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与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研究与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研究与教育

篇1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 德育教育 调查与研究

进入“十二五”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后,面对机遇和挑战,人才培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本文对医学研究生德育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新时期工作提出了思考。

一、资料来源

调查问卷涵盖了研究生个人信息及50道问题,包括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内容。

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调查采取无记名,发放给首都医科大学三所附属医院研究生,三所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70份,收回257份,回收率95.1%。调查对象:男生10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42%,女生14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58%;博士研究生8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32.4%,硕士研究生174人,占被调查总人数67.6%;入学前,研究生30%来自大中城市,35.6%来自城镇,32.8%来自农村。

二、结果

1.研究生整体素质

在社会公德方面,85%以上者在公共汽车上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74%以上的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在孝敬父母方面,85.6%研究生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在奉献精神方面,91.6%研究生乐于参加社会公益活动。90.8%研究生认为自身道德修养水平还不错,94.7%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较好的医德医风。

结果显示,对于我国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是否存在差异,10.8%的学生认为无差异,80%的学生认为有差距,9.2%的学生认为差距很大。主要原因是受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见表1)。

2.研究生德育课程开设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各医院基本都开设了医德医风、学术道德和医患沟通等方面的德育课程(见表2)。

3.研究生德育课程适宜形式

目前,医院的德育课程一般以专题讲座方式开展。通过调查,研究生对部分德育课程的形式提出了建议,学术道德:53.6%选择专题讲座,48.8%选择主题活动;医患沟通:53.1%选择专题讲座,45.2%选择案例分析;心理健康教育:56.9%选择专题讲座,55.7%选择主题活动;责任教:58.2%选择主题活动,48.5%选择社会实践。

4.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主体

调查显示,对于德育教育的执行者,62.3%研究生认为是导师,17.8%研究生认为是教育处老师,11.7%研究生认为是医院党委,8.1%研究生认为是德育课教师。

三、讨论

1.研究生基本素质

通过调查,目前研究生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讲究社会公德、为他人着想、提倡奉献精神。由于研究生教育属于“精英教育”,入学前已通过层层选拔,不仅对其学业,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质都进行了严格的考查,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另外,研究生来自大中城市和城镇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是基本素质明显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研究生德育课程

调查显示,目前各临床医院比较重视研究生医德医风、学术道德和医患沟通方面的培养,对心理健康教育、责任教育和生涯规划关注较少。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群体,承载着社会、家庭和自我的较高期望值,有很强的成就动机。 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心理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医学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国外研究多认为医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另外,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持续递增,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明显,研究生就业已经与农民工、下岗职工再就业并列,成为困扰我国就业问题的三大问题。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有利于帮学生分析社会现状及自身优势,拟定个人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尽早走入工作岗位,实现自身价值。因此,生涯规划课程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3.导师德育教育的地位

研究生在校期间,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导师。导师不仅是学业指导者,更是道德示范、思想引领和人生领航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生导师的德育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导师的道德修养水平对于培养研究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衡量指标。

导师在研究生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与研究生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其思想教育有较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有些导师认为研究生年龄较大,已经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不需要再进行德育教育;有的导师则重专业轻德育,这些都不利于研究生全面成长。因此,要不断强化导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让导师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融入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使研究生德育工作事半功倍。

2011年北京首次提出了北京精神,“厚德”已成为北京精神的品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符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淑芳,梁翠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展[J].河北医药,2011,33(24):3792-3793

[2]王颖.新时期如何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探析[J].基础理论研讨,2011,7:435

篇2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R18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1(b)-133-02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促进了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生命科学已经体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及学科之间高度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点,成为了21世纪的主导技术力量。医学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重要的前沿学科之一,其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渗透到检验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等现代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成为医学生,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检验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学科。我们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就医学遗传学的实验教学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加深基本理论的掌握,增强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科研能力,为将来的检验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医学遗传学是基础医学课程,也是一门临床医学课程,是遗传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Cq。因此,传授医学遗传学的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的技能操作,还要兼具临床医学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疾病的临床症状、发病机制和鉴别诊断等理解和描述得较为详尽。另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断推进,医学遗传学知识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而教科书本身存在着滞后性,很难真正反映出本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所以只有不断地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注重实用性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还要首先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基础知识及理论是一切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根源。任何科学研究都应该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否则科学研究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开展和持续。所以,一开始就要对学生开展基础知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基础知识和理论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实验教学做好准备。

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素质教育是当前学生教育的主流,在任何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始终贯穿这一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有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医学院校毕业生对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尚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运用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距。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做,事先由老师准备好实验材料,写好详细的实验步骤,学生先听老师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然后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这样的模式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动手能力下降。一些学生甚至对实验内容一无所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无暇观察实验过程,更不能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实验质量。针对这一问题,应该转换教学理念。努力实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对他们适当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验进行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亲自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其次是酶的质和量,有一些来源的酶易出现非特异条带,而另一来源的酶则不出现,酶的量过多有时也会出现非特异性扩增。那么对这些原因的分析过程中,适当地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安排充足的时间鼓励他们逐个排除可疑原因,可以通过减少酶的量或更换另一来源的酶、降低引物量、适当增加模板量、减少循环次数、适当提高退火温度等对策,亲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 开拓进取,创新性实验的探索与尝试

实验教学在医学院校基础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授课方面,实验教学首先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课上,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对不同观点及不同结果进行讨论。

篇3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3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受到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视。有研究表明,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均值在20%左右,使得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开展医学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非常必要。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梳理目前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发现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较多。如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认为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低于医学本科生和非医学研究生[1];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引起研究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是其本身的年龄阶段和所处的环境等,如环境引起的适应不良,学业压力、就业、人际关系婚恋及经济压力造成的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等[2];对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认为医学研究生应对压力的方式总体趋向成熟[3]。

通过对中国知网中1983-2013年有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的710篇文献M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呈逐年增长趋势,研究开始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相关对策和影响因素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危机干预、模式研究、服务体系构建、课程建设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集中的有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研究生活动平台,建立并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和预防体系等。[4]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于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第一,不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为研究生相对本科生比较成熟,没有必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第二,过分关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仅强调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提高科研方面的能力,较少引导研究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第三,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侧重于本科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边缘化,本科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测,而几乎没有高校组织研究生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测。将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套用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然而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研究生基本享受不到学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5]第四,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途径的探索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与本、专科学生的基本上是同一支队伍,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探索,使得开展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实际中发挥作用不大,不能有效帮助研究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6]

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讨

鉴于以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和已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 开展医学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查

相对于本科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和管理,医学研究生日常管理不集中,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不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但医学研究生入学第一学期都是进行课堂教育,可利用入学第一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同时让研究生能够重视自身的你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能够一对一访谈,并将普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研究生导师及辅导员,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二)发挥导师在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作用

医学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大多是跟随导师课题组或者在临床跟师学习。作为研究生教学的主体,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影响巨大,这样的影响力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导师在重视研究生学业的同时也要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研究生导师纳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深入了解研究生个体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发现。

(三)加强医学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目前研究生辅导员管理的工作机制尚未统一,有的高校把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和本科辅导员的管理统一归于学生工作部,而更多高校则把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工作明确归属于研究生工作部,甚至有的高校没有设立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配备的师生比例也缺乏统一标准[7]。要做好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必须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设立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四)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目前研究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频发,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研究生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对于研究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成立“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所在院系-研究生心理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六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

(五)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医学研究生学制长、学历要求高,除学习基本知识外,还要进行大量的临床技能学习和实践,相比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另外,就业压力也是严重影响医学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目前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医学研究生一方面担心找不到理想工作,另一方面也会担心工作中的医患关系紧张给自身带来伤害。这些压力都是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高校要针对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及就业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就业心理咨询、音乐放松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研究生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来引导研究生关注心理健康,不断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翠.某高校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D].2014.

[2]赵冰,李骁宇,王倩.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Z].中国北京:2015,(4)..

[3]宋建.某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

[4]冯蓉,张彦通,马喜亭.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基于CNKI(1983-2013)的文献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1).

[5]朱华,司文超.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

篇4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180-03

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研究生扩招政策以来,我国研究生一直以每年将近30%的速度递增。研究生教育已经由精英型向普及型发展。随之产生的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研究生在学业、就业、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各种心理压力而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医学院研究生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易被社会所忽视。作为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影响着个人未来的发展,更关系着我国医疗事业未来走向,而心理健康状况对个人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

2004年肖蓉[1]等人在对第一军医大学262名研究生进行调查发现睡眠质量不同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其中强迫、焦虑和抑郁症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最大。2007年申琳[2]等人对中山大学798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且阳性检出率达13. 94%。2008年杨秀兰、薛磊[3-4]等人调查安徽四所医学院248名毕业班研究生,发现多数研究生心理状况较好,但也有一部分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为24.19%。同时对压力来源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就业,用SCL-90检测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达到24.19%。且就业压力高的学生在SCL-90各项因子分上的得分均高于就业压力低的学生,说明就业压力是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年金晓凤[5]等人对温州医学院450名研究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主要压力有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等。医学研究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偏执、精神病性、敌对性等因子上得分较全国青年常模高。2011年赵淑芳[6]等人对河北省人民医院200名在读临床医学硕士的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中发现研究生生活事件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因子等,且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研究生受生活事件影响较大,心理健康状况差。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医学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是在2000年以后,对他们的健康问题也做了一些深入的探讨,包括睡眠质量、人格因素、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压力应对等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对医学研究生的健康问题探讨大多选用的是SCL-90量表。根据近几年全国各地对医学研究生的调查可以看到,多数研究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然而,还有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影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多项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主要包括学习、就业、经济婚恋等三大压力和人际关系、求职择业、抗挫能力等三大主要问题。

1.三大压力

(1)学业压力。首先,医学研究生阶段和本科阶段存在本质差异:研究生阶段要求有较高的自主性、创新性,强度远远高于本科;此外,由于该阶段要求学生短时间内要掌握一整套与本科截然不同的学习、科研方法,所以学习压力明显增加。其次,随着生命科学不断发展,医学与科技互相渗透、融合,对医学研究生要求不断提高,有些研究生因无法忍受学业压力,而选择了极端方式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2)就业压力。医学研究生的就业矛盾已是普遍问题。一方面,由于逐年扩招,竞争随之加剧,而多数研究生自身定位不准,心理期望值较高,导致现实和理想难以找到完美的契合。此外,部分研究生读研的目的旨在回避矛盾,并期望更高学历能在将来有更好的机会,有些学生为此盲目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或不擅长的专业。但现实并非总遂人愿:更深入的研究意味着分科的更细更专,合适的单位相应减少,再加上很多学生都是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导致就业竞争更激烈的同时所能获得的待遇也不是很理想,前途的不可测加上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给医学研究生带来极大的压力。

(3)经济、婚恋压力。研究生的经济条件并不理想。医学是学制相对较长的专业,到了研究生的年龄,他们不太愿意依赖于家庭,但由于课业的繁重,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兼职。对于未婚者而言,到了这个年龄,不免萌生对异性与情感的渴望,但职责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天天在医院和实验室里忙碌,很少有空余时间,接触的群体单一,生活单调,给婚恋带来一定的影响,经济的困难也会使他们对于恋爱、结婚这两种高消费的行为望而却步;同时,父母的期盼对于那些大龄青年来说,也是一种压力。至于已婚研究生,他们承担着更多的家庭义务和责任,而临床的压力、科研的枯燥以及与同龄人的反差,使他们对生活感到无奈,却又力不从心,因此,经济问题是医学研究生难以回避的一个主要问题。

2.三大主要问题

(1)人际关系、沟通能力。首先,医学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特殊,日常主要工作就是独自查阅文献、跟几个人一起做实验、去医院值班等,这就拉大了与周围同学的距离,接触交流的机会较少。其次,医学研究生整个群体内年龄参差不齐,人生阅历的不同使他们中的部分人缺乏相互交流的话题和对象。此外,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带的学生增多,再加上有些导师业务繁忙,研究生和导师的交流日益减少,都大大降低了研究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这种同学、师生之间以及与外界交流的缺陷常常会使人有种无力和孤独感。这种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导致的沟通不良,严重的会产生交往障碍,出现苦恼、焦虑、浮躁和无所适从等现象。

(2)求职择业。近年来,医学研究生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医学岗位饱和,求职难度增大,也有些研究生心理准备不足,在求职中出现心理偏差,影响了顺利就业。医学研究生工作之前需要有比其他专业更长期的投入,但从业初期回报却非常微薄。在择业取向中,受市场经济与精英意识的双重作用,同时又无法彻底摆脱精英意识影响下的理想化特征。表现在地区选择方面,趋向于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不愿去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同时,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以及社会舆论加重了他们从事医生职业的担忧,动摇了其从事该职业的决心。

(3)抗挫折能力。导致医学研究生产生挫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很多时候是各种因素综合的作用。医学研究生遇到的挫折主要包括学业、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的挫折。造成这些挫折的根本原因是研究生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而挫折本身无好坏之分,它既是一种危机也是一种挑战。有研究表明,研究生遇到挫折时的舒缓方式多种多样:如转移性的娱乐、逛街、学习,发泄性的倾诉、痛哭等;部分学生选择自然调整,但仍有少数选择压抑自己。而当研究生遇到挫折产生压力时,家人、朋友和恋人是他们最多选择的求助对象,极少数研究生会选择向导师求助,这对现行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提高师生间的信任度,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对策

1.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及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研究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主要还得借助研究生群体自身的努力。

当前的社会形势要求研究生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正确认识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完善自我,对自身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此外,医学研究生要自主调适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合理并充分运用社会和学校为自己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及时宣泄和排解压力,更好地适应研究生紧张充实的学习科研生活。

2.高校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网络。高校必须提高认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开展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要注重其硬件、物质方面的建设,如加快校园网建设,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同时,还要注意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使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对多数正常研究生的调节、开发、发展等方面的功能,而不仅仅针对少数有心理健康问题或障碍学生的预防、治疗和矫正,如定期开展相关的心理文化月、心理健康专家讲座、组织心理电影赏析,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快乐生活。同时,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研究生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依据。其次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对研究生就业政策、就业观念、择业艺术的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就业的现状,寻找理想和现实的合理衔接点,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采取“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办法,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最后要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研究生自费比例逐渐加大,虽然国家、学校也已做了大量工作,给予生活补贴、设置奖学金等,但这还远远不够,建议高校健全和完善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特困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多项制度。为研究生创造良好条件,减轻由经济造成的心理压力,为其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3.加强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以人文研究为主,特别是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较多,而相关的干预研究较少。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寻找到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压力应对能力的举措,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提供更有利的证据。

[参考文献][1]肖蓉,张小远,等.医科研究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

[2]申琳,刘大钱,李绍斌,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 [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1).

[3]杨秀兰,薛磊,等.安徽省四所医学院校毕业班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9).

[4]杨秀兰,黄琳燕,赵智,等. 安徽医学院校毕业班研究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8,12,29(12).

[5]金晓凤,苏丹,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调查 [J]. 医学与社会,2010,23(2).

[6]赵淑芳,梁翠萍,等. 临床医学研究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1,5,14 (5A).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Medical Graduates in China

SONG Jian, DAI Jia-juan

(Postgraduates Department,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Jiangsu, China)

篇5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四川多民族的地域优势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多学科的背景优势条件下,创建了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多层次”的藏医药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民族医药学院结合研究生社会需求调研,紧紧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工作,努力探索藏医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创新途径,开拓了多种教育渠道和教育资源,在为教学创新改革提供条件保障的同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软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开展藏医药研究生培养的高校有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西藏藏医学院和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由于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且各高校的情况各自不同,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目前都在探索最适合各自院校的培养模式。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至今为止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导师素质参差不齐,数量较少;生源比例单一,学缘结构较差;科研、临床教学能力不足;±音养方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中,发现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许多问题-方面现代院校教育的大课堂,使得学生包括研究生很难有机会和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加之在藏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藏医药课程的特殊性,如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晶珠本草选/概论》,之前未储备该理论知识的研究生,即本科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就很难把握藏医学立体、复杂、抽象的意象思维。因此,藏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大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

另一方面,现代院校教育存在与名医经验传承严重脱节的现象,这些名医所在分散,学校、医院、药厂、私人诊所和寺庙都有他们的身影,这导致许多宝贵的学术经验难以传承和发扬。藏医药的研究生人才相对匮乏,而民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又迫在眉睫。所以,如能缩短高水平藏医人才的成长途径,对加快藏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类治疗高原病及其他疾病的意义不言而喻。

2.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途径的探索

    2.1广泛调研确立藏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为了确立符合行业发展和时代社会需求的藏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先后对甘孜州、阿i贝州州藏医院和白玉县、松潘县、木里藏族自治县、若尔盖县等部分县(中)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藏医药研究院、藏医学院;西藏山南地区藏医院、青海省藏医院、藏医学院;甘肃甘南地区藏医院、藏医药研究院;山南地区藏药厂、西藏自治区藏药厂、青海金诃藏药,、金珠藏药等单位(除云南外的五省藏区的藏医医疗、科研、藏药企业);四川德格县德格印经院、德格县八邦寺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藏医人才的社会需求和藏医行业发展需求调研,并拜望、聆听了著名藏医专家阿嘎?旦科老师的意见,制定出培养藏医基础(思维-诊疗-传承-藏文化)扎实,能够到藏医医疗、科研、藏药企业、保健行业以及藏区基层行政管理岗位就业的并且具有一定发展潜能的藏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目标。

    2.2采用专兼并用引聘结合的方式构建师资队伍,突破师资短缺瓶颈近4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民族医药界,“网罗”了一批知名藏医师、科研人员和学者作为特聘研究员,在特殊办学条件下积极寻求多渠道援助,已采用“以专职教师为授课主体,辅以聘用兼职教师讲座、授课、担任导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地域和品牌优势,本着“双赢”原则,聘任了藏医专业兼职或客座教授10余名,迄今巳请到了教学效果良好、在相应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阿坝卫校伟科主任医师、康巴藏语卫视编辑益西多吉、巴塘康宁寺住持堪布阿珠格西、阿坝州藏医院华尔江主治医师、西藏藏医学院藏医系主任次仁教授、青海省藏医院院长昂青才旦教授、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魏立新教授等为学生授课或讲座,让研究生通过与名师零距离接触学习的方式提升藏医学研究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

3.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完善各项制度和软环境建设

3.1发挥地域优势借鉴学校多重点学科发展经验完善软环境建设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一方面积极利用甘孜、阿坝两州自然、人文和医疗资源,组织学生在藏医院临床观摩学习,并根据除藏医院外,民间、寺庙也有众多,藏医大师行医的事实,对跟师观摩对象不作限制,但在制度建设中,为学生制定了详细而严格的学习记录表格,观摩学习记录考核审查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确保学习取得良好效果;一方面利用学校品牌优势,多次主办大型学术会议,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全国各大学术会议、论坛和学术研讨会,拓展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发展;另外,还与西藏藏医学院、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省藏医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平台,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软环境提供了有利保障。

3.2围绕培养目标构建实效性较强的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并征询了大量专家意见,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将藏医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板块(如图1):即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专业知识课程群、实践实训课程群、综合创新知识课程群,其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群均分为藏医和相关医学两部分。课程的开设注重藏医思维、传承能力的培养,为藏医临床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多种形式的实践实训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措施。,

研究生课程采用“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如必修课有〈漏珠本草选/概论》《藏药学选/概论>〉等,选修课有《藏文化基础》《藏传佛教基础》等;而综合创新知识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则主要体现在跟师学习过程中。由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发现,在跟师学习中同时考虑到“家传”和“寺庙因素,应将二者融合在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中,增加人文精神因素在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影响,以培养出智、法、能、德兼备的具有文化、理论、临床等藏医学相关知识的的现代复合型藏医学人才。

3.3注重教学效果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成都

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为了加强对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学院于2014年专门成立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学位委员会,作为教学和培养质量监督的领导机构,制定了〈诚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研究生教学监督和学位培养工作暂行办法》,使学院教学培养质量监督工作进入了制度化管理轨道。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委员会定期抽査研究生教学质量及课题进行程度,由研究生向委员会汇报课题进展,并对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或纠正,最终由委员会专家给出综合意见反馈给学院,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考核之一。

3.4以信息网络建设为突破口搭建科研信息平台提髙研

究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由于藏医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在现代教育院校教育下培养出来的藏医学研究生存在知识面不宽,专业领域过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加上专业相关的信息量不足,信息利用滞后,造成许多科研仅停留在低层次研究水平上,创新、超越甚少。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通过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搭建科研信息平台,在培养过程中实现人力、数据、计算、网络通信、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全面共享,±音养出具有更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整合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信息能力的研究生,推动藏医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创新。

4.讨论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经过多年探索曰,正在进行藏医学本科人才教育的改革尝试(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融合师承、家传和寺庙等社会教育资源的特色藏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首次提出“院校-师承-家传-寺庙”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师承教育、家传教育和寺庙教育的特色藏医思维和藏族文化,变单纯的知识灌注为藏医思维提升及藏族文化储备的训练,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手来完善藏医学本科的院校教育。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院考虑将“家传”和“寺庙”因素加人藏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为培养合格的藏医学研究生提供软环境支持。

藏医学的研究生教育在全国尚属起步时期,在某些方面虽然可以借鉴中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经验,但藏医学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佛学思想和天文历算等的教育培养,同样需要重视;在藏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和临床培养方面,必须要增加硬件条件的建设,如临床培养基地、科研实验基地等,但这并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适合各高校的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还需不断探索。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的藏医学教学经验虽然不够深厚,但作为藏医药高等教育的承担者之一,通过教育改革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和时代需要的藏医药人才,从始至终都是学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和重点。在未来的工作中,学院将继续利用学校的多重点学科背景、藏医药师资力量和区域优势,发挥藏医药教学科研特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在稳步推动教学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推动藏医药研究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篇6

(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辽宁沈阳110122)

[摘要]中国加入WTO后,伴随着医药人才输出结构和市场需求的重大变革,这使得医学教育面临史无前例的压力。尽管教育部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教学改革项目,但仍然难以改变我国医学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当代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国际化和自主创新,而我国僵化的医学教育体制已经很难适应时展,因此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医学教育;现状;改革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181

1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很久以来,中国积极探索医学教育的改革。我们有选择的借鉴世界各国的医学教育经验,始终坚持方向、深化改革,增加医学教育资源的投入、扩大医学教育规模、提高医学教育能力,不仅改善了教学条件、还不断优化教学管理,加强软实力建设。学校在扩招的同时还建立了多年制医学教育,更加有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体系的探索方面,优先设置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的课程,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特别通过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尽管我们坚持不懈的探索医学教育的改革,但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仍存在着问题:

1.1教学模式不够新颖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医疗环境的变化,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的要求,目前,我国现代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质量低下。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仍然沿用培养专科医生的模式,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导致学校向社会输出的医学人才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的需求,更不符合国际标准,与国际接轨。

(2)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医学教育模式理论教学长久以来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即使是实验教学,学生也是严格按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机械的完成实验内容,只知道“应该怎样做”,而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这样做”,正是由于过度强调教学的统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缺乏独特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缺乏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别提因材施教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目前的医学院校,大部分仍在沿用旧版的教材,教学内容既脱离实际,又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而向学生灌输的是陈旧落后的知识,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

(4)教学条件受制约。医学教育是一项投入大、消耗高的事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用于购置教学设备仪器和医用耗材等以保证医学教育的顺利进行。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各大院校资金实力不同,因而各自硬件设施差异较大,由于资金缺乏,有的学校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1.2教学内容单一枯燥

主要表现为缺乏科学的专业开发和课程设置。以生物学为带头学科的生物医学模式直接影响到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医学教育随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包括:①公共基础课;②普通基础课;③医学基础课;④医学临床课。时至今日,我国医学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单一,内容陈旧乏味,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忽略了学生和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成为当下热点问题,而学校却没有增设有关医患沟通技巧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培养严重脱离了社会需求。

1.3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落后

把我国的医学课程与美国的对比发现,美国主要采取小组讨论的授课方式,而一直以来,我国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占主导地位,小组研讨课时几乎为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已进入大数据时代,而我国医学教育在网络教育、采用IT技术自主学习方面还存在着很大一片盲区。

1.4教学评估机械化

大多数院校学生评价方法普遍采取笔试的方法,偏重理论知识的考察而轻视动手操作能力。医学教育评价过于机械、教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刚性化、单一化,学校缺乏明显的办学特色,学生缺少鲜明的个性,教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整个医学教育评估体系束缚了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

2医学教育改革热点及发展趋势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国际上,医学教育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例如:“早期接触临床”、“基础与临床课程整合”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等,这些新的方法和手段为医学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疾病谱发生变化,医学目标从简单的疾病治疗上升到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医学重心从以医院下降到社区与家庭健康关怀;卫生资金投入的对象从疾病的治疗转移到疾病的防控。与之相适应,医学教育也要实现从专科医生培养到全科医生培养的转变;从理论型人才培养向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转变;从单一型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

3医学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

3.1改革医学教育模式

医学教育模式就是为满足医学教育顺利发展的需要,对医务人才进行培养的一套较为稳定的做法。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应该打破传统,结合实际,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医学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将基础理论的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通过具体案例展开教学,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同时,明确定位附属医院的教育职能,建立附属医院的系统评估机制,医院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带教医生应认真负责,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代教医生教学规范性等进行系统全面检查,从而有效的保证教学质量。充分发挥长学制,让学生尽早入科实习、接触临床,以实践带动科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3.2完善医学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创新医学教育内容

首先,制定完善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减少不必要的专业课。强化预防保健类课程、医德教育和病人安全教育等,增设医患沟通课程,对教学计划进行实时全过程监控,并随时修订不适应的教学计划,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实际工作,德才兼备,具有全面知识结构的综合型人才。

其次,合理安排课时,适当减少理论授课的课时,增加实验课和实践课的课时,并通过增加有关的选修课科目,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特别要强化医学伦理道德和卫生法律方面的教育。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石,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后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医学伦理道德问题,社会需要的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更要具有良好的执业道德。因此,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对当代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随着近年来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医生应该认真学习医疗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医疗程序和法律法规,用法律武器规范医疗行为并自我保护。

3.3改革陈旧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和手段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是为教学内容、教育目标服务的。因此,一方面,要以启发式教育为主,逐步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近些年来,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IT技术成为主导信息时展、进步的关键。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现代教育模式正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化,原来的被动性学习也逐渐被自主性学习所取代,学习方式也由“知识型”向“智能型”,再向“个性和谐发展”转变。通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将学生培养成能应用IT技术自主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另一方面,要综合利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子化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挖掘新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感到枯燥,使学习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3.4创建合理的教学评估机制

合理的教学评估机制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两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评价,目前仍以课堂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新的评价体系应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一种开放灵活的评价制度,综合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进行评估,特别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同时紧密结合就业形势,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对该体系进行调整。对学生的考核应综合考虑学习成绩、理论知识、实际操作及团队配合等,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等。同时,建立科研训练基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本科生开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研活动,与附属医院合作,建立科研训练基地,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和平台,使学生把理论转换成实践,最后又转换成了理论。通过导师的指导,进行开题设计和论文答辩,通过科研工作和实习工作,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二是完善教师的激励机制,特别是支持优秀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措施。建立导师教学效果督导制度。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考核导师,建立导师负责制,使导师和学生具有连带关系,如果学生表现不好,导师要承担连带责任,对不负责任的导师要给予相应处分。最后,由学生为导师打分,实行末位淘汰制。设立教师听课督导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对听课的结果大会通报,促使导师针对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将学生的表现与导师的奖酬制度和职称晋升相互挂钩。

参考文献:

[1]孙宝志.全球视野下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出路[J].医学与哲学,2013(34).

[2] 耿景海,文民刚,周增桓.医学教育改革热点及发展趋势[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4).

篇7

[关键词] 口腔医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78-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1-0099-02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国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的培养是以培养口腔门诊通科医生和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为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独立进行口腔临床工作的能力较欧美国家毕业生有所欠缺。许多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差异的存在及改革教育体系的必要性[1-3]。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由医学生过渡到临床医生的不可替代的最为关键的环节。然而随着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纠纷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使患者对诊疗水平的要求不断增强而且有了法律的依据,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有些患者根本就不让学生治疗,甚至达到不让学生在旁边观看的地步,从而导致学生在临床见习及实习中的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增加了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训练的难度,制约了口腔医学实践教学的发展[4]。在当今这种极为不利于口腔实践教学的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口腔临床实践技能,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口腔医生的需求是摆在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院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操作机会少、动手能力差的现状,我院教务处研究与构建了切实可行的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做到了将基础理论学习与临床技能锻炼的有机结合。该体系通过初步运行,教学效果良好,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下面就我院在《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的精神指导下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阐述如下,以供同行商榷。

1 修订培养方案、专业教学前伸化

1.1 修订培养方案、专业基础课提前

欧美及日本等口腔医学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在教学中无不强调早接触临床,强调连续性实习。教学期间让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接触口腔医学专业课呈阶梯式递增,有利于基础课和临床口腔医学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5]。我国现行的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体系,课程结构是以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间实习、生产实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基本没有接触到口腔医学专业课程,对口腔医学缺乏基本的了解、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直观的认识,更不知道该做何种的准备。为此我院修订了培养方案,将口腔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尽量提前开课,让学生尽早地接触到专业知识,增加了《卫生法律法规》与《医患沟通学》,让学生对卫生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及认识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1.2 增加社会实践、早期接触临床

为了更早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早期接触临床、接触患者,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利用每年的寒暑假给学生布置口腔专业的社会实践任务,大一、大二的寒暑假到口腔科的社会实践任务是1周,大三的寒暑假及大四的寒假到口腔科的社会实践任务是2周。让低年级的口腔医学专业学生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为以后的的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口腔科的实践中,通过当导诊、给带教老师当助手等,锻炼了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通过在口腔科的社会实践对常见病、疑难病有一定了解,知道在即将学习的专业课中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样在学习专业课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 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2.1 成立了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对于未来的口腔医生,实践技能是立身之本,而优秀口腔医生需要的实践技能又涵盖了很多的层面和内容,包括临床医学基本技能、口腔医学专业技能、临床思维辨别能力和医患沟通交流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与要求[6]。为了保障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质量,我院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现代化的口腔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包括口腔外科、口腔内科、口腔正畸与修复、口腔技工室等四个实验室;拥有口腔模拟教学系统、高级仿真头模、口腔综合治疗椅、铸造机、烤瓷炉、多媒体教学系统及视频展示台等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可供学生在模拟医疗环境中,按照带教教师的指导,完成所有的口腔医学实验操作,并进行口腔临床技能训练。该中心是齐市地区唯一一家专业化、现代化口腔医学实验室,其设施与环境在我省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该中心还可承担本地区的口腔医学专业执业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技能考试等任务,也可为本地区的口腔医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提供相应的实验场所。

2.2 开展综合性实验训练项目并与课间见习有机融合

为了更好地配合口腔医学专业课教学过程的实施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我院购进了口腔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口腔内科实验室),该系统完全模拟临床,学生可以在仿真头模上进行各种口腔临床操作技能的模拟训练。对学生而言,这种训练使其更适应在口腔这个狭小的环境内进行各种操作,也使学生更早地进入医生角色,避免了在初期接触患者时无从下手的慌乱。为了配合课程的实施和提高综合临床技能,我们开展了口腔临床综合技能训练,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简单病例,从问诊,到临床检查、确诊、设计治疗方案,到最后在仿真头模上模拟实施治疗计划等一系列训练,使学生提高了综合性的临床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课间见习,这样达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有直观认识,同时更好地熟悉医疗环境。在课间见习中,不仅强调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强调学生团队意识、交流合作、人际沟通艺术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学生在临床见习中还可获得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培养爱伤意识,以此来弥补在纯粹实验室教学环境中的不足。

2.3 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及项目

通常情况下实验室只是有实验课时对学生开放,受实验课时间的限制,学生对所有的操作练习只能机械式模仿一遍,不能达到熟练或掌握某项技能的要求,更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此现象,我院增加了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项目数。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选定并上报,实验室教师负责针对学生所报项目进行分析和筛选,根据实验室可开放时间将可实施性强的项目名称及开放时间公布,根据报名的学生数进行实验准备,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自身技能掌握程度自行选择参加的实验项目,进行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既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又避免了盲目的全员性的实验,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实验室资源。

我们体会到在实验室开放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应根据实验项目配备实验指导教师,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外,在学生实验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实验结束后对实验过程及结果给予评价,可以促进实验室开放的规范化和提高学生实验的有序性。实验室开放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达到熟练掌握各项技能的目的,从而在面对患者时有足够的自信心,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可以顺利地开展治疗工作[7]。

2.4 重视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学院非常重视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近几年来,开辟了一批医疗资源雄厚、技术力量精湛、拥有优良师资队伍的医院作为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目前除了我院的第一、二、三、五、六和十附属医院外,我院还开辟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大庆市人民医院)、齐齐哈尔市五官医院、齐齐哈尔北钢口腔医院和哈尔滨市口腔医院等教学医院,作为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能够较好地满足学生课间见习和生产实习的需要。

3 改革教学方法

3.1 开展典型案例教学法

选择典型综合病例、疑难病例及医患纠纷病例进行教学,组织学生就所提供病例讨论治疗方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案例的学习让学生提前认识临床工作的复杂性、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和医疗的高风险性,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

3.2 生产实习实行导师制带教制度

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院在第五学年安排42周的时间到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进行生产实习。根据实纲的安排,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生产实习,每位学生的每一实习阶段都有明确的带教教师实行导师制指导,由导师按照实纲要求结合科室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实习计划,要求学生要与导师共同值班处理日常工作及急诊等。每一科室实习结束后,进行严格的出科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补考,以保证实习效果。

4 改革实践考核制度、建立临床技能考核试题库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执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与国际医学教育形势接轨,客观地评价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综合素质,锻炼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我院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毕业考试进行了改革,参考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模式建立了临床技能考核试题库,在毕业技能考试中采取了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SCE)模式。考核采取四站式,以实际操作、模拟操作、人机对话等多种形式考察学生的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口腔基本检查、口腔特殊检查、口腔基本技能操作等能力。考核内容基本涵盖了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口腔修复所必须掌握的内容,实现了口腔临床技能的标准化考核。通过对口腔医学专业毕业生开展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与现行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相接轨,提高学生操作的准确性、严谨性,同时培养其医生职业素质,从而达到培养综合型、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目的。

总之,为了提高我院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我院做了以上诸多方面的尝试与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实践教学在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和桥梁的重要作用,如果实践教学没有抓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临床工作的质量与发展。我院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对培养特色应用型口腔医学专业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云,王松灵. 国内外口腔医学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2(8):35-37.

[2] 徐袁瑾,张志原,曹霞,等. 国内外高等口腔医学教育现状比较分析[J]. 医学教育探索,2009,8(4):403-405.

[3] 凌均ぃ王焱. 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新世纪口腔医学教育的必由之路[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0,4(3):211-214.

[4] 张凌琳,周学东,柳茜,等. 口腔临床实习生培养与执业医师考试接轨的思考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5(7):70-71.

[5] 朱晓斌. 日本口腔医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 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745-746

[6] 葛少华,杨丕山,郭春晓. 以提高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6(3):1-2.

篇8

关键词: 模块教学医学院校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与总结

一、前言

通过对研究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发现,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已经从“学以应试型”转变为“学以致用型”。大多研究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是提高英语的口语交流和实际应用能力。全球化时代对研究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一大障碍,阻碍他们在文献查阅、论文撰写、对外交流及方面的国际化进程。研究生英语教学应建立在更高的起点上,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从事医学科研及学科国际交流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围绕“听、说、读、写、译”技能的训练展开,突出“应用型”特点。目前的医学院校研究生在从事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国际交流时普遍存在着专业英语运用方面的问题。从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到向国外学术期刊的投稿都不乏专业英语运用的错误,类似错误在向国外的求职求学信函和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言中也屡见不鲜,影响了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科的“国际化”进程。所以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是广大医学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公共英语词汇量和基本的语法,并且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专业英语的学习便成了这一阶段英语学习的重点。然而,目前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处于无序状态,大部分院校笼统地设置了专业英语课程,也缺乏专业英语考核指标。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局限于专业课程学习中对常用的专业词汇的记忆,以及从英文文献阅读中获取对英文医学论文的粗浅认识。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平衡发展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本课题组结合医学院校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加强该阶段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模块教学。“模块”是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模块理论应用于教学领域就是将一门学科或多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或称模块式课程自1993年引入我国以来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模块教学体现了应用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帮助学生从阅读、写译和听说几个方面向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方向发展。

二、模块教学的具体实施

通过问卷形式本课题组成员对医学院校研究生进行专业英语需求分析调查,以明确学生的“向往”。同时,通过访谈形式,了解医学硕士生导师对医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要求,以明确“目标情景”。通过对学进行英语摸底来了解他们的“当前情景”。然后,通过分析,得出学生的“缺乏”。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定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三个模块:阅读、写译和听说。听说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础。听说训练跟上了,可有效地带动读、写、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听说技能训练是使研究生阶段英语学习继续深化的必要措施之一。据我们对硕士生跟踪调查反馈的情况显示,强化听说技能训练不但加强了学生运用英语和应付考试的基本能力,更主要的是,它还起到了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的作用。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重知识、轻实践的不正确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着重强调英语学习作为工具学科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首先要求学生跟读、模仿、大胆开口,纠正不准确的语音语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就视频材料用完整句子复述或回答问题,熟悉情景状况下的专业英语听说内容,为今后实际运用储备资源。

英语写作不仅仅是要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思,力求达意,更重要的是二语产出的成果能够符合目的语的语境,契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得到对方文化的认同,这样写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洋味十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句法教学,帮助学生创作出纯正的英语式句子,避免学生因不懂得英汉的表达习惯而写出来的Chinglish。输入与输出都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一种外语若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是无法突破语际间思维障碍、理解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的,更不可能熟练进行语言输出,因此,这就需要读写结合,自成一体。教师在写作中重视文化的阅读教学,增加阅读文化的比重,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善于从文化的角度把握语言规律,同时能够从英语文化背景的角度进行交际,有意识地克服母语障碍,使读写相辅相成。研究生在进入专业培训阶段,就要参加定期英语文献阅读学习,结合他们的科研方向,将一些最新的在国外核心期刊发表的论著、综述及指南发给大家,让研究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将不熟悉及发音不准的词汇标出,课堂上再组织大家集中时间阅读,每人读一段并翻译成中文,对难理解的内容及发音不正确部分应及时查对和纠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为写作奠定基础。

通过讲授基本理论让学生对于翻译本质树立正确认识,通过一般性题材及专业性题材的翻译实践培养学生的双语转化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基本理论的宏观关照下,自觉进行翻译实践活动。同时让学生掌握翻译技能的训练方法,明确自身努力方向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在课程结束后仍可保证自行学习和训练。

三、模块教学的成果分析

模块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新模式。在这种教学的实施中,课题组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施小班教学,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突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选择相关课程的教材。教材做到了针对性强,内容前沿,具有代表性,难易适中,目标明确。模块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之后,2009―2010学年度的第一学期,选择本课题组部分成员进行实践授课,分做试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由同一个英语教师承担混合教学;另一个班由三个不同英语教师承担不同的模块课程。进行了四个星期的实践授课后,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试验班对模块课程的接受程度与反映,同时收集对照班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看法和意见,对比两个试验班学生的反馈。通过阶段测试和考评,对比对照班与试验班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改变以往在成绩的评定中教师是裁判,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形式,在模块教学实践中,改革了考核方式,把模块作为考核单位,进行知识或知识与技能的双项考核。考核包括教师给定成绩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实地现场发挥获得的成绩,考核力求全面。以此对比和证实了模块教学的优点和作用。

从阶段测试和考评成绩来看,试验组成绩平均为88.9分,较试验前平均成绩65.3分提高了20%以上,而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2.5分,较试验前成绩66.4分提高了不到10%,试验组比对照组有了显著的增高。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试验组在学习兴趣、写译水平、阅读水平和听说水平方面提高比率分别为89%,95%,90%,86%,较对照组的提高比率47%,60%,46%,51%都有着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学生具备高水平的思维、高水平的知识建构与知识迁移能力,高水平的实践和科研能力,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高水平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强大支撑。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加强专业英语的听说交流是一种语言的实际应用。分模块教学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鼓励了研究生学习专业英语,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在专业中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也产生了乐趣。通过坚持不解的学习,学生发现自己的专业英语有较大提高的时候,一种无以言表的成就感增强了其参加国际交流、提高我国在医学领域国际影响力的信心。模块教学模式改变了我们课程设置的理念和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专业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课题组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风、教风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语言综合技能明显提高,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特殊的思考路径和全新的教学视野,为专业英语教学树立了极有价值的实践典范。

参考文献:

[1]杨平科.采用模块式教学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J].甘肃农业,2002,(6):42-43.

[2]周丽.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构想[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

[3]国家教委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 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090-02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Images Processing and Analysis//Tang Min, Zhang Shibing, Shen Xiaoyan

Abstract Medical images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is one of the major foundational courses for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course, several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of medical images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including experiments and course design and the second classes. The author’s rich practical experiences demonstrate that these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can foster the students’ abilities, inspire their interests and therefore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greatly.

Key words image processing; image analysis;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1 引言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由理、工、医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是多门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领域渗透的产物,包括生物信息学、医学图像处理、生物力学及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等多个分支。其中,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是利用数学原理和方法,在计算机上针对不同医学影像设备(如CT、MRI、B超、PET、SPECT、显微镜等)产生的图像,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处理、加工和分析。随着医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研究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这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

该课程是以数字图像处理为基础,介绍图像处理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算法,特别针对医学图像处理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原理和实现方法,使学生能够编程将图像处理算法应用于医学图像的处理和分析,是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这一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课程建设难度较大。虽然目前已有不少院校开展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但实际教学情况并不十分理想,主要表现在教材缺乏和实践环节较少。在中国期刊网上,以题名包含“医学图像处理”或“生物图像处理”以及题名中包含“教学”为检索条件,只获得文献18篇,其中涉及该课程实践教学的只有6篇,主要集中于虚拟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系统的研发[1-6]上,可见在国内关于该课程的教学研究尚不多见。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在理论教学改革的基础上[7],提出一些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措施,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2 实验与课程设计的开展

以“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促进科研”为宗旨,采用MATLAB编程语言为实验教学平台,以医学图像处理知识为主,同时综合医学成像系统、医学电子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编写《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课程的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书》,设置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三大类实验(参见表1)。其中,实验1~9为验证型实验,学生通过调用MATLAB中已有的图像处理程序来完成实验,加深对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实验10~14是综合型实验,学生针对医学图像的具体特点,综合运用多种算法达到图像处理的目的;实验15~24是设计型实验,给定实验目的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编程实现,培养他们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8]。

3 第二课堂的实施

为培养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中简要介绍自己科研项目的基本情况,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自己的科研项目研究。这不仅增强了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重视度,而且使他们亲身经历并体验了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知识怎样应用于科研和临床。

由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拥有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医疗仪器设备,因此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在医院实习,特别是到影像科和检验科实习,学习和掌握各种仪器的功能和图像处理的场合,从而有助于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一些就业方向的指导,介绍医学图像处理在医院和医疗器械公司的应用状况,同时简要介绍课程中没有涉及但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最新最热门的医学图像处理知识,供学生课后自学和深入研究。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寻找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4 结论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针对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一些改革措施,秉承“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培养能力”的宗旨,以“内容的基础性、方法的先进性、学科的交叉性”为原则,编写《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课程的实验与课程设计指导书》,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实现教学、实验、科研三管齐下,课内、课外、理论、实践同时并举的教学格局,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和实验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开展及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洁.“医学图像处理”实验教学探索与虚拟实验室开发[J].西北医学教育,2008(3):489-490.

[2]巩萍,胡俊峰,隋美蓉.《医学图像处理》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1):49-52.

[3]王春燕,曲典,吴瑞,等.医学图像处理教学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医疗设备,2009(11):20-22.

[4]周苏娟,蒋世忠,黄展鹏,等.医学图像处理远程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5):

526-528.

[5]郑旭媛,胡春红,肖振国.医学图像处理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31):167.

[6]胡彦婷,陈建军,木拉提哈米提.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2(3):534-537.

篇10

【摘要】 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强招收外国留学生的竞争实力。国内西医院校招收的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另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这样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关键词】 西医院校 留学生 本科教育 针灸学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cupuncture therapy study by foreign students at medical college in China, the purpose is progress to compete for recruiting foreign students. For these people, basics of TCM is 108 hours in theo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include fundamental theory of TCM and diagnostics of TCM; Acupuncture is 200 hours in theory learning and training too, include channels, acupoint,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disease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need more than 200 hours practice in clinic or hospital. As do all of these, they can take an examination in acupuncture by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Societies when they leave China.

【Key words】 Western medical college Foreign students Undergraduate course Acupuncture

目前国内的各个高等医科院校均不同程度的招收有国外留学生,这都是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比较,中国各个医科高等院校招收的留学生除了学费较低外,是否还有其他优势?作者长期追踪国外中医药教育的现状[1],并作为重庆医科大学西医临床本科留学生《Acupuncture Therapy》课程领导教师,在过去2年的留学生教学中有些许体会。

2010年11月25日在成都召开的“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大会”,作者作为参会代表广泛的与参会的外国专家进行了交流。

柏林医科大学社会医学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际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会副主席Claudia Witt教授做了“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Research”和“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in Europe”的精彩发言[2],英国剑桥大学剑桥医学研究所的Peter H. St George-Hyslop教授也做了“Approaches to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Overlaps Between Western Biomolecular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的精彩演讲[2],诸如此类的围绕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中医或针灸研究不计其数。更多的学者介绍了在国外中医教育的情况,如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执行主席Gerd Ohmastede的“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Europe”,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 Ziegler的“Training standards in AGTCM associated school”,等等[2]。以及在26日大会组织的中医药国际教育研讨会上,德国西医师国际中医学会主席Rainer Nogel的“SMS针对德国医生的中医教育”、以色列基布茨教育学院替代医学院院长Ramon Velleman的“中医教育在以色列发展形势及战略”、成都中医药大学葡萄牙宝德分校校长Pedro Choy的“葡萄牙宝德分校的教育现状及发展规划”等[2]揭示了中医药,特别是针灸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探索中医及针灸在国外学历教育和临床医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这充分的说明中医学,特别是针灸学独特的临床疗效,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对现代西方医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尤其是美国国立卫生院下属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3]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对中医学的高度关注,而且补充和替代医学已经被纳入了美国一些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中[4-5]。所以中国高等医科院校的优势不仅在较低的学费,更在于能在留学生的学历教育中,设计实用的、符合西方主要国家要求的中医类课程,特别是针灸学课程教育,以及符合要求的学时数至关重要。

《美国针灸中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指南》[6]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考试指南,针对完成正规学业者,即全日制东方医学院针灸专业3年综合课程毕业,和1350小时的针灸教育;其中包括至少800小时的理论教学和500小时的临床学时;临床学习可包括见习、实习或医疗实践;另外50个学时可以是课堂学时也可以是临床实习。德国针灸学会副会长Birgit Ziegler到成都参会时介绍了德国的针灸培训情况,“1954年成立的德国传统针灸中医学会目前下属有6所学校,1600多名成员,只有完成西医学习的内科医生或医疗从业人员才有资格在学会下属的学校注册和参加培训,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了2000-4000个小时的医学课程。并且6学校都一致同意针灸学最少开设750个小时的学习课程;中药课程至少开设340个小时;推拿课程至少开设300个小时;针灸、中药和推拿课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相结合。此外,在校医院进行200个小时的临床实习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由此可以看出,参照美国和德国标准有利于国内西医院校制定针灸学课程教育标准,因为我们培养的留学生将要完成西医本科学历教育,也就是完成了3000多学时的医学课程教育,只需要开设足够学时的中医类课程教育就可以了。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考试资格规定[7],凡全日制高等医学院校毕业,学制在3年以上者,已取得医师资格,并经过针灸学培训至少500学时,有一年以上临床实践。考试的科目有[8]《中医学基础》、《针灸学》、《正常人体解剖学》、《辩证论治》、《取穴操作》5个内容。因此,西医本科留学生的中医类课程主要开设《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中医学基础》宜设置为108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内容包含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针灸学》宜设置为200学时的理论学习和实验练习,教学内容包含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和针灸治疗学;除此之外,还需在医院至少200学时的临床实习。结合重庆医科大学针对西医本科留学生开设的《解剖学》218学时,西医院校的西医本科留学生在离开中国以前就可以参加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的针灸资格考试。

综上所述,国内西医院校主要招收的是西医本科留学生,中医类课程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与国内中医院校招收的留学生进行中医类学历教育和短训等有所不同。针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开设的《中医学基础》和《针灸学》课程教育,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适应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针灸执业资格需要,这不仅是对国内西医院校留学生西医本科学历教育的一个补充,既融入了中医和针灸这样的国粹,也是中国西医院校招收海外留学生最具有竞争力的方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软实力。

参 考 文 献

[1] 龚彪,周力,张诣.针灸的国际现状及思考.医学教育探索,2006,1(5):61-62.

[2]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会议指南.icetcm.org.

[3] nccam.nih.gov.

[4] 罗国安,邹健强,译.白宫补充与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总结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