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训练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与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学与训练

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训练;技术技能

一、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渊源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统一和有机联系的,但也有区别。教学、训练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具体任务和方法不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战术等;而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技术、战术等身体训练水平。由于任务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教学和训练是在统一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体育教学与训练进行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过程

实践经验证明,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动作趋于巩固、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深化过程,也反映出人们的体质机能能力不断提高过程。

1.动作技术的粗略掌握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是通过讲解、示范、尝试练习,建立动作的概念,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从而粗略地掌握动作。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动作表现紧张、牵强、不连贯,缺乏控制能力,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并利用各种方法,如徒手或各种教具给予保护、助力、阻力,以及固定和限制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率等,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

2.动作技术的改进提高阶段

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以及深入动作的示范,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逐渐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以及多余的或错误的因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条件联系处于分化阶段,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和轻快起来。教练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倦地钻研,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拳击,不仅要求会出拳,而且要求出拳好;不仅要求懂得出拳的一般技术要领,而且要懂得手臂幅度、速度、出手角度,以及全身的有关部位的动作与提高拳击成绩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有积极意义。例如:摆拳动作中,对各种刺拳、直拳、冲拳的技术作对比;技巧运动中对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作对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精密更准确地掌握动作。在完成技术教学与训练中,通过动作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动作的这一要素与另一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自觉地掌握和完成动作。

3.动作技术趋于巩固和动作自如阶段

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使动作趋于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定型,已经形成和巩固。能高度准确熟练和省力地完成动作并能随机应变、轻快自如地加以运用。动作到了自动化阶段,活动技能和运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没有完结,而是将不断趋于更加完善的地步。其提高和完善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健康状况、训练水平以及教学与训练的质量等条件。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对于自动化的动作,仍然是要注意反复练习和经常运用,以便不断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的能力。因为练习长期中断会使自动化的动作逐渐消退。在运动训练中创造各种条件(如利用电化及各种科学仪器进行教学)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某些细节问题,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的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着的,也是相对而言的。教学与训练工作,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这个规律,以加速掌握和提高技能、技术。

三、小结

体育教学与训练是一对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统一体,在实际的教学训练中要充分的利用二者的优势互补特点进行教学与训练,在动作技术形成的三个阶段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学与训练各自的任务和重点。只有把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训练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 波.我对体育技能教学的感悟[J].科学大众,2008,(10).

[2]左茜颖.反馈原理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运用[J].许昌学院学报,2008(05).

篇2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茶文化;训练模式;创新

在全民健康背景下,高校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希望在增强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便于学生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升华学生思想,提升学生修养,培养学生良好品性,高校可以从茶文化中提炼教学元素,优化教学课程与体育训练模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发展。

1中国茶文化概述

1.1中国茶文化历史发展

据文字记载,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茶树,利用茶树的叶子制茶。最初,茶被用于制作药物,以缓解病症,保证治疗效果。随着社会发展,茶的用途逐渐发生了变化,即茶被用于制茶,同时用茶水招待贵宾。唐宋时期,茶水不再是贵族专用,普通老百姓也能够饮茶。此外,我国茶最初由国内人员饮用转变为由国外国内人共同引用。之所以出现该局面,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关系。国内商人借助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与国外开展了贸易交流,所以茶传到了国外。在人们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实践中,茶活动的形式愈加多样,比如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都是属于围绕着茶开展的活动。

1.2中国茶文化精神思想内涵

茶文化融合了礼、德、贤能、禅、道等思想,而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茶文化还与宗教进行了结合。其中,从礼的角度分析,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礼仪之邦。茶文化中就包含了礼仪文化,比如在招待客人时就需要为他们奉茶,因此茶文化体现着我国的“礼仪”。从德的角度分析,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指出了精行俭德的思想精神。在文化自信的战略实施大环境下,我国十分重视茶文化,以期用茶文化熏陶人、陶冶人、培养人。基于此,人们有必要认真地学习茶文化,深刻地挖掘茶文化思想,领会茶文化思想,以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

2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需要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从而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体育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围绕着素质教育,设计体育教学与训练方案。若是将茶文化融入到教学与训练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修养。由此可见,借助茶文化开展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茶文化除了在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中发挥着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的价值,还起着促进茶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价值。究其原因:茶文化中蕴含着礼、德、贤能、禅、道等思想,展现着茶道,而这些思想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茶文化,进而导致了茶文化的没落。通过在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中融入茶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能力,让学生了解到茶文化的价值。在此之后,学生就容易主动地传播茶文化,发展茶文化,从而充分地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3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构建问题

3.1教学内容中缺失地方茶文化、茶故事

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的依据。在体育教学内容建设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就会在一定程度降低学生体育学习水平。从目前现状来看,体育教学内容中多包含的是体育教学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等。通过依据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体育教师可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但是由于教学内容中极少涵盖茶文化,甚至丝毫没有茶文化,因此教师不能够较好地对学生进行茶文化教学,以致学生不清楚茶文化的概念、价值等,更不用提发挥茶文化的育人价值。

3.2缺乏从茶文化角度构建体育训练项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以此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能力。可见,体育训练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构建要素。当前,体育教师主要在课堂上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训练活动,极少围绕着茶文化设计体育训练项目。因此,学生在体育训练活动中也极少接触到茶文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提倡以文化熏陶学生,以文化教育学生。而体育教师也应当承担起自己的文化教育责任。然而,体育教师缺乏重视文化教学,不注重在体育训练活动中融入茶文化。为此,体育教师有必要反思自身教育问题,进而科学地改进体育教育工作方法。

3.3体育教师茶文化素养能力不高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的主体,倘若教师的茶文化素养不高,就难以应对基于茶文化的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工作。虽说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体育教师本该接受我国茶文化的熏陶,但是诸多体育教师只是单纯的体育专业能力强,却对茶文化缺乏认识,导致他们在茶文化与体育教学、体育训练融合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问题。比如,在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中,教师常常不能两者兼顾,即要么单纯地进行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要么单纯地进行茶文化教学。由于体育教师对茶文化知之甚少,他们不能够较好地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长期以往,学生容易对茶文化失去学习兴趣。

4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的创新研究策略

4.1挖掘地方茶文化、茶故事

应用茶文化有助于熏陶学生,提高学生修养。针对体育教学内容中茶文化缺失这一现状,需要将茶文化作为体育教学内容,以茶文化教育学生,发挥茶文化的育人价值。其中,有必要挖掘地方茶文化、茶故事,将地方茶文化、茶故事与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又可以强化体育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做好此项工作。了解地方茶文化、茶故事时,一方面,可以走访当地,与当地人沟通、交流,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便于与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另一方面,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与当地茶文化、茶故事等相关的文献资料、视频等。

4.2从茶文化角度构建体育训练项目

体育教师需要审视体育训练与茶文化,找到两者的契合之处,进而将体育训练与茶文化两者进行融合,从而打造高效的基于茶文化的体育训练模式。体育训练是以提升学生体能为目的的训练活动,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体育训练与茶文化融合的切入点,进而设计科学的体育训练模式。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通过围绕着“选茗、择水、烹茶技术等”设计体育训练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体能,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茶艺,了解茶文化。正是如此,教师需要做好这些教学工作。其中,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选茗、择水、烹茶技术”,并为学生做教学示范,而学生则需要模仿教师进行“选茗、择水、烹茶技术等,完成这些技艺后,就可以邀请教师与同学品茶。在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围绕着“选茗、择水、烹茶技术”布置实践作业,以加深学生对茶艺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身体锻炼水平。

4.3增强体育教师茶文化素养

体育教师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文化教育责任,使自身善于应用茶文化进行体育教学以及开展体育训练活动。为完成文化教育责任,教师有必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地学习茶文化。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图书馆、互联网上搜集茶文化学习资料,并认真地研究茶文化,将茶文化与体育教学、体育训练活动进行深度结合。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周围茶文化素养高的教师请教茶文化、以及基于茶文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而调动学生参与茶文化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茶文化素养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此项工作。另外,高校需要定期开展茶文化培训教育活动,便于提升体育教师茶文化素养,保证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具体应该开展的培训教育活动如下介绍:一是丰富茶文化培训教育内容。搜集与茶文化相关的茶艺、茶道知识,同时了解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需求,并搜集相关知识。在此之后,就需要整理、归类茶文化知识,形成茶文化培训教育内容。二是优化培训教育方法。培训教师在培训教育的过程中既需要为体育教师介绍茶文化知识,又需要指导教师学习茶艺、茶道等,以此确保体育教师完善基于茶文化的教学与训练工作。另外,培训教师需要在整个培训教育活动中与体育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为体育教师答疑解惑。

5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构建的注意事项

5.1注重创新完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引导着茶文化视角下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为高效开展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体育教师有必要创新与完善教学理念,应用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首先,体育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学改革的思想内涵,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其次,体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改革方向,寻找合适的教学理念,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最后,体育教师需要在工作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理念。

5.2与综合素养培养相结合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十分强调学校与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升学生发展水平,增强学生社会的适应力。为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需要基于茶文化视角下探究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构建的要点、路径等,充分丰富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熏陶学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与此同时,高校需要积极地扩展基于茶文化的体育与训练教学形式,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茶文化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高校体育教师有必要主动地优化基于茶文化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内容,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有效强化学生素养。

5.3注重教学体系的系统化

为提高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构建水平,有必要构建系统化的体育教学与训练体系,从而顺利地指导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注重将所筛选蕴含茶文化教学元素与体育教学、训练内容相结合。在构建教学体系时,需要认真地研究体育教学、训练内容,了解体育教学、训练内容的思想核心,之后就需要寻找与之相关的茶文化教学元素,把茶文化教学元素与体育教学、训练内容进行充分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容易科学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以及茶文化。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师生联系,优化教学机制。在教学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之本,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完善教学机制。其中,需要注重构建互动型的教学机制。即教师需要在教学课堂上与学生主动地沟通、交流,及时为学生解答关于茶文化视角下的体育教学与训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师生关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基于此,教师更加需要注重构建该机制,并积极地推进相关教学工作。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将文化教育提到了重要日程上,号召学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茶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其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智慧。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将茶文化作为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茶文化教育。由于茶文化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融合是一件具有难度的事情,体育教师需要积极思考茶文化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融合要点,掌握融合技巧。与此同时,体育教师有必要注重总结茶文化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融合经验,为这些内容的有效融合奠定基础。对于学校而言,其需要帮助体育教师提升文化素养,增强体育教学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体育教师就可以更好地从茶文化视角下做好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的创新工作,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于云静,杨柳,温新立,于涛.茶文化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实现“教会、勤练、常赛”[J].福建茶叶,2021(05):94-96.

[2]刘兵,邹溪楠,陈沙沙.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基于茶文化视角的考察[J].体育科技,2019(06):163-164.

[3]李冬颖.滇藏茶马古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7717-7718.

[4]司庆洛,徐正功,蒋月平.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视角下探究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有效路径[J].福建茶叶,2019(03):196-197.

篇3

多种教学媒体是提高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采用多种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对学校体育教学及训练进行改革,从而使体育课原有的单一形式发生变化。

1.1 通过多种教学媒体手段优化传授知识的效果

传统教学方式是示范、讲解、再示范、学生练习。但示范时动作完成速度较快,会使学生目不暇接;动作速度减慢,又容易影响示范动作的节奏性和准确性。所以笔者在这一教学活动中,采用录像的慢镜头放映方式观看完整技术动作,再配上适度的讲解,使学生看得清楚,感受深刻,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过渡到理性认识。视听并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接受知识,这样既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又减轻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量。

1.2 通过多种教学媒体手段拓宽体育教学的空间

体育教材有较强的季节性,特殊的天气是安排理论教学的好时机。遇到恶劣天气时上录像课,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录像,结合比赛非常直观地介绍各种竞赛规则的裁判法等一些平时讲解起来较抽象的概念、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文并茂的授课、训练,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同时增强锻炼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1.3 通过多种教学媒体手段可以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原则

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发育,因年龄、性别而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年龄和性别的学生也存在发育、健康水平和原有锻炼基础的差异。多种教学媒体能更好地使教学工作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例如,在篮球教学中运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对技术掌握较慢的学生采用反复看、反复讲解的方法,而对已掌握的学生提出投篮、传接球、运球准确性等要求,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得到相应的提高。

1.4 通过多种教学媒体能更好地完善素质教育,树立终生体育的理念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提出要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所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媒体,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道德情感和意识的培养,是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理念。

2 采用多种教学媒体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认识态度(以录像教学为例)

与其他教学形式一样,录像教学也是师生活动的双边过程。录像教学是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最佳的手段,它可以辅助教学,但它并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只有正确处理好人、设备、信息的关系,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体育教师应把体育教学与电教结合作为研究课题,而不能把它作为机动课。由于天气等原因,原来的课不能正常进行,叫学生随便观看录像片,然后教师撒手不管,这样不但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会产生不良后果,使教学失控,给学生造成录像课是“娱乐”课的错误想法。

录像课的教学活动,是在突破旧形式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由原来只有师生双边活动教学模式变成教师、媒体、学生反馈性模式,这样新的模式只有当教师、学生媒体之间信息的双边流动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率才会高。在录像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媒体输出的信息量大而且速度快,由于学生对体育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接受能力有限,他们不一定看懂体育教学中的一些技战术配合和组织阵形、各种攻防术等,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录像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

2.2 认真备课,做好充分准备

体育录像教学课的备课应该要比常规体育课备课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要熟悉资料片中内容、片段、画面、镜头以及重难点。如果教师课前没有很好的准备,就无法指导学生观看,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无法给学生恰当的提示、讲解。学生通过电教化收获的多少一方面取决于录像片的实效性,更重要的则是取决于教师的指导作用,否则,录像教学没有什么意义。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呢?

1)设备和资料片。在体育电教教学中,教师对电教设备的功能应熟悉和运用,以便能充分为教学服务,这也是反映教师业务能力高低的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不熟悉电教设备,就不能按预定的教学目标去实施,也就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对设备的熟悉是一个基础。而选择合适的资料片,则是课前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的需要来选择资料片,使教学目明确、针对性强。利用录像的可视性、可重复性、可分解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对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复杂动作和战术的认识及对一些高难动作原理和战术组合运用的理解等。

2)突出重、难点,加以引导。学生对电化教学大多数是出于好奇心理,在观看过程中,实际是处于无意注意状态。如果教师不正确引导,不要求学生端正观看态度,课的重难点将被忽略。教师应在熟悉资料片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法,在放映中适当加以提示,让学生在观看中明确目的、重点、难点,分清观看主次,引导学生思考。

3)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多种教学媒体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提示法、讲解法、解说法、示范法、提问法等。可在课前准备好一些问题,适时提出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及时消化理解。

2.3 严密组织教学,注意课堂气氛

1)控制好资料片的播放节奏、频率。体育录像教学中,多种教学媒体输出信息量大,节奏、频率较快,内容较多,学生在观看中因输出与吸收信息的不平衡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教学质量。为了增强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控制节奏和频率,提高信息吸收率。

2)语言的讲解和适时提示。教师对录像教学内容要熟悉,结合实践课不能解决或很难解决的问题写好讲义,以备在播放中讲解。当实践课中出现难解决的问题,如方向、速度、幅度、力度、技战术配合及时机,教师可以利用录像设备中慢进、定格、特写等形式加以简单讲解和精彩评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起到引领的作用。

3)抓住主要矛盾,严格课堂管理。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也许会被比赛实况以外的一些事所吸引,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重点内容产生干扰。观看过程中问题可以这样解决:教师可以利用控制设备,使媒体的输出速度和内容进行合理调控;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并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看什么、怎么看、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严格管理课堂,要求学生认真、严肃遵守课堂纪律。这样最大限度地抑制和排除各种干扰,保证信息流动的畅通和稳定。

2.4 注意反馈信息,做好课后总结

注意反馈及课后总结很重要。因为只有通过这点才能了解到多种教学媒体发挥怎样,学生收获多少,下次如何进行授课及备课,在实践教学中如何解决问题等,积累教学经验。

3 小结

篇4

初中升学考试的机制是既要考文化,又要考体育,并且体育加试分数从开始的30分改为现在的52.5分,但是初三级的体育课程安排少之又少,这必然决定了体育加试运动训练,只能是课外的、业余的。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摸索过程中,认为初三学年体育教学训练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来制定教学训练计划。

第一阶段(9月-10月):本阶段约两个月,主要进行速度、力量、弹跳、耐力和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综合训练,为形成较全面的身体素质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训练中应采用各种训练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身体各器官的运动机能水平。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以发展速度、弹跳能力为主,以中等(耐力)运动训练量为辅。

第二阶段(11月-1月):此阶段应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和提高学生力量素质,特别是上肢、下肢力量以及腰腹肌力量,并结合跑、跳、投等考试项目,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如跳台阶(男生不少于4格,女生不少于3格)、原地蛙跳、行进间蛙跳、后蹬腿跳、行进间高抬腿等,发展各个项目必须具备的专项素质,尽快提高掌握各项技术的速度。本阶段运动量应以大运动量训练为主。由于在该阶段的一月份,也是学生学习任务繁重,面临紧张期末复习考试时期,训练应予调整,不要与文化复习考试争时间,但我们可争取每天放学后的时间(5:10-6:00)安排一定的训练内容。例如,1. 安排学生围绕学校400米操场耐力训练,先慢跑1圈,之后第2圈逐渐加速,到3圈完全发力跑完,之后进行专项的动作训练。2. 进行短距离(30米、50米、80米)的起跑加速度练习,这样既不间断训练,又不影响文化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在期末考试之后,正是寒假休息之时,学生可以利用寒假的充裕时间,进行较大负荷的训练或布置较大负荷的家庭训练任务。

第三阶段(2月-3月):该阶段时间约2个月。要在第二阶段大运动量训练的基础上,调整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并逐步以提高和巩固学生运动成绩为目的。由于此阶段还没有公布考试项目,因此,在有可能要考的项目,我们都应认真抓好体育训练,不可提前“抓题”。在教学训练中,坚持身体素质与专项身体素质相结合,为学生适应考试做好充分准备,当然,此阶段的训练强度应偏大。

篇5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注意事项

一、培养良好体态,控制力量训练

小学生的骨骺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小学生的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故小学生的P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小学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能量储备较少。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各种动作的正确身体姿势的培养,养成良好体态仪表,防止骨变形。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要慎用,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避免长期采用静立性练习。

二、以“双基”教学为主,控制耐力、静力训练

小学生的血液量相对成人含量多,但单位体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成人相比较低。小学生心脏的相对重量和容积均和成人相近。由于小学生的神经调节不够完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故心率较快。心肌纤维收缩力弱,心脏泵血能力小,故每搏输出量小。小学生的血管因易扩张而相对较粗,血压也比成人低。小学生的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大。因而呼吸频率较快,但呼吸阻力较大,呼吸肌力量较弱,所以肺活量较小。同时,由于小学生氧运输功能较差,最大通气量和摄氧量都较低,故在运动训练时,通气量的增加主要靠呼吸频率的增加来实现。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小学生不宜过早的进行专项的耐力训练。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以“双基”的教学与训练为主,以简单容易模仿进行教学与训练。

三、内容和形式多样化,及时纠正错误动作

小学生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其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恢复较快。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善于模仿,但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差。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教学与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避免单调的重复和静止性的活动。在进行田径训练时,应穿赛或游戏。同时,安排短暂的休息。以免出现疲劳,提高他们的兴趣。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性质为主,少讲解,多示范。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

四、加强思想教育,以鼓励为主

小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教师或教练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启发。让他们认识到“双基”训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给予表扬。教学训练实践表明,小学生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在教学与训练中,可让他们谁完成的好,谁出来示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提高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他们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使学生自信心下降,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与训练中看似严肃,反而使小学生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训练效果不佳。

五、使小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效果

小学生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都有迫切希望知道自己的成绩和效果的欲望和要求。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教练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与训练中,教师或教练如能使他们及时知道教学与训练的效果,就能使错误的技术动作得以纠正,正确的动作技术得以巩固,从而创造教学与训练的良性循环。例如,在一分钟的正踢腿,一组不记数,不看质量,每天踢。而另一组记数,看质量,并在训练中严格要求,及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优点,登记各次成绩和次数。两组练习相同时间后,测验结果表明后一组的效果好于前一组。实验证明:知道效果,会使训练取得较好的成绩。指出优点和问题,能使有关神经得到阳性的刺激,而使另外的神经中枢的联系受到阴性的强化。加强分化过程,使兴奋和抑制两过程更加精确,促使正确技能的形成。特别是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起到振奋精神、活跃情绪的作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鼓舞信心和勇气,产生增力的情绪体验,提高有机体克服各种困难的能力。

六、创设优良情绪体验情景,激发竞争意识

篇6

1.1 发展大学生身体形态

形体训练是针对针对人体美而开展的综合性体育活动,学生进行基本的姿态练习,可以很好地纠正学生身体的局部毛病,有效去除学生在生理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对学生的X形腿、鸡胸、扣肩等有着很好地矫正作用。因此,高校大学生形体训练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的身体,为学生的未来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身体基础。

1.2 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大学升级进行形体训练的过程中,运用基本功练习,结合程度不同的成套练习,能够给学生进行很好的身体训练,培养学生的柔韧性,锻炼学生协调性,增强学生体力和耐力。例如, 柔韧性是提高学生姿态和动作美的关键,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综合训练,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姿态美和动作美,还能够提高学生运动的幅度,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优美度。通过一定的动作练习,发展学生的柔韧性,采用徒手操、练习俯卧撑、组织学生练习快速踢跳等等基本的动作训练,能够锻炼学生大脑支配身体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锻炼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

1.3 发展学生的综合身体机能

大学生进行形体训练,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训练,选用不同的音乐和运动时间,对学生实施形体训练,能够很好地调节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例如,让学生练习《韵律健美操》训练,可以让学生在5分钟的时间内跟随音乐完成整套动作,学生的最高心率达到180次/分钟。

2 形体训练能够发展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心率素质包括心理品格、毅力、适应能力等等。形体训练不仅能让学生获得较好的形体之美,也可以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因此心理训练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能力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2.1 形体训练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高校体育形体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不仅能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形体之美,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心理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形体训练是一项综合体育活动内容,不仅考虑增强学生体质,素质美好体姿,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运,运用各种音乐的综合配套练习,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力量,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帮助学生勇敢面对各种问题,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2.2 形体训练能够很好地放松大脑,调节学生心境,锻炼想象能力

形体训练是在比较欢快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的,学生能够很好的把精力集中在优美的音乐节奏上,随着音乐的伴奏响起,对学生注意力进行了很好的转移,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得到很好的调整,特别是对于长期遭受各种压力学生能够进行很好的放松调节,让学生忘却一切烦恼,大脑得到充分的放松。训练过后,学生的精神更加饱满,学生更加清醒,精力更加充沛。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系统的活力,增强学生呼吸循环功能,使大脑有充分的氧气供应,从而可以让学生的大脑更加灵活,思维更加敏捷。同时音乐能够启发人的想象能力,结合音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情地舒展自己的动作,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增强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

2.3 形体训练锻炼学生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心理适应能力

形体训练不仅纠正学生的形体,锻炼学生的体力,而且还可以更好的历练学生的意志,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对于参与者来说,形体训练就会出现一定的身体不适,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锻炼,增强自己的毅力。学生要想练就自己非常健美的身体,就需要改变自己,就要敢于向困难挑战,需要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精神。在运动过程中不断练就了优美的身体,而且培养了顽强的意志,锲而不舍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人有了自信心,有了顽强的意志力和健康的心理,就会勇敢地应对各种问题和困难,就可以去更好的适应社会,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篇7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训练量

高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必须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根据高中生特定的身体、心理成长期,调整相关体能训练项目。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常常采用低训练强度、高训练量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神经系统疲劳,进而很难充分发挥其体育潜能。基于现状,必须根据高中生身体发育的特点,制定出科学的训练方案,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一、影响高中生田径训练的因素

1.体育教师因素

在学生进行田径训练时,体育教师作为田径运动训练的组织者、指挥者,对高中生的田径训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学生整个田径训练活动的总指挥官。(1)体育教师要负责整个训练过程的实施、管理,保证田径训练的有效性;(2)体育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制订田径训练活动的目标、计划中去,可以说体育教师的个人修养、田径运动专业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田径运动的成效。

2.社会、家庭环境因素

(1)中国的家长一般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活动不太重视,很多家长的教育观念中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不太支持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这对高中生进行适度田径运动非常不利。必须提高家长对田径运动的认识,提高其对学生参加田径运动的支持力度,才能更好地让高中生进行田径锻炼。(2)依据最新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社会对高中生是否参与田径运动关注程度较低。而要保障我国田径运动事业的顺利发展,需要各社会主体综合运用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宣传田径运动。

二、关于高中生田径运动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思考

1.在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中,训练强度要适中且具有结构性

体育教师必须根据高中生的身体特点,掌握好田径训练强度。(1)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训练强度既不可太大,同时也不可太小;过大的话,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学生身体软组织拉伤,一旦治疗不及时,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而训练强度过小的话,常常不会起到预期的训练效果,既浪费了时间,也让学生感到身心疲惫,很难提高体育水平。体育教师可以参考我国体育界著名的教练员孙海平对田径冠军刘翔的训练模式,先对学生进行力量训练,然后再进行速度训练,让学生具备了充足的体力以后,以此为基础,提升速度。同时,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要具有一定的结构,让整个体育训练过程、训练结果和参加体育考试时相差不大,就是说把平常的体育训练当成体育考试,严格按照考试的标准对待每一次训练。(2)要保证训练强度的稳定性,保证体育考试前后学生的训练强度和日常训练强度相符,这样才不会导致日常训练所得成绩和体育考试所得成绩相差太远。(3)要注意田径运动的训练量也应该保持稳定,把训练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2.在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中,要保持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适度性

在进行田径训练时,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好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并使二者保持科学的比例。田径运动追求的最终的训练效果,只有保证训练过程的有效性,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成绩。所以,在日常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田径训练时,必须把握好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平衡,在重视高强度、高负荷的训练方式时,也要重视训练量,一定要把高强度的训练建立在合理的训练量上。

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因为专项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力、速度以及力量等。并且要把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的具体内容相结合,按照适度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素质,把专项训练的相关要求和力度、强度等适当降低,构建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模式,把普通训练方式和专项训练方式相结合,逐步提升高中生的田径运动水平。

3.完善高中生田径训练制度

(1)体育教师要使训练管理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相互融合,妥善解决田径训练和高中生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矛盾,满足高中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2)在训练学生时一定要加强科学研究力度,高中生的田径训练成绩和他们自己的体能水平联系非常紧密,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其田径训练成绩。因此,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必须掌握丰富的田径方面的体育知识,认真研究田径运动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根据学生的身体成长规律,制订出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4.了解学生个性差异,确定合理分类方法

高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学生身体素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学生兴趣、爱好、心理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类教学。具体的分类方法有集中组合式和班级组合式,集中组合式是先进行集体授课,对学生统一讲解田径运动要领,再根据学生的体能,让学生进行分组训练;班级组合式是由多个班级组成体育室外课堂,对体育项目进行分类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体育训练。一般来说,男生喜欢高强度的田径运动训练,体育教师应适当提高男生田径训练强度,女生喜欢训练量较小的田径运动训练方式等,体育教师适当减少女生田径训练量,针对不喜欢运动及体质较差的学生,可安排其进行跳绳、羽毛球等一些难度较小的运动,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总而言之,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有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合适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要不断研究分析高中生田径训练模式,从训练强度、训练量两方面着手,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田径训练制度,才能切实提高高中生田径训练成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波.当前青少年田径训练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1).

[2]彭少扬.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探讨[J].运动,2013(08).

篇8

关键词 中小学 体育教学 训练 跨栏架 应用

一、前言

新课改不仅对宏观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提出了更为合理的构架,在微观的如学校体育资源开发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利用和开发学校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发挥学校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学校资源的弹性和地方特色,更好地实施课程目标。跨栏架是各中小学必须配备的体育器材之一,合理、巧妙地运用跨栏架是开发学校体育资源的一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合理地运用跨栏架,能有效地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和练习的效率。

二、跨栏架在中小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应用不广泛的原因

(一)安全原因

教学实践中,安全因素始终是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跨栏项目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且中小学生身体发育不均衡,身体素质差异较大,许多教师基本不选择跨栏这一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即使有教师选择教授这一项目,也都会利用橡皮筋、短绳、小垫子等器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而基本不会用到跨栏架。

(二)项目本身的原因

跨栏跑技术动作较为复杂和专业,而且还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运动基础,中小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对动作的接受能力不一致,对于跨栏跑动作的掌握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水平不高的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基本不会设立跨栏跑这一项目。

(三)资源开发意识的原因

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中小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学进度,这种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不需要教师去开发和创造,缺少课程建设的空间,因此,教师难以养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更谈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

三、跨栏架在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

(一)跨栏架用作跳高架

体育课堂中跳高内容的教授,为了降低难度,许多老师利用橡皮筋代替横杆,但学校不可能为一个班级提供多副跳高架,分组练习的时候也无须每组都设立跳高架。跨栏架可以在60厘米到110厘米之间自由升降,而这一高度正好是中小学生普遍的跳高高度,将跨栏架用作跳高架,将横杆或橡皮筋附于其上,无论是高度的选择性、练习的安全性,还是升降的方便性都能很好地满足中小学体育课跳高内容的教学。

(二)跨栏架用作小足球门

在足球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会经常利用小足球门进行人数较少的教学比赛,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小场地比赛时,会将衣服、水瓶、书包等分边摆两个小足球门,简易、实用,但规范性确实不足。小足球门的利用必须考虑到大小适中、移动方便、安全稳固,跨栏架用作小足球门可以综合照顾到这些因素,使足球教学和训练中的小场地比赛和踢准练习变得更加灵活、便捷、高效。

(三)身体素质练习

身体素质练习可以利用的器材很多,跨栏架也是其中一种。一般认为跨栏架可以设置为跳跃和跑的障碍,以增加跑和跳的难度,发展学生的腿部力量、改变跑步频率和步幅、改善身体协调性等。其实,跨栏架作为身体素质练习的辅助器材,它的利用空间远远不只这些。跨栏架的高度设置最低,连续紧密摆放,要求学生以侧压腿的姿势连续从栏下过,这是一种有效、有趣的腿部柔韧性练习方法;根据学生的身高连续紧密摆放跨栏架,学生连续从栏上跨过,也是一种有效、有趣的髋关节柔韧性练习方法;训练的时候,可以利用跨栏架规范力量训练时的身体角度,使力量训练更有针对性等。更多地练习方法可以使身体素质练习更加多样、有趣、有效,使训练不再单调乏味。

(四)设置教学情景

跨栏架高度适中、升降自如、变化灵活,巧妙地利用其倒、立、升、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如正常摆栏,要求学生运(篮)球使球从栏下、栏上过,提高学生的高低运球的能力;将栏架倒放,学生踢(足)球从栏架下通过,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几个栏架正常紧密摆放,创设出地道的情景,学生爬行接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跨栏架自由组合摆放,创造性地设计出迷宫、房子、花朵等情景或图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通过将跨栏架的倒放、正放、升高、降低,创设教学情景,设置练习难度,替换教具器材,使跨栏架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跨栏的教学和比赛。具体的教学和训练的实践中,各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者也应积极开动脑筋,对于各种体育器材、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资源进行更多、更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体育教学和训练变得更加生动、灵活、有趣,从而全面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隋志军.地域性冬季体育学校资源的开发[J].中国学校体育.2011.6.

篇9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兴趣情感培养调动

1 前言

每个人的发展当中,都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在其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教师或教练员有责任,有必要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指导学生的身心健康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更主要的是如何根据每位学生的特长,启发、引导他们向着某一成功之路去发展。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为国家造就出更多的栋梁之材。教师怎样做才能培养和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与学习、训练上呢?

2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调动

2.1兴趣当一名体育教师发现某学生,他的各方面(速度、力量、身高、协调性等)条件都不错,是位运动员的材料,而这位学生对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不高,教师就应了解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处于青少年期的学生喜欢崇拜艺术界、体育界的明星,容易在心中树立偶像,往往他们自己也常梦想着能成为明星,而明星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等,对他们的学习、成长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了解了青少年的这一心理,教师就可帮助、培养、引导他们树立起自己心中的偶像。方法:可用看录像片、体育杂志、运动图片等,尽量向他们灌输体育运动员和体育明星的艰辛历程,付出努力取得成绩后国家给与的荣誉等。激发他们想成为明星的欲望。他们为了与偶像之间缩短距离,就会在体育方面做出一定的努力。通过这一手段培养学生想当体育运动员的兴趣。

有了兴趣会产生相应的动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良好动机,给与引导与帮助,帮他们制定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向高水平攀登的欲望。兴趣的培养是逐步进行的,先是给与一定量的刺激,当他接受刺激后为了想达到预想的目标就会产生动机去实现这一目标。动机是推动它实现目标的动力。教师在帮助它实现这一目标时,就要给与一定的再刺激,当他遇到困难产生消极情绪停止不前时,教师就要多帮助、多鼓励、多引导他们向着某一积极的方向去进取。但兴趣的培养也要因人而异,要注意刺激的方法和刺激的量。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兴趣地反馈信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培养他们的兴趣使这些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

2.2意志对于每一个运动员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同样,作为教练员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当不好教练员的。就不可能带出优秀的运动员。在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时,要有很好的耐心和不厌其烦的指导,青年人都有好胜的心理,多采用激将法刺激队员上进,但要注意刺激的时机和分寸。例如:当一场比赛打得特别激烈的时候,双方的比分特别接近,这时候也是最能体现出教练员的水平和涵养,一般有经验的教练在此时总是很有信心的指挥场上的打法,总是鼓励队员并要求他们不要泄气,要顶住困难,要有取胜的信心,不指责队员,沉着、冷静地指挥场上的布局打法,即使输了也不泄气,哪怕剩最后一线希望也要拼到底。表现出教练应有的气质。有些素质差的教练员,比赛领先时就很得意,指挥也有条理,比分一落后,就坐不住了,拉长脸指责队员无用,队员还没有失去信心,教练先乱了阵脚。因此说要培养队员的坚强意志品质,教练先要具备应有的素质,要对培养的队员有信心、有耐心,这样才能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去培养去锻炼队员的意志品质。教练员不能只用简单的粗暴的方式方法去训练队员。这种不科学的训练方法不仅阻碍了队员的进步,也影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2.3情感作为教练在带队员时,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们。运动队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到运动队接受训练,在节假日路远的学生不能回家,人人都有想家思念亲人的心情,作为教练员就应该多和这些学生在一起,多搞些各种类型的活动,平时多和学生交流思想感情,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孤独,觉得教练很亲近,有些心里话也就愿意说给教练听,对教练就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在平时的训练中就会服从教练所安排的训练内容,按教练的要求去做。对训练课上的严要求,产生的抵触情绪就会减少。如果教练像工头监工那样,平时很少关心学生,训练中拉长脸,不顺心就惩罚队员,队员就会产生反抗心理,和教练对着干,相互埋怨影响正常训练。所以说教练要与学生沟通多与学生交换意见,了解他们的心理,找出更多更好的训练方法,这样不仅建立了师生之情,同时也有利于教学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

2.4性格通过有意识培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作为一名优秀运动员,要具有开朗、热情、勇敢、坚强、感情丰富等良好的性格特征。教练可依据从事不同项目的性格需要,对学生进行各种训练,使原有的性格发生改变,塑造成符合这一项目的性格要求。球类等项目需要开朗、活跃、勇于拼搏、相互合作、作风顽强等性格。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可采用激将法、诱导法,鼓励他们多说话,敢于表现,积极带领同伴作战,给他压担子,迫使他成为中心人物,有领导他人的勇气。对从事棋类射击等项目的队员,需要心静、忍耐性好的性格。教练就要把活跃性的学生练成坐得住、站得稳得文静类型的。采用的方法可用气功、打太极拳、听抒情音乐、静力型力量练习等。采用的方法手段不要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通过长期锻炼能陶冶人的心情,稳定人的情绪,使原有的个性特征发生变化改变,达到符合项目的性格要求。

篇10

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教学的因素。无论是进行教学或是训练,都应贯穿一定的思想教育,体育教师、教练员应经常注意在教学与训练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之渗透到知识、技能、技术、战术教学和身体训练的各个方面。

实验经验证明,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大致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即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改进、提高动作阶段;动作趋于巩固、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既反映了人们认识的逐步提高和深化过程,也反映出人们的体质机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是通过讲解、示范、尝试练习,建立动作的概念,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从而粗略地掌握动作。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动作表现紧张、牵强、不连贯,缺乏控制能力,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并利用各种方法,如徒手或各种教具给予保护、助力、阻力,以及固定和限制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率等,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

改进提高动作阶段: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以及深入动作的示范,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逐渐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以及多余的或错误的因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条件联系处于分化阶段,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和轻快起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倦地钻研,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掷铁饼,不仅要求会掷,而且要求掷好;不仅要求懂得掷铁饼的一般技术要领,而且要懂得摆臂幅度、速度、出手角度,以及全身的有关部位的动作与提高掷铁饼成绩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有积极意义。例如:篮球动作中,对各种传球、接球、运球、投篮的技术作对比;田径运动中对急行跳高与急行跳远的助跑技术作对比;技巧运动中对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作对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精密更准确地掌握动作。在完整技术的教学与训练中,通过动作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例如:游泳的划臂与打腿、呼吸的关系,幅度与速率的关系等)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动作的这一要素与另一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自觉地掌握和完成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