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和电视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和电视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广播和电视的区别

篇1

IPTV作为一种全新的业务形态,赢得业界高度关注,实为情理之中。有人反驳说,有线数字电视作为有线电视发展的必然,却遭受种种质疑和刁难,未免有失公允。还有人认为IPTV的存在刺激了数字电视的发展。董年初的看法是:IPTV是数字电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与有线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并存的一种数字电视形式。IPTV与其它几种数字电视可能有一些竞争,但在整体上对数字电视会是一种贡献。

有一部分人认为IPTV是未来电视的发展方向,也有人认为IPTV只是一个试验品,还不成熟,不宜过度炒作,董年初也认为有关IPTV的炒作曾经是有些过热,不过目前已经回归理性。IPTV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但也不可能替代其它数字业务形态。

董年初认为,IPTV的发展必须考虑它的周边环境。IPTV提供的毕竟也是电视业务,与其它数字电视业务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收看方式有了一些改变。从国外发展的情况看,如美国,是有线电视或有线数字电视非常发达的地方,IPTV的进展不是非常理想;相反,有线电视业不发达的地方,IPTV会有一定的市场,如法国、意大利。我国与美国有一定相似性,都是世界上有线电视最发达的国家,因此,我国IPTV的市场不会太大。当然,由于我国有线电视数字化与付费电视业务的开展还在启动阶段,也会从客观上给IPTV提供一定发展空间。

IPTV可以说是“三网融合”的一种产物,对于究竟由谁来主导IPTV的问题,一度争论很激烈,目前仍存在争议。董年初认为,国家已经明确信息网络传播视听业务由广电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而且IPTV提供的是以电视机为终端的视频业务,理应属于广电的业务范畴和管理权限,电信网络不过是电视业务的一种新的传播渠道而已。如果把电视机变为互联网业务的一种终端,对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潜在危害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广电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把IPTV业务管理好。

关于如何处理IPTV与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关系问题,董年初的看法是,推进广播电视全面数字化是世界各国广播电视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应坚定不移地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有线数字电视具有大容量、高质量、高性价比、业务可扩展性等难已替代的优势,发展有线数字电视仍是广电部门的主业,不可舍本逐末。当然,IPTV也有它的特点和优势,在时移与互动性方面比有线数字电视来得方便。高科技时代的年轻一代用户,有这种需求,有需求就能催生出市场,广电部门也正在积极利用这种技术,将其作为有线数字电视的一种补充来发展。有双向条件的有线网络可以自己发展IPTV,没有条件的可以与其它行业合作来发展。

谈到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和业务模式发展IPTV时,董年初表示,IPTV可以有两种技术实现方式:一是通过城域五类线网,二是通过电信的ADSL网。对应的业务模式国内也有两种:一种是杭州的DVB+IPTV模式,另一种是哈尔滨的IPTV模式。目前,杭州模式仅在杭州实施。哈尔滨模式则在上海、泉州等地有较大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

在谈到IPTV的发展趋势时,董年初认为,交互电视业务的市场规模理论上可以在达到有线电视用户10%左右。这10%的市场将被IPTV和双向有线电视网的互动电视瓜分。我国的IPTV将会以一定速率稳步发展。■

相关链接

关键词: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

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是指基于IP协议的电视广播服务。该业务将电视机或个人计算机作为显示终端,通过宽带网络向用户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视频服务、信息服务、互动社区、互动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等宽带业务。IPTV的主要特点是交互性和实时性。它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流媒体服务、节目采编、存储及认证计费等子系统,主要存储及传送的内容是流媒体文件,基于IP网络传输,通常要在边缘设置内容分配服务节点,配置流媒体服务及存储设备,用户终端可以是IP机顶盒+电视机,也可以是PC。

董年初:IPTV与网络电视是两码事

董年初从国际电联对IPTV的定义和国内的实际情况两个方面阐述了IPTV与网络电视的区别

国际电联对IPTV有明确定义,是通过可控制可管理的有线网或无线网,供手机、电视、计算机终端接收的视音频业务。这个定义颇为宽泛,几乎涵盖了所有跟IP有关的业务,但是它与网络电视最根本的区别是在可控可管理的网上运行,而网络电视是在开放的互联网上运行。

篇2

关键词:电视;时移;传统;消费

电视服务一直都是由广播电视公司来提供服务的,目前已经拥有超过一亿的有线电视用户,新的运营商想提供电视服务,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提供差异化服务,提供区别于传统电视服务的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电视服务给人印象就是固定频道、固定时间服务,电视台什么时候播放用户就只能在什么时候观看如果错过就没有机会再看到实际上就是电视服务受到电视台播出节目表的约束,如果让人们看电视不再受到这个时间框的约束,用户可以自己任意选择电视节目的开始播放时间,并可以对电视播放进行任意的暂停、倒退和快进那么大大改变人们看电视的习’质,使人们从电视台的时间框中解放出来,这个功能被称作时移电视(好像电视台的播放时间轴不再固定.而是根据用户需要随意移动。)

一、时移电视即“Time-shiftedTV”,是在提供电视直播服务的同时,可以选择性的将电视直播频道内容通过网络保存在视频服务后台系统供用户点播,实现在任意时间收看固定时间播放的电视节目的一项新型业务。

这项业务给传统电视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电视的使用习惯和形态。简单而言,广大的电视机用户今后看到的不仅仅是所谓“广播式电视”或“直播式电视”,“而是真正的“互动式电视”,“个性化电视”,使消费者由被动形式转向主动形式,是一场新的电视观赏革命。

手机的出现,使人们可以不受固定电话线的限制,可以随地进行打电话,这个新功能成就了今天移动通信产业;时移电视的出现使人们看电视不再受时间框的限制,同样将使电视服务开始一个新的纪元,将成为新电视服务商的“杀手级”功能。

电视消费的明天是不同的媒体提供给不同的人看,每个人都可以完全个性化的选择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内容,但只有时移电视才能保障用户个性化的消费。因为拉长了电视的时间轴,既可以正(看后面),也可以负(看以前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模体内容前后控制。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不可能看每场的“英超“。

电视直播服务中,信息是持续不断的,因此是一个没有结尾的超巨型视频文件”,这对传统CDN网络的FILECOPY技术是一个巨大挑战,而视频切片技术通过将信息进行切片很容易处理这种特殊的视频文件以这种视频切片进行处理可以使时移电视成为可能。

针对传统CDN网络的FILECOPY技术的不足,第二代CDN技术应运而生。第二代CDN技术的核心是媒体交换(或者称内容交换)思路,其基本原理是将体积巨大的视频文件切分成一个个固定大小的视频切片然后在宽带媒体分发协议旧MDP)的支持下,MediaSwitch根据用户的要求和操作人员指定的策略智能地将节目片断缓存在网络边缘服务器上。这种智能的内容传送机制可以让服务提供商将一部故事片长度的节目的开头片断直接存放在网络边缘(靠近用户),并在用户开始观看时动态地传送后续片断。

采用视频切片技术的特点系统的处理特别灵活,媒体文换技术充分借鉴了电路交换到IP交换的包交换的成功经验。

二、时移电视这个功能将成为运营商滚滚利润的来源,运营商可以将时移电视作为一个业务推荐给用户用户如果需要开通时移电视的功能,那么需要提供支付一定的费用。

值得说明的是时移电视功能和以前电视行业的PVR有本质的区别:

对一些有丰富电视行业经验的人来说,理解了时移电视的概念后,立即会想到PVR,这是一种通过在机顶盒上安装一个硬盘,并拥有2个高频头,用户可以将某个频道的某一段节目内容录下来。这个功能虽然表面上与时移电视有些相似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就存储的内容而言,时移电视可以对所有的频道的所有内容提供时移电视服务,而PVR方式仅仅能够对某个频道的某一段内容进行录制:其次就系统造价而言时移电视采用集中存储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整个系统造价而采用PVR方式在每个机顶盒上都安装一个硬盘等到用户量上来后,将会导致成本高昂:最后时移电视用户服务体验可以对边播内容立即提供暂停、倒退等服务而PVR用户只能等录完毕后对录制的内容进行暂停、快进和倒退服务。

时移电视的基本业务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利用时移电视的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定制的电视节目,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有选择的观看电视节目。从根本上实现由被动看电视到主动选择着电视节目的转变,真正实现节目播放中针对终端客户的细分,这样既可以达到扩大用户群提高终端客户对节目的满意度.又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群的节目进行细分收费,提高了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营业收入第二类是利用一追时一的功能实现目前DVD播放机所实现的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例如正在播放的某一场球赛当有需要暂时离开几分钟当回到电视机前的时候可以利用该功能“回顾一刚才的比赛内容并通过一快进”功能追时到目前的实时现场直播。该业务可以通过类似目前一来电显示”收费方式收费或者在初期的时候作为优惠业务赠送达到吸引消费者,提高终端用户满意度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与传统直播电视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卖点推广,可以迅速打开市场。

篇3

在我们电视界,电视传播以画面为主的观念贯穿于80年代,而且一直影响到90年代。“画面为主论”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它源于情节性电影观念。电影艺术大师伊文思说过,“画面是电影的主体,解说词只是加强画面效果”。[1]伊文思这句话,不仅对中国电影学术界,而且对中国电视学术界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是电视“画面崇拜”的理论依据。“一幅画就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这一称颂画面魅力的名言,成为电视“画面崇拜”的旗帜。1991年初,当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洪民生在第三次全国电视音乐交流会上的讲话重申了电视传播“以画面为主,声音加以配合”的观点,[2]电视“以画面为主论”有了官方的权威的定论。

电视“以画面为主论”,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北京广播学院教授朱光烈1990年《对一个定论的异议——电视传播中语言与画面功能的比较研究》,[3]提出电视传播是以语言为主的,1991年中央电视台在舟山召开声画关系研讨会,对朱光烈的观点进行了激烈的批评。1991年,林杰谋发表《厚此薄彼的比较方法不可取——与朱光烈同志商榷》一文,批评朱光烈“厚此薄彼”、“厚语言”、“薄画面”。此后,“主画论”者和“主声论”者各执一端,时有争论。主流电视学术界也以“声画结合”论取代了“画面为主”论。

1997年8月,暨南大学教授黄匡宇《电视新闻:用语言叙述、用画面证实》(载《现代传播1997年4期),该文的核心观点是“电视新闻语言符号的双主体构成”,不料却引起“声画结合”论者的反驳。1998年4月,《现代传播》第2期发表马莉的《电视声画不再分离——兼与黄匡宇先生商榷》、杨竞的《略论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同构》,以“声画结合”观点驳斥黄匡宇的双主体论。1999年,朱光烈在《现代传播》上发表长篇论文《“声画结合”论批判》,从12个方面向“声画结合”论开火,提出“语言是构成电视传播的基础”,“声画结合论不具有普遍意义,不具有理论品格”。2000年1期的《南方电视学刊》刊出凌燕的文章《强化画面意识,实现声画的最优化结合——兼与朱光烈、黄匡宇先生商榷》一文,也以“声画结合”作出回应。

电视声画关系引发的争论,其实是两种电视观念的碰撞,争论的双方各执一端,多陈其理。其中也有“调和论”、“声画结合”即“主画论”者意识到画面的缺陷后推出的调和论,“双主体论”也是“主声论”者推出的调和论。但这两种调和论都未跳出“以谁为主”的思维框架,似乎都不能令争论双方信服,反而引发对方更为激烈的批评,这其中原因到底何在?

应该说,电视声画关系的争论,推动了电视学术研究的进展。“主画论”和“主声论”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电视界长期以来存在重画面、轻声音、重视觉元素、轻听觉元素的现象,“主声论”者对“主画论”的诘难,打破了这种平衡,却不能解释引发争论的原因。

电视声画关系的争论,说到底是电视叙事艺术符号系统内在机制造成的。从系统论的视点看,电视叙事符号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它以自身的内部矛盾为依据,通过与外部环境的适当交流而自发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这就是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内在机制,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互斥、互补和整合。它调节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运动,随着时代的衍变,打破元初的和谐,使之经过重新建构,达到新的平衡,沿着“有序——无序——新的有序”的历程前进。

电视是一门晚近诞生的新兴艺术,它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是地地道道的晚辈,显得年轻而稚嫩。电视在构建自己的符号体系过程中,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那就是无论是画面系统还是声音系统,都从其他艺术形式汲取了养料,甚至可以说是从其他艺术形式脱胎而来。它难以割断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

有一个不容忽视实际情况是,早期的电视人要么是广播界人士,要么是电影界人士,在构建电视符号系统过程中,大家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电视与广播的区别,“听广播”、“看电视”,便是这种区别的最直观的显现。广播只能诉诸人们的听觉,而电视不仅诉诸人们的听觉,更重要的是诉诸人们的视觉。看到了这一区别,人们理所当然地作出判断:广播主要依靠有声语言,而电视主要依靠画面语言。人们致力于电视画面符号的研究在情理之中,而电视画面系统的构建完全建立在电影画面的基础上,因为电视同电影区分的只能是物质手段、成像原理、镜头运用的不同而并无本体上的符号的质的区别,它所运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电影完全相同。人们以电影画面模式来研究电视,认为屏幕上存在没有声音的画面,却不可能存在不见画面的声音,由此推出“无声的画面,仍然可以成为电视艺术作品,而无画面的声音,则根本与电视绝缘”,“没有了画面,就没有了电视”[4]的结论。这是典型的“主画论”。“主画论”在电视符号系统建立之初以及之后较长的时间,居于主导地位,使得电视符号系统成为一个稳态系统。

由于“主画论”的盛行,电视界较长时期重画面、轻声音,重视觉元素,轻听觉元素。结果是:纪实性的电视艺术作品没有同期声,没有真实的环境音响和真人的原腔原调;电视剧几乎都是后期配音,对口型、补台词。重者,口型对不上;轻者,体型对不上、气质对不上、情感对不上、气氛对不上,百片同调,多剧同腔,移花接木。更有甚者,有人试图以画面取代声音甚至文字语言的功能,美国人施瓦兹尼就曾说,“电视使得人类社会进入脱离文字的时代”,“主画论”走向了“画面崇拜”,暴露出许多问题。

然而,电视符号系统一经建立,便具有了系统的内在机制,电视声音系统的功能画面无论如何取代不了。电视声音系统在电视画面系统侵入自己的功能时,其内在机制便会自发地摄取负熵、排除正熵,以维持系统内部的稳定有序状态。这一维持的机制就是前文提及的“互斥机制”,就是说,电视声音系统与画面系统彼此之间互相对立、相互排斥、互相斗争。这种“互斥”的内在机制在系统外的表现就是“主声论”的崛起。

电视声音符号系统的构建一方面移植了广播艺术声音,另一方面亦受到电影声音的渗透,其运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广播和电影并无二致。在电视符号系统构建之初,因有广播艺术声音的完整移植,电视声音系统处在有序状态,其互斥的内在机制并未发挥作用。国内电视学术界普遍认为“电视是广播的延伸”,“广播电视”经常并举,可见电视声音系统对广播声音系统的完整移植。然而,当电视画面系统功能不断地侵入声音系统,产生较大范围的互切边缘区域后,电视声音系统的互斥机制便产生了作用,具体表现就是以朱光烈为代表的“主声论”者向“主画论”发起诘难。声画关系的论争,打破了元初的和谐,直接将电视叙事符号系统导入一种无序状态。

必须看到,电视叙事符号系统中声音和画面的互斥性,仅仅是其内在机制的一个方面,也不是电视声画关系的实质。声音和画面同属电视叙事符号的两大系统,其相互之间的对立、排斥是电视符号系统内部的矛盾斗争。“主画论”和“主声论”都同样从“以谁为主”的问题出发,具有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偏差,将电视符号系统中声音和画面的互斥机制给予过度强化。电视叙事声画两大系统的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如何配置并发挥电视的声画功能,而不是“以谁为主”,突出或者削弱声音或画面的功能,因此,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不是声画的互相排斥,而是声画的互相补充。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都存在这种互补的机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我们把电视符号系统看作是一个恒久不息、变化前进的开放系统,“开放系统被定义为这样一种系统:它通过输入和输出组建和破坏自身物质成分的行为,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5]电视声音和画面系统正是通过与外部环境(指其他艺术形式或声画之间)的物质交流,保持自身的结构,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这种交流的机制,就是互补机制,它指电视声音和画面对外部环境之间同时共存,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各以对方为依存条件,一旦丧失了对方就丧失了自身。

电视叙事声音和画面的互补机制取决于它们各自承担着的不同的电视的功能,它们各自承担的功能的融合才构成电视叙事的符号系统。电视画面和声音各自功能的负载并不意味着它们处于封闭状态,恰恰相反,这两大系统都处于开放状态。一方面,电视声音和画面各自都从相邻艺术和相关范围汲取营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电视声音和画面符号的构建,独立品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从较低水平的有序向较高水平的有序上升的流转不息、生气勃勃的过程。在这两种有序状态之间,电视声音和画面以其互补机制,通过与外部环境(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与联系,刺激与反应、“同化”与“顺应”,打破旧的有序,导问新的无序状态。这是电视声音和画面互补机制表现出来的独具特征的形式。电视叙事艺术晚出,电视画面从电影画面汲取营养,电视声音从广播声音延伸,形成一种元初的有序。随着互补机制的形成,电视声音和画面均需脱离母体,进而建构自己的独立品格。因而,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人们致力于电视声画两大符号系统的构建,努力寻电视艺术的“个性”,终于为自己争得“第九艺术”的地位。

电视艺术地位一经确立,其互补机制便日益强化。电视不断地同其他艺术形式交流,从而打破元初的和谐,导向新的无序状态。在90年代以后,许多艺术形式与电视联姻,交叉渗透,电视诗歌、电视散文、电视小品、电视舞蹈、电视音乐,等等,莫不反映出电视互补机制的强大作用。正是这种交叉与联系,使得电视声音和画面两大系统内部发生不平衡状态,尽管其互斥机制可以排除正熵以维持有序,但交叉与联系的广泛使得电视声画外部环境的干扰加强,正熵激增,元初的和谐被打破,电视声画走向了新的无序状态。

另一方面,电视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除电影外)大多的一种符号体系作为要素,电视以声音和画面两大体系构成其符号系统。声音和画面在与外部环境交流的同时,互相之间亦不断地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以声画各自负载的功能为交换内容的。交流的结果便是声音和画面在功能上产生了互切形式,出现了中间环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中间环节的产生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交流的结果。因此,电视声音和画面的交流应该是一种互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这是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

无论是“主画论”还是“主声论”,看到的都是电视声音和画面内部的互斥机制,强调的都是声音和画面的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斗争,以为强化某一方面的叙事功能,必然削弱另一方面的叙事功能,这其实都是片面思维的结果。电视声音和画面各自负载了不同的电视叙事功能,声画之间除了相互对立、排斥之外,其本质的关系是互补关系。电视声音和画面的交流,使其功能上产生了互切形式,出现了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既非声音在功能上取代了画面,也非画面在功能上取代了声音,而是声音和画面都可以负载或共同负载了某方面的电视功能。就是说,电视声音或画面某一方在某一方面功能的强化,并不能削弱另一方在这方面的功能,而是在这方面出现了边缘区域。由于电视声画互补机制的作用,电视声音和画面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交流的同时,互相之间亦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这就出现了两种相切的边缘区域:一是电视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切的边缘区域,二是电视声音和画面功能上的相切的边缘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的互补机制日益强化,这种边缘区域必然走向扩展。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任何试图扭转这一趋势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实际上,“主声论”和“主画论”的努力都是这种努力,双方都试图准确界定以至强化声音或画面的功能,忽视了声画功能互切的边缘区域扩展的趋势。 在电视声画功能互切的边缘区域扩展面前,发挥作用的应是电视声画的内在的整合机制。从系统论动态原则看,由于电视声画的互补机制的作用,引起了声画内部的变化,发生了不平衡状态,这时就有新的行为,将无序导向新的有序,建立新的平衡,同时又向着比受到干扰以前更加稳定的平衡前进。这就是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即对电视声音和画面的基本属性、基本功能和审美观念的调整和规范。电视声画的内在机制并不允许“边缘”区域的无限扩大,因为“艺术越接近到它的或一界限,就会渐次地消失它的一些本质,而获得界限线那边东西的本质”。[6]这时候,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就会自我调节,在旧有本质的基础上,整合相切时产生的特质,从而建立起新的本质,完成更高形态的本体建设。实际上,在电视声画关系争论的同时,这种整合就已经发生,“声画结合”、“声画同构”就是这种整合的表现。或许,“声画结合”、“声画同构”如朱光烈、黄匡宇先生指出的那样,还存在很多理论上的问题和缺陷,但是对电视声画关系的整台却是电视声画内在机制的要求。

笔者认为:对电视声画关系的整合,不仅涉及电视传播的基础,而且涉及电视的本质。我们以叙事理论审视电视声音和画面,并综合争鸣各方的观点,提出以“声画一体”对电视声画关系进行整合。电视声画关系整合表述为:电视传播的声画关系是以语言为基础,以叙事为本质,主要通过声音叙述和表现、画面描写与再现,声画功能互补的声画一体的关系。

首先,电视传播以语言为基础。语言是以“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资格被归入现象之列的,语言的交际功能显而易见。每一个人都可以体会到在他和其他社会成员接触时,他都要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哪怕是极其简单的所谓“寒喧”,也要运用语言来进行。正因为这个缘故,只要有社会生活的存在,只要有人们之间的接触,就要有语言。从人类社会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语言。人类创造了语言,以语言来进行思维和交流。语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在生命的诞生与终结这一点上,人同其他动物没有区别。然而,人却因其精神的存在可以不死,精神的不死在于语言符号。人肉体消失了,但其精神却被语言符号锁定并流传下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文明,这个文明离不开语言符号。语言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如朱先烈先生分析的那样,文明社会人的交流,他们的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科学等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都是借重于语言进行的,文化、教育、科学都是用语言构成的,人类的一切传播都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电视也不例外。语言不仅是电视传播的基础,也是画面解读和阐释的基础。

其次,电视传播以叙事为本质。电视的本质是什么?张锦力在《解密中国电视》中否定了对电视本质从电视定义方面作出的理解,认为“电视的第一本质是对新闻的传播,而不是什么第九艺术,也不是什么画面纪录”。以新闻传媒作为电视的本质,笔者不能苟同。从传播学观点看,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视听兼备决定了电视具有极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由于是电子媒介,电视时效性强,保存性、选择性差,这些是电视传播的特点。认为电视传播的本质是新闻,仅仅看到了电视传播时效强的特点,试图以一个方面的特点概括本质,显然是片面的。仅符号学的观点看,电视声音和画面分别包含了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系统。符号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指代性,符号总是代替某一事物,它承载一定的内容(概念、意义),是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符号的基本属性是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从电视承载的符号看,怎么也难以得出电视传播的本质是新闻的结论。

那么,电视传播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其功能切入看看会得出什么结论。电视属大众传播,查尔斯·莱特认为,大众传播的功能共有四个:监视环境、舆论引导、传承文化、娱乐。胡正荣据此概括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7]功能决定了电视节目的编排。在大多数的电视节目里,浸透的是叙述。那些电视剧、供电视播放的影片、动作系列片、卡通片、新闻、纪录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那些供消遣娱乐却有着描述、教育或论证之类目的的其他电视节目也往往以叙述作为达到目的一种手段。“惟一的一种贯穿始终都避免叙述的电视节目是那种依自身的交替规则结构十分明显的节目:例如游戏节目,体育锻炼节目、记者招待会、访谈节目、音乐节目、体育竞赛等。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叙述也在悄悄发挥作用。比如说,一场足球比赛就可以看成是一个队胜利和另一个队失败的故事,可由体育竞赛播音员来叙述”。[8]因此,叙述不仅是电视中起主导作用的文本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像是一座大门或一个栅栏,即使是非叙述性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是由叙事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由此,我们自然得出电视的本质是叙事。

第三,电视主要通过声音叙述表现、画面描写再现。语言基本上是一个听觉系统,语言的模式是一种时间中的系列运动。在运动中,语言符号主要由声音负载。电视声音是一个时间流程,它在时间中运动,是历时性的。叙述是一个过程,是线性的、流动的,也是历时性的,是时间的艺术。这与电视声音的特质是相同的。因此,电视声音主要承担了电视的叙述表现功能,电视亦主要通过声音(语言)叙述表现。当然,电视并不完全依赖声音叙述表现,画面也可以叙述表现,声音亦并不只是承担叙述表现的功能,它也可以描写再现。

电视画面负载了非语言系统的全部具象性符号。它以流动、动态的空间,通过横向的展示,主要承担电视的描写再现功能。再现是描写性的,共时性的,这与电视画面的特质相一致,因此电视画面主要承担了描写再现功能。电视并非仅仅通过画面描写再现,声音也可以描写再现。画面的叙述和声音的再现就是电视声画互切的边缘区域。

第四,电视声画一体,交相扶持。在视听兼备、有声有形的电视叙事艺术中,画面赋予声音以形态、神韵,声音则回报画面以生命、现实感和生活气息。在电视叙事文本中,声音(语言)历时性地提供事件、人物和背景,画面则共时性地展示这一事件、人物和背景。声音和画面,如骨肉难分,相辅相成,交相扶持,相得益彰,一损俱损,一荣皆荣。因此,我们说电视是声画一体的时空复合艺术。

笔者认为:非要在电视声音和画面中分出以谁为主,无异于非要在人之手足中分出以谁为主。声音和画面各自承担着电视的功能,它们的功能之间可以交叉,但不可能互相替代。强调声画一体,其实就是要充分发挥声音和画面的功能,声画交替扶持,互相补充。有的论者将声画两张皮现象归咎于“声画结合”,“声画同构”,是不够准确的。声画两张皮现象是强调声画互斥机制造成的,无论是以声音为主还是以画面为主,都无法解决两张皮现象,而声画一体,为声音和画面共同完成叙事任务提供了理论支持,更能解决声画两张皮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光烈.“声画结合”论批判[J].现代传播,1999,(5).

[2]洪民生.繁荣电视音乐,为屏幕增光彩[J].电视研究,1991,(3).

[3]广播电视业务[M].电视业务,1990,(1).

[4]高鑫.电视艺术学[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贝特朗菲.开放系统模型[J].哲学译丛,1983,(2).

[6]剔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M].

篇4

近年来,各媒体都在改革创新,努力寻求特色化办台之路。乌海广播电视台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开办了《政风行风热线》、《市长热线》《交通服务台》《走进百姓》《今晚视角》等贴近当地群众的栏目。从社会各界反响和赛立信的收听、收视调查来看,越贴近当地的栏目越受欢迎,反之,同质化和用于补空的栏目很少有人问津。据说齐鲁电视台一档栏目《拉呱》,主持人小幺哥用当地方言说当地事,很受欢迎,成了他们的品牌栏目。我们不一定认同主持人用方言,但可以看出,这种本土的思路,本土化的栏目群众喜闻乐见,是地市级广播电视发展的方向。

实践如此,从理论上看,本土化也是地市级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本土化是当地媒体区别于其它媒体的主要特征

我国广播电视台很多,但乌海广播电视台只有一家,表面上看是以城市来命名的,实质上是要求突出地方特色,有别于其它媒体。而乌海广播电视区别于其它广播电视的关键,在于乌海市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人文、地理。地域的特点,要求我们需深入挖掘乌海这座城市的各种“资源”,根据其城市定位、历史轨迹、发展思路、受众需求等开设栏目,确定宣传、引导重点,更好地阐释这一名称的内涵和外延,显示出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和办台宗旨,而不是模仿、复制其它广播电视台。我们不反对学习、借鉴其它广播电视好的经验和做法,但引进、借鉴不是照搬、套用,形成同质化的栏目,而是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浓郁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名副其实,上下满意。

二、本土化是“三贴近”的本质要求

新闻战线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和一再强调的“三贴近”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要求就是深入、深入、再深入,贴近、贴近、再贴近。贴近的最好办法就是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充分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广泛调研,根据大多数人的意愿开设栏目,提供服务。到群众中去就是用群众要求开办的栏目去为群众服务,把党委、政府的决策用群众化的视角,群众化的语言去分析、解读,把群众的诉求通过媒体这一平台及时地反馈给地方党委、政府。避免就事论事,照本宣科。这几年的实践证明,乌海广播电视台开办的《政风行风热线》《市长热线》等栏目,正是由于着力为当地群众解决问题,突出了地方特色,而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和群众的喜爱。有无地方特色,当地群众喜欢与否直接决定着地市级广播电视的发展状况。真心为当地群众服务,突出地域性,群众乐于接受,参与的积极性高了,媒体的引导力自然就有了,如此,领导(下转54页)满意,群众满意,商家买帐,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三、用本土化为受众打造参与的平台

地域性越近,关注度越高,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广播电视在失去时间优势的时候还有一个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那就是互动参与。无论是服务类节目还是娱乐类节目,广播电视都可以让受众随时随地参与。这是其它媒体目前难以比拟的。相对于中央台、省级台来说,地市级广播电视台这种优势更加明显,因为我们关注的是当地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从地域上、感情上、认知上来说,受众是近距离接触,更加关注,也便于参与。正是这一特点和优势,给地市级广播电视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空间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我们充分加以利用,提供参与的平台,就能吸引当地受众,形成一系列品牌栏目。

值得注意的是,本土化要力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上,一要围绕当地经济、社会特点,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努力挖深挖透、做精做细、丰富内含。二要符合当地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选取群众感兴趣的话题和关注点,尤其是关系群众就业、医疗、教育、社保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帮他们解疑释惑,解决难题。形式上,一要选择恰当的播出时段,尽可能适应广大受众的作息时间,让他们便于收视、关注。二要从平民的角度切入,小处着眼、大处收尾。三要变灌输式为互动参与式,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无论是热线节目还是现场直播,都要力求群众便于参与,努力让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些应该是地市级广播电视占领阵地、发展壮大自己的有效途径。

篇5

中图分类号:TN949.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308-01

摘要:随着无线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广播与电视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广播媒体不断完善自己,走出了一条专业化的道路,数字移动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型移动户外电视传媒开始入侵广播的无竞争空间,本文从三个方面详细的分析了广播与移动电视之间的竞争。

关键词:广播;移动电视;数字化;新兴媒体;竞争

随着无线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广播与电视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与电视比较,广播作为一种“弱势媒体”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面对电视的竞争,广播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自己,走出了一条专业化的发展之路,与此同时,电视媒体也不甘落后,数字移动电视成为了信息和知识爆炸时代大众化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信息型移动户外数字电视传媒,移动电视开始侵入广播的无竞争空间。

据数据统计,2003年6月,我国私人轿车突破1000万辆,这对于广播来说是个利好消息,国家广电总局又将2003年定为“中国广播发展年”,并大举酝酿中国广播业第二次复兴,广播作为一种伴随性、移动性的媒介,他具有着其他媒介没有的优势,占据着无其他媒介竞争的受众群体,不论受众是走在路上还是坐在车上都可以随时收听广播,这是其他媒介无法做到的,即使广播本身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如缺少画面语言,但这对于广播而言,重要的是声音和内容及其它的伴随性特点足以吸引住它的无竞争受众。但是,移动电视的诞生给广播带了极大的威胁。

移动电视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播放和接收电视节目,通常安装在交通工具上,使观众可以在移动状态中轻而易举地收看电视节目。2001年移动电视首先在新加坡运用,为150万人次的乘客提供移动电视服务,随后中国上海在2002年首次在公交车上安装显示屏,到目前为止,国内各大城市基本上完成了在公交车上开通这一新的电子媒介,移动电视被看作是“电视长了脚,跟着乘客跑”的媒介,如果说手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介,那么移动电视可以说是超越手机的第六媒介了,它对广播媒介所造成的威胁远远超过传统的电视媒介,在受众、技术设备、传播效果、广告各方面上与广播的竞争更为激烈。

1.受众与技术设备的竞争。

对于一般受众而言,传统电视的节目丰富性、娱乐感与现场感以及声音与画面结合的生动感更具有优势,这使得室内广播的地位越来越低,但广播的移动收听与伴随收听给了其很大的发展空间,独占了大部分无竞争的人群,成为了广播的专有受众,然而随着移动电视的兴起,这部分受众开始变得模糊,在公交车、地铁上安装移动电视已成为事实,受众只需用眼睛和耳朵观看收听就行,比起比较乏味的交通广播或新闻广播,在嘈杂的公交车上,吸引受众注意力更多的是有画面的,精炼简洁,短小的电视娱乐新闻或时事新闻,或一些娱乐身心的搞笑片段,这时广播的声音就显得很乏力了。移动电视除了在公交车上抢占广播的专有受众之外,现在很多出租车、公务车或私家车以及一些长途运输的火车、飞机上也开始安装了移动电视,与广播竞争受众,或许当下移动电视还不能侵占广播受众也就是那些骑自行车、休闲散步的人群了。

面对来自各种媒介的竞争压力,广播在发展自身优势,趋向于专业化发展前提下也不断促进技术设备的改善,广播电台、汽车制造商、设备制造商和移动通信运营企业联合起来,实现了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服务(DMB),这是新一代的数字广播系统,但是这对于移动电视而言,它并没有什么明显优势可言,因为移动电视一开始就实现了数字传播,但是移动电视在技术设备这个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尤其在画面的稳定性、接受的可靠性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现在能实现的仅仅是在车辆行驶速度高达150km/h不影响接收,而我们需要的是更高的时速时能接收到更稳定的画面与声音。

2.传播效果的竞争。

作为新兴的电视媒介,移动电视与传统电视有着明显的区别,因其伴随性和移动性与广播的特点相似,决定了它们在传播效果上的竞争也就更为激烈,主要体现在传播方式、节目内容和形式、播出时间等上。移动电视有别于传统电视的一点在于,它的受众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播放的内容对受众具有一种强迫性,受众没有“遥控”电视和调台的权力,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收视坏境下,移动电视强制性和垄断性的传播方式促进了其传播效果,对于广播而言,听众可以随时调台或关掉广播,他们是处于主动的地位,因此,从这个方面可以说,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更佳,尤其是针对某些广告的传播效果来说。其次,移动电视播放的节目形式和内容也有其突出特点――“短、频、快”,移动电视的受众基本上是移动人群,他们观看节目的时间很有限,因此播出的节目或新闻都是比较简短、娱乐性非常强、服务性信息居多,这非常符合此时的坐在公交车或地铁上的乘客的味口,而广播节目都具有一定时长,如果听众想听详细的新闻,或许他会选择回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而不是坐在嘈杂的车里听新闻,因此,移动电视的传播效果比广播更胜一筹。最后,从广播与移动电视节目播出的时间来看,移动电视一般都是多频次播出,这样的播出方式对于传播效果而言更为优势,广播节目都是稍纵即逝的,很少有不断重复播出的节目,它体现出来的是及时性,这对于想获取新闻的听众来说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对于广告商来说,他们更趋向于选择移动电视来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

3.广告的竞争。

移动电视作为“跟着乘客跑”的媒介,它的“垄断传播”把广告硬塞给受众的方式吸引了更多广告商,据专业媒体调研机构“央视索福特”调查报告显示,乘客在公交车上看移动电视,遇到广告继续收看的比例达到82.9%,同时调查报告还指出,移动电视在广告媒体选择为第一的比例为5.9%,高于广播的1.9%,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移动电视与广播在广告竞争上,前者具有明显优势,另外,随着移动电视不断入侵广播的势力范围,移动电视将强夺了广播的大部分受众,在公交车、地铁上安装移动电视,收音机只能当作摆设了,据悉,有央视背景的“中视广源传媒网”已经开始在全国34条列车干线上安装、开通移动电视频道,每节车厢内安装4台以上的15英寸液晶电视,这样以来,移动电视还将夺去广播市场中的高收入人群,挖走广播广告市场的高端客户。其次,随着移动电视技术设备的发展,3G时代的到来,手机将有望成为移动电视的终端,广告商更加看好手机移动电视的优越性。总的来说,拥有传统电视一样的优势的同时还具有比广播更吸引广告商的特点的移动电视,其广告的竞争将比其他媒介更具潜力。

在短短的时间内,移动电视作为新兴的电视媒介,给中国电视业带了新的亮点,移动人群不仅可以听广播,甚至可以看声图并茂的电视了,这给广播媒介带来的冲击远远高于传统电视和其他媒介,但是,移动电视作为后起之秀,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很多广播媒介所具有的优势它无法达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不能取代广播的地位,而两者之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参考文献:

[1]陈家远,范剑文:《电视媒体的新动态――移动电视――上海东方明珠移动多媒体公司为例》.

[J],《声屏世界》,2004年第11期.

[2]司新艳:《车载移动电视的现状及问题》[J],《青年记者》,2010年6月.

[3]黄媛媛:《数字移动电视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影响技术》,2007年第3期.

[4]沈新潮:《从广播与电视的比较谈广播前景》[J],《魅力中国》,2009年2月第4期.

篇6

关键词:数字电视工程;技术要求与服务

电视广播的发出地点是地面广播,电视广播有大众性、公益性和本土性的特点。基于以上这些,各国都制定免费收看电视的基本政策。我国以前开展四级办电视和集体参与制度,通过地面广播电视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积极的宣传作用,使大部分家庭用户对电视的需求被满足,按照这个客观规律,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才会获得较大的发展,以后数字制地面电视广播也才会有更加理想的发展空间。因此对数字电视工程技术有新的要求,数字电视技术人员要做好这方面的服务。

1.数字电视概述

我国数字电视的诞生是电视历史上的一次改革和创新,数字电视并不是某一类型的电视机,它对应于模拟技术,对信息的采集、录制、播出都是通过数字编码和数字传输技术实现的。可以说电视台发出的声音和图像信号,通过调制和压缩技术进行处理,这样数字电视信号就形成了。信号通过地面无线广播和卫星广播进行传输,电视机接收这一信号,技术人员在调解和编码的基础上,对原来的声音和图像进行还原。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有最大的区别,数字压缩技术可以使大量空间得到节省,除了观看电视外,受众能点播数字电视,对游戏、交易和邮件进行发送。因此这个综合平台的特点是充满吸引力的,信息传输性和互动性较强。数字电视根据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卫星传输、地面无线传输和有线传输。其产品主要包括数字电视显示器和一体化数字电视接收机。数字电视在媒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电视的品质较高,视听效果较好,能够连接互联网,这样可以使信息更加丰富,传统电视媒体在功能、技术和通信领域相互融合,形成的综合信息平台是庞大的。一般受众如果能拥有一台数字电视,就能保证所有信息的获取,对广播、报纸和网络进行连接,不需要另外购置这些媒介。我国具有辽阔的国土,地理条件是不同的,并且有大量的人口和复杂的结构。因此有线、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展空间较大。现阶段,数字电视是我国最先发展起来的电视媒体,随后推广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根据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模式,数字电视会将模拟电视代替。数字付费电视的运营还在不断探索。广电总局加大了对数字电视的推广力度,这样使电视数字化进程加快,使有线数字电视技术体系的建立速度更快,国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2010年保证数字广播电视的实现,2015年模拟广播电视停止。数字有线电视包括地面数字电视和卫星数字电视,并且排他性强弱也不同,具体可以通过下图表示。

2.对数字电视发射天线进行分析

发射天线辐射电磁波,其构成包括交变磁场、电场。实践中,为便于分析研究,数字电视工程通规中,用电场方向天线极化与电场两者方向一致。通常情况下,采用单极化电场。传统模拟覆盖下,对无线电波的无遮挡视距传播方式进行综合考虑以后,天线选用高塔悬挂方式。对于水平极化天线而言,其具有远离区场、分布强等特点,发射功率相同的情况下,覆盖范围更大。水平极化天线近场强分布比垂直极化要强,尤其是在多雨、潮湿以及多树林条件下,因水平极化天线会受到极化偏转影响,所以垂直极化天线接收效果非常得好;此外,垂直极化天线容易在水平面上实现全方位接收,移动接收过程中,优选垂直极化天线。从国内现状来看,建议各级电视发射台在移动接收天线安装过程中,优选垂直极化天线;接收机端采用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的鞭状车载吸盘天线,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雨雪天气环境下的接收性能恶化问题,而且便于车载安装。

3.对数字电视多频网和单频网进行分析

电频网指的是在同一频段上相同区域若干发射台发射相同的无线信号,可以覆盖一定的服务区域。如果电视属于传统的模拟电视,相邻发射台播放节目的频段不同,这样可以使相互之间的干扰得到避免,能在一定距离外对频率进行重复使用,选择多频网方式开展工作。每套模拟电视节目的覆盖区域较大,占用的频道宽带较大,这样大量的频谱资源被消耗。将单频网概念引入电视广播中,这一结果是电视技术数字化的结果。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数字调制技术,成功运用单频网。

4.加强对数字电视载噪比与能量的分析

对传统模拟电视覆盖时,对覆盖性能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场强。场强高就代表有较高的覆盖。技术人员对数字电视覆盖时,要对场强和载噪比进行考虑。根据一定的测试数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能量进行转化,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有着优异的实验室闭路测试系统,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在低码率模式下,有较强的接收灵敏度。但是面对开路接收,引入多径可以增加信噪比需求。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发射天线处滤波器和功放非线性的影响,输出信号的信噪比会下降。每个发射机厂家都有专业的非线性校正技术,但是相对于一般的激励器输出要低,在开路环境下接收电平增加的原因就在于此。技术人员在覆盖无线的过程中,如果大部分地区有足够的场强,就要使发射机功率增大,否则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5.数字电视工程服务方向分析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电视家庭用户数量超过了3.2亿户,其中有线电视家庭用户数已经超过了2.85亿(2015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6年初,基本上已经达到了3亿)。由此可见,虽然上述数据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国内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仍通过地面广播收观看电视节目,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尤为显著。所以,对于免费收看地面电视广播要迅速发展,这样可以使我国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被满足,如果某一地区经济不发达,家庭的收入比较低,需要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节目的收看,这样家庭的数字化才能实现,才能使中低收入家庭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有更多的了解,使其日常文化生活得到丰富。

6.加强对国家无线电频谱资源的丰富

在基于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构建单频网、模拟制停止以后,可用地面频谱超过400MHz,以8MHz的电视频道来计算,足有50个可用来发送节目。上述丰富资源,是可无偿、长期反复利用的资源,而且是比较稀缺的无形资源。在无线通信过程中,数字制地面电视广播新技术推广后,和模拟制广播的地理服务区域相同,相对于模拟制,所需的发射功率较低,形成较小的干扰。例如:上海文广集团对CCTV1模拟电视已经播出多年,2002年他们动用第39频道,在公共汽车上实现数字电视移动接收的功能,开始了实验广播。2004年底,他们和我国上海交通大学合作,通过专业的数字电视传输方案,对数字电视进行固定接收和移动接收。在数字制地面电视广播新技术中可以采用“邻近频道”的例子开展工作。

7.保证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的知识产权

技术人员在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的过程中要保证传输过程符合中国相关规范标准,这是对我国国家的充分体现。技术人员对候选方案要择优选择,并对其加强融合。国家相关部门会出台国家标准草案,并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产业化,对移动接收、固定接收和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组建,保证地面电视广播具有单频网的性能,比国际标准要高,并且已经走在了世界前沿地位。

8.总结

综上所述,数字电视的发展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技术和服务有更高的要求。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数字电视操作技术,实现数字电视的正常运行,受众能够观看到更加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满足受众的电视节目需求。文章从“数字电视、发射天线、单频网和多频网、载噪比与能量、数字电视工程服务方向、无线电频谱资源的丰富和数字电视广播传输知识产品的保证”等方面分析数字电视工程的技术要求与服务。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数字电视工程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作者:李雷 单位:富宁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

参考文献:

[1]李志坚.中国电视公共服务的传输体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2]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大学,2009.

[3]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4]金冶.试论数字电视工程的技术要求与服务方向[J].民营科技,2010(04):75.

[5]杨豪.日本数字电视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D].西南政法大学,2008.

篇7

关键词: 有线数字电视;HFC网络;机顶盒;设计;维护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220019-01

截止2010年底,全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7亿,完成有线数字电视转换的用户近1亿,已有超过150个城市完成了市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有线数字化程度达到50.81%。城市有线电视数字化由点到面全面推进,在整体转换完成之后,有线数字电视进入持续、蓬勃发展的良性循环。

1 概述

有线数字电视(DVB-C)系统由前端、HFC网络和用户终端(机顶盒)等三大部份组成,HFC网负责将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给终端用户,现有的HFC网络一般为环星树型拓扑结构,它只有一个前端,所有信号都由前端通过光纤和同轴电缆向下传输,大多采用两级光纤链路级联的环一星一树型拓扑结构,其总前端和各个分前端一般采用光纤组成的SDH环型自愈网,SDH的网络接口统一、设备智能化高、兼容性好、组网灵活,采用同步复接方式,使各种不同传输速率的数字信号的复接和分接变的非常方便,并提供最佳的路由选择,提高了网络的使用效率和可靠性。

2 有线数字电视设计应用

广播电视数字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工作己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如今,各县级以上广播电视局都有了自己的HFC有线电视网络,全国各地的HFC有线电视网络已经通过光缆干线、微波干线、卫星线路实现互联,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巨型广播电视网络。

与传统的有线电视系统相比较,有线数字电视系统更注重于信号的双向传输功能,未实行数字化之前,现行的以模拟信号传输的有线电视系统基本上都是单向传输信号,用户接收终端只能被动的接收有线电视信号,而在进行数字信号传输的系统中,用户接收终端能主动的与有线电视营运商进行个性的点播等操作,从而能更多地体现有线数字电视的多媒体功能。

传输数字信号的频道数量是传输模拟信号的6~8倍,那么在能传输50套模拟信号频道的带宽中,传输数字信号的频道数量将能达到350套,而按750MHz的传输带宽来计算系统的线缆损耗则能极大的满足有线数字电视系统在现在以及将来的传输要求。

按有线数字电视设计的系统,其传输的干线部分与以模拟信号传输的系统有一些区别,前者的传输路由可为:光工作站分配器分支器分配器无源集中分配器电视插座电视接收终端,而后者的传输路由可为:光工作站分配器干线放大器分配器分配放大器分配器分支器电视插座电视接收终端。从传输路由来看,按有线数字电视设计的传输路由更简单一些,其主要去除了放大器的传输设备。

一般来说,信号经光工作站后,其传输干线可以分为三个模块来选择设计,模块如右图:

在用户端采用放射式星形的集中分配方式接入,每8~16个用户终端集中接到一个无源集中分配器。按每个光工作站四路输出端口,每路输出端口由一至三个分配传输模块(9~15个无源集中分配器)组成,所以每个光工作站将可以包含500个用户。

在设计中对于用户终端插座电平我们可按70±3dB来进行系统的电平计算,若在系统计算中取20℃,750MHz的线路衰减常数,同轴电缆SYWV-75-5P的线路衰减为19.1dB/100m,无源集中分配器至用户终端插座之间的距离应在30m内为宜,而对传输主干的线缆的选择就根据线路的传输距离经计算后选取适当的线缆型号。

在对分配器、分支器的选用应注意选用过流型的双向传输分配器及分支器,对用于室外的分配器、分支器等设备还应选用防水型的设备以便更好的适应系统工作的环境要求。

3 用户终端检测与维护

有线数字电视传输网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故障现象远远少于传统模拟信号。数字电视信号的信道功率(POW)、调制误差率(MER)、误码率(BER)、星座图和频谱图等从多个角度描述数字电视的传输质量。它不同与模拟电视的发射、传输,但有着模拟电视无法比的优势。但是繁荣的现象之后也隐藏着危机,目前数字电视在用户家故障主要表现为:马赛克、无节目(蓝屏)、静帧。笔者根据实践经验从实践的角度来谈谈数字电视的检修方法。

首先,检测用户的入户电平。目前由于数字场强仪刚刚面市,许多电视台因价格昂贵而却步,但用模拟场强仪还是可以检修的。一般模拟电视的电平入户根据国标是大于58db可正常收看,而测数字电视的电平根据实践大于35db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当测了数字电视的入户电平大于35db时,再测前面的模拟电视的入户电平,既可推算出数字机顶盒正常收看时,要求该地区网络设计的必须入户电平。

其次,机顶盒的搜索问题。搜索可分为自动搜索和手动搜索,这两种方法进行前都必须将机顶盒恢复原厂设置。前一种方式要断掉电源,最好等上2030分钟后再开机,可以解决一些一般性的故障,如机顶盒上的时间不准、搜索频道数量没有变化等问题。后一种方式就不须断电源,进行手动搜索数字电视的每个传输频率后并逐个将其存储就行了。

最后,机顶盒的升级问题。它也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即自动升级和手动升级。自动升级是用户将机顶盒置于待机或开机状态,由数字电视公司的前端发出自动升级的指令来完成。而手动升级则在机顶盒中直接选择在线升级等待510分钟即可完成。这两种升级方式进行的前提是数字电视公司的前端必须有不同机顶盒配套的升级软件。

4 总结

在当今的数字化、信息化的社会科学发展潮流中,数字化是业界的共识,是有线电视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努力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我们应不断学习新的科学技术,努力创新,精心设计出每一份优秀的工程,为我国的有线数字电视建设进程奉献一份力量将是我们设计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信源编解码;复用;调制;电视标准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9-30155-02

Discusses the Key Technique and Standard of Digital TV System

LIU Ya-feng

(Xuzhou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 it analyzes the key technique and standard of digital TV system.and contrast the current digital TV standard.

Key words: signal source encode and signal source decode; multiplexing; modulate; Standard of Digital TV

1 引言

数字电视(Digital TV)是从电视信号的采集、编辑、传播、接收整个广播链路数字化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 目前用于数字节目制作的手段主要有:数字摄像机和数字照像相机、计算机、数字编辑机、数字字幕机;用于数字信号处理的手段有: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压缩、解压、缩放等技术;用于传输的手段有:地面广播传输、有线电视(或光缆)传输、卫星广播(DSS)及宽带综合业务网(ISDN)、DVD等;用于接受显示的手段有: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器、投影显示(包括前投、背投)等。以上所述的各种手段中包括了数字电视系统中各种主要的技术,全数字高清淅度电视对各种技术要求更高。

2 数字电视系统的关键技术与标准

2.1数字电视的信源编解码技术

数字电视的信源编解码技术包括视频压缩编解码技术及音频压缩编解码技术。

2.1.1 视频编解码技术

数字电视尤其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与模拟电视相比,在实现过程中,最为困难的部分就是对视频信号的压缩。在1920×1080显示格式下,数字化后的码率在传输中高达995Mbit/s,这比现行模拟电视的传输信息量大得多。因而数字电视的图像不能象模拟电视的图像那样直接传输,而是要多一道压缩编码工序。视频编码技术主要功能是完成图像的压缩,使数字电视的信号传输量由995Mbit/s减少为20~30Mbit/s。视频编码计算时主要有以下客观依据:(1)图像时间的相关性。视频信号由连续图像组成,相邻图像有很多相关性,找出这些相关性就可减少信息量;(2)图像空间的相关性。例如图像中有一大块单一颜色,那么不必把所有像素存贮;(3)人眼的视觉特性。人眼对原始图像各处失真敏感度不同,对不敏感的无关紧要的信息给予较大的压缩处理;(4)事件间的统计特性。发生概率大的符号用短码字表示,发生概率小的符号用长码字表示,从而使平均码长最短。

2.1.2 音频编解码技术

与视频编解码相同,音频编解码主要功能是完成声音信息的压缩。声音信号数字化后,信息量比模拟传输状态大得多,因而数字电视的声音不能象模拟电视的声音那样直接传输,而是要多一道压缩编码工序。 音频信号的压缩编码主要利用了人耳的听觉特性。(1)听觉的掩蔽效应。在人的听觉上,一个声音的存在掩蔽了另一个声音的存在,掩蔽效应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和生理现象,包括人耳的频域掩蔽效应和时域掩蔽效应;(2)人耳对声音的方向特性。对于2KHZ以上的高频声音信号,人耳很难判断其方向性,因而立体声广播的高频部分不必重复存贮。

2.1.3 信源编解码的相关标准

国际上对数字图像编码曾制订了三种标准,分别是主要用于电视会议的H.261、主要用于静止图像的JPMG标准和主要用于连续图像的MPEG标准。

在HDTV视频压缩编解码标准方面,美国、欧洲和日本都采用MPEG-2标准。MPEG压缩后的信息可以供计算机处理,也可以在现有和将来的电视广播频道中进行分配。在音频编码方面,欧洲、日本采用了MPEG-2标准;美国采纳了杜比(Dolby)公司的AC-3方案,MPEG-2为备用方案。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国际上正在考虑用MPEG-4 AVC来代替目前的MPEG-2。 中国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工作组制定了面向数字电视和高清激光视盘播放机的AVS标准。该标准与MPEG-2标准完全兼容,也可以兼容MPEG-4 AVC/ H.264国际标准基本层,其压缩水平据称可达到MPEG-2标准的2-3倍,而与MPEG-4 AVC相比,AVS更加简洁的设计降低了芯片实现的复杂度。

2.2 数字电视的复用系统

数字电视的复用系统是HDTV的关键部分之一。从发送端信息的流向来看,它将视频、音频、辅助数据等编码器送来的数据比特流,经处理复合成单路串行的比特流,送给信道编码及调制。接受端与此过程正好相反。目前网络通信的数据都是按一定格式打包传输的。HDTV数据的打包将使其具备了可扩展性、分级性、交互性的基础。 HDTV数据包长度是188个字节,正好是ATM信元的整数倍。今后以光纤为传输介质,以ATM为信息传输模式的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将成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设施。在HDTV复用传输标准方面,美国、欧洲、日本都采用了MPEG-2标准。美国已有了MPEG-2解复用的专用芯片。我国也采用MPEG-2作为复用传输的标准。

2.3 数字电视的信道编解码及调制解调

数字电视信道编解码及调制解调的目的是通过纠错编码、网格编码、均衡等技术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通过调制把传输信号放在载波或脉冲串上,为发射做好准备。目前各国数字电视的制式,标准不能统一,主要是指各国在该方面的不同,具体包括纠错、均衡等技术的不同,带宽的不同,尤其是调制方式的不同。

数字传输的常用调制方式:

正交振幅调制(QAM):调制效率高,要求传送途径的信噪比高,适合有线电视电缆传输。键控移相调制(QPSK):调制效率高,要求传送途径的信噪比低,适合卫星广播。残留边带调制(VSB):抗多径传播效应好,适合地面广播。编码正交频分调制(COFDM):抗多径传播效应和同频干扰好,适合地面广播和同频网广播。

3 世界上现有的主要数字电视标准

3.1 美国数字电视标准ATSC

美国地面电视广播迄今仍占其电视业务的一半以上,因此,美国在发展高清晰度电视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地面广播网进行传播,并提出了以数字高清晰度电视为基础的标准-ATSC(Advanced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先进电视制式委员会)。美国HDTV地面广播频道的带宽为6MHz,调制采用8VSB。美国的卫星广播电视采用QPSK调制,有线电视采用QAM或VSB调制。

ATSC数字电视标准由四个分离的层级组成,层级之间有清晰的界面。最高为图像层,确定图像的形式,包括象素阵列、幅型比和帧频。接着是图像压缩层,采用MPEG-2压缩标准。再下来是系统复用层,特定的数据被纳入不同的压缩包中,采用MPEG-2压缩标准。最后是传输层,确定数据传输的调制和信道编码方案。下面两层共同承担普通数据的传输。上面两层确定在普通数据传输基础上运行的特定配置,如HDTV或SDTV;还确定ATSC标准支持的具体图像格式,共有18种(HDTV 6种、SDTV 12种),其中14种采用逐行扫描方式。

另外,ATSC还开发并通过了可为采用50Hz帧频的国家使用的另行标准。HDTV格式的象素阵列相同,但帧频为25Hz和50Hz;SDTV格式的垂直分辨率为576行,水平分辨率则不同;也包含352×288格式,适应必要的窗口设置。

3.2 欧洲数字电视标准DVB

欧洲数字电视标准为DVB,即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数字视频广播。从1995年起,欧洲陆续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VB-T)、数字电视卫星广播(DVB-S)、数字电视有线广播(DVB-C)的标准。欧洲数字电视首先考虑的是卫星信道,采用QPSK调制。欧洲地面广播数字电视采用COFDM调制,8M带宽。欧洲有线数字电视采用QAM调制。

DVB-T(ETS 300 744)为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标准。这是最复杂的DVB传输系统。地面数字电视发射的传输容量,理论上与有线电视系统相当,本地区覆盖好。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调制方式,在8M Hz带宽内能传送4套电视节目,传输质量高;但其接收费用高。

DVB-S(ETS 300 421)为数字卫星广播系统标准。卫星传输具有覆盖面广、节目容量大等特点。数据流的调制采用四相相移键控调制(QPSK)方式,工作频率为11/12GHz。在使用MPEG-2MP@ML格式时,用户端若达到CCIR 601演播室质量,码率为9Mb/s;达到PAL质量,码率为5Mb/s。一个54MHz转发器传送速率可达68Mb/s,可用于多套节目的复用。DVB-S标准几乎为所有的卫星广播数字电视系统所采用。我国也选用了DVB-S标准。

DVB-C(ETS 300 429) 为数字有线电视广播系统标准。它具有16、32、64QAM(正交调幅)三种调制方式,工作频率在10GHz以下。采用64QAM时,一个PAL通道的传送码率为41.34Mb/s,可用于多套节目的复用。系统前端可从卫星和地面发射获得信号,在终端需要电缆机顶盒。

3.3 日本数字电视的标准ISDB

日本数字电视首先考虑的是卫星信道,采用QPSK调制。并在1999年了数字电视的标准--ISDB。ISDB是日本的DIBEG(Digital Broadcasting Experts Group 数字广播专家组)制订的数字广播系统标准,它利用一种已经标准化的复用方案在一个普通的传输信道上发送各种不同种类的信号,同时已经复用的信号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传输信道发送出去。ISDB具有柔软性、扩展性、共通性等特点,可以灵活地集成和发送多节目的电视和其它数据业务。

3.4 DVB与ATSC的比较

欧洲DVB标准和美国ATSC标准的主要区别如下:

方形像素:在ATSC标准中采纳了“方形像素”,因为它们更加适合于计算机;而DVB标准最初没有采纳,最近也采纳了。此外,范围广泛的视频图像格式也被DVB采纳,而ATSC对此则不作强制性规定。

系统层和视频编码:DVB和ATSC标准都采纳MPEG-2标准的系统层和视频编码,但是,由于MPEG-2标准并未对视频算法作详细规定,因而实施方案可以不同,与两个标准都无关。

音频编码:DVB标准采纳了MPEG-2的音频压缩算法;而ATSC标准则采纳了AC-3的音频压缩算法。

信道编码:两者的扰码器采用不同的多项式;两者的前向纠错(FEC)编码采用不同的冗余度,DVB标准用16B,而ATSC标准用20B;两者的交织过程不同。

在DVB标准中网格编码有可选的不同速率,而在ATSC标准中地面广播采用固定的2/3速率的网格编码,有线电视则不需采用网格编码。

调制技术:卫星广播系统中DVB标准采用QPSK,而ATSC标准不涉及卫星广播。有线电视系统中DVB标准采用任选的16/32/64QAM,而ATSC标准采用16VSB,两者完全不同。地面广播系统中DVB标准采用具有QPSK、16QAM或64QAM的COFDM;而ATSC标准采用8VSB。

4 结束语

电视对于当今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最重要的消费电子产品。近年技术上的进展,特别是数字编码、数字传输、集成电路和显示器件等方面的实用技术突破,已逐步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数字高清晰度电视市场。随着数字电视走入消费市场,将带动一系列相关产品的高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数字电视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电视广播的功能和用途,为"三机合一"、"三网合一"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随着时间推移,其外延及派生出的各种数字化产品将难以预料,其潜在商机是无限的。它将毫无疑问的改变人们进行生产、流通、学习、娱乐和交流的方式,使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创造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网络电视:对策

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是当今时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信息资源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财富的增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稳定向前推进。但目前有线电视网络市场在基层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表现为进展缓慢且很不平衡,特别是在农村更是步履艰难。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制约它的发展?

1有线网络电视平移缓慢的主要原因

1.1长期形成“免费”看电视的思想观念是数字电视推广平移中的巨大障碍

从广播的发展到电视的普及近50年的历程,国家一直以公益性质利用广播和电视媒体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从不向收听收视人群收取费用。广播电视成了一个特殊的行业,被称之为党和国家的“喉舌”,广播电视免费收视成为惯例。1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线电视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推广。在城市,每个有线用户可以看到几十套电视节目,随之,网络用户开始缴纳少量的维护费用,一大部分分散前端由单位自办,由集体支付。其次,无线开路发射个人接收效果也很好,也能收多套节目,不缴费也能收看。但电信则不同,它一开始就是付费通话,有偿服务,通讯事业迅速发展,用户自愿出钱接受服务,不像电视网络收费那样费力。至于电信网络网上用户更是说一不二,包月60元,每年600元,形势很好,效益可观。据国家统计部门报道,我国人均收入在2003年已达到1000美元,昔阳县在2007年农村人均收入达3131元。从个人家庭消费支出项目看,家用汽车增速加快,家用电话、电脑呈普及之势,发展顺利。有线网络电视在城市业已普及,但在县级以下基层每月12元的模拟电视收视费收取却很不顺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认识问题,没有付费收视的思想意识,这是影响网络电视健康发展的主要思想根源。

1.2体制机制的缺陷制约了有线电视的健康发展

广播电视行业长期当“喉舌”以事业吃饭,靠财政拨款维持运行,没有拆分,也没有其他行业进入与其竞争,存在先天不足。行业主管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养尊处优,缺乏活力。由于倡导四级办广播,省、市两级消费水平较高,广电已成为继金融、保险、石油、天然气、电信电力、IT业之后又一个高薪族(文摘报转载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县、乡两级则黯然失色,投资靠政府,发展缓慢,由于缺少市场运作机制体制,有钱办广播电视的县乡屈指可数。投入不足,束缚了基础建设,网络电视难以做大做强。改革开放以来,在股票上市环节上,别的企业都在积极地推动本行业企业上市,而广电行业所属的企业,才开始将经营性资产向企业优化方向转型。近十年来,全国广播电视行业虽然成立了不少“集团”,但在行业内部整合上留于形式,没有实质性进展。怎样整合?以哪一级为主?既不明确,也没有行动,这就造成了数字电视运行不畅,竞争无力。就我们这个有24万人口的山区县的网络来看,全县有1.6万户入网,且只覆盖县城之内。农村基本没有网络。仅就县城周围2.5kM内的用户也被上级网络部门接管,由于运作上的行政命令,加之各级领导调动频繁,管理人才缺乏且工作主动性差,带来的是托管、兼管、代管,主要领导既是行政主管又是企业主管,政企不分、企事不分、效益不佳。广大农村农民希望网络到村看加密的愿望至今未能实现。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移动、联通、电信的光网架在了农村的周边,因条块分割,难以人户使用。目前,山西省只有应县和静乐县移动和广电进行了合作,使这两县的广大农民享受到了“网络”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打电话、看电视、上互联网一应俱全,但又得不到推广,结症何在?还是体制问题,还是因为管理模式滞后、运行机制不畅。

1.3服务质量差,收费不合理。也是制约网络电视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财富就个人而言93%的财富在7%的人手中,又95%以上的富人在城市,农村还是欠发达地区。中国农村人口占80%,全国电视用户约4亿部,农村约有2.5亿户,就昔阳县这个小网,农户也是主力户,1.7万户网络用户有70%是城周围农村用户,真正的市民不足1万户,据有关资料报道,2008年昔阳县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000余元,由于收入较低,限制了他们的有效消费,和西方发达国家不能比,就是和国内发达地区比也是很低的,这样的现实决定了居民对电视娱乐的消费心理基本是普及型的,不愿意支付更多的收视费用。其次,收视费不合理也是一个现实的问胚,移动、联通在农村月租费和城市是有区别的。但县城、农村网络电视收视费却和北京、广州、太原一样,这样的收费模式显然不合理,不利于网络电视的发展与平移,天天喊平移,3年过去了,不但发展缓慢,还出现了大面积的丢户,已平移的用户感到和以前没有什么区别,频道依旧,反而增加了操作的困难。所用的机顶盒“故障”频发,几千用户机顶盒就有三四家供货,供需双方矛盾,公司失信拖欠厂商货款,厂商停止供货保修,最终还是用户受折腾。一项事业管理滞后,失去信誉,它的事业再有发展前途也会被受阻。平移之后,除了收费多之外,用户并没有感到明显变化,这种服务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了有线网络电视“平移”的普及和提高。

1.4广播电视行业企事混合,分片经营,没有形成统一的主体,不利于数字电视推广与平移

广播电视行业主要是由前端电台和终端网络公司两块组成,电视台的收入一靠政府二靠广告,效益可观,而网络电视的收人主要靠收视费支撑。由于初期投资较大,业务技术良莠不齐,投资不能及时收回,再加上它的共网不足,全国1亿~3.5亿户分为无数个运营商,没有形成互联互通规模效益,天天喊整合平移,时至今日收效甚微,收视质量提高不大,经营部门步履艰难。而移动公司、联通公司在2008年日均纯收入3亿元人民币,就我们一个县级联通用户也已达到55341户,年收入2977万元,移动用户为63221户,年收入10435万元,而广电网络用户仅为1.4万户,年收入只有400万元,这是何等差距。网络电视独家经营、分片经营、属地经营,主体地位不明显竞争不力,发展滞后效果差。

以上我们分析了思想观念特别是用户消费观念,体制机制的缺陷,服务质量差,收费不合理和全国没有形成一个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竞争没有实力,这几方面就造成了多年喊整合、喊平移,喊数字化,步伐缓慢效果差,这就是数字电视平移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在新形势下怎样推进数字电视平移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首先是领导要解放思想、紧跟形势的发展。提高服务意识,以用户为中心多方合作,形成多方共赢的新局面。解放思想就是要破除广电唯我独尊的旧观念,放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市场中发挥作用,裁判员还是要当的,但运动员我们不一定全当,数字电视平移和发展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值得研究和探讨。它不但具有一般产业的任意产业链上产品的共性。而且还具有物流流向形态的双重性,也就是说它具有从实物形式出现的硬件设备与管理软件,同时以内容的

形式出现的节目和服务,它具有两类商品的特点,一个是运送节目的载体,另一个商品是信息服务。依据物流原理而言。在并行交织的两条商品流中,信息大于载体本身,它最终销售给用户的商品是节目内容和客户服务。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看来,这两个商品流的争议不大,但在我国的制度看来,信息本身还有它的特殊性,这就是要符合中国国情,要有中国特色,这样就形成了数字电视产业,数字电视平移,在我们国家的特殊性,这也是广播电视业为什么不能像电信、电力行业那样大刀阔斧前进的主要原因,所以广电业不在WTO之内。

(2)下大工夫,提高节目质量,增加节目数量,让“上帝”认可。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数字电视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大系统,单靠某一家经营不可能把合格的、优质的商品提供给用户。数字节目内容建设涉及的节目信息种类非常广泛,除了常规的卫星节目外,还有视频点播、数据广播、电子商务、各类信息速递以及可以满足广大用户对新闻、文化、经济、娱乐、教育、咨询、体育、旅游、购物、股票等多种个性化需求的视音频节目内容,这么庞大的系统业务,要做大做强必须加强立法,完善管理体制,加大监督力度,细化准入,要发挥社会力量,团体个体一起上,都来参与竞争,努力提高节目质量提高服务水平,用良好的服务扩大用户,这样事业的发展就有了动力。以前那种平移只是发放出售一个机顶盒就完事大吉,网络未改、节目未增,只是方便了管理,效果肯定不佳。其结果或者收费难,或者大量用户丢掉。卫星直收必然也是最后的选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广大用户不认可的事终究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使广大收视用户感到既经济实惠,又使用方便这才是发展的原动力,没有了用户的信任。没有了用户的支持也就没有了这个事业的前途。

篇10

新媒体之所以称之为新,除了其强大的特征之外,它所具备的基本的原创性也是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个人或个别团体单独的原创性,同时也是一种区别于前面时代所具备的理念上、形式上、内容上的更革新的一种创新。例如,分众传媒作为一种新新媒体,它将原有的媒体形式嫁接到特定的空间上,这种方式达到了理念的创新。新新事物必定具备一定的生命力,新媒体的存在也不例外。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形式的创意嫁接也是层出不穷,它们对于社会大众的影响力也是绝无仅有的。人们借助各类新媒体一方面是第一时间获取大量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新媒体这种形式将自己的个人见解向社会大众公布,满足社会大众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的需求,社会大众通过这一渠道在一定意义上能够畅所欲言,通过言论影响其他社会人。

2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

以载体为分类依据,我们所说的新媒体主要分为电视族群、手机族群、互联网族群等三大类族群。其中广播电视新媒体在这三大族群的主要形式有数字电视、IPTV,手机广播或者手机电视,网络广播或者网络视频,下文我们将对此一一进行阐述。

2.1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

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是数字电视期待创新,IPTV仍需培育。在我国,数字电视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它是继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之后的第三代电视。数字电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1992年—2003年)是技术平台建设的准备期,在中国建国五十周年庆典上首次使用高清数字技术实况转播;第二阶段(2004年—2006年),我国主要城市的有线数字电视产业进入扩张期;第三阶段(2006年—)我国的数字电视产业开始转入产业链的构建和盈利模式的探索,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我国数字电视行业发展二十多年,一直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层多次出台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数字电视运用,为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解决了许多难题,为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现实中,数字电视运营效果不甚理想,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网络分散、内容匮乏、产业链中利益分配不均、产业营销方式滞后等。其中数字电视在频道设置方面,专业化和小众化走向不清,缺乏高水准的专业节目,没有形成稳定的观众群;中国的内容制作商在付费数字电视产业链中所得的收入甚少,影响了市场的平衡性,这种利益分配不均同样阻碍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此外,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在2005年以后一直处于市场培育期,即使它已经具备了网络传输的互动性与沟通的个性化、分众化特点,拥有一定的用户规模,但是由于其基础网络与技术标准不够完善,内容匮乏与同质化以及尚未成熟的盈利模式,致使IPTV的发展遇到诸多的瓶颈,因此我国的IPTV业务仍需要一定时期的培育,改善其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2手机广播媒体的发展现状

所谓手机广播/电视,指的是利用手机作为终端设备,接收音频信号和视频信号,从而实现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的实时或者延时收听或是收看。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我国的手机电视业务初登舞台。初期的手机电视主要是依靠流媒体传输技术,通过移动蜂窝网络实现节目视频的直播或点播,并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手机电视以其便携、直观、实时、互动的独特魅力,在奥运报道中大放光彩。2009年之后,基于流媒体传输技术的手机电视传输速度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各大移动运营商为了拓展业务、扩大用户群,将手机电视的使用费用大幅度降低,同时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声画保障。虽然手机电视的发展过程较为顺利,但是由于手机电视存在内容匮乏和同质化的问题,它在中国的应用普及还是很有限的。

2.3网络广电媒体的发展现状

网络视频指的是由网络视频服务商提供、以流媒体为播放格式、可以在线直播或点播的声像文件。网络广电媒体拥有传统的电视媒体和纸质媒体所不曾拥有的优势,总的来说其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即网络视频形势大好,网络广播前景不明。2006年是中国网络视频产业元年,YouTube被谷歌以16.5亿美元收购,这是历史上视频网站交易价格最高的一次,这一举动激活了中国网络视频产业,许多商家都渴望成为下一个YouTube。同样地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开创了互联网直播国际顶级赛事的先河,当年年末网络视频牌照发放制度实行,导致整个产业格局发生了变化,视频网站的内容管理进一步得到了完善。据统计,2011年中国在线视频行业规模达到62.7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形势大好。但是由于网络技术尚未成熟且传输环境较差,影响了受众在线观看视频的效果,而且与其他两类新媒体族群类似,网络视频行业内容同质化严重,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市场管理混乱。相对于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的发展前景不明,主要表现为受众群体不成规模,盈利模式不够成熟等问题。

3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3.1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影响

上文中有提到网络视频的发展现状,从中可知宽带用户数的迅猛增长、视频广告的普及以及手机3G、4G网的启用,皆为网络视频提供了无限诱人的前景。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网络视频在直播即时性、画面质量、内容质量等方面对电视媒体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如今繁忙的工作使得大众使用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的时间逐渐减少,更多地是使用网络视频这一渠道,可见互联网冲击电视的气势和速度非比寻常。此外,新媒体的应用使节目的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不同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它们不单单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信息和娱乐功能,而是担当着娱乐工具、资讯工具、通讯工具等多种功能。而且,公众可以直接通过遥控器、鼠标乃至手指进行即时互动。此外,短小的手机剧由于考虑到了终端小荧幕的特点,画面多使用特写和近景,得到了手机用户的广泛好评。

3.2广电新媒体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