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能力的培养

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97-02

1 善于启发引导,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观察中,人们通过感知器官,将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变化等信息,传入神经中枢,形成直观印象,再通过分析、归纳,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的目的。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人们探索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前提,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是因“奇”而观,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要把学生这种出于好奇的不自觉的观察上升为有目的的观察,必须经过不断训练和培养。具体方法是:

1.1 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有目的地观察才是有效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变化多端,转瞬即逝,要使观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例如:在做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反应物的色态、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过程中的现象以及生成物的色态。又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求学生观察燃烧前后,天平两端是否平衡。再如:在比较红磷、白磷的着火点时,要求学生观察磷的两种同素异形体谁先着火燃烧。有目的的观察,可以避免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1.2 指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对能反映物质变化实质的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在实验时,学生很容易被新奇的但非重点的现象所吸引,将注意力集中到细枝末节上。例如:进行碘升华的实验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冉冉上升的紫色蒸气和重新凝结的闪闪发亮晶体所吸引,而忽略碘晶体未经熔化直接气化的现象,而后者却是“升华”概念的本质特征。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化学变化的的基本属性,全面、深刻的理解有关化学知识。

1.3 指导学生以科学态度进行观察:要求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对观察的结果不能进行人为加工,不能照抄书本结论,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 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清主次地进行观察

“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变化的过程和 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等都要进行观察。只有全面观

察, 才有助于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才能对各个细节都有丰富的感知,便于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同时,也有利于发现特殊现象和新的问题, 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分清主次”,就是要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内容,分清实验的主要 现象和次要现象。这样观察时才不致忽略了主要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不易发 现或容易消失的主要现象,也不会被疏忽放过。例如,观察试管中稀硝酸和 铜的反应,生成无色气体一氧化氮。虽然一氧化氮很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成棕红色的二氧化氮,但因生成一氧化氮是主要现象,就必须及时抓住时机 观察一氧化氮的生成。又如观察由亚铁盐溶液和碱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氢氧 化亚铁沉淀是反应中的主要现象。但白色氢氧化亚铁会很快被空气中的氧气 氧化而依次转变成浅绿、绿色以至棕色,观察时就应集中注意力,迅速捕捉 一瞬即逝的生成氢氧化亚铁白色沉淀的现象。再如观察硝酸铅加热分解的实 验,产生黄红色固体一氧化铅、棕红色气体二氧化氮和无色的氧气是主要现 象。同时又往往有硝酸铅晶体受热的爆裂声和水的出现等次要现象。由于产 物中的氧气和二氧化氮混和在一起,以致氧气不易被发现。但因其是主要现 象,所以就必须通过进一步检查发现它的存在,才能形成硝酸铅受热分解的 完整而正确的概念。

3 运用设计实验,激发创造能力

对学生而言,化学创造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独立地“发现”他们未曾学过的化学知识,对某一化学问题提出新颖的见解、思路、方法等的能力。虽然这些“发现”的“新”东西对整个人类文明未必是创造性的,有的甚至是幼稚的,但它们是学生创造性活动的产物。这种创造性的学习不但能使学习者当前的化学学习生气勃勃、富有成效,而且也促使化学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教学中利用化学实验,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4 开展实验考核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保证,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良好途径

篇2

【关键词】教师 教学 反思能力 培养

反思是个体成熟的标志。教学反思能力是衡量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的尺度,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正如考尔德希德所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1.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总结和思考。教师的反思能力是一种理性智慧,通过反思,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通过反思能力的发展,老师的自主能力逐渐得到增强。对教师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按教学的进程来划分,反思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担任了双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只有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师才能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才能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从而获得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可。

1.2 能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一个成功的、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分析与反思的对象,考察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种种途径,他们就是在这种不断反思中获得发展。国外曾有学者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可见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反思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借助反思,教师对教学经验特别是问题性经验作批判性分析,这样他就能主动地将与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重新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所面临的教学问题。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当教师进入反思时,应该是自觉地、积极地、心甘情愿地思考自己的行动,即使不会令人满意或非常劳累,也会坚持不懈。

1.3 能改进教师的职业成长方式。教师的职业成长,就其途径而言,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和提高,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和期望。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它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无疑地,后一种成长方式是更为常规和有效的。它有两大优势:一是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要求。二是教师的自主发展和教学反思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反思强调批判与发展的自觉性和深刻性,自主发展则强调批判与发展的主动性与持续性,两者只是强调的角度不同而已。这样,教师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愿望就赋予教师以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研究者的地位,使教师工作获得尊严和生命力,从而改善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因此,成为反思型的教育实践专家,就意味着教师在专业成长中要通过自己自觉不断的“反思”和“审察”,与时俱进地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工作及经验进行反思和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4 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活动不是单纯的认知性活动,而是包含着社会文化和伦理因素等在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师要想在复杂多变的教育实践中应付自如,不但要具备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和技巧,而且要对教学过程及教学经验展开不断的反思,从而找到走进学生心理、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路径。

2.培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途径。

2.1 要增强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教师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接受反思,从而激发起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个体的反思来自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对实践的迷茫和困惑,教师只有以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反思意识强的教师会经常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使自己不断完善。在长期的反思实践过程中,自己的反思习惯也就会慢慢养成。这样自然提高反思行为的自觉性。因此,正确的反思认识、强烈的反思意识、反思习惯的形成是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2.2 要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理论是行动的向导。每个教师都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新理念,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提高自身素质。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任何事物都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以新的教育理念激发课堂活力,以新的教育理念深化素质教育。如果不转变教育理念,用陈旧的教学思想来教育今天的学生,不但害人害己不说,还会误人子弟。因此,要多多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否顺应时代潮流,在教学中是否自觉地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一边搞教学,一边主动学习新的教学理论,身体力行,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3 要多方沟通,提高反思能力。也就是要创设良好的教学反思的环境和氛围。可以通过专家的引领,教研组、年级组或备课组的互助,或者以以老带新等形式,走出去

或请进来,主动邀请教学同行一起进行反思,对不清楚、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请教同行,认真听取同行的意见,进行深度的反思分析和研讨交流。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教学反思。这是加强与其它院校和同行沟通、交流与学习的难得的好机会,要好好珍惜。但是,在一般条件下,教学反思尤其要注意与两方面的交流与沟通。其一,与同事之间的探讨。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出,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通过交流与探讨,也许会受到启发或者得到更合理化的建议,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其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教师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衡量教师工作的质量也必须从学生的发展上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学生的反馈意见应该成为教师反思自己的一面镜子。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这也是反思课堂教学效果,了解自己教学情况的好办法。在反思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吸纳学生的有益建议。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既有不同的个性,也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奇思妙想无不出自于个体的灵光一闪。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亲自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课堂才不会平淡,才显得异彩纷呈,学习才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2.4 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反思总结的形式可以是日志、叙事和教学案例,也可以是札记、体会和教学后记等。可以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让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写出来,也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闪光点或某一失误进行总结。这些都属于教学反思。通过反思,提高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认识,找出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缺陷和自己在哪些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上存在的不足,促使自己不断加强学习,从而达到促进自己向专业化、学者型教师发展的目的。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学反思的时效性,即总结反思要及时。教学实践刚完成,此时教学感受最深刻、最清晰,成功在哪里、失败在何处最有体会,此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为最佳。否则,时间一久,真情实感就淡化了。

篇3

关键词:教学能力 创编能力 培养目标 基本途径 艺术实践

从中小学反馈的信息表明,舞蹈教育虽没被纳入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的正常轨道,但对于开展第二课堂,训练校内舞蹈队伍,丰富活跃学生的文娱活动,参与社会上的各种演出及舞蹈比赛,很需要具有音乐知识同时又具有舞蹈教学能力、创编能力的人才。因此,在舞蹈教学中不能仅是单纯的传授技能,更要注重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

一、根据培养目标,精选相应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针对性要强,要能体现舞蹈训练中的“教”与“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舞蹈教学中,要求老师不但会跳,还要会编,因此,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舞蹈风格种类要丰富多样,技能技巧难度适中即可。音乐专业学生必须进行形体基训,学习芭蕾舞以及中国民族民间舞。除此之外,还应学习现代舞,编舞基本技巧和中学生舞蹈。只有在广泛接触各种不同风格舞蹈,并对其有所了解和掌握,积累一定的舞蹈语汇,想象力才会丰富,创编起来才能融入贯通。因此,教学内容要围绕培养目标来选择,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如在第一学期基础训练中,除了基本功训练外,同时要学习风格不同的各种舞蹈组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合实际地精选好教材。在舞蹈教学中应以训练学生直、立、灵活、协调感觉为主,腰腿的软度和技能的练习为辅。实践证明,这样做使学不仅进行形体训练,又广泛接触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为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在第二学期教学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要从各种民间舞的实用性上来进行综合选择,使其对以后编舞具有很强的使用性。通过这些练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灵活性、协调性并丰富了学生的舞蹈语汇,提高了表现力和鉴赏能力,为将来编、教舞蹈做好能力准备。

为了更好的巩固和加深学生学过的舞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原有的舞蹈基础上近一步提高,我在第二年开设舞蹈选修提高课,使一部分舞蹈基础好的学生在这一阶段进一步提高。扩展舞蹈教学内容,除了继续进行形体训练、中国民族民间舞和编舞技法课的学习外,外国代表性舞蹈,国际标准交舞以及爵士舞和现代舞均占一席之地,采取了这种扩大容量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能让学生有机会最大限度吸收各种不同风格舞蹈的精华,广收博采有利于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适应时展的高质量的人才。

二、达到舞蹈教学能力培养和创编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

学生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可以根据学生基本素质着重从舞蹈实践可行性角度考虑,确定几项必备能力作为舞蹈必修课教学过程中的未来舞蹈教学能力进行培养。从主要面向中小学从教的实际出发,音乐专业学生在舞蹈课学习时必须掌握基本能力是基本教学能力和编排舞蹈小节目能力。

下面我就这两方面最重要的能力培养,进一步阐述:

(一)基本教学能力培养

首先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舞蹈动作语言内涵的同时,培养教学口头表达能力,这主要通过课堂提高和课外社会实践锻炼手段。促进学习思考、反复实践至成熟。课堂提问内容主要是舞蹈基本动作的要领、作用、目的、舞蹈术语等,以加强学生对舞蹈技术动作,规格动作要领的技巧语言传授给学生,懂得让学生不照搬教科书上内容的情形下,用自己的流利动作要领按顺序步骤讲解下来,同时要让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其次是对正确地观察分析鉴赏舞蹈动作、纠正错误的动作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中可选择几个典型的动作进行实分析比较,辩别异同。例如在中国古典舞动作时,可把已学过的芭蕾舞的基本手位、脚位和代表性动作的“迎风展翅”(Arabesqe)和“鹤立式”(Attitade)典型的动作和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脚位和典型动作中的“顺风旗”“商羊脚”进行对比,可从两种手位、脚位、身体姿态、运动轨迹、内在气质、舞蹈风格上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芭蕾特点是“开、蹦、直、立”,舞姿长而舒展延伸,动作多表现在下肢,线条清新等,与之相比中国古典舞特点是“圆曲、圆弧”,还有回旋,舞姿婉转修长,上下身配合,线条曲折等,通过对不同风格认识更清晰,动作要领更准确,这样也就提高了自我纠错和纠正他人之错的舞蹈教学能力,同时充分利用课堂最后3—5分钟,对课堂学过的知识、动作技能、技巧让学生来进行总结。

(二)舞蹈编排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舞蹈基本动作和人体规律之后,接着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这时可以有侧重地培养学生舞蹈想象能力和舞蹈编排能力,鼓励和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尝试改进发展已掌握的技能,使自己从舞蹈基本能力向舞蹈编排能力方面发展。

在教东北秧歌手绢花动作时,学生学会了“里绕花”这一主要绕花后,不要按一般规律那样接着就教“双绕花”、“交替花“等动作,而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编舞发展动作技法去延伸想象,去进行空间节奏,力度等变化的想象。结果产生出比教材中更新颖、更独特的绕花动作,如“上下绕,左右绕,前后绕,站、跑、跳、坐绕,还有翻滚、仰、俯绕”等,然后再将即兴创造出来的动作进行评议总结,与教材中的手位动作相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编舞创造能为。

在舞蹈整体组合教学时,结合讲授舞蹈构图和画面的基本规律进行教学,让一组人表演,另一组人进行观察评议,通过直观教学向学生讲解各种不同的舞蹈构图的动用和表现特点以及使用手,让学生明白舞蹈构图不在于有什么固定模式而在于运动中怎么变,在变化中寻找规律,在变化中创造美。

(三)改进考试方法,重视艺术实践,以利于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

舞蹈考试是检验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考试可以采用课堂现场表演这一形式,同时也应进行笔试和口试,笔式可以考察学生对舞蹈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口试可以综合考察学生记忆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舞蹈评分期采取平时分和末考试分数两部分相结合的做法,有利检验学生综合舞蹈教学能力水平高低,激励他们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在改进考试方法的同时,必须抓编舞、艺术实践,适当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编排舞蹈,突出艺术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舞蹈创编实践,通过学习自己习作的排练检验对学过的舞蹈理论与技法的理解相应用。

篇4

一、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重要性与具体要求

“学习英语,目的在于用英语进行交际。”“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英语教学法》中明确地写着,《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语言教学的目的也明确地规定:培养学生为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口头交际能力。简而言之,学习的目的是用:会说了,才叫学会。想来,任何一门语言的教学目的也不例外。

英语口头能力的具体要求:1.能以正确的语音、语调按课文角色表演各单元的对话课文。2.能运用所学句型进行语言操练。3.能根据课文插图进行问答。4.能模仿课文对话进行情景会话。5.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真实场景对话。我们把前三个要求称为模仿性口语能力,第四个要求是活用性口语能力,第五个要求是交际性口语能力。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说: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必须经历模仿性口语、活用性口语和交际性口语三个阶段。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口语能力是英语综合技能的体现。要让学生具有流利的口语能力,必然要在会听、会看、会应答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努力,学会传达情意。只有当老师教学生传达情意,学生才具备了交际的基础。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1.注重情感因素,创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开口

学生由于性格的不同及个人素质的差异,对英语的学习往往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活泼外向的学生敢于开口,经常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英语口语能力逐步提高,英语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沉默内向的学生不敢开口,害怕别人的批评和嘲笑,口语表达能力得不到发展,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上课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语言的学习讲究语言环境,假如当教师能在课堂内外创造浓一点的英语氛围,那还愁学生不会听、不会讲英语?(当然,要完全掌握好英语、基本知识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听说法(Aural?鄄Oral Method)、视听法(Audio?鄄Visual Method)、功能法(Functional Method)、自觉实践法等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的同时,别忘了课堂的教学原则:全英式的教学。

2.利用课前对话,增强学生自信心

俗话说:语言不是教出来的,是靠平时锻炼出来的。为了训练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习惯,可在教学中实行课前的daily report或free talk制度让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对于学习有困难、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口语较好的学生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帮助,这样可使情况较差的学生有所进步,而好的学生更上一层楼。更可贵的是,学生在这种互助的氛围中,会形成团结协作的好风尚,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课前的口语训练因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多和反复听说练习,学生的听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的训练既可锻炼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又可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尽量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参与

语言教学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困难和复杂些。因为语言交际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而英语教学的对象是已掌握了汉语、养成了固定的汉语语言习惯的学生。他们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英语,要面临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不同认识的心理过程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当设法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用英语思维、表达和实践的能力。设计练习的要点:(1)教师先要与学生一起,将第一阶段学过的只是做综合性的归纳、总结,明确各种场合使用的语句。(2)要着意在课堂上创设情景,提供模拟性的实践机会。现在的教材,都是以对话的形式编排的,比较贴近生活,自编一些情景,使学生在进行会话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融会贯通。(3)把“说话”的课堂延伸至课余时间,形成自觉运用英语的习惯。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学校要练习口语的主要阵地还是在学校。而每周的英语课也不外乎只有三节,所以,要鼓励学生在课余的交谈尽量用上英语,教师随时随地作好引导。“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学一句用一句,逐步用英语占领学校的阵地,做到学用统一。”(引自《英语教学法》)

4.激发学生兴趣,巩固口语能力

在口语教学阶段,为了获得正确的语音语调,学生必须进行一些机械性的口头操练,然而单一的练习形式和节奏容易使他们感觉枯燥乏味。教师应该不断变化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感到新鲜有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做口头游戏。教师可以利用短暂的课堂时间做一些有趣的英语口头游戏,如绕口令、口头传话以及较长的简单的英文歌曲等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又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

(2)表演进课堂。教师可以把课堂当作舞台,自己当导演,学生当演员,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连为主线”的原则把故事情节生动的课文改编成短剧让学生登台表演。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3)学会讲故事。让学生找一些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利用活动课或自习课进行讲述。即可增长学生的见识,又可使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启发。有时一个有趣的故事会使整堂课变得活泼有趣。

篇5

【关键词】素描教学;培养

素描也叫单色画,一直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训练,这种对形体、空间、明暗等等一系列的科学的训练方法源自于西方。素描的表现来自于眼睛的视知觉,而这种观察则来自于大脑的信息处理。通过素描训练,使我们学会了如何看,这其中包括了:培养视觉敏锐的观察能力,对于所表现的物象接受其信息能力、增强脑的分析能力,从而准确的把握事物的特征、通过对物象的分析感知内在的结构及未知领域,即创造意识的形成和表现能力的提高对于视知觉所观察到的物象一种准确的表达,技能与心志的一致性。

一、培养视觉敏锐的观察能力

所谓敏锐的观察就是如何看的问题。人们看周围的景物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没有意识到当你在看到一处每天都能看到的习以为常的景象时,人的大脑会作出一系列的反应。例如骑车或开车遇到红灯时大脑会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并且是在很短时间里完成使你作出正确的决定。你会为自己的大脑如此的精密而感到惊讶的。现代科学证明语言和语言相关的能力主要位于左脑,绝大多数人都是这种情况。

下面是一组左右脑的对照表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大脑的功能:

左脑:分析性、象征性、抽象性、时间性、理性、数学性、逻辑性、线性

右脑:综合性、真实性、类似性、非时间性、非理性、空间立体性、直觉性、整体性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是右脑在支配我们深入的观察,并将所视物象局部放大。这样的观察训练使作画者能够有意识的感受右脑模式的转换。作为绘画的人应当具备整体观察的能力,这也是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物体的轮廓线是一个形体转折的部分,作为初学者往往只注意了物体的轮廓而过分的强调细节、局部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整体的看,局部细节服从整体。这样的引导就会使学习者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视知觉,从一种习惯的视觉观察方法逐渐的转换成另一种视觉观察方法直至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这也是为什么要从素描训练开始的原因之一。“画素描时总有这样的感觉,你好象能在更有利的地方观察事物,更深入地观察事物,一些秘密将向你袒露它们的真面目。”

二、进一步增强分析能力加强对物象的表现

绘画中的各种行为体现了人们的表现性,并首先在知觉活动中显现。当我们看到物象时眼睛对外界环境作出适当的反应,同时传输给大脑。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对物象的观看方式就会从表现性角度产生特殊艺术感。这种表现性恰恰是艺术家赖以寻找的传达媒介。

“艺术语言的真正奇迹并不是它能帮助艺术家创造真实错觉;而是在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手中,物象具有了半透明性。在教我们重新观看可见世界时,伟大的艺术家给予我们仿佛已洞察不可见的内心王国的错觉――只要我们能像菲洛斯特拉托斯所说的,知道怎样使用我们的眼睛”。

学习素描的目的和关键是把大脑转换到不同的信息处理模式即一种意识模式的轻微转换。为你更好的看事物建立条件。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通过学习绘画,你将会学习用不同的方法看事物,把你的眼睛叫醒并看到可爱形态的语言,以及使用这种语言表达自己”。在作素描练习时,将会深入探寻被日常生活无穷无尽的细节隐藏住的那部分大脑。

三、创造意识的培养

素描基础训练要解决的是人对物象所传达的信息最直接反应和处理,也是创造能力的培养。正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医学博士西尔瓦诺。阿瑞提说的那样“许多想去进行创造的人,尤其是艺术领域的人,他们愿意相信只有想象,灵感,直觉和才能是重要的,而不愿意使自己屈从于技巧的学习,实际训练以及逻辑思维的管辖之下。推说所有这些都会使他们的创造力丧失掉。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甚至象乔托,列奥那多,弗罗依德和爱因斯坦这样的人都当过教师。有一句话现已成为口头禅而又含有许多隐喻真理的幽默说法是,“创造力是10%的灵感90%的汗水。”因此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得来的。同时这个对物象的处理是带有一定情感的而且并具有理性的分析。在强调这种造型活动中充分利用右脑的功能既全方位、多角度的处理视觉信息。

四、结束语

素描作为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训练手段,曾经经历了从全因素素描到符和各种专业要求的素描训练。包括结构素描训练、光影调子训练、线面素描训练等等。本文从素描这一基础训练方法出发,并从人的大脑构成这一特殊的生理反映,佐证基础素描是创造能力培养的方法,力求解析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学会怎样以不寻常的方式对事物进行观察,通过对训练过程的分析解释从人眼的观察到“思维的眼睛”过程,试图找到视知觉、素描和创造之间的联系。 虽说创造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但是素描训练解决了一代代学习造型艺术者的观察方法问题,经过历史的验证它毕竟是符合视觉规律,而且是开启创造性思维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美]贝蒂,爱德华.〈新素描〉四川美术出版社1984.

篇6

一、在新课标下把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力求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情景中出现的问题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接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热情。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也在不断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进入了课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自制课件,借助多媒体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也可用教具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用太阳从海平面冉冉升起的课件,演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通过模型演示、课件播放、动手操作这些教学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精心选编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力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能力的培养是在不断学习和练习中逐步培养起来的,所以课堂练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加强练习,充分发挥数学练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而不在学生中人为地划分等级。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关心、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要鼓励他们质疑,鼓励他们思考,树立一个理念: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2.培养开放的课堂和和谐的、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猜测,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可以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自由地思考,自由地提问。教师应及时地提供信息让学生选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意学生之间交换信息,同学互相评价。教师评价时应该注重过程,以激发个人的、相互的问题意识。保证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师生平等,真正把课堂的交还给学生。教师还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问,而且教师必须尊重每个学生的问题,绝不能敷衍任何一个学生。

三、丰富数学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联系实际,延伸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训练。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意义的问题,把它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中的某些实际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联想有关知识,使实际问题“数学化”,再将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如八年级几何教材中四边形这章中,配了好多有关对角线方面的习题,可以给学生编拟一个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如学校要设计一个四边形草坪,当它满足哪些条件时,这个草坪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这样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贴近生活,应用数学。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很少谈数学、用数学,这正是我们教学的误区。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谈数学、多用数学,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同他们一起用数学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在讲利率时,教师让学生做了如下的调查:当地银行贷款的年利率是多少?对应储蓄的年利率是多少?请你把100元钱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本息是多少?用你的观点分析一下,你若有一部分钱,是用来投资还是储蓄?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慢慢养成了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课改中我们面临的主要课题。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分析教材,研究学生的学,设计出最佳的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篇7

一、落实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仍是当今数学教学的主要模式。导致学生不会学、学不会,产生厌学情绪。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学生始终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做法是:

1 营造和谐的情感氛围。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情感互动过程。课堂上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2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逆向思维等形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通过暴露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让学生展开发散思维,不断灌输“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科学认识观。

3 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只注重课堂教学,而不注重实践,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让学生带着知识、能力走向实践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二、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数学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要会学,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三、大胆质疑猜想,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青少年学生乐于表现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但由于独立判断、自我探究、逻辑思维的能力还不强,容易人云亦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克服单纯或单角度的思维定势,努力创设情境,转换角度,让其认真思考,突破从众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书本、教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学者先要会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哥白尼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产生怀疑,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转,这给人类的科学与思想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爱因斯坦认为牛顿力学有局限,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人类的巨大进步。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与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模拟数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大胆的质疑,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发现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 能力培养 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疔的启蒙阶段,是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时期。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必须的,更是非常重要的。

一、克服定势 激发发散思维

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会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或称定势思维,这种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容易熟练,即对同一类型的题目,能够沿袭模式化的思路,驾轻就熟地解答。但定势思维有时会限制学生正常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思维惰性、呆板,更会影响创新思维的发展。要摆脱思维定势的副作用,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和核心,它具有多端性、伸缩性、灵活性、新颖性和批判性等特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用多种方法求解,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将起着铺路架桥的作用。如鉴别Kick、(NH4)2SO4、NH3·H2O、H2SO4四瓶无色溶液。此题目应让学生提出多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方案Ⅰ:用闻气味和PH试纸鉴别;方案Ⅱ:用PH试纸鉴别;方案Ⅲ:用Noah和BaCl2溶液鉴别;方案Ⅳ:用Bar(OH)2溶液鉴别。

二、科学观察习惯的培养

化学中的观察包括观察化学物质、实验、模型、图表等内容,结合不同的观察内容,在指导和训练学生观察时应注意不同的观察方法。首先,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例如:在初中化学教材中,磷燃烧的演示实验就有四处:①空气成分的研究;②氧气的性质;③燃烧条件的研究;④质量守恒定律的证明。同样是磷的燃烧,演示实验的目的不同,观察的目的就不同,观察的侧重点也就不同。①中主要观察玻璃钟罩中的水位上升了多少,以证明空气中约含五分之一的氧气;②中主要观察磷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剧烈程度的不同,以证明氧气的助燃性;③中主要观察磷能否燃烧,以证明燃烧需要两个条件;④中主要观察燃烧前后总质量是否变化,以证明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只有目的、任务明确了,学生才能集中精力,有选择性地进行观察,才能进行系统而层次分明的观察,才不至于主次不分、顾此失彼。第二,要指导学生具体的观察方法,包括协同观察、顺序观察、对比观察、重点观察、全面观察等。如:氢气、碳、一氧化碳三种物质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就可采用对比观察法。

三、通过联想调动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琼·皮亚杰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创新的而不简单地重复前人已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所创造、发现和发明“而这种人一定是具有很强求异思维能力的人,因为求异思维是一种冲破常规、大胆设想,从同一信息来源,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变化,产生为数众多的输出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只有敢于和善于求异思维的人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返启示我们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刻不容缓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联想是启动学生求异思维的金钥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四、实验能力的培养

第一、培养使用仪器和药品的能力。使用仪器和药品的能力是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必须学好、练好,要利用一切可以动手练习的机会,如分组实验、随堂实验、课外小组实验以及由同学们自己安排的家庭小实验。因为只要是亲手做的实验就必然会涉及到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取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第二、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中学化学实验中涉及到的基本操作主要包括溶解、振荡、搅拌、加热、过滤、倾倒、蒸发、结晶、溶液的配制、仪器的配制及气体的收集等。这些基本操作要达到“学会”和“熟练”的程度,都需要经过有计划、有步骤、反复多次地练习和实践。第三、实验设计的能力,实验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设计的实验方案要充分注意到“现象明显、操作方便、程序合理、安全可靠”这一基本要求。如:在学完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后,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气体的方案:CH3COONa固体和Noah固体在Cato作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可产生一种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甲烷气体。或用“实验方法”证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盐。第四、实验记录和总结的能力,实验的记录主要用于学生的独立操作的实验活动中,学生的分组实验则是让学生独立操作、获得技能的最主要的途经,做实验时,引导学生坚持做到“四带”和“四勤”,所谓“四带”即“带书、带笔、带记录本、带预习报告”。所谓“四勤”就是要勤动手、勤观察、勤记录、勤思考。记录观察时,一定要记录真现象,凡实验不成功的要把实际情况记录下来,查找失败的原因,重做,反复做直到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填写实验报告时不能弄虚作假。

五、学会抓关键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9

关键词:习题课 基础知识 思维能力

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巩固基础知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双重作用。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化学习题教学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作业题、试题讲评、实验习题等教学活动,这些均是化学习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双基”、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习题教学在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的体会。

一、精选例题、习题,充分发挥例题的示范作用

精选那些典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习题作示范,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对应的知识点,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列出适当的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对习题合理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典型性、规律性、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并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分析,筛选出最优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二、习题归类,强化训练,开发学生思维

面对茫茫题海,根据考点、热点,将习题合理归类,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及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有助于学生掌握典型题型,熟悉解法,开拓思路,培养学生用同一只手解决不同角度的问题或用不同思路、不同知识、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考查学生对习题的掌握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从而“补缺查漏”。但是,强化训练并不是要把学生引入“题海”,而是通过分类,精讲精练。

例如:测定某种硫酸铵样品的含氮量为19.8%,则它可能混有其他氮肥是()

A.尿素 B.氯化铵

C.硝酸铵 D.碳酸氢铵

可以把以下题目归为一类:

1.由氧化镁和另一种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4克,已知含有氧元素1.8克,则另一种金属氧化物是()

A.氧化铜 B.氧化铁

C.氧化铝 D.氧化钙

2.某10克碳酸钙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共产生4.5克二氧化碳,则该样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

A.碳酸钠 B.碳酸钾

C.碳酸钡 D.碳酸氢钠

3.某56克铁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共产生2.1克氢气,则该样品中可能含有的其他金属杂质是()

A.铜 B.锌

C.镁 D.铝

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强化了有关知识,使学生掌握了此类题目的解法(平均值法),攻克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三、抓住习题要点,做好习题讲评,提高解题效率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解题过程及时做好习题讲评,不仅能及时理清学生的解题思路,同时对训练思维的整体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习题讲评可采用多种形式,可让学生登上讲台适当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们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或者让学生自己讨论,分组得出结论,而后引导学生立于习题之外,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并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归纳。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错题例析”。通过习题讲评,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思维的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其解题能力,巩固知识结构。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总结规律

习题讲评之后,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联想等多种能力。指导学生对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及时总结,建立知识网络,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思路、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方法及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及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积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五、增强系统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创造性

习题教学贵在创新。在探索习题教学方法途径的同时可适当设计、编拟新习题,一道好的习题,不仅要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和应用能力,关键还要与科技前沿接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对习题教学的兴趣。

1.编拟学科之间的综合题目

例如将鸡蛋放入稀盐酸当中,鸡蛋表面会出现许多气泡,而且会上下“跳动”。

(1)写出该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请解释鸡蛋为什么会上下“跳动”?

2.编拟一些开放性题目

编拟的开放性题目可鼓励学生感于猜想,尽可能标新立异,提出独创的想法。还可以编拟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题目,能吸引学生思考,拓展思维的广度。

例如:一般物质是热胀冷缩的,为什么水在4摄氏度是“热胀冷胀”的?假如水也是热胀冷缩的,那么冰的密度就会比水大,试设想世界会是怎样的状况,人类将面临什么?

3.编拟实验设计题

实验设计题使习题与实验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施展创新的空间。例如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将溴水、苯、四氯化碳三者混合起来配成“鸡尾酒”。学生对此兴趣浓厚,积极地探讨和分析,培养了创新精神。

六、习题教学应注重的几个原则

1.基础性原则

习题课要注重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不能热衷于追求试题的新颖和过分强调解题的技巧性。学生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基础知识,知识的延伸、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必须以基础知识为起点,从基本方法起步,在不断求异、创新的变换中逐步提高。

2.启发讨论性原则

练习评析积极启发讨论,这是习题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练习反馈的信息,积极组织学生讨论,适时启发点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

3.传授方法与培养能力并重原则

习题教学不能只着眼于几道习题,而要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关键是要他们将来能驾驭社会,较快地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此教师应多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通过习题的讲、练、评、议,启迪思路,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4.少而精原则

笔者认为减轻学生负担、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习题课精讲精练,在“精”字上下工夫。精讲例题,精选习题,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自学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去归纳,去自主获取知识,去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要陷入题海,事实上过多的习题和重复雷同的演练只会使学生疲于奔命,只有“举一”,而无“反三”之力。可精选培养学生各种思维的训练题,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其发散思维,通过一题多变或多题一解,启迪学生抓住关键,总结规律,培养其收敛思维能力;利用比较法,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利用信息迁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中化学 能力培养

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随着现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多媒体承载信息的多元化、集成化、交互化、智能化、形象化等特征对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声音、文字、动画等方式进入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其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高中化学教学中,有许多概念和原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能把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动态化。从而大大加强了认识的深刻性。随着三维动画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发展,一些难理解的知识也变得容易了。如讲原子的构成时让学生观看flas: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粒子”围绕“球体”高速运动。动画模拟“氢分子”和“氧分子”,再分别拆为原子,最后重新组合为“水分子”的过程。上述实验可以形象说明化学反应实质,理解化学原理,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有些危险性比较大又很重要的实验,通过动画模拟,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化学实验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不宜直接把错误操作演示给学生看,而通过计算机模拟,则学生印象深刻,达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内容,只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开发实验素材,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正确创设研究氛围,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扩大实验教学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并通过亲自实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特别是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气氛中,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大大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热情,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