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本保值增值率分析

篇1

关键词:业绩评价;资本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试析资本利润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两项指标的计算公式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5日

一、引言

目前,我国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以财政部1999年颁布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其2002年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主要的考核指标有资本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指标率。通过上述指标可以综合评价出企业的经济效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指标已不能发挥本身应起的作用,现就其中两个指标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二、资本利润率

资本利润率即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主要财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是:

资本利润率=净利润/净资产平均余额×100%

净资产平均余额=(年初所有者权益余额+年末所有者权益余额)/2

它也反映了企业自有资金的投资水平,衡量了一个股份公司属于股东所有的资产中当期收益所占的百分比率,这个指标越高说明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市场萎靡不振,企业业绩普遍下滑。但2009年2月4日国泰君安报出计提薪酬及福利费用32亿元的消息确实让人感到瞠目结舌。我们知道企业的薪酬尤其是高管的薪酬是与企业的业绩挂钩,那么高薪酬也就意味着较好的业绩表现。但根据国泰君安的报告:国泰君安2008年实现经纪业务净收入49.77亿元,而年初预算是80亿元,完成率仅为62%;其中,零售客户收入达到45.43亿元,而预算是75亿元,完成率达61%。而国泰君安证券投资部收入2008年亏损1.44亿元,完成率为-9%。此外,国泰君安销售交易部、香港公司资产管理总部也都没有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究其原因,公司的高薪酬来源于公司2008年法人股减持收益为44.75亿元,而这也成为国泰君安2008年盈利的业绩基础。由此使我们对与企业薪酬挂钩的主要业绩指标资本利润率产生了怀疑,并提出以下三点看法:

(一)企业由于处置长期资产而产生的收益在计算资本利润率时应从净利润中扣除。因为处置长期资产与企业当期的经营业绩无关,它是企业以前投资产生的累计收益,如果全部计入当期收益就会虚增企业当期经营利润,使企业净利润大增。由此使资本利润率也相应增加,扭曲企业真正的经营业绩。公式可以改进为:

资本利润率=(净利润-期内处置长期资产的收益)/(年初所有者权益余额+年末所有者权益余额-期内处置长期资产的收益)/2 ①

(二)由于公允价值变动而增加或减少企业净利润在计算资本利润率时应消除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公允价值变动只是资产的一种计量方式引起的,与企业的经营业绩也没有关联,所以在计算资本利润率时应消除公允价值的影响。财政部于2009年1月13日了《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暂行办法》中对资本利润率的分母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规定净资产中含资本公积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为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在指标计算中扣除净资产中的公允价值变动。公式可以变为:

资本利润率=(净利润±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年初所有者权益余额±年末所有者权益余额-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

(三)在计算资本利润率时应区分不同行业,根据行业对指标公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房地产行业其预售的收入一般不计入当年的营业收入,所以当年的营业收入可能包含上年或更早期的销售业绩。在计算资本利润率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区分,就会夸大今年的业绩,使企业对公司前景盲目乐观。公式可以调整为:

资本利润率=(净利润-前期预售税后营业收入)/(年初所有者权益余额+年末所有者权益余额-前期预售税后营业收入)/2 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资本利润率计算公式调整为:

资本利润率=(净利润-期内处置长期资产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前期预售税后营业收入)/(年初所有者权益余额+年末所有者权益余额-期内处置长期资产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前期预售税后营业收入)/2 ④

三、资本增值保值率

资本增值保值率是反映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完整性和安全性的指标。新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规定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保值增值率=[(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客观增减因素影响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00%,即为资本保值;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00%,则为增值。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体现了资本保全的原则,对更新财务目标的观念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其客观因素中没有包括因分配利润而导致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减少对资本保值增值率产生的影响。分配给投资者的那部分利润,也是企业经营所得,属于资本增值。应在资本保值增值率中予以反映。

(二)对于客观增减因素的影响额,没有考虑其新增资本或减少资本的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对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的影响。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增长率,通常可用市场利率来表示。在通货膨胀引起币值下降的情况下,应调整期初所有者权益以消除通货膨胀对资本保值增值指标的影响。

(三)因为资本利润率是资本保值增值率的分析指标,所以对于期内处置长期资产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前期预售税后营业收入也应在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中扣除,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企业经营业绩。

我们根据以上调整项目,得出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保值增值率=(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客观增减因素影响额+期内分配利润总额-期内处置长期资产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前期预售税后营业入)/{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i+j)+∑(n÷360)×本期新增资本数×[1+(i+j)×(12-N)÷12]} ⑤

综上所述,为了正确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客观评价管理者的业绩,笔者建议对资本利润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家和.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管见[J].财会月刊,2002.11.

[2]袁艳红.对资本保值增值率的再认识[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企业忽视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利益过分向经营者和职工倾斜,资本遭受严重侵蚀,资产流失惊人。长此以往,企业将难以为继。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财务分层管理框架以及出资者财务论和经营者财务论的提出,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及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广阔的制度空间。推动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实现财务根本职能,保证财务改革的正确方向,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财务管理分层框架强调不同立场(出资者和经营者)的财务目标和权责利关系,把企业财务分解开来,这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产生了许多困难。因此,能否把出资者财务目标内化为经营者财务的有效约束,出资者如何通过经营者财务达到其财务目标,以及经营者如何在出资者的财务约束下经营,成为财务改革的关键。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二、维护出资者权益是现代企业财务的基石

众所周知,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我们不妨选取公司制企业作为分析样本。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通过多层次的关系,从激励与监督、权责利对等、信息的交流等方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决策效率的组织体系。那么,股东(出资者)如何行使其所有权?如何保证股东目标的实现?在实现股东目标的过程中,董事会将通过何种机制来保证经营者目标不偏离股东目标?如何使得经营者有充分的激励机制来发挥其人力资本优势,同时保证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的关键。财力分层管理框架以及出资者财务论和经营者财务论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出资者和经营者不能建立两套制度而各行其是,他们必须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以促进出资者财务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目标的同时实现。或者说,建立一种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型,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能够把出资者财务目标内化为经营者的目标,并保证这些目标的顺利实现。

所谓模式的建立,其实质是有关制度的建立,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立一套保证出资者与经营者共同实现其财务目标的制度,而要建立这套制度,必须首先找到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共同依赖的基石。出资者出资,是为了实现出资增值。经营者之所以能够经营出资者出资,是因为依法事先承诺对出资者的财产责任,即保证出资的保值增值。因此,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统一出资者出资的保值增值,而增值又以保值为基础。所以维护出资者权益,实现出资的保值增值,是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的基石,是企业财务的首要任务和职能,对于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谓出资者权益通常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或所有权”,即出资者出资所代表的权益。维护出资者权益是现代企业财务的首要任务和职能,是现代企业财务的基石;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才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财务模式,是保证出资者财务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目标共同实现的载体;有效地保障出资者权益,是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标志。

三、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财务管理模式及其特征

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财务管理模式,本文称之为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所谓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财力提供的信息和生成信息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出资者权益维护的基础上,或者说是以出资者权益维护作为整个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主线和指导。其精神实质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受托责任”的法人财产实体,经营者是在为完成出资者所赋予的“受托责任”而工作,这样出资者投入本金的维护、经营过程的风险控制以及通过利润来增长出资者权益,就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即实现出资者权益的最大化。甚至整个企业的管理都是围绕“股东财富最大化(出资者权益最大化)”而展开。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收益性和流动性的统一,注重企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来保证实现出资者权益的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在获得净收益前,其出资者权益必须得到充分的维护和保持,即保全出资者是确定利润的前提。

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服从或服务于资本运营目标是出资者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根本任务。从经济学意义上看,资本运营泛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与单纯生产型和生产经营型对比,资本运营的基本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而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以财务管理为导向,生产经营管理服从资本收益目标。因此,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本存量管理、资本增量管理、资本配置管理等,供、产、销管理及一般的筹资、投资管理要从属于资本保值增值的资本运营目标。财务管理也应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标,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正是以资本运营目标作为根本任务的。

(二)保全出资者权益是确定收益(利润)的前提。企业经营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收益(利润),财务管理不仅要为企业创造尽可能多的收益服务,而且必须能够正确地计量收益。要正确地计量收益,必须以保全出资者权益为前提,划清本利的界限。然而在现实操作中,由于物价变动、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主观因素以及其他原因,往往使出资者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从而导致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甚至陷于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证出资者权益得以有效维护,保证收益计量的科学、准确,从而保证财务管理职能的真正实现。

(三)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为该模式有效运转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两权分离往往存在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等问题,尤其我国现阶段尚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些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资产经营者以出资者的出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出资者投放资本的目的是谋求资本收益最大化,而这必须通过资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达成。但事实上,资产经营者很可能损害出资者权益,如将资产据为己有或拱手送人,导致出资者资产流失。或者经营不负责任,导致低效或无效经营,使出资者资产发生损失。为此,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作为保障,从而形成了该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实行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

正如前文所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是一个拥有法人财产权的经济实体,决定了我国企业要树立市场观念,谨慎经营,努力维护出资者权益,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目前严重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迫使我国企业必须采用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首先,现代企业制度已经赋予了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管理机制,企业经营的目标必须从单纯的利益最大化走向出资者权益最大化(资产保值增值),企业的出资者权益将成为制约企业的根本动力,企业经营者的任免和是非功过的评价主要由出资者来进行,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将是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和增长。我国已经开始推行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主要指标的考核指标体系。这就为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宏观基础。

其次,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同时它反映了与企业有利害关系各方共同利益的要求。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生存和发展只能取决于自身再生产能力的维持,否则只能走向萎缩乃至破产,再生产能力的维持强烈要求出资者权益的保全;企业管理当局同样关注出资者权益维护问题,因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规范的委托关系,使得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能力、荣誉与应得报酬将维系于企业生存与发展,这就促使他们重视出资者权益维护,以便确保自身的长远利益;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出资者投资办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扩大所拥有的财富,而其中最为起码的要求则是保证其出资的安全与完整,因而他们是其权益维护的最大支持者;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信用,势必要求企业拥有足够的偿债能力,足够的偿债能力源自于企业足够的出资者权益;国家(政府)更要求出资者权益维护,企业全面坚持和贯彻出资者权益维护原则,保证其自身的长期生存与发展能力,这样国家将在诸多方面受益,因为企业确保了长期生存与发展能力,自然就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国家中长期发展培植了资源,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五、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构造

(一)树立牢固的资本运营观念,保证资本保值增值的正确考核。借鉴我国国有资资本保值增值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进行考核。我国国有资本主要考核指标如下: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如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则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如果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则意味着国有资本受到侵蚀。

可以看出,考察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采用期初、期末所有者权益对比的方法,说明考察资本保值增值,重点在于考察出资者权益的增减。因此,建立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首先就要树立这种资本运营观念,强调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和保持,进行科学的资本运营,保证资本保值增殖目标的真正实现。

(二)建立科学的收益(利润)观念,建立健全定期资产评估制度。前已指出,出资者权益在会计账册中以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的差数来表现。资产负债表借方的资产可以看作“正资产”,贷方负债可以看作“负资产”,即担负的经济义务或责任,出资者权益则以净资产表现。各类企业的出资者,其持有的利益不是资产总额,而是净资产的期末余额。出资者权益维护理论创立伊始便与收益密切相关。收益,它代表的是某一主体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活动的净成果。从会计文献来看,一般都将收益(利润)定义为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差额。但在界定其具体内容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本期营业观,将当期的收入减去为实现这些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即为收益。用公式表示如下:

AI[t2]=R[t2]—C[t]

其中,AI[t2]表示第二期的会计收益;

R[t2]表示第二期的收入;

C[t]表示第二期的费用(成本)。

另一观点是总括收益观,即期末净资产减去期初净资产的差额。公式为:

AI[t2]-NA[t2]—NA[t1]+D[t2]

其中,NA[t2]表示第二期期末的净资产;

NA[t1]表示第二期期末的净资产;

D[t2]表示第二期的资本分配(股利)。

按照出资者权益维护理论的要求,收益的定义应当采用总括收益观,即收益应被定义成企业净资产的增值,换言之,只有在净资产保值基础上的增值才能被看成是真正的收益。这一定义较之本期营业观下的“以收抵支的差额”或“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货币表现”的说法当然要科学的多,它真正揭示了收益的本质,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是确认和计量收入、费用、资产、负债指明了方向。建立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坚持总括收益观实乃必要。其实,相比而言,说总括收益观更为科学,还因为它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它能更好地用于金融资产的计量。因此,应建立健全定期资产评估制度。在评估中应以资产的现时成本为计量标准,特别应重视以资抵债后的资产净值,并以此计算当期收益,超过这一程度的利润分配意味着对出资者权益的侵耗,应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制止。

(三)全面贯彻资本保全原则。物价变动是市场经济的伴随现象,持续剧烈的物价变动使出资者权益的保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全面贯彻资本保全理论。在该种模式下,出资者权益的保全是确定收益的前提。任何一项权益都有资产相对应,出资者权益用净资产表示,净资产的计量即为出资者权益的计量。构成会计计量模式的因素有三:计量对象、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计量因素的各种组合产生了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不同的计量模式,出资者权益的量度和收益的确定都有区别,因而就产生了保全出资者权益的几种观点,主要包括出资者权益的货币资本保全观、出资者权益的稳值货币保全观和出资者权益的实物保全观三种,各种出资者权益保全观都规定了各自的资本保全要求。要正确分析各种出资者权益保全观的优缺点,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方法保全出资者权益,防止补偿不足,全面实现资本保全。具体地说,物价变动轻微时期,财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的选择应有所偏重,以便基本解决成本的补偿问题;当物价变动达到一定幅度之后,应该综合采用出资者权益保全措施,以便追求全面的资本维护。

(四)创造条件,促进谨慎性原则充分应用的。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在获得净利前必须使其资本得到充分维护,体现在财务运作中,就要求必须在认真遵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同时,全面推行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的种种风险,当某一经济事项在会计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可供选择,并且每一种方法都具有相同的理论上和逻辑上的正确性时,通常选择避免高估资产和收益与低估负债的会计方法,谨慎性原则是会计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结果。1992—1993年的我国会计改革中部分地引入了谨慎性原则,开始允许采用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方法来强化资本维护,确为我国会计的一大进步。但是我国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程度还偏低,距离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要求和客观需要还存在不足。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充分应用谨慎性原则,并建议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对有价证券和存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进行计价;(2)将快速折旧法和直线折旧法均作为企业选择折旧方法的备选方案,并尽可能缩短折旧年限;(3)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4)递延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尽可能缩短摊销年限;(5)对企业发生的产品维修担保、法律诉讼等或有负债进行揭示;(6)审慎地确定支出补偿内容与额度、合理划分期间费用与制造成本;(7)收入的确认要严格核查其应具备的各项条件或标准。

篇3

一、中小微企业的特点

中小微企业是与其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上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与大型企业相比,它们有着数量多,质量差;开办多,倒闭快的特点。

所谓数量多,是指由于近几年来我国开始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降低企业的准入门槛,中小微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所谓质量差,是指中小微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质量差。权责不明确、财务账目混乱是中小微企业中常见的问题。

而开办多、倒闭快也是目前中小微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与国际上动辄百年的企业相比,我国的中小微企业很少有存活过7年的。他们往往在开办初期势头猛进,而后后劲不足,不到2-3年整个企业就消失到历史的长河中。

二、中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

中小微企业质量差、倒闭多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忽略了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花开花谢,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生命周期,企业也不例外。企业的生命周期犹如一双无形的巨手,始终左右着企业发展的轨迹。但是作为中小微企业的经营者来说,他们往往忽视了企业的生命周期,不能很好的把控筹资时段,无法把握企业的退出时机。

2、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低下,忽略了财务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的特点,使得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对财务重视不够,在财务的各项内容中仅有数的概念――即账上有多少钱。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是不够的。作为一个成熟的企业,财务部门的各项数据对管理决策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忽视了企业运营中的财务预警。

由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具有持续性特点和累计效应,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但是往往有的经营者,他们不会注意这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而中小微企业中的财务人员,也很少有人去关注财务的累计效应所带来的警示。

三、中小微企业财务困境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自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在国内外关于企业财务困境预警的研究在不断展开,但是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运用一些已有的上市公司纷繁的计算模型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如何利用已有的财务信息,对中小微企业进行预警呢?我觉得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塑现金流的概念

现金流,往往是被中小微企业经营者忽略的一条重要信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他们大多数更为关心企业的利润报表或者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作为财务报表中的另外一员――现金流量表往往被他们所忽视。而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更为简单方便向其预警的,恰恰是这张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表单。一个企业的现金流量表主要说明以下3方面内容:

⑴、当期现金从哪里来的

⑵、当期现金是如何使用的

⑶、当期现金余额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重视银行余额调节表

如果说上一张现金流量表被企业的管理者们所忽视的话,那么银行余额调节表更是仅仅在财务内部流传。但是银行余额调节表的作用是不可小窥的。

在中小微企业中,经营者在进行某项决定的时候,往往习惯于询问财务“银行账上还有多少钱”,这看似寻常的问题,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未达账项。

(三)、利用简单的数据指标完成中小微企业的财务预警

对于企业的财务指标来说,主要的指标达到481个之多,这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数量多、计算繁琐,显然不太适用。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着重把握日常财务报表中可以计算出来的几类财务指标,即可完成其自身的财务预警机制。

1、筹资能力的指标。企业筹资能力的强弱,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影响企业筹资能力的因素很多,但从企业自身角度看,影响最大的主要还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两个因素。

⑴偿债能力指标。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

①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

②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是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

一般来说,衡量一个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的强弱应当将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结合起来看,具体情况如下:

流动比率

1.5

流动比率>2,速动比率>1,说明资金流动性好

⑵、盈利能力指标。反映企业盈利能力指标主要包括销售利润率指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

①销售利润率指标。销售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产品销售净收入的比值。它反映的是企业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是盈利能力分析中的主要分析指标。

②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资本保值增值率是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与期间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值。一般认为,资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为资本保值;资本保值增值率大于1,为资金增值。

2、营运能力指标。营运能力评价,旨在分析比较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并借以判断和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如果资金周转状况好,周转速度快,就说明企业营运能力比较强。其指标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指标。

①应收账款周转率。又称收账比率,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量的应收账款资金循环周转的次数或循环一次所需要的天数。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越多或周转天数越短,直接反映出企业收账速度较快,坏账出现几率小,流动资产的流动性越好,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②存货周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一定数量的存货所占资金循环周转次数或循环一次所需要的天数。企业在一般情况下,存货周转的速度快,说明企业的销售效率高,库存积压少,营运资本中被除数存货占用的比得相对较小,表明企业管理和经营情况良好。

3、现金流量指标。现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有了足够的现金,企业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和获利。因此,企业是否会陷入财务危机,取决于企业有没有足够的现金和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现金支付能力。现金流量指标能够比较公正、客观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对企业的财务预警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该指标又包括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现金比率、和净现金流量适当比率等几个指标。

①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流动负债比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同流动负债的比值。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因此,它可以从现金流量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

②现金债务总额比。现金债务总额比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额与债务总额的比值。这一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破产的可能性越小。这一比率越低,企业财务灵活性越差,破产的可能性越大。该指标是评估企业中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它也是预测企业破产的可靠指标。

③现金比率。现金比率是现金与流动负债的比值。现金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如这一指标太低,意味着企业可能出现支付危机,但该指标过高,企业又可能没有很好利用现金资源,根据测算,现金比率一般以70%为临界值。这一指标能最直接、最现实地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④净现金流量适当比率。净现金流量适当比率是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资本支出+存货增加额+现金股利)的比值。当指标大于等于1时,表明企业从经营活动中得到的资金足以应付各项资本性支出、存货净投资、现金股利等,不用再对外融资;小于1时,则表明企业来自经营活动的资金不足以供应目前营运规模和支付股利的需要。这一指标反映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能否用于支付各项资本支出、存货净投资及发放现金股利的程度。此外,该指标还可以反映出通货膨胀对企业现金需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通过简易的财务数据,可以构建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从而更好地协助管理层处理好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与危机,从而促进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晓琳,财务危机:动态预警模型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2] 曹裕,复杂环境下我国企业财务困境模式及预警研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3]韦安特,金梅尔;韦安特&金梅尔财务会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年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国有企业目标管理

一、组建机构,合理分工

目标管理的组织体系由管理机构和工作机构组成。其中管理机构为权力机构,隶属由董事会或总办会职能,具体职权包括:第一,制定目标管理的有关制度并贯彻执行;第二,确定和调整被考核单位的考核目标和考核结果并公布实施;第三,其它与考核有关的职权。管理机构下常设的专门机构,会同人事、投资、企管、财务、法律等部门组成目标管理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实施工作,主要职能有: 第一,拟订或修订目标管理制度;第二,审核被考核单位公司目标;第三,组织年终目标考核;第四,汇总审核考核结果,制订被考核单位效益奖金方案;第五,向管理机构报告工作。

二、确定流程,规范程序

年初目标要根据被考核单位当年的工作计划、中长期规划中的阶段发展目标、考核年度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最近若干年的资产经营情况及国有资产主管部门的行业保值要求,并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制定。具体程序包括:第一,管理机构发出通知;第二,被考核单位提交年度工作计划、滚动发展计划、年度预计报表、年度全面预算及目标自报书等相关材料,第三,工作机构根据目标管理制度体系的规定及被考核单位上报材料拟订年度目标建议方案;第四,管理机构批准并下达执行。

年末目标考核则要依据被考核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实际经营成果进行确定。具体程序为: (1) 由被考核单位对年度工作进行总结、对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自评后,汇同包括财务报告、审计报告、生产经营情况在内相关考核资料、上报工作机构。被考核单位的考核自评由被考核单位自行组织测评,并为考核工作机构实施考核做好准备。考核自评报告应有完整的工作底稿备查,被考核的企业必须提供真实、全面的基础资料,并对提交的报表数据和其他评价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承担责任。对提供虚假数据的,造成考核结论失真的,则由企业相关的责任人负责, (2) 管理机构责成工作机构安排年度的目标考核工作。(3) 工作机构对被考核单位实施考核,向管理机构提交目标考核情况报告; (4) 管理机构根据工作机构提供的考核情况报告,审定考核结果并公布实施。

三、慎选指标,确保实施

1. 科学、规范、公正和真实。特别是对于市场化的经营性被考核单位,首先应建立统一的考核参照基准,该种参照基准必须具有可对比性和可验证性。最好是以国家财政部统一测算、每年颁布一次的行业资本保值增值率标准值为主要参照系,据以确定各个被考核单位的利润考核基准和超额利润计算标准。

2. 要按照被考核单位主营业务性质的不同实施分类考核,在实施具体目标管理时,可划分为经营型、管理型、混合型进行分类管理,其中经营型企业又可划分为资金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项目开发型等液态。对于资金密集型和项目开发型企业,在按行业确定考核基准时,股东有资金支持的,还应按市场原则计算资金占用费; 而对于主业涉及多个行业的,还要根据各自贡献毛利比例确定考核利润基准。

3. 适当修正原则。具体一是考核年度净资产因增资、减资、合并、分立等客观因素变动的要修正;二是在国家统一标准基础上,要结合当地GDP 发展情况、区域同行业发展水平及企业自身以往发展水平和企业自身在行业内的地位,科学制定适合自身的考核基准;三是谨慎性原则修正,如不良资产修正考核利润的力度应比国家法规规定的力度大。

4. 定量与定性结合和权数适当分配原则。在确定目标指标体系时,不仅定量与定性要结合,在分配权数时,更要根据被考核单位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如对于亏损企业,应以扭亏额为核心目标;对于战略转型企业,则应以转型的节点目标为主,对于成熟企业,则应以开辟利润增长点为核心目标:对于项目开发和项目投资企业,则应以开发的成功与否为主进行考核。

5. 选择性原则。在确定评价指标时,应根据被考核单位的业务性质和财务特点进行选择,不能一刀切。如对于赊销业务很少的单位,考核应收账款周转率就没有多大意义。

6. 短期与中长期结合。确定目标指标体系时,还应根据被考核单位的发展战略,适当融合一定中长期指标,以避免被考核单位的短期行为。

四、科学选择评价方法,强化指标引导作用

目标管理指标体系采用以定量分析为基础,以定性分析为补充,实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互校正,以此形成企业目标管理的结论。企业目标管理结果的基本计算方法为功效系数法,辅以分析判断法,即按照年初制定的指标体系,以企业年末实际经营结果,对照年初目标预定值或全国统一测算和颁布的行为标准值。分步得出目标管理的初步结论、基本结论和结论。

目标考核指标的计算方法,分别量化指标和定性指标的不同特点,使用不同的方法。定量指标实际值的计算,应建立统一依据,最好一律按照各被考核单位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或正式出具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证明材料的数据为计算依据,不按考核口径作调整。同时为避免因异常情况对考核指标产生异常情况对考核指标产生异常影响,被考核单位定量指标得分,应设定最高得分。此外在具体确定单项指标得分时,还应根据指标本身的特性及考核机构的引导趋向,分别采用正除法、反除法及接近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指标体系的鼓励、引导、限制及禁止效用。

五、合理设定奖惩条件、保障发挥激励效用

实施目标管理,必须在目标管理制度体系中预先设定奖惩条件,奖惩条件的构成要素包括考核基准、奖惩基数及奖惩比例等要素,是据以计算被考核单位考核年度效益奖金的依据。合理设定奖惩条件,对保障发挥目标管理的激励效应极为重要,否则目标管理架构将行同虚设,其中考核基准的确定以年初净资产乘以行业资本保值增值率减一的结果加上资源占用为基准,并结合该公司近年的经营情况进行确定。其中行业资本保值增值率应采用考核年度前一年国家财政部门颁布的行业标准(如无法获取国家公布的行业标准,可以按照当年度本地GDP 增长比例进行确定) 。同时考虑被考核单位以前年度的实际资本保值增值水平加以确定。对于跨行业经营的被考核对象,应分行业下达资本保值增值率目标,年终考核时再按其各种业务贡献毛利的比例加权计算确定考核年度考核基准。若考核年度被考核单位的净资产出现增资、减资、利润分配等非经营性质的变动,应于年末考核时对变动进行加权调整。

资源占用费按照经营性下属公司实际占用总公司资源数量和参照市场制定的资源价格计算,具体在年初目标中确定。奖惩基数为经考核调整后的净利润实际值与净利润考核基准值的差额部分,也就是超额利润。其计算应以审计净利润为基准,并依据应收账款的情况以及奖金预提(发) 的情况等进行适当的调整。调整的范围涉及:当年新增的超过一定期限的应收账款余额,在确定实际调整额时,被考核单位必须严格按照业务合同确定的收款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对于不按规定执行的,年底目标考核时可统一按照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一定比例确认实际调整额;当年应提未提的投资减值准备,指按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应计未计的投资减值准备;其它调整,包括当年发放或预提绩效奖金的调整及其它应该予以调整的项目。奖励比例原则上按照超额利润的一定比例分档计算,奖惩比例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得随意更改,否则很容易产生被考核单位对目标管理体系的疑虑。在确定奖惩比例时,最好能按超额利润与考核基准的比例,采取分段累退方法确定个区段奖惩比例。

六、建立奖金预留机制,规范考核调整行为

1. 奖金预留。对于被考核单位按年度目标考核提取的绩效奖金,在确保年度激励目标实现的同时,原则上应预留部分以建立奖金池,留存到中长期指标考核期满后再根据实际考核结果予以兑现,以避免被考核单位的短期行为,同时也为以丰补歉创造条件,确保被考核单位员工收入的平稳。

2. 考核调整。首先,受客观因素的限制,被考核单位审计报表形成的时间一般会晚于考核实施时间,因此在进行考核时,如果审计报告末形成,考核机构可用财务报表有关数据进行预评,并在审计报告形成后再行调整。其次,被考核单位目标如果因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产生重大变动,考核机构应在考核实施前对年初制定的绩效衡量指标进行必要的调整。第三,被考核单位如果在年度目标以外争取到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考核机构应对被考核单位实行额外奖励。

篇5

关键词:权益筹资风险 评价指标体系 可控风险区域

一、传统筹资风险认识误区的原因分析

(一)筹资风险理论的滞后性 一直以来,我国财务理论对于筹资风险产生的对象限定于负债资金,认为筹资风险是由于负债而给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筹资理论建立在传统企业背景下,因为在传统企业的主要经济利益主体中,所有者与经营者是统一的利益主体,如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是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也是统一的,这样,企业只要对债权人承担还本付息的法律责任,而不存在对企业本身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问题,所以权益资金不存在筹资风险。然而,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分离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既要对债权人承担责任,又要对所有者承担责任。因此,企业筹集的权益资金也存在风险,而滞后的筹资风险理论已经不能涵盖筹资风险的内涵和外延。

(二)资金理论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性 理论上权益资金成本高于负债资金成本,这一结论是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首先企业对权益资金所有者(普通股股东)不仅要分红,而且分红要年年有所增加,即投资者购买股票的风险大于债权人的风险,按照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对等的原则,股东的红利应当高于债权人的债务利息;其次是债务利息可在税前扣除、有减税效应,而股票的红利派发属于税后利润分配、无减税效应。实际上企业的股利分配因被人为降低甚至多年不分红利,从而使得实际权益资金成本既低于理论成本,也低于负债资金成本。

(三)所有者权益保障机制缺陷 在市场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权益资金的用资成本被人为降低,所有者获得红利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企业管理者不需为此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因此,可以随心所欲地、无偿地使用这些资金,而风险却最终由投资者承担。事实上,在一个发达的完善的资本市场中,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对等的原则不仅要在负债筹资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要在权益筹资中得到充分体现,这既是资本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的债权人和所有者都是出资者,他们对企业进行投资都要承担投资风险,其中所有者所承担的投资风险还要大于债权人,合法权益都应受到保护,其权益保障只有先后之分而无轻重之别。因此,企业筹资风险不仅来自负债筹资,也来自权益筹资,即权益资金同样存在筹资风险。如果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健康的,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管理体制是较为成熟完善的,那么,无论是负债风险还是经营风险都存在于权益资本之中,企业经营不能使权益资本保值增值并兑现股利分配承诺,经营者就应承担法律责任。这就是权益资金筹资风险,这种风险机制必须尽快形成,这样投资者的正当权益才能得到切实保护,同时也会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

二、权益筹资风险特征分析

(一)风险的客观性 企业利用权益资金经营时,在经营期内,其经营受生产、技术、供销、市场、物价、税收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及其变化是企业无法避免的现实。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对权益资金经营结果无法准确判断,这就使得权益筹资客观上存在风险。

(二)风险的隐蔽性 企业的权益资金属于自有资金,不需偿还,不存在因不能按期偿还而破产的风险。同时,在法制有待完善的经济环境下,当企业因投资失误或经营失败而给所有者造成经济损失时,也并未追究管理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从而掩盖了权益筹资的实质性风险。并且权益筹资风险往往是慢性的未来释放的衰退性风险,是企业各类问题日积月累的结果,问题一旦爆发,将会给所有者带来惨重损失。权益筹资风险与负债筹资风险相比,具有隐蔽性特征。

(三)风险的双重性 权益筹资风险的双重性是针对筹资风险所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言的。当结果向不利的方面转化时,会给所有者带来损失,表现为企业权益资金的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收益率,甚至亏损,从而导致企业价值下降或因承诺不能兑现而使企业信用降低。当结果向有利的方面转化时,会给所有者带来超额收益,表现为企业权益资金的实际收益率高于预期收益率,从而使企业价值上升、承诺兑现、信用提高。所以,企业权益筹资风险既可能产生经济损失,又具有创造较大经济收益的能力。

(四)风险与结果的匹配性 权益筹资风险与其导致的结果密切相关。企业权益筹资风险越大,可能产生的经济损失越大。也可能带来的经济收益越高,还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但对筹资风险所带来的高额经济收益要有正确的认识,企业不能为了追求高额经济收益和增加企业的价值而无限地扩大企业所承担的筹资风险,这种危险的筹资理念必然会导致企业筹资决策的失败。筹资风险与其结果的匹配性,决定了企业的筹资决策目标是适度的利用筹资风险,创造预期经济收益。

(五)风险的可控性权益筹资风险的可控性是指权益筹资风险可以预计、计量和施加影响。首先可以预计,即企业能够事先知道哪些因素变化将给企业经营带来正面或负面影响,并对这些因素的变化情况和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其次可以计量,即企业能够根据经营信息和财务数据设计风险评价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测量风险大小,为企业对其进行量化管理提供有效依据;再次可以施加影响,即企业能够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控制风险发生频率,降低风险损害程度。这种权益筹资风险的可控性,是企业对其进行量化管理的前提。

三、权益筹资风险计量的指标体系

(一)权益净利率 权益净利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净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它是反映权益资金收益水平的指标,是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核心。其计算公式为:权益净利率=利润/平均所有者权益。这一指标是评价企业权益资本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反映企业资本的综合效益。该指标通用性强,适应范围广,不受行业局限,在国际上的企业综合评价中使用率非常高。一般情况下,权益净利率越高,权益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所有者的保证程度越高,权益筹资风险越小。反之,权益筹资风险越大。

(二)现金权益比率 现金权益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它是反映权益获取现金能力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现金权益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所有者权益。这一指标是评价企业权益资本创造净现金流量能力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质量。该指标通用性强,适应范围广,是评价企业运营质量的核心指标。一般认为,现金权益比率越高,企业权

益资本获取现金的能力越强,运营质量越好,企业所有者越安全,权益筹资风险越小。反之,权益筹资风险越大。

(三)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企业年末所有者权益与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它是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企业资本保全和增值状况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资本保值增值率=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这一指标充分体现了对所有者权益的保护,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侵蚀所有者权益的现象,反映所有者投入企业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在一般情况下,资本保值增值率越高,表明企业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企业发展后劲越强,企业所有者越安全。该指标通常应大于1,若小于1,则表明企业资本受到侵蚀,没有现实资本保全,损害了所有者权益,也妨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风险加大,应予以充分重视。

(四)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润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比值。它是反映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这一指标从现金流人和流出的动态角度,真实反映了企业收益的质量。一般情况下,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越大,企业收益质量越高,企业权益筹资风险越小;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越小,企业收益质量越低,企业权益筹资风险越大。

以上评价指标从收益水平、运营质量、保值增值程度、收益质量等四个角度对企业的权益筹资风险进行客观的考察,基本上能够反映权益筹资风险的大小或者高低。为了进一步完善权益筹资风险评估体系,企业还应建立权益筹资风险预警控制区域,以保障其风险被控制在可控风险区域、增强企业驾驭风险和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

四、权益筹资风险预警控制系统的建立

(一)计算权益筹资风险评价指标 由企业的财务部门对企业会计报告期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剔除偶发性因素的影响,计算出报告期的权益筹资风险指标。

(二)确定权益筹资风险评价标准 衡量企业权益筹资风险,需要选用一定的标准作为参考,以便对企业的权益筹资风险做出评价。通常而言,科学合理的对比标准有:一是历史标准。如上期实际、历史先进平均比值或权益筹资风险较低时期的实际比值等;二是预定目标。如预算指标、设计指标、定额指标、理论指标等;三是行业标准。如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等;四是社会公认标准。由于企业规模、行业、地域、国别等诸多差异,企业不应拘泥于某一经验数据,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本企业要求和特点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随时调整评价标准。由于风险程度不同,可将风险区域分为可控风险区域与不可控风险区域。为此,需要根据评价指标进一步设置可控风险区域的下限和上限标准,其中,可控风险区域下限是指企业难以控制的风险底线,即实际比值低于这个标准比值,则风险很难被企业控制,可控风险区域上限是指企业能够控制的风险标准,即实际比值高于这个标准比值就进入完全安全区域。

篇6

一、建立健全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集团公司为了维护资产的完整和安全,保证经济信息的真实可靠,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该体系必须充分发挥集团母公司财务调控功能,激发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能有效控制母公司及子公司风险。

(一)建立集团内部的重大经济决策控制制度,规范子公司行为

1.资本运营制度。如投资、筹资。对外经济担保、签订经济合同等。资本运营管理影响集团公司的发展方向,母公司应集权管理,但要给予子公司适当的分权,即母公司可赋予子公司一定限额的管理权,超过权限范围,一律由母公司集体研究决定。同时母公司应建立健全子公司对外投资及筹资的立项、审批、控制、检查制度,并重视跟踪管理,规范子公司的行为。

2.资金管理制度。为降低资全成本,控制企业的负债规模,改善企业的债务结构,母公司应当建立以现金流为核心的内部资金管理制度,明确资金调度的审批权限和程序,落实资金管理责任通过依法设立的内部金融机构,或借助银行网络,利用合法的金融工具,对企业资金实行统一集中管理,有利于母公司控制子公司,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降低风险。

3.资产管理制度。在此是指狭义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对资产的产权变动及或有产权变动实行限额审批制或备案制。对子公司资产的现状、存量、增减变动的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出具季度固定资产状况报告,并根据财务制度,制定合理的折旧方法等等。

(二)制定企业一般性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制度

针对经营活动中的购入、销售、收款、付款、理财等各环节及有关财产、物资的收发保管和货币资金收支、费用标准制度等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的操作程序控制。这些控制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授权与审批制度、财产的实物控制制度,以及收支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收入分配管理制度)、财务检查与财务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及会计基础工作等。

二、建立财务预算制度

财务收支预算是集团目标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将企业集团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规划加以定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内部管理活动或过程。集团公司根据企业发展规划提出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据以编制公司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并将各项指标分解下达给各子公司。通过预算明晰企业经营者各部门和各个员工的权限和责任区域,从而强化财务控制功能。

(一)预算编制宜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方法

预算编制要进行上下沟通,一般要经过预算指标的提出、综合平衡、审议下达、控制执行。信息反馈。预算调整等若干环节,形成最终预算,经企业最高决策层审批后,成为正式预算,逐级下达各部门执行。

(二)预算确定后要实行动态跟踪、实时监控

为了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子公司要做到月度有简要说明;季度有分析,中期向集团报告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不断调整偏差,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实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经营活动的动态管理,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在公司日常运营中的作用。

三、完善激励、约束制度

企业集团的最大优势在于整体性,要使其得以充分发挥,需结合于公司预算执行情况,制定利润分配制度及奖惩分明的业绩考评制度,将奖励与惩罚、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利润分配制度

授权经营集团公司作为国有资本的投入者,其利润分配是集团利润分配的核心内容。母子公司以控股方式形成;对应的是按股份分红的利润分配方式。母公司在制定分配方案时,要兼顾母子公司利益所得。子公司税后利润既要按一定的比例留存母公司,使集团的长远发展有一定后劲,同时也要保证子公司业务增长需要和职工的权益得到保障,有助于调动成员企业及其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会提高集团的财务资源配置效率。

对于子公司的工资、奖金的分配应根据子公司经营规模,实行总量控制;建立健全对子公司工资奖金分配的检查和控制制度。子公司要严格按照母公司所规定的工资奖金计提原则,在计提工资金额范围内自主分配。

(二)业绩考核评价办法

1.确定适当的国有资本保值增直率。集团公司可根据同行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标准值及企业三年的经营状况,结合市场以及企业的具体实际;确定适当。切实可行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

2.完善子公司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为主,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利润增长率、销售增长率等为辅构成的考核指标体系,全面考核企业的绩效。

3.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集团公司需系统分析、搜索各类与激励有关的企业信息;综合分析,制定科学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合理的激励机制;该机制要与集团公司年初下达的各项考核体系相结合,明确将目标考核同总经理的年薪挂钩,建立风险金制度;激发子公司员工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四、健全财务信息监控制度

(一)财务报告及重大财务情况通报制度

财务报告是最为核心的信息报告载体与来源途径。要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的决策价值与控制功能,总部必须以制度的形式从信息质量标准、报告标准、内容结构以及组织程序等方面确立一整套明晰的、可操作的信息报告规范,包括财务信息质量标准、财务信息报告标准、财务信息报告结构内容、财务信息报告组织程序等。

(二)内部财务分析制

健全企业财务分析制,要形成月有简要分析,季有分析,年度有财务状况说明书。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及时评价企业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管理水平、发展趋势,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纠正偏差,解决问题,以保证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财务总监或财务主管委派制

为切实加强对子公司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监督,集团公司可向各子公司委派财务总监或财务总管。其职责在于负责组织、领导派驻单位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参与子公司重大经济决策,建立健全和完善于公司内部财务制度,对子公司各类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委派人员的人事、工资、奖金、福利由集团公司负责。

(四)内部审计制度

集团公司为了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监督、评价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必须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1.开展财务收支审计。以强化集团公司资产控制为主线;必须对子公司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并对一定金额的工程项目、对外投资、经济合同等进行专项审计。

2.实行常规的年审制度。年度终了,对子公司全年的经营情况全面审计,根据审计报告,确认各子公司经营者的经营成果,考核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兑现奖罚。

3.实行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制度。对子公司领导高任实施审计,审查评价子公司责任主体的经营业绩及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从而进一步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

篇7

近几年来,我国多处城市的房价均进行了较大程度的涨幅,各地政府均已经或将要对持续高涨的房价采取措施,以防泡沫经济的破灭,且房地产行业的兴衰涉及产业很广,可见为房地产行业建立财务预警模型的紧急性与迫切性。为了增强财务预警模型的敏感性和可预见性,本文引入经济增加值指标,相对于传统的利润表中的净利润,经济增加值指标不仅考虑了股东权益的机会成本,而且从持续经营角度对净利润进行调整。在扣除了股东权益的机会成本后,只有经济增加值大于0,才能够为股东创造财富,经济增加值可以将企业经营与股东财富的创造最直接地联系起来,只要是经济增加值大于0的项目,管理层就应当采纳。同时,根据EVA实现的多少给予管理层相应的薪酬奖励,这样可以将治理层的利益与管理层的利益统一起来。自2010年起,在中央企业已经全面执行了经济增加值指标的考核,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济增加值的考核将会成为企业考核业绩的标准。

本文具有创新性,将管理用报表调整出来的EVA指标,引入到财务指标中,从而为建立更准确的预警模型做出贡献。同时,本文引入非财务指标,由于非财务指标影响的是企业文化、企业环境等宏观方面,对企业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较远的期间就能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

一、EVA相关理论

EVA最早由斯特恩斯特财务咨询公司提出,最精准的EVA需要对160多项财务数据进行调整。而一般情况下,基于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只需要对5项左右的财务数据进行调整,即可得到较为准确的评价指标。

经济增加值=税后经营净利润-总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公司根据自身情况一般情况下进行一下调整即可,首先,税后经营净利润中不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因为债务资本成本包括在总资本成本中,避免重复扣除;其次,对相关财务指标进行调整,如准备金、递延所得税、研究开发费用、营业外收支,为建立品牌、进入新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而发生的费用。

1.准备金。准备金是企业基于谨慎性原则,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资产减值损失、坏账等,由于准备金当期并没有实际发生,所以与本期的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在计算EVA是应调整回来,同时相应地增加相关资产价值。

2.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是由于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暂时性差异引起的,会引起以后期间少交或多交所得税,而这与本期的经营无关,所以应做相应的调整。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应从资产项目中扣除,同时应从税后经营净利润中扣除该笔费用,对于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作相反的会计处理。

3.研究开发费用。在研究开发费用可以资本化之前的费用化支出,会计上的处理是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并从利润中扣除,这可能会导致管理层为确保本期利润,减少必要的研究开发支出,所以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应将费用化的支出资本化,同样是按照以后的使用期限分期摊销。从税后经营净利润中加上费用化支出,同时在资产项目中加上相应的金额。

4.营业外收支。由于经济增加值衡量的是企业主营业务相关产业的盈利能力,则需要扣除非主营业务相关的损益对经济增加值的影?。所以在计算EVA时,需要将其从税后经营净利润中扣除。

5.为建立品牌、进入新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而发生的费用。为建立品牌、进入新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而发生的费用在传统会计上的处理是将其计入销售费用,直接从当期利润中扣除。可见,一些管理层为了确保当期利润的实现,会放弃优秀品牌的建立或优秀销售渠道的构建。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在调整经济增加值时,应将该笔费用资本化并在适当的使用期限摊销。

二、财务预警相关理论

1.财务危机的相关理论。国外学者通常把企业破产视为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因为上市公司是宝贵的壳资源,即使出现财务危机也会被有财力的非上市公司通过买壳达到借壳上市,所以说我国的上市公司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破产的,我国的证券交易所会对出现财务异常的上市公司给予特别处理(ST)的标注,对于被ST的上市公司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财务问题,因此我国学者通常以上市公司被ST视为出现财务危机。而被ST有的是由于财务原因,有的是由于非财务问题,由于非财务问题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本文选取的ST公司是由于财务问题引起的。

2.财务预警的相关理论。财务预警模型衍化进程由一开始的单变量分析模型到多元性分析模型,进而到Logistic回归模型和判别分析模型,直至衍变到现在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遗传算法等,模型预警的准确率均在逐步提高,但是由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新兴模型的使用没有假设要求,故其科学性、准确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所以,本文在比较后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选取出的指标进行财务预警准确率的研究。

三、指标选取及样本选择

1.指标选取的相关原则。基于全面性原则,本文的指标选取将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现金能力5个财务指标方面进行选取,同时选取适当数量的非财务指标引入研究行列,其中对于涉及的净利润指标均用经济增加值指标进行替代。同时,基于重要性原则和准确性考虑,本文将尽可能地选择代表性强的指标,争取以最少的指标建立最准确的预警模型。

2.指标的选取。根据本文的指标选取原则,本文选取21个指标(见表1)。

3.样本的选择。由于近几年属于房地产行业的丰收年度,所以最近几年被ST的房地产企业数量很少,在最近几年内只找到了5被ST的房地产企业,其中一家是在2009年被ST,一家是在2008年被ST,若使用t-3年指标预测准确率,均为2007年以前的指标,而在2007年执行了新会计准则,所以指标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所以本文选择3家ST企业。配对原则分为一比一配对和多比一配对,多比一配对是以该行业中ST与非ST的比例关系为配比关系,房地产行业ST与非ST的比例差异较大,结合总资产规模相似的配对原则,本文选择使用1∶15的比例选择3家ST公司和45家非ST公司,作为样本公司,建立预警模型。处于同一行业,相似的规模作为配对原则,本文以企业总资产为规模计量依据,根据t-1年的数据确定t年是否被ST,我国证券公司一般“以连续2年净利润为负数”为依据定为ST,即t-2年数据的作用也不大。而前人的研究表明,t-4年的指标在财务危机公司与非财务危机公司之间的显著性差异不大,又由于t-3年是企业是否将会被ST的转折点,所以本文将对t-3年的数据进行预警研究。

四、Logistic模型回归预警

1.选出显著性差异指标。Logistic模型要求指标之间不存在共线性,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数量较少,所以样本之间不存在正态分布,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法选取出对是否被ST有显著差异的指标,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法中,显著性结果大于0.05时,ST公司与非ST公司的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反之,存在显著差异性,则该指标最终可以选作该公司的预警模型指标,在本文选取的数据中,只有总资产周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增长率这三个数据对公司是否ST有显著性差异。

2.相关性检验。对于选出的指标由于Logistic模型要求数据之间不存在共线性,所以对于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法选取出的对显著性差异有贡献的指标需要相关性检验,分析两两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若显著性概率小于0.05,则说明两者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需要剔除一个数据,本文对选出的对是否ST有贡献的三个数据进行共线性检验。根据表2可看出,资本保值增值率与总资产增长率之间具有相关关系。本文剔除总资产增长率指标,最终选出相关性很小的总资产周转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2个指标。

3.Logistic模型预测准确率。建立Logistic预警模型,通过模型运行可得,预测准确率为93.6%(见表3),这对被ST前第三年的指标进行预警而言,准确率已经是非常高了。

对t-3年的因子进行回归分析(见表4),因为自由度df为1,显著性水平为0.05,可得卡方临界值=CHINNV(0.05,1)=3.841,本文计算的的卡方值为20.256,且sig.=0.000

篇8

经过近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阶段我国形成了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并存、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私营工业企业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国有企业,同时也为整个社会提供了超过国有企业的就业岗位。由此可见私营工业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讨论私营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各行业中的具体表现,这对私营工业企业在各行业中的布局以及进一步的市场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法就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相关阵或协方差阵),探求观测数据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这几个假想变量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在保证信息损失尽可能少的前提下,经线性变换对指标进行聚集,并舍弃一部分信息,从而使高维的指标数据得到最佳的简化,并可以根据因子得分对样本进行评价和分类。原始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在变量,而假想变量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称为因子。

三、私营工业企业在各行业中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

1.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而全面的评价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家统计局已于1998年制定颁布了一套新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即: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该体系全面考核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生产效率等方面,标志着我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进步。

2.私营工业企业行业经济效益的因子分析

如果仅从单项指标来多侧面地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无法确定行业经济效益的优劣,另一方面若引入的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时,也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所以应该综合各单项指标的信息,合成一个综合指标,以此反映各行业的经济效益状况。

下面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私营工业企业的行业经济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并将各行业的经济效益排序。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分析过程如下:

(1)对私营工业企业(按行业分)的经济效益水平采取上述7个主要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由于多个指标量纲不同,数据缺少可比性,因此必须首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使得各个指标具有可比性。一般SPSS软件能自动完成数据的标准化。然后建立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阵R。

(2)检验变量组是否适合因子分析。在进行因子分析时,需要对原有变量做相关分析。如果原有变量之间不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那么就无法从中综合出共同特性的少数因子来。SPSS提供的方法是进行KOM及Bartlett's球形检验,检验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若KOM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一般认为,KOM如果值小于0.5时,较不宜进行因子分析,根据SPSS软件计算结果(见表1),本研究的KOM值为0.505,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此外,Bartlett's球形检验的χ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1%,也说明该数据适宜做因子分析。

表1 KOM测度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KMO and Bartlett's Test)

(3)提取因子。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这里参考各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方差贡献率表示该特征值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累积贡献率表示相应几个特征值累积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如表2所示,前3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3.29%,基本上保留了原来观测变量的信息,所以因子个数的选取为3个,这样由原来的7个指标转化为3个新的综合指标(按累积贡献率达80%以上提取的特征值认为有效),起到了降维的作用。

表2 相关系数阵R的特征值

取前3个特征值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在此基础上,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目的在于使载荷矩阵结构简化,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突出,从而使因子的意义清晰,便于对因子进行解释。

由SPSS软件计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可以看出,总资产贡献率(X1)、资产负债率(X3)和流动资产周转率(X4)在因子F1上的载荷值比较大,而这三个指标都反映了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故因子F1可以解释为衡量企业资本运作能力的因子;资本保值增值率(X2)和成本费用利润率(X5)在因子F2上的载荷值比较大,而这两个指标都反映了企业的盈利水平,故因子F2可以解释为衡量企业盈利水平的因子;全员劳动生产率(X6)和产品销售率(X7)在因子F3上的载荷值比较大,而这两个指标都反映了企业的产出效率,故因子F3可以解释为衡量企业产出效率的因子。

表3 因子载荷阵的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4)计算因子得分。建立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4),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以计算每个观测量的各因子的得分数,因子得分函数为:

F1=0.395X1-0.099X2-0.224X3+0.463X4-0.086X5+ 0.144X6-0.105X7

F2=0.015X1+0.473X2-0.171X3-0.186X4+0.466X5- 0.023X6+0.082X7

F3=0.02X1+0.102X2+0.229X3+0.087X4+0.013X5+ 0.581X6+0.569X7

表4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最后根据各行业每个因子得分值,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行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Y,并据此进行排序(见表5)。Y的表达式为:Y=0.41228F1+0.22694F2+0.19368F3

表5 私营工业企业各行业因子得分及行业经济效益综合排序表

四、实证分析结论

篇9

经过两年的实践运用,该指标体系也受到一定的挑战与冲击,学术界的置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标体系的适用性问题。根据文件解释,该指标体系适用于“境内一般国有工商企业和国有商业性金融企业”,那么该指标体系对非国有企业的适用性又有多大,不得而知。(2)指标设置存在以下问题:①短期性。该指标体系偏重反映短期财务成果,而忽视长期发展能力。②滞后性。该指标体系仅能反映过去的财务业绩,缺乏前瞻性。③轻视反映无形资产(知识资本)。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该指标体系缺乏相应指标。④忽视非财务指标。由于非财务指标在计量上的困难性,使该指标体系不够重视对非财务指标的反映。⑤忽视对企业现金流的反映。企业应重视现金取得状况,但该指标体系中仅有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一个指标反映现金流问题,这明显不足。(3)指标权重设置存在以下不足:①方法不科学。采用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确定权重,不够科学;发展能力状况的权重太低,应由18%上升为20%以上。②固定权重不合理。针对指标体系的不同使用者应采用不同权重。③权重方向不明确。有些指标是正向指标,即越大越好,而有些是负向指标,即越小越好,还有一些指标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判断,这样直接加权,从财务意义上无法解释。(4)指标计算方法的问题。一些学者对该指标体系中固定资产成新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损失比率以及指标中平均值的计算提出质疑,如孙玉环学者认为企业的年初和年末数据会有很大波动,所以应将简均改为(1/2年初数+1月末数+2月末数+……+11月末数+1/2年末数)÷12。

针对旧指标体系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2002年3月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和国家计委等部门对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做了进一步修订,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以下简称“新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对新旧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新指标体系提出建议,以便为企业效绩评价更好地服务。

新旧指标体系均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的评价指标,都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组成。以下主要针对二者差异做出剖析。

一、指标设置

1.基本指标。在新指标体系中,基本指标不变,仍由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指标构成。

2.修正指标。在新指标体系中,反映财务效益状况的修正指标在原有资本保值增值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基础上,新增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该指标反映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反映资产营运状况的修正指标在原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的基础上,取消了受非议频率较高的资产损失比率指标;反映偿债能力状况的修正指标仅保留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以及速动比率,取消了流动比率、长期资产适应率和经营亏损挂账比率;反映发展能力状况的修正指标将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变化为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和技术投入比率(当年技术转让支出与研发投入÷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继续保留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

3.评议指标。在新指标体系中,新增了两项指标:一是发展创新能力指标,反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保持竞争优势,根据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进行的自我调整和革新的能力,包括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意识和动力;二是综合社会贡献指标,反映企业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同时,取消了原来的长期发展能力预测和行业或区域影响力两项指标。并且,将领导班子基本素质改为经营者基本素质,但对两者的解释在文件中是完全相同的;将基础管理比较水平改为基础管理水平,文件对两者的解释大体相同;将企业经营发展策略改为经营发展战略,文件对两者解释基本相同;将在岗员工素质状况改为在岗员工素质,文件对二者解释完全相同;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和技术设备更新水平(服务硬环境)保持不变。

二、指标权重设置

权重设置方法虽然仍是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但各项指标权重的具体赋值已发生变化,考虑到修正指标内容已发生变化,我们只分析评价指标、基本指标和评议指标的权重变化,具体情况见表一。

三、新旧指标体系差异评价

1.新指标体系更重视对现金流的反映。如旧指标体系中反映现金流的指标仅有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一个指标,权重仅为4%;而新指标体系新增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标,两项指标权重之和达到18%。

2.新指标体系更重视反映企业长期发展能力。发展能力状况评价指标的比重由18%上升为24%,在修正指标中新增技术投入比率指标,在评议指标中增加发展创新能力指标,且权重达到14%。

3.新指标体系在指标设置上更严谨、精炼。如在反映偿债能力状况的修正指标中,取消了流动比率,仅保留速动比率,避免信息过分重叠。同时取消了计算颇受非议的固定资产成新率与资产损失比率。

四、新指标体系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企业效绩评价的历史研究,我们可知,经营环境的变化是企业效绩评价及其指标体系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经营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应是动态发展的。在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正逐步替代实物资产,在企业生产和经营中发挥核心作用,构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应是我们的指导方向。

2.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而言,一个理论上完美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各个指标之间是完全独立的,即各个指标之间没有相关性,但现行指标体系许多指标之间信息存在重叠性,极大影响了评价的科学性。

篇10

关键词:邮政企业 财务管理 措施

一、提高领导的管理水平,强化领导的财务意识

中国邮政是个百年老企业,由于历史原因,有许多领导虽然是老领导,但是对于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是有些欠缺的,他们对于财务管理的认识比较肤浅,认为财务管理就是简单的收支管理,就是收入和成本,单纯将财务管理作为只是计算财务收支结果的工具,有些领导甚至看不懂财务报表。提高领导财务管理水平的方法:一是各级邮政领导要从自身做起,自觉学习管理知识和财务知识,明确财务管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二是上级领导部门有针对性的对领导和后备干部进行短期培训,如工商管理的培训,请大学讲师或有一定经验的专业管理员工对领导干部进行管理知识的培训。三是在全区范围内通过竞聘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担任领导职务,其中可增设应聘条件,要求财务管理要达到相应水平,由此选出符合条件的具有相应财务管理知识的人员担任领导职务。

二、合理筹集资金,确保资本保值增值

1、合理筹集资金,提高经营绩效。企业在筹集资金时要选择资本成本最低的最佳资本结构。目前许多邮政企业还处于亏损阶段,这样的企业不适合负债经营,否则经营情况会更加恶化。当预期投资报酬率高于负债利率时,借入的资金越多,自有资本收益率越高,但并不表示企业可以无限度的进行负债经营,从理论上说,企业借款的额度最多不能超过资产总额的50%,否则会造成资不低债,一旦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营风险。

2、加强经营管理,确保资本的保值增值。邮政企业的固定资产大多是由上级部门拨款购建,由于一些领导不擅于财务管理,认为资产是越多越好,特别是兴建邮政房屋和支局所,而不考虑折旧的分摊,不考虑成本,是否会真正给企业带来收益也不清楚。由于这种投资存在盲目性,所以这样的资产很少会给企业保值增值。企业的资产得以保值和增值来源于企业合理的投资使用资金,具体操作办法是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比如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等指标,并将其与领导的年终业绩相挂钩,防止一些邮政企业盲目借款盲目投资。

3、坚持资金投资的效益原则。在效益上,就是按照突出效益的原则,对成本过高又没有市场优势的业务要适度发展或限制发展,对投入少、见效快、且具有生命力的业务,要打短、平,快战役,全力促进发展,同时要重点扶持高效、长效业务,力争做大、做强,形成规模经营的格局。不盲目参照其他地区的所谓的先进经验和新业务,在经营中一定要注重投资效益,投资收益率高的项目才是有利可图的项目。

三、合理配置资产,加强资产管理

合理配置资产,对于邮政企业来说,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各方面的分析后增加企业良性资产,减少冗余资产。邮政企业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邮政企业流动资产,主要包括了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待摊费用等。流动资产中的不良资产增加,说明邮政的良性资产在减少。首先,重视对不良资产的管理,建立起相应的用户欠费服务机制。对报刊用户欠费要定期清理,做好购销计划,购进适销对路商品,制定好集邮库存商品库存定额制度,控制好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其次,合理配置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回收率。在邮政企业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的比重相当大,一般会占到60%以上。一般的,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越高,企业的资产报酬率也越大,但是,邮政固定资产投资报酬率并不高,主要是因为邮政企业中技术含量高,风险报酬大、投资回报快的固定资产比重不大,而投资金额高、加收缓慢的房屋等资产的比重过大。

对现在的固定资产,要做好盘活的工作。固定资产的盘活在邮政企业中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企业财务人员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实地盘点,进行详细的账、物勾挑核对,发现冗余资产及不良资产经请示上报批准后进行处理:出售、转让、出租或是报废处理。二是通过全国性的清产核资工作,在盘查出冗余资产及不良资产后经会计师事务所审批上报后进行处理。那些闲置的农村支局所房屋,邮政部门要通过实行“能出租的就出租,能出售就出售”的原则来进行盘活。

四、强化风险管理,树立正确的风险观

1、强化风险管理。首先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够具有及时捕捉风险、衡量防范风险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信息网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均越来越快,这就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又由于信息的网络化、科学技术的综合化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必然要求邮政与各企业之间相互沟通与协作。邮政企业财务人员在日常管理和财务决策中,既要能善于抓住机遇,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容应付风险的挑战,趋利避害;又要能灵活处理和协调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竞争与合作相统一,以增强企业自身及其他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使各方的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

五、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一体化工作

1、重点加强对收支差额的考核力度,强化财务支出审批制度,遏制乱花钱、花大钱、花无效钱的行为,使企业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真正发挥投资效益;加强收入的稽核工作,对历年的应收应付款进行清理,有效地防止了收入的跑、冒、漏、滴。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严格控制成本,降低成本开支。一是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严格控制成本是关键,要寻找成本费用的关键点,有目的的进行控制。二是成本费用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开发新产品,改进现在的产品设计,提高邮政服务质量,在企业规模允许的范围内充分扩大业务量,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单位固定成本逐渐降低,企业效益变大,降低可变成本。三是由于历史原因,有的邮政企业存在人员多、资产多的情况,且相当一部分的人员和资产是闲置的,未能形成生产力,邮政企业要通过核定资产、定岗定编,减员分流等措施,降低固定成本。四是改进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强学习,树立成本意识,遏制乱花钱乱报账的现象。

六、进一步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全面预算管理重点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行。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按照《全面预算管理办法》要求,以确保收支差额为中心,做好企业各项预算的平衡、执行和控制。二是提高宣传培训力度。加强对各级领导及各职能部门的培训,重点解决全面预算管理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邮政企业为什么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如何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第三是建立组织体系。强化职能部门的归口管理,合理划分相关部门在预算中的职能;清晰划分各级预算责任中心;细化各项预算内容,强化经营预算的编制,充分发挥经营部门的作用。第四是强化信息技术手段。第五要探讨细化考核指标设置。探讨对不同的预算责任中心设置重点不同的考核指标。逐步补充经营预算内容,增加用户欠费、存货以及和服务质量相关的成本费用等内容。

七、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强化企业财务管理

1、重点加强企业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的教育,增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可以将财会人员派到财政、税务部门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学习,加强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顺应现在邮政企业管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