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教学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归纳结课方法
归纳结课方法指的是,教师在课堂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整堂课内容进行概况,让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刻的总体印象.归纳结课法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没有认识到课末归纳的重要性,他们觉得课末归纳是对教学内容的再重复,枯燥无趣,听不听无所谓,即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到位,他们也认为是教学中对于数学知识没有充分吸收,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认真复习就可以了.为了发挥出课末总结的重要性,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末归纳形成足够的重视.如何展现归纳法在课末总结的重要性呢?现以“平面图形的认识”为例.本章教学重点是了解线段、射线、直线、角、余角、补角、对顶角、平行以及垂直的概念,且可以利用这些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一个RTABC中,已知∠B=90°,∠C的补角是140°,求∠A和∠C的度数.在这个题中需要引入的概念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由于∠C的补角是140°,所以∠C=180°-140°=40°,在RTABC中,∠A=180°-90°-40°=50°.以此类推,通过例题分析,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于重要定理进行总结,在教师提到角的时候,学生脑海中会迅速作出反应“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由此可见,如果学生对于课末归纳的参与度不高,就无法在脑海中再次对教学内容进行回顾.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增强学生在课末总结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参与到课末总结中,引导学生对课末总结形成足够的重视.良好的课末总结,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脑海中的知识脉络,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对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二、谈话结课方法
谈话结课法就是教师将课末总结以对话的形式进行.这种数学结课,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内容,在梳理本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印象.数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谈话结课时,需要展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以“平面图形的认识”为例.师:根据教材内容“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和“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不是平行就是相交”两个定理,判断“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命题的对错.生:根据定义可以知道,证明两条直线要么平行要么相交的前缀条件是“同一平面内”,所以命题是错误的.师:为什么要强调“同一个平面内”?生:因为如果两条直线不在同一平面内,有可能既不平行也不相交.师:在同一平面内,除了平行,相交两种情况外,直线还存在什么位置关系?生:两条直线也可能存在重合的位置关系.由此可见,以谈话法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层次剖析教学重难点知识,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层层递进分析时,发现知识点存在的漏洞,再用所学内容弥补漏洞,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
三、过渡结课方法
篇2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因此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数学课堂的教学语言,教师应注意以下四个特点:
一、语言要有准确性
准确简明是教学信息传递中一条最基本的要求,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精炼,使教学信息体现明了化。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进行教学,避免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误解。在教学中用词要准确,尤其是概念教学时,少说或多说一个关键性词语,都有可能把原意改变,给学生带来麻烦,造成错觉。例如把梯形说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就使概念的外延扩大了。教师的语言要简明扼要,恰如其分。无论是思维过程的表达,解题思路的归纳,还是教学内容的总结,都要力求精炼,输出的信息无重复,便于学生掌握,避免听觉疲倦。
二、语言要有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要想学生学好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符合逻辑。例如,有的学生学完正方形后问教师:“正方形是矩形吗?”教师是这样回答的:“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因此正方形是矩形,它具有矩形的全部特征,它是特殊的矩形。”这样的回答有根有据,理由充足,逻辑性强。又如,在教“圆心角,弦,弧关系转化定理”时,有的教师阐述道:“两个圆心角,两条弦,两条弧中,如果它们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其余各组量也分别相等。”这句结论性的话忽略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条件,这就是理由不充分,语言不严密,缺乏逻辑性。
三、语言要有形象性
学生掌握数学语言是有困难的,他们必须通过自然语言去理解数学语言。初中代数和几何都是数学语言的入门阶段,在教学中,凡引进的数学符号应当用自然语言作解释性说明,使学生理解符号语言的语义,即它的内容和意义,并明确符号语言的句法,即符号语言的形式、构造、规则,才能使学生懂得这些符号语言所表达的数学内容,否则将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表面化,使形式和内容脱节。适当“淡化概念”,也是处理这两种语言的关系的一种可行办法。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就对某些概念采取了“淡化”措施,即或者不明确给出定义而在实际中使用这些概念,或者用描述性说明代替形式定义,淡化处理有利于突出重点,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教师应注重数学语言、教学型数学语言和通俗语言的合理使用。
教师的口头语言要与图象语言相结合,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综合运用,使学生有效地接收信息,理解知识。例如,教师讲解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题型时,一边讲解一边演示,通过演示,不言而喻,学生便明白“同向”“追及”,问题也便于解决了。这样讲解既形象又直观,学生理解也快。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情、手势、动作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达到使学生较快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四、语言要有启发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地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教师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知识。例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启发学生把坐标解释为“座位的标记”,即“第几排第几列”,接着让学生找出教室中位于某排某列的学生,再任意指定某个学生,让其他学生回答某某位于某排某列,在此基础上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和平面内点的表示方法,这对学生理解坐标系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能力方面来做。学生掌握数学语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描述过程、概括结论、说明思路,让学生逐渐从不知如何开口,到会用,进而善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根据数学语言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
1.模仿叙述
教给学生一种说话的模式,让学生仿照模式进行思考,用尽量简洁的语言叙述自己的思想。
2.辨别真假,规范训练
将错例呈现出来,通过争论来辨别其错误所在,并进行规范训练,在表达容易出错的地方应注意强化。如“x与y的2倍的和”是x+2y而不是2(x+y)。
3.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
数学教学过程中必然伴随交流过程,如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数学交流不仅是数学学习的必然途径,也是数学学习的驱动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交流的驱动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间建立起联系,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独立学习者,又是他人的合作伙伴。既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思想,又有义务听取他人的观点、考虑他人的需要和意图,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发展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篇3
一、注重科学探究,认识科学本质
科学探究是科学的本质特征。修订版教科书注重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了大量的“活动”“探究”“实验”,突出科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强化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根本方法,倡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体会科学精神的实质,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认识科学本质。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修订版教科书依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对科学探究活动进行了全面梳理,统一规划整套教科书中的探究活动,使探究活动的分布更加合理。修订版教科书落实“科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以理性和实验为特征的探究活动”的课程理念,以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内容整合的主要方式,将科学探究的学习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结合科学核心知识的学习来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强调知识与过程的统一。在探究活动的编排上,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合理安排探究过程要素的训练,使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形成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完整认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对环境的察觉”一章中,原教科书设计的两个探究活动是:“为什么要用两只耳听”和“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这两个探究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并非是本章学习的核心知识,这样的探究重视的是活动过程。在修订版教科书中,删除了这两个探究活动,取而代之的是“平面镜成像规律”和“凸透镜成像规律”两个探究活动,平面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都是这一章的核心知识,实现了把探究活动和科学核心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既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又学到科学核心知识。
科学探究的方式与过程多种多样,科学探究的内容与任务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科学探究涉及的要素也不一致,并且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修订版教科书中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有序安排、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刚进入初中科学学习的学生,需要对探究过程和要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因此,在七年级上册“科学入门”一章中安排了“科学探究”一节,先通过“生活中的探究:电灯突然不亮”,让学生从生活案例中感受探究过程;再通过“科学家的探究:天花和牛痘的故事”,让学生“观摩”科学家探究活动,感受科学探究的“味道”;最后通过“我们一起来探究:根据人脚印的长度判断人的身高和盒子里面有什么”,让学生从自我探究活动中感知探究整个过程,初步了解、体会探究的含义及探究的方法。在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各个要素进行训练。例如,“蚯蚓是怎样生活的”主要是对获取事实与证据的训练,“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对假设检验的训练,“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主要是对获取实验数据、分析与论证的训练。在九年级的探究活动中,再让学生关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特别是探究方案的设计等。例如,“探究小灯泡的电功率跟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等都涉及探究活动的多个要素和方案的设计。
二、注重知识整合,实现学科综合
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修订版教科书力图超越学科的界限,统筹设计,整体规划,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注重自然科学中的统一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体现课程的综合性。修订版教科书的内容以科学探究活动、主题形式、核心科学概念渗透相关的学习内容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整合。例如,教科书的第1章“科学入门”就是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来整合学习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科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与实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技能――科学测量,体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科学探究;“空气与生命”一章是以主题的形式来整合学习的内容,它既涉及物质科学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等常见的物质、化学方程式、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相互作用等内容,也涉及生命科学中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又如“对环境的察觉”一章是以人的感觉为主题来整合物质科学中的声与光的知识、生命科学中的人体感觉器官的结构及功能的知识学习;“可持续发展”一章是以发展与和谐为主题来进行整合,涉及物质科学中的能源与社会、生命科学中的人类与生态环境等学习内容。教科书还以“核心科学概念的逻辑体系为主线渗透相关的学习内容”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整合,例如,在“电流的测量”中介绍“心电图”“干扰电流疗法”等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知识;在“磁场”中,介绍“地磁场方向的改变”“生物体与磁场”等和地球科学、生命科学有关的知识。
三、注重生活经验,顺应认知发展
科学教科书的编写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问题情境的设计尽量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概念和规律的学习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这样的教科书设计一方面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感知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强化“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探究,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科学问题,注重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修订版教科书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源于自然,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例如,在“对环境的察觉”中,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例来引入“人的感觉”的学习,从遥控器可用来调节电视机的节目引入“看不见的光”的学习,从筷子放在水中变折了引入“光的折射”的学习,从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引入“透镜”的学习等。又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完成“凸透镜成像”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凸透镜成像的一些经验事实,建立物距与像距的概念,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起到“支架”的作用。
修订版教科书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的联系。例如,在学习超声波与次声波时,介绍“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大象用次声波交流、用次声波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用次声波清洗眼镜”等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教科书也注重在学过某一科学知识后联系实际,介绍一些应用性问题。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后,介绍放大镜和数码相机的应用。
修订版教科书安排了实践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意识。实践类问题是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或调查才能完成的。例如,制作土电话、测量眼睛的近点和盲点、调查校园周围的噪声情况、观察当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计算碳排放量等,这类问题重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教科书还通过“阅读”“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栏目联系实际,如“电冰箱的工作原理、车速不同时的停车距离、衣服干洗、电动汽车的速度控制、电吉他、自来水厂的水净化、天气预报与农业、电话、PM2.5与人体健康、肥胖、科学的刷牙方式、亲子鉴定、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流行性感冒”等,让这些自然与生活现象成为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科学知识的广泛用途与无所不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认识科学。
四、加强STSE教育,渗透人文精神
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教育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修订版教科书尽可能引导学生用科学理论理解或解释周围的现象,用科学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修订版教科书关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贯通,实现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统一,注意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价值观。为此,修订版教科书增加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栏目,其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探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重视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与环境的意识与能力,强化科学教育的育人功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互动的观点,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认识人、自然与社会应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进而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育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问题多数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常遇到的问题,在科学学习中,只有广泛地联系这些问题,才能使学生领悟科学是有用的、鲜活的。
修订版教科书不但增设了STSE栏目,而且在书中其他部分尽可能渗透STSE的思想和意识。教科书注重渗透科学发展的历程,介绍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相关的历史背景,以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如在“磁生电”中安排了“电与磁的发展历程”,在“空气与氧气”中安排了“氧气的发现”等。这些科学史实能够让学生感受科学发展的历程,领悟其中的科学思想、方法,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注重时代性,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科学在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修订版教科书在整体上注重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性,力图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科学思想,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改善人们生活的作用,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初中科学中的一些学习内容本身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反映了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例如,在九年级下册“演化的自然”一章中,涉及“现代宇宙学说、恒星的演化、生命的起源、遗传物质DNA、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现代科学前沿知识。另外,“新型材料、核能”等内容也属于现代科学前沿知识。
修订版教科书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体现内容的时代性。例如,在“看不见的光”中介绍“红外线制导技术”,在“透镜”中介绍“数码相机”,在“电磁铁的应用”中介绍“信息的磁记录”,在“同位素”中介绍“同位素原子的应用”,在“育种与优生”中介绍“太空育种”等。修订版教科书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也注重体现现代科学思想与方法。例如,在“平面镜”一节中,介绍像与物相对镜面具有对称性,并设计活动让学生通过对称法作出镜中的像。对称的思想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修订版教科书通过对知识与技能的拓展来体现学习内容的时代性。例如,在“长度的测量”中,除了介绍传统的测量方法外,还介绍现代的测量技术:利用声呐测量潜水艇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利用电磁波测量飞机与雷达站之间的距离;利用激光测距仪测物体间的距离等。在“温度的测量”中介绍现代测温技术:色带温度计能方便地跟踪动物的体温变化;卫星能遥感测出海水0.1℃的温度变化;天文学中常用光谱分析的方法研究恒星的温度。
修订版教科书的时代性也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为此,教科书在九年级下册单列一章来论述可持续发展,介绍人口的增长、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新能源、低碳生活、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等课题,这些课题都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与现代科技有关的问题。
修订版教科书还通过“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阅读”等栏目,介绍“导航与数字地图、航天器的盔甲――烧蚀材料、克隆技术、深海载人潜水器、利用碳-14测定年代、喷气发动机、核电站的安全性、基因组改变未来、超导现象与超导体、记忆合金、中子星、哈勃望远镜、同步卫星、光纤通信、磁悬浮列车、纳米技术,SARS冠状病毒”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应用,关注科学热点问题,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另外,修订版教科书利用“超新星、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各式各样的U盘“等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关的知识作为情景来编制练习,也反映了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
六、合理设置栏目,优化版面设计
修订版教科书对栏目的设置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优化版面设计。教科书保留了原有的“活动”“探究”“实验”“阅读”“读图”等多数栏目;将原来的“思考”和“讨论”合并为“思考与讨论”栏目;增设拓展类栏目:“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意在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与环境的意识与能力;增设“本章知识结构”,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整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形成知识框架;增强原有的“对话框”的功能,将重要的科学方法适时地用对话框的形式呈现出来。
篇4
一、新教材栏目设置新颖灵活、图文并茂,具有启迪性、探究性,与旧教材相比,更具人性化。
新教材在栏目设置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图文搭配、风趣活泼、生动有趣,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了大量的“观察”、“思考”、“讨论”、“归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阅读与思考”、“数学活动”等栏目,适当设问、引导、留白,加大了探索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每章章头大都以生活中精美的图片引入;又以风趣贴切的语言引导,向学生展示身边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素材;引用真实的数据、图片或卡通形象,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图形的认识初步”中,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奥运村的模型为章前图,从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图形中让学生找出自已熟悉的几何图形,激发了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接着教材继续向学生展示一张张精美的、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及其展开图,以帖图、设问、“观察”、“探究”、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建立空间观念。
二、新教材关注社会生活和实践应用,时代感更强。无论是作为教学引入,还是作为背景介绍,都引用了大量的社会生活素材,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以天上的星星比作“点”,以夜空中的流星划过留下的光线比作“线”,以太阳比作圆,以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说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非常形象;介绍了大量的数学文明史:以中国古代算经《九章算术》记数法――算筹来介绍有理数的运算;以世界最精确的钟――原子钟的误差来介绍正负数;以尼罗河的泛滥谈几何学的起源;关注社会生活:以“建筑工人砌砖拉线”、“木工师傅锯木板弹墨线”来介绍直线,非常生动;“从算式到方程”中的“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说明字母表示数,非常有趣;“概率与中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买彩票与中奖”的关系。
在代数方面,新教材引入了市场营销、通信收费、银行贷款、出租车费、统筹运输等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社会生活服务,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几何方面,新教材通过图形的观察、展开、折叠、平移、对称、翻折等动手实践活动,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知识,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生活,学会合情推理,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三、新教材倡导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智慧、表达自己意见和倾听别人想法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学生参与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程度较高,课堂空前活跃,大多数学生发言主动,教师组织教学很顺利,学生的语言表达、合作交流和实践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学习基础不太好、性格内向、愿意在安静的环境下思考问题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多鼓励他们发言,或者直接安排这样的学生代表小组汇报、交流展示,就能提高这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合作交流能力,使得这些学生也参与到集体的学习中来。 转贴于
四、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呈螺旋上升的方式,循环往复,有利于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密切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增强了互补性及递进性。
新教材改变了过去“先集中出方程,后集中出函数”的做法,按照数量关系,安排方程和函数交替出现,即按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顺序关系,螺旋上升,强化方程和函数之间的联系,从函数角度提高对方程的认识,如第11.3节“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第26.2节“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新教材淡化了几何、代数的分界线,融几何、代数、统计于一体、相互交错、螺旋上升、逐步递进,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内容。新教材还关注了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为其它学科的教学提供了相应的知识准备,有利于其它学科的教学,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
篇5
[关键词]牛津初中英语;任务式教学;教学策略
一、《牛津初中英语》的特点
笔者曾经使用过若干个版本的英语教科书,但是《牛津初中英语》让笔者眼前一亮。这套教材无论是从教法理念、授课结构还是在授课模式、课文页面布置上都有独到之处。
首先,英语课文的理念新。《牛津初中英语》严格遵守了国家下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于语法点的安排以及对于英美文化常识的巧妙安排,以及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技巧和英式情感策略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扩大知识面、获得知识。
其次,摆脱了以往课本“冷冰冰”“死记硬背”的态度,在内容设置和安排上更加富有人情味,同时由于课本所设置场景紧密贴合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所以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其强烈的代入感。课文内容所讨论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场景:买东西、美容时尚、合理饮食、各种大型比赛(如世界杯),以及课本中出现的两条可爱小狗Hobo和Eddie的各种日常情境。
第三,课本中的英文文体采用了各种形式,方便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短对话、长对话、纸张的信件以及格式、E-mail及其格式、人物专访、诗歌……这些内容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技能,使学生获得许多文体常识。
第四是全书采用崭新的“用英语讲解英语语法”的形式。这种形式在初中英语课本中属于一个新生事物,除了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英语思维以外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
正是基于以上几个特点,直接使《牛津初中英语》从众多英语教材中脱颖而出,在这个自主选择教材的时代被众多地区的老师选用。从这些新颖的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
二、《牛津初中英语》的教学策略
1、放弃“唯课本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放弃应试英语的陋习,由“分数至上”转变成为“素质至上”。根据新课标的建议,教师可以对课本的内容进行自主地灵活安排,根据课程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地重排、调整,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语言教学的规律,重视听说其次才是读写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在授课时过于注重能够迅速提高分数的单词、语法、阅读以及写作,但是却忽略了英语中最重要的环节:听力和口语。根据语言学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对于语言的接受以及学习首先就是输入,即通过看、听进行对于信息的获知,并通过输出,即说、写对于一直信息进行反复强化并形成记忆烙印,这样才能对所知信息进行反复的强化,从而根据艾宾浩斯记忆理论,使语言知识点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也就是说,在学习新单元的时候,老师采用传统的“单词讲解-课本朗读-长课文分析-语法点详解-测试”的教学模式,对于单元分配比较简单的教材,比如冀教版等可能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但是如果针对的是对听说能力训练进行强化的《牛津初中英语》,则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使得教材的效果大打折扣。
3、仅仅是单纯为了讲课文而讲课文,忽略了教材本身的背景文化知识与授课时的背景环境的统一
教材的课文单元设置是遵循客观事实、大体符合授课环境的。例如,当课文讲到中秋节的时候,课程进度差不多也就安排到了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当讲“Happy New Year”的时候,元旦基本也就到了。但是教师往往对这些联系表现出一种漠然的态度,对于其中的进度视而不见,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以及授课效果的不佳。只有用课文结合当前的实际背景,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笔者在七年级上学期讲授第三单元“Let’s Celebrate”的时候,在第一个班级发现效果不佳,原因是万圣节作为一个对于中国来说比较冷门的节日,学生对其并不了解,因此上课的时候积极性不高。于是笔者把对应的词汇表里关于节日的通用词汇单独提炼出来进行讲解,然后引出我国独有的一些节日——中秋节、春节、妇女节、儿童节等等内容对学生进行讲授。由于内容比较熟悉,学生的积极性就被逐渐调动了起来。这时,笔者趁热打铁,通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也就是七月十五的鬼节引起了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课文:万圣节。由于有了前期的普通节日预热以及刚才中元节的同类比较,学生很容易接受了万圣节的概念。这时候,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组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南瓜头、骷髅帽、“treat or trick”的传统……在概念的预热以及万圣节图片的帮助下,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本单元的各类词汇以及万圣节的背景资料,同时还扩展了很多其他词汇,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保证了知识面的扩展。
4、对于语法教学来说,“分散处理”比“集中火力”效果更好
篇6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对初中教学工作的重视,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然而其教学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没有合理发挥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
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许多学校相继引入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尽管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的使用率较高,但是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多媒体在当前数学教学中的效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多媒体手段作用的误解导致的,某些教师过分依赖先进的教学设备,没有认识到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其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师教学,而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工作.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合理利用发挥其对教学的优势.二是不能忽视书本教材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三是不能完全照搬现成的教学课件,必须根据各个教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课件进行适当的改进.
2.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有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采用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给学生留有自由的学习时间,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课堂变得单调乏味,而且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留有足够的自由学习时间,从而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3.过分重视题海战术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通过增加数学课的习题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加上中考的压力,导致家长、教师和学生自己对题海战术都比较重视,然而通过题海战术虽然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水平,但这种教学方法效率较低,会浪费学生的大量时间,严重的还可能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内容比较单一,其教学内容仍停留在教材上,上课没有新意,照搬课本理论和知识,重视计算的结果,忽视了对计算过程的讲解,没有将课本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没有意识到数学思想的重要性,导致学生虽然会解题却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的情况,对题目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认识不深刻.
二、改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的措施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启发式教学,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多进行探究性教学,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仅起引导作用.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另外教学过程中还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同时加强师生交流还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对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明确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教学
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根据初中数学的教学特点,同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计划设计.在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具体教学中的内容,将整体教学计划分层实施.这样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合理有序进行,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还要充分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有利于对教学任务的突破,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3.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
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率,初中数学教学也一样,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使教学效率事半功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多媒体教学,优化丰富课堂内容,突出课堂重点,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篇7
关键词:新课改;减负增效;初中数学;教学方案
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抽象性和逻辑性都比较强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仅在中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在学生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实现“减负增效”成为初中教学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义务教育阶段“减负”呼声的不断高涨,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初中教师应当把握好这个机遇,根据新需求、新思想适当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案,努力实现“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案。
一、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实现全面教育
随着新的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入,在新课改和“减负”双重背景下数学教师应当合理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使学生在学好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关心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减负增效。
二、以学生为主体,将灌输式教学变为探索式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知识灌输状态,大大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在课改和“减负”双重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活学活用,开展探索式的数学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减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
初中数学内容相对比较抽象,逻辑性也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越来越成熟,在新课改和“减负”双重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通过动画演示将抽象的、静态的数学模型转变成动态的立体模型更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减负增效”。
四、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案
在新课改和“减负”的双重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不足和有进步空间的地方及时进行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的具体情况不断探索、不断调整,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改进方案,真正地做到“减负增效”。
总之,课改和“减负”双重背景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教学实际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将灌输式的教学变为探索式的教学方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反思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刘伟.浅析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10).
篇8
关键词:高效教学;教学方法;把握教材
初中数学教学因为是中考的主要科目,因而变得非常重要。初中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一些特征,比如,喜欢新奇新颖的事物,喜欢用情绪支配自己的行动等。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绪,利用这些特点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构建一堂高效的初中数学课。那么怎样才能构建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呢?
一、准确把握数学教材
教材和教师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利用教材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图示。教师如何把握教材,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内容中?帮助学生梳理好教材内容,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形成正确的知识建构过程。教师准确把握教材,还可以通过阅读和领悟课程标准的内容来把握教材内容,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解读,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安排,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某部分教学时,要认真研读这部分内容,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整个单元中研读、放在整册教材中研读、放在整个学段中进行研读,高屋建瓴地看待教学、全面全局地把握教学,这样才有一个大的数学观,才有全面而科学的把握。
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因为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决定获得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定教学模式。方法得当,效果自然会高,否则没有科学的方法,那么提高教学质量就是纸上谈兵。如何确定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和高效性。
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对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的体现。因此,实现教学的高效性和实效性,对于一个初中数学老师来说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教学特点、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可以构建一堂高效的初中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反思能力培养;对策
一、反思能力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很多中学的数学教师一味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初中学生通常无法一次性就能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这时必要的反思,重新回顾所学习的知识,在这个重新审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强化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见,反思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习惯,是对知识理解的一种升华。反思有助于构建全面的学习结构。反思是一个对知识再审查的过程;反思有助于探索蕴藏在基本的表层理论知识下的更加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有助于优化思维能力。反思是对自身学习、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问题的全方面思考,会让思路更加开阔。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不足
1.对“反思教学”的认识不足
初中教学已经开始关注升学率,因此与小学相比,初中学校更容易偏向于应试教育,而数学是升学考试的主科之一,更是“提分”“保分”的对象,这就造成了对反思教学的漠视。有的教师裸地称“数学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打好基础,考好升学考试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反思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过于单调,生硬刻板地套用公式和模仿技巧,没有体现初中生应有的活力。从单方面说,这样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僵化,从长远来讲,导致了学生的思维活力被扼杀,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式陈旧落后
初中数学教学的课程设计是以讲授课本中的题、课后作业练习为主要方式,多数教师比较注重联系解题技巧去介绍、分析和评价某年的升学真题,而忽视了分析研究适合发展学生反思能力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处于上升状态,但目前有许多数学教师并不知道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而作为学生,必须要懂得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反思能力更为重要。
三、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策略分析
1.立足实际,创设培养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数学教师需创设有效的反思教学情境,即教师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营造一个积极、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反思潜能的激发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强对多媒体等新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方法的利用,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比如,可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通过编故事的方法向学生展示数学教学的内容,将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进行思维的挑战,在不断的思考中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初中数学教学特点,数学教学中有些难以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最终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愉悦情感。比如,在初中九年级中的“相似”一节中,为提高学生对多边形的认识水平,教师可设计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观察黑板外形与内形之间的区别、联系、观察是否相似。在学生观察与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提醒、指导工作,进而推动情境的深入,让学生动手画画、量量,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和其他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培养方法的改进
(1)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梳理。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局限性,因此在遇到问题时难以正确表达,此时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他们提前预习,并在此过程中对进行认真的反思,知道自己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还是盲区。实际课堂教学学习过程中,也应当不断地进行反思,对自己是否听懂、哪些是难点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把握与反思,不断地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在课程结束后,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其中包括收获、不足,通过对问题的梳理,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其提问能力。
(2)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树。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采取正确、高效的方法进行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最终形成一个知识树,即知识框架,对知识之间的关系有更清楚的认知。只有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才能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也就是学会学习和学会反思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的方式。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对所学进行一定的反思和总结,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或者不足,为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提供重要的支持。在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要加强教师的引导,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真正地发挥评价的作用,这样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反思习惯的形成,提高反思的自觉性。
(4)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与相互反思活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反思能力培养,需要采用多种反思方法,首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采用相互反思,即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反思;其次还要进行自我反思,即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问,特别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进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鉴别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反思
在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会很容易犯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应该立刻给予否定,而应加强引导,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进而获得反思的对象信息,在不断的反思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改进方法,实现反思能力的提高。例如,同一平面内有四点,经过两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很多同学会得出四条,这是因为他们忽视了这四个点可以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在学生给出错误答案时,教师要先进行肯定,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点的位置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得到真正的答案。
四、总结
初中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的正确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指导反思的技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数学学习思维。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初中数学教学;有效应用
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基础,初中教育历来成为教育体系所关注和发展的重点。不仅因为初中教育阶段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是因为初中教育的难度,初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也因此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初中教育阶段是学生心理和各项能力的重要养成期,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中教育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以后的继续教育中得心应手,也有利于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初中数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学生在接受这一阶段教育中的难点和重要点。初中数学一直是初中阶段学习的关键学科,可以说是整个教育中的主体,数学学习的质量对于教育整体的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初中学生所关注的对象。初中数学的教育和学习意义重大,不仅是学生当前学习任务的重要部分也是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当前情况下,做好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将对整体教育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概述
历年来,初中教育得到了国家的极大关注,基础教育也在国家的主导之下,做着一系列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数学教育在理论教学上更加强调素质教学,新的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数学教育要求这种综合素质的提升必须要面对全体学生,并以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创新能力为重点。这就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灵活处理。
任务驱动法在数学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它以贴近实际、趣味性强的教学特点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广泛认可,对于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有着显著的作用。任务驱动法是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所提出来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通过具体而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和任务安排,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设定具体的情境,在情境中安排一些问题和任务,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学习中通过解决相关的任务和问题,逐步地掌握一些数学理论和知识。
二、任务驱动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现方式。
任务驱动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有要求严格的实现方式,对学生和老师的课堂交流和互动提出了相关要求,只有在满足这样的条件之下才能实现任务驱动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1)初中学生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就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一些事物和问题有了基础的了解和认识。由于要在任务驱动法的作用之下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就对学生的相关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任务驱动法在设定的情境之中,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和任务,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进行逐步的解决。这一个过程是学生在运用基础知识克服难题并在这一个环节增加认知的过程,故而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前期的知识素养。实际情况是,由于接受了初中之前的相关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充实的知识基础,已经具备了利用已有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而,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任务驱动法是具有实际的操作性的。
(2)任务驱动法在初中数学的教学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初中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因为初中课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以及长期执教养成的固定模式,数学教学往往是老师的一言堂,教师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主观教学态度和方向就决定着数学学习的进度和内容。相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倒成了被动的接受者,学习过程中不能体现自己的主观意志,由于这种被动的接受,学生也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数学的学习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情境任务的组织者、完成任务的帮助者、以及数学知识的提取者的角。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运用聪敏才智努力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三、任务驱动法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继续完善
在很多的学校中,学校管理者和学生在当下的环境中仍然面临着许多尴尬的情况。素质教育诚然是当今教育的主流与方向,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教育及学习的方法与方向所发生的变化不是特别明显,这也就导致了任务驱动法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由于时间的限制和教学任务的压力,教师很难拥有充足的时间来组织这样的学习过程,即便是有也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长期下去,任务驱动法变形同虚设了。
为了使任务驱动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最大限度地的发挥作用,教学的管理者或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设定情境的时候,教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适当控制情境的规模和任务的难度,根据时间融入进适当数量的问题,防止由于时间的不足而影响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可以之为范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将这样的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在课外通过自由组合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掌握。任务驱动方法只有在灵活的运用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