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新会计制度 创新
一、创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
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并在“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处理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即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长期投资等非流动资产所占的资金数额由“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核算。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增加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在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这种方法,第一,能够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年终决算的收付实现制与会计反应的支出数保持口径完全一致,而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第二,随着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损耗,“非流动资产基金”的金额也相应减少,可以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净值,反映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在使用过程发生的价值消耗导致资产所处的状态,有利于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和理念,给事业单位提供了内部成本核算的数据。
二、增加了全面性原则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全面性原则。所谓全面性原则是将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事项或业务统一纳入会计核算,保证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财务状况、事业成果能够得以全面反应。以往仅仅是对事业单位发生的业务进行核算,而与经营没有直接联系的一些业务可进行一般处理,不需统一纳入会计核算。这会导致事业单位遗漏很多会计事项的核算,对资产和负债的核算不利,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水平无法得到真实体现,最终将导致会计报表信息失真。全面性原则列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后,会计信息能够将事业单位运行产生的成果清晰地反映出来,并可做到衡量单位资产、负债的运营状况,切实表达出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资金现状。同时也是披露本单位事业执行情况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三、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是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关于会计原则基础问题的核算基础。事业单位并不全部属于公益性财政拨款,一些单位具有经营性,如医院。过去一律采取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使得实际业务的运行和会计信息的反应有很大出入,业务的真实情况得不到如实反应,信息严重失真;其次,事业单位资产和负债情况不能得到如实反应。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全面、完整地体现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收付实现制是事业单位通常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而权责发生制则由行业事业单位及其他一些经济业务或事项所采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由此,给经营性事业单位制定了一套按照会计核算规律来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制度。权责发生制能够如实反应事业单位本期的收入和支出状况,如实反应资产和负债的情况。
四、对财务报表体系进行了系统地改进
新制度设置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对各报表的项目、结构和排列方式做了进一步改进,协调了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和会计惯例,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整、更具有实用价值,能够更高地满足预算、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需求。
1.财务报表体系更规范。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和收入支出表。事业单位按照月度和年度编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取代了原制度的“会计报表”,明确了财务报表包括财务报表及其附注,去掉了原制度中的收支情况说明书,实现了和企业会计准则的统一。同时新制度取消了季度报表,减轻了事业单位会计的工作量。
2.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改革。取消了资产负债表的收入支出项目,避免了工作中因理解错误、结账等导致的差错。按照国际惯例将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以及非流动负债分类列示,做到与企业会计制度统一。
3.改进收入支出表结构。由“竖式结构”代替原来的“横式结构”,符合会计惯例并使用方便。将收入支出分为若干板块,分别显示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经营结余和事业结转结余,同时能够反映事业单位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分配及结余情况。
4.新增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此表反映事业单位年度财政收入、支出、结余和结转情况,能够将会计信息和预算管理进行合理对接。
5.强化附注披露。原制度在附注披露的规定上没有明确披露内容。新制度列明了披露内容:遵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声明;业务活动情况和单位整体财务状况的说明;进一步对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做出说明,包括其主要构成、增减变动等情况;重要资产处理结果说明;大型投资借款活动说明;用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名称、数量等情况和以名义金额计量的理由说明;以前年度结转结余调整说明;有利于分析和理解会计报表需要的其他事项。
五、结语
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于2013年1月1日开始执行,预示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迈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这个新阶段给非物质生产部门领域的会计革新带来深刻的影响,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也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现行会计制度相比有了多重变化,从多重角度反应了政府会计范畴未来改革的方向,更预示着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目标渐渐从服从管理向信息有用性和受托责任转变。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变更是一个机遇,一套关于我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将陆续登场,这对完善我国会计领域的理论与实务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财会 [2012]22 号,2012-12-19.
篇2
1、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实践教学的特色是高职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实践教学的学时量在整个机电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超过40%。机电专业的实践教学组织和实施的思路,主要包括:
1.1要构建完整的、与理论教学进程和培养技能相符的实践教学计划。确保点(针对某一技能的专项训练)、线(技能培养过程)、面(课程实验实训环节)连续性,与理论教学兼具相关性和相对独立性。
1.2确保基础技能实践环节,努力提高扩展技能和拓展技能实践环节,努力打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简单机械模仿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
1.3走产学研建设之路,充分利用社会各类企业的教育资源,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为实践教学开辟新的途径。
1.4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水平和设备利用率。
2、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具体来说,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由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三大模块构建的,以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例,其基本技能是完成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以及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它包括基本工艺操作技能(钳工、机加工、初级维修电工等)、实验基本技能(常用电工、电子仪表的使用)和通用计算机软件应用。专业技能是完成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包括电子工艺及装配实训、维修电工实训,PLC应用设计与实践,计算机绘图,电气CAD实训,EDA实训,计算机控制系统仿真等。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训练是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为目的,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包括典型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训,工控组态实训,智能机电设备维修实训,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仿真系统、机器人系统、CIMS等)综合应用实训,机电设备的数控改造与开发,创新、开发与制作实训等。内容体系是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模块呈递进关系,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技能注重技术应用性,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强调综合实践性,注重“产品”教学、创新制作和新技术应用。因此,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有模块化、成组型、进阶式的特点。体现了“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3、高职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实现途径
3.1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纵观机电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由技能培养作为主线来确定专业教学计划,而技能又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提高,形成能力结构金字塔,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在能力结构金字塔的最低层是基本技能。基本技能实训要厚重就是确定基本技能实训时面广、组织教学要功夫深。面广就是专业有关的技有都要涉及到。对于机电专业,在设计该专业基本技能实训项目时。车、铣、创、磨、钳工、电工、计算机操作(含操作系统使用、文字处理系统、计算机绘图等)、外语(听、说、读)能力结构等方面都要考虑到。组织基本技能实训教学时,模拟生产现场。实实在在地真正地让学生通过实训。自己产生一个产品(零件、部件),完成该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
3.2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 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除要求教师具有较渊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特别是专业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师必须具有专业技能,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既具有教师的能力又具有工程师的能力。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选调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当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师资队伍中,从学校到学校的单一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力量。
(2)组织教师大力开展以应用技术研究、科研开发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的科技工作,在毕业设计选题时。要求选择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真课题,或到相关的企业去选题。搞产、学、研三结合的毕业设计。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
(3)加强考核工作,在实践教学中对成绩突出的教师应给予奖励。
3.3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教材建设上,为此。学院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支持教材建设,成立由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任组长的教材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学院教材建设规划与指导。在教材建设上要制订《高职教材编制的原则》及《各类教材编著者须知》,对教材建设工作尽快走上正规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学院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设立出版基金以贷款方式资助教师出版教材,支持教材建设和开展教学研究。
3.4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突出实训项目教学
实践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和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卡、报告,实习指导书等实践教学文件和各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制度。在实践教学计划中。明确实践教学目标要求之后,就必须制定完备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大纲。实践教学大纲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每个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形式、手段、学时安排,与理论教学的衔接以及考核方式、方法等应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实践教学用书。一般应包括教材、讲义、实验实习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技能训练指导书、实训项目单、实训项目卡、实训项目报告、设备操作手册、各类专业技术规范,还有音像、计算机软件及期刊等参考资料等。
篇3
一、标准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
回顾标准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标准的主体范围可大可小,视标准所涉及的范围而定,大到可以世界范围适用。如国家标准,小到也可以到一个工厂,一个企业。标准规范行为的实体是指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在所规定的领域里如技术、管理 ,凡是反复出现的对象,不论抽象(如术语服务)具象(如产品)都可以用标准来规范。制定标准的目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达到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标准的内容,以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充分顾及先进性原则,标准体系是一定范围内标准的概貌,从体系可以看出标准覆盖的程度,看出标准之间的关系,看出标准化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也间接地反映出对标准知识掌握的程度,体系清晰地绘出了现行标准,正在制定的标准,特定标准。在检验工作中,制定标准化工作规划和计划的时候,标准体系是重要的依据,从而保证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了标准体系便于我们用系统理论和手法整合标准,发挥的整体作用,实现我们的总体目标,便于适时更新标准,与时俱进,保持体系的先进性。
标准的作用就是为获得最佳秩序提供答案,“最佳秩序”是对标准化的作用和标准化目的的最准确、最深刻的概括。标准所以有这样的作用是因为首先标准必须建立在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基础上,始终反应最新技术知识,达到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的坚实基础,制定标准的进程,就是将科学技术成果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相互结合,纳入标准。其次标准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制定标准又不断修订标准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以表明它是积累实施经验的一种形式。再次,作为技术规范的标准,它不是局部的、片面的经验的总结,也不可能反应局部的利益,更不能体现个别人的主观意志,标准是各方利益协调的产物,协商一致的结果。正确地使用和贯彻制定标准,是为科学管理奠定基础,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全面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是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是为组织现代化生产创造了前提条件,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平衡,维护人类社会当前和长远的利益,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是在社会生产组成部分之间交流和贸易发展,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是保障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量的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制定后,用法律形式强制执行,对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作用。
二、标准是电梯检验中制定建立各项检验制度、工作秩序、作业指导书等的依据和基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用电梯的人数逐年增加,电梯的安全管理,监督检验,使用维护就成为当前电梯安全运行的关键。家居高层乘电梯,旅店居住乘电梯,外出购物、看病等乘电梯……现在,人们乘电梯的机会越来越多了,电梯在生活、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梯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物质的标志之一,然而,电梯故障时有发生,有事甚至造成事故,危害乘客的人身安全,电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对维护社会稳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梯作为特种设备具备了非常完善的安全保护装置,能避免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状况。电梯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由国家有关部门授权的技术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且每年还将对电梯按照标准规范要求进行法定的定期检验,运行检验,以确保其安全可靠。国家对电梯的安全已经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第九章的“公共安全”部分,已将电梯安全列入公共设施安全之中,还以国务院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373号令)《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将电梯纳入特种设备的管理,并且对电梯的生产、使用、安装、检验检测、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作了很明确的规定,今年又出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将特种设备安全纳入法制化管理。新闻媒体的报道对电梯的监督检查和检验检测等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对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的电梯管理标准、相关规定和安全乘坐电梯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大力宣传,特别是新通过的《特种设备安全法》要大力宣贯,发挥其应有作用。
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指标;知识水平;心智素质;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C961;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0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我国高校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紧缺。长期以来,尽管各级部门实施多种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各类高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创新创业型人才,但可以说,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关的众多问题亟待从理论和实践上予以探索。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评价选拔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因此,对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结合目前社会人才需求实际,其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指标进行,即知识水平、心智素质和能力结构。知识水平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相关知识、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心智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人格素质;能力结构包括洞察力、决策力、执行力、学习力、领导力、抗风险能力。
一、知识水平
个人经过高校的系统培养,所拥有的知识丰富程度是实现创新创业的充分条件,但并不是必要条件。个人的知识越丰富,知识面越广,知识结构越合理,则其创造力就越大。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知识水平,要包括三个指标。
(1)必须具备自己所学专业培养计划中所要求的专业基础知识。这类知识因不同的专业领域要求而异,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具备的是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关的相关知识,诸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外贸应用文写作、国际贸易法律、国际市场营销、报关理论与实务等等众多课程中所要求的知识体系。
(2)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来说,主要是指如法学、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必须熟悉和了解市场、社会和企业等内外部环境的法律法规及其运行机制,尤其要熟悉公司法、税法、国际商法,以及诸如国际贸易中所可能遇到的产品相关的如物理、化学等知识。
(3)如何实施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即必须学会如何实施创业管理、如何创建企业等相关的知识,这里知识以“创业学”课程为主导,还辅之以“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管理”“商务沟通”等课程中的知识,总之,这类知识考察创新创业人才是否具有正确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
二、心智素质
心智素质是个人创新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辅条件,若缺乏这些素质,即使具备再强的能力,也无法获得创业的成功。主要通过四个指标予以评估。
(1)身体素质。其中包括个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创业的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拥有再丰富的知识和创业机遇都难以付诸实践,或至少会影响到创新创业能力的正常发挥。
(2)品德素质。包括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政治素养、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合作意识等。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求人才除了具备创造财富的专业技能和才华外,还必须具备作为一个企业创办者和管理者所必须拥有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危机感、正义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等。尽管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应当追求的目标,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再优秀的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必须在国家法律制度框架的约束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必须遵守诚实守信的商业规则。个人应当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做到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相结合,做到团队中的个人利益实现互补才能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要成功的创新创业,要有主动遵守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和商业规则的道德意识,主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这样才可能在共赢中实现永续经营、不断成功。
(3)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主要考察人才的基本文化修养以及文化观念等。文化素质更多的是指个人将自己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其一,语言表达能力。这种素质一方面表现为个人口头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另一方面表现为利用书面文字叙述论述观点的能力,体现了创新创业人才对外界事物的认知程度和反映程度,以及其洞察力和逻辑思辨能力。其二,沟通技巧。这是创新创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要求。创新创业人才会面临很多需要独当一面的场合,需要亲自在实践中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与他人共事和相处。尤其是国际贸易人才,还面临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这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心理人格素质。个人的心理人格一般包括人的各种心理过程、认知能力、行为动机、情绪反应、人际关系、态度信仰、道德价值、审美情趣等人格构成要素,这些特征在处理各种问题中的外在体现就表现为心理人格素质。这种素质能反映个人在遇到复杂问题或面对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国家利益,面对公平与公正问题等场景时对问题的处理态度与方式。创新创业人才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若缺乏健全的心理人格素质,是很难做出科学抉择和正确选择的。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锻炼学生健全的心理人格素质是很重要的目标之一。
三、能力结构
篇5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local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the confirm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elements, and the effect and principle of construct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关键词: 创新能力;地方高校;国贸专业
Key words: innovation ability;local university;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76-02
0 引言
本文站在地方高校角度,以国贸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在探讨影响国贸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实际,尝试提炼确定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地方高校国贸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所需要的相关指标因素,以便为进一步构建评价体系做准备。力求为准确、有效评价国贸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国贸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
1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意在提高人的素质,启发创业,服务于地方经济,目前,创业教育对未来人才素质构成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受教育者长远发展培养其所应具备的创业综合素质。[1]
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创业,而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长远发展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教育。
随着创业教育在高校的逐渐引入和开展,已经成为当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体系的探索和建构问题。
2 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评价方式不科学。现行的评价方式缺乏学生对自身的评价,限制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客观;其次,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现行评价体系,基本上还是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评价结果占优的还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从而导致学生创新能力无法得到良好体现以及发展。[2]
3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作用及原则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一是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二是利于大学生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三是可以评价大学生创业素质。
3.2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放在首位。所以,坚持主体性原则必须尊重大学生,了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
②导向性原则:能充分利用指标体系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品格等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引导学生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
③科学性原则:作为一种评价学生素质的实践活动,应受到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和规范,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既要体现学生教育的客观规律,又要符合人才需求的规律。
④目标一致性和可操作性:目标一致性系指设计的评价指标应与评价目标一致,同时评价指标体系内部各层级的具体内容之间必须相融。一致性原则还包括计算方法、时空界限、计量单位等的一致。同时,评价体系必须具有可操作性。[3]
4 地方高校国贸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要素的确定
4.1 确定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要素 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具备的要素,按照培养目标的条理化、系统化、具体化的量化系统。“总目标层,一级指标层和二级指标层”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分解的三个级次。
初步构想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总目标层,即“创新创业能力”;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包括“道德完善能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认清和遵循规律的能力、辨别善恶的能力、自控能力、意志力)、创新想象力(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创新活动成果、课题独特水平、课题设计质量、毕业论文质量)、创新学习能力(问题发现能力、检索信息能力、更新知识能力、标新立异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交叉知识水平、创新知识水平)、社会融合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整合资源能力、识别商机能力)。[2]
4.2 节选评价指标要素分析
4.2.1 道德完善能力,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总舵手,掌握创新的方向。“道德”就是反映人与身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法则。其中,“道”是规律,“德”是按规律行事。按规律行事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因此,道德完善能力就是能够用道德标准约束自己,按规律办事,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能力。因此,体系中可以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认清和遵循规律的能力、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自控能力、意志力来反映道德完善能力。
4.2.2 创新想象能力,是创新创业活动的灵魂,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创新想象是一种综合性思维过程,是由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互补充、渗透而形成的。因而,体系中创新想象能力可以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四个指标来反映。
4.2.3 创新技术能力,是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性指标,是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该指标可以用创新活动成果、课题独特水平、课程设计质量、毕业论文质量四个指标来反映。
4.2.4 创新学习能力,是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前提条件,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它还影响学生知识水平以及身心健康发展。体系中创新学习能力指标可以用问题发现能力、检索信息能力、更新知识能力、标新立异能力四个指标来反映。
4.2.5 创新知识基础,是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保障条件。体系中创新知识基础指标可以用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交叉知识水平、创新知识水平四个指标来反映。[2]
4.2.6 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整合资源能力、识别机会能力等。会融合力,是创新创业能力内在素养的外在表现。
以上是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因素的确定。为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确立奠定基础,它可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帮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对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一定的目标任务。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模型,需要对各指标施以适当权重,需要通过问卷调查、采用恰当的数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净.德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1,4,8.
篇6
关键词:物联网;电气信息类;创新创业;校企合作
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特别是5G技术的逐步落地,将物联网带入更深的发展层次,其已成为各国构建社会新模式和重塑国家竞争力的先导。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已与多个领域相结合,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移动、联通、电信均与南方电网展开合作,利用机器到机器通信(M2M)技术建设智能电网,实现对电力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智能电网保驾护航[1]。显而易见,物联网的高速发展必将对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其综合性、应用性强,涉及领域广泛,使得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无法满足国家、社会的需求。因此,针对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物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2018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提到,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迄今,各大高校虽已逐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由于培养模式等原因,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各种问题,主要如下几点。(1)创新创业主动性不足。经教学实践和考查,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普遍缺乏创新思维,且仅有少数学生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类双创项目、竞赛。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教学缺乏创新实践内容及创新能力考核环节;另外,学校教学与考核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没有较大偏向,未起到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主动性的作用。(2)课程教学与双创项目、学科竞赛相脱节。现阶段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仍多注重于基础知识讲授,存在教学内容与项目、学科竞赛严重脱节的问题,且在项目和学科竞赛的评价体系中重成果、轻设计、缺实践,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教育培养的重视和投入严重不足[2]。(3)双创实践缺少多学科融合。现有各学科的创新创业实践交流较少,知识面涉及不广且未深入,缺少跨专业合作完成的项目。这样不仅无法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挥到最大,还在现今物联网高速发展的时候,暴露出双创实践广度、深度不够,技术落后的严重不足。(4)缺乏校企协同育人。要实现“将物联网技术与创新创业融合培养实践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具备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要推动校企合作由表层结合走向深度融合,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3]。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的现实需要[4]。
2物联网背景下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为解决上述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可在物联网背景下,构建如图1所示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课程教学改革入手,培养大批基础知识扎实、思想活跃的专业人才,并通过建设实验室,进一步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再辅以专业团队指导,提高创新创业水平与质量,最后与企业交流合作,可将成果进一步转化,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1)采用如图2所示的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把学生作为主体,以课带项、赛,以项、赛促教,以项、赛促学,以项、赛促改,形成“教、学、项、赛”一体化的课程培养体系;根据物联网领域新进展,积极进行教学内容调整与更新,以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为契机,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以课程知识为基础确保项目和学科竞赛顺利进行,又以项目和学科竞赛的开展带动课程知识学习;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考核上注重多方法多层次的双创能力评价,从而构建出满足电气信息类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2)将优秀竞赛和双创项目经验转化为开放性实验项目,构建特色专业实验室,为学生参加双创项目、学科竞赛等,提供人力、场地、设备等全面保障。同时,为加强实验室管理,采用如图3所示的成员任务分配和管理方式。对大一新生进行基础学习与训练,再根据实验室申报的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组建大一到大三的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个负责人,管理日常事务和汇报进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大二与大三学生分别进行专业基础和提高训练,并由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共同完成项目。教师、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大四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另外每1~2周开一次组会,听取小组负责人汇报工作并解决组内遇到的疑难问题。(3)为适应物联网发展需求,组建多学科的师生及企业专家团队。该团队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相互学习,以促进多学科融合、团队协作和知识能力提升。同时,配以专业教师、企业专家指导,并对教师、专家团队进行精细化管理[5],从而将知识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团队核心力量发挥到最大。(4)将企业参与和校内培养模式有机结合,构建如图4所示的校企深度协同育人体系。通过与知名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以及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柔性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毕业设计、开设讲座等全方位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以实现校企双方良性对接,共育与需求对口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教师提供企业挂职机会,强化专业教师的行业经验,并引入企业实战和科技创新等一系列项目,为学生创造应用实践机会,有效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确保该双创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建立如图5所示的“双闭环”质量监控体系。构建院领导决策、系小组管理执行、师生监督反馈的“内环”持续改进机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基于物联网的双创教育发展规划、各项规定和方案,根据师生反馈信息及目标偏差,分析原因并实时调整策略。另外,接受校督导组、往应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等组成的“外环”监管反馈,以确保该物联网背景下双创教育的可持续更新和发展。
篇7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不断创新的世纪,科教兴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然而,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鉴于此,地方本科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积极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制度及资金保障,构建和实施富有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为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制订切实可行的制度和管理办法,建立以校、院、系创新创业管理的三级管理组织架构,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的指导与管理。
(二)不断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需要不断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是通过制定教师进修和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同时转变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二是通过引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创业者和管理者,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构建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为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质量,构建以教学模块和模拟实训平台为基础,融合第二课堂活动和实践应用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程。教学模块以理论教学为主导,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管理者素质结构与培养、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创新创业项目的设计、创业实践、就业指导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创新创业活动设计的主要内容,为实训环节奠定基础。模拟实训环节是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重要实践环节,模拟实训平台主要由实验实训教学、仿真实践模拟以及学科技能比赛和第二课堂等组成。通过搭建专业基础实验实训室、设立综合创新实训拓展项目,通过建立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创建创新创业平台,加强实践环节教育。多渠道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借助各种创新创业学科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另外,校外实践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校外实践基地中,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制度、机构设置、工作流程、企业文化等,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二、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校企合作育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积极推进与全国一百八十余家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培养学生:一是与相关行业的企业合作育人,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训活动,共同研发产品;二是创新学生的教育模式,通过顶岗实习的形式,培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各种合作育人模式,增进了校企关系,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也促进了学生就业的发展。
(二)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造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进程。第一,教学模块以理论教学为主导,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创业实践、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实习实训奠定基础。第二,模拟实习实训是将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环节,模拟实训平台主要由实验实训教学、软件仿真实践模拟等组成。通过搭建专业基础实验实训室、设立综合创新实训拓展项目,建立实验实践基地,创建创新创业平台,加强实践环节教育。第三,校外实践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校外实践基地中,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制度、机构设置、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等,积累创新创业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加强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项目研究教学模式是以项目成功实施为目标,是一种综合性、层次性和专项性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项目确立、任务划分和技能应用。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以项目研究为核心拓展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在项目研究中,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项目目标与任务,并以项目实施为载体,培养其实验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融合学科知识和创新创业课程知识来研究与探讨项目方案的设计以及实验耗材的采购,完成项目产品的制备、销售与服务,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四)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比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多渠道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学生当中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TRIZ创新设计大赛”等各项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创业能力,并借助各种创新创业学科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结语
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创业设计与训练以讲座方式开展,仅面向部分学生,没有形成以全体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育活动。尤其是在实践环节中,缺乏配套的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活动通常以学科竞赛和项目设计比赛方式开展,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地方本科高校可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建立多层次管理体系,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领导机构;立足办学特色,整合专业人才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转变教学观念,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创业师资队伍;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当中,重视与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为国家提供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
作者:朱团 邱敏 陈丽华 刘立红 刘宇飞 单位:
参考文献:
[1]房汝建,朱锡芳,伍婷.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3
篇8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 材料类专业是一个很传统的专业,作为引领时展前沿的专业,材料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材料类专业相关教育者应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高材料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第一课堂专业基础教学平台、共青团第二课堂育人平台、社会资源综合平台”为实施载体,以引导材料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公、人公我恒”为主要教育方向,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环境,最终构建一个针对材料专业的立体化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体系。
[
关键词] 材料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047?04
一、材料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需求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1]。实现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首先要从学生的思想意识教育入手。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意识的培养能够使更多的学生通过学习挖掘出创业潜力,在思想意识中为学生种下一粒创新创业的种子,再通过不断的引导和辅助渐渐使学生在未来创业中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更多学生能够自主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具有年轻活力的创新型国家[2]。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3],同样对材料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是材料学生专业学习的前提和动力源泉
材料专业学生不但要学习传统的理论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延伸,把创新精神融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如若不能灵活地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未来发展机会,那么所学的知识将无用武之地,所以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材料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前提,要先赋予学生利用知识的能力,再使其拥有知识。同时通过培养,学生具有了创新创业的意识,那么他将有方向地吸取专业知识以达到有能力和知识完成创业的目的,这样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就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的动力。意识的培养和专业的学习相辅相成,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国家需求的具有科研创业主观能动性的新时代大学生,培养出顺应当代国情的综合能力强的大学生。
(三)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可以提高材料专业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大学生失业率问题的严峻性,要从根本上缓解这种就业压力,我国高校教育必须坚持走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之路[4]。针对高校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意识的灌输,有利于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能,激发其学习专业的动力和了解课堂之外的兴趣,更加有利于推进大学生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对于材料专业学生成长成才更加具有基础性的指导作用。
创新思维是材料专业学生就业中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意识不足就会导致材料行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因此行业和从事行业的人是紧密连接的。要想使材料专业学生在现阶段就业压力巨大的环境中更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就必须从创新意识的培养着手。意识在就业竞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超前的、创新性的意识会增加发展空间和竞争能力,甚至能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这对提高学生就业率发挥出重要作用。
二、材料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优势
(一)专业思想引领优势
专业思想引领是指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引领,通过思想教育,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学习。创新创业意识的强弱与所学专业的可创业性关系重大。例如财税系统是国家机关,相关领域很难从事创业活动,而材料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核心精神就是创新,这种创新精神促进了新材料的发现和发展。当这种思想运用于创新创业方面也将起到重要作用。作为材料专业的学生,从踏入大学门口的那天开始就注定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否则他们的专业学习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同时,作为材料专业学生要具有创业的精神,“创业”并不是一定要求学生去开公司,而是让学生围绕自己材料专业的兴趣点,以未来创业或者投入到行业研究取得成绩为目标,寻找心中对创业的那种渴望点,简单说就是“创业意识”“科研意识”。
(二)社会发展需求优势
现阶段社会发展走的是创新建设的道路,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在寻求创新突破。在物质生活上,社会的发展需求也在不断追求新鲜事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材料专业学生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以及其具有的创新型的知识在社会发展建设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这是材料专业学生所具有的重要优势。同时,社会发展也会带来生活环境的破坏,需要有不断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雾霾问题已成为困扰世界的难题,这也给材料相关研究者提出了新课题,随着雾霾问题的愈演愈烈,“防霾口罩”、空气净化器等等新材料科技产品不断涌现,这就是社会发展给材料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三)社会创业资源优势[5]
社会创业资源是学生能够完成创新创业的重要保证,包括社会政策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等,能给予学生创业正确的引导和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渠道,这是学生创业的后勤保障和辅助力量,使学生初出校门就能得到更多的创业保障,提高创业成功率。材料各类行业协会众多,各类材料行业展会、学术会议不定期召开,材料专业学生要主动走出校园放眼社会,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开拓眼界。目前学生组织的各类社会化运作机构越来越多,学生组织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材料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其所在的学生组织、院内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见习基地等广泛地与社会建立联系,搭好平台,进而得到更多的行业信息,掌握创新创业的先机条件,争取社会的多方扶持,最终促进成果孵化等。
三、材料专业学生“一轴三维四翼”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体系的构建
材料专业“一轴三维四翼”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体系是指充分发挥材料专业优势,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高材料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为轴心目标,以“第一课堂专业基础教学平台、共青团第二课堂育人平台、社会资源综合平台”为三维载体,以引导材料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公、人公我恒”为四翼方向,构成具有材料专业特色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系,见图1。
(一)“一轴”是材料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体系的核心目标
“一轴”即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高材料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为轴心目标,材料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以灌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为主的教育,即让学生在训练基本的创业技能之前的心理准备,终极目标是通过意识灌输,提高材料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三维”是材料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体系的载体手段
1. 第一课堂专业基础教学平台
第一课堂专业基础教学平台主要是指专业老师在课堂、实验室授课的第一课堂教育。材料专业的创新性、可创业性特点会给该专业学生带来无限创新创业的可能,而专业基础知识是所有成功者的基石,抓好第一课堂教学会为材料学生打下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可通过第一课堂老师在专业理论教育和实验实践环节穿插创新创业的相关案例让学生在第一课堂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萌发创新的思维和创业的意识。
2. 共青团第二课堂育人平台
从材料专业学生大一迈入大学校园开始,共青团组织开展具有普及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活动,使大一新生初具创业精神、初怀创业品质、对材料专业初具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大二至大四阶段,进入提升大学生创业才能阶段。要充分利用校内实验教学条件,开展各类创新性实验、创业模拟大赛;以科技立项活动和竞赛为实践手段,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创业意识。通过组织材料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国家科技创新创业类竞赛,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借助企业见习基地等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通过高校团组织的服务指导和政策资金扶持,充分发挥学生校园活动载体优势。例如挑战杯竞赛、创业俱乐部、优秀企业家、成功校友进课堂等活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自信心,进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共青团第二课堂要在日常的学生活动或竞赛过程中鼓励和推动广大青年学生参与科研科技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兴趣,唤起大学生的创业主动性和自信心,进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校园氛围。
3. 社会资源综合平台
充分利用材料相关行业协会提供的资源信息,例如行业展会、行业会议、行业资讯等,开拓学生社会眼界,不局限于校园环境,引导学生的“大环境意识”,即用世界的眼光观察行业发展,开拓思维,将青年学生的激情、创造力与大视角看问题的方法相结合,着重培养材料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增强他们的科研能力,挖掘他们的创业潜力。
(三)“四翼”是材料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方向
1. 人无我有
人无我有即创造,即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颖性的成果。我们鼓励材料学生能够开拓创新,探索人类未知的领域,创造出有益于人类发展的新成果。
2. 人有我优
人有我优即革新,改变原有的材料性质、制备方法,变为更为优化的成果等。这要求材料专业学生不能满足材料现成的方法和答案,而是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结合最新的社会发展要求,最终形成属于白己特色的观点和见解。材料专业大学生要想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拥有广泛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同时,材料大学生创业者需具备综合的能力结构,包括开拓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
3. 人优我公
人优我公即要求材料专业学生在科研、创新创业时候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有“大公”精神,“急天下之所急”“忧天下之所忧”!怀抱全人类理想,能够具备一颗公德心,以一技之长解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某项问题,立志成为“社会企业家”。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增强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动机与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的可能性。通过共青团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教育融于其中,在实践中不断激发青年学生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热情,进而树立大学生的社会企业家精神。
4. 人公我恒
人公我恒即材料专业学生在别人同样具备公德心来创新创业时,自己无论面对何种的困难挫折,都能够不放弃理想,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对未来的自信心。从社会上成功的企业家们的创业经历我们不难看出,但凡要取得创业的成功,不付出倍于常人的努力都不会轻易取得成功。创业者们在创业初期也会遭遇打击,例如史玉柱几起几落,创业之心从未后退半步;新东方教育创始者俞敏洪没有曾经贴过招生小广告的经历怎么会成就现在的教育王国?一代代的创业者的经验告诉材料专业大学生,要成功创业必须具备一颗坚强恒久的心!
篇9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高校
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的意见》,指出高校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领学生提高自主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教育机制,落实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坚持以“实践教学”为宗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纲要,教学模式有待优化,学校缺乏创新创业氛围,师资水平有限,校企合作机制与实训基地还需完善等。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见解,希望可以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概念
应用型本科院校泛指所有二本院校与三本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的,重视学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的均衡发展,主要专业包括土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服装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业分析与检验等。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处于发展初期,需要科学的教学规范、良好的政策以及外部环境的辅助与支持方能健康发展。
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创一份事业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人们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创造出新理论、新发明、新方案和新成果的一种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指具有创新思维和素质进行创业,开创一份新的事业,它是更高级的创业能力。应用型人才既需要了解和掌握工作的基本原理,又能发现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必须是学术、知识、技能与专业的紧密结合。目前,国家的就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用创新思维模式进行创业就是应用型本科学生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问题
1.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纲要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几乎没有系统的教学纲要,导致这一学科缺乏教学主线,给教师带来了诸多困难,很多教师都借助信息技术制作偏向于学术或者技能方面的课件,没有突出创新创业方面的基础知识,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基础知识的支撑,并不了解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和相关知识,基本功不扎实,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2.教学模式有待优化
很多教师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灌输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课堂教育和相关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觉得很枯燥,听课兴趣不高,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3.学校缺乏创新创业氛围
大部分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没有规范的校本教材,创业活动的进展效果不佳。某高校为入学不久的大一新生举办了“创业挑战”大赛,由于大多数新生对创业理论知识没有任何了解,参赛效果并不理想。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工程实训的基本内容都是以识图和填写报表为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来讲没有任何意义。
4.师资专业水平有限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很多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自身并没有熟练掌握创业的基础科学知识,更不能将创业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部分教师也不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然会影响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的效果。
5.校企合作机制和实训基地还需完善
从总体上看,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工作力度不足,导致学生对企业管理缺乏必要的了解,普遍认为自己没有创办企业的经验和能力,所以不愿意尝试创业。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都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但是实训设备不足,技术也很落后,而且实训设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例如每个学校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所提供的分析设备、项目、数量与型号都不同,导致学生不能全面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掌握并分析检测方法、做好成品的质量监控工作。此外,很多学校没有建立校外基地,阻碍了学生与外界的接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大学生在就业与创业方面的误区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观念普遍存在误区,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创业,认为创业不如就业,根据2011年的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统计,60%的大学生认为创业具有投资风险性,在资金、经验与品牌效应方面都存在许多困难,因为担心失败所以不愿意冒险,更想去待遇优厚的大中型企业与国家机关或者事业单位找一份持久性的稳定工作,如果工作不称心就会跳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过于追求个人主义,缺乏自信与冒险精神,创新思维空间有待扩展,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问题,树立远大理想和创业精神。
四、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措施
1.编制规范的教学纲要,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理想
学校应该根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编制规范的教学纲要,优化课程结构,将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并细化教材内容。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理想,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正确看待创业过程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客观地认知社会市场需求,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的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创业目标,在完善基础理论知识结构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进行创业时不能眼高手低,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重点知识,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提高课堂效率。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提高师资专业水平
学校应该注重提高师资专业水平,聘请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并做好教师的后期培训工作,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4.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要修建校内基地,而且要开辟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基地不应小于1000平方米,实训基地的设备功能必须齐全,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在修建校内基地时还需要配备实验室、工种模拟实训场、工程测量实训场、土力学实训场和相关的仪器设备等,而且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辟土木工程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促使他们积累创业经验,拓展创新思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编制规范的教学纲要,引导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提高师资专业水平,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戴颖洁.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J]科教兴国,2012(3)
[2]马慧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6)
篇10
关键词:生物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加强跨学科知识的教育和融会贯通
首先是对生物工程专业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设计该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目标,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可以从本科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开始一方面对于创新创业意识、知识和精神的教育可以通过开设经典的通识教育课程来完成,一方面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方面的教育要结合我校该专业特点和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对于具体的教学工作,不是可以在本学科、本院系独立完成的,而是要通过跨学科、跨院系,甚于要联合其他学科来完成。这样就可以打破专业限制,拓宽基础知识面,从而实现多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例如,我校可引入北大十五堂创业课、制造业管理、小企业管理等课程,然后再系统加入其他专业知识的创业课程,如法律、组织架构、金融和营销等。创业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专业特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热情。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困难,从而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为将来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开展专业实践教育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开展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创业通识教育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来加强专业实践教育。生物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有酿造酒工艺学、发酵工艺学、代谢调控、酶工程等。在开设这些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要积极拓展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校内的小型车间和实验室,开展小规模的情景演练和专业实训。例如,生产某种生物工程产品,如酶或啤酒,这时就可以将涉及到的相关课程(发酵分析课、发酵设备课、车间设计课、HACCP关键控制点及GMP认证课等)的教学都搬到这个环境下进行,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亲自进行操作,加强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对理论知识要点有更充分和深刻的理解。我校除了充分利用本身的校内资源,还要积极与相关的研究院所、生物技术公司建立联系并保持长期合作。通过与他们的合作,学生可以有更多渠道和机会来实习、锻炼。对于专业理论与实操的教学,可以采取“半自助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和企业人员可以从旁指导。对于有些实校可能在硬件方面不完善,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进入具备完善硬件条件的合作企业来完成这个实操过程,这样不但可以解决学校硬件不完善的问题,使学生完整地完成实操,还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
三、加强创新创业的实操性教育
在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操性教育方面,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我校可以从校外邀请生物工程专业领域企业的专业人士、该领域创业孵化平台的专业人士或有该领域创业经历的校友,然后针对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有关该专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讲座、企业生产运营讲座和相关创业讲座。通过这些学生可以将生物工程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就业、创业等有机联系和结合起来,不但可以使学生及早了解就业需求,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了解更多生物工程领域企业的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向,正确认识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提高学习的信息,为将来的创新创业做好心理准备并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邀请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开展讲座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与专业人士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讨论,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进入高年级的学生,邀请专业人士从全方位开展创业实操讲座,使学生充分了解与创业有关的所有流程和相关知识。带领学生到企业、大学生创业园等参观、实习和培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是如何运作和创业是如何运作的。指导学生撰写创业计划书,组织学生创业大赛,教师要全程参与指导和提供帮助。
四、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要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还要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高校应该摒弃务虚的作风,成立技术许可办公室,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校内引入生物工程领域的创业孵化平台,这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来说,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创业孵化平台来将自身的创业想法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