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工技术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9: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子电工技术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子电工技术实训报告

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电子电工;实训教学;教学策略

实践能力是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核心能力,为了满足行业需求,提高中职生的竞争力,教师必须根据相关企业要求,加强实训教学,注重对学生电子电工技术的培训,这也是电子电工教学的关键内容。教师要通过实训教学对学生实施指导,优化学生的综合技能,有机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迈出实训教学的第一步。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存在问题

在当前的中职电子电工实训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表现在不合理的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存在理论知识与实训教学“脱节”的现象。一种情况是实验课安排“超前”于理论课,在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开展实训课,导致学生“一头雾水”,缺乏相关理论知识的指导;另一种情况是实验课安排“滞后”于理论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实训教学,对学生操作水平的提升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可以说,目前多数中职学校对实训课的认识仍不到位,实训课课时安排较少且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训教学对电子电工专业的重要性,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是中职生理论基础较差,实验过程受学生知识水平的制约难以开展。教学设施的不完善也是降低实训教学质量的一大原因,设施的支撑是实训教学开展的基础条件,没有完善的设施就很难真正落实实训教学。此外,师资力量、教师职责的不合理分配等问题也是困扰中职学校电子电工实训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学策略

1.理实结合,创新实训。对于中职电子电工专业而言,理论与实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理论是实训开展的指导,实训是对理论的验证和巩固。学校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地安排实训课程,引导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验证并巩固所学理论知识,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实训课的设置要根据不同年级灵活安排,针对学生不同的理论水平,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训内容,使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此外,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训内容主要依靠教材,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的演示而缺少自己操作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对此,教师要在实训课中引进新的内容,减少对成品电路板的使用,将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设计型实验,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设计要求,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和操作机会,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提升操作技能。教师要营造开放的实验氛围,让学生在操作中提升实践能力,这也是实训教学开展的最终目的。2.增加项目,丰富内容。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常用电子元器件、掌握电子工艺的基本常识、学会相关电子产品的装配与调试和常用仪器的使用等方面。教师借助实训课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在操作中验证并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训操作经验,自主设计或调试简单的电子产品,不断丰富实训课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实践感受电子电工专业的魅力,体验操作的乐趣,获得成功感。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实训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意项目更新的问题。随着知识点的不断推进,教师要及时引进新项目,为实训课注入新鲜元素,使实训课焕发生机,通过新项目的引进不断丰富实训课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实训教学的质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改变沉闷的教学气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着重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电工电子专业核心的教学要求。3.完善评价,细化评定。很多教师对于实训课的评价并不合理,而不完善的实训课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出现“应付”心理,埋没了实训课的价值,使实训教学的开展停在表面,流于形式。为了避免学生的应付现象,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实验结果的单一评价方式,在注重学生技能水平的前提下,综合评定成绩,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不断完善评价体系,细化成绩评定的准则,合理“分解”实训课的考核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应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具体的操作表现和学生对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都纳入考核体系,切实提高评价有效性。首先,学生的态度是考查学生德育情况的重要参照,在实训课开展之前,教师可以先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并对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纪律做出评判,录入考评体系。其次,实验操作是实训课最重要的内容,教师要考查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结果是否准确,建立一个完善的操作考核标准。此外,实验报告可以反映学生的总结及分析能力,教师要仔细阅读学生的实验报告,赋予实验报告20%~30%的比重,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通过这几个方面,明确评分标准,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高自身操作技能。

三、结语

实训教学作为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实训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总结开展实训教学的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突出中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金冬.中职学校电子电工实训教学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5(A5).

[2]陈斌.中职学校电子电工实训教学的研究[J].河南科技,2014(6).

[3]罗品琼.中职学校电工电子实训教学的改革研究[J].俪人:教师,2015(24):168-168.

篇2

关键词:电气工程训练;电工电子技术;应用

引言

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的是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加强工程教育实践,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吸引工业界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促进我国工程教育实现国际互认。

一、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现状分析

(一)电气工程训练现状

电气工程训练在电气工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电气工程培训可以提高学生维护、管理和实际操作相关电气工程实验装置、设备和工程技术的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电气工程专业增设实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到一些实际的环境,对相关的操作和实验步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电气工程的培训内容一般包括实际操作和电气电子技术、电气安全常识等基础知识。目前电子工程相关的培训课程安排很不合理,缺乏相关的实践内容,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现状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涉及电工电子学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科,是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电工电子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其实践性比较强,只有多进行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然而,在实际进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时,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即教学模式依然停留在概念讲解、列举实例与做习题三点一线的阶段。电工电子专业理论知识本身比较复杂难懂,用这种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性地接收教师所教知识,长时期的学模式下,学生对电工电子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尽管现阶段大部分职业院校开始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课件进行电工电子教学,但很多教师由于专业素养比较低,很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件制作,多是从网上下载课件进行教学。在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主动学习积极性难免会出现下降情况。

二、提高电气工程训练与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重视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构建“实验教学、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专业实际科学设置创新创业综合实践模块,充分挖掘模块中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提升的元素或内涵。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学术报告、、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均可折算学分,多修学分可以置换选修课程学分。根据专业培养实际,灵活设计课程见习、毕业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灵活开展相关实习(实训)、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践协同育人,合作共建专业、实验与实训平台,推动师资与课程等资源共享;鼓励同国内外知名学校开展学分互认、访学、第二校园经历等类型多样的交流学习。

(二)创建智能学习助理,提高学生学习针对性

在电子电工技术教学活动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创建互助式智能学习助理。该助理可根据用户当前和历史的学习行为,为用户自动地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内容的重难、难点,同时实现智能批改、自动答疑等功能。这不仅增加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更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智能学习助理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进行智能分析。智能学习助理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实验操作等模块做出综合分析与评估,给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学生的电子电工技术课程学习成績。智能学习助理要类似于“天猫精灵”“小爱音箱”等智能助手,涵盖电子电工技术课程所需的学习资源,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实时搜索查询。

(三)推进课程改革,强化以学生为中心

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基于社会需求,以倒推的方式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横向联系,跨学科、跨专业建立基础平台课程,开展分层分类教学改革,加强纵向贯通,在不同模块间开展教学研讨。构建“课程-能力”关系矩阵,突出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对毕业要求达成的支撑作用,课程整合、课程、课程优化、课程趋新,解决因人设课、课程内容重复、课程内容陈旧等问题,形成层层相扣、紧密支撑的课程结构。

(四)以任务驱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本课程针对8个不同的项目,依据行为导向原则,以任务为最小单元,将每个任务按照资料获取、任务方案设计、任务的实施与测试、任务评价的完整过程进行。职业院校的学生最大的弱点就是理论基础薄弱,如何贯彻好职业教育“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是值得深思的。很多职业项目化课程在设计过程中过度弱化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无法举一反三。因此,教学项目设计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匹配本门课程知识能力目标和专业能力目标。

篇3

1、实验内容要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一致

新课程标准要求把《电子电工技术》实验内容划分为电工基础、模拟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电动机控制、电力拖动与自动控制等模块,每个模块又设有相应的子模块,如电工基础模块包含电工定理验证、安全用电、电工测量、RLC电路、三相电路连接和家用电路设计安装与维护等六个子模块;模拟电子线路模块包含半导体基本知识、二极管、三极管、稳压电源、放大电路、电路焊接制作与设计创新等六个子模块。

实验要立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着眼学生今后工作、生活中的实践需要设计、开发相应实验,把相关理论知识渗入到实验实训中,让学生既能培养实践能力又能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例如:在教学电工基础模块时,不妨设计“三相白炽灯电路的设计与安装”实验,给定三组白炽灯、三相电源、导线若干、一个万用表等材料,要求学生分组设计电路,每组根据自己的设计连接好电路,教师用多媒体与学生一起学习什么是三相电路、三相电源及三相负载的星形联接和三角形连接方式,再安排各组学生相互检查连接电路是否正确,对于错误的电路要在老师的帮助下纠正。要强调强电操作及三相电路连接的注意事项,安排学生通过实验测试三相白炽灯电路星形、三角形连接时的线电压、相电压、线电流之间的关系,实验表格自行设计,从而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相应结论。

2、在重组实验内容中实施教学目标

传统的实验内容总是由理论教学内容确定,实验中需要用到什么器材,就介绍这部分内容,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在做完“直流电路中电压、电流测量”实验时,虽然学会了用万用表来测量直流电压和电流,但对实验台上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使用就不得而知了,整个实验内容的设计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应变能力和创造性。为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电子电工实验室整体的设备情况,把整个实验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把实验内容分为:(1)常用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2)元器件的识别与测量;(3)基础性实验;(4)设计性实验;(5)综合性实验五部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阶段的进行实施:

2.1学会使用万用表、交直流电流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真空管毫伏表等常用仪器仪表,灵活的使用多种仪器、仪表对同一个电量进行测量。

2.2学会常用元器件的识别和性能判断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会对元器件极性、管脚、性能的好坏进行判别。

2.3完成基础性实验电路的连接和电路参数的测量,加强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学会实验数据记录、处理,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报告书写,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安排一些设计型实验。

2.5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一些有难度的综合性实验。

3、注重对学生习惯和能力培养相结合在实验中必须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习惯。电工实验中元件多、易损坏、易出安全事故,可采用标号进行管理,对实验的元件及线路进行编号,明确职责,保证元器件的正常使用,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排除线路组装中的故障,这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最好时机。我们首先要立足于理论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线路原理,能分析某一元件或某一段线路出现问题,会出现何种故障,这是进行故障分析的基础。其次,我们要向学生介绍多种故障排除的方法,并明确其利弊,指导学生动手排除故障,从多方位、多角度的提高思维能力。还可以故意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自己动手排除故障,帮助学生学会排除故障的方法,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

篇4

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人才发展的能力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等方面来进行,并且要建立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机制。

关键词:

汽车电子;课程体系

一、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一)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产业发展势不可挡。我国汽车市场目前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乘用车市场非常之大。预计到2015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突破2500万辆,保有量将达到1.5亿辆。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将会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汽车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深化,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核心零部件竞争力和国产化水平。未来汽车产业出口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国将成为跨国汽车企业重要的零部件采购基地,零部件产品出口将进一步扩大。

(二)以就业岗位为依托,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建设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该专业的人才目标定位。只有确立了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才可以围绕这个目标来建设该专业课程体系,使之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当今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很多学生家长看到了汽车电子专业的发展前景,就读该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将该专业的就业面尽量扩大,使毕业生能更广泛的适应不同的职业岗位。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更有利于专业的统筹发展。综合以上考虑,我们将本专业就业岗位群定义如下:从上表可以看出,我校汽车电子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是比较广泛的,它既可以面向汽车整车制造企业,也可以面向汽车电子零部件制造企业,还可以从事汽车销售、维修等企业。根据职业岗位需求,我校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汽车拆装、更换、维护与检修,汽车电子零部件生产、调试、检测与维修等专业能力,能胜任汽车制造、销售、维修服务企业,以及汽车电子零部件生产企业工作的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三)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本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各职业岗位需要多方面的职业能力,具体如下表所示:总之,在职业能力方面,以汽车电器诊断与维修为专业主线,适当兼顾机械维修。

二、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核心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方法,实现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符合当前主要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在教学安排上,第一年主要以项目教学法为基础,学习专业基础课,在电子电工基础领域打下扎实的基础,提升基本的电路检修能力。第二年开展专业阶段实训,深入研究汽车电路,锻炼汽车各单元电路检修能力。第三年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提高整车检修能力。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核心岗位能力为主线,实现“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成专家组,开发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校本教材,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要集中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汽车电子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是汽车电子线路的检修能力,因此,应该以汽车电气类课程作为专业主线,可以确定下列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汽车电子电工技术》,《汽车电气设备原理与维修》《,电控发动机原理与维修》,《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整车实训》。同时,为学习整车检修技术,掌握最基础的汽车机械基础也是必要的,因此,《汽车机械基础》,《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底盘构造与维修》等课程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省市学科带头人、名师、技能大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教学团队。聘请汽车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证的持证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专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至少达到高级(国家三级)以上。提高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为教师参与企业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创造条件,引导教师为园区企业服务。

(五)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资源配置和合理重组,打造高标准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开放性实训教学基地。联系汽车生产企业和汽车维修4S店,开展校企合作,在生产真实产品的过程中开展教学,在维修真车实例过程中开展汽车电子专业教学,提升学生操作水平,实现学校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将汽车电子实验室建设成全市乃至全省的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技术引领基地。1.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建设好汽车底盘、汽车发动机、汽车电控、车身电器、车载网络、汽车故障诊断与综合检修等实验室。2.改革实验室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设备的资源优势,形成开放式的实训教学基地,让学生在晚自习以及其他空闲时间可以进入汽车维修工场进行实验操作,强化学生自我训练。3以服务为宗旨,承担汽车电子行业技术攻关和技能培训,实现学校和企业教学人员互派,互相学习,共建实训基地。

三、专业课程体系的动态调整

在今后的专业发展中,随着实训室建设的配套资源的建立和师资水平的提高,专业课程要紧跟技术发展方向,增加新的课程,如新能源汽车等。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并跟上汽车技术的发展步伐。我校汽车电子专业刚刚起步,现在还是第二个年头,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努力探索有利于专业发展的课程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汽车电子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报告大厅:《分析我国未来十年的汽车的发展趋势》

[2]刘皓宇,郝军:汽车电子技术课程体系建设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教学改革-199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电工技术基础;项目教学;解决办法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是具有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的课程,是电工学习的基础内容。它包含的知识专业性很强,需要较好的理科功底,而很多高职类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理论学习存在较大难度,同时缺少生活经验,导致理论与实践能力都很难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我们开始尝试有目标、有针对性的项目教学法,为提高学生学习任务做出一份努力。

一、电工技术基础课程项目教学开展的要求

1.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第一点,教学内容应该以学生为本,设计清晰精练的项目和图文内容;第二点,在实践中训练学生,突出优化重点教学项目,让学生抓住重点知识,并让学生尽量地到实践中检验理论;三是学会利用网络拓展学习空间,把最新的、最近的技术引入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内容与时代接轨。

2.整体把握教学模式

一是把教学项目当成一个重要内容,严格贯穿提高职业技能的理念,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二是合理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关注本专业最新发展动态,把最新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增加更多的实践操作课程,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脉络。三是推行产学合作模式,建设学生实训基地,把实验课程全部搬到基地上开展教学。

二、电工技术项目课程的教学组织

1.教学组织模块化

我们可以将“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是一个独立的部分,这样有利于教学的灵活性。同一模块既可以安排专门时间完成教学,也可以分散到每周当中进行教学。有些模块彼此并列,不限制先后开设顺序,在很多平行班级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班级分成两部分,分别开设不同的平行模块,在下一学期相互调换,从而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2.教师队伍工程化

教育改革的核心人物是教师。项目课程的改革实施也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其实很多老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课程改革理念,但他们缺少企业一线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的项目教学方法的指导。所以我们需要教师队伍工程化,也就是让教师走进企业一线,增长项目实战技能,从中提炼课题,强化教学改革。为了让教师尽快进入角色,我们可以安排每位教师负责一个项目教学模块,针对某一个模块进行主攻,并结合理论完成项目编写。

三、在电机正反转控制论电路安装学习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实例分析

1.设定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弄懂电路图,准确选择元件,并成功进行安装和试机。掌握分析电路工作原理的方法、会简单地计算。同时树立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布置项目任务

首先老师安排电机正反转控制论电路安装学习的项目内容,规定该项目所需要用的时间。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有责任向学生介绍完成任务必备的知识,并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该课程的项目教学中教师合理对学生进行教学安排和指导。把学生按3~4人一组分成小组,同时选出项目组长,领取工作任务。随后,让各小组开展项目设想,给出完整的项目计划。

3.完成项目任务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小组要对电机的构造和逻辑功能进行研究,并结合电路图正确选取元件,给出电机正反转控制论电路安装方法。为了调查学生的项目完成效率,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具体掌握情况。为了让整个教学流程顺利进行,要求学生在电机正反转控制论电路安装之前需要对元件功能进行检测并加以记录,然后选择合适的元件安装电路。整个实操过程中老师应该加以检查和指导,多对学生实践能力给出评价和鼓励。电路安装完成以后,应仔细检查有无错误之处,然后进行调试,排故过程需要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经过故障分析和探究,运用小组智慧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仍旧起到提示和导引作用,主要还是要依靠学生小组的集体力量完成排故项目。最后学生还要做好项目记录、排故分析和实践总结。

4.项目验收

整个实验项目完成以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实验成果进行验收,验收内容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可以分为是否完成实验目的、是否掌握了电机正反转电路的元件构造和功能,以及项目实验报告的填写是否合格。老师还应该根据不同验收成果总结分析,对各小组表现进行综合审评,并记录实验成绩。

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项目教学法是把课程教学内容转化为“项目”的形式,以便于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学习项目。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项目中每个环节的切身参与者。通过学习项目的不断开展,学生深入地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最终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篇6

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学中改善教学方法,将科学的务实的教学模式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并最终转化为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本人在电工电子的教学实践,谈谈电工教学活动中几点注意事项。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教学目标 电工教学 实作 竞赛 评价

1.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的成败在学生,所以对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就很重要。教师应该搞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进行因材施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家庭情况,家庭情况主要是指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主要是父母和子女对教育的期望情况。父母和子女都重视教育,这样的学生比较好学,纪律和品行等各个方面都很好;父母和子女都不(或是单方面)重视教育,这样的学生一般不好学,学习带有一定的压力,在各方面出现的问题会多一些;②社会交往能力,主要是学生与父母、同学、老师的一种正常交往能力。“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先让学生喜欢要他学习的人”,这是“理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作为家庭教育的父母和学校教育的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要关心他们,讲究教育方法,不能采用体罚学生或者用尖酸刻薄的语气骂学生。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要传达情感、知识、技能、观念以及处理各种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高低,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③心理健康程度,主要是学生的喜、怒、哀、乐所表现出来的对学习有一定影响的个性心理特征。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是中考的失败者或学习的失败者。因此,“念好念坏无所谓,混个毕业证”这种想法在职校生中广泛流传。他们的这些不健康的想法如果不能正确的得到引导,解决,那么在教学上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教师通过个别交谈、开展班级专业学习演讲活动、学生分组实验、布置课外作业等方式来综合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接近他的最低基础,尽量使他们的知识穿连起来,让他们学习起来不费力。比如说:学生对升入职高后各学科知识了解甚小,缺乏感性认识,对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不易理解接受。教师在上课时经常出现有些学生算术能力低,有些学生不会朗读课文,有些学生简单的英语单词都不会读,还有的学生不知道物理的一些简单概念等等。教师如果不知道、不了解这些情况,那么,教学活动很难开展下去。只有教师之间相互交流,降低教学难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基础点,共同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还有一些学生认识片面,对自己能力估计过低,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针对以上几点,教师通过家访来了解家庭教育情况,通过和学生个别交谈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交友情况。在教学上,通过降低教学内容要求,以切合他们的学习基础。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改进,重新温习了初中物理的核心知识,结合初中物理的实验基础,布置了一些实作性和操作性比较强的活动课,以实作课带动理论课随机教学。

2.落实教学目标

现在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取。另外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上,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注重于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教会学生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在电工教学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开设实作课,以实作课为主,把抽象的理论讲述结合到实际操作中,学生在实作过程当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很好的做完一个个实作课内容,其间通过教师引入讲解、过程观察、实作引导;小组内讨论、各小组交互评价;教师点评、总结深化。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组织好实作课活动,逐渐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厌学心理及自卑心理。分组实验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集体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等学习模式,让他们体验、感悟共同生活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团结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3.教学实作探究模式

要以学生为本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布置每一次实作课,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寓教于乐,引导发现。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又能利用理论促进实践,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小件焊接练习之一的图形和实体形状焊接练习。设计步骤如下:

活动内容:让学生把用到的工具(斜口钳、松香、焊锡丝、一字起、十字起、镊子、尖嘴钳)和直径0.5mm,1m长的铜丝或铁丝等材料准备好,用斜口钳把铜丝或铁丝剪成5―10段。并用烙铁沾松香焊锡把各小段焊接成各种图形和实体形状(例如: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锥体、圆柱体、灯泡、台灯等等各种实体)。

活动要求:焊点光滑、无毛刺、接口平滑自然,实体工艺美观。

活动的目的:掌握烙铁焊接技术,明确焊接标准,了解实体工艺要求,认识各种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的形式:分组活动,两人一组(一个准备材料,一个制作,或者一个记录测量,一个检查),配一套材料和工具。

活动时间:两节课(焊接过程一节课,第二节课前半段小组内讨论、各小组交互评价,后半段教师点评、得出标准、总结深化)。

活动地点:实训室。

实作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好每组学生,让学生自己做。实际操作期间,教师要注意在各组之间来回观察,收集学生信息,及时解决他们的一些问题,并注意观察整理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在此基础上鼓励并引导好学生,让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对实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客观的点评,提出改进的方式方法。鼓励同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理论到实践的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小结学习成果、填写实作报告并布置下一次活动内容。

4.开展制作、竞赛活动

开展制作专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加以引导。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例如:为什么电饭锅煮熟饭会跳闸?我们从中得到什么提示?你能做声控开关吗?电磁炉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在老师一层一层的引导下,开发学生思维,运用所学的电子知识去解决问题?并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学习理论的热情。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之间好胜心强,渴望成功,利用这一特点,组织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竞赛。在竞赛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促进了理论课的学习,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要做和做好的积极性,提高了实习效果。实践证明,在实作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搞好电工电子教学的重要前提。

通过竞赛和专题小件制作,使学生在实操中获取成功的体验。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家庭线路,及家用电器的故障和处理方法。例如:洗衣机停转、或单方向旋转、或单相电机用手拨动后才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维修电路,并使学生看到自己维修的电路正常工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学习电子电工专业的劲头就更足了。

5.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讲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品德的主渠道。要坚持德育为首,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课堂教学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培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重视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是说“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以师生尽可能少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这就是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实作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不但要总结活动的目的及取得的成效,注重学生整体评价,充分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还要向学生阐明教学目标及学习目标及学生所达到的预期的目标。对于诸多原因引起的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许多问题,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解决这些问题开展并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曾祥富,邓朝平.电工技能与实训

[2] 张友汉.电子技术

篇7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角色定位 配角 基础性 服务性

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科系列中的“老大”,可是到了中职学校,它却一下子变成了“基础”学科,有人戏称为“垫脚料”,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的“填空”式的角色,课时量也因此由中小学时的“最多”变成了“最少”,还有的干脆不排。对语文课在中职学校里的这种“失落”,连学生都觉得别扭、不习惯。然而,职业学校毕竟是以职业技能培养训练为中心的,语文既然没有自身的“专业”,不能给学生提供谋生的门道和饭碗,那么,被打入“偏房”也是在理和怨不得人的事儿。然而,事实上,对于中职生的毕业就业而言,语文知识绝不是个可有可无的事儿,有时候甚至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不仅理论上如此,许多毕业生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说,当前语文课在中职学校中的这种陪衬式或填补式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人们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认识不足或误解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是语文课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把握不准所造成的。因此,正确地认识语文能力在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中的重要性,准确地把握住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并自觉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适时地进行调整,是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索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中职语文教学是基础性的,又是服务性和辅的

语文在中职教学中属基础性学科,这一点没有异议,因为它不能直接地向学生提供专业的技能,它只能间接性地提供基础性知识和能力。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连这“基础性”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时常被视作“滥竽充数”,在课程表中随意和临时性地充当“填空”物,有空位就插上,没空位就取消之;语文老师也因此时常被抽调改教其他课;而学生呢,也认为基础课没用,是多余的,因而也就缺乏学习的热情,致使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因而“语文课不好上”,也就成了中职学校里一个普遍存在且困惑已久的大难题。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症结就在对“基础性”这三个字的片面理解。一方面,进入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多为升高中无望者,他们的基础知识本来就很薄弱,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教学管理部门也往往习惯性地将专业课与基础课分割开来,在课时安排、教学活动及教学设备配置等方面不能进行合理地兼顾,容易本末倒置。然而,除了这两方面的因素外,笔者认为,更主要的还是教育者对语文课自身“基础性”这个概念的理解及给自身的定位不准,以致站在中职的讲坛上却仍然习惯性地抱着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观念,沿袭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法。表现在:一是教材的编写只重“基础性”,而缺乏与专业课相衔接的内容。当前中职学校所采用的语文教材在内容上除了插入了一些启事、通知等几篇常用应用文和说话训练等一些七零八碎的小知识外,授课所选用的课文仍然还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和剧本,几乎与普教的教材无异,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二是授课及考核内容上也基本上沿袭普教的阅读理解、课文赏析、词语辨识与运用等,仍然是普教的模式;三是在授课方式方法上也同样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与专业技能训练毫无关联。总之,中职的语文课与专业课虽然同列在一张课程表中,但实际上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互不相干,各行各的道,并驾齐驱,互不相让。这样的结果必是双方的知识资源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尤其从语文课角度来说,便是难以在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中体现出自身的劳动价值,理所当然地就被挤出舞台的中央而永远处于边缘的尴尬状态了。

所以,说到底,这是一个准确定位的问题。如同打篮球,前锋和后卫各有分工,才打得好,如果乱了套,就会白费劲。在职业教育中,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也如同篮球场上的站位,其中,专业课当然是“中锋”,是场上的中心,而基础课好似“后卫”,它的职责主要是“配合”,是在后方为中锋提供机会和掩护,而不需要抢先上去“拔头筹”,那样“越位”反而“费力不讨好”。同样的道理,在中职学校里,语文课的职责是除了向学生提供“基础性”的知识外,还应积极主动地配合“中锋”(专业课),为中锋的上篮提供有效的协助和服务,这是职教语文课区别于普教语文课的地方,也是中职语文课的特点所在。

二、专业课所面临的困惑及与语文课教学现状的错差

专业学科是中职学校中的主角,是培养和训练学生成为专业技术人才的中坚骨干力量。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但由于他们的知识起点比较低,缺乏应有的社会经验,因而,专业课在教学中也面临着不少的困惑。

困惑一:专业词汇形成障碍。

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认为现在的中职生很“怪异”,上课摇头晃脑不听课,课后也不愿复习,甚至连课本都不会爱惜,东甩西扔……。如果单从这些现象看来,确实如此。但如果你深入地与他们交心,待他们“实话实说”时,答案竟是如此之简单――就是“看不懂”!

“看不懂”的当然不是全部,但也为数不少!如果换个角度来审视,这不仅不奇怪,反而是“理所当然”。试想,他们大多并非真正的初中毕业,而且完全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生活,对外界一无所知,对所选学的专业也是从未接触过,头脑里完全是“一片空白”。而现行的专业课教材却基本上一开篇就立即“进入角色”、“进入状态”,张口闭口都是一套套的“行内话”。而学生却尚未“入行”,能不懵么?最令学生望而却步的是那些专业术语和专业性词汇。现不妨以电子专业的教材之一《电子电工技术基础》为例,随便翻开几页,就有如:热效应、等效电阻、动势、闭合回路、节点、压降取正、绕行方向相同取正、表征、有效值、感应、匀速、提速、瞬时表达式、相位差、向量、标量、感性负载、视在功率、谐波分量、并联谐振、阻抗、等幅震荡、模拟集成、触发、时序逻辑等专业术语,这可是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呀!这对于一个刚从初中上来的新生而言,很难理解这么多的新词汇。

那么,专业课的老师呢,他们也知道学生的难处,但也无能为力,因为他们主要侧重于说明原理,而无暇顾及其他。再说,对于专业课老师而言,词语解释本非其份内事,亦非其所长,他们都认为这属语文课的职责。

困惑二:专业知识的匮乏。

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教材的内容都是未来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其专业性是很强的。由于初中阶段的知识层面与结构和中职的专业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片较大的间隔空间,即从普及知识到专业知识的过渡空间。它犹如一条河沟,横躺在专业课之前,如果跨不过去,听课就会如同猜谜。以会计专业为例,通常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基础会计、统计学基础、金融基础、证基础、国际贸易知识、财经法规、财务会计、税收实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数据库及应用、财经应用文等。这包含从生产、经营、管理到资本的构成、运转、利润以及工资的结算等等,这是一个多么庞杂的知识结构!这对一个专业知识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岂不是茫然如坠入五里云海之中?文科尚且如此,而工科尤甚。因为工科类专业大多都是男生,文化基础更糟糕,也难怪他们会将这些价格不菲的“天书”到处乱扔!据笔者调查,在汽车、模具、机电、电子、建筑等这些工科班中,在调查表上填“自习课中能独立做到――a.能全部看懂教材;b.能看懂一部分;c.有个别地方能稍微理解;d.基本看不懂”这一栏时,第一项是空的,而最后一项上打钩的竟有半数之多。若问其原因,则回答曰“太复杂”、“不够通俗”!但我们不应因此而小看他们,同样的一道工序,在实训场上,他们却是一点就通,操作起来熟练得很!

当然,专业教材的“通俗化”问题不在我们讨论之列。那么,语文呢?学生们看不懂专业书,应该是和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直接相关!在这时候应该是语文课发挥出作用的时候。那么,现实的语文课能提供帮助吗?很遗憾,答案还是令人失望的。

再来看看语文课所开设的内容。以第一册为例,课文有《我的母亲》、《好雪片片》、《卖白菜》、《我的空中楼阁》、《离太阳最近的树像山那样思考》、《窗前的树》、《哦,香雪》、《项链》、《荷花淀》、《一碗清汤荞麦面》、《读书人是幸福人》、《拿来主义》、《咬文嚼字》、《不求甚解》、《在困境中更要发愤求进》、《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情人节的玫瑰开在教室里》、《永远的蝴蝶》、《雪山上的红盖头等》、《中职语文》(倪文锦等编)。

从这些篇目中,我们能看到与专业知识及技能相关的一星半点的影子么?能看到一点儿中职学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吗?这与普教的教学内容能有多大的差别呢?当学生们在专业教科书中遇到了语言上的障碍,当学生们从实训课中带着问题或怀着成功的喜悦回到课堂上时,语文课给学生认读的词语却是一些与其本专业学习无关的文字,讲的课文内容是一些欣赏自然风光的闲情逸致,这与他们的所需岂不是“牛头不对马嘴”吗?能怪他们听不进去么?如果将中职学科教学比喻为一个“大合唱”的话,那么语文课所唱的是否“入谱”、是否与主旋律同调呢?

或许有人会说,专业是专业,语文是语文,难道非要把语文课上成专业课不成?答曰:语文虽永远代替不了专业课,但它也可以通过“助阵”、“敲边鼓”, 在自己的阵地上发挥出特有的同样重要的作用。

其实,在传统中学教材中也不乏一些与生产应用相关的好课例,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它把一个世人陌生而制作又极其复杂的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讲得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讲得十分详细,让人读起来就仿佛身临现场观看一般,能唤起人们跃跃欲试的冲动,读后就对景泰蓝的制作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和印象。由此可见,语文课也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特点和特有优势(更生动有趣,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中发挥出与专业课一样重要的作用。而现时的语文教材却缺乏这类与专业对口的优秀课文,可见当前我们语文课的教学与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之间仍有不小的距离。

三、以共同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为中心,改革现行语文教学模式,大力强化语文课的“服务性”功能,突显语文课在中职教育中的基础性、配套性和实用性作用,提高中职语文的教育教学功效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材方面。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车子行进的道路,有了教材,教学才有“路”可走。车子开得好不好,走得快不快,路是个决定性的因素。当前的语文“不好教”,主因在教材。由于在内容和编排形式上依然是普教的“老面孔”,缺乏职教自身的特色,与专业能力培养不能很好地吻合,在 “大合唱”中不入调,不合拍。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必须从教材开始。

首先,内容上一定要主动配合并体现出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需要,尽可能的在语文教材中体现出专业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目前中职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大致可分为工业制造、农牧水产、财经贸易、外语翻译、旅游酒店服务等几大类数十种。由于专业学科内容覆盖面广,跨度大,因而教材也应据情况相应地进行分类,从各种读物中选出像《景泰蓝的制作》这样的具有专业知识性内容且又富含有各专业所需的词语、术语的文章或资料编入教材,让学生在语文课中既能学到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内容,又能解决专业学习中所遇到的文字、语言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难题,认识到语文课同样是专业学习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成分。这样,他们自然就会对之产生兴趣。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这么一来,语文课与专业课在内容上岂不是重复了么?”

的确有相似的地方,但绝不会雷同。因为两者的出发点和角度有差别。专业课教材是系统而具体地逐个环节逐个步骤地教怎么“做”,而语文教材则侧重于从词汇理解、词语应用、以及专业技术的产生、发展、作用和意义等方面,从更宽和更广的角度来加深学生的“了解”而已;前者展示的是该技术的“零部件”及其拆卸、组合的方法,后者展示的是该技术的远观近景、整体构造的视觉美或色彩美;前者旨在于实际操作的把握,后者则旨在于提高词语理解、增加专业词汇、提高学生对专业技术的认知感悟和艺术审美能力。正如做菜,即使同一原料,烹制法不同,其味自然也大异。

“这样的‘语文’还像语文么?”

这样的语文当然不是传统普教所用的“语文”,但这正是中职学校自己的语文教材。因为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差别很大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内容上也必须有区别;职教的语文必须有职教的特色,有自己独具的面孔,这才符合实际。“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身在职教的讲坛上却唱着普教的歌,那才是真“离谱”。英语不是有综合和专业门类之别么?语文也同样,应分为“基础综合语文”和“专业语文”。职业学校用的是后者,这才是顺理成章的事儿。

“这样的语文教材较之于普教的语文教材,会不会显得很浅显?”

肯定要比普教语文浅。普教的目的是高考,而中职的目的是实际应用,而且课时量也比普教少得多。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有限的时间只能用在未来就业可能用到的知识上,虽然它没有普教的教材那么高深,但却更有用,更好学,这样的教材才更符合中职教育的实际。

其次,中职语文教材应根据中职学校的专业类别,在内容的选取上相对应地进行对口的区分,以满足各专业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现行的语文教材由于内容上是统一、通用的,所以,在专业细分的情况下,就出现教材内容与学习需求不相吻合,对不上号的怪现象,只不过是“见多不怪”罢了,这就是学生不愿学的主要原因。即使教师用尽浑身解数,都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结果是既误了学生,也累了老师。因此,以专业为区分,选编出与各专业内容相配套、相适应的课文内容,就更能够让学生对语文有亲近感和认同感,才能激发出其学习的兴趣。

作为教材,对选入的材料当然是要有严格的标准的,这就是:专业的内容+语文的知识。具体是:

(1)要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或与之相关的内容。如科普知识、新闻通讯、学术报告、理论文章或著作(节选)等等,皆可入选。相对于专业教材,语文的内容应该更广泛,涉及面更宽,包括专业的历史、现状及其与社会、市场、艺术的关联等等。由于它较之于现行的教材内容上更丰富多彩,因而也将更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更有想象的空间。

(2)要有实用而难易适度的语文知识价值。如:词汇方面――应包括专业术语以及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常用或可能涉及的词语、熟语、谚语、格言名句和时尚流行语等;句子理解方面――可选入一些较实用的语法、逻辑、修辞的知识以及专业书籍中较常见的长句和多重复句等;篇章结构方面――可选入一些篇幅短小、结构简单、易于模仿的短文,便于学生用作学习的参考。

(3)要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语文教材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机械单调、古板的,因此入选的材料必须具有生活的趣味性、历史的沧桑感、自然的新鲜感和社会人生的厚重感,要能激发起读者的心理、情感的神经,使之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

(二)课堂教学内容方面。语文课要自觉地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职责,主动地配合好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训安排,并调整和合理安排教学及训练的内容,做好“配角”的份内事。通常,在初始阶段(第一学年),专业课内容主要是对专业理论学习和设备、工艺的初步接触,这时学生面临的困惑主要是对专业词汇、术语方面的理解。因此,语文课就可以重点安排与词汇、词语、术语等相关的内容,逐步引导新生从初中教育转到中职教育的轨道上来。从概念和词汇开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专业的词语、术语、行话,让学生接触,教学生理解。同时,针对新生对专业知识还不了解的情况,语文课还可以选用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如专业史、专业的社会作用、专业的经济、社会价值、工作原理……的材料来作为课文,使学生从侧面、宏观、发展或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其所选择的专业,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情感,引导学生走上专业的学习轨道,端正目的,树立信心。在过渡阶段(第二学年),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已有所加深,且渐与机器接触,开始进入动手操作训练阶段。这时,专业课内容也开始由表如里,从原先的设备构造、工作原理、零部件名称转而进入到加工工艺和技术的操作、运行过程的介绍说明。这时,学生所面临的困惑来自于专业教材中的主与次、轻与重、面与点等篇章段落的逻辑联系。这时,语文课应着重选择一些结构比较简单的文章,介绍其中的结构原理,引导学生去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其纲领,为他们更好地理解专业教材提供方法与途径。同时,这时的专业实训中还要求动手、动口,即讲解说明,这也是很令专业课老师头疼的地方。语文课应侧重于指导并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包括普通话的发音、规范用语以及说话的思维、技巧训练等;到了终结阶段(第三学年),专业课内容开始转到制图、产品制作、加工、组合以及生产经营的管理、市场策略等。这时的中职生在本专业学习的阵地上已开始进入“主人”(即基本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一般的生产加工的技能)的状态,开始进入专业学习的自我塑造和发展时期了。这时他们需要的语文能力则包括社交语言、写作能力以及经营的经验及市场的了解等。语文课应该侧重选入一些典型的生产加工、市场经营等成功创业的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树立走上社会、走上市场的信心。还应加强学生应用文体的写作训练,提高其写作能力。根据中职学校对人才的培养规划,集中力量强化学生的语文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提高中职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这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须加大专业词汇的学习,增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如今,随着分工的细化和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新词汇也必将日益增多。不解决词汇的问题,将影响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及其今后的发展。只有提高了词汇量,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表述说明能力。对此,语文课责无旁贷,这应是中职语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次,须强化学生的口语训练,提高其口头表述能力。这是中职生十分实用和适用的一项能力,也是当前训练过程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过分地侧重于应试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基本上都被忽略了,致使中职生(尤其男生)习惯性地不爱发言、不善发言、不敢发言。这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是很不利的。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口语能力、社交能力与专业能力同等重要。而且,进行口语训练的内容及方法方式又都可以灵活多样,很适合作为中职语文课的教学、训练内容,学生也乐于参与。所以,只要组织得好,效果是很明显的。

再次,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常用字书写水平。当前的中职生还普遍存在着一些“低级”的问题――笔顺不规范,错别字多,许多常用字不会写,字体书写不美观等等。而劳动单位却对又是十分地看重书写水平,那些书写能力比较突出的毕业生走上就业岗位后普遍受到器重。所以,对中职生而言是十分实用且容易见效的。因此,语文课应当利用自身的机会和条件,强化这方面的培养训练,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教学的方法方式方面。中职学校在教学的方法方式上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语文课侧重培养的语文能力主要是词汇的掌握、说话能力和书写能力等,从一些学校的试验和探索情况来看,以下几种方法还是颇有成效的。

(1)课前2分钟讲话。即每次在老师授课之前,安排两名学生轮流讲话,每人讲两分钟。此法可以较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尤其一年级新生)开口说话的胆量,活跃课堂的气氛,营造出放松、欢快的课堂教学环境,颇受学生欢迎。

(2)小组讨论、辩论、交流法。即以小组为单位,以实训周中的做法、体会、意见或建议等为内容进行讨论,然后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进行汇报交流。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能将书本上的词汇用活了。因为在讨论争辩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用到书本上的专业词汇和术语,因而就能较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从而也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

(3)手抄报竞赛。即围绕本专业内容,让学生自己在报纸、刊物、互联网或相关书籍上去搜集资料,将之整理后,抄写到手抄报上,进行竞赛评比。这种训练方法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跳出教材和校园的藩篱,把目光伸展到社会、市场上去,从中去发现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探求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