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校园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高校扩招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非常大,如何促进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贯穿于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课程也必须成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独立院校中的开展至关重要。
一、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独立院校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能否被社会接受和欢迎,是考核高校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独立院校更是如此。独立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地位,甚至生存和发展。就业率低影响招生率,招生不好,学校就难以存在下去。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建立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信息,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有哪些不足及时弥补,有针对性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独立院校培养的人才适应和满足社会建设的需要,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独立院校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大学生发展成才与顺利就业的必要组成部分。高校需要构建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择业是人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面临就业的选择,很多同学表现出迷茫、不知所措等状态。究竟应该从事什么工作,如何定位自己,分析自身的各方面条件,做出选择,把握机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自身满意的工作岗位,是当今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思虑的焦点。尤其是独立院校的毕业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在择业时眼高手低的现象比较严重,他们大多不愿从事辛苦的工作,有的毕业生不主动就业,等待家里帮忙和父母安排,甚至有少数毕业生暂时没有就业打算。全面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认清社会形势和就业现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准和择业观,提前做好准备,增强适应就业形势的能力,为自身将来的发展与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建设的主力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大学生活动能力强、社会影响力大,是关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尤其要重视思想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如果高校不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培养的人才质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就会造成“结构性失业”,这样就会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二、国内外其他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一)就业指导机构和人员要求
在美国,高校内部的就业指导机构的叫法不一,有下列名称:“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职业就业辅导中心”、“就业行动中心”、“安置办公室”等等。在加拿大,称为“学生顾问处”或“就业办公室”。美国的就业辅导中心主任一般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美国把大学生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之中。从幼儿园开始,美国孩子就经历了生涯认知阶段、生涯探索阶段、生涯定向阶段、生涯准备阶段和生涯安置阶段等。[1]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各高校都成立了“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等专门机构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我国公办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形式也从一般形式的讲座,发展成一门必修课程,出版了专门教材,列入教学计划系统讲授。教学内容从原来单纯的求职应试技巧等浅层次单方面上升到更注重知识性、系统性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较高层面。
(二)就业指导内容
(1)培训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培训指导包括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和求职技巧训练,大学生求职时就业心理和求职技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因此各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特别开设一些多个角度训练学生,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去塑造学生的课程。一般来讲,对一年级大学生,应着重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并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爱好专长,结合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二年级大学生,应侧重进行综合能力培养。引导其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进一步确认职业目标。三年级大学生,应着重进行社会实践锤炼。帮助他们认清专业的工作领域,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明确自身还要努力的方向。毕业班大学生,应鼓励学生主动及时地走出去,尽早实习就业,在思想上、能力上充分做好毕业生就业的准备。[2]
(2)咨询指导
咨询指导的内容包括专业的就业状况、就业前景,同时还包括对学生的职业选择、就业政策、职业兴趣等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在国外很多高校非常重视咨询指导,专门设定“开放日”,针对学生对就业前景和状况的问题进行解答。我国各高校都通过多种方式为毕业生及时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这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举办各种就业政策讲座,建立就业信息网站提供咨询答疑,为学生指明就业方向。
三、独立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实践性指导不够
重视理论,轻视实践,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和文人的通病。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便是如此:重理论,轻技能。由于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人员主要由辅导员及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兼任,人员流动快,缺乏系统的训练和专门的培训,缺乏就业指导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就导致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对理论宣讲夸夸其谈,而对实际就业情景却了解不够,照本宣科,没有实际说服力,学生不会真正领会到就业指导给他们带来的职业发展能力、决策能力的提高等。有的独立学院重形式,轻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往往只是走过场,搞形式,为的是吸引媒体和社会的眼球,对学生起不到实际作用。
2.系统性指导不够
就业指导是一门学科,要知识化、专业化和职业化,不能当成一种简单程序化的事务。目前不少独立院校的就业指导缺规划、缺师资、缺教材等,就业指导仍摆脱不掉“择业指导”模式的困境,仍定位于学生毕业前的指导,没有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培养规划中,只是向毕业生宣讲就业政策、招聘信息等的季节性工作。有些独立院校都只在三、四年级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因为内容旧、信息少,对实际作用小,学生对开设的课程大多不感兴趣。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开设就业指导课。国外很多高校开展了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以及职业测评等,我国独立学院几乎没有。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是尤其重要的,形成一个实用的课程体系,并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始终,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片面追求数字化
各大独立学院面对市场经济的大舞台,都把毕业生就业率做为重要指标来开展工作。一些高校认为就业指导工作最终就是为了这个数字,甚至放弃日常的就业指导工作,直接在每年上报就业率时做文章下功夫。一味向学生催促就业材料、部分独立院校没有形成专业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任由学生无目的地在各地的招聘会上来回奔波,不去真正为学生择业就业着想,难免让学生反感。独立学院应该理性看待就业率数字的高低,着重从能为学生就业提供哪些指导和服务着手开展工作,提高就业率的含金量。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为现代社会居民带来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得精神文明的发展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产生差距,造成现代社会精神文明落后的局面。这使得一些当代大学生虽然在知识上占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在道德品质、精神文明上却凸显出一些缺点与弊端。因此如何有效的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质进行提升成为了我国各大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大学校园中进行文化建设,是我国教育改革提出的新任务,其主要就是通过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现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整合的强大功能,逐渐成为现今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及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都离不开校园传播体系的支持,逐渐在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给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在高校范围内的广泛普及以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仍处在不断探索的缓慢过程,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匹配研究成果还不多见,这就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因此,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1、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文化升级
大学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主要来源,因此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现代社会风气以及大学校园文化氛围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对社会风气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完善等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大学校园中进行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有效的提升,同时还可以使得学生在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使得大学生在投入社会工作后,可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中的人、事、物等进行正确的判断,进而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这可以使我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有效的改善,缩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差距,推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其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益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升级。社会文化包括方方面面,其中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有益的发展,同时又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 进行了积极的创新与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社会文化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包容并蓄,开拓创新,达到了文化升级的目的。
2、满足教改需要,提升素质教育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体系,没有优秀的高等学府,那么其在科技、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都不可能取得长远的发展与进步。鉴于此,我国一直将教育当做我国的立国之本,并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国各大院校应对教育改革给予重视,明确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并积极的完成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目标与新任务。在当代大学校园内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其是促进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直以我国教育改革为指导方向,对教育改革的各项需要予以满足,以减少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弊端与不足。同时,各大高校还应明确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素质教育进行推进,使得素质教育可以更好的与大学教育相结合,完善传统大学教育的不足,实现大学教育质量的完善。
3、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复合人才
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高素质、高水准、高能力的人才,是现代社会紧缺的一种人才。我国各大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对社会的发展需要十分的重视,因此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了现代大学院校努力的方向。通过对复合型人才进行了解,我们知道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拥有良好的工作能力以及优异的道德品质。在大学校园中进行文化建设,可以使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素质上的不足产生认识,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得大学生可以向着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成为现代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当代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1、建设体系缺失,管理主体单一
通过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调查我们发现,我国目前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与不足,对于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带有着一定的阻碍。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体现在,大学管理人员在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狭隘性,其简单的将大学文化建设归结为学生工作的一种,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在管理主体上存在缺失,使得大学校园内的校园文化建设一直难以形成体系,限制了文化作用的发挥,难以达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仅将其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德育教育的开展。使得学校有关部门难以对德育教育产生重视,进而使得德育教育一直停留在理论阶段,通过枯燥乏味的课堂授课向学生传达,造成德育教育效果难以提升,学校文化建设出现停滞。
2、表面功夫过盛,缺乏精神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多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校园制度建设,校园物质文明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而就目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来看,物质文明的建设明显要高于精神文明。部分大学院校甚至将美化校园环境,建造人文景观等当做了学校内部校园文化重要的建设内容。而这明显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忽视了内在建设而仅从表面下功夫,只能是自欺欺人,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品质等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还会在高校间造成不良风气,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除此之外,大学院校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忽视还体现在,学校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无法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把握。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针对性,难以取得实质意义。
3、建设形式单一,个性发展不足
现代社会是一个个性解放的社会,人们在社会中生活逐渐对自我发展,自我展现等产生重视。尤其是在大学校园中,作为新新人类的大学生,更是将标榜自我,实现自由等当做了个人发展的座右铭。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学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仍按照传统统一划归的方式进行建设,仅从完善制度、组织座谈、加强宣传等方面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明显表现出了一定的单一性,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由于现代大学校园中对创新精神仍没有全面的认识,仅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对授课方法等进行了适当的革新。因此使得一些大学校园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固守成规,没有形成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之间产生冲突,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过程中,学校仅通过观看抗争电影、组织专家讲座、进行征文比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显然存在了一定的呆板性,因此大学生对这种教育方式难以全面接受,使得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爱国精神培养的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对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1、搞好文化宣传,重视文化建设
为了有效的搞好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我国有关大学院校,首先应在校园内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师生以及学校内部工作人员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作用等产生全面的认识,并积极的投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其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内容庞大的工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涉及面广、应用范围宽、建设任务多样化等特点。大学院校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失败。因此,大学院校应改变传统观念,将大学院校文化建设与大学教育教学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的加大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满足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2、丰富建设力量,完善管理体制
由上文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一直仅限于学生部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建设主体过于单一,经常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受阻。鉴于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有关大学院校应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当做全学校的共同任务,让每个部门每个工作人员都积极的加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在大学校园中形成完善的建设体系。同时,有关大学管理人员还应注意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借助管理的力量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有效的指引与发展。具体来说,有关管理人员首先应制定出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注意事项等融入其中。其次,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性,应建立起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其进行管理,让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更加的规范化。
3、发挥学校特色,重视精神文明
每个大学院校由于本学校的专业不同、历史不同、校园传统不同、校训不同等,其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学校文化特色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重视发挥学校自身的力量,对学校的特色进行挖掘,将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例如,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应重视对学校历史进行发掘,在校园中打造出浓郁的历史气息,让学生在对学校历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学校的文化底蕴进行了解。并且,学校应重视榜样的力量,向学生积极介绍往届优秀校友,让学生在对校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以校友为目标,对自己的素质进行不断的提升。同时,大学院校还应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是文化建设的本质性内容。针对目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脱节的现象,大学院校应积极的完善学校内部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把抓。具体来说,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在校风建设上下工夫,通过树立良好的大学校园风气,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影响。同时,学校还应借助社团活动、课堂教学等多个途径对学生进行正向思想的宣传,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有关大学院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积极的对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完善,让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对我国大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行有效的促进。
参考文献:
[1]肖燕芳.论媒介素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1).
[2]雷召海.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篇3
党在十六大中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一个国家需要和谐,一个社会需要和谐,一个校园同时也需要和谐。
然而,校园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大大影响了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这些不文明现象在许多大学校园里都存在。例如,课桌墙壁上乱写乱画;食堂、超市购物不排队乱夹个;教室,公共场合情侣举动过分亲密;上课,自习手机不关;宿舍内喧哗打闹,影响他人休息;浪费水电;浪费粮食;等等。
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的建设不仅需要学校老师及领导组织的积极努力,更需要全体在校同学的积极配合与努力。针对以上大学校园中存在的现象我们该如何做呢?答案很简单,严格要求自己,从自我作起,从身边做起。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1.杜绝“课桌文化”。大学是人类的一块圣地,是陶冶情操、明辨事理的地方,而不是发泄私愤、表达下流、泛滥低俗的领地。同学们应该意识到这些美称为“文化”的文字语言,其实尽是些低俗无聊的语言。
2.买饭购物排队,不要乱夹个。大家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都是有素质的人才,校园内出现这种不和谐现象,不免与我们“大学生”的身份不相符。夹个,满足了个人的需求,却影响了大家有条理的秩序。
3.上课自习关掉手机,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内,频繁想起清脆的铃声,不仅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同时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老师们辛辛苦苦的给我们传授知识,我们应该给老师以最起码的尊重。
4.不要在宿舍内喧哗吵闹,影响他人休息。一些同学认为,宿舍就是“自己的地盘”,随意我怎么样,都和别人无关。其实这种想法是十分自私的,只顾自己高兴快乐,却忽略了别人的感受。构建和谐的校园,要从和谐的宿舍开始。
5.爱惜校园内的一草一木。校园内随处可见的草坪,给我们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一些同学为了图自己方便,经常践踏草坪。使原本茂密的草坪,变得斑痕累累。这一点可以说是证明了鲁迅先生的那句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也便成了路。”所以,请大家以后“手下留情,脚下留青”。创建充满生机的绿色校园
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是一个不断优化学生成才环境、培养新型合格人才的过程。和谐大学校园的创建从根本是说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校的领导者、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的校园氛围”
首先,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关键环节,一所学校如果不能在正确的价值理念上取得共识,和谐大学校园就会失去应有的精神支柱。为此,应积极创新办学理念,革除原有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中一些不适应时展要求的成份,充实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结合曲靖师范学院的目标定位,要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办学理念,把学生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把培养学生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让培养“个性特征鲜明而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全校干部和教职员工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理念。
其次,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大学校园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的前提条件,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曲靖师范学院成立以来,先后建立了包括党政管理、教学科研管理、学生教育管理、后勤管理的系列规章制度,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校园平安和谐提供了保障。但是,任何制度都是在一定背景条件下制定并发挥作用的,是一定文化过程的产物。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需要对其中的一些规章制度进一步修订、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需要建立健全决策落实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定期对重要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从制度上保证决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
再次,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展示学校精神风貌。
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内容,是一所高校内在品质和精神风貌的展示。要通过健全管理制度,改进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发挥领导干部的垂范作用和党员师生的楷模作用,以此推动形成富有特色、充满生机的校风;要以强化师德师风为先导,积极营造一个促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严谨治学、从严执教的教学风气;要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引导学生养成勤奋好学、诚实守信、文明守纪、刻苦钻研、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习惯和风气。
最后,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彰显学校的特色魅力。
篇4
关键词:校园社团;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 05-0091-01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人人都非常关注的话题。而高校社团,作为一个学生迈向社会前的一个平台、一个桥梁,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自我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校园社团的内涵和功能
(一)大学校园社团的内涵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它的活动以保证完成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前提,以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进行为原则。大学生社团组织和活动的目的是活跃学校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交流思想,切磋技艺、互相启迪,增进友谊。
(二)大学校园社团的功能
大学生社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升自我的第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拓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现大学本质的一个重要渠道,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
1.大学校园社团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沃土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也是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条件。现在的时代是瞬息万变的时代,固步自封,一成不变的思想已经不再适合当今的社会。校园社团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是一个现在需要,以后更需要的一个举措。从大学生素质教育角度看,创新不仅能体现在大学生独特思维、心理、性情、个性和特殊规格、潜能、智能、技能的培养方面,还能最终落实于做人做事的意志、态度、风格、品性、能力、方式、方法和艺术的培养上。
2.大学校园社团是大学生更好的完成社会化的桥梁
学校仅仅是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一个桥梁,任何人都无法拒绝迈向社会的脚步。而学校作为一个独特的过渡场所和基地,从高校社团去提前培养学生迈向社会的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校园社团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也有很多的人际交往,组织领导、竞争等很多以后在社会中将要遇见的事情。在校园社团中,社团组织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及行动方式。
3.大学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与创造者
学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紧密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和生存环境,成为大学生课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还可充当高校发挥知识信息源和社区学习教育中心功能的有生力量。大学生社团开展的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文化活动,对高等学校育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有促进作用,能有效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大学校园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校社团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目前,很多高校仅把学生社团活动看作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大学生活的点缀,没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有效的组织。从学生层面而言,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学生认为社团活动会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于是很多高年级的同学不愿意参加社团活动,而是把更多的课余精力投入到各种职业性课程的学习、培训中,热衷备考各种职业性证书。从学校层面而言,则是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下,往往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知识积累比较注重,而对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和包括学生个性、品格等在内的综合性素质的塑造关注不够。
(二)社团组织的类型单一,发展不平衡
在大学生社团中, 真正有吸引力,体现时代特征的高层次社团偏少,学生对社团认识的偏差,使热情和忠诚度与社团发展的“蓬勃”势头不相协调,社团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每年,与新生入学典礼紧紧相随的,是各大社团招兵买马的“”,校园里一时间彩旗飘飘。在这样热闹纷繁的局面下,刚从水深火热的高考中解脱出来的新生一时间不免觉得眼花缭乱。有的出于“全面培养自我能力”之类的明确目的,有的则是从众而行,有的人专找兴趣相投的社团,有的人则是大小通吃,一气报了好几家,在各种各样的理由诱使之下,挤进了社团大军。
(三)社团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问题
社团活动的开展,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冲击,目前大学生社团普遍存在着财力不足、缺乏活动场地的情况。由于学校对学生社团的资助经费有限,再加之学生社团自筹资金的能力有限,渠道不足,使社团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质量得不到保证。除了少部分优秀社团可能从校外拉到赞助维持自我运转外,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社团只能靠收取会费用做零星开支,举行大型活动的费用只能依靠学校划拨,财力不足,己成为制约高校社团发展的瓶颈。三、大学校园社团健康发展的建议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窗口,高校学生社团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方向。但就现在社团发展的现状,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担子越来越重,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以促进高校社团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高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加大投入
在当前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形势下,占领并利用好学生社团这一阵地,对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优秀品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造就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领导尤其是主管领导,要在思想上把学生社团工作放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进行再认识,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占领并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
(二)建立健全社团管理制度与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学校团组织要建立健全学生社团各项管理制度,使学生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学生社团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特别要注意将学生社团纳入学校正常的学生工作管理渠道,如学生社团组织的建立、社团主要干部的产生、重大活动的安排等均应规定进行一定的审查报批程序,以加强社团的规范管理,避免出现因管理不力而导致社团“出轨”的现象。一方面要根据社团特点、学校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直属于校团委等部门的类似于社团联合会等社团服务管理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加强对社团的宏观引导、管理,保证社团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组织制定一系列规范合理的规章制度,如《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学生社团财务管理制度》、《优秀学生社团评比办法》等,使学生社团的工作目标明确,有章可循,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保证学生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积极培育品牌社团,以点带面,推进社团发展
品牌经营观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毋庸赘言,在高校社团管理中引入“品牌社团”这一概念,正是结合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实际,融合现代管理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培育“品牌社团”在树立良好的社团形象、扩大社团知名度、加强社团凝聚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通过社团优胜劣汰考评机制,对那些特色鲜明、成绩突出、管理规范、考核优秀的社团重点培育,打造精品社团,发挥其引领社团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注重社团发展的开放性,通过合作交流,推进学生社团的科学发展
首先,学生社团要注重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立足校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谋发展。例如,积极开展校内社团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积极与学校各院系、团委等职能部门进行合作,提高社团活动的档次和水平等等。“21世纪的高校社团建设应当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引入社会资源,注重内涵建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丰富校园文化,为社会发展做贡献,高校社团社会化是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高校社团发展还要注重利用社会的力量,广泛开展社会化运作,走社会化道路,依靠社会开展社团活动,诸如学校间的联合,与企业合作,为小区服务等等。
篇5
[关键词]隐性课程大学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綦振芳(1965-),女,山东平度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山东东营257097)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68-02
大学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两者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多重育人功能,努力造就品德优良、学有所长、勇于创新的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是时代赋予现代大学的光荣使命。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与功能
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教育大辞典》对其的定义是:隐性课程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它不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可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它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纪)等。可见,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有意或无意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性经验。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载体,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德育功能。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通过其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养成所期望的思想品德。显性课程主要解决学生的道德认知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道德行为问题,有时甚至可能被学生认为是空洞的说教,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显性课程的德育效果不能尽如人意。隐性课程作为德育活动的另一条途径,在学生品德养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隐性课程对学生道德行为起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优雅文明的校园,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举止优雅的师表形象,民主、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等,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环境,因此,可以通过暗示、舆论、模仿、从众等机制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让他们自觉感受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智育功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与高度抑制之间有不同的水平,谓之激奋水平。越兴奋,表明激奋水平越高;越抑制,表明激奋水平越低。激奋水平随需要和情绪的强弱而增减。总的说来,就是作业效率在适中的激奋水平下最高。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情绪与智力活动的关系。在智力活动中,如果出现消极的情绪,则阻碍智力水平的正常发挥。相反,情绪愉快的学生,在智力活动中往往表现出信心十足,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鸟语花香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人性化的组织管理,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无微不至的关爱,都会使学生心情舒畅,如沐春风,从而大大提高智力活动的水平,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总之,隐性课程如果运用得当、协调适宜,必将起到显性课程无法起到的作用,且有助于显性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具有加速器的作用。(3)美育功能。美育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生活情趣,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内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因素,为实施美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阳光明媚,空气清新,绿树成荫,春草芳菲;教学楼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教室内整洁肃静,装饰高雅、和谐、优美等都具有审美价值。学子之间互助、友善,师生间诚挚关爱,尊师重教平等的人际关系感染着每一位师生。课堂上教师端庄大方的教态,儒雅洒脱的动作、手势,饱满的教学热情,精湛的教学技巧,生动形象的语言,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新颖美观的板书等,都可使大学生受到美的陶冶,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大学校园文化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从内容上看,大学校园文化包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这与隐性课程偏重于非学术性内容基本相同。
从特征上看,两者都具有范围的广阔性,大学校园文化与隐性课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随时随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影响的情境性,两者都要通过一定的氛围、情境,对学生进行熏陶、激励。影响的持久性,校园文化与隐性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长久的。效果的非预期性,校园文化与隐性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时间、地点、效果都是难以预料的,经常受到学生生活阅历、审美水平、价值取向、当时的心境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不确定性。不像显性课程那样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从而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从影响方式看,校园文化不受学校硬性规定的传授内容的限制,属于非强制性的教育,通常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氛围和情境使置身于其中的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产生“桃李无言,下自成蹊”的效果。这与隐性课程所具有的对学习者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实施方式非常一致。
但这并不等于说校园文化完全就是隐性课程,它们之间也有不同。从产生的背景看,隐性课程是在西方课程理论研究的背景下提出的,与“学生在学校学到什么”的问题密切相关,强调“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的重要性。而校园文化则是作为一种“亚文化”的观念被提出的,即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各种文化现象。从属性上看,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影响,而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性经验,教育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教育性经验是有选择的,主观上看通常可以被设计。可见,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中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这种资源可以通过科学的开发和设计成为隐性课程。
三、隐性课程视角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谈到隐性课程,我们必然会想到校园文化建设,实际上,校园文化只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只有加强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隐性课程的功效,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完善大学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大学的制度文化,对于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人为本”的理念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校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实施、完善,都要把人的自我发展,人的完善作为终极目标。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从为学生健康成长而服务的原则出发,既要强调原则性,也要强调灵活性,要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人为本”不仅能使大学生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更要注重促使大学形成一种有利于师生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使师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从而使其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大学的制度文化,就是要把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鼓舞学生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结合起来。将富有人文化性的他律性的制度,与学生自律性的行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优点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弱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制约。
(二)挖掘本校资源,彰显特色文化
特色文化是一所学校独具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个性,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淀而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相关的校风、学风。
当前,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高等教育的发展异常迅猛,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要想提升大学的品位和声誉,使大学可持续发展,彰显特色文化成为众多大学的当务之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高校林立,如果一所大学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只会模仿别的学校,亦步亦趋,步人后尘,那么将会出现千校一面,万校一腔,形似“克隆”的局面。一所大学如果特色文化缺失,这所大学必将失去生机和活力。
特色文化是一所大学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想使自己的学校与众不同,富有魅力。首先,要了解学校的地域优势、办学类型、发展思路、学科特点、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校风学风、历史传统等,善于发现本校的特点和闪光点,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建设。其次,要从学校发展的历史中提炼,继承并巩固本校特色文化。如清华大学的清华校门、“三一八”断碑、水木清华、朱自清塑像等,体现出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再如陶行知先生对校园文化的建设,还体现在他给学校建筑物独特的命名上。图书馆名为“书呆子莫来馆”,明示学生活学活用,不要死读书,读死书;食堂叫“食力厅”,教育学生要自食其力,不做寄生虫……这些充分体现了晓庄师范的办法宗旨,形成了这所学校浓厚的特色文化。可见,特定的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特定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追求和办学理念。
(三)与时俱进,努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正日新月异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为了适应当今的生存环境,就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迎接未来科技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每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与那种特定的历史年代的文明相适应的,而人类文明是不断进步的,所以大学校园文化也应与时俱进,突出时代特色,全面更新观念,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努力,使大学校园文化保持生命活力,最终造就一批独立自主的、富有创造性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现代大学肩负着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使命,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质,构建创新教育机制,努力营造敢于探索、敢于创造、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校风,形成创新文化氛围,最终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终极目标。
大学是人才成长的摇篮。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需要多种教育合力作用方能完成。加拿大的斯蒂芬·利考特教授曾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因此,重视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侵蚀,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健康文明的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这是现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根平,黄松鹤.潜课程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陈慧.现阶段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初探[J].理论月刊,2006(2).
篇6
由于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长、接受信息面广,并且愿意在网络上通过游戏、聊天等方式释放情绪。大学生有思想上的困惑时,最先选择的是网络,而不是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情感能得到释放后,大学生就更加依赖网络,以此逃避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达到心理及情感的暂时满足和平衡。与现实中的人交流会越来越少,最终导致人际交往的淡化,情感的冷漠。同时由于网络文化自身存在复杂性,大学生的情感在网络上释放时,有可能遭受到恶作剧、虚假信息、网络盗窃等,使之缺乏安全感,将这种不信任感传递到现实的人际关系中。
2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讨
上述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导致了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的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结合政治、法律、责任、安全、自律等意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1切实发挥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作用
首先,大学校园教育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还应适应网络文化,了解网络特点,有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具备网络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善于管理各种信息,同时能敏锐捕捉网络中体现出来的学生思想动态,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利用网络阵地,在网络上与学生互动,成为大学生的网络朋友,在QQ等聊天工具及博客中引导学生,因利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加容易和彻底,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2掌握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导向权
首先,根据大学生喜欢利用网络释放情绪,打发时间的特点,改变以往说教式的网站建设,建立新颖、贴近大学生生活、能引起大学生共鸣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站内容应积极、健康、向上。不仅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还应突出网站的服务性,将学生关注的校园动态,校园热门话题,校园活动、奖惩通告、就业信息等内容及时,使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服务系统完善。还可结合其他大众媒体,将社会热门事件移植到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其次,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还应注意时效性,应做到每日一新,牢牢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校园的舆论动向,如出现不良舆论倾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校园网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最后,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可建立论坛,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应及时捕捉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思想动态,将学生的意见收集并向相关部分反映,以使学生的困惑和困难得到及时的解决,通过网络加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沟通时的有效性。
2.3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自律教育
面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大学生需有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能力,但是大多数大学生自律性能力、判断力、抵抗力都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正在形成。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社会还是家庭或学校,对大学生的道德监管都较为严谨,道德约束的作用力强。但是在网络中,网络文化的虚拟使道德监管缺席,道德约束能力弱化,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为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文化,大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结合网络文化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其在网络上的自律能力,做一名文明的网民。
2.4时刻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
篇7
关键词:高校校园; 体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31-001
1.前言
“制度”即由规则调节着建立起来的秩序。因此,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人类在体育实践中建立的各种体育规范所构成。它是大学体育组织和体育意识的集中表现,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外锻炼、体育竞赛、体育知识讲座以及体育交流等一切与体育有关的组织管理和规章制度。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效实施以及体育物质能否被充分利用的重要保证。通过对河北省普通高校在组织领导、校园体育制度和校园体育传统三个方面的调查,反映出普通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现状。
2.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领导制度调查
高校体育组织制度是否健全,不仅能体现学校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更决定着学校体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健全体育组织制度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领导和支持作用。
从表1可以看出,每个高校都会有学校体育部门的分管领导,说明高校的领导体制比较健全,对于体育也还是比较重视的。
3.河北省普通高校校园体育制度调查
大学校园体育制度不仅有国家层面的法规文件作为依据,还包括教学、训练、竞赛、科研以及后勤等诸多管理办法和岗位制度。它是大学校园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制定是否合理全面,直接影响着体育文化开展的进行。
关于高校校园体育制度的调查发现,根据高校教育要求,各个学校都对体育教学、运动队建设、竞赛制度、体育教师的管理以及场地器材的管理制度等有着相应的文件或规章制度。这也说明,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各个高校也应该根据自己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多的制定符合自身的相关制度。
4.河北省普通高校体育传统调查
体育传统,是指一个学校在体育活动方面养成并长期传承下来的带有普遍性、重复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一种集体体育行为风尚。体育传统往往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表现被大家所熟知、具有周期性、经常性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校园体育制度具有的教育、规范、促进的功能。
调查结果(表3)显示,举办学校运动会和校级常见单项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比赛已经成为高校不可或缺的体育活动,每个高校都能定期举行。但同样对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体育节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调查中只有一半(52.3%)的高校定期举行体育节。课外锻炼是体育教学的延伸,是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对于课外活动有特定要求和统一安排,一定会使课外锻炼更加具有针对性,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河北省普通高校从体制上看还是比较重视体育的,也有本校的体育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往往大同小异,缺乏适合本校自身特点的制度和激励措施。对于体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不足,且手段单一。需要高校从发展的角度对不足进行弥补,以形成符合本校的校园体育制度文化。
参考文献:
篇8
大学生宿舍文化宿舍文化内涵宿舍,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娱乐的场所,是他们思想动态最易表露出来的地方。随着部分大学生班级意识的淡化,宿舍就成为了其精神所依靠的家园,同宿舍的同学往往组成了一个固定的小集体,这个小集体由于其特有的固定性,成为了大学生们最为重要的交流平台,他们在这里分享学习经验、人生感悟、情感变化、生活繁杂。因此,搞好宿舍文化建设工作对于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推动作用。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内涵与结构
宿舍文化,是指由宿舍成员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际关系、室内设施、宿舍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宿舍环境与氛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涉及内容广泛,但总体而言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宿舍物质文化。宿舍物质文化即宿舍环境文化,主要指宿舍内部的硬件设施、整体布局以及卫生环境状况,它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宿舍外在的形象,同时也是宿舍成员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是宿舍文化的基础,也是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中最基本的内容。
2.宿舍行为文化。宿舍行为文化是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内容主要包括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思想观念、性格特点以及宿舍成员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构建良好的宿舍行为文化是改变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
3.宿舍精神文化。宿舍精神文化是宿舍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在宿舍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的相互作用下,最终形成的宿舍文化氛围,是宿舍文化中得到升华和凝练的部分。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在广大的大学生宿舍环境中建立起良好的精神文化,并借此督促大学生们在良好宿舍文化的熏陶下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二、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宿舍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生活学习、价值取向、道德体系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大学校园文化、学风建设更是具有潜移默化的改善作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深刻直接的影响着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1.良好的宿舍文化有助于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新时期各高校努力在校园生活中创造出一种和谐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以督促大学生在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盛行的形势下,保持本心,用和谐的校园文化熏陶和拯救已经受到污染的大学生们。
2.良好的宿舍文化有助于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大学的学习方式与方法的特殊性通常使刚刚入学的新生们感到手足无措,具有良好学风的宿舍可以督促每一位成员努力学习,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实施。
3.良好的宿舍文化有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刚刚成熟阶段,尚未形成成熟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可塑性非常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为重要,宿舍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环境更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文化风气,以教育大学生坚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保持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辅助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宿舍文化本应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对大学校园的渗透,使许多自制力差的大学生深陷其中,宿舍文化同样也受到了不良文化的侵染,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面临重大难题。
1.高校宿舍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当前,多数高校宿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大多数条款都是用以限制和约束学生的行为,缺乏“人性化”管理,对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起到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在高校制定宿舍管理制度的同时务必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切身感受,培养大学生自主管理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促进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2.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缺乏动力。大学生应该是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和受益人,而相反的大学生们往往对于学校关于类似宿舍文化建设的号召无动于衷,缺乏搞好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动力,这就造成了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长期以来停留在表面现象,难以在高校宿舍中建立起一种长期的有效的和谐宿舍文化。
3.不良网络文化走进大学宿舍。大学生们由于有着充足的课余时间,并且大多数有着便利的上网条件,很多大学生便沉迷在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于是就出现了同宿舍的同学一起玩电子游戏、旷课、挂科,并且愈陷愈深、欲罢不能。
4.大学校园吃喝文化盛行。每当逢年过节、生日聚会,同学们总要在一起聚一聚,喝上几杯,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中的惯例,本来不应该属于大学生们的生活习惯,却被大家奉为了真理,认为是理所应当,尤其是同宿舍的同学们更是三天一小聚,5天一大聚,喝完酒后往往因为年轻气盛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造成不良影响,到头来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
四、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完善宿舍管理制度。完善科学的宿舍管理制度是落实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必要保障,通过制度的建立落实责任,督促各部门齐心合力共创和谐高校宿舍文化。
2.提供健全的宿舍硬件设施。健全的硬件设施是宿舍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高校应不断地完善宿舍硬件设施,为大学生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生活学习娱乐场所,建设一些具有文化气息且实用的服务设施,督促大学生们培养出良好的生活习惯,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创造出一个干净舒适的家园。
3.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当前多数高校宿舍学习设施比较健全,能够满足大学生生活学习需要。因此,如何配合已有的学习设施营造出浓厚的宿舍学习氛围成为了重点问题。
4.举办宿舍文化艺术节。在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开展过程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宿舍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参加到宿舍文化建设中来,发掘他们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的创作和创新,使其能够感受到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带来的利益。
5.提倡学生自主管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对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因此高校长期以来一直提倡学生自主管理,在宿舍文化建设工作中同样适用。
总之,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既要高度重视又要长期坚持的重点工程,它能够直接地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道德体系,是高校教育工作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和途径,必须抓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的大计!
参考文献:
[1]田燕飞.大学生宿舍文化德育功能探讨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耿晓松.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5).
[3]刘亚容.大学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0,(5).
篇9
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术自由 价值 师生互动 效果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伴随着大学的发展日益地变化和发展,且以一种越来越明显的方式对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发挥作用。作为担负培养精英人才责任的大学教育,其校园文化势必表现出自身独有的特征,存在于大学校园中的师生互动也将受到其影响,表现出特有的互动效果。
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来加以理解:第一层即表层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指校园的物质环境,它以实体的存在加以表现;第二层即中层是制度文化,包括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人际交往活动的方式等;第三层即深层是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教职工、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1]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宏观背景下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控制和引导,但是校园文化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态度并不是简单地认同,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加以价值选择、结构整合,对之吸纳,并以其独特形式对校园内的每一个人及人与人的交往尤其是师生互动产生影响。
而在校园文化中,核心的部分就是第三层即深层:精神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前两个层次的表现形式。在精神文化中又以办学的价值取向最为重要,办学的价值取向不但是整个大学文化的理性内核,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其校园文化的外在展现,如为我们所熟知的“大学精神”。
一、“学术自由”为主导的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分析
首先对学术自由的内涵作一个简要的分析。理解学术自由的内涵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学术自由的主体是谁?二是在自由范围的事情有哪些?在大学中,学术自由的主体包括两类:一是在大学中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教师,二是学生。在自由范围内的事情包括:对教师而言,他们有享有按照自己的学术爱好和学术界公认的标准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自由,在学术活动中通过语言交谈、书信写作或出版物发表其研究成果的自由,结成学术团体参与社团活动的自由,通过出版物、口头和书信的方式与大学内外、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自由,大学教师不因其教学、研究、出版等学术活动导致地位、职务或公民权利受到威胁或侵犯;对学生而言,他们享有学习的自由,学生有选择什么时候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什么的自由,它主要通过学分制、选课制等教学制度得以实现。因此,完整的学术自由包括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这三方面,同时又体现了权利和责任的统一。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以“学术自由”为主导的校园文化表现出其独有的价值倾向:
(一)继承性与批判性的统一,提倡批判性
正如牛顿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站得更高,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学知识是积累性的,科学创新离不开对前人知识的继承。而科学理论的发展除了在前人基础上的肯定,还包含着对前人知识批判、否定基础上的另辟蹊径。无数的科学理论的发展历程都证明了正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尝试、反驳、证伪,科学才向着真理步步逼近。
学术自由提倡的就是一种批判精神,这是用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观察和认识复杂的世界,用敢于怀疑的态度去学习。目前创新成了我国的基本国策,而创新离不开批判精神。学术自由中提倡批判性的价值一方面有利于教师的学术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现有知识的鉴别能力、批判能力,锻炼了他们进行各种思维的能力,塑造了学生的怀疑特质。
(二)规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鼓励多元性
教育活动的开展总是围绕着特定目的和规范,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教学知识规范,但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知识和真理对师生双方的意义都发生了较以往很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不再是简单的传授和接受一些层次较低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探索知识,追求真理,特别是养成学生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从这一层面来说,学术自由鼓励多元化的知识体系。
(三)主导性与选择性的统一,重视选择性
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不应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的授受,教师不再是将知识的单一的层面呈现给学生,学生也不再囿于死记硬背一些浅显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知识海洋中,了解广泛的全面的知识架构,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性选择结合起来。在高等教育阶段,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在基础教育阶段认为是理所当然、已成定论的知识面临着重新的解释与深化,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十分必要,而学术自由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也就是不仅要掌握对同一知识的不同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师的主导之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现有的知识素材加以选择、整合以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这种学术自由的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学术内容。
(四)强调竞争与合作
世界上的所有科学家为探究现存的空间而结成了一支庞大的队伍,在这里每个人在研究过程中都有其独立行动和自己的取向,同时每个人也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选择自己能善加利用的资源与课题,从而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同样一个大学尤其是“学术自由”型大学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包容多种个性化的思想、见解、方法的组织,使每个人在兼容并蓄的氛围中各尽其责、相互合作,让每个人在超越他人的同时超越自身的局限,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状态。竞争和合作是21世纪时展的主题,高级创新人才也只有具备独立的能力、与他人竞争与合作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学术自由为这些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五)强调个性全面发展
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基础的,没有人的自由发展就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所有个性都得到了发展,也不是指人们都平衡地发展到一个水平,而是人的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是其个人的个性、素质、潜能都得到了发展。而学术自由就是以倡导探测、挖掘、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励学生的创造性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应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支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见,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前提。
二、“学术自由”为主导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师生互动的影响
师生互动是教育、教学过程最基本、最常见的互动形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及其影响。这种互动发生的场景不同,内容复杂多样,形式丰富多彩,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师生互动的效果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影响,宏观层面如教育理念、教育目标;中观层面如学校的制度、师资配置;微观层面如课程的编排、教师的教学方式、班级的规模、学生的社会背景构成等等。本文就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特殊的视角,即以“学术自由”
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对师生互动的影响,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从互动双方的主体地位看
按照师生互动中主体地位划分,师生互动可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2]学术自由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更强调其师生互动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教学过程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自由表达的过程,不是仅仅坐在课堂里做知识的接受者。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演讲、讨论、辅导、试验、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组织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尤其突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即给学生提供科研的机会――做中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把最新的研究成果教给学生,而学生不断对教师提出问题、使教师重新思考原有的问题,进而加以改善,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通常以学术自由为文化主导的大学多为研究型大学,它们具备科研的软硬件条件,以学生为主体,将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教育学生,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了创新的大门。
(二)从互动的行为对象看
吴康宁教授在他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根据教师行为对象将师生互动分为三种类型: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和师班互动。从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式看,学分制将是大学普遍实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满足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具有较完善的竞争机制。学分制的特点与学术自由的价值取向如强调竞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等不谋而合。这就预示着以学术自由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其自学、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我认为以“学术自由”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对师生互动效果的影响,从互动行为的对象上看更强调、重视、鼓励师个互动。
(三)从互动的方式看
依据互动的方式,可以将师生互动的类型划分为:师权型互动、生权型互动、平等型互动。[3]师权型互动类型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由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心理、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的特点决定的,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但其师生互动的关系并不是最佳的,学术自由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强调的是在学生对教师人格的尊敬和遵从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的主动权。[4]尤其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达到一个较好的阶段,社会性活动经验丰富、自我判断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步增强,由师权型互动逐步过渡到生权型互动,更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过程的健康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学校建设的完善,我们应该期待并促进平等型互动的尽早到来。
参考文献:
[1]孟宝禄.大学校园文化刍议[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1,(4).
[2]马维娜.大学师生互动结构类型的社会学分析[J].江苏高教,1999,(3).
篇10
一、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
1.介绍大学校园生活
优美的环境是引人向往的一个重要因素。班主任可以向学生介绍大学校园整体是多么的美,还可以具体介绍大学的教学设备是多么的完善,学生住宿条件是多么的舒适,明亮的大饭堂是多么的壮观等。还可以展示一些大学校园的宣传画,在大学里,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参加各种自己喜欢的社团,以发挥自己的特长。
2.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感染人,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教师应通过介绍本校一些成功考上大学的典型例子来激励学生认真读书,如某位优秀学生留在本校学习,通过三年努力考上名牌大学;某位学生原来成绩一般,经勤奋刻苦学习,最终也考上了大学。
3.旅游励志法
旅游对农村学生来说是一件难得的事情。有条件的话,可建议学校组织学生旅游,通过旅游能见识到很多事物。在旅游过程中,学生可以长见识,很可能因为观察某一事物而树立理想,激活学习热情。一个人也许因为一次旅游而影响一生。笔者所在的学校坚持每年组织初一学生到梅县旅游,去参观故居、嘉应学院、梅县新华书店等,这个做法值得肯定。
二、组建得力的班团干部队伍
组建得力的班团干部是减轻班主任管理工作压力的重要手段。选择班干部时应改变过去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的做法,应选责任心强、号召力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当班长。若班干部不得力,班主任就是鞠躬尽瘁,也难有理想的班风。
三、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班主任就是学生在校的父母。班主任在平常的管理中要做到严中有爱,体现父母的慈祥,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扬个别表现好的学生。一个人能被他人关心是幸福的,学生得到教师的关心会更加努力学习。据笔者和一小部分学生聊天了解到,好些学生是由其爷爷奶奶照看的留守孩子,班主任应在课余时间多与这类学生接触、谈心,以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心理障碍,并给予帮助解决。
四、关注“两极”学生
学习基础扎实又聪明的学生,留在这类学校读高中是为数不多的,而这部分学生是学校的希望。这些学生在班级中有较强的号召力,他们做什么事都会有一帮同学跟着干。班主任要密切关注这些学生,千万不能让这些学生变成无心向学的“坏学生”,否则,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会越来越差。学习气氛变坏了,班级的纪律管理就难上加难。因此,班主任要鼓励他们勤奋刻苦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班风。
五、控制随意请假
不想读书的学生总是想着法子来请假,一时说肚子痛,一时说头痛或是家中有事。对于想要请假的学生定要加以识别其是否真正需要请假,杜绝找借口请假的现象。根据笔者的经验,应把握好几点:①已到学校的学生要请假必须亲自找老师,特殊的例外。②写请假条要规范,如写成“请假二节课”是无效的,一定要写具体“第几周第几节至第几周第几节”。③凡是在家不能来校上课者一律由家人打电话来请假,否则请假无效。④凡是请假回家的,回到家中也要由家人打电话来确认,否则请假无效。
六、督促正常晚修
需要充分利用晚自修来完成各学科相应的习题与作业以达到巩固知识。可是,有个别学生就很可能偷偷跑出学校去上网、喝酒等,有的留在教室也影响其他学生学习,所以一定要严格管理。虽然有值日教师到教室检查,但管理力度不够,班主任一定要到位。班主任应在预备课前到达教室,检查学生是否准时参加晚修,不能让学生随意迟到,且要安排班干部维持教室纪律,以确保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七、杀一儆百也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