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支付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境支付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mplement to China's foreign trad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ni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 this year is optimistic.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definition, profit-making mode, cause, constraints, countermeasures, and prospects of mini cross-border e-commerce.
关键词: 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兴起;制约因素;对策;展望
Key words: mini;cross-border e-commerce;profit model;rise;constraints;responses;prospect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180-02
0 引言
所谓小额跨境电子商务(mini CBEC),或称在线小额外贸,是指不同国别或地区间的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及其相关信息平台实现不需报关、不缴付关税的交易,实际上就是传统小额国际贸易基于网络化、电子化的新型贸易方式。就是中国小型卖家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直接与海外小型买家进行在线交易。更通俗的解释是:在线小额外贸类似国内的淘宝网,只不过卖家所面对的买家是外国小型批发商和终端消费者,而非中国人。
1 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
对于许多临渊羡鱼的业外人士,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是他们更为关心的。
分析国内外从事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网站,可以清晰地发现三种盈利模式:
1.1 平台模式——外贸C2C平台(也称外贸小额批发平台或小宗B2B平台),它们提供统一的销售平台,平台一方是作为卖家的国内外贸企业,另一方是作为海外买家的消费者。阿里速卖通、敦煌网、易唐网都属于这类外贸零售交易平台。作为第三方平台提供方,它们不参与物流、支付等交易环节,其盈利方式是在交易价格的基础上增加一定比例的佣金作为收益。
1.2 B2C模式——外贸B2C平台(也称外贸B2B2C企业)。像兰亭集势、米兰网、帝科思、Lightinthebox、Chinavasion这类企业自己联系国内外贸企业作为供货商,买断货源,同时自建B2C平台(含物流、支付、客服体系),将产品销往海外。
1.3 服务提供商模式——“通吃产业链”,典型代表是四海商舟。即不直接或间接参与任何电子商务的买卖过程,而是为行业不同、模式各异的从事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公司提供通用的解决方案,解决他们同质化的难题。如给新手电商提供“市场研究模块”,专门帮客户分析其产品的互联网市场可能性、市场位置、需求机会以及品牌定位; “营销商务平台建设模块”帮助企业搭建一个符合海外消费者习惯的网站平台;“海外营销解决方案模块”为企业最陌生也最关注的海外营销推广提供多一种选择;而“运营模块”帮助客户提供后台的支付、物流以及客户服务、涉外法律顾问等。每个模块下面又单独拆分出很多小的模块。
2 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兴起的原因
那么,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是如何兴起的?一言以蔽之,是国际经济形势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风云际会的结果。
2.1 全球经济危机成为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发展的催化剂。源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中国国内以生产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使得全球经济陷入低速增长。外需紧缩对外贸企业出口造成严重冲击,传统跨境贸易形式——“集装箱”式的大额交易——正逐渐被小批量、多批次、快速发货的外贸订单取代。出于资金链紧张和风险控制压力,传统贸易进口商纷纷将大额采购分割为中小额采购、将长期采购变为短期采购。这极大推动了以在线交易为核心、便捷及时服务为优势的电子商务跨境小额批发及零售业务的发展。
2.2 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不确定性使得外商担心远期大宗订单的汇率风险,宁愿打短线、下小单,使得在线小额外贸业务井喷式增长。
2.3 互联网技术的长足进步使得小额跨境电子商务从“纸上谈兵”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
许多业外人士踟蹰于小额跨境外贸电商门外的原因是担心:这个行当的技术门槛会不会像许多新兴产业一样高不可攀?事实是非常低:卖家只需在国内选择合适的产品及进货渠道,然后通过国际性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如eBay中国、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敦煌网、环球资源网等)联系国外的买家并销售商品,支付方式则选择国际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如PayPal贝宝),物流则交给跨境快递公司来完成。其操作流程与国内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2B)及普通消费者的网购(B2C)非常相似。
作为跨国电子商务巨头的eBay,拥有全球3亿多买家的超级平台,主要用户来自于电子商务环境成熟的欧美,而旗下的在线支付工具Paypal(贝宝)能够支持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种货币的在线支付。与此同时,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也直接推动了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的产生和发展,兼顾成本、速度、安全、甚至包括更多售后服务内容的物流服务产品应运而生,如香港邮政小包业务。而跨境电子商务物流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发展。
2.4 由于商人已经非常熟悉内贸B2C,在从事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时不存在知识鸿沟,而丰厚的利润空间使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成为许多传统国际贸易商人发现的“新大陆”。为什么其中的利润有这么大,一方面是因为电子商务的应用,作为信息技术与商务活动的结合体,这种结合提高了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使得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企业的内外资源得到最合理的优化和整合,并为企业降低了经营所需要的成本,还提升了工作效率,使得利润的空间大大增加;另外,在欧美,由于电子商务应用的已经相当广泛,电子商务的环境也已经很成熟,在网络上交易的企业非常多,这就为跨境的电子商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三,小额的跨境外贸的电子商务可以在一定的情况下减少一些业务流程,并还能够减少一些中间费用的支出,随着在线支付工具和跨境快递渠道的不断完善,使得绕开传统国际贸易中诸多中间环节成为可能,并为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创造了丰厚的利润空间。
因此自2009年起,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呈现爆发势头。仅eBay中国平台2009年的交易额达到近8亿美元,比2008年高一倍;敦煌网交易额现以每月20%的数量增长,2009年的交易额也将达3亿美元。
3 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及应对策略
接下来的问题自然而然就是:是否人人可以从事小额跨境电子商务赚钱?答案是:不一定。就像所有的贸易一样,小额跨境电子商务能否蓬勃发展,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头号难关就是海关通关手续。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流动畅通无阻,但是跨境货物流动并不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2010年的规定表明:个人邮寄进境物品,进口税税额在50元(含50元)以下的,海关予以免征;个人邮寄出境物品,出口税税额在20元(含20元)以下的,海关予以免征。如果小额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地货物超过海关规定的免税数量或金额,就要按要求申报,从而涉及一系列繁琐的手续和较大的开支,因此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贸易额和贸易量受到很大制约。
其次,物流业的发展程度也深刻影响小额跨境电子商务。今年最后几个月,跨境小额交易卖家最常用的物流渠道之一香港邮政小包因业务太多,迅速达到吞吐上限,货物严重积压、迟到,买家投诉猛增,逼迫很多依赖香港邮政的中国卖家另寻其它更贵的邮政公司,物流成本大增。
再次,引发市场高增长的高利润基础正在逐渐消融。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中,外需的缩水导致很多大贸易商积压大量库存,因此他们转而试水小额贸易,但供应增加并没有伴之以国外买家的明显增加,卖方压价竞争,因此摊低了原有卖家的利润。
另外,推广成本高昂也是缺乏品牌影响力的外贸电子商务网站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各家争夺买家所使用的方法完全雷同,即在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上投放广告和针对搜索引擎的SEO(网页优化技术)。
最后,但绝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如何维护“中国制造”的信誉,避免淘宝网在国内B2C贸易中面对的假货伪货危机。
好在,对策就是为问题而生的。
针对通关壁垒,建议贸易商选择委托通关服务,以最大限度降低通关环节成本和费用。
针对物流瓶颈,相信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业会更加强化其全球供应链集成商的角色,通过整合资源,高效处理库存、仓储、订单处理、物流配送,为小额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更优质服务。
针对利润摊薄,相信国际贸易严冬过去后,全球外需仍会高速增长,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的春天和夏天一定会很快到来。
针对高昂的推广成本,解决方法有三:一是通过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络扩大海外买家市场,二是提高中国制造的产品附加值,三是通过职业院校的“淘宝班”、“敦煌动力营”、“eBay班”将更多的企业转化为eBay的卖家。
针对仿货伪货问题,小额跨境电子商务网站可以引进代表品牌厂商利益的第三方公司作为“巡警”,监督平台的假货情况;并进一步仿效谷歌联合英国官方机构封杀众多的co.uk域名和封杀仿牌产品购买Google AdWords的做法。
4 结语
2005年被业界称为小额跨境电子商务元年,真正蓬勃发展在2009年之后。围绕外贸领域的新机遇,越来越多的业者——如专门提供小额货物拼箱业务的国际物流公司、提供报关服务的公司、帮助实现海外搜索引擎页面优化的模块服务供应商等等——开始重视这块“香饽饽”。他们的纷纷涌现,使得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竞更加完整。预测在未来几年间,它仍然是一个机会无限的增量市场,虽然竞争是必然的,但洗牌还很遥远。
参考文献:
[1]刘娟.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问题研究.对外经贸实务,2012,(2).
[2]靳志辉,罗燕.跨境小额交易爆发 蚂蚁与大象同台竞技.环球企业家,2010,(1).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4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07-02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金融脱媒程度的加深对我国商业银行既有的经营管理方式、业务发展模式、盈利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顺势而为的转型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机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路径进行了分析。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转型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此前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改革、经济增长、人口红利和银行自身的改革与努力,但高增长的盈利模式当前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经济下行对银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形成双重挑战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6%,接近年度目标下限;7月汇丰PMI降至47.7,创近11个月新低。数据表明,GDP增幅高度与银行业利润增长正相关。中国经济下行进入“中速”发展时代,在减少银行增长动力的同时,也对其资产质量产生较大压力。银行未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须同时面临“稳增长”、“保质量”的双重压力。
(二)利率市场化加速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当前盈利模式带来冲击
2012年,我国银行业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364亿元增至1.51万亿元,增长42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这种高息差和以信贷为主的盈利模式终将难以持续。2012年以来,中国银行业NIM已连续下滑3个季度,未来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将进一步影响银行的定价地位。此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使得间接融资比例不断降低。2012年我国企业债筹资额是2002年的74倍,达2.25万亿元;银行理财余额达到7.1万亿元,与保险业、信托业的资产总额相当。
(三)同业和跨界竞争全方位展开
“超级网银”、跨行资金归集等功能的推出,淡化了银行的边界,使银行的传统渠道优势不断弱化。保险、证券等非银金融机构,也不断蚕食银行传统业务。此外,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如浦发银行提出了移动金融战略,中信银行推出了“异度支付”等。金融脱媒的步伐不断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更是不断争夺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和支付业务。支付结算领域的竞争更为突出,有约61.3%的中国网民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进行付款。第三方支付当前已成长为排名第二的电子支付方式。
(四)经济结构调整及监管政策规定提出了新要求
2013年6月底的“钱荒”,虽有季节性及偶发性因素,但同时也暴露了金融泡沫化、资金空转套利及金融结构失衡的问题。近两年来,银监会陆续出台资本管理、“腕骨指标”等一系列监管政策,提出了银行理财、银行收费、外汇业务等监管要求,并重拳整顿银行间债券交易和同业交易,大力治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这都对银行当前业务发展模式、盈利能力形成挑战,对加快银行业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未来盈利机会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在面临多重压力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机遇:信息技术的进步助力银行精准营销、灵活创新、渠道智能和集中运营;经济结构的转型催生了消费金融、新型城镇化、商品市场等巨大需求;经济全球化开拓了新的价值来源渠道;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将促使市场格局进一步分化,领先者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扩大。面对新的竞争环境,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转型来创造新的盈利点,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一)公司金融
1.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依然是银行最大的客户群体,预计到2015年我国银行从大企业客户获得的收益将超1万亿①。大企业在传统银行业务、新兴投资银行业务等领域具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且对产业链上下游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未来,大型企业依然是银行经营和盈利的重点,但应避免只采取单一的信贷营销模式。为大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是银行未来转型的方向,具体为:在营销模式方面,重在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在产品服务方面,更加重视为企业提供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领域的服务;在协作方式方面,实现四个领域的联动,即传统公司业务与新兴投行业务联动、大企业与小微企业和对私客户联动、银行母公司与子公司联动、境内外分行联动。
2.中型企业。到2015年我国银行从中型企业客户获得的收益将超过9000亿元②。与大型企业相比,银行在对中型企业定价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银行在经营和服务中型企业过程中,转型的难点主要在风险控制方面,中型企业的信贷审批和风险政策以往基本与大企业一致。因此,需根据中型企业的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与工具,而不只是套用大企业的风险政策、工具与方法。与此同时,在中型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银行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避免企业自身的转型风险。
3.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重点支持领域。富国银行的经验显示,该行100万美元以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约占其企业贷款总额的17%,平均利率在8%到10%之间,远高于其他类型贷款利率。
银行在经营和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首先要培育小微企业零售化经营能力,采取批量处理的零售模式;其次要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建立适用于小微企业的风险政策、工具与方法;再次是对小微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在小微企业成长为中型企业后,银行要采取“同一客户、同一银行”方针,避免因客户类型变化后,因内部管理原因导致的客户流失。
(二)零售金融
1.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新技术将对银行服务渠道与服务模式产生变革,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方面转型的难点在于:首先要创新商业模式,把握互联网与移动技术发展趋势,创造新的盈利机会;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提升精准营销能力;其次是培育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力的高效迭代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快速反应机制;再次是实现渠道的同步性与用户体验的一致性,使在不同渠道上的客户拥有一致的体验;最后是加速传播,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和网络商圈的作用。
2.私人银行。福布斯统计显示,我国亿万富翁已超过6万人,私人银行客户因其高收益将成为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据调查,私营企业家与企业高管在我国私人银行客户中的占比为83%,这些客户都与企业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服务时,不只是向其销售高收益理财产品或提供高端私人银行服务,更重要的是建立高效的服务平台与运行机制,提高产品和服务方案设计能力,重视财富规划,满足财富管理和传承、海外投资等高端金融需求等。
3.消费金融。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金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的消费金额种类中,个人住房信贷仍占主导地位,信用卡分期等消费贷款也快速上升。发展消费金融,需不断提升消费信贷比重。这既是消费金融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是优化存量信贷资源的手段,亦是在资本约束条件下提高盈利能力的必然。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应准确定位细分市场,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实现风险与收益二者间的平衡。
(三)金融市场业务
1.资产管理与金融机构业务。资产管理已成长为一个庞大的市场。2012年我国理财产品余额达7.1万亿,保险、证券、信托资产总额分别达到7.35万亿、13.76万亿和7.47万亿。搭建资产管理平台,对有效衔接供给与需求,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发挥商业银行母子公司联动作用,防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机构业务包括为小型银行与海外银行提供清算、拆借、交易、托管、支付、现金管理、跨境贸易融资等服务。到2015年,金融机构业务将贡献45%的金融市场与投资银行收入。因此,需将金融机构客户业务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整合相关资源与流程,满足频繁交易及高效运作等需求。
2.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催生多个人民币金融服务与交易市场,为我国银行带来巨大盈利机会。首先是支付结算市场。预计2015年人民币贸易和投资相关的结算金额将达到9万亿。其次是人民币清算服务。将来海外人民币必然在境内进行最终清算。再次是人民币交易。资本项目的放开将催生海量交易人民币在岸市场,我国银行应加强研究与分析,创新产品与服务,充分把握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盈利机会。
三、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等新兴业务的发展正不断侵蚀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领域。我国商业银行只有顺势而为,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勇于创新与突破,不断开拓业务领域的蓝海,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大潮中取得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 引自麦肯锡报告,大型企业为年收入在1.25亿美元以上的企业。
② 引自麦肯锡报告,指年收入在6000万美元到1.25亿美元之间的企业。
参考文献:
[1] 魏振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商业银行转型[J].区域金融研究,2013,(03).
[2] 朱宣宣.中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内涵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3,(07).
[3] 尹纪秀.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转型分析[J].商业经济,2011,(06).
篇3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摘要,近日,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律师在接受《半岛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面上的不合规机构容易造成私设“资金池”的问题,甚至有的机构发生了挪用客户备用金事件。例如2014年12月,上海畅购企业服务有限公司造成资金风险敞口达7.8亿元,涉及持卡人5.14万人。合规不仅仅是对良性企业的保护,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以下为报道全文:《第三方支付“免费蛋糕”就要没了?》
6月29日晚,央行紧急通知,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交存时间为每月第二个星期一(遇节假日顺延),交存基数为上一个月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跨境人民币备付金账户、基金销售结算专用账户、外汇备付金账户余额暂不计入交存基数。记者了解到,2017年8月,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这一系列的政策多管齐下,7月份,第三方支付机构迎来多重监管,是否会引发“巨震”呢?有人可能会问,提高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这些看起来与消费者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确实没什么直接关系,但间接关系比较大。支付行业主要通过支付手续费和资金沉淀进行盈利,尤其是对于大型支付机构而言,资金沉淀是其获取利润的主要方式。对此,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律师认为,市面上的不合规机构容易造成私设“资金池”的问题,甚至有的机构发生了挪用客户备用金事件。例如2014年12月,上海畅购企业服务有限公司造成资金风险敞口达7.8亿元,涉及持卡人5.14万人。合规不仅仅是对良性企业的保护,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据介绍,小的支付机构日均沉淀量若在30亿至50亿,一年的银行利息就可以达到1亿以上,这样的无风险套利放在大型支付机构上,那一年可以上百亿。然而这样的盈利模式碰上前述“有牌照的不如没牌照的”情形,事实上打击了支付行业合规的积极性,导致一场恶性循环。此外,董毅智表示,第三方支付行业仍呈现双寡头局面,就行业发展而言,垂直领域仍然渴求新企业黑马的诞生。金融领域的规范为现在的头号目标,但产品与企业的创新,也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需求。第三方支付机构赚的利润少了,这部分钱就有可能转嫁到客户身上。比如支付宝、微信转账已经开始收取手续费,今年8月1日起,微信信用卡还款还将取消免费额度,按每笔还款额的0.1%进行收费。他也提到,“在本次断直连、100%备付金之后,收取服务费这件事也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机构会收取服务费,不同点只在于机构能坚持不收服务费多久。支付宝最初推出不收取用户服务费,使银行一度陷入损失大量服务费的境地,即使如此,在去年支付宝、微信也都对免费提现额度作出了规定,这就是趋势。”(来源:半岛都市报;文/孙晓琳)
篇4
关键词:跨境电商;传统国际贸易;变革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跨境电商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我国跨境电商近些年发展迅速,出现了多个优秀的电商平台企业。电子交易平台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如加速了交易的速度,减少了传统交易中资金和货品上的不便,并且可以更方便的获得廉价的进口商品。在当下,电子商务已经发达到一定的程度,如何发现电子商务的潜在危机和找到技术上的突破口是政府和企业共同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1跨境电商的内涵和特点
跨境电商是科技发达的必然结果。跨境电商以电子交易平台为基础,以电子交付方式进行交付,从而减少了交易中的麻烦。与传统的贸易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别,跨境电商的交易方式更加简单方便,交易环境得到改善。跨境电商时代具有自己的特征。其一:跨境电商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可以实现全球贸易交易,拓展了我国的贸易交易范围,以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基础的交易行为加速了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来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其二:跨境电商的现代化科技特征明显,无实物交易方式提高了其安全系数。当然,电商时代一样存在交易风险,且形式更加多变,其三:跨境电商代替了以往的纸质交易,电子合同交易方式也使信息交际更加便捷,不易发生错误。
2跨境电商发展过程
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法律支持不断完善,但由于其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制度上和安全等多个方面上,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1电商商务发展初期
本世纪初期,我国开始接触跨境电商业务。由于跨境电商的两个国家甚至是多个国家之间的交易。因此使用初期,由于技术和设施上的缺失导致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限制。近几年,我国跨境电商的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但网络费用昂贵,大量使用跨境商务依然是个难题。另外,跨境电商多只限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全面开展跨境电商还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制约。电子商务在发展初期,其法律支持不足。由于电子商务刚刚出现,相关部门并不了解电子商务的潜在危机,因此不能通过法律手段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约束。尤其是对跨境电子商务来说,涉及金额和项目众多,一旦存在问题,将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初期,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量低。而从2010年到2015年,是我国电子商务科技发展最快的几年,在以往的基础设施上存在欠缺,对跨境电子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成本大,受攻击的可能性大,这成为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根本原因。
2.2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期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跨境电子技术得到保证,以阿里巴巴为首的B2B电子商务创造了历史。跨境电子商务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其安全性提高,制度更加完善。据统计,仅2014年一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贸易交易额就高达4.2万亿元,并且始终以快速增长的势头发展。但依然要看到跨境电子商务在这一时期存在的问题。如平台的广度问题,在创建之初,如何进行扩展成为企业重点研究的问题。平台的专业性存在问题,在支付方式上,虽然现阶段已经得到完善,但在发展之初,专业性和安全性都值得商榷。企业依然采用线下交易方式。随着敦煌网等具有代表性的线上交易B2B企业诞生后,交易平台出现了方向性的转变,并以收取交易佣金作为主要的盈利模式。跨境电商开始提供企业融资、物流存货等多元化的服务,未来,我国跨境电商水平和业务范围会进一步拓展。
3跨境电商带来的传统国际贸易变革
跨境电商带来了传统国际贸易上的变革,这一变革体现在营销、交易、支付等多个方面。我们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如下:
3.1跨境电商使传统国际贸易的主客体发生变化
跨境电商以网络为依托,交易主体由传统的实体交易转化为虚拟的网络交易。在以往的贸易中,实体产品是交易客体,而在跨境电子商务中,交易对象更加广泛,信息、服务以及旅游等都成为交易客体。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已经代替以往的传统产品成为网络主导交易产品。另外,与传统交易不同,跨境电子商务营销理念发生改变,营销与生产可以实现同步,从而减少了库存积压,优化了企业的经营。现代科技还帮助企业确定市场目标,根据市场调查结果进行生产,在电子交际平台上进行交流,确保国际贸易的高效性。
3.2跨境电商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
跨境电商借助网络这一强大的平台,交际成本大大降低,并且交易时间缩短,使国与国之间可以进行更多的交易。在网络平台下,实现了电子商务的集中管理。并且对市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在以往的进出口中,受到运输、资金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但电子商务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和地域条件均无法影响产品和服务交易,这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基于此,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改变,网络平台为交易提供了全方位的、专业性的服务体系,很多产品不再是货到付款等现场交易模式,而是通过网上谈判达成协议之后,进行的定向生产。并且网络上班就可以完成谈判、订货、收付款和开发票等过程,单项物流也不再是主宰,电商的交易方式多样化,信息成为交易的技术核心,资金则主要是一种管理形式,对于交易的安全性和交易效率都得到提高。
3.3跨境电商改变传统国际贸易成交方式
在传统的国际交易中,由于网络不发达,只能以开询盘、发盘的方式来完成交易。交易过程存在诸多不便,如交易流程多,交易时间长。每笔交易都要经历从谈判到制单再到最后的确定、发货收货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成交量也受到直接影响。我国的传统国际交易时代,进出口量与现阶段相比,明显偏低。而进入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时代,交易主要是靠网络阿里自行处理完成,从谈判到下订单再到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午纸质文件出现,文件和合同的审核效率提高,交易方式发生本质的变化。贸易交易的周期缩短,另外跨境电商带来的贸易监管方式改革也是其主要成就之一。这一时代,对于产品和服务的监测可以实现统一监测,不再受到地域和阶段性的影响。监管部门将监管的重点放在源头的监管,这样对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过程实施全方位的监测,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并且提供了完善的服务体系,满足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在制定进出口规则上,更多的为客户考虑,并且对于法律和法规的把握更加精准。随着海关加大对进出口贸易的监管,对我国进出口的贸易活动进行了更严格的监管,这样可以确保进出口的双方的利益,实现共赢,对于不产生的损失也能够及时的发现和弥补。在传统的交易中,由于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后,就很难进行更换。尤其是对于交易量大,且价格昂贵的产品,就会给出口国家带来利益上的损失,对于进口方也失去了信息,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于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而言,虽然改善了这一问题,但是还需要针对企业的问题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于提醒消费者了解购物的基本原则,对于电商的监管不断效率高,而且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
3.4跨境电商对传统的国际贸易法规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贸易交易是以实物为主,讲究验货交钱。这种交易方式费时费力。同时,在传统的贸易交易中,交易双方必须要见面并签订书面合同。只有在这一流程下,才能完成双方的交易。一方面,时间上未必允许。另一方面,可能存在冒充现象。在合同上,要通过签名或者印章来进行身份辨别,过程较为麻烦。并且在传统的贸易来说,签订的合同不知一份,这就制约了国际之间的贸易交流,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来说具有消极作用。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我国跨境电商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开始,交易双方通过电子货币进行交际,并且进行电子签名的方式进行辨别。当然问题依然存在,如网络上的合同与现实中的法律规定之间如何实现统一,电子数据的信息验证方式是否合理等。包括电子签名上,是否存在漏洞等,都值得商榷。
4总结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的跨境电子交易时代,这一交易方式起源于金融业。物流业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商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交易的安全系数,节约了交易成本,并且提高了交易效率。跨境电子商务占据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交易方式中的大部分,使传统的交易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当然,这一交易方式依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和企业要合作,实现信息化的创新。依托电子口岸协调机制建立网络平台,从而实现口岸相关部门与电商的交易和支付全过程。总之,跨境电商已经成为我国国际贸易交际的主要方式,并且具有较大的优势,促进了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未来,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量将进一步增加,其交易的影响因素也将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余海民.网络贸易兴起与国际贸易方式创新[J].现代商业,2011(7).
[2]亢洵.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5(16).
[3]汪文进.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外汇电子支付管理问题研究[J].西部金融,2013(03).
篇5
关键词:流通成本 模式创新 电子商务 诚信体系
流通成本降低促进电子商务体系建设
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体,提高利润的关键环节都是要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为主,而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流通产业的代表者,其提高盈利目标的主要措施,就是降低流通成本和提高流通效率,这是电子商务和众多流通企业长治久安及快速发展的必然措施。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我国大多数产业和企业市场表现得极其疲软,但是电子商务行业却一直在欣欣向荣的发展,成为经济不景气背景下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在这种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的意识明显提高,因此降低流通产业成本、提高经济利润的举措势在必行。
(一)流通产业的中间环节在减少
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2012年末,191亿元人民币的销售业绩已经令世界错愕,而在2013年的11月12日凌晨根据淘宝网的消息,天猫公布了2013年“双十一”最终战果:2013年天猫“双十一”支付宝成交金额高达350.19亿元人民币。美国媒体感叹中国的“双十一”,一天的销售规模已经赶超美国两大网上购物日,预计电子商务将助力中国在201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结果对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必然带来巨大的冲击,也必然引导电子商务在流通行业和模式发展上的不断创新。
电子商务主要是以网络为媒介的销售主体进行展示的平台,流通环节需要大幅度精简,在传统的批发商、商、零售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后,网络中间商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角色已经越来越重要了。生产商通过网络建立获得直销渠道,传统的流通企业需要商品的购进、储存、运输、销售等一系列复杂的流通环节后,才能进行交易,而电子商务在商品的整体销售过程中,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了简单的、易操作的交易平台,衍生出了新型的销售渠道,减少了对中间商的依赖,销售成本大幅度下降。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店面的租金、水电、物业费用、人员工资等费用已经出现了零支出,在生产商盈利空间提升的基础上,为消费者降低了消费价格。
(二)流通渠道的联系方式在改变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多环节的流通模式被打破,变成了厂商的直接流通。工业时代的传统流通模式,将厂商资源、信息资源、物流资源和资金在时间和空间上逐渐分离,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在同一区域,使得距离越来越远,流通渠道也越来越远,中间商不断增加,各种税费也在增加。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的流通模式完全受到了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冲击,消费者和生产者重新建立联系,时空距离消失,多种资源重新整合,取代了迂回经济。
(三)网络企业的发展速度在加快
“十二五”以来,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在不断白热化,小米手机的火爆正是借助了电子商务这一网络销售的平台,将手机的零售价格降到中低价,更是认准了当下国民的消费水平,从而取得网络销售的传奇。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正在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尤其是商品的流通模式和组织形态正在渐渐转变及优化。《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谈到“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和创新经营模式的有效手段”。
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企业虚拟模式创新
传统与新兴事物必然产生巨大的冲击,商业模式也是如此,电子商务在商业领域的广泛运用衍生出大量的虚拟企业。
(一)电子商务将互联网作用发挥到极致
首先,电子商务的虚拟企业通过网络形成了一个经营主体,所有的中间商都运用网络工具将自己的产品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展示,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整个电子商务虚拟的交易过程中提高了流通效率,避免了实体销售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譬如减少了讨价还价;使产品信息更加公开透明的展示;利弊信息也是众多网友、顾客的真实体验,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劣质产品的出现。但是电子商务虚拟企业的弊端也在不断显现,例如以低价销售为噱头进行的价格欺诈,货物虚实不符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等等。电子商务的流通模式解决了信息流问题和降低流通成本的问题,与此相关的物流也需要协调跟进。因此,任何流通模式的产生和运用,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才是发展的必然性。
其次,虚拟店铺借助网络工具和媒介技术将个体进行联系,与传统企业相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互动效果好,传统的店面销售服务方式是与某个顾客一对一的进行服务,还要照顾消费者的各种情绪,消费者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也会影响销售额;而虚拟店铺就不存在此种销售缺陷,其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一对多的互动服务,顾客也可以进行多方位的产品对比,使消费者切身体会到电子商务的强大功能。二是获取性能强,虚拟店铺的经营时间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全天候24小时进行服务,完全满足各种人群消费的需要。
(二)宅经济成为电子商务虚拟模式的典范
产品信息的真假和高昂的获取成本在过去一直困扰着消费者,如今依靠强大的网络就可以方便、快速的获取产品信息。各大网络上的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商的出现,主要就是针对缺少时间、懒得和菜贩子讨价还价的白领阶层提供服务,各种网络支付方式也在不断完善,如支付宝、网络银行、货到付款等电子商务的多种支付方式,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除此之外,生活中各种必需品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自主的选择。
这种消费潮流的舒适性在各个年龄层中都在不断蔓延,例如简单的出游,从选团开始到订酒店都可以从网络上解决,许多白领在经历了一个星期紧张的工作之后,对逛街已经失去了兴趣,网络购物却满足了他们的消费欲望。
(三)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在不断创新
一个企业建立和有效使用自己资源的途径,就是对盈利模式进行的创新,在电子商务这个网络大经济环境下,“免费”将是未来的商业模式。电商的盈利模式是通过网络市场来反应产品和服务效果及价值创造过程的运作机制,以用相对较少的费用达到更多收入的运营方式。网上购物最近流行“秒杀”、“买赠”、“免运费”等促销方式,这些只是电子商务“免费”模式的一个开端,在电商的环境中,免费并不意味着不盈利,它只是一种商业模式,实现的用户数量将会不断扩大,产业链上也拥有了自己的盈利模式,“淘宝”的初期,免费的商业模式成为他们赢得用户的关键,企业后续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旺盛的流量,因此未来的商业经济是建立在大量流量关注的基础之上的,“免费”的商业模式将大行其道。
电子商务体系的完善与建设
《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 年,电子商务进一步普及深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提高;电子商务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电子商务制度体系基本健全,初步形成安全可信、规范有序的网络商务环境。这就需要有具体的方式和措施,以促进电商目标的实现。
(一)完善电商诚信体系
作为市场经济必备的客观要求――诚实守信,电子商务也同样需要这一要求来留住客源,保持盈利。任何商业企业一旦出现诚信问题,必将影响其正常的经营活动,并且带来损失巨大。因此,对于电商这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来讲,诚信问题将会严重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从而影响民众和企业对电子商务积极性和投资的态度。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电子商务的诚信体系完善,国务院在《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有大量的篇幅是指导和要求完善电子商务的诚信体系、诚信评价及其后台服务。
从社会的大环境角度看,应该大力加强诚信为本的宣传和失信惩戒的机制。首先,政府行政部门应加大指导,推动行业诚信组织的建设,并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其次,应鼓励第三方的信用机构与电商企业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签署信用合同,开发信用评价机制,并对经营主体和相关用户进行信用等级的划分和评分,为电商的使用者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二)线上线下相互结合
线上和线下的结合就是虚实结合,消费者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交易方式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必将是支出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理性思维。因此,将电子商务与实体店相结合,实体店的互动体验和网上挑选支付评价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既把好了质量关,也提高了商家的信誉度和品牌效应。流通业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断进步,网络企业把批发和零售相互结合,界限更加模糊,电子商务不受时空限制的模式,将是传统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零售与批发也逐渐实现了电商经营的模式,将网络企业与创新企业相结合,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依靠完善的物流配送实现市场功能、交易模式和范围,使交易主体和方式不断创新,真正实现虚实结合,优势互补。在这一运用过程中,传统企业和电商企业之间相互支持、协作,达到全方位的销售模式,大型商场和小型店铺都实行连锁销售,实现网络化效果,做到点面结合,覆盖所有的目标市场。
(三)完善电子商务的物流体系
2012年我国快递业保持着高增长的趋势。一方面,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的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城镇基础设施逐渐改善;另一方面,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国际化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契机,13亿的人口中,城镇人口已经高达7亿,而且城镇化正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网民超过5亿。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渗透到了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其发展绝对离不开强大的物流体系建设、支撑和带动。70%以上的网络消费是依靠快递的发展来实现的,快递紧紧地把商家、消费者和电商联系在一起,因此电子商务要想高质量的稳定发展下去,需要物流产业的大力支撑,实现完善的物流配送中心、中转站、社区集散网点的合理布局,探索区域性、行业性的物流信息发展模式。目前,比较稳定的物流公司包括顺丰、中通、申通、宅急送等等,经过长期的发展,他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体系和经营网点,除了顺丰是直营店以外,其他的物流公司全是店的加盟,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上不去,价格欺诈现象时有出现,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物流行业的信任度。这也说明,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物流发展不够成熟,物流本来就是一个具有高投入、周期长、风险大的行业,需要长期探索来完善物流产业的经营模式,真正做到电子商务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监督、协调发展。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也要出台更多的利好政策,促进两者的结合。
结论
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方式正在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变革而变化,其影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改变着传统的商业组织结构和商业形态,推动着传统商贸物流各个层次和环节的改善与发展。本文在电子商务的流通成本降低、企业虚拟模式创新、体系完善与建设方面,进行了细致有效的分析,并提出了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式。
参考文献:
1.徐超,高歌.电子商务采购优势及其运用策略[J].商业时代,2013.9
2.曹淑艳,李振欣.跨境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3(3)
3.谭晓林,周建华.影响企业电子商务采纳的关键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1)
篇6
近年来,随着境外市场利率持续低迷以及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强化,境内银行充分发挥境内外资金价格和客户资源优势,通过贸易融资嫁接金融衍生产品,适时创新推出一系列表外无风险套利组合产品。在微观监管层面,部分表外融资存在构造交易套利以及规避外汇管理的现象。在宏观调控层面,跨境表外融资规模的急剧扩张加大了外汇资金净流入压力,加剧国际收支不平衡,亟待监管者从监管政策上予以规范,从市场化的角度予以疏导。
一、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表外业务尽管当期不改变资产负债状况,但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或有负债并影响未来银行经营。本文的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中为企业对外贸易提供的外汇融资服务,这类业务主要是通过银行信用将表内资产负债转化为表外代收代付业务,在外汇管理领域突出表现为各种代付类跨境贸易融资。主要包括: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备用信用证、融资性保函、贷款承诺、内保外贷、出口进口代付以及上述产品与远期结售汇搭配的组合融资产品等。根据商业银行在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中的角色不同,本文将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分为三类,并从跨境资金收付角度分析此类业务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一)“境内银行居间+境外银行提供融资”
在境外融资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境内银行利用其海外分支机构的融资优势,为境外银行和境内企业提供居间服务,并不提供融资和担保,该类业务纳入居间业务统计和管理。具有代表性的业务有出口海外代付和进口协议付款[1]。
1.出口海外代付。类似于传统的出口贸易融资,但区别在于出口海外代付的融资来源于境外银行。境内银行指示其海外合作银行将融资款项支付给出口商,待出口商从境外收到货款后再通过境内银行偿还境外银行融资本息。该产品于2011年初在江苏辖内首次出现,此后规模迅速增长,主要以人民币形式为主,之后在银行的大力推广下扩展至外币形式。“出口海外代付”融资资金流入和偿还流出均申报在资本与金融项目的“从境外银行及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项下,融资资金流入时引起跨境资金流入增加,还本付息时造成流出增加。随着“出口海外代付”业务量增长,资本与金融项下净流入增加,并造成该项下资金大进大出。如果是外汇形式的“出口海外代付”,企业可能将融入的外汇资金结汇或用于对外支付,还会引起当期结汇增加或贸易购汇减少,增加贸易净结汇规模,加大货物贸易顺收顺差缺口。
2.进口协议付款。在境外融资利率低于境内的条件下,境内银行指定其海外分行先向境外供货商支付货款,融资到期后境内进口企业将本息支付给海外银行。“协议付款”的融资主体为境内企业,银行是中间人而不是第一还款人或担保人,因此90天以上进口协议付款不占用银行的短债指标,而占用企业的短债指标。协议付款从2010年开始在江苏辖内发展起来,且发展非常迅速,币种以美元为主,但自2011年以来人民币形态的业务也开始快速增长。协议付款会引起实际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时间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对外支付、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二)“境内银行担保+境外银行提供融资”
境内进口企业以进口项下应付款项从境外银行获得融资,境内银行为企业提供担保,在境内企业无法履行还款义务时承担还款责任,属于银行内保外贷业务。典型业务有委托付款和进口代收保付。
1.委托付款。进口企业委托境内银行向其海外分支机构提出申请,进口企业向境外付款行承担第一还款责任并由境内银行承担第二性保付责任的条件下,在托付或电汇付款结算方式下,由付款行为境内进口企业先行支付进口货款或服务项下付款而提供的融资服务。该业务不受境内银行外债指标约束,委托付款会引起实际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时间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付汇、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的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2.进口代收保付。在进口代收结算方式下,境内银行应客户申请,担保其将履行在进口代收项下的付款责任。该类业务属于担保类表外业务,具有境内担保、境外融资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在境内银行担保情况下境外出口商即可在境外获得出口项下的贸易融资,对进口商而言,进口代收保付业务会引起实际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时间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付汇、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三)“境内银行开立远期信用证+境外银行提前融资”
境内银行为境内进口企业开立并承兑远期信用证后,由境外银行根据协议向境外出口企业提前支付货款,实现远期信用证项下境外融资,融资成本由境内企业承担。主要产品有远期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和远期信用证即期支付。
远期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是指开证行开出远期信用证并约定对跟单汇票承兑,开证申请人承担贴现利息和费用,由贴现行对汇票进行贴现,向出口商银行或出口商即期付款的付款业务。该项业务会引起实际进口对外支付时间和贸易购汇延迟,造成当期进口与贸易对外支付、贸易购汇偏离,货物贸易顺收顺差差异扩大,资金净流入、净结汇增加。
远期信用证即期支付系汇票为远期,按即期付款。付款银行同意即期付款,贴现费用由进口商承担。该项业务与远期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对跨境收支和结售汇的影响类似。
二、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主要特点
(一)银行占主导地位
结合政策环境、汇率及利率走势,各商业银行总行及时研发各类嫁接型或是创新型的外币贸易融资产品,这类产品多是打通境内外市场,赚取汇差和利差双重收益,银企双赢。银行是创新型贸易融资产品的主要推手,多数企业对贸易融资产品运作的具体流程并不了解。创新所带来的收益多为银行获取,银行不仅获得中间业务收入和利息收入,而且通过全额质押业务吸收大量本外币定期存款[2]。
(二)以套取人民币升值和利差收益为主
银行跨境表外业务随着人民币汇率和境内外利率走势的阶段性变化而变化。在2005年汇改后至2008年三季度,境内外利率水平差异较小,而人民币汇率单边快速升值累计幅度达18.7%。跨境表外业务以进出口押汇、远期信用证等传统外币贸易融资业务为主,通过这类融资方式实现早结汇和晚付汇以获得人民币升值收益。在2008年三季度至2010年中期,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境内外利差开始走高,2010年中期境内外利差扩大至2-3个百分点。而人民币汇率则稳定在6.82-6.83元的水平。这一阶段贸易融资主要是追求利差,主要产品是境外银行代付类贸易融资业务,通过境外银行代境内企业支付进口期限组合产品。200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将90天以上的海外代付和远期信用证纳入银行短债指标,银行开始为企业大量办理“90天以下远期信用证+90天以下海外代付”业务,实际融资期限超过90天。2011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又将90天以上“远期信用证+海外代付”组合纳入指标限制,但目前仍有“90天以下远期信用证+90天以下进口押汇”等形式的组合融资可以在规避管理的同时延长融资期限。2011年以来境内外利差约2.5%至4%之间,监管中发现部分企业在无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假借出口贸易融资之名而从境外低成本借入资金,银行通过全额保证金、协定存款等理财方式,可确保企业获得1%至1.5%的无风险利差收益;而银行方面,除获得利差收益和手续费收入外,吸收了大量人民币定期存款。
(三)利用本外币监管差异,发展本币贸易融资
目前,本外币跨境资金监管呈现松紧不一的格局,本币业务管理相对宽松,人民币海外代付类业务且不纳入银行短债指标管理。多家银行依托其香港分行向境内企业提供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将香港作为货币兑换和融资的平台。日常监管中发现,境内A企业通过境内B银行,获得境外C银行发放的出口代付融资8000万元人民币,折合1262万美元。A企业申请融资业务时,使用了17笔金额合计1336万美元的出口报关单作为该笔融资的交易基础,经查,其中14笔金额合计1201万美元的报关单已于申请融资日前收汇。A企业存在利用已收汇的贸易单证虚假融资的行为。
(四)规避银行监管规定,发展表外融资业务
2009年起,海外代付业务凭借不占用信贷指标和低成本优势迅速发展。2012年8月,境内同业代付和海外代付纳入表内管理后,代付类产品规模受到贷存比限制,各银行创新推出了居间和担保业务。如中国银行协议融资、工商银行出口代收保付等,融资款提供方为境外银行,境内银行在融资中仅起中介和担保作用。这类业务与代付类业务尽管融资作用相同,但不纳入表内管理。如江苏某集团公司转口贸易信用证大多为80至90天之间,且通过延长信用证承兑期等方式,实际付款期限均在120天以上,有效规避银行90天以上信用证短期外债余额限制;再如银行出口项下境外贸易融资因不涉及同业代付仍旧纳入表外核算,不受银行信贷规模及资产负债比例限制[3]。
(五)更加注重境内外银行机构间联动
创新型贸易融资多是境内外银行联合为企业提供的融资,资金提供方多为境内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境内外银行合作既发挥了境内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又利用了海外低成本资金。前述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协议付款等居间业务等都是海内外银行机构联动实现的。
三、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对外汇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放大了市场价格信号对跨境收支和结售汇的影响程度
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创新在客观上会放大价格信号对资金流动和结售汇行为的影响程度。在人民币持续升值时期,企业“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倾向较强,人民币全额质押的贸易融资产品进一步延迟了企业购付汇时间,加大了当期结汇和远期购汇;而当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甚至出现贬值时,企业呈现“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倾向,外币全额质押的贸易融资产品为企业提供了套利机会,降低了企业的结汇意愿,进一步加大了当期购汇和远期结汇。
(二)造成货物贸易项下顺收顺差差异的变化
进口项下全额保证金质押的海外代付、远期信用证、延付担保等产品,延迟了当期的进口支付时间,形成了进口延付。在境内外利差较大的情况下,此类套利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随着产品规模的增长,助推了货物贸易项下延付行为,造成进口货物流与资金流偏离,加剧了顺收顺差差异。贸易项下境内融资组合产品,通过获得境内外汇贷款替代当期的购汇行为,造成货物贸易项下购汇与对外支付偏离,加剧顺收顺差差异。当境内外融资达到一定规模后,融资余额的变动对顺收顺差差异的变化往往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弱化外汇监管效果
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与监管博弈的过程。诸多表外融资组合产品为规避短债指标限制,将延付期限控制在90天以内。相较于外汇监管的人民币跨境管理政策较为宽松,人民币形式的境外借款和融资性对外担保等不受短债指标和对外担保余额指标限制,因此,此类业务的结算币种由从外币转向本币。境内外联动保理、进口保付加签等以非融资性对外担保之名行内保外贷之实,规避了原先需通过内保外贷方式融资的额度限制。在监管中发现,银行在设计创新型贸易融资产品时,并未考虑到融资背后的贸易真实性,仅仅是从资金的安全性和风险性角度出发,部分企业的贸易融资和还款并不具备贸易的真实性和自偿性。
(四)影响外汇资金有效配置
从实践来看,获取跨境表外融资的大部分企业资金都较为充裕,借贸易融资之名,银企共同运作境内外资金套取境内外利差和汇差,实现银企综合收益最优化。但从金融资源配置最优化角度看,有限的外汇资金并未投向进出口加工型企业,而是投向省属大型外贸集团,使得跨境资金流远远大于跨境货物流,实质上产生金融脱媒现象。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如果将业务发展局限于传统的存款规模扩张和以套利为主的产品创新上,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推进,利润空间将逐步收窄,商业银行的此种盈利模式将不可持续。
(五)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推进,汇率双向波动加大,银行外汇头寸中对汇率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将不断增加。企业在多家银行循环融资,在不同银行间借新还旧,一旦在一家银行的套利资金链断裂,数家银行将面临企业授信融资信用风险。此外,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不受银行外汇贷款规模限制,若无限度扩张代付规模,到期时汇率波动幅度加大或变动方向逆转,银行将面临远期合约平盘亏损的风险。
四、政策建议
(一)对跨境表外融资业务设定一定的宏观容忍度,区别对待合规经营和违规套利行为
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创新和发展是理性经济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管理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的基本原则应给予一定的宏观容忍度,防止银行跨境表外融资行为加剧跨境收支波动风险、影响国际收支平衡以及金融稳定,减少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对微观经济秩序、统计和决策活动的干扰。对合法合规的企业财务运作和违法违规套利行为予以区别对待。对企业财务运作主要通过调控套利空间和贸易融资授信期限进行管理;对纯套利行为主要通过管控信用杠杆、授信期限、套利成本等系列措施限制其负面影响。
(二)控制套利空间,加强宏观层面的调控和政策协调
第一,相关部门应从宏观调控层面,评估政策导致的套利空间对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统筹和协调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管理政策等,避免出现过大的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价格差异。第二,减少监管套利空间,加强本外币监管政策、银行表内表外业务、正规银行体系和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政策的协调,防止不同领域的监管力度不一。统一外汇管理项下有关跨境表外融资管理口径,约束规避监管的套利行为。扩大银行短期外债管理覆盖面,将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境内银行居间担保业务、非融资性对外担保类贸易融资产品等均纳入银行短债指标余额规模管理,对不同业务类型赋予不同权重,根据全国跨境资金流动形势、各行国际业务结算量以及外汇业务合规性情况确定余额指标,确保银行在额度内开展贸易融资业务。明确贸易融资项下外债或融资性对外担保管理口径,将境内外联动保理、进口保付加签等或有负债业务纳入内保外贷余额管理。第三,相关部门应创造有利实业经营的良好环境,促使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投向实体经济,压缩经济主体的套利动机和空间。
(三)运用外汇头寸管理等措施调节银行跨境表外融资业务信用杠杆总水平,有助于将套利活动控制在宏观可容忍度内
国家外汇管理局汇发〔2013〕20号文规定外汇贷存比超过参考贷存比的银行需相应增持外汇头寸,但存在未考虑境内贸易担保类业务、跨境贸易融资及担保以及中小银行因外汇存款来源匮乏需增持头寸等问题。建议可综合考虑外汇贷存比、银行境内外贸易融资(含担保)总量/银行经办的贸易总量以及其它指标综合判断银行信用杠杆总水平,将银行的信用杠杆指标控制在合理水平内,防止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脱实向虚。
(四)提高贸易套利运作成本,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领域和环节的微观管理和检查力度
篇7
四大行业务模式分析
目前,贷款利息收入仍然是我国国有四大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且这一情况在最近几年并没有改变的迹象。从近三年各行的财务年报来看,各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都较为稳定,且农行和建行的该指标还略微下降。2015年,只有中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突破30%,农行仅为15.91%,位列第四。可以预见,传统的信贷业务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仍会在银行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见表1)。
在国有四大银行从央行脱离成立后,其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各有特色,工行的优势是零售业务和丰富的客户资源,农行的优势扎根县域,拥有广大的县域客户,中行的优势是外汇业务及国际贸易业务,而建行的优势在基础设施及房地产建设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互相竞争,业务的发展越来越同质化,各家银行的传统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从其业务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只要能赚钱的就做还是专注自身优势领域?四大行的战略似乎有意前者。
工行的传统优势在于零售银行业务,2015年末,个人客户4.96亿户,个人存款余额76011亿元,而农行的个人客户数已达4.74亿户,个人存款余额80656亿元,存款余额已经超过工行,建行的个人存款余额为63674亿元,虽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也已比2014年缩小了约800亿元。
随着城市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四大银行在城市的市场份额遭到挤压,工、建、中行纷纷进军县域金融,增设营业机构和自助银行,如建行提到加大县域设备投放力度,扩展设备服务范围。各行还积极控股和布局村镇银行,2015年中行设立的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共有76家,比2014年增加17家,存款总额达150.8亿元。建行设立的村镇银行共有27家,各项贷款117.26亿元,农行控股的村镇银行有6家。
中行的外汇业务一直较为出色,在布局海外分行方面也同样步伐迅速,2015年末海外机构覆盖46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机构总资产已达集团总资产的27%,然而也无法忽视工行和建行的竞争。根据2015年财务报告显示,工行目前也已经在4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余个分支机构,2015年工行全年办理的跨境人民币业务量达4.41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20%,建行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为1.84万亿元,增幅26.15%,与中行全年的5.39万亿元的跨境人民结算量差距进一步缩小。
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一直是建行的优势,随着全国投资增速的放缓以及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该领域的贷款投放有所放缓。从2015年的工行和建行的贷款投向来看,在电力、热力、燃气、水利、环境、公共设施、房地产及建筑业的贷款余额比重建行和工行分别为15.87%和27.2%。
由于信息的公开和市场的透明,每家银行都清楚利润的增长点,一旦某个银行创新新产品和新业务,收到了较好的市场反映,其他行马上就能开发出类似产品,导致各行的特色产品差异越来越小,使得四大行的业务模式是“大而全”的。
四大行转型发展动向
面对我国经济换挡期间潜在风险的持续暴露、利率市场化所导致的利差收窄、不良贷款上升对于利润的侵蚀,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一次大考,转型成为了2015年各家银行提到最多的词汇之一。由于国有大行的体量,转型的难度实际上要大于轻装上阵的中小型股份制银行或城商行,正所谓“船大掉头难”,而面对未来,转型又是迫在眉睫且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由大到强走向国际的战略举措。
转型内容之一:提高内部精细化管理,节约财务成本
建行在转型方向上提到了“加快向集约化发展”,即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在2015年的经营绩效上,这一方针得到了一定体现。
在经营收入上建行排名四行第二,而经营费用上建行排名四行第三,且经营费用唯一同比下降,成本收入比降幅最大,在拨备前利润方面,建行的增幅最大(见表2)。
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方式在银行利润增速放缓甚至下降的未来难以适应竞争环境,提高内部管理效能,精细化管理,压缩不必要的费用开支,将是各家银行必将采取的转型措施。
转型内容之二:打造互联网经营平台,致力普惠金融
在2013~2014年的异军突起的互联网金融大军冲击之下,各大银行纷纷开始重视和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新增长点。
工行于2014年连续了“e-ICBC”互联网品牌和升级发展战略,以“三平台一中心”为主体,覆盖和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社交生活的互联网金融架构搭建形成,2015年“融e购”电商平台的全年成交额超过8000亿元,成为国内第二大电商平台,通过网络融资规模超过5000亿元。农行正在着力打造金融服务、社交生活和电子商务三大平台,以O2O方式将金融服务嵌入用户的高频交易行为,截至2015年年底,利用“数据网贷”产品累计自动发放贷款1276笔,金额3.91亿元,且正在积极探索“互联网+”等新型支农模式。
中行加快推进跨境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推出跨境电商直连、跨境贸易税费支付、在线出国金融等金融产品,首创跨境电子商务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中银跨境e商通”,合作电子商务机构超过 50 家,交易规模突破200亿元,推广以“沃金融”为代表的网络经营贷款模式,并打造在线资管服务。建行利用“善融商务”电子商务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研发善融贷等小微企业贷款品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构建了“人工、自助、智能”三位一体的客户服务新模式,在机构业务中探索“互联网+”在学校、医院金融服务方面的应用创新,形成了《银医、银校移动互联网金融合作方案》。
转型内容之三:做强全功能金融集团,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随着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加快、客户金融需求的变迁以及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趋紧,综合化经营逐渐成为各家银行转型发展的突破方向,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有利于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同时也有利于银行形成多样性的资产与收益结构,提升银行分散风险的能力,实现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改善传统依靠利差的盈利模式。目前,各大银行已经基本拥有了全牌照金融服务能力。
年报显示,2015年全年四大行综合化子公司利润增幅平均超过40%,子公司对于集体盈利的贡献作用进一步加强,在集团业务领域上,不可能所有业务都与同业同步发展,各行在综合化经营上的侧重点体现出“差异化”经营格局,亮点频现。比如,工银瑞信作为“全资格”的基金公司,主要经营指标位在行业领先。工银国际作为境外平台,在中资企业海外债券承销和跨境资产管理业务建树较大。中国银行旗下设有共有4家保险公司,分别为中行集团保险、中银集团人寿、中银保险和中银三星人寿,其分工各有区别,经营范围覆盖境内外寿险以及财险双牌照的保险业务版图。此外,中行在航空租赁业务方面具有传统优势,2015年末中银航空租赁公司拥有227架自有飞机和43架代管飞机,为全球30个国家的62家航空公司提供服务。建设银行旗下建信人寿和建信信托的主要业务指标居银行系首位,2015年建设银行又成立国内首家专业养老金管理机构,在养老综合金融服务上率先迈开步伐。
转型内容之四:响应国家“走出去”战略,加快布局海外业务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市场机遇,国有大型银行纷纷深入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来支持国家战略以及开拓全球市场。
2015年工行有5家境外机构开业或获颁牌照,直接和间接网络布局覆盖6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收购标银公众股权项目交割,搭建了全球化交易业务平台;共在6个国家获得人民币清算行资格,形成了覆盖亚欧美三大时区的人民币清算网络。基金、保险等综合化子公司更加有机地融入集团一体化发展,跨境跨市场的协同发展格局正在深化。农行制定了《关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意见》,2015年累计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理“走出去”业务约280多亿美元,其中涉及“一带一路”国家业务50多亿美元;推出跨境并购贷款、出口信贷、特险融资、内保外贷、境外发债、产业基金等一系列“走出去”金融产品;2015年农行共有9家境外分行和3家境外代表处。
中行2015年底海外机构遍布46个国家和地区,比2014年末新增5个;拥有644家分支机构,比2014年末新增16家;覆盖1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比2014年末新增3个;在国际市场成功发行人民币、美元、欧元、新加坡元等四个币种、总发行量折合40亿美元的“一带一路”债券;已获得20个家授权人民币清算行中的10席。建行2015年在伦敦成功发行10亿元两年期离岸人民币债,成为伦敦交易所上市的第一单人民币债券。推出“跨境电商综合金融服务”,搭建“跨境e汇”平台,通过与各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直联,为跨境电商客户提供全流程线上自动化收付款、结售汇和收支申报服务。2015年末,集团海外商业银行资产总额11877.02亿元,较2014年增长16.48%;实现净利润41.13亿元,同口径同比增幅29.52%。
四大行转型发展建议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了我国2016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6.7%,然而,中国各行业的生产力仅为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15%~30%。展望未来,世界经济仍将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的动能转换也还需时日。今后一段时期,四大行的转型应该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转变经营模式,创新利润来源。受利率市场化及行业竞争的影响,净息差还将面临进一步缩窄的压力,将迫使各家银行加快推动业务模式的调整和优化,在改善传统存贷模式的情况下,培育和发展新的业务,创造更多的利润来源,将是各家银行的主要方向。
二是完善全牌照金融集团,提升金融服务品质。随着金融广度、深度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未来还有可能出现混业经营格局,为各银行加快向综合化和轻资产业务发展转型提供了机遇,国有四大银行可利用广泛的客户基础以及全牌照的金融集团,强化集团子公司与银行在客户信息、客户需求、产品组合、营销机会等方面的互利共享和协同发展,提升集团的金融资产服务能力。此外,加快发展低资本占用且收入稳定的交易型银行业务,从企业的全周期经营及供应链入手,加快相关条线队伍建设,开展支付结算、收付管理、贸易融资、债券融资、资产管理等综合金融业务,带动对公业务转型发展。
三是利用“互联网+”模式,扩展银行服务范围。随着互联网与银行深度融合,要求商业银行从经营理念上进行转变,用互联网思维开展金融业务,充分利用各行的线上平台将产品和客户对接,推进以客户为体验为中心的客户服务模式的转变和变革,推动营业网点传统服务模式升级,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经营格局。而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显著增强,养老、医疗保健等具有增长潜力的消费项目拥有广阔的市场,消费和服务业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四大银行作为普通百姓触手可及的银行,可以借助“互联网+”深入挖掘普惠金融、财富管理、跨境金融和消费金融四大领域,推动零售银行业务发展转型。
四是相应国家政策,深度布局海外市场。国家自贸区试点范围扩大带来的新一轮对外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将拓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道路,使得我国银行融入世界金融业竞争,提升国际影响力。此外,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沿线国家的金融大动脉建设提供了条件,商业银行可以借此加快海外业务的发展。
篇8
相比投行业务,交易银行没有超高的利润,但它受经济周期性影响小,与客户黏合度高,属于轻资产业务的运营模式,是银行获取核心存款、提升持续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中信交易银行的实践之路为例,探索面向未来的交易银行发展方向。
思考:客户导向的交易银行理念
传统银行业务是以产品为导向,表现为按产品条线进行产品开发、设置组织架构、配置人员费用等资源,交易银行则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从本质上看,交易银行与其说是一种经营模式,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模式。从客户需求出发,解决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金融问题。
具体来看:一是增强,即增强企业交易活动的流动性、安全性、便捷性,提升客户交易能力。中信交易银行立足企业交易最基础的资金交易、财资管理、融资需求,整合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贸易融资、资产托管四大产品线,增强企业交易资产的流动性、保证交易运营的安全性,提升交易管理的便捷性,夯实企业经营之“势”,助力客户把控全局。
二是延伸,即延伸企业生产经营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价格、成本等要素的竞争,而是企业“购、销、存”、“上、下游”链条之间的较量。中信交易银行紧紧围绕企业的贸易活动和交易行为,通过专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借助庞大的客户资源,提供上下游供应链服务和价值增值服务,助力企业实现价值链条长度和宽度的拓展、以及业务场景的延伸。
三是整合,即整合交易环节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助力企业价值创造。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是企业贸易的载体,中信交易银行通过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四大手段,实现企业“三流”的有机整合和企业前端到终端交易流程的无限畅通,提升企业贸易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四是互联,即互联合作伙伴的信息、渠道、资源,为企业打造面向未来的商业生态圈。中信交易银行不是企业交易环节与银行产品的一一对应、两两组合,而是着眼企业商业模式和交易链条视角的产品、功能、平台的有机安排和信息、渠道、资源的互通互联,提供全流程、多维度、一站式、智能化的特色服务,助力企业打造交易生态圈。
实践:中信交易银行探索之路
中信银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交易银行探索之路,是国内率先提出交易银行理念的商业银行之一。在经济新常态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结合中信集团特有的“金融+实业”的资源禀赋和多年的业务实践,交易银行业务实践可总结为六个方面,即服务四类客户,强化四种功能,整合四条产品线,借助四个新手段,打造四类平台,形成四大特色。
一、四类客户:企业客户、交易平台客户、机构客户、同业客户
企业客户:企业客户是中信银行重要的对公客户群体,是所有客户类型中数量最大,服务需求最复杂的客户群,占52万对公客户数的90%以上。交易银行服务涵盖企业的采购交易、销售交易和内部交易三个重要交易环节,提供“离在岸、境内外、本外币、线上下”的全面解决方案。中信交易银行服务了一批如五矿、中煤、中车等的龙头企业,也为中小企业提供可定制的交易银行服务。
交易平台客户:针对交易平台客户这一特殊客户群,中信交易银行可为其提供全流程、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包括账户开立、交易对账、信息咨询、交易撮合、交易结算、资金托管或监管、资金清算、智能账户、线上融资等综合服务。作为余额宝的唯一托管行,累计资金清算规模达8.3万亿元,形成的基金规模约7200亿元,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在2014年双十一当天支付宝跨境电商的140万笔交易中,中信银行承担的交易量占比达到50%。
机构客户:在机构客户服务领域,中信银行一直处于业内领先地位,“银财通”、“银医通”、“银校通” 等产品广受市场赞誉。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全流程解决方案设计,中信银行提供延伸资金归集、非税收入收缴、税务代保管、政府电子招投标等服务。中信银行是第一家获得中央财政国库集中收付资格的“全牌照”银行,近年来,中央财政非税收入收缴规模始终处于所有银行首位,占比超过65%,实现了“银政”共赢发展。
同业客户:同业客户是近年形成的重要服务客群之一,除了传统银行同业,非银行金融同业,还出现了一些新兴互联网金融企业或类金融企业,如第三方支付公司、P2P平台公司、众筹组织等。中信银行的同业交易银行服务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行、清算领域,二是票据领域,三是互联网金融领域。中信银行是最早提供相关资金监管服务的银行,并与国开行开展了“彩虹桥”项目合作,推出了“存放同业模式下的对公结算存款”模式,正在全国推广。
二、四大功能:交易资金管理、交易融资提供、交易对象撮合、交易风险防控
交易资金管理:交易资金管理是交易银行的基础功能,包括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资金监管/托管、资金理财等。中信银行不断强化服务响应能力、迭代能力、线上化服务能力,建立领先的交易资金管理体系。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资金分散、归集缓慢、效率低,风险大、成本高,信息少、质量差,支付结算渠道窄等问题,中信银行通过银企直联,研发了信e付系统,创新应用pos终端设备,实现了银行与平台、渠道、信息和客户资源的互联。此外,中信交易银行具有完善的资金理财体系,含多种担险型及非担险型对公产品。
交易融资提供:交易融资提供是交易银行的重要功能。以客户融资需求为出发点,搭建集团内、外同业合作平台,打通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拓宽客户交易融资渠道是中信交易银行的服务方向。中信银行以打造“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为己任,积极探索创新围绕交易链条的融资服务,借助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手段,打造全面、全程、全链条式的综合化交易融资服务,上线了海尔线上供应链融资服务,截至2015年6月,海尔中信电商供应链项目已为162家经销商提供了3.56亿元线上融资。
交易对象撮合:交易对象撮合是交易银行的功能延伸,通过从众多有效数据库中寻找条件匹配的交易对象,在线实现企业交易撮合。依托中信集团 “金融+实业”的特色优势,共享中信银行52万企业客户资源,中信银行借此构建线上线下相互支撑的新型商业模式,配合海量的行业资源整合,通过有效的条件匹配创造更多交易机会。其中,撮合苏宁云商与中信建设的家用电器采购是交易对象撮合的典型案例,成功促成了40亿元电器采购项目。交易对象撮合是中信银行交易银行服务升级的重要方向,使银行作为传统资金中介的角色升级到利用交易数据提升企业交易能力范围。
交易风险防控:交易风险防控是交易银行的高附加值功能,帮助企业客户防控、规避交易对象信用风险、国家信用风险、市场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各类风险。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中信交易银行服务专注并深入企业交易全流程,同时也伴随着银行的自我风险管控要求。基于真实的交易信息,银行能够提示客户某项交易存在的可能风险点,为企业客户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交易风险防控服务。交易银行的风险防控不仅体现在传统对公领域,结合中信银行的国际业务优势和金融市场业务特色,在企业外汇、理财产品、贵金属产品、衍生产品等业务领域也建立了持续完善的交易风险评审、评估、处置和激励约束机制。
三、四条产品线: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贸易融资、资产托管
支付结算:支付结算是交易银行服务的基础,贯穿于现金管理、贸易金融和资产托管等业务中。支付结算服务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交易银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支付结算效率不高将严重制约综合服务的可持续性。因此,中信交易银行不断完备支付结算网络,依托公司网上银行、银企直联、网关、POS、手机、电话、柜台等全渠道,根据客户结算需求,可灵活定制完成多种付款工具和付款渠道的优化组合,实现企业付款的安全准确和快速便捷。
现金管理:相比传统授信业务,而对银行来说,现金管理作为交易银行服务中门槛较低的业务,是重要的公司银行获客通道。中信银行是国内较早提供企业现金管理服务的银行,在信息服务、资金管理、流动性管理、投资管理、融资管理、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管理等方面耕耘了数十载。在互联网时代,现金管理成为了交易银行建设新的突破口,中信交易银行围绕现金管理业务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未来,随着企业交易和资金管理需求的日益复杂,中信银行将加快MBS云服务版、对公结算卡、跨境现金管理、电子商务业务的拓展,整合现金管理与贸易融资服务,以应对多元化挑战。
贸易融资:以完备的现金管理服务体系为基础,为了进一步服务客户,提升客户黏性,需要授信类产品的配合。根据国际经验,在交易银行的现金管理服务基础上,提供相应数据分析服务,形成交易银行服务闭环,在带来大量优质结算存款的同时,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下,信贷尚属稀缺资源,某种意义上贸易融资服务可作为交易银行基础服务项目的引流者。因此,整合贸易融资服务,通过打造自偿性贸易融资,特别是供应链金融等有特色的贸易金融服务,可以在维护客群关系的同时降低经营风险。中信银行作为国内最早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银行,依托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的2000多个行以及国内300余家核心客户,借助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全程控制技术,未来的服务将更为多元。
资产托管:资产托管是交易银行业务向金融机构客户延伸的一条捷径,增强了交易银行板块和金融市场板块的业务联动,把商业银行为经济实体提供的资金流动服务延伸到为金融主体提供的资本流动服务中来。中信银行具有全牌照的托管资格,通过建立广泛的金融同业合作平台,发挥中信集团综合金融优势,为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管理资产以及股权投资基金、商业银行理财产品、QDII、QFII、第三方交易资金等提供核算、估值、清算、监督、咨询等值得客户托付的“信(FAITH)托管”服务。截至2014年末,中信银行资产托管规模达到3万多亿元,名列行业前茅。
四、四大新手段: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银行零售业务领域已经得到了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而在银行对公服务领域,受到企业账户管理复杂性的约束,尚未发挥出作用。中信银行个人手机银行已完成了3.0改版,移动转账、二维码支付、移动缴费等功能极大改善了用户体验。移动互联网在个人金融领域的成功应用也可“移植”到批发业务领域,中信银行正在布局移动互联的交易银行系统,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POS等智能终端,研发对公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移动端整合创新等,为客户提供各类查询、交易、审核等便捷、安全的移动金融服务。
云计算:云计算体现了“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中信交易银行服务升级以互联网精神为指导,正在研发面向中小企业客户的服务平台,MBS云服务等,构建面向未来的云平台。而改造银行核心系统架构是云计算应用的开始,未来,中信银行将不断学习前沿云技术手段,提供电子商务、现金管理、保理和票据等产品的“云服务”功能,客户可以在不进行软硬件投入的情况下,通过多渠道系统平台对自身的生产经营、资金管理、贸易结算、票据承兑等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处理。随着云计算应用的不断深入,中信银行将实现安全便捷的交易银行定制化云端服务。
大数据:从交易银行视角来看,银行获取的交易数据有别于互联网公司的行业大数据,尚未形成多维度非结构性数据,数据精准性较高但可利用维度有限。目前,中信交易银行正从两个方向探索大数据应用,一个是大数据风控授信模型的构建,一个是大数据贷后风险预警系统的完备。中信银行在业内首推的“POS商户网贷”、“海尔线上供应链融资”正是针对客户交易过程中形成的海量、可持续、能够交叉验证的真实交易数据和行为数据,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参数化的风险控制模型,为客户提供授信融资服务的探索。这两类新型授信业务的贷后预警系统也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了高效的贷后管理。未来,随着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资产成为可能,“数据资产”的应用将成为银行大数据应用的重要领域。中信银行的数据仓库项目正在积极探索商业智能以及大数据分析的潜能。交易银行服务深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通过大数据分析模型可以让原本闲置的“数据资产”活跃起来,形成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未来海量数据资产反过来也可以促进银行交易金融创新,提升企业交易能力。
物联网:物联网的应用使得每个行业都可以通过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中信银行为鑫益联钢铁贸易电商平台提供的在线融资服务就依赖智能化的物联网技术,通过“数码仓”解决了一直困扰供应链融资线上化的动产质押问题,使得银行传统供应链服务向“数据质押”方向升级。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深入,中信银行的交易银行服务也将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
五、四大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互联网金融支持平台、跨境贸易服务平台、产融协同服务平台
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已经日益成为重要的交易场所,中信银行的电商平台服务致力于为企业提供集内部系统整合、电商平台建设(B2B2C)、资金监管和账户管理、资金支付结算、线上融资、资产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电子商务服务,在深入电商平台需求的基础上,研发标准化的电商金融服务方案。中信银行的电商平台服务有近十年的历史,以客户为中心建立的附属账户体系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已服务于五矿、海尔、中煤、中塑在线等行业知名电商平台,随着电商模式的发展、合作平台仍在不断升级优化。
互联网金融支持平台:中信交易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支持平台依托银行信用和成熟的账户体系、资金管理产品,为不同业态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融资、资金支付、监督监管、托管、系统支持等服务。近期出台的《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提出“鼓励从业机构相互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特别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传统金融公司给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配套服务与风控经验,互联网公司给予传统金融公司业务模式的传销、并拓宽其销售渠道。”中信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支持方面走在同业前列,2013年联合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堪称互联网金融的里程碑作品。自此,中信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成为了产品完备的互联网金融支持平台。
跨境贸易服务平台:中信银行配合国家“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不断丰富产品组合和交易银行服务,从领跑同业的进出口收付汇、跨境人民币收付汇、进出口贸易融资产品,到外汇避险保值类、资金增值类、期权组合创新类及债务管理类外汇产品,再到跨境资金集中运营、跨境投资便利化服务,并延伸到跨境电商金融服务,集本外币、FT账户、跨境投融资与汇兑于一体的全新自贸区服务平台服务以及境外直融金融服务,客户可在跨境平台获得全覆盖、一站式、全流程跨境金融服务。
产融协同服务平台:产融协同具有渗透性、互补性、组合优化性、高效性、双向选择性等特点,产融协同可以使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内在合作。中信银行依托集团资源和长期积累的各行业深度合作客户资源,为客户提供业务咨询、物流方案设计、融资安排、产业投资合作、并购机会选择、商业机会撮合、“走出去”国际化资源协助等一系列服务,产融协同服务平台的打造将是交易银行服务外延化的重要方向。
六、四大特色:全流程、多渠道、一站式、智能化
全流程:交易银行的全流程指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整合线上线下的商家资源,物流资源,解决资金交易结算问题,ERP系统对接、网站系统等问题,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实现交易过程的全流程服务。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交易银行倚重的系统建设可以实现很多技术突破。借助系统,中信交易银行服务借此实现交易活动的多环节涵盖,延伸至交易链条上下游的各个节点,为企业交易行为和贸易活动提供全流程、嵌入式的无缝对接。
多渠道:渠道建设是交易银行服务客户的基础,多渠道可以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依托“线下+线上”、“传统+移动”、“境内+境外”、“本币+外币”、“金融+实业”的多渠道网络,整合“客户经理+产品经理+行业专家+客服人员”的多渠道服务团队,创新渠道服务方式都是中信交易银行坚持的特色。
一站式:中信交易银行始终以客户为中心,遵循客户交易习惯、快速满足客户预期、着眼客户未来成长,本着“体验至上”的原则,为客户提供集支付结算、跨境金融、财资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实施、交易撮合、信息咨询于一体的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
智能化:开户、网银签约、柜面业务办理不用排队,多入口预约、线上预审;扫描产品卡片,自动播放产品介绍……银行智能化已经成为趋势,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手段的应用,全程线上服务、基于大数据的在线融资、多领域的智慧物联网应用在不断刷新金融服务体验。作为对公业务重点投入领域,中信交易银行服务的智能化系统升级改造正在持续进行,对公业务移动终端作为智能化的发力点,将在业务流程和系统建设上不断突破,为客户带来便捷的客户体验。
未来:互联网时代交易银行发展方向
面对未来,中信银行敏于思考,也从未忘记仰望星空。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银行和企业都将面临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冲击,而交易银行业务的创新需要银行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携手共创美好愿景。
一是交易链条的拓展。未来的交易银行必须把握企业经营拓展方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知识化的进程加快,未来业态的发展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多元化和跨界成为企业经营的发展方向,企业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综合经营能力的竞争。中信交易银行服务将坚持以客户交易流程为中心,更深入地参与行业发展和交易渗透,无论是对于已有成熟交易系统的大型企业,还是自身ERP系统尚需完善升级的中小企业,中信银行均能在交易银行服务中根据企业特点嵌入个性化、柔性化、集成化建议,发挥资源杠杆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在提供动态型、集约化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帮助企业拓展经营空间,延伸价值链。
二是经营模式的转型。交易银行服务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未来的交易银行服务将强调企业与银行的共赢,银行将与企业一同探索经营模式的转型。互联网时代产业经济发展瞬息万变,通过互联网优化和再造商业流程,借助外界资源构建泛供应链平台,达成具有竞争力的战略联盟。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已转变为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的商业运作模式为特点的全球供应链管理模式,高效、开放的上下游协作信息系统是企业和银行的共同诉求。“金融+实业”是中信银行交易银行的独有资源,依托集团综合经营优势,整合中信银行、中信集团以及密切合作之第三方资源,为企业搭建生态运转所必须的市场、客户、资金、信息、行业、渠道等多种商业要素的桥梁,助力企业实现商业模式转型。
三是时空交易的实现。世界是平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瓦解着各种壁垒,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使人类从固定的物理办公空间走出来,跨越时空连接着世界。未来的交易银行是建立在强大的系统支持基础上的,多渠道、多终端、多屏幕将成为交易银行服务的标配,随着无线传输技术等的提升,随时随地接入交易银行系统,轻松完成交易。中信交易银行以便利交易、促成交易为使命,将广泛与境内外机构、平台和第三方系统等合作,致力于极大扩展交易银行的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全渠道交易服务,满足客户移动支付、移动贷款、移动理财等移动交易和财资管理需求。
篇9
银行类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管理
银行类融资租赁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主要业务是全额偿付的直接融资租赁和融资性出售回租,利差和租赁手续费是主要的盈利模式。其经营理念与银行相像,风险控制是以企业的信用记录、以往业绩为基础,以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为轴心,以租赁物权为保障,以风险最小化为目标。
银行控股的租赁公司通常并不设置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往往是利用银行自身的项目评估和风险控制部门对租赁项目进行评估和风险控制。租赁公司的管理\作更像一个银行的一个业务部门。
非金融类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管理
非金融类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运作模式呈现多样化,如直接融资租赁、经营租赁、出售回租、委托租赁、杠杆租赁、风险租赁(或有租金租赁)、项目融资租赁等。其经营理念与投资银行更接近,对经营风险的控制往往是以企业或项目的未来现金流为基础,以收益与风险对称与否为轴心,以租赁物权为保障,不熟悉的行业不投,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以做大资产、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独立机构类的融资租赁公司的行业定位选择会根据自身优势及市场开拓的实际情况呈现多元化。厂商类的租赁公司的市场定位则会突出专业化,以促销厂商设备租赁为主。
主要风险种类的管理与控制
交易主体的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一方面,是交易主体的合法性和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各交易主体是否依法设立,有无经营执照、是否进行并通过了年检;资金供给方是否是合法的金融机构,委托资金的来源是否合法、支付渠道是否正常;租赁公司是否有融资租赁的经营范围和融资渠道;供应商和承租人的信用记录等。在正式交易之前,要取得相应的合法有效的法律文件副本并妥善存档保存。另一方面,是交易主体的变动和续存风险。企业的分立合并、股东变换、改制、破产、停业整顿时有发生,会对租赁的风险产生重大影响。在租赁期内,交易主体的变动和续存风险是企业进行合同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合同中要规定上述信息的及时告知义务。客户经理与相关的交易主体要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和现场检查,掌握对方的变化情况十分重要。
交易法律的风险管理与控制。首先,是交易合同不规范的风险。融资租赁公司要根据主要业务模式、不同租赁标的、不同行业制定完善、规范的融资租赁合同。对目前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或规定不明晰、甚至有冲突的地方。其次,是法律关系不明析的风险。每一个交易环节的各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和逻辑关系要清晰、合理。都应该有独立的法律合同或文件,不能以一个包罗万象的合作协议来替代。再次,是审查模式的合规性。业务模式创新要注意交易主体、交易会计、交易税收的合规性。最后,是要加强法律时效和业务流程实时管理。融资租赁业务期限长、合同种类多,文本多,具有时效性质的条款也比较多。保证每个环节的合同及时生效、资金的按时支付和各方权益有效性和时效的连续性十分重要。要通过信息化技术,对融资租赁业务的业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实现实时管理,做到事前提示、同步控制、事后反馈。
租赁资产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一是租赁资产的购买风险。这类风险主要指:在融资租赁业务中,承租人行使租赁物和供应商的选择权,但出租人有做与不做的否决权;融资租赁是以物为载体的融资行为,虚高的租赁物购买价格必然会带来租赁物的价格与价值不相匹配的风险;投入过大、租赁物配置不合理、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影响承租人的使用,影响偿还租金的履约能力;租赁物供应渠道环节太多或是皮包公司,会影响租赁物的售后服务、配件供应,同样会对融资租赁合同的正常履行带来不利影响等。为此,租赁公司应当与专业厂商直接建立长期合作协议,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了解市场行情。对技改项目和不熟悉的行业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和验证项目的设备选型、工艺配置的合理性,剔除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可批性”成分。二是租赁资产的灭失风险。租赁物在运输、安装和使用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因素造成的灭失、损坏、转移、藏匿、转卖的风险。因此,应该根据每个合同的和承租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投保运输、安装、盗窃、机损等险种,保障资产安全;合同条款增加对承租人人为造成损坏、灭失的处罚条款和保障措施;采取卫星定位、关机控制等技术措施,自行或委托机构对租赁物进行现场管理和定期现场巡查,避免资产的转移和藏匿;对法定登记的租赁物要及时办理登记,对非法定登记的租赁物可以采取所有权公证、或将租赁物作为向银行融资的抵押物办理抵押登记。相关的产权和登记文件要妥善保管。三是资产价值与债权的不匹配风险。在融资租赁业务中,可能会发生租赁债权与租赁物的实际价值不匹配的风险。融资租赁公司可以根据用户或项目的信用评估情况,采取租金先付或收取租赁保证金的方法锁定租赁前期的债权大于租赁价值可能产生的风险;在经营租赁业务中,应当根据租赁物的使用状况合理预估租赁期内不同时点的租赁物的实际价值,采取倒推法确定租赁期限和租赁期限内租金的支付额度和支付方法。尽可能保证应收租赁债权小于融资租赁物的资产价值,是减少租赁资产退出风险的前提。
交易货币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一方面,是币种选择和汇率风险控制。在进口设备融资租赁和跨境融资租赁业务中,外商投资的融资租赁公司可以筹措与购买合同币种相同的外汇,内资融资租赁公司可凭进口合同用人民币购汇对外支付。如果购买合同和融资租赁合同的外汇币种相同,人民币有升值趋势,应该选择美元作为融资租赁合同的币种;在人民币有贬值趋势的情况下,承租人按租金支付的总额,办理人民币对融资租赁合同或进口购买合同的外汇币种的远期买卖。如果购买合同和融资租赁合同的外汇币种不同,未来人民币不论是升值或是贬值,承租人都应该从保值的目的出发,根据对外支付的不同时限,使用融资租赁合同的币种通过银行办理相应时限的外汇币种的远期买卖,锁定汇率风险。另一方面,是租赁费率选择和风险控制。融资租赁合同的租赁费率是出租人对承租人或租赁项目的风险判断和收益多少的定价,也是出租人和承租人对风险和收益谈判的结果。租赁费率的确定一般都以同等期限的银行贷款利率为参照基数,一般分为固定费率?和浮动费率。选择固定费率,出租人则要承担市场利率的波动风险。出租人在同期市场利率的基础上增加的利差会高于浮动费率。出租人应该在资金筹措和运用过程中运用利率调期等措施,避免利率变化带来的租赁收益的波动或损失。选择浮动费率,承租人就要承担租赁期内的市场利率变动可能导致的租金支付额增加或减少的风险。承租人也可以运用利率调期等措施,锁定实际支付时可能带来的风险。
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涉及流动性风险。银行类融资租赁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控股的金融租赁公司,由于资金来源渠道较多,比较容易解决租金分期回流或因租金拖欠产生的与支付到期贷款的时限和金额不匹配的问题,比较容易控制资金流动性风险。非金融的融资租赁公司在业务初期,一定要使自己的对外借款期限与租赁期限有相当程度的匹配,不能过度采取短款长用,自有资金存款要与对外借款余额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可以根据租金回流、新业务对外支付的情况再对不同期限的借款额度、自有资金现金保有比例随时做出合理调整。
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管与控制
我国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管部门是银监会,监管法规主要是《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其规定了金融租赁公司的经营规则、监管指标、监管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非金融机构的融资租赁公司的审批管理部门主要是商务部。其中,对外资和内资融资租赁公司监管又各不相同。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主要监管规章为《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其中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一是资产负债比例监管,风险资产一般不得超过净资产总额的10倍,风险资产按企业的总资产减去现金、银行存款、国债和委托租赁资产后的剩余资产总额确定;二是统计审计规定,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应在每年3月31日之前向商务部报送上一年业务经营情况报告和上一年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告;三是行业自律,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委员会是对外商投资租赁业实行同业自律管理的行业性组织。鼓励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和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加入该委员会。
篇10
二十多年前,国人眼中的支付方式还只有一种:现金支付。如今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购物方式的增多,支付渠道也多种多样起来。特别是第三方支付,从最早单纯为网购服务的支付交易闭环,转化并独立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近五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如今,第三方支付在大众生活的多个应用领域正改变着传统支付方式,而且作用越来越大。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支付已摆脱单纯的“渠道”身份,正在一个更高层面上对企业资金的流动和聚集产生着重大影响。
近日,《齐鲁周刊》邀请通联支付山东分公司总经理张玉梅、副总经理薛洁参与本期财经茶座,就第三方支付的现状与未来进行深入剖析。
时 间:2014年12月4日
地 点:通联支付山东分公司
座谈人:张玉梅(通联支付山东分公司总经理)
薛 洁(通联支付山东分公司副总经理)
董 振(齐鲁周刊副社长)
丁爱波(齐鲁周刊首席记者)
王欣芳(齐鲁周刊财经记者)
第三方支付不仅局限在支付上
丁爱波:能否以通联支付的相关业务,阐述一下支付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张玉梅:支付业务最早起源于银行传统存、贷、汇三大业务的汇业务,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在意义上的支付业务内涵和外延,已远远超过传统的汇业务。要说其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比较直接的是三个方面:
一是便捷性。传统汇业务往往需到一个指定地点(银行、票号或其他),通过复杂的手续实现汇的过程。互联网时代的支付业务,既能足不出户线上支付,也能不带现金消费线下支付。2012年后,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习惯了“永不下线”的生活方式,这在一定意义上打通了线上和线下,使现代支付手段能随时随地为大众带来便捷。通联目前线下收单业务是最重要的一块,在全国布放超过100万台POS机。通联还提供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等支付渠道。如今人们出行钱包里的现金越来越少,各种卡片越来越多,甚至今年开始流行虚拟卡片(各种电子钱包),未来支付手段必将越来越便捷,这就是现代支付在对我们生活的改变。
二是一站式服务。全国269家支付企业,排名靠前的都提供综合支付服务。什么是综合支付?拿通联的产品举例,给商家布POS机不只是一台小小的机具,里面可叠加多种多样的功能,包括对B端的,也包括针对C端消费者的。比如买彩票、缴水电煤费、用各种积分抵扣消费等,未来功能越来越强大,最终目的是把过去简单的通道型支付业务综合化,在一台机器上解决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支付需求,这就是通联的一站式服务理念。如果在通联开个账户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线上理财、针对个人消费者的APP生活服务,能做的事情不只局限在支付。
三是大数据支持。现在大家都在谈大数据,企业可根据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自身的潜在客户。通联的支付服务,说是针对B端客户,其实刷卡消费的主体都是C端持卡人,所以通联后台有着丰富的大数据资源,并能依托这种数据为商户、为个人服务。通联的很多产品,就是依托这种交易数据形成的。如通联正火的POS贷产品,是向银行提供商户交易流水,作为商户向银行申请信用贷款的真实凭据,从而实现快速放贷目的。
王欣芳:通联支付是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与银行、银联等传统金融机构是什么关系?
张玉梅:从学术上定义,第三方支付是和国内以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这些机构提供的是交易支持、后台清结算平台、渠道和服务。国内第三方支付企业,一般从事线下传统银行卡收单、网上支付、移动支付、预付卡支付、基金支付、电话支付等传统支付服务,业务内容还同时延伸到金融、电商、跨境支付等领域,提供综合现金流管理解决方案。银行是各类银行卡的发卡机构,银联是国内唯一银行卡清结算组织,现阶段,第三方支付主要依赖银联的平台开展日常工作。第三方支付机构尤其以B端商户为主,主要为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存在明显的优势互补,开展共赢合作。
大数据与第三方支付将深度结盟
董振:通联支付的金融创新有哪些?传统收单盈利模式比较单一,通联支付是否也面临转型、升级问题?
薛洁:作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联支付自2008年成立以来,就确立了支付+金融的发展模式。2013年后,又进一步扩充为支付+金融+电商发展格局。单从支付领域看,通联走的也不是传统收单这种单一发展模式。我们所说的传统收单,是指线下银行卡收单。目前还是基本遵循“721分润原则”,第三方支付企业利润比较单薄、渠道业务同质化竞争比较激烈、市场不规范价格战现象也比较严重。因此,通联一开始就特别关注客户的需求,绝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通过产品,综合客户,提升客户对品牌的忠诚度。所以通联不参与价格战,也不做套码等不符合行业监管要求的事,虽然在某些单一产品上处境艰难,但通联仍旧保持了每年60%以上的发展速度,在行业内被称为“通联速度”。目前,通联的金融创新业务除了传统基金、证券支付,有P2P行业的综合资金托收系统,有“宝”类理财业务“通联宝”,还有基于POS交易流水的POS贷。另外,还有面向供应链/产业链金融、面向应收账款融资的商业保理业务。总之,商户使用了通联POS机等基础服务,就进入了通联二次营销名单,我们会根据客户实际需求,不断为其叠加适合的金融、电商类产品,满足其资金需求。
解永敏:第三方支付机构最大优势和资产是客户数据,通联支付如何围绕这一优势做文章?
张玉梅:通联支付积累了数以百万计的收单商户,产生了海量支付交易 数据,这些数据具有体量大、覆盖全、质量高等特点,既是我们重要的财富资产,也是业务增长的核心竞争优势。鉴于以商户真实交易产生的大数据,能有效解析用户更深层次的需求,通过对商户大数据的深度挖掘、科学分析,可以此展开为商户提供相应安全服务保障、资金融通、精准营销等一系列增值服务。在保障交易安全、严控风险方面,基于商户大数据对交易行为的全程跟踪和记录,分析遵循一定模式的交易行为和习惯,便可对疑似非法交易行为或交易侵害作出预警,起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在资金融通方面,以通联目前面向小微商户的一款金融服务产品为例,基于商户每日POS交易行为分析为风控提供支持,分析、筛选出优质商户,为其提供基于商户大数据分析的金融服务,从而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以满足目前大量中小微商户的融资需求。可以说,随着商户大数据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深度结盟,通联正致力于将数据从资产和优势概念,进一步落地到服务商户经营需求的深化和变革中。
支付+金融+电商是通联的未来“钱景”
解永敏:整个通联支付有多少项业务可以开展?
薛洁:基于我们的定位,支付这个行业细分市场推出六大行业,这里面会衍生出230多个个性化产品,基本上一个阶段服务,能衍生出六个行业方向,这六个方向又细分了200多个个性化产品。对此,银行都难以想象,单就银行的一个结算业务,我们可细分出很多产品。
丁爱波:作为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联支付未来发力点是什么?
张玉梅:当前,通联的收入结构60%多是传统线下收单收入。除传统收单,还有网络支付、金融、预付卡、电商等多种产品。目前,公司确定了支付+金融+电商的整体业务格局,未来将围绕这三块内容发力。在受理业务方面,将推广“大受理”、综合支付概念。将更加注重商户质量,坚持走综合支付之路。通联未来的支付产品,将和客户自身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在更多支付场域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在金融业务方面,目前推广的通联宝POS贷业务只是通联金融业务的冰山一角。通过POS贷业务,将大力推广通联宝账户。未来通联的金融业务将以通联宝账户为基础,在账户内为客户提供货币基金理财、其他基金公司高端基金理财信息等一系列的后续服务。还将依托与银行、证券、基金公司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商户牵线搭桥,更加精准、更加稳健地做好资金的日常经营和管理工作。
电商服务是通联的第三大业务方向,目前主要有为银行提供电子商城研发和代运营服务(银电商),为中小商户提供基于微信平台的个人线上平台(微电商)服务研发和代运营服务。电商是通联的战略型业务,已与多个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开展了相关合作,未来将进一步探索电商业务与金融、支付业务的糅合,丰富通联的综合实力。
另外,2013年起,通联还开始在个人业务方面发力。通联发展个人业务,受制于自身缺乏互联网基因、受制于没有阿里或京东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基本不可能走传统电商个人客户发展之路。但通联有自己的优势,近100万商户资源,如何帮助这些商户经营好自己的客户(个人),并通过商户把个人客户吸引成通联的客户,这是通联发展个人客户的基本思路。通联一头拥有百万级商户,涵盖各行各业,能够为个人提供各种各样的便民服务,另一头只要通过一个通联平台,给个人客户一个合适的接口,就能够享受到这些资源,通联的个人客户必然会以几何量级速度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