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整体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校园整体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校园整体规划

篇1

关键词:一卡通;集成;系统对接

1 系统建设目标

我院在智慧校园、银行系统和校园网支持下,建设基于IC卡的“校园一卡通”应用管理系统,利用智能卡的便捷功能,依托信息化建设工作,促进学院各业务部门规范化管理,通过2年的使用,切实方便了全院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

“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是完全按照学院2009年制定的《智慧校园数据规范》和《学院中长期信息化建设规划》进行。“校园一卡通”系统作为智慧校园的核心应用项目,设计上符合智慧校园的整体设计思想。通过建设一卡通系统能够与学院智慧校园三大平台进行无缝集成,即系统实现了身份识别认证来自智慧校园应用平台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能够及时地为智慧校园应用平台的共享数据库系统提供相应的必要消费查询数据,能够通过智慧校园门户网站的统一公告信息和通知。

2 系统设计理念

在系统设计时,应贯彻“以人为本、运行稳定、安全规范、管理科学”的原则,坚持以保障使用者利益为主线,做到一切体现使用者利益,在卡的使用和管理上提供最大程度的便捷;在各个消费环节,消费POS实际使用者承担相应的管理义务,确保每笔消费记录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从而减轻后台系统管理压力。

3 总体需求

“校园一卡通”首先要符合智慧校园整体规划和学院信息化中长期规划。主要功能消费、身份认证(依托智慧校园平台)、个人信息查询(依托智慧校园平台)等功能,其应用包含了我院所有的消费系统和身份认证。实现与银行系统、学校原有的各个应用系统及即将建设的学校智慧校园平台进行良好的衔接,并为学校潜在的其他管理信息系统预留规范的接口,学校现在可以随时增加其它管理系统接口。

4 建设内容

4.1 校园一卡通中心主机系统

校园一卡通中心主机系统是系统的数据处理中心和业务管理中心,由核心机房、管理机和各业务处理系统构成。核心系统提供身份认证(能够与智慧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完全对接)、SQL Server服务、账务管理、应用集成平台、客户业务统一清算服务等;承担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各种前后台业务的集中处理和控制,并管理全部的相关数据;提供查询数据源服务等。

4.2 卡务中心管理

卡务管理中心,负责校园卡中心房间基础装修设计,实现校园卡日常事务管理,身份信息的整理、人像采集、校园卡制作、挂失解挂、人员离校销户、补卡换卡等日常业务;实现校园营业商户报表打印和结算管理;实现现金业务管理,含现金充值、补贴放等;实现银行业务代管,含银行圈存等。

4.3 卡业务管理

卡业务管理系统是一卡通系统平台中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对接智慧校园共享数据库实时对持卡人的信息及校园卡数据进行日常维护。

4.4 资金结算管理系统

资金结算管理系统是对一卡通资金在每个业务消费子系统上消费的管理,包括对师生用户个人资金的管理和对商户账务的管理。

4.5 信息服务/综合查询平台

通过计算机终端、智能通讯设备、终端多媒体机等工具连接到一卡通网站平台,为持卡人提供与一卡通系统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使持卡人可以在校园内外通过互联网输入个人账号和密码来完成信息修改和信息查询服务。

4.6 金融服务

为一卡通系统提供金融服务,包括现金充值、银行转账、空中圈存、补助发放、培训费发放等功能。学生在入校之前,由招就办将银行卡(工行)会同新生录取通知书一并发放到学生手中。凭借银行卡,学生可将现金存入当地银行。在学生入学注册时,领取校园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利用校内自助圈存机或者手机将银行账户上的钱转入校园卡账户,以供在校园内的各种消费。

4.7 商务消费系统

(1)食堂就餐系统:通过在校园卡上设立的公共电子钱包可在食堂就餐消费。具有灵活多样的消费方式,可进行智能设置和项目价格定制,设定单项最高消费额(20元)。窗口机具有本地脱网工作能力,可以存储2000条以上记录,网络恢复后能立即同步后台数据库。(2)收费管理子系统:创建校园内部相应的收费科目,创建完成考试报名费、书费、军训、培训费等费用的收缴,并统计保存、打印,实现无现金管理。采用大额(>1000元)用银行卡,小额用校园卡的原则。(3)机房管理系统,刷卡上机,刷卡离开按时长扣费,实现了机房无人化管理。(4)场馆收费:用于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等收费场所。(5)浴室、开水房系统:配合后勤管理处的管理模式,采用小电子钱包模式。(6)自助洗衣子系统:可实现通断AC220V电源,达到控制洗衣设备的启停。通过开启系统次数来计算相应交易额,并从校园卡上扣除。(7)自助复印,联网收费。(8)新生宿舍智能水控系统对接(9)新生寝室智能电控系统对接。

4.8 身份识别系统

(1)行政楼大门门禁管理系统,与保卫处视频监控系统联网;系统能按人员设置有效开门区域、有效开门时段的权限。(2)会议签到子系统,系统具有签到功能,能在线/脱机考勤。管理人员可通过自动化办公系统预先设定会议出席人员。(3)考勤管理系统,对学生上课进行教务考勤;与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无缝链接。(4)电梯管理系统,授权有关人员能使用电梯;(5)迎新管理系统,简化报道手续,与一卡通紧密连接;现场照片采集;物品领用;查询统计表;支持绿色通道明按部门、生源、日期、身份多种统计报到;报道情况通过web查询“一目了然”(6)通道管理子系统与图书馆采购的无障碍通道对接,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出入口设置通道控制器,对进出人员进行控制和管理,杜绝闲杂人员进入,保证安静、安全的学习环境。

4.9 其他系统对接

一卡通系统是一个提供以卡片载体的身份认证及金融支付的平台,一卡通可以为其他系统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接口服务,包括对智慧校园接口、图书管理系统接口、教务管理系统接口、财务系统接口、人事管理系统接口、学工管理系统接口、科研管理系统接口、校医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接口、设备管理系统接口等。通过卡片或者与卡属性相关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工作,方便师生员工。

5 总结

“校园一卡通”借助学院校园网和智慧校园应用平台把教务处、图书馆、学校医院、机房、餐饮、水电、体育馆、其他各类消费以及凡是需要应用“校园一卡通”的其他应用系统进行有效的集成,校园卡在校园内实现了替代学生证、教师证、图书证、就餐卡、学生医疗卡、上机卡、体训卡等所有其它卡,真正做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

[参考文献]

[1]汤惠芳.浅谈校园一卡通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应用.时代金融,2013.07.

[2]叶玉兰.校园一卡通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12.

[3]王晓燕.浅析某高校校园“一卡通”系统.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

篇2

一、“艺・慧”教育的内涵意蕴

“艺・慧”的“艺”,是对“花草树木”般的学生的精心呵护,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精湛技能,是富于激情与想象力的创造性“树人”实践,是独特而又美丽的智慧教育艺术;“艺・慧”的“慧”,指智慧教育文化背景下,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层面生发的机智与智慧,包括智慧教育、智慧德育、智慧学校、智慧校园、智慧课程、智慧课堂、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教师、智慧学生、智慧图书馆等元素。

整而合之,“艺・慧”教育,即致力达到艺术境界的智慧教育,是一种富于知性之美与智慧之美的教育。学校创建“艺・慧”教育品牌,企望全面贯彻“艺・慧”教育理念,使每位教职员工将其内潜于心、外显于表、落实于行,运用独特、美丽、富于想象力、饱含创造性的“艺・慧”教育思想、理念、机制、策略、方式、方法等,创办一所溢满艺术气息与智慧因子的学校,使每个学生逐渐变得优雅、智慧与幸福。

二、“艺・慧”教育的运行机制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学校需结合区域文化与自身文化特色,立足学生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逐步推进领导机制、文化机制、研究机制、培训机制、考评机制、奖励机制改革,才能确保进入良性发展、持续发展与跨越式发展,使学生在文化陶冶中逐渐优雅、智慧与幸福。

1.领导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领导机制,是学校创建“艺・慧”教育品牌的可靠保障。创新领导组织机制,确保责任主体到位;健全督查考评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完善奖优罚劣机制,确保工作推进到位。这样,核心领导,统揽全局,议事决策,协调沟通;集体讨论,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科学分工,细化目标,各尽其能,效率提升;各司其职,认真落实,分工合作,步调协同;制度完善,秩序井然,“艺・慧”教育,运作轻松。

2.文化机制

教育因文化而内涵丰富,文化因教育而提升价值。凡是进入教育的文化,都会被认定为优秀的、精粹的、适合的文化。在“艺・慧”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应自觉引入适合发展需要的文化机制。如,建立统一标识的形象设计机制,从理念标识、行为标识到视觉标识,体现出鲜明的文化内涵与办学特色;建立教育素养提升机制,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技能、新知识,生成特色文化素养。

3.研究机制

学校需建立“艺・慧”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机制,形成一套日趋成熟、行之有效的教科研体系,打造一支智慧办学、智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研究的教科研队伍,通过申报省总课题、市大课题、镇小课题、校微课题,科学研究、开发、建设、实施系列特色课程,创造性地解决品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致力营建突显文化、艺术、生态、智慧、数字特色的校园,创办以“生”为本、以“学”为根的文化型、艺术型、智慧型学校,生成办学之美、教育之美、教学之美、管理之美、校园之美、教室之美、n堂之美、学生之美、学习之美等。

4.培训机制

实施“艺・慧”教育,需建立规范完善的培训机制,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参观、专家引领、学历进修等方式,引领组建一支理念先进、技能精湛、结构合理、合作精诚的教科研团队,脱颖而出一批智慧教育、教学、教研、管理人才,在实践中探索“艺・慧”教育思想与理念、策略与方法,研究与之相匹配的智慧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促进特色教育文化的逐步形成,继而创建智慧学校、构建智慧校园、塑造智慧教师、培育智慧人才。

5.考评机制

践行“艺・慧”教育,学校需树立“凭实绩用干部,从实绩看教师,以实绩论奖惩”的考评理念,把“想工作”“能工作”“会工作”“多工作”“工作好”“工作强”“工作优”作为考核的标准,创建张弛有度、刚柔相济、显潜结合、长远兼顾的考评机制,构建一套体现“艺・慧”教育理念的综合考评体系,做到考评与干部调整、教师奖惩、年度考核一一挂钩,使其真正成为办学的“指挥棒”与“风向标”,引领广大教职员工不断地纯正师表形象、丰富专业素养、激发智慧潜能、焕发工作活力、提升教育品位。

6.奖励机制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学校需做到“褒有根”“贬有据”“制度在先”“奖惩分明”,增强考核的导向与激励功能,使广大教职员工,会工作的有舞台、想工作的有动力、工作强的有地位、工作好的有荣誉、工作差的有压力、不工作的有危机,从而都能以阳光的心态,投入到品牌创建中去,创造出自强不息、生气勃勃、百舸争流、开拓创新的美好局面,创建一所富于文化、艺术、生态、智慧、数字特色的学校,一个弥散着文化氛围、艺术气息与智慧因子的校园。

三、“艺・慧”教育的实施策略

创建“艺・慧”教育品牌,需要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创建校园文化体系、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升级教研科研体系、健全教师发展体系、更新学生培养体系,致力建设“艺・慧”校园,全方位地引领学生追求优雅、智慧、幸福。

1.完善“艺・慧”学校管理体系

完善“艺・慧”学校管理体系,需用科学化、人文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与人文情怀的“软”管理相结合,不断地凝聚全校师生,提升执行力,使学校的目标计划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业绩考核体系日趋科学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的动力系统、实施系统、检查系统、修正系统逐渐高效运转,不断地优化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管理模式、队伍建设、课程结构、育人环境,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2.创建“艺・慧”校园文化体系

创建“艺・慧”校园文化体系,需构建理念系统,围绕核心理念,设计校徽,谱写校歌,拟定校训,制定校风、教风、学风等;构建主题系统,围绕办学主题,设计双语节日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德育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年级文化、班级文化;构建环境系统,整体规划校园环境,重新命名建筑物、大楼、道路,设计课室、功能室、办公室、阅览室等;构建形象系统,设计文化长廊、艺术长廊、文化名人雕像画像,做好电子屏幕、书籍、画册、卡片、网站、广播站宣传工作等。

3.重构“艺・慧”课程教学体系

学校需成立课程研发小组,从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构建与“艺・慧”品牌相适配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有效实施基础型课程的同时,全面开展拓展型、综合型、实践型课程。如,设置学科延伸类课程,通过研究、交流、合作、探索、发现、实践、创造,培养学科兴趣生、特长生;设置人文类课程,整合人文学科教师资源,通过中华经典诵读、世界名著导读、人文礼仪讲座、演讲辩论活动等,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设置艺体类课程,通过书画创作、音乐欣赏、阳光体育、形体训练等,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与美的鉴赏能力;设置综合类课程,整合“线”“纸”“泥”等资源,借助“社团”,设计系列“慧心”“慧眼”“慧齿”“慧指”活动等。

4.升级“艺・慧”教研科研体系

学校需升级教科研管理体系,构建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课题研究体系,不断优化研究机制、思路与队伍,积极引领、激励、指导教职员工管理研究、课程开发、教育研究、教学研究、评价研究、教师培训等,增强教科研文化意识,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与学术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发展,从宏观高度到微观层面,贯彻落实“艺・慧”办学理念,为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与保障,助推品牌打造,形成品牌文化。

5.健全“艺・慧”教师发展体系

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学校需通过理念引领、平台推动、制度保障、机制激励、文化提升等方式,使“艺・慧”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不断优化工作方式与方法,提升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反思感悟、学习借鉴、教育科研能力。通过打造“教师书屋”,优化学习环境,丰富阅读资源,汲取前沿内容。借助“三名”工程,分层培养提升,发挥辐射作用,促进教师成名。完善奖惩机制,增强激励功能,相关获奖发表,不遗余力庆功。这样,就会逐渐出现“人人科学规划发展,个个描绘美好蓝图”的教育改革局面。

6.更新“艺・慧”学生培养体系

学校应利用创建教育品牌的契机,从目标、理念、内容、方式等方面,着手更新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体系,使每一个学生渐渐成为“艺・慧”型孩子。学校可重点进行教育培养机制的创新与发展,凭借德育课程、课堂、社团等教育渠道,依托悦读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系列活动,实现教育体系的连续性、互动性、交叉性、补充性、整合性,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行为,使其生命涌动、心灵自由、身心和谐、品性美丽、追求卓越、蓬勃向上、智慧l展、阳光起航。

四、“艺・慧”教育的课程设置

设置“艺・慧”教育课程,需关注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课程体系的开放性、课程结构的整合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坚守以“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程为辅”,以“实践课程为体,综合课程为翼”的原则。基础性课程,凸显融合的思想,丰富课程内涵;拓展性课程,注重“综合”与“实践”,关注探索、发现与创新能力。以学科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训练、社团兴趣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探究性、发现性、综合性学习。

在“艺・慧”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在智慧地实施基础性课程的同时,可围绕学生的语言――言语、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音乐――节奏、交往――交流智、自知――自省、自然――观察等智能,积极构建拓展性课程体系,用特色校本课程串起儿童的七彩生活,激发兴趣与爱好,开发潜能与特长,在文化陶冶中逐渐优雅、智慧、幸福。

五、“艺・慧”教育的课堂特色

“艺・慧”课堂,彰显着教学之美与学习之美,教师用知识、智慧与机智科学地整合课堂,切实有效地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积极发现、开拓创新;“艺・慧”课堂,富于参与性、体验性、合作性、探究性、实践性、整合性、生成性、人文性、审美性、艺术性、思辨性、智慧性;“艺・慧”课堂,学生训练思维、交流语言、发掘潜能、生发智慧。

音乐课,想唱就唱、想奏就奏、想跳就跳;美术课,手工作坊、绘画长廊、整合主题、艺术展墙;体育课,体音整合、体舞整合、体艺整合、体卫整合;电脑课,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学科整合、小组合作;科学课,教室即展览馆、活动馆、创客室、制作室;语文课,微电影进课堂;英语课,微戏剧展风采;品德课,微表演进社区;综合课,微主题显能力……

一节节“艺・慧”课,以艺启智、以慧健体、以艺养性、以慧树人。广大学生,以艺修身,以慧养心,在文化陶冶中渐渐变得优雅、智慧与幸福。

篇3

1.幼儿园品牌现状的调研

首先,问自己几个问题:做什么品牌?目前打造幼儿园品牌属于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是国际品牌、国内品牌、省市品牌、区县品牌还是学区品牌?是点上品牌、面上品牌还是整体品牌?其次,摸清几个关键。打造幼儿园品牌,首先应该认清幼儿园生存环境,定位幼儿园发展战略,才能选准突破口,创建特色,使幼儿园品牌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是打造幼儿园品牌的必由之路。

2.幼儿园品牌的定位

幼儿园品牌定位确立了幼儿园品牌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独特地位,究竟是文化定位、特色定位、质量定位还是其他?幼儿园品牌都要有自己的个性,品牌个性是幼儿园的历史和今日文化特质的展示,强烈、鲜明的幼儿园品牌是个性化风格和独特的个性魅力,并且符合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品牌发展的方向目标也应该包括近期、远期目标,要努力形成一个系列。

3.幼儿园品牌形象的设计。

(1)对园所品牌进行整体思考

幼儿园品牌设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幼儿园实施战略发展的产物。以幼儿园发展现状为基础,是幼儿园走向品牌化办学和品牌化管理的过程和标志。目前国内的幼儿园大多拥有不成系统和体系的标志和吉祥物,有一定的特色,但其特色和个性的整体影响力不大,所以还需要着重对幼儿园品牌的理念、行为和形象三大方面具体思考和设计,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社会公认度高的校园品牌标志。

(2)对园所品牌进行整体规划

调研:分析幼儿园品牌形象发展的现状,寻找品牌形象建设的支点。重构:围绕品牌核心价值,重构品牌理念、行为和形象,制定品牌理念、行为和形象的再造策略与标准,以及给出形象塑造方向和具体执行方案。延展和利用:通过品牌再造方案的具体实施,同时展开品牌传播,形成幼儿园初生品牌。整理和传播:形成幼儿园品牌理念手册,整体提高幼儿园品牌的影响力。

二、思考教育品牌构建中我们该如何做?

分析1:围绕强项建“精品”教学品牌。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炼,把精品项目做系统、做领先、做卓越,从园本规划、园本管理、园本课程、园本培训、园本研究等方面切入,并以此作为幼儿园科技教育品牌突破的标志性产物。

分析2:围绕主题建“环境”品牌。通过厅廊、墙面、户外等环境的整体规划,让特色建设成果有目的、有规划、有主题地分布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充分体现生态性、故事性、童趣性等特征,让“教育生命的绿意”在“百花园”中绽放,利用环境资源积极打造“百”之教育理念,让孩子走进幼儿园就犹如走进了快乐园、走进了文化园、走进了智慧园、走进了创造园。

分析3:围绕重点建“园长”品牌。(1)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领略文化内涵,找寻文化渗透的突破口,提升品牌的规划、建设和传播能力。(2)借助专业力量来规划、塑造幼儿园品牌,借助有力的专家团队来设计与提炼幼儿园品牌塑造过程、理念、策略与措施,尽量做到用简单化的方式实现先进性的操作。

篇4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长效机制;人文环境;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3-0037-01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之所在。它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工作、学习和自由生活的师生员工历史形成并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念及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观念形态上的具体化。它对师生的道德人格、伦理规范、思维方式等产生深刻影响,同时又能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增强学校的创新能力,实现校园安定有序运行。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广大师生员工中通行的规范准则、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标识。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

1.校园物质文化也叫做外显文化,它是以某种文字符号为载体,将大学精神显现于校园的各种标记物之中,如:以标志化的外化形态表达办学理念和精神的校牌、校徽、校服、校歌、校刊校报、橱窗、板报、雕塑、学校建筑、教学科研设备设施等。

2.校园制度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一切文化活动的准则。它包括与大学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学校管理体制及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特定的行为规范等。校园制度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着大学的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

3.校园行为文化指学校在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它包括学校的组织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以及后勤保障工作等。它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如文化娱乐活动、科技学术活动、社会实际活动等。

4.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的内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涵,是在长期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行为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难以用文字、符号或程序化的组织活动显现于外。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二、构建大学校园文化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的因素,如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需要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建设,更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领导,科学决策,重在落实,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建设拓宽了教育的阵地,从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从“三点一线”扩展到整个校园以至社会,同时也突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各级领导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讨论和制订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要充分重视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和导向,强化执行层的引领和落实,切实做到党政齐抓,系部共管,师生共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染和浸润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把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从而实现一所大学的精神、价值、作风和理想追求。

2.注重传统,挖掘特色,整体规划,精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既要改革、创新,又要形成稳定的传统。要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又要根据时展的需要规划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可以把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设施、观念、制度,如典礼、仪式、节庆、校徽、校歌、校训、校风、规章制度、塑像、典型建筑物等保护固定下来;在适当的场所设计一些名人的题词、警句、格言;塑造与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密切相关的教育名人的形象;设置校园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石,大型雕塑;整体规划学校的文化节、艺术节、学术节和社团活动,适度开展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整体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实现环境的教育功能。

3.完善制度,科学管理,创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积淀中升华大学精神。任何一所大学,都有一个从小到大和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无不凝聚着一代代办学人的智慧和血汗,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广大师生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一代又一代师生的不懈努力,才铸造了大学精神,发扬了大学精神,改造了大学精神。由此可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延续。“传道、授业、解惑”是每一个教师的光荣职责,而每一个学生也都应具有尊师重道的基本品质,教师与学生应在多边交流中建立亲密的、互助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生活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万物的真理,促使大学精神之花盛开。

校园文化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人文精神的反映,也是一所大学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反映。它既是了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窗口,又是先进文化的生长点。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而且可以丰富校园生活、振奋师生的精神;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师生员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此外,良好的校园文化还可通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必将对社会主义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条件。新形势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建设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篇5

一、聚焦内涵发展,构建“智慧传递”目标体系

教育智慧,即学校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它包括教育者的智慧、受教育者的智慧和教育内容的智慧。“智慧传递”的目标体系必须聚焦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着眼于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善于发现、选择教育智慧,通过“传递”搭建平台,凝聚、传送、辐射教育智慧,构建区域教育的智慧生态。

“智慧”源于实践,“传递”旨在智慧增值。如今,闵行区正处于教育转型期,在教育“体量”大、内涵发展要求高的实际情况下,要解决教育发展变革过程中的复杂问题,需要有教育智慧来应对发展形势的要求,来激发学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闵行区各级各类学校近年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学校管理智慧和成功的办学经验,需要将这些教育经验提炼、凝聚成教育智慧,并且通过有效的传递、辐射,使智慧“增值”,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基于这两大思考,闵行区教育系统进行了广泛研讨后,达成了共识,明确提出以“智慧传递”为载体,深入探索和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

闵行区的教育目标定位于创新区域教育管理机制、学校发展机制、课程建设机制、教学行动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该区通过“智慧传递”项目的实施,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构建学校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研究共同体,形成管理有序、实施有力、务实创新的教育内涵发展项目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围绕“为了闵行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的核心理念,全力打造“幸福校园”,在解决区域性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方面有明显突破,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品质的提升产生持续的效应,使区域教育的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智慧传递”推进策略

闵行区地处上海西南城郊结合部,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口大量集聚、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对闵行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与机遇。面对地区居民教育需求多元化、学校发展差异化的现实,区域教育改革必须选择“智慧传递”为载体,整体规划“智慧传递”的目标系统、内容序列、推进策略、操作流程、效能评估和组织管理,形成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管理有序的区域“智慧传递”平台,以加大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软、硬环境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教育发展氛围,激发教育发展的生长力和生命力,打造智慧的教育生态,促进闵行教育内涵发展。

闵行区明确“智慧传递”的价值追求,整体设计发展路径,加强区校联动,明确实施“目标导向、项目推动、区校联动、前移后续、场线结合、评价激励”六大推进策略。

目标导向——确立区校两级“智慧传递”研讨展示活动目标,实行目标导引下的任务分解与组织实施,宣传报道活动中涌现的成功案例、宝贵经验,通过经验总结、科研报告、教学论文等形式或成果揭示教育教学规律。

项目推动——以项目化推进为主要路径,按照“智慧传递”项目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选择八个子项目进行具体设计和实践,形成区域“智慧传递”框架,创新教育内涵发展机制。

区校联动——区级层面,即根据重大项目、特色工作,优选项目学校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区域“智慧传递”的展示和研讨,以推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学校层面,即参考区级“智慧传递”内容,结合本校实际,优选典型案例,进行校本或校际的展示研讨,以解决学校在教学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辐射宝贵的经验。

前移后续——在区校两级“智慧传递”展示活动中追求全程效应,在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环节设计、效益评估等方面追求参与的最大值,在精心组织好当天的展示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参与该“智慧传递”活动前后的日常化学习、研讨、实践与反思活动。

场线结合——区校两级的研讨展示活动,既进行适量的现场研讨展示,又充分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场互动和网络互动两个平台,拓宽传递通道、丰富传递载体、扩大辐射范围,让更多的学校、教师交流经验,实现随时随地沟通、交流与分享。

评价激励——建立政府督导、第三方评估、学校共同参与的创新区域内涵发展机制的评估体系,设立学校内涵发展综合奖和单项创优创效奖,对区校两级的“智慧传递”研讨展示项目和活动,实施过程性质量评价激励。

三、创新传播模式,实现教育智慧增值共享

“智慧传递”力求突破传统的显性传播模式,探索基于主体体验的互动主导式传播,创新传播过程中主体间关系的变化,借助新技术应用,打通现场互动与网络互动的时空拓展,构建教育智慧“凝聚、传送、辐射、共享”的传播模式,实现区域教育智慧的增值共享。

凝聚——选择一些办学有成效、有影响力、有值得推广的经验的学校,通过学校内部研讨、交流与反思,对教育经验进行梳理和提炼。同时,还聘请区内外专家对所选学校的经验进行实践指导与理论提升,形成学校发展的亮点和教育智慧。

传送——对参加传递的项目通过目标聚焦,形成传递的亮点,再将经验形成过程再现成为可视性的成长环节,最后通过现场展示和网络平台展示等形式展现学校亮点和智慧。

篇6

关键词:SIM卡;RFID;考勤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1 引言

现在我国的很多高等院校已经普遍使用计算机系统对日常的教学、科研进行管理,如对教务管理、食堂管理、图书管理等,大大方便了学生和教职工。但是大多数学校还没有系统化地将学生和教职工在校的生活,学习,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因此不仅给学生和教职工的学习和生活中带来极大的不方便,也容易导致学校的一些安全隐患。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校园考勤系统,来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出入进行管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 架构设计

考勤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教职工工作加班的考勤以及学生上课点名的考勤情况。包括考勤情况的添加、修改和查询。

门禁模块的工作流程如下:RFID卡片设计中,第三个区间用来存放个人门禁和考勤信息。当学生和教职工需要进入学校宿舍或者教室的时候,必须手持手机进行刷卡,此时系统就通过RFID解读技术读取到相关的卡号信息,接下来系统将通过验证刚刚获得的卡号信息是否属于校园的内部人员的信息,进而判断该卡能否通过考勤设备验证或者门禁设备验证。若卡片的信息完全符合则打卡成功,门禁设备则准许进入校园相关场所并且系统记录下进入时间,否则就立刻发出警报。

考勤子系统的验证如下设计:首先将持卡人的指纹信息预先保存在RFID的第三个分区,当使用者持有RFID射频技术的SIM卡通过读卡设备时候,读卡设备实时扫描持卡人的个人信息,如果读卡器显示个人信息无权进入该区域则发出警告。如果正常则在读卡器显示屏幕上显示持卡人信息,随后提示持卡人将对应的手指放在指纹仪中输入指纹信息,系统将数据库中的指纹信息与指纹仪中指纹信息比对,成功后根据权限记录考勤,否则就发出警报。

4 总结

实现学校管理的数字化、高效化、安全化,自然少不了现代化管理设施和设备的武装。在当今的高校中,一个学校的管理信息化水平也正逐步成为衡量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校园考勤系统根据校园环境而设计,利用.Net+SQL Server 2008+IIS构成的三层式网络结构,结合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 ,“浏览器/服务器”(B/S)的体系结构,以“系统+应用”的1+N架构设计而成的。

校园考勤系统不但成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学校更好的管理教职工和学生的考勤、门禁等必要信息提供了全面的数据采集系统。

参考文献:

篇7

1.1总体规划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为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要用发展的眼光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规划设计关乎到系统未来长期稳定的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和规划应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参照优秀院校的建设案例,根据本院校的实际需求做好系统框架的整体规划设计,逐步扩展实施。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建设在技术层面集成了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视音频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和软件应用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因此在软硬件设备的选择和应用上,应综合考虑各种技术的先进性、兼容性和扩展性。

1.2设计原则

(1)先进性:先进的设计思想、网络结构、开发工具,市场覆盖率高、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2)灵活性:采用积木式模块组合和结构化设计,系统配置灵活,满足学校逐步到位的建网原则,使网络具有强大的可增长性和强壮性。(3)发展性:网络规划设计满足用户发展在配置上的预留,满足因技术发展需要而实现低成本扩展和升级的需求。(4)可靠性:整体系统软、硬件设备具有高可靠性,具备长期稳定工作的能力,可实现系统冗余功能,并具有防止误操作等行为对系统造成的破坏。(5)实用性:设计符合国际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并且容易使用、操作简便。充分考虑利用各种资源,人机界面友好,能使用户最方便地实现各种功能。(6)开放性:在满足安全可靠和实用的前提下,系统设计采用开放技术、开放结构、开放系统组件和开放用户接口,以利于网络的维护、扩展升级及良好的灵活性、兼容性和可移植性。(7)兼容性:系统建设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充分考虑系统向下、向上的兼容,将系统建设和现有的系统资源以及未来的系统规划充分结合。

2建设目标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在实际应用上要能实现实现多媒体教学功能,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功能,现场教学录播功能,数字化视频监控功能,真正做到在校园网基础上实现教学和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实现以上功能由两部分模块组成:(1)中央控制系统能实现对教学终端设备统一管理,通过监控设备实时查看终端教学课况及对终端设备进行远程维护和管理;通过服务器存取资源,辅助存储系统实现数据安全管理;(2)网络多媒体教学终端能构建现代化的视听环境,实现多媒体教学和资源共享。通过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建设,要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各种信息环境和教学环境,进而形成拥有多种远程教学、管理手段的典型数字化教学基地。充分利用起网络教学资源,达到真正的信息化教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教学管理一体化。

3建设内容

3.1中央控制系统建设内容

建设1个中央总控制室,对网络教学终端实现统一控制管理。所有教学终端的多媒体设备均可通过IP网络由中央控制室远端控制、管理和维护,同时也具备本地控制功能。中央控制系统建设在环境搭建、硬件设备配置和软件的选用都要符合总体设计的功能需求。要求统一平台管理,采用模块化设计、标准API接口、灵活易扩展,适应未来智慧校园的需求;做到单点登录、统一权限管理、统一认证、统一数据、统一通讯、统一设备管理;采用人性化的图形化导航设计、功能完善、拓展性强,能充分满足智能化多媒体教学应用的需求,为现代教育提供智能化、网络化及资源自动生成的教学环境;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注重优化组合与实用功能,将现有的、成熟的先进技术以优良性价比合理地应用到系统中,实现系统的功能与应用管理实际需要相结合,并支持系统未来的扩容和升级。

3.2网络教学终端建设

网络教学终端是基于网络并集成各种多媒体设备,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功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终端建设即网络多媒体教室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地网络中央控制系统;多媒体计算机;显示及投影系统;扩声系统;数字监控系统和多媒体安全防盗系统等。

4功能要求

4.1中央控制系统功能要求

可对教学终端的教学过程进行监控、监测;可对终端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远程控制、管理和维护;可对终端音视频信号进行实时的采集、传输和存储;满足现场广播、直播的需要;可与各终端对讲,必要时可进行远端教学支持;可向各终端进行多媒体教学广播。

4.2网络教学终端功能要求

可显示本地及远端的视频信号;可实现本地和远端音频信号的扩声;可实现多媒体资源的管理和调用;可实现对教学设备的一键控制,能通过本地和中心控制室分别进行控制;能实现本地与中心控制室的对讲功能;能实现智能安防报警;可进行远程教学监控和安全监控。

4.3整体功能效果

(1)丰富高效的多媒体教学功能。能为教师提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2)先进多样的学习功能。能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模式,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的学习手段及科学的学习测评。(3)集中控制管理功能。通过控制中心,对整个网络、信息和设备进行控制、管理、监测,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4)教学资源的共享。由于教学终端的网络化,在各终端可调用网络上的资源,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5)实现远程教学。通过网络可以将课外教学场景的教学信息实时采集传至终端,实现远程教学和学习。

5结语

篇8

大数据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体现为规模超大、密度低、种类众多、结构复杂、价值巨大等特点的科研数据集,由分布在高职院校各个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科研成果、科研统计、科研报告等数据库组成。科研数据涉及到学生、人事、财务处、后勤、教务等各个部门产生的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地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优化,高职院校为了推进产学研结合,不断提升竞争力,越来越重视科研工作,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研究工具也越来越先进,给科研工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良好平台的支撑下,高职院校所开展的研究范围不断得到拓展,围绕交叉专业学科所做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维度在高度、深度、长度、宽度上都得到伸延,由此获取和汇聚的科研数据急剧增大,具备了大数据所特有的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的4V特征,高职院校科研领域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需要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来对待。

2大数据对科研信息化管理的影响

大数据驱动下的科学研究称之为科研信息化,整个科研信息化活动过程中包括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和展示数据。数据密集和数据驱动成为了大数据时代科学管理的特点,对于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科研行为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影响。2.1在管理方式上,由原来精细化的单项管理方式转变成全局化的复合管理方式大数据时代,科研数据都成为了多方位、多结构化的海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够得到大数据所反应出来的特为特征,这些特征能够从全局性化的高度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大数据的驱动下,科研管理行为将会变得越来越全面,信息化手段会贯穿整个科研过程,管理工作有可靠的数据作为参考依据,管理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2.2在管理手段上,由原来单一低效率的手工管理手段转变成以数据分析为背景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大数据时代,科研信息化管理会遇到文本、图像、声音等非结构化数据,这些低密度的大数据,给管理与决策层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将大数据技术中的可视化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管理手段上,从这些结构化数据中挖掘出对科学研究有价值的知识,可以提升管理水平。2.3在科研行为上,由原来的校内行为转换成社会行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科研管理有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不再只是某个学校的单一行为,而是转变成为全社会的群体化集体行为。浩瀚无边的网络空间,可以获取很多零成本的专业技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各种各样的研究资源,在经费、设备上都有广泛的选择权和使用权,研究成果与市场实现了零距离接触,成果转化更加快捷方便。

3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对策

3.1从全局角度出发,做好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整体规划

在科研数据大幅度增长的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显得更加艰巨和复杂,成为了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科研信息化建设规划涉及到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建设目标、人员用户、管理模式、组织流程和系统资源整合等几个方面。需要对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保证科研管理信息化充分发挥作用。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完成了数字校园建设,正处于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在这个基础上,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建设需要在充分考虑学院信息化建设目标和科研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与校园基础设施条件相适应的实施方案。在实施方案中,首先明确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目标为建立由学术交流、科研数据管理、技术成果转化、资源整合等功能模块组成的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科研工作情况,全盘考虑大数据背景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基础和用户需求,与智慧校园建设实行统一的标准,从而与校园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一起形成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其次,科研信息化建设要充分避免信息孤岛,科研工作涉及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系统,需要通过大数据共享中心实现与其他业务平台的数据对接,进行资源整合,实现科研大数据的采集与汇总。第三,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者来自于一线基层教师和职能部门的教职工,他们是科研信息化建设的主角,同时也是整个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实施者,因此,科研信息化建设需要对这些用户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建立统一的门户,实现“一用户全网通”的功能,保证科研信息化建设有实效。

3.2坚持以为人本,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科研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高效的管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决定管理水平的高低,构建高效的科研信息化管理管理模式,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是根本,目前各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管理能力而又精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人才缺乏,高职院校要实现全方位的科研信息化管理和科研大数据的应用,需要加大科研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第一,根据科研管理信息化要求制定科研部门岗位职责,优化人员结构,加快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管理信息化流程的适应程度,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信息化人才选拔机制,通过引进和选拔科研管理信息化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信息化人才队伍,特别是科研管理领域大数据应用人才。第二,从领导层面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将信息化人才培养纳入到全院教职工素质提升工程中,出台相关的激励制度,将信息化水平的考核纳入到员工考核和录用范围,使科研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树立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理念;第三方面,积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鼓励教职员工通过继续教育、网络学习、交流培训进行科研信息化学习,提升自身的科研信息化操作水平、科研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对于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要花大力气推动使用,并编写详细、操作性强的帮助手册提供给教职员工查阅,使科研工作全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

3.3夯实建设基础,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大数据时代,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有更加稳定和可靠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做支撑,高职院校在现有的信息化校园建设的基础上,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整合现有的包括网络、信息系统、数据库在内图1科研管理信息化管理规划示意图时,针对存在的各个业务子系统并行工作的现状,对如教职工基础信息、科研项目信息、学院基础信息等内容的定义和描述实行统一、规范的基础信息标准。

3.4引入大数据技术,开展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大数据技术由数据库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结合而成,其先进性体现在从海量数据中找出数据的关联性,挖掘出尚未发现的知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应该包括项目管理系统、成果管理系统、学术交流系统、成果转化系统、数据挖掘与分析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应相互关联、数据共享,通过大数据技术将科研管理数据库中丰富的信息资源挖掘出来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建立基于云计算的科研信息平台,采用面向服务和分布式体系架构,实现高速的科研管理业务处理、云端存储和数据访问功能。科研信息平台系统架构分为用户层、SaaS(软件及服务层)、PaaS(平台及服务层)、DaaS(数据即服务),平台集合了数据获取、存储、处理、共享等功能,具有超强的开放性、数据融合能力、共享性,用户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数据、整合数据、共享数据、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跨专业学科、跨地域的高效研究模式。大数据环境下建立的科研信息平台,其核心功能是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科研数据仓库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科研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创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科研资源整合模式,首先对由科研人员库、成果库、项目库、经费库、基础设施库等组成的资源数据库进行数据采集和清洗,在海量数据中将有效数据收集分类,将无效、冗余数据删除,得到关于科研项目信息、人员信息、经费信息、科研成果信息、成果转让信息等各类集成数据;然后运用挖掘算法、聚类算法、支持向量机(SVM)算法等技术进行挖掘与分析,分析得出项目相关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方便科研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可通过分析结果预测出未来几年的关键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制定出科学、有持续性发展的科研发展规划。

4结语

篇9

首先,我区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建设教育强区的重要突破口,列入区重点项目,举全区之力,全力实施。

第一,我区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向教育信息化要效益,向教育现代化要质量”的发展战略,确立了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数字芦淞教育”的总体目标。区、局、校三级联动。形成严密的工作体系,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第二。我区按照政府主导、分级多渠道投入的原则,有效建立了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全区共投入现代教育技术经费3000多万元,其中区财政投入2080万元,学校公用经费统筹安排610万元,自筹资金230万元,社会捐赠80万元。第三,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区财政每年按全区中小学公用经费总额的25%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并将其列入区级财政预算”。

其次,我区始终坚持“软硬并举,整体推进”的策略,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第一,我区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区域统筹,均衡发展”的原则,稳步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2005年,所有学校实现“校校通”,全面推行无纸化办公;2006年,全面开展新课程网络教研实验;2009年,所有学校建立校园网,全面完成“班班通”建设;2011年,完成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和校园监控系统建设。第二,我区采用多种方式建立了芦淞教育资源库。目前,芦淞教育资源库已有各类课程资源近30万条,资源容量达900G。通过开展各种资源建设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区域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第三,将信息技术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系,把取得相应的信息技术等级证书及实际应用水平作为招考教师、评先评优、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建立校本、区域、省市三级培训体系,培训面达到100%。

篇10

这也是一个加快转型升级的时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包括教育在内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今,改革开放方舟驶入深水区,中国现代化征程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加速转型升级。有道是:教育优先,科教兴国。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及其对时代的先导性影响,更亟需加快转型升级。“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就广东教育来说,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标志,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从过去以规模扩张、数量发展、硬件建设为主向今天以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软件建设为主转型升级。

广东,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担负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期许。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广东教育正面临着如何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当走进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现场探寻其教育改革发展路径时,记者发现:番禺教育率先改革发展之姿、华丽转型升级之路、现代教育上品之境,无疑能为广东教育解答这一重大课题带来启发性的思考与原生性的智慧。

“上品教化,幸福番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是番禺统筹城乡建设、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建设更加富裕、和谐、幸福番禺的必然要求。番禺以大气度的魄力、大手笔的投入、超常规的建设实现了教育的大跨越、大发展、大提升,走出了一条以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如今的番禺,已基本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公办、民办、联办等多种办学体制并存的大教育格局。番禺教育人涵养着岭南文化“诚信务实、见贤思齐、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精气神,以理念引领、一体发展、高位均衡、品牌创生的率先品质与教育个性,推动番禺教育华丽转型升级,树立现代教育上品境界。

“创强争先”:番禺教育快速转型升级的“风向标”

所谓“创强争先”,即是创建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创强”,遵循着由教育强镇(街、乡)到教育强县(市、区)到教育强市再到教育强省这样一个逐级递进的创建路径;“争先”,也包含着争创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与先进市等层级。可见,县域层面“创强争先”的重要性。在“创强争先”过程中,番禺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在“创强争先”还处在政策引领的前期,番禺就自觉以其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实现政策利好,焕发了教育正能量,极好地诠释了番禺教育“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率先品质。番禺教育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承续岭南文化风范,创生“上品教化”理念,走出了一条既彰显广东教育发展共性又独具番禺教育区域个性的“创强争先”之路,为快速城市化地区实现教育转型升级、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与重要范式。

番禺,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始建于秦初,至今已有2200多年。番禺文化教育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崇文重教,人文郁盛,代有精英,是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番禺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曾先后获得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科技进步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等称号。番禺教育发展同样表现不俗。尤其是在2000年撤市设区后,在广州“南拓”战略的引领下,番禺快速崛起为现代化新中心城区。与之相呼应,番禺教育以教育现代化为导向,在“创强争先”中大踏步前行,从原来处于广州中下游跃升并保持前列水平。番禺先后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全国教育督导先进集体”“全国成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教育强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等,是广州市唯一的一个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工作都被评为全国先进的区(市)。2010年以来,番禺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高中办学改革等方面都被定为全省的试点区、实验区。

近年来,番禺视“兴教强区、惠教利民”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之源,不断凸显现代化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番禺坚持走教育现代化之路的战略思考与全局定位。正是这种教育发展定位,让番禺教育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教育公平,渐成上品之境。这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定位,从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创强争先”之路大略可见。

“创强”前,番禺教育已基本实现规模发展。2000年11月,番禺通过广州市“普高”验收,教育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提速。2002年9月,番禺提出要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教育开始走向均衡化、一体化发展。2005年12月,番禺区高分好评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区”的督导验收。“创强”期间,全区投入教育经费达50.56亿元,大力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教育强镇及等级学校创建、教育信息化建设、优化校长、教师队伍和科研兴教等“五大工程”;新创建省、市一级学校、幼儿园91所,比2000年的22所增加69所,增长超过3倍。“创强”极大地改善了番禺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了“硬件水平”的全面提升,全区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逐步实现了从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的过渡。

2006年以后,番禺区委、区政府在巩固“创强”成果的基础上,将城乡教育均衡化、一体化纳入现代化新城区建设的整体规划,确立了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2009年初,番禺就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实现教育现代化”,确立“上品教化”教育理念,并以之引领教育现代化之路,推动番禺教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努力构建以“公平、均衡、优质、协调”为特征的现代教育体系,推动了番禺教育理念、校园文化、队伍建设、质量提升等“软件水平”的内涵优化,加快实现了从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历史跨越。2011年3月,番禺区顺利创建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

概括番禺区在“创强争先”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转型升级路径,其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体系完备”“机会公平”“特色鲜明”三大层面上。

一是教育体系实现完备优质。主要体现在:学前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建立了“优教优奖、优园优奖、优师优奖”长效机制,形成了“发展公办幼儿园、规范农村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格局,全区现有等级幼儿园73所,其中省、市一级幼儿园35所,100%的幼儿园达到市定基本办园标准;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发展——大力统筹城乡义务教育,通过实施布局调整、规范化学校建设、农村师资提升、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装备、科研提升质量等工程,城乡学校条件水平实现了相对均等,办学经费投入校际趋于均衡并逐年提高,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高位均衡;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发展——高质量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协调发展:仲元中学、番禺中学、象贤中学、禺山高中、广东二师附中等5所学校先后成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4所高中全部获评为省市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所中等职业学校为国家级重点职中,高中阶段教育优质学位比例达到100%;高等教育资源得天独厚——广州大学城就位于该区小谷围街,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社区教育满足广泛需求——以区电视大学、职业技术学校为龙头,镇(街)社区教育学校为主体,村社区教育辅导站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迅猛发展,中小学校运动场所、图书馆、青少年宫、科技馆、体育中心等公共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形成了学校、社区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

二是教育公平落实机会均等。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形成系统——一是由区残联直属管理的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实施早期抢救监控,二是由番禺培智学校进行专业的特殊教育,三是开展以公办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管理,四是通过镇街、部门和社会联合,多途径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培训就业;扶贫助学体系完善——区教育基金会、区慈善会及各镇(街)教育基金等加大奖教助学力度,建立了涵盖幼儿园、中小学以及高等院校的入读扶助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外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有效解决——制定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番禺区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试行)》,按照“以流入地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的原则,在全市率先实施积分入学申请办法,落实外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地户籍学生达79260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学47918人,占总数的60.5%。

三是特色教育形成区域品牌。主要有阳光体育教育品牌、岭南艺术教育品牌、书香校园教育品牌、心理健康教育品牌、科技创新教育品牌、环境保护教育品牌等教育特色品牌。比如番禺区将艺术教育作为岭南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成立了区美术教师书画社和中小学音乐教研分会,组建了包括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在内的区教师艺术团。参加广州市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全市总分第一,勇夺桂冠;参加广州市第六届学校艺术节舞蹈大赛,小学、中学创作组的10个舞蹈全部获得一等奖;参加北京“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和广州“2012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连续两次获得混声组金奖。80%以上的学校成立了3种以上艺术活动小组或团队,每个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个项目;学生合唱、舞蹈节目走进“春晚”录播,走进人民大会堂表演。

如今,在番禺这片岭南沃土,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高质化均衡,“让番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的目标正在变成现实;优良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教师成为番禺受人尊敬、值得羡慕的职业;学校内外自然而然成为番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番禺教育品牌的影响力日渐深远。

番禺由“创强”到“争先”再到追求高标准、高质量、高品位的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路径,是教育发展由规模发展为主向内涵发展为主加快转型升级的典型反映。番禺教育在“创强争先”中转型升级的改革发展路径,有其深刻的区域个性与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番禺教育改革发展始终以教育现代化为发展指向。番禺虽说是在2009年才提出“推进教育高位均衡,实现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但事实上,番禺教育改革发展一直是以教育现代化为发展指向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2005年12月,番禺区在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区”的时候,其自评报告的题目就是《构建和谐番禺 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足见“创强”时期的番禺教育发展目标就已明确定位于教育现代化,充分体现了番禺教育改革发展的远见卓识;2011年3月,番禺区在申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时候,其自评报告的题目则为《承千年古邑崇文之风 立现代教育上品之境》,可见番禺教育已不再满足于教育现代化的达标级别,发展思路持续转型升级,开始致力于追求教育现代化的上品境界。

二是番禺教育改革发展创生了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孵化器”。这一理念“孵化器”就是番禺教育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确立的“上品教化”教育理念。如果说,“创强争先”教育政策是番禺教育华丽转型升级的政策“风向标”,那么可以说,“上品教化”教育理念是番禺教育持续转型升级的“智慧芯”。在“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番禺教育推陈出新,岭南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纷呈,“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接踵而至,“智慧教育”信息工程项目先试先行,充分体现了番禺教育改革发展的创新品质与先行精神。

这样华丽转身,无愧率先垂范!这样创新发展,极具教育个性!这样办好教育,人民当然满意!

“上品教化”:番禺教育持续转型升级的“智慧芯”

“创强争先”,助推转型升级;“上品教化”,奠基教育上品。所谓“上品”,最优者也;所谓“教化”,教育且化成也。“上品教化”既包含了对物质方面的追求,更偏重精神方面的默化,凸显了番禺形神合一的至善教育追求。作为率先实现“创强争先”的区域之一,番禺在快速转型升级中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优质发展。而在后“创强争先”时期,如何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彰显区域办学特质,实现品牌集群效应,进一步提升番禺教育品牌的个体生长力与整体影响力,就成为番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所在。在“创强争先”时期创生的“上品教化”教育理念,以其特有的张力与境界,正好为番禺教育持续转型升级提供了自主孵化、核心创新、无限完善的智慧动力。番禺教育局长冯润胜曾这样说道:“我们之所以提出‘上品教化’理念,就是要提供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培养出一批批具有高尚品德、健全人格、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合格公民,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现代人品质,又传承岭南文化内涵的谦谦君子。这是教育的职责,也是对社会的承诺。”

“上品教化”教育理念,是番禺教育现代化征程的最重大特质,是番禺教育华丽转型升级路径中最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创造。

一种有生命力的全局性教育理念的创生与实践,实质上是对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与趋势的良性回应,它需要根植于历史,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正如冯局长曾指出的,“上品教化”教育理念正是“番禺教育处在‘高原区’,到达改革‘深水区’”这一大背景下的产物。也就是说,“上品教化”正好回答了这样的重大课题:教育理念、文化等教育“软件”如何适应学校办学条件这一教育“硬件”的大幅度改善,从而为教育的内涵式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撑。番禺教育在转型升级中致力于追求形神兼备的教育现代化上品之境,形象地说,就如同是一场教育“接力赛”:党政以重教为先,很接地气,民众以兴教为荣,极为给力,这可以称之为有形的“教育接力”;而“上品教化”理念对番禺教育来说,则是无形的“教育接力”。几年前,冯局长就曾说过,番禺提倡的“上品教化”至少要凸显四大特点,“一是结构优,较好地实现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二是模式好,办学体制、管理机制、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有创意,有革新,形成了科学的运行模式;三是质量高,有特色,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名列前茅,发展势头良好;四是口碑佳,成为独特的教育品牌,有区域内公认的较好的推广价值”。近年来,番禺在践行“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成功创建了“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岭南校园文化建设硕果累累,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区域教育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冯局长当年的认知正在变成现实。如今,冯局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明确强调:“以岭南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与‘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为双轮驱动的‘上品教化’教育理念,正以‘上品’的姿态推进番禺教育的现代化。它至少要回答好番禺教育现代化‘上品’境界的四大取向:一是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即人本化;二是教育发展战略立足均衡化,即城乡一体,高位均衡;三是教育发展思路在于优质化;四是教育体系构建定位于实现终身化。”育人至善的“上品教化”教育理念,已成为番禺教育人共同的教育导向与价值追求。

“上品教化”的引擎:行政合力

“上品教化”教育理念是番禺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持续转型升级的智慧内核,用冯局长的话说“既是发动机,更是宣传队”。而“上品教化”之所以能够得到重大的推进,则在于番禺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大推力与工作合力。正是这种行政推力与合力促进了番禺教育区、镇、校三级的无缝联动,推动了“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实。这主要得益于番禺极具区域特色的“以区为主,区镇共管”的教育管理体制,以及较为完善的教育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例如,对于岭南校园文化建设,番禺从三个层面来推进:区级层面,注重“整体规划,分类指导”;镇级层面,注重“专家引领、课题研究”,搭建活动实践平台;学校层面,注重“创强促优、特色发展”,支持基础好、质量高的传统名校强化品牌。又如,番禺教育局从宏观(区域)、中观(镇/片)、微观(学校)层面,对“课程研发、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通过“行政推动、模式驱动、教研带动、片区联动”,推动了富有岭南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发展。

“上品教化”的载体:岭南文化

“上品教化”教育理念有两个重要基础: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二是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上品教化”展翅高翔的两翼,阔步前行的双轮。

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番禺注重厚实“岭南文化”底色,通过建设传承番禺内蕴、体现岭南特色的现代校园文化体系,引领学校打造德才兼修的高水平素质教育。正如冯局长所指出的:“在番禺区教育系统提出‘上品教化’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岭南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构建番禺教育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体系。”围绕“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实施,番禺制定了《岭南校园文化建设行动纲要》和《番禺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大规模、大力度组织了名校品牌建设和校园文化评选,创建和发展了一批富有强烈时代特征、智慧内涵与文化品位的岭南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当记者翻开《番禺区第二届校园文化建设评比获奖学校自评报告选集》时,就强烈感受到了番禺岭南校园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而当真正走进学校置身其中时,记者更为学校独具韵味的文化氛围所感染。

一走进沙滘中学,一艘古色古香的有着辉煌战绩的“龙舟”跃然眼前,岭南韵味扑面而来;而教学楼前“同舟共济”雕塑则让记者体会到“上品教化 敢为人先”的番禺教育精华,感悟到“同舟共济,击水中流”的沙滘中学精神。沙滘中学的岭南校园文化建设充满以龙舟精神为核心标识的岭南水乡风情。龙舟,可谓是沙滘中学的“图腾”,是沙滘中学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的物化标志。在沙滘中学,处处都有龙舟的身影;置身沙滘中学,就如同置身在龙舟的精神世界。在学校的文化长廊中,撷取岭南广府地区古代史(包括传说)的六个截面,分别是“五羊献瑞”“秦皇设郡”“衣冠南渡”“海上丝路”“”“赛龙夺锦”,展现岭南历史、文化与精神的渊源。在此基础上,学校把校园环境建设与办学特色如剪纸艺术、田径特色、象棋特色等有机整合,让物质环境注入精神的灵动,营造出岭南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而在番禺执信中学,你能感受到每一处校园景致的人文气息。在执信文化广场,面对雕刻着执信先生的革命足迹和生平事迹的石雕长廊,你能形象具体地感受到执信先生的革命信念和为国捐躯的壮举;步入岭南园品位岭南水乡风情,让人神清气爽;校史长廊、桃李园、融汇中西文化精神的一大批校园雕塑,则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向你叙说着学校的历史与担当。这里,还有聚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技长廊乐园,让学生体验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具有百科全书功能的地博园,则让学生享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熏陶……番禺执信中学尊崇朱执信先生“砥节砺行、薄身厚志”的高尚品德,以“崇德瀹智”为校训,巧妙地融 “环境育人”与“精神育人”为一体,潜心育人,以德立人。

在师生古典诗词的吟唱氛围中,你能品味到市桥实验小学的“根教育”文化的魅力;在沙湾镇中心小学,你能触摸到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为文化内涵的“和美校园”氛围;在石楼镇中心小学,书墨飘逸,而其自主创编的“环保天使棋”“快乐廉洁棋”“智取安全岛”等“三棋”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知书达理……学校,是番禺岭南校园文化建设的细胞。比比皆是的学校层级的岭南校园文化建设,极好地诠释了番禺校园文化建设的岭南底蕴:它们不仅注重岭南文化环境的营造,而且注重岭南文化精神的引领,并把这样一种文化精神与环境渗透于学校个性化的课程与活动之中。

“上品教化”的抓手:研学后教

作为番禺“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岭南校园文化建设,为番禺区教育改革发展打下了丰厚、清新而亮丽的底色。如何在这样美妙的底色上施于重彩,打上鲜明的主色调?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要打造现代教育的上品之境,必然要回归到课堂教学改革上来。 “研学后教”,就是番禺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践行“上品教化”的重要抓手。

2009年起,象贤中学以“三元整合导学模式”为课题,大胆创新,勇敢变革,静静开始“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所谓“三元”是指在学生和课程内容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影响教学的三个主要因素,即教学目标、学科课型、教学策略;“整合”主要是指三元的整合,即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教学目标、学科课型和教学策略的一致性,使其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包含理论与经验的整合,以建构一个对教学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统一的理论体系与操作体系;“导学”是“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核心思想,主要是指学生通过目标导向、教师指导、导学稿引导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在“三元整合导学模式”中,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再只看教师是否“教完了”或“教好了”,更主要是看学生是否“学完了”和“学好了”。静水流深。象贤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生乐学、好学、会学的学习氛围基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较大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也获得了很大提升。同时,象贤中学还把课堂教学改革与以“贤文化”为内核的岭南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导”的理念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向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渗透。课堂精彩与课外丰满齐飞,“导学”让象贤中学实现了内涵式发展。

冯局长对象贤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极为欣赏,认为“三元整合导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是“上品教化”教育理念的真正体现。2012年3月,他组织全区500多名中小学校长到象贤中学召开教改现场会,并由此全面启动全区中小学的“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其目标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构具有特色、充满活力、高效和谐的番禺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2012年10月,番禺区教育局在广东二师附中隆重召开番禺区中小学“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阶段性小结现场会,展示近一年来中小学的教改成果:象贤中学的“三元整合导学模式”,仲元中学的“五环学习法”教学模式,番禺实验中学的“62循环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二师附中的“给予学生能力培养的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大石中学“三学两教、分层发展”教学模式,富丽中学“2034课堂”研学模式,德兴小学“三问”课堂研学模式等特色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定型,初显成效,课堂品味不断提升。

“研学后教”课堂教学理念,以小组学习为形式,以研学案为载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学”主要是教师在深入研究学情、学法和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出引导学生学习目标、内容、方法的“研学案”,学生在“研学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钻研知识和方法,生生互动,提升能力。“后教”主要针对学生钻研后存留的困惑与问题,展示交流,生生互教,教师进行恰当的点拨、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再进一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研学后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上品教化”的效应:品牌创生

通过岭南校园文化建设与“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上品教化”教育理念最终落脚于品牌学校的创建,从而实现从宏观领域到微观领域的有效过渡,实现教育务虚与教育务实的深度结合。

番禺从学校办学的实际与需要出发,总体引领全区学校凝炼、培养、提升并形成精神文化,大力推动“一般学校”向“特色学校”,“特色学校”向“品牌学校”跨越。比如,番禺中学的“孝道教育”,就是一块享誉岭南、影响全国的金色品牌。它曾荣获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先进实验学校、广州市首届中小学德育创新奖一等奖等称号,社会效果极佳。番禺中学以“上品教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融会进取与包容的岭南文化精髓,弘扬“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在“你行我也行”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孝道教育,注重教育引导学生从“亲亲”做起,逐渐积累德行,升华思想,做一个人性丰满,有孝于父母、有利于社会、有用于国家的人。这种“孝道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亲情方面,而是一种上升为家国情感、责任精神与社会意识的“大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