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法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阅读教学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阅读教学法

篇1

一、整体阅读

指从文章整体着手,指导学生通读全文,观其大意,获得对文章整体的感性认识。在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时,教师要抓住两点:

1.指导学生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如果是记叙文,应注意事件的原因、发展、结果;如果是说明文,应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顺序;如果是议论文,则要考虑文章提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据。一句话,行文的思路就是整体阅读的思维程序。

2.指导学生找出文中能概括段意的词语,以体现行文的脉络,学生就能比较轻松地掌握作者的思路,完成段落层次的划分。如教《项链》时,可引导学生找出表现玛蒂尔德的感情变化的语句,并写在黑板上,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文章的层次,又明白了文章的线索。

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阅读,阅读文章时整体把握从内容到形式等的主要方面。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注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整体理解文中的意境。整体阅读为局部精读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局部精读时才会有许多共同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

二、局部精读

1.准确领会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与作用。理解词语要根据特定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感彩。以指导学生阅读《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为例,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注意到文中用了大量叠字,如“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郁郁”“淡淡”

“曲曲折折”“田田”“层层”“静静”“脉脉”“薄薄”“弯弯”“隐隐约约”等,加强了词语的描绘力,强化了抒彩,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在读中品味、感悟、欣赏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在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前言后语表达的特定语境,揣摩这些词语,让学生反复思考推敲这些重点词语在整个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含义、精神实质和感彩。品味语言中细腻的感彩,感悟理解课文,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2.准确理解句子在语段中的表达效果。文章是由一句话一句话组成的,只有正确理解文章中的句子,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还以指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为例,要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和师生讨论交流中感悟句子在文本中的文学之美:作者依次写多姿多态的茂密荷叶、散发缕缕清香的荷花,荷塘在满月的淡淡的光里,别有韵味。又从静态到动态,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用“袅娜”“羞涩”使荷花拟人化,把荷叶比作“亭亭的的裙”。在一连三个比喻当中,又有“刚出浴的美人”一喻,使文本信息的天地中洋溢着女性之美、青春之美,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妖娆之至、柔美至极的阴柔之美。如一粒粒明珠显得亮丽夺目,比碧天里的星星更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在描写缕缕清香时,用通感手法调动读者听觉,去感受那丝丝幽微,沁人心脾。那一丝颤动、那一道碧波,闪出另一番风致。读起来流水也脉脉含情,荷塘成了一个多情的世界,给人心灵以温馨和慰藉。让学生体会笼罩在全篇中相伴相混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哀愁中向往喜悦,而喜悦又时时受哀愁牵制。这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的方法,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如果遇到内容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句子,可以先用缩写的方法。先抓句子中的主干部分,运用语法知识来分析,完整理解句意和在语段中的表达效果。

3.理解重要段落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文章的段落,有利于学生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及组合的价值和意义。

局部精读过程中,学生细致深入地研究了文章的内核,挖掘了语言深层的内涵,揭示了作者在构思上的良苦用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所表现的人情美。

三、回首反思

局部精读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回顾全文,归纳总结知识点。把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概括的、系统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对文章选材、构思和语言等方面的觉与悟。再把觉与悟运用到课堂作文练习中,使文章所体现的情与理和学生所感受的觉与悟融为一体,从而实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三步教学法,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程式――由浅入深。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合作教学,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篇2

“课堂阅读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以课文为原材料,以阅读为龙头,带动学生积极去诵读、品读、通读,在读中体现听、说、写三种能力,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依据是:阅读心理过程大致可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不同的阶段,思维活动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始终。从直觉思维 ――“读”和“听”的第一手积累,到相应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演绎、归纳――“品”,再到自我判断――“说”和“写”的愿望,这本身就是一个辩证、流畅、连贯与和谐统一的过程。

那么,这种“课堂阅读教学法”如何付诸实践呢?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共分三大步来阐述。

1 口不绝吟,耳聪目明地诵读

选入课本的文章,无一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其遣词造句自然是金声玉振、琅琅上口、引人入胜。因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做到:

(1)妙设导语,诱发学生主动读。比如:在讲《李凭箜篌引》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高山流水》这支曲子大家都听过,我们都会说它很好听,那谁能站起来把你听后的心理感受说出来呢?”学生们或摇头或说出个只言片语。然后我接着说:“由此可见,用语言准确丰富地表述自己的感受有多难。但1000多年前,有位文人却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把自己听音乐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让人拍案叫绝,这就是――”说到这里我停下了,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学生诵读的兴趣。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表情,富有感情、认真地从作品的语言人手,体会作品的形式美。

(2)教师有意识范读。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精髓,领悟作者的感情,能够用标准、规范、流利的普通话富有感情、带着表情地诵读课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的感情抒发一如作者的情感沉淀,如此“言传”,学生既可将适才的“读”与现时的“听”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丰富的感官享受,加深了作品形式美的感知,并在心中进行一番对比后产生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从而触及作者的情感轨迹。

2 引导学生探幽发微地品读

当“读”和“听”的初步效果产生之后,这时候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本溯源,探幽发微,通过品读,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充分挖掘出文章的主旨,享受到文章的无穷之韵致。在这方面,笔者的做法是:

(1)配乐朗诵。如:在讲《荷塘月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参悟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感情”,笔者特别选择了两首钢琴曲《命运》和《致艾丽丝》,让学生跟着乐曲轻声地边“听”边“读”,哀景哀曲,乐景乐曲,或忧或喜,作者矛盾的心情就在语言和音乐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也很容易就进入到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中去,因为身临其境,自然体情至深。

(2)一咏三疑,层层深入拓思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激发学习的一种动力。有了疑就会有解疑的需要。大疑大得,中疑中得,小疑小得,有疑必得。文章中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作用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但由于学生思维缺乏逻辑性,就需要教师适当布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比如:在读讲的《沁园春•长沙》时,读到这样一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就问学生:①这个“翔”字改为“游”、“浮”、“潜”、“卧”等字可不可以?②哪个更好些?③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因疑而品读,在严密的推理和思考后,逐渐“说”出“翔”字的妙处:①移词手法,富有动感;②显出水清,水天一色;③更显自由,暗寓“自主沉浮”。如果没有教师的布疑,学生也不会去品读,那么就不可能有从感性到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3 一线串珠,学以致用地通读

这里的通读,既指再次的通览全文,又指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再回味,是完全享受意义上的读。由于学生在品读后获得的信息是点点滴滴的,还不够系统和连贯,或者说并未经过整合,所以,借助作者感情的红线将学生思想的珍珠连串起来,将会使学生的认知和感受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所以,通读的第一步,就在于经整体认知后,通过语言表达――“说”,使学生的思维再回到对作品的整体认识上,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语言特点、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如此反复、整合,不仅使学生对作品的整体印象有了新的发展,培养了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而且让他们明白课文若干要素是如何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从而去合理、巧妙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在更深层次上培养了他们运用“写”的能力。

如讲授《荷塘月色》一课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大胆踊跃发言,总结文章的艺术特色,结果师生互动,创造出以下成果: 自清散文有特点, 一线串珠有文眼; 比喻修辞最明显, 叠词连连韵律添; 比拟传情意绵绵, 时有炼字妙手拈。

篇3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基本形式,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将问题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自主寻求、探索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探索思维过程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将认知过程深化成自主探究再创造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探索意识。问题教学法强调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问题

1.阅读训练模式重教材知识点

传统阅读训练模式过于偏重教材阅读训练语文知识点,忽视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感受的把握以及对整体的思维能力。语文课堂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情感互动,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将完整的阅读内容分层逐句分析讲解,把阅读式内容转变成了知识点教学,忽略了学生感悟文章的能力,靠“填鸭式”教育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不去思考分析问题,从而降低了小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设计根本不符合课程标准。

2.教师过分掌控课堂,师生缺乏有效互动

长期以来,受应试考试的影响,教师怕耽误教学进程,一直在?n堂上“唱独角戏”,害怕来用问题教学,学生会浪费教学时间,拖慢教学进程,导致课堂一直以教师的“讲”为主。由于小学生生性好动,在教师沉醉于“滔滔不绝”时,学生无法在语文课堂上集中精神,导致学生对语文产生懈怠感,更不利于阅读教学的发展。

3.流于形式的学生学习探究

新课改中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归还于学生,但教师还是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起到有效的引导者的作用。有的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盲目追求新目标,在教学中放任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教师的引导作用完全被“淘汰”掉,课堂毫无秩序,教学毫无目标可言,使语文阅读教学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阅读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有效运用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文本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拟定具有探索性意义的问题运用阅读教学法,具体实施方法有:

1.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是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提供的材料,以提出问题为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创设阅读课堂环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2.合作探究,加强生生交流

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制定适合学生探究的文本内容,设定预期教学目标,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既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又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自觉发展语文阅读素养。

3.适时引导,和学生共同成长

问题教学法侧重学生自主探索,充当“主角”的角色,而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梳理解题思路,以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教师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思路,让学生明晰自我的探究目标,进行实践操作,独立思索,从而解决问题。此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4.问题启发方式多样化,助力学生探究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59―01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法的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阅读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争议较多的部分。个别教师的阅读教学法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的本质,从而使教学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切实运用好阅读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如何能够打破传统,发挥阅读教学法的真正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法的优势

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师和学生双方在课堂活动中的情况看,阅读教学的方法有串讲法、谈话法、讲读法和讨论法;从理解内容、领悟感情、积淀语感、学习语言这个角度看,阅读教学的方法有诵读法、品味法、设境法、表演法,生活体验法、练习法和综合训练法。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提升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从自身、从文本、从作者三个角度筛选和概括信息。让学生学会判断,提升学生推理和质疑信息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建构学习和情境学习的相互作用中能够深化对文本信息的加工,让学生学会生活,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通过与同类型文章比较、各种类型的课外延伸阅读达到阅读的个性化的建构。

三、如何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1. 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传统课堂教师总是倾向于“灌输式”的传授知识,阅读教学法的应用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将过去“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变为生动的“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有教师从心理上认同这种教育观念,才能从教学中落实,才能关注学生的发展。当然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师自己的工作,也需要学校的帮助,管理部门的监督以及家长的配合。

2.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课也是一样。初中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还是会有贪玩、好动的特点,因此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3. 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传统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对于课文的理解会给出固定的答案,学生被动接受,不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一些不同课型:朗读课、文学欣赏课、生活体验课、阅读指导课、单元组合课、探究指导课。在这些课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阅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维。

4. 培养注意积累的习惯。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养成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遇到好句子、好词语都要记录下来,以便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在阅读中理解。学生只有平时注意积累,量变达到质变,才能形成对文章、对作者的理解,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想法。当然,积累还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拥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够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理解文章,形成自己的观点。

5. 注重学、思、议、练相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也不能只有空想没有知识的摄入,两者需要相互结合。学习促进思考,思考进一步促进学习,两者缺一不可。议论是将自己的所想与身边的人进行交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练习是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经过相关训练达到巩固的目的。学、思、议、练的结合能够使学生巩固所学,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培养;提高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准确深入解读文本,优化文本使用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本,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只有在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才能有好的设计和好的教学过程,才能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支架、平台。花费大量时间钻研教材、多角度理解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在不偏离教学的重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

二、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三、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教师在正确深入解读文本后,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规定或规范课堂师生行为的指南。设定教学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一定弄清楚一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然后将这一问题具体化,转换成可以评价的指标,还应当是关照了整篇课文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后再确定教学目标。如《一株紫丁香》的教学目标若设定为“懂得尊敬老师。”显然这样的目标比较模糊,检验的可操作性也不强,若改为“知道老师的辛苦和对学生的疼爱,并能说说自己要怎样尊敬老师。”这样的目标就更为具体,也容易检验。

“阅读教学提效从精选教学内容做起。”教师在教学前应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培养的技能点、情趣的激发点、思维的发散点、合作的讨论点、渗透的育人点、知识的引申点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精选出教学内容。精选出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正确无误,体现科学性;要反映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应富有启发性或实际教育意义及培养价值。

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很丰富,也很单纯。“默读”和“浏览”可以使小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知,激起他们的独特的感受;“细看”与“朗读”可以使小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情感,了解文章。当然,前提是小学生要在文章中投入情感;“品读”和“活阅”是一个高境界的阅读水平了,小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感受,或是喜欢,或是疑惑,或是憎恨……小学生还小,还难以辨别什么是“美”,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激励学生寻找美,感受美,追求美。

倘若教师只是一味的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就只能是被填鸭似的接受知识,学生没有融入自己的想法,没有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解决“阅读”这方面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提高。“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在阅读教学上,与其由教师直接分析文章、推出答案,不如教学生如何自己如何“阅”,如何“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简而言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与“读”相辅相成,“阅”与“读”是不可分割的。

五、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六、夯实字词基础策略

构成文章的最基本元素是字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以字词基础夯实与否。没有字词的基础就不能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就不能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更谈不上准确生动地进行语言表达、遣词造句,也就从无进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谈。因此,夯实字词基础对进行阅读文章的实践活动和运用字词表达的实践活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有效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增进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课堂上通过动作表演对“翩翩起舞”“上下翻飞”“团团围住”等词的理解、表情朗读“大声嚷”“怒吼”等词、扩大词汇理解如“五彩缤纷”、想象画面理解如“寒潮降临北风呼啸”、表达运用如“斯杰潘、一无所获、扫兴”等对字词的概念展开扎实有效的实践性学习。最后,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创造性思维。

七、以生活为源泉,丰富阅读素材

生活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而生活中的东西也更能引起小孩的兴趣。《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篇课文的主题应该说是呼唤和平、世界大同的,但这些比较崇高的理想我们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让孩子们展开讨论收到的效果往往会更好。比如我在讲授这些课文时就是以前段时间热播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来讲解的,同时在结合孩子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乞丐向孩子们提问:同样的年纪,同样的青春,为什么他们却比我们要承受如此之多的苦难!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就会被打开,联想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许许多多可怜无助的人,于是在这样的感情基调下更能理解课文的深意。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孩子们去乡下、农村的小学实地看看,看看教学环境相差有多远,在这天壤之别的差距中来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总之,我们只有给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我们的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蓝天下翱翔。

篇6

【P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式教学法;作用;现状;优化策略

一、引言

初中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发展要求。教师只有重新采取正确的阅读教学措施,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的特征和作用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的特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体现,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是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具体的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体现[1]。而问题式教学法对学生的主体性比较重视,通过问题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

再者,问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留白艺术铺展比较重视,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给学生留有相应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究。问题式教学法对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较为强调,主要就是通过问题来进行设置情景,让学生处在问题情景当中,从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些特征在具体的应用中都能得到有效的体现。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的作用

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比较积极的作用。在问题式教学方法应用中,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式教学法,能有效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语文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2]。并且,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还能对其他一些教学方法的应用起到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其他教学方法发挥最大价值。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应用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应用现状分析

从问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阅读资料的获取渠道比较单一,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而且有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教师所掌握的知识相对比较单一化,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层面的问题[3]。还有就是在实际的教学提问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水平较低,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在对学生的问题回答评价方面也没有全面地体现。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在问题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还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功利性较强,对阅读的质量与目标没有明确。这就使得在阅读习惯的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学生的阅读时间相对比较少,这也是导致学生阅读能力比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由于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不浓厚,课堂的参与意识也就不强。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优化策略探究

教师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从多方面加以充分重视,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促进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升。

第一,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增强自身的阅读教学意识,促进自身阅读水平的有效提高。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平时要广阅读,增加阅读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此外,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问题设计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第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间的差异性要加以充分重视。在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体现出问题的层次性。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调动学生对实际阅读问题思考的积极主动性。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理念的融入,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解决能力。

第三,在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注重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让学生能够灵活掌握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要认识到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思维上比较活跃,有着比较强的想象能力,对一些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在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这一方面的特征来进行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具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抛开一些细枝末节,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第四,在情境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情境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加以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加以充分重视,然后结合实际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将问题巧妙地呈现出来,充满趣味性。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人物为主体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对人物性格加以探究。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问题式教学法,就要从多方面加以充分重视。在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计问题,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式教学法应用进行了探究,希望有助于实际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修正顺.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教育(综合),2016(17):59.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查阅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课上交流。这样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充分地解读课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定期到学校图书室、班级书库借阅与学科相关的书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形成较为浓厚的阅读氛围、厚重的阅读积淀。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力求让全体学生真正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人,并让他们多感到阅读的成果,从而逐渐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

二、引导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文中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自己作出独特解读的阅读教学过程。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学习手段,对文中作者(或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观点和价值观引起共鸣。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感悟作者(文本)表现的主题思想,进一步体会作者(文本)的观点思想是通过怎样的独特的语言、构思、手法来表现出来的。在讲授《羚羊木雕》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明确了本文矛盾的焦点所在――“我重友谊送羚羊木雕给好友万芳,父母重羚羊木雕让我向万芳要回来”;之后,进一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创造性朗读,再一次深入体会各人物不同的态度以及他们的理由;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站在“我”和“父母”的立场展开朗读。朗读中,他们有“生命诚可贵,友谊价更高”,我重友谊高于一切的偏执;有“小孩子必须听父母的”家长式的霸道;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呼吁;有“送出的东西不能要回来”的诚信;有“小孩是未成年人,送出的东西不能要回来”的理性……阅读中学生们有了各自的感知,很好地完成了对阅读文本的个性解读,也正好符合了语文课程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

三、个好探究性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2004年高考我校的河北省文科状元杨令霞同学曾说,优异的语文成绩主要得益于自觉广泛的阅读。

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字数大约为2500字)。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四、搭建创新型阅读课堂的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作为阅读主体存在,同时也是阅读计划的拟定者、阅读信息的提供者以及阅读情境的设置者,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采取多元化阅读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堂阅读课,从而使阅读教学生动有效。

1.质疑式阅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是一种有意识的发问、探究的心理状态。质疑在阅读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努力把学生从琐碎的、不切实际的习题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发现,主动探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阅读教学应倡导学生质疑,且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及时点拨。

2.情感式阅读

古人云“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要使学生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诱导情感因素的激发。

3.生活化阅读

阅读教学中很多的阅读文章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以及作者对所处时代的独特感受,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到陌生。学生对这类文章的阅读体验就会停留于表面,甚至发生偏差。在阅读教学中就应指导学生联系生活阅读,学生只有了了解生活,才会理解文章,因为文章源自生活。

4.个性化阅读

篇8

一、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内涵

个性化指的是一种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个性化阅读与大众化阅读相比,是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独特拥有自己特色的阅读方式,个性化阅读展现出了语文学科对于实践和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个性化阅读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个体差异性进行改革的教育理念。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处处体现出个性化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就要求阅读应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培养小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主动的思考过程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从而享受阅读乐趣,从中感受到人生的领悟和思考。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应用

目前,我国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误区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目前有些教师在阅读课教授时会将自己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召集人,有些教师在阅读课堂组织交流活动时仅将自己作为这个活动的参与者,有些教师在阅读课堂中只是作为课堂活动的捧场人,在学生进行阅读、发言时一味地给予称赞,没有在适当地方对学生进行引导,直接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第二,小学个性化阅读教学存在着自读自悟缺乏交流的问题。目前,很多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着 “你读读”“你再读读”的情况。例如,有的教师在讲解《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首先让学生朗读,一个一个地读,分别读给同桌听,再进行小组集体朗读、全班齐读,最后学生已经能很好的阅读了,教师又盲目地要求学生带着情感阅读,结果竟直接忽略了对文章本身的感悟。

第三,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谈谈体会”不够深刻。一些课程教师在学生还没读懂文章的情况下,直接与学生进行体会探讨,学生对课文只能进行泛泛的浅谈,会出现漫无目的、脱离实际、漏洞百出的阅读感受,无法达到个性化阅读的最终目的。第四,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演变成自由化阅读,失去原有初衷。目前,我国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严重脱离实际,课堂气氛过于自由,学生观点太过个性化,变得自由散漫,这不符合个性化阅读的原意。

三、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措施

第一,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应从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陶行知先生说: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独特内心世界的关注,采取平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肯定其对文章的不同阅读理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例如,在讲授小学三年级课文《掌声》时,探究文章主题两次热烈的掌声到底是歌颂友爱还是师爱,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理解。学生对掌声有不同的认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进行适当引导,这种方式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篇9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应用

在信息时代,交流沟通能力在日常生活、工作等领域愈发重要起来。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已成为国内外众多教育家关注的热点话题。长期以来,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推出新成果,语文教学领域的教学方法探索也硕果累累。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有语感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导读教学法、反馈教学法等,这些都是语文教学方法创新与改革的重大成就。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应用于语文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不断地创新才能跟的上时代的节拍,符合社会的要求。

一、任务教学法简介

任务教学法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学习者为中心,调动学习者已有学习资源,以任务贯穿整个实施过程,运用目的语执行任务发展交际能力的一种语言教学形式。通过交流、合作、互动与沟通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完成一个个真实、具体的任务,最终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任务型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积极高效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体验由于完成任务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还能够展现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潜力。通过将真实的情境引入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同时,以学生原先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设计通过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与新输入的信息之间的联系,实现“最近发展区”。即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学材料的选择要来自真实的生活情境,任务的设定也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辅导者、支持者、协商者为学生提供帮助。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可行性

(一)首先,是由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的

中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他们渴望得到尊重,期望自己被重视,渴望扮演成人角色,希望能得到全新的社会评价。因此,承担一定的责任能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任务教学法将任务的分配具体到小组与个人,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体验到自身被重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同时,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了对成熟的追求与体验,在这种感受的驱动下,他们期望得到成人式的尊重与信任。任务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任务贯穿始终,而他们是任务的执行者,在课堂中,他们能够感受到最大限度的被信任、被重视。

(二)其次,任务教学法本身的独特之处是关键因素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任务教学法以任务为核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适应新世纪教学教法的要求。注重语言的应用意义,强调应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而和谐的人际交流沟通能力正是语文的宗旨所在。任务的设计分层次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类型、难度级别的任务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主导地位的实现使系统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自主性、积极主动性得到完美结合。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即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掌握学习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任务教学法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个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内容,掌握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设计任务引导同学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是任务的执行者,是学习的主人。他还提出了“使班上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要求教师要运用教学技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任务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伴随着教师及学生的评价,其中教师的肯定性、鼓励性的评价占主导地位,教师积极的语言肯定,能够增强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及愿望,提升他们的自信。同时,任务的设计既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具有一定的难度,是学生在同学及老师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

(三)再次,与中学语文阅读课的目的与要求相吻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欲、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以任务为核心,将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实践中学,引导学生将输入的可理解性信息通过生动真实的情景顺利流畅地表达出来,达到运用目的语加强人际沟通的能力。任务教学法作为新兴的语言教学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教无定法”,切不可将其模式化。教师在应用任务型教学方法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各种需要注意的问题,认真对待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关注任务的真实性、情境性、参与性、开放性、互动性,合理设置评价体系,维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挥任务型教学法的强大功能。新兴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有相应的操纵能力,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巩固自身的教育基础理论功底,加强教师技能训练,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扩大专业视野,拓宽信息渠道,多方面寻求发展空间,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平等合作的师生观。

本文只是借鉴任务型语言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设计了应用程序,任务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只是作为一种实践性学科,语文有空间去接纳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任务型语言教学也不应该止步于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宝琴.任务型语言教学文献综述[J].教研教改,2009(3):21.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266-01

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也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批注,即批语和注释。批注式阅读,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评、有疑而注,有感而发、有得而写,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出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感悟、欣赏、评价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问题情境,确立批注阅读专题;另一方面,学生根据研究的专题,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动在文本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在此,教师要把学生的批注当做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借助批注开展阅读交流,真正实现生本、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从中找到读书的乐趣,形成独立的思想、健全的人格,建构并丰富情感世界和人格世界。

一、“批注式” 阅读教学的特点

1、个体性。对阅读文本来说,老师、学生都是读者,都是通过文本去探寻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由于受到各自出身、经历、气质、情感的影响,个体对对象的理解、感悟、欣赏会形成独特的心理印痕,每个人的感受必然是独特的、个性化的。正如“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反思性。传统意义上的“接受式”阅读教学是汲取、拜读文本为主,而“批注式”阅读教学则是带着发现、赏识的眼光读深、读透,带着审视、挑剔的眼光反思、批判,不仅是吸收,更多的是表达,不仅是接受,更多的是反馈,是把输入信息转换为输出信息的双向互动表达交流过程。

3、多元性。首先,期望学生面对文本,自身能获得丰富的内部体验,鼓励学生从对不同角色的不同感受出发,进行充分的交流,使不同的观点能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其次,从与文本对话的内容看,能表达自我感悟,展示个人的思考与智慧。这种多元性表达所反映的正是“新课标中提到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基本概念――语文素养,它既包含语文能力,又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再次,从批注的形式来看也是多元性的。

二、搞好分步批注方式的几个做法

1、以篇章结构为专题。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每篇文章都是各部分互相关联的一个整体,作者用一定的方法把句与句、段与段巧妙地连接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从整体着眼,弄清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个部分与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可按“作者写了些什么;它们之间是怎么联系起来的;作者又是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步骤进行批注,通过这样的阅读批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不是零星的、杂乱的,而是比较完整、深刻的。

2、符号式批注。符号批注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有用的或应注意的字、词、句、段用各种符号或不同颜色加以标记。每种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可由学生自己来掌握。符号批注一般在初读时进行,即在初读课文时,对生字新词、自然段的序号、文章的中心句或重点语句进行圈点。这时的批注主要在于读通文章、理清脉络,粗知课文的大概内容,这对深入阅读课文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这种圈点的过程是学生读、思、记的综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加深记忆、便于检查和摘录。由于使用符号简单易行,此法使用面最广。常用的批注符号及作用:“......”或“―― ”画在文章重要的语句下面,以便加深记忆、理解。

3、文字式批注。文字批注是指学生依据初读时所做的符号进行进一步的阅读批注,可分为眉批、旁批、夹批、脚批等。眉批是提出疑难问题,旁批是对内容的概括和写作特点的批注,夹批是对字词和语境含义的理解,脚批是总结评价和想象拓展。文字批注是对文章的品评与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同时也是读者消化、吸收、内化和运用的过程。

三、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