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课教学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课教学的概念

篇1

关键词 微课 维度分析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14

Analysis of Micro-lesson Concepts and Teaching Applications

HAN Yan, WANG Yiming

(Jiu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ujiang, Jiangxi 33200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cro lesson has been more widely used, and also to the generally accepted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Moder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dvocates and flipped classroom, mobile learning, learning combines fragmentation spirit of the Internet learning concept combining thoughts, which are widely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lesson and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and space. This paper carried out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summary for the contents of the concept of micro-lesson and teaching applications.

Key words micro-lesson; dimensional analysis; teaching application

1 微课的概念及内涵

在研究微课的概念时,每一个学者都是有着不同研究角度的,那么理解可能也是会有一定差异的,在研究我国多个学者对微课定义的不同阐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微课的概念定义为三大类:第一类就是要体现出“课”的概念,认为微课应是一种短小的教学活动;第二类则是要体现出“课程”的概念,其应是有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第三类是对应“教学资源”的概念,有数字化学习资源包以及在线教学视频等。这三类概念在内涵上是有着共同点的,如结构完整、内容短小、以微视频为载体以及目标单一等。现阶段,我们能够看到的微课也都是与这些特征相符合的,一些微课的媒体形式就是一段与教学相关的视频,但是如果没有学生这类学习主体,那么就没有学生与教师的交往过程,就不能将其叫做“微课”。

在对“微课”的概念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后,我们认为微课实际上就是一种能够支持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的新型的课程资源,而微“课程”就是由微课和微目标、微练习、微讲义以及微教案等与之相匹配的因素共同组成的,当教师借助于微课进行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可以产生良好的交互,这样就形成了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其是属于教学论的范畴的。

1.1 微课教学应用的维度分析

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用微课时,可以采用的应用形式有很多种,而教师在设计和应用微课时,要想最大限度地保证微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那么就必须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和总结。在研究微课的教学应用时,我们应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即微课应用的教学阶段、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具体如表1:

由表1我们可以看到,应用微课的过程中主要有三个教学目标: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学习新知识,第一个目标是学习新知识,教师会更具针对性地来讲解一些知识点,并借助于微课来促使学生预习新知识,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教学支持,这样学生在预习新知识点的过程中也能自主地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第二个层次是对教学中难点的处理。教师往往都会总结学生们会重复出现的典型问题和错误,教师有时也需要重复演示那些过程性的内容,对于那些特别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能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第三个层次就是巩固和拓展。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如果学生的学习程度较高,那么所安排的微课应主要以拓展为目的,而对稍差的学生则应重点分析和讲解那些难点问题,对试卷或作业的题目进行分析和讲评,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困难。不同的教学阶段一定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应用目标,一般情况下,课前都是学习新知识,课中教师应注重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课后则应突出巩固知识和拓展。

在应用微课的不同阶段,那么就会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必须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中有三种教学组织形式是较为常见的:(1)独立学习。独立学习就是学生进行学习,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有计划地学习微课,通过学习微课来完成教师预设的任务,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这种方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是适用的,在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其应用也是较为广泛的;(2)协作学习。协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往往都是应用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的,其是一种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学习模式,常见的形式有创设情境和小组讨论等;(3)集体学习。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全部的教学内容的,有些教学内容也是需要重复的讲解和演示的,那么应用微课就可以替代教师的现场演示和讲解,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微课,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

1.2 微课的结构化程度及相关因素

微课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得最为迅速的教学资源,其具有完善的内在结构,而教师是需要提前制定好应用微课的教学目标的,对教学应进行精心的设计,并且选择最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而如果微课的类型是有所差异的,那么其内在的结构化程度就肯定也是不同的,这一特点与微课的教学阶段、应用类型和教学组织形式密切相关的,其具体的关系图如下。当微课具有很高的结构化程度时,那么学生就可以进行个别化的学习,而如果其结构化程度较低,那么学生就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协作学习和集体学习。对于那些用于课前和课后学习的微课,同学不能进行讨论也没有教师进行指导,那么对其结构化程度就有着很高的要求。而课中的微课对其结构化程度就没有太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遇到了疑难问题和困惑时,教师也是可以及时地进行指导和讲解的。

1.3 微课的教学应用模式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微课的教学应用模式主要分为翻转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差异和课内差异化教学、校外服务型教学这四种模式。(1)翻转教学应用模式。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在课前和课中安排好微课,先学后教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也就是在教师讲授知识和组织探究问题之前,学生就可以学习微课了。而学生学习完成后,教师要想制定更准确的后续教学决策,就应安排一定的预设任务,从而了解学生掌握微课内容的程度。(2)课内差异化的教学应用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通常都会为学生安排课堂任务,然而学生的学习程度是参差不齐的,那么一部分学生就无法顺利完成课堂任务,他们就应先学习好微课,然后再将教学任务完成;(3)课外辅导答疑的应用模式。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其也会遇到一些疑难的问题,那么教师就应根据以往的经验将这些题目的答题方法制作成微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所以,应用微课时应主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微课的学习更适合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第二,由于在课中有时间的限制,微课的学习应尽可能安排在课前和课后。(4)校外服务型教学应用模式。所谓校外服务型教学指的是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多专业性的微课教学,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工作岗位知识需求及自身拓展性学习进行选择性的学习,这种应用模式目前可以应用到高校的顶岗实习环节中,将顶岗实习平台与微课相结合,研究和开发学生在实习期间及就业后实用的微型课程,以保证教学的完整性与延续性,丰富顶岗实习平台资源,创新学生实习期间老师的教学模式、手段、资源和学生实习成果,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2 结束语

现阶段,微课从开始发展至今,它的概念及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并且在不同的发展和应用阶段也会出现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且也有着不同的应用目标,对微课设计的结构化程度也都有着各自的要求。但微课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实现教师多样化的教学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因此为了适应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传统的四种微课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们还应不断地探索实践并进行总结归纳,找到更符合教学的微课应用模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微课理念;计算机教学;高效化

计算机是新时代的人们必备基础技能之一,因其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甚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必不可少的地位。高职计算机教学是培养计算机技术人才的一大输出地,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新课程的不断推广中,各种新兴的教学方法被开发出来。微视频是一种精简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被观看者迅速接收。微课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微视频化的处理,以此来更好的开展高职计算机的教学活动。

1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计算机是一门运用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目前的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还有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大部分教师采用的都是上一代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时听课效率低,又不能有效的开展自学。高职学生大部分生性跳脱,不喜欢一板一眼的对着课本学习,喜欢追求一些新奇的事物。二是虽然在目前的高职计算机教学中,部分教师会使用多媒体等新兴的教学工具来开展教学,但是收到的反馈却不尽如人意。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没有将技术性的内容进行展示,仅仅是将课本文字换个地方。总的来说,在高职计算机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已经对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有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都相对单一,没有新意,与目前的学生发展节奏不相符,总体教学效率低。

2微课理念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为提高高职计算教学的效率,让高职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在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基于微课理念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高职计算机教师改善现状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下就对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2.1兴趣化微课理念的运用实践

职的计算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改变教学方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更多的融入到教学中,牢固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鉴于此,高职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学习起来是具有一定枯燥性的,学生学习起来难以坚持学习,即使坚持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动力,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够投入,导致其学习效率也较低。在高职计算机的教学中,让学生提起更高的兴趣,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激情。在微课理念中,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兴趣化,结合此理念能够将高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进而有效解决知识内容枯燥的问题。例如,在进行高职计算机中基本概念的介绍和学习时,可以用兴趣化微课理念来开展教学。首先以拓扑图的形式将计算机的基本理念进行总结分析,根据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运用以及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在微课件的制作中则可以利用Flas技术用一种树状图的形式来进行展示,首先用一棵小树来进行计算机起源介绍,然后随着树木的逐渐成长,又按计算机的具体有几个分类而通过对应数量的不同形状的树木来进行该知识点的展示。然后在这些树木成长之后,在树木的枝干上分别演变出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计算机的场景。最后,在对树木进行生长性的动作演示,延伸出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2.2高效化微课理念的运用实践

高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难以静下心来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将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集中讲解是微课理念之一,即追求高效化,省去一些冗长而无用的内容,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高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大脑思维活跃的时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较强。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学可以通过高效化的微课理念来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高职计算机的“信息存储与病毒防护”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进行高效化微课理念的教学实践。高职计算机教师在实地的运用中,应对教材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分析整理出知识内容的重点,并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知识构架。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应注意知识内容的逻辑性,以及展示的节奏性,让学生在观看微视频时能够集中精力紧跟课件内容,在短时间内容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根据这个知识构架,学生就形成了一个体系性的知识,而当其中有部分知识不清楚时就能够按目标导向型的思路去自行学习补充,最终实现高效化。

2.3自由化微课理念的运用

根据高职学生爱好追求自由的天性,在高职计算机的教学中,应在坚持学生学习为主的背景下,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自由化微课理念的运用。目前手机、MP4、iPad和笔记本等多媒体载体设备越来越普及,在微课的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微课作为一种虚拟的信息载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让学生自由的进行学习。例如,在高职计算机“认识主板系统单元”的教学中,可以有效的开展自由化微课理念的运用。在此部分教材内容中,主板系统有CPU、内存储器、BIOS芯片以及芯片组等细节部分。这些内容通常在一次的教学过程难以完全掌握,需要学生不不断的进行重复性的学习,以此来巩固知识。教师通过制作微课的形式将主板中的各个部分逐一的利用3D模式来进行演示,各部件在主板上的位置,分别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安装和拆换进行全面的展示。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将微课件拷贝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使用。为督促学生学习,教师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至少2次实地辨别电脑主板,并用视频记录。可以是学生宿舍中的电脑或是市场上销售的部件等,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计算机教学是技术性较高的学科,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对其进行研究学习。为改善目前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通过丰富教学方法来进行改变。其中,基于微课理念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在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上不同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来展开。具体来说,可以利用兴趣化、高效化以及自由化的微课理念来进行教学实践,提高高职计算机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胡艳玲.浅谈“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9).

篇3

关键词: 科学概念教学 感性认识 思维方式 思维障碍

一、引言

在科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让学员掌握建立科学概念的基本思维方法,使学员形成、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将新概念纳入概念结构或学科结构之中,使学员真正理解概念的实质和内涵,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把科学概念转化为实践技能,是培养学员思维能力的一个重点。教员在概念教学的活动中应当从使学员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引导使学员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形成科学概念,并且要注重学员思维障碍问题的解决,通过加强应用、分层指导等方式使学员最终能掌握科学概念的根本,强化科学概念的应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

二、学员的感性认识

感知活动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是培养学员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学员获得与科学概念有关的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主要来源于生活经验和观察实验。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以感觉、知觉和表象为基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等思维活动,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获得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是生活经验。学员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一些来源于生活经验对一般客观事物的直觉的认识,通常被称为前概念。科学概念教学就是要将学员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教员应当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恰当地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创设良好的科学概念学习的环境,以引发学员的感性认识。在一个科学概念所概括的大量事例中,有的事例是含有事物本质属性的例证(肯定例证),有的事例是没有事物本质属性的例证(否定例证)。为了使学员能够掌握概念的本质,教员必须注重变式的运用。在变式教学中,教员应首先列举足够充分的、典型的、恰当的、学员熟知的肯定例证,将其与科学概念有关的特征加以比较,通过分析、概括这些例证进而抽象出科学概念;再列举足够多的、恰当的否定例证,比较与科学概念无关的特征,从而使学员真正理解、掌握科学概念。

学员获得感性认识的另一重要途径是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式教学展示有关的现象和过程,可以使学员获得典型、生动、深刻且能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观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和稳定的有意注意,并借助过去经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形象感知和反映,是一种系统的、较持久的知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使学员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结合起来,亦需要教给观察方法,培养观察思路,揭示现象本质。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往往采用顺序观察、分部观察和对比观察,并在观察中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

三、概念形成的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主要源于大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学员只有在形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才能形成科学概念。由此可见,思维加工是形成科学概念和培养学员思维能力的关键。

学员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形成科学概念。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不仅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而且需要依赖于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依赖于各种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

不同的科学概念,形成的思维方法不尽相同。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有如下几种。

(1)分析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

(2)抽取物质运动的某一属性,得出表征物质或运动的某种性质的量。

(3)用理想化的方法进行科学抽象。理想化的方法就是从多维的具体图像中抓住最具有本质特征的图像,建立起一个轮廓清晰、主体突出、易于研究、能从主要方面反映研究客体及其过程的新图像。

(4)概念的组合及发展。科学概念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各个概念间存在着密切的逻辑关系,一个概念往往是一些概念的发展,这一概念往往又是另一些概念的基础。因此,依据概念之间的这种联系从一个或几个已知概念可以组合或者发展成另一个新的概念。

在科学概念的教学中,若只向学员提供形成科学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让学员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和掌握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尽管教员在引出概念的文字表述或数学表达式时讲解得很清楚,但对学员来说,表面联系与本质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生活经验与科学概念仍处于“分离状态”,对科学概念的认识是肤浅的、片面的,思维能力未得到发展,当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出现错误。因此,要使学员真正理解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效地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在他们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概念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员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进而形成科学概念。这是在科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员思维能力的关键。

四、概念教学中的思维定势与思维障碍问题

思维定势是人们在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人们按照某种固定的思路或模式去考虑问题,表现为思维的倾向性和专注性。在学习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思维定势既有积极的意义,又有消极的影响。积极的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思维模式恰当地运用到新的思维情景中去,促进问题的解决。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指人们把自己头脑中己有的、习惯了的思维方式不恰当地运用到新的情景中去,固守一种分析问题的思路不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干扰和不良的影响。相关概念的干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不能区分相近的概念;二是前科学概念的干扰。排除这些思维障碍,对于正确理解科学概念,发展学员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科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员掌握建立科学概念的基本的思维方式;要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组织开展实验,让学员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使之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形成科学概念;要充分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学员不拘泥于某些原有的思维模式,着力于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建立新的、灵活多样的思维模式;要利用观察、实验、变式等方法排除前科学概念的干扰,用科学的概念去置换学员头脑中的错误概念。总之,排除思维障碍是正确掌握概念、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有鉴于此,我们要重视和加强对学员学习思维障碍的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排除。

五、理解应用与形成结构

教员让学员明确科学概念的内涵,了解科学概念的外延,加强科学概念的应用,形成科学概念的结构,是掌握科学概念的根本,对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主定义科学概念

对于科学概念的认知,可以先让学员根据获得的感性认识自己概括出概念的基本含义,再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可以有效地培养学员的抽象概括能力。这种方式的实现前提是使学员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以引发学员对科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思考。科学概念的内涵是科学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现象、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科学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科学概念所蕴含属性的全体对象。在确定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通常要用到比较、分类等思维方法,故可以培养学员比较、分类等思维能力。

(二)强化实践

一切理论和概念都源于生活实践并最终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应用是学习科学概念的目的,也是衡量科学概念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将科学概念付诸于实践中,以巩固、深化、活化概念,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在教学活动中,教员要注意总结和分析学员学习科学概念的思维障碍,了解学员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问题,让学员从多视角、多侧面予以思考和辨识,使之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三)针对不同层次学员分别引导

由于科学概念一般较为复杂,因而要求学员一次性理解科学概念是不符合认知规律的。学员理解概念的过程,大致可分为领会、运用、完善、扩展四个阶段。领会阶段,主要是初步理解概念的定义、内涵及外延。运用阶段,主要是直接应用初步理解的概念来分析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完善阶段,主要是理解全部内涵,掌握外延,明确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扩展阶段,主要是深刻理解和熟练、灵活地运用概念,即概念的深化和活化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的时间衔接比较紧凑,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作必要的铺垫,后两个阶段之间可以有一段时间间隔。为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阶段和不同学员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分类指导。

六、结语

学员基于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只有将新概念纳入概念结构或学科结构之中,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实质和内涵。教员应根据科学概念教学的特点,帮助学员形成合理的概念认知结构,使之掌握系统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如何恰当地运用这些概念性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技能,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4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所涉及的探究性课题的内容特点,可以把探究性教学分为:建立某种概念和规律的探究活动,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寻求内部结构和模型的探究活动,技术设计与创新的探究活动,与社会问题相联系的探究活动(包括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热点问题及科学技术史中的问题)等.

笔者结合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速度”一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谈谈如何运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从相互依存的物理量中构建新的物理概念.

2“速度”新授课教学设计案例

2.1教学分析

“速度”这个词在小学数学和科学课中就已经遇到过,但是当时比较关注速度的数值,对其单位未作要求.到了初中,以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编排体系为例,在学习物体的运动之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光的传播速度,但仍然是关注速度的数值,对其单位也没有特别要求.总体来讲,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对速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对速度并不陌生,但是仅仅局限于速度的大小,对为什么要用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又是怎样来的并不清楚.

2.2教学目标

2.2.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常见物体的速度和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2.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速度概念的建立,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一种方法.

2.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积极主动寻求解决方法的良好习惯.

(2)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2.3教学过程

2.3.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运用多媒体展示如下情景:(1)猎豹追捕野鹿;(2)缓慢爬行的蜗牛.问题1: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 2.3.2合作学习,探索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方案1:相同的时间,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

方案2:相同的路程,比较物体运动的时间.

问题2:生活中什么时候运用了方案1的方法?

赛跑、游泳比赛过程中,观众评判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题3:生活中什么时候运用了方案2的方法?

赛跑、游泳比赛结束后,裁判员评判运动成绩好坏的方法.

小结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2.3.3活动探究,强化认知

活动1: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如图1所示,剪裁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其中一个圆纸片裁去的扇形的圆心角比另一个大,再分别将它们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问题4:将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哪一个纸锥下落的快?

问题5:你是怎样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

相同的路程,比较纸锥下落时间的长短.

问题6:有没有其他比较纸锥运动快慢的方法?

相同的时间,比较纸锥下落路程的长短.

2.3.4认知冲突,深化探究

问题7:如果将两个纸锥从不同的高度释放,又该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案.

2.3.5建立概念,化解冲突

当纸锥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我们运用“小结1”中的两种方法都无法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也就是比较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即比较单位时间内纸锥运动的路程.我们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若用符号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速度公式可写成: v=s/t.

2.3.6冲突再起,再次攻坚

问题8:用速度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实际上是比较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本质上是用了“小结一”中的第一种方法.有的学生提出能否用第二种方法,比如都取相同的距离1 m,看谁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短,也就是用t/s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尝试解决新的问题.

2.3.7教师引导,重视生成

当学生解决上述问题有较大困难时,教师应当适时点拨,提醒学生如果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比值越小运动越快,不如用单位时间运动的路程来定义速度更容易被人们理解.

2.3.8动手实践,学以致用

活动2: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问题9: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你认为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问题10:你选用的实验器材有哪些?

问题11:实验数据的记录表该如何设计?

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并计算纸锥下落一段距离对应的速度(在学习下一节“变速直线运动”相关内容时,再指出该活动测量的实质是平均速度).

3关于概念新授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3.1案例评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原则.首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切入课题,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再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接下来,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提出的具体方案加以演练,强化已有的认知.紧接着,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制造认知冲突,将问题探究引向深入,为速度这一新概念的建立奠定基础.伴随着学生的思考、讨论,从而水到渠成地建立起速度这一新的物理概念来解决新的问题.然而,课堂教学并没有到此为止,由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好奇心的缘故,又提出了新的问题.课堂教学又以新问题为新起点,将教学引向更高更深层次.

正是在学生认知矛盾的发生和解决、再发生和再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灌输和接受.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建立概念解决问题,学生参与到物理概念建立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编剧”、是“策划”、又是“导演”,是教学的主导.

3.2“以问题为中心”的概念新授课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与速度类似的概念还有功率、密度、热值、电阻、比热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两个物理量的依存关系中构建另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它所反映的本质与这两个物理量都没有关系.这种“以问题为中心”、从相互依存的物理量中构建新概念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整体的教学思路是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时,我们首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围绕问题展开探究.实验后,应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提取本质因素、澄清错误观念、形成对概念的正确认识和真正理解,并选择新的情景让学生应用概念,以实现及时反馈而达到巩固的目的.

篇5

关键词 全科医学 基层卫生服务 中等中医药卫生学校

1 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和全科医生的概念

全科医学又称全科/家庭医学定义是: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一种基层医疗专业服务。而全科医生则是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

2 卫生改革、社区卫生服务赋予全科医生的使命

为适应卫生改革的需要,在城市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党政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中国政府承诺到2010年“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疾病防治等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的建立也需要加快全科医学的发展

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国政府承诺到2010年“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在农村大力发展以县级医院为核心、乡镇一级医院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医疗,全科医生是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骨干力量。

4 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素质

2005年在四川省全科医师师资培训班学习时四川省全科医学培训中心主任李晓淳教授给出的数据是:2003年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构成是博士0.2%,硕士0.9%,大学本科13.2%,大专26.7%,中专46.6%,高中及以下12.5%。中专及高中以下学历人员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如在我们当地,乡镇一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初始学历约70%为中专,约25%为高中及初中学历,5%为大专学历(其中绝大多数为成人大专和高职教育大专学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无;农村个体诊所卫生技术人员的初始学历与此相似。在西部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低学历状态是一个现实问题,而在短时间改变的难度很大。因为在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基础生活设施较差,基层医疗机构经费不足、卫生设备简陋而且落后,加之劳动报酬低,致使很大部分有正规学历且学历较高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不愿意到西部的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如在四川省全省乡镇卫生院院长工作大会上,四川省彭山县黄丰镇卫生院院长罗会强说,农村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尴尬:一方面很少或没有医学院校毕业的高素质医疗人员,另一方面又因为穷乡僻壤经常拖欠工资,正规院校毕业生不愿

来,来了也留不住。所以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患者少,收入少,制约了发展。今年我对在一家县人民医院实习的川北医学院成人教育大专学生50人作问卷调查,了解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是否愿意到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结果是:26位同学不愿意,20位同学可以选择城市郊区的农村(以城市为中心车程距离在一小时内),4位同学表示愿意。多表示回到偏远的农村不如在城市“打工”以求发展。这是现今西部地区的现实问题。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大批合格的医学生去充实我们的队伍,在西部地区我们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学校则应当承担此责任。

5 在西部地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优势

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中等卫生教育在上个世纪中期至末期,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基层医疗队伍。在西部地区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学校和中等卫生教育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当地农村,大多数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也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出力。在我校,对近三届中专和成人教育大专毕业生的就业意向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综合2001级、2002级、2003级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是:有意向回当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学生比例为中专中医护理专业约50%,中专中医医疗专业约65%,中专中西医结合专业约60%;成人大专中西医结合专业约45%,成人高级护理专业约40%(此数据来自于我校招生就业办公室)。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培养的合格毕业生,有近一半的学生愿意回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工作,事实上在西部的农村也正是他们在承担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在中等中医药卫生教育中引入全科医学理念是适应卫生改革的需要,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篇6

【关键词】角色概念设计教学 创新思维 教学模式 探究与实践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角色概念设计是动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特别强调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动画角色形象的艺术特征、分类及不同表现形态,掌握角色设计的创作方法和塑造技巧、表达原则和造型结构语言,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创造性的思维习惯。使学生能够依据动画角色设计和制作的规范和流程,完成一整套角色设计方案。

本课程是在动漫造型基础、动画剧本制作课程的基础上全面巩固与提升,同时是原画制作、电脑二维动画短片制作等后续课程的准备过程,通过练习,巩固知识与动手技巧,达到全面提高的效果,为学生之后的原创动画片制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内容包括三大模块,即结构造型基础、仿做动画、顶岗实习循序渐进的三步式教学模块,并逐渐形成成熟的阶梯式三步教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让学生在学、仿、做的过程中,拓展自己的原创潜力,衍生更多的动画作品,以此加大学生原创力的培养,并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

二、角色概念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什么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智慧的、策略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构思具有创造性、创新性、独特性。创新思维的对立面就是因循守旧、随波逐流,甚至是抄袭。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作品自然不会有什么创造性,也不具有艺术价值。

在动漫创作中,原创角色尤为重要,其影响着整部作品的风格和定位,同时也影响其周边衍生产品所带来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动漫角色的设计充满着艺术性和设计性,角色概念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载体,在整个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中都呈现出概念高于行为、创意胜于规范、过程重于结果的特点。我们在创作角色的过程中,大胆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将客观原型进行夸张、变形、解构、重组等,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抄袭模仿的现象。学生作品受日本和美国的造型模式影响甚深,造型、色彩、构图均似曾相识。因此,让学生设计出具有原创性的个性化角色造型,我们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探究与改革。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学理念,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定位、启发引导等多种教学方法。

(一)主题设定思路

整体设计思路本着内容积极向上,思想健康,适合推向市场、服务社会,在设计中又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利于多个情景位面的表达。因此可以结合现今社会提倡的共建文明社会、打造和谐家园的思路。确定短片(实验)以公益类型广告为主体,围绕公益类型确定各个不同范围的题材,如讲文明、讲礼貌、安全知识、科普知识等,可按小组或班级确定不同的题材。公益类的剧本信息收集,设计情景可按舞台剧格式(文字剧本)编写剧本,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整体划分为三个情景时空:古代社会(各种文化)、现代社会(各类文化社会)、异时空(种族、风俗随意)。

(二)分组讨论与集体创意

根据项目制作的要求,学生按3至5人一组。首先,学生确定角色造型计划,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方案,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大胆地展开想象,提出独创性的想法,最后通过讨论进行归纳,制定可行的设计方案。按照商业化项目标准进行策划、创意,然后完成实训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集体讨论和团结协作精神。

如以“古代社会”(宋朝)为选定的主题:1.展开联想。以文字表述进行构思,先对宋朝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让学生去了解宋朝人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整体造型,归纳总结出其特征。2.设定路线。从宋朝人物造型特征这一中心点出发,设定出若干不同的设计风格线路,让思维充分打开,在各条线路上尽力展开扑捉特征的元素。3.发散思维。将具备宋朝人物特征的多个元素进行新的发散,开发出有趣的元素进行重组,并考虑能否与其他不同的事物结合,看会产生什么新的结果,能否转换原有的概念。4.确定主题。经过发散性思维之后,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宋朝人物特征的深刻认识,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表现方式。要求学生所选风格尽可能不同,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5.分组讨论。学生在讨论会上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互相交流、互提建议,然后进一步修改、发展、完善自己的设计构想。6.主题呈现。选取最适合自己且最易于表达的设计风格和视觉元素,绘制出结构概念草图。7.深化主题。选取并确定更多的元素丰富造型,绘制出角色造型设计图。最后对造型进行细化、调整,使造型更加生动、完整。

(三)案例教学法

选择典型案例针对角色设计中的剪影特点、风格处理与制作方法等重点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参照企业完成项目流程,限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做到开拓设计思维、熟练运用方法、灵活运用技巧。

实训前,教师先讲解角色设计的步骤、方法、要求等基本要领,学生根据项目,设计相应的角色概念草图、三视图(五视图)、肢体动作图、表情指示图、口型图等,方案由指导教师检查后,进行制作。通过案例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兴趣,有效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实现了教、学、做、体相互结合。

(四)岗位现场教学

例如,在完成“角色概念设计”的项目教学中,我们按需要会组织学生在校外参观企业角色设计的工作环境与方式,围绕角色概念设计的各个环节,与不同类型的生产企业技术高层一起,结合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企业制作要求对学生进行实地教学,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了企业文化、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通过现场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概念设计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五)考核方式

该课程是考察课,我们遵循高校教学规律结合社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重点突出教学过程的创意设计。严格要求将学生作业的过程记录,通过作业过程记录反映学生创意理念和设计方法的掌握情况,重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引导,实行学习项目阶段评分,综合考查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

总评成绩由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最后整套角色设定册的分数组成,各占50%。内容包括四个主要角色的设定、结构概念草图的绘制、三视图、表情设计图、动作设计图、色稿、版式编排等。要求:1.剧情及人物性格分析明确、角色体态特征明确;2.人物角色设定草图,结构比例明确合理,设计具有原创性、趣味性,个性化特征明显;3.人物角色设定成稿,线稿、三视图、头部表情图、肢体表情图、角色比例图完整;4.人物设定的标准应用版式合理,画面安排美观。

此外,课程组的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已于2011年正式开设角色概念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多媒体网络课件、授课教案、习题与模拟题、作品图片、视频资料等。教学网站建有师生交流园地,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和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使学生把课堂教学与课余网络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提供给学生更加宽松的课程学习环境。网络教学给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的新窗口,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

专业教师收集各类网络资源,以专业班级QQ群为载体,拓展交流平台,就专业学习安排、信息资料收集、作品点评进行了深度沟通。下一步工作交流将逐步向学院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转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结语

上述教学探究与实践,笔者在角色概念设计的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拓展了设计教学的领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以探讨适合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动画角色造型类课程的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四达.迪士尼动画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孙豪.高校动画项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17).

篇7

关键词:微课教学方法;职业院校;商务英语教学;效果;提升

引言:职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一直是热门专业,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化,商务英语越来越有市场,而商务英语人才更加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才。因此,职业院校近年来也大力发展该项专业的素质培养能力,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也更加重视。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职业院校在教学方面引入了相对先进的技术,并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紧跟新课标的发展方向。引入微课的教学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职业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效果。

一、微课教学方法的概念作用分析

(一)微课教学方法的概念分析。微课教学方法,从其广义的概念上理解,实际上就是利用视频多媒体,将教师在课堂内外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以及疑点等进行汇总与总结,并且能够将精彩的教学环节进行视频分享,从而实现新式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近年来,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让教育改革在教育形式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教育模式开始应用到教学课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原有的教学效率。微课教学方法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利用良好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将重点内容和精彩内容进行汇总,从而以视频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们,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效率。

(二)微课教学方法的作用分析。第一,极大限度的节省了教学的板书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讲授空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板书的时间会占据很多,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抄写上,而占用了讲授的时间,从而造成了传统教学授课效率低的问题。而利用微课教学方法,其第一作用就是能够将教学时间的效率大大提升,从而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授课,并针对问题进行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第二,微课教学方法可以实现重点的问题讲解;微课教学方法中,会将重点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授。这是非常有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利用视频中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有针对的进行学习。在不懂的地方,教师可以随时进行视频的暂停,然后进行针对性讲解。因此,微课教学方法重点是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方向性。

二、微课教学方法在职业院校商务英语在教学中的应用

以上通过对微课教学方法的概念和作用进行分析,那么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微课教学方法有着怎样的应用呢?下面就重点探讨微课教学方法在职业院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商务英语教学课堂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微课教学的方法,这可以让商务英语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丰富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们有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让教学效果有所提升。因此,将商务英语的教学内容进行为微课授课方式,尤其是重点内容部分,学生们会有方向的进行学习。其次,微课教学方法,可以将教师的优质内容进行汇总,从而实现精华教学。传统教学的方法中,并没有精华教学这样的概念,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课堂过于在乎对于知识的传输,而不是传授。学生们学习的效果往往不佳,而且教师进行教学也显得困难。但是,采用微课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将教师的精彩教学内容进行授课,那么学生们会更加愿意去学习。本着对教师的崇拜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吸引,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范围。当然,精彩内容教师还可以进行边讲解边传授,实现了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最后,因为职业院校的教学环境相对比较宽泛,没有全日制高校的教学生源以及教学资源。因此,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采用微课教学方式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可以让职业院校的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想对较低的学习门槛,更是让学生们能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因此,在职业院校有效而合理的利用微课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课程中,能够在教学氛围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方向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提高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方针,为社会培养更可靠的商务英语人才。

三、微课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的提升

首先,教学课堂的氛围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商务英语相比普通英语教学更加酸涩难懂,因此如果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必然不足,而且厌学情绪相对较高。尤其是职业院校中,学生们的成绩良莠不齐,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是很大,造成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学习商务英语的兴趣不足。而利用微课教学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视频教学的模式,将教学内容以影像的方式展示,从而给学生们强大的视觉冲击,进而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行。其次,微课教学方法能够更加集中解决重点疑点以及难点问题,从而让教学更加具有侧重化以及方向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于商务英语的教学更加注重对于专有单词的记忆以及交流方面的方法。但是,通过教师口述的方式进行讲解,完全无法展现教学的重点。而微课教学方法,将商务英语中最为重点的教学内容进行视频展示,并且能够将教师在教学内外的教学方法以及知识点的讲解,都能够汇聚在视频教学的内容中,从而能够进行针对性以及侧重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升学生们对于重点把握,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学习的主攻方向。学习有了目标,那么商务英语的学习就不会那么困难了。因此,对于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教学方法的另外提升效果就体现在对于教学的重点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提升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将难懂的内容简易化,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最后,微课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非常显著;微课教学方法重点是能够将教学内容以视频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们,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当然更加希望能够利用先进而丰富的教学方式进行。微课教学方法中,会将教学内容中精彩的部分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由于视频的冲击能力更加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容易去理解。再者,商务英语的教学范围通过微课教学方法必将得到更好的改善。视频展示中,用来体现更多商务英语趣味性的内容,在同样的一节授课中,加入微课教学方法,就可以让原本相对枯燥的学习环境变得丰富起来。在兴趣以及方向和教学内容的多方向改善的情况下,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

结语:本文通过对微课教学方法的概念以及作用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了其在职业院校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微课教学方法是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下,提出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利用视频教学的优势,将教学的重点疑点难点等都集中在一起进行授课,并且采用视频的教学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视觉冲击力。此外,对于职业院校商务英语教学而言,其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有效而合理的利用微课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商务英语教学的课程中,从而在教学氛围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方向等多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提高商务英语教学的质量,培养更高质量的商务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建构主义;微课;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创新,高校的教学模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传统的纸质资源和简单的PPT授课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模式正在形成。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建构了新的学习价值观。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微课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源于认知发展理论,主要阐述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包括概念的形成、学习的发生、意义的建构、学习环境的创造等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作为教育的指导者和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强调学习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教育活动的认知主体应是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建构新的学习理念,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学生通过知识的加工处理、知识意义的建构来获得知识,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书本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具体情境建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增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因而微课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意义的重要资源。

二、微课的研究现状

微课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国外已经形成先进的微课教学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较早提出了微型课程;新加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平台,以帮助教师进行微视频设计;英国则在电视频道以节目形式播放教学视频。而真正首次提出微课概念的是美国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他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造了“一分钟微视频”课程。国外对微课的研究包括微课的概念、微课的设计、微课的应用以及微课模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相比国外,微课在我国出现较晚,胡铁生[1]首次提出了“微课”的概念。目前微课在我国中小学和高职院校应用比较多,本科院校正在逐渐推广。我国对微课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微课的定义、特征、微课设计、发展策略及发展前景几个方面。范福兰等[2]探索了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教学模式。焦建利[3]认为微课的目标是阐释某一知识点,张一春[4]认为微课具有十大特点,刘明卓等[5]从顶层设计的视角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设计模型。余剑波等[6]提出了微课程的点链圈(PLC)模型,丰富和拓展了课程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黄建军等[7]提出应构建微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胡铁生等[3]将我国微课的发展分为微课资源构成、微课教学活动、微型视频课程建设三个主要阶段。国内外学者对微课的研究为我国本科院校微课的开发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微课与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关系

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开展得如火如荼,本科院校也已启动微课作为混合教学模式,微课可促进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1.丰富本科院校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资源更新较慢。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以网络视频为主的微课教学能更好地适应本科院校教学的需求,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课借助动画、音频和图表等工具,制作声色图文并茂的视频吸引本科生自主学习。微课视频可作为在线学习的资源,也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微课资源针对性强,能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得到培养。

2.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科教育一直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师教得少一点,学生学得多一点。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在一堂45分钟的课上,教师不停地讲,学生被动接受,导致教师累,学生也累,但学生的注意力只能连续集中10 分钟左右,因此,教学效果很差,学生学不到东西。而微课时长一般在8-10分钟,学生可以利用移动设备随时学习。学生可在课前观看微课视频进行思考,带着问题听课。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作为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兴趣。由于微课视频可以反复播放,学生还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进行课后复习,强化巩固知识。微课让学生的学习变得灵活自主,满足多样化的个性学习需求。

3.主题明确,凸显教学情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但学生仍把握不准。微课主题明确,聚焦于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重点、难点、疑点或某个教学环节,针对性强。微课教学情境多姿多彩,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仿真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本科院校微课教学改革策略

微课教学的本质是为学生学习服务。虽然近几年我国教育部门和高校大力推广微课和反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但目前本科院校微课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仍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还不能接受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没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很好地应用微课教学。也有一部分教师虽接受微课理念,也开始利用微课教学,但在设计微课时,选题过大,主题不突出,内容缺乏系统性,没有师生间的互动,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科院校需要囊韵录父龇矫行微课教学的改革。

1.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宗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能力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宗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制定精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目标明确,才能真正培养高水平的、适合企业岗位需要的本科人才。课程的开发、教学内容的制定都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本科院校运用微课教学时,应充分了解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综合素质人才。本科院校的微课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业务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

2.教育行政部门政策引导,构建科学的微课评价体系

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本科院校也积极倡导“微课”教学。一些高校的教学质量监督部门把网络课程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由专人负责,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培训,目的是尽快建设微课资源,实施混合教学模式。但由于一些本科院校还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微课技术标准,导致微课教学开展并不顺利,教师对微课教学积极性不高。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科学的微课制作规范,构建微课评价体系,包括对微课视频的质量、媒体格式、网络平台、教学环境、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力争建设高质量的“微课”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3.优化微课设计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设计新颖的微课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微课设计包括合理的选题、教学过程的设计、情境化的创设等方面。各高校要正确运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和信息化教学新要求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资源和实施教学过程。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微课,将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融入到微课中。微课的设计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选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与任务匹配,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以提高学习效果。

4.构建网络课程平台

微课建设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微课的应用需要平台,网络平台建设是实现微课的有力保障。因此,各个本科院校应构建网络课程平台,方便制作上传微课,便于教师和学生交流。网络课程平台应包括课程的介绍、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在线答疑、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教学资源。碎片化的微课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为混合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不同微课的有序发展和优化完善,可逐渐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使之达到更高的知识水平。微课网络平台的管理也很重要,要避免盲目上微课,造成资源的浪费,要让网络平台处于实时更新中。

灵活便捷的微课教学模式很符合本科院校教育创新的需要。但微课也给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对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提出了挑战。因此,本科院校需要加强微课的建设与开发,把教师的微课建设与学生的微课学习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的整体规划。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范福兰,张屹,白清玉,林利.基于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6):24-28.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4]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 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5]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 127-131.

[6]余剑波,王陆.微课程设计的点链圈(PLC)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3(5):32-37.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教学理念发展引发课程的改革。近些年,创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尤其随着科技的进步,微课作为颠覆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是粉墨出场,给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打开了教育的新世界。本文笔者旨在界定微课教学的概念、阐述其特点的基础上,探析微课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微课的英语教学实践提供参考的价值。

二、微课教学的概念及教学特点分析

1.“微课堂”概念。“微课堂”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 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堂”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 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教学“小环境”。

2.“微课”的教学特点。(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时长一般为5―8 分钟。(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堂”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学活动。(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 rmvb、wmv、flv 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课件等辅助资源。

三、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首先,物质、技术的可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已经毫无疑问的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影响并为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着便利,带来变革。同时,高校作为我们高等教育的载体,在多媒体设备的配备上相对完备,为微课的可行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教师、学科的需求性。英语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听、说能力的培养强调情境性学习。微课的视频教学可以很好的满足和实现情境性教学。同时,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英语教学者表示由于理论课讲解的可行性、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以及考核方式以背书考试和论文考察的枯燥性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他们也想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最后,学生的适应性。目前,高校的学生几乎都是90后,90后是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思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熟悉新技术、崇尚新文化、喜欢创新,传统课堂教一味地说课学习对于他们已经不再是最有吸引力的课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更多尝试和引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实现英语教学目标。

2.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首先,微课设计要和教学目标一致。在设计高校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明确并围绕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范围的学习目标和原则展开,有计划、有目标的设置微课主题和内容。其次,注意微课教学方法多样性。第一,运用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在微课教学中,应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90后的高校学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思维活跃,创新性强,有个性,有想法,在英语微课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在教学视频录制中,可以由学生自行设定课程主题、设置录制内容、完成视频剪辑、自己上课授课的形式增强教学的参与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第二,制定与微课教学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和学习计划。传统的课文解说、单词听写、背书考试、论文考核已不再适应微课教学的考核,应尝试各多种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适当的改变学习的计划和步骤。最后,应做好答疑工作。在微课的视频学习中,课程要求的学习内容都已传达,但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运用,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应更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进行答疑。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与学生展开学习互动,在线为学生答疑,将微课从课堂延伸至课下,既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也可以增强知识的传播的广度,解决学生的类似疑问。

四、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的注意事项

1.恰当学习激励。在英语的学习上,学生存在一定的被动心态,认为过了高考之后便无需再学习英语,学习英语的自觉性较低。因此,在微课的英语教学中可以设置相关的奖励,增加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2.做到真正创新。在微课教学中,应尝试更具互动性、个性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不能仅仅录制上课的内容。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教学中应设置更多打破常规、创新的教学方式,如让学生参与情境教学录制等。

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课;导入;应用;建议

数学是众多学科教学的基础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尤其是高中数学课程,多种公式以及图形的计算与推导等较为复杂,而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也多是由于其逻辑思维能力的限制。为改善这一状况,相关学者认为将微课导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有助于简化数学课程的复杂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不同板块的学习内容,进而提升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本文将对高中数学微课导入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并分析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导入微课的实际操作,最后提出推动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建议。

一、微课概述

微课从广泛意义上来讲是一种微型教学工具,具体所指向的是应用多种信息技术。根据认知规律,其呈现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过程以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主要呈现方式是视频,因此,教学视频属于微课的核心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涵盖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复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众多功能模块。这些结构经由数字化与信息化形成一个微型的教学环境,这种环境便是微课。但由于微课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工具,教师普遍都没有接触过,因此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呈现出诸多的问题。

微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教学时间短。微课所呈现的是视频教学,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课程的时间段,而最长的时间也不会超过10分钟,因此,比照课堂教学的45分钟来说,微课的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其二,教学内容少。微课教学过程中课程问题较为集中,且重点突出。因此,比照课堂教学中所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而言,微课教学内容更为简练。其三,趣味性与创新性强。微课教学内容较少,因此,人人都能够成为课程的开创者,其核心目的是将教学内容与目标以及手段进行紧密结合。就这一点来看,课程的建设者必然会结合自己所熟悉的且有兴趣的问题进行课程安排。其四,针对性强。微课在短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与者能够及时听到他人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调整依据,设置更为有针对性的课程,因此,对比传统课堂教学,微课针对性更强。

二、高中数学课程导入微课的价值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导入微课的诉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数学是一门相对复杂的学科,涉及众多的概念,而为了使数学课堂的呈现方式更为简练,表达更为完美,编者在进行教材编写时隐去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导致学生较难在短时间内学习与真正地理解这些概念。其次,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考为学生带来了强大的压力,多数教师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展开题海战术,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接给出概念的方式,导致学生不能够真正地理解概念,而运用时容易出现错误,长久发展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现与创新能力,甚至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

微课导入到高中数学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就教师方面而言,微课导入能够改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能够在课程开始前经由微课进行相关概念的了解,便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就学生而言,微课这种以微视频为渠道的呈现方式,丰富了教学形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1]。

三、关于高中数学微课的导入问题分析

(一)导入原则分析

为适应移动化以及碎片化的学习,微课导入需要满足四个设计原则。第一,时间设计原则。微课的最佳时间应该控制在5-8分钟,最长限定在10分钟之内,避免学生的注意力分散,降低学习积极性。第二,目标设计原则。微课导入并非将数学概念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展开探索,因此,课程目标的设计是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第三,内容设计原则。内容的设计需要具备针对性与趣味性,在充分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安排学习内容。第四,微视频设计原则。微视频是微课的主要呈现方式,微视频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为此,教师需要充分关注这一主体[2]。

(二)导入可行性分析

微课的教学时长较短,不会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学生的接受性较强。与传统课堂教学对比,微视频的预习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而预习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使得预习更具有针对性。就高中走读学生而言,教师能够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至学生公共平台中,学生能够在任意时间进行下载观看;针对住宿学生而言,教师能够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进行课件播放,可操作性较强,也就是说微课教学适用于所有学生[3]。另外,微课是传统教育模式向信息化方向转变过程中的一个产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育属性,因此,微课导入具备了先天的可行性条件。而微课导入的制作与传播较为简单,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在短时间内予以掌握,并熟练操作,其操作便捷性也进一步增强了微课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三)微课导入的教学策略分析

微课导入为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策略,实现了数学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微课导入教学策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对相关数学高年级的教学材料进行收集与整理,这些资料需要结合微课导入应用目标进行选择。第二,根据教学设计,制作微课,制作微课的过程较为简单,仅需要在平台中根据指导步骤顺序操作即可。第三,呈现微课,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至公共媒体平台中,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同时也可以制作阶段性测试的微课,学生能够随时检测自己的阶段性学效果[4]。

四、微课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思维课程,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若学生不能够做出充分的空间想象,则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数学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尤其是在几何课程教学中,这种问题最为常见[5]。例如,空间几何图形的课程讲授中,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在黑板上画出空间几何图形的直观图,多数学生都难于在短时间内发现一些隐性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几何概念理解的偏差,教师进行指导的难度会加大。而应用微课导入则能够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利用三维立体几何面板制作微课,展示旋转运动,使学生在立体与动态的观察过程中理解空间几何图形的各种原理。由此,学生能够很容易地理解与掌握数学内容,进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6]。

五、推动微课在高中数学课堂应用的可行性建议

(一)强化教师微课制作水平

为更有效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导入,首先需要做到的便是提升教师的微课制作能力。具体实战中,教师可运用自主学习或参与团队学习等方式,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微课制作培训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微课制作水平,如此能够更为娴熟地应用微课导入。另外,教师需要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借鉴彼此的课件制作优势,弥补自身制作的不足,由此,实现微课制作的不断完善[7]。

(二)增强学生对微课教学方式的认知

微课的应用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应用,同时也不能够脱离学生的支持。只有保证学生对微课的认可,教师才能够切实地运用微课导入这种授课方式。例如,函数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选择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实例或实际画面,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经由与现实的连接,促使数学问题得到更为清晰的解答。基于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微课导入这种教学方式的有利价值,提升学生对微课的认知以及兴趣,从而使其更为自主地参与到微课教学过程中。

(三)完善微课制作所需各项设备

微课是经由多种信息技术所实现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微课导入应用过程中自然不能够缺少相关的设备。基于此,学校方面应该提升对微课应用的关注,加大对微课教学模式引入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的相关教学设备,为微课的制作与应用提供硬件基础保障。只有如此才能够促进高中数学微课形式科学的使用,并提升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六、结论

综合上文所述,高中数学是一门相对复杂的课程,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会面临较多的困难。基于微课导入的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针对性强等优势,将微课教学形式引入到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具备了可行性条件,微课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些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微课导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强化教师微课制作水平,增强学生对微课教学方式的认知,完善微课制作所需各项设备。

【参考文献】

[1]马旭花.谈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西部素|教育,2016,2(23):286.

[2]王春娥.高中历史微课的制作与使用研究[J].西部皮革,2016,38(18):190-191.

[3]郝甜.浅议微课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结合[J].科技视界,2016(13):67-72.

[4]袁慧.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6(10):44.

[5]何超,周玮.高中化学微课教学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5(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