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办法

篇1

1.1治理资金缺口大,设施建设不到位在城乡二元环保体制下,尽管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在提高,但农村环境治理历史欠账多,资金供给成为首要难题,现有资金供给规模与渠道难以满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需求,尤其是分散式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加上农村自然村落分散,集中处理困难,造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覆盖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

1.2行政管理主体与权责不清晰,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建设、管理分别有住建、环保、水利三个部门,这种多头管理模式势必会造成以下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资金使用过于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工艺复杂多样、质量参差不齐,治理效果不明显;二是部门分工不明确,设施建设、运行、监管相互脱节,设施运行不足、停用闲置问题突出;三是省、市、县主管部门不同,难以对地方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地方部门工作业绩无法得到上级的肯定,缺少行政激励和持续性。

1.3处理工程运维与监管体制建设滞后,运行资金缺乏,设施运转率不高在管理理念上,受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供应、运营等传统思路的制约,大部分设施有镇(村)自行运行维护。但由于人力及技术上的限制,以及运维资金得不到保证,设施运行情况及效果不容乐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受村级经济影响,不愿承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及维护费用,运维费用成为的包袱,开开停停,有的甚至弃之不管,造成政府耗费大量资金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闲置、“晒太阳”。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2.1统筹规划,健全制度,强化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领导一是科学合理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环境保护、城镇体系、镇村布局、国土整治等规划相结合,明确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的空间布局与建设时序,并结合实际明确对应的主管部门;二是注重管理的规范化、长效化,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制度,明确部门职能及运营主体,协同分工,保障运营经费来源及使用,优化运行标准及监管方式、考核办法

2.2科学分配污水处理资金,拓宽政府和社会资金来源一是要改变农村居民缴纳污水处理费用却不能享受污水治理权利的状况,按照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未覆盖人口比例,从居民生活用水费中抽去污水处理费用,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分散处理设施的运营、维护和监管;二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重点资助分散处理设施建设,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公益事业;三是要考虑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行监督管理的经常性支出,用于管理人员聘用、水质监测、主管部门行政监督等支出,做到“政策到位、监督到位、资金到位”,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工作正常开展。

篇2

(1)建立组织保障一是建立县“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领导小组,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建立规划编制工作指导组。组建由党政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分工协作,乡镇(街道)相互配合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县域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小组,负责规划编制的组织、审核和业务指导。三是成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办公室。抽调财政、环保、建设、卫生等资金整合和业务指导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业务指导和督查考核等工作。

(2)加强规划引领一是科学编制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总体规划。按照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县(市、区)域规划编制要求,制定规划编制总体方案和规划设计委托书,委托具有市政、环保、城乡规划等方面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制总体规划。二是因地制宜编制村庄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委托市政、环保等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根据村落地理位置、人口数量、居住状况、生活规律、排放系统等,选择合适的终端污水处理模式,编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三是把好村庄新建区块规划关。对于新建或改建的农村住房或拆迁安置房,要把生活污水处理作为建房的一个前置条件,同时配套完善周边污水管网和设施,防止先建后治。

(3)强化政策激励一是努力争取上级资金。省里初步拟定以户为单位,以总投资的30%+奖励10%政策来补助。这块资金是必须争取到的。二是尽量配足县级资金。县配套资金是否充足,也是省确定重点县的考虑因素之一。如果能争取到省补助2.97亿元,剩下的4.46亿建议县里以总投资额的30%来配套补助(包括整合资金在内),其余的30%资金由村集体和农户自筹。据测算,需县配套资金约2.23亿元。三是有效整合原渠道资金。

(4)适选处理模式一是进厂处理。对于少数城中村及城区周边村庄,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的,农户污水经污水管道集中收集后,可统一接入邻近市政污水管网,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二是集中型生态化处理。对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可采用无动力厌氧处理方式集中处理,即对所有农户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统一建设处理设施,统一处理村庄全部污水。三是区域型、联户型、分户型等分散式处理。对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可采取分散处理模式。将农户污水分区收集,每个区域单独处理,采用厌氧池+人工湿地等处理模式处理村庄污水。居住村点农户分布较为分散,采用区域型处理模式有困难的,可采用联户型处理模式。农户布局极度分散,接入集中处理管网有困难,单家独户的,可采用分户型处理模式。

(5)推进长效管护一是“一池一档”。污水治理专项整治办公室要以“一池一档”的原则,为每个污水处理设施建立档案,统一管理,做到每个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资料和照片齐全,管理人员培训到位,及时了解每个污水处理设施的情况,一旦工程产生问题,即可分析原因着手整改。二是委托管护。采用农村污水数字化监管试点等形式,委托相应的中介机构,对少部分有条件的村实行污水数字化监管,运用3G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对小、多、散的污水处理站点进行远程监控、管理,实时掌控站点信息,保证设施的长效运行。三是专人管护。尚未实行数字化监管的污水处理站点,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清掏、维护,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并将运行维护措施落实情况一并纳入乡镇、部门年终业绩考核,明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长效运行的奖惩办法。

篇3

关键词: 农村环境 , 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污水,处理新技术

Abstract: the rural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rapid, and rural water pollution situation of the growing to rural areas has the water, land and other natural environment have a serious effect. For building new socialist rural area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rural area, the rural sewage disposal is urgently needed. This paper is the rural sewage treatment to discuss new technology, for the rural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 water pollution treatment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rural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 rural sewage, deal with new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目前,我国共有300多万个村庄,56万个行政村,4万多个建制镇和乡集镇,农村地区的户籍人口近10 亿。农村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发展、资源利用的日益扩大、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乡镇工业、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畜禽养殖、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也逐渐加剧,农村环境形势已不容乐观,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突出而又艰巨的任务。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多、村庄分布散、经济力薄弱,加上长期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不足,使得农村生活环境长期处于较差水平,更加忽视了农村污水处理问题。在过去,污水经过水渠、河道、涝池,会在天然水体自净过程下达到无害效果,可是在社会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污水的成分已经变得复杂,天然的水渠、河道、涝池已经不能完全将污水无害,反而被污染。如果不采取新的处理办法,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农村污水处理迫在眉睫,但是我国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发展状况参差不齐,社会结构错综复杂,村庄治理的起点不同,标准有高有低,发展有快有慢,总体规模大,以目前的国情和国力,不可同步推进污水处理建设,将所有村庄、所有项目都一次性完成,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具体办法,逐步实施污水处理工程,使农村污水得到良好的处理。我们要探索污染治理方法,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农村污水处理新技术方面大有可为。

一、农村污水的概念及其特点

农村污水是指农村地区居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污水。具体范围包括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两个方面。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居民生活过程中厕所排放的污水、洗浴、洗衣服和厨房污水等。农村生产污水是指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 农产品加工等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

农村污水的主要特点包括:(1)农村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污水的混合体,基本上不含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含有一定量的氮和磷,可生化性好,但水质水量变化较大; ( 2)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大部分没有排水管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难度较大。

二、农村污水处理的新技术及应用

1. 蚯蚓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技术

这项技术是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辉等人提出的,适用于 50户~ 300户的集中型农户的污水处理系统,现已经在太湖流域农村建立了示范工程。该示范工程将农户现有的化粪池改造后,或直接加以利用,用强化沟替代农户的沟渠或排污管,出水进蚯蚓生态滤池。该技术运用到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中,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和管理成本低,不需专业技术维护,占地面积小,可推广性强,适用于广大农村地区。目前,在环太湖、云贵、河南、安徽等地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滤池主要由布水装置、生态滤床和排水装置三部分组成。生态滤床从下层依次往上是:大石头(鹅卵石,直径 4 cm~ 7 cm) ,小石头(直径 1 cm~3 cm ),沙子和土壤层,此层也可以是蚓粪层,是蚯蚓活动的主要场所,土壤上面可以种植一些植物。根据工程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此系统很适合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

2.高效藻类稳定塘处理技术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Oswald提出并发展的高效藻类塘,是对传统稳定塘的改进,其充分利用菌藻共生关系,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正因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藻类产生的氧气,塘内的一级降解动力学常数值比较大,故称之为高效藻类塘。高效藻类塘的优点:较传统的稳定塘停留时间短,占地面积小;建设容易, 维护简便,基建投资少。若高效藻类塘后接的是高等水生生物塘,则其中的水生生物不但可以除藻,降低出水的SS,而且能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氮磷,同时收割的高等水生植物可以作为优良的饲料和肥料。缺点:它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温度影响生物的组成、营养物的需求、新陈代谢的特点和反应速率;pH影响生物的适应能力、离子输送和新陈代谢的速率;水体对光的吸收特性取决于4个方面:水体特性、腐殖质、藻类和非生物性的悬浮物;气温过高或较低时,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处理效果。国内的陈鹏和许春华对高效藻类塘进行中试研究,表明高效藻类塘COD去除率75%,BOD去除率60%左右,氨氮去除率高达91.6%,总磷平均去除率为50%左右,该技术适合在阳光充沛、气候温暖的地区推广。

3.“ FILTER”(菲儿脱)污水处理系统

澳大利亚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 CSIRO)的专家于近几年提出一种“过滤、土地处理与暗管排水相结合的污水再利用系统”,称之为“菲儿脱”高效、持续性污水灌溉新技术,主要是利用污水进行农作物灌溉,通过灌溉土地处理后,再用地下暗管将其汇集和排出。澳大利亚CSIRO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和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合作,在天津市武清县建立试验区, 灌溉小麦。试验表明:总磷去除率97%~99%, 总氮的去除率达82%~ 86%,BOD的去除率为93%,COD的去除率为75%~86%。

4.日本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日本农村污水处理协会研究了一系列适合于农村城镇中应用的污水处理设备。设计了JARUS模式的15种不同型号的污水处理装置,主要采用物理、化学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处理过程,取得了很好效果。这15种不同型号的处理装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采用生物膜法,污水通过塑料制成的滤层,上面附有微生物。通过生物膜后可使污水中的BOD下降到20mg/L以下,SS下降到50mg/L以下,总氮含量在20mg/L以下。另一类为采用浮游生物法,是通过漂浮在污水中的微生物氧化作用,可使BOD下降到10mg/L以下, SS下降到15mg/L~50mg/L, COD下降到50mg/L以下,总氮下降到10mg/L~15mg/L以下,总磷下降到1.0mg/L以下。该污水处理装置体积小、成本低、操作运行简单, 适用于农村。一般每1000人建立一个污水处理厂,最大处理量10000人左右的污水,处理后的污水水质稳定,大多灌溉水稻或果园,或将其排入灌排渠道,稀释后再灌溉农作物。

5.生态厕所技术

生态厕所最早见于日本,是在座便器下方建造一个长方形池,池内填充锯木屑作为载体,并辅以较小的动力搅拌,借助于好氧微生物的放热发酵,将排泄物转化为无臭味的气体(水和CO2)和较干燥的有机肥。生态厕所不需要用水,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厕所内无臭味,不需要淘厕所;有机肥回用部分解决了化肥施用过多的问题,减少了对水体的污染。

6.活化器生态处理技术

活化器生态系统最早出现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用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其技术基础是活化技术,利用动植物和细菌同时对污水进行处理。其处理过程为:污水进入封闭在地下的无氧箱,空气由底孔吹入,在氨氮和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为硝化物;然后进入生物综合池,池中的藻类、单细胞有机体等一系列丰富的生物混合体,将对水中的营养物继续分解;最后流经湿地,通过植物根系作用及沙石的过滤,硝化物在此转变为氮气,污水得到净化。该系统基本上是一模拟自然的过程,在河滩、池塘和沼泽等湿地间实现废物循环再利用,有占地少、费用低、美观耐用等特点。

7.“生物+生态”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

东南大学李先宁等人,针对低成本处理、高氮磷去除要求, 在江苏省宜兴市大浦镇沿太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区14个村,具有明显的冬冷夏热气候特征等条件下,采用生物和生态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以开发和研究“厌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技术”3项污水处理核心技术为中心,结合7项辅助技术,把污水处理与农村村落微环境生态修复、生态堤岸净化、农田灌溉回用和景观用水需求等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把在示范区复杂条件下研发的针对性较强的各单项技术,根据不同实际条件进行优化组合与系统化,形成适合河网区农村生活污水和初期地表径流的“生物+生态”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的集成系统。该系统操作简便,能耗低,而且厌氧、接触氧化和人工湿地都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出水效果也较好,适合在有一定高度差的南方农村使用。组合工艺中接触氧化池最佳停留时间为18.7h,对分散的农村生活污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实验水质下,COD、TP、TN的平均去除效率可达60.4%、73.5%、83.9%,出水平均浓度为37.88mg/L、0.36mg/L、5.28mg/L,均能达到或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的一级A类标准。

三、展望

按照当前的发展趋势,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将得到大幅度提高,与此相比,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处理能力十分有限。鉴于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对当前国家减排战略、新农村建设及改善农村地区水环境质量等的重要意义,预计下阶段小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将成为下阶段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尽管在推行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从我国城镇污水处理领域的发展以及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是未来我国污水处理发展的重要领域。

四、结语

我国广大农村与大中城市相比具备发展生态工程的独特条件,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农田灌排渠道以及小城镇附近的废地、荒地、废塘、洼地或沼泽地、滩涂等来发展各种生态处理系统。在污水处理上应因地制宜地将处理与利用相结合,实现污水的无害化和资源化,进而实现水体的良性循环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系统的广阔发展,对改善农村水环境、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五、参考文献

[1] 孔繁翔. 环境生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君丽, 刘春光, 斯东林,等. 我国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存在问题及对策[D].农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天津: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2008, 10.

[3]张克强.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 [M ].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术出版社, 2006 .

篇4

关键词 污水;人工湿地;农村

在我国,目前共有60多万个行政村、250多万个行政村、共居住着至少2亿多住户,8亿多农民。农民的劳动收入和生活质量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国策制定的主要方向。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的劳动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和人均购买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有力刺激了内需,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创举便孕运而生了,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型农村要求,并且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建设目标,而在此之中、农民的日常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回用便成为了整个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 我国农村的现状排水制度

1.1 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的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日常的洗涤用水、厨房炊事、粪便以及蓄养牲畜。其中,日常的洗涤废水占据了绝大比重。众所周知,农村的分布主要受到水源分布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当中,农民对于水源多数都是抱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态。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之中现在并未有合理的生活污水排放措施,多以直接洒向地面的方式,因此往往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再者,农村传统的污水排放方式往往是随意排放,侵入土壤,寄希望于依托土壤的净化和再生能力解决生活污水的问题,其实这是不切实际的。由于农村人口数量较大,产生的废水主要依靠土壤自身的净化已经无法承载,日常生活废品的随意堆放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壤的土质,进而影响了周遭的水源水质,破坏了生态平衡,水土的流失更是成为了这一时代的重大考题。农村生活污水的妥善处理正逐渐成为广大农民的急切希望。

1.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现状

除了直接洒向地面的方式,农村的生活污水的主要处理方式还包括明沟和灌渠的方式。明沟的排水方式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还有农药,以及牲畜的粪便等其他农村废物废水的随意排放,每到晴天的时候、便到处恶臭难闻,严重的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降低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各地新农村发展的需要,部分地区卫生器具取缔了传统的旱厕,污水管道的排放方式也得以应用,然而灌渠的使用一方面往往会影响灌溉水的水质,另一方面甚至对日常的饮用水也会造成相当大的破坏作用。

由于以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不齐全,农村的生活污水很难得到行之有效而且生态环保的解决。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政策的有效实施,一些天然的污水处理方式也在许多地方得到推广,大大的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品质。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别性,这种方式无法在全国统一施展开来、因此,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特征,我们往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的使用资源并且使资源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

2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

由于农村居住相对分散,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千差万别,采用统一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绝无可能,而是应该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才能更有效的解决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

2.1 因时制宜,不同的时间采用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

这种污水处理方式只要适合于偏远的和疏散的农村村落。根据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冬季可以采用直接洒向地面的原始方式,春夏秋季则应该采用充分的利用沼气池的排放方式。这就使得在春夏秋季的生活污水处理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更能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沼气池是重要的天然气的诞生地,充分的吸取沼气池的能量,往往可以带动一个地区的发展。日常生活应用的煤气被天然气所替代,农民的日常支出减少,收入便会相应的增加、进一步的刺激内需,促进经济的二次发展。而且,生活污水对于沼气池的形成和发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刻,日常的生活污水已经不是废弃的物品,而是以一个重要的生产资料的姿态主导着农村人民的生活方向。这种方式是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比较适用的生活污水排放举措。当然,因时制宜是解决生活污水排放问题的重要标准,只有把握了时节的不同和共同之处,采取不同的处理举措,往往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

近年来,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饮用水源保护得到高度重视。一是狠抓了合格(规范)饮用水源创建。共有55个饮用水源地通过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验收,12个饮用水源地通过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验收,全面完成建制乡镇以上合格饮用水源创建工作。二是加强了对饮用水源水质的监测。各级环境监测部门长期坚持对全市35个乡镇以上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例行常规水质监测。针对去年7月以来,姚江梅林水厂上游、慈溪梅湖水库、东钱湖、肖镇取水口及部分内河出现藻类快速繁殖等异常情况,建立了饮用水源生物监测网络,对全市39个主要饮用水源地实施藻类监控监测和污染预警。三是加大了饮用水源地的环保执法力度。全面排查饮用水源地90多个,共取缔了26个位于水源地附近的违法排污口,搬迁了9家有环境污染隐患的排污企业,关闭了27家位于饮用水源地附近的畜禽养殖场。奉化市取缔了横山水库内嫩竹造纸料塘565只和155家造纸作坊;鄞州区分别关闭了横溪水库上游10家排污企业、皎口水库上游2家水煮笋企业。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督促解决了一批水源地环境难点问题。去年,江北区英雄水库养猪场搬迁工作被列入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通过市人大政协督办,市领导实地视察,已取得实质性成效。今年,又将北渡取水口附近区域的工业企业污染整治列入鄞州区生态市建设工作重点任务,并作为评优的否决指标。

(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初见成效。一是全面完成了禁养区关停搬迁。以宁波市《关于开展畜禽养殖禁养区域划分工作的通知》(甬环发〔2003〕17号)和《宁波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技术报告》为依据,各地加快实施了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搬迁关停,并落实相关补偿政策,对拆迁的畜禽舍按建筑结构实施每平方米30-120元不等的补偿,对按时或提前完成关闭拆迁的,再按补偿标准给予10%至25%的奖励。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较好保证了各地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点)搬迁关停。二是积极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市政府连续两年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列为实事工程,同时纳入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投入资金近2300万元,全面完成生猪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各地在规范整治的同时,也相继出台了不少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鼓励扶持政策。如鄞州区对畜禽养殖污染实行零排放处理的规模养殖场投资的设备给予50%的补助。镇海区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费用按实际投入给予70%补助,对实施污水处理并达标排放的区定养殖小区给予每年5万元补助,对养殖场的环境改造及绿化建设给予30%补助;对区内年产商品化有机肥400吨以上的企业,每吨补助100元,农户购买本地区生产的商品有机肥5吨以上,每吨再补助100元。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力促进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摸索出不少好的治理模式。如鄞州区春光牧场无害化零排放综合利用技术,镇海区南洪养殖小区污水生态化处理模式,余姚市康宏畜牧有限公司猪粪厌氧干发酵及沼气发电工程,宁海县海联牧业、青珠农场绿丰生态有机肥生产模式,利丰奶牛场种养结合、自我消纳的循环经济模式等,已成为全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示范工程。

(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逐年推进。一是各地坚持城乡统筹,把农村生活污水纳入区域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生活污水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由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目前,镇海、北仑、鄞州区和余姚、慈溪市已将主要乡镇农村生活污水规划纳入城域污水处理系统。二是对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庄,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这几年,市财政每年列支约450万元用于扶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并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项目立项指南》,截至2008年底,全市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试点项目250多个,建成生态厕所80多座。慈溪市还出台了鼓励城乡污水治理设施投入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方案,推出了厌氧--人工湿地、地埋式有动力污水处理和纳入市域污水处理系统等三种模式,对试点项目工程,经验收合格,财政给予60%补助,有效激发了村镇生活污水处理试点的积极性。象山县推出了沟渠收集纳池--厌氧处理的低成本建设与运行模式,余姚市推出了黄家埠镇回龙村生活污水厌氧--微氧二级生化处理净化模式,镇海区推出了光明村厌氧-人工湿地生态化处理模式。三是通过建设粪便处理中心对公共厕所粪便及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慈溪、镇海等地先后建设了镇级粪便处理中心,通过专用车辆运输,集中纳入沼气池,沼气用作生活燃料

,沼液施用于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治污、能源、有机肥”一举三得的好成效。慈溪计划建设18座,已完成11座,在建7座。(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三级管理网络日趋健全。目前,宁波城乡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卫生填埋和焚烧发电方式为主,生化处理为补充,各县(市)区都建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或者卫生填埋场,同时加强了环境基础设施的城乡统筹,较好地保障了城乡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置。一是城乡一体化“三级”收集处理网络基本建立。全市各乡镇(街道)都建设了垃圾中转站,配备了垃圾压缩机和清运车,大部分乡镇建立了环卫所,村(小区)收集、镇(乡、街道)清运、县(市、区)处理的生活垃圾三级管理网络已经基本建立。历年来,市排污专项资金中用于农村环境治理、试点建设工程经费补助每年达1000多万元,主要用于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建设和装备配备。在三级网络建设过程中,各地建设和环保部门也加强了资金配套,试点总结了不少好的做法和模式。如北仑区牌门村,余姚市四明山镇、大岚镇等地的垃圾分类-生态转化-资源回收处理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问题。奉化市江口街道竺家村的门前屋后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的“三包”和定期检查考核模式,西坞街道余家坝村的保洁人员分区包干、群众评议模式,确保了垃圾清理的责任落实。此外,奉化市溪口镇还实施了生活垃圾机械化分类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二是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渐趋完善。市6区共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4座,总处理能力约为每日2900吨左右,其中枫林和镇海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能力分别为1000吨和600吨,枫林大岙和鄞州野猫岙垃圾填埋场日处理能力分别为500吨和800吨,基本能够满足市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的需要。其他县(市、区)分别都建设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产生的生活垃圾全部采用填埋方式处理,余姚、宁海、奉化3个垃圾填埋场经过省建设厅鉴定,达到了无害化处理要求,象山县正加紧进行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厂建设。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生活垃圾处理需求,余姚、奉化正开展垃圾填埋场的扩容增能工程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论证,慈溪市日处理能力达12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运。这些设施的建成,可以有效保证城乡生活垃圾的终端无害化处理。

随着我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结构性变化,正处于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而经济实力尚难以支撑污染治理需要的双重困境之中,已经到了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最尖锐和最敏感的时期,并且伴随产业转移,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加快农村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问题突出,导致平原河网水质恶化,并呈逐年下降趋势。鄞州、镇海、慈溪和象山河网大多为劣5类水质,属重度污染,完全失去水体使用功能;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下降明显,水库类饮用水源地总氮指标经常超标,部分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取水口附近藻类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供需矛盾突出,投入相对不足,建设严重滞后。一方面,农村“砸缸建厕”后,表面看解决了脏乱差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粪便的出路问题,大多数农村的老房子,没有三格式化粪池,更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公共厕所的化粪池设计标准低,加上近年外来务工人员增加较快,造成农村公厕超负荷使用。另一方面,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建设一个300户规模的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约需投入100万元以上,如包括通户管网投入,通常要超过300万元,经费不足已成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道迈不过去的“门槛”。市里虽然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项目立项指南,对项目给予一定的补助,经济实力较强的余慈地区响应比较积极,但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南三县,由于资金配套能力不足,试点项目难以安排。这些原因导致粪便和洗涤水等农村生活污水基本未经处理直排河网,污染从表象转入地下与河网,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二是水资源开发过度造成质量性缺水。主要河流源头上游都已建库拦蓄,导致许多山溪断流、河网来水不足,水体得不到更换,自净能力下降。市域现有水库供水能力约为23.2亿立方米,按此计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大于33%,其中奉化江流域开发利用程度更高,部分支流已高达45%,大大超过40%的国际警戒线,遇到枯水年份,情况更加严重。如2003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仅为29.31亿立方米,利用18.08亿立方米,开发程度高达61.58%。三是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库区群众保护水源动力不足。水源地内百姓为保护水源,经济上作出了很大牺牲。政府虽然为水源地环境整治项目进行了补助,加强了当地的环境设施,但对当地老百姓因水源保护造成的经济损失,几乎没有实质性补助。为此,在整治取缔一些当地有污染的传统产业时(如横山水库嫩竹造纸取缔、英雄水库养猪场搬迁),老百姓抵触情绪很大,给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此外,还由于乡镇工业布局不当、治理设施不够规范,少数企业违法偷排,导致了局部的工业污染;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粪便还田数量逐年下降,增加了对水体的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支撑不足,缺乏适应农村需要的、成本低廉的污水处理模式,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减量化处理技术也不尽成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二)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与污染防治配套严重失衡,畜禽养殖污染依然十分严重。全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虽达80%以上,但大量小规模和散养的畜禽养殖场没有任何治理设施,这些未经处理的畜禽粪尿,通常直排内河,导致周边内河水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周围环境,甚至引起群访事件,是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初步核算,2005年宁波市化学耗氧量排放:工业为3.64万吨,生活为1.59万吨,而我市仅畜禽养殖废水一项所排放的化学耗氧量就达2万吨以上。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禽畜污染治理投资较大,运行费用较高。据调查,通常一个万头养猪场,按标准化的粪便处理模式,设施建设至少需要投入100万元以上,每年的运转费用至少需要25万元,仅运转费用就相当于养殖场年利润的20%左右,依靠养殖企业自身难以承担,尤其是对于小规模的养殖户来说更是如此。二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污染治理动力不足。如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沼气企业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等纷纷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业环境的压力和污染,但由于政策扶持不力,对社会投资的吸引力不大,加上畜禽粪便的施用操作和直观肥效不及化肥,农民对畜禽粪便直接还田的积极性不高,某种程度助长了畜禽养殖污染。三是猪牛肉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刺激了畜牧业的无序发展,畜禽养

殖污染出现反弹趋势。各地反映,去年以来,随着猪牛肉等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养猪业倍受农户青睐,大量规模以下的缺乏污染治理设施的养猪场快速增加,畜禽粪便通常不加任何处理直排附近河网、田间。这在缓解市场猪肉供应的同时,给农村环境治理带来很大压力,群众投诉也居高不下,民间纠纷不断,造成新的社会问题。四是法律法规不全,导致执法管理难以到位。从法律层面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环保部门执法对象进行了界定,规定年存栏500头猪,3万羽鸡和100头牛以上规模的养殖场为执法监管对象。然而,从北仑、奉化等地的反映看,新增畜禽养殖污染大多为未经环保审批的小规模养殖场产生,这就导致大量规模以下的养殖场成为执法监管的盲区,造成大部分畜禽养殖废水的无序直排。(三)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对农村环境治理投入不足,农居环境的脏乱差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虽然“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向农村生活垃圾三级处理体制已经基本建立,但实际操作还难以达到全覆盖,河道沟渠垃圾随处倾倒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村容整洁,造成河道水质下降。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垃圾三级收集处置网络的覆盖面、运行效率、清理程度受制于运行成本。通常一般沿海地区农村垃圾收集成本约为每吨30-40元,转运费用在25-50元不等,加起来大多在每吨80元以上(不包括处置费用),一个2000人左右的村庄,按人均日产1.0公斤生活垃圾计算,日运行费用就需要160元,年运行费用约需6万元,但对于大多集体年收入不到10万元的村庄来说,不堪重负。特别是边远山区,运输距离远,转运成本通常要比平原地区高出1倍以上,每吨的收集转运成本约需120元,财力更是难以保障,难免存在卫生死角。二是观念认识比较落后,分类收集难以推广。由于观念、认识和习俗等原因,目前宁波城乡生活垃圾均为混合收运,收集方式主要是人工清扫、机械清扫以及利用居民区垃圾收集点集中收集,各种垃圾混在一起,没有做到分类收集,垃圾中可用资源回收利用率不高。许多有回收价值的报纸、纸板、塑料袋等没有充分回收,废旧电池、药品以及电子废品等有毒有害物质却混入城市生活垃圾,增大了垃圾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难度。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据测算1吨生活垃圾从热值衡量相当于0.35吨煤,此外,还有大量可供再生利用的塑料、纸张、金属等。由于没有事先分类,无论是垃圾焚烧发电厂,还是垃圾卫生填埋场都难以真正做到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未分类的生活垃圾因热值较低,且含有不同比例的不可燃无机物质、不可降减塑料袋等,焚烧发电时需要掺加大量燃煤,而填埋时又要占用大量土地空间,同时浪费可再生资源。三是环保投入存在重城轻农的不公现象。在生活垃圾处理补助政策方面城乡标准不一、差异较大。比如,在宁波老三区,生活垃圾运输处理费用执行的是全额补助政策,街道的压力较小;而农村生活垃圾运输处理费用则由县(市)、乡镇财政分担解决,乡镇负担较重。加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不全,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机构,基本处于无人、无经费、无装备的“三无”境地,农村环保工作无法按正常渠道落实,也是造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低的重要原因。四是废弃设施缺乏治理,环境污染依然比较严重。早期建设的填埋场设施简陋、防渗措施简单,其中的大多数简易填埋设施虽已关闭停用,但二次污染依然十分严重,蚊蝇滋生、污水横流、臭气冲天,尤其是少数经济欠发达乡镇还沿袭这种简易填埋方式,严重污染大气、水源和土壤,并产生生物性污染,甚至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饮水安全。

综合分析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源,主要在于环境管理重城轻农,环境监管体系缺位;公共投入城乡不均,污染治理能力缺乏;扶持政策措施不力,污染治理市场化难以推进;技术处理模式不当,污染治理效率低下;生态补偿不够到位,治理动力难以激发。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农村的改革发展,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村环境治理非抓不可。

(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原因复杂,具有分布范围广,随机性、潜伏性和滞后性强,管理控制难度大等特点,需要从宏观层面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做出科学的筹划,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一是要建立部门分工明确、条块协调联动、多方齐抓共管的政府工作机制。可以从市级各部门抽组成立牵头责任单位,以明确责任和年度任务形式作出业务分工。比如环保部门要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试点示范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面源污染和禽畜养殖污染治理控制工作,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技部门负责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课题的科研攻关与成果推广工作;发改、规划、建设部门和农办分工负责推进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生活污染源处理“就近、经济、效率”的原则,推进城乡环境污染治理的产业化、市场化运行。慈溪市模式值得借鉴,这几年,为探索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正常长效机制,慈溪市实施了由整规办牵头负责的“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实施意见,明确“六整治,两提高”活动内容、工作目标任务及其考核办法,经过近2年的综合治理,城乡环境得到了较大改观。二是要加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建立乡镇环保机构。当前我市农村环境保护能力明显不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制约,迫切需要建立完善乡镇环境管理网络。近几年,余姚、慈溪、镇海、宁海、象山等地逐渐在重点乡镇设立环保派出机构,环境监管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应继续予以完善。三是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农业面源污染、禽畜养殖污染治理,“百千工程”、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建设等纳入各级政府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要出台有利于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公共投入不公现象,环境污染防治的投资几乎全部投入到工业和城市,农村从财政渠道几乎得不到工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但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属性”决定政府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一是要建立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和补助力度,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镇,要逐步建立垃圾收费制度,筹集日常运转所必需的经费,要规范和完善对饮用水源保护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常投入机制,确保日常运转;二是要出台促进有机肥料生产发展和使用的财政补助政策。考虑在地方税收减免、财政补助等方面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给予大力支持,最大限度地减少化肥使用的污染。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并规范用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支出项目,切实解决南三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绿色农产品生产等方面财政扶持能力不足问题。四是要强化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尤其是对畜禽养殖,要把污染配套治理设施“三同步”建设作为新建、扩建项目的前置条件,重点扶持污染治理设施配套的规模化养殖,限制分散养殖,鼓励企业采用“种养结合、就地消纳”的模式,制订和完善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把农产品基地建设、畜禽养殖与粪便污染治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选址必须充分考虑与农业产业基地相匹配,确保就地消纳畜禽粪便,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三)要加强农村治污项目与技术的试点示范。当前,农村治污工程存在一定的技术经济障碍,急需经济适用的技术,如果简单套用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企业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就可能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农办、环保、农林、科技等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和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服务力度,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各级环保科技部门应注重开发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村庄河道沟渠整治,村庄绿化、改水、改厕以及堆肥、沼气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实用技术,加强试点,典型示范,分步推广。要加快现有成果的转化、推广,特别是针对各种

篇6

一、编制通用图集,降低建设成本

在确保装置长期安全、高效、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厌氧功能优点与池体功能设置区域优势,对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优化,保证了处理系统的长效化。通过改进,新系统处理效果可提高近10%,工程造价减少近10%,每100立方米净化沼气池减少近10个施工日。改进的系统,操作管理简单,无需能耗和专人管理。设计了12套在我市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代表性的厌氧池容积分别为20m3~600m3。的通用图集。在图集选用时,实施村只需提供由当地派出所提供的人口证明,按照每人每天产生0.1吨生活污水,污水在净化沼气池内水力停留时间以3天计,就可确定实施村所需厌氧池容积大小。另外,为方便使用,我们根据不同时期的信息价,为各套图纸编制了工程预算,供项目实施村免费选用。设计成本、预算成本、建设成本、运行成本的降低使该系统的大范围推广成为可能。

二、改进污水收集管网施工技术

1、排水管道管材对比选择。目前市场销售的排水管管材有:传统的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新型管材的硬质聚氯乙烯管(UPVC),聚乙烯管(PE)、玻璃钢夹砂管。从结构形式分有实壁管和结构管,如以UPVC为主材的径向加筋塑料管、双壁波纹管、螺旋缠绕管和以PE为主材的双壁波纹管、缠绕结构管、钢筋复合螺旋管。为遴选出适合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使用的管材,我们针对混凝土管和UPVC加筋管等进行了对比。

从表1可知,UPVC加筋管较混凝土预制管拥有诸多的优点,因此,在项目施工中,优先选用UPVC加筋管,以提高污水收集管网施工质量。

2、改进污水窖井流槽施工。早期项目中多采用平底沉砂井,污水中的粪便、剩菜剩饭等有机物易淤积于井底,致使窖井变成了小化粪池,粪便等有机物滞留发酵,臭气通过管道反冒至室内,影响农户生活。若污水窖井底部设置流槽,即“U”型槽,一方面保证污水水流畅通,无积水;另一方面污水中的粪便、剩菜剩饭等有机物能及时被污水冲洗掉等,无残渣沉积。但由于施工中多使用混凝土制作流槽,流槽的光面层易被渗水或管道内的流水冲刷掉,造成表面粗糙,不利冲刷垃圾。我们将UPVC加筋管剖开制作成流槽底部的施工工艺,不仅有效解决了流槽表面不光滑的问题,而且大大节省了施工工时,也方便了管道的日常使用和维护。

3、推广适合农村使用的窖井盖。在城市市政工程中,窖井通常使用铁质窖井盖,虽其强度大,但因其造价高,且易被偷,不适合在农村中推广使用,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在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中,早期许多工程使用工程施工队自制的混凝土预制窖井盖,形状不规则、笨重、拉环易坏、窖井盖不易开启。之后,有些工程施工队采用复合材料塑料窖井盖,而该窖井盖易老化、破损率高。而高强度钢纤维混凝土窖井盖,其强度高,易开启,且造价只有相同型号的铁质窖井盖的1/4,十分适合农村使用。

三、改进和提升净化沼气池装置

1、棕丝作为生物滤池填料。由于棕丝是纯天然的植物纤维,不会腐烂变质,只需对棕丝进行逆向拉毛处理就可作填料,它具有重量轻,质地软,比表面积大,有着极佳的微生物亲和性和附着性。棕榈树在我国南方地区广为种植,方便易得,价格低廉。因此,利用棕丝作为生物滤池的填料,并采用多层叠加的布置方式,易挂膜,可大大提高污泥滞留期,这对于处理低浓度的生活污水具有较理想的效果,更适合在农村地区推广。

2、设置拔风采风装置。应用“沉淀+一级厌氧发酵+兼氧过滤+多级生物滤池”集成工艺,采用任何单级、单一工艺的处理工艺都是不完善的。对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而言,如果采用多级厌氧发酵处理,虽然COD、BOD5降解率较大,但出水的NH3-N指标不合格;而单纯采用好氧工艺则投资大、运行费用高,操作维护复杂,不适合在农村地区应用。而采用独特的拔风采风装置,依次将沉淀、二级厌氧发酵、兼氧过滤、多级生物滤池等工艺相互配合应用,增加了兼氧过滤与多级生物滤池。拔风装置投入只增加2元/m。左右,而NH3N去除率比原来提高22.3%,大大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并降低了运行成本,适合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推广应用。

四、量化项目管理

建易管难,如何管理市政府以奖代补资金,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尤其将相关政策在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或量化处理。为此,我们在项目建设、监督管理、验收、资金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

1、强化项目“五统一”建设。为巩固和扩大建设成果,针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从2008年起,我们在工程监督管理上侧重于项目的“五统一”管理,即统一设计、统一预算、统一招投标、统一监理、统一决算。从设计、预算、招投标、监理、审核等环节人手,着重抓好设计单位实地踏勘率,严格把好设计关,提高设计图纸的实用性、专业性、操作性和合理性,同时明确规定:项目的预算和审核必须由两家不同单位进行,项目设计费用、预算费用、监理费用由市、镇街承担。这些管理措施的实施,确保了工程进度,减轻了村经济压力和村干部的工作压力,从源头上遏止了工程腐败。

2、落实四级监督管理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是一项涉及多个单位的综合性工作,为此,我们理顺关系,积极实践,对工程建设建立了由实施村、镇街、市级组成的四级监督管理制度。首先,由项目实施村村两委成员组成建立村级质量监督小组,做好项目施工期间的监督管理工作;其次,由镇街统一聘请监理单位,对镇街施工项目做好各项监理工作;再次,由镇街主要领导组成的分管部门对辖区内的施工项目进行监督管理;最后,由市治污办负责全市范围内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及技术指导。四级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确保了工程保质保量的完成。

3、严格项目四级验收制。一是市治污办经办人员与项目实施村初验。在日常监督管理的基础上,我办分管经办人员联同项目实施村负责人、施工队进行初验,检查其工程质量是否符合验收要求,初步确立验收范围。二是镇街自验。要求各镇街对自身所辖的项目村进行自验,并出具自验意见。对符合验收要求的,上报我办。三是精挑细选,确立验收名单。在市业务人员初验、镇街自验的基础上,市治污办再次组织业务骨干从 纳污率、窖井、管道、厌氧池等各个方面,对照验收标准,对项目村进行细致的检查,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限期落实整改,最终确立验收名单。四是总体验收。市治污办牵头,组织农业局、财政局、建设局、环保局、污水处理厂建设指挥部等相关部门的专家对完成建设申报要求验收的村进行总体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式申请财政资金奖励,确保政府资金的经济性、安全性。

4、实行多元化技术培训。由于部分镇街和村监督人员业务不熟悉,监管不严,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为做好治理工作,我们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理论培训与现场实践培训等多元化培训方式,对各镇街监督管理人员、项目实施村负责人和监管人员、施工人员、监理等进行了培训和技术交底。通过培训,各镇街管理人员的理论素质和实践管理水平有了大幅提升,村级监督管理人员也更精于业务管理,而且培训为各工程队提高了一个技术交流平台,加强相互间的技术交流。截止2010年底,我们累计集中培训15次,培训人数达1240人。

5、量化项目验收办法。在项目验收过程中,一个项目质量合格与否,或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项目资金奖励数额。如果只进行定性验收,则主观随意性比较大,不能完全反映一个项目质量的好坏,因此还需量化考核。为此,我们根据实施细则,在验收办法中设置了5个硬性指标,凡达不到5个指标之一的,则工程视为不合格。在合格项目中,为区别质量好坏,又设置10个指标,每个指标对应一个分值,总分100分,其中纳污率、联井设置、联井质量、管道管材、管网覆土厚度等重要指标赋予的分值最多,分量最重,占总分的80%左右。得分高的,相对应的资金奖励比例也较高。同时为尽可能避免人为主观因素影响,不同的指标由不同部门的专家打分,打完分后,再将全部分数汇总,最后根据得分情况,按照奖励标准,计算奖励资金。具体奖励标准为:污水管道按厌氧池奖励标准的1.4~2.0倍奖励,最低不低于1.4倍,最高不超过2.0倍。中间0.6倍奖励标准按实际验收得分比例换算,满分为100分得0.6倍,计算公式为:奖励标准=1.4+(得分率×0.6)。验收办法的量化对工程建设质量起到了良好的导向性作用。

五、强化后续服务

三分建,七分管。建污水处理设施与管网的同时,必须不断加强对已建成设施的后续服务与管理,确保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实现长效运行。

1、合理制定治污设施维护补助标准。在制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础设施维护过程中,为确认维护内容测算补助标准,我们深入2007年之前的各个项目实施村,实地查看工程现状,了解工程维护现状、管理措施,总结行之有效的做法。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确认污水管网的维护内容主要包括雨污分流,管道的清渣、保护、防渗、更换等为主要维护内容。为测算资金补助数额,我们以现行维护实施村的开支费用为基础,按照村的大小、维护内容的难易程度、人工成本、维护频率等,进行了反复测算,最终规定:污水管网和厌氧池日常维护按照村人口在500人以下的,每村每年2000元;501~1000人的,每村每年3000元;1001~2000人的,每村每年4000元;2001人以上的,每村每年5000元。2009年底,我们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对全市各镇街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考核,并按标准向各镇街发放了补助资金,各镇街再配套相应资金向各村发放后续维护资金,极大提高了项目村的维护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施净化沼气池定期专业维护。因净化沼气池维护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强、危险性大的特点,需请专业清掏单位进行维护。为此,我们率先聘请专业清掏队伍对全市的24个净化沼气池进行清掏,完成了2007年之前所建的所有净化沼气池的专业维护。在净化沼气池中,污泥沉淀池一般每1~2年清掏污泥一次,厌氧区内弹性填料一般每3~5年更换或清洗一次,在清掏污泥或更换填料后,需返回10%以上的厌氧区残渣料液至厌氧区作接种物之用。为确保安全,在污泥清掏过程中,我们尽量使用机械抽取池内污泥,在确需进行人工清掏检修时,专业人员必须做到打开所有检查井,向池内鼓风24小时以上,人员进入前必须带好安全防护面具、安全帽,胸前栓紧安全绳,池外专门有人监护,单人单次作业时间不超过30分钟,作业区内严禁烟火,全方位地确保清掏人员的安全。净化沼气池维护费用由市治污办与清掏公司根据池体大小磋商而定,清掏完毕经市治污办考核合格后,由市治污办支付。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专业维护,这也标志着在发挥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基础设施长效性上,已为其他地区或省市树立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篇7

一、整治目标

通过努力,到2010年底,确保完成江流域水环境污染整治各项任务,流域性污染问题基本解决,江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明显改善;印染、电镀等行业规范化整治全面完成,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城乡一体的污水处理体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置体系基本形成;小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农村生活污水、农村“门口塘”得到治理;环境污染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正常运行,CODcr、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到2010年底,在上游水质得以保证情况下,流域各断面水质总体达到Ⅳ类功能要求,其中Ⅲ类功能符合率大于50%。

二、现状分析

江全长38.39km,流域面积812.7km2,多年平均流量48.5m3/s,最小径流量3.4m3/s,按照多年平均流量计算江日均流量为419.04万m3,按照最小径流量计算,江日均流量为29.38万m3。近年来,江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2008年49次交接断面常规监测中,6次为Ⅲ类水,占总次数的12.2%,但劣Ⅴ类水达29次,占59.2%,与“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目标差距较大。经检测,我市流域主要超标污染因子为氨氮(NH3-N)和化学需氧量(COD)。污染源主要包括城乡居民生活污水、畜禽水产养殖排污、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排污。根据污染源普查数据,城乡居民生活污水中排入江的氨氮达4200余吨/年,占排入总量75%。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水产养殖等排入江的氨氮(NH3-N)约1140吨/年,约占排入总量的21%。根据江各支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氨氮浓度分布特征分析,上游各支流前溪、后溪、六都溪、东青溪、洪溪、青口溪、鲇溪和城南河的总量和浓度明显高于下游各支流的总量和浓度。城市中心区、上游廿三里街道商业、工业发达,人口密度大,排放的生活污水相对较多,是造成江上游各支流氨氮超标的主要因素。

三、整治重点

(一)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加快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第二、第四、佛堂分厂及服务区域污水干管、支管建设进度,确保第四、佛堂分厂在2009年6月前、第二分厂在2009年8月底前建成并投入试运行,2010年底各分厂运行负荷达到60%以上。尽快启动义亭、赤岸、苏溪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2011年底建成。新建污水处理厂同步配套脱氮除磷设施和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加强污水处理厂日常监督管理,确保正常运行,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加快水处理中心脱氮除磷改造工程和污泥无害化处置工程建设,确保2009年6月底前投入试运行。进一步完善城乡垃圾一体化收集、中转、处置体系,提升垃圾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处理的水平。

(二)大力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江沿江各支流前溪、后溪、六都溪、东青溪、洪溪、青口溪、鲇溪、铜溪和城南河等全面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充分利用现有水面、滩涂,建设人工湿地或生态浮岛,采用生态组合处理技术,通过资源化利用方式去除污水中的氮、磷和COD。根据堤防现状和治污要求,对部分岸线进行改造,配置河道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隔离带,提高水陆交换能力。根据水生态状况,有选择地投放草食性动物群,种植浮水、挺水、沉水植物,改善生态系统。积极推进溪沟池塘污染整治,建立全市水库、溪、河、沟、池塘等长效保洁管理制度,对部分污染严重、水草分布较少、水生生物多样性不足的溪流实施底泥清淤,努力恢复溪沟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巩固城乡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成果,严禁垃圾乱倒乱烧。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新模式,推进垃圾处置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至2010年,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0%,实现全流域水质功能基本达标。

(三)全面推进城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治理。中心城区、镇街所在地各功能小区、污水干管覆盖区域村庄,要加快完善雨污管网系统,实现雨污分流,生活污水纳入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不具备截污纳管条件的农村,因地制宜采取建设独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湿地、生物技术处置和沼气工程等多种方式,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绩效管理,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及运行效果。

(四)加强农业污染源治理

1、深化养殖业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制度,控制散养密集区饲养量,禁止用垃圾作为养殖饲料。积极推进畜牧业布局调整,加快畜牧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推广农牧结合、林牧结合、人工湿地及循环利用等生态养殖模式,修建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发酵池,处理有机垃圾等废弃物,生产沼气和有机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强化规模化养殖场污染防治监管工作,探索污染治理新技术,全面完成污染治理任务;逐步实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提高污染治理绩效。

2、大力开展化肥农药污染防治。逐步实行农业规模化种植,积极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和精准施肥,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鼓励开发使用精制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引导和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

3、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大饮用水源地、山塘水库、农村池塘保洁力度,禁止水库、池塘承包养殖,全面推广水域无投饲清洁养殖模式。在市属水库全面实施无投饲清洁养殖的基础上,镇(街)属及农村集体所属水域实施面积2009年累积达到8000亩,2010年累积达到10000亩,确保无投饲清洁养殖面积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60%以上。村村实现清洁“门口塘”目标。

(五)加强工业污染源整治

1、加大重点行业企业污染防治力度。强化环境执法,深化印染、造纸、电镀、食品酿造、医药等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加强环境监管,完善重点排污单位和重点区域的巡查、检查制度,增加监督检查和监测频次。进一步完善企业治污设施,规范企业排污行为。对超总量排污的单位,依法实施限产、停产。

2、加强开发区环境监管。理顺开发区环境管理体制,杜绝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批建不一、批小建大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快推进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化改造,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在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培育扶持50-100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六)建立环境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

提高应急装备水平,培养应急监测队伍。加大环境监测和应急装备投入,建立环境质量监测监控网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能力。提高应急监测能力,配足应急监测所需设备。建立完善流域应急监测网络,健全环境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应用现代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收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数据,建立市小流域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为全市流域环境管理提供信息服务。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完善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完善环境安全预警预测系统和环境污染应急处置及信息传输系统。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小流域水环境污染整治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镇街、部门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出发,认真落实,把整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市委、市政府成立市小流域水环境污染整治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做好督促协调。各镇街、部门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加快开展工作。环保、水务、农业、建设、国土等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破坏水环境的违法行为。建立小流域整治工作月报制度,定期督查工作进展,及时通报各镇街、各部门整治任务完成情况。

篇8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 节能措施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391-01

1 引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给排水工程在改善人们生活,提升城市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给排水设施不合理,就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并且污染环境。如何实现节能减排,创造无污染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位市政给排水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2 市政给排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2.1 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编制滞后,不确定因素多。在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过程中,往往出现道路要求尽快建设,而设计所需的给排水工程规划没有编制或正在编制中,出现了一些给排水工程不能与道路工程同期设计,同时施工的现象,从而造成道路建成后的重复开挖浪费;有时设计完成后,或给排水工程已在施工中,给排水工程规划由于各种原因需要修改,同样造成了设计的重复工作和工程改造的浪费。

2.2 现状排水体制不合理。长期以来在我国城市老城区给排水体制都是采用合流制来将生活和生产污水及雨水进行收集,然后送入到污水处理厂进行技术处理,水质处理合格后才能进行排放。这对于防止水体污染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利用合流制需要较大规模的污水厂,建设成本高,不利于节能减排的实现。

2.3 给排水设施中硬件设施落后。我国现在运行的城市排污管网中有60%以上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敷设的,材质主要为混凝土、铸铁管、陶制管以及暗渠等,大部分年久失修,管道腐烂,经不起温度的变化、各种腐蚀、地基下沉、地面负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漏水严重。管道系统对严密性的要求十分严格,有些地方新建排水系统,受地质条件影响,选材受限,大部分采用混凝土管或钢筋混凝土管,水泥管重量大,施工时耗费人力物力,且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不能保证管道的严密性,以至于管道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出现漏水、渗水的现象,污染环境,而水泥本身又是污染严重的高能产品。

2.4 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现阶段我国小城镇很多地方没有排污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率还达不到10%,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处理率更低,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污染环境,而且使得大量的水资源无法得到净化处理之后再进行循环利用。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也存在较大的难点:首先是处理技术不够成熟;再就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建投资及运行费用较大,农村经济实力以及技术力量很难满足常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技术要求等。

给排水工程作为市政工程重要分支之一,其工程耗能占据市政工程总消耗的比例很大,同时对生态环境也会有严重的影响。我国的能源及资源极度短缺,这些问题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极为不利。所以要合理的降低给排水工程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相关技术人员要从源头控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最终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3 提高市政给排水工程节能的措施

3.1 应重视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编制的超前性。城市给排水规划应提前编制,并应具有科学性,应进行全面的技术和经济论证,避免片面因素干扰;并且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应重视给排水规划实施的严肃性,需要做修改时应充分论证。这样在做市政给排水设计时就有据可依,能获取准确的规划资料,合理确定管径及高程,尽可能将市政给排水工程与道路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避免道路重复开挖或改造新建管道。

3.2 加强老城区排水体制的改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现状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为分流制排水系统,或对初期雨水进行截流。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费用,而且可以节省占地面积,从而实现土地上的节约。

3.3 选用新型管材。加强对老管道的更新改造,且采用新型节能环保的塑料管材。这种管材不仅具有良好的防腐性,自身重量较轻,过流能力大,密封性能好,更便于施工,而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经济型较好,利用这种管材来进行污水排放,可以有效的提高管网的运行效率,实现节能的目的。

3.4 应全面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要加强给排水净化处理系统,对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进行循环调配,生活用水通过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可以达到水源净化的要求,通过净化的水资源能够应用于工业生产,从而改变水资源“一次性”使用造成的浪费。这就需要设计人员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开发高效、低能耗、低成本的污水资源化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引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工艺,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投资力度,除了采取国家扶持、地方资助的方式外,还需要多渠道凑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与运行的资金,建立专项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为保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顺利运行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给排水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不仅需要确保工程的质量,而且还要使其设计时实现最大程度的节能,与当前时展过程中节能的主题相符合,同时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做好城市给排水节能设计,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也是给排水设计的重要任务。

4 节能措施在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4.1 对于给水的节能措施。1)充分利用市政给水管网压力,采取分区给水方式,可以减少二次加压能耗。例如某城市市政给水管网压力为0.28MPa,则六层以下楼层可采用市政管网直接供水,六层以上采用变频供水设备供水。这样既不浪费市政管网余压,又不至于使低楼层管网压力过高,避免造成超压出流,也节约能耗。2)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能等。例如利用太阳能制备生活热水,这种将太阳能资源和给排水设计结合起来的做法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还能使传统的能源消耗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

4.2 对于排水的节能措施。1)在污水处理上,市政排水工程要根据污水水质和回用水水质的要求,对水处理单元进行多种组合,通过技术经济比较来选择最具有经济价值的污水处理流程。2)对于污水提升泵站,泵站节能方法主要有:合理的配置水泵及控制系统,适当设置一定的调蓄容积使流量均衡,以减少水泵的启闭次数;根据扬程和流量的大小选择效率最高、最合适的水泵;采用软启动减少对机电设备和供电电网的冲击,降低对电网容量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减少能源的消耗;采用变频技术等。3)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经过严加计算,对往年数据认真分析,将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做预期处理,在城市水位猛增的时候,可以快速解决洪水的排放问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3 开发利用新型水资源。1)加强对于雨水的的收集利用,雨水经收集、储存、就地处理后可作为冲洗、灌溉、绿化和景观用水等,也可经过自然或人工渗透设施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2)将海水淡化,通过对海水进行淡化、过滤使海水中含矿比例下降,去除海水的咸味。目前海水淡化主要使用在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方面,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淡化技术的发展,海水淡化会对城市供水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

5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给排水设计上的优化,可以有效的实现节能的要求,同时在设计时还要充分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确保设计能实现最优化配置,在每一个环节实现节能,这样才能确保市政给排水工程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实现节能的目标,从而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的持续发展。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进一步研究出更好更高效的节能技术,向着更节约努力。

参考文献:

[1] 冯仰新.建筑给排水节水节能新技术创新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版).2011(21).

篇9

一、关于宜居乡村建设。

(一)以“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大力推进白鱼河综合治理工作

“水清”。一是从严从实落实“河长制”。将白鱼河按堰口管理分为四段,每段按照“一段一策”原则,安排专人进行日常管理维护,并定期对河段长及巡护员工作进行督查。二是河道清淤。对白鱼河淤泥及河内垃圾进行机械化清理,目前已完成清淤800余米,并配合相关部门对白鱼河河道进行整治,三是水体管理。汛期来临前对白鱼河6处防洪险工险段进行检查,安排专人对险工险段进行日常巡逻维护,同时,全面排查清理河内阻碍泄洪的废渣、悬浮物等。

“岸绿”。一是政府主导。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按照生态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建设沿岸生态屏障。二是引入资本。采取“柔性治水”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入1个社会资本,在河岸种植树木,目前已完成河岸绿化种植200余米。三是群众参与。在植树节、五四青年节等重要节日,鼓励带动当地村民、志愿者等100余人参与植树活动,目前已种植树木300余棵。

“景美”。采取“1+3+N”的模式(1即白鱼河生态屏障绿化带,3即3个节点,N即多钟模式、多种资金参与,并带动群众共同参与),依托白鱼河生态景观绿化带,建立以蔬菜、青花椒等农作物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核心区,以农耕文化、观光农业为主的农家生活体验区,以亲水娱乐、餐饮休闲、康养为主的农旅结合产业区。目前,通过引进社会资本的方式,第一个节点已经启动,并正在积极对接康养项目。扎实贯彻落实“河长制”,对白鱼河按堰口管理分为4段落实专人进行日常管护,并筹集资金人力对白鱼河麦黄堰至菠萝堰段进行河道清淤和生态河提整治。完成白鱼河左岸800米绿道建设,流转土地100亩,引入项目,以项目带动乡村经济。

(二)采用生态分级净化处理措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

在启动院落改造工作前,乡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院落改造承接公司经过调研及宣传,特别是本地如何推进“厕所革命”,进行意见征求及情况摸底。当地农户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的生活污水大约是250升,每户按3个人算,每户每天产生约750升生活污水,26户每天大约产生19.5立方的生活污水,由于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生活污水直排、雨污不分流且污水管网(池)无法覆盖或建设成本过高等现状,该院落改造中一个重点就是要解决生活污水处理问题。

为有效解决生活污水处理难题,乡因地制宜,结合菠萝堰院落改造,按照“湿地模式、集中处理、生态降解、分级净化”的总体思路,增设污水处理管网,完成院落26户“冲水式”厕所改造,将生活污水集中引入生态分级净化池,通过沉淀、过滤、氧化、水生植物净化等方式,进行净化处理,经处理后的水质可直接用于周边绿化林灌溉。同时,对院边原有沟渠进行改造,将雨水引入院落周边沟渠,并引入流动水源,实现雨水及沟渠水的外部循环,确保院落周边沟渠水质清澈。

二、关于生活水平提高

改造老旧院落外貌,实现老院子穿新衣

通过村民自筹,乡财政补足的方式,耗资40余万对菠萝堰老院子进行风貌改造,全面完成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升级,配套建设了停车场、景观台等,并通过翻新村民围墙、更换老旧大门、硬化院落内部道路的方式,使院落整体形象焕然一新,形成一幅山水画的新面貌。

三、关于乡风文明善治

(一)增添休闲娱乐设施设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增添各类健身器材,石桌石凳等丰富村民生活,绘制“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墙体画,提升院落整体文化气息。

(二)成立议“是”小组,创新院落自治机制

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参与性,经过广泛征集村民意见,最终在菠萝堰成立议“是”小组,由白鱼村党支部及村委指导,在26户村民中推举5名代表成为议“是”小组成员,设置组长1名,组员4民,负责院落日常管理及院落公约执行监督工作。同时,在议“是”小组领导下,经过院落村民会议的讨论,确定了八项通俗易懂的院落公约以及众筹共享的院落保洁机制。

篇10

藤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发达。作为“全国千强乡镇”,藤桥镇工业经济发展迅速,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资源优势,并具备良好的生态建设基础,区内拥有国家级生态乡镇——双潮片区,以及2个省级生态乡村——临江片区和岙底片区,并于2011获得了省级生态镇称号。藤桥镇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成效及特点:

(一)组织管理构架健全

藤桥镇自确立生态文明创建目标后,迅速成立了生态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藤桥镇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各司其职,认真组织生态建设规划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建立驻村干部挂钩环保责任制、生态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等上下联动机制,协调解决生态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重大问题,确定各阶段的重点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人负责调处生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基本实现项目化操作,并有完善的工作通报制度和交流制度,定期向区生态办上报信息动态。

(二)生态创建基础扎实

藤桥镇现已创建区级生态村39个,创建率达44.8%;创建市级生态村37个,创建率42.5%。去年,藤桥镇建设美丽乡村4个村(江池村、江心田村、金岙村、底山根村);美丽乡村精品线创建1条;市级历史文化村落申报1个,区级历史文化村上报10个,续建美丽乡村3个;美丽浙南水乡申报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主体及管网配套工程、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等五个方面正在不断进行完善,生态环境质量逐年得到提升,生态满意度调查中公众满意度较高。轻工园区污水处理厂主体已经建成投入运行,园区内所有企业和周边村落的综合污水均已经接入污水处理厂,老镇区的五个村主管网工程已经完工,总体纳管率已经达到预计规模的60%以上。

二、藤桥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较为滞后

藤桥镇目前的污水收集系统尚未完善,仅有少部分污水管竣工,雨污合流现象严重。且由于市政配套管网的滞后,导致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排到河流、水渠、池塘。污水处理方面,藤桥镇接驳镇区(除轻工产业园区一期),包括新藤社区、藤南社区、南雅社区和岙底社区、戍浦社区部分村等处的藤桥污水处理厂,目前仍处在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编制阶段,项目业主尚未明确,项目的规划、用地、环评等手续也还在办理中。此外,仍有8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还在在建过程当中。综合垃圾处置方面,村镇级小型生活垃圾处置终端建设乏善可陈,横向对比浙江大多数村镇,都建有村级厌氧(好氧)垃圾处理终端,通过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即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在家门口进行消化。由于垃圾处理终端未及时跟进,依托现有的转运途径进行外运处置,致使不少环保意识较差的村民直接将垃圾丢弃到河道、农田,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藤桥镇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分为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尤其是内源污染较为严重,化工厂、造纸厂以及零散在各个村落的小五金加工厂,再加上农民集聚区的生活污染,整体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藤桥镇内河水质较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等指标均达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KGB3838-2002)中的III类水体标准,基本上为劣V类水质。工业固废及居民生活垃圾无法得到有效处置,企业非法偷倒、焚烧工业垃圾现象以及生活垃圾任意倾倒和堆放现象普遍存在。

三、藤桥镇构建生态文明的建议与对策

(一)科学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一是科学谋划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成套工程,需要政府发力、市场给力、百姓合力,藤桥镇政府要将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确保经费得到保障。用好用实各项农业项目扶持资金,积极争取市区两级财政、生态办、农办专项基金向藤桥镇倾斜。二是明确专人负责。大胆任用专业对口,经验丰富,并对基层农业发展有一定理解的人员来承担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做到农业建设与生态发展齐抓共管。三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划。从长远发展来看,应该针对生态农业制定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在蓝图指导下逐步实现发展目标;从措施保障来看,应从资金投入、绩效考核、统筹协调、生态补偿、招商引资等方面制定相关办法,为藤桥镇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导向。二是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力度。通过合理编制区域旅游规划,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定位近郊旅游经济,充分发挥“山水及用地资源”的优势,带动藤桥镇旅游休闲及其配套产业的整体发展。打造现代都市后花园,合理开发龙娘山、西洲岛、藤岩雅山、龙行峡、仙人谷等景区生态资源,使这些“天然氧吧”发展成为都市休闲游步道;建立户外运动拓展基地,通过与温州市户外运动俱乐部进行合作推广,建立藤桥镇户外运动拓展基地,制订合理的户外休闲线路,挖掘藤桥镇龙娘山、白脚坳、岙底龙行峡至泽雅林岙、双潮西坑村至岙底等穿越线路优势吸引广大户外爱好者来藤桥组织活动;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藤桥镇的红色旅游参观点进行包装策划,打造藤桥镇“红色之旅”一日行精品线路,在向全社会推广这些基地的展示教育意义的同时,丰富本地旅游的多元发展。

(二)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深入实施《鹿城区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鹿城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业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烟尘整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控制等六大行动。严格实施黄标车限行,通过持续开展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确保村镇建设绿色工地有序推进。藤桥镇今后应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依托标准件、制鞋等为基础的生态产业链,逐步转变高耗低效的传统工业模式,突出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全面降低工业企业的能耗。二是加快推进水污染治理。狠抓区域内重点污染源整治,巩固沿河沿岸直排企业和畜禽养殖场搬迁和取缔成果。加快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建工程项应严格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接入、管网建设和终端设施建设,尤其不可忽视农户户厕的改造和雨污分离的截污管网建设,要实现农村的人粪尿、洗涤、洗浴和餐厨废水集中收集,经处理后达标排放。

(三)着力加强环境监管力度

一是强化企业环境管理。坚持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禁止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工艺和装备引进,同时积极做好与建设项目投产后的环境管理的衔接,确保增产不增污,把对环境不利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以此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克服新的结构性污染产生。继续深化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善排污申报制度,按照国家综合排污许可证要求,严格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加大对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力度,坚决查处不达标企业;加强对现有治污设施的管理,确保重点污染源的达标排放。二是加强固体废物治理。在完善固体废弃物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的前提下,重点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管理工作。积极支持生产工艺革新的研究,鼓励清洁生产工艺,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建成藤桥镇工业固体废弃物信息库,并相应制定出工业固体废弃物交换的管理办法和鼓励工业固体废弃物交换的经济政策,促进和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废弃物交换利用。对于危险固体废弃物要严格管理,落实有毒有害废物的申报登记工作,进行分类单项收集存放和集中处理,并对其产生、收集、贮存运输、无害化处理等环节进行专门化管理,实现无危险废物排放。

(四)全面推进生态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