口语表达训练的原则进行。在训练的过程中应重视评价和分析,让学生对自己的语音面貌有正确的认识,进而有明确的努力目标。

篇7

关键词: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它必须是“全面性”的教育。这里所说的“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1]。

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教育方针的贯彻上,重视智育,轻视德、体、美、劳各育;在课程设置方面,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学科教学方面,重视语言和数理化等所谓主要学科,忽视音、体、美、劳等所谓次要学科;在教育目标方面,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等等。这种“片面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应当指出,“全面发展”已经列入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目标之中。但是,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中,探索“全面发展”的具体途径。素质教育中的“全面性”,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从整体出发,重视受教育者各种素质的全方位发展,使思想、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身体等各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而不偏废。在实施素质教育时,一要反对教育目标片面化,不能因某种功利目的顾此失彼,或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学生某方面素质的发展;二是要反对把全面发展的要求绝对化,求全责备也会扼杀个性,会妨碍青少年儿童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才能,允许在一个群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有信心根据他自己的特点,找到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二、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在应试教育过程中,一切活动都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学生往往处于附属的地位。这种师生观、教学观的最典型表现,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有主动参与机会。

素质教育则不然,它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自由,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局面,弘扬他们的主体意识。从根本上说,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教育和环境等外部影响和要求,只有通过个体的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这就决定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认知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2]。

因此说,“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素质教育与实施义务教育联系在一起,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作为教育者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个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进步和提高。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最终使学生的全体和个体都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来进行,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选拔”和“淘汰”教育。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为少数可能达到最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准备阶梯的教育,是最大的浪费。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最重要、最根本的的权利和义务。第二,保证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四、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知识与能力虽不是完全等同的东西,但是,如果学到的知识是“活化”的知识,是能够“投入运转的知识,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能顺利地转化为能力,成为人的智慧的一部分。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强调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在教育重点上,它应该是“能力教育”,且尤其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生存、生活能力为主的“能力教育”。之所以是这样,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生活“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一个人倘若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维持,恐怕是无暇顾及发展和创新。要培养学生的生存、生活能力,这就必须向学生传授与社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知识、应用技术。同时,从社会对知识的需要来讲,尽管社会也需要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但其最直接需要、第一需要,毕竟还是应用知识、应用技术。尽管应用知识、应用技术也来源于基础知识,但它们之间毕竟是有距离。真正能转化成生产力,且能最快地转化成生产力的,毕竟还是应用知识、应用技术。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智慧、潜能和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靠一般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脑科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现已开发的只占它的很小的一部分。潜能是每个人潜藏着的智慧才干和精神力量,被称为“沉睡在心灵中的智力巨人”,“每个人身上有待开发的金矿脉”。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目前各人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各人潜能开发的程度不一样,而且绝大多数人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

五、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封闭性而言的。应试教育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教学,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和课本,形成了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来源渠道。素质教育开放性的涵义.不单指它的外部流通,而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是指素质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范围、教育过程、教育方法上的系统性、兼融性和全程性[5]。

如果说,应试教育的任务还可能由学校和教师独揽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任务,在校园里仅仅靠教师是难以完成的。素质教育的开放性,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另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构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学校走向社会,从中国走向世界,从消极被动转向主动和谐的教育内容体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任学校,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它可以使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统一的首选基地,学校应广泛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充分利用社会上一切积极有益的教育因素,扩充教育领域。

参考文献

1.边星灿.考试与素质教育论[J].中国考试,1998,(4):8-12.

2.江峰,林玲.论教育的竞争与应试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72-78.

3.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5-23.

篇8

关键词:学前双语师资教师素质英语教师素质幼儿教师素质职前培养职后培训

五年制大专院校学前双语教育师资是基于在学前阶段开展双语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的前提下提出的。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培养儿童学习英语兴趣为主要目的的学前双语教育在全国不少地区拉开帷幕,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双语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双语师资。目前,我国双语师资的语言技能、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改善与提高。与此同时,学前双语教育的研究也逐步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拟对近年来我国学前双语教育师资的规格标准及培养作初步探讨,以促进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顺利进行。

1学前双语师资的涵义

在我国对学前双语师资的涵义,有不同的看法,但普遍认为学前双语教育师资是指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汉语和英语在学前教育机构组织和开展一日生活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工作者。由此看出,承担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师应同时兼备幼儿教师和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即是合格的幼儿教师和合格的英语教师集为一体的“双师型”。

2学前双语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

学前双语教师是师资队伍中的一员。除了应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外,还应具备从事学前双语教育所需要的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

(1>教师的共同素质主要指思想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具体来说,在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在身心素质方面,教师要具有健康的体魄,乐观向上的性格与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自控能力。在文化素质方面,教师除了应掌握本学科专业文化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外,还应具备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在能力素质方面,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等。

(2)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主要指教师应该具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综合知识,包括具有系统而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具体指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要掌握现代语言学理论、外语学习理论和学前英语教学法,了解各种英语教学流派及其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指幼儿教师应具有正确而先进的儿童观与教育观,掌握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当前的各种幼儿教育模式,具有参与幼儿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熟悉现代教育及幼儿保健、教育、教学和幼儿管理的一般原理,了解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幼儿教师还应具备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需的艺术、体育技能,生动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儿童学习和活动的管理能力。

3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

学前双语新师资是指通过高师或幼师职前培养出来的合格的新教师。他们是按照合格的幼儿教师和合格的英语教师的标淮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在职的幼儿教师也渴望成为学前双语教师,而在英语方面不足。基于以上原因,必须将英语教师和幼儿教师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归结起来有两种解决的途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

3.1职前培养

职前培养就是指师范院校学前专业学生的培养,其模式为:

(1)以培养学前双语师资为目标的双语班。

许多师范院校开设了学前双语专业,他们不仅学习动儿教育的全部课程,还要学习相应的英语知识,毕业时须达到英语大专毕业水平。在学习期间,每学期至少有两周到幼儿园见习、实习。毕业前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半年,实现学校到岗位零距离对接。

(2)以选修课的方式培养双语教育师资。

师范生在主修某一专业的基础上,可选修双语教育的某些课程,并通过考核,达到双语师资的标准可颁发双语教师的资格证书。

3.2职后培训

职后培训即在职教师的培训,就是对目前符合一定条件的幼儿园的在职教师进行学前双语教育方面的培训。根据各地双语师资的基本情况,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前双语教师在职培训大纲》中明确指出:“使学员对双语教育的基本理论,学前双语教育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学前双语教育课程的设置有清楚的认识;使学员对儿童的认识发展规律和儿童二语习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有整体的了解;使学员掌握相应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能力。”

篇9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按国家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暂行)》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三年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由此可见,实践教学是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尤为关键。近年来,高职院校和学术界对“旅游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舒惠芳(2004)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校内实习基地模块,校外实习基地模块,课程认识实习模块,走出去、请进来的一体化实习模块汪京强(2005)认为旅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认知实习教学、课程模拟教学、实训课程教学、生产实习教学、管理实习教学等层次佘伯川(2006)将旅游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认知实习、教学实验、专业实习和第二课堂四个子系统。;苏志平(2007)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硬件(实践环境体系)和软件(实验队伍体系、实验内容体系等)两方面内容;孙德营(2009)认为一个完整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保障、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等五个子体系;等等。

以上研究从不同侧面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以上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从一个视角出发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即要么从纵向时间序列出发,将实践教学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要么从横向系统构成出发,将实践教学划分为不同的要素,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因此,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教育部教改试点专业、重庆市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一重庆教育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为基础,融合实践教学的纵向时间序列和横向构成要素,创新性地提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段五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三段五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段五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从纵向时间上划分为三阶段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层次,从横向构成上划分为五环节贯通式的实践能力培养要素,“纵向三段”和“横向五环”共同构成了全面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2.1三阶段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层次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基本能力是指从事社会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专业能力是指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关键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对应社会对高职学生三种职业能力的要求,本文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年的实践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行业基本素质奠基阶段一职业岗位能力提升阶段一职业综合素质拓展阶段”。三个阶段的划分立足于不同的职业实践能力培养层次,形成了相互衔接、层层递进、有序发展的纵向实践教学体系。

2.1.1行业基本素质奠基阶段

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它是作为一个旅游行业从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如学生心理素质、个人形体、公关礼仪、计算机操作、普通话、英语会话等等。行业基本素质是提升专业能力提升的良好基础,主要通过公共素质课的实践教学得以保证。

2.1.2职业岗位能力提升阶段

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即职业岗位能力。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这是作为一名岗位技术人员所必备的能力,是实践能力的主体,主要包括具体工种的专业岗位知识、操作流程掌握程度等。该阶段主要通过实训强化,使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工种的程序和规范,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外参加具体岗位的见习,为后续的校外综合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1.3职业综合素质拓展阶段

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本阶段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完成具体职业岗位的顶岗实习。该阶段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与人相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实现学生就业的零距离过渡[7]。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社会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2.2五环节贯通式的实践能力培养要素

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具备驱动、受动、保障、调控和反馈功能,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目标[8]。根据该理论,可将实践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即“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评价五个环节立足于不同的实践教学要素,形成了相辅相成、环环相扣、整体推进的横向实践教学体系。

2.2.1实践教学目标

它是旅游实践教学的驱动因素。根据三个阶段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的不同,制订针对性的专业总体及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

2.2.2实践教学内容

它是实践教学的受动因素,主要围绕该阶段教学目标而展开,是三个教学阶段通过合理结构配置所呈现的具体旅游实践教学内容。鉴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与行业紧密联系的特征,各阶段的实践教学都应兼顾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两个方面,只不过不同的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2.2.3实践教学条件

它是旅游实践教学的保障因素,服从于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条件体系包括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两大方面,是教学内容有序开展和顺利完成的有力支撑。硬件条件主要涉及实验实训设施、场地等,软件条件主要指专兼职教师队伍。

2.2.4实践教学管理

它是旅游实践教学中的调控因素,指在具体的实践教学阶段中由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制度管理等方面形成的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主要是指实践教学管理的组织机构设立;运行管理主要指实践教学的主要运行情况控制;制度管理主要指实践教学相关管理文件的制定和执行。

2.2.5实践教学评价

它是旅游实践教学中的反馈因素。通过对比某阶段旅游实践教学的结果和目标,采用课堂评价、技能鉴定评价、行业评价等手段,客观评估该阶段实践教学的效果,找出问题加以纠正调整并积累相关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成效。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的主要手段。

3.“三段五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机制

纵向三阶段、横向五环节不是单独割裂开来,而是共同围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终极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中融为一体,形成段段相联、环环相扣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其运行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如图1所示。

3.1三段五环在相互交叉中实现动态平衡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为行业基本素质奠基、职业岗位能力提升、职业综合素质拓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应包含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条件、管理、评价环节,而不同阶段所包含的五个环节的具体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在实施中,需要根据具体阶段动态化地调整实践教学的五个环节,使得三个纵向阶段和五个横向环节处在不断协调、匹配的动态平衡中,形成一体化的教学系统。

3.2教学成效在良性互动中实现螺旋上升

在实际运行中,三个阶段的发展是层层递进的,上一阶段是下一阶段的基础和平台,上一阶段教学成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下一阶段教学目标的设置。这需要科学客观地实施每一阶段的“教学评价”,才能在下一阶段设置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通过三段、五环的相互影响、良性互动,促使实践教学成效随着阶段的变化而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

4.段五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以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三段五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该专业于200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6年获得“重庆市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称号。多年来,该专业一直坚持“三段五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理念并加以实施,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显着提高,学生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在重庆市导游服务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获二等奖5项,毕业生连续六年就业率为100%,得到了旅游企业和社会的一直好评。“三段五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该专业的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4.1第一阶段:行业基本素质奠基阶段

在学生进校后的1个学期左右,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旅游行业基本素质。一方面通过校内行业基本素质课程(如大学生心理辅导、旅游形体训练、旅游公共礼仪、普通话、英语会话等)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从事旅游行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到校外观摩旅游企业,使学生对旅游行业产生初步的认知。该阶段的师资主要为学校部分公共素质课教师和旅游专业基本素质课程教师,教学场所方面主要为形体训练室、语音室等。学期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考核和普通话、英语过级考试来评价该阶段实践教学的效果。

4.2第二阶段:职业岗位能力提升阶段

该阶段包括3个学期左右,重在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一方面通过校内岗位能力课程(如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酒水茶艺、导游业务等)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的课后练习,采取职业技能鉴定的评价办法,敦促学生取得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校内实训达标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带学生去酒店或旅行社见习,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企业给予见习评价。该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内岗位能力课程教师依托校内餐饮、客房、前厅、模拟导游实训室以及校外兼职教师依托校外实训基地来完成。

4.3第三阶段:职业综合素质拓展阶段

篇10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素质;关系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28-02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但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因此,“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也就是说,要想真正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己本身的素质。

那么,如何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呢?笔者认为:必须围绕“四师”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

一、无私奉献的师魂

所谓师魂,就是人民教师的职业理想。人必须有理想,要想实现职业理想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如果只是借助文凭,坐吃山空,就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所以就必须对自己进行一个再提高、继续教育的过程,提高自身的素质。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体现出对神圣的教师职业理想的执著追求和无限的忠诚。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是通过执著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惜周游列国讲学,甚至以十条干腊肉做学费,不正体现了一名教师对自己职业理想的追求吗?正是这种追求,才能使孔子的教育理论为后人所赞誉。

那么,对于现代的教师不是更应该努力拼搏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吗?所以,近几年,我们的教师教育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霍懋征、孟二冬等人的恪尽职守、忠诚教育事业、执著追求、乐于奉献的精神和事迹,在感召着很多人民教师向他们学习。我县举行的“师魂颂”演讲大赛,效果突出,起到了“学先进,赶模范,展风采,铸师魂”的作用。

二、热爱学生的师德

所谓师德,就是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一名人民教师做好工作的前提。没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就难以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基本素质不提高,就更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师德的体现是热爱学生、熟悉学生,深入童心、巧塑童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一生负责。曾被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先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表现出了崇高的道德风范,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现今有些教师却没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不具有这种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安心工作,只为自己的个人利益着想。如果教师都这样做,我们的教育质量能提高吗?社会能前进吗?

因此,我们的师德教育抓的非常紧,单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职务培训:2002年教材是《师表风范》,2005年教材是《新时期师德精神的颂歌》,2009年教材是2008年新修订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修养》。可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只有具有了这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三、全面发展的师观

所谓师观,就是人民教师应具有的新的现代化教育观。只有具有这种教育观,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贯穿于全部的教育活动中,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纵观我国建国以来的教育工作,60年代以前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学生只会学习,教师只会灌输,没有做到全面的发展;60、70年代,搞武斗、搞造反,荒废了学业,没有真正的文化知识;80年代,人民抓质量,提高升学率,而又忽视了德育教育,而现在各方面搞得比较好了,又出现了人口素质的问题。现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更需要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因此,素质教育理念、新课标、新课程得以实施。但是,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上,我们不够彻底,不够完全,素质教育开展还不够到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搞好新理念、新课程的培训,使得广大教师具备全面发展的师观,明白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和支配者,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做到“和谐施教,全面发展”,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和领路人,从而,提高我们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教书育人的师能

所谓师能,就是人民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正如“唐宋家之一”的韩愈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简单的几个字,把教师的职业能力说的清楚明白,也就说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给学生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如果教师不具备这种能力,就不是称职的教师,也不可能教好学生。正如有的教师,只能授业不能传道,教的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只为一己私利,或者有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的教师只抓分数,而不能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中,不能使学生全面的发展。也有的教师只会授业,而不能解惑。如果只能授业,业也授不好。例如有的教师只顾一味地教,不了解学生,不帮助学生,导致学生不接近老师,对老师敬而远之,学生不买账,最终效果不好。以上几种情况都出现在师能上,所以更有待于增强自己的师能,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