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篇1

    一、总则

    教育教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实践和实施。教育教学管理必须坚持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全面管理的原则。

    教育教学工作系统中的每一成员都要参加管理,也要接受管理;创造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在管理之中。

    2、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化原则。

    教育和教学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质量要求,做到工作制度化,程序规范化,质量指标化。

    3、程序化管理原则。

    系统上坚持校长——主任——教研组——备课组(含班主任)——教师各自为一独立单元又逐级负责。每个层级的工作中都要坚持:计划——实施——检查——验收的基本程序。

    4、及时总结经验处理教育教学事故的原则。

    对经验要实事求是,及时善于总结;对教育教学事故要查明原因,及时补救,追究责任。

    二、层级责任制度

    1、校长:领导教育教学管理的全面工作。学期初下达年级和学科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质量指标,并提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措施。期中、期末主持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会。在行政管理上直接对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2、教导处:教导主任对校长负责并协助校长领导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组织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负责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政教处:督促检查班主任工作及德育工作情况,创新思维,勇于探索,改进工作在行政管理上对校长负责。

    教务处:认真完成主任交办的各项工作,积极建议,开拓创新,勤奋工作。编辑有关资料及填写成绩报告单。

    3、教研(年级)组长:

    督促指导本学科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按照教育教学发展需要和学校的阶段科研目标,制定学期(或学年)工作计划,活动的具体办法并组织实施,组织单元质量验收,检查单元教学措施执行情况并负责向主任报告,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开展科研工作,指导、收集、整理阶段性科研资料,做好书面总结。年级组长根据学校要求制定年级组工作计划并认真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年级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具体方案。

    4、班主任:负责本班全部德育、学习管理工作。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并认真实施。学习钻研教育教学,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学习,协调本班任课教师的教学辅导,填写班级成绩汇总报告单。

    5、任课教师:必须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关心所教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严禁体罚和变向体罚学生。及时向班主任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缺陷,接受能力,努力做到分类指导。填写本科成绩报告单,做好试题、试卷分析。

    三、教学工作制度

    1、备课制:每个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依纲据本写出详略得当的教案。对青年教师和业务能力较低的教师要求必须写详案,教案必须有章节课题、教学目标和要求(包括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课堂类型、课时安排、教具准备(包括板书设计)、教学重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等)、教学步骤(包括教学方法、复习巩固、作业要求、效果检查)。教案必须带入课堂指导教学,对无教案上课,教案草草了事或只照抄其它教案,严重脱离实际者,视为未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2、上课制:

    (1) 按时上课,按所排课表上课。上课实行"十不准":不准无教案上课,不准私自调课,不准坐着上课,不准在课堂上抽烟喝水,不准随意出入教室,不准拖堂,不准把学生撵出课堂或罚站,不准带小孩进入课堂,不准衣冠不整穿拖鞋上课,不准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2) 教学中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明确,突出重点,讲授正确明白,尽量规范熟练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双基”落实,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学组织严密,课堂密度适中,时间分配合理,教态教风端正,语言规范,板书科学、合理、工整。

    3、作业批改制度:布置作业量合理,不搞过多单调重复的练习。作业批改及时认真,不欠学生“帐”。作文批改要有眉批、段批、总批,批语要能实事求是地总结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4、辅导学生制:本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认真辅导,辅导中不越俎代庖,不歧视差生。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学质量 质量管理

一、前言

近年来,独立学院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办学的体系也不够完善、教学的管理尚不成熟,许多独立学院在教学质量方面还难以得到有效保证。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也影响到了社会各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及认同。因此,如何提高我国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促进其不断健康发展。

二、加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相关部门加强对独立学院的监督、指导及管理,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有利于保障独立学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独立学院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监控,不断建立和完善具有特色化的教学管理质量发展机制,对自身的办学行为进行规范,才能与社会的发展形势相适应,才能不断改善自身的生存空间,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2、有利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目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对独立学院进行教学评估的明确标准,母体院校对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方面也缺乏监控。加上其创办的时间有限,对教育质量的管理方面也缺乏实践经验及理性方面的思考,大部分的独立学院在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评估等方面都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3、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保障教学质量、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人才应当是独立学院的首要教学目标。但某些独立学院还缺乏对着方面的重视,许多方面的决策都受到营利思想的影响。过分的注重规模效益,盲目的扩大招生,而缺乏对人才的实质性培养,在不利于学校健康发展的同时,也给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造成一定的阻碍。而加强对教学质量方面的管理,可以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三、加强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独立学院也要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对自身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学校定位等进行调整和进一步明确。其教学理念要与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对传统中比较落后的教学理念进行革新,摒弃以往的重知识、轻实践的观念,注重对学生的自学、创新、实践等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将符合自身的质量观进行确定,依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对自身的发展方向、定位进行确立,并树立好正确的办学理念,以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良好、专业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的独立学院师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这与学院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独立学院可以引进某些外校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同时培养一些具有本院特色的专门学科梯队教师队伍,还可以向母体院校聘任一些高水平、经验丰富的教授,或着是让某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企业人员及社会名流担任学院学科的领头人,努力构造独立学院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体系。

3、对教学设施进行完善

要保证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也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拥有一定的教学物质条件,因此必须对基本的教学设施进行完善。如加大对计算机机房、基础实验室、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电路实验室、实践中心、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等方面的投入,具备优良的硬件条件,也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重要保障。

4、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的展开教学,使教学向管理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以确保教学活动秩序的有效运行。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可以对其他高校的先进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借鉴,同时结合本院的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

5、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

要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对教育教学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这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各独立学院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的基本需求,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监控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在该监控体系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教学质量的监控系统通常由听课、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反馈及教学检查等制度构成,以实现对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的全面监控。其次,实现全程考评,学期开始进行接受度初步的考评;期末进行满意度及接受度的考评;而还有一种考评贯穿整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在每单次的考评之后便要进行听课,对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改。再则,建立一个信息多渠道的反馈系统,搭建一个信息化的反馈平台,及时对教学中存在的的问题进行发现和调整。通过任课老师学生评价表、听课制度、领导信箱、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等,对教学质量的好坏进行监督,对一些有效的教学信息加以反馈。最后,还可以实现多层次的全面监控,这就需要母体学校、学院院领、全院学生的共同努力,母体高校可以委派专门人员对独立学院的教学环节进行监控和指导;学院领导需要深入到第一线对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而全院学生需要对课堂、实践、教学条件、教师素质等进行监控,及时对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谢旭光.多元化办学模式下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保障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5

篇3

一、制定落实制度体系,规范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意识形态管理机制。学校要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根据“职责清晰,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守土有责”思路,认真执行“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确保意识形态管理环环相扣、不留死角。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学校领导担任机构主要负责人的意识形态管理工作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处理相关工作。    

二、是以务求实效为目标,完善意识形态管理措施。       

通过“控制场地”方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课外活动场所、报告会、讲座”管理操作流程。一是严格审批程序和环节。从申报到审批的各个程序均责任到人,可追溯倒查人性化的管理既活跃了学术活动,又实现了对意识形态的有效管理。以提升素质为抓手,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水平。不断丰富和创新理论武装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政治学习不断强调意识形态管理的重要性,周密部署相关工作。    

三、以队伍和学科建设为重点,切实把控课堂阵地      在教育教学环节,坚持正确导向。

坚持“教学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通过《教学工作规程》明确规定教师应有的政治素质,根据“授课条件”、“任课资格”、“德育要求”和“教学评估”等要求,结合学生评教和督导制度等,及时发现、反馈和解决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管理,以积极健康内容占领课堂主阵地。   

篇4

在籍学生每学期必须按学校规定的教学课程安排到校参加面授辅导或网上学习,不得无故请假,因故确需请假者需持乡镇中心学校签署意见的证明方可请假。未经请假无故不参加面授辅导或网上学习者,作旷课论处,每学期旷课超对面授时间×××,将不得参加本学期结业考试并通报全县。

二、学期注册:

在籍学生每学期必须按学校规定的日期履行报到、缴费、注册手续,远程教育学员第一学期入学时必须在三级(中央电大、省、市电大)网站上进行实名注册。因故不能如期履行者,必须办理请假手续,未经请假逾期二周不注册的学员,将不安排本学期结业考试。

三、自主学习:

电大远程教育实行“一网双学”的主导型教学模式。“一网双学”教学模式的涵义为:“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目标,以网络教学系统为支撑(一网),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辅导教学相结合(双学),形成一种基于网络为基础的远程开放教学模式”。根据这一教学模式,以学员任职单位为基础建立自学小组,每个自学小组每学期开展自学活动不得少于×××次,并做到有活动计划,有活动时间安排,有活动内容,有活动记载。

四、形成性考核成绩评定:

在籍学生每门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员每门课程必须上网学习4-6小时,完成×××次形成性作业,参加面授辅导或网上学习出勤率达到×××,形成性考核成绩方可及格。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本学期结业考试。

五、奖励和处分:

凡自觉遵守纪律,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学习,成绩优良,给予表彰并向任职单位通报。

凡违学校纪律,经常无故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处分并通报任职单位;因旷课太多,造成二分之一以上课程结业考试不及格,县教育局将取消其学费补肋并通报全县。

六、毕业、结业:

篇5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近日,拜读黄牧航先生的文章,对文中“如果有人对你说,历史教育非常重要,你可能会嗤之以鼻;如果有人对你说,历史教育应该取消,你可能会觉得有点不妥;如果再有人问你,历史教育存在的理由是什么呢?你恐怕不一定能够说出个所以然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却必须回答,因为他涉及中学历史课程目标的设置问题,通俗说来,就是为什么非得在中学里开设‘历史’这一门课的问题”这段话感受颇深。新的《历史课标》在其课程目标中首次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维课程目标之一独立地提了出来,并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定位为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情感为中心、以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说,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一门全新的目标,容易产生不同看法和见解。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也是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建构价值观的过程。

一、利用学生的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寻找兴奋点,使其“活”起来

其实,历史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它就如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一样,里面蕴藏着无限的生机和乐趣。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也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我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愿意思索,在浓厚参与兴趣的驱动下学习,是学校历史教育和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策略之一,同时也是进一步促使教育和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石。

1.从组织、导入新课开始,激起学生兴奋点

在新课导入形式上,我觉得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简单化或陈述式的言语来进行导入的形式,而应多借助些故事轶闻、影像图片、热播影视、经典名著等新异的导入形式,把学生吸引到当前的教学主题上,起到“热身”作用(激趣)。如在讲授《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人民版)一课时,就以2008年我国的夏季奥运会为生发点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训练内容的感染力

有时候历史课的某些教学内容确实存在比较枯燥、抽象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采用多种辅助手段使内容“活”起来。例如我在讲授必修二专题五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新航路开辟”时,就剪辑了一段《大国崛起》的片断,使教学效果改善不少。这样“用鲜活的人物、感人的事迹来熏陶人、感染人、启迪人,这种做法注重学生的体念、感悟、个性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改变单纯说教的做法”,既可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不足,又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二、重视参与及过程

学生通过“提高兴趣”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历史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但教师需要进一步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深入性,重视其参与过程。

1.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融进来

教师应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这里尤其需要提倡的就是研究性学习法,以培养学生独立的分析能力、合作意识和创造精神,在问题解决中获得自信,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体验与获得。

2.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差异,做到内容、形式和难易程度适宜

教材重点、难点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需要教师充分地了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历史教师要有健全良好的人格,这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前提”。同样,教师是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否实事求是地对待重、难点和由此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在有意无意的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不单是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得,同样也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促其尽快迁移和内化

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必须依赖和借助受教育者的主观体验,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学生自己的参与、体验和感受。

1.教师要重视并将参与、体验作为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受。只有体验才能使教师的“言传”转变为学生的“意会”,才能使学生将历史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迁移和内化。

2.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新课改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强调了教师引导的重要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与否。如在讲授“新航路开辟”相关内容时,除了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外,同时设问:相信地圆学说的航海家都有谁,先后穿越了哪几个大洋,其他三个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如何等。

当然,最后还要将学生的体验升华、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感受和体验,同时还要强调由单纯的感受与体验上升、内化为学生对自己原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领悟、反思和重新建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历史教学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之一,也是一个有别于传统历史教学的全新教学目标,其目标的完成关系到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尽快调整、尽快适应,甚至尽快创新,让学生感受到全面的浸润,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黄牧航从中学历史课程的定位看历史科高考命题的走向.历史学习,2008,(3).

[2]冒兵.情意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历史教学问题,2005,(1).

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 5S管理 零距离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315-01

一、背景

2010年5月,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0)8号],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校企共建的原则,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加强学校环境建设,使之成为职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学习场所。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从九十年代中期至今,中国教育发展风起云涌,高等教育高速度地跨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压力和冲击。中职学校由于生源变化带来了教育难度和管理成本大幅度提高等问题,使各中职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和竞争压力。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中职学校只有通过自身改造建设,将自身做大做强,不断加强管理,为企业输送优质的毕业生,提升学校品牌,才能提升竞争力,抓住机遇,赢得发展。在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推行5S管理运作,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提升学校品牌、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着力点。

二、概念

所谓5S,是指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主要是物的要素)所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提高素养的活动。由于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这5个词在日语的罗马拼音中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为5S。5S可以说是教育、启发、养成良好“工作习惯”。以获得高品质工作环境、工作成果的最有效的方法。

5S的定义,不是个别独立,而是彼此互相关联,缺一不可。整理、整顿、清扫是进行日常5S活动的具体内容;清洁则是对整理、整顿、清扫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以便能够使整理、整顿、清扫工作得以持续开展,保持好的整理、整顿、清扫水平;素养则是要求员工建立自律精神,养成自觉进行5S活动的良好习惯。

根据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有的公司在推行5S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Safety)一项,形成“6S”,也有的企业加上节约(Save)、习惯化(Shiukanka)、服务(Service)及坚持(Shikoku),形成“10S”,其内容隐含了ISO 9001,ISO 14001和OSAHS 18001的范畴,国内不少企业在推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导入5S管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谓“6S”、“10S”都是从“5S”里延伸出来的。

三、意义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其培养的学生必须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要能够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这就决定了中职教育必须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和融合,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

中职教育具有的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学生一毕业就要上岗、工作,但从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因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最终离开企业。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方面,更多的是不适应企业文化导致的心理差异、文化差异、习惯差异、经验不足等带来的“不适应”。产生这种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校学习的是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管理文化和经济文化,两种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在校学习时的情景与进入企业后的情景形成巨大的反差。

为了有效应对这种普遍存在于中职毕业生当中的“不适应”现象,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依托企业,面向企业基层,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定位,站在企业的视角,将企业文化融合进校园教育,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使中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实用的技能,从而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从学校角度而言,实现了学生零过度就业。中职教育的根本特征决定了就业工作在整个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业就是中职学校的立校之本。学校的学生在毕业大都在企业一线工作,毕业生不仅技能素质高,而且能较快适应企业文化,造就坚实的发展基础,实现了学生零过度就业。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可以稳定、有计划地得到自身所需要的人才。刚出校门的中职学生在缺乏对企业文化足够理解和认同的背景下,往往难以迅速适应企业化的管理,找不准自己的定位,跳槽频繁。融合企业文化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动手能力、企业业文化适用性得到了明显地提高,省却了岗前对新员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并且新员工更容易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四、切入点

1、开设5S管理方面的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企业化教育与管理,在制度文化层面实现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上课即上岗,上课即能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毕业后即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缩短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期。

2、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管理制度与要求。

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让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老师们回校后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氛围,熟悉企业的环境,了解企业对员工、对岗位的要求,寻求自己与企业员工的差距。

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的教育,让学生多了解企业的情况和要求;聘请企业一线高级技工来校指导学生实习训练,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掌握企业对员工基本素质、职业素养、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就置身于企业的发展和要求之中。

通过举办讲座、专题报告会、企业文化论坛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企业价值理念、品牌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相关内容的教育,定期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作专题讲座。

3、为了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实际要求,学校把“5S”企业管理制度运用到学校管理和教学之中,即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等操作流程,使学校形成一个既清洁、整齐的工作环境,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并把企业文化管理融合到了学校的管理制度之中,实现了人才培养制度上的创新。

4、学校通过融合企业文化实施订单培养,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首要和根本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在企业中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学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专业知识。

学校的教学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技能素质高,人才培养极具实用性,实现了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管理的磨炼,学生进入企业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要求,大大缩短了企业适应期,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确保了学生的优质就业,从而成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篇7

我国人口众多,社会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的状况下,造成了在校人数的急剧增多,而由于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让高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艰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化的原则将我们带人了,高校联系,合作办学的机制中,因为社会和学校的种种原因高校间也存在着,生源的竞争,所以造成了高校的合并现象,而且越来越多。但是这也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他将原本的管理机制变得混乱,因为其他高校人员的加人,原本存在的管理人员,面临着重复岗位的现象,岗位的竞争导致了,管理阶层之间的不和谐。将原本比较平衡的高校管理体制破坏掉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改革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他将要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清理合并后高校管理机制中的混乱。

改革的期盼是高校职员们所期盼的,这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由于现在的管理制度中人员的晋升,奖罚都极其的不清楚,改革也是为了这些工作在高校管理阶层,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当改革对学校晋升,奖罚明确制定后,管理人员之间的竞争激烈,让一些确实有真材实料的高效管理人员他们的工作激情更加的澎湃。那样管理阶层之间摸索的经验将更多更广。

二、职业定位与大学教育管理职员制度改革应该实行的策略

1统一思想和大力宣传来改变人们对教育制度的看法

从2000年以来,高等教育职员制度已经实行了13年了,虽然在一些地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全国看来,高等教育职员制度还需要进一步推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职员制度的认识还不够。因此,我们要加强高校师生对这一制度的认识,让高校师生懂得高等教育职员制度是一个国家级的符合国家要求的改革教育团。在改革高等教育职员制度的时候,要尽量汲取广泛专家人士、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让高等教育职员制度更加符合高校的发展,这样更具宣传性。

2制定法律法则,强化政策

在教育方面,我国目前已制定了《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但是这两个法则并没有起到强化高等教育职员制度的作用。第一,国家应该直接制定一个《高等教育职员法》,涉及职员的工资待遇、录用资格、权利义务、教育培训等规定,通过有效的法律法规强化人们对高等教育职员制度的认识;第二,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职业制度证书,严格提高职员招聘,这个职业证书制度必须要求每个教育职员都能够很轻松的圣人自己的岗位,从而获得职业的资格。

3建立科学体系,完善教育制度

在高等教育职员制度体系中,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原则执行,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兼顾公平,在招聘职员的时候,要做到公平竞争、公开招聘、严格审核,建立一项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体系。

三、总结

我国现在在大学教育职员制度方面不断的进步,为了加强对我国职员的要求,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文化的教育管理部队,在教育职员制度的改革下,建立了新型的现代大学制度,从而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由于大学管理人员开始弱势化、专业化,导致教育职员制度开始改革,如果教育制度的改革导致大学管理人员变得弱势化,就会让社会充满不公平感。

篇8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学校竞争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成立于1999年,是杭州师范大学所属的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立足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背景,结合近十年的独立学院办学经验,我们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根据这一办学理念,我们提出了厚基础、强能力的教学工作基本原则。厚基础体现在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与专业基础知识,为其今后的专业提升、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乃至终身学习提供坚实的保障;强能力体现在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与创新的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现代工具的应用能力。

我院自创办独立学院至今,一直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开展试点的基础上提出了“1.5+1.5+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一年半学学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类基础课程,夯实基础;后一年半学生可有条件地自主选择专业,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突出专业能力;最后一年为综合实践教学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综合考试、创业实践和部分学生的考研、考级、重修补考及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举办的毕业作品展和汇报演出等,增强综合能力。

自办学以来,我院一直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严格教学管理,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目前已经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主题多元、形式多样、有效的教学质量体系。

实行院、系、室三级教学管理

学院日常教学管理严格。学院已经建立了院、系、室三级教学管理制度,学院层面设立教学部,教学部是我院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任务是规划、统筹、协调与监控学生的教学工作。系层面设立文学系、经济管理系、理学系、电气信息系、艺术系、法学系、医学系、体育系等系,各系是我院具体实施教学管理工作的部门,主要任务是对系进行总体规划和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系以下再设立教研室,主要任务是根据各专业开展专业建设和教研室活动。通过院、系、室三级管理,使教学管理工作层面紧密结合、统筹兼顾,教学秩序有条不紊。

日常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学院定位在教学型本科院校,对课堂教学质量尤其重视。首先,我院对教学工作进行常规检查,每学期开学前后的教学准备工作检查和期中教学工作检查,实行集中检查与分散检查相结合的制度。在期中检查时,以专业为单位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收集意见,及时反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与相关教师的沟通,引起他们的警觉,使他们感觉到压力,促进教师改进自身的不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此外,通过设立学院教学督导组、系教学督导小组,建立健全教学督导制度,形成各级领导、专家、教研室、教师之间等多层次的教学督导体系,实行听课、查课与评课制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学流程的质量管理,严肃教学纪律,强化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全院上下形成一个全员关心教学、重视教学、支持教学、严格教学管理的良好氛围。

其次,以班为单位组建了学生教学信息员网络,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系分会,系分会负责联络各班信息员,使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真正建立起了课堂教学信息网,架起了沟通师生的桥梁,推动了教学相长。完善了学生日常评教体系,使教学能够真正立足学生实际,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本学期,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共收到教学信息反馈表4500余份,共解决、处理反馈信息1500余项,内容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及学院相关政策等方面,得到了教职工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对教学工作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推出学业警诫制度

为了使教学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我院对有关教学工作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学生学位授予、学分制、课程重修、课程辅修、教学工作考核、科研工作考核、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实习工作、考试管理、实验室管理、教室管理、图书借阅等等各项工作都明确作了规定,并把这些规章制度编印成册,下发各系,供师生参阅执行。这些规定的实施,对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规范教学工作行为,减少并杜绝教学工作中各种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针对“三本生”主观能动性不高,自主意识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的特点和少部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不浓、补考重修门数过多等现象,我院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精神,重新修订了《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学籍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了学业警诫制度。该制度规定:“非毕业年级学生在一学期中修得的学分数低于12学分的(特殊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学期学分数的下限决定),给予警诫;第二次出现的,给予退学警诫并降入下一级学习;第三次出现的,予以退学。毕业年级学生在前三学年(临床医学专业为前四学年)未修得学分数累计超过20学分的,给予退学警戒并降入下一年级学习;一年后未修得学分数累计仍超过20学分的,给予退学。”该制度对学业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进行“警戒”,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同时又显人性化,给予这些学生改进的机会。随着该制度的深入执行,将会对我院创建优良学风,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学习、实践、娱乐等多方面的关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学会自主学习并取得良好的成效。这项制度不仅在广大学生、家长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也受到了其他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网、各兄弟院校网站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门户网站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和转载,杭州电视台还对此制度的出台进行了专访。

完善第二课堂的建设

为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我院重视第二课堂教学,出台了《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第二课堂管理方法》,要求从2005级开始,各专业学生除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以外,须取得至少8学分的课外学分(其中学术讲座2学分必须取得)。对学生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考级考证、学科(技能)竞赛中积极参与并取得一定成绩的,都给予一定的课外学分奖励,以此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性实践活动。学院针对计算机、英语的考级、考证,开设专门辅导班,进行系统的第二课堂强化辅导,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相关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计算机、英语过级考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学院为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认知层次,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设立学术讲座专项基金,用于国内外专家、学者学术讲座的开支。

与此同时,各系均开展了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艺术系学生开展的一年一度的“挑战自我”与“挑战主持人”大赛以及“每月一演”,一个班一个月一台戏轮流转,充分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才华,激发了他们自信、向上、团结的精神;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办的学生画廊,学生作品“每月一展”,在本地高校中反响很大;电气信息系的课外上机训练、网页设计大赛;经济管理系的商业创业计划大赛、股票模拟交易比赛;理学系、电气信息系的数学建模辅导与竞赛;文学系的英文课本剧比赛等。“黑眼睛”文学社、漫画社、心理协会、计算机协会等也都纷纷成立起来。

我院通过实施第二课堂教学,一方面,深化了课堂知识,使学生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因为场所、时间、形式造成的局限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创造空间,使学生得到了各种实践锻炼,培养了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全面提高了我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水平。

加大投入、完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揭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实验和社会实践是我院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

1.加大投入,完善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从创办开始就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一直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实验室建设除了要加强资金投入外,更应该注重资源使用的效率。一方面,我们加强实验室人员的队伍建设,提升实验室人员的业务水平,明确分工、岗位职责,鼓励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参与相应实验课的指导,增加他们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另一方面,学院制定实施了《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课外实验、实践训练创造条件,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实验室开放采用预约制度,实现了实验室除正常教学、仪器维修以外,其余时间全面开放,对于训练学生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篇9

一、外籍教师学习我国有关法律规定,督促他们遵守我国法律规则。

二、要采取过硬的措施保证外教的生命财产安全,禁止可能对外籍教师正当权益

造成损害的言论及行为。

三、关注外教的活动,若发现其有违法可疑活动,及时向公安部门通报。

四、关注与外籍教师交往人员情况,一旦发现可疑情况,及时向外事公安部们通报。

五、禁止无关人员到外教宿舍留宿。

六、外籍教师旅游及在外留宿,需经学校批准。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教育管理 制度建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和教育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高等学校被赋予更为广泛的办学自,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在积极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自身制度建设时,充分利用有利的社会法治环境,最大限度地避免校

纪校规与国家法律冲突,实现依法治校与法治社会的和谐。

一、目前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不够。考察现有高校的学生管理规定,大多数内容是学校的管理权和学生应履行的义务,而学生应享有的权利却较少提及。权利、义务作为制度的核心内容和要素,贯穿于各领域、各环节、各部门制度的始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说学校与学生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那么学生就是弱势,就要明确学生的权利和学校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和谐,才能使制度良性运行。特别是高校为了严肃校纪、加强管理,在制定处罚性的规定时必须严格贯彻高等学校育人的宗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2、学生违纪处理的权限划分不清。高校对学生违纪进行处分的职能部门主要涉及学生处,有些高校处理学生申诉的部门也是学生处,这样就出现人员构成重叠和关系不顺的问题。教育部颁布的新《规定》第60条规定:“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应当由学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其中“学校负责人”一般指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般指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的负责人。在实践中学生申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往往与学生违纪处理委员会的构成人员重叠,部分人员“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影响了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职能的发挥,特别是监督职能难以实现。

3、学生违纪处理的救济渠道不畅。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寻求三种救济渠道:一是向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二是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三是向学校所在地的司法机关提讼。前两种属于行政救济,后一种属于司法救济。但是,在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常常基于种种原因和利益考虑,产生相互推诿和敷衍学生的现象,行政救济的效果不甚理想,而法院在受理此类案件的过程中也存畏难心理。虽然我国的《教育法》授予了学生相应的申诉权,新《规定》也提出:“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可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些具体问题,如涉及学位授予、考试舞弊等问题而提起的行政诉讼是否属于受案范围,各地法院对此还存在一定争议。

4、程序的设置与执行不尽合理。程序设置合理就应当做到有关教育管理机构、科研机构及学术评定机构在作出不利于学生决定时,如违纪学生处理、不承认其学历、不授予其学位、退学等决定时,要事先告之相对人,向相对人说明作出此决定的根据和理由,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并为相对人提供如果不服处理决定可以选择的救济途径,以保证作出的决定经得起检验。就违纪学生处理程序而言,至少应该包括调查、管辖、取证、听证、决定、公布、申诉、时效等程序,如果程序设置不合理,受教育者在学校中的“机会均等”就难以实现,其合法的“请求权”、正当的“选择权”、合理的“知情权”就难以得到保障。在执行程序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调查事实不清,草率作出决定,一些管理者本着“从严从快”的思想,在未彻底搞清事实、性质、情节和危害程度的情况下,草率作出处分决定。

(2)忽视取证程序和证据的收集使用。现有的违纪条例很少对有效证据的范围进行规定,包括造成事实的有关物证、证人证言、被侵害人签名的检举材料、违纪学生的检讨书、司法机关的裁定书、判决书等,给其后的违纪处理带来困难。特别是一些学校为了严肃考风、考纪,对“抓舞弊”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导致一些教师在执法上出现个人利益倾向。

(3)法治观念淡薄,不重视学生的申辩权。由于受传统的影响,在处分学生的过程中,学校普遍只注重管理者单方面的意志,不进行认真的调查取证,学生也没机会陈述事实和进行必要的申辩。即使学生有机会向有关部门说明问题,也会被一些管理者认为“态度不好”而受到更重的处罚。

(4)不考虑情节因素,导致处分失当。学生所犯错误的情节和性质与处分的程度相当,这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但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各打五十大板”的现象时有发生。

(5)忽视送达程序,不履行告知义务。学校在作出处分决定之后,不及时将处分决定书面送交被处分人,影响到处分决定产生相应的效力和申诉期限、诉讼时效的起算。

二、完善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1、法律优先原则。法律优先原则是法律优于行政权,实质是指行政权的行使受制于法律的约束,与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权、行政行为原则上是无效的、可撤销的。如1998年田永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指出:“学校依照国家的授权,有权制定校规、校纪,并有权对在校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和违纪处理,但是制定的校规、校纪和据此进行的教学管理和违纪处理,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必须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可见,遵循法律优先原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2、法律保留原则。法律保留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只有在取得法律授权的情况下,才能实施相应的行为,同时强调国家权力不能没有边界,必须保留社会自治组织的自治空间。就教育领域而言,对涉及学生基本权利方面,如改变学生身份的退学处置,立法机关应通过立法进行调整,适用法律保留原则;在其他方面,如学校的作息时间、教学安排、评优奖励制度、住宿管理规定等问题上,学校有权自行制定本校规则。

3、正当程序原则。教育部2005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5条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可见,正当程序不仅是法治理念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治校的基本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实际上是对人们行为任意性、选择性的限制和制约,只有程序正当,处理的结果才更靠近公正与公平,否则就可能会出现“为了结果而不择手段”的情况。

4、比例适度原则。比例适度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与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当行政目标的实现可能会对相对人权益造成不利影响时,应尽可能限制这种不利影响,使两者保持适度的比例,即行政权行使只能限于必要的限度以尽可能使相对人权益遭受的损害最小。如学校对违纪学生行使处分权时,应考虑育人目的与管理手段的适度比例,不能因小过而重罚、责过失衡,应注意保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体现高等学校的

人文关怀。

三、完善大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内容

1、修订现有规章制度。要依据国家法律和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时修订学校内部管理规定,坚持下位法以上位法为依据,学校管理规定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所有的法律、规章与宪法相统一的原则。同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确保学生应有的权利不受侵害,使学校的管理规定成为落实法治精神、体现法治理念的楷模。

2、规范学生听证制度。学生听证制度不仅包括处分违纪学生的听证,还要包括学校制定教育管理制度时的听证。处分违纪学生的听证,除涉及学生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公开举行,允许其他学生旁听,依法监督,接受教育,对于当事学生提出的申辩、质证及合理意见可以在处分决定采纳,促使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同时,学校作为教育者,在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时,习惯于从管理者角度出发,很少考虑学生的权利和要求,使得制度脱离实际,引起学生反感,学生听证可以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使管理制度更符合学生实际。

3、完善学生申诉制度。我国《教育法》第42条规定了学生的申诉权和权。教育部的新《规定》也指出:“处分学生的结论要同本人见面,允许本人申辩、申诉、保留不同意见,对本人的申诉,学校有责任进行复查。”可见,学生申诉制度是由法律法规确立的一项法定救济措施。就目前高校情况来看,完善学生申诉制度,重要的是要落实受理申诉的机关和明确每种决定的具体条件,依具体条件分别作出维持、履行、撤消或变更的决定。按照《教育法》的规定,受理学生申诉的机关为学校所属的教育行政部门。但是学校是否需要成立自己的申诉处理委员会值得思考,因为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对学生都更为简便、经济,而且还有机会对自己所作的处理决定进行一次自我复查,当学校维持原处理决定时再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诉,也减轻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压力。

4、适度的司法审查。从近年的司法实践来看,许多教育权利的实体性规定由于缺乏程序法保护而缺乏可诉性,有些只能通过行政干预或者转换成民事性质的财产案件来处理。因此,适度的司法审查不仅可以实现由法律调整来规范学校的教育行为和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还可以对高校管理人员产生一定压力,促使他们更加谨慎地行使权力,规范管理行为,自觉地依法办事。就目前来看,司法审查既要体现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又要维护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责,职能是有限的、适度的,主要是对于取消学籍、退学等改变学生身份的处分,应当纳入司法的审查范围,实现司法合理介入与学校合法自治的平衡。

总之,构建和谐校园,依法建章立制,要充分重视用法律视角审视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违法性,特别是学校在作出有关学生重大利益的决定时,要严格依法办事,彰显法治社会的正义。

(注:本文为2007年学校思想教育研究项目立项资助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Z]. 2005-9-1.

[2] 谷蔚琼:我国高校学生法制化管理的思考[J].教育管理,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