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就业意向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自动化就业意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气自动化就业意向

篇1

关键词:就业导向;教学改革;自动化专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工学专科教育应该遵循以就业为导向、对准市场设专业的思路。

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有60年的发展历史,是电气工程学院的主体专业,也是校级重点建设专业。随着社会与科技发展,我校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电气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本文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制订不应当只是相关专业教研室的事情,专业教研室在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时,还应当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作为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追踪调查,切实了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专业需求和对本专业学生培养素质的评价,通过系统分析,合理确定学生培养的业务规格,指导教学改革。同时,还应当广泛征求用人单位、自动化专业专家顾问委员,以及在校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从而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我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直接面向四川省中小企业,为了更好地为我省相关行业提供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研了行业需求,对接企业所需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对照岗位群,培养学生相应的工作能力,要求学生毕业前获取CAD证、PROTEL证、维修电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让其具备职业岗位操作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重构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要求,精心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后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含有:人文素养、基础能力、机械工程能力、电工技术能力、电子技术用能力、自动控制能力和电气控制能力这七大“能力模块”。

人文素养和基础能力模块以讲授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为主。在以“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前提下,专注于加强大学英语、工程数学、计算机等公共必修课的教学效果,并要求学生考取相应证书。这就形成了三年连续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的教学格局,夯实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使学生具有阅读和翻译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

将电工技术能力模块、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模块和机械工程能力模块设置为自动化技术专业和相关专业群的公用模块。在满足课程应用性、先进性、前瞻性的前提下,以“够用”“适度”为原则,尝试适当地整合和优化一部分课程。

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主要依靠电气控制能力模块和自动控制能力模块培养。课程的安排要突出培养毕业生在生产第一线具备较强的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专业核心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和优化,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和更新。每门课程和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含有专业能力要素和知识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为达到七大能力模块要求,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进行项目化训练,要求学生“真题真做”,每个项目中要渗透专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的要素。

三、开展校企合作,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联动机制”

建立与企业,如富士康科技集团等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注重校企双向联动,把握行业需求,以行业反馈促进教学改革,同时为行业提供定制型培养服务。合作建设以企业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2014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进入富士康自动化人才培养“定向班”学习,学生就业率达到94.06%,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综上,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专业教学改革,可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刘顺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的实践[J].大学教育,2013(16).

[2]许素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校自动化专业控制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篇2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结构 实践教学 毕业设计

电气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相结合。学生除了接受课堂教学外,还需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锻炼,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解决各种电能变换技术与电力传动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可通过强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进行高级技能职业资格的培训与考核来实现,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的锻炼,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工作能力,在重视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前提下,还应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因此,要大胆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加强实践环节锻炼,抓好毕业设计。

一、大胆改革课程体系结构

由于科技进步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强电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会有所减少,而对其知识结构的要求也会变化。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电气工程的学科结构、研究方向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新的强电专业的人才必须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也应进行适当调整,对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删除一些陈旧落后的技术课程,加入一些最新技术和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

独立学院应结合自身特点,按照本三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建设成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专业建设应主要包括两个专业方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气自动化。专业特点:强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电气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结合。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人文精神、科技素养与创新精神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科基础课主要课程有电路原理、模电、数电、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主要课程有:电力拖动与控制、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气检测技术、高低压电器等。总学分数为176.5。其中通识教育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106.5学分,专业选修课13学分,学科选修课12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35学分、文化素质和公告选修课10学分。

上述的课程体系适用于研究型重点院校,对我们本三教学应用型院校来讲需要作以下修改和调整:

(1)学科基础课主要课程设置基本类同,删去理论较深、适用于研究型院校的“工程电磁场”课程。

(2)“电机学”理论较深,课时过多(5学分,含1学分实验),适用于“电机与电器”专业方向。教材修改为“电机与拖动”,学分降为3.5学分,含0.5学分实验。

(3)原课程体系的专业选修课适用于“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不适用我们拟订的专业方向,须作较大的修改。拟设置市场经济热门的、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电器控制技术、PLC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微机测控技术、运动控制系统、电气工程基础(学位课)、变频器原理与应用、开关电源、计算机网络等。

二、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本三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从知识结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着手。不仅在理论教学中致力于理论的应用,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先进性及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环节,突出系统性、工程性、实践性教育。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遵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动手能力,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实施因材施教,重视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必须用创新的思路抓好以下五个实践环节:

(一)实验环节。

1.大胆淘汰技术陈旧的项目,采用新技术、新器件、新方法、拟定实验项目。项目的内容要具有应用广泛、实用性强,能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特点。

2.改革实验方法,强化实验管理,量化实验评分标准,将实验成绩定量纳入期末成绩综合记分。

(二)校内创新创业实践环节。

1.组织高年级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学校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学生自拟题目、课外设计,搭制线路,到实验基地调试。教师给予答疑指导,没有实验指导书,只有实验工具书。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充分发挥创新思维,不断提高独立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互帮互学的团队精神。

2.引导学生自我创业:独立学院可能目前不能培养出院士、科学家,但可以培养出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本三学校很多学生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人脉资源,学生的智商、情商也较高,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学校提供有关创业方面的课程、锻炼平台,来拓展他们的创业素质,挖掘创业潜能,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三)生产实习环节。

目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各种原因,学校组织的集中式生产实习均以参观、授课为主,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参加实习,使实习流于形式,既花钱费劲,又收效不大。

改革设想:利用一周时间进行生产实习,参观3―4个企业。参观了解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管理、质量保证、加工设备等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更好地与市场接轨。其余二周时间与毕业设计时间合并,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时间,节省生产实习的经费开支,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四)校内职业技能实训环节。

目前是市场经济时代,企业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选任和用人的决定权。专业技术人员必需接受企业化和社会化的双重管理,其中职业准入制度是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有效方式。职业注册资格制度是现代化专业人员准入管理的国际通行做法,是人类社会文明步入质量认证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顺利进入人才竞争市场,高等学校的毕业证书是毕业生获得从事相应专业工作的第一张准入证。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高级维修电工)是毕业生获得从事相应专业工作的第二张准入证。在此基础上学生走向社会,经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可向注册工程师等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岗位的资格认证努力。

三、抓好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最后学习阶段,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独立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与学校对毕业设计的规定和组织、学生素质和态度、教师水平与指导情况以及毕业设计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实践教学最主要的环节。

(一)抓好毕业设计选题、审题关。

毕业设计课题应结合生产、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的实际任务。有较强的工程背景,能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课题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工作量要饱满,使学生在规定的毕业设计时间内,经努力能按时完成任务。

(二)产、学、研紧密结合,共同抓好毕业设计。

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鼓励学生在即将就业的单位(校外),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由学校、校外单位共同指导,抓好毕业设计。

(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对于有创业意向和愿望的学生,鼓励他们立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毕业设计期间,利用学校仪器、设备,尽快研制出产品的原理样机。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大学中的最后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为了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和充分发挥毕业设计的作用,要在学校组织实施、教师指导、提高学生本身的学习动力,尽快为学生解决上机机时、提供现场毕业设计机会和解决与毕业设计、找工作的冲突以及在考研等问题上及时作出应有的努力。

四、结论

在电气工程领域,需要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能较系统地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宽广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科技开发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注重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运行与制造结合,使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有很强的适应性,既可以从事电力系统及其相关领域的工作,也可以在自动化及信息技术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研究开发、系统运行等其他方面的工作。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加,我们将结合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学科发展的要求,不断修改完善教学改革方案,并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华红艳,楚随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24,(1):97-98.

篇3

关键词:1+1 现状 建设方案

引言

我国职业教育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之选。从一些高职院校的探索实践来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位合一、三方联动”模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银领学院”模式、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五位一体”模式等。但在校企合作的实际运行中,也客观地存在着学校“一头热”现象。校企合作还在学校“一厢情愿”阶段,大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兴趣不浓、动力不足,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适宜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环境还在摸索之中。

一、 “1+1”课程模式的内涵

“1+1”课程模式(“企业+学校,企业技术人员+教师”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式)是寻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突破口的改革性尝试。这种尝试旨在让企业充分参与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把企业人才标准渗透到课程目标中,聘请企业人员参与并承担学校的教材建设和教学指导、创设企业工作情境、提供企业实践案例,使专业课程更贴近市场、贴近岗位,使学生学以致用。

二、 “1+1”课程模式改革的现状

学校能不能、企业愿不愿以生产车间(场地、设施、设备)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不仅是作为学生毕业前的综合实习基地,更重要的是作为经常性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能否有效地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加大“1+1”课程模式改革的力度的目的所在。本专业“1+1”课程模式改革实践遇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合作双方利益失衡

学校追求的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适应企业的需要;而企业因有与学校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但用工需求数量并不多,所以企业追求是学校帮助企业搞技术攻关、项目研究,提高产品竟争力,如果学校不能满足企业的这一要求,企业的利益点就会失衡。

(2)企业技术人员进课堂,教学效果不能凸显

从企业兼职教师的反馈来看,“1+1”课程模式改革的效果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原因在于:①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精神,兼职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但是学生没有切身体会,导致上课就像“看了场电影”;②现在高职学生的基础还是相对较差,对于应用型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

(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缺乏

虽然学校建有绍兴市公共实训基地,并且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实训基地,但我们在“1+1”课程模式改革中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个平台。实训基地的建设基本还停留在实验实训室阶段,很少甚至没有相应的企业文化。

(4)“1+1”课程模式改革的配套机制还不健全

要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就需要学校有配套的长效机制,不然很难实现。目前学校已有相应的制度,但是某些方面还存在着缺陷,如经费支持,企业上课人员需要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签订合作协议等等,这些都给校企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5)“高职”品牌效应较差

大部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向很强,但是我们学校的牌子还没有打出来。就绍兴市而言,承接同样的项目,绍兴文理学院就比我们学校更容易,很多企业都不能信任“高职”的牌子,觉得我们的能力有限,所以就需要我们主动的打开一个缺口,寻找好切入点。

(6)学生真正接触企业的机会不多,在对专业或者课程还没有感性认识的之前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较差;

三、 “1+1”课程模式改革的建设方案

(1)寻找“1+1”合作双方互赢的利益平衡点

① 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来弥补企业利益的失衡。

要求学校双师型教师平时“苦练内功”,珍惜去企业学习锻炼的每一次机会,通过不同渠道,采用多种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科研能力,当企业需要的时候,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弥补企业失去的利益。

② 通过增加其他合作项目,来弥补企业利益的失衡。

如果校方双师型教师通过努力,仍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此时,校方应主动寻找企业的其他需求。如发现企业需进行员工专业培训,校方就应该主动要求与企业合作,以本项目的让利来弥补企业在前一项目中利益的失衡,最终实现校企双方利益的平衡。

(2)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

① 在新生始业教育中加入并认真做好“认识实习”环节,并且企业性质要有针对性、广泛性;

② 暑期社会实践具有专业性:利用暑假的时间,联系校企合作单位,派遣学生到对口企业锻炼,并选派专业教师带队,实行“1+1”管理。

③ 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企业举办的(如:“亚龙杯”、“三菱自动化杯”等)的专业技能竞赛,以发放奖金、奖品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形式调动学生苦练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学校和企业的社会知名度,达到校企互惠互利。

④ 在实训室建设过程中,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跟随企业技术人员学习。

⑤ 举办企业家报告会: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要,了解各专业各学科的最新成果和信息,并激励他们学好理论、练好本领,尽早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

(3)“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① 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结合横向课题,有针对性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在下企业过程中,要取长补短,刻苦钻研,打出学校的牌子;

② 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到学校进行职业讲座或教学,并对其进行岗前培训,确保教学能力的提升;

(4)实验实训室建设

一是:在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中,重视企业真实环境的创设,把实训基地建成“教学工厂”、“生产工厂”,做到“三引入”: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之与学校文化交融,车间即教室,学生即员工;引入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充分发挥自动化协会和自动化工程设计中心的作用,挑选精英学生和教师成立“工作室”,专门从事一些项目的开发设计,既让学生明白了工作流程,也为学生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工作室选拔制度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合作企业的先进管理与运行机制。

二是:加快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

① 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实习期间,学校教师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实习指导,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订并实施生产实习任务。学校教师获得学习、锻炼机会的同时,把企业中的技术难题作为横向科研课题或教学案例,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企业教师负责厂纪厂规教育、安全生产教育,组织企业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等工作。

② 加强学生实习的监督与考核工作

学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外聘教师,负责管理和考核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并定期向学校反馈;同时学校派专任教师对学生和实训基地进行跟踪调研,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实习日记和在实习中的表现,为其评定成绩,平时表现包括遵守纪律情况、考核意见和实习日记等,所占总成绩的比例为30%,实习报告所占总成绩的比例为70%。

四、结束语

“1+1”课程模式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利益、法律、道德、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政、校、企三方联动,在办学、育人、就业的利益协作上达成共识,共同发挥作用。更需要高职院校积极主动,在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服务企业、行业发展方面有贡献,才会对企业行业产生吸引力,校企合作的良好关系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金文.王和平.高职教育上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教育探索[J],2010年第10期(总第232期)

[2] 李敏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当代职业教育[J],2011年第1期

[3] 费云生.创新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发展共赢.职教论坛[J],2011.11

[4] 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 职教论坛[J],2003午第14期

[5] 陈向平.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院校直面校企合作的思考.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年第4期(总第六十六期)

【基金项目】2009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yb09126)《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1+1”模式核心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篇4

一、2016年招生院校和招生计划

1.招生院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2.招生计划:共400名。

院校名称

招生专业(类)

总计划数

层次

学制

专业备注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类(内含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等专业)

自动化类(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等专业)

计算机类(内含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

工商管理类(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

60

高职(专科)

三年

具体分校分专业计划由省教育考试院于6月份与2016年高职单考单招计划一并公布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商务

50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安全防范与消防类

70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旅游管理类(含酒店管理、导游、景区开发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休闲服务与管理、空中乘务、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报到后实行专业分流。)

工商管理类(含会计、市场营销专业,报到后实行专业分流。)

50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金融管理(按大类招生)

70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文秘、计算机应用技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智慧园区管理)

50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50

合计

400

二、报名

(一)报考条件

1.2015年秋冬季退出现役、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本省户籍退役士兵,具备报名资格: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各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健康。

2.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

(2)在上一年度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中利用通讯工具作弊、由他人代替考试或代替他人考试等被认定为考试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考生;

(3)因触犯刑律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二)报名办法

1.退役士兵资格审核。考生须先向当地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填写《浙江省退役士兵报考高等职业学校资格审核表》。民政部门审核盖章确认后,凭该表参加高职单考单招报名。

2.高职单考单招报名。

报名分报名信息网上远程输入和报名信息现场确认两个阶段进行。

(1)报名信息输入

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于规定时间登陆浙江教育考试网(zjzs.net)报名系统,认真阅读报名要求,网上签订《诚信承诺书》,如实录入报名信息。网上报名时间为2月1日至29日(春节法定假日期间网络关闭)。

“报考类别选择”分十七大类,退役士兵选择“17其他类”的“退役士兵高职招生(专业考试代码为5)”。

网上报名时,考生只能选择户籍所在地为报名信息确认点。

(2)报名信息现场确认

完成报名信息网上输入后,考生须按规定到户籍所在地办理报名信息现场确认手续。现场确认时间为3月3日至3月5日。未办理现场确认的考生,网上报名信息无效。

现场确认时,考生持《退役士兵报考高等职业学校资格审核表》和本人身份证、毕业证到当地招生考试机构办理报名资格审查、缴费、摄像和信息复核、确认等手续。

三、考试

考生应于6月7日至8日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或日语,由考生任选)3门,其中:语文满分为150分,数学、外语(英语或日语)满分为120分。各科目考试时间按高职单考单招考试时间执行。

退役士兵高职招生不组织专业考试。

四、志愿填报与录取

1.考试成绩后,省高校招生委员会划定并公布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线上考生可填报志愿。填报时间与办法另行公布。请及时关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或向当地招办咨询。

2.志愿设置:设一个录取批次,实行平行志愿。平行志愿与征求志愿均设A、B、C、D、E五个院校志愿(征求志愿另增设院校服从志愿),每个院校设三个专业志愿及专业服从志愿。

3.录取:录取工作于7月上旬开始。按招生计划的1∶1投档。考生总分相同时,则按文化总分高低,文化总分仍相同时再按单科顺序及分数高低依次投档;单科排列顺序为语文、数学、外语。同一学校总分和单科成绩均相同的全部投档。

是否进行征求志愿将视第一轮投档时各校生源情况决定。请及时关注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或向当地招办咨询。

五、其他事项

1.被高等职业学校录取的考生,其学杂费、住宿费由政府负担,并按实际在校时间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生活费补贴。

2.考生在报名信息确认点所在地参加考试并由确认点所在地招生考试机构组建考生纸质档案。

3.试点院校招时实行按大类招生,考生可根据文化水平差异、自身特点、就业意向等情况,进校报到后再选择专业。在学校就读期间,对在原录取专业学习有困难的可按学校相关规定申请调整就读专业。

4.浙江教育考试网(zjzs.net)是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我省招生考试有关重要政策均在此公布,考生可通过网站资料及时了解有关招生信息。

5.各招生院校招生网站及咨询电话:

(1)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网网址:zs.zime.edu.cn/

咨询电话:0571-8777301886888207

(2)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招生网网址:zs.tourzj.edu.cn

咨询电话:800-8571561(固话免费拨打) 571-82838033

(3)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招生网网址: zsjy.zfc.edu.cn/sss/index.asp

咨询电话:0571-86739200 86739000(传真)

(4)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招生网网址:zjjy.com.cn/Html/enroll/

咨询电话:0571-86878161

(5)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网网址:zs.zjbc.edu.cn

咨询电话:0571-58108080,58108888,58108077

(6)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网网址:zsw.zjjy.net/

咨询电话:0571-82871234,82606765

(7)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网网址:zsb.zjtie.edu.cn

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应用性本科;职业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中存在已久,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根据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与评价分析,它所培养的人才是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的。但是,社会不仅仅需求具有很强理论水平的学术型人才,还需要具有熟练操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因此,为了适应应用性本科教育的特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应该在学术与应用上很好地匹配二者关系,以便更好地显现应用性本科教育下的人才培养。

1.明确目标、找准定位

应用性本科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为应用性人才,即技术应用性人才,应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产物,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应有别于学术型。

应用性本科实质上是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应正确定位、构建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模式,从而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

2.重视理论、实践教学

2.1 注重开发教材

应用性本科在我国还属于一种新兴产物,但是,它也属于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产物。就其现状来看,它的课程体系还不健全,尚处于等待开发的阶段。也就是说,符合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教材严重不足,这制约着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在教材开发上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教材开发上主要有两种渠道:

(1)职业类与学术类教师合作

高职教育工作者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学术性教育工作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二者的结合可以为应用性本科教育开发出一系列适应其教育需要的课程体系教材,从而改善现在教材紧缺的状况。

(2)教师与学生合作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拥有充足实习、实训条件下,学生可以在实践动手的过程中积累加工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在与教师的合作中升华为理论知识,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开辟一种新的途径,同时,这些知识可以重构成好的教材来适应应用性本科教育的需要。

在这一方面上,齐齐哈尔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积极与其他兄弟院校沟通,洽谈合作意向,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加入进来与教师相互配合,从而为今后的应用性本科教育做好铺垫。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往往直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因此,提高师资水平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一般来说,本科院校的教师都是硕士或博士,他们的理论知识储备量是不用质疑,但是,这种校门――校门、理论――理论、书本――书本的转变恰恰又是应用性本科教育的一大缺陷。而作为从高职升格为应用性本科院校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实践经验相比理论要好的多。

由此可见,要想在应用性本科院校中承担教学任务的话,教师自身必须兼备有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做法可有:

(1)提供更多机会的进修

各协会、学会、论坛、院校之间的交流可以大大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地提升,同时,也可以让教师亲身感到相关机电行业的最新动态,以便把这些最新、最前沿的知识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从而让自己的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2)教师与学生一起实践

每年的实习、实训中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直接接触真实职场环境的机会,同时,把这种机会也留给教师。

以往的实习中,教师的参与是有的,但是应该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设计、生产环节中,从而更好地适应职场、岗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得到一个较好地结合。

(3)重视兼职教师的作用

作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教师力量,而这其中的兼职教师包括两种形式:企业兼职+教师兼职。两者各有千秋,但是,我们要做的是统领全局、取长补短、为我所用,以此来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并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来充实到应用性本科教育战线上。

2.3 开发更多的实习基地

作为高职院校中最早提出一年四个学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在每年的第三、四学期作为实践训练环节,即在真实的企业、真实的岗位进行真实的操作实习。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来看,这是一个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岗位的最好的办法,同时,也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良机。

虽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实习基地数可以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但是,作为今后本科教学的需要,这些都还有待开发。我们需要开发更多地符合岗位对口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在这些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注重“职业人”的培养

作为应用性本科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的人才,除了具备理论、实践能力以外还应该注重“职业”。

传统意义上的高职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操作的技能,但是,却忽略了作为今后走向职场的一名员工来说,他所应该具备的员工素质。而这些往往都是学生进入企业之后由企业的相关培训机构完成的,这在无形当中既给企业增加的负担,又给学生减少了一定的砝码。因此,在培养学生――员工的转变过程中,“职业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从一个扳子的摆放到制服的穿着,从如何与师傅沟通到如何与同事公事,从工具的使用到操作的流程等等,这些需要学生一点一滴地去熟悉――消化――吸收――转化。

“职业人”的培养可以大大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不适应期,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更好地走向、走入社会做好了铺垫。

4.结束语

要想在应用性本科教育的环境中去更好地适应就要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并结合社会对岗位的需求等多方面来加以完善,为了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能够更好地在不失掉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尽快适应应用性本科教育,还有很多东西等待我们的教师去完善,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曾清德.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广西工学院学报,2007.

篇6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改革;创业教育体系;创业班

近十年来,上海理工大学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指向,并把开展创业教育作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有效载体。多年的改革实践使得创业教育已在学校全体师生中深入人心,目前已集成了学校“沪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上海理工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三大亮点,创业教育已成为学校不断涌现改革成果的源泉。由于改革成效明显,学校申报的“上海理工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还获得了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与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相结合,实施个性化创业教育

上海理工大学在新一轮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过程中,破除划一的课程设置,全面实施了“淡化专业、拓宽基础、强化实践,增加选择、弘扬个性,激励创新”的人才培养战略。在学校新一轮的创业教育改革实践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个性化问题和评价的多元化问题”是创业教育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两道难题。学校个性化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如下举措加以实现:

第一,突出创业教育的专业性。倡导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创业实践,有利于弥补学生掌握社会资源的匮乏所造成的创业劣势,有利于规避风险达到创业成功几率的最大化,使创业与学业相得益彰。不同专业开展创业教育,其有效形式是不一样的,学校提倡各学院根据所在学科专业特点,探索自己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形式。

第二,增强创业教育的层次性。学校注意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系统性、渐进性的创业教育教学,在一二年级,注重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而在大学后期,则注重为学生的创业实践创造机会。

第三,提高创业课程的选择性。首先,为不同要求的学生创设不同的课程计划,如全校性的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创业辅修专业、创业班的系统专业教育等。其次,设置大量的创业教育课程,实施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保障学校个性化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此外,为了形成学生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学校实现了学生的全课程模块化选择,并实施课程的分层次教学,将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措施纳入到各类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同时引入本科生导师制,给不同职业兴趣的学生予以相应的指导。

二、与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相结合,实施创新型的创业教育

第一,推动教师科研工作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多数处于创新的前沿。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不但可以增强自身专业素质,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还可以直接充当科研成果转化的骨干力量,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学校许多研究生通过在校期间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目前已在科技产品的市场化上取得良好的创业成果。

第二,设立创新创业基金直接资助学生的创业活动。截至2010年底,学校已设立各类创新创业基金项目]800余项,资助经费达1300万元。

第三,提供学生创业教育开展的优良条件支撑和服务。相关举措包括:开设一批与创新相结合的实验实践课程,并实现实验室的全天候开放。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的“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设立了六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为创业项目服务的平台,包括虚拟制造技术平台、数控制造技术平台、电气自动化技术平台、医疗器械与食品安全技术平台、公共商务服务平台、女子职业教练营。

三、与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相结合,实施国际化创业教育

第一,围绕培养创业型人才需要,将创业学专业影响度作为选择合作学校的重要标准。

第二,在合作专业的设置上,优先选择最适合于区域内开展创业的专业。学校首期引进英国9所合作大学在英国RAE排名上最优秀且上海急需的4个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电子电气工程、会计与金融、国际会展管理,而这些专业正是学生创业容易取得成功的领域。

第三,引入国外的专业评估,提高学校创业人才培养的国际认可度。学校开展的相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通过了德国权威教育评估机构的评估(ASIIN)和英国的QAA评估,确保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国内、国际的广泛认可。国际化作为学校的三项重要战略之一,从其实施伊始,引入国外创业教育成功的经验做法就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目标指向。

第四,实施国际交换交流与国际企业实习,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学校一方面积极利用中外合作项目选派学生去国外进行交流学习、联合培养、毕业设计;另一方面,快速推进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工作,目前学校留学生来源已扩大到49个国家。通过在知名企业的实习锻炼,学生的创业素养得到了快速提升。

四、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相结合,实施系统化创业教育

第一,构建体系化、分层次的创业教育。随着对创业教育认识与改革的深入,学校总结实践形成了“课堂教学一创新实验一项目训练一企业孵化”的创业教育体系。开发了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一创业辅修专业一创业专业教育(本科的创业班和研究生教育MBA中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方向)三个不同层级的课程计划。学校还将创业教育课程有机地融入本科培养计划中的“通识教育基础”、“专业平台基础”、“专业与专业前沿”三大类课程之中。一、二年级主要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三、四年级则结合实践教学环节侧重于创业实习和创业实践,为学生提供一种梯度的创业教育训练。

第二,探索建立多样化的实施载体。这些载体包括课堂教学、创业论坛与讲座、勤工助学项目和社团活动、创业项目、创新创业竞赛等,载体中既有正式的教育活动,也有非正式的教育活动。

第三,形成多元化的实施队伍。在校内,全员都参与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来。

第四,建立体系化的保障机制。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创业教育的管理平台是基础,教学平台是关键,服务平台是保障,三个平台必须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功能互补,形成和谐的、有序的良性运行态势。学校在这三个平台的建设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组织机构上,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促进与管理委员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通过教师的创业教育实践培训、聘请企业家担任课程主讲教师等多种渠道,培养出了一支强有力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制度建设上,通过教师企业践习制度、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制度、本科生创新活动计划章程等配套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保障了创业教育的顺利、有效开展。

五、与各类竞赛和基金运作相结合,实施实战型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种具有高度实践性和情景性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作为创业教育的高级层次,也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没有创业的实践,创业教育的目标就不能有效实现。创业实践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全面提升创业的综合素质。学校近年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吸纳多元化的实践主体,创设支撑性的实践环境等举措,为学生开展实战型的创业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学校非常注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从国家一上海市一学校一学院四级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每年获批省市级以上的创新性项目上百项,为学生的实战创造了良好条件。学校还是上海市首批授权受理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高校,截至2010年5月,已有302个学生团队向基金会递交了创业申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批准资助项目105个,资助资金1638万元。有59个创业项目已经实施,完成注册并开展经营活动的有50家学生创业企业,这些企业中有270余名大学生,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创业带动就业已初显成效。学校城建学院任防振、管理学院夏凌云和周雷力、机械学院吴觉士组成的创业团队承接的科技创业基金项目一―创新型膜过滤装置获得2006年中国宁波科技创业计划大赛新苗奖。2005年创业的李碧浩同学被授予香港瑞安集团“大学生科技创业最具潜力奖”。利用上海市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契机,学校设立了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从中培育出了一大批有价值、有影响的创业实践成果。

学校充分利用作为一所理工科大学,教师承接科研项目多的有利优势,制订措施激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了他们的创业能力。部分学院则结合所在学科专业特点,定期组织“光电杯”创新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奖赛”,“广告艺术设计竞赛”等各类创新竞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学校的大学科技园则为学生创业实战的开展提供了包括创业场所、创业指导等多方面的支持。

学校或学院利用企业或个人设立的创新创业基金,设立专门的创新创业项目,尽管资助的金额相对有限,但大大提高了学生获准参与项目的覆盖面,有效实现了实施刨业教育的目标。学校还改革了部分勤助基金的发放方式,自2009年始,学校每次举办的勤工助学招聘会,都会模拟劳动力市场的招聘形式,对报名学生进行面试,根据学生的表现、课余时间分布情况及其递交的贫困证明等择优录取。被聘用的学生不仅能获得勤工助学经济报酬,更重要的是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得到了就业训练。

六、与“创业班”改革实践相结合,实施引领型创业教育

营建浓郁的创业氛围,是提高创业教育成效的有效保障。学校非常注重树立、宣传创业教育典型,以此来形成全校激发性的创业环境。这些典型活动包括:依托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创业班,以点带面,通过直接培养创业人才推动全校创业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积极宣传创业教育改革经验与成功典型,营建学校优良的创业教育氛围,如学校近年组织了“温商进校园”、“创业教育国际论坛”、每年一度的“上海大学生创业周”等系列大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以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第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契机,承办上海市高等教育市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大力宣传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认识和做法,凝聚并提升了全校师生对于开展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