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政服务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政服务行业研究

篇1

1.1家政服务行业中法律法规存在滞后性

纵观广东省现如今的家政服务行业,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仅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大都已经使用多年,与现今的社会需求格格不入。市场的无序化使得家政服务行业乱象频发,雇主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关系逐渐“降至”冰点,矛盾的不断累积和升级为整个家政服务行业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影”。现有市场上最为常见的中介式家政服务形很难适应《劳动法》和《合同法》的相关条款或者规定。长此以往,家政服务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也变得形同虚设。广东省虽然已经在这个行业中逐渐加强探索,但是未来的发展之路仍然不平坦,法律法规的滞后性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主要原因。

1.2中介式家政管理模式发展不均衡

根据笔者调查,中介式是广东省家政服务行业中的主要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介式管理模式产生的时间较早,形式比较粗放,其虽然给家政服务行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是现如今家政行业恶性发展的主要根源。在中介式管理模式之下,家政服务行业的客户满意率十分低下,在服务中雇主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存在着无可调和的矛盾。同时,在中介管理模式之下,家政服务人员的各种社会保险均“无人认领”,这些行业乱象既严重危害了服务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又使广东省的家政服务行业停滞不前。

1.3会员制家政管理模式发展不均衡

会员制家政管理模式也是为了规避法律法规而产生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钻”了不少法律空子。由于法律关系的不明晰使得雇主与家政从业人员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很难得到足够的维护。在此模式之下,家政服务机构对从业人员的法律义务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让家政服务机构存在着严重的权利与义务失衡的现象。长此以往,这种不匹配的会员管理模式让家政服务行业逐渐走向发展的“歧途”。不少规模较小的家政服务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随时存在着倒闭的风险。而会员管理模式又是一次性的会员费用支出,企业一旦倒闭,这些费用变成了“无头债”,根本无人问津。

1.4员工制家政管理模式发展不均衡

在广东省家政服务行业中,员工制家政管理模式是政府部门大力提倡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但是由于该种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的实践中仍然有着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其主要表现具体如下:首先,政府对员工制家政经营模式要求甚高,目前市场上能够获得该种经营模式的家政服务企业可谓是少之又少;其次,员工制经营管理模式让家政服务企业的管理经营成本增加不少。而政府相关部门对于该种模式的企业支持程度不够,上涨的成本加之严峻的市场风险最终也让员工制家政服务管理经营模式变得举步维艰。根据笔者的调查,广东省家政行业中员工制管理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阻碍,有的甚至还不如会员制或者是中介制的发展模式好。

2广东省家政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的主要策略

2.1加大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促进顺利行业的转型

为了顺利完成广东省家政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的顺利转型,广东省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立足当下,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法规的前提之下进行工作。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部门加大对家政服务企业的各项扶持力度,不管是从政策上还是在财政上;第二,政府部门还应该在税收制度上对家政服务企业给予一定优惠。一些税收的减免制度可以按照当地实际情况酌情开展;第三,各级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财政补贴、财政转移支付等形式加大对家政服务行业的支持,通过各项优惠政策,家政服务企业将得到长久发展;第四,对于家政服务行业中的微小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扶持应该更加得力。微小类企业是近年来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的一种全新企业模式,微小企业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指导下政府部门更应当加大支持,实现微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第五,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企业模式,政府应该适当增加该类家政服务企业员工的社会保险收缴补贴比例,增加社会保险的扶持政策年限。

2.2充分发挥家政服务行业协会的联系作用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家政服务行业也同样不例外。通过家政服务行业协会,政府、各家政服务企业之间的联系间变得十分密切。因此,充分发挥家庭服务行业协会桥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大家政服务行业协会的建设力度,通过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各个家政服务企业的沟通联系,并进一步加强政府与家政服务行业的联动机制;其次,家庭服务行业协会还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理念,立足行业,将自己做大做强,在行业中树榜样,立典范,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以全新的姿态引领行业发展新规范;最后,家庭服务行业还应该不断加强自我建设,强化各项管理机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让家庭服务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也给行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契机。换言之,家庭服务行业协会与各个家政服务企业相互配合,将维持行业始终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结束语

近年来,广东省经济飞跃式发展,在此契机之下,家政服务业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型变得迫在眉睫。通过转型升级,家政服务行业的专业理念将得到升级与发展,并以全新的行业理念武装自己,不断提升家庭服务的专业水平,进而促进家庭服务行业的稳健发展。

作者:黄思思 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一、我国家政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家政服务业的发展并不局限于单一的领域,它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个庞大的业务发展链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1.总体上组织化程度低

整个行业仍然面临小、散、弱的局面,政府对其重视与推广明显不够。政府部门并没有将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提升到“重要城市产业”与“重大民生产业”的高度与地位,整个行业的发展仍然缺乏法律法规约束,经营状况不良,管理较混乱,并出现了小弱散乱,低端无序的竞争。微利经营的家政企业没有能力承担高额费用;从业人员既没有参保能力也没有参保意愿;消费者更不愿意为家政服务人员的社保买单。

2.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居民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日益呈多样化。但由于家政服务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有效的业务宣传,没有形成品牌影响,特别是一些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更是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好的企业也难获得有效的需求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居民找不到服务和不敢接受服务,而服务企业又不知道谁需要服务、需要什么服务,市场供需矛盾突出。供不应求是家政服务业存在的最主要问题。

3.服务市场不够规范

家政服务业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规范,市场鱼龙混杂。街头广告、马路广告随处可见,违规操作和短期行为严重。部分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相应采取购买商业保险等方式予以回避,遇到大的经济纠纷,或者欠账不还,或者只能关门倒闭,这些都影响了家政服务行业的整体声誉。此外,家政服务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落后,大部分家政服务员没有相应的人身保险、劳动保障,不仅服务员在服务中的意外伤害得不到医疗保障。甚至服务员受歧视、遭虐待的个别事件,使行业吸引就业的潜力大打折扣。行业标准化建设不足,缺乏统一的服务质量、服务流程、服务收费标准。

4.权益保障存在障碍

目前家政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问题主要体现在:合同签订率低,工作时间长且不固定,休息、休假得不到保障,工资收入低,职业培训不规范,无法进入社会保险,缺乏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机制,以及没有明确的行政主管部门。在雇主与从业人员这一劳务关系中,一般认为只有从业人员的权益会受到侵犯,事实上,雇主一方的权益也会受到侵犯,并且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去解决。

二、促进我国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的路径

正确分析和认识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环境,增强家政企业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开展对家政服务业的研究,找到发展家政服务业新的出路和相应的对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积极进行产业引导

虽然国家政策一直提倡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比较低。所以,在地方政策落实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以规范监督家政公司的行为;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适当进行拨款补贴;合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 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2.推进行业立法和标准化管理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我国的法制仍然不太健全,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漏洞,所以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应该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推动行业发展的相关法律规范,充分发挥法律效力,加快推进家政服务业法规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家政服务行业相关标准,以维护各主体的正当权益,严格秉承《劳动法》、《家政工人权益保护法》的精神,切实维护家政服务行业链中所有人员的正当权益,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3.从业人员更新观念,提升素质

从业人员要转变自己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不要认为从事家政服务业就是和下人一样,应该摒弃这种观点。在工作中,从业人员需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正确看待自己的职业,正确处理与所服务人员的关系。另外从业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同时,通过宣传和培训,转变人们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整个社会都为家政从业人员创造良好的就业空间和环境,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为他们提供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

4.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各级商务部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和企业的作用,做好从业人员培训,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法律常识、家庭礼仪、操作规则等一系列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业务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此外,各地商务部门应积极引导家政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品牌企业,以提升家政服务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要加强管理,狠抓家政培训。

总之,只有通过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扶持与引导、家政服务公司的规范经营和管理及从业人员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家政服务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骄阳产业”,进一步推动家政服务行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家政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涛.锦州市家政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建议[J].商业经济,2014,08:56-58.

[2]张华.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业 不断创造就业新岗位[J].中国就业,2014,11:48-49.

篇3

[关键词]家政服务 人员技能 培训 优化配置

传统观念认为,家政服务主要是向客户提供单一的保姆服务,以解决其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需求问题。新时期经济体制逐渐开放,家政服务不再仅限于生活保姆,而是扩展为职业保姆、幼儿教育、水电维修、送货搬家等多项服务。业务规模扩大对家政服务公司的人员技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建立系统性的技能培训方案是不可缺少的。如何稳定现有的人力资源,发挥出最高质量的家政服务水平是企业需要积极考虑的问题。

一、家政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的作用

家政行业是服务产业的构成之一,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并未形成大规模的企业群体。尽管家政服务是向客户提供不同服务的产业,但其对于家政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十分严格,每一项工作都会有相应的质量考核标准。服务人员工作不到位,将会影响到公司在市场经营中的信誉形象,给后续长期经营发展带来更多的阻碍。人力资源是一个新兴产业可持续运营的保障,家政服务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有着多方面的作用。

1.稳定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是最为基本的条件,缺乏足够的人员力量则很难把企业经营起来。家政公司是服务行业的典型代表,员工在服务客户时常会遇到各种难题,如:客户故意刁难员工,恶意投诉员工,随意辱骂员工等,这些行为极大地削弱了家政人员参与服务工作的积极性。近年来,家政公司员工因多种因素而频繁地选择跳槽转行,造成家政公司人力资源缺失严重。建立科学可行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使家政人员掌握专业服务技能,使个人价值职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稳定了公司内部人力资源的流通。

2.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不仅关系着家政公司的市场信誉,也决定着服务客户群体的数量,对企业乃至整个产业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专业决定着服务质量,只有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素质的服务团队,才能让客户获得最大的满意度。家政服务公司对内部人员实施培训计划,可从多个角度提升家政服务水平,为企业经营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如:增强服务人员的技能水平,按照客户提出的服务要求完成各项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客户需要的各种服务。当家政公司的服务质量得到改善,逐渐在市场上树立自身的品牌,推动了行业的持续发展。

3.扩大经营规模。行业调查分析,我国70%左右的家政服务公司均属于小规模经营,其内部调控运营比较方便,也有助于减小市场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但小规模经营也限制了家政服务公司业务范围的扩大,由于人员力量不足而无法提供更多的家政服务。现有家政人员的服务技能薄弱,整体职业素质水平偏低,解决这一问题是扩大公司经营规模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工作,能够把最新的家政技能传授给服务人员,引导其灵活地运用操作技术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公司业务项目的多样化,带动了经营规模的扩大。

二、从法律准则完善人员的技能培训体系

家政服务不再被认为是伺候人的、不体面的工作,而和所有其他职业一样被看作是社会分工下的一种行业。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认定“家庭服务员”这一职业,家政服务踏上自身的“职业化”发展道路。由于服务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家政服务公司应当深入分析员工培训的积极作用,立足于经营需要而拟定科学的技能培训体系。笔者认为,培训师要从家政人员的行为准则方面完善培训体系,使其掌握“最专业、最先进、最完善”的服务技能。

1.树立法律意识。法律可以规范家政服务公司的正规经营,对完善员工技能水平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培训师需引导家政服务人员树立强烈的法律意识,在法律规范指导下提高个人的职业技能。如: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自尊自强,爱岗敬业;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些对于服务人员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2.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衡量家政服务人员综合素质的关键指标,重点培训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是必不可少的。服务人员需尊重消费者生活习俗,主动适应消费者,视消费者如亲人,不虐待所照看的老、幼、病、残人员;不泄露消费者隐私;不参与消费者家庭及邻里的矛盾纠纷,不传闲话,以免激化矛盾;不向消费者借钱或索要财物;在离开消费者家庭时,要主动打开自己的包裹让其检查,以示尊重。

3.履行工作职责。严格按照公司拟定的经营规范及客户服务的需求,培训且指导员工认真履行职业责任,以防止服务过程中出现各种纠纷。如:培训期间指导员工遵守合同条款,不无故违约,不无故要求换户或不辞而别。如与消费者发生矛盾,出现消费者侵犯家政服务人员合法权益,或变更服务地址、服务工种等,无论何种原因家政服务人员均应先行告知经营者,不要擅自处理。

4.增强专业技能。家政服务行业多元化经营,其涉及到的服务项目也在不断地变多,增强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是执行培训方案的根本目的。总体上来说,家政服务人员技能培训措施:努力学习服务技能,完成经营者和消费者安排的工作任务;对不会使用的器具,未经经营者指导和消费者允许不要使用;未经消费者同意不使用其通讯工具和电脑等设备,遵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

5.维护个人利益。引导家政服务人员维护个人利益,也是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面对家政服务工作的各种困难,服务人员频繁地跳槽转行,这与个人切身利益受到侵犯是密切相关的。培训时要提醒服务人员:不要与异性成、青年人同居一室;不带亲朋好友在消费者家中停留或食宿;不擅自外出或夜不归宿,如有特殊情况不能按时返回,要征得消费者同意;要注意防火、防盗,切实做好自身保护工作。

三、基于培训体系的人力资源巩固措施

家政服务行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虽然缺少国家参与投资建设,但依旧能够凭借着自主经营能力的改善,根据现有经营模式的需要进行合理分配,使人才力量得到了最优化控制。实际经营发展过程中,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尤其是人才力量缺失往往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营风险。“员工跳槽”现象是所有家政服务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与家政服务公司的经营性质及待遇水平存在着直接的关联。基于培训体系的人力资源巩固,要求家政服务公司从薪资待遇、工作条件、服务设施、服务设备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既能够为服务人员个人价值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也能在培训体系的指导下全面发挥人力资源作用。

人力资源是一个企业所有岗位人才力量的集合,涉及到不同岗位层次的工作人员,对整个家政服务行业可持续经营有着显著的推动意义。新时期国内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各种人力资源相关的政策得到了普遍实施,推动了不同产业结构之间的优化经营。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无论是国有传统行业或者新兴产业都将面临着新的人力资源调整,这些都是对经营者管理能力的一种考验。

结论

综上所言,家政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对家政服务这一服务行业的规划发展至关重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家政服务公司应当改革早期的员工培训模式,以法律规范、职业道德、工作职责、专业技能等多项标准为指导,优化现有的员工技能培训体系。此外,为了防止员工跳槽造成的人力资源缺失,家政培训体系中还需注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欧少平.浅析家政服务公司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J]. 科技与人才,2010,41(20):11-13.

[2]金子文.服务企业经营竞争中如何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J].经济与管理,2011,18(12):6-7.

篇4

关键词:长清区;家政服务业;居民需求;现状;对策建议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实地面对面访谈和小区居民抽样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与济南长清区现有家政服务人员进行面对面实地访谈,对长清各居民小区以随机问卷调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全面客观分析长清区家政服务业现状和居民对家政服务的具体需求和满意程度。

二、调查研究结论

1.家政服务业现状分析

(1)工作内容与工作量。几乎所有家政服务人员停留在做家务、等较低层次的基础层面。60%的受访者表示每天工作时间为8 小时,其余受访者表示时间不固定。工作技术含量较低,工作量总体偏大。

(2)工资水平与工资满意度。有50%的受访者表示月平均工资不足2000元,只有14%的受访者表示对自己的工资还算满意。家政服务人员工资水平普遍偏低,满意程度不高。

(3)年龄段与工作年限。受访者年龄从 25岁到 60 岁不等, 30~45 岁之间占总受访人数的82%;68%表示从事家政服务时间在一年以内,仅有12%的受访者表示从事家政服务行业工作3年以上。家政服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有经验的家政服务人员较少且流失严重。

(4)文化程度和劳动力来源。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6%,初中文化的为38%,高中毕业的为1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家政服务人员文化程度总体较低,下岗员工和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占绝大部分。

(5)性别和婚姻状况。在随机调查中,90%为女性,10%为男性,女性在家政服务员中占绝大部分。已婚人士具有更丰富的家政经验,但缺乏时代气息。

2.抽样问卷结果分析

(1)家政需求状况。笔者通过对长清区各小区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只有32%的家庭表示请过家政,家政在长清区的普及率并不高。在对家政服务的需求中,现在或将来有需要的为83%。家政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需要进一步挖掘家政服务市场潜力。

(2)满意度分析。有80%的家庭对家政服务表示不满意,并主要表现为对服务人员不专业和服务质量上。长清区家政服务的满意度总体较低。

(3)用工形式。所接受调查家庭对全日住家型、钟点工、计费工和其他类需求所占比例分别为16%、40%、34%和10%。这就足以说明长清区家政市场主要以钟点工、计费工等短时服务为主,并占有绝对市场。

(4)消费金额。单次家政服务价格为200元以下的占56%,200~500元的为23%,500~1000元的18%,1000元以上的为3%,这表明消费者消费期望较低,大部分家庭对家政服务尚处于观望状态。

三、对策和建议

1.政府

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完善家政市场,做到有法可依,加大惩治力度,推动家政服务市场的法制化进程。引导家政服务公司与保姆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使她们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接受公司的统一管理,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享受公司工资标准。政府鼓励在家政行业创业和就业,适当对家政服务公司进行税收政策优惠,加大宣传、社会舆论引导作用,宣传家政服务对家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家政服务行业的社会地位。

2.企业

规范化培训,提高家政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当地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从业人员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家政服务技能培训专业化和规范化。借鉴和学习其他地区家政管理经验,掌握未来我国家政市场的发展方向。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私人管家、高级家教、高级家务管理员等高端家政服务项目所占比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端家政服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01502

1 我国家政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正迅速形成的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劳动社会化等现代经济社会特点,刺激了对家政服务业的需求。社会分工的细化,家政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构成模块,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它超越了原来以单纯清洁、维修、照看小孩等传统家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粗放型结构,朝着更为个性化、专业化、人性化的集约型方向发展。适应都市人生活方式的家政服务需要熟练掌握英语口语及东西方文化习俗的涉外家政服务,更是成为家政行业急需开发的一片新土。而反观当下的中国家政市场,大部分企业创业起点低,资金少,硬件设施不齐全,创办人员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高素质的员工及管理人员,对于市场机会识别度不高,缺乏系统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策略,没有形成企业的整体性经营模式;80%左右的家政公司属于中介制家政公司,职业制度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社会保障体系缺失,对员工既无岗前培训,也无在岗服务跟踪,在介绍人员质量和保证家庭安全方面均无保证,家政服务员和雇主家庭的民事纠纷时有发生,家政市场急需规范的企业提供规范的服务。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社会对家政服务作为一种新型产业的重视不够,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与家政服务员技能贫乏的矛盾日益显现。相对于急切以及广泛的市场需求来说,能够提供高品质和多元化产品的家政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高端家政市场存在的巨大需求和缺口,为深受各种显性和隐性就业歧视之苦的女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职业发展可能。女大学生细腻、认真的性格,使得她们在家政服务这个领域相对于男性大学生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新近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中,更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家政服务业就业、创业。对自主创业从事家庭服务业的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人事劳动档案保管和跟踪服务等“一条龙”服务。总而观之,创立高端家政服务公司,走自主创业或者合作创业之路,为处于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女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出路。

2 女大学生创办高端家政服务公司可行性发展战略探究

2.1 制约高端家政服务公司发展的因素

(1)大学生家政服务员缺乏社会成就感、职业幸福感。

虽早在2000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将“保姆”这一职业正式定名为“家政服务员”,但社会各方的偏见早已根深蒂固,高端家政服务也难逃被认为是不被尊重的“服侍行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不平衡心态,成为制约家政行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家政服务的工作内容也使得从事家政服务的大学生的职业幸福感相对其他工作偏低。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工作开放度来看,家政服务员的工作性质单一、机械,没有工作伙伴,更无法接触异性,女大学生在工作中经常感到一种孤独感。加之女大学生大多背井离乡,她们中的多数不懂如何去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很多时候雇主甚至不允许在工作中使用手机,封闭了女大学生唯一可能的心理疏压渠道。

从工作强度来看,由于家政服务人员不属于《劳动法》调整范围,因而家政服务员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均无明确标准,完全取决于雇主的个人意愿。然而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雇主家有不能自理的病残者离不开家政服务员的生活料理;担心失去工作或者为了与雇主处好关系,家政服务员主动提出休息的请求;亦或家政服务员为了能够争取到加班费用或奖金而放弃自己的休息,许多刚入行的家政服务员都会超过这一工作强度,长久下来,身心不堪重负。

从工作对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的要求来看,家政服务直接为雇主家庭成员服务,不同的雇主有不同的性格、喜好和生活习惯。少数情况下,女大学生甚至还要应付男主人的性骚扰,这些都对家政服务员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女大学生由于阅历浅,在人情世故、为人处世上没有已婚妇女有经验,因此女大学生宁愿选择单纯体面的工作,如收营员,售货员等。

(2)信号显示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信息传递功能,家政服务业信任机制不健全。

由于家政服务的场所大多是私人住宅,呈现为“零距离”服务,因此雇主迫切需要获得家政服务员的充分信息,通过信号显示机制使有关信息得到充分传递,从而建立起信赖性,这对促成有效交易至关重要。但家政服务市场上的主要信号显示机制——国家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家政人员从业资格证并未充分发挥其“价值魅力”,反而在推广的路上遭遇诸多障碍。首先,当前家政企业所谓的初、中、高级家政服务员并未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评定,含金量大打折扣;其次,由于家政服务员流动性较大,家政服务企业不愿承担家政服务员的职业资格培训费用及考试费用;最后,家庭用户并未从思想上认识到职业资格证的重要性,这反过来阻碍了资格认证的推行。信号显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道德风险,使雇主对本土家政服务员的信任度受损。近年来,作为全球专业化家政服务人员的代表品牌,“菲佣”逐渐为中国大部分的高端家庭所信赖,严重冲击着本土高端家政服务公司的成长壮大。

(3)微利和高风险成为困扰家政公司创办及发展的两个重要问题。

家政公司表面看来投资小、成本低,实际上起步过程漫长,利润非常薄弱。与此同时,由于家政公司在法律上被界定为劳务派出机构,除了正常的服务责任以外,还承担了员工意外、客户意外、客户财产意外、客户被盗等诸多风险。许多家政公司基本没有抗风险能力,仅仅因为一起责任纠纷就关门倒闭。微利经营下还要承担与自己的经营利润不成比例的巨大风险,让大多数属于风险厌恶者的女大学生在创办家政服务公司面前望而却步。

2.2 高端家政服务公司发展途径探索

(1)完善和创新企业经营制度,推行员工制,促使家政服务职业化、正规化。

我国现行的家政服务行业主要有四种运行模式,即会员制、中介制、亲朋介绍制和员工制(也称派遣制)。前三种模式是当前家政服务公司运行的主要模式,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不足,难以达到家庭对服务质量及服务要求的要求,严重制约了高端家政市场的长足发展。

员工制模式属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状况下所形成的比较成熟的家政公司经营模式。家政服务公司与家政服务员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使他们成为正式员工,并在劳动标准、双方权利义务、社会保险等方面执行与一般劳动法律有区别的特别规定,促进家政服务员体面劳动。家政服务公司与商业保险机构开发家庭服务保险产品,建立完善的风险外包体系,以职业责任险和意外险作为突破口,解决家政服务人员在雇主家中从事服务工作时因意外造成的伤残、事故及相关医疗费用,因过失造成雇主的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防范和化解风险,解决家政服务公司和家政服务员的后顾之忧。

(2)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完善技能水平与薪酬挂钩机制。

家政服务公司与相关培训机构联合,根据当地家庭服务市场需求和用工情况,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在职培训。培训结束后,家政服务员将被安排到当地雇主家中进行实习,并由这些雇主为其开具一份评估报告,实习期间的表现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家政服务员未来的工资起点。家政服务员正式上岗后,继续强化激励机制,实现家政服务水平与就业待遇对接。制订家政服务公司星级服务评定办法,定期对家政服务人员进行星级评定。评定优秀者被授予相应等级星级,优先介绍工作,享受免费继续教育。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对比赛中表现突出的家政服务员予以奖金激励,丰富家政服务员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员工不断强化职业技能的积极性。

(3)建立并完善家政服务信息化系统。

家政服务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家政服务员服务跟踪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客户消费储值系统三大部分。

家政服务员服务跟踪系统包括家政服务员的年龄、籍贯、学历、特长、工龄等最基本的个人信息。同时,为每一名新从业的家政服务人员建立业绩档案,并提供不少于三次的入户指导。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人员会先后在一周内、一月内、一季度内上门回访,根据家政服务员的服务质量确定从业人员的等级工资、培训奖励以及从业资信。新雇主通过工号可以查询到前雇主对该家政服务员的评价,为新雇主提供客观有效的信息参考。

客户管理系统着眼于建立公司独有的客户数据库资料,对所有雇主信息进行记录并统一管理。公司为每个雇主家庭建立服务档案,有服务协议、客户须知、从业须知和服务质量跟踪反馈表,采用多种方式(如电话、电子邮件、信函、上门回访等)征询服务评价,并主动询问雇主需求,掌握需求动态,及时为雇主提供亲情服务和新项目服务,保持客源的稳定,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客户消费储值系统主要针对计时收费的诸多弊端开发建立。主要经营模式是雇主购买家政服务公司出售的会员卡,预存资金进卡。公司根据雇主的服务消费时间和具体服务价位逐渐冲抵会员卡上的预存费用,直到雇主购买的会员卡中所有预存服务时间用完,提醒客户续卡。实践中,针对会员卡不同的消费充值金额和消费时间提供不同程度的优惠。同时,公司根据客户的入会时间长短、消费频率等内容进行不同的价位调整,以此维护现有客户,同时也吸引新的非稳定客户,扩大公司客户基础。

(4)以品牌特许连锁加盟的方式快速进入中国高端家政市场,提高公司品牌竞争力。

与传统家政服务的受体不用,高端家政服务的用户多为高收入、高学历的家庭或者外国家庭,用户更看中公司的品牌定位而非服务价格。树立一个品牌至少需要三个因素,第一是知名度,没有知名度就谈不上品牌;第二是服务品质,只有高品质的服务才能赢得市场;第三是数量,扩展地域辐射范围增加顾客服务的可得性与便捷性,打造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品牌影响力,而这些因素的达成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对公司的资金实力、管理水平、营销策划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女大学生初始创业起点一般较低,有能力创办的家政服务公司规模小、设备简单,在高端家政市场竞争力极为有限。若能以品牌特许连锁加盟的方式加入某个知名的家政服务公司,可以有效利用母公司的品牌影响力、顾客资料、销售渠道、培训基地等,拓展公司业务范围及地域辐射,迅速进入中国的高端家政服务市场,降低经营风险。

(5)实行直复式营销的市场运营模式,扩大公司的知名度。

不同于传统的营销模式,直复式营销主要基于互动媒介,或者互动媒介与传统媒介相结合的一种营销活动。这些互动媒介包括网站、直邮、电话、MSN/QQ,以及未来的3G和数字有线电视等。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今日,直复式营销在扩大公司的知名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端家政服务公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直复营销的市场运营。

B2C网络服务。即搭建家政服务公司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家政服务信息与就业市场对接,有效解决家政服务信息不畅通、异地家政市场信息不对称、劳务洽谈不透明等问题,延伸家政服务触角。网站开通后,有家政服务需求的客户只需通过网络便可查看家政服务员的相关资料,并通过网络电话、网络视频等手段直接与家政公司或者特定的家政服务员进行沟通,决定是否聘任。

手机短信及3G服务:艾瑞在2007年8月的调研数据显示,高端家政服务公司客户高收入、高学历或者白领用户集中的特点为手机广告价值的传播提供了可能。家政服务公司可以通过提供对消费者具有高价值信息的“健康信件”如生活小常识、旅游攻略、理财之道等,降低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抵触情绪,消费者在享用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接受公司的服务。另外一个提升可信度的方式是给每个潜在客户提供一封专为其定制的简短的信息,用亲和力强的口吻推荐公司的高端家政服务产品。

直邮广告:家政服务公司自每位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阶段起,就为她们策划、拍摄几套自我推荐的短片,让家政服务员在十几分钟的时间内尽情展示各类看家本领。这些短片随后被精心剪辑成DV,插入到电子邮件中,借助公司客户数据库的客户信息及相关社区、妇联及中介公司的数据资料传递到老客户及潜在客户的邮箱中。通过短片,客户能够直观、全面地了解每位家政服务员的形象、素质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家政服务员。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家政公司和家政服务员顺利获得家政服务的机会,也能增强雇主用工的信心,可谓实现“三赢”的推广方案。

3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都随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寻求质量上乘、形式多样的高端家政服务,成为很多家庭越来越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岗位就业开发方面,高端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发展高端家政服务行业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形势下,各种教育培训,包括家政概念的高等教育,都将成为这一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为做大做强我国的家政服务业,国家需要加强立法,规范家政服务市场管理,推动家政服务行业有序快速发展。将家政服务纳入劳动保障管理范围,逐步建立家政从业人员就业政策保证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政服务业的社会地位,为家政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岚.成都市钟点女工幸福感结构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2]王先芝.上海市家政服务人员调查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3]罗君丽.我国家政服务交易中的信任危机探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03):3537.

[4]姚鹏.引导家政企业突破发展“瓶颈”[N].中国妇女报,20100504(A03).

[5]沈水生,任丽.家政派遣制:理顺家政服务行业各方关系的现实途径[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0227(10).

[6]董菲.我国家政行业发展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7]卞雪莲.中优集团进入高端家政市场的经营策略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家政专业 校、行、政、企合作

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主席莫萨纳指出:“家庭是整个社会的支柱,也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庭塑造和养育着我们,如果我们想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我们就应该从人们的成长地——家庭做起。”在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家政服务是一项崇高、时尚的职业,在美国的1600所大学里,有780所设有家政系,在日本的高校大多设有家政学研究所。反观我国高职家政教育,家政专业发展遭遇瓶颈,家政专业路在何方。

一、高职家政专业的现状

1988年6月,我国第一所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专修学校——武汉现代家政专修学校成立(武汉现代家政进修学院前身)。后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广东清远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成立了二级家政院系,2006年四川师范大学成立家政学院。一路下来,家政专业经历了快速扩张、发展迟缓、停滞甚至萎缩的过程,目前,高职家政专业陷入外热内冷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是社会需求旺盛,国家大力发展和扶持家庭服务业,如今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另一方面是高职家政专业生源难以为继,一些高职院校家政专业苦苦支撑,一些学校停止招生或隔年招生。笔者以某省2008年至2011年家政专业为例,2008年以前全省有四所高职院校开办了家政专业,到2009年只剩下一所学校开办家政专业。该校2008年家政专业招生35人,2009年招生26人,2010年招生11人,2011年改为隔年招生,也就是说2011年全省高职家政专业在校生人数为37人,2012年该校家政专业志愿填报情况仍然很差。因此,高职家政专业整体上处于下滑之中,生源已成为家政专业发展的重要阻碍。

二、影响高职家政专业发展的因素

(一)传统观念的束缚。

家政服务是指将部分家庭事务社会化、职业化,由社会专业机构、社区机构、非盈利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和专业家政服务人员来承担,帮助家庭与社会互动,构建家庭规范,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以此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家政服务是社会分工的产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家政服务的要求日益多样化、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家政服务业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开始出现专业化、产业化的趋势,家政服务由简单的劳务型服务转向知识技能型服务,家政服务学历教育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产生的。

古今中外,为家庭服务、帮助别人料理家务的人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语境里,家政服务就是当保姆,在封建社会里,这种角色被定位为佣人,佣人就是伺候人的、不体面的工作,在人格上不平等。这种观念在现实社会中大有市场,这是学生和家长不愿意选择家政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菲律宾,家政服务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业。菲佣和英国管家已成为世界家政服务两大品牌,这与国民传统习俗和职业观念是分不开的。某校家政专业订单班,毕业后集体送到某沿海城市就业,分散到各个家庭,有2/3的人坚持不到三天,坚持一周的有三人,坚持两周的只有一人。

(二)家政行业门槛低。

目前,家政服务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操持家务(如买菜、做饭等)、照管儿童、护理老人、护理孕妇、产后新生儿、保育婴幼儿、护理病人等家务家政服务工作,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城市郊区的农民、城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农村妇女。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妇女是家政服务人员的主力,年龄在18-55岁居多,文化层次从文盲到硕士生,各种学历层次的人都有。家政行业从业人员组织化程度低,通过亲朋好友推荐或一个带一个的方式直接和雇主发生关系,家政从业人员流失大,很多从业人员没有把家政服务作为一个职业或岗位来看待,只是一种暂时的谋生手段,更难把做家政当成事业来对待。家政企业良莠不齐,家政企业更多的是扮演中介角色。2012年,成都市96118家政服务平台对成都家政服务业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显示,成都家政行业中,个体经营户和无证经营户比例超过64%,连锁企业只占12.8%[1]。高职家政专业的学生到家政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们眼中的家政服务企业及行业现状使得他(她)们的职业理想大打折扣,都纷纷表示以后不会从事家政行业的工作。

(三)高职家政专业生源单一。

目前,高职家政专业生源主要还是普通高考学生。真正喜欢这个专业的学生寥寥无几,现在独生子女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比较高,选择读家政专业觉得没有面子,就是喜欢家政专业,但在别人眼里,家政就是当保姆,世俗的眼光使学生没有那份自信,学生专业自卑感非常强烈。笔者作了一次关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表示满意的占10.9%,认为前途迷茫的占67.3%,不满意的占13.9%,表示对专业厌恶的占7.9%。

(四)高职家政人才培养脱离了社会需要。

2000年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创办家政专业,取名为家政学,当时是为了培养家政教育和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2005年教育部对这个专业做了调整,专业名称改为家政服务,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家政从业人员[2]。我国将家政服务分类为:职业保姆(有初、中、高之分)、涉外保姆、高级管家、育婴早教师、钟点服务、幼教保育师、家教外教、水电维修、管道疏通、清洁清洗、搬家服务等,对应的职业资格证有育婴师、营养师、家政服务师。

家政行业发展初期是粗放型的单一发展模式,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请保姆、找钟点工、开洗衣店、找家庭教师等,家政从业人员的主要工作是煮饭、洗衣、维修、保洁、卫生等;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交的频繁,人们开始走出家门,对家政的需求增多,需求的内容和形式增多,要求也提高了,如护理、营养、育儿、家教等,进入家政行业发展的多元化时期;后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增长,社会分层和分工进一步细化,家政需求向高端化发展,高级的专家管理型服务也顺应需求而诞生,如高级管家的家务管理、社交娱乐安排、家庭理财、家庭消费顾问等,只是管家这种称呼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而人们比较避讳,这是家政服务专业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时期。

高职院校开设家政专业是基于强大的市场需求,但对市场具体需求的认识不到位,家政行业各类业态不整合,加之家政专业是新兴专业,涉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还未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高职家政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和教学内容是一些技能和知识的拼盘,重视家政服务的技能性,轻视家政学的系统性,对于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提高人类家庭生活质量的保障体现不够。

三、高职家政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机制。

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2010】43号)。该文件指出:加强经营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将家庭服务业经营管理和专业人员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才中长期规划并抓好落实。支持高等院校和技工院校开设家庭服务业相关专业,培养从事家庭服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中高级专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家庭服务机构与高等院校、技工院校合作,建立家庭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目前,有1994年6月成立的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是全国家庭服务业的行业性组织,家庭服务业的主管行政部门是国家商务部,这些机构与家政教育关系密切,因此,建议成立家政服务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家政行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建设标准,教材课程体系创新,教师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实践,技能大赛和教学质量评估。家政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与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师资支持,接收学生实习,实现资源整合、人才共育,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高职家政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改革家政专业招生制度和培养方式。

在家政专业开展“知识+技能”选拔试点、单独招生、注册入学,家政专业的生源除中职学生、普通高中学生外,还可以面向社会的同等学力者,以及向家政行业从业人员开放。通过半工半读、课程学分转接、学分银行、以证代考等培养方式,搭建家政专业学生成长的立交桥。同时,积极开展家政专业的继续教育。

(三)建立家政服务专业群。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传统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养老方式都在悄然发生改变,家庭服务和养老需求多样化,家庭服务业业态也呈现多样化,如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社区照料服务、社区日间照料等特色化的家庭服务。因此,建立相应的专业很有必要。目前,高职高专专业目录里有家政服务、家政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社区康复等专业,但家庭理财、家庭教育等专业还未开设。

(四)学校、社区、企业协同育人。

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是家政企业的员工,家庭或雇主接受企业员工服务,这就形成了企业、员工、雇主三者之间的关系。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家政从业人员并非是家政企业的员工,双方未建立合同或雇佣关系,因此,应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的组织化程度。社区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雇主或家庭是社区的细胞,家政服务行为很大程度上在社区发生,家政就成了社区管理的参与者。高职院校一方面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从事家政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另一方面也承担为企业员工再培训的职责。高职院校在开设家政学历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在师资、教学资源、研究平台等方面的优势,为家政企业、社区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服务,同时,政府的培训项目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让社区、学校、家政企业共同培养家政服务人才。通过政府、学校、行业、社区、企业协同育人,把家庭服务体系建设与家政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机融合,实现家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家庭服务体系建设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2.5;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2-0048-03

1 引 言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该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之产生的还有家政服务这一行业,在该行业中的从业人员大多都是来自农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打工妹或者是城乡中的一些闲置劳动力。鉴于这些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他们通常没有采取法律形式维护自身安全的意识,也没有在工作中向家政服务机构需求五险一金的意识。这就导致现在社会上家政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逐渐建立了以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社会公益法等组成的社会法保障体系。该体系旨在解决市场经济背景下家政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权。本文我们将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的性质、意义、在保障服务员的权利优势等方面深入的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

2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现状

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环境正处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使得更多的人投入到工作的竞争中,而将家中的诸多事宜交给家政人员去做,这也促使了家政这一行业的迅速出现和发展。家政行业作为新兴的行业,从整体上来说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给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其发展的过程中也有问题不断地呈现出来,诸如进行家政的人员经常会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雇主可能要求其做一些高危的工作,也可能在家政服务员遇到疾病时还强迫其工作而不让其接受及时的救治。另外,家政服务人员在进行工作前和雇主签订合同的意识薄弱,即使签订合同,合同的内容往往也只局限在薪酬和工作时间上,对于安全问题没有形成正规的水平文件。再者,家政服务业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还没有完善的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

3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的基础知识

劳动安全权就是劳动者在从事职业劳动过程中对于人身安全和健康获得免受职业伤害的权利,这个权利通常也成为职业安全权利。

所谓的家政就是劳动者从事的帮别人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伺候老人、管理家庭琐碎事务等的工作,这些劳动同样也属于职业劳动的范畴。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安全权,从性质上来说是属于社会权利的,并且它是劳动法中规定的劳动权利的一种。我们之所以将家政服务员的这种权利称为劳动安全权是因为家政服务员所从事的劳动工作和劳动法中定义的劳动没有什么区别。既然家政服务的劳动和其他的劳动没有什么区别,那么以此类推我们也可以说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权利和其他的劳动安全权也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是劳动就会涉及安全问题,也就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人身安全和健康免遭工作伤害的权利。家政服务和其他的劳动一样在劳动过程中也涉及人身安全和健康问题,由此,我们可以说家政服务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应当受到法律对其人身安全和健康的特定保护,即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

4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安全权在维持经济社会秩序,促进我国经济稳步高速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政服务作为现在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一项重要劳动,其安全权利受到社会法的保障具有特别的意义,现在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详细地阐述家政服务员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意义。

(1)通过社会法直接明确的规定了家政服务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社会责任符合社会对于权利的要求和规定。我们知道社会权利包括社会弱势群体受助权、社会公益增进权和社会安定维护权三大类别,这些权利的详细方面包括就业权、健康权、安全权等各种权利。家政服务员安全权是家政服务这一特殊劳动行业的安全权利,也是社会权利的一种,应该受到社会法的保障。受到社会法保障的安全法明确地规定了家政服务员应当在哪些方面享受权利,以及应该在工作过程中履行哪些义务。对于维持经济背景下家政服务业的安全和以正常秩序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2)通过社会法的保障家政服务员安全法在市场经济中对于社会具有协同的作用。由于社会主体之间对于劳动安全的帮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导致现在的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引发了经济背景下社会的严重不协调。对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社会各个刚面变得更加和谐。使得社会相关主体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让家政劳务人员受到工作方面的威胁降低。家政劳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的威胁极大地降低了,这样不仅促进了家政行业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社会整体发展的协同效应。

(3)家政劳务员安全权的社会法保障界定了家政劳务人员受保护的范围,并且给社会相关主体相互帮扶的机构带来了创新的元素。如果家政劳务人员的安全受到威胁,那么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就会受到相应的威胁。这不仅不能够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还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法的保障使得从业人员的安全问题得到保证,它界定了安全权的范围劳务员能够知道自己受的什么权利受到保护。同时社会法的保障为社会相关主体的帮扶机构提供了创新的元素。

5 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社会法保障的优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给当今的经济发展贡献了相当重大的力量,但是家政服务引起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诸如服务人员和雇主之间的官司纠纷、家政劳务员的理赔问题、事故间的责任承担问题等。目前,关于家政劳务员的安全问题的社会保障引起社会各界的争论,大多数的学者都将自己关注的重心集中在民法的角度,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怎样处理好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过程中和雇主之间发生的事故纠纷和人身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就是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前和就相关服务事项签订的合同条款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家政服务的安全问题纳入到民法的保护范围内。但是,这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无疑是将问题看得太过简单了,事实证明仅靠简单的民法是很难对家政服务员的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保障。首先,仅靠民法合同的约定在没有问题发生时合同条款的实施缺乏自觉性和可靠性。其次,合同的内容往往不是面面俱到的、家政服务员定制的,统一的合同可能不适合具体的用户,在出现问题时才明白合同内容的不完善。再次,民法对于安全的保障在救治之前是空白的,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家政服务员在进行服务的过程中生病或受到意外伤害时往往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导致伤病变得更加严重,对于这种拖延救治的行为民法没有做出规定。这就导致家政服务员的安全问题在该阶段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最后,对于家政服务员安全保障的范围过于狭隘,其往往将责任限定在服务员和雇主之间,而忽视了中间中介机构的一些行为给家政服务员带来的伤害。

面对民法保护的局限性和家政服务人员面临的诸如犯、性骚扰、伤病滞后治疗、受虐待的众多问题,对于家政服务员的社会法保证就显示出了其极大的优势特征。首先,社会法的保障能够联合相应的社会主体进行家政服务的联合保护,使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即时高效的解决。例如,可以采用社区这个主体,让其对于社区内的家政服务员进行登记,并经常采用电话或者上门访问的形式询问服务人员的状况。其次,社会法的保障能够确保家政服务中间环节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社会法通过设立中间监督机构的形式,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中介组织出现的各种问题。社会法可以说能够调动社会相关主体从多个方面解决家政服务员面临的问题,确保了家政服务员的劳务安全。

6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保障机制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知道家政服务对于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家政服务员的劳动安全权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事关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的安定团结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家政服务员劳动安全权保障机制的建立。

首先,应该不断完善家政服务员安全权的法律保障,在相关的劳动法、社会公益法、社会安全法等法律上,增加家政服务员劳动知情权、检举控告权、紧急避险权、拒绝高危作业权、医疗卫生权和寻求救助权等,使家政劳务者的安全问题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循、有法可依。

其次,利用经济激励机制,利用媒体的力量进行家政中介机构和优秀家政服务员雇主的评选,给予获奖者相应的经济奖励。这样在媒体的号召和经济激励的情况下,就能够使相应的社会群体关注家政服务这一行业,群众的力量相应的也会降低家政服务问题的出现和促使问题得到及时高效地解决。

再次,组织社会机构例如家政维权机构、工会维权机构,对家政工作进行调查和监督,切实保障家政服务员的权利能够得到实施。在事故面前其人身安全和健康问题得到切实的保障。

最后,社会相关的主体和机构直接深入到家政服务员安全权的保障中,参与其人身安全和健康问题的救助和维权中。这些机构和主体有物业、医疗等服务机构、基层政府组织、劳动监管部门、工会、妇联、共青团和新闻媒体机构等。这样就能通过群众的力量对家政服务员的安全权给予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璟.家政服务行业规范化管理的法律构想之初探[J].社科纵横,2010(3):66-67.

[2]张新民,杨茂.家政服务员劳动权益的社会法保护机制的几点思考[C]//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法保障,北京: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20-228.

[3]庄晓伟,黄学文.论我国转型期的劳动权性质[J].法制与社会,2008(24):202.

[4]金磊.公共安全背景下的安全社区建设[J].现代职业安全,2010(7):106-110.

[5]汤黎虹.协同论——社会法的理论基础初探[J].当代法学,2008(6):78-83.

篇8

【关键词】家庭服务业;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近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了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这表明中国将进一步发展家庭服务业。目前,我国已创建各级各类家政服务实体2099个,家政培训基地1594个,累计为280多万名妇女提供技能培训。全国已有家庭服务企业和网点50多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大致有20多个门类200多种服务项目,涉及家务劳动、家庭护理、维修服务、物业管理等各个方面。我国家庭服务业年营业额已达1600亿元,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生力军”。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家政服务业做为一个逐渐兴起的产业,已经被人们广泛地接受,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这一新兴的产业之中。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国家庭服务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通过运用SWOT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发展家庭服务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S优势:发展家庭服务业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重大,既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能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中国发展家庭服务业在市场、基础条件等方面都存在优势,最突出的则是政府的重视,9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总理主持研究部署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分别从规划统筹、市场秩序、服务培训、权益保护、财税扶持等方面,进行谋划、规范和支持。

中国发展家庭服务业还具备其他方面的优势。第一,拥有巨大的市场。中国的人口资源及日益富裕的生活使得对家庭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对家庭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每到春节前后,保洁、钟点工、保姆等家政服务需求都明显增加,家庭服务人员紧缺的情况日益凸显。第二,基础条件非常好。近年中国一直在推动信息化建设,包括互联网、固定电话网、广播电视网在内的基础网络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和水平,这为现代家庭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和基础设施条件。第三,可能实现跨行业发展,家庭服务业涉及的领域众多,它的发展依赖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快速发展的家庭服务业也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如IT业,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可能带来IT业的另一个“掘金点”。第四,家庭服务业门槛相对较低,投资成本较小,适合民间资本扶持壮大。

W劣势:中国的家庭服务业正处于行业的发展阶段,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它的劣势。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小看了家庭服务业的“含量”,认为无非就是看小孩、做卫生、照顾老人、洗衣做饭等。甚至,家政服务被人们视为是伺候人的、不体面、没有地位的工作。因此,许多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另外,中国的家庭服务业起步较晚,行业结构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虽然许多地方都有家政公司之类的机构,但多为作坊式的,规模较小,层次不高,就总体情况看,这个行业的组织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程度还很低,家政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几乎是本能型的,其职业的操守和道德,没有任何约束或制约,基本是凭良心做事。如不大力扶持,这样一种基本处于原始状态的家政业,难以支撑一个有着巨大需求的市场,更难成为一项成熟的产业。

O机会:中国家庭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首先,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国家工作的重头戏,在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迫切需要,业界一直存在对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而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实现新一轮繁荣的重要力量,各地的未来经济蓝图在这一领域也大肆着墨。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倍增器”和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无疑能推动我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今年5月,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第三产业是将来吸收劳动力的主要抓手,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到哪里去?不是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吸收的大学毕业生近70%,都到现代服务业了。

其次,最近两三年来,我国的家庭服务业从业者虽然越来越多,但这一行业的劳动力缺口依然很大。根据对沈阳、青岛、长沙、成都4个城市居民做的调查,有40%的家庭需要社会提供服务。此外,全国城镇现有1.9亿户家庭中,平均约15%的家庭需要提供服务,其中蕴含2900万个就业岗位。目前,全国已有家庭服务企业和网点50多万家,从业人员1500多万,也就是说还有1400万左右的潜在就业岗位有待开发。巨大的潜在岗位将会大大的拉动我国就业水平的增长。家庭服务业的内容不仅仅是保姆、护理、保洁,还涉及家教、物流配送、家庭管理、家庭教育、家庭理财、家庭秘书、家庭安全员、陪伴、管家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单就人口老龄化这一方面来看,家庭服务业就有着广阔发展空间。据统计今年,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1.26亿,已占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达2.8亿,2050年则将达到4亿。因此,家庭服务业无论在目前还是将来都面临重大的机遇,发展潜力无穷,前景良好。

篇9

关键词:PPP模式;供给方式;养老服务业

一、引言

当前我国老年人口增长迅速,区域内数量和增长率不均衡,老年消费方式发生转变,如何有效地解决家庭养老问题,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生活、消费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但是《中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回顾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2020年)》中的调研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我国老年人产品的平均供给量仅为实H需求量的10%,而且区域供给不均衡,低供给与高空置率并存,养老服务业存在严重的有效供给不足。然而,目前来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市场都没有解决好养老服务行业的有效供给问题,在此背景下,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的PPP模式(公私合作)作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新型模式,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具备良好的实践基础,且在各方面作用显著。然而其在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期。那么,“PPP模式下,养老服务行业的供给方式如何呢”?

二、文献综述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8)、欧盟委员会(2003)、中国国家财政部(2013)等权威机构,皮尔逊和麦克彼得(1996)、曹远征(2003)等学者都给出了PPP模式的解释。综合多方观点,本文认为PPP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或服务提供中,政府与政府之外的其他企业和组织之间的一种以特许协议和合同为纽带和保证的合作关系,强调利益、风险共担。

国内外关于PPP模式应用的研究文献数量众多。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了解决大萧条带来的财政危机,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积极引入私人部门参与公共项目的建设运营;20世纪80年代,中等发展中国家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推出BOT模式的融资方式,随后经过发展成为现在的PPP模式。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文献数量达到千篇左右,梳理文献的研究对象我们发现,PPP模式几乎应用于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研究主题一般集中在必要性、存在问题、机构建设和政策建议等的研究上。然而PPP模式在养老服务行业的相关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讨论应用的必要性和引入PPP模式的优势、建设与管理研究以及风险的分担等方面。其中,王经绫和华龙(2014)从我国养老机构供求差入手,理论分析了政府提供养老机构建设的义务,结合养老机构建设中的主要现实问题和PPP的特征和功能,认为我国养老机构引入PPP模式非常有必要;段洪波和杨竹晴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河北省养老服务行业推进PPP模式的必要性和两者的对接能力,并从界定财政职能、提高社会资本积极性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郜凯英(2015)分析了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PPP模式应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势;王海霞(2014)深入分析和总结了新加坡、美国和台湾地区养老机构各自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养老机构建设应用PPP模式的相关对策建议;王培培和李文(2016)探索了PPP模式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重构和具体模式的探索,重构了四种以合作为核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虽然现有文献对PPP在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应用中的很多问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讨论,但是“PPP模式下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有效供给”并没有明确的介绍。因此,本文从供给侧的角度,基于PPP模式的基本特征,从所有权、经营权、公私合作程度三个维度探讨PPP模式下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供给方式。

三、我国养老服务行业供给问题和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行业主要有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其中,居家养老主要为传统家庭式和家政服务式两种模式,社会养老主要为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模式,且已基本具有运行机制、监管机制、服务标准等相对高效的运营系统。综合分析我国的养老服务行业的供给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居家养老作为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功能日渐弱化,缺乏对老年群体日常优质护理照料;第二,社会养老专业服务机构数量不足和供需失衡现象严重。2014年全国养老服务行业机构床位577.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27.2个床位,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有94110个,其中仅仅提供一般照顾的养老机构,如: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机构的空置率高达48%。但是具有完备设施和高水准服务的高级养老机构因为收费标准高于老年人的经济支付能力,入住率也不高。同时,养老服务机构的特殊性使得其竞争力和发展空间较弱,难以满足养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第三,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相应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形成明显的供需失衡现象。如果按照老年人护理对护工需求量的3:1的标准来计算的化,全国目前养老护理员的缺口为1200万人以上,是现有的具有资格证书的全部养老护理人员的200倍左右。此外,老年护理的医生更接近于全科医生、家庭医生,而目前我国对老年护理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普及处于起步阶段,培训也相对匮乏。

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首先,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一方面养老床位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还要给予养老服务机构在运营、税费等方面补贴,公共产品(水、电等)的价格优惠。如此巨大的投资增量,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可能会使得养老滞后和养老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其次,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的支持性政策缺失。一方面社会力量面临着拿地难、融资难、门槛高等问题;另一方面,政策的偏向使得公办养老机构享受大量的公共资源,公办养老机构因其所有权性质和缺乏竞争等原因,出现公办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管理无效率,民办养老机构面临更大的经营性风险等问题;最后,虽然国家现在鼓励公私合营(PPP),然而因处于发展的初期,路径选择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养老服务行业的结构改革没有大的贡献。

四、PPP模式下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的供给方式探讨

基于以上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本文拟从政府视角以所有权、经营权、公私合作程度三维度探讨PPP模式下养老服务行业的供给模式。

首先,从所有权维度,根据PPP项目的分类和特点可以将所有权转移的方式分为四种:(1)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私人部门只承担部分或全部的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等;(2)私人转移到政府;(3)政府转移到私人再转移到政府,即政府在运营期内先将项目设施出售给私人部门并转移所有权,运营期结束再转移给政府部门;(4)政府转移到私人,分为完全私有化和部分私有化。政府对所有权的控制程度越高,时间越长,所有权的收益就越大。

其次,从经营权维度,根据对项目的控制程度,从小到大分别是经营权属于私人部门的私人经营、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经营、经营权归属政府的政府经营。

最后,从合作程度维度,根据PPP项目的特点和基本的实施流程我们选取招投标、设计、融资、建设、经营和移交六个环节为PPP项目选择合作伙伴的关键步骤,每一关键步骤从共享、沟通和协作三个维度,反映和测量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合作程度,且假定每个环节的得分均为1。

接下来我们从交易合作变化规律出发,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个维度上采用定序变量进行测量,我们遵循越有利于政府得分越高,越有利于私人部门得分越低的原则,根据得分在三维图像中得到每一模式的唯一点,然后根据路径识别的原则,如:同一选择路径内所有权或经营权利控制程度相近,路径内满足合作程度从低到高等原则设计合适的路径。结合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特征,认为养老服务行业比较适合采取的路径有两种,第一种部分私有化到全部私有化,这种模式适合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较小、经营绩效不是很好的公办养老机构,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私人部门负责经营项目,改善养老机构的床位、专业人员的供给等问题。如果经营效果较好,且政府财政呈现出较好的上升趋势的话,可以考虑仅仅采取部分私有化的模式;也可为了满足较高增次的需求,将其全部私有化;第二种为政府回租到建设外包到政府回购,这种模式政府控制最终的所有权,同时也强化对经营权的控制。对已经有的养老服务机构政府通过短期让渡所有权的形式获得融资,在项目需要扩建的时候选择合作程度更高的模式,完成项目的扩建,然后政府再收回机构的所有权和经营权。

当然上述的路径选择有三方面的缺陷,第一:以政府的角度来考虑的,比较适合公办的养老服务机构;第二:打分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使得不同的得分具有不同的路径选择;第三:以公办养老为主要考虑对象,忽视民办养老,在实际的养老服务供给侧的调结构过程中还要统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格局,统筹城乡养老机构格局和多层次的养老格局。

五、政策建议

首先,完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一方面要加强法律保障,完善立法实现PPP模式落地。加快PPP相关法律的建设,规范参与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促进风险和收益可预期,从根本上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如建立养老机构转项基金等。最后,建立违约金担保制度,增强社会资本的信心。逐步使得民办的养老机构或公私合营的养老机构享受和公办养老机构同等的待遇。

其次,政府要科学引导和规划,推动养老服务行业走差异化、个性化、专业化道路。不仅要开发基本的养老服务机构,还要开发大型社区养老、高档养老,提供专业康复、医疗、临终关怀等专业服务的医养复合型养老服务机构。给予郊区和城镇养老机构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使得养老机构成功的转型升级。采用大量准确而生动的宣传,让广大人民认识到各种养老的特点,并且要提供专业的人才,多方考虑为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养老机构选择,避免因为认识不足和盲目选择带来的资源浪费。

再次,在养老服务行业的PPP模式的选择上,政府要适当的借鉴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成功经验,但是要逐渐避免常用PPP模式的选择决策惯性,拓宽PPP模式的应用范围和在养老服务行业的独特性,制定“养老服务行业PPP模式选择指南”。

最后,从高校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改善养老服务行业全方位的、高服务水平的养老服务水平的空缺;养老服务机构要和当地的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医院的医疗人才,提升自己的人才质量和弥补人才短缺。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张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战略应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9).

[2]蒋诗泉.基于灰色理论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3]马君.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前景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1(05).

[4]刘薇.PPP模式理论阐释及其现实例证[J].财政税收与资本市场,2015(01).

[5]张云迪,王满.PPP模式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财政监督,2016(15).

[6]巢莹莹,张正国.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供给侧改革路径选择――基于PPP模式[J].经济论坛,2016(04).

[7]杨宜勇,邢伟.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侧改革研究[J].公共治理,2016(03).

[8]王海霞.PPP模式应用于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9]段洪波,杨竹晴.PPP模式与河北省养老服务也相对接的SWOT分析及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5(63).

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居民消费 静态面板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24-02

一、引言

人口背景方面;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进步以及人均收入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年轻型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趋势非常严峻。各年龄层人口增长速度方面,2005―201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加424.42万人,占全年总人口增加量的48.9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2.98%,比总人口年均增长高出约2.44个百分点。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来看,我国老龄化出现了未富先老、规模大、速度快、赡养负担重和二元结构明显的现象。根据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速来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将会超过4亿,其中7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1000万以上,人口老龄化系数高达35%。

经济背景方面,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过低,同时增长速度也非常慢。我国保持10%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近10年。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非常不合理,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居民消费一直比较低迷,消费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发展速度放缓、结构转型、动力转型的复杂转型发展过程。我们需要迫切分析出我国居民消费持续低迷的原因,因此,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以及消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文献综述

勒夫(Leff,1969){1}利用74个国家的跨国横截面数据,建立LEFF模型,研究了人口抚养比和储蓄率的关系。勒夫通过研究得出: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以及储蓄率,三者是负相关的,在社会中提高老年抚养比重和少儿抚养比重会增加居民消费。但是勒夫的研究方法忽略了不同国家的消费政策和消费理念不同,因此,勒夫的研究方法没有考虑各国的特定国情,实证分析存在非常大的缺陷。汪伟(2010){2}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动态面板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1989―2006年间经济增长、人口老龄的关系及其对中国储蓄率的影响。汪伟的研究得出经济增长有助于国内储蓄水平的提升,但人口老龄化对我储蓄率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王宇鹏(2011){3}利用最优消费函数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运用了2001―2008年各省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被解释变量是平均消费倾向,同时以实际利率、本期价格、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等作为解释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少儿抚养比对平均消费倾向影响效果不明显;老年抚养比与预期价格会促进平均消费倾向发展;实际支配收入、本期价格、利率会抑制平均消费倾向的提升。李仲生(2004){3}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会影响居民消费率的发展。他通过实证分析得出,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家庭用品支出的消费会增加,但中国消费水平却没有增长反而逐渐降低。刘源(2013){5}利用1982―2012年30年的数据,在实证分析中使用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利率、老年抚养比等变量作为统计变量,通过检验得出各变量之间具有长期且稳定的协整关系。刘源同时又运用回归分析得出人均消费支出会促进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同时消费价格指数也会上升,利率和老年抚养比重的增长会抑制人均消费的增长。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不仅会抑制居民消费,而且还可能促进居民消费,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搞清楚这两者之间的确切关系,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三、经验分析

为了验证人口老龄化与我国消费的关系,本文拟采用中国2005―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平衡数据,建立静态面板模型进行分析,所选指标如下:

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率(cr)。描述我国消费状况的变量有很多,国内通用的做法是利用居民消费率来表示,本文也不例外。其具体由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计算得到。

主要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抚养比(edr)。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某一社会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通常采用百分数来表示,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它从经济学的角度反映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计算公式为:edr=(P65+/P15-64)*100%,其中P65+为65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P15-64为15至64岁人口数。

城镇老年人口抚养比(uedr)。包含各地区市和镇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

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redr)。只涉及乡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控制变量:对外开放(open),计算时先对进出口总额按人民币汇率均价进行换算,然后与国内生产总值相除;人均实际GDP的对数(lnpgdp),人均实际GDP一般表示国内人均收入状况,取对数是保证不影响数据本质的情况下,让其变得线性化;经济转型(tran),由城镇非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数比例表示;实际利率(r),由按时间加权的一年期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得到,如表1。

由表1可知,各变量不存在异常值,可以放心地进行模型估计。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估计结果如表2。

模型1是居民消费率关于所有控制变量的不考虑个体效应的OLS回归,模型2是加入了个体效应后的OLS分析,烧叨员瓤梢苑⑾值髡后的R方提升了36.6%(0.88-0.514),说明诸如风俗、文化、制度等不可测量因素解释了居民消费变动的36.6%,是影响居民消费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中国人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倡导勤俭节约,这在现实生活中便表现为多储蓄、少消费。模型3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了表示人口老龄化的老年抚养比变量,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抚养比对我国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到来,无疑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压力,进而导致各个家庭缩减消费开支,加大储蓄或投资力度。为了充分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内在作用机制,我们还可以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分解为城镇人口老龄化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并分别引入模型,即模型4和模型5,看看到底是什么因素阻碍居民消费水平提升。城镇老年人口抚养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则不显著,表明在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消费的促退机理中,城镇人口老龄化是主要缘由。不过无论是模型3,还是模型4,他们相比于模型2的调整后R方只提升了0.4%,表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消费变动的解释力非常有限,一定程度上甚至不能算作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低下的原因。

另外,因为模型1没有考虑个体效应,之中所有控制变量的统计推断不可避免存在误差,所以本文以模型2至模型5的结果为准。对外开放与居民消费为显著负相关关系,证实了就目前而言,三驾马车中出口与消费格局失衡,未来应着手寻找两者之间合适的比例关系,共同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人均收入越高的群体,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往往偏低,消费欲望较弱,不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模型中人均收入与居民消费的负相关关系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符合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经济转型在5%的水平上与居民消费呈现正相关关系,结合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投资和出口比重过大、内需疲软等现状,我国经济增长前景堪忧,通过经济转型,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实际利率的作用与预期有所差别,模型表明其对居民消费并无显著影响。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中国2005―2013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衡面板数据,建立静态面板模型,对人口老龄化与我国消费的关系进行经验检验,结果表明:(1)人口老龄化会抑制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其中城镇人口老龄化是主要原因,农村人口老龄化没有影响;(2)不管是人口老龄化,还是城镇人口老龄化,他们对居民消费的解释力度有限,属次要原因,相反,风俗、文化等因素才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3)对外开放和人均收入的提升都不利于我国消费水平增长,经济转型能促进居民消费扩张,实际利率则对我国居民消费无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人口老龄化增加对我国来说具有双重作用,利用的好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没利用好则会抑制我国经济的增长,因此,人口老龄化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政府应该大力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老年人群体的社会安全感,让老年人人群敢于去消费,从而促使我国消费结构转型,最终使我国的消费得到跳跃式的进步。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开发适合老年人用品,提高老年人专用品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一方面,引导企业多生产适合老年人使用的高质量产品,比如假牙、拐杖、助听器、老年专用手机等等,同时大力发展商业养老院。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使用品的多样性。比如,企业在生产老年人食品时应该考虑到老年人体质的特殊性,注重食品搭配和食品营养,降低老年人食品中的脂肪含量等等。服装方面,老年人服装应使用舒适健康的优选面料(质量高对皮肤无伤害),多生产暖色系与颜色鲜艳的衣服来适用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打破老年人服装的常规,积极生产流行款式衣服,在舒适、美观的同时展现老年人的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精神面貌。

第二,全面提升我国老年人家政的服务质量,增强家政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增加导致社会“空巢老人家庭”的增多,同时,子女照料老人的能力和精力的有限,使全社会对老人家政服务的需求增大。但是,目前我国家政市场的制度不够完善,相关法律也没有得到出台,导致我国老年家政服务市场上,老年人服务项目不够不全,价格变化也非常大;同时,我国老年人家政服务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因此,政府应该大力规范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通过相关制度和规定来完善我国的家政管理体系,促使家政服务企业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专业素质等),最终使得我国家政服务行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品牌化发展。

注释:

{1}Horioka, C.Y. and Wan, J.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 [J]. NBER Working Papers, 2006(7): 12-23.

{2}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J].经济学(季刊),2009,9(1):29-52.

{3}王宇鹏.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1(1):64-112.

{4}李仲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J].人民日报,2004.

{5}刘源,刘壮.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126-127..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