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临床诊断学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兽医临床诊断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照教师的实践操作完成实践过程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与教师间缺乏互动、交流、讨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很难留下较深的印象。另外,由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操作实践不预习,导致教师在讲解具体操作过程时,学生的感觉类似学习新知识,从而对实践操作产生厌学、不愿动手,课后考查学生基本操作掌握不扎实、不到位。
1.2实践教学动物数量有限、种类单一
兽医临床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理论-实践-理论,达到更好的掌握专业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操作技能。目前,大多学校购买实践动物种类单一和数量有限,与当前畜牧业发展主流相关性较低。目前,大多数学校仍以牛示教、以羊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中与其他动物接触较少,教师只能以播放教学视频的方式完成,导致学生在兽医临床诊断学实践教学后遇到猪、禽、犬等动物时操作能力较差的现象。
1.3缺乏有效的实习考核方式
就本校而言,动物医学专业每年招收80~100人,采用班级-小组的方式进行考核,无法做到一对一针对性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核效果主要是通过实习报告和平时考勤的形式体现。实习报告大同小异,考勤主要以教师点名完成,教师无法准确判断学生掌握实践知识的能力高低,进而无法给出学生实习操作真实成绩,教学效果难以判断。
2兽医临床诊断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1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教师由主导作用变为指导作用,学生成为实践的主导者:按照4~5人小组为单位,实践教学前分配教学任务,小组内每个成员承担某一部分内容的讲解、示教,让其他同学对该组实习任务提出意见,之后教师指出不足与改进地方。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多鼓励、互动与交流,学生在实习操作过程中体会到准备的辛苦、示教的紧张及成功的喜悦,有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信心的提升。
2.2扩大实践操作的范围
采用类比法对多种动物的诊断进行讲解、实践操作,依托学校周围动物医院、动物疫病防控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了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临床教师轮流在动物医院坐诊、指导学生实习;同时教师、学生积极地去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视频、图片,发到QQ、微信群,通过开座谈会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阐述;与企业合作,每年举办兽医技能大赛检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与企业技术服务人员面对面进行专业技术切磋,明确社会需求。使学生更愿意走出教室,走进动物医院、养殖厂进行实习,有效的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进行融会贯通。
2.3将实习报告考查方式改革为实习课程考试
考试分为平时考评和期末考评两部分。平时考评主要包括考勤、个人测评、小组考核;期末考评主要以实习报告和抽签考试的形式。考勤主要以班长和教师监督,确保学生到课率;个人测评采取随机抽取法,对每天实习内容进行提问、总结,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保证学生规范操作;小组考核采用一人操作,小组成员进行补充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为后续的外科手术学等课程奠定良好基础。实习报告采用对每天实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的方式进行,并写出自己实习过程的心得体会,重点在心得体会,有哪些方面需要教师、学生改进,教师在批改实习报告时发现自己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今后实践教学的改进;抽签考试是采取全程录像方式,让学生随机抽取一道操作题目,采取“边做边说”的形式,既要操作又要讲解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操作完成后,还要回答教师的随机提问。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及临场应变能力,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随着对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的深入研究,其理论、实验和实践教学都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改革是一个渐进、变化、不断探索的过程。针对于兽医临床诊断学学科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希望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和教师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解决临床问题和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得以提升,使实践教学紧跟社会发展需求、紧跟当地畜牧业生产实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娅,左之才,邓俊良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12):34-35.
[2]朱洪云,刘忠艳,旦巴次仁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5,36(12):94-96.
[3]王希春,李玉,冯士彬等.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生态学杂志,2016,33(4):114-117.
篇2
关键词:妇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妇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50%以上患者在并发症形成后常缺乏明显的下肢疼痛、肿胀等典型特征,受静脉栓子脱落情况影响可诱发急性肺栓塞的发生,对患者生命健康存在显著威胁[1]。以往临床常采用超声、血管造影等方式给予诊断,但造影检查过程中的有创性损伤状况使其应用受到影响。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逐渐应用在并发症诊断中,本研究通过比较上述两种检查的诊断结果,旨在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建立更具可行性的临床诊断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261例患者均于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妇科行手术治疗,术后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入组前均完成知情同意书签署,符合临床医学伦理学相关要求。本组患者年龄分布20~63岁,平均(45.2±7.1)岁;原发病类型中卵巢良性肿瘤61例,卵巢癌34例,子宫肌瘤94例,宫颈癌36例,子宫腺肌瘤29例,子宫脱垂7例;术后发生下肢疼痛56例,下肢肿胀39例,下肢麻木16例,其他患者均无明显不适症状表现。
1.2方法 选用麦迪逊X8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频率为5~10MHz。辅助患者建立仰卧位,将其下肢外展外旋促使下肢与腹股沟部位良好暴露,分别对股深静脉、浅静脉、总静脉髂静脉与大隐静脉等位置进行探查,扫描声速同血流方向呈60°以下夹角。而后转为俯卧位,再对其胫后静脉、腓静脉、腓肠肌、N静脉与小隐静脉等位置行探查。根据横纵扫查结果判定其血管管径、管壁结构、管腔异常回声及血流充盈情况等指标。采用加压肌肉、加压扫描等手段分析血管充盈状况与静脉血流改变情况,并以此判定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1.3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共29例,两侧下肢血栓部位共63处;超声确诊深静脉血栓形成27例,诊断准确率为93.1%,两侧下肢血栓检出部位共60处,其特异度为99.1%(232/234),灵敏度为93.1%(27/29),见表1。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为周围血管性疾病,多因术中损伤与术后长期卧床等原因所致[2]。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部分患者往往缺乏典型症状表现,导致诊断时机延误、诊断难度提高[3]。以往研究中针对并发症患者常采用血管造影等检查方式[4],虽然通过数字影像技术能够良好体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但由于检查的有创性仍对诊断开展形成了明显阻碍。近年来,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逐渐应用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中[5],本研究中妇科手术患者均给予了该种检查方式,其中27例患者均得到良好检出,其诊断准确率为93.1%,特异度为99.1%,灵敏度为93.1%,并且超声诊断对深静脉血栓类型与发生位置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其中,急性血栓患者主要超声表征为静脉血管管腔直径增宽,存在均匀低回声,病症较严重者可清晰表现血管充盈缺损且无血流信号;亚急性血栓超声征象为管腔增强回声,血流通过时存在细束样血流信号;慢性血栓超声表现为管壁边界不清,管腔内实质性回声,存在部分血流信号。笔者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但能够保证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良好检出效果,并且具有无痛、简便、可重复等特点,可免除手术治疗后的二次生理伤害,进而更适宜应用在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中。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肥胖与腹腔气体等情况或影响到超声回声的实际表现,影像学医师需适时采用探头加压等手段来维持良好的成像效果。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妇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有良好的诊断作用,其操作简单、检查无痛,适宜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东航.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16):145-146.
[2]高静,杨健,杨继正.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术前筛查下肢深静脉血栓及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7):60-61.
[3]柴淑慧.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深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探讨[J].河北医学,2015,21(6):1003-1005.
篇3
[关键词] 兽医 诊疗 课程建设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38-01
一、前言
我国相关的兽医诊疗技术中提出了相应的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原则,因此要求畜牧业和动物医疗行业具有相应的职业操守,并且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因此本文对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课程建设和改革进行相应的探讨。
二、兽医临床诊疗课程地位与课程构建
1.兽医诊疗的课程地位
在畜牧兽医类的专业当中,兽医临床的诊疗技术是一门基础的课程,对学生诊断动物疾病的掌握,基本治疗方法和基本治疗技术的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畜牧医专业课程中的核心;是畜牧兽医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临床课程及畜禽生产课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桥梁”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这是防控和诊断动物动物疫病和畜禽生产课程一门基础课程,同时是把课程和临床诊疗结合起来的一门课程,而且国家在考核“动物疫病防治员”时也是以该课程来作为重要的考核课程。
2.课程构建
在我国,培养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通过《兽医临床诊断学》等十多门课程来完成,在这些课程中,分门别类的对相关诊疗的基本办法和基本技能作为介绍,并通过这些之后才能对课程的核心理论和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这样就使得在对动物基本诊疗时出现基本办法交叉和重复,并且各自封闭,对动物疾病诊疗不能够达到完整和系统的情况,在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显得比较分散,基础动物医学教学联系不紧密,使得专业学生临床诊疗技能的整体水平不高,无法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所以要参照国际上动物医学教育的现金方法,根据兽医专业高职学生工作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进行设置其专业教育模式,通过相应的临床病例结合相应的专业知识、人文社科、基础医学知识,把传统各专业课程诊疗内容融合,进行整合、优化并改革。以兽医基础平台为基础,开发出崭新的,具有新时代意义的课程体系,把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禽生产课程作为专业课程。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教材建设体现以人为本
社会在不断进步,我国兽医工作者也具有了新时代的要求和挑战,要求其临床诊断办法和技术符合新时展,并对新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进行应对和处理,动物在种类和疾病的情况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情形。因此这就要求在进行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传授时,要进行相应的教材删减和补充,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补充,对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补充,其教学内容要反应出新时代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水平,并且要充分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思想,突出讲授“常见症状”,分别从概念、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和鉴别诊断思路进行分析;在诊断的对象中把伴侣动物、特种经济性动物以竞技性动物的内容加入到教学当中。
2.课堂教学突出能力培养
2.1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把能力培养跟启发式教学互相融合起来,主要通过讲师进行讲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讲授内容侧重教材各章节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突出重点、难点、疑点,注重联系生产实践,并注意介绍兽医临床诊断技术的新成就、新发展;
2.2把多媒体与板书、实物融合起来进行教学。对多媒体丰富的录像资料及彩色图片资源进行良好利用,让学生在教学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获取丰富的信息;
2.3对学生采取相应的引导,让学生具有自学的能力和意识。通过课后思考题的样式,来促发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理解,并通过对课文参考书和文献资料的查阅,来增加学生自身的知识面,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一个加深和增强的作用。
3.实践教学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制定和安排时,重点注意课程的理论结合实践,并采用实践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教学的计划当中,把实践教学跟学生创新能力之间的联系要重点关注,把兽医临床诊断学理论的实用价值通过实践和创新来进行体现,让学生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并进行创新。
4.充分利用课外环境,强化实践教学
4.1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生产实践当中,并安排学生到动物医院进行相应的实习。其实习的内容主要让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比如病历摘要,典型病例的诊疗资料、病情分析、评估,参考资料等;
4.2让学生在假期之间进行专业性的实践,对畜禽疾病进行诊断,并参加技术咨询和畜禽传染病防治方面的研讨会,创造机会给学生来对最新的疫病发展和流行进行了解;创立学生疾病诊断科技小组,对畜禽病例和病料进行了解并利用兽医临床诊断实验室来实现,通过临床诊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锻炼并提高;
4.3派系里知名专家和教授来担任顾问,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咨询服务小组,由系,同时还请一些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来定期给咨询小组进行培训。通这样的科技咨询方式,让学生们学到丰富的知识,同时对专业知识也是一种巩固和检验,同时真正的做到吧知识转化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畜牧兽医的教学课程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和缺陷存在,有些是授课教师不能克服的,比如说门诊病例减少、实习场所不够、经费不足、动物单一等等问题。所以,要对我国兽医诊疗技术的课程进行深化的改革与创新,让兽医诊疗技术的课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出合格的技术人才尚需学校、地方、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长坤,杜维军. 谈我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教学法,民营科技,2012年10月,第32期,42-44页
[2]韩蕾,王长坤. 浅谈禽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民营科技,2013年05月,第75期,88-90页
篇4
1传统讲授法的重要性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力。从事兽医内科学教学的教师首先应长期参与兽医临床诊疗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临床经验,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同时,不断更新疾病进展,了解动物内科疾病研究前沿,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使教师成为动物内科疾病诊疗的专家。
一个完善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接受知识以及运用于实践尤为重要。目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较多包括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ase-based learning,C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等,但目前主流的教学模式依然是传统讲授法,传统讲授法是将理论知识系统地讲授给学生的过程。其教学目的是将教师多年对该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经验,凝练成一节课的时间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准确地认知该病,使其在诊治及临床实践中少走弯路,面对临床疾病可以站在更高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所以,传统的讲授法尤为重要,但传统讲授法的前提是授课教师拥有对相关疾病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并能利用恰当的方式对该病进行透彻的讲解。由于目前高校教师的教研任务重,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临床阅历少无法达到对所讲的每个疾病都能深入的研究,但可以通过重点精讲,包括教材中经典的疾病、各个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疾病以及自己所研究的疾病进行精讲,使学生通过精讲内容掌握内科系统的理论体系以及对临床病例的实践、深研理论、再实践的过程。板书在传统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板书应尽量精简、提纲挈领、系统性的将整节课的内容贯彻,使学生便于记录,并能随时回顾整节课的内容。但即便如此,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地接触临床病例,践行理论,也不能较好地消化相关理论知识。而多数学生只为强行记忆应付考试,毕业后对疾病相关记忆的几乎一片模糊,遇到疾病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看书,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记住部分兽医内科学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只是大篇幅背诵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考试后也会很快忘记。故在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教研人员高度凝练相关知识,例如本专业教研室通过奶牛酮病的教研经验总结酮病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语句,让学生记忆“酮病本是温饱病,高产厌食把病犯,各中曲由肝中见,酮粉血酮便可断。个个剩料又减产,神经酮味却少见,产后二周糖源灌,分娩一周需护肝”。通过课堂精讲,并贯穿该语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病。学生通过背诵、理解,可加深对相关疾病的认知。如果参加作后仍能记住部分相关词句,则有利于解决临床疾病问题。
通过上述观点也可联系到所用的教科书排版,如第一部分用简短的篇幅以易于记忆的词句高度概括重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诊断、治疗,并要求学生背诵;第二部分对疾病的相关词句以教科书形式进行全面的展开讲解;此外,再建立一个对应的网络版的典型病例库。这样,学生只需要背诵第一部分,加上课堂讲解、课下阅读,较有利于学生对疾病的认知和记忆,当面对临床病例以及步人工作岗位后也会有据可依,有利于进一步入手临床疾病的诊治。因此,从事教研工作的教师有必要凝练兽医内科学内容,并让学生熟练背诵,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带着更多的知识去面对社会。
2多媒体和临床病例在传统讲授法中的运用
目前,多媒体教学巳经普遍应用于各个学科,而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它在兽医内科学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更能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效果。多媒体是学生们可以更进一步认知疾病的一个窗口,通过较为典型的图片和短片,能够加深学生对疾病的直观认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作为兽医临床学科,实践教学则是整个兽医内科学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验证书本理论,巩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然而,由于招生人数多,多数地区存在实习经费少、实验条件差、实习基地缺乏等问题,学生无法学习和了解各种动物常见疾病的诊疗过程及最新诊断技术的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兽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临床完整病例的引入,如通过给予学生动物疾病的品种、年龄、性别、病史、临床症状等基本信息,然后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材料进行现场分析,做出诊疗方案,再通过对实际病例的诊疗措施及转归的讲解,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内科知识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篇5
1牛脾虚泄泻
1.1症状
一牛拉稀近2年,虽经过多方治疗,但药停复发。症见:粪便溏稀量少,但无特殊臭味,口色淡白,反刍减少,眼窝深陷,四肢行走乏力,精神倦怠,喜卧,食欲不振,松弛,体温正常。
1.2病因分析
中兽医认为,泄泻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寒湿内侵、湿热内侵、劳役过度、脾肾阳虚、其他如继发寄生虫病等[2]。结合其发病史,因兽医治疗时多采用抗菌素,治标未治本,故症见药停复发,以中兽医理论辩证,患牛应该属于久病体虚,脾不健运,脾气不升,中气下陷,脾阳虚之泻症[4-9]。
1.3治疗
健脾益气,升阳止泻为治则。处方:炙黄芪100 g、党参80 g、炙甘草50 g、土炒白术100 g、当归50 g、陈皮50 g、升麻60 g、柴胡60 g、土炒山药100 g、白茯苓80 g、炒苍术80 g、苡仁80 g。水煎候温灌服,1剂/d,连服3剂,3 d后复诊,基本痊愈,再以2剂灌服后以简单方剂健脾散:土炒白术30 g、炙黄芪20 g、青皮15 g、当归15 g、泽泻15 g,研为末,开水冲,候温一次灌服,1剂/d,连服3剂,巩固疗效。
1.4方解
炙黄芪补气升阳为主,党参补中益气,炙甘草补脾益气为辅,土炒白术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为佐,升麻、柴胡使药引黄芪,再加补而不滞、温而不燥、能补脾肺、益胃阳培补中气最平和的山药和性平味甘健脾补中利水渗湿的白茯苓,佐以苡仁健脾止泻,苍术燥湿健脾,合用,共收补中益气、健脾止泻之功。在临床治疗泄症过程中,能够结合输液治疗最好,如果泄泻症状严重,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性脱水,即水盐同时丧失,应该考虑输液,补液应选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如配合应用6%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1 000 mL,具有维持血液渗透压、增加血容量和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效果更好[1]。
2牛脱症
2.1病因
常见的有阴道脱、子宫脱和直肠脱。病因病机:①阴道脱。阴道黏膜脱出于阴门外的一种疾病,老弱母畜较为多发。多因妊娠后期腹压过大,挤压阴道,影响局部气血运行,以及产后营养失调,中气不足,收摄无力,阴道松弛,致使阴道脱出。②子宫脱出。其是阴门外的一种疾病,该病多发生于产后,常因体质虚弱、中气不足,或胎儿过大,分娩时间过长,以致气虚下陷,胞宫脉络松弛,不能固摄胞体所致。③直肠脱出。直肠末端翻出于外,而不能缩回的病症。多因体质素虚,饲养不当,劳役过度,再因泄泻日久,脾虚中气下陷,不能固摄而引起;或因二便排泄困难,或因难产,由于努责用力而继发脱肛[2]。
2.2治疗
以上脱症均可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但此前应进行手术整复,局部、全身应用抗菌素,再服此方。手术整复时先用1%~3%温盐水或2%~3%白矾水(以白矾水为佳,因白矾还具收敛组织作用)冲洗脱出物黏膜(直肠脱的应该先灌肠排粪干净后再冲洗),清除污垢,再用小宽针点刺水肿部分,挤出血水,然后将脱出部分送回。为了防止再脱,可在外侧(直肠脱的在周围)用消毒缝线进行圆枕减张缝合,压迫固定数日,治疗愈合后拆除缝线。整复后暂时限制运动,不让卧地、上坡,以避免起卧而引起再脱,直肠脱症的还要在1周内保持粪便通畅,多喂给青饲料,多饮水。经过以上整复后给予局部和全身抗菌消炎治疗,再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应用:炙黄芪100 g、党参80 g、土炒白术80 g、当归60 g(子宫、直肠脱的换赤芍80 g)、陈皮60 g(子宫、直肠脱换元胡80 g)、柴胡60 g、升麻60 g、枳壳60 g(重症时加入)、益母草80 g(子宫脱时加用)、炙甘草60 g。水煎候温灌服,连服3剂。注意:在治疗直肠脱症中,如果是因便秘引起的应配合润燥滑肠,可用通关散: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防风、羌活、皂角子(炒)、大黄。
2.3体会
治疗脱症,手术整复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要细心,还要注意结合患牛局部和全身的抗菌消炎﹙抗菌素尽量避免口服方式给药,以免影响肠胃功能﹚治疗,其目的是治标,中药治疗主治本,共收标本兼治之功。重脱症的加入枳壳的疗效更好,另用蓖麻籽捣烂涂百会穴也有显著疗效(注意蓖麻籽有毒,不要让牛误食中毒)。用药妙在加减,难也难在加减。在治疗直肠脱时,由于黏膜淤血,将补血的当归改为行血的赤芍,行气的陈皮改为行气活血的元胡。阴道脱若怀孕,在原方中去陈皮,重用白术加蒲黄、艾叶等药安胎。子宫脱由于淤血重,加行血药元胡、赤芍、益母草等。泄泻的加用茯苓、山药等健脾渗湿止泻。另外,也可选用以下药物:当归、生地活血养血,去淤血而又不伤血,也是胎前产后的首选药。川芎消肿行气,袪风解痛,在胎产中也是重要的药物。而桃仁、红花破血力强,少用为宜。
3参考文献
[1] 张文彬,于汉.家畜内科及临床诊断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2] 梁国英.中兽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3] 黄细个.中兽医处方指南[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1992.
[4] 邵文双.耕牛顽固性腹泻病的治疗[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2):127-128.
[5] 祁生旺,银光.自制"复方止痢口服液"新剂型对奶牛犊下痢的治疗试验[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9):186-187,196.
[6] 王俊杰,郝红平,关平原,等.口服补液盐对犊牛腹泻的疗效观察[J].畜牧与饲料科学,1991(4):27-28,43.
[7] 贾玉堂,汤继顺,李立冰,等.牛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机理与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2):187-189.
篇6
关键词:猪大肠杆菌;细菌分离纯化;生化鉴定;药敏试验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2)07-0010-02
仔猪黄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初生仔猪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1],临床上以剧烈腹泻、排黄色稀粪为主要特征,多见于1~3日龄的仔猪,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规模化养猪场发病较多。该病的发病率高,病死率可达70%~90%。仔猪黄痢目前仍然是西南地区养猪场危害严重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养猪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控制仔猪黄痢病在当地猪群中的传播、减少损失,及时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出防治猪大肠杆菌病的有效药物,对临床合理选择用药、有效防治猪大肠杆菌病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麦康凯培养基、MH琼脂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生化鉴定管、甲基红(MR)试验试剂、伏普(VP)试验用甲液和乙液、靛基质(吲哚试验)试验试剂、缓冲葡萄糖蛋白胨水、蛋白胨水、抗菌药物药敏纸片购于杭州微生物制剂有限公司。
1.2 培养基配制
麦康凯培养基、肉汤培养基、蛋白胨水、普通琼脂培养基按常规方法配制[2-4]。
1.3 病原分离
从三峡库区内云阳、奉节、万州、梁平、忠县、开县、巫山等区县规模化养猪场采集仔猪黄痢直肠拭子120份。将病料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置于37℃培养箱中培养18~24h,观察菌落生长情况,挑取典型菌落进行染色、镜检,然后进行纯培养并做生化鉴定。
1.4 药敏试验
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5]推荐的Kirby-Bauer法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菌纯化、培养特性及形态结构观察结果
将收集的120份病料在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培养,其菌落为中等大小、红色圆形隆起、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出现灰白色、圆形、稍隆起、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中等大小菌落。挑取线上的单个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初步判断为大肠杆菌。
2.2 生化试验鉴定结果
对分离出的90株菌株进行生化鉴定,结果分离菌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甘露醇;吲哚试验阳性,MR试验阳性;H2S、VP、枸橼酸盐试验阴性(表1)。根据生化试验鉴定结果,结合菌落形态特征,确定该致病菌为大肠杆菌[6]。
2.3 药敏试验结果
试验选用氟苯尼考、头孢噻肟/棒酸、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头孢曲松钠、先锋必素、四环素、氟哌酸等30种抗生素药敏纸片对大肠杆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头孢噻肟/棒酸、红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11种抗生素药物为高敏;头孢氨噻肟、磺胺异恶唑、四环素等9种抗生素药物为中敏;恩诺沙星、青霉素、阿莫西林等10种抗生素药物为耐药(表2)。
3 小结与讨论
仔猪黄痢目前仍然是西南地区养猪场危害严重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由于不同地区的仔猪黄痢的致病性、抗药性和抗原性不同[7],及时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出高敏感性药物和制备自家疫苗进行针对性治疗尤为重要。
此次从三峡库区规模化猪场采集典型黄痢症状的病猪粪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从中分离纯化获得90株疑似大肠杆菌的菌株。通过菌落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确定该病原菌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药敏试验发现该菌株对常用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对阿莫西林、洁霉素、先锋霉素VI、氟哌酸、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青霉素、丙氟哌酸、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等10种药物耐药最为普遍。通过调查发现,由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价格低廉、抗菌谱广,猪场几乎不做任何药敏试验,长期大量使用这些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从而造成了对这些药物的广泛耐药,这与药敏试验结果相符,也与肖国生等[8]对三峡库区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相似。分离菌对氟苯尼考、卡那霉素、红霉素、头孢噻肟/棒酸、丁胺卡那霉素、头孢曲松钠、庆大霉素、乙基西梭霉素、先锋必素、痢特灵、氨苄青/舒巴坦等11种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其中痢特灵属国家禁用药物,而头孢噻肟/棒酸、头孢曲松钠、氟苯尼考这几种药物经调查发现因成本稍高而很少被养猪场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红宁,刘书亮.规模化猪场仔猪黄白痢的防治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999,21(4):264-267.
[2] 马兴树,郭玉璞.禽传染病实验诊断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 郭万柱,吴 彤,陈瑶先.动物微生物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 白文彬,于康震,等.动物传染病诊断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5] CLSI Document M31-S1,Clin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S].
[6] 布坎南R E,吉本斯N E.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385-389.
篇7
(江苏省东海县畜禽改良站222300)
摘要:奶牛酮血症是奶牛较常见的营养代谢病。本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及饲养管理水平低劣的奶牛,该病通常发生于产后20天,最多不超过42天。奶牛酮血症的发病原因与分娩、季节、泌乳量、饲料、遗传品种及母牛个体差异有关,常分为临床酮病和亚临床酮病2种。此病的特征为酮血、酮尿、酮乳,出现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乳产量下降,间有神经症状。
应加强对奶牛的饲养管理,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关键词 :奶牛;酮血症;发生机制;防治
1发病原因
能量代谢负平衡是引起本病的原因,由于奶牛产后大量泌乳耗能与从饲料中获能的不平衡所致。因为奶牛产后泌乳高峰出现得早,需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产后食欲高峰出现较晚,从分娩到泌乳高峰这一时期奶牛对能量的需要超过了从饲料中摄取能量,引起能量负平衡,因而导致发病。奶牛酮血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
1.1与分娩的关系
本病与分娩关系密切,约80%的病例发生于泌乳量开始增加的分娩后3星期内,且以3~6胎次的牛居多。不妊娠的青年母牛及公牛尚未见发生本病的确实证据,而且也未见到在一个泌乳期中间隔地先后发生两次以上的病例。
1.2与季节的关系
本病从冬季到春季多发,夏季较少。冬末春初天气寒冷,奶牛运动不足,饲料的改变特别是优质粗饲料的不足,以及过量采食丁酸含量高的青贮饲料,均可成为发生本病的诱因。寒冷季节发生的酮病以重症居多,而夏季发病多因牛舍环境恶劣、高温潮湿所致,其症状较轻。
1.3与泌乳量的关系
奶牛大量泌乳,由于大量消耗乳糖,容易导致糖不足。牛乳内含乳糖约5%,牛每天必需的葡萄糖有60%~85%消耗于乳腺的泌乳,由乳汁所消耗的乳糖可达1225克。
1.4与饲料的关系
分娩后为追求高泌乳量而给予过多的浓厚饲料,致使瘤胃功能减弱,粗饲料产生的低级脂肪酸减少,血糖降低,进而引起继发性食欲减退,营养的摄取减少,造成奶牛体内的能量负平衡而呈现酮病。
1.5与遗传、品种的关系
有人认为本病与遗传有关,但未得到证实。本病与牛品种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但调查表明荷兰种奶牛比其他品种发病率高,而爱尔夏种的牛发病率较低。
1.6母牛个体差异
能量负平衡和临床酮病的发生率,在过去的几年迅速增加,这与现代泌乳奶牛的泌乳能力急剧增加有关。在营养分配方面乳腺代谢优先,长期高泌乳会引起能量缺乏。许多个体母牛能量需要超出了干物质摄入的能力。牛群在同一饲养条件下,能量负平衡和临床酮病的发生难以避免。
2发病机制
牛患酮病时,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肝糖原耗竭所致的低血糖症和酮血症。奶牛产后泌乳需要大量葡萄糖来合成乳糖,而葡萄糖的来源在反刍动物则主要依靠糖异生作用提供,糖异生先质主要有丙酸、生糖氨基酸、甘油和乳酸。在奶牛发生酮病时,病牛厌食或不食,由胃肠道吸收而合成的那些糖异生先质减少或中断,引起血糖含量异常下降。当奶牛从摄入的饲料中经体内代谢而得不到足够的葡萄糖时,机体则必须动员肝糖原,随后则动员体脂肪和体蛋白来加速糖原异生作用以维持泌乳需要。反刍动物摄入的糖类作为葡萄糖而被吸收的很少,能量来源主要取自在瘤胃内降解的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其中丙酸为生糖先质,用于合成乳糖后就很少能有剩余。从饲料中获得的乙酸和丁酸以及体脂动员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均为生酮先质,在肝内的去路有三:一是以葡萄糖代谢为条件缩合为脂肪,二是消耗草酰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而供能,三是生成酮体。糖类和生糖氨基酸是草酰乙酸的唯一来源,当病牛厌食或不食时,糖类和生糖氨基酸摄入减少,组织中的生糖先质草酰乙酸浓度也变得很低。由于此时的葡萄糖和草酰乙酸缺乏,促使上述脂肪酸的代谢走生酮途径。在健康奶牛,因食欲基本正常,葡萄糖供应基本充足,体内产生的一定量的酮体可被机体分解利用,因而健康奶牛的血糖和酮体含量都处在正常的生理范围内。在产后泌乳量上升期,有相当数量的奶牛会出现一时性血糖水平降低,酮体水平升高而无临床症状,此即亚临床酮病。此时若奶牛体内能量代谢负平衡加重,血糖将进一步降低,酮体异常升高,则导致临床酮病。
3症状
3.1临床酮病
根据病牛的症状可分消化型和神经型2种,通常消化症状和神经症状同时存在。
消化型最常见,逐渐显症。奶牛病初表现为反复无规律的、原因不明的消化紊乱,食欲和反刍减少,泌乳量下降可达25%以上,有时伴发卡他性肠炎症状。病初牛产奶量减少,拒饲料、青贮饲料,只采食少量青干草,继而食欲废绝,体重迅速下降,明显消瘦,呈枯树外观,皮肤弹性减退。牛异嗜,喜欢舔食污物、泥土和污水,反刍无力、瘤胃弛缓,有时发生间歇性瘤胃臌气,精神沉郁,对外界反应淡漠,目光呆滞,不愿走动。病牛被毛粗乱无光,体温、呼吸、脉搏正常,随病程延长而病畜消瘦时,体温略有下降,心率加快,心音模糊,脉搏细弱,粪便稍干、量少,尿量也减少,呈淡黄色水样,易形成泡沫。
神经型见于少数病牛。牛突然发病,不认食槽,失明,盲目行走,转圈运动,四肢叉开或交叉站立,步伐蹒跚,头前伸或倾斜靠向柱子,全身紧张,肩胛部和腹部肌肉震颤,有些病牛目光怒视,横冲直撞、不可遏制,也有举尾于运动场内无目的奔跑。有的病牛食欲废绝,空口磨牙、流涎,感觉过敏,不断舌舔皮肤或物体,吼叫、震颤和抽搐,神经症状发作持续1~2小时,间隔8~12小时复发。有的呆立于槽前,低头耷耳,眼睑闭合,嗜睡,呈沉郁状。
3.2亚临床酮病
高泌乳量奶牛易发本病。许多母牛妊娠早期处于能量负平衡,酮尿阳性,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是生产性能如泌乳量下降和繁殖力降低。患病母牛常不孕,表现卵巢异常、延迟或子宫内膜炎,导致产犊到配种间隔延长,首次受精受胎率降低。病牛临床病理学特征性变化是低血糖症、高酮血症、高酮尿症、高酮乳症。
4典型病例
东海县石湖奶牛小区酮血症病患奶牛14头,其中产第2胎1头,产第3胎的3头,产第4胎的3头,产第5胎的2头,产第6胎的2头;50%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瓶),丙二醇(20毫升/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50单位/支),胰岛素(10毫升:1000国际单位/瓶),复合维生素制剂(500克/袋)。
通过对14头酮血症病患奶牛发病因素、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治疗,分析总结出较为合理防治措施。
5实验室检查
病牛血糖从正常的2.80毫摩尔/升(500毫克/升)降至1.12~2.22毫摩尔/升(200~400毫克/升)。
血酮含量正常浓度低于1.00毫摩尔/升,酮病时大于1.50毫摩尔/升,常超过2.50毫摩尔/升。原发性酮病牛可从0~1.72毫摩尔/升(0~100毫克/升)升至1.72~17.2毫摩尔/升(100~1000毫克/升),继发性酮病牛多在8.60毫摩尔/升(500毫克/升)以下。尿酮含量因病牛饮水量不同而波动较大,正常牛尿酮可高达700毫克/升,常低于100毫克/升。800~1300毫克/升水平表明酮病的存在,可能是原发性或继发性的。乳酮水平变化很小,含量可从正常时的0.52毫摩尔/升(30毫克/升)升高到6.88毫摩尔/升(400毫克/升)。当血酮浓度为3.44毫摩尔/升(200毫克/升)时常伴有临床症状,为临床酮病的指标;在超过生理常值以上至3.44毫摩尔/升(200毫克/升)之间无显著的临床症状,为亚临床酮病的指标。因此,亚临床酮病可应用血酮、尿酮、乳酮的定性或定量方法进行检测和诊断。
尿总氮、氨氮、氨基酸氮增高,尿素氮减少,尿pH值下降呈酸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5%~40%),淋巴细胞增加(达60%~80%),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病牛血钙下降(2.25毫摩尔/升左右)。
6诊断
临床酮病产生于围生期,低血糖、高血酮,并伴有食欲骤减、奶产量下降和神经症状等,不难作出诊断。亚临床酮病由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并且仅根据外部症状很难作出确切诊断。若要确切诊断尚需对血、乳和尿中酮体进行检测。在综合判定过程中,应考虑亚临床酮病的3个特征。首先是高产母牛产后10~30天内多发,而40天后少见;其次,饲养管理不当,日粮配合不平衡,特别是日粮能量不足使母牛处于能量负平衡;最后,血液酮体含量在10~20毫克/分升。
奶牛酮血症中消化型应与皱胃变位、创伤性网胃炎、原发性消化不良、膀胱炎、肾盂肾炎和糖尿病等进行鉴别诊断,神经型应与狂犬病、低镁血症、疯牛病等进行鉴别诊断。
7治疗
治疗原则是补糖抗酮,促进糖原异生,提高血糖含量,减少体脂动员,提高饲料中丙酸及其他生糖先质的利用。最常用和有效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替代疗法。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这是提供葡萄糖的最快途径,对大多数病畜有效,但其缺点是部分葡萄糖从尿中丢失,一次注射产生的高血糖只是暂时性的,2小时后又降低,故应反复用药,每天2次,连用数天。生糖先质常用丙酸钠或丙二醇或甘油,推荐剂量都是125~250克,加等量水混合,每天2次,口服,而后每天110克,连用2天。但丙二醇比丙酸钠和甘油更有效,因为既能作为肝糖异生的先质,也能免遭瘤胃发酵。高剂量的丙酸盐可引起消化紊乱,甘油虽能在瘤胃内转变为丙酸,但也可转变为生酮脂肪酸。另外,乳酸盐类也是高效生糖的,但是适宜的应用剂量和时间尚未确定。
激素疗法。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已广泛用于治疗酮病,其抗酮作用在于能促进糖原异生过程中一些关键酶的合成,如各种氨基转移酶、丙酮酸羧化酶、1,6-二磷酸果糖激酶等,刺激糖异生而提高血糖水平。胰岛素使细胞摄入葡萄糖,抑制脂肪酸代谢和刺激肝糖异生作用。对葡萄糖或糖皮质激素无应答的酮病早期病例,给予胰岛素联合葡萄糖或糖皮质激素会更有效。胰岛素,皮下注射200~300单位,或肌肉注射100~200单位。
其他疗法包括镇静、纠正酸中毒、健胃助消化、补充维生素等。
8结论
通过对奶牛酮血症的发生机制研究,笔者认为奶牛酮血症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要注重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根据奶牛不同生长阶段、生产要求,及时调整奶牛的日粮结构,满足奶牛生长、生产的需要,同时还要做好奶牛的群体监测。
9讨论
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对妊娠牛和泌乳牛加强饲养管理,保证奶牛充足的能量摄入,同时避免日粮营养的不平衡,定期对高产牛群开展群体检测,监测牛群的代谢状况。
参考文献
[1]李国江,陈宗繁,朱达文,等.动物普通病[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67.
[2]郭定宗.兽医内科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58-259.
[3]张书霞,高洪,乔健,等.兽医病理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64-165.
篇8
1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验课程
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5],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趋势,也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我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打破课程间壁垒,整合动物医学相关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实验课程由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程改为与理论课程并立的独立体系。根据实验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将本专业实验课程整合为4大课程群,即:动物形态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病理解剖学和动物寄生虫学等实验课程;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兽医药理与毒理学等实验课程;动物疫病防治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和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等实验课程;动物普通病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中兽医学等实验课程。以课程群为单位的实验课程体系可以使每个课程群内各课程间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遵照动物医学教育阶段性和循序渐进的规律,改变以往以单门课程独立进行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6]。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依托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整合每个课程群内的相关实验内容,根据其内容及性质划分为3大模块:基础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形态学课程群和动物机能学课程群相关内容)、预防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疫病防治学课程群相关内容)和临床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普通病学课程群相关内容)。每个模块实验内容分为3个层次:基础验证性实验、创新综合性实验和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基础验证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验证与强化理论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创新综合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验证性实验和创新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一般与相应的理论课程同步进行。
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素质,一般在上述2类实验课程结束后集中进行。3大模块3个层次实验教学新模式压缩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学时数,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学时数,增添了4个小模块课程实习。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课程实习,使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设备的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面都得到了综合训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创新的能力。1.2改革实验教学及其成绩评定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在动物医学专业4大课程群实验中,动物形态学课程群的实验教学过去主要是采用放幻灯,看标本、挂图等方法,学生对动物复杂的解剖组织和病原体形态构造常感到枯燥与乏味。近年来,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通过声音、图象和立体动画的方法,清晰地反映了动物组织和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过程。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记忆。学生还可以拷贝或下载这些实践教学资料,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从而可以牢固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本专业教师在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如李培英教授在组织动物医学专业2005级《兽医寄生虫学实验》教学时,采用主体和客体对调的方法,改教师讲解实验为抽选学生讲解实验。每次实验前1周,就确定上讲台讲解的学生,对该同学进行训练和试讲,试讲符合要求者方可走上讲台讲解实验。指定该生在上实验课时讲解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步骤、成败关键和理由,然后再由教师补充、完善。在动物医学专业2005级正在进行兽医寄生虫学实验课程学习的本科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75份,收回74份,应答率为98.67%。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对“本科生讲解实验”认为可行的占86.49﹪,认为基本可行的占13.51%,不赞成的为0。说明这种由客体变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多数学生认为自己主讲实验内容可促进讲解者多看相关资料,多动脑分析,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改教师“抱着学生走”为讨论式实验教学模式。如《动物病理学实验》在教学方法上,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兽医学教育的经验,开展讨论式的实验教学模式。采取以小班(约25人/小班)为单位,每班又分为若干小组(每组3~4人),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授课教师首先布置实验教学内容,举出临床病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根据临床资料(病史、症状、化验等),独立观察,做出病理分析并报告结果,中途学生若有问题可以向教师提出,最后由教师总结。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培养学生的鉴别诊断、病变发展的分析与综合等能力都有帮助。设计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如动物形态学课程实习利用本校畜禽诊断室的临床病例针对微生物、病理、传染病等课程内容开设综合性、连贯性实验。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教师进行辅导;让学生进行病原分离、病理解剖或病理切片观察;最后由微生物、病理与传染病等课程任课教师根据临床资料和检验结果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并帮助实验失败的学生寻找原因。要求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能真实详尽地描述实验结果。通过设计综合实验让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及综合判断能力。
实验教学效果由教学水平和实验技术水平两部分组成,本专业始终加强实验的过程管理,建立“系—课程组—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员”负责的实验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实验教学各个环节有组织、有计划、落实到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和完善实验课程和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教学大纲,改革实验教学成绩评定方法。以往学生实验课程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进行考核,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特别是操作技能的高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成绩评定方法包括学生实验的各个环节,从实验操作、实验记录的整理、实验结果的分析直至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实验课程成绩由到课率与课堂表现(占实验成绩的20%)、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占实验成绩的30%)和实验报告(占实验成绩的50%)组成;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成绩由到课率与实习表现(占实习成绩的20%)、操作技能考核(占实习成绩的40%)和实习报告(占实习成绩的40%)组成。实行实验课综合评分的方法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的每个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掌握了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1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
基地具有高校所不具备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贴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对保障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基层、接受专业实践锻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专业性畜禽养殖基地和区域性龙头支柱产业已形成,使动物医学教育和农村社会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面对新的形势,传统的靠行政手段引导确定学生实习点,进行教学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的方式已难以进行。必须采取适当形式与相关企业生产单位联合,以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本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和人才智力优势,遵循“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与大型养殖企业、市(县)兽医院、宠物医院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先后与合肥白帝乳业集团、安徽安泰畜禽养殖公司、上海光明乳业集团练江公司、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合肥天红宠物医院、合肥动物保健中心、凤台县兽医院、利辛县畜牧兽医局、亳州市畜牧兽医局、五河县兽医站、安徽华澳兽药厂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005年以来,本专业新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个,这些校外实践教学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实习、毕业生产实习、大学生创新基金试验及科研实践训练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为了使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动物医学“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更有效的发挥作用,我们不断探索基地的管理和使用机制。一是成立一个稳定且具有权威性的实践教学基地领导小组。组长由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动物医学专业分管实践教学基地工作的临床课教师组成。通过领导小组可以使学校和协议单位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方面能更好地实现融合,避免出现管理脱节问题。二是选聘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协议单位业务技术和生产管理骨干作为学生实践教学校外指导教师,并向他们颁发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实践教学校外指导教师聘书。2005年以来,我们先后聘请了12名校外指导教师(每届聘期4a),所聘请的这些校外兼职教师,不仅已成为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的联系人、实习工作的组织管理者和教学实习的指导者,而且也根据课堂教学安排,请他们走上学校讲台为学生介绍专业实践经验,参与讨论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让他们有其名,负其责,真正成为动物医学专业教师队伍的补充力量和教学管理的参谋。三是积极与已建的校外基地进行充分沟通,抓内涵建设,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案,定期对已建的基地进行评估、考察,对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基地要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对不符合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及时终止协议,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获。
通过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近几年动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本科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3注重毕业论文质量,构建“三方联动”指导本科论文模式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4a专业学习的综合展示,是大学生科学研究初步尝试的实践过程,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7]。本专业高度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实行从选题、指导、答辩的全程质量监控。一是提升毕业论文选题质量,题目的难度和份量必须符合动物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使其必须提高自己的指导质量。三是严把答辩关,细化答辩成绩的评分要素,使答辩过程规范,从而实现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充分利用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和硕士点较多的资源优势,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本专业拥有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为了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我们创新思路,改以往本科毕业论文由实习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为“本科生、研究生、研究生导师3方联动”的指导模式。利用研究生资源,让硕士研究生在文献检索、英文阅读、选题、实验技能、大型仪器使用、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多方面对本科生进行“传、帮、带”。在本科生论文选题、制定实验方案和论文撰写等关键环节由导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讨论,最终定稿。据运用这种模式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反馈,“三方联动”的本科论文指导模式可以让本科生充分享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资源,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试验,与研究生交流,可更好地掌握从事科研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探索实践能力培养新途径,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篇9
[关键词] 动物 防疫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1.9
通过几年来在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具体实施,发现当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不适宜当前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才能确保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
发展养殖业,疫病预防与控制是关键。解决好当前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整个防疫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养殖业发展的保障。
1.勐朗镇基本情况
1.1地理位置:勐朗镇位于澜沧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东南与酒井乡和糯扎渡镇相连,西南与东回乡接壤,西北与拉巴乡、竹塘乡为邻,东北以黑河为界与南岭乡隔河相望。思澜路、澜惠路、澜勐路、澜西路、澜小路贯彻于全镇,是澜沧县政治、社会、经济、商贸、文化交流中心和交通枢纽,全镇拥有国土面积710平方公里,海拔在980―2256米。
1.2气候条件:勐朗镇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气候,坝子炎热,山区河谷地带温和,雨量充沛,热量资源丰富,全年最高气温37.2℃,最低气温-1℃,平均气温在18.9℃;全年无霜期240―280天,年日照时数2118.9小时,相对湿度79%;年降雨量1200―2400毫米之间,年平均蒸发量在1600毫米左右。
1.3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勐朗镇辖4个社区、13个村委会,185个自然寨,249个村(居)民小组,26914户,87293人, 居住着拉祜族、哈尼族、汉族、佤族、傣族等12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40元。
1.4农牧业发展状况:2012年末全镇有耕地面积96857亩,粮豆总产量1651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89公斤;有大牲畜存栏1.22万头,其中能繁母畜有0.309万头,出栏0.229万头;有生猪存栏4.44万头,出栏2.88万头;禽类存栏23.86万只,出栏11.86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2043万元。
2.存在问题
2.1村级防疫员得不到巩固是防疫工作滞后的原因
防疫员的思想素质得不到巩固和完善,不仅是我镇防疫工作滞后的原因,更是影响我镇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主要滞后的原因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村级防疫员的补助低。核定补贴经费标准每人每月20元,每年仅有240元的补助。这一标准一执行就是几十年,直到2008年才有所改变。村级防疫员的补助标准低,要调动全镇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很困难。因此,结果是防疫密度难于提高,生猪及其它养殖畜种疫病控制难度大,致使多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农户损失大,出栏率低。自2008年开始,全县对村防疫员实行每年春、秋两防补助1400元,实际补贴标准提高为每人每年1640元。如何管理和调动好他们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提高防疫密度和巩固村极防疫员的队伍建设是我们镇政府和业务技术人员深思的重要课题。
二是部分防疫员的年龄偏大,全镇有17个村委(社区),45岁以上的就有7个,同时,有的文化素质又偏低,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对畜牧兽医工作的要求。由于文化水平低,很难学会和掌握新技术,绝大多数防疫员不会开展牛冻精改良、采血清等技能,相当一部分还未操作过猪人工授精,更不会查看网络信息,是我镇畜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三是我镇防疫员全都是农村人,由于为得到更多的补助,有的防疫员或兼职治保主任、或兼职农科员、或兼职科技辅导员,由于兼职烦所事多,工作中难免丢三忘四,忙了这个,顾不上那个,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同时,由于上述原因,一旦工作任务紧,压力大,有的干脆就走人不干,今年这个走人,明年又得找人顶替并重新培训使用,造成村级防疫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给我镇管理村级防疫员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四是村级防疫体系建设得不到改善。目前,我镇村级没有专门的兽医室,由于我镇地域广、村寨分散、有的村寨交通不便,疫苗使用量大,打一次防疫,短则一个月,长则需要两三个月,给畜禽疫苗、兽医器械的保管使用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由于上级下发的疫苗、冷藏柜防疫包大都放置在村公所,有的放置在防疫员家中,大多冷藏柜被当成了公用,有的冰肉,有的冷藏瓜果蔬菜,这样给疫苗的保管带来了不利等等。
2.2山区群众对动物防疫工作持怀疑态度,防疫意识低
由于我县是县城中心,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方便,做牲畜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牲畜流动频繁,动物疫病种类随之越来越多,而政府统一组织的免疫种类有限,不能对所有常见病、多发病都进行预防注射。而部分农户错误认为“一针防百病”,一旦发病,就片面认为预防注射无效果,对预防注射效果产生怀疑。针对这些防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2.3发生疫苗注射免疫反应时群众有抵触情绪。
出现疫苗注射后引起的牲畜出现发热、减食、注射部位肿胀、怀孕母畜流产、甚至死亡的不良反映,如:2008年1月12日富本村南角河小组李大家一头生猪因免疫w苗反映而死亡(估价400元);2009年3月6日大平掌村初四寨组李扎母家一头母猪因免疫w苗反映而死亡(估价820元);2010年1月6日看马山村老寨组王老八家牛因免疫w苗反映而死亡(估价3200元);2010年1月15日罗八村上南板组张扎克家一头怀孕母牛因免疫w苗反映而流产;2010年3月18日唐胜村中班登组赵啊克家一头公牛因免疫w苗反映,拒绝吃草,后用肾上腺素作颈部肌肉注射而得以救治。防疫注射的不良反映,影响了牲畜生长和正常劳役及其死亡,导致养殖场(户)群众对防疫工作有抵触情绪,甚至拒绝给所饲养的牲畜进行防疫注射。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是我们技术人员在应用过程中值得谨慎和注意的问题。
2.4实行动物防疫标识难度大
免疫标识工作的实行,对规范免疫工作程序,增强防疫人员的责任心,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2.4.1现行耳标佩戴,延缓了防疫工期。
现行采用的二微码耳标,在佩戴时一是要注册登记,二是要进行扫描,在防疫过程中进行缓慢,延长了防疫期限。
2.4.2防检结合脱节,以检促防没有落到实处。
许多地方有无免疫耳标并不影响上市交易,而有的地方在上市交易前紧急佩戴,所以有些畜主也就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点,对牲畜佩戴耳标不关心不配合。
2.4.3免疫耳标佩戴监管不到位。
由于免疫耳标佩戴监管不到位,致使防疫人员在防疫工作中以“快”为准则。防疫监管机构对免疫耳标佩戴与否没有进行认真监管,有无标识牲畜上市交易无具体的规定和要求,防疫人员仅在少量地区作好免疫耳标的佩戴,以便必要时应付上级的检查验收。
3.对策
3.1进一步明确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动物防疫的主力军,使防疫员意识到自身的重要地位
防疫员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整个动物卫生和畜牧业发展工作成效。建立一支合格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并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是深化基层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为妥善解决上述村级防疫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
村级动物防疫员是我镇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的工作能否落实取决于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县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镇行政领导部门必须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村防疫员队伍建设,巩固和完善基层防疫体系的建设。
3.2要明确村级防疫员的职责,进一步理顺关系
遵照我镇兽医管理体制,在每个行政村聘用1名动物防疫员。目前,我镇的村级兽医防疫员接受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所和镇畜牧兽医工作站的业务培训、指导、考核和监督管理,承担县级下达我镇分配的动物计划免疫任务及强制免疫注射任务、佩带耳标、填发免疫卡、填写免疫档案、协助动物产地检疫、消毒、疫情报告、掌握畜禽饲养情况,以及动物卫生管理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等,可以说,他们的工作涉及到畜牧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目前需要加强的是动物产地检疫、畜牧技术推广等工作。
首先,要抓好产地检疫工作。村级动物防疫员作为协捡员开展产地检疫工作是动物防疫工作向基层延伸的关键环节。我镇是农业大镇,人口多,贫困面大,由于全镇多为山区和半山区,村寨分散、交通不变、群众文化素质低等多种原因,致使产地检疫面临工作人少、面广、线长的实际问题。因此,要切实、有效地全面开展产地检疫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村防疫员的作用。在明确村级动物防疫员协助开展动物产地检疫和消毒工作的职责后,就需要建立统一的工作规范,明确责任、科学实施、做好落实。保证将疫病消灭在产地,外疫不传入。要建立健全《村级防疫员管理办法》、《村级协检员聘用委任书》、《村级协检员动物检疫工作责任书》等管理制度。要实行报检和巡检相结合的检疫管理工作机制。
其次,要发挥他们在基层开展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培训教会和敦促他们结合本区域畜禽饲养情况,积极开展人工授精、种草养畜、牛冻精改良等技术推广工作。
第三,让他们做好相应的兽医服务。目前我镇村级动物防疫员还做不到专职,要引导他们进行相应的动物诊疗、兽药、饲料经营服务,但必须服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大局,使其在诊疗活动中掌握本村疫病流行状况,为上级疫情预警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第四,要理顺他们的工作关系。村级动物防疫员接受区域性动物卫生监督所的业务培训、指导、考核和监督管理。
3.3应当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标准
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标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是做好基层动物卫生工作和畜牧业发展工作的关键所在。补贴经费进入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的专户,实行每月或每季度发放一次。县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主动争取县委、县政府的对村级基层防疫员的同情和支持,积极落实和兑现村级动物防疫员的补贴,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方便条件。
3.4完善村级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改善基层防疫设施不足、装备不足、服务能力弱的问题。实行“五有一落实”即有防疫员、有防疫室、有交通工具、有通讯工具、有防检疫和冷链设备,落实防疫员报酬,对村级防疫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达到中专学历水平。要完善村级兽医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保障农村动物防疫工作能适时、有序的正常开展。村级防疫人员是整个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基础,冷藏、消毒设施是整个农村动物防疫工作的保障。镇兽医站必须对村级兽医室加强管理,用制度来规范村级兽医室和村级防疫人员的管理工作,使整个农村动物防疫工作在制度下运行。
3.5实行定期考核制度,实施奖惩机制
我镇畜牧兽医工作站要制定本镇对村级防疫员的量化考核办法,本着绩效挂钩和多劳多得的原则,采取量化指标考核方式,确保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质量,对不合格者不予发放工作补贴。考核的重点建议:
3.5.1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率和免疫合格率。可通过实地检查和抽样调查等方式确定是否100%进行免疫,通过实验室的血清学试验确定抗体保护率水平,以检验免疫质量。另外也可根据动物疫病的发生情况确定本地动物防疫工作成绩。
3.5.2免疫标识和免疫档案。是否建立畜禽及畜禽产品可追溯制度,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是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要检查对免疫标识佩戴和免疫档案填写完成情况,规模饲养场和养殖小区用药记录、无害化处理记录等作为考核村防疫员的重要内容。
3.5.3免疫和畜牧业生产相关报表的填写、上报是否完整、按时。
3.5.4产地检疫工作完成情况,要根据检疫书证使用和收费帐目考核检疫、消毒工作,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要坚决予以处理等。
3.6建立健全村防疫员的长效管理机制
不断提高防疫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选聘、解聘和培训机制,推进村防疫员建设,为我镇新农村建设和现代畜牧业建设,为保障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就一支技术过硬、思想先进和村民信任的防疫员队伍。
3.7着力宣传动物防疫法,不断提高群众的防疫意识
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规、条例,提高广大群众的动物防疫知识。加大对不法行为的打击和防范力度,严防严惩私屠滥宰、出售病害畜产品、滥用激素等违法行为,使动物防疫执法、监督管理工作走入正常地依法管理的轨道。
3.8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建立健全动物免疫监管体系
严格执行动物检疫的相关规定,严把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关,跟踪免疫标识,禁止在上市交易前突击打耳标、开据免疫证等行为。力争做到“一畜一标一证”,防检结合,在检疫中促进免疫工作。镇村两级兽医防疫部门认真做好疫病调查,使整个农村动物防疫工作打有备之战。根据往年的发病规律,做好疫情动态预测,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动物免疫计划,使我镇农村动物防疫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下去。
参考书目
【1】《兽医传染病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吴清民 主编
篇10
关键词:改革 理实结合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33
1 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学生在学习园艺专业课程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植物学方面知识,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性技术,具有基本的相关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具备组建应用型组织培养实验室,以及继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能力。根据农业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需要,我们根据课程设置将课程改革做一下安排,将原有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环节设计打破重新梳理,按照园艺专业理论为基础,操作实践性强的要求,对相关的园艺专业课程做了重新设计:
资讯阶段:根据植物组织培养的工作任务,搜集、整理相关信息计划: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制定植物组织培养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计划和生产计划。
实施:在制定正确的计划的指导下,完成植物组织培养生产全过程。
评价:能够对植物组织培养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
反馈: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解决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开展植物组培苗的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工作。
结合课程教学目标调整授课内容;根据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特点和高职学生的能力要求调整实习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为辅的学习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2 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实际工作情况,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从事园艺方面工作的学生基本上是都是在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工作,很少进行研究性工作。因此,园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应该紧贴社会实际,进行相应的改革。抛弃以前单一的理论型的填鸭式教学,教学内容应以生产一线的需求为主线,罗列出典型的若干教学任务内容。在资讯阶段讲述每个相对独立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操作和实验室的操作要求以及课程所需的基本的配制等相关技术要求和标准,通过资讯阶段的讲解让同学们对课程的整个过程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老师提出重点和问题,结合实践操作的计划制定,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化所学知识,加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教学方法改革
园艺实践课程技术环节多、要求高、操作性强,且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紧密,根据以上特点针对性的采取以下方法教学。
第一,实践观察切入学习课程,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模拟的实践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在同学思考过程中,教师解决学生的问题的同时导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第二,教师讲授、示范操作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学生结合资讯和教师示范,在参考教材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实操计划,在教师的监控下学生依据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实践操作。实施过程中老师巡视并予以指导。教师可以将若干组同学的计划作为实例进行评述。这样可以引导全体学生在调整后的正确操作实施下得出实验结果。这样加深了学生学习的印象,深化了学习和实践内容。园艺课程不仅仅要求能够完成实践操作,还要求学生要做得好,这样就需要对学生的操作有个提高的要求,在评价环节把学生进行分组对比操作,学习可以互相监督和观察其他组的操作,在课程结束前给出评价。评价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在下一次操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反馈环节中同学根据自己的操作体会,对自己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改善的措施,这样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现园艺课程中真正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4 教学手段改革
除了常见的多媒体课件,展示ppt、结合视频、动画,使教学环节更加直观外,我们在教学环节中还利用了教学辅助软件,软件除可以展示课程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能进行模拟的实操操作,寓教于乐中。不但增加了课堂教学信息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学校网站的相关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实现连续学习。
参考文献:
[1]曹荣峰,王继芳,朱连勤.《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7,(43):108-109.
[2]盛宝柱.《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7):215-216.
[3]李道真,吴晓娟,郝艳荣等.本科模拟电路理论及实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1,(11增刊):90-91:186.
[4]刘庆昌等.植物细胞组织培养[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5]王清连.植物组织培养[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6]崔德才.植物组织培养与工厂化育苗[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7]曹孜义,刘国民.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教程[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8]张国英.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要求改革高等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1,(9):18-19.
[9]吴成军.植物组织培养的教学组织[J].生物学通报,2008,(12):17-19.
- 上一篇:道路运输交通应急预案
- 下一篇:体能和体能训练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