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线下教学是最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古代教育兴起之时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单一的线下教学方式不能满足需要,弊端凸显。加上2020年初的疫情突袭,全国停工停学,线下教学成了奢望。在此背景下线上教学加速推出,克服了特殊时期聚集的困难,当迫于无奈变为养成习惯,愈多师生和教育培训机构发觉线上教学的优点。下半年疫情得到控制,线下教学得以恢复,但老师和学生们发现以往的教学方式有必要作出改变,可以尝试线上和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各采所长。
线下教学方式的不足
(一)内容和形式不够生动。上课时一本书、一个黑板、一支粉笔、一台投影仪,这基本是标配,课程内容由书本上和PPT显示,大部分是理论文字型资料,内容和形式比较单调,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特别在现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学生专注度有限,内容和形式的不生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睡觉等,降低了学习效果。(二)点名花费时间长、没新意。线下上课前老师往往会点名以考察出勤率,其时拿着点名册一个个报学生名字再记录,小班几十人花几分钟,大班上百人可能就要十几分钟,这都是跟课程内容无关的活动,却占用不少的时间,不合理。另外点名的时候时间长学生在下面有点没耐心,开始交头接耳,影响课堂纪律。(三)学习资料不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只有教材,虽然有老师推荐课外读物和参考资料,但真正去寻找来阅读的恐怕寥寥无几。教材内容又都是白纸黑字,理论内容偏多,当学生对某知识点不理解的时候,自己参看教材还是不明白,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四)缺乏对课外学习情况的有效监督大学师生接触交流的时间就是在课堂里,下课后找不到人,老师对于学生是否课前预习,是否课后自主完成作业等情况都不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及时寻求到老师指导,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一个平台,导致信息交流不畅,学习过程不连续。
线上教学方式的优点
(一)不受时空限制。线上教学打破了师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上课的局限,实现随时学、随地学的梦想。只要有网络、电脑或手机、平台软件,就可以开展教学活动。特别在疫情期间,这种学习方式更加显现它的优势,虽然师生各自隔离在家,天南海北各一方,不能齐聚一室学习,但是线上教学适应这种需求,“停课不停学”得以实行,学生的教育没有耽误。而且上课没有听懂的地方,可以通过回放功能再自学,提高学习效果。(二)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实践发现线上提问时学生能积极回应,比线下活跃,主要原因是由于非面对面情况下,学生减少对老师的害怕和羞于开口的压力,输出文字比口头回答更容易,也不怕答错受老师和同学的围观。在教学平台上学习气氛会被其他同学带动,看到别的同学在回答,自己也会跟随,甚至抢答上会有自豪感。(三)学习资料和来源多样性。线上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所需要的知识,知识的呈现形式也多样化,可以是短视频直观接收,可以是网络小文通俗易懂,可以是专家文章深度分析。多样的学习资料通过平台,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有助于帮助理解专业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四)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监督。课前预习通知,上传学习资料,让学生先自己自学。课中通过问题检测自学效果,督促没有完成自学的同学,由老师主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跟着问题追求答案,推进课程知识点的学习。课后及时作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批改,了解知识点盲区,反馈给学生。
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以“财务会计”课程为例
以上分别说明了线下教学的不足以及线上教学的优势,那是不是说完全以线上教学取代线下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二种方式单独来看各自存在优缺点,要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把这二种方式相结合,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面结合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财务会计”,具体阐述如何进行混合式教学。(一)课前上传资料,预习通知。上课前通过学习平台向班级学生预习通知(图1),要求达到什么样的预习效果,需要了解的内容,把下节课学习内容和相关参考资料一并提前公布,这样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比如财务会计里无形资产这一章基本知识点学习完后,下节课前要对整体内容进行整理总结,我会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让学生自己先整理再对照PPT完善,提前预习通知和要求。(二)课中实时互动。以往的线下教学以老师讲为主,知识满堂灌,但学生不领情,在下面玩手机、睡觉,这是因为缺少与学生互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喜欢玩手机的特点,让手机充当学习的工具,堵不如疏,与其禁止玩手机,不如把手机的优点利用起来辅助学习。课上提问题让学生抢答(图2),按手速快慢排序,答对加分,刺激学生竞争的意识,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可以讨论,大家在手机上作答各抒己见,发散思维,然后提炼出高频词,老师进行个性点评。(三)课后习题巩固反馈效果。下课后离开课堂并不意味着本节知识点的结束,老师要及时小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提交,针对学生的答案给出评语,对掌握很好的学生鼓励,对不熟练的同学单独指导。比如在费用这一章,课上知识点讲授完后,课后针对性地布置不同种类的费用题目,让学生判断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的区别,并结合实例能作出账务处理。通过学生发过来的答案,发现有的对财务费用掌握不足,容易遗漏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也应记入财务费用这个知识点,共性的问题说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讲解不到位,需要在下节课时集中解释,消灭这一盲区。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实践证明,教学方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线上教学或者线下教学单一的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而只有把二者相结合,各取所长,才是未来教学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薛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管理心理学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1):104-107.
[2]姜小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125-126.
[3]明娟.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特征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杨寿康.高职《财务会计》教材建设与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30.
篇2
关键词:互联网+;个性化教学;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一、引言
2015年,政府报告中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教育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技术变革,也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而是构建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现代教育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得“互联网+”的能力,形成新的“信息能源”,从而推动整个教育行业的快速整合,并利用相关产业和社会资源来充实和丰富教育资源,使得教育更加开放,教师和学生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更易于提供O2O个性化的教学。这也为终身学习社会奠定坚实基础。[1]
二、“互联网+”教学的现实特征
(一)“互联网+”教学与传统网络教学区别
传统的网络教学很重视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复制到网络平台,依靠视频方式进行讲解,但没有进行教学内容的碎片化设计和重构,无法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协作式和个性教学,存在众多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一是基于论坛的网络互动教学方式缺乏科学组织,讨论主题和课堂教学结合不够,学生僵化地围绕教师进行学习,无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网络系统提供的固定功能和模块也难以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划。二是目前的网络学习平台更专注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没有对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也无法帮助教师准确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困难,难以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而学生也对网络工具的个性化功能充满疑虑。[2]三是学习过程设计存在较大区别。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通过课堂中的讲授完成,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完成。
(二)“互联网+”教学促使学习模式的变革
在“互联网+”的教育观中,课程的提供者为教师,但课程教学围绕学生的需求和个人偏好实施,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中心。学生和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和学习方案,学生根据“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学习应用软件和系统模块,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在互联网平台中,学生课前进行课程重难点的视频化的自主预习,把课前时间重新作为一个学生的学习空间,形成较为严密的学习型组织。同时与传统的课堂统一学习不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节奏进行学习。然后,师生再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3]。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是学习的规划者和指导者,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中组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一些探究活动和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使得课堂更加人性化。教师和学生将学习过程数据上传到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信息共享。分析数据作为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教学的科学依据。
(三)基于“互联网+”教学的新特征
1.“互联网+”教学承载媒介多元化
基于新的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但移动设备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通过大数据支持的互联网也使每个学习者的信息采集更加便利,使得移动设备成为虚拟社区、虚拟课堂的载体。学习者利用云技术扩充了学习领域的知识范围,从一台电脑扩充到整个互联网,接受教育的地点也从生活周边扩充到了全世界。通过虚拟建模、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得网络知识体系可以被随意切割、分类重构,而且能够通过虚拟3D技术,立体生动地展示在学习者面前,让学习变得更加独立、有序和生动。
2.“互联网+”教学打破时空和人数限制
“互联网+”教学给“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模式赋予了新的革命性内容。以慕课(MOOC)为代表的网络教学模式为例,慕课将传统在线教学的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形成彼此独立的知识点,学生可以从任何知识点开始进行重复学习,直到学懂为止。传统在线教学虽然在时间上也实现了自由化,但学习者仍然要按照知识体系进行按序学习,如果学习者在学习期间出现知识断层或者毅力不佳,又无法获得教师的实时指导,就会放弃学习。因此,“互联网+”教学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模式,不用担心学习的门槛,仅需花费较少的学习时间就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慕课教学开发人员考虑到国人有限的外语水平,在设计慕课课程时,力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并配有翻译字幕,提供在线讨论和答疑板块,让学习者获得最好的学习体验。因此,类似慕课的“互联网+”教学模式不但真正打破了时间、地域限制,还突破了语言和文化壁垒,使得整个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学习者可以获得世界范围的优秀教育资源。
3.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突破
当代的学习者正经历着现代教学方式变革的不断冲击,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中找寻适合自己的模式,不断尝试着慕课、翻转课堂、导学案、微课等新兴教学模式,借助新兴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发起者、讨论的组织者甚至知识应用的创新者,这样势必导致旧有的知识体系、基于学习的人际关系、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体制的变革和突破,教育的使命、教育的价值观、教育体制正通过互联网与教育的不断融合而重新定义。这些变革不是将传统教学简单地搬上网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真正的变革让学生更加愿意学,教师更加愿意教;需要依靠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供有效的个性化和协作化教学服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将学习成为自身内化特质,实现基于“O2O”的教学价值推送,形成真正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突破。
三、“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互联网+”教学模式学习环境的构建
“互联网+”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构建个性化和协作型的教学模式。教育家李秉德教授认为教学环境对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顺利组织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3]传统的教学环境建设往往立足于教师的管理,强调课堂纪律、教学活动稳定有序,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则更多“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教学和学习环境,着眼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在充分协作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经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互联网+”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通过获取外界信息结合自身能力对知识经验进行重构的能力。本模式沿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构建模式,即对教学情境、工具、资源、组织架构四个基本要素进行设计。“互联网+”教学的学习情境基于日常生活和现实任务,适用于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多元社会文化和健康舆论导向。工具主要包括过程加工工具、处理工具、交流工具、可视化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帮助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案、提供多媒体资源、组织协作学习和讨论活动,让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个性化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资源则泛指促进教学的多形式的静态和动态素材;狭义的资源指根据个体需求按照一定教学策略组织、碎片化和重组加工后的元知识。组织架构是根据个体需要而进行重组的知识在互联网的表现形式,涉及知识图谱的排列顺序、元认知形式、知识使用程序和学习策略。教师将学习环境要素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科学搭建真实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以是否使用了互联网为依据,可以分成纯在线模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这两类在线学习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缺陷。纯在线教学模式存在退学率高、缺乏面对面教学指导和难以考核认证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纯线上教学模式虽有较好的学习体验,较低的学习成本,但过于强调学习者的个人主动性和探索能力,大部分学习者难以坚持学完课程并获得与传统教学模式同等水平的教学效果。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可以解决纯在线模式在教学支持和教学效果方面的问题,但对教学场所、学习人数有一定的要求。虽然没有纯在线模式那么方便和应用广泛,但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较接近传统教学。从“互联网+”角度来看,较符合将传统教育产业的价值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从而产生新的价值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借鉴了翻转课堂、慕课模式的各自优势,重新设计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教学模式,立足个性化和协作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即尊重个体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又能根据不同的认知能力构成协作小组,既能让学习者根据自身能力进行分层递进式学习,又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促进学生间情感交流,将学习动力进行内化,实现主动学习,获得适合自己需求的教学体验和知识能力,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1.教学准备
在本环节,教师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对团队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完成课程的教学设计、内容准备、资源整合和优化、构建教学场景和任务、协商线上线下教学组织模式、确定各个学习任务的评价方式和内容。教学准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设计上,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体现个性化教学要求,考虑学习者差异。二是教学内容具有足够的广度、深度,保障内容的先进性和时效性。三是教学准备过程中要区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区别,线上教学视频应具有正确的时长和清晰度;如以教师为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讲学,整个教学过程要有一定趣味性和启发性,并为进入课堂讨论做好准备[4];所制作和挑选的教学资源要适合网络平台的技术要求。四是线下教学秉承翻转课堂的特征,以讨论、实践、应用和探究为主,关注参与线下学习的学生个体,注重面对面的交流。五是设置合理的答疑环节,及时反馈和解决学生问题,组织线上线下的交流和互动。六是教师应为学习者开发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手段,符合课程同行和第三方评审要求。
2.课前自学
在本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视频和多媒体资源明确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组织过程。在网络虚拟教室中,利用教师事先录制的视频学习理论知识,进行练习和自测,并以自组织的形式参与到网络讨论中,总结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初步完成对接线下知识应用和创新阶段的准备,教师同步做好线下或者线上虚拟课堂,为协作式和探究式个性化教学的组织做准备。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多采用合作学习来获得知识和自主学习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学习经验。
3.课堂学习
在课堂学习环节,教师首先构建完整明确的学习场景,抛出多个教学相关的学习任务或讨论主题。在确立场景和主题过程中充分使用师生协商机制。即学生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多个主题之一,也可以自主确定相关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或者教师建议选择独立探究学习或者协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聆听并记录学生学习的难点,观察学生的总体表现,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重点。再次,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进行学生间、组间交流,也可以在平台上提交学习疑问进行网上交流。然后,教师对成果进行评价,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和答疑解惑。最后,教师可以直接根据学生表现评定学生成绩,也可以通过布置习题或者测试来评测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
4.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的主要元素由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组成。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模式的基本活动单元,一般协作小组的人数不能太多,通常以3~5人比较合适[5]。成员是指学习者,成员的分派依据学习成绩、认知能力、认知方式、性格差异等因素实施。辅导教师是协作学习质量的保障,教师也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协作学习的组织者与帮助者,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给学习者更大的自主空间。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
5.个性化学习
“互联网+”教学以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供教学产品、模式和平台为目标。在进入学习前,学习者可以进行自我评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和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判断学习程度、学习效果,进行补充式的自我学习,即通过特定知识点间的有效链接,获得完成当下任务或者学习当前知识点所需要的前续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6.课后提升
课后教师需要布置任务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习能力。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完成大型的项目,也可以选择合适主题进行探究学习。课后学习活动需要依托系统化学习平台来获得拓展任务,上传过程性资料,进行网上讨论及训练成果的评价。组织实施形式应该多样化、个性化,教师定时进行课后学习的监控和答疑,鼓励创新和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任务。
7.反馈评价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质进行制定,强调学生的差异性、测试场景的复杂性和有效性,形式多样,注重学习过程的阶段性考评,累积学习者个体学习状态和结果数据,通过大数据进行个体学习分析,不断制定和调整学习计划和习惯,促进个人学习经验的积累,最终提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从而完善整个“互联网+”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能力,推动教育改革。
四、总结
首先,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个性化“互联网+”教学模式将枯燥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搬到互联网上,投以直观生动的影像资料,融入合作学习的大氛围下,学生学习动力将被激发;其次,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为学生设置合适的教学任务,从而减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所需的学习时间,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实施程序;最后,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策略进行诊断性评价,矫正学习策略和教学内容,通过不断调整,促使学生掌握全部教学目标,并通过最终的终结性测试评价。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不但能使得学习更加个性化、更有效率,同时具有推动现代教育变革的价值:一是“互联网+”教学模式将原本需要向学生屏蔽的互联网变成了能够创造教育新价值的互联网;二是“互联网+”教学模式开辟了学习者获得学习能力,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有效途径;三是互联网学习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工具,选择适合网络学习的学习内容,提供高附加值、低成本的教学资源,将学习者吸引到一起,构建了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创新了互动教学和协作教学模式;四是面向大量学习者的个性化教学,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云技术的支持下已经成为现实,现在所要做的是如何优化算法、改进分析方法,使其对学习、教学等相关数据的分析更加准确、丰富、有价值,使学习更有效率。因此,“互联网+”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挑战不断,需要不断改进,让学习者形成“互联网+”的意识,主动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进行学习。[6]只有当学习者发自内心使用“互联网+”教学开展学习,“互联网+”教学才能真正完成对传统教学模式变革的使命。
作者:颜正恕 徐济惠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2]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9).
[3]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4]申仁洪,黄甫全.合作活动学习刍论[J].教育研究,2004,(10).
篇3
关键词 网络教育 大学教育 优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速度日益提高,联网费用的逐步下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从网络获得电子书、声音、短视频、课程录相(如网易公开课)及精品课程等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对于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而大学教育的对象正处于被动学习向自我学习的过渡阶段,两种学习模式都是必须掌握的。①但通过网络学习(线上学习)和传统的课堂学习(线下学习)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和联系。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在此本文比较两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并给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1 网上学习资源和线下课件的相同点
无论是网上学习资源,还是线下课件及辅导材料它们都应该以促进学生顺利掌握相关知识作为第一目标。现在的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或者是学习者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材料,除了资源的美观度、趣味性、互动性、网络连通和移动流畅性等需要考虑的问题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满足“是否适合学习者学习”这个要求,而且这个问题对于所有的学习解决方案都可以说具有一票否决权。②
2 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不同
(1)线下有教师辅导的学习(课堂环境):师生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交流便利,但不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照顾到,换言之,总体流程的个性化程度有限。相对于个体活动,这一环境是群体活动的天堂。(2)线下无教师辅导的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处在独立时空环境下,学习过程高度个性化,从目标到内容选择到流程进度到具体方式,完全由个人决定。但与他人交流沟通成本高,一般不具备协作条件。(3)线上学习:线上学习的学习者一般也处于独立的时空环境下,具备学习过程个性化的特点。同时由于互联网给沟通和交流带来的便利,跨越时空,尤其是跨越时区、国界,在面对面环境下无法进行的人际交互,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它也具备社会化的特点。但同时还要注意的是,除非借助于声音或视频,否则碍于语气、语调、身体语言等,交互的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在线交互不是一种强制性监控,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选择退出,这也是和线下人际交互不同的地方。
3 学习进程及材料的不同③
(1)如果仅是学习材料而不考虑学习活动和过程的话,线下学习材料需要重点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允许学习者自定目标、内容、顺序、进度,并通过系统的反馈和建议,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调整学习过程。此外,最好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相关,以使两条教学主线匹配。(2)线上学习材料同样要保证线下材料的个性化,不同的是线上学习材料还需要考虑两个特点。第一是弱监控的特点,需要考虑内容与在线学习活动相互配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让学习者自发地坚持下去。第二是网络极大的开放性,线上教学材料要充分利用网络素材,并为新素材的生成和纳入提供接口。
4 制作材料的相同性
现在的学习者都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并且有自己的网络使用习惯。所以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素材,都要考虑这些习惯,比如跳跃性强、兴趣驱动、利用片段时间、追求用户体验、要求材料制作美观、增强参与感等。所以现在的制作材料多采用视频或者是多媒体形式,这些材料的长度选择、关注点和趣味性等,也都对学习材料的有效辅助产生重要的影响。
5 学习的类型不同
比较网络学习与常规学习,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网络学习因为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者的兴趣,所以学习内容容易碎片化,而常规学习通常是一种系统化学习,这两种学习都是需要的。④
采用 Jay Cross 的 Formal Learning 和 Informal Learning⑤来加以解释的话,所谓系统化学习,就是Formal Learning,或者叫正式学习或正规学习,简单地说可以理解为学校教育,有课程,有进阶,有引导。而所谓的碎片化学习,就是Informal Learning, 或者叫非正式学习或非正规学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处处留心皆学问”,或者叫 “按需学习”。社会化、网络化的学习,大多数是这样的学习。
就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经验之中的“源自于正式学习的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所占比例和发挥作用越来越小。而其经验之中的“源自非正式学习的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所占比例和发挥作用越来越大。而大学教育的对象正处于这种转换的过渡时间,这两种学习都是必须掌握的。
6 应注意的问题
现在的网络化学习是对于传统学习的有益补充,也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有益培养。即使是我们所学习到的系统化知识,不过也是前人碎片的整理而已。所以学生通过网络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如何把碎片化知识整理起来形成系统性知识。总体而言,现在大学教育网上学习资源应注意遵守如下几个要点:
(1)不要太长。10分钟以下的微视频为好,或者是将知识点分解成为短时间、互相关联的视频片断。 (2)每个视频专讲一个知识点。利于学生可以反复看。(3)绝不要将一堂45分钟的课人工分割为多个微视频,效果并不好,应通过目录索引方便学生查看。(4)老师不要出镜,因为视频窗口本来就不大,有效地进行内容展示更重要。(5)讲课的情景模式应该是一对一的家教,让学生觉得你就是在给他一人讲课。(6)幽默有趣。网上的干扰元素较多,对授课吸引学生的要求比较高。(7)总分总的学习进程。先列系统知识的一个大纲,类似于目录,做到让学生对要达到系统化所需知识心中有数,然后就是各自学习零碎的知识。随后,就是把所有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达到系统化。
注释
① 朱京曦.我国基础教育网络化学习研究的任务与核心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1.
② 张天意,阮建海.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构成要素与模式探讨[J].现代情报,2006.11.
③ 郑小军,张霞.高效网络化学习:理念、路径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
篇4
关键词:互联网+;智慧教育;O2O法则;扁平化思维;教学系统重构
《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融合实践开始向支持教学系统重构方向迁移[1],这是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 年)发展规划》之后,又一部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社会条件下教学变革发展方向的文件。由此,实现基于信息和互联网重构系统的智慧教育建设,已具备现实需求的社会基础和实施践行的政策条件,智慧教育也成为我国“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在“互联网+”已在我国社会建设多领域普遍应用的前提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亦已成为当下社会各领域工作新的方式,O2O法则作为当下具有普适意义的互联网思维范式,日益被人们所接受。鉴于此,本文拟以O2O法则为认识理据,就教育理念、教学资源、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管理体系等构成的整体结构层次,系统探索“互联网+”视阈下的智慧教育教学模式与资源体系建设,以期进一步明晰我国教育教学转型的方向,拓展符合时展需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推动教学系统重构的探索实践。
一、O2O法则比照下的智慧教育可行性分析
O2O(Online To Offline)专指线上、线下商务,是一种以互联网作为交易前台、将线下商机与互联网有机融合的商务模式。当前,这一商务理念已进化为“互联网+”时代的基本价值论法则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运行模式。O2O法则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以互联网技术变革传统产业业态,并实行线上线下同步运营和系统管理,旨在使传统产业生机勃发、协调发展。在O2O法则下,运行业态不再区分线上与线下,而是一种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同步运行的新型服务体系。事实证明,O2O法则不仅适用于商务运行,同样也适用于互联网时代教育等其他社会业态的转型需要。
与传统信息化教育相比,智慧教育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育形态,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术特征。从生态学的视角看,智慧教育是技术推动下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其教育特征可以概括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绝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从技术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一个集约化的信息系统工程,其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可见,智慧教育是当今时代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2]
因此,“互联网+”教育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不断革新的互联网技术提升教育创新力,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实现工具革新的教育发展新形态。就此而言,转换传统行业服务方式和服务场所,创造一切服从大众需要、线上线下协调运行和便捷服务的O2O模式,与上述“互联网+”教育所需要具备的形态性质与根本理念恰相吻合。
二、目前“互联网+”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传统教育+网络信息化”教学并未能系统整合和发挥出网络信息技术的集成优势,亦不能满足网络信息时代的学习需要,“互联网+”教育还问题重重且任重道远。
其一,信息技术应用流于形式。尽管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已久,但学校教育网络信息化仍流于形式。当前网上虽开设了在线开放课程、在线作业批改等在线教学形式,但稍加考察便不难发现:这些貌似网络信息技术化的教学形式只是将线下实体课堂搬上了网络,仍然是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完成作业和学期考试等传统教学方法,依然属于网络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初级形态。
其二,线上课程教学目标与实践脱节。慕课(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为人类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新的理念和突破。[2]在解决就学机会和教育公平等问题方面,慕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尝试,也为教育变革开创了划时代的探索视角,使学校教育因此具有了告别传统教育理念、调整传统教学策略和传授模式的创新动机。借此,课堂教学有望告别传统,建构出依托大数据技术、创新强化学生知识获取与内化能动性的新型教学体系。然而,当前慕课等线上课程教学形式仍存在着种种与教育目标不甚协调的问题。首先,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科教学对应的方法创新,现有慕课视频讲座存在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以致吸引力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课程内容与当下社会现实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应有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慕课等线上课程规模浩大,虽然优质教学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共享,但教师讲课之余与学生沟通寥寥,知识结构理解、吸收与内化的教学层面被不同程度地忽略。总之,慕课由于缺乏线下互动而使知识体验缺失,其教学实践与其设定的优质教学、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兴趣的初衷相去甚远。
其三,资源链接不足,知识更新滞后。教学资源匮乏与教学情境不足是长期以来困扰学校教学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虽然可用于学校教学的各类教育资源知识库、学习平台系统和作业批改网等在线教育资源比比皆是,但这些教学资源多半仅为各类教育机构独自使用,相互之间缺乏分工合作和扁平化链接。这种教育资源各自为政的状态,使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利用,严重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发展。
正是教学资源的相对封闭状态,致使我国课程结构与教学基本形式难有根本性的转变,即使某项课程偶有创新,也往往多年重复使用,难与迅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活环境等形成与时俱进的现时性关联,导致学生知识理解困难。
其四,信息递送和管理体系建设意识薄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互联网+”教育,需要相应的设备系统来获取教育资源和实现教学管理,要求线下形成的教学流程和教学评价监督与线上教学平台系统融合成统一的运营管理机制,进而形成完整的递送与管理体系,以有效保障和控制最终的O2O教学成效。然而,由于有关部门信息递送体系建设意识薄弱而投入不足,我国校园数字技术设备条件落后,网络运行速度较慢,严重影响了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效果。这是当前我国学校教学中许多教学改革难题持续存在、难以解决的根源所在。
三、基于O2O法则的智慧教育的实现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对策,供有关方面参考。
1.把握教育规律与信息技术规律,实现两个领域的深度融合
首先,应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为此,学校教学者不仅需要深谙教育的内在规律,还应熟悉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规律,并使两个规律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既要聚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和潜力,也需要重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交流的学习体验。因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发挥学习的能动性,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主动学习。
其次,由于未来的教学形态将不再有线上线下之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将是今后社会各领域的常态工作范式,因此,“互联网+”教育应打破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各行其道的尴尬局面,就教学环境、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价,展开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探索。具体说来,教学环境应当由传统教室或网络环境向线上线下一切适宜学习的空间转移;教学结构应与时俱进地进行动态化更新,并实现课程体系结构的生态化,即依据不同的发展定位,设定动态开放的O2O课程结构,形成能够适应于学生终身学习、动态灵活的线上线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方法应建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校教学信息交互平台和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线上线下有机对接的O2O教学模式,以形成智慧教学;教学资源则应更多拓展使用云教育数据库,链接线上线下一切可利用的网络资源,以形成教学资源共享,方便智慧学习。与此同时,还应形成线上线下贯通的教学监督与评价的O2O系统管理体系,以保障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智慧管理、智慧科研、智慧评价和智慧服务。
2.以扁平化思维实现智慧教育资源效应的最大化
当下流于形式的信息技术教学远非“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不仅需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并使二者深度融合,而且还需要同时实现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与管理的深度融合。
传统教育体制往往容易造成优质教学资源过度集中,难以实现教育公平。如前所述,当前互联网在线教育虽已能够广泛链接各类开放性学习资源,但由于缺乏沟通合作,大量资源仍各自为政,缺乏协作和共享。扁平化思维是O2O的重要资源策略,其能够消除层级障碍,直接实现资源链接,因而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资源使用者和提供者达到双赢,并实现资源生态效应。O2O的扁平化思维有望进一步加快教育资源传递的速度,使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样的教育资源模式,往往极易聚合超大量的在线学习资源,进而大大降低学习和教学的投入成本。也就是说,以O2O产业链思维形成学校教学资源的多向度扁平化生态连接和充分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地克服学校教学形式固定重复的弊端,有利于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还可以大幅度减少资源建设费用。
以O2O法则理念建构学校教学资源体系,可以尝试在国内校际与相关国家教学机构之间,形成各具所长、分工合作的教学资源产业化链接,以加强学校教学与实践应用的关联性,寻求学校教学资源平衡协同、生态化利用的实现途径,弥补当前学校教学资源的种种不足,使教学投入效应最大化。
3.建构与时俱进的智慧教育课程结构
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结构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来实现;第二阶段是理解、吸收与内化,由学生通过课后复习、阅读表达等途径来完成。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知识内化不够,多归因于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传授,自主学习意识薄弱。然而,学生之所以学习动力不足,除了缺乏学习意识或学习意识不强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学课程结构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节。
因此,应充分利用各类共享资源,重新建构基于O2O理念的教学结构,以不同发展定位设定动态开放的课程构成,并及时进行动态化更新。除了关注课程结构逻辑性使学生理解、内化知识之外,还需要使教学结构的两个阶段课程比值恰当,为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创造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以便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等交际方式进行学习,从授课方式上建立起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内化机制。可采取组织学生们观看视频,学习国内外知名教授讲授的课程,并与教师进行探讨等多种开放性的线上线下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吸收与内化。[4]
4.创建深度融合的智慧教育模式和管理体系
(1)教学模式。如果将智慧教育理解为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需要的智慧性教学系统,那么教学模式无疑是智慧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而教学模式之所以要进行变革,核心原因就在于现在的学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3]也就是说,由于拥有高度发达和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当前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O2O理念下学校教学模式应切实满足并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帮助其建立起强大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基于可协作的学习环境,个性化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自组织性质的探究式知识建构。这一目标能否达到,关乎学生今后能否适应社会竞争和能否自觉开展终身学习。因此,O2O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应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实现优质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必然成为学校O2O教学模式中的根本性任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般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二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实现对人才培养标准的根本性转变――从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知识创造型人才。[5]根据这样的整合目的,凡适合线上开出的课程应尽量在线上开出,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做可以使教师留出精力,在线下课堂通过更为深入的解惑答疑、组织讨论等,帮助学生巩固和提升线上学习到的知识。课程作业和过程性测评考试可以在线上完成,总结性考试或考查则可在线下完成,以实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与考核。总之,以O2O理念创设的课程教学,将是基于线下实体课堂、线上慕课在线教学资料,或线下实体课堂、线上答疑+在线批改等形式交替教学,整合线上线下之间、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相互之间互动交流,以完成知识建构的全新教学模式(见表1)。而要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依据自身所长分工协作,开展课程内容设计与制作等教学资源建设、线下组织面授、在线互动答疑、教学安排、课程总结评价等教务工作,即以团队方式实施课程建设和教学。
(2)课程资源。O2O教学模式下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应依据优化原则合理定位,对通用性程度较高的课程,可直接引进、共享国内外名校名师的优质教学资源,或使用慕课等开放性在线教学资源,也可使用国内校际合作开发区域共享的在线资源。与此同时,教学资源
建设还应根据本校特色专业教学的具体要求,开发各类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相关资源。需要强调的是,教学资源设计应避免在视频制作上过度投入。授课视频虽然在教学资源中相对重要,但与时俱进的教学阅读材料、视频和实践探索等同样重要。O2O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细致考察和精心准备,切实做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建设,使之具有清晰的逻辑框架和简洁明了的媒体呈现效果。
此外,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资源的使用应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需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采用学习者感兴趣的现实实例,激发学习者兴趣;对辅知识课程,则需要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尤其需要利用协作方的资源链接,采用专题讲座或访谈等授课方法,以真情实景促进和提高学习者的应用能力;对基础课程,则可利用短小精湛的线上信息资源,实现在线引导教学。总之,恰当地利用O2O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可充分实现与时俱进、精炼适用的学校教学。
(3)管理模式。如前所述,学校教学O2O远非以线上线下简单叠加的教学平台即可实现预期成效,其同样需要完整的运营体系来掌控教学过程和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为教学制定适合于线上线下操作评价的规范流程,这些教学规范和评价系统还需要以O2O系统化思维,使线上线下平台系统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专业教学管理系统,对各个教学环节实现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以保障教学系统的职能执行力和教学效果。为保证得到资源协作各方普遍认同和有机协作,O2O资源模式应在规则制定、过程监管、冲突裁判、服务链接等方面形成系统管理的组织职能,形成学校教学实现深度融合变革的O2O管理理念与管理机制。
(4)教学资源递送体系。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O2O教学模式课程通常需要提供大量结构化的教学视频等在线资源,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制作在线教学视频到学生在线学习视频,再到构建课堂协作学习环境等,O2O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网络条件和与之匹配的计算机设备支持,因为其授课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平台支持的适合性。尤其是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影响极大,更需要相应网络技术条件的有效支持。当前Web3.0网络虽已经实现高度智能化,但大多数学校的校园设备落后,网络卡慢已严重制约正常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学校教学。因此,学校需要通过提高服务器性能配置、增大宽带接入量等途径,卓有成效地解决校园网络的信息递送问题。只有切实做好学校教学资源的信息递送体系建设,方可能落实O2O教学模式,进而使教育技术与学校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
(5)教学管理和业绩考评体系。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在线教学资源质量、线上线下教学沟通与交流的效果,以及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等,无不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实现有效考核。需要强调的是,O2O提倡将服务流程规范和服务评审两大系统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运行体系,而不是满足于搭建线上线下简单结合的运营平台。因此,学校教学应形成线上线下教学管理和业绩考评深度融合的完整运行体系,以确保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反馈评价体系,O2O法则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应由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参与,不但要注重对学习成效的评价,还要依据大数据建立学习者的个体学习档案,加强对学习成效的全过程监评,实现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个人评价与小组等他人评价相结合。评价需要针对线上线下教学的一切内容,覆盖学习方法选择、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效果、学习计划、专业表达和作业成绩等方面。形成性评价侧重评价学生阶段性学习中的具体表现,而总结性评价则需体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程度,所有这些评价都将依据大数据形成最终科学判断,并使之用于指导后续的教学与学习。
5.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以O2O理念创设教育技术与学校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必然会更多地应用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这不仅要求学生在课余进行教学视频等形式的在线学习,还需要在线完成作业练习和进入相关网站查寻个性化的学习资料,以及与教师和同学实现在线的有效互动等。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关联学习,培养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善于将日常采集的各种碎片化信息资料,经计算机智能甄别实现分门别类的数据管理,使之成为具有系统价值的专门知识)。而个人知识管理作为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要求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数字软件技术。[6]否则,难以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收集、吸收和创新知识,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结构。
教师不仅应具有驾驭现代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课程自主设计与实施的核心能力[7],能够熟练制作形式新颖且知识容量恰当的教学视频等教学课件,还需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各类数字软件和设备的操作技术,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能,以便熟练获取网络平台的知识信息,有效地实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360doc个人图书馆.《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中国智慧学习环境十大特征[DB/OL](2015-08-21)[2016-04-20].http:///content/15/0921/16/1609415_500527901.shtml.
[2] 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1.
[3] 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
[4]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用大数据改变未来的学习和教育――在华东师范大学杏坛高议文化讲坛的演讲[J].世界教育信息,2014(24):6.
[5] 何立新.信息技术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8.
[6] 吴国强.能动关联:“云”时代的设计学习理念与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2(5):82.
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线上教学;翻转课堂;认知调查
1线上教学学情分析
相对于线下教学,线上教学另外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授课平台的稳定性与操作便利性、课程线上学习时长、线上教学使用的教材与资源获取是否便利、学生对课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基于以上因素考虑,笔者的学情分析和相应教学安排如下:选择稳定操作平台。线上教学平台有腾讯课堂、钉钉、雨课堂等为课堂形式专设的教学平台,也有腾讯会议、Zoom等会议形式的交互平台。Zoom因为技术成熟、信号稳定、自动录屏及保存、操作界面简易等优势为笔者选作授课平台。线上课时减少。三亚学院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层次、分级别教学。分层次表现为将一个行政班级分为两个层次:发展班和提高班,发展班的学生为高考英语成绩拔尖或者在分级考试中成绩突出的学生,余下的学生归入提高班。疫情期间,发展班和提高班学生一起上课,即教学班以行政班为单位参与线上教学。分级别表现为一、二年级的教学侧重点不同,一年级侧重听说模块,二年级侧重读写模块。同时改变的还有课时时长,由原来两个课时90分钟调整为全程线上教学60分钟。课程选用的教材便于获取和使用。教材使用外研社《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和《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册》,疫情期间外研社开放学习资源使用权限,学生既可以在电脑上使用配套资料,也可以在手机APP上进行主题学习和专题训练。学生对课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通过三个方面获得保障。第一,教学主体不变,春季学期课程的教师和学生与秋季学期一样,这意味着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和学生不是陌生的交际群体,学生熟悉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方法。第二,存在现成的英语学习社区。秋季开学之初,教师在QQ上为每个班级建设班级群,群内主要学习通知和阶段性学习反馈,春季学期依然沿用班级群。学生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有任何疑惑和问题可以即时在QQ班级群里获得关注和解决。第三,使用同一系列教材,配套教材的自主学习平台不变。
2大学英语线上教学翻转课堂实践
2.1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与设计
翻转课堂在中国已经践行十几年,当下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潮流之一。翻转课堂的基本原则是课前预习和课上交流以实现知识传递和吸收内化。根据毛齐明等的总结,翻转课堂实践应该:第一,树立开放的资源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学习资源既可以包括教师自制视频,也可以利用线上现成资源,更可以让学生自主检索资源;资源不限于短视频。第二,灵活组织课堂交互式活动,提供更多学生展示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内化知识。第三,总结和提升知识,形成知识结构。翻转课堂应该实现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中进行探索性学习、课后提升知识结构。
2.2线上教学实践
2.2.1课前自主性预习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提前了解课堂教学内容,从而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通过两个环节实现提高课堂效率:第一,分享课堂课件;第二,分享或者推荐主题下的重点语言点讲解视频。教师在QQ学习群里提前课件,课件显示:(1)学习内容、上课过程中涉及的活动与开展形式(可以使用中文进行解释),同时明确每个活动需要时间与涉及的语言表达;(2)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的;(3)任务布置以及任务指令与指导。主题下的重点语言点讲解视频可以借助新媒体移动APP、微课、慕课等资源,也可以推荐学生常用网站Bilibili、知乎等线上视频。例如,Bilibili视频网站提供154集牛津在线英语(OxfordOnlineEnglish)高清合集,涉及各类主题。第一次上课前,教师有必要就线上教学进行导修,可以提前录制导修短视频,时长10分钟左右,介绍学期教学内容、上课方式、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估等教学大纲内容。
2.2.2课中探索性学习
正式上课前,教师有必要对设备进行调试,确保屏幕已经共享,主机设备能够可视和可听,学生出勤率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提前10分钟登录授课平台进行上课准备。准备环节包括:第一,分享屏幕和播放背景音乐,确保可视和可听,调试音量大小;第二,与提前进入授课平台的学生打招呼、寒暄,确定课中能互动;第三,屏幕上共享上课规则,能保证课堂有序进行。为了让学生尽早将注意力投入课堂,每次上课教师使用不同代码,学生进入Zoom平台后,修改名片。如果授课过程中发现有学生没有修改名片,那么可以推测学生迟到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另外一个办法是让学生同时输入一个代码或者任意符号,可以检测学生注意力。上课过程中,大致将60分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前预习评估;第二部分是知识点运用和任务实施,以及点评。第一部分通过主动举手和随机点名的方式进行,检测课前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的完成度和掌握情况,针对学生掌握不佳的语言点进行重点讨论或者强化学习。第二部分进行课堂活动。进行听说模块教学时,教师提前布置听力作业,学生课前进行精听或者泛听的练习;线上授课时,教师根据听力内容向学生提供关键词和关键信息或者语言点作为提示,学生结合已知的信息进行复述或者叙述等任务,重点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度、流利度和复杂度。进行读写模块教学时,以体裁教学法为方法,重点培养体裁意识和篇章概念,活动围绕观摩和分析、仿写和讨论、创作和反馈三个环节进行。此外,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区别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能保障授课过程中基础一般的学生不会因为学习内容难而逃离虚拟课堂,也能引导基础稍好的学生进一步提升知识结构。
2.2.3课后提升知识结构
课后通过任务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在疫情期间笔者使用的任务形式主要是短视频制作、线上主题汇报、话题辩论、主题视频配音等。短视频以vlog和filmedition两种形式为主,要求中英文字幕,英语后期配音,时长不超过五分钟。以sports主题为例,如果学生选择vlog的形式,那么学生需要录制生活片段,呈现myfavoritesports,并增加howoften、withwhom、where和when等细节。学生也可以录制大学校园里同龄人的运动,呈现popularsportsoncampus。短视频vlog的形式以真情实景的生活素材为内容。如果学生以filmedition为形式,学生首先需要下载网络视频,通过剪辑、合并、添加等手段重新整合一个视频,展示主题相关的一个现象或者观点。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利用多媒体移动APP进行后期作业收集和阶段性学习评价,他们分别是腾讯微云和腾讯在线文档。腾讯微云本质是线上云盘,能够在线收集文件和分享资料。实际操作中,教师分享腾讯微云提交链接到QQ班级学习群里,学生点击链接即可提交作业、作品,教师可以实时看到提交情况,学生也可以实时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作品。另一个APP腾讯在线文档的本质是多人实时在线编辑文档,教师可以将它作为评价平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点评每个作业、作品,实现在线同行评价。被点评的同学、小组也能够同步看到反馈,达到相互学习和激励的作用。此外,腾讯在线文档还能记录学生上课参与情况。
3线上教学学生认知调查
进行了8周的教学后,笔者在问卷星上调查学生对线上课程的认知,调查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学生基本信息;(2)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3)线上教学的优势;(4)对线上教学的总体评价。225名大一学生参与问卷,其中女生170人,男生55人。他们来自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专业、汉语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绝大多数人年龄在18-20岁之间。疫情期间学生英语学习习惯方面,关于“是否对英语感兴趣”,50.67%学生选择“是”,47.11%学生选择“一般”,2.22%学生选择“否”。关于“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什么?”61.33%学生选择为了通过英语考试(期末考试、四级考试、六级考试、考研),23.56学生选择为就业和工作,剩下的学生选择因为娱乐(看电影、听歌、玩游戏、旅游)或者综合原因。关于“疫情期间每日接触英语时间(非英语课时间)”,50.22%学生选择“大约30分钟”,34.22%学生选择“少于10分钟”,8.89%学生选择“大约60分钟”,5.33%学生选择“几乎没有”。线上教学优势方面,笔者使用问卷星自带的“词频分析”功能,根据词频得到以下结论。第一,词频“上课”“课堂”和“网络课”,体现线上上课的开放性和包容度。有学生说,“网络课比课堂课更加开放,学生参与课堂交流没有那么多压力。每个学生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课比较拘谨。”也有同学提到,“网络课感觉所有人都敢发言,但是课堂课不一定”。第二,词频“互动”和“自由”体现线上上课的互动性和自由度。学生称,“老师对于教学软件较为熟悉可熟练运用,师生互动多,课堂参与感强”;还有学生提到,“能使用的资料更多(如QQ群和评论区资料共享),且更方便和自由(如节省往返课堂时间等)”。第三,词频“屏幕”和“资料”体现线上上课的多媒体优势。学生表示,“可以同时看到不同的屏幕获取信息”“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屏幕,在老师进行解释时会更容易明白”“可以随时截频和录屏,也可以随时查资料”。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虽然对线上教学罗列出很多优势,但是面对问题“英语线上课和线下课,你更倾向哪种?”时,65.78%学生选择线下课。结合调查反馈的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原因可能有三点:第一,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比较依赖教师。第二,半数以上学生(61.33%)以通过英语考试为学习目的,线上教学以任务教学法为手段,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第三,每日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少,自主能力不足。
4结论与启示
随着全球肺炎病毒感染人数突破一亿人数,全世界都做好继续在疫情下生活、学习、工作的心理准备。与此同时,各高校为2021年春季学期线上教学做好预案,各课程教师也为新学期线上课程的顺利开展进行反思和升级,以期完善和改进新一轮线上教学,大学英语课程也不例外。线上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对线上课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突出多媒体优势,利用线上教学的开放性和包容度、互动性和自由度,实现学生知识传递和吸收内化。大学英语课程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社区作用,利用腾讯微云和腾讯在线文档等线上APP,提供实时作业观摩和相互评价平台,通过比较和同伴反馈,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协作和共同探索,从中获得满足感。
参考文献
[1]毛齐明,王莉娟,代薇,等.高校翻转课堂的实践反思与超越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12):75-80.
[2]王娜,陈娟文,张丹丹,等.大学英语SPOC翻转课堂:一种有效学习模式建构[J].外语电化教学,2016,(03):52-57.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互联网+”给财务管理行业带来的变革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模式有别于传统方式。互联网金融与企业运行关系密切。金融与财务具有统一性,企业将经营与投资进行积极融合。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化金融发展迅速,促使企业财务管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进行不断创新。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财务管理需要重视几个问题的处置,即正确对待互联网时期货币变化的形势,重视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承受之间的配合度,尤其是关注金融风险外溢程度和监管强度之间的关系,重视技术创新,积极进行商业模式的发展,对创新过程进行合理监管,有效解决与市场回报之间的关系。①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在财务管理模式、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区别于传统模式。在当前多数大型企业中,都积极与信息接轨,开展数字营销,整个企业转变为数字化和信息化。企业运行中涉及诸多信息,如生产、销售、物流、仓储以及财务信息等,借助实时数据方式,推动企业管理决策的制定,更好地将业务与财务进行融合,形成共享的企业生态系统,协助企业实现对业绩、内控、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形成全面、综合的财务系统,②这种方式与传统的财务处理模式存在本质区别,促使整个财务进入急速的调整期。对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其教学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和发展,与时展关系密切,息息相关。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紧跟时展,立足时代需求,促使财务管理人才的发展能够满足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要积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发展。
二、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性质与高职教育理念有一定的矛盾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其隶属于工商管理范畴,其主要的职能是提高人才在财务理论知识方面的基本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此,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需要重视宽口径,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性,强调专业能力。在高职教育中,仅仅强理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注重实践的作用,为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局限性,很难严格遵守宽口径与厚基础性。即便对相关课程进行了设计,但是,鉴于学制的影响,实际上只是对本科知识进行了压缩,很难彰显职业教育自身的系统性。
(二)专业定位较模糊
在很多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上,与会计专业的相似性较为严重,仅仅是会计专业重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专业更加注重财务的实际应用,二者存在差异,但是,本质上差别又不大。不同高职院校对此意见不一,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与会计、金融存在差别,特色鲜明。有的认为财务管理特色并不突出,应该定义为会计或者金融的一个分支。由此,各个院校在专业和机构设置上的差异代表其各自的观点。有的院校将财务管理作为单独的专业,但是,隶属会计学院,有的将其归属为金融学院,有的将其作为会计学或者金融学的一个方向。对财务管理专业不同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其特色教育的开展,导致学生观念不清,目标不明确,对未来职业规划缺乏方向性指导。
(三)教学与评价手段的单一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于学习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教学的方式以及对学习成果的评价。立足实际,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中,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存在单一性,灵活性不足,使得财务管理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对教学项目、教学模式、评价方面动力不足。教师更加侧重使用教学大纲、计划等进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在金融领域,信息网络技术突显影响,传统教学方法、手段、评价已彰显无力。
(四)校企合作现状
企业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支持力度不足,校企合作、学徒制函待推广。企业依托互联网发展,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难以达到企业用人要求。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对象为民营企业,其提供校企合作岗位的可能性较低,校企合作难以形成规模化。依托互联网发展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口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要求较高,比如金融企业,要求员工掌握证券销售的电商化、互联网融资,整合线上、线下平台,以互联网为工具向客户提供经济服务等。目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难以达到对口企业的用人要求。
三、探索“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财务管理专业重新定位与设置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企业商业模式面临变革,金融创新发展迅速,企业投资行为不断整合。在互联网进入运转模式下,财务资金风险、理财以及进入工具方面发展迅速,应用更加频繁,与传统的财务管理区别较大,预算领域备受关注,证券化在企业资产中占据比重较大,促使企业在投资、融资和财务方面强化重构,在根本上讲,金融学科影响增大。在当前高职财务管理中,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配置与会计专业的主课程相似,差别不大,在财务管理方面,与会计专业区别不大,没有真正体现其专业自身的特征。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修订
立足互联网环境,企业财务模式需要进行积极创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需要立足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满足市场需求。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关系密切,关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财务管理专业需要立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关课程需要融入“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思想。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关键性的原则是尊重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的针对性设计。立足市场对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使得知识能够有效转为价值,增强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实力,实现对职业的合理规划。专业主干课是财务专业形成的重要核心,也是其区别与其它专业的显著特征。专业课需要展现自身课程的优势,也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其中,满足时展的需求。
(三)“互联网+”课程建设
1.借助“互联网+”实现专业课程的升级改造。可通过与财务培训机构、财务软件公司、证券金融公司等企业共建的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完成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升级改造工作,建立一个基于技术含量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群,在突出各门课程的特色的同时,建立起课程互通基于云平台的专业资源库。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信息化课程所需的网络空间、教学软件、资源获取与共享平台服务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应用的云服务。2.借助“互联网+”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即时互动、资源分享和学习指导。计划进行课程的移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建设微课替代传统教学录像,建设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替代传统纸质教材,建设与学习场景融合的课程资源库,让学生实现即学即查、随时扩展、贯通学习。通过移动教学客户端平台助力教师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
在互联网的当下,整个社会面临新模式和新的格局,投行化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面对海量的数据和资源,需要财务管理模式进行重新构建,为此,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需要重视教学模式的改变。在互联网模式下,这种新的投融资及经营彰显网络一体化的特征,需要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满足实践性的特征,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为此,教师需要重视财务管理投资组合等方面课程的实验,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重视建立互联网相关的实习基地,实现对于校内模拟实验的结合,彰显互联网特征,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另外,要重视对学习策划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发扬创新精神,推动实践教学,增加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与协作性。
(五)“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
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其主要的特征是具有突出的开放性,共享性,实用性较强,能够推动校企合作的资源整合,有利于信息的高效传递和交流。鉴于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网络平台。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企业与学生的协调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要重视校企合作网络平台的构建,将校企合作基地的相关业务转向云平台,实现相关主体的线上互动。这一网络平台的功能是进行信息的有效收集,强化资源整合,推动相关合作项目的发展和管理,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有效监控,强化数据分析和资源整合,以便更好地满足企业和专业教育的需求。校企合作平台发挥了桥梁的作用,使得学生、企业与专业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习,保证未来优质的就业,为学生创业提供保障。同时,还可以建立学生校外实习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督,保证校企合作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可以建立相关校友会,促进与母校之间的沟通,为学生创业、就业营造优质的环境,强化互动。
(六)开展“互联网+”下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传统的师资队伍建设中,人力范围存在狭窄性,采用了传统的建设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其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立足几个方面,首先,要对狭隘的人力范围观进行摒弃,重视网上师资资源的利用。例如针对网络专业资源,可以采取购买的方式,实现与专业团队的关系的构建,形成师资的一部分。其次,借助互联网思维,实现教师队伍培养体系的建立。例如,可以积极组织师资培训计划,提升教师信息教学能力和素养。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师面临挑战,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内容等进行改变,重视学生的行为。在教育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教育需要更多具有信息化专业的教师。为此,教师需要重视自身的提升,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全面应用线上和线下资源,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高职教师需要重视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全新的姿态投入高职教育改革实践,实现职业能力的增强。
注释
①“展望2015互联网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年度峰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综合政策研究室主任雷曜提到的术语
②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转型,
参考文献
[1]周远祺.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思考[J].会计师,2015(13):67-68.
[2]邓金娥.新常态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6-71.
[3]马化腾.“互联网+”激活更多信息能源[EB/OL].
篇7
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教育层次、类别的区分,也集中反映在课程观、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等之间的区别。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的类别特征、层次区别,也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之中。近十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引入了能力本位的观念,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经验,改革了课程内容,增大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体课程模式和体系上还没有根本的变革。
1构建合理专业课程结构
1.1专业知识结构
线上与线下和明确学习目标的混合教学。
线上与线下的混合模式和基于学习目标的混合式学习。在混合的设计上,达成学习目标。混合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更为广泛,既可能是传统方式,又可能是混合式教学。如:课堂学习以及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等,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或是通过网络虚拟教室学习,以及网络讨论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等等。
1.2能力知识结构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在进行理论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自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化成混合式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等。在计算机应用的软件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编程能力是整体教学的关键。那么,就要根据专业特点,来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平时实践所得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具体的编程问题。可以让学生组成项目小组,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充分的交流,教师对学生开发或设计的系统进行测评并且指出学生问题的不足。真正实现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创造性编程开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积极求新求变。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转为主动探求实际操作的知识和经验,注重学生个性化教育。
1.3人才素质结构
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要培养的高精尖的专业技能,还要强调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所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培养专业技能高的人才上面,特别是计算机软件技术更是这样专业技能高的典型代表。所以,学校应该加大对于学生内心建设上的培养,育其成为人才之前,应先立其为人。高精尖人才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拥有高素质才是未来过得更多技能的根本性前提。促使学生可以不断积极的探索和发现自我的潜在能力,不断塑造自我。所以,进一步改革我国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要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加注意对于综合能力的塑造,改变教育课程模块化的现状。
2专业课程设置
计算机课程专业的设置可以根据市场调研或是市场的流行技术,来集体讨论共同制定一个适合的专业课程。如: 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础和程序设计进阶; 信息系统开发综合训练;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开发技术;软件编程;面向对象程序等等。在具体的教学中,不需要强调严谨的系统教学,而是要根据课程设置,强调实用性,强调可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可以将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换为《 计算机导论》等等。将具体的实际操作系统知识、数据库知识等等整合到课程中去,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精髓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综合课程和混合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研发或是设计类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增强学生理解和操作技能。
3理论、实训教学一体化
在综合课题、综合课程的授课中, 全程采用理论、实训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手段。该种授课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融为一体,全课以项目为主线题贯穿始终,以学生完成课题/项目为教学目的,学生以小组完成项目的方式进行学习,以作品的形式的作为考试的结果。针对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实际特点,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三方面同时并进, 落在实处, 我们一定能培养出合格的有较强就业能力和职业生存能力的大学毕业生。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体育之中,帮助我们下一代具有美的情感,更好的认识世界和认识生活。其次,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除了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高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思想的进步、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美好的感受外,还应在上课的示范别注意。在此,应注意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讲授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并在示范动作准确的前提下,力求把动作做得轻松、优美, 达到能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目的,也为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尝试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并将内心体验的美和外形观察的美结合起来。
篇8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技术;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4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原工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编号:74)研究成果。
1互联网技术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国际贸易学专业、工商管理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物流工程专业、信息技术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具有涉及专业多,受众面广的特征,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微观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着重在于经济学思维能力和视角的培养,而目前以理论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很好地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兴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我校大学生的必备品,学校学生已经实现“人手一机”。大学生对于手机、电脑、平板等的使用已经非常熟练,同时他们接受信息和消化信息的能力也很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效果欠佳。因此,如何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产品来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势在必行,《微观经济学》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2互联网技术下《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互联网技术下《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可以从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过程设计的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四方面入手。
2.1教学理念的改革
开展混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去建设一个在线课程平台,也不是去建设一个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而是有效提升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深度。混合式教学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融合,既能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也能发挥在线教学的长处。混合式教学既要求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进行个性化学习,更强调学生回到课堂上来开展问题探究的讨论交流,遵循“学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发挥好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启发及监督的作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而必然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及数字资源,《微观经济学》在“教”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学”。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自主学习+讨论+讲授”的方法,从各个角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
1)任务驱动法:课前,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学习通、雨课堂、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提前给学生发送课堂任务,包括(1)需要学生事先进行预习的内容;(2)即将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及难点内容;(3)课程相关的视频及书籍。课后,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及时给学生课后习题和思考内容,帮助学生消化和理解所讲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精准而详细的任务清单,逐一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仅节省了学习的时间,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自主学习法:教师在学习平台给学生发送通知之后,提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提醒下根据教师的任务清单来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充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增加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可以利用学习平台进行学情统计及学情分析,对于没有及时做到自主学习的学生,教师会逐一进行提醒,及时监督和督促学生自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3)讨论法:学生根据任务清单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难点和疑問,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疑问以留言的形式在教学平台,老师和其它学生都可以及时看到这些疑问,并且可以针对这些疑问在教学平台进行留言和讨论,对于大家讨论热烈的难点和疑点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再次进行班级讨论,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的讨论方式,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4)讲授法:教师利用教学平台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和重点内容,可以通过课堂进行讲授,重点讲授课程的难点和疑点以及学生讨论热烈的问题,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师的学习内容,也加深学生的学习效果。
2.3教学过程设计的改革
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上课的过程,还包括课前的学生自主预习过程和课后的复习加深认知过程,因此,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课前,教师提前在线上教学平台上上传课程相关内容,并提前两天预习内容,提醒学生及时进行预习行为,并利用平台的学情统计对没有及时预习的学生再次发送通知,保证每位同学在上课前都做到充足的预习工作。教师上课前翻阅教学平台的学情报告及学生留言,根据学生反馈微调上课课件。
2)授课阶段:教师利用课堂,重点讲授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留出足够时间随堂习题,和学生进行实时互动;针对学生课前在学习平台的留言答疑解惑;引入课程思政,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课后复习阶段:在学习通、qq群、钉钉群课堂所讲课件;学生课后复习及做作业过程中的疑问给予及时解答。
2.4《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利用混合式教学进行授课,课程考核方式也要随之进行调整,传统教学模式下,《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占比为7:3。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强调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因此提高了平时成绩的占比,《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一半,比例为5:5。学生平时观看教学平台视频的时长、参与在线学习讨论的次数、参与在线教学平台测试的成绩等都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通过加大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提高了学生对于过程性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3互联网技术下《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微观经济学》课程组共有教师4人,参与课程班级10个,学生325人。本学期开始前,课程组已经预先在学习通平台建立了《微观经济学》在线课程,同时上传了课程大纲、课程教学日历、课程章节内容、课程相关视频、课程参考资料等一系列相关资料。
本学期,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微观经济学》课程组四位老师对10个班级325名学生全部进行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等进行了一次全新的体验。
根据学习通平台提供的学情统计来看,学生的签课率为99%,作业平均完成率为96%,作业平均分为87分,章节测验完成率为95%,章节测验平均分为86分,章节视频的收看完成情况为:完成100%的有298人,80%-99%的有24人,60%-79%的有3人。此外,从学生参与线上话题讨论来看,学生积极参与话题的讨论,对于有疑问的知识点通过讨论的方式加深了理解,对于老师发起的关于某个知识的讨论也非常积极和热烈,其中有3个话题回帖量高达892个,说明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很强,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
从期末考试情况来看,100%的同学参加了考试,及格率为82%,平均成绩为79,而优秀率(90分以上)亦达到了42.2%。这说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良好。
4结论
《微观经济学》“线上+线下”混合课堂教学的充分实践,不仅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授课老师的教学效果。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是对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发展,而且是对传统现场课堂教学模式的全新突破。
篇9
关键词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慕课;编程类课程;C++
DOIDOI:10.11907/rjdk.162291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18903
引言
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国内高校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精力是讲解各个知识点,缺乏算法设计和实践的传授,导致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薄弱;而学生在未完全理解理论知识点的同时,又被要求去阅读大量的程序代码,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同时也无法很好地进行课堂互动。可将慕课理念应用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教师提供相关教学视频资源,学生在课前观看预习,课堂上教师结合视频组织学生讨论互动,围绕重点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1慕课
1.1慕课及其特点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最近几年国内这种在线课程的开发模式出现井喷式发展。慕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线上任务,并且在规定时间参与线下教学、讨论、实践环节,最后完成线上考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学习时间比较自由,还可以在线听名校名师讲课,但是互动较少,这种学习模式更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慕课的主要特点如下:
(1)开放程度高。慕课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对全球开放,除获得课程合格证书或得到学分需要注册缴费外,其它均可直接参与学习,但注册用户可以参加各个讨论区。开放性还体现在课程建设或活动组织方面,人人都可以为慕课提供学习资源和话题,也都可以参与各种学习交流活动。
(2)规模较大。慕课参与人数动辄几千上万,除了正式学习者,也包含各种临时学习者。
(3)灵活性强。慕课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要开放得多,慕课的内容不仅限于传统的学科和专业,更贴近学习者的生活和需求,更注重综合性、普适性、生成性,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互动而不是灌输。评价方式也更灵活多元,比如更多地引入同伴互评等。
1.2慕课与其它网络课程的区别
慕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及微课都属于网络课程,网络课程主要由网络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活动两块组成的,过去网络课程大都由学校或社会上培训机构完成,主要是为学校或特定机构的教学服务,一般需要注册登录才能使用。校园内的网络课程,大都是辅助课堂教学的;而远程支持的教育系统多以独立形式存在为主。慕课与其它网络课程的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2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理论基础
“混合式教学”是当前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即将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ELearning两者优势相结合,借助互动性强的网络学习平台,构建大量在线学习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互动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随着慕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扩散,混合教学的内涵与前慕课时期相比,发生了改变。它已不是简单的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与数字化教学优势的结合,而是更为复杂的线上教学系统优势与实体课堂教学系统优势的结合,包括不同学习理论、学习者、教师、学习环境、教学方式等多重的结合[13]。当前我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价提供了方便的交流平台,在每个视频的旁边都设有对应的讨论区,可以提问题,与其他学习者一起讨论,或是得到授课教师的解答。学习者和教师可以相互评价主要采用BBS在线问答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进行畅通的沟通,不能及时解决学习者的疑难问题,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没有图1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型3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3.1前期分析
3.1.1学习对象分析
《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另外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如通信、电子、应用数学等专业也开设了这门课程。计算机类专业的《C++程序设计》课程总学时是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上机实验20学时。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后,再安排学习C++程序设计。
本次研究对象是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二学生,从总体上看这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学习上习惯于面授,他们的学习过程主要由授课教师来控制,缺乏自主性,但是对网络中的新生事物很感兴趣,具有较强的网络运用能力,对于网络课程学习和讨论都可以轻松应付。
3.1.2教学目标和内容
《C++程序设计》课程要求学生理解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三大特性,掌握C++对C的扩充,掌握类和对象的定义和使用,掌握类的派生和继承,掌握虚函数和多态性,掌握运算符重载,掌握C++的输入输出流,理解C++的模板和异常处理。本课程除了讲授C++程序设计外,还需向学生灌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等其它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打好基础。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中,教师一直在给学生灌输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即“自顶向下、模块化设计、逐步求精”,而在C++学习过程中,又要求学生建立基于类和模板的“自底向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同时,部分学生没有学好《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使得他们在《C++程序设计》学习中更加困难,对于这部分学生则需在教学中适当补充《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相关知识。
3.1.3教学条件与环境
开展混合式教学,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必须在线上和课堂完成教学,这就需要提供一定的场所和网络条件[4]。目前,荆楚理工学院绝大多数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配有投影仪、音响和话筒,教室和机房都可以连接外网,完全满足课堂或线上教学的条件。线上学习主要是两种途径:一是学生注册教师推荐的慕课网站,利用网站提供的功能加入到自己建的讨论组,方便在线学习时相互讨论;二是利用QQ建群的功能,创建课程学习讨论群,利用QQ群里的聊天、公告、文件和活动等功能,可以实现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讨论、学习交流、资源共享,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与课程设计小组合作。教师可通过QQ群可以相关的课程资源,如群邮件、群文件和公告等,学生可利用QQ随时下载这些资源。开课之前调查发现,学生几乎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并且都有自己的QQ号,上网和聊天没有任何障碍,因此建立学习讨论群不存在任何问题。
3.2教学资源设计与选择
在开课前,课程组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6个部分,包括预备知识、数据封装(类和对象)、继承、多态性、输入输出、模板等,针对每部分混合式教学的不同要求,准备了大量的课件、音频和视频资料。网上自主学习资源的选择主要有两种,一是视频教学选择“中国大学MOOC”平台,由西南交通大学赵英良教授主讲的《计算机程序设计(C++)》,每周授课约2学时,教学内容在14周完成;二是精品课程选择由课程组自主建设的《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站,主要为学生提供部分教学视频、课件、习题库和在线测试,同时也是开课前学生先导学习的主要资源。教学开始后,课程组将通过QQ群不时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课件、教案、上机指导手册等最新的教学资源。
3.3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C++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作为荆楚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得到学校各方面的支持,但原则上要严格执行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即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C++程序设计》课程总共64学时,理论教学44学时,上机实验20学时,为了在规定的课时之内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现有条件能满足的教学形式,对课程各部分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及课时进行重新设计,如表2所示。
表2《C++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形式与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混合式教学形式及课时课堂讲授在线学习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上机实验合计C语言知识预习1405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概述21126C对C++扩充22127类和对象2411816继承与派生22149多态性与虚函数2211410模板22105C++输入输出221106合计1320472064其中,课堂教学主要是对线上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深化;课堂讨论主要是集中对线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开课之前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成员3~5人,并指定1名组长,主要针对学习中暴露的问题和疑问进行讨论,有时也就任课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上机实验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集中完成相应的实验。
3.4教学考核与评估
该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上机考核和期末考核3部分构成,其中平时考核占30%,上机考核占20%,期末考核占50%。每部分考核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表3所示。
4实施效果与评估
基于慕课的《C++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实施以后,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分别以2013级和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1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C++程序设计》课程成绩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其中2013级的学生采用传统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2014级学生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人数都为52人。课程学习结束后,对2014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37.3%的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方式表示“非常喜欢”,51.6%的学生表示“喜欢”,其他人持中性态度。从学生反馈情况看,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提高了自己学习编程的兴趣,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与团队内部沟通能力。
。
参考文献:
[1]黄怀荣,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37.
[2]候胜天,干永和,王海星.基于慕课资源的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5):815817.
[3]汤俪瑾,黄金满.基于慕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02(10):101103.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慕课;MOOC;建构
一、慕课特点概述
(一)规模化
慕课课程平台对注册人数、参与者、年龄、学历、性别等等都没有严格限制。只需要在电脑上注册,便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进行免费完整的教学体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二)趣味化
慕课教学的视频时间一般为5-15分钟,类似于微课,尽管慕课视频时间较短,但每个视频具有突出的教学重难点,视频与视频之间既是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并且视频中含有一些必要回答的问题,同闯关相似,问题答对方可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如遇到其他问题,可向慕课学习中的学习论坛求助。最后,留有一小部分的时间由老师给学生解答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该课程设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交互化
成立学习论坛,论坛由课程网站牵头,由教师、学生自主成立,并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和讨论平台。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当依据慕课特点,有针对性对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考核进行分析,进而大力推进高职院校中的教学改革问题。
二、慕课模式给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带来的挑战
(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困境
基于网络时代下信息碎片化这一背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不能够停留在对学生进行单向知识的传输,需要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融合,将信息化与市场营销专业进行有机融合。现如今,教学理念需要积极转向价值传播和对文化的认同上,不断积极拓宽学生个体的价值认同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地传播环境。当今,在慕课的深入发展下,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慕课教程。此外,《教育信息发展规划》中提高信息化对教育具有重要性的作用,因此,促进高等教育的优质化,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的资源共享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我国慕课发展现状来看,存在诸多现实困境,资源共享、共赢局面还远远没有形成,加上高校之间交流甚少,使得优质资源范围较为狭窄,难以实现共享。
(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面临困境
慕课这一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普林斯基曾将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的特点定位成“即时性、互动性、虚拟性”,他们出生在数字化的年代,天生适应数字化,但是绝大部分的慕课教师生于1980年之前,他们成长在非数字时代,经过后天努力的学习才适应了新技术。可以说,对他们而言,自身对数字时代有种莫名的距离感。比如录制视频费时费力,这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慕课的应用,能够使得市场营销专业课真正运行,还可以改变教学体制,使得部分教师的授课需求减少。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慕课课程建设思路
(一)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市场营销实务课程
首先,在课程开发上,关注网络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开发符合慕课特点的网络课程,并且适当给予学生精细化的学习体验。此外,在借鉴上,重视慕课教学理念、内容组织及授课形式的变化,围绕职业教育理念,将营销工作进行任务分解,针对市场营销环境、策划、产品定位、传播等问题拟定案例教学驱动,构建新知识体系的完整课程。最后,选择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试点,制定教材、大纲,实施开展网上教学、答疑、评价,并针对教学反馈对慕课内容进行改进,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有效性、有用性价值。
(二)建设“消费行为”
慕课,以翻转课堂为切入点慕课课程中翻转教学特点较为鲜明,并且在互联网的条件下,翻转课程具有实施的可行性。营销专业学生可利用优质的互联网资源提高知识的接受能力,摒弃单纯依靠授课教师去获得知识的形式。翻转课堂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更多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结合市场营销课程的需求,以“消费者行为分析”为试点,开发消费行为慕课,采用课程团队授课方式,在MOOC的课程开发过程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注重教学视频的创建,将课程重点内容分割成若干个小部分,制作成小视频,方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积极组织课题活动,将学习内容通过网络课堂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应用好所学内容。
(三)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
慕课和网络公开课相比,其互动性更强。采用慕课教学,课堂教学不再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将市场营销理论部分的内容制作成为视频,让学生在课堂外完成。此外,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互动、探讨、分享。市场营销专业中《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部分内容较多,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积极引进慕课教学,让学生在课外通过观看视频、在线完成作业、开展网络指导等形式完成理论学习,并且及时进行社会调查,完成教学内容。总的来说,慕课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教学可有效地促进传统教学的反思,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康迪 文翠 戴敏宏 单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