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信息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7 18:0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地理信息技术

篇1

在进行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时,首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加深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认识。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核心技术、遥感技术的概念以及实际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以及应用领域;全球定位系统的构成及其应用、电子地图的概念及生活中的运用;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数字地球的概念等一些基本的有关地理信息技术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相关概念的含义,对于一些超出当前学生认知水平的难点只需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适当的了解即可。

2实践目标——运用能力的培养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学实践,因此教学实践环节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初步掌握遥感图像的读图技巧

遥感技术是地理信息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学习遥感图像的判读是地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读图的基础就是对于一些地物的形状、颜色等遥感图像的特征要十分熟悉。例如,遥感图像上人工建筑物的颜色往往会呈现浅蓝色或者是灰白色;天然湖泊的边界往往比较圆滑。同时,还要学会借助已知的地物来推断未知地物。例如,与村庄或者城市相连的线状地物往往是小路,而与湖泊相连的往往是河流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展示相关的遥感图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2GPS手持机定位导航的实践

当前GPS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强大的导航功能更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目前,GPS手持机的人机界面更加人性化,操作也更加简单方便,使得GPS实际运用的教学难度也进一步降低。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来让学生掌握GPS手持机的操作和使用。例如,教师可以开展野外拉练等活动,让学生利用GPS手持机的导航功能来指导学生向着目标地前进,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GPS的导航定位功能的应用。

2.3掌握一些简单的GIS软件的操作运用

目前有很多GIS软件,其功能也是多种多样。常用的GIS软件有SuperMap、MapGIS等。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对至少一种相关的GIS软件的操作能够基本的掌握,同时能利用相关的软件来实现一些数据的处理和加工。在GIS软件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培养以下能力:数据表的建立、简单的数据查询和数据分析方法的掌握、GIS窗口一些主要的快捷键的使用、通过网络GIS地图查询相关的地理信息、利用GIS软件制作一些专题地图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对GIS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

3发展目标——思想认识的加深

3.1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地理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获取以及分析和处理能力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其感受到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家进行建设决策过程中起到的支持作用。同时,它在生活中实际应用也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进而让学生在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

3.2注重地理信息安全的保护

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地理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目前信息安全是网络安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不合法的地理信息的应用可能会给他人带来重大的损失甚至有可能触及法律。在地理信息获取和使用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不将一些重要的地理信息外泄,不一些虚假的地理信息,不因个人利益而随意篡改地理信息,不窃取个人使用权限之外的地理信息等,加强学生对于地理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进一步规范地理信息技术的使用。

4结语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 地理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地理信息技术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3S技术,其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技术,在社会上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地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的新形势下,将地理信息技术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中去,将会使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能够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即基本目标、实践目标和发展目标。下面将就每一个培养目标进行详尽的阐述。

1 基本目标――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进行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时,首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加深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认识。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核心技术、遥感技术的概念以及实际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以及应用领域;全球定位系统的构成及其应用、电子地图的概念及生活中的运用;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数字地球的概念等一些基本的有关地理信息技术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相关概念的含义,对于一些超出当前学生认知水平的难点只需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适当的了解即可。

2 实践目标――运用能力的培养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学实践,因此教学实践环节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初步掌握遥感图像的读图技巧

遥感技术是地理信息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学习遥感图像的判读是地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读图的基础就是对于一些地物的形状、颜色等遥感图像的特征要十分熟悉。例如,遥感图像上人工建筑物的颜色往往会呈现浅蓝色或者是灰白色;天然湖泊的边界往往比较圆滑。同时,还要学会借助已知的地物来推断未知地物。例如,与村庄或者城市相连的线状地物往往是小路,而与湖泊相连的往往是河流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展示相关的遥感图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2 GPS手持机定位导航的实践

当前GPS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强大的导航功能更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目前,GPS手持机的人机界面更加人性化,操作也更加简单方便,使得GPS实际运用的教学难度也进一步降低。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来让学生掌握GPS手持机的操作和使用。例如,教师可以开展野外拉练等活动,让学生利用GPS手持机的导航功能来指导学生向着目标地前进,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GPS的导航定位功能的应用。

2.3 掌握一些简单的GIS软件的操作运用

目前有很多GIS软件,其功能也是多种多样。常用的GIS软件有SuperMap、MapGIS等。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对至少一种相关的GIS软件的操作能够基本的掌握,同时能利用相关的软件来实现一些数据的处理和加工。在GIS软件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培养以下能力:数据表的建立、简单的数据查询和数据分析方法的掌握、GIS窗口一些主要的快捷键的使用、通过网络GIS地图查询相关的地理信息、利用GIS软件制作一些专题地图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对GIS软件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发展目标――思想认识的加深

3.1 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地理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获取以及分析和处理能力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其感受到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家进行建设决策过程中起到的支持作用。同时,它在生活中实际应用也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进而让学生在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

3.2 注重地理信息安全的保护

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地理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目前信息安全是网络安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不合法的地理信息的应用可能会给他人带来重大的损失甚至有可能触及法律。在地理信息获取和使用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不将一些重要的地理信息外泄,不一些虚假的地理信息,不因个人利益而随意篡改地理信息,不窃取个人使用权限之外的地理信息等,加强学生对于地理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进一步规范地理信息技术的使用。

4 结语

地理信息技术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理解,提高地理信息技术的实践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高中地理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吉林省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第一中学,吉林 公主岭 136105)

参考文献:

[1]潘立新,黄成林.地理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育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8(2):90-93.

[2]唐敏,李雅婕.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初探[J].教育探索,2008(8):48-49.

[3]赵军,武江民,赵生龙.我国地理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现状与对策刍议[J].地理信息世界,2005(1):39-41,50.

[4]林培英.中学地理信息技术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4(7):58-62.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

1.前言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指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也是一切进行信息采集和信息加工、交流以及应用、存储的方法体系。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工具融合到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帮助学生提升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优化教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多样的、丰富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2.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2.1高中地理教学中没有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

虽然,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全新的工具,具有众多的优点,但是一些学校的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资源配备不足。另外,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没有充分的重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一些学校人力资源配备差,多媒体硬件设施配置有限,导致了重要的教学资源无法分配给地理教学应用,制约了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2.2高中地理教学缺乏数字化资源建设

高中地理的数字化资源与其他学科相比明显比较匮乏,高中地理数字化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建设。另外,地理教学的信息共享程度也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推进。与此同时,一些商业化的教学资源网站,过分注重商业性质,缺乏健全的网络,阻碍了高中地理网络资源的共享[1]。

2.3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效率低

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阻碍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一些教师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习惯了传统的极爱哦学方式,不愿意去学习计算机,不远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另外,也有一些教师由于日常工作繁重,工作量大,缺乏钻研信息技术与教材结合的方法和技术。而对于一些新教师而言,由于他们缺乏教学的实践经验,难以把握地理教学大纲和体系,缺乏教学技能,缺乏优秀的地理教案和课件以及相关的习题和案例的资源的储备,导致了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低下。

3.整合优化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措施

3.1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网站

高中地理信息教育不仅包括了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分析和资料的应用和存储,而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资源体系,还包括信息资源呈现和应用的方式,如何利益地理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们结合起来,讨论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以章节的形式收集和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做成基于教学目标的课件、案例、习题以及创新题库。构建信息资源网站,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网站应该对学生开放,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

3.2提高对信息技术先进性的认识并充分利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够增强地理教学的具体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精心制作和情景创设,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并且充分的加以利用。提高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配备。教师也应该借助于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可感性。

例如,在教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们展示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观,配合上生动的解说,这样优美的画面与悠扬的音乐融合,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其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深入思考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样就有效的导入了课堂,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和兴趣进入课堂学习。

3.3强化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化信息环境之下,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必须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学校应该加强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一方面,打破传统的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地里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高中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供充足的地理信息教育服务,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游刃有余,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完美的融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去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激发其积极性,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升教学效果[2]。

4.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育工具,具有很多优点,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规律,才能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益成熟,它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地理课程的改革,新课标中大幅度增加“地理信息技术”的内容,并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本文对四个版本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信息技术”部分的内容编制特点进行研究,在知识点选取、栏目设置类型、图像系统设置方面相对比,分析各自的特点,希望为现有教材中该部分内容修改完善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地理教材;地理信息技术;内容编制;对比分析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带动了对专业地理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带来了基础教育地理课程内容的革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将地理信息技术这一专题纳入高中地理课程体系中,地理信息技术第一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和选修课之一进入地理课程标准[1]。2004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出版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教版、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图版、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鲁教版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湘教版地理教科书。四套实验教科书都非常重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编制,形式上和内容上各具特色,体现了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趋势。

一新课标中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的依据、地理教学的依据,也是地理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2]。近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地理课程标准也正在随着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做出调整。《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要求如下:“标准”中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重视培养高中生获取地理信息的素养。同时要求学生认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与应用领域、形成用现代地理科学思维与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此外,新课标中较多使用“了解”、“举例”、“查询”等行为动词,对RS、GPS、GIS以及电子地图等具体内容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主要侧重结合实例来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高中生具备获取地理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内容编制对比分析

(一)知识点选取比较

四套教材都选有RS、GPS、GIS、数字地球等知识,符合新课标对该部分的要求,基本上能够满足地理教学的需要。湘教版和中图版在内容安排、编排形式方面较为相似,都是用一章共四节的篇幅来讲述该部分知识,其涵盖的知识点也大致相同。两者较大的区别在于湘教版较偏重于介绍GIS和RS的基本理论,而实践应用方面较少;中图版则较注重RS的应用,以第二节“遥感技术的应用”为例,本节在简要阐述RS的基本原理之后,分别详细的介绍了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并在课后设有“准确预测易贡错决堤”的案例,以便于让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体会到遥感技术是与生活密切联系、切实可行的。鲁教版中设有“学用电子地图”单元活动,突出了电子地图的实用性,最能满足“标准”中对电子地图的要求。此外,鲁教版较侧重介绍“数字地球”,该部分知识共有7页,详细的表述了“未来的城市——数字城市”、“未来校园——数字校园”等内容。人教版中该节基础知识点只有RS、GPS、GIS,数字地球则出现在阅读材料中,与另外三个版本相比该部分内容较少,且偏重于介绍理论知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涉及较少。这一问题在访谈过程中也被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反映。但人教版该节最后在综合地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活动,让同学们根据自身的学科兴趣、认知水平的差异来进行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弹性。

(二)栏目设置比较

经过对比分析发现,鲁教版单元活动中的“问题”栏目旨在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其他版本内的“思考”栏目功能大致相同;而“知识窗”和“阅读”都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可以把鲁教版单元活动中的“问题”作为“思考”,“知识窗”作为“阅读”,则四个版本“地理信息技术”部分栏目设置的异同点如下表所示:四个版本均设有“阅读”、“思考”和“活动”栏目。“阅读”是教材内容的扩展与延伸,也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它具有对正文知识进行解释、拓展和深化的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地理视野。而“思考”栏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便于导入新课,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中图版栏目最为丰富多样,每节均设有探索、学习指南、阅读、案列研究、思考和复习题栏目,而名词链接、活动栏目则视需要而定。“探索”设在每节课的正文之前,探索的内容与本节课的知识密切相关且富有创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而“案例研究”位于每节内容的后面,具有总结。但中图版有的栏目知识性过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鲁教版中主要有“活动”、“知识窗”和“问题”三类栏目。其中“活动”栏目数量较多,共8个,也因为该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本来就是以单元活动的形式呈现,所以着重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如“分析和解译遥感影像”、“用电子地图查询路线”等,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知识窗(即阅读)栏目中多介绍一些实例或者基础性知识,注重教材与实际的结合。湘教版中“阅读”栏目较突出,共23个,大量的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升思维能力。“活动”栏目则依据具体目的不同,又分为活动思考、活动探究、活动实践三个子类型,其中活动实践的数量较多,例如设计了“搜索GIS定义,列举GIS简报”等活动实践,对学生搜集、整理、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动手操作能力。总体而言,湘教版教材栏目设计新颖,呈现方式多样,既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也不失趣味性。而与前三者相比,人教版设置的栏目类型、数量都较少。但在访谈中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中的案例很感兴趣,经常会询问老师RS、GPS以及其他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但由于课本上所给的实例较少,且只有简单的文字介绍,学生的学习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

(三)图像系统分析比较

林培英教授在《学校地理教材现代化研究》中对图像系统定义为:“地理教材除去文字和数字符号外,还有图像符号来表示、解释和揭示地理知识,称作地理教材的图像系统。”[4]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蕴含着大量的地理信息,且较为生动形象,易读易懂。总结多数专家的观点,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类型主要有地图、示意图、景观图、遥感影像图、照片、地理统计图(表格、线状图、柱状图、结构图、柱状折线图)、漫画等类型[5-7]。四个版本教材中的图像类型和数量统计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图版和湘教版“地理信息技术”部分所展现的图片数量最为丰富,这两个版本的教材本身文本内容就较多,相对应的图像数量也较多,用直观简洁的图像来补充课文内容,可以提高教材的表达效果。不同类型的图像具有不同的功能。示意图立体感强,能够直观的表达地理基本原理、规律、分布等,容易被学生接受。以湘教版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图3-27“遥感技术系统”为例,生动形象且又真实地展示遥感技术的工作过程,便于学生明白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得到形象的概念。同时从表4中也发现,在这6种图像类型中,四个版本“地理信息技术”中均是示意图的数量最多。地图是地理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其他教材最明显的区别,它可以储存、选择、模拟和表达地理信息,具有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8]。鲁教版在“辨别地理方向”中使用了多幅地图,与文字密切配合,简洁清晰的表达了地理内容。而照片与其他类型图像相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形象生动,使用照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给予其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图版和湘教版都在讲述GPS的应用时插入了大量的实物照片。文字虽然可以表述概念和原理,但是不能反映空间结构,而图像能够直接迅速地表达出地理事物的结构和空间关系。“地理信息技术”的图像系统设计应结合教材实际内容,考虑到该部分内容与现代技术密切相连,且注重实践应用,而遥感影像图不仅拥有丰富的信息,而且直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因此各版本教材可以适当增加遥感影像图的数量。

三建议

四套教材都从各自的角度理解课程标准,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了不同的编制设计,虽各有千秋,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图版突出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恰当的实例详细地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每一个功能,旨在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地理信息技术。且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原理时均采用了图示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但该部分活动设计的较为简单,建议活动栏目的设计要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通过活动确有收获。鲁教版中“地理信息技术”被编排在6个单元活动中,这种创新使该部分内容更为丰富,但这样的编排形式也可能弱化它们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整体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湘教版中该部分知识丰富详实,且设置了大量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但这部分教材对地理信息技术原理的介绍过于简单,建议教材在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原理时能够用简单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其更有深度。人教版教材较为规范严谨,注重地理信息技术中各项技术的联系,但在访谈过程中多数教师反映该部分内容较为单薄,且偏重于介绍理论知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涉及较少。因此建议在教材中适当丰富本节内容,并适当增加一些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实际应用的案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在生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学习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积极完善教材中的“地理信息技术”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培养地理信息专业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四个版本教材“地理信息技术”部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地理信息技术”内容的编制提出一些较为合理的建议。总之,编写好一本教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实践检验下不断修订,逐步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

[1]林培英.中学地理信息技术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7)(7):58-62.

[2]李家清,陈实.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李家清.新理念地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林培英.学校地理教材现代化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1985.

[5]王民,王英.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类型研究——以德国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11.

[6]杨向东.中学地理新教材图像系统特点与分类——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5):59-60.

[7]刘彩凤.初中地理新教材图表系统组成、功能与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8):89-93.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效整合;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并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有些甚至是根本看不到的,这就为我们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增加了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也觉得乏味。但是,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则改变了这一现状,通过信息技术,地理教材中的很多学生生活不易见或者根本不能见的事物就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到学生眼前,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地理有关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地理课堂教学除了常规的课题板书,重点内容板书外,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随时、快速、准确地勾画出地形地貌等图形、图像以及示意图,而这些图形、图像和示意图又是非常复杂的,仅靠课堂上短短的几分钟和教师的随意勾勒是很难见到效果的,而地理信息技术的引入,则非常容易就解决了这一个问题,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灵活。高中地理与信息技术的高效、完美结合为地理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丰富了地理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过程组合,提升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一、高中地理整合信息技术,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人对新鲜事物都会有好奇之心,学生也不例外,只有对某个事物有好奇心,才会对这个事物保持强烈的、持久的兴趣。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生动、形象、动态、有趣的教学情境,多媒体独特的形象、声音、情景都会让学生兴趣大增,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会拔动学生心弦。把无声变为有声,把静止的变为动态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积极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探索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在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1“地表形态的”中《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时,不开门见山地对“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概念进行讲解,而是先让学生观看四段关于“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的动态影片,直接先让学生清楚、明白、真切地看到这些外力作用空间是如何影响、改变地表形态的。通过观看影片,这四种外力作用影响、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就会深深印入学生头脑中,刻入学生心灵中。这样一段短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到轻松、新颖,对知识的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举多得。

二、高中地理整合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

传统高中物理教学,往往只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传授书本知识时,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的引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学生学习时,为其提供了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了对物理知识的印象,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了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德国鲁尔区的探索》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介绍德国鲁尔区的短片,用动态的视频、色彩丰富的图片、再配上合适的音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对德国鲁尔区工业辉煌与衰退的整体印象,了解德国鲁尔区工业辉煌与衰退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德国鲁尔区工业辉煌是因为有优越的区位条件: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交通极为方便;衰退是因为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不具有可持续性。。接着,再深入细致地与学生一道对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深入讨论和探索。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领悟,培养了他们的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三、高中地理整合信息技术,有助于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衡量一节课的好坏和成败,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看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传统高中地理教学,对于那些抽象的地理知识,特别是难于理解的地理知识,很多学生都觉得听得云山雾绕,不知所云。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运用,就轻松地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艰涩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利用多媒体幻灯片讲述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或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复杂的问题简单了,困难的问题容易了,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提高了教学质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125

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并迅速普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已经是普遍的现象。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了教学手段,改进了教学方式,但应明确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防止运用过多过滥的现象,同时应结合学科课程特点,提高其使用的合理性。下面探讨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一、丰富教学资源

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资源仅限于纸质教材和少量的教具,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善了这一局面。如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专业的教学资源网下载相关的论文、图片、动画、纪录片等,将这些相关资源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在通过信息技术选择和使用教学资源时,要注重使用的合理性。首先,对内容的选择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教材仍然是教学资源的核心和中心,辅助教学资源不可过多过杂,虽然可以有一定的扩展,但不能喧宾夺主。其次,教学的过程不单是内容的展示,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启发,引导其积极思考,因此不应过度依赖信息化教学手段。

二、改进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知识呈单向流动的态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受到了影响。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方式的改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载体支持。首先是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综合运用声、像等元素,将抽象的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教学海水的运动相关知识时,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以动态、形象的方式表现出三圈环流的特点和风海流分布;在讲解补偿流的有关知识时配合展示洋流分布图;还可以用FLASH演示大洋环流。其次是知识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跨越年级、学科等界限,在知识点之间建立链接或便捷地转换,为理解复杂知识提供了便利。如在对天气、气候知识进行复习时,其内容涉及初高中教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制作复习课件,以高中知识为基点,制作成知识图表,并在图表中建立知识点的链接,同时设置测试功能,使学生在简单的操作中系统地复习知识。三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从有限的教材内容和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而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研究式学习的能力。如在学习电子通信时,教师可以列出问题提纲,让学生围绕教材,自主完成探究过程。通过自主性的探究,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使用通信技术的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培养地理思维

高中地理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静态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动态地掌握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并对其发展变化规律进行了解与思考。因此,以自然地理科学的视角,构建地理思维模式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资源的局限,学生学习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有些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只能依靠推测和想象。为此,应利用信息技术对文、图、声、像等资源进行整合,做成教学课件,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地形地貌等内容,使直观、生动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想象力相结合,让学生领会地理知识的魅力,通过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学习构建起纵向的、动态的思维方式。

四、推动自主学习

篇7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以语言描述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教学信息种类与传递形式的多样化,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行为,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不是教材的直接翻版,并不是机械地展现这些知识,而是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基本学情来对教材进行重新开发,实现二次创作。这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下同样至关重要。新课改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的彻底挑战。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这决定了教材的运用也不能只是图文并茂地展现,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对教材进行开发,从而实现多种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收集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信息,出发点与落脚点要集中体现在学生身上,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实现对教材的开发与整合,以使教学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真正实现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神奇的地理世界。

1.深入钻研教材。

对教材的有效开发建立在深入钻研、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之上。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并不是完全抛弃教材,而是要对教材进行有效合理的调整。因此我们要对高中地理教材认真研读,对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点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能够真正地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在头脑中构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

2.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我们必须要对学生的情况全面了解,如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认知规律、学习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等。如果不了解学生,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只能是教师的主观臆断,这样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堂,而不是学生的学堂。故而,在平时与教学中我们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为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认真学习新课改。

新课改对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这正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只有认真学习,用心领会,将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融入于具体的教学之中,才能实现地理教学的全方位改革,促进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我们只有对教材、学生与新课改全面了解,才能真正实现对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真正实现地理教学资源的本土化,才能使地理教学顺应教学形势的发展,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使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成为课改的前沿阵地,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场所。

二、绘制板图板画的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6-02

一、课堂展示,合作探究

新课程强调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合作等活动凸显出来。乡土案例因其鲜活、熟悉、综合的特点,恰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首选载体。虽然素材丰富多样,但必须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呈现。

1.案例展示。韩江之旅——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设置情景:由学生课前准备,把拍摄的韩江照片给大家欣赏并简述韩江的自然景观。(将学生置于发现探索者的位置,结合图片给学生视觉冲击,增强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提出问题:①描述该区域植被、河流、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特征。②尝试解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讨论的要点:①正确表述自然地理特征,如植被类型、河流水系水文特征、气候类型与特点以及土壤类型等。②举例说出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例如气候湿润,所以河流水量大、植被茂盛等。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些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韩江下游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拍成照片,并带回了一些土壤样本。教师提供文字材料。材料:韩江属粤东地区的战略性重要水源地,地处粤东多雨中心(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上中游所流经的福建省龙岩市、漳州市,广东省河源市、梅州市、潮州市等地区,山区面积大,溪流陡,现有河道泄洪能力仍然不足……韩江流域水资源、水力资源亦丰富,但天然径流丰枯不均,制约了本区域的工农业生产……上中游修建水电站之后,发现下游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受到了破坏……提出问题:a.面对“韩江的尴尬”,该怎么保护韩江的美丽又合理开发水资源?b.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对土壤成分进行粗略测定。(第2个问题需要实验室作为课堂环境支撑)。学生讨论的要点:a.大坝蓄水使下游及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b.上中游修建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对下游(农田灌溉、生活饮用水、海水倒灌)产生那些影响?c.通过实验室测定韩江土壤样本,分析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条件对其的影响。d.开发韩江的水电资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原理建模:将乡土地理案例引入课堂是为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思考,发挥其反射验证作用。但乡土案例的缺点是不具普遍性,难以抽取普适性的原理、规律。师生协同对楠溪江之旅的案例进行概括与提取,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引出整体性的三个表现以及资源开发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案例选用原则。①综合性。乡土材料的选择应在承载地理原理、规律功能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内容上体现优势组合,形式多样,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多角度、多层次,不能生搬硬套,尽量做到一例多用。使教学过程既直观又概括,才能更有效地为地理教学活动服务。②时效性与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乡土资源要与时俱进,切忌选用老掉牙的材料,最好联系最近发生的新闻热点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新奇去体验、探索。选取的案例应当保持开放性,结果不要预先设定,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去看问题,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③可操作性。乡土案例没有地理教材知识的支撑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乡土资源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必须寻求平衡点。乡土资源的拓展既要能够补充、丰富既有的教材内容,又能以地理的观点赋予乡土资源课程意义。材料的选择难度要适中,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太直白对学生则没有挑战性。环境支撑要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课外拓展,转化提升

“心动、脑动、行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地理学科研究人地关系的优势,挖掘乡土资源中有研究价值和适宜学生研究的内容开展学科小课题或者其他多种多样的活动,既有教材原理的支撑,又源于生活,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原理去研究发生在身边的地理问题,并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针对上述案例,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活动:

1.韩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探究角度:韩江是广东第二大江,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学生可选取其中一类进行开发方案研究、开况调查报告、保护措施等多个角度的活动。如大埔三河坝韩江源景区、潮州韩江湘子桥景区、汕头中山公园景区等。

2.韩江修建引水工程的利与弊。探究角度:潮州韩江东西溪水利枢纽工程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对其有赞同和反对两种不同的声音,课堂探究时间太短,可以让学生深入调查,成果展示可以用辩论赛的形式展示。

3.韩江流域两岸采石场布局的利与弊。探究角度:通过采石场选址的合理性、采石场附近的生态环境调查等角度剖析其布局的利弊。

4.韩江流域土壤性质研究。探究角度:测定土壤成分的实验、土壤退化情况调查报告、土壤与农业类型的关系。

5.韩江流域传统聚落景观调查研究。探究角度:流域传统聚落(潮汕传统民居——“下山虎”“四点金”)建筑的特征及成因分析、传统聚落的现状、聚落的演变历程探究以及传统聚落的开发与保护。针对教材设置的不同章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每个主题可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发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逐步形成主题研究系列,并且将这些资源分类整理积累成库,可为今后开发校本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课外拓展中教师对研究过程的指导要贯穿始终,学生在研究中出现新情况时,指导他们及时对预定方案进行改进,并根据课题要求有重点地搜集资料、制定调查问卷等,在资料分析处理环节要培养学生对资料的价值判断与分析、筛选、归类的方法,最后形成完整的课题或其他形式的资源。

三、师生合作,共同成长

教师在乡土案例教学中充当组织者与引导者,激励学生参与活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在组织引导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出发,挖掘学生的经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教师要避开,力所“难”及的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 体,利用教师的智慧结构、知识水平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学习探究中获得知识、形成经验。实质上,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师生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过程。

乡土地理的学习,因为其打破了封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感知、体验、探索地理的奥秘与神奇,能够自主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些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通过这样的地理实践,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在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他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多方面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摘 要: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惯用的教学手段以其功能强大、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被众多高中地理教师所运用。但在地理教学具体使用中,常存在一些误区,使实际的教学效果与心理预期的效果并不一致。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发扬光大,是每位地理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教育领域中掀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地理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而且地理事物又是不断变化的,新的地理事物不断出现,这让高中W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认知、拓展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困难。而现代信息技术以自己特有的优势将课本中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多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地理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尽如人意。下面就将自己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感受提一些肤浅的见解,和大家分享交流。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高中地理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地理学科涵盖知识面广,再加上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而现代信息技术可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等多种信息,使学生能够观其境、听其声、触景生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地球运动”可以使用Flas,将其运动状况(自转和公转)演示出来,既直观又生动形象,之后再讲解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学生就比较好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让学生更好、更快捷、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激起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高中地理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有趣味性特点,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有着极大的价值。有了学习动机,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注意力才会集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学生对样式新颖的事物易引起好奇,产生学习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形式直观展示出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使学生进入一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学习氛围,如在讲授“板块的运动”时,学生对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很难用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来解释,教师用动画显示高山的隆起和裂谷的形成过程,使难以理解的板块运动学说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3.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地图的作用,达到图文统一的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堂课不可能带很多地图,也没有多少时间更换教学挂图,展示的图文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就不同了,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及相关的软件,在课前先把所要用的地图存入计算机中,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先看大屏幕。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高图的清晰度和区分度,随手变大变小、变实变虚所要展示的区域,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地图册上去对照查找,有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少花时间多学知识,收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劣势

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126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各级学校进行了一场信息化的改革,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现代化水平。《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到,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明确指出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加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加入一些传统教学无法展示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于某些抽象知识的理解。因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需要学校配备齐全的现代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教师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设计,将一些地理图文资料引入课堂,通过自己的专业解读,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解释,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水平。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分析

1.设施配备不完备

虽然地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要求,但是信息技术应用的费用却让一些高中对于该要求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高中的教育资源比较有限,关于教育设备配置的经费也比较少,地理教学新增的信息技术应用要求使得原本有限的经费完全不够用。而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要求有完整的设备配置,还需要持续地添置硬件设施,采购教学需要的软件,同时提高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2.师资条件不合格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求的就是教师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具体操作,共同探讨信息技术具体可以运用在哪些教学内容上。不少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体系不太了解,更别提熟练运用进行教学了。对于这些教师来说,信息技术的使用非但不能帮助他们更形象生动地进行地理教学,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中的抽象知识,反而变成了一种负担。

3.教育观念不合理

虽然新课标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学研究中重要的工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适当加入信息技术的元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一节课都需要融合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教学设计方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此外,现在多媒体教学主要是教师进行演示,将知识单向传输给学生,这反而分散了W生的注意力,不如传统教学的效果好。教师应多加强课堂的互动性,打破程序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探究。

二、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策略

1.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建设

融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地理抽象知识。政府应该加大对高中学校信息技术设施方面的经费投入,确保地理教育设备的全套配置。在信息技术设备齐全的条件下,学校应健全地理教学信息系统,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对地理教学内容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特点进行研究,探讨出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的设计原则及可用内容,提供给地理教师,方便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案的信息化设计,使得信息技术的使用能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2.提升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准

随着地理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师也应使自己逐步适应新课标的地理教学要求,慢慢转变自己的知识传递者角色,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探究。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教师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的地理知识,并将新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保证学生们学习到最先进的地理知识。在地理课堂上,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少教师习惯将所有的课堂知识完整全面地展现在屏幕上,限制了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一个高质量的课件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运用信息技术搜查资料,对未知的地理科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方能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酸雨的形成”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形成的过程及其危害,探究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的方式获取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

3.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运用,更多的是将一些传统课堂无法展示出来的图片信息以及高科技应用领域的知识展现出来,但是一些基础的地理理论知识还是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手段传授的,而且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高一地理“洋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们也在草稿纸上跟着画,了解洋流的类型与具体信息,以及其形成规律,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而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课堂上,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地球的运动过程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形象展示出来,促进学生对于黄赤交角的概念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类抽象知识的理解。

4.开展应用型教学

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实际生活中地理知识的应用范例,让学生们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提高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实际可用性的了解,并运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例如,每天的天气预报中都有卫星云图,偶尔还可以看到台风的旋转、冷风的推进过程等这些动态的气候景象。在“天气和气候”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展示常见的相关图像,教师运用理论知识将这些图像翻译成文字信息。对学生们来说,气团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通过教师对卫星云图的解读,既能促进学生们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解读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对地理课堂中的抽象概念进行形象的展示,促进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水平。然而,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仍存在信息技术设施配备不完备、师资条件不合格以及教育观念不合理等问题。对此,学校应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建设,提升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准,将信息技术教育与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应用型教学,让信息技术能更好地为地理教学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旋晓伟,王林,王晓青.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调查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2]林田田.浅析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

[3]陶力越.基于主题情景式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初探――以“城市(City)・绿色(Green)・工业(Industry)”一课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