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

篇1

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食品市场上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为了更好的保证食品的安全,需要进行高效的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主要对目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介绍,并对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应用

食品安全对人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重视,但为了获取更好的利润,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食品安全需要靠食品安全检测进行验证,通过检测的方式防止有问题的食品进入市场,规范我国的食品安全市场。通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食品质量,目前食品快速检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因此需要认真研究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

1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概述

食品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基本保障,如果人离开食物则不能生存,但食品安全存在问题,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只有通过食品快速检测方法来辨别食品是否安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是广义的说法,其还有复杂的分类,在检测过程中常用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快速检测法、酶抑制快速检测法和传感器法,以上三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检测食品安全的状况。随着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得到了更多的应用,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在食品市场中,需要加大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受威胁。

2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方法

2.1酶抑制快速检测法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中还有一项酶抑制快速检测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酶的抑制作用对食品进行检测,由于酶的抑制作用对农药残留物较为敏感,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检测食品中残留物的浓度,还能发现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物。目前酶抑制快速检测法对食品安全进行检测时,酶通常是动物酯酶和植物酯酶。酶抑制快速检测法有三种具体的方式:光度法、试纸法和pH法三种。一是光度法,在食品安全检测时,需要分析显色剂和酶的催化产物,记录一定时间内吸光度变化,对食品安全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在光度法检测时,需要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进行,需严格控制酶的用量,才能达到准确的检测结果;二是试纸法,该方法也是酶的反应,通过催化显色反应来对待测组分的含量进行定量判断,试纸法具有成本低应用范围广及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应用广范;三是pH法,这种方式主要是对食品的酸碱度进行检测,利用酶抑制快速检测法时,酶与催化物反应会影响产酸量,通过测定pH值可以反应出产酸量的变化,从侧面反应农药残留物。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方便,测定效果也较高,但检测的精度不高,因此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时较少应用pH法。

2.2免疫快速检测法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随着科技的进步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多,其中免疫快速检测法就是新型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这种方法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免疫快速检测法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放射免疫法,这种方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对抗原体进行检测,依据抗原体的免疫反应来分析食品中是否残留有毒物质。这种方法的灵敏度较高,通过这种方法检测食品会极大的缩短检测时间,因此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应用较广;二是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这种检测方法比第一种方法复杂,该方法是基于放射免疫法之上的,两种方法的区别是选取标记物上,在对食品安全检测和结果分析时,这两种方法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三是荧光免疫法,这种方法是将荧光物作为检测标的物,利用该方法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时,不仅可以检测食品的目前状态,还可以预测食品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食品保质期的判断十分方便。

2.3传感器法

传感器法是目前食品安全检测中常应用的方法,原理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将被检测的食品转换为信号,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分析该信号,得出被检测食品的质量。传感器法的优点是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缺点是被检测食品的重现性较差,稳定性也不如其他检测方法,因此本方法检测所得结论需要进行验证。目前传感器法主要应用在食品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中,因该类食品的特殊性,其选择的传感器多为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按感受器类型分为:细胞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和免疫传感器等;按换能器对传感器分类包括:电化学传感器、光学型传感器和电导型传感器等。免疫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的一种,利用抗原体结合免疫反应,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较广,目前研究人员对免疫传感器的研究也越发深入,主要研究传感器自动化和传感器再生等。酶传感器则多应用在食品残留检测中,酶传感器分为:有机磷水解酶传感器和胆碱酶传感器,这两种传感器分别适合不同的领域。还有一些传感器也应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目前大量的科研人员对其进行研究,让传感器法在应用中的领域更加广。

3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是人类生存中的重大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人们在生活中食用的食品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测,通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对食品检测,可以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此外,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应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保证检测的结果科学、可靠,具有科学依据。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上,仍在不断的研究,除上文介绍了几种常见检测方法外,还不断的研发出新型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更加符合现今食品安全的需要,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

作者:王靖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测试化验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泽庆,张清安.浅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02).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生命健康;监督

民以食为天,当下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这样不仅能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还能提高大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进而保证食品企业与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为食品质量标准比较复杂,因此影响食品安全评价指标的因素则是掌握正确的食品检测技术。现如今,“快速检测”技术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督的重要手段,这样做促进了国内食品行业的安全快速发展,新型食品检测技术保障了食品的安全。

1.对食品进行快速检测的作用

食品维持着人们的生存,因此食品的安全性也就与人们的身体安全健康息息相关。往大方面说,食品的安全问题甚至还影响着整个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由于人是整个民族的生产者、创造者,因此当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就会使社会生产力降低。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只为牟取暴利的不良生产商只为争夺的利润最大化,竟然在食品中添加了过量的食品添加剂、化学物质等,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比如说常见的防腐剂,防腐剂虽然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降低不合格食品在市场的停滞时间。因此,一旦这些不法食品流通到市场上,将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为了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我们必须要学会对食品进行快速检测,保护好人们的生命健康。

2.对食品进行快速检测的特点

2.1快速检测的特点

为了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应该学会这些对食品进行快速检验的方法,因此,也要知道这些检验方法的特点:快速检验程序非常简单而且实验设备少,容易操作,使用试剂也很少,试剂保存的时间较长。另外,它对实验人员要求非常低,只要经过简单的初步处理就可以知道结果。最后,这个快速检测实验所需要的仪器非常简便,所以成本也相对的比较低,实验结果易判断,检测范围也非常广泛。以上则为快速检测的特点。

2.2对食品进行快速检测的优点

在一方面上讲,快速检测的优点是安全。就拿食品安全检测操作来说,“速度快,操作简便,应用广泛”成为快速检测的主要优点,他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食品快速检测,得到食品质量是否安全的结论,从而提出准确安全的调整方式和安全问题。举个例子来说,在检测“快销食品”的过程中,只要检测标准的米饭、蔬菜等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检测方式,从而判断食品是否是安全的。但是,没有快速检测方法之前,人们采取的实验检测法,由于检测时间比较长,而“快销食品”的保质期又比较短,所以通常会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在另一方面上说,快速检测的优点是准确。先前说过,早期的食品检验大多数都是依赖于实验检测,当确定食品达到安全的标准之后才放入市场让其流通,实验检测结果大都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比如说工作人员检测的技术水平,环境因素的影响,检测装置的性能等。除此之外,实验检测范围是比较窄的,它是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位置对食品进行检测,在运输或是存储方面都无法做到极致,所以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督的难度。相反,快速检测非常的灵活方便,它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对现场的食品进行抽样检测,从而掌握被检测食品的质量安全标准,这样做的检测结果则更符合食品安全的标准。最终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

3.食品检测经常用的快速检测方法

3.1免疫速测法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出现了多种新型的免疫快速检测方法,免疫快速检测法的原理是根据抗体和抗体之间的异性反应的结果不同,从而判定被检测食品的物质成分和含量,继而得出被检测食品是否安全的结果。比如说,酶联免疫法。酶联免疫法可以快速的检测出食品中的对人体有害的有害物质,对食品的安全指标进行快速识别,继而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达到标准指标。这种检测法同放射性免疫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所采取的标记物对实验结果判断标准不同,酶联免疫法是在检测过程中采取间接法、标记法等。现如今,这些方法已经在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酶联免疫法的操作非常简便,而且检测的数据精确度高,快速方便,值得推广。

3.2化学比色法检测方法

“食品安全”保障著人们生命健康,所以我们应该把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放到第一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拓宽我们的食品产业经济,创造出更安全、更放心的健康环境。有这样一系列的微生物测试片,可以对很多微生物进行检测,比如说:大肠杆菌、酵母菌、霉菌等。在对这些菌类进行检测时,会有很明显的抗生素和显色物质特性,从而能够精确地测出该食品的安全指标。化学比色法是比较针对那些添加了化学产品的食品,希望能够减少有害食品对人们身体健康的伤害。

3.3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法也实现了通过技术进行检测。传感器检测法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个方法就是将生物传感器置于食品安全检测系统中,以获得比较准确的食品号,进而利用生物传感器元件对食品结构以及成分进行评价,从而知晓该食品的安全指标。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检测手段,它将能够产生浓度比信号的传导器与生物感应元件进行结合,具有灵敏度高、稳定性强、成本低、性能强的优点,可以对现场的食品进行及时的检测,得出食品安全指标是否符合食用标准。

3.4生物发光检测方法

一般来说,可结合生物学理论分析高能化合物,通过综合检测抽样研究分析知晓食品内部成分,加以研究,即可判断此食品的安全指标。采用生物发光检测法,利用细胞分裂时释放的ATP这一特性,可以使用萤光虫和相应的霉使其产生能量,并且释放磷光,磷光的强度代表着ATP的量,所以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菌落的总数,继而推断出该食品的安全指标是否符合食用标准。

3.5基因芯片检测方法

基因芯片检测方法主要是针对食品或者是水中常见的致病性菌素、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它是按照固定的核酸分子组成面积很小的微点阵阵列。比如说,在公共餐饮食品的快速检测中,可以选择这个基因芯片检测法进行检测,通过检测的数据结果进行预测,找出公共餐饮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提出可靠的食品改良方案,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指标符合食用标准。

4.结语:

总而言之,食品的安全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进而威胁着社会群体的健康,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各个方面,同时,与实验检测方法相比,快速检测显示除了优越性,快速检测具有时间短、操纵简便、精确度高的优点,它适用于食品安全的现场检测。正因为检测的食物多种多样,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可以通过本文叙述的酶联免疫法、化学比色法检测方法、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生物发光检测方法、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等进行食品的检测,要对有安全隐患的食品及时处理,保证食品的安全达到食品安全指标后才能在市场上流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赵龙,廖新艳.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和不足[J]. 现代食品,2016,(11):62-63.

[2]杨菊芬. 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J]. 现代食品,2016,(24):31-32.

[3],肖钢军.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分析[J]. 食品安全导刊,2016,(18):16-17.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

1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人类健康,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国际食品贸易日趋频繁,食品安全问题已呈现全球化模式。威胁食品安全的因素不仅仅有传统的化学危害物、食源性致病菌;采用劣质原料生产高货值食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产地造假、成分造假等等问题,是目前食品安全面临的新挑战。目前,已知危害物的检验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未知、潜在的食品安全危害物侦别及成分鉴定、产地鉴定等,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面临的难题。食品安全检测迫切需要新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这些难题和挑战。组学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主要包括基因组学(Genomics)、蛋白组学(Proteinomics)、代谢组学(Metabolomics)、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脂质组学(Lipidomics)、糖组学(Glycomics)等等。其中,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共同构成了“系统生物学”[1-2]。组学技术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研究成千上万的DNA、RNA、蛋白质或者代谢物等物质,找出与某一生命过程相关的特征蛋白、DNA、RNA或者代谢物,进而对某一目标进行评估。组学技术依托高通量、高分辨率、高精度的现代化分析仪器,通过海量数据处理,进行信息提取和结果分析。近年来,组学技术与食品安全检测不断融合,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与食品安全检测相关的组学技术

2.1蛋白组学。蛋白组学研究特定状态下蛋白整体水平的存在状态和活动规律,是从分子水平上来分析蛋白质的表达、修饰、功能等的一门学科。蛋白组学的研究对象涉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其在药物开发、病理研究、食品安全等方向都有诸多应用。蛋白质可以作为食品组分的特征标记物,因此蛋白组学可以用于食品安全检测[3]。蛋白组学的研究手段主要有凝胶技术和质谱技术,质谱可以对肽段和蛋白进行表征和测序,是分析蛋白的重要技术。通过蛋白酶解后得到肽段的肽指纹图谱结合质谱技术,可以分析某一种或同类食物的蛋白质成分[4],经过比较和筛选,确定特征标志蛋白或者肽。基于对蛋白或者肽的分析,质谱技术可以获得食品组分的特定指纹信息,实现定性分析。一旦获得蛋白标志物或者肽标志物,即可用液相色谱-质谱的选择反应监测(SRM)或者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对目标物进行快速、灵敏的定量分析检测。2.2代谢组学。代谢组学以生命体的代谢物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分子量1000以下的小分子[5-6]。根据研究对象不同,代谢组学可以分为研究已知化合物的靶向代谢组学和分析未知化合物非靶向代谢组学。代谢组学作为新兴的研究技术已应用在食品安全、药物研发、疾病诊断、环境科学和植物育种等方面[7]。代谢组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包括核磁共振技术(NMR)和质谱技术。质谱技术以高通量、高灵敏度著称,飞行时间质谱和高分辨质谱是代谢组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的仪器;NMR技术具有非破坏性的优点,可以对研究对象内部化学变化和生化反应进行跟踪[8-9]。常见的代谢物主要有极性化合物(例如有机酸、氨基酸、糖、胺)、脂类、类萜和固醇。代谢组学分析得到的数据量巨大,需要借助化学计量学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ComponentsAnalysis,PCA)、判别分析(DiscriminantAanalysis,D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LastSuares-DiscriminantAeqnalysis,PLS-DA)等方法[10]。2.3基因组学。基因组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基因组的结构、功能、进化、定位、编辑等,以及他们对生物体的影响。基因组学通过使用高通量D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来组装和分析整个基因组的功能和结构。近几十年来,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测序、基因芯片等技术飞速发展,为基因组学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基因组学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高通量的特点,其在病原微生物检测,物种鉴定和转基因食品检测方面有着很多应用[11-12]。

3组学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3.1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食品中不含危害人类健康成分是食品安全的最基本要求。组学技术在检测食品中有害物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源性食品的需求量快速增加。经济利益驱使下,为了规避食品安全法规中已有兽药的使用限制,使用新兽药的情况时有发生。传统方法只针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检测,对于非目标化合物即新型兽药的检测无能为力。采用组学方法,寻找合适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及时发现新型兽药的使用情况。Courant等[13]采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建立了监测小牛尿液中β2-受体激动剂代谢物的方法,有望成为筛查各类β2-受体激动剂兽药的有效方法。Regal等[14]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结合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找出了牛血清中外源性雌二醇和孕酮的生物标志物,为检测动物养殖过程中的激素滥用提供了新方法。发酵食品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和各种有益消化酶,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大众喜爱。生物胺和亚硝酸盐是食品发酵过程中常见的两类有害物质。生物胺包括芳香胺(酪胺、苯乙胺、多巴胺等)、脂肪胺(腐胺、精胺、亚精胺等)和杂环胺(组胺、色胺等),主要来源于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降解。亚硝酸盐是发酵食品中重要的危害物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分泌硝酸盐还原酶将硝酸盐还原产生亚硝酸盐。Meyer等[15]利用液相色谱法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发酵香肠中的生物胺和亚硝酸盐含量。用该方法对101个样品进行检测,发现其中NaNO2的浓度均低于20mg/kg,生物胺含量普遍很低,仅在一个样品中发现尸胺和腐胺浓度达到了中毒水平。3.2组学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食源性致病菌是食品安全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传统检测方法从细菌培养到细菌计数,检测一个样品至少需要4~5d的时间,而组学技术可大大提高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效率。代谢组学在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鉴定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16-18]。Xu等[16]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和一种多元算法进行了鼠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猪肉和自然变质猪肉中代谢物的分析,确定了17种代谢产物(包括各种类型的氨基酸和脂肪酸),以区分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猪肉。Cevallos等[18]建立了基于代谢组学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的方法,根据对细菌代谢物的分析,此方法可以在18h内快速检测以上两种病原体,在牛肉和鸡肉中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检测水平均可以达到7±2CFU/25g。Whiteside等[19]给出了大肠杆菌的在线基因组学预测平台SuperPhy,该平台整合了所有可以公开获得的大肠杆菌基因组分析工具和基因组序列数据,可以用于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生态学和进化领域等领域,亦可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祝儒刚等[20]运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基因芯片技术,建立了一种检测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全基因组测序(WholeGenomeSequencing,WGS)广泛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特征分析,在确定污染事件根源、食品安全事件溯源、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检测和鉴定,以及毒力和致病性特征分析方面,WGS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22]。3.3食品掺假及欺诈的研究。食品掺假、欺诈是世界性问题[23]。据估算,全球食品行业每年由于食品掺假和欺诈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150亿美元[24]。当前,与食品掺假相关的议题包括产地、品种、生产方式、未宣布成分、物种替代等[25]。有关食物的完整、准确和真实的信息不仅是消费者的迫切需求,也是行业和政府的迫切需求。运用组学技术对食品进行检测,可以确保食品从农场到餐桌的真实性。与传统检测方法项目比,组学技术在检测食品掺假和欺诈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通过高通量的检测模式,对样品中的蛋白质、代谢物或者DNA进行检测,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处理、甄别食品特性,进而可以确定食品产地、品种、成分、物种及生产方式等诸多与食品掺假相关的要素。运用特征标记肽段可以检测马肉、牛肉、羊肉和猪肉[26]。MontowskaFornal[27]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选择了20个热稳定肽段,可以有效区分猪肉、牛肉、鸡肉、鸭肉、鹅肉,在实际样品检测中,从禽肉肠中检出含量仅为0.8%的牛肉成分。基于气相色谱技术,运用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区别冷冻猪肉和新鲜猪肉[28]。乳品行业中,牛乳冒充羊乳,奶粉调制的复原乳冒充鲜奶,工业化生产的奶酪冒充手工奶酪的欺诈行为极其常见。Caira等[29]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进行分析,根据酪蛋白的特征肽可以有效鉴别水牛乳、牛乳、牛初乳和乳酪。一种结合肽和蛋白质谱的方法可以有效检测水牛乳、羊乳中的牛乳,判断鲜牛奶中是否加入奶粉[30]。根据靶向DNA的高特异性,运用基因组学的方法也可以准确鉴别牛乳、水牛乳、羊乳等等,但是准确定量还有一定的难度[31-32]。Majcher等[33]利用气相色谱-质谱结合代谢组方法以及化学计量学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准确鉴别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奥西佩克奶酪和工业化生产的奥西佩克奶酪。蜂蜜是很受消费者欢迎的食品。不同种类花的蜂蜜不仅口感不同,其营养价值和价格也大不相同。Jandric等[34]利用代谢组学方法,结合液相色谱-质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手段,建立了鉴别三叶草、麦卢卡、拉塔、卡玛西四种新西兰蜂蜜的方法。基因组学方法也可以提取蜂蜜中的物种特异性信息,确定蜂蜜的植物学和昆虫学起源,从而鉴定蜂蜜真伪[35-36]。组学技术可以准确鉴别葡萄酒真伪、产地。采用基因组学技术,对DNA来源进行分析,可以鉴别葡萄酒真伪[37]。采用蛋白组学方法,MALDI-TOF-MS技术可以准确鉴别33种克罗地亚白葡萄酒[38]。采用代谢组学技术,通过对葡萄酒中挥发物的分析,即可判断酿酒葡萄的品种和产地[39]。利用代谢组学方法还可以将有机种植的胡萝卜[40]和大麦[41]与普通的胡萝卜和大麦区别开来。代谢组学方法可以对咖啡质量和来源进行评价,阿拉卡比咖啡质量要好于罗布斯塔咖啡,在阿拉卡比咖啡中掺入罗布斯塔咖啡也是常见的咖啡造假手段,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检测低至2%的罗布斯塔咖啡[42]。使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可以确定5个最常见的希腊橄榄油品种[43]。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均可以检测橄榄油中是否掺入玉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等其他食用油。[44-45]3.4转基因食品的检测。转基因技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内,使其表达出相应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仍存在争议。Tan等[46]应用蛋白组学技术研究了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的蛋白质组差异,结果发现两者之间存在148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42个在转基因玉米中表达较高,106个在非转基因玉米中表达更高。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技术自上而下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检测抗草甘膦玉米(NK603)中117种蛋白质表达变化[47]。转基因玉米的代谢组学分析中[48],抗草甘膦玉米(NK603)的几种胺类代谢物(例如:尸胺、腐胺、N-乙酰尸胺、N-乙酰腐胺)相比非转基因玉米有显著提高。Catchpole等[49]启动快速代谢组“指纹图谱”,比较了转基因土豆和非转基因土豆的总代谢物,发现转基因土豆与传统品种差异不大。代谢组学技术也已应用到对转基因大米[50,51]、转基因番茄[52]等转基因食品的分析。实时PCR(real-timePloymeraseChainRactione,rtPCR)是欧盟法规规定的评估转基因食品的唯一有效方法。微滴式数字PCR技术(dropletdigitalPCR,ddPCR)可以对食品中的植物源转基因成分进行分析[53]。Kosir等人结合基因步行(GeneWalking,GW)和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同时检测混合物中低至1%的转基因玉米(MON810、MON89034、MON88017)和棉籽(MON1595)[54]。

篇4

关键词:食品检测 气相色谱技术 反式脂肪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备受政府和老百姓的关注。人们熟知的蔬菜、茶叶等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猪肉中的瘦肉精与三甲胺、白酒中的甲醇和杂醇油含量超标,特别是近期在奶粉和鸡蛋中检出的三聚氰胺等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的问题,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隐患,人们愈来愈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在加强食品生产源头控制管理的同时,如何提高食品安全监控能力和防范能力也成为工作的重点,而在整个食品安全监控过程中,食品安全检测至关重要。

在食品安全检测方法中,气相色谱技术是十分重要的检测技术之一。由于气相色谱技术具有技术成熟、易掌握、灵敏度高、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方便快捷以及特别适合易挥发的物质检测等特点和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酿酒发酵工业。因大多数食品中对人体有毒有害物质的组分复杂且是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所以,气相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1.气相色谱技术的概述

1.1 气相色谱技术的概念

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简称 GC) 是色谱法中最广泛使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其是以惰性气体(N:或 He)为载体将样品带入气相色谱仪进行分析的色谱法,而利用气相色谱仪对气体或液体样品进行组分分析的技术。它特别适用于气体混合物或易挥发性的液体或固体检测,即便对于很复杂的混合物,其分离时间也很短。

1.2 气相色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混合物中各组份在一种流动相(气体或液体)的带动下,流经另一固定相(固体或液体)时,固定相对各组份的作用力不同(溶解、解吸或吸附能力的不同),造成各组份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产生差异,从而使混合物中各组份得以分离。各组份分离后,随流动相逐一按次序进入一种叫做检测器的系统进行非电量转换,转换成与组份浓度成比例的电讯号记录、绘图、计算。

1.3 气相色谱技术的特点

1.3.1 高灵敏度 很容易检测浓度≤1ppm(10-6) 的物质,环境检测、农药残留检测可达 ppb(10-9)~ppt(10-12)。

1.3.2 高分离效率 一根1~2 米填充柱,可有几千个理论塔板,毛细柱可达 105~106个理论塔板(最高效的分离技术)。

1.3.3 高选择性 以混合物中某一物质有特殊灵敏的响应;对性质十分相近的异构体可分离检测。如氢的同位素,有机物的异构体。

1.3.4 快速分析 很复杂的样品,一般均可在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完成分析,并十分容易实现自动化。

1.3.5 应用范围广 主要用于分析各种气体和易挥发的有机物质,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分析高沸点物质和固体样品。应用的主要领域有石油工业、环境保护、临床化学、药物学、食品工业等。

另外,气相色谱技术还具有样品用量少、定量精度高等特点。

1.4 气相色谱系统的组成

气相色谱系统一般由分离系统和检测系统组成。(1)分离系统主要由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和色谱柱(GC常用的色谱柱一般有两种:一是填充柱,另一种是毛细管柱)组成,其核心为色谱柱。(2)检测系统主要为检测器,检测器将色谱流出物转变为电信号,由数据记录部分将图谱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数据处理。

2.气相色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1 农药和其他药物残留与污染检测分析

近年来,在蔬菜和水果中有机氯、有机磷农药残留和肉类、鱼类产品中的兽药残留已被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可采用 GC/ECD 气相色谱检测有机氯农药残留,如可利用 GC/ECD 分析技术准确检测高丽人参中的有机氯农药残留;可采用 GC/NPD 气相色谱检测有机磷和有机氮农药残留;可采用GC/FPD 气相色谱检测有机磷和有机硫农药残留等。另外,胡彩虹等研究证明,采用 GC/FID 气相色谱可检测出猪肉、鱼和虾中三甲胺的含量。

2.2 多环芳烃、添加剂及丙烯酰胺含量检测分析

多环芳烃(PAHs) 是一类重要的环境和食品污染物,目前已知的 2 ~ 7 环 PAHs 就有数百种,其中很多种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其中,各类食品中以烟熏食品中 PAHs 的污染最为严重。由于烟熏食品广大消费者所青睐,因此分析检测烟熏类食品中 PAHs 含量,并制定相关的食品卫生标准有重要意义。可采用气相色谱 / 质谱(GC/MS) 法,利用毛细管色谱柱的高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高灵敏度鉴定能力,快速检测与分析烟熏类食品中常见的 20 多种 PAHs。此外,还可以利用 GC/FID 气相色谱检测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等食品防腐添加剂含量,使用 GC/ECD 气相色谱检测油炸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使用 GC/FID 气相色谱测定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的含量。

2.3 发酵饮料产品中风味组分的质量控制分析

(1)白酒中甲醇、杂醇油是酒类卫生监控指标中的两项重要指标,GB2757 和 GB10345 对甲醇、杂醇油的含量和检验方法作了严格的规定。采用 GC/FID 气相色谱可直接进样,并可快速、准确地测定出白酒中甲醇和杂醇油的含量。(2)啤酒、葡萄酒和发酵饮料中有许多挥发性化合物和风味物质,可以直接反映产品的质量状况。可采用顶空进样的气相色谱分析(Hs―GC) 技术监控啤酒中的硫化物等有害组分、有害色素及挥发性气体,通过检测这些化合物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可以控制啤酒、葡萄酒等发酵饮料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确定发生在发酵酿造过程中影响饮料产品最终味觉和质量的关键问题。

2.4 食品塑料袋有害物质的检测

食品塑料袋在加工过程中,为了增加塑料的可塑性、韧性和透明度,往往添加多种增塑剂,其中使用量最大、最普遍的是酞酸酯(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可达终产品的 50%。但由于酞酸酯类增塑剂与塑料基质之间没有形成化学共价键,因而在接触到包装食品中所含的水、油脂等时,便会溶出,并且塑料中的酞酸酯增塑剂含量越高,可能被溶出的数量越多。研究证实,酞酸酯对动物和人均有慢性毒性、致突变、致癌作用以及生殖与发育毒性,是全球范围内最广泛存在的化学污染物之一。目前,酞酸酯类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及对内分泌的干扰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可利用 GC/FID 气相色谱技术检测塑料制品中的的 5 种酞酸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O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色谱技术的发展,耐高温的极性高效开管柱和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检测器的研制,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专家系统应用、检测手段的进步及与质谱等仪器的联用等相关问题的解决,气相色谱技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把好食品质量安全关。

参考文献:

[1]胡彩虹,许梓荣.气相色谱法测定猪肉、鱼和虾中三甲胺的含量[J].食品科学,2001,22(5):62-64.

篇5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 检测方法 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TS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33-01

近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也飞跃发张,但我国农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对外销售,如近期发生的中国人疯抢日本大米的事件,间接的说明了我国农产品暴露出来的问题,当然,我国前一阶段发生的毒大米、毒豆芽等事件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在农产品质量检测方面存在的不足,最终伤害的是广大基层劳动人民的利益。为此,我国相关部门颁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规定》,对农产品中含有的微生物、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此外,农产品的安全检查需要相关检测技术的支持,对于市场上存在的农产品无法检测问题,应该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找出农产品中的病源所在,确保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1 常用农产品质量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1.1 检测农药残留的方法

对于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需要加强销售前的检测工作,而常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检测农药残留的方法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这种技术在现有技术中最为成熟,主要有化学检测法、免疫法和酶抑制法。近年来一些传感器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不过还需要加强完善和改进,目前主要是用来弥补酶抑制法的缺点,通过这种技术的有点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检测效率,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食品安全。

1.1.1 化学检测法

化学检测法仅适用于有机磷含量的检测,通过使用金属催化剂让有机磷分解,使得检测液褪色,这种检测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酶不易保存和不稳定的缺点,不过由于这种检测方法灵敏度相对要低,仅仅对果蔬中的有机磷起到效果。

1.1.2 免疫法

免疫法在上个世纪的农药残留的检测中就有所应用,其可以有效的筛选剧毒农药,具有廉价、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反应快等优点,在世界发达国家有着广泛的应用,不过这种技术要求比较高,市场上相关的产品也比较少,投入研究的费用较大,相关的标准也不明确,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建立统一的检测标准。

1.1.3 酶抑制法

酶抑制法主要是根据乙酰胆碱酯酶对酯类农药和有机磷农药的高灵敏性反应来进行食品质量检测技术,是将生物学中的酶抑制应用进来的一种检测技术,其具有专业性、高特异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所以仅仅适用于小范围的检测,如蔬菜、水果等,并且这种检测技术无法算出定量结果,只能做定性分析。

1.2 检测微生物的方法

微生物是食源性危害的之一,其主要包括原核细胞微生物、真核细胞微生物以及非细胞微生物,微生物检测法在2010年左右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经逐渐成熟,并且应用较为普遍,常用的方法有免疫学技术检测法、试剂盒检测法以及DNA检测法。

1.2.1 免疫学技术检测法

目前,免疫学技术检测法在市场上常见的主要有测流技术的抗原抗体技术和自动ELISA系统检测技术两种,对于测流技术的抗原抗体技术,其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有着特别的敏感度。自动ELISA系统检测技术具有费用低、灵敏度强、可以实现自动化检测等优点,在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中被广泛的应用,也被业界的人士所接受,不过这两种技术方法都会因为交叉反应而出现较高的假阳性现象。

1.2.2 试剂盒检测法

试剂盒检测法在市场上的应用最为广泛,主要以微生物试剂盒和自动化仪器为主,虽然这种技术方法具有反应快等优点,不过其检测对象较为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假阳性现象。

1.2.3 DNA检测法

相对与以上两种检测技术而言,DNA检测法在微生物的检测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其可以有效的避免假阳性现象,不过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并且投入的费用要高,对相关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市场上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

1.3 检测兽药残留的方法

对于畜牧食品而言,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兽药残留问题,如近年来出现的瘦肉精事件等,这些食品对人们的饮食都有着不良的影响,为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检测,在这方面,主要采用胶体金试纸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放射免疫法。

1.3.1 胶体金试纸条法

这是一种定性方法,操作简单、处理时间短、针对性也较差,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可以考虑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同胶体金试纸条法一起使用,从而很好地使两者的不足得到克服,使检测的效果得到提高。

1.3.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该法是定量分析法,能较精确地给出兽药残留值,而且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单个检测成本也很低,并且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也认可此法和推荐它。

1.3.3 放射免疫检测法

这是一种运用同位素标记技术来标记抗原抗体的方法,对抗生素的检测有极高的灵敏性,而且能够识别具有同一母环的抗生素族残留情况,市场上也存在较丰富的相关产品。

2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的农产品所采取的检测方法也有所不同,要想提高有害源的检测效果,需要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方法,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对农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提高检测技术的灵敏度,确保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冯会胜,李碧兰,翟焕新.基于web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系统[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38):85-86.

[2]赵芸,方献平,柳爱春.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几种新型检测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2(29):75-77.

篇6

关键词:新形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应用

民以食为天,我国人口数量多,食品生产的规模也比较大,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食品从生产到食用是经过很多过程的,并且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对食品的关注度增高。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能够为食品安全提供科学的保障,因此必须要提高对该技术的重视程度,使社会实现稳定的进步。

1食品检验检测概述

食品检验检测工作是依据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进行的,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开展检验检测工作,对物质是否有毒、有害,是否超出国家食品安全的相关标准进行判断,如果有问题禁止进入到流通领域[1]。如今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涉及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比如:检测蔬菜上残留的农药、食品中的添加剂、养殖业中添加的激素以及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运输等环节中的安全问题。近些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不仅关注食品安全,还对转基因食品更加关注,转基因产品涉及农田种植业的很多方面,转基因产品是有一定危害的,因此绿色食品以及无公害食品逐渐出现,所以必须积极进行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对百姓的饮食安全进行把关。

2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应用现状

食品检验检测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食品的安全,避免由于饮食不安全造成群众出现疾病,我国的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有着几十年的发展历史,通过大量的检验检测数据信息以及封存备案的食材,可以证明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人民群众重金属中毒或者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2],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但是需要注意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是有不足的。首先,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虽然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在检测准确性上还有不足,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需要将高精密的设备作为载体,依据科学的实验,对食品安全进行定性、定量的判断分析,检验检测技术能够为食品安全提供科学的保障。我国食品行业的检验检测技术发展处于不同的程度,对于我国的大中型城市,一般是使用先进的检验检测技术或者国际食品检验检测设备[3],使数据检测更加准确。但是市级以下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设备以及技术等更新速度不是很快,精密仪器会受到严重的磨损,检验检测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导致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其次,检验检测机制不完善。食品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也比较大,相关检测仪器设备也有很多种类,各种仪器设备对温度湿度、空气以及压力等有不同的要求,需要结合相关的规则以及标准开展各种检测。不同的检验检测设备是有自身的使用原理的,这就导致检验检测中心遇到高精度检测设备以及环境等就放弃,或是检测工作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现象[4]。缺乏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制,制约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3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的应用

3.1色谱、质谱技术。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使用色谱技术进行分析,这种技术是一种物理化学分离方法,通过使用待测混合物成分,依据固、液两项,其中一些物质在两相吸附、溶解性、亲和性等方面是有区别的[5],这样可以将各组分开。当前色谱技术应用过程中有很好的选择性、灵敏性,分离的效率也比较高的,并且这种色谱技术不需要使用大量的样品,能够一次性将检验检测过程中的测定以及分离工作完成。当前比较流行的、高效的分离技术就是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发展是比较早的,相对成熟稳定,并且在食品安全领域发展成为重要的检测方法,但是气相色谱也有一定的热不稳定性,挥发有难度,极性较强,无法直接分析比较大的分子量物质,只能进行部分食品安全分析。快速气相色谱技术能够使分离过程缩短,与传统方法一样有合适的分离度,当前这种方法可以对食物中挥发性的有机物进行检测。而液相色谱比较适合在沸点高、分子量大、热不稳定的产物等中,可以将气象色谱的不足进行弥补,进一步创新分离模式以及仪器装置。高效的液相色谱有色谱柱可反复利用。质谱是兼容性、灵敏性比较高的一种检验仪器,是色谱分离中极为重要的检测器,将液相色谱与质谱联合使用[6],能够使色谱法的高效分离能力与质谱法的定性能力得到提升,在食品安全分析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3.2光谱分析技术。拉曼光谱分析技术是以拉曼效应为基础,建立分子结构的一种表征方法,这种技术能够将待测物质的化学分子键以及振动信息准确地反映出来,从而对分子结构进行全面的了解。这种技术是不需要制备样品的,也不会受到水分子的影响,检验检测过程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因此是极为便利的。近些年来,拉曼光谱技术研究开发工作不断进步,应用范围极为广泛,能够很好地重现,成本不高,速度比较快,在食品安全检测中能够有效地对微痕量危害因子进行检验。3.3生物检测法。通过分析食品中的生物材料化学反应结果,生物技术方法有比较强的检测能力,能够很好地选择、识别,精确度是比较高的,灵敏性和专一性也比较强。当前食品安全生物检测方法中,比较常见的是生物传感器法、免疫学分析法、生物芯片法等。免疫层析以层析技术、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作为基础,工作原理主要是液体进入到点样区域之后,某抗原的一种特异性标记抗体在样品上进行吸附,进而构成复合物,依据固相载体向前移动,并被另一侧的特异性抗体捕捉,固定之后将物信号进行标记,表明抗原是存在的。免疫层析技术是比较简单、快速的,有很强的灵敏性,一般是在现场或者样品比较大的情况下应用于检验检测中。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一种体外酶促合成,能够对特定的DN段进行扩大[7],在食品源鉴定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方法。这种技术灵敏性比较高、准确性以及特异性比较强,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如今我国的PCR技术逐渐成熟,并且有效地应用到鉴别畜禽产品真伪、转基因食品判断以及致病微生物分析中,在微生物和转基因成分鉴别过程中,基因芯片技术能够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提供好的平台。3.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这种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相对的测量方法,通过原子吸收特征光,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光源辐射出待测元素特征光谱通过样品蒸汽时,蒸汽中需要检测的基态原子能够被吸收,在一定条件下,入射光被吸收出现的减弱情况与样品中需要检测元素的含量之间是正比例关系的,因此能够获得样品中需要检测的元素含量,一般可以用来检测食品中的铜、铅、砷、铬、汞等,这些元素也可以通过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检测。

4结语

食品安全关系到百姓的人身安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发展在不同地区情况是不同的,缺乏完善的检验检测机制。为了实现理想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效果,就必须科学地应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完善责任落实,健全食品安全的风险预警机制,提高检验检测工作的积极性与技术水平,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飞.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技术应用分析[J].现代食品,2016(17):39-40.

[2]王欢,刘晶.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技术与方法[J].现代食品,2016(23):71-73.

[3]高涵.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技术应用分析[J].民营科技,2014(1):78.

[4]石磊.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技术应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7(19):127.

[5]钟春光.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技术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6):172.

[6]贾晋博.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6(12):99.

篇7

关键词: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食品检测;应用情况

食品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质量,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针对食品安全的分析检测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开发与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本文就是关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应用情况的分析。

一、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分析

胶体金是一种氯金酸的水溶液,在柠檬酸三钠、白磷等还原剂的作用下,氯金酸聚合成大小特定的金颗粒,再在静电的作用下形成一种稳定的胶体溶液。胶体金颗粒本身就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点,当其颗粒的聚集到达某一特定密度时,就会产生能够通过肉眼看见的粉红色斑点,这就是可以将其作为免疫层析试验指示物的原因[1]。不同的还原剂可以制作不同的胶体颗粒,并在食物检测中发挥出显著的效果。

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是最多的,在食品检测行业中的应用是在近年来才出现的。从目前来看,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检测行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在食品质量控制领域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这两大领域中得到了大力的应用。

(一)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质量控制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水分、脂肪、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是食品的主要成分,其中大部分成分都是有机高分子物质,可以使用免疫学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对于一些需要快速得到检测结果而不需要进行精确定量检测的成分分析而言,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是使用起来最为合理的一项技术,这类检测一般都只用进行半定量分析[2]。

例如通过SMZ―HAS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得抗体,选择胶体金来标记,包被在结合垫上。利用SMZ―OVA固相化在检测带之上,试纸条不存在质控带,样品中的SMA和SMZ―OVA竞争结合抗体,这种方法对于SMZ标准溶液的灵敏度可以超过50mg/ml,整个检测反应都是在10min内完成。

由于我国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起步较晚,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暂时还比较缺乏,目前只涉及了保健食品的检测。比如对于牛初乳来说,其作为一种含有大量非营养组分的物质,保健价值极高。但是在初乳中,IgG的含量与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并且还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在对牛初乳或者与牛初乳相关的制品的生物活性指标进行评价的时候,主要就是对其中的IgG含量进行检测[3]。

(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在食品行业中有一些不法商家通过不正当甚至违法的手段来生产与加工食品,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愈来愈严重。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操作起来十分简便,检测用时短,在现场进行操作的时候非常方便,能够为食品安全问题的现场执法带来很多科学依据。

1、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有害微生物中的检测

食品的卫生质量不过关,会引起食品中有害微生物超标的问题,食品中比较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布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4]。在对食品中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的时候,生化鉴定分离是最常规的方法,但是该方法操作起来十分复杂,不仅特异性低下,而且灵敏度也不高,在提早预防与即时监测中的作用也十分有限。而使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能够解决这些不足,可以实现对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2、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中生物毒素、农药、兽药残留物中的检测

很多食品中都会有生物毒素、农药等的残余物质,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在食品中,其残留的农药、兽药等物质多是一种半抗原的小分子物质,在制备抗体的时候要将其和大分子蛋白进行偶联来制备人工抗原。

以黄曲霉毒素B1为例,这是寄生曲霉菌与黄曲霉菌的二次代谢产物,是一种毒性非常强烈的致癌物,其有着非常稳定的理化性质,会对食品造成严重的污染,使得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5]。在2005年的时候,相关专家就是用竞争免疫层析技术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进行了检测,将抗AFB1单克隆抗体作为金标抗体,检测带为黄曲霉毒素B1-牛血清蛋白,质控带为羊抗鼠IgG,最终得到试纸条。

3、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中违禁药物中的检测

在食品行业中,一些食品经营者以牟取暴利为经营目的,为了让食用者对其生产的食品成瘾,无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将罂粟壳等违禁药物加到调料、火锅汤料等食品中,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罂粟碱、吗啡、可卡因等是罂粟壳的主要成分,在判断食品中是否含有罂粟壳的时候,可以通过检测吗啡、罂粟碱等的成分来加以判断。罂粟壳的大部分成分也是一种小分子物质,因此就可以使用跟农药类似的检测方法来对其加以检测。

使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对胶体金进行制备,并将胶体金标记方法来检测出牛还和猪肉中的磺胺二甲嘧啶残留样本,样本中的磺胺二甲嘧啶检测上限为20μg/kg,将这种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运用在检测牛奶和猪肉样品中,试条检测范围之内得到的结果和HPLC结果一致,这一检测在10min完成。

结语:

综上可知,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标记技术,其凭借着无污染、简便、快速、结果准确率高等众多优点,在社会众多行业中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免疫层析分析方法的多方面要求,让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今后必须要加快提高检测的敏感度与特异性,推动免疫层析在食品检测行业中得到更加合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祁光宇,智晓莹,任维维,黄银军,牟克斌,刘学荣,王宇,蒋韬.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应用[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04:156-160.

[2]张道宏,李培武,张奇,张文,丁小霞,王秀嫔,姜俊. 污染粮油食品的主要真菌毒素及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0,04:577-582.

[3]李宏,付冠艳,付淑君,钟菲菲,刘佩,曾林,杨丽霞.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J]. 食品与机械,2013,03:261-264.

篇8

关键词:食品,快速检验技术,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F41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检测成为有关部门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食品快速检验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

1.食品快速检验技术的应用的重要性

快速检验法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食品安全工作者对食品质量的评判能力。这种方法主要针对食品的部分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在对食品质量进行定性的时候相较于以往的感官判断更准确、合理。借助快速检验法,食品安全监督工作者可以准确理性的对食品的安全性进行判断。如此,避免了感官判断准确率低的问题,是食品安全监督朝着优质、高效目标发展的重要表现。随着快速检验方法的广泛使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市场上的不合格的食品可以快速准确的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者准确识别,为消费者创造了一个安全的食品环境。该方法的实施也对那些非法食品经营者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检测箱只是一个小小的箱子,但是它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有效地降低了市场上食品的危险性,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2 食品快速检验方法的形式及应用

2.1 试管法

试管法可用速测管显色半定量或定性对样品进行快速检测,可用于亚硝酸盐、二氧化硫、鼠药、甲醇等的测定。目前试剂盒也被广泛应用于现场快速检测中。如酶联免疫(ELISA)快速检测试剂盒应用于食品农药残留免疫检测, 将会成为食品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有效快速检测手段。目前大多物质的检测方法都可以试剂盒形式存在,如慢抗试剂盒(如β内酰胺酶检测试剂盒和总抗生素检测试剂盒)以及环丙沙星等药物试剂盒的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市场中。

2.2 便携式仪器法

便携式检测仪在食品检验工作中被广泛应用,适用于农产品监测站、田间地头果蔬的检验以及商贸批发市场、酒店等处果蔬的检测。以李培武研究员为首的研究组在国内外首创了黄曲霉毒素B1亲和微球快速检测技术,研制开发出黄曲霉毒素B1专用定量荧光避测仪,该测试仪测试灵敏度和准确度高,最低检测限达到0.3μg/kg。便携式仪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快速检测等优点,也是当前被广泛应用的快速检测方法之一,可结合不同技术制备得到检测仪,应用于各种食品检测中。

3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快速检验方法中的应用

3.1 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是指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即在体内发生,也可以在体外发生。不同的微生物具有特异的抗原,辅以免疫放大技术制备相应的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就可以鉴别目的微生物存在与否,并较准确地检测出其含量。目前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免疫技术主要有酶联免疫法(ELISA)、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免疫力检测试剂条、免疫乳胶试剂、免疫深沉法或免疫色谱法等。1989年美国食品安全检验局就已将免疫技术应用于肉类及家禽的检验中,并制定了相关检验标准。免疫学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可定量分析、简便安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细菌、霉菌、及细菌和真菌毒素等的检测中。

3.2 分子生物学技术

3.2.1 DNA探针技术DNA探针技术又称核酸探针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是指能与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特异互补杂交,杂交后又能被特殊方法检测的已知被标记(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标记)的核苷酸链。广泛用于食品中致病菌和病原体检验等方面。基因探针法具有准确性和灵敏度高,针对性强,检测快速等特点。

3.2.2 PCR技术

聚 合 酶 链 式 反 应 技 术 简 称 P C R(Polymerase Chain Reaetion)技术,是一种能够在生物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方法,早期应用于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检测,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快速检验中,并且被认为是食源性致病菌快速和准确的检测方法。PCR技术可用于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及其他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PCR技术结合其他技术形成一种稳定、灵敏、易操作且成本低廉的技术。

3.2.3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又称生物芯片技术,是指将大量DN段(即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标记的样品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探针分子上杂交信号的强度检测出样品分子数量及序列信息。主要用于基因检测工作,可用于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检测。

3.3 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是由生物识别系统和信号转换器组成,通过酶、抗原、抗体、微生物、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作为识别元件,电化学、信号放大装置或场效应管、压电晶体等传感器把待测物浓度转为电信号,再根据电信号测出待测物浓度。该检测方法经济、简便,不需要预处理;具有专一性强、灵敏度高、选择性及抗干扰能力强;体积小,方便携带,可实现现场检测和连续在线监测;操作系统简单、容易实现自动分析,准确度高;样品用量小,响应快,敏感材料可反复使用;此外生物传感器可得到的信息量大。生物传感器可用于食品中蛋白质、糖、氨基酸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多方面领域。

3.4 代谢学技术

代谢学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代谢的理论,通过对其生长过程中相关底物和代谢产物和电阻抗的变化特性进行检测,从而达到微生物检测目的的方法。

3.4.1 电阻抗技术

生物电阻抗测量,简称阻抗技术,是通过测量微生物代谢引起的培养基电特性变化来测定样品微生物含量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微生物在培养过程中,生理代谢作用使培养基中的电惰性物质,如碳水化合物、类脂、蛋白质等转化为电活性物质,如乳酸盐、醋酸盐等,使培养基的电阻发生变化,电阻性增强,电阻抗降低,由此可判定微生物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情况。陈广全等人采用该法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

3.4.2 微热量计

技术微热量计技术是通过测定微生物生长时产生热量的变化检出和鉴别微生物。微热量计具有恒温精度高、检测灵敏、操作简单等特点,特别适用于热效应小和缓慢的生物过程的研究和检测。

3.4.3 放射测量技术

放射测量技术是用14C标记微生物生食品快速检验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长繁殖过程中所利用的碳水化合物等代谢底物,并测量微生物代谢产生的14CO2含量,从而判断微生物的量。该方法用于检测细菌,具有快速、准确等特点。

4 总结

综上所述,食品快速检验方法种类繁多,具有较好的特异性、高效性和准确性,且检测快速等优点,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检测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生物检测方法,不具有特异性操作相对生物检测法复杂等缺点;生物检测法虽然生物特异性高,操作方便简单,但其成本相对较高,且当待测物中含有与目标菌竞争性物质时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等缺陷。因此,若要达到食品快速检验技术的完善,就必须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现有的技术综合利用的研究,以使食品检测技术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武中平,徐春祥,高巍,等.酶联免疫分析法及其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07,1:198 -201.

[2] 李培武.特大喜讯:饲料查毒添“金睛”动物安全有保障:农产品黄曲霉毒素亲和微球速测技术及速测仪诞生[N].中国畜牧兽医报,安全饲料专刊,2005年8月21日.

[3] 何永盛,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C].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2010,9,7:188-191.

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 快检 技术综述

引言

食品安全(food safety)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加了吊白块的面粉,有毒的大米,注了水的鸡肉,掺了石蜡的火锅底料,硫酸泡过的荔枝,以及假酒假烟假蜂蜜劣质奶粉充斥着市场,真让老百姓担心起这片“天”。因此,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实施监测监控势在必行,食品安全分析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传统的食品安全分析检测技术主要是指化学分析法和大型仪器检测法,相对成熟。但它们的操作只能局限于实验室,操作复杂,耗时长,不能满足对食品质量安全实时监督掌控的需求,尤其在突发事件时,快速检验检测技术以其简捷性和便携性两大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

1、食品快速检验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1 化学速测技术

化学速测技术主要是根据待测成分的某些化学性质,将样品与特定试剂发生水解、氧化、磺酸化或络合等化学反应,通过与标准品的颜色比较或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比较,以获得检测结果,通常也成为化学比色分析法。

利用普通化学原理的速测法主要包括检测试剂和试纸,随着检测仪器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均已有与测试剂相配套的微型光电比色计。针对试纸检测的仪器也有报道,如硝酸盐试纸条[1],主要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在弱酸性条件下与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后,和N-1-盐酸萘乙二胺偶合形成紫红色染料,试纸变色,插入检测仪读数即可。德国默克公司生产的与试纸联用的光反射仪技术相对成熟,国内尚无商品化仪器问世。

利用生物化学原理的速测法主要应用于微生物的检测,商品化成品以美国3M公司的PerrifilmTM Plate系列微生物测试片为代表,在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只需要测试片与确认片配套使用即可。测试片有上下两层薄膜组成,下层的聚乙烯薄膜上印有网格,便于计数,同时覆盖着含有特异性显色物质和抗生素的培养基,若样品中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无须增菌,直接接种纸片培养24h后便可观察到显示出特殊颜色的菌落;确认片与测试片相似,只是含有不同的特异性显色物质,将有疑似菌落的测试片影印到确认片后,培养1-3h即可观察,不需进行繁琐的生理生化鉴定。而常规的Baird-Parker平板计数法耗时长达78h。

1.2 酶抑制速测技术

酶抑制速测技术主要用于食品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快速检测。这些物质可通过键合作用造成酶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的改变,产生的酶-底物结合体会发生颜色、吸光度或者pH值的变化,通过测定这些变化以达到定性或定量检测的目的。根据检测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试纸法、pH计法和光度法。相比而言,试纸法成本低、操作简单,更易于推广。它主要是将酶和底物分别固定在两张试纸片上,当样品中有待测组分时,会对酶产生抑制作用,两张试纸片接触后,酶和底物结合便会发生显著地颜色变化,比较适合农贸市场和超市等一些食品集散地的实时安全监管。由于该方法的检出限和保存性等方面的局限,只适用于初筛检测[2]。

1.3 生物传感器速测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是利用生物感应元件的专一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将被测量转换成可用信号,使这种信号强度与待测物浓度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具有快速、灵敏、高效的特点,是目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热点,广泛应用于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方面的检测,与传统的离线分析技术相比,它更适应于在复杂的体系内进行快速在线连续监测,在现场快速检测领域有着不可逾越的优势,按照传感器类型又可分为免疫传感器、酶传感器、细胞传感器、组织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等等。

免疫传感器是在抗原抗体结合免疫反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传感器。利用压电免疫传感器检测食品中常见肠道细菌时,通过葡萄球菌蛋白A将肠道菌共同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宝贝在10MHz的石英晶体表面,以大肠菌群为例,响应值可达10-6-10-9。

1.4 免疫速测技术

免疫速测是利用抗原抗体的专一、特异性反应建立起来的方法,根据选用的标记物可分为放射免疫检测、酶免疫检测、荧光免疫检测、发光免疫检测、胶体金免疫检测等。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免疫速测技术。它将酶标记在抗体/抗原分子上,形成酶标抗体/抗原即酶结合物,抗原抗体反应信号放大后,作用于能呈现出颜色的底物上,可通过仪器或肉眼进行辨别。目前,黄曲霉毒素酶联免疫试剂盒已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中。

1.5 分子生物学速测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中迅速发展并运用的一种技术,在食品检测中主要用于微生物的检测。它利用是否能从待测样品所提取的DNA序列中扩增出与目标菌种同源性的核酸序列来判定是否为阳性,该方法从富集菌体、提取遗传物质、PCR扩增到电泳、测序鉴定,可控制在24h,而致病菌的传统培养检测至少需要4-5天。

随着研究的逐深入,由PCR技术派生出的实时荧光PCR法、DNA指纹图谱法、免疫捕获PCR法、基因芯片法等也逐步得到了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可以在很小的面积内预置千万个核酸分子的微阵列,利用细菌的共有基因作为靶基因,选用通用引物进行扩增,利用特异性探针检测这些共有基因的独特性碱基,从而区分出不同的细菌微生物。该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实现微生物检测的高通量和并行性检测。

2、食品快速检验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食品安全快检法以其简捷性和便携性两大优势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缺点也显而易见,需要完善的地方依然很多:

2.1 简单 速检验检测技术往往是由一些非专业技术人员使用,因此,检测方法采样、处理、检测、分析等各个环节简单、易行是该方法的一大发展趋势。

2.2 准确 检法前处理简单,势必导致待测样品纯度不高,基体干扰大。因此,在今后方法的研究中,应更多关注与如何避免假阳性结果,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学速测法中,增强靶基因的特异性、引物的特异性、排除死菌体造成的假阳性应得到进一步探索。

2.3 便携 着微电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芯片技术的发展,检测仪器应向微型化、集约化、便携化方向发展,以满足更多的现场、实时、动态的检测要求。

2.4 经济 测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检测技术能否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如何在确保又好又快的检测基础上,尽最大可能的降低成本也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2.5 标准化前,我国尚未制定出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这也阻碍了快检法的推广和应用。随着技术的提高和检测中对快检法的需要,应及时制定出相关标准规范以增强快检结果的认可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篇10

1 实验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实验设备:紫外分光光度计(UV2300型,上海天美科技有限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2010型,日本岛津公司);磁力搅拌加热器(C-MAG HS7型,德国IKA公司);纯水机(Aquelix 5型,美国Millipore公司)。 

实验试剂:苯甲酸钠(C6H5CO2Na)(汕头市西陇化工有限公司提供);山梨酸钾(C6H7KO2)(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提供);乙酸铵(CH3COONH4)、亚铁氰化钾[K4Fe(CN)6·3H2O]、乙酸锌[Zn(CH3COO)2]、磷酸氢二钾(K2HPO4·3H2O)、乙醚(C4H10O)、浓盐酸(HCl),均分析纯,可以直接投入实验,配制溶液;超纯水(纯水机制备)。 

1.2 溶液制备 

1.2.1 苯甲酸钠溶液[2] 

制备5.0 g/L的苯甲酸钠溶液,取0.5 g苯甲酸钠,加水溶解后置入100 mL的容量瓶中定容,实验时根据需要稀释。 

1.2.2 山梨酸钾溶液 

山梨酸钾溶液按照4.0 g/L制备,取0.4 g山梨酸钾,加水溶解后置入100 mL的容量瓶中定容,實际实验时根据需要稀释[3]。 

1.3 样品处理 

1.3.1 液态食品样品处理[4] 

饮料样品直接萃取,调色酒以及汽水样品首先排出二氧化碳(CO2),之后加入1∶1的盐酸(HCl)1 mL,进而酸化样品,并加入乙醚20 mL,反复萃取3次后合并乙醚,再加入5%的磷酸氢二钾溶液20 mL,反复萃取3次后放入锥形瓶,水浴蒸馏,将溶液加热到大约70 ℃,除去乙醚,转移至100 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线。 

调色酒和饮料做加标实验时,取饮料3份,每份5 mL,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苯甲酸钠标准溶液和山梨酸钾标准溶液中,添加后将溶液置入125 mL的分液漏斗中,排出二氧化碳,加入1∶1的盐酸1 mL,对样品酸化,并加入乙醚20 mL,反复萃取3次后合并乙醚相,再加入5%的磷酸氢二钾溶液20 mL,反复萃取3次后置入锥形瓶,水浴蒸馏,将溶液加热到大约70 ℃,除去乙醚,转移至100 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线。 

1.3.2 固态食品样品处理[5] 

固体类食品样品首先溶解、离心,之后萃取、定容,获取待测试液之后开始加标实验。①将山楂片、蜜饯和花生酥等食品样品粉碎均匀,之后取2~3 g粉碎样品,放入50 mL的烧杯中,并向烧杯中加入超纯水,再超声加热提取,持续10 min,之后将样品置入50 mL的离心管中,以4 000 r/min离心处理8 min,离心完成后吸出上层清液,将样品装入125 mL的分液漏斗,之后加入1∶1的盐酸1 mL,对样品酸化,并加入乙醚20 mL,反复萃取3次后合并乙醚相,再加入5%的磷酸氢二钾溶液20 mL,反复萃取3次后置入锥形瓶,水浴蒸馏,将溶液加热到大约70 ℃,除去乙醚,转移至100 mL容量瓶,定容至刻度。 

1.4 实验原理[6] 

本次实验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比照实验,样品处理参照GB/T 23495-2009方法,色谱采用YWG-C18不锈钢柱,流动相采用甲醇-乙酸铵溶液,流速为1 mL/min,进样标准为10 μL,紫外检测波长为230 nm,按照保留时间定性,定量按照外标峰面积。 

1.5 实验方法 

1.5.1 绘制工作曲线 

按照逐级稀释的方法,将配制好的苯甲酸钠标准贮存液、山梨酸钾标准贮存液稀释成不同浓度,采用紫外线分光光度计,在200~350 nm的波长内,依次检测不同浓度样品中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的含量,用水做空白实验,在224、252 nm波长下记录不同浓度样品中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的吸光度,进而绘制工作曲线。 

1.5.2 防腐剂预报模型 

采用正交设计,配制不同浓度的苯甲酸钠、山梨酸钾混合溶液,共25份,用紫外线分光光度计在特定波长下检测吸光谱,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变量筛选法处理矩阵数据,从而建立预报模型。 

1.5.3 混合样品检测 

随机配制不同浓度的苯甲酸钠、山梨酸钾混合溶液12份,每份10 mL,在选定波长下检测吸光谱,用水做空白实验,进而分析预报模型检测的准确性。

      随机选取苯甲酸钠、山梨酸钾混合溶液1份,重复检测11次,用水做空白实验,之后采用防腐剂预报模型处理检测结果,进而观察预报模型检测的精密度。 

2 结果分析 

2.1 工作曲线 

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对紫外光的吸收性强,因此在200~350 nm波长下扫描样品,得出的吸光谱如图1所示。 

2.2 液体食品检测结果分析 

对比该方法测量液体食品的结果与国际上通用方法的检测结果,苯甲酸钠检测结果的平均偏差为2.9%,山梨酸钾检测结果的平均偏差为4.7%,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检测结果的平均偏差均小于规定标准5.0%,证明该检测方法检测食品中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含量的准确性良好。 

此外,对样品重复检测11次,苯甲酸钠检测结果的标准偏差为0.4%,山梨酸钾检测结果的标准偏差为2.2%,均在规定标准之内,说明证明该检测方法检测食品中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含量的经精密度较高。 

2.3 固体食品检测结果分析 

对照该方法检测固体食品的结果与国际上通用方法的检测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相符合,证明该检测方法检测食品中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含量准确可靠,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结语 

檢测苯甲酸和山梨酸含量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常见途径,目前检测方法主要有离子色谱法、紫外线光度法、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世界上对食品中苯甲酸和山梨酸含量尚且没有形成统一标准。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明确规定,食品中不能添加苯甲酸,我国对食品中苯甲酸和山梨酸的添加含量也具有明确规定,本文介绍相关检测方法,证实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以后发展中如何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水平和质量,还有待于人们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魏文华,徐 辉.荆州市四类食品中苯甲酸和山梨酸含量的检测与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1):100. 

[2]田 月,张陆兵,曹丽华.46批次酱腌菜中苯甲酸、山梨酸含量检测分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4):134-135. 

[3]丁淑珍,郭 勇.色谱法检测乳酸菌饮料中苯甲酸山梨酸含量的探讨[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4):280. 

[4]周桂友,侯艳芳,赵 芳,等.果汁中苯甲酸山梨酸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J].广州化工,2011(23):109-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