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22:56: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景观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景观设计论文

篇1

人生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特征在于其精神活动和心理感受。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文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即人们越来越渴望自由、舒适、便捷、和谐的生活,这就对各领域人性化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景观设计人性化设计是以人的基本生理、心理、行为、社会文化特征、生活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设计,是服务大众生活的设计。简单地说,人性化设计就是从过去对功能的单一满足上升为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怀,在设计中赋予更多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内涵,建立一种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妙境界。

2景观设计人性化的主要内容

据刘滨谊的“景观三元论”理论,景观设计的内容包括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3部分。大众行为心理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2.1对生理需要的满足

景观应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城市居民,不同的生理活动需求,如运动、休憩、交往等。设计中,应注意令人感到舒适的各种物理性指标:如光照、温度、噪音、通风等以及生理尺度与行为尺度的合理运用。尤其应对残疾人使用景观场所给予更多的重视。

2.2对安全需要的满足

景观环境应避免对人造成威胁与伤害,保持自身安全和个人私密性,运用设计手段增强人对环境的定向与认知能力。

2.3对交往与归属需要的满足

人是社会的,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景观环境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更是交往的空间,因而景观设计应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交往空间,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2.4对尊重需要的满足

尊重侧重于心理的感知与精神的共鸣,是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之上,获得社会与他人对自身的认同感。好的景观给人受到尊重的感觉,劣质的景观忽略了人的需求,否定对人的尊重。

3景观设计人性化的运用

3.1道路设计

道路的设计应该尽量采用使人感觉亲切的尺度与造型,比如人行步道宜采用自然曲线。除了车道外,其他道路不应过宽,以增加游客之间的接触机会,促进游客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设计师还需要结合当地城市道路发展的特点,考虑到人们实际的需求进行道路设计。例如,在设计某条道路时,设计师需要考虑到人流量,对于人流量大的区域,可多安置一些座椅,并选择一些更经久耐用的石材进行道路铺设等,这样才能够保证道路的设计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

3.2场地设计

好的场地设计,应在具备休闲活动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增强打造趣味性和参与性。如今,许多场地的设计盲目地追求所谓的风格设计,比如罗马式柱走道,看起来很豪华气派,但这样既不能挡风遮雨,又不能提供休息空间,徒有其表,缺乏实用性。而中国传统园林就很注重人与景的交融,山可登,石可坐,水可赏,园林道路更是曲折有致,趣味无穷。

3.3植被绿化

植物景观人性化设计,要求首先达到相关规定的绿化面积,满足量的要求;但更要考虑绿化的质量。第一,要注意植物种类的搭配,注重地被植物、灌木和乔木结合;第二,要注意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的结合,长廊、建筑外墙、阳台、护栏等可以用攀爬植物或悬垂植物加以各种小材料配合,达到装饰美化的效果;第三要注意植物的合理布局,比如乔木不能离建筑太近,以避免挡光的作用;第四注意植物在时间上的搭配,包括速生与慢生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的观赏植物结合等。

3.4水体设计

在水体景观设计中,应该巧妙地利用现状地形、水体、雨水等有利条件,加强在驳岸的形式、材质上做文章。通过对水体的宽窄、形态变化控制水流速度,制造急流、缓流、静水,形成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自然与人工交融的水景。这样的水景不仅更接近自然,满足城市居民对自然界的向往,还可以完善水体的循环和净化机制,减少管养成本。不同的水景设计再辅以灯光、喷泉、绿化、栏杆等装饰,便可形成多视线、全天候的标志景观,进而有助于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进行水体景观的观赏,满足人们对于水体景观的需求。

3.5景观构筑与公共设施

景观构筑的设计应加强挖掘当地历史文脉,重视视觉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这样才可以使游客在观赏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达到“情与景”的相遇,令人愉悦目心,韵味无穷。另外,还要注重细节方面的设计,缺少细节刻化的景物容易让人觉得产生简单化,缺少激情。公共设施布置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设计规范,在充分研究人的行为活动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景观设计构思进行合理布局。平面构图上,要对植物种植、道路交通、设施布局进行统筹考虑;立体造型上,更要注重公共设施与周边景观环境之间形成的空间关系。

3.6夜景照明设计

夜晚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于白天环境的独特氛围。良好的夜景和舒适优美的灯光环境,可以营造出娱乐氛围、文化气氛和休闲气氛。照明依照“点、线、面(重点、道路、广场)”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达到“和谐统一”的夜景照明效果。同时推广应用新型节能光源LED灯和分时段灯光设计等措施,使夜景照明设计更有针对性。

4人居环境中景观人性化设计方法

4.1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科学的规划

在景观设计人性化的实践中,设计师应该对当地的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人们的需求制定景观设计的流程,使设计更加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保证人性化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在景观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当地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景观设计规划中,积极地为景观设计献计献策,如此设计出来的景观作品才能够与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相符,实现人性化设计的目的。

4.2运用环保生态手段进行景观的设计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生活环境景观的环保也越来越关注,希望生活中的景观都能够生态环保,确保人身体的健康。因此,景观设计师可以利用环保材料作为景观的主材料,能够吸附有毒气体、阻隔噪音、保持水土、调节气温等,有助于实现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而这些也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社会人文特点,科学地进行,进而使设计出来的景观能够与当地融为一体。

4.3注重景观环境的共享性

所谓景观环境的共享性,是指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周围居民能够共享。如居民的文化水平不同,在进行景观观赏的过程中感受也不同,如果设计的景观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将导致很多文化层次低的居民无法欣赏,进而影响到景观的实用性。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设计师需要充分权衡各方面因素,确保景观能够实现共享,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才能够符合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4.4科学的设计景观空间网络

进行观赏性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设计亲地空间、亲水空间以及亲绿空间。所谓的亲地空间主要就是指创造适合人们活动的场地,使人们在平时工作之余可以到景观周围进行活动、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等。亲水空间主要就是指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使人们能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亲绿空间主要就是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人居景观设计师通过充分的设计景观空间网络,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观赏景观。

5结束语

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环境设计

人性化环境设计应首先体现在对人本身的关爱上,主要表现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前者研究人的行为方式,强调环境之于身体的舒适性;后者则强调建筑具有近似生命的语言,环境对人产生不可抗拒的亲和力,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环境设计就要体现这一原则,人与环境要做到和谐统一。

一、图书馆建筑设计要注重外型与功能的统一

高校图书馆建筑是校园内的人文景观,体现了高校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其建筑风格应具有很强的文化氛围,根据本地区、本高校的文化特色,将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融入到图书馆建筑,同时必须增强现代意识,使图书馆建筑体现出时代的特色。现代高校图书馆应是开放型的,大量的书刊、资料均采用开架借阅的方式,因而大都采用大开间的格局。为了增加使用上的灵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图书馆通常采用同层高、同柱网、同载荷的设计方案。近年来新建的高校图书馆,都充分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总体来说,通过建筑方案的“个性”与结构设计的“共性”相结合,来体现整个建筑物的内涵。在充分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追求造型、环境的统一,使图书馆多一些有效的适应空间,能高效、快速地发挥其收集、传递知识信息的职能,这成为图书馆设计师共同的目标。

二、环境景观要“境”与“意”相结合

建筑离不开环境,人们在审视建筑美的同时,也对周围环境做出了相应的要求。

这里所说的“境”是指高校图书馆客观存在的外部环境,也是图书馆的有机组成部分。读者普遍希望图书馆建在交通方便、接近服务对象、无噪音、无污染的校园中心地带。在选择图书馆馆址时,要着重考虑图书馆建筑与校园内学生密集的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更便捷地为读者服务,才能成为广大师生心目中的文化信息中心。

“意”指的是对图书馆外部环境设计的主观构思。应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环境的特色和有利因素,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综合功能、艺术、历史、文化等要素,分析读者心理,创造出让人感到亲切、为多数人喜爱的环境景观。

三、室内装修体现以人为本

图书馆室内装修不追求华贵的材料、繁多的装饰,趋向简洁、合理、舒适、实用。

首先,应明确图书馆空间使用功能,分析读者的体能结构、心理形态和活动需要等多种因素,通过合理的室内空间布局和设施家具的设计,使室内环境适应读者要求。

其次,要注重视觉环境设计,空间界面色彩要求搭配和谐、色调淡雅,墙面色一般比天花色稍深,采用明亮的中间色,而不用纯白色,可以减少读者眼部疲劳。材质尽量考虑亚光或无光材料,可避免炫光产生,也可降低噪音,为读者营造柔和、静谧的阅读环境。在造型、线条运用上注重对称,避免强制性引导视线的因素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再次,要注意空气环境设计,使室内空间湿度、温度适应工作、阅读和藏书保护要求,其中以自然通风为主,并运用现代化设备保证室内湿度、温度指标。

四、陈设艺术讲求柔化空间、调节色彩

图书馆大开间的布局特点、大面积的书架和阅览桌椅、中调的色彩等,构成了冷硬、沉闷的空间。各种陈设品的介入无疑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使空间刚中有柔,和谐悦目

陈设艺术的范畴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高校图书馆应考虑自身特点,取用精华。例如在大厅一角展示一些本校师生的艺术作品、具有民族特色的剪纸、服饰、风筝、观赏石等,或利用大厅墙面制作巨幅壁画、壁挂、浅浮雕等。根据读者亲近自然的心理,可以在中庭或天井陈设一组室内山水,涓涓细流,动中有静。阅览室是学习的环境,陈设艺术趋向简洁,在墙面点缀一些小幅字画或在柱边摆放石膏雕塑,这些陈设品营造出了一种文化氛围,进一步激发读者的求知欲。

标牌、指示牌、布局图、标引等也可纳入陈设艺术的范畴,须精心设计制作,注意与整体氛围的协调与和谐,从而点缀和美化环境。

五、精心营造绿色环境

图书馆内部环境的设计应高度关注读者对绿色的心理需求,使图书馆内外建筑的实用空间与绿色观赏空间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室内外自然环境相互辉映,令读者感到愉快舒畅,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营造绿色环境的通常做法有:正门、大厅摆放青翠茂盛的大株植物,如铁树、棕竹、琴叶榕、关阴针葵等,再配以雏菊、串红、大丽花、金角草等中小型盆花带,形成热烈、庄重而又富有生机的风格。读者休息室、走廊和楼梯拐角处,可以放置一些观叶植物,如橡皮树、绿萝、龟背竹、巴西木等,利用绿色叶片和彩斑叶片互相衬映,构成景致各异而又富有自然气息的生物角,注意不可妨碍读者通行和环境通风。书库和阅览室绿化应以雅致、安宁风格为主,在窗台、角落、走道上摆放绿色盆栽,消除了室内空间的生硬感。在天台、屋顶处建造“空中花园”时,考虑到风大、土薄等情况,适宜种植攀沿植物、蔓生植物和一些低矮的灌木、花卉、草坪。“空中花园”大大拓展了室内绿化空间,使屋顶生机盎然,减少屋顶滞尘量,还可调节室内温度,是读者休息小憩的好场所。

结语

作为人文精神家园的图书馆,营造人文化的学习环境,是高校图书馆的宗旨。读者在图书馆身心放松,有一种满足感和信任感,但当前高校图书馆只重视馆藏和设备的状况,不能适应现代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需求和方向。因此,对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环境设计进行探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绮曼,郑曙阳.室内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刘玉楼.室内绿化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郑宏.环境景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篇3

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工具来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与转换,以满足个人知识获取和知识动态创新等需求。结合社会计算理念、技术和知识转化SECI模型来探析社会计算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对研究隐性知识的影响因素具有积极作用。SECI模型存在一个基本前提,即不管是人的学习成长还是知识的探索创新,都必须处于社会交往的群体与情境中才能得以实现和完成。而现实情况也正是有了社会的存在,才有了文化的传承活动,因此,用SECI模型来描述个人知识转化是可行的。SECI模型分为社会化(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外在化(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组合化(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内在化(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4个阶段。社会计算的典型应用就是利用SECI模型将难以搜索和表达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与转换,从而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绩效。

社会计算运用其理念和技术可以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组合化、创造产生新的隐性知识”这一过程。社会化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在社会化过程中,利用Wikipedia、百度百科、社会性网络服务等技术可支持个人的信息收集和交流,也可提高隐性知识在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此外,通过社会化网络交流,还可消除由于个人价值观念差异而导致的沟通障碍,从而减少知识传播的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外在化是一个用显性化形式来描述隐性知识的过程。

在外在化过程中,利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对获得的隐性知识以思维导图、文档文件、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加以描述和表达,随后进行存储,便可提高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效率。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工具,还可实现个人知识的系统化存储,从而减少搜索成本。组合化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介将显性知识进行组合的过程。在组合化过程中,利用RSS、网摘、社会化书签等工具对知识进行分类,以实现相关显性知识的聚合和系统化。这些工具不仅可提高知识的系统化传播效率,还可对系统化的知识进行处理从而将相关知识推送至感兴趣的主体,以创造出更多的新的知识。内在化是一个对组合化产生的新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最终升华为个体隐性知识的过程。在内在化过程中,运用博客、网摘、学习型社区等进行讨论及交流协同学习,可提高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效率,从而提高个体的社会竞争力。

在上述4个过程中,社会计算的应用不一定完全存在于某一特定过程中,在社会化过程中也可使用博客、论坛和学习型社区来促进隐性知识的传播。社会计算的理念和技术应用能够很好地支持SECI模型,提高隐性知识的转化效率、知识的传播效率以及个体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效率。由此可见,社会计算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影响是积极的。

2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2.1三维体系结构

根据社会计算对SECI的支持,可将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描述为三维体系结构,此结构中的每一维都不可或缺,且彼此之间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个人知识管理过程是交互的,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存储再到知识释放,整个过程都体现了个体对知识的获取、吸收、传播和创造。因此,个人知识管理过程是迭代的,社会计算提高了该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显化效率、知识的分享效率和新知识的创造效率,也较好地解决了目前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只注重知识积累而忽略知识能量释放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2.2工作过程

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工作过程可描述为:用户在遇到某一问题后产生知识需求,他首先将会在自身的知识存储中进行搜索,系统则会根据用户的查询条件发出检索命令,若查询到相应的显性知识则返回给用户,反之则继续进行检索直到满足用户需求,最后对知识进行释放。系统一方面将补充的知识存储到用户的个人知识库中,另一方面将搜寻的知识返回给用户。在知识搜集过程中用户可利用IM工具、电子邮件或直面交流等多种沟通方式与专家进行交流,并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获取和学习更为深层次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不断扩充个人知识库,个人知识库的日渐丰富又将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

2.3系统框架

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可增强个人知识创造能力、丰富交流方式、提高知识共享效率。框架中描述的功能有助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由此可见,社会计算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具有较大优势,具体可归纳为:第一,社会计算增强了个人的知识创造能力。社会计算在组织上的去中心化特点将使得知识不断被理解和创新。第二,社会计算丰富了个人知识存储形式与组织形式。个体需要积累大量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学习,这些信息不仅应存储于个人电脑硬盘中,还应通过在线存储方式与他人共享。第三,社会计算提高了知识释放的效率。

3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及理念

1.1、现代风景园林特点

现代园林是以植物为主组织的园林景观,以自然生态学观点进行植物配置,不仅建立大面积草坪而且体现时代精神的雕塑也日益增多。现代园林以减少园林建筑密度,启用园林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来展现时代气息。

1.2、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理念

良好的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现代城市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反映,同时也代表了快速发展的城市文明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现代城市园林景观时,设计者应该遵循以下几个设计理念:

1.2.1,区域设计,即在很大的区域尺度上设计、梳理园林景观的水系、山脉、绿地系统、交通、城市;

1.2.2,城市设计,即设计界定城市形态的公共空间、开放空间、绿地、水系等;

1.2.3,风景旅游地和历史文化遗产地的规划和设计;

1.2.4,自然地,如湿地、森林的设计;

1.2.5,综合地产的开发项目的规划和设计;

1.2.6,校园、科技园和办公园区的设计;

1.2.7,花园、公园和绿地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总之,设计者要在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合理有效的利用成本,满足城市人的需求,将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把自然、功能、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

2、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规划方案,在时间要求上往往比较紧迫,因此设计人员特别要注意以下问题:

2.1、只顾进度,一味求快,最后导致设计内容简单枯燥、无新意,甚至完全搬抄其他方案,创意贫乏,图面质量粗糙。

2.2、过多地更改设计方案构思,花过多时间、精力去追求图面的精美包装,而忽视对规划方案本身质量的重视。这里所说的方案质量是指:规划原则是否正确,立意是否具有新意,构图是否合理、简洁、美观,是否具可操作性等。如在城市公园的水体设计中,原本应要顺应自然驳岸形态,以湿地水生植物构成软景,形成岸线、水滨和水中多层次的种植效果,从而形成亲切宜人的自然景观。然而在某些设计中,水岸用大理石修砌,湖底用混凝土加固再修深水池以养水生植物,这样看起来似乎高档,豪华且整齐划一,但却阻断了整个水滨生态的健康循环系统,不仅使整个湖的自然韵味尽失,变成了一个彻底的人造水体,并且极大增加了后期的养护和运营成本,违背了园林设计的初衷和原则。

2.3、风景园林设计形式的平庸化,缺乏个性化设计。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园林景观除了美化环境之外,更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品味需求。设计师需应允时代要求,以人作为焦点,以人的视觉、心理和需求出发,注重园林各要素与人的融合,充分重视人的心理体验。

2.4、缺乏人文关怀,罔顾使用的功能性需求。城市园林建设的目的是美化人的生活,为人们的室外活动提供宜人的场所,因此在设计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如做为公众休闲区域,环境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人们的观赏性及使用的功能性,尽可能贴近人们各种需求为目的,并保持景观路线的合理与畅通。

2.5、对园林植物随意配置。园林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因此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并能想像到若干年以后的植物生长所形成的效果以及由此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此外设计时只注明园林植物的种类,不明确具体品种和规格,往往使设计者的意图得不到充分表达,有时甚至得到相反的效果。同时,施工单位降低苗木规格,避重就轻,不规范施工,减少大规格苗木的数量,破坏了设计景观的立面层次感和密度。而在设计用苗难于采购时,施工单位常会进行苗木替换,改变设计时的景观效果,使原有艺术效果和园林美感受到影响。

3、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

3.1、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以空间为骨架

景观是由实体和空间两部分组成的,空间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所有景物都属于某个彼此紧密相连的空间体系,并以此把景观空间与实体区分开来。空间的特性来自该空间与其他空间的相互关系。在一个空间内部,如果继续以该空间的边界为参照的话,还应存在着一些亚空间,又与其亚边界相联系。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不能轻易地破坏各种景观边界在空间中存在的形态。景观空间具有一定的扩展能力,它们以某种方式与邻里空间共同存在、同被欣赏,形成某种空间联合体。地平线是景观空间的边界,随着观察者的运动,它也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不仅要关注空间本身,更要关注该空间与周边空间之间的联系方式,即一个空间以何种方式转换到邻里空间?然后再以何种方式转换到下一个邻里空间?如此由近至远,逐渐抵达遥远的地平线,从而形成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性景观。

3.2、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以地域为特征

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某个地区中,各个景观元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相结合构成人们所观察到的景观类型。景观设计应从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型和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营造出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俗的观察和利用景观的方式。风景园林师应是坚定的“完美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不应满足于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而应追求本地区地域景观的完整性。

3.3、凸显人文关怀

景观、园林的设计与再创造是一种文化创作,不仅是单纯的以美化环境,服务民众为目的,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创作。景观作为一个外来词汇,它本身的含义是强调,通过人为造景来吸引大众的观看。这往往就忽略了景观自身虽具备的内在涵义,以及深层次的文化理念,导致很多景观并没有体现出人性化、生态化的设计思想。而园林一词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年头了,它包括了很多的内容,如亭、台、楼、阁、池等。其实在当时这种园林的设计,只是为了满足少数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的欣赏口味,并没有给普通老百姓“发言”的机会,就谈不上所谓的“人文关怀“了。在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中就深刻纰漏了“病梅”,这种只为少部分人“欣赏”的梅,这里面缺少的就是一种对普通大众的关怀。人文关怀是要体现景观园林

设计它的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这样才符合景观园林设计的理念。

3.4、越来越多的利用自然元素

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自然元素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够突出体现人们全新的生活理念。在景观园林的设计发展过程中,很多设计已经发现了自然元素在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很多的就是自然元素运用的特别单一,从选择的品种,再到设计的层次感都不能很好的与其它景色进行协调。在多运用自然元素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要追求艺术,体现一定审美要求;要合理布局,体现层次感;要注意色彩的搭配,要与周围的建筑达到和谐与统一。这3 点都将成为未来景观、园林在设计中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闫立峰 展望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期刊论文]-城市建设2010(29)

[2]尹书倩. 试论景观规划设计在我国的发展趋向[期刊论文]-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0(2)

篇5

关键词:地域文化;历史名城;景观设计;南昌市旧城区

1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由于景观设计的存在,地域文化发展才具备了强大的载体,地域文化也只有在景观设计中才能够将其创新性的一方面展示出来.此外,地域文化也是景观设计的灵感所在,景观的内涵和价值都在地域文化中表现出来.通过地域文化以及景观设计的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增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1.1地域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以体力、脑力等劳动创造出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沉淀、积累以及升华的物质以及精神的所有成果.其范畴非常广泛,除了包含地域内部的自然资源,还包含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以及建筑风格等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发展过程中,众多具备明显地域特征事件、人物和地址等都只在古文献或者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才能够知道,在现实的世界中无法找到这些印记[1].所以,在地域文化的发掘过程中,选择性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使其在景观设计中得以再现,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特征的必要形式之一.在具备地域文化特征的素材选取时,有时需要以本地民间传说、以及风土人情为根本,从中进行探究、发掘,经过反复推理分析,将这些无形的素材转变为现实的景观,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

1.2历史名城区

所谓历史名城区指的是在一定规模以上的、能够对社会生活及文化进行真实反映的城市空间,不仅包括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能够集中展示城市的文化特色、历史风貌、以及景观意象等,见证了本城市发展的历程.

1.3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指的是把视觉上能够呈现的事物或者抽象化的事件以特定的形式进行整合,然后表达出来,全方位展现景观的意象、形式以及意义等各方面.从形式的角度来看,景观设计必须赋予目标可量化的形态,包含形状、尺寸、颜色、材质等等,从而展现景观的表面属性;从意象的角度来看,需要对目标进行必要的符号化处理,赋予目标景观一定的内涵;从意义的角度来看,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了当地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等一系列象征性因素,使得目标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2].

1.4地域文化和景观设计的关系

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关系紧密.一是在对地域文化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能够激发出设计者与景观设计创作有关的灵感.必须在对地域文化的起源、发展等方面了解充分、对人类文化及自然互动之间的关系掌握全面,才有可能创作出更有价值的景观设计;二是由于景观设计的存在,地域文化在传承中才有了有力载体,而且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的创作过程中得以延续.本文所研究的地域文化下的景观设计,便是要求设计人员从目标场地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出发,发挥出现有景观要素的作用,营造出和整体景观相融合的空间.采用哪种形式把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景观设计造成影响.所以,必须对土地、水、建筑以及雕塑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注重他们之间的协调性,在表达方式中注重“四位一体”.只有在对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人文和自然的关系具备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够在景观设计中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地域文化.

1.4.1水、土资源利用

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水资源由于引导着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发展而发挥着重要作用.俗话提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充分表明了水资源和土地在地域文化景观中的重要作用[3].

1.4.2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在人类智慧与能力的基础上,在历史长久的发展岁月中逐渐演变而来,属于人们长期生存的安全据点.在一个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将其引入城市景观设计,必将发展成为文化的结晶.

1.4.3雕塑传承

作为城市艺术构成的重要元素,雕塑也能够反映出该城市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是这个城市文化品位以及传统的体现.雕塑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文化水平,尽管城市文化具备多种艺术形式,但是城市雕塑的作用是不能被其他形式所替代的.

1.4.4乡土植物种植

在城市发展中,乡土植物种植具备特殊的含义,它的本质在于通过能够识别的植物景观来反映本地区的景观.不同的地域乡土植物种植也各不相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适当引入乡土植物,尤其是本地可食性景观的引入,能够将本地的地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生态经济效益也大大提升.

2南昌市旧城区概况

南昌市简称昌,也称英雄城,全市总面积7402.36平方千米,总人口424万,城区人口达135万,属于全国三十五个特大城市之一.南昌市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以南,无论是水上还是陆上,交通都十分便利,自古流传下来的“襟三江而带五湖”便是指南昌市.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南昌曾经有豫章、洪都等多个称谓,历朝历代的县治、郡府之地都设在南昌,带动了南昌的发展,并且一直呈现繁荣之势.南昌历史悠久,向来以文化古城而著称,南昌境内的安义曾经出图国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充分印证了南昌的历史[4].截至2016年,南昌的文化遗址有六百多处,人文景观十八处,自然景观二十六处,现在南昌市正在打出建设旅游城市的口号.国务院于1986年首次将南昌市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据统计,南昌市现包含国家级、升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多处.多年来,南昌市以其特有的“红色、绿色、古色”景点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此游玩,同时也有众多客商来此投资.南昌市的东城区包含京东、瑶湖水上娱乐区,西城区包含梅岭、宗教旅游区等,都属于南昌市旧城区的范围.

3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原则

3.1文化保护性原则

作为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在景观设计中是不容忽视的,必须注重当地的特色文化,可以发挥植物的植物文化特性,用来展示城市文化,对于城市的重要特色文化景观进行保留,并促进其与周围环境建筑的融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指的是景观设计应该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设计出来的功能区不仅要有利于游客的欣赏,而且要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将城市打造成一个以人为本的生态城市.

4南昌市旧城区在景观设计中现存的问题

作为江西省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中心,南昌市旧城区的历史非常悠久,例如滕王阁、滨水绿地沿江大道等,都是南昌市旧城区的特色.然而受到现代经济利益的驱使,环境利益被人们所忽略,在南昌市旧城区的景观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4.1道路景观缺乏系统设计

南昌市旧城区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道路景观整体上缺乏统一的规划,目前的道路景观设计中主要是以部分改造为主,采用见缝插绿的形式.各街道单位入口处的绿化由于面积、建设经费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同一条街道的单位入口处绿化的风格、形式及质量各异,街道景观缺乏美观.此外,在植物配置中,旧城区往往采用建设道路在先,绿化补充在后的策略,在道路设计时并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也没有结合本市市花文化等因素,导致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目光短浅.老城区的行道树种类不多,没有考虑生物多样性的要求,行道树多以樟树、栾树种植为主,而灌木中的红花檵木占据了大部分.多数街道的绿化在生态及景观艺术性方面的创新不大,道路景观比较单调,没有突出自身特色,也没有展示出南昌市旧城区的地域文化,同时,街道景观的管理与养护水平还有待加强.

4.2绿化的随意性较强

南昌市旧城区的景观设计中,有的建设单位或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设计目的,而不以大局为重,也不注重整体景观效果,旧城区街道中的景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随意性.

4.3景观设计缺乏人性化

现代景观设计中,人性化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城区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5].对于南昌市旧城区而言,景观设计除了能够美化环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组织交通,有利于人们的出行.例如,在旧城区普遍缺乏公共休息设施,公交站台绿化缺失,一些分车带的植物种植不合理,绿化隔音效果较差,有的却十分密集,植物选择也是比较高大,驾驶员视线被遮挡,人行道宽度设计不够等等,这些都是缺乏人性化理念的表现.

5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策略

5.1丰富植物种类

注意到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必须在植物种类的选取上注重多样性.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尽管南昌市新城区及旧城区的绿化中植物种类丰富,但是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这是由于很多植物只是起到点缀作用,多数绿地仍然被种类有限的几个树种占据,例如樱花、紫叶李、樟树、栾树等树种的种植率较高.此外,无论是旧城区,还是在新城区,樟树的种植率都过高,容易出现单优势现象,不仅无法提升人们的欣赏景观水平,而且还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出现.为此,必须均衡种植多种植物,科学搭配,注重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护.

5.2植物配置形式多样化

在南昌市旧城区,植物配置形式也是比较单一,为此,可以在种植时引入群植、对植等多种方式,使得旧城区景观呈现多样性,还可以引入垂直绿化和绿篱相搭配的形式.注意到南昌市旧城区的道路比较拥挤,绿化面积不大,可以在绿化时引入攀爬植物.例如,在立交桥等地区,种植一些爬山虎.可以充分借鉴参考新城区凤凰中大道、新府路等地区的绿化方式,将观赏类植物和传统木本类植物有机结合,设计出具备城市特色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的主体道路景观.

6结语

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城区景观设计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然而,旧城区以往的优美景观质量却呈现下降之势,旧城区的景观设计中地区文化特征缺失,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在保护地域文化特征的前提下,丰富植物的种类,改善生态环境,这一举措对于提升南昌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蓓 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林鹏,彭蓉,田国行,等.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建筑地域文化特征探析[J].林产工业,2015,42(4):57-59.

〔2〕张仕棋,宇.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设计探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5(2):77-78.

〔3〕辛艺峰,王锋,傅方煜等.岭南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特征的塑造———以广东省东莞市霄边花园公寓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实践为例[C].//北京大学第四届景观设计学教育大会暨2006中国景观设计师大会论文集,2006.258-263.

篇6

关键词: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S731文献标识码: A

1 美好乡村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

1.1关于美好乡村景观、美好乡村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

美好乡村景观区别于乡村景观,景观组成上应是侧重于乡村聚落形态空间以及与乡村聚落形态空间毗邻的生态山水格局、历史人文形态、农业生产景观在物质形态空间的整合;景观内涵上表现为集历史见证性、村庄特色、标志性风貌与品质于一身,展现生态之美和人文魅力的乡村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高度融合的景观综合体。

故,美好乡村景观是构成乡村形态和风貌特色的重要内容,也是使乡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与形象要素。关于美好乡村景观的设计,强调不仅注重乡村的自然生态、地理特征,还应体现乡村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在遵循审美性、地域特质性及历史文化传承性的基础上重点梳理美好乡村景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存在方式以及与乡村的空间、肌理关系。

1.2美好乡村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

在笔者看来,美好乡村景观设计在思想方法、整体目标的设定及价值取向上,与城市设计存在内在的空间关联。蕴含文化传统、历史肌理空间特征的美好乡村景观作为城市设计中关注的特质性所在,它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需要通过城市设计这一手段更好地得以维护和落实。

(1) 思想方法上

美好乡村景观设计,实质上是一个注重乡村自然地理特征,体现乡村景观历史文化的设计,强调在遵循审美性、地域特质性及历史文化继承性的基础上重点梳理场地内的美好乡村景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存在方式以及与乡村的空间、肌理关系。

城市设计是基于乡村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和现状相关问题把握基础上的乡村景观文化、艺术、审美的表达,它注重从村落意象关系的分析入手,把握乡村整体空间的历史文化性、美好乡村景观的特质性,从战略上来确立城市设计的基本命题,并以此指导空间形态设计。

(2) 价值取向与整体目标上

美好乡村景观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美好乡村景观历史文化内涵的表达和文化艺术审美品质的提升,价值取向是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城市设计的整体目标与核心价值在于美好乡村形象特色的体现与美好乡村景观特质空间的生成与发展,强调乡村历史文脉的延续与传承。由此看来,美好乡村景观设计与城市设计在整体目标与价值取向上存在内在的空间契合。

2 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的基本观点

(1)美好乡村景观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基于美好乡村形象特色体现与美好乡村景观特质空间生成与发展下的城市设计问题。应在城市设计思想方法的指导下,把握乡村整体空间的历史文化性、美好乡村景观的特质性的同时,突出美好乡村景观形态空间的文化、艺术、审美。

(2)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其空间生成的特质是基于美好乡村景观历史信息的可读性。设计应从战略高度来审视把握“美好乡村景观特质性”与“特质性生成下的文化传承发展”间的相互关系。美好乡村景观特质性的审视需要以敏锐的认知力,对场地内的景观空间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寻找它们的形态结构、该结构形成原因以及与地域特征的关系;而特质性生成下的文化传承发展,不只是复古与怀旧,也不是对历史肌理空间地简单复制,而是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时展品质的关系。

(3)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应从战略与空间设计两个层面来展开:

1、战略层面上,基于乡村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整体意象感知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存在的问题,通过美好乡村景观空间特质的比较、筛选和提炼,进而确立具有功能、文化、艺术、审美的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命题。

2、空间设计层面上,应在传承与发展乡村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整体乡村景观品质的命题指引下,首先把握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进而对美好乡村景观空间进行空间构筑,梳理历史见证性场所空间与文化传承意义的文脉延续空间的内在有机关联,确立设计的具体内容;最后是具体形态空间设计,在具体形态空间设计中,应重点把握集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于一体的美好乡村景观功能与形态空间的塑造。

3 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技术路线

4 案例分析――安徽东至元甲山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

4.1城市设计战略层面的把握

4.1.1 元甲山基本概况

元甲山村地处安徽省东至县泥溪镇,与江西彭泽浩山乡毗邻,坐落在皖赣交界新岭梅山脚下,村庄已有千年历史,三面环山,流水绕村,一万多亩生态天然林形成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源于该村千年古村落的历史渊源,又考虑到美好乡村建设的现代品质性需求,项目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把握元甲山乡村整体空间的历史文化性、美好乡村景观特质性的同时,突出美好乡村景观形态空间的文化、艺术、审美。

4.1.2 村落意境感知

(1)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元甲山庄地处东至县泥溪镇元潘村,三面环山,四面环水,自古有“峰峦叠翠、曲水环流”的美誉。一万多亩原始生态天然林,终年潺潺流水,四季鸟语花香,山庄有:“玉兰迎春、曲水环流;明山烟雨、双峰晚秀;新岭松涛、龟鲤争流;古杏似桅、虎啸群山”等自然景观。由此构成了山水聚落的优美生态景色。

(2)地域历史、文化意境感知

地域历史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它以有形的或无形的方式融入到乡村的各个部分,是乡村特色打造的源泉。元甲山地域历史文化包含独具特色的“船型”村落形态、饱经沧桑的历史遗存、风格古朴的传统民居,加之深厚的耕读文化、徽州文化,它们作为元甲山村庄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反映出乡村的地域文化内涵。

4.2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命题的确立

基于对元甲山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历史文化意境的感知,结合对乡村历史肌理的分析与美好乡村景观要素的审视与提取,将美好乡村景观城市设计命题确立为:营建集山水田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旅游文化与时代精神风貌的,独具文化特质与文化传媒形象品牌的当代中国美好乡村景观的城市设计。设计从解决村庄建设的现状主要问题与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入手,通过对美好乡村景观特质要素的挖掘与提取、历史见证性景观场所空间的营造和文化传承意义乡村建筑景观的建构,将城市设计与美好乡村景观设计、历史文化保护互为整合,以突出美好乡村景观形态空间的文化、艺术、审美。

4.3 美好乡村景观形态空间设计

4.3.1 整体景观空间构筑――山水田园意象的强化

源于对村落水系历史与时代品质、村落原真性体现等目标的把握,以及生产、生活水域在村落营建的历史发展中融入元甲山村民的情致――船与帆的村落历史形态空间的思考,整体景观空间建构应重点突出环村水系生态、田园、自然的品质,对部分节点空间,加强水口、水圳场所空间的构筑,努力建构“山水村落”的生态田园环境意象。

4.3.2 特质形态空间设计

(1)历史见证性景观场所空间的营建

1、自然景观场所空间的营造――百年玉兰场所空间

百年玉兰位于村东公园,也是东侧进入元甲山的第一界面,从现状来看,作为第一界面,相对来说缺乏标识性;村东公园内树木种植散乱,村口的百年玉兰处于其他树木的包围之中,位置并不凸显。

基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保留村口生态公园,在空间上凸显百年玉兰,并结合百年玉兰营造元甲山村口门景标志性场所空间。村口门景的打造是以元甲山历史文化内涵与历史建筑形象特质的特色形象建构为目标,运用元甲山传统民居建筑房屋内部结构与外部山墙形态的形式组合凸显“村”的意象;青条石肌理的踏步高台和百年玉兰隐喻“船态”、“桅杆”,从而突显元甲山村落“村在船上”的地域历史特质性。

2、人文景观场所空间的营造――王家花厅场所空间

源于王家花厅作为元甲山历史遗存建筑文化艺术的见证性空间,设计应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周边环境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凸显花厅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整体空间环境的文化、艺术和审美。

① 空间形态物化

24天井的花屋建筑群,如今只剩一方残垣断壁,保留那方残垣断壁,既体现出花厅的历史性、可读性,又展现其真实性。利用构架对墙体做加固性处理,同时以残垣断壁为背景,在其周边新建亭廊。通过亭与廊的结合、亭廊与水景的结合营造场所空间,并力求“残垣、断壁、亭、廊”的历史空间品质与整体空间外部环境的整合性与协调性。

② 场所空间景观环境营造

亭廊与水景的结合,形成庭院空间,同时两处圆雕的点缀,一人经商回家,一处女人带孩在家,使整个空间灵活有度,体现出徽商荣归与徽州民居的古韵风采。

(2)文化传承意义的文脉延续景观空间设计

元甲山的民居建筑设计整体风格在采用现代化功能布局、新形式、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基础上传承了地域文化特色:建筑形态上沿用了当地双坡屋顶与人字形山墙以及折线式马头墙的组合;雨棚形式以元甲山民居建筑山墙元素为母题;整体建筑色彩上传承了元甲山传统民居建筑的白色涂面搭配青砖墙面的立面色彩肌理;住宅主房与附属房的组合以及附属房之间的组合形式,亦是沿用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方式。

乡村民居建筑设计,是对地域性建筑肌理的传承与发展。设计从当地的传统建筑文化中提取元素,并加以总结、概括和提炼,从中引申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村民住宅。建筑形式方面,广大村民喜欢“现代化加乡土味”的建筑,即用现代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造具有明显地方特质的建筑,因为现代化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乡土化”则可激起村民们对大自然,对他们所熟悉的当地环境、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亲切感。

5 结语

探讨美好乡村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保护美好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文化特色,改善目前杂乱无章的美好乡村景观现状,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体现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致力于美好乡村整体环境的文化、艺术、审美,这也是笔者行文的意义所在。可谓任重而道远,本文研究仅仅是漫长路途的一站,寄希望抛砖引玉,以期美好乡村景观设计问题的更多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俞莉莉,郝日明;乡村景观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启示;金陵科技学院院报;2008(24)

【2】吴益芳;乡村景观文化表现手法初探;青海农林科技;2010(3)

【3】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农村生态环境;2001(17)

【4】吴强;文化遗产历史空间保护与城市设计――以安徽东至尧渡老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研究为例;城市规划;2007(5)

【5】吴强;试论区位空间选择下的城市设计;城市规划;2005(4)

篇7

关键词:乡土人文;城市规划;设计;运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82-01

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注入乡土气息,崇尚一种返璞归真的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中最具景观代表的就是广场和城市绿地,尽管广场及绿地景观在设计构思、使用功能、主题景观、服务人群上存在着差异和变化,但究其本质,不外乎硬质铺装、绿地以及其他景观建筑如喷泉、雕塑等,城市中的的“泥土”太少,撇开硬质铺装高昂的材料费和施工、维修费用不说,单是从土地的角度讲,他们身上披着的铠甲和装饰太多,他们不能正常的呼吸。

综合城市景观近年的发展看,广场作为某个区域的标志越来越受到政府机关的“宠爱”,这是关系到城市、区域的门面和政府部门人员的政绩所在,许多耕地、农田甚至居住区被规划成广场的区域,固然,广场在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精神层面方面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广场在规划和施工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做到没有那么大规模的破坏和杀伤,一些耕地、甚至低矮的房舍完全可以作为广场周边风景保留下来,在目前节约型社会构建的形势下,花几万元移植的一棵南方树种,让他在寒冷的冬天接受生命极限的考验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保留原有的、改造原有的,把完全天马行空的设计规定在一个稍有局限的框框里,是对城市设计和设计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目前,一些农业生态观光园逐渐兴起,不妨把这种形式搬到城市的广场的绿地中来,用观赏麦田代替普通的绿地和小灌木,用玉米组成类似于树阵的作物阵或者更具有趣味的“迷宫”,棚架上的一部分紫藤换成了葡萄,试想秋天来临的时候,金色的麦田闪着丰收的光泽,叽叽喳喳的麻雀前来觅食,为寂静空旷的广场整天了自然的气息,扎成的稻草人沐浴着秋日的阳光,显示出无尽的童趣,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此尽情展现。当然,在作物的选中上应下大功夫,不仅要考虑原有的因素,还要考虑作物的景观因素,在选择育种时一些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病虫害小的农作物,产量方面可以不予考虑。

另外,抛除必要的硬质铺装,一些具有自然风貌的沙滩、卵石、沼泽也是城市设计中应该适当保留和建造景观的有利因素。制造多变的地面种类,也能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二、将城市规划设计注入朴素的人文气息,促进城市人群的交流和沟通

农村是一个舆论相对自由的空间,一个村子就是一个群落,这个群落的人们相互熟悉和了解,天文地理、时政娱乐、东家长李家短,这些都是人们在攀谈时的内容,遇到困难时,群落里的人就是最好的帮手,俗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如果在城市中能形成这样一种交流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将会被打破,一个单元、一栋楼房、一个小区、一个社区里的人将会相互熟悉,城市居民的生活将会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

东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姚峰在论文《城市高层集合住宅的“院落式”可能性》中构想了一种“院落式”高层住宅,用复合式结构单元的形式构建出露天的空间,在这个住宅中同步实现了住宅的室内绿化和交流空间的设置,虽然这是属于建筑的内容,但是从根本上,这个出发点是和笔者的思路一致的。在城市居住区中建立“院落式”的住宅,充分尊重“小群生态”的规律,在建筑的同时充分考虑交流的空间和角落;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将住宅绿地营造规划的更充满人情味,能够吸引更多的居民前来游玩,在游玩的过程中实现沟通和交流。

说到朴素,就是注重设计的实用性,让景观具有一种“亲和力”和“号召力”,场所或景观不是让人参观的,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的,让人成为其中的一个部分,在设计的过程中,作为设计师应该始终把握为人设计这个主题和目的不应有任何的偏移。一些平时不被人们注意的小细节可能就是制约人流的因素之一,凳子的摆放、需不需要靠背、公园小径的宽度等等都是应该在充分尊重人群意思的基础上规划实施的。

就目前的形势看,城市景观和农村景观同步发展还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实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设计融合,将会是一个漫长、曲折的道路,但我坚信,在这个历程中一定可以找到两者结合的契合点,从而建立具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景观设计,实现国家景观的大繁荣和发展。从国家物质、精神建设的角度讲,建立良好的生态人文景观,促进人民,包括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心灵和精神的净化,这一步的实现还是很有必要的。

篇8

(2.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剧烈的全球化带来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剧烈的社会变革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使得走国际化路线的口号声音更加响亮,发展的背后有着对地域文化传承的隐忧,当前城市建设有诸多问题存在,雷同化的城市被一个又一个的复制,城市地域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城市国际化发展形成偏差。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层面上进行了思考,旨在探讨城市景观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塑造。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地域性;城市文化特色

1 城市文化、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的相关概念阐释

1.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生活在该地域的成员,在既定的时间、空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承、社会制度,以及民俗习惯、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地域性既指多与空间条件相关的自然地理,也指多与时间状况相关的人文地理上的概念,空间上存在地域、地貌、地质、山脉、海洋、气候、动物分布等要素,时间上涵盖天时地利的变迁,民族发展衰亡等特征。

1.2 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包括城市的历史景观、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个大的方面,而这三方面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城市景观的基本骨架。城市景观设计主要就是针对城市进行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和规划,在把握城市形态的同时还要维持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景观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将自然和人作出一个最优化的组合,就是满足人类日益高涨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提高人们的审美品质的职能。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社会的传统特征,使各地的景观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2 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地域文化的相互关系

地域文化和景观设计两者相互作用,互为需要。城市景观设计离不开地域文化。脱离地域文化内涵的景观因缺乏内涵而经不起推敲,很难体现时代的厚重感。地域文化可以总领景观设计的主旋律、支配景观设计各种元素的巧妙组合,优化景观作品结构。地域文化也离不开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将文化抽象提炼出来形象叙述,使地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2.1 城市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城市地域文化可以通过语言、观念等无形的文化形态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建筑、街道、雕塑等有形景观要素体现出来。离开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沃土,城市的景观空间也就失去了独特的文化魅力。通过地域文化验证的景观设计即为人们生活规律所认证的景观,地域文化即为人的长期使用规律下形成的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要求,满足人的要求的景观是城市的需要,是人的需要,是经过实践验证后的景观设计。

2.2 城市景观设计对城市地域文化的塑造

作为一个概念,地域文化需要借助于某些形式表达出来,景观设计作为一种媒介,成为叙述文化的语言。城市景观设计如何反映地域文化、引导地域文化、延续文脉都是现代景观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一个城市文化的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景观文脉的传承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变与积淀,并为大多数人不自觉地接受,成为了城市的一种不易言喻的气质和与众不同的特征。设计意味着在历史景观环境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城市以新的内涵和形式,使城市景观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

3 当前我国城市景观设计在地域文化层面上出现的问题

3.1 缺少人文与地域特色

在当今的中国,西方强势文化急速蔓延,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人们的生活,历史文脉与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渐行渐远,越来越多的城市景观空间一味追求雷同的“现代化”风格,失去了特色与个性,缺少深层次的文脉表达。而且,不知从何时起,传统民居、历史街区甚至连文物古迹,都似乎成了经济发展、开发建设的绊脚石。一些城市在新区开发和旧城更新时,将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城区,进行“脱胎换骨”的打造,使之消失殆尽;迅猛且快速推进的城市化,以“旧貌换新颜”换来“千城一面”的无个性的城市空间。

3.2 对传统地域文化的误解

曲解“中国古典文化”就是“中国文化”,把“中国特色”和“中国传统特色”混为一谈,提到“中国”就联想到“传统”,想当然地从古典景观文化中去拿。有的设计师在设计中简单加入传统形式的景观小品,如古建的亭、廊、榭等,似乎只有搬出传统的形式才能体现出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这种不了解传统真正内涵、仅仅简单照搬的复古主义,不仅没能解决城市景观的特色及文脉问题,相反对现代城市的景观功能起到了破坏的作用。

4 发掘城市地域文化,营造城市景观特色

4.1 顺应和保护自然环境

现在,改变过去长期形成的改造、主宰自然的思维定势, 树立新的自然生态伦理观,在尊重爱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利用并改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也当然是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顺应自然,珍惜自然景观资源, 对其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石都要精心设计,物尽其用,力求实现天人合一,才能取得理想的审美效果。否则, 纵然单个景观设计自身是完美的, 也会像一块鲜艳的补丁, 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败笔。

4.2 保护老城区整体空间环境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 保持城市景观的连续性, 保存街巷空间的历史记忆, 是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需要, 也是增添城市景观文化内涵的手段。老城区都是前人精心选址、长期经营的结果, 一般都拥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较多的名胜古迹、与众不同的乡土建筑, 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 应视为凸现城市特色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疏散古城人口, 合理确定古城主要功能, 改造更新古城基础设施, 缓解古城交通压力, 以达到保护古城空间特色的目的。

4.3 充分展现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城市景观必然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但城市景观如何利用城市文化资源, 形成自己的特色, 就要靠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设计师的匠心独运了。一般来说, 独特优美的城市景观设计,除了巧借自然景观外, 还要传承凸现所在地域既有的文化内涵, 特别是那些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4.4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对老城区及名胜古迹的保护, 主要是为了传承历史文化, 满足人们的审美、怀旧等心理需求, 促进旅游业发展, 而不是食古不化, 抱残守缺, 让人们沿袭过去落后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 对老城区的保护也不是原封不动, 一切照旧, 而应是在保留其空间格局、整体风貌的目标下, 对那些无历史文化价值的破旧建筑进行清除, 对那些不符合城市发展肌理又妨害周边环境的城市用地进行功能调整。对历史建筑物内部的生活办公设施进行改造, 以满足当代人生活工作的需要。在新区的景观设计中, 恢复或模拟个别历史文化景点, 以体现地方特色及景观的整体和谐, 满足当地居民的审美要求, 是合情合理的, 但不宜过多, 更不允许粗制滥造。

5 小结

地域文化是是地理、历史、民族、民俗等方面文化元素的集合,发扬地域文化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也是城市景观设计一个思维理念。将建筑、雕塑、绿化、公共设施等诸要素进行综合、艺术的布局, 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 城市景观设计应结合当地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 形成有品位、有个性的地域文化特色。改变现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拓展现代景观设计新思路、研究地域文化景观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中国建工出版社.2000.

[2]岳忱瑞.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东北地区城市景观设计探讨[D].沈阳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9

关键词: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对策;原则

1 关于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内涵

景观作为客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可以有三种理解: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意义,指具有审美感的风景,这是景观最常用的含义;第二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地理学中的“景观”,是指地表上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对象的有规律的组合;第三种是作为生态概念,景观生态学将景观看作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和空间单元。山地城市景观严格说来并不是一种新的景观定义,而是在景观所包含的体系下一个具体的研究范畴,这个范畴包含的是山地城市特定区域内由风景、山水、地形、地貌等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所构成的自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体。

节约型景观设计是指在景观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中用最少资金和资源投入,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预的景观设计模式,以“因地制宜”为准则,以“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为原则,以“节地、节水、节能、节材”为途径的,为人类提供高效生态保障系统的景观设计,是以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技术为手段,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的景观设计。

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应是以山地城市特殊自然环境为背景的,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设计要体现对山地资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体现对原有山水格局的尊重,体现对山地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应成为山地城市景观建设的节约型设计之路。

2 实现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的对策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节约型景观将是山地城市未来景观建设的主导方向,应作为实施公共服务、强化资源战略管理和加强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来对待。

(1)健全机制与体制。加强政府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建立健全的机制和体制是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能够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

(2)合理规划与定位。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基于合理的景观规划与定位。山地城市应根据城址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的历史文脉,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景观阶段性发展目标,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们应将城市景观的规划与定位作为一个战略性研究课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并以此为指导开展深入细致的建设工作。

(3)选择适宜的设计策略。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必须科学地分析和掌握山地城市的自然生态特征,采用适宜的技术手段,围绕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和利用自然的思路来选择适宜的策略。

(4)培养节约与生态意识。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的建设要求设计师具备保护生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广大民众要形成“以生态、节约的景观为美”的景观审美标准,具备景观的评价能力。

(5)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过程需要有公众的积极参与,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公众代表参与方案讨论、设计师与公众互动交流等形式获取公众的意见,疏导整理后采纳正确意见并融入到设计方案中去。

3 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原则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怎样的原则下研究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本文提出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如下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景观设计的主体是人,人为了更好的生存而设计,设计为满足人的需求而存在,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对环境的需求。“以人为本”是指在设计中将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并以此作为衡量活动结果的尺度,体现出的是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关注。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要尊重人们的景观审美意识和环境心理需求,充分考虑景观的实用性、便利性和安全性。以人为本的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应该在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存环境追求的基础上考虑资源的节约和环境承载能力,如果一味地强调资源的节约而忽略了对人的考虑,那就违背了景观设计的初衷。

(2)减量与高效原则。减量,是狭义的节约定义,是指有节制、有约束地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它与浪费相对。高效,是广义的节约定义,是指通过提高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环境资源代价,它与粗放相对。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中的减量与高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天然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采用各种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生态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还要合理地利用山地城市的山体、气候、植物等自然资源。

(3)再用与循环原则。再用,是指利用废弃的土地和废弃的材料服务于新的功能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废弃的不能说明它就没有使用价值,究其根本原因是它放错了地方。废弃土地和废弃材料包括景观建成后遗留下来的建筑垃圾、废旧材料等,还包括其他行业中被视为无用的废弃物品,都可以成为景观设计使用的对象。设计师应该考虑如何拓展自己的设计思路,如何变废为宝,对它们重新加以整理、设计和提炼,使其服务于新的功能,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景观效果,同时大大减少处理这些废弃材料所带来的资金压力,缓解城市环境问题,节约新材料的生产投入,实现资源的节约。

(4)功能叠加性原则。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而功能叠加是指同一事物能够发挥多种有利的作用。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的功能叠加性原则是指尽量叠加组合多种功能于同一个景观要素上,以实现对空间的节约和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具体来讲,就是设计的景观既要满足人们的视觉欣赏要求,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还要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功能,更要满足生态建设的要求,使设计的景观能结合山地城市的自然生态条件,改善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山地城市景观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功能叠加性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欣赏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叠加;多种使用功能的叠加;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叠加;欣赏功能、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叠加等等。

(5)生物多样性原则。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四个层次之间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山地城市环境是一个物质和运动都极为丰富而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实体,具有地形的复杂性、气候的多变性、边缘的多样性、生态的脆弱性等特点,生物多样性维持了山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是保护和改善山地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对于这一问题,在设计上应该做到:保持和维护有效数量的山地环境乡土动植物群;保护山地各种类型、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保护山地复杂多样的边缘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原则无论是从科学原理的角度出发,还是从生存的角度出发,或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都是必须受到保护的。

(6)让自然做功原则。让自然做功是指景观设计要遵循山地环境自然规律,让自然发挥最大的作用,让自然作为真正的设计者,设计中应考虑如何把人为的干扰降到最低,设计师要做的工作是顺应自然做适当调整,而不是对自然的再一次破坏。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强调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与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的合作,我们可以显著减少设计对生态的影响。山地自然环境是千百年来优胜劣汰的结果,有极强的自律性,不需要人工维护,具有自维持、自调控、自我设计和自我管理的功能,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人为设计,还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

(7)彰显地域性原则。彰显地域性的景观设计要求尊重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自然所赋予的地形条件、光热条件、材料条件,结合功能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节地、节能与节材的规划。同时,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民族传统,尊重当地的礼仪和生活习惯,与当地社会和地域文化所赋予的价值紧密联系,抓住主要特点进行提炼并融入到景观设计之中。对于山地城市而言,彰显地域性的景观设计既要尊重山地自然环境特征,也要注重地域人文景观特征的提炼,从而使景观拥有山地城市的特质和灵魂。

4 结束语

总体来说,山地城市景观能否朝着节约、生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制和体制是否健全、决策者的素养、设计者的专业水平和平民大众的综合素质。同时,山地城市节约型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资金的节约,更重要的还在于充分合理地利用山地城市的各种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节约自然成本。

参考文献:

[1] 杜春兰.山地城市景观学研究(学位论文)[D].重庆:重庆大学,2005.

[2] 华亦雄.山地城市景观设计的特点与方法(中国市场)[J].2008(48):1920.

[3] 刘月.山地城市园林景观特色的营造方法研究(学位论文)[D].山东:山东农业大学,2011.

[4] 俞孔坚.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理论与实践(风景园林)[J].2007(1):5564.

[5] 朱建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中国园林)[J].2009,25(2):7882.

[6] 黄铁苗.节约型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公路;线形与景观;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公路线形设计与景观协调性设计是公路设计中的关键所在,在公路的设计中要不断加强对设计中与景观的协调性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优化公路的设计。

二、公路沿线与景观协调的意义

1、识别具有保护价值景观资源

公路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应注意识别那些具有保护意义的景观资源。在我国,许多名山大川,古迹名胜因其知名度较早,不少已被划为不同级别的保护单位。这类保护对象一般容易受到关注。但并不是所有值得保护或有价值的景观都具有明确的保护级别或划定为保护对象,公路现状景观评价就是要识别这些级别过低或划界不合理而不能有效保护的景观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 公路建设项目因其规模大,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地貌破坏或改变剧烈,经常会遇到景观资源影响与保护问题。景观资源识别的任务是要识别具有保护意义的景观,主要是指:具有美学意义和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不一定成为旅游资源,但对道路上的行人与当地人的审美活动有贡献者,也因此具有经济和文化意义。

2、提出景观资源保护措施

景观资源是一种物质与精神、客观性与主观意识性相结合的特殊性质的资源,也是一种不可替代资源,具有破坏一点就少一点的性质。景观资源的保护应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策略。景观环境评价的最终成果是落实在提出景观资源保护的措施上,对公路建设造成不良影响的自然景观或受到破坏的人文景观提出修复措施,减少公路建设造成的景观影响。使公路自身景观与外部景观具有较高的相融性。为公路的美学规划和建成更符合社会需要和时代特点的公路提供环境信息和规划建议。

三、公路景观的协调性设计的原则

1、公路线形美原则

公路线形美是设计之魂,需提供行车视野的多样性,可视性,选线尽量与周围自然风景有机地融为一体,车行影移,引人入胜,避免单调。

动态景观设计原则:合理的公路曲线可防止驾驶疲劳,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动中取景,行车观景,从驾驶员和乘车人视觉角度出发,公路应是优美的三维空间动画,是顺畅的、连续的和可预知的,没有间断或扭结的线形。

视觉焦点设计原则:景观感受是心理学上人类主观空间对外界客观空间的体验和反映。在动态景观中有意识地设立视觉焦点,不但起到强化视觉刺激的作用,也起到调节动、静景观的节奏感。形成公路景观的亮点,公路的视觉焦点应由桥、立交、山、水、林、石、人工构筑物等景观要素组成。

2、适应地形保护生态原则

在选择公路走向和几何线形时,尽量避免大挖大填。公路应与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保持一定距离。

3、满通功能需要原则

无论主道、匝道还是立交区、服务区、收费区等附属设施,景观绿化均有交通功能方面要求。

4、经济适用原则

在公路景观与绿化设计中,既要克服不重视绿化的思想,同时应充分考虑业主的经济承受力,尽量降低造价和后期绿化管护费,这就要求在选用植物材料时,尽量选用适应性强、管理粗放和价格低廉的植物种类。

四、公路路线与景观协调性设计

1、与自然旅游景观的联系

公路作为现代交通的基础设施之一,车辆需高速、安全、舒适行驶,从而公路需提供较高的平纵线形,但因受地物地貌的各种限制,需将公路景观、环保思想纳入公路选线设计中。在选线时不可片面追求线形高指标,应结合周围环境,采取均匀、连续的指标。高低指标过渡自然、不突变。

盐坝公路路线途经大梅沙、小梅沙、溪涌三大天然旅游区,其中大梅沙、小梅沙因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浴场,被深圳市作为特色旅游区进行开发。根据深圳市规划,大梅沙、小梅沙将建成深圳市的“黄金海岸”,其发展势头迅猛。

在选线时,要尽量靠近旅游区域,吸引旅游车流;在布线时,尽量让路线紧贴山体,依山而设。在平面指标的选取中,根据地形,多采用曲线,不盲目采取直线。在个别地方平曲线半经可用到420m,接近极限值。指标虽不高,但前后连贯,无需大填大挖,从山腰婉蜒而过,临海绕山,极为美观。

2、与人文景观及周边环境的联系

一项优秀的工程离不开优秀的设计,而优秀的设计首先是以人为本的设计,公路设计必须蕴涵人性理念,其中包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体现在公路线形设计中,应该尽量减少对历史古迹的破坏,要诱导出乘客对古迹缅怀的心态,以此达到继承传统文化、促进旅游发展的双赢效果。 在盐坝公路沿途人文丰富、历史遗物颇多,典型的有东纵部队遗址、大鹏码头遗址。具体设计时,有几种观点:其一,采用避让式,用路线绕行方式避让历史文物。其二,采用以公路为主,其他因素为辅的原则。其三、公路与其他因素共存的原则。最后综合比较采用观点三,充分考虑保护历史文物,避让历史古迹,尽量不影响或少影响历史景观。

另外对于现代公路而言,公路市场需要多形相结合成为防护景观的重要的研究课题。这点,在盐坝公路设计中运用得极为巧妙。 盐坝公路工程地处大鹏湾沿海地带西段,属于海岸低山丘陵与半岛海湾冲积平原。区段内山体为花岗岩山体,山体表面少量第四系坡积物,坡脚处为较厚的第四系堆积物构成的坡积裾。该地区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终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同时由于该项目地处深圳市旅游胜地,其外观门面显得格外重要。由此,建设单位对绿化工程提出“稳定边坡、恢复自然、环境美化、水土保持”等16字方针,要求盐坝公路绿化工程紧跟时代步伐,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要求修建好的公路在青山叠翠中“横空出世”,不留任何人为痕迹。

在具体设计中,根据上述条件及要求,将传统的防护方式如护面墙、挡土墙、拱架护坡同现代防护方式如挂网喷混植草、三维网液压喷播植草和直接喷播植草等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进行选择。

目前由于区域内路线婉蜒,因地势而设的曲线较多,配以相适应的绿化防护,使得公路与周围山体、地物地貌,协调一致、色彩相宜,外观上显得协调、舒适。

3、立交的布设

公路构造物的设置无疑是公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立交作为大型构造物在整个公路景观中成为其中的亮点。一个功能齐全、线形美观协调的立交往往成为一方标志性建筑物。

最初,盐坝公路仅大梅沙、小梅沙及葵涌等处设置互通,立交样式均为单喇叭形。在土洋村委、溪涌村委的要求下,针对深圳近几年的发展势头,对沿线互通立交的设置重新考虑。增设了土洋和溪涌等两处互通,并根据各处现状对互通立交的形式进行了优化。

现已建成通车的盐坝公路A、B段共设有大梅沙、小梅沙、溪涌、土洋、葵涌等五处立交。大梅沙、小梅沙、溪涌三处,由于地处天然浴场,周围度假山庄林立、旅游项目颇多,在此设置立交显得尤为必要。立交形式则根据交通量及周围地形、地势、地物、地貌分别设置为棱形、半定向等形式。立交建成后,旅客上下公路相当方便,大大促进了该处旅游业和商业的发展;在景观上,紧凑、协调的立交形式与青山碧水融为一体,让旅客置身于世外桃源。济相当发达,但具体规划颇为杂乱。土洋立交的修建,从根本上带动了该地规划。目前土洋村以土洋立交为龙头景观、以公路和改建深葵路为界、新建 大街为附属景观,土洋村整体景观和规划大大发展,从而推进土洋向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进程。

五、结束语

公路线形设计是一项繁杂细致的工作,只有纵观全局,着眼细部,加强与景观的协调性设计,才能设计出一条高质量的公路线形,为公路的总体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晓春,张肖宁.公路灵活性设计的研究[J].中外公路,2007,2

[2]交通部公路司.新理念公路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