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活动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教学活动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教学活动设计

篇1

一、设计思考性操作,引导学生探究算理

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动动手,而是需要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往往都是先有动作,再产生思考的。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总有不少内容的学习需要借助实际操作。计算教学中许多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放在动手操作中,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开展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策略。

例如,在学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教师创设了将37块橡皮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的问题情景,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操作活动,明白第一次分3捆,每人分到的1捆,表示1个10,余下的7根继续分,每人分到2根余1根,合起来就是每人分到12根余1根。在后面的几个情景中,学生利用操作活动分别获得了45÷4、56÷5的计算结果。在连续的操作活动中,都隐藏着除法的算理:用除数除以十位上的数,得到的是几个十,商应该在十位上;再用除数去出十位上减下来的数和原来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的数,得到的是几个一,商应该商在个位上。关注这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关注了算法的构建过程,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例题,然后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

二、设计抽象性操作,引导学生建构算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的,并且逐渐在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皮亚杰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在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只有逻辑思维得到发展,儿童的综合智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而且只有学生学会逻辑思维,也才能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意义和本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时,基本停留在操作表面,忽视了通过操作进行数学抽象,提升数学思维,缺乏对计算方法的自主建构。因此,在计算教学开展动手操作时,教师一定要关注操作的具体过程,同时让学生结合操作的过程,抽象出计算的算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例如,在教学“15-8”时,如果教师纯粹的给学生讲解计算方法,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就比较难理解。如果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小棒,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借助外部的动作就能比较好的理解算理。教学时,先让学生拿出一捆多5根也就是15根小棒,接着让学生拿掉8根,问学生有什么办法?学生观察15根小棒的组成,发现如果只拿散的5根是不够的,于是学生把整捆拆开,从10根里面拿掉8根,剩下2根和散的5根合在一起,就是7根小棒,从而得出15-8=7,最后,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拿小棒的,如果表达不出来,可以让学生边摆小棒边说过程。这样学生再次明白了过程,会更加清楚,也就更容易地理解了退位减法的计算算理解。在这个教学中,学生通过摆小棒这样的操作活动,抽象、概括出了“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领悟了算理。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是有必要的,作为教师不仅要提供操作的机会,还要关注操作的过程,引导学生将操作的过程内化为抽象的过程。

三、设计表达性操作,引导学生提升思维

操作并不是教学目的,决不能单纯地为了“操作而操作”。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简单的让学生动动手,没有结合表达,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的操作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层次,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能得到发展。因此,在动手操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动手边思考,将手的动作与脑的思考有效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由动作上升到思维。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教师通过创设“兴趣小组”的情境,提出了问题:

师:要求合唱组和科技组一共坐多少人怎样列式?

生:32+20。

师:请你用小棒摆一摆或者计数器拨一拨,算出32+20等于几。

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

生1:32+20=52,我先拿来3捆多2根,再拿来2捆,合起来就是5捆多2根,就是52。

生2:32+20=52,我是在计数器上拨出来的。

师:刚才用小棒和用计数器算32+20时都是先把什么合起来,再把什么合起来的?

生:先把整捆的或者计数器上的几十合起来先。然后把得到的几个十和几个一再合起来得到得数。

师:同学们,请你用算式,把刚才的过程表达出来。

生:30+20=50,50+2=52。

可以看出,学生的动手操作如果没有说说“先把什么合起来,再把什么合起来的”,其认识是零散的,不清晰的,而教师在关键处让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让操作的过程内化为计算的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算法的建构。

篇2

(一)改善计算机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

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一直以来,兴趣是影响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活动当中,多数教师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然而,中职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故而对计算机教学内容兴趣较差。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中职计算机教学产生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善传统计算机教学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更加关注中职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激发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热情,使中职计算机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指导

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学生需要掌握丰富的计算机实践技巧,并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生活当中。传统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方式较为关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指导,而在计算机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多数学生是处于自由练习的状态,计算机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不大。基础迁移理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该理论更加关注对学生计算机实践技能的指导,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灵活迁移到计算机实践活动当中,真正展现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价值,为中职计算机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引导

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机思维能力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有着重要意义。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内容和实践相结合。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能够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并使中职学生通过计算机实践活动,形成一定的计算机思维能力,这对于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要注意结合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实际认知能力灵活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真正产生知识迁移的效果和知识迁移的价值。

二、基础迁移教学策略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式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创建基础迁移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相连接,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加强迁移思维引导,培养中职学生的迁移思维等方式来开展。

(一)创建基础迁移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充分激发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热情的基础上,更好地指导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做好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迁移。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情景的方式,根据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将中职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计算机教学活动当中,培养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例如,在指导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展现计算机的各个部位,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与直观地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位的形态、位置和功能。在学生认识了这些电脑元件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试着进行电脑的组装,将各个元件放置散乱,要求学生自行安装,使学生将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迁移到相关实践活动当中,提升中职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相连接

提升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理论与实践相连接的方式,能够使中职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在计算机实践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体系,这对于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很多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十分适合进行基础迁移,但是很多中职学生在计算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是在模仿教师的行为或者进行技术的复制,而没有真正投入到计算机实践活动当中,没有进行良好的基础迁移。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帮助中职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PPT”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习的“word”内容中图文混排等技术,进行基础知识的迁移,指导学生将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融合起来,提升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整合能力与对计算机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加强迁移思维引导

培养中职学生的迁移思维在迁移思维的引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迁移心向的引导。迁移心向即一种积极的迁移思维和迁移意识。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引导学生做好迁移的准备,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框架,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适当结合计算机知识,引导学生加强对实际生活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设计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现实生活,提升中职学生借助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迁移,为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升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创建良好的条件,使每一位中职学生都能够满足未来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 大专生 微机室 应用能力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导的全新技术时代,我们的工作、生活也因此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开展计算机教学,正是基于这种潮流与趋势,正是立足于培养技能过硬、能力突出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目标。大专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其落脚点要放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即学生要真正掌握、操作与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教学的本质诉求。尤其在新时期,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

1尊重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度

计算机教学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的教学不大一样,前者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即学生只有在操作、上机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了解、认识计算机,也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际水平。因此,广大计算机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计算机房的主人,给予学生更大、更多的发挥空间和自由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手积极性,让学生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有效的释放。教育学理论认为,学生自主、自发的学习行为往往具有更强、更深远的效能,远比教师带动或者督促下的学习更具针对性。因此,在大专计算机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其实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更好的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微机室教学的时候,必须摒弃那种“滔滔不绝”、“长篇大论”的授课模式,防止出现教师与学生职能脱离的局面。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们,设定具备的课堂、课程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到自主学习和操作中,以不断深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应用能力。比如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实际操作,教师在简单的讲授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完成预定的任务,诸如设计ppt、制作Word文档等,都是很好的锻炼学生们的机会。在类似这样的教学中,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可以在无形中得到提升,教学的效率也自然会逐步提高。

2坚持计算机课堂教学不放松,全力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大专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与初中、高中阶段大相径庭,前者会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同样的则是,大专计算机教学仍然要以“课堂”为核心,这个课堂包括常规课堂与微机室两部分。因此,大专计算机的教学必须坚持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学生为核心对象,不断创新教学思路与模式,改善教学环境和气氛,切实提升教学的层次和质量。具体来说,强化并尊重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们在教学中的功能性作用。由于大专时期计算机课堂教学多在微机室进行,因此微机室可以视为信息技术课的课堂,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也要首先从课堂做起。

例如,教师在日常授课的时候,为了避免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和单调,教师可以考虑采用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的方法来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首先创设或向学生们阐述一起情境、场景,然后带领大家做信息技术或计算机知识相关的小游戏,同时评选出优胜的小组与个人。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课堂“计算机角”,布设浓郁的计算机装饰或手工作品,让学生们真正在信息技术的环境和气氛中得到好的熏陶。诸如此类的办法都是新时期大专计算机教学可以尝试的思路和策略,也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学习积极性与实践应用能力的不错办法。只要长期坚持,广大大专生的计算机能力一定可以有所进步。

3组织开展多种计算机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协作与实践意识

大专生已经处于学生与社会人直接过渡角色,因此对于社会实践与生产活动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渴望参加各类活动的。因此,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组织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辅助日常的教学,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丰富教学的内容,同时全面激发学生实践与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中,教师可以扮演导师与伙伴的作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另一方面增进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在操作和应用计算机过程中实践能力的提升。

将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看作是大专计算机教学的载体,用以培养大专生应用计算机的实践意识与能力,这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也是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如课外的计算机科普活动,课堂范围内的计算机游戏等,都是很好的励志、团队与实践特征的计算机教学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要求形式简易、内容贴近教学与教材的实际,这样才能发挥出教学活动最大的威力。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学生们在参与此类活动的过程中,其思想意识与实践行为可以完全沉浸其中,诸如协作、配合、动手等能力都会有一个全面而稳步的提高,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综合而言,新时期大专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们应用能力的塑造和培养,一方面通过教学课堂本身完成,另一方面则要依赖教学活动、课外内容。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学生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梁燕.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计算机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13).

[2] 兰彬. 加强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应用能力[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S1).

篇4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分组协作

现下,不少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成效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职老师自身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不够合理,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因而出现此类问题现象。基于此,中职老师可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实施分组协作教学,争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缺陷。

一、概述分组协作教学基本内容及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分组协作教学,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将学生分为小组或者学习团队,通过这样的方式组织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它更偏重于组织形式,须注意的是,教学活动中的分组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及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等。在笔者看来,分组协作教学最关键的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这也是分组协作教学的精髓所在,只有真正意义上把握了这一点,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教学质量才会得以提升,才能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最终目标。中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不甚相同,其主要是针对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和提供实用性人才,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贡献着巨大力量,至于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其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因此,于中职计算机教学实施分组协作教学具有两个层面的必要性,一是利用分组协作教学方式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和学生计算机素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一是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充分展现分组协作教学的价值作用,借用分组协作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计算机教学的大班限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更好地推广分组协作学习这一教学新式。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分组协作教学的具体路径

1.依据实况选定分组方式

要想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顺利实施分组写作教学方式,首要任务就是在开展活动之前依据班级实况选定分组方式,此时老师必须对全班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有一个大致评估,以此为后期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好基础。一方面,老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班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进行相应了解,仔细统计调查问卷的结果,详细甄别之后讲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搭配分组。另一方面,老师可从学生的性别特征、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考虑,以便达到互补效果,由此选定最适宜的分组方式。

2.强调学生自身主体地位

伴随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我们必须明白不论在哪种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都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因而各个小组展开学习活动时,老师一定要加强监督、给予指导,客观强调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以便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实际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急速下滑等问题现象,此时老师务必激励学生不要气馁,并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将他们带上正确的学习轨道;又如,有些学生存留一些疑难问题,老师要善于观察并针对性地指导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真正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3.根据内容设置教学任务

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较为繁杂,且知识量较大,如果老师盲目开展教学活动,则很难保证达到预期成果,所以中职计算机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任务,以便促进教学活动的顺畅开展。比如,在讲解有关“Word”的内容时,老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Word的编辑、页眉页脚编辑及文本插入等内容,这些内容相对来说枯燥无趣,因而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准备一些简单资料,让每组学生选定一组素材设计一些海报,让学生在设计海报的过程中自主探索Word的相关操作,并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评价指导提升课堂效率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信息的一种反馈,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在学生分组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流动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学生与小组间分工的不合理地方,争取第一时间解决,及时纠正并引导学生依照正确的方式继续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学生合作完成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之后,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通过集体评选、案例讲解、问题归纳等方式展示课堂评价要领,让学生对自己合作学习的情况有一个正确评估,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于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分组协作教学意义重大,不仅有效规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问题,而且为学生提供了相对自主、合作、探究性极强的优质学习环境,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逐步培养大有裨益。所以广大中职计算机老师务必认真学习和推广这一教学新式,借此提高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效率,进而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荣华.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2).

[2]杨广玲.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14(05).

篇5

关键词: 网络环境下 计算机 课堂教学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创新型社会,素质教育的教学本质是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伴随信息科技发展而崛起的一门新型课程由此诞生,这就是我们常见的计算机课程,它的诞生绝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所必需的产物,对于我国社会的经济科技发展与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计算机课程在我国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却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都亟待广大计算机辅导教师共同解决,也成为当前计算机教学事业的共同目标。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计算机辅导教师应当随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影响较深,因此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思想还未能及时转变与更新,仍然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方式与教学活动过于单一与呆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就要对信息技术教师定期做专业培训,彻底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与教学方式。由于计算机是一门新型课程,某些信息技术教师对这一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模糊不清的,只把它定义为一般的教学课程,根本不花心思在这一课程的教学方案与教学设计上,课前讲解也只是粗略地照着课本通读一遍,完全不能激发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这些都是由于某些信息技术教师没有树立作为一名教师正确的教师观,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虽然计算机的教学过程枯燥,但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增强计算机学习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打字的速度与正确率时,教师可以通过金山软件里的“激流勇进”与“警察与小偷”的游戏作为教学手段,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打字技巧,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二、理解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计算机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模式的特殊性。其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教师通过讲义与板书进行授课,学生则只需要认真听讲、仔细记录就好,可以说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宰者,学生只是作为接受知识的器皿。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掌控课堂,管理学生,但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因为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将学生当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看待,禁锢学生思维发散及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但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其结果完全不一样。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否则就无法开展这一教学过程。计算机教学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的教学为辅,这是计算机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所在,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么这门课程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是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信息技术教师要理解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及模拟实践活动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相关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能力。计算机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计算机的教学方式,教学实践证明在计算机教学中最好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了增强计算机教学的互动性,教师可以引进一些成熟的网络技术、已有的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硬件辅助教学实现互动式的教学活动。

三、抓好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

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信息课或课余时间沉浸于网络游戏,并对此乐此不疲,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通过网络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发挥网络育人的教学优势。中学生的自控力比较弱,容易沉溺于网络世界不可自拔,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为学生推荐或提供一些有营养、有价值的网络课程或论坛(中国中学生报、中学生在线),规范他们的网络德育,让他们向正确、积极的方向学习。在教会学生如何上网后,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创建自己的博客、邮箱进行线上教学与线上学习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学生还可以在这里交心,谈谈自己的学习经验,分享自己的喜悦。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此外,教师可以创建一个班级邮箱让更多家长参与其中,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最新学习情况。

总之,计算机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世界,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因此,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教师要高度重视这一课程的教学,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常萍.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影响的实验研究[J].网络科技时代,2002(04).

[2]蒋婷.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下学习方式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2.

篇6

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是现如今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工作中心。在现如今这个互联网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之下,中职计算机课程具有一定就业优势,所以在中职教育体系之中一直广受关注,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互联网+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体系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云课堂教学也是在这一背景下而涌现出来的全新教学理念,将其应用于中职二年级计算机教学活动之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改善传统教学课堂学生操作能力不足等弊端。为了能够将其价值有效发挥出来,笔者也就其应用优势以及具体应用措施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云课堂背景下中职二年级计算机教学优势

基于云课堂背景开展中职二年级计算机教学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计算机教学效率[1]。云课堂在线学习平台,在云计算教学体系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本就是由课程信息、活动交流、资源建设管理、信息记录等模块而构成的,将其应用于计算机教学课堂之上,就能有效发挥出其教学功能强大等特征。教师在课堂之上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需求来合理应用各个功能模块,从而有效实现教学内容传递、教学评价支持、教学活动支持等效果,最终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还能有效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领域之中,云课堂还可以积极借助于自身强大的交互功能来来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互动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可以借助于云平台、论坛以及聊天室等模块来展开交互活动,从而有效发挥出学生主体作用,真正让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掌握计算机教学内容。

二、云课堂背景下中职二年级计算机教学优化对策

(一)借助云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计算机教学期间,实训教学可谓是中职二年级学生教学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重要部分[2]。为此,及时优化计算机实训教学体系,是有效提升计算机教学实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教师可以针对中职学生呈现出来的自主性不足、学习独立性不足等问题,从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着手来为学生构建实训教学平台,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接受度,从而有效提升教学实效。例如,在进行路由、交换命令使用等基础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有趣且便于学生理解“云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从基础化计算机实训内容着手来让学生感知云课堂魅力以及应用价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之后有效应用奠定基础。

(二)借助云课堂资源丰富计算机教学内容在中职二年级计算机教学期间,考虑到教材资源有限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期间还可以借助于云课堂上的丰富资源来丰富计算机课堂教学内容,以此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选择,这样就能有效优化整个计算机教学环节。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的时候,即可为学生借助于云课堂上丰富的视频、图片等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这能降低理论知识抽象度、提高学生掌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于云课堂所具备的交互性功能来为学生构建互动教学情境,这能有效为师生互动提供良好保障。例如,教师在进行“搜索引擎”这一知识点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期间将搜索游戏竞赛应用于课堂之上,同时让游戏过程中获胜的学生分享自己搜索经验,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计算机操作乐趣[3]。在完成教学情境构建之后,教师还可以以任务的形式来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以“幻灯片创建超链接”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针对于学生学习期间存在的问题来指导学生合作设计一个幻灯片任务,这样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实训中得到提升。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于录播、直播等形式来将教学过程上传到云课堂平台上,这样就能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与反思提供资源,从而有效提升中职二年级计算机教学效果。

(三)加强云课堂教学微资源建设在云课堂背景下的中职二年级计算机教学质量要想得以保障,教师还需要加强云课堂教学微资源建设,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意义非常,同时还能真正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效结合。在微资源建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确保主题明确、内容针对性强,时长可以控制在10分钟之内,满足网络传播与播放要求。其次,教师在制作的时候,最好是为学生设计一些互动环节,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与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计算机操作积极性,最终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Flash动画制作”知识点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之前为学生制作微课程资源,立足于教学目标来制作微课,然后将这一课时重难点集中于微课视频之中,制作完成之后将其上传到云课堂之上,而学生在平台之上则可以自主预习与思考,并且按照视频之中提出的任务要求来制作出相应的动画视频,这样学生才能有效提高自身动手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其次,课堂之上教师就可以基于此来进行教学,解答学生疑惑,在整个课堂期间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后教师在即将结束的时候还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任务,以此来有效巩固教学内容,并且要求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到云课堂平台之上,教师则在上面直接评价,学生相互之间也能评价与讨论,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

篇7

【关键词】视频教育资源;高校;计算机教学;应用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多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致使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和反馈,知识信息难以在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传递,教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生无法向教师及时主动反馈学习情况,限制学生思维与个性的发展[1]。而视频教育资源的应用可以借助网络共享的形式来进行教与学,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达到教学质量提高、资源共享的目的,因此将其用于高校计算机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1视频教育资源高概述

对于视频教育资源而言,其主要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借助视频制作技术,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通常传统的教学录像多是使用正确的拍摄技巧,如特技运用、镜头组接、景别运用等,并将其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加以录像。当然这需要摄制人员事先对师生活动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等具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恰当策划。而视频教育资源是将方法、技能和知识加以视觉化,利用视频画面来生动直观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可借助画面建立联系,结合自身兴趣来科学安排学习进度,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一般而言,视频教育资源具有如下优势:(1)实现资源共享。高校拥有良好的网络设施,这为视频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能够借助局域网或因特网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制作视频课件、网上下载视频、书店视频光盘等都是获取视频教育资源的重要方式,而教师的视频是针对教材内容的视频,利用电子课件来生动呈现教学内容,便于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达到资源的共享[2]。(2)内容丰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视频教育资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够缩短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信息,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由于视频资源是以真实计算机软硬件操作为基础,涉及计算机软硬件教学内容,因此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加以学习时,通过视频教育资源可以迅速内化知识,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3)可视性强。视频教育资源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为一体,能够给人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教学活动中应用视频教育资源,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在创设的声象情境中再现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保证教学活动的生动。

2高校计算机教学中视频教育资源的应用现状分析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视频教育资源主要是以应用软件操作为基础,采用视频录像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多是软件教学类的视频课件。当前视频教育资源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中视频教育资源应用效果的核心因素,许多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多是利用片段视频教学或案例视频教学的方法来讲解程序或导入课程,认为学生喜欢利用视频[3]。其实不然,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些学生具有较强的领悟能力,而有些学生领悟能力相对较差,即便观看视频也无法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大部分学生在上机练习时无法主动利用视频教育资源,难以发挥视频资源的补充作用,学习效果不佳,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完成学习任务。二是应用范围狭窄。有些高校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深受传统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仍然沿袭“电子文本”式的教学模式,对视频教育资源的应用效果持怀疑态度,难以接受新生事物。同时高校缺乏齐全的视频设备,或者是在网络中心服务器中没有存储教学内容的视频资源,学生无法利用多媒体来获取所需的资源,不能满足视频教学的实际需要。另外,部分高校虽然拥有大量视频教育资源,但是学生没有对其加以主动利用,并且有些学生不知道学校拥有这些资源,转而寻求别的途径来获得信息资源。三是对视频依赖程度过高。部分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视频,而计算机实验操作往往无法用视频加以代替,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视频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在教育网络视频播放中要注重视频资源的应用,不能将名师讲课视频取代课堂教学[4]。这是因为教育对象的不同使得教育层次也有所不同,而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仅仅只播放名师讲课视频,无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3视频教育资源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3.1积极建设视频资源库

视频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系统工程,能够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信息资源和优质服务,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高校计算机教学实践往往需要许多视频素材,而高校当前的系统中缺乏有效的视频教育资源,严重制约了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同时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图像图文资料、视音频资料、视频课件等亟需上网共享与整理,这些工作没有被高校所重视。建设视频资源库之后,可以对优秀的视频教育资源加以集中,为教师提供优质丰富的教学素材,避免重复性劳动情况出现,便于教师与学生对资料的调用与检索,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3.2优化整合视频资源

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视频教育资源时,需要制定一定的标准:(1)形式方面应包括录制效果、声音和图像质量等,使其具有可行性、实用性和简单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过程;同时视频教育资源应支持通用格式与各类电子课件,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由于教学视频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好的教学视频的录制格式需要对其时效性、传播性、通用性进行详细分析,因此优化整合视频教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5]。(2)内容方面应涉及习题解答、计算机操作、课程讲解等,尽量符合所学的课程内容;学生作为课程的接受对象,对过时的软件版本和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动态、形象和直观的可视性讲解,以便学生全面掌握课程内容。

3.3加强教师思想业务素质

在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媒体观,科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媒体功能的转换加以充分了解,让教学媒体作为认知的手段与感知的对象,利用视频教育资源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如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和制作原创性的视频课件,对计算机技术加以熟悉和精通。除此之外,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更新率高、折旧率快,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专业知识,全面掌握多媒体画面艺术的制作,善于在实践中思考与动手,以此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适应视频课件的制作及开发,设计出好的视频教学精品软件。

3.4提高视频教育资源质量

对于视频教育资源而言,其核心就是质量,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提高资源的质量。首先,提高视频资源基本要素的质量,如字幕、声音、画面等,结合基本编导理论和摄影摄像,对场景组接、镜头转换、画面布局等进行合理构架,使其满足视觉需要[6]。其次,提高视频资源的内容质量,以相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来加以引导,加大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力度,做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科学安排学习进度。同时合理安排课时,使课时之间的关联性、课时重难点内容的数量、视频时间长度等方面与教学规律相符,详细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科学设计教学模式,以此提高视频资源质量。

4结语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是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重要基础课程。当前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视频教育资源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合理的教学方法、视频资源应用范围狭窄、教师对视频依赖程度过高等,严重影响视频教育资源的应用效果,不利于计算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基于这种情况,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建设视频资源库,优化整合视频资源,加强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提高视频教育资源质量,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信息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睿.视频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3:165~166.

[2]贾一琦.计算机网络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7:214,216.

[3]吴延玲.高校网络教育中视频教学资源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2014,08:7~9.

[4]胡灿.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网络资源的运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0:239~240.

[5]杨方琦.高校建设视频教学资源库的思考[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03:51~52.

篇8

【关键词】中职学校;校园网;计算机;教学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网络教学模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条件。与传统多媒体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教学模式不仅扩展了多媒体教学的范围,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下载、存储及共享,同时强化了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监督和控制力度,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保证了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笔者总结自身的工作经验,在校园网环境下,创新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方法,以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效率,改善计算机教学的质量。

一、校园网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优点

1.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网络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教师要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创新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资源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结构认识。教师在利用校园网进行计算机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得计算机教学具有针对性。

2.丰富教学资源,扩宽教学范围。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突破计算机课本知识的局限性,扩宽教学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知识,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实验过程、操作视频、模型图片等资源。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对计算机教学的要点及难点进行直观化、系统化、形象化的描述。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点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有效的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3.利用网络平台,增进师生互动。首先,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问题探讨、专题讨论等交流互动活动,有效的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其次,通过网上互动平台,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再者,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学生给予指导和点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校园网条件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1.校园网FTP服务器运用。校园网FTP服务器主要是用于学生下载计算机教学资料和提交计算机作业的系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FTP服务器在上传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计算机教学资料以及相关课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下载和查看有关的教学资料和课件来解决问题。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FTP服务器,实现网上作业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随堂的网上测试,测试的问题知识范围广,测试时间短,主要是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库。通过校园网,可以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库,不仅丰富了计算机教学的资源,同时优化了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是计算机视频教学的重要基础。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库中有很多关于计算机的教学资料、教学视频、操作图片等教学信息,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库丰富计算机教学的资源,完善教学课件。而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的教学资源扩展自己的课外阅读,打破传统学习模式的局限性。

3.校园网BBS平台的设置。为了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BBS平台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BBS平台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疑惑,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善计算机的知识结构,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校园网BBS平台上查看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和老师的指导方向,提高对计算机知识的认识。

4.网上考试与测试系统。通过校园网来建立科学合理的网上考试系统和测试系统,教师可以利用完善考试系统和测试系统来实现随堂测试及单元考试的教学活动,并通过测试结果和考试结果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不断的完善教学对策,以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再者,教师打破传统考试模式,提高了计算机教学测试和考试的效果,对计算机教学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校园网技术上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由此形成,不仅打破了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改善了计算机教学的结构,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同时丰富了计算机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有效的提高了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信息化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网络环境的形成,网络环境的形成使更种信息被快递传递。网络环境的形成,使网络平台成为了一个信息丰富的图书馆,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平台的教育意义超过了传统的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教师。信息化的今天,网络环境包罗万象,教师可以从中找到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传统的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过于枯燥,课堂活动中所传达的知识面也较窄,教师与学生可以利用的教学与学习资源较少。而网络平台上充斥着许多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外资源为学生解答计算机学习中的疑惑,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同时,信息化发展的今天,网络平台上的计算机技术相关信息还会随着时间而进行快速更新,可以时刻满足广大师生的学习需求。对课程进行更新,能够让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发挥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比如在学习有关于Flas制作的知识时,课本中的知识并不能满足职业学校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中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画,并找到或者自己制作这些动画的制作流程,在课堂中为学生讲解具有时代性,并且满足学生胃口的教学内容。更多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的计算机视野得到扩展,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主动地融入到计算机学习活动中来。

2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过去的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过于关注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传递,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往往让课堂成为了教师的课堂,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权。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电子白板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将其利用到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电子白板设备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融入,不仅可以让教学活动更有创新意义,还能够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思维的扩展。电子白板的功能较多,教师可以真实形象地将自己的思维展示在上面。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灵活,学习兴趣也会更浓。比如在讲解有关于word排版或者平面设计的相关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进行实例展示,让学生一起看自己操作,学习基本的操作技巧。如果让学生盯着自己的屏幕看,学生很容易走神,造成学习效率的下降。另外,在电子白板的利用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到课堂前面来,对自己的排版思路或者平面设计方法进行展示。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找到信息技术学习的成就感,能够更加积极地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互动,从而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条件,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或者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调动。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是当代学生应当掌握的重要学习能力。只有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在成为计算机学习的主人,才能自主习得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也只有具有合作学习能力的学生,才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从而在互动中得以进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便利的信息技术条件,给学生安排一些有效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一边完成任务,一边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幻灯片制作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课本中的基本知识进行阅读,并根据课本上的指导利用电脑进行实际操作。当学生认为自己具有基本的幻灯片制作能力的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给学生不同的主题进行选择,促进学生做他们喜爱的幻灯片。像“我的校园”或者“我的家庭”、“我的未来”等都是不错的主题。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学生有机会自主思考,有机会与人交流,有机会了解别人的学习想法与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4结语

篇10

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对该专业的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一,从教师层面上讲。因材施教的应用要求教师对教学对象有全面的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心性、理解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教学内容的改进。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和之间的理解逐渐加深,学生能够理解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目的,并积极的参与其中。另外,教师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帮助学生形成对计算机知识的全面认识,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量。第二,从学生层面上讲。因材施教的开展前提是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全面了解,通过这一分析了解过程,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特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优秀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推动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中,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并且其在学习中的压力也相应的有所减轻,这对于学生学习的深入十分有利。同时,因材施教的开展需要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对待,采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开展教学。第三,从学校方面来讲。学校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开展者,在推动计算机教学的活动中起着推动作用。因材施教的进行能够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享受到教育公平,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有一定的提高,这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来说十分有利。综上所述,推动因材施教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应用对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有积极的作用,教师需要综合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推动学校的稳定发展。

2推动因材施教在高校计算机中的应用

推动因材施教在高校计算机中的应用要求教师综合考虑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合理的选择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发展。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专业因其课程内容繁杂,涉及到大量的代码编写、程序语言、二进制运算以及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因此,部分学生在进行计算机学习时,大多选择消极应对,逃课现象较严重,到课率低。教师应用因材施教需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需要对计算机课本内容有全面的了解,综合各知识板块的特点设计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课程模块。如在进行图像处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解与演练相结合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图像处理的操作中。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作为成年人,大学生的心理虽然并不成熟,但其心理活动已经与教师的心理相近,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成年人的心理特点来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意见表达的机会。另外,教师需要建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对小组内成员进行深度的计算机教学,开展形式丰富的小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机知识竞答、网页设计等竞赛的开办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措施。教师需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奖励,鼓动学生参与到竞赛中。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计算机课程教学在高校中的开设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双向培养。在计算机专业中,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尤为关键,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机知识体系。首先,教师要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重点讲解与一般讲解相结合的方式。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部分学生在家庭教学或初高中教育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体系,也掌握有基础的操作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对计算机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删减,重点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程序语言、代码编写等内容。其次,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到计算机知识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软件的更新周期逐渐缩短,计算机技术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这就要求教师综合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在课程设计中,合理的应用新的软件技术作为知识的补充,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将网络上的优秀视频资源应用到课堂中,鼓励学生进行软件设计和网页制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仅是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思考后知识的应用。在推动因材施教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思考的意识,进而养成学生自我思考的习惯,推动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

3)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计算机专业在高校中的开展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首先,教师需要结合计算机专业内容进行教学模式设计,设计目标为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学模式设置需要教师对计算机内容进行板块划分,例如在进行程序语言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将程序的发展、程序语言、程序编写等统一在同一个知识板块中,逐层讲解,由简入难,带领学生参与到程序编写中。另外,教师也需要对课堂板块进行划分,为学生的实践操作留出充足的时间。其次,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开展相应的操作实践。可以采用承包企业的软件设计项目的形式,以教师为技术指导,学生为设计团队主体来开展项目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开发中。项目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做好后期的评价工作,根据该教学活动的成效,对往后教学活动的开展做适当的转变,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