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论体能训练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中职教育;体能训练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87-03

一、概述

当今职业教育普遍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通过良好的校企合作渠道,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率。但随着社会进步、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中职学校已逐渐认识到了单纯提高教学质量的弊端,在学校逐步有针对性的开设了德育、就业指导等课程,个别有条件的学校增加了心理咨询服务(包括就业前学生焦虑情绪的心理疏导),起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是在开设这些新课程的同时,我们往往忽略了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具有良好身心素质和综合技能的各种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所以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对于煤矿类技工学校,学生由于体能欠佳给从事煤矿井下作业带来了诸多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对中职类学生普遍存在的体能问题做以下分析。

二、中职学生体能欠佳原因剖析

1.教育主管部门的忽视。以前,教育主管部门一直没有出台有关中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各类中职学校一直以2007年公布的《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中相关年龄段的测试项目作为学生运动能力的量化标准,有的学校则是采用《高中男、女生身高、体重、肺活量评分标准》、《高中男、女生各测试项目评分标准》来评定中职学生运动能力及健康状况,尽管学生都处于同一年龄阶段,一方面但由于后期就业方向、就业环境的不同,显然参考这些标准不全面也不是很恰当的。另一方面由于参照的标准各不相同,对学生的运动能力量化标准呈现出自主性、随意性,对学生体能测试结果出现参差不齐的现状。

2.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偏差。现在社会上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一般来说评价学生体质健康的标准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健康状况和体能素质等几个方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和学习都片面地认为,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身体没病没灾的,孩子的身体就算健康,根本没必要督促孩子去参加体育锻炼。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下降,最终导致学生体能的下降。

作为中职学校来说,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使得上中职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多数学校逐年进行扩招。由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占地面积有限,使得学生的活动范围在逐年缩小,基础锻炼器材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而综合的训练器械由于维护量大、地面有限,由于体育器材的相对匮乏,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训练,最终造成学生体能的下降。

3.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导向偏离。对于毕业后大部分直接进入社会的中职生来说,具有良好的体能素质与学校的教育息息相关。所以生产实习教学法明确规定,中职学校生产实习教学的三大任务即:培养学生全面掌握生产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发展学生能力和体力,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其中发展学生能力,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运用知识,独立的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但个别中职学校为片面追求教学质量,只求好成绩、高技能,而忽略了学生的体能锻炼,最终使学生因不适应高强度劳动而被淘汰的局面。

4.中职学生自身的问题。我们学校每年对招生来的新生都要进行军训,据据教练反映现在学生总体耐力、素质都相对较差,主要表现为下肢爆发力弱、上肢力量不强、身体协调性差,耐力也需要提高。在一周的军训中,训练强度并不是很大,尤其是女生只是做一些简单的练习,如左右转、蹲下、齐步走、站军姿等动作,可是还是不少学生纷纷病倒,甚至出现了站在太阳下不到10分钟就晕倒的情况,其体质着实令人担忧。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学校招生进来的学生,普遍都是初中毕业生,年龄相对较小,且多为家里的独苗,意志力和体力都很差,而且自控力都相对较差,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偷懒是常事。日常学习中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就叫苦连天,有的干脆就请假借此逃避劳动,造成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给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有的学生勉强毕业,可就业单位的一般性中强度工作,却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率,给学校、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第二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不高。现在社会上各种娱乐设施、品种名目繁多,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娱乐方式的选择,而不单单局限于体育锻炼。而舒适的家庭环境、平时娇生惯养,室外活动的日益减少是造成学生体质差的原因。很多学生把自己整天关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睡觉,一整天不出家门,更不要说参加劳动和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是不言而喻的事。

三、如何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

针对以上分析的原因,笔者就其学生的体能训练有几点建议。

1.督促学校逐步建立健全中职学生的体能健康测试标准。建议中职学校参照学校专业工种工作岗位适应程度和承载劳动强度,组织专业人员建立学生岗前体能量化标准及等级标准,对学生的体能测试做到有据可依,使得学生能及早发现体能的不足,能积极的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2.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中职学生的体能训练意识。学生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体能的支撑。作为中职学校在日常体育教学和实习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体能(包括体力、强耐力、动作协调及灵敏度等)。在日常的体育课中,体育老师可针对当前学生体育意识淡薄的情况,在日常教学中培养积极、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此外体育老师可结合学校各专业的劳动强度,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身体协调能力和身体耐力的训练,在训练中结合科学的原则,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使得学生的体能得以逐步提高。

在实习教学中体能训练中要根据学生年龄体征和个性特点,注意劳逸结合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相互交替,促进学生身体各部器官及其技能的发展,增加学生体质,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生产技能的提高奠定生理基础,这是实习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近几年来,我校也逐步加强了煤矿工种学生的体能训练,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进行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对采煤掘进工种开展体能竞赛,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路线让学生负重进行徒步赛跑,对学生的意志力和忍耐力方面是一个很好的磨练,参加的学生无一人放弃比赛,全部按规定完成比赛项目,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平时注意加强思想教育和体能训练的结果。

3.中职学校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严重匮乏,也是导致学生体育兴趣缺乏、体能下降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我校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但学生的人均占有量却很少,真正提供学生自由锻炼的公共场地不多。我想随着我国国民意识的增强,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新的历史时代下中职学校必将培养出健康、富有朝气的新一代中职生。

篇2

一、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计划性

NBA著名教练哈里斯接手中国男篮之后迫切提出3个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体能和力量训练计划,并认为这是现在中国队最需要解决的。这说明体能训练的系统性与计划性对当今篮球运动的重要性。我国青少年篮球体能训练缺乏系统计划性。第一表现在训练计划和安排不合理,体现在训练方法和手段简单雷同,少年训练成年化,成年训练简单化。第二表现为在联赛期间缺乏体能训练。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大量消耗而影响身体恢复、影响比赛竞技状态。这种指导思想导致跨年度联赛只消耗而没有体能补充,到比赛中期,运动员就把准备期所储备的体能基本耗尽,真正到了赛季的关键时刻,体能出现了亏空,高质量的技战术也就无法保证。没根据个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长期一个标准或模式进行训练,比较单调枯燥,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这样不仅没有多大成效,还容易造成由过度疲劳引起的一些意外伤害。

二、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脱节

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是运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训练,以增进运动员健康,提高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促使运动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专项体能训练打好基础。专项体能训练是采用与专项有紧密联系又密切相关的专门的身体训练,改善与专项运动成绩直接相关的专项运动需要的素质,以保证掌握合理的专项技术、战术及其在比赛中有效的运用。一般体能训练是为专项体能训练打好基础。专项体能训练又是专项运动能力改善和提高的基础。我国篮球体能训练存在的不足是一般体能训练过多,专项体能训练过少。当一般体能达到一定水平后,就需要进行专项体能训练。而我国各级球队体能训练方式与要求常年不变,训练没有针对性,使一般体能无法向专项体能过渡与转换。运动员弹跳高度取决于两个因素,即起跳力量与起跳速度。我们采用一般体能训练蹲杠铃的方法来发展起跳力量,但专项素质要求起跳速度要快,国外球员就特别重视专项速度力量的训练。我国还有一些运动员在训练中没有注意一般体能训练,过多的专项体能训练虽然可以直接提高运动成绩,但由于忽略一般体能训练的基础作用,造成训练时难以承受较高的负荷,最终影响竞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训练方法、手段简单负荷结构不合理

从生物适应理论的角度来看,影响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训练方法、手段和训练负荷。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确定了机体接受刺激的部位,而负荷的大小则决定了对某一部位刺激的程度,训练方法、手段的正确选择和负荷大小的合理安排才能确保体能的效果训练方向发展。只有训练方法、手段的正确选择和负荷大小的合理安排才能提高体能训练水平。我国篮球体能训练中普遍存在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与训练负荷的盲目性。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反映在训练方式的单一落后。目前,我国有许多教练员在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还是多采用杠铃训练,在练习要求上没有创新,训练效果不显著,在很大程度上也对运动员的膝关节造成了损伤。对耐力训练则单纯采用田径的组合,对训练负荷的认识则停留在练习次数、组数以及次与组间隔的组合,训练方法不科学,导致起跳过多、过频,局部负担过重,使机体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刺激,运动员体能总是保持在低水平,极易引起疲劳,致使运动员受到意外伤害。训练负荷的盲目性就是对练习次数、组数以及次与组间隔等构成没有科学体现篮球运动速度、力量、耐力的量化标准。盲目的训练使机体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刺激,练习负荷没有突出专项特点,使运动员体能总是停留在低水平。

四、在专项耐力训练中对有氧耐力的训练重视不够

多数教练员认识到了无氧耐力对篮球运动员的重要性,训练中的耐力训练多以无氧耐力为主,而对无氧耐力与有氧耐力的关系认识不足,对有氧训练重视不够。有氧耐力是无氧耐力的基础,只有通过有氧耐力训练,改善运动员的心血管机能,无氧耐力才能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也才能利用短暂的比赛间歇时间使身体迅速恢复,延缓运动疲劳。因此运动员的有氧能力直接关系到比赛中和比赛后的体力和机能恢复。有氧能力低,大赛中经不起折腾和连续大强度对抗。教练员和运动员应深刻理解,高水平的有氧代谢能力是工作运动和比赛的基础和本钱。

五、结语

针对以上的问题应意识到青少年体能的重要性,如何通过根据篮球专项运动的特点和对体能的专门要求,结合青少年运动员生长发育特点,从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等方面进体能量训练计划的实施,建立符合青少年身心发育特征、符合篮球专项运动特点的青少年篮球体能训练计划,提高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减少青少年运动损伤发生率;促进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高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力体能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文新.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2] 路泽全.我国优秀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 男子自由式摔跤;体能训练方法;优化

自由式摔跤是属于通过力量、技能的对抗类运动项目,运动员在赛场上通过直接身体接触进行对抗,这对运动员的技能和体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较强的体能训练对摔跤运动员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是突破运动成绩的关键。本文通过对男子自由式摔跤队体能训练长期跟踪,结合训练实践和体能及专项测试,从理论角度深入认识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手段的优化方案。从而为该项目体能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对于确保摔跤运动员整体体能水平,提升竞技体育竞争力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实际意义。

一、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特点

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出发,运动员的体能发展水平是由自身身体机能、身体形态、运动素质的发展情况所决定。体能训练是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使运动员在形态、技能和运动素质方面都良好的应赛能力,其中运动素质训练是竞技运动体能训练中最重要的内容。

男子自由式摔跤是通过两个人的身体接触、互相搂抱或抓握把对方摔倒的对抗运动,属于技能对抗项目。该运动项目对身体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各种动作的组合变化,要求运动员对动作的熟练掌握同时要有良好的有、无氧代谢能力。日常训练中教练员应根据规则变化以及专项要求、结合运动员个体差异,对训练方法和手段及时优化调整、进行科学全面的体能训练。

二、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优化

1、身体机能训练的优化

(1)有氧与无氧训练。摔跤运动是以无氧运动为主,有氧和无氧运动为辅的运动,主要特点就是保持相对平均功率的基础上,具有快速输出大功率的能力,在这里可将其称之爆发力。如果长期高强度的训练使运动员处于疲劳状态而得不到有效的恢复,运动就会处于训练和比赛的“疲劳期”,常会表现出“快不起来,慢不下来”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氧和无氧训练强度的控制上。研究认为,无氧训练是必须的,尤其是高强度的无氧训练尤为重要,因为它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一种直接体现;同时无氧能力的提高尤其是高强度无氧能力的保持能力,需要建立在低强度的有氧能力基础之上,否则,就会止步不前,训练质量也无从谈起,同时还会导致伤病的发生。目前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中有、无氧训练比例明显偏少,这势必影响训练质量。因此,合理地加强有、无氧训练强度是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身体机能训练的关键性问题。

(2)有氧与无氧训练的比例分配。无氧能力的提高应建立在有氧能力的基础上,尤其是低强度的有氧训练。但在日常体能训练却存在明显的“倒置”现象,有、无氧能力的训练比例失衡是制约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水平的又一关键点,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两者关系认识的不足。该项目从比赛过程来看,属典型的无氧糖酵解供能为主,有、无氧混合供能的运动项目,这是诸多研究所证实的。或许因为这一原因,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突出了无氧训练比例,过分强调无氧训练的重要性。从以往训练计划来看无氧训练比例高达80%,而有氧训练仅占20%左右。在比赛前要让运动员调整好自己的竞技状态,让有氧训练占得比例增加,让其他阶段的无氧训练有保证绝对的比例,这种比例的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运动能力,还可以极大的提高无氧代谢的水平。因此,在有、无氧训练比例上应增大有氧能力训练的内容,尤其要加强低强度有氧能力的训练。

2、力量训练的优化

(1)在最大力量基础上发展快速力量。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训练失衡是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又一个特点。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相对最大力量与运动水平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这也是摔跤运动员强调最大力量训练的一个原因,但快速力量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该项目运动员不仅需要最大力量做支撑,同样需要速度能力作保障,即爆发力是关键。

通常认为男子摔跤运动员只有掌握了最大力量就能够在比赛中拥有绝对获胜把握。当然,对于摔跤运动员不可否认最大力量的重要性,但是当这种基础力量发展到力量瓶颈的时候,运动员的其他部位的力量形式和力量表现形式则会表现出不平衡,这种最大力量则不再具有主导地位,这既是训练学的普遍规律,也是该项目对运动员力量全面要求的体现。摔跤比赛对运动员而言不仅是最大力量的较量,更需要运动员在相持对抗中具备快速转移和用力的能力,即快速力量的作用。国外相关研究人员发现,对摔跤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力量的坡度,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达到最大力值,也就是我们强调的快速力量,这就确保了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完胜对手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该项目中快速力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加强不同部位的力量训练。鉴于男子自由式摔跤的项目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部位的力量训练是提升该项目体能训练水平的又一关键。国外诸多学者曾对摔跤运动员上、下肢力量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分析,如曾带出多名世界摔跤冠军的 Myron Roderick指出,速度能力(即爆发力)是摔跤运动员成败的关键,并进一步指出尤其要加强摔跤运动员下肢快速力量的练习。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常用力量训练手段有爬绳、卧推、硬拉、杠铃片推举等,从力量发展的部位来看,主要是发展上肢力量,对下肢力量的训练主要是发展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法,并且这种最大力量的训练是增粗了肌纤维的围度,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了下肢的快速力量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对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应加强不同部位肌肉力量的训练,这种对不同部位进行的力量训练,能够改变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现状,并且可以提高运动员整体的力量发挥。

(3)加强功能性力量训练。功能性力量训练是近年来提出的新型力量训练方法,随着训练理论的发展,其日益受到教练员的重视。男子自由式摔跤是一项对运动员体能要求非常全面的运动,尤其是快速力量与最大力量。如果说力量是速度的基础,那么功能性力量就是将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因为功能性力量是突破了传统的单关节抗阻训练,并且更加注重了神经肌肉募集能力和机体不稳定状态下的动作控制能力训练,更多的强调人体肌肉的发力能力,如深层小肌群与表面大肌群的协调关系,稳定发力与不稳定发力,上、下肢的用力顺序等,这些都是对传统抗阻训练的一种扩展,对最

大力量、快速力量及力量耐力等力量的发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达到提高训练质量的目的。建议教练员在日常训练计划制定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内容。

三、结论

第一,有、无氧训练的强度和比例是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关键点。低强度有氧训练是保证高强度无氧训练的基础。

第二,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合理安排训练比例,针对性制定训练方法;合理负荷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可弥补传统力量训练的不足、预防运动损伤、促使运动员全身性力量的协调发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训练方法 训练原则

一、前言

在中长跑比赛中,运动员都指望自己跑速能胜人一筹,以便保持一种任何对手都难以跟随的跑速,取得最终比赛的胜利。为了获得这种非凡的速度能力,中长跑运动员一定要进行各种体能训练和必须的体能训练。本文从理论角度,全面地分析中长跑运动员速度体能训练的重要性,结合训练实践,提出几种中长跑体能训练的方法,期望对提供运动员的成绩有所帮助。

二、体能训练应重视均衡发展的原则

在中长跑训练中,首先必须注意肌肉群平衡发展,偏重于某些肌肉群的发展,将会产生肌肉的不均匀性,导致肌肉损伤。从运动实践中我们了解到,如果驱使运动员身体向前移动的肌肉群经常活动,那么它们的体能就会得到提高,而且也会变得更加结实,反之,如果不经常活动,那么它们便会变得松弛无力。这些肌肉群松弛无力,身体就无法保持正确身体姿势和正确的跑步技术动作。

在中长跑训练中,运动员要注意均衡发展身体素质训练。我们可以把运动员的耐力、速度和体能喻为三角形的三个均与中心点保持平衡的角,当抬高其中某一个角时,其余两个角便会处于较低的位置,若同时提高其中两个时,另一个角也会处于较低的位置。总之,同时抬高三个角是很难的,但却是必须有,通过维持耐力、速度和体能的均衡发展,运动员就能加快提高体能训练身体素质的三个组成部分。认识耐力、速度和体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日常体能训练课中,应把体能训练、发展速度、柔韧性、灵活性、伸展能力等练习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防止肌肉萎缩和动作幅度缩小。体能训练课后要进行整理活动,包括以娱乐活动形式进行一些伸展性,放松性练习,以便能维持高水平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

三、体能训练是中长跑训练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体能素质是各项运动项目的基础,尤其是快速体能是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中长跑成绩的重要途径。国内外有大量的资料表明,尤其德国运动专家研究表明,近几年来中长跑水平大幅度的提高,是骨肌代谢能力增强所致,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认为,中长跑运动员要取得优异成绩,运动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项技术外,还必须有同水平的体能素质,尤其是速度体能。例如,埃塞俄比亚名将贝克勒在2004年5000M比赛中以12′3735创造世界记录和在最后一圈跑出53的好成绩就是最好例子。由此可见对于中长跑项目来说,决定专项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是速度和速度耐力。速度耐力是基础,速度是核心,体能耐力是保障,而要实现这一途径,快速体能训练是其中最佳途径之一。 这就表明,对世界级优秀男子5000米和10000米运动员而言,就是要以不到55秒的时间跑完最后的400米。而对世界级优秀1500米运动员来说,则应以50秒以内的时间跑完最后400米,其中最后200米跑的时间要在25秒以内。中长跑运动员最后冲刺时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ATP(三磷酸腺苷),CP(磷酸肌酸)及乳酸供能系统供给的。因此,运动员必须具有相当大的无氧体能。这一事实表明,中长跑运动员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专项运动肌群体能好的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能以较大的步幅跑,而且还能在比赛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原有的步长。在力竭性的耐力和速度训练之后,合理的进行一些体能训练有助于运动员恢复体力。

四、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法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保障

当今世界中长跑的发展趋势以及运动成绩预测表明,运动员只有成功地实施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才可能提高运动成绩,目前常见的训练方法有自然跑训练法、持续性训练法、法特莱克跑训练法、间隙跑训练和重复训练法等等。

(一)“法特莱克”训练法

法特莱克训练法是瑞典中长跑教练员古斯塔•霍迈尔创造发明的,瑞典语的意思是“速度游戏”。从本质上讲,它是指在跑步的过程中加速跑与慢跑交替进行,速度比较随意的一种方法。这种训练方法是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在平原、森林、田野、沙地、山地、雪地上进行练习,运动员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加速、放松的时间和距离。

爬山跑训练是在一定距离内提高训练成果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从字面上来看,山坡跑训练是对身体素质提出的挑战,相当于在跑步的同时还要举起由于重力增加而增加的相当于体重的重量,这使得肌肉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事实上,山坡跑训练增加了肌肉的体能耐力。

综合体能训练,也就是在法特莱克跑的过程中把适合项目特征和个人特点的6-12个体能练习手段组成一个组,再依据不同性质体能之间的相关,给以科学的排序,进行不同次数和不同间隙的重复练习。例如:第一组合 俯卧撑仰卧起坐纵向劈腿双杠双臂屈伸屈膝举腿引体向上直坐高抬腿腿外展腿内收爬绳直角坐撑挂臂悬垂等。第二组合: 高抬腿跑踢臀跑跨步跑单足跳单或双足足尖上跳膝触胸双足跳挑起转体180度蛙跳双替跳绳等,通过这些训练方法对运动员体能的要求是很高的,接受训练者可以完成耗时20-30分钟的整个组合,这对运动员整体体能素质的协调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训练研究结果证明:体能训练与专项能力训练相结合,其每个手段的用力结构与技术结构相一致,对提高运动员专项速度耐力有非常显著的训练效果。

(二)沙地跑训练法

沙地跑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的益处很多,不少世界级优秀中长跑运动员都曾将沙地跑作为体能训练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塞鲁蒂手下的运动员就曾在澳大利亚海港的沙丘地赤脚进行大量的跑步训练。因此,沙地跑训练在原男子1500米跑世界记录(3′3506)保持者,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该项金牌得主埃利奥特经历过的训练中占很大的比重。遗憾的是,现在忽视沙地训练的现象很严重。非洲的绝大多数中长跑运动员开始尝试沙地跑训练,并且在环境和体能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赤脚进行这种训练,获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在沙地跑的训练中,运动员以较慢的速度就能使心血管系统和肌肉系统同时承受力竭负荷,这也是其他训练不可能具有的功能。因此运动员只要做较少的练习便可取得明显的效果。如果运动员谨慎的对待沙地跑训练,那他们还能在受伤可能性较小的情况下以多种练习形式进行训练,并且在沙地进行跑步式跳跃练习时,运动员不可能受伤。沙地跑训练能使运动员的身体更加强壮,从而有利于运动员掌握一种能使跑步动作产生更好的生物力学效果的跑步技术。而且,在草地、沙地和泥土地上进行的跑步训练具有体能训练的功能。运动员在完成跑步训练后,无须进行太多体能训练来维持各种肌肉体能的均衡发展,只要条件和环境允许,中长跑运动员都应在训练和比赛后,赤脚在松软的地面上进行一些慢跑练习,因为低强度运动中消除乳酸的速度比静止状态快两倍以上,这一点是及其重要的。

运动员长期无损伤,则必定处于训练和比赛的最佳状态,是恢复跑步运动技能所必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柔韧性的练习

柔韧性对中长跑运动员发挥速度和体能水平至关重要,柔韧性差会限制动作的幅度,从而导致移动速度下降,而且还会使神经肌肉的协调减退。不少运动员担心柔韧性练习会使他们的体能受损,正确的柔韧性训练不但不会损失体能,实际使能改善运动员的体能。体能的增强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肌肉的耐力,特定部位的柔韧性或肌肉体能的发展不平衡,运动员便有可能在比赛中惨败。 一些研究表明,增强关节部位的柔韧性,可改善其周围肌肉弹性和张力。较高的肌肉弹力可导致肌肉能量的增加,从而提高体能储备,肌肉伸展与收缩能力的提高使肌肉体能增大。最近,澳大利亚大学对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一项实验,目的是研究在肌肉弹力能量得到提高后能否提高运动成绩。实验组进行了为期八周的静力性伸展练习,而对照组未进行任何柔韧性练习。两组都继续完成他们正常的训练计划。实验组在完成正常训练课后用10-15分钟进行柔韧性练习,他们的柔韧性平均提高31.1%,最大推举(卧推)提高5.4%,专项运动成绩平均提高4.45。而对照组运动员柔韧性、卧推能力和专项能力没有显著性提高。从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柔韧性练习不仅能提高关节周围的灵活性,而且能增强肌肉体能,由于肌肉的弹力和张力的改善,使肌肉能更好地利用体能的能量,这一发展对那些运动前肌肉预先伸展的项目特别重要,对那些需要增强肌肉体能而又不能增加体重的项目也是很有意义的。中长跑运动员不需要粗厚的肌肉体能,而是需要“肌肉体能耐力”。形象地说,中长跑运动员需要的肌肉体能,要像鹿一样的肌肉体能,而不需要像牛一样的肌肉体能。鹿的肌肉纤维长,横断面小,收缩能力强,弹性好,快速耐力强。相反,牛的肌肉纤维短,横断面大,快速耐力差,绝对体能大。增强肌肉体能,是对中长跑运动员必备的素质。中长跑运动员进行的柔韧性练习是要他们实际需要的动力性伸展,而不是类似伸开手足躺在地板上的静力性伸展。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越有效,柔韧性 越好,受伤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大多数运动员都利用良好的跑步技术进行动力性屈伸练习提高体能。

五、小结

体能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的心血管耐力、肌肉耐力、速度与速度耐力、柔韧性及技术的发挥具有非常重大的促进作用。凡阅读有关体能训练的研究文章及这方面文献的人,都发现研究所得结论,更加强调体能训练的重要性。但愿更多的中长跑运动员、教练员、体育老师、科研人员都来进行体能训练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中长跑训练方法,提高中长跑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李鸿江等.中长跑[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篇5

关键词:警察体能训练;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64-04

作者简介:尹双双,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警察体育教学;刘勇,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从反恐防暴到紧急处突,从抗洪救灾到解救人质,警察的职责无时不与危险连在一起。面对危险,能否应对自如,最后全身而退不受伤害,完全取决于平时的体能储备与专业体能训练。平时训练多流汗,抓捕犯人少流血。打铁还须自身硬,没有行之有效的体能训练作为保障,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的危险就会成倍增加。要提高警察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并且打造顽强的战斗堡垒,警察学院就有必要以加强警察体能训练作为切入点,制定科学并且人性化的体能训练计划。警察体能训练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基础,如何做到科学、有效,并且为实战服务,需要我们客观地把握体能训练原则,认真研究制定体能训练计划,高度重视体能训练效果,从而使体能训练在提高警察战斗力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重点阐述了体能训练敏感期原则、力量、速度、耐力相结合训练的原则、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相结合等原则,为的是拓宽体能训练思路,改革体能训练,全面提高警察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以更好地为社会治安大局服务。

一、重视体能训练敏感期原则

力量是人体运动的首要素质,力量素质与速度、耐力、柔韧与灵敏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与速度、耐力等素质的发展。速度、耐力等素质的发展影响着力量素质的发展。他们是相辅相成的。要想有效甚至高效率地提高体能素质,不仅要掌握体能训练负荷的增减原则、循序渐进式原则、与技战术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和科学性训练原则这几个原则,还要了解和掌握并且重视体能训练敏感期原则。在不同的敏感期重点发展不同的体能素质。中国拳击队张传良等教练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研究,总结出了几条拳击项目制胜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其中,以体能为载体、速度为灵魂、以距离、时间差为突破口这几点充分说明了良好体能的重要性和速度素质培养的关键性。

反应速度是速度素质的内容之一。反应速度的敏感发展期是6~12岁,特别是9~12岁明显加快,到12岁第一次达到。12岁后反应速度增长减慢,16~20岁出现增长的第二次高峰。耐力发展敏感期,男子是10~20岁,女子是9~18岁。男子在10~20岁间,无氧耐力水平逐年增加,16~20岁增长幅度最大,也就是无氧耐力的良好发展时期。女子是15~18岁增长幅度最大。警察进行专业训练的时期一般是进入公安院校或参加工作以后,年龄段是18岁后。在此阶段,抓住敏感期结合专项训练进行有效地训练和最大效能地提高反应速度和无氧耐力。速度和耐力素质提高了,力量的爆发性和力量的持续性也就相应得到提高。入校的警员一般年龄在16岁以上,可以根据体能训练的敏感期原则,重点训练和提高警员的反应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

二、力量、速度、耐力相结合训练的原则

力量是基础,速度是灵魂,耐力是保障。力量训练一直以来是各类运动训练的重点内容。擒拿格斗中的“千狠万狠,力为根本”更是突出了力量训练的重要性。而在格斗中,警察要发挥出最大力量,需要捕捉战机,瞬间爆发出最大有效力量还击对手,在与对手相互的对峙中,能坚持到最后的就是靠力量的耐力。同时在擒拿格斗中,进攻、防守和反攻都取决于技术动作的速度,速度也是力理的补充和延伸。

从擒拿格斗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警员力量素质相来说可以,比如在俯卧撑、引体向上的力量练习时表现均可,但在力量的运用上却有“有劲使不出”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采用新的训练方法和教学方法,要求学员学习和练习拳法时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放松练习找发力顺序的感觉。第二阶段,用很少的力量找动作终止瞬间的爆发感。第三,用较大的力量,练习力量与速度的结合。即首先全身放松练习,通过柔和的动作路线和动作终止的紧张感来感觉力量发力的顺序和发力的爆发感。在找到动作发力顺序正确感后,再慢慢将引体向上中练出的力量慢慢加大释放和爆发出来。确保动作用力的合理性、经济性和有效性。在掌握发力顺序正确和动作在接触目标能瞬间爆发力量的感觉后,将力量快速释放的感觉自然也就培养出来了。肌肉放松能提高肌肉、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使动作经济,轻松自如,具有良好的节奏感,从而加快动作的掌握过程。在学员的动作达到协调、轻松、熟练后,教官再加上几分力度示范动作,学员再反复练习,根据自己的感觉慢慢将力度加上去。特别是对协调性差、力量大、爆发力好的学员,此种练习的效果会更好。刚柔相济练习动作,该放松的部位就放松,该发力的部位就发力,这样发力就活而不僵了。学员在放松的前提下,再将力度加上去,练习次数多了,刚柔相济的感觉就会慢慢体会出来。笔者在教冲拳的实践中,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用一般的分解完整示范教学,第二组用“先柔后刚”、再过度到刚柔相济的示范教学。第二组的动作协调性、发力的寸劲和发力的经济性明显比第一组要好。快慢结合。动作的快慢练习应根据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情况而定,对有基础、技术水平较高的学员多进行速度练习,对初学者或新授学员则应先掌握动作的发力顺序。擒拿格斗的速度训练主要练习爆发力和速度耐力,某一个技术动作的实施都需要爆发力,这种爆发力的培养必须结合实际对抗练习,所以要找优秀的陪练员陪练,以此来有针对性地提高专项速度素质和速度耐力。

力理、速度、耐力相结合训练,能使警员的体能训练得到最有效的提高,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练习拳法的技术动作时,多次提到腕,肘关节疼痛的问题。笔者在观察动作练习后,发现出现此情况的缘由是学生的发力不顺,爆发点不干脆,也就是爆发的力量没有完全发出来,力量倒是通过自己的腕、肘关节反吸收了,震得关节发疼。在通过多次放松练习找到正确的发力顺序和爆发感觉后,学生的这种疼痛感就消失了。

三、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20世纪90年代,体能训练的理念被引入到我国,但长期以来,我国体能训练理念仍仅局限于耐力训练和力量训练,其训练形式主要是跑步训练和大强度的力量训练。这种训练的内容就是一般体能训练内容。专项体能训练是指根据不同的专项需要来进行的特殊体能训练。比如擒拿格斗的警员在专项上,对上肢肩带的收缩力量,腰部的左右旋转力量以及膝踝各关节的控制力量有较高要求。这些力量的获得和提高,不能通过简单的一般体能训练获得的力量来转化,而是要结合专项体能训练来获得。在散打对抗实战中,不但要全面抓身体素质训练,还要抓重点训练,“千狠万狠,力为根本”、“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因此要特别重视专项力量训练,特别是下肢的力量训练。“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由此在训练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优点,练到极致,一招治敌。要练到极致,就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状况,结合专业特点,将某一种力量素质或者是速度素质练到超于常人。当然,战术在散打实战中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比如“借他千斤力,不费四两功”,就是讲的战术中的借力发力法。狙击手不仅需要别的专业所具备的一切身体素质,还需要稳定和强大的心理素质,甚至心理素质在比赛中比体能专业素质更重要。因为,在训练中要把专业心理素质放在第一位。总之,专项体能的提高是在合理安排基本体能的原则下,加大实战训练中对抗的力度、强度和难度,同时紧密结合技术动作的路线、一定的速度及力量爆发的时机,加以针对性地加强部分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结合警员不同的个性和身体特性来安排训练,将一般与专项相结合,达到提高警员专项素质水平和竞技能力的目的。

四、重视警察体能训练负荷控制的原则

在警察体能训练的方法和负荷控制上,由于受条件限制以及任务的突发性影响,警体教官在这两个方面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在训练负荷的把握上,更是恨不得一夜把警员训练成钢筋铁骨。笔者本着可行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全力探讨和研究警察体能训练过程中负荷的控制,不至于因训练负荷过大引发受伤事故。对于体能训练过程负荷的控制,采访中有部分警员表示,体能训练不能须到用时方恨少,为了在执行特殊任务时减少不必要的伤亡,体能训练再苦再累也要自觉承受,而进一步加大训练强度,可以更好地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一部分警员则表示,警察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其性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专业运动员和军人那样有得天独厚的训练条件和环境。如果他们每天只是忙于训练,就没有时间来对犯人实施抓捕。再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能训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绝大部分警员在节假日都忙于值班,或者要执行重大任务,这样就决定了他们的训练没有系统性,更没有规律可言,如果突然加大训练负荷,身体一时半会承受不了,就有可能引起反作用。警察带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去执行任务,只会增加危险。体能训练中,尽管不一定有受伤的事情发生,但仍要积极预防训练引发损伤事故的发生。体能训练的目的是为提高警察的职业素质服务,而不是让他们疲惫得完成不了任务。如何把握控制体能训练的负荷,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超负荷训练不行,那么不超负荷呢?从运动学原理看,如果参训者用肌肉轻松就能克服的阻力做力量练习,力量水平就无法提高。力量上不去,也就意味着体能素质无法适应警察的实际工作需要,这就说明了适度的超负荷体能训练,可以打破肌肉拉力与承载阻力之间的原始平衡,最终可以促使参训者的体能素质有所发展。因此,在进行体能训练时,采用极限负荷和逐渐增加负荷的训练方法,可以促使参训者更多的肌肉纤维达到力竭的地步,从而促进肌肉组织中收缩蛋白的增加,最终使肌肉的体积和力量得到全面增长。

警察体能训练应当遵循动作规范性是负荷增加的前提原则。美国体能专家在授课中反复强调:在进行体能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术动作的规范性。这是因为整个体能训练过程都需要通过各种技术动作来完成,不规范的技术动作,不仅会影响体能训练的效果,而且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从体能训练初期开始,就要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即使非常细小的错误动作,也要不厌其烦的反复予以纠正,使运动员形成正确的条件反射,打好技术动作的基础。在掌握动作后,才能逐渐增加训练负荷。这样就有效地减少了动作中的额外能量代谢,经济地使用能量,并且有效防止了运动损伤的发生。因此,作为指导者的教官或教练,要重视技术动作的规范性,不能只重视负荷的训练。在进行负荷的训练的增负时,要遵循动作规范性是负荷增加的前提原则。

警察体能训练应当遵循有序增减负荷的原则。进行力量和耐力训练时,开始阶段应当控制好负荷的增加量,身体适应一周后再增加一组练习,如此逐渐提升加大负荷,才能达到逐步突破自身极限的训练目的。体能训练的后期,训练负荷的减少也不能一减为零,应分层次地减少训练负荷,以给参训者提供适应的时间和过程。警察体能训练应当遵循循序渐进式原则。体能储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由人体肌肉功能变化和生理规律决定的。在体能训练中,肌肉承载阻力无论是总量还是强度的增加,短时间内不宜提高太大、太快。否则,不仅达不到预定的训练目的,还容易造成参训者肌肉的损伤。对于训练负荷的增加,只有遵循由少到多、由低至高的循序渐进式原则,才能保证体能训练的质量和效果。警察体能训练应当遵循系统性和科学性训练原则。体能训练是警察技战术训练的基础,而技战术训练对体能训练具有促进作用,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会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当体能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出现间断和停顿时,先前获得的体能训练效应就会消退。为了避免体能的消退,就一定要保持训练过程的连续性。警察体能训练科学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训练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训练目标体系、训练计划与训练组织实施的科学安排与负荷控制等内容。科学化体能训练有赖于各个环节因素的有机整合,讲求整体效益。在设计体能训练计划时,警体教师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负荷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合理安排。

警察学院体能训练的目标,是为了提高警察在行使正当职权时取胜嫌犯的能力。警察的能力和战斗力来自于系统科学的体能训练。警察体能训练不是单纯的身体锻炼活动,除了其特殊性,还有警察职业性质的因素。没有良好的体能作为保障,警体技能也不可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再高超的技战术都是纸上谈兵。向体能训练要战斗力,加强警察体能训练,培养职业素质全面发展的警察,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依靠持之以恒的体能训练,可以使警察保持最佳的体能水平,从而将执行任务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减少到最低,并且尽可能地将损伤和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科学有效的专项体能训练结合体能训练终身锻炼习惯,可以帮助警察更好地、持久地胜任当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伤亡,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公安实战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海源.警察体能基础教育训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李阳.澳港警察体育教学训练之比较[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01,(5).

[3]杨世勇等.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陈博.警察体能概念、内涵与训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2).

[5]陈博.论体能与警察体能[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03).

[6]周炳仙等.论警察体能及其训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8,(2).

[7]田文学.公安民警在职培训中体能训练问题的探讨[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1).

[8]李阳.浅谈公安院校警察体能课的教学与训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9).

[9]王志章.中美两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

[10]陈博.警察体能训练与测试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1]孙东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分析与管理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4).

[12]刘晔.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篇6

关键词: 篮球运动 运动素质敏感期 一般体能训练 专项体能训练

篮球运动是一项高强度、多间歇、持续时间长的项目。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跑动、变向、急停、投篮表现为间断性、多向性和多元性,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体能。

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体能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体能训练的目的是根据项目竞赛的需要,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改善运动员的机能状况,使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适合特定运动项目的要求,确保运动员的体能状况适应比赛中战术活动的进行与技术水准的发挥,同时保障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掌握新的技术,并将已经获得的素质在运动竞赛中充分发挥出来。

运动员体能水平是通过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体能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先天的体能是通过遗传获得,后天的体能则是经过有效的体能训练而获得,适宜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将促进体能的发展。

篮球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前提条件,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身体保证,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长运动寿命的物质保障。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应以未来高水平专项竞技的需要为导向,为专项高水平竞技阶段的训练和比赛打下良好的基础,将早期的基础阶段的训练与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1.目前在我国基层青少年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1思想重视不够

在我国基层青少年篮球运动体能训练思想重视不够表现在教练员配置、体能训练与战术训练的替代和青少年篮球训练理论研究三个方面。

基层篮球教练员的配置结果显示,业余运动学校很少有专门的体能教练和体能训练教练员研究小组。

调查发现,90%的篮球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非常重要,但是在实际的训练中经常以战术训练代替技术训练,认为体能训练在战术训练中实施就可以,实际上这仅仅解决了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的问题,而基础的力量训练不够,将影响到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的水平。

在理论研究方面,基层的教练员缺乏针对青少年体能训练的专门研究,尤其是在篮球的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的研究理论严重缺乏。缺乏长期跟踪和系统的理论研究;缺乏系统完善的青少年篮球运动的理论研究体系。基层青少年篮球体能训练大多处于自然阶段和经验训练的阶段,缺乏科学系统性。

1.2理论研究缺乏

在日常训练中必须根据篮球运动的专项规律,结合青少年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和身体形态特征开展体能训练。

篮球运动具有集体性、对抗性、转换性、动态性、统一性规律,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高负荷强度。运动员跑动的距离时长时短,跑的速度时快时慢,在激烈的高强度的身体对抗中实现各种技术和战术的配合,导致运动负荷强度起伏变化,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时的心率都在200次/min,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非常高。

一般来说篮球运动员成熟较晚,但是运动寿命较长。青少年篮球训练分两个阶段:(1)预备训练阶段(7~11岁);(2)基础训练阶段(13~18岁)。

预备训练阶段以一般体能训练为主,全面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身体运动素质,提高运动员的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使运动员身体各个部位得到均衡的发展,为提高专项运动所需的身体能力打基础,主要发展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

基础训练阶段包括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随着训练的深入和时间的发展,逐渐增加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具体的比例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青少年主要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1)绝对力量的发展特点是7~9岁为力量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0~13岁是快速增长期。(2)速度力量的发展特点是男女在7~13岁速度力量增长都很快。13岁后,男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16~17岁时增长的速度下降。速度力量的发展与最大力量的发展相比,速度力量发展要快些和早些。(3)力量耐力男子从7~17岁的发展是直线上升,女孩15岁前是持续上升的,之后开始停止,甚至下降。(4)反应速度的发展特点6~12岁是快速增长期,在12岁时反应速度到达第一个高峰点。在性发育阶段,反应速度减慢。20岁左右出现第二个高峰点。(5)步频的发展特点,男孩在8~12岁、女孩在9-12岁增长最快。(6)耐力素质的发展特点男孩在10岁时首次出现快速提高,13岁再次出现快速提高,16岁耐力有最本质的提高。女孩在9岁首次出现快速提高,12岁再次提高,15~16岁耐力水平下降最大,16岁后下降速度减慢。(7)协调能力的发展特点,青少年在6~9岁是发展一般协调能力敏感期,9~14岁是发展专门协调能力的敏感期。

1.3体能训练概念模糊

1.3.1对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概念认识模糊

一般体能训练是采用多种多样的非专项的身体训练,增进运动员身体健康,提高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发展专项素质打好基础。专项体能训练是采用专项技术动作,或者在动作结构和用力形式上与专项动作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的身体练习。

1.3.2安排体能训练的比例不合理

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应根据项目、训练阶段、训练任务的不同合理地安排体能训练。

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根据训练周期原则,在多年训练、年度训练、周训练计划中,随着训练的深入和时间的发展,逐渐增加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通过篮球运动素质专门的练习同篮球运动所特有的运动性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和技术动作的要求加强感受器与运动器官的效应器一致性的训练,提高专项运动的成绩。

1.3.3错误的运用技战术训练取代体能训练

基层的教练员经常错误地认为,解决好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和运动员有限的体力范围内,安排各种训练内容的难度,运用篮球运动的技战术训练取代体能训练。首先,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运动素质基础薄弱的运动员容易出现运动损伤,最终达到事倍功半的训练效果。其次,在青少年发育阶段,各种身体素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快速增长期存在差异,运用篮球运动的技战术训练取代体能训练,容易错过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专项运动素质无法得到相应的发展,影响竞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再次,缺乏良好的体能素质,不仅严重影响运动技战术的学习,更会缩短日后成为高水平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的保持时间和运动寿命。最后,青少年阶段是心肺功能发育的重要时期,采用一般体能训练结合少量的专项体能训练发展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提高对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的适应能力。

1.4训练方法和手段简单化

根据“生物适应”理论,结合青少年阶段生长发育的生理和身体形态特征,只有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合理地安排训练的次数、持续时间与间歇和负荷强度,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运动训练负荷的本质是运动员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长期过于简单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会导致机体运动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敏感性,神经-肌肉兴奋传递速度下降,运动器官耐受力减弱,训练定向发展的效果不明显,事倍功半。

在日常力量训练中过于依赖杠铃,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单一,训练的气氛枯燥;速度训练经常采用较单一的训练方法,如:长期在篮球场上的折返跑和田径场的重复跑等,缺乏采用灵活多样的持续、间歇、重复、变换和法特莱克跑有机组合的训练方法。

1.5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感觉和经验是基层篮球教练员体能训练的监控手段和评价最常用的方法。体能训练的运动负荷的强度和量的控制,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测量的数据)和仪器,很难准确把握在体能训练过程中疲劳调整和超量恢复的时机,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由于缺乏对体能训练长期系统的测量数据,基层篮球教练员很少采用对运动员自身素质发展的纵向比较进行评价体能训练的效果。体能训练的评价主要是教练员凭借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表面和即刻反应,与同日历年龄的队员进行横向的单一性比较。

2.改善青少年篮球体能训练的对策

2.1树立高度重视体能训练的指导思想,篮球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前提条件,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身体保证,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长运动寿命的物质保障。

2.2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学习,丰富基层教练员的运动训练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体能训练理论指导运动实践,在运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归纳和升华理论。

2.3正确把握篮球运动的竞技规律,结合青少年阶段生长发育的生理和身体形态特征开展体能训练。

2.4明确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任务,根据篮球运动训练的规律、任务、阶段、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合理安排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使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有机衔接。

2.5利用现代的科学仪器、各种生理指标和技术数据监控体能训练过程,合理的安排体能训练的运动负荷;运用多种技术诊断方法和手段,评价体能训练的效果。

2.6完善体能训练体系,设置篮球体能训练的专职教练或篮球体能训练研究小组,长期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能训练研究。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王保成.我国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院学报,2002.

[5]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水平的基本理论和内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

[6]李颖川.球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构成因素及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1997.

篇7

关键词: 篮球运动 体能训练 身体素质

体能主要是一个描述人体基本运动能力的综合概念,它由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五种身体素质构成。体能作为篮球运动技术和战术的基础,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提供参考与帮助。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我国各级篮球运动员。

2.研究方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百度等搜索网站输入关键词:“篮球”、“力量”、“体能”、“耐力”、“柔韧”、“速度”、“灵敏”,收集研究所需要的各类文献资料。

二、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

对于篮球项目而言,快速多变是灵魂,技术对抗是手段,速度力量是保障,投篮得分是目的。速度是竞技体育的生命,是篮球运动进攻、防守、攻防转换的关键。有速度才有可能捕捉有利时机、有利位置,摆脱防守、抢断成功、控球得分。因此,可将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总结为:篮球运动是一项以投篮得分为目的,攻防快速多变的速度力量型、强对抗性的体能―技能类项目。这表明篮球运动不单纯是技能类运动项目,而是对体能有很高要求的运动项目。篮球运动的体能训练要以速度力量型、对抗性身体联系为主,以保证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能投篮得分。在篮球运动中快速多变是灵魂,技术对抗是手段,身体对抗是基础,力量是保障,投篮得分是目的。

三、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对策研究

1.提高力量训练方法

篮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是身体对抗能力、移动速度、篮球技术掌握与完善的基础和保证,也是篮球运动整体训练水平提高的基础与保证。应继续保持力量训练的系统性、计划性和连续性,并将其贯穿于训练计划和训练周期始终,促进体能的全面增强。

2.加强速度训练方法

速度训练主要用于进攻与防守。篮球场只有28m,运动员一般都是在做变速跑与变向跑。跑动距离只有十几米,大多在作瞬时改变身体姿态的曲线跑。因此,进行速度训练时,主要采用爆发性的动力练习,如追球跑、跨步跳、急停与转身跑、曲线跑、快攻等。篮球运动员的专项速度有别于田径运动员的短跑速度,并不是像田径运动员一样要求绝对速度,而是要求加速跑速度和高速运行的突变性与稳定性。

3.加强耐力训练方法

体能训练中的运动耐力主要是指大强度、长时间从事篮球专项活动的能力。体能训练的运动耐力水平主要取决于功能系统的机能能力、在比赛中有效地利用机能潜力的能力、疲劳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耐力训练一般采用重复训练法、间歇法、持续法等。长时间的移动与跑位练习有利于篮球运动员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提高,增强肌肉的耐力,使血乳酸清除能力增强,使运动员的供能效率提高,并且能使运动员赛后恢复能力得到提高。这种训练一般在准备期运用较多。可以采用篮球场变速跑练习、长时间“米”字移动练习、篮球场往返跑练习等。

4.从实战出发促使体能与技战术训练水平共同发展

反应速度快、移动速度快、动作速度快是取胜的前提条件,更是战术配合、创造获胜机会的前提条件。在体能训练中必须以提高专项速度为首要考虑,同时在体能训练的类型和手段的选择上,应以专项速度为核心进行安排和设计。体能训练是为技战术的运用服务的,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必须与技、战术训练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体能训练目的。实现在体能训练中提高和完善技术、战术,在技战术训练中发展和巩固体能的目的。训练水平越高,越应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坚持以体能训练来促进技战术水平的提高。

5.注重恢复完善保障体系

在长期训练负荷和外界环境(比赛、训练环境)的刺激作用下,运动员机能得到改善,满足比赛所需要的体能,同时也积累了神经、肌肉上的疲劳。因此在训练中或训练后,不仅要通过变换训练手段、调节负荷等原始的方法对肌肉疲劳进行恢复,而且要充分利用药物、理疗、按摩等医学方法,重视运动员神经系统的恢复,及时消除因训练或比赛所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隐性”疲劳,保证体能训练质量的提高。

6.提高实战配合能力

篮球比赛要求运动员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自身身体潜能与技术能力。在技能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胜负仅是在微小差异中,即表现在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的高低和比赛过程中驾驭能力的强弱上。因此,制订体能训练计划和安排训练内容、手段时,要以实战要求为指导准则。在提高个人体能训练水平基础上,突出全队五名运动员体能互补优势,默契配合,提高整体体能训练水平和技战术配合实力。

7.重视心理能力训练

竞争激烈的球类竞赛时常出现逆境对抗,而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就成为取胜的关键因素。要注重培养运动员在面临难以忍受的疲劳感时,保持稳定心理状态,使神经系统发挥作用,挖掘和动员机能潜力去完成训练和比赛。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训练过程存在误区

有些教练员对于现代篮球训练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不够全面,过于注重技术和战术的作用,而忽视体能作用。对体能训练认识存在两类极端倾向:一是篮球的技战术训练代替体能训练,二是体能训练基本上脱离篮球运动专项特点,用长跑和杠铃下蹲来代替篮球运动员高强度体能训练。

2.训练手段和方法的不科学

训练条件较差,训练设施简陋,训练手段单一,训练方法落后,这些因素造成了我国各级篮球运动员体能薄弱的现实。教练在制订训练计划、实施训练的过程中考虑最多的是技战术方面的因素。因此,对体能训练研究不够,认识相对不够深刻,计划性、系统性和正对性相对不足。

3.力量训练存在的问题

训练中普遍以杠铃负重为主要手段,力量练习内容与方法不符合篮球运动的肌肉工作特点,事倍功半。所以,力量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当前篮球运动员体能和身体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速度训练存在的问题

篮球技术特点、场地等因素决定了起动速度、加速跑速度和速度耐力是速度训练的重点。然而当前一些教练员对专门速度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还了解不够,训练中有针对性的方法手段不多。

5.耐力训练存在的问题

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包括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有氧能力直接关系到比赛中和比赛后的体力和机能恢复。目前的青少年的有氧训练以长跑为主,是低水平的有氧代谢,而比赛要求的是高强度、高质量的有氧代谢,二者差距较大。高水平有氧代谢能力是工作、运动和比赛的基础,也是提高比赛能力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全美篮球体能教练员协会.NBA体能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

[2]王保成,王川.球类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9.

[3]王清.力量训练研究综述[M].体育科技,1989.

[4]何斌.对少年篮球运动员训练时负荷强度的探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4).

篇8

体能,就是指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包含身体形态、机体机能与身体素质三部分。体育活动训练,主要是训练身体素质以达到改善身体形态、提高机体技能的目的,所以,体能训练也可以看成是对身体素质的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必须提高其体能。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各种新型娱乐项目的发展,导致小学生沉迷于电子与网络的游戏世界,缺少在室外进行体能训练的机会;高热量、低营养食品的出现,加速了小学生体质的弱化,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而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制能力较差,再加之家长对孩子文化成绩的关心远大于对体育教育的关心,所以当前的小学教育中,体能训练一直是比较薄弱的一环。以上种种现象的出现,都引发了近代社会的热切思考与讨论,因此学生体能训练的增强也就势在必行。

二、小学体育体能训练与教学实践探析

1.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体育教师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激发小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引导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促使其真正乐于体育训练。小学生比较爱听故事,乐于玩游戏,那么教师就可进行相应的教学情境创设,将故事融入体能训练的活动之中,或组织玩游戏的方式,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如: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推小车”的游戏,向下做俯卧撑练习,或往前推“车”走,以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为其讲述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导其下蹲抓住脚踝前行,以锻炼学生的上肢力量。为学生营造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激发其浓厚的体育训练兴趣与热情,促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进行体能训练,以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的目的。2.体能训练要侧重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正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期,所以,其体能训练教学也必须立足于其年龄特点,讲究训练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侧重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科学促进小学生体能的强化。在《400米———600米走走跑》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就可在示范讲解后,引导学生掌握三步一呼、三步一吸的正确呼吸方式,注重摆臂的重要性;同时,也可利用相关地形,如学校的草坪、球场、花园等,再次尝试400米———600米慢跑,在有效弥补体能训练的枯燥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达到良好体能训练的结果。小学生虽然可进行力量与耐力训练,但必须严格控制训练的时间与强度。因此,教师就应针对这一特性,安排适合小学生身体素质、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体能训练活动。3.将体能训练教学拓展于课外生活领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关注学生体能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提高之外,更加提倡了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训练意识,将体能训练教学拓展于学生的生活领域,就显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教师可帮助并引导学生依据个人喜好和身体素质的不同,自己制定一份合理的、适合自身特点的课外体育锻炼计划,或在每个寒假、暑假前,提交一份书面体育作业。并通过集体评价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正确指导学生进行体能训练。以课堂体能训练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训练意识,引导其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并及时反馈,不断提升,最终形成自我训练、终身体育训练的精神,不断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篇9

关键词 青少年 篮球 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一、研究背景

(一)为适应当代篮球运动的发展

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运动项目,包含技术、体能和心理在内的综合性项目。篮球真正的魅力在于快速移动和激烈对抗中完成各种非常规的高难技术动作,在瞬息万变的球场上运用谋略去相互制约。比赛中的对抗不仅是篮球比赛中最本质的特征,这也是推动向更高水平篮球运动发展的基本动力。在当今高水平篮球比赛中不难看出,体能是完成战术配合和技术动作的最大障碍,只有在比赛中发挥体能的优势,才可以战胜对手赢下比赛。

(二)为了使我国篮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和构建基础

在全球的竞技比赛中,有高质量的青训基础和后备人才储备,就可以在世界强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不争的事实。例如美国NBA联赛代表着世界篮球运动的最高水平和篮球运动发展的最前沿,而支撑着美国篮球蓬勃发展、长盛不衰的是金字塔型输送后备人才方法。我国的篮球从1995年推行职业化以来,青少年参加篮球训练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各种各样的青少年篮球培训中心、俱乐部、篮球学校等都得到了迅速发展。热爱篮球运动的青少年对推动我国篮球运动水平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相比之下我国篮球运动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培养青少年的方法和手段存在较大问题。

(三)从运动训练学原理和生长发育特点来培养青少年

广义上,体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的状况,身体形态、运动素质及生理机能的发展状况是决定运动员体能发展的。狭义上,运动素质是表现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体能的各项能力在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自然增长并不是平衡的、均速的发展,而是在某些特定的年龄阶段某一项或几项能力发展较快,呈现出在连续性基础上的阶段性特点,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存在发展的敏感期。

二、青少年体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上存在误区

现在的教练员和基层教练员对于现代篮球运动发展认识还不够全面,对技术和战术的作用要求过多,忽视体能训练的作用。对体能训练存在两个错误方向:一是用篮球技战术训练中的跑跳投来替代体能训练,二是体能训练根本不结合专项的特点进行训练,用传统的田径场跑圈和蹲杠铃来替代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

(二)训练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

在我国,基层篮球队和少体校中的训练条件较差,训练手段单一,训练方法落后场地设施比较简陋,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造成运动员体能薄弱的现状。教练员在制订训练计划、实际训练过程中技战术方面考虑最多的因素。相比下对体能训练研究和人数不够深刻,没有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三)力量和速度训练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还是在以苏联的传统力量练习为主,以杠铃负重为主要练习手段,力量练习的方法和内容都与篮球运动所需要的肌肉工作特点不相符,结果不言而喻。所以,力量训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当今篮球运动员体能和身体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篮球技术动作的特点、场地条件等,对运动员的起动速度、加速跑和速度耐力是篮球速度训练中的重点。在现实的环境中,由于基层教练员对专门速度训练的理论和方法根本不能理解,导致在训练中没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

三、青少年体能训练的建议与策略

(一)重视和加强对篮球体能训练

通过对教练员的培训和进修,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体能训练在篮球比赛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改变教练员老的训练模式和方法,重新认识体能训练是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让体能训练作为一项日常训练科目和训练内容,科学的制定训练计划,根据篮球的专项需求,科学合理的安排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项目的练习。

(二)科学的运用体能训练的方法

在篮球比赛中,由于当今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好,每次进攻和防守都要耗费较多的体能,所以对核心力量和腿部力量要求较高。因此在训练中应该以有氧训练和力量素质为基础。根据不同的训练层次和不同的训练时期分别安排合理的训练方案。通过合理的训练方法使运动员的体能均衡合理的发展。

(三)体能与专项体能相结合

在篮球训练中,专项体能是从体能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专项的特点和要求发展而来的身体素质。运动员在场上的反应能、速度、耐力、柔韧都是通过良好的专项体能训练得来的,所以专项体能的训练要与技术和战术相结合,使队员全面发展。因此,通过加强对专项体能训练科学方法的研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专项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在训练中应该注意体能训练与专项训练密切结合,使运动员各种运动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并相互促进,从而促使运动员得到健康发展。

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我们还必须严格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科学有效的篮球体能训练,通过科学的方法发展专项体能训练,加强对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测评,不断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水平,为各级青少年体校和专业运动队输送更多、更优秀的篮球苗子。

参考文献:

[1] 袁守龙.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 田福海.现代篮球训练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篇10

摘 要 体能是游泳项目的基础所在,专项体能训练的质量对于游泳运动员能否发挥出自身的实力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阐述体能训练对运动员的重要性,重点探讨了游泳项目专项体能训练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一些合理的训练方法,以供实践借鉴。

关键词 游泳项目 必要性 体能训练 存在问题

随着现代体育的不断发展,游泳运动逐渐成为全球体育界最具观赏性的比赛项目之一,也受到全世界许多运动爱好者的关注和喜爱,尤其是年轻一族,更是极为追捧。目前,伴随着游泳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游泳项目的特征不在局限在运动员技术的细腻程度,而更多地对要求运动员具备较强的体能。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游泳专项训练的比赛负荷下,最大限度的动员各种有机能能力和对抗疲劳能力所采取的手段,也是游泳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各种技战术任务的基础。但目前游泳项目专项体能训练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训练理念有误区、训练方法单一和训练机制不完善等,严重影响到运动员体能的强化。因此,加强游泳项目体能训练的研究力度,对我国游泳项目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加强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必要性分析

(一)科学、全面的体能训练能使青少年运动员更好的适应现代游泳发展

游泳专项体能训练是提高现代游泳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世界泳坛的激烈竞争中,人们对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也更加关注,谁拥有雄厚的高质量的游泳后备人才基础,谁就能称霸于世界泳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水平是掌握与运用游泳运动技术和战术的基础,青少年训练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在未来的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技战术水平越来越高,必须加强对少年游泳运动员科学系统地体能训练,抓好青少年的专项体能训练,使其能够适应现代游泳发展的需要。

(二)体能训练有助于青少年运动身体的全面发展,为提高专项技能打下基础

青少年正处于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各项身体素质指标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时期对运动员进行系统的、持续的不同负荷的刺激,会使运动员的身体不断产生各种适应的变化,有效地改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同时,体能训练可以克服心理障碍,磨练出运动员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保障运动技术在战术运用中充分发挥,弥补运动技能的欠缺,也是培养运动员适应大赛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其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为提高专项素质和技战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科学地体能训练能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科学化、个性化体能训练,是保持不同个体相关肌肉力量特别是薄弱肌肉群均衡发展的必要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增强肌肉、肌腱、骨骼和韧带等运动器官的功能,并使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得到改善。在国外,体能训练早已科学化,并成为运动员自觉的必修课。世界游泳强队对体能训练都非常重视,而我国游泳教练员,特别青少年游泳教练员既负责技术训练,又负责身体素质训练和球队的日常管理,难以对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同时,教练员对体能训练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对训练量与强度模糊控制,过于注重技术的要求,致使训练手段不科学,使得过度训练现象始终存在,导致运动损伤经常发生。因此,科学地运用体能训练预防游泳运动损伤,不仅能有效地协调青少年运动员技能与体能的协调发展,还可以更好地发挥运动员的潜能,延长其运动寿命。

二、我国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训练理念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长期以来,我国在技能主导类竞技体育中一直处在世界领先地位,而体能主导类项目总体上处于劣势,于是错误的认为“体能”是影响我国专项竞技运动水平的主要问题。这样就出现了各级运动队对于“体能训练”过分重视,甚至出现了个别体能主导类项目“体能测试”制度,出现了“体能”与“技术”分割的、脱离的现象,造成我国体能主导类项目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而茅棚认为,“训练大方法具有普遍性,训练小方法是具体的”。运动成绩的提高,不但取决于“训练大方法”的理论认知和操作,还取决于“训练小方法”的具体操作。所以,把“体能”与“技术”分割、脱离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同时,多数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在游泳的平时技术训练中已经覆盖,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重视技术训练轻视体能训练是我国青少年游泳队普遍存在的现象,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在技战术训练中可以实施就行了,实际上这样仅解决了速度素质和速度耐力素质的问题,而力量耐力和基础力量训练没有保证,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运动员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训练方法、手段比较单一

从“生物适应”理论的角度来看,影响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训练手段和负荷。训练手段确定了机体的刺激部位,而训练负荷的大小决定了某一部位所受刺激的程度,训练手段和负荷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才能确保体能训练的最终效果和训练方向发展。我国青少年游泳体能训练中普遍存在训练方法、手段单一。如力量训练时以杠铃、弹力带为主,所采取的手段主要是克服自身体重的负重练习和抗阻练习,其它方法、手段练习则很少;对速度的训练只注意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的训练,而忽视了只有结合专项特点进行水点的速度训练才是专项运动所需的;陆上耐力训练多采用田径式长跑,忽视了力量耐力(肌肉耐力)和速度耐力,田径式长跑训练是低水平的有氧代谢训练,根本不能满足游泳项目特点的高强度的有氧代谢;对柔韧素、力量等其他身体素质的训练时往往忽略与专项相结合,个别教练对青少年运动员在训练时,进行大力量训练,这样会影响青少年灵敏素质的发展。

(三)体能训练缺乏系统性、计划性

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是取得最佳训练效果的必要条件。人体对训练负荷的适应必须通过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部分肌肉的变化,逐步地实现。因此,游泳体能训练只有长期系统性、计划性、科学性才能保证体能逐步提高。青少年正处于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体能训练有其特殊性,需和成人训练有所区分。由于我国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大多没有专业的体能教练,训练是主教练负责制,训练任务由主教练在训练前临时分配给助理教练,这势必造成体能训练的随意性、盲目性。而泳坛强国的体能教练对于每天的训练内容必须清楚地讲解、示范、帮助和纠正,体能教练每天都要带笔记本或卡片,随时根据训练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做记录,对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出了精心的指导。在这些方面我国教练员比较欠缺。

(四)不注重训练数据的采集和训练的监控

体能训练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运动成绩竞技水平。要解决这个问题,教练员不仅需要科学的训练安排、科学的恢复手段,还需要科学的训练监控。我国青少年游泳教练员在体能训练中往往只注重训练的内容和数量,对体能训练产生的效果并没有明确的数据和科学有效的监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有着良好的游泳项目传统,游泳体能训练积累了大量训练数据,有些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有训练数据的支撑,也就减少了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训练的科学性。国内的青少年游泳运动队一般没有配备专门的体能训练师,很少对体能训练进行监控,即使有,也多为训练后监控,缺乏运动中监控,对体能训练监控没有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训练监控与训练本身严重脱节,很容易引发一定的伤病,使体能训练本身不但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干扰和阻碍了训练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能是游泳项目竞技能力发展和发挥的先决条件,也是充分发挥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基础。因此,在游泳项目专项体能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应掌握当前体能训练的先进理念,结合游泳项目的专项特点,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训练方案,同时针对每个游泳运动员的特点制定出相适应的体能训练方案,通过合理地训练,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水平。从而促进我国游泳项目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