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园林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典园林的概念

篇1

关键词:古典Ng;环境美学;意境;艺术美;美学

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视觉美。中国的古典园林具有着环境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然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师法自然”,造园者经过概括与提炼,对自然形象进行再刨造,采石堆山,穿插不同形式的楼阁、亭榭、画舫、曲廊……将古木一株,翠竹一从,堆石一处,适宜布局,得当安排,从中以小见大,构成了一个个巧夺天工的山水园林。

一、师法自然的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无不与中国几千年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夏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延续至今唯一的一支,它有着明显的双重性。几千年以来,华夏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几乎不与外界发生沟通关系,依靠代代相传的传统,已发展出了一条相对独立的道路,这也就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环境美学。

中国园林主要是通过建筑、山体、植物来围蔽和分离空间的,小中见大。大中有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力求从视觉上突破园林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

中国园林对建筑要顺应自然,古代园林中,亭、台、阁、榭、堂、廊、馆、萧、舫、墙这些的形与神都要与天空、地面、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要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出自然淡雅、含蓄、恬静的艺术特点,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的观赏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对树木花卉的布局,讲究顺从自然生长之势,松柏高耸入云,柳枝婀娜多姿,挑花竞相开放,其形与神,意与境都十分注重表现自然。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与美学思想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从哲学――文学――绘画――园林的过程。可以说意境这一美学概念贯穿了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成为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一切艺术作品,包括园林艺术在内,都应当以有无意境或意境的深邃程度来确定其格调的高低,并以它作为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层次的艺术标准。

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同中国文化和艺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物质层次的“生境”美学层次的“美境”和精神层次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就在于通过具体有限的形象,传达出深远微妙,耐人寻味的情调氛围,使游赏者睹物会意,触景生情,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感受到无限丰富的意趣,这种融人、情、景,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殊观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形成了以“有假为真,苑自天开”的美学思想,从而在具体形式上体现出本乎自然、超越自然的“天然图画”形式。园林作为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所有美学标准在此都体现为具体的设计方法,主要体现在立意与布局、空间的延伸、曲径通幽、气韵生动、无中生有、形散神聚,这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学思想与环境设计的渊源关系。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也是一种天人合一和谐统一的愿望。“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怀有的强烈感情,反映着中国迎合大自然的传统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注重天地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的显示作用,以及他们各自表现出的自然属性对人类精神的启示,崇敬天就是崇敬大自然和它对生命的滋养:获取天地生机来追求自身的繁茂,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万物生命同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生生不已。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观念还体现在,园林空间序列的处理上“曲径通幽”,这观念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实践中被普遍地采用。中国古典园林主要运用了“步移景异”的方法。园林中山和水在空间中互相环绕渗透,在各个角度形成各异的效果。其它景物水、小桥、回廊、树木等几乎都是以曲折蜿蜒的形态出现,它们之间相互借用、“曲径通幽”体现了自然界所具有的动态特征,丰富了空间层次,延伸观赏路线,使园林空间给人以连绵不尽及深远的感受。观赏者通过主观的审美反映和能动的参与能获得更高的审美愉悦。

三、结尾

中国古典园林的环境美是自然美,生活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园林美来自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大自然造化的典刑概括,是自然美的呈现。园林美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一种不能分割的整体艺术美,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的艺术化了的整体生态环境美。

参考文献

[1]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 276-277

篇2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营造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西方声景学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周围环境对人们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器官的影响的进一步思考,并引导人们开始从听觉这个角度对城市开放空间进行规划与设计。虽然我国传统园林著述中并没有系统的提出声景理论,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处处渗透着动人又富有内涵的声景设计。本文试图从园林设计要素的层面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营造方法,以期为现代园林声景设计提供新的学习借鉴的途径。

1、声景的概念

“声景”(Soundscape)一词最早由芬兰地理学家格拉诺(Granoe)在1929年提出,这个词类推于“景观”(Landscape)。加拿大音乐家和作曲家谢弗(R. Murray Schafer)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阐释“声景”(Soundscape)的概念——“the music of the environment”,即在自然和环境中,从审美角度和文化角度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基于谢弗的思想并通过大量的研究,“世界声景计划”给出了声景的定义:“一种强调个体或社会感知和理解的方式的声音环境”。 这清楚地表明声景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件来理解的,通过声音来理解人们在特定的时代中与环境作用的方式。因此,有学者建议对声景的认识应从声音、听者和环境三个要素来理解。

2、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构成

声景理论中将声音分为背景音、信号音和标志音,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根据声音的特色和功能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标志音和背景音两种。

2.1 标志音

标志音是具有独特的场所特征的声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标志音主要包括自然声和人工声两种。它是在某一园林环境或地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声音,是园林空间形成独特声景的灵魂所在,是声景的重要欣赏对象,不同的标志音可以塑造不同的声景主题。如杭州西湖南屏晚钟的标志音是古刹钟声,而承德避暑山庄“万壑松风”的标志音就是松涛声等等。

2.1.1 自然声

自然声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声音。声景的营造是由听觉器官对线索的感知而唤起表象的回忆,是利用声音信息创造意境的手段,在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提供的许多富有魅力的自然声源带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主要以自然声为主,《小窗幽记·集绮》中有“论声之韵者,曰溪声、涧声、竹声、松声、山禽声、幽壑声、落花声,皆天地之清籁……”。

2.1.2人工声

人工声是指由于人的活动所产生的声音,如钟声、琴声、渔唱、戏曲声等。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人工声主要以丝竹管乐、戏曲声乐、钟声梵音、樵歌渔唱为主。

2.2背景音

背景音作为其它声音的背景而存在,描绘园林环境中的基本声音特色。它是在某一园林环境中,可以频繁地听到的声音,如风声、水声、鸟声、虫鸣声等等。作为背景突出标志音的存在,背景音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它也是代表某一园林环境特征的重要因素。如南屏晚钟里的鸟鸣和虫鸣声,万壑松风中的旷野之声,就分别是上述钟声和松涛声的景音。

3、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营造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是园林中以听觉为景观所达到的最高艺术境界,它不是以声音的形式孤立存在的,而是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藉助于植物、山水地形、园林建筑等园林设计要素,结合园林内外的各种声音,共同营造出的富有内涵的声音环境。

3.1园林植物与声境营造

不同的植物在风、雨等不用环境的作用下,能发出不同的声音,不同形态和类型的叶片相互碰撞摩擦,也会发出不同的声响。这些声音有的婉转优美,有的汹涌澎湃,具有不同的韵味,从而产生不同的声景意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一般选择种植树叶面积较大的树种来营造微风吹来树叶婆娑的声景,利用香花树种吸引各种鸟类和蜂蝶来营造鸟唱虫鸣的声景。在大型园林中,一般会形成自然的山林风貌,吸引鸟虫栖息,也可种植大片的松林、竹林等,形成如“万壑松风”之类的声音景观,予观者以势如海涛,声似弦鸣的强烈感染,明代李东阳有“不爱松色奇,只听松声好”的诗句。在水岸处,则一般配植垂柳之类的植物,既可以形成树木浓荫成林的景致,又可为鸟类提供安身之所,所谓“旧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又如“虽无香艳,而微风摇荡,每当黄莺交语之香,蝉鸣托息之所,人皆取以悦耳娱目,乃园林必需之木也”。在静水水面上常植荷花、睡莲、浮萍、菱角等水生植物,在满足各种水生动物栖息的同时,还可以形成如“雨打残荷”的清雅声景,在阴雨天为游人提供听雨的场所。而在小面积的空间内,如庭院中或窗檐下,一般种植梧桐、竹、芭蕉和松等植物,最宜听风听雨。圆明园中有一处叫“碧桐书院”,乾隆就有“月转风回翠影翻,雨窗尤不厌清喧。即声即色无声色,莫问倪家狮子园”来赞美此景区的声景。

3.2地形与声景营造

不同的地形主要包括平地、凹地和凸地形等。除了大型苑囿和城郊园林有真山真水,古典园林大多采用掘湖堆山的方法来实现地形的变化,而中国古典园林利用地形营造声景也主要体现在“叠山理水”中。水声是自然声音中最丰富的,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声音之一。当水流动或撞击物体时会发出声音,因此依照水的流量和形式不同便可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声音效果。而水的流动则需要地形的变化来实现,“园林叠山理水,不能分割言之,亦不可以定式论之,山与水相辅相成,变化万方”。

3.3园林建筑与声境营造

古人对建筑和人、自然三者的关系有着深层的理解,在中国古典园林里,“人宅相扶”的建筑,更成为地道的生态建筑,成为“天、地、人三才”一以贯之的“有机建筑”。园林建筑既可以为观赏者提供欣赏声景和营造声景的场所,其本身产生的声音也可以作为构成声景的要素,中国古典园林中园林建筑与声景的营造密不可分。

3.3.1建筑提供观赏声景的场所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个体建筑中大部分都是框架结构,其中亭、台、廊、榭等建筑形式更是几面开敞,观赏者身在其中可以毫无遮挡地欣赏到周边富有变化的声景。为了更好的接收环境中的声音,园林中的建筑依声源的特征不同,与声源的相对位置也有所不同。一般将聆听气象变化声的建筑,置于声源之中或是临近声源,如翠玲珑、万壑松风;聆听水声的建筑一般临近水面,如避暑山庄的沧浪屿;聆听动物鸣叫声的建筑,一般置于声响产生的园林环境中,如颐和园的听鹤馆;聆听梵音、樵歌渔唱等声音的建筑可远离声源。拙政园中的听雨轩便以“听雨”为风景主题,小轩坐南朝北,庭院中有一池清水,池中植荷几株,池边栽芭蕉翠竹,雨天坐在轩中静观,既可欣赏朦胧的雨景,又可聆听淅沥的雨声,别有情趣。

3.3.2建筑是构成声景的要素

园林建筑墙体、建筑装饰以及其围合成的空间都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不同的声音,营造富有特点的声景。如个园冬山中的“透风漏月”,山后墙面上开二十四个园洞,由于洞小,空气急速流过,洞口呼啸。而又因为洞口如琴音孔式排列,风在各个洞口所产生的流速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声响,一方面将冬山景区与春日山林隔墙通融,形成“冬尽春来”,“春回大地”的时序意蕴,同时又增加了空气的流量和流速,产生唬唬风响,将一个北风呼啸的严冬寒意烘托得惟妙惟肖。许多寺庙中寺塔悬挂铜铃等装饰,风过铃声叮当,清脆悦耳。如香山琉璃塔,这座塔共七层,檐部外挑,檐端共挂有56个铜铃,每当微风拂过,铜铃便叮当作响,非常动听。人与建筑的互动也能创造奇妙的声音,如北京的天坛,当观赏者站在圜丘坛的中心“天心石”上轻轻唤一声,就会听到从地层深处传来的深远回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中式;造景手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New Chinese Style Landscape Design

Abstract――As China's power has grow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renaissanc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has turned lifeward. China elements, Oriental culture has more and more high artistic value.“The new chinese” is derivedfrom the new landscape design in this context and it is an enhanced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 of the new Chinese landscap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hinese landscape to discussion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design methods.

Key words ――the new chinese style; landscaping; application

1.“新中式”概念特征

由于照抄西式园林景观的泛滥,探索新时代中式园林显得日益重要,人们开始探寻具有中国本土意识的设计手法,逐渐形成具有含蓄秀美的新中式园林风格。其可以理解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演绎的中国传统风格文化,二是对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新中式”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为现代空间融入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具有中国韵味的色彩、传统图案符号、植物空间营造等,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新中式景观不仅能满足功能需求,而且以当代设计语言表现传统园林的精神内涵,在设计语言上创新,在造景手法上追求意境。

2.新中式景观的传承发展

2.1新中式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

新中式景观不是完全复制传统园林,而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其设计思想源自古典园林,直接表现在对古典园林布局和造园手法的运用。主与从、空间对比、藏与露、引导与暗示、疏与密、虚与实、空间序列、植物配置等传统造园技巧依然影响着现代景观设计。新中式景观在对景观布局上依旧延续着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缩千里江山于方寸”,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中国古典造园手法框景、障景、借景等被新中式景观设计采用,并运用现代景观元素,营造丰富多变的空间效果。

2.2新中式景观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虽然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思想,但也不是照搬照套的完全模仿,在探寻现代景观审美、构图布局、材料选择和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古典园林的精华,融入现代设计语言和创造手法,进而重组、简化,营造具有古典园林精髓和中国情节的现代景观。这就要求新中式景观对中国古典诗词、山水植物进行分离重组,设计出具有现代语境的中式景观。例如万科第五园建筑对安徽马头墙、江南“四水归堂”等符号的运用。新中式景观也是古典园林的简化版,用现代设计语言简化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例如苏州博物馆中主要山水景观,简化了堆山叠水的手法。

3.新中式景观设计手法

3.1“新中式”造景手法的运用

框景、障景、借景、抑景、对景、漏景、夹景等传统造园手法运用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营造多变的景观空间,达到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效果。例如万科第五园运用简洁的景墙做框景,摄取广阔的水景和对面建筑,加大景深效果,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用漏景的造园手法丰富了景观层次,现代简洁的实墙与漏墙结合,竹子穿插其中若隐若现,含蓄雅致。西安曲江华府充分运用借景手法,利用廊架开辟赏景透视线,将远处的电视塔借入园内视野中,丰富游赏内容。

3.2“新中式”色彩的选择

“新中式”景观设计选用能代表华夏文明的色彩,以中国红、琉璃黄、长城灰、玉脂白、国槐绿为主,结合景观材料和功能定位,共同营造景观表情。大门、廊架等建筑可用中国红,突显崇高、喜庆的氛围。铺装、景墙贴面、座椅可用长城灰,突显宁静、典雅的氛围。雕塑、景墙饰面可用玉脂白,突显吉祥如意的氛围。国槐绿主要用于植物色彩,以绿色为主,为营造宁静、优雅氛围做铺垫。例如万科第五园内某小景用黑色做花池、白色饰墙面及散置地面,形成宁静纯洁的空间。整体采用素雅、朴实的颜色,穿插少许亮色,使整个社区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亲和感。

3.3“新中式”植物空间的营造

“新中式”景观植物与古典园林植物区别在于更为简洁明朗,以自然型和修建整齐的植物相配合种植,以绿色为主,品种和层次较少,植物配置一般为乔木+地被+草或大灌木+草坪等形式。植物种类选枝干修长,叶片飘逸,花小色淡的为主,如竹、垂柳、桂花、迎春、水葱、鸢尾等。万科第五园以竹为基调,配以连翘、水石榕、鸡蛋花、菖蒲、葱兰等,营造宁静的氛围又不失现代与简洁感。近处的竹子与中景的鸡蛋花及远景的水生植物,形成远中近的空间层次感,与水体的结合更增添的一份意境和深远,体现浓浓的中国气息。并且杜绝大量的色叶植物的应用,营造清新的景观环境。

3.4“新中式”传统符号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抽象或简化了的传统符号来表达,从而形成新中式景观设计手法,运用形式多样,可与雕塑小品结合;或在铺装、坐凳、景墙上体现等。例如万科第五园小庭院内用抽象的窗花图案挂在实墙上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此外,中国的传统符号有很多,比如中国的传统吉祥物;象征民族特色的图案中国结、剪纸、生肖、祥云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还有中国传统的宝相植物牡丹、石榴、松、竹、梅等。总之,传统符号通过现代元素简化的表达,不仅体现了一种民族文化精神还蕴含了新中式设计思想。

4.总结

经历这些年快速建设与盲目崇拜西式景观后,设计师们开始追寻中国本土的民族的文化景观,这样一种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态度和精神注定能创造更加完美的新中式景观。但是,新中式景观不是单一的完全模仿传统园林风格,如何从新解读古典园林,传承古典园林的造园精神,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和功能仍旧值得我们思考和创新,使新中式景观风格进入更多的空间与场所。

参考文献

[1] 龙金花.传统与现代的邂逅――谈“新中式”景观设计[J].园林,2009(1):42-45.

[2] 彭巧,傅德亮,徐剑锋.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

[3] 王志杰,常飞.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赏[J].厦门航空,2009 (06).

[4] 朱林.现代新建中式园林景观的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2007 (12).

[5] 尚红,杨波.中国古典园林创作手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与发展[J].山东林业科技,2009(06):92-94.

篇4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园林;应用;发展

一、引言

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多年的古典文化历史,创造出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创作,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性,不但将欣赏性与实用性融为一体,也是传达文化信息的载体,它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充分向世人展示,并将中华民族高度的艺术水平展现在世界面前。在现代文明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被人们所接受,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主要是建立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之上,通过人工的手段与建筑模仿自然,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人文思想内涵。而在现代景观艺术设计中,中式的景观园林艺术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应该充分的利用我国园林艺术优势,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使古典园林元素完美的融合于现代景观设计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园林景观事业的发展也在加快,充分的吸收和继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精华部分,将其运用到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能够建设出更具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

二、概念

1、古典园林

园林建筑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所谓古典园林也就是传统园林,它是指在园林中通过造景供人游览、观赏、休息的各类建筑物,它是对自然美的还原与雕刻,具有很高的美观要求。在建筑形式上主要以小型建筑为主,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主要是指亭、廊、榭、花架等景观建筑。在隶属关系上主要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等几种类型;另外还有一些如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村落园林以及茶楼酒肆周围附属的园林等;后来随着园林定义范围的扩大,也将庭景、风景名胜区包括在内。

2、现代园林

现代园林是相对于古典园林来说的,指的是适合现代化进程的当代园林,是现阶段园林的总称。“中国现代园林是在延续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精髓的基础上,融入大部分西方的造园技巧,融入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艺术等,形成了园林风格交融,园林文化丰富,园林形式多样的新格局。”

三、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大多借助于奇石、假山、流水、幽径营造出一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意境。园林中的建筑物一般包括亭、台、楼、榭、阁等,用长廊贯通房屋,假山、流水、石头则配合建筑物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与西方园林不同,中国园林的设计含蓄抒情,不象西方园林那样一目了然,而是以曲为贵,侧重移步换景的妙处。园林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耐人寻味,平静中带着变化,变化中蕴含收敛,不管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都变化无穷,各具特色。

四、古典园林设计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与现代社会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观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其创作理念和造园手法对现代园林的设计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古典园林的节能环保思想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环境越来越恶化,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城市绿地作为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途径之一,需极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出“自然”环境。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模仿自然的山水,以“咫尺”塑造“自然”,展现自然美,现代园林可以借鉴其模仿自然的方法,在绿地中模仿自然森林中植物的组合模式和生长模式,创建城市中的“森林”,让森林在城市中生长,城市在森林中发展。事实证明,模仿自然的复层式的植物群落,不但对植物的生长有利,还节约了后期的养护成本。

2、古典园林因地制宜技巧的应用。

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因为受到城市扩张、人口增加、大气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直接缩小了现代园林建设的面积。所以,为了满足现代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在对现代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需充分学习古典园林建设中的“因地制宜”的设计技巧。比如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一般在空间变化上都比较多样且统一,如果把这种充满着层次变化的特点有机的融入到现代园林的设计中,就可以增加园林的立体感,还能在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园林进行布局。此外,还能够把古典园林中的山、水、花、草等元素的运用融合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建设立体、多样的现代园林景观空间。还可以融入一些科技元素,如喷泉等到现代园林中。

3、古典园林独特的意境创造思想的应用

进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不但要依靠先进的物质技术,人们更多的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审美,而古典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创作手法,是现代景观设计师需要继承并要发扬的。在古典园林中,通过对景的合理布局,从而创造数一种意境,进而使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以有限面积,创造无限意境的作用。意境创作要求设计师具备对于园林设计的热情,是设计师情感空间的实体化营造,园林景观以园林题名等方式,来营造意境,使园林艺术除了具有视觉审美以外,更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空间。

五、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数千年的中国造园史,创造出许多光彩熠熠的古典园林,在怎样相土尝水,选址立意; 怎样因地制宜,和谐共生等方面都有许多创作手法能够学习与借鉴。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现代园林的造园理念不该局限在只是借鉴古典园林的优秀文化上,更要符合时代的发展与人民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应该简单照搬或者模仿古典园林的精华,也不可以只是拼凑、混搭古典园林在每个时期的手法与特色,必须在新的社会生活中找到新的灵感,从古典园林的理念中发现适合目前时展的要素,在借鉴古典园林中对建筑、景致来体现人文关怀的艺术手法的基础上,又不拘泥于古法,从传统的经典中吸收精华,来对现代园林进行更好的规划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既反映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传统,又符合时代的要求;既富有地方特色,又具有社会共识;既传承了中国文化,又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不断进步的中国形象。

结束语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是属于世界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其特点的形成由于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要求相一致,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推崇和模仿。中国古典园林,无论从造园手法还是文化特征上看,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启示。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还要与现代景观的各种因素相结合,在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空间,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景观艺术。

参考文献:

[1]于立宝.古典园林建筑艺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8):224-224.

[2]付雯瑞,王磊.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4,(2):104-104.

[3]孙岱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1,(9):102.

篇5

关键词:园林建筑;古代绘画艺术;意境;成景

1 表现手法上的契合

1.1 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的契合

园林建筑与古代绘画在表现手法上都惯于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动景与静景相结合,例如在古典园林建筑中,时常会在静态的池塘内放入各种鱼类,以增加生气,使动景与静景实现了完美的结合。除了惯于营造动静结合的画面,还惯于在虚实结合中营造一种高雅的艺术氛围,并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以体现中国山水的特色。

1.2 源于自然的契合

由于人类都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因此古典园林建筑与古代绘画都非常重视对自然的模仿、顺应,故大多园林建筑都有借助人造山水与景观来实现人和自然的完美结合。古代的绘画为了在方寸间创造出新奇的变化,还配上了云与影的交替或山水之间的交替,如上林苑、圆明园、苏州园林等,都是以山水林泉之乐为设计思想的。古人还追求将美好的自然环境引至室内或建筑中。

1.3 表达含蓄的契合

由于中国长期受封建思想与宗教礼法的禁锢,故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与绘画艺术都要受其制约,在表达上大多是较含蓄的,追求的是引而不发、显而不露的意趣,并特意营造“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在古代,许多能人志士在受到社会的压迫或对社会不满但又不能畅所欲言,因此他们就想到用事物来表达情感。中国人注重财不外露,故一般的私家园林建筑都会采用较含蓄的表达,不会过于张扬。中国的古代绘画艺术也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或赞美祖国河山的美好,或对社会、统治者不满,其思想情感的表达也大多较含蓄、隐晦。

2 意境上的契合

2.1 在创设素材上的契合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以自然界中的山、水等素材作为原始的创作题材,经过设计师们的精心构思,便创造出了幻觉无穷的艺术形象,从而可以让人在有限的空间领略到无限的艺术境界。古代绘画艺术亦是如此,多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竹等素材作为创作题材,让人们可以在有限的画幅里领略到无尽的意境。

2.2 在艺术意境表达上的契合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体现的是动态的三维实体艺术,所展现出来的是一些物质实体,如亭、台、楼、桥、榭等,且景物都是采用了一些造景手法进行布局,同时还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来表现意境,使园林建筑更具艺术意境。中国古代的造园者,还追求一种即玄即真的艺术意境,通过绘画艺术来衡量造园艺术的成就,并以此来深化园林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山水画及田园诗有着紧密的联系,园林建筑的意境创设可通过绘画完成,也可以直接参与园林物象景观的成景,并突出园林意境;同时,园林建筑又为绘画提供了素材及表现的场所,对其艺术意境的创造具有重要意义。

2.3 成景上的契合

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因为运用了碑刻、匾额等景,使得园林建筑的标题性更突出。从单独的景色或风格的角度看,园林建筑中的对联、碑刻都可成景,并对主体的景物及周围环境起到衬托或突出的作用,这种艺术特征无处不在,如故宫、颐和园等古典建筑。由于园林建筑中有了绘画、雕刻等的参与,既增加了园林建筑的观赏性,又使人们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升华。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几乎都有绘画艺术的参与,两者之间是血与肉的关系,相辅相成并互相衬托与突出。

3 点景上的契合

绘画、诗词在古典园林建筑中具有点景的作用,因为诗词与绘画的运用,能为园林建筑增添文化内涵,为建筑增添文化氛围,故在我国的许多古典园林建筑中都可见绘画、诗词的运用。纵观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从北至南、从皇宫大院到私家园林建筑,大都有诗词、绘画的运用。

4 拓景上的契合

从绘画的角度看,园林本身就是一幅画,艺术家只需借助园林建筑的形式美与布局美,再重新立意或构思,便可成就一幅新的美画。创作的源泉是现实社会,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园林建筑,便理所当然可以成为绘画艺术的理想创作素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园林建筑与绘画艺术都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风格独特的形式,园林建筑的创设与表达、绘画艺术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古代绘画艺术有着较多的契合点,中国的文化将这两个概念完全不同的东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一条无形的细线,贯穿于艺术的始终。不管是园林建筑,还是绘画艺术,这两者都是在传达一种文化,它们相互依托、相互推进,并契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博大精深、绚烂多彩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古典园林;种植设计;扬弃性

一、种植设计的概念与意义

植物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四要素之一,具有独特的形态、色彩、风韵之美。千百年来对园林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种植设计是这种园林艺术作品中鲜活的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内容及特有的意义。

所谓种植设计,是指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规划设计的要求,合理配置各种植物,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现代园林中的植物种植设计,需要综合其美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特色进行设计,在满足人们观赏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植物的各项功能,从而达到绿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现代植物种植设计的扬弃性

事物的发展,遵循辩证的发展规律。园林文化的发展,与辩证的扬弃关系最为密切,扬弃是一切文化发展的规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是一味接受或者全盘否定,有扬有弃,接受古典园林在植物造景方面的浪漫性而摒弃它的封建限制性,这就是园林植物种植设计的扬弃性。

自美国公园运动兴起,现代园林时代的到来,相对应的种植设计引入了生态学和植物科学,使植物材料的选择和种植设计的结构和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9世纪初开始出现了包括种植设计在内的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

挖掘古典园林的艺术和文化内涵,将其结合时代特征,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然而陈从周先生曾说过“我国古典园林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时代的精神、时代的文化,当时并不感到有何缺陷。”也就是说,由于园林定位以及服务人群的变化,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形式也有许多需要改进乃至摒弃的内容,总体来说,现代种植设计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的营造形式的态度应该是扬弃性的继承,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由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制度的限制,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古典园林中多应用的植物种类少之又少,且局限性很强,以最著名的苏州园林为例,在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环秀山庄、沧浪亭八处园林中,重复率在100%的植物有11种,50%的约有70种,所有应用植物种类不超过100种。而在现代园林的植物种植方面,园林由封闭式、只服务于少数贵族人群向开放式、为普通城市居民提供游憩、交往空间转变,同时中国有着“世界园林之母”美誉,其植物素材种类之丰富令人惊叹,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乔、灌木植物8000多种,所以为了满足大众的观赏需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态、防护、生产功能的需求,现代风景园林中的植物种植素材选择不应再拘泥于少数的所谓诗情画意的植物,但也不是将这类植物完全摒弃不用,而是在正确、充分利用这些具有观赏寓意的植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性和乡土性原则,借助于我国物种的优越先天条件以及移植驯化手段的进步,开创多样化的植物种植设计风格。

(二)由简单化向多元化转变。中国古典园林多为自然风景园,与之相对应的植物配置风格常与园林风格保持一致,也为自然式。然而此“自然式”却并非随心所欲,千变万化的“自然式”,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多为仿照自然物的缩影,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修竹千竿、双桐相映、槐荫当庭、移竹当窗、栽梅绕屋的配置形式局限性强,难免让人有压抑单调之感。

而随着物质、精神生活的提高,私人园林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的园林是公共的、大众的,城市公园和开放绿地已经成为当代园林绿化的主流存在形式,如果单调沿袭这些种植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而且公共园林具有较大的场地,更容易让设计师进行多样化的种植设计,立体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专类园、防护林等绿地形式可以赋予植物配置更多载体和功能,营造多样化的绿地空间。

(三)由艺术性向科学与艺术结合转变。古典园林的设计者多为文人雅士,而他们建造园林的目的多在于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怀、人生抱负,且由于古典园林占地面积的限制,其对于植物的选择仅注重其艺术形象以及人文涵义,而当代由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以及近代生态学象风景园林的渗透,使人们意识到植物在具有基本的美化和观赏功能之外,很大还有环境资源价值,如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等作用。现代风景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艺术视觉效果设计。结合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多学使得设计师在进行种植设计的同时会同步考虑其生态、教育、科研意义――尽可能保持植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的植物观,实现其审美、服务、实用功能,建造自然生态群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避免在园林建设的同时浪费甚至破坏自然资源。

三、结语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下,现代园林应该把握好在传统造园理念的铺垫下传承、扬弃并发展的这一过程,同时结合西方对于园林植物种植设计新形势的探索成果,如科技的再现、新材质应用、新形态建筑的设计、大园林城市的构想、植物绿化形式的延伸等,创造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植物造景形式,从而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时代与历史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卜复呜.传统造园艺术在现代园林景观建设中的价值[J].安徽农业科学,2011(3).

[2] 李.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比较[J].中国园艺文摘,2008(2).

[3] 王晓黎.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2).

[4] 张声平,刘纯青.浅谈我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趋势[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4).

篇7

【关键词】古典园林 文化传统 审美情趣

园林实际上是按一定的需要将山水、植物、建筑进行有机组合起来的。国内外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西方园林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其景观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均匀,常以轴线作引导,包括树木也都作规则式造型。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以曲线作为引导,成为著称于世的自然式山水园林。

园林在中国称园、囿、苑囿等,西方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等。国内外古典园林的成型、发展并形成各自的独立体系,均与文化的差异有关。

一、园林的起源

(一)西方园林的起源和形成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公元前3000多年前,尼罗河两岸土壤肥沃,适宜于农业耕作,但因其每年泛滥,退水后需重新丈量耕地,因而发明了几何学。古埃及人把几何概念用于早期的园林——果蔬园中,一块长方形平地被灌溉水渠划分成方格,方格中整整齐齐地种植着果树和蔬菜。到公元前16世纪,这些农业性质的园子逐渐演变为专门供统治阶级享乐的观赏性园林,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

大约公元前5世纪,在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岸和爱琴海的岛屿上的许多城邦建立了自由民民主制度,自由民民主制度又促进了经济的大繁荣与建筑、园林的进一步发展。其中雅典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希腊造园崇尚人的力量,追求有序的和谐。公元前1世纪未,古罗马建立了强大的罗马帝国,古罗马的造园艺术继承了古希腊的造园艺术成就,并添加了西亚造园因素,发展了大规模庭院,至此,西方园林的雏形基本上形成了。

(二)中国园林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传统园林的原型是放养动物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苑囿。苑囿的出现可以上溯到商、周,历史上最早有信史可证的商帝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建造许多离宫,还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人工堆山的纪录。到西汉时期,贵族、达官、富户的私家园林也迅速发展起来,园林体系已具雏形。历经了2000多年的发展、变迁,到明清时代,园林发展到了极致,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文人园林等多种不同的园林形式。中国园林崇尚自然,讲究曲径通幽、以小见大,讲究天人合一,体现了东方哲学思想。

二、国内外古典园林的差异

(一)国内外古典园林自然环境上的差异

(1)西方古典园林的选址.西方古典园林的选址一般在城市边缘地区或离城较远的地区,范围很大,注重轴线的强调与处理,周围以人工培植的花草、喷泉、雕塑来表现其气势恢宏的人工美。按照法国著名造园史家-·格罗莫尔的观点,西方古典园林选址的四大要素是地点、地形、朝向和水源。远离城市可以获得大片的空地;起伏的地形,高地与沟谷形成反差可以得到优美的效果;良好的朝向有利于布置园林景观;而水则赋予园林以生命和活力。

(2)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计成的《园冶》一书中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得影随形”,即使方寸之地也可以营造出一个别致小巧的天地,列举了选址的几个必要条件:“远来往之通衢”、“藉参差之深树”、“如方如园,似偏似曲”等等,并针对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城市地、傍宅地等各自特点提出了“园地惟山林最胜”,“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木,水浚通源,桥横跨水”,“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证大观也”,“宅傍与后有隙地可葺苑……竹修林茂,柳暗花明……”等一系列观点。

(二)国内外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上的差异

(1)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西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人工美,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水体都方方整整,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中去。园林中所有的景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楼阁亭台排列整齐,花木修剪成形,水源理成喷泉等等。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秩序分明,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2)中国古典园林的处理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处理崇尚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运用人力,艺术地再现自然的天地万物及其壮丽景观,布局灵活,山水喻道,潜心会意,复归自然。古典园林艺术注重意境的创作与表达,皆以自然为比喻,采用象征、联想、比拟和隐喻等手法再现自然美,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强调顺应自然。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及其中的二堤、六岛、九桥,均显得自然和谐;而苏州园林中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亦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

(三)国内外古典园林文化上的差异

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看,是把美学建立在“维理”的基础上。古希腊的比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这个学派提出来的,这种数字的或几何的审美思想强调整一、次序、平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企图用一种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模式来确立美的标准和尺度,深深地影响到园林。同时,西方自然观的发展,是把人与自然分开来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强调人与自然的抗争,强调人工美高于自然美。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形成了依赖自然、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心态,并深受儒教、道教的影响,崇尚“法师自然”,注重从总体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注重观察事物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这种观点渗透到园林活动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力图去模仿自然、再现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然美的园林风格。

篇8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小区景观;理念与方法;借鉴应用

Abstract: th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classic garden's design idea and method,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style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of the elements, and to learn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odern living landscape design elements used in modern village landscape design, and all the exams in shenzhen fiv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dern village landscape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of the application for reference.

Keywords: 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Village landscape; Idea and method; Reference by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国古典园林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中国古典园林主要从满足游赏、居住等多种功能需求为出发点,将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相融合,是融建筑、绘画、文学、书法、园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小区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大众对生活环境有了更高需求的背景下,如何合理巧妙地在小区景观中再现自然,再现传统文化内涵,居住小区环境设计中如何糅合中国古典造园元素,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问题。

1、中国古典园林可供小区景观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以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通过感性的主观的写意,表现主体对物象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中国古典造园创作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人们以自然生态的信息。其特点为:(1)本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话的情趣;(4)意境的蕴含。

现代小区景观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私家园林的元素较多。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与住宅相联,是住宅的延伸,或位于住宅一侧,占地不多,小者一二亩,大者数十亩,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风格素雅精巧,达到平中求趣,拙间取华的意境,满足以欣尝为主的要求。并作为日常聚会、游息、宴客、居住等需要,适宜现代小区景观。

1.1 以小见大

“一拳以代山,一池以代水,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在园景的处理上,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常用粉墙、花窗或长廊来分割园景空间,但又隔而不断,掩映有趣。通过画框似的一个个漏窗,形成不同的画面,变幻无穷,堂奥纵深,激发游人探幽的兴致。有虚有实,步移景换,主次分明,景多意深,其趣无穷。小区的组团绿化大都占地不多,但可缩大千世界于方寸之中,以小见大。

1.2 巧于因借

巧于因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另一特点,利用借景的手法,使得盈尺之地,俨然大地。借景的办法,通常是通过漏亩使园内外或远或近的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有限的空间以无限延展,使人游不免有时也用国内有国,大国包小国,造成空间多变,层次丰富,这种园中之园,又常在曲径通幽处,在你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却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之产生“迂回不尽致,云水相忘之乐”。有时远借他之物、之景,为我所有,丰富园景。

1.3 形意结合

在小区景观的设计中,要使诸多传统元素各安其位,各谙其妙,使整个小区景观能传递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形”与“意”,就要先考虑以下四个问题:(1)、如何立其意;(2)、如何塑其形;(3)、形意如何贯通;(4)、形意表达的尺度。

1.3.1 以意统形

立意的关键就是在于设计师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内容表达景观的主题。传统文化创造了多种移情于景的优秀题材,只要掌握和了解题材的根源,便可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料中挖掘出适宜的内容和形式,游刃有余地运用到设计中。

景观设计往往只有在立意生动之后,就能衍生出一系列的设计手法,然后再将种种传统园林元素一一安置而不显错乱。这是因一个强烈的题材符号先入为主产生的结果。比如,天津梅江蓝水园利用湖景突出个性,表现社区文化主题。社区会所临水而建,造型优美,湖畔阳光花房兼做观水景的休憩场所,湖滨跑道在休闲的同时又添加了运动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景观资源的观赏价值,70%以上的住户多可在家中直接观赏到美丽的湖景亲水亲自然的感觉油然而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

1.3.2 塑其形

塑其形就是以什么形式来表现立意,不少居住小区设计中都惯于在区中心竖立标志物,到处布置雕塑,这些布置多少显得有些肤浅。文化内涵是不能用言语直接来表达的。在诸多传统元素的运用中,应该本着重“神似”而轻“外形”的原则。中国园林符号的个性太强,自成体系,并融建筑物、构筑物、园林小品、绿化植栽、水系山石为一体。无论亭台楼榭还是轩馆斋廊,在营造法式上都相对固定成熟。对中国园林造景元素的借鉴,要以神似重于形似为基本原则。设计理念的核心是领会,参悟中国园林的造园精神,而非对具象符号的简单复制。

虚实结合是“神似”的最有效手法。 “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这是画理,也是小区景观中各种元素综合运用之理。要使每个观赏点看来皆是一幅幅美丽而不同的画,应做到虚实有致,深远而有层次。若能懂得这个道理,在小区的景观设计中,“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见其片段,不露全形,图外有画,咫尺千里,虚虚实实,余味无穷”。正所谓,虚实结而意境出者,就是这个道理了。

虚实结合常用的手法有:(1)虚实顺序:比如建在长廊一侧的亭子和单独搭建在空旷的原野上的亭子表达不一样的虚实效果,当廊、亭等和厅堂比较起来时虚的,但一旦它们组合在一起,桥上的廊亭就被突出了。(2)虚实转换:如在长廊的转折部分,一般都有景观供人观赏。有时候是怪石嶙峋、有时候是层层叠嶂,有时候是落英缤纷,有时候是波光粼粼。常常吸引人们驻足。长廊虚的部分也因为这些内容而变得“实”;相反的,院落这一较为“实”的建筑,当它被以元素的概念被重复使用营造空间时,人们更多的去关注它的形式感而不是实体部分,“实”的部分就相应的向“虚”转变。

篇9

前几年,伪简约的淡出,而新中式的兴起,社会对“新中式”的认可、时间对“新中式”的考验,都证明了历史的东西往往更易成为经典。在长时间盲目的跟从西方后,设计师们又重新回到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我们自然的和我们的人文精神:人秉承历史、文化、艺术、生命、存在等人类永恒基本产生的精神、心理性体验。我们现在的室内设计就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今设计的人文精神重要一环就是属于我们民族的中国传统文化,捕捉住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未来设计的基础。

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努力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人才。增加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帮助学生提高设计上的基本理论基础和设计思维,是我们现在艺术设计教学的基本方向,也是我们当前制定教学课程体系的方向。

以目前的教学方式来看,学生具备一定自主学习意识,但是已经习惯了惯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主动去学习与课程不是直接相关的知识内容;以目前的整个设计趋势来看,中国现在的设计是较注重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的,但是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质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识,以及对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密切相关的古典园林知识的缺乏;而作为灌输知识的高校,未曾开设相关传统古典园林文化课程,即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我国著名的几个园林的认知也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有部分同学从未看过古典园林方面书籍,不清楚中国古典园林在国际的地位和对整个设计的影响。有少部分同学甚至完全不知道我国著名古典园林的名字。这就更迫切的要求我们应当在课程学习中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及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学习。

国际室内设计风向标显示“中国趣味”在西方已再次复兴。这些设计环境的大趋势都影响整体室内设计的潮流是不能丢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因而,中国趣味的复兴引导室内设计专业开设《江南古典园林》课程学习是必然。

中国室内设计的趋势:连续2006年、2007年、2008年的室内设计年会都连续提及国内知名的室内设计大师在谈到未来室内设计的新趋势时,都不会忘记提我们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中国设计的“根”。当今社会的设计趋势是多变的,多元化的,是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潮流的,但是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在总结这几年及未来室内设计发展趋势时都提及“东方风格”或者诠释为一种全新的“新东方风格”。在室内环境设计上绝不能盲目追赶国际潮流,而应设计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或者地方特色的设计。古典的民族的东西是经得起时间和大众审美的考验的,也是能持续流行不变的。而江南古典园林充分包含中国传统建筑、室内、景观设计等综合内容设计经典与元素,而正是这些内容对我们的室内设计所产生的直接影响,对它的充分学习和认识也是为我们在将来进行中国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设计提供有力的学科基础和文化背景。

对江南古典园林有一定了解的人们都知道,她蕴涵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和广泛,无论在我们行走期间看到四季变幻的植物,还是步移景异小巧与精美的园区,再到她那各式各样的建筑类型,再进入到室内我们看到的特色建筑构件和家具陈设与别致的摆设,均可以在现今的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中也见到它们的身影:小型庭院设计、中型大堂设计、大型四季厅的设计中,江南园林中的造景形式、植物配搭、建筑构件都被重新演绎,成为新中式风格与其他流行风格营造的重头兵。在现今时尚的设计师眼中和手中,这些以往中规中矩呆在传统庭院和建筑中的构件或者装饰件们,却成为现今最时尚的设计元素。著名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大师贝律名的代表作品中,无论是引起我们曾经热捧的香山饭店还是被国际所推崇的日本MIHO博物馆还是收山之作的苏州博物馆中江南园林最常见的建筑构件――月洞门、透窗、隔扇……等的完美运用都告诉我们古典园林元素运用到建筑与室内设计是这样契合。

篇10

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 苏州园林 传统造园理论 美感意境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has begun to serve China's city construction, rural construction and even the entire national construction, create a comfortable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rtificial environment elegant.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more in line with the modern aesthetic and demand and gradually replace the classical gardening theory.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gardening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of Suzhou as a specimen of Chinese garden design, its art beats nature. And beautiful artistic conception unforgettable. Suzhou garden for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o modern macro landscape design will have a definite impact.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苏州园林的历史和其设计造园理念

1.1苏州园林的简介和概述

苏州园林主要以私家园林为主,占地不大,但意境久远,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看似很小的苏州园林却有着极为讲究的造园手法,在自身的布局和结构上更是千变万化。使人们在园林中感觉到了与自然的融合,情与景的交融。就算生活在苏州城里,也能够享受到山林野趣。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了自然韵味的园林,苏州园林的造园者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中以“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林内的山水花木都竞相呼应形成四季分明的景象,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冶,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1.2苏州园林的设计造园理念

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空间中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比如苏州最典型的古园林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子外的竹林海,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

2.景观规划设计的起源发展概述和理论体系的变化

景观规划设计为了改变人们生活环境而进行的设计,与古典园林所不同的是,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是面向大众群体的,而不像古园林是为了满足少数人的精神追求。“意象在先,布局平面在后,是景观设计的一个基本原理。”景观设计既要解决人的使用功能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更加关注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层面是中国古典园林最擅长的地方,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

3.传统园林对于当代景观规划设计影响的必然性

九十年代时期,走在以大众聚居环境景观规划前沿的中国第一位景观学博士刘滨谊先生提出了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理论—系统全面的介绍了景观设计: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群里行为心理。并且全面系统的提出了更加详细的三元理论:1.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的三元2.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3.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论的三元4.景观规划设计设计理论的三元5.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三元。

中国古典造园方法,拥有着物境、情境、意境。景观环境形象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虽然包含着理工和科技知识,但是在本质上还是在与美学相呼应的,艺术对于景观设计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当前的景观设计的误区之一就是模式化,缺少特色和视觉艺术感,同时对于精神文化的实现也是少之又少。无论是广场设计也好,或者大范围旅游区规划也好,甚至是简单的大众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设计,设计中对于空间和景观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当前大部分景观设计缺少一定精神文化。古典园林却在文化上做的非常好,无论是植被的运用,还是情与景的交融都十分出色,突出了文化。苏园的借景与对景和对于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的巧妙设计,比如透过一个漏窗可以看见一座山,一棵树等。在大的宏观景观里同样需要,我们设想把物体放大其实是一样的,在景观里一样有近景、中景和远景。小的景观设计也好,大的也好。我们在处于景观中还是需要在视觉观察上有近远之分,需要用到古典园林的“步移景异”。用古典园林的意境和对于细节追求去解决当代景观设计缺少形象和意境文化的问题,使大景观里有小精细,宽阔却又耐人寻味。

在当前生态学的发展之下,景观设计关于环境生态绿化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植被配置要符合建筑环境。传统园林里根据不同的建筑日照环境采用中性、阳性、和耐荫性植物。建筑阴里面有耐寒性植物如女贞、罗汉松、竹等。背阴但能接触阳光的里面采用桂花一类。而牡丹用在采光好的建筑阳立面范围。在厅、堂等大空间运用高大的遮阴乔木和中型乔木和灌木进行搭配。苏园对于植物的配置包括水循环等生态的运用,对于现在大规模景观设计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大众人类居住景观设计中,景观作为建筑外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植物配置上可以运用苏园的配置方法去协调与建筑的关系,是环境绿化有特色并且因地制宜。

结语: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建设进程,给予当代的景观规划设计很大的挑战。整个景观规划设计在中国属于一个年轻的学科,面对当前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对于景观规划设计的也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深化和考虑。中国古典园林—其造园理论中很多都可以为现代景观所用。景观设计要在满足大众群体的游憩功能需要外,在文化和精神层次方面更进一步,设计出无论从生态环境还是文化艺术形象都优秀当代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美)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俞孔坚.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M],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

[4]裴相斌. 从景观学到景观生态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第一作者: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