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8: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家校合作的基本要求

篇1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 高职院校 体育课 开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74-02

我国在2002年3月就已经出台了《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旨在落实推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要求所有高校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确定具有特色的素质拓展计划项目,并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促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开展。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面对社会的职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学习工作的需求,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育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体育教学实践对实现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将素质拓展和体育课有机结合,既满足体育课的正常课时计划和教学目标,又使学生真正得到身心的锻炼和相应的职业技能的提升是本文着力要讨论的问题。

一、素质拓展训练简述

素质拓展训练,又叫户外拓展,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水兵生存训练,是由德国的教育家Kurt Hahn首次提出。素质拓展在初期被称为“外展训练理论”,并成立有专业的训练学校,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极强野外生存能力的战斗人员。战后,这个在户外开展的“外展训练理论”提供服务的培训项目,因其新颖的体验式培训方式和良好的后期效果,很快风靡欧洲教育培训领域,并走向世界。随着素质拓展训练形式的纷繁出新,一般所理解的素质拓展是指在户外利用天然环境或者模仿自然而设计的个别场地,由专业团队精心设计和操作的活动,最终使参与人员达到磨炼意志、挑战自我、锤炼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后来素质拓展因其在凝聚团队方面的突出效果不断应用于企业管理。1995年素质拓展训练由日本等地传入我国以后,迅速地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推广应用。

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按照活动实施的对象分类,可以分为团队项目和个人项目,其中团队项目的目的在于凝聚团队,培养协同合作的能力;个人项目的目的在于锻炼个人的意志品质,促进个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完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按照项目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高空项目、平地项目、水上项目、室内项目等四大类,其中高空项目包括空中单杠、空中断桥、独索、空中独木桥、空中索链桥、浮云桥、凌云飞步、勇往直前、空中相依、缅甸桥、合力桥、空中绳林桥、速降、速滑、绳网、攀岩、巨人梯、山顶速降、滑翔、航模、求生墙以及其他各种场地小型项目等;水上项目包括抽板过河、水上梅花桩、浮桶架桥、水上单索、跨越大峡谷、水上拉练、勇渡天堑、借力索、溯溪、扎伐、划艇、漂流溪降等;野外项目包括定向越野、天然攀岩、速降、拉练、野外生存、露营、峡谷穿越、城区活动、自行车拉力赛、汽车越野等;室内项目包括雷阵、盲阵、交通阻塞、连环手、盲人摸号、木头的体积、囊中失物、齐眉棍、人体多米诺等。

素质拓展训练不是一种单纯的培训方式,而是进行团队思想教育、培养协作能力、提高个人身体和心理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素质拓展以其新颖的体验式培训理念和不拘一格的训练形式、人人参与体验的训练过程、妙趣横生的情境设计和明显的后期效果,得到众多企事业单位的认可和接受。随着素质拓展作用的凸显,许多高校体育课积极应用素质拓展训练,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户外体验项目中的情景设置,可使参加者在训练过程中学会控制、交流、合作,达到磨炼意志、完善人格、团结协作的目的。素质拓展训练也可以是一种体育的方式,于个人而言,素质拓展和体育一样要对个人身体、品德不断进行完善和提高,二者都具有奔跑、跳跃以及各种身体动作的组合和应用;于团队而言,许多锻炼团队的项目和体育中的团队项目其实是互通有无的,素质拓展训练的团队项目有的可以结合体育的某个项目开展,而有一些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也完全可以照搬到体育课堂,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二、在高职院校体育课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意义

戴维・库伯指出,积极的体验才能产生有效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中所有参与者的知识技能和信念都将受到挑战。为了实现学习的有效性,就需要创造一个现实的情境。素质拓展训练正是通过设置模拟情景使参与人员在训练中学会控制、交流和合作,促使坚强意志、完善人格、团结协作能力的获得。当今世界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来充当其无形资产,更需要有顽强的意志、积极进取的心、人际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巧妙手腕来配合其良好的知识技能,使其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发挥良好,将潜伏在其身体内的巨大能力加以挖掘开发。

(一)素质拓展中团队项目的意义。素质拓展训练是一项集体性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素质拓展训练中的团队项目有助于高效、协作工作团队的建设。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在乎的不是一个人的输赢,而是一个团队的成败。这种体验式培训可以改善学生的沟通与社交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与他人沟通,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想法,甚至说服别人采纳自己的意见,同时也能改善人际交往关系,展开团队协作等。这些有关团队协作的能力,在高度协作化的当今职业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高效率的团队是增强行业部门竞争力的基础。一个人工作能力的突出不能说明整个行业内部或者部门的工作能力,只有团队之间的有效协作,才能给部门工作带来最好的结果。高职院校学生未来从事的行业正是以人为基础的各个行业、部门、团队,这些“职业人”的团队协作能力是他们完成任务、达到业绩的重要基础,只有他们的良好合作才能在行业间取得胜利,从而为自己争取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最终促使良好的职业发展的到来。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项集体性的活动,很容易融入以班级为单位操作的体育课实践活动,在体育课程中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二)素质拓展中个人项目的意义。素质拓展训练,尤其是其中的个人项目,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挑战和自我革新。素质拓展培训能让学生在具备一定体能的前提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克服心理障碍,端正学习和工作态度。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素质拓展有助于学生在“学生”和“接受培训者”两个角色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从而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不曾发现的能力。

三、在高职院校体育课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策略

(一)作为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开展实施。将素质拓展训练与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相结合,抛开传统的体育课程的“三步走”结构,将传统的压腿、拉伸等局部动作替代为含有全身身体活动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使学生能够以高度兴奋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到体育课程的主体部分。在选择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时应该选择具有符合跑动或者其他身体活动的具有游戏趣味性的项目进行,比如“三块五”游戏、“长江黄河”等。如此,以游戏的形式,在欢声笑语之中将学生循序渐进地引入到下一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

(二)将与素质拓展基地的合作纳入第二课堂,丰富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和形式。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辅助,又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所习得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学生体育能力方面首先是具备完成个人挑战项目的基本体能,促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活动不至于信心丧失,其次是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体能来完成团队的协作,帮助团队在活动中取得胜利。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要将培养其知识技能的转化能力和对未来的适应能力放在首位,促进学生个体专业发展等。这也必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因此,可以借助社会力量,统筹各方面人物财力等优势的资源,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可以长期合作的素质拓展训练基地,或者在校外、或者在校内,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不定期或者经常性地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结合素质拓展训练的计划,与基地合作开发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素质拓展项目,供学生挑选,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从事素质拓展训练活动,确保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素质拓展训练开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安全性。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在户外进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需要个人的毅力和意志,更需要有等待同伴的耐心和细心,有体能的考验,更有心理的考验。因此,要将安全教育融入素质拓展训练,强调安全第一。并传授学生从事户外活动所必备的安全知识技能和如何灵活地应用,强调自我保护的意识以及同伴间的相互照应的习惯,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中,确保活动在安全状态下进行。比如,“信任背摔”项目,就应该强调操作过程的严肃性,对所有学员做出明确要求,增强风险意识,预防一切意外发生。同时,培训师或者教师需要亲自指导台下的学生,保证“人床”的平稳和牢固程度。只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增强了安全意识,掌握了预防危险的知识和技能,懂得如何进行自我防护,才能为维护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合作性。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对劳动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当前被企业看重的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成功需要合作,需要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积极默契的相互配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当个人融入团队后,每个人如果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那么整个团队就能获得“1+1>2”的效果,完成个人能力所不及的任务。当素质拓展训练与体育课相结合时需要考虑将能够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的项目进行改变创造,不仅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进行大量的身体活动,还能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体育课中每个人的身体都得到活动,每个人的大脑都产生不同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陈思维,仲鹏飞,李大为.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

[3]薛红,刘利平.素质拓展与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0)

[4]陈洁营.高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5]章晓乐.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若干问题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程;模块终结性测验;测验性质;测验目标;测验规划

高中物理新课程目标的变化、模块化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革新、评价功能的转变以及课程管理模式的调整等等,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在高中物理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作重大的调整和变革。基于模块的终结性测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模块终结性评价的重要一环,相对于其他评价方式,它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更具有直接的导向性。为此,本文拟就高中物理课程模块终结性测验实施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澄清人们对模块终结性测验的一些模糊认识。

一、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标准参照还是常模参照?

测验的性质是测验功能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对测验的编制和实施具有直接的导向功能,因此,明确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是保证模块终结性测验有效实施的前提。

从新课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理念来看,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的主要不是用于甄别和选拔,而是通过模块终结性测验关注每一位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状况,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增强学生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从发挥评价的功能上来看,模块终结性测验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评价确认学生的进步和达到的学业水平,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反思评价和能力发展。

从新课程的结构上来看,由于每个模块的学习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各自独特的课程价值,同时在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任务后,需要对能否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进行认定,因此模块终结性测验就成为学生模块学分认定的基本依据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模块终结性测验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中所达到的水平。

从对模块终结性测验结果的解释和利用上来看,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的主要用于判断学生通过一个模块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模块课程的目标以及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主要用于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不是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衡量学生的相对水平。由此可见,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是标准参照。

二、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标

1.关注学习过程还是学习结果?

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主要是回答测量什么以及测量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即要确定测验内容的取样范围和测验的行为目标。在明确了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后,我们知道模块终结性测验主要考查学生通过一个模块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模块课程的目标以及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因此确定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的基本依据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相关模块的内容标准。任何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既依赖于对评价目标的清晰描述,也依赖对评价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因此,在编制测验或选择评价工具之前,我们首先应当清楚地界定测验目标。虽然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已经包括对教学和评价的内容和要求,但是内容标准中的表述还比较概括和宽泛,因而有必要对它们进一步具体化,亦即必须用一种能够指导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形式清楚地把学生的学习成果表述出来。而作为能用于表述终结性测验目标的只能是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可见,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不重要,而是指学习过程可以有其他的关注方式。模块终结性测验作为一个阶段的目标达成鉴定,主要是确认学生在这一期间的最终学习结果:学生理解了什么、会做什么。

2、目标的分类框架是三维还是部分?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上规定了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物理的学习评价当然也要落实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要求,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新课程倡导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只有综合使用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才能了解和评价学生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上的进步和发展情况,模块终结性测验只是高中物理学习评价的其中一种方式,可见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标不可能涵盖所有的课程目标。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模块内容标准规定了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应该懂得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因此模块终结性测验的重点应放在重要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上。根据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表述中行为动词的界定,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的分类框架,即知识、技能和探究能力目标,可以具体表述如下:

(1)知识目标的要求

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评价可用的行为动词: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举例说明、列举、表述、识别、比较、简述、对比。

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评价可用的行为动词:阐述、解释、估计、理解、计算、说明、判断、分析、区分。

应用: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评价可用的行为动词:评估、使用、验证、运用、掌握。

(2)技能目标的要求

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评价可用的行为动词:测量、测定、操作、会、能、制作、设计。

(3)探究能力目标的要求

科学探究要素 对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

提出问题 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

猜想与假设 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

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

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

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

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

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义;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分析与论证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认识在实验中进行分析论证是很重要的。

评估 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

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

认识评估的意义。

交流与合作 能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有合作精神;

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3.如何选择和判断目标?

确定了测验目标的分类框架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确认在模块终结性测验中哪些目标才是最重要且适宜评价的目标。我们可以下述问题为准则做出选择和判断:

(1)测验的目标中是否包含了该模块课程中重要的成果?

(2)这些目标与该模块课程的内容标准是否一致?

(3)目标是否适合学习该模块课程学生的能力水平,是否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兴趣有关?

(4)就学校现有课程资源、设备和条件而言,目标是否切实可行?

三、模块测验命题的科学化:编制命题计划双向细目表

在现实学校组织的测验中,教师一般关注出考题,登考分,很少注意和考虑试卷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也没有意识到对测验进行规划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测验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模块终结性测验是学校自行组织的测验,为了达到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目标,实现测验的科学化,进行命题的第一步不是出考题,而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命题计划双向细目表。命题计划双向细目是反映命题意图和设想的一个双向命题计划表。制定命题计划双向细目表的目的一是保证试题是课程内容的代表性取样,反映各部分课程内容和测验目标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提高测验的效度和信度;二是由于规定了各种知识层次,不同能力试题的比例,就为使试卷具有合理的难度和区分度提供了依据。根据模块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上述对模块终结性测验目标的分类框架,对于高中物理必修模块I,我们可以按下列步骤编制命题计划细目表。

(一)列出模块的教学目标

为了简明、清晰、符合逻辑地列出模块的教学目标,我们采用的教学目标表述的一个基本策略是先描述学习结束时期望达到的一般教学目标,然后在一般的教学目标之下列出具体的学习结果。

1.了解有关力和运动的一些重要史实

(1)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2)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3)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2.知道质点的概念

(1)知道质点是用来代替实际物体的有质量的点,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什么情况下不能看作质点。

3.理解位移的概念

(1)能举例说明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

(2)能区分位移和路程。

4.理解速度的概念

(1)能举例说明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2)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3)知道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定义速度,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4)知道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

(5)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6)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7)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8)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9)知道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

5.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义。

(3)会用公式a=(vt-v0)/t解决有关的问题。

(4)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2。

(5)知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v0方向相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v0的方向相反。

(6)知道加速度大小与速度大小及速度变化大小的区别。

6.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知道匀变速运动速度公式v=v0+at,位移公式 s=v0t+at2/2,vt2-v02=2as的推导过程,并能用来分析解答有关问题。

(3)能用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

(4)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图像的物理意义。

(5)能恰当地运用图像进行分析和判断有关的问题。

7.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

(3)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

(4)会运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的自由落体的问题。

8.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会使用公式f=μN计算滑动摩擦力。

(4)知道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状况有关。

(5)静摩擦力的产生的条件。

(6)在简单的情况下,能从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静摩擦力是否存在及其大小和方向。

(7)知道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

9.理解弹力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形变,知道形变的种类。

(2)知道什么是弹性形变。

(3)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4)理解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5)知道胡克定律的内容和使用条件。

10.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过程,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定则。

(3)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4)知道力的分解要从力的作用的实际效果出发。

(5)会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知道什么是惯性和惯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4)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5)知道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6)知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7)能区分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

(8)能运用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1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1)知道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其公式。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13.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1)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3)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能找出各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反作用力。

(5)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14.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知道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什么是完全失重。

(2)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15.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2)能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物体平衡问题。

16.知道单位制

(1)什么是基本单位,什么是导出单位,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单位制。

(2)知道力学中的三个基本单位。

(3)知道在物理计算中各物理量要采用同一单位制。

17.实验技能

(1)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2)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从中了解空气对落体运动的影响。

(3)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

(4)通过实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5)通过实验研究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在不同夹角时的合力大小。

(6)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8.科学探究

(1)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形变与弹簧弹力之间关系。

(3)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4)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5)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二)列出模块的知识内容要点

教学目标描述了学生通过一个模块的学习所展示出来的行为表现,知识内容要点则指明了每一种表现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为了避免繁杂,我们这里只列出了物理必修模块I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主题。

1、运动的描述。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3、力和力的运算。

4、牛顿运动定律。

(三)填写命题细目表

命题细目表是一个含有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两个维度的双向列表。表1是高中物理必修模I的一个双向细目表。

表1 高中物理必修模块I命题双向细目表

比例

内容 题目的功能及具体考查要求

知识 技能 科学探究 合计

了解 理解 应用 独立操作 要素

运动的描述 4 6 4 -- -- 14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6 9 6 7 8 36

力和力的运算 4 6 4 -- -- 14

牛顿运动定律 6 9 6 7 8 36

计 20 30 20 14 16 100

四、问题与思考

以上我们只是对模块终结性测验的性质、目标、以及规划的科学性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的研讨。在模块终结性测验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1.采用何种测验方式和方法才有利于测验目标的实现?能否允许学生有可选择性问题,或者从试卷结构上体现选择性:必答和选答?能否在限定时间内开卷?

2.模块终结性测验的工具应具有何种特征?除了目前大家认可的开放性问题以外,能否增加思考题、定性推理题、信息辨别题、信息提供题等等。在命题上,如何做到题目的背景具有科学意义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模块终结性测验应如何评分和记分?目前一些学校给出的样卷,相同的题型,题目的赋分一律相同。对于主观性试题,每道试题的分值相同是否合理?对于新题型特别是开放性试题应如何评分才能减少评分误差?如果学生的最后成绩是等级给分,等级如何划分才是合理的?

4.模块终结性测验的结果应如何解释和利用?目前有些学校提出的模块测验计划中,对模块测验成绩的解释和利用仅限于给出等级分数,如成绩为F(不及格者)的,必须补考,补考仍为F的,必须重修这一模块的课程。除此之外,是否能为学生、教师、学校、家长提供一些其他有益的信息?

5.在纸笔测试中包不包括实验的考查?目前有些学校提供的测验计划中,认为实验的考查(这里的实验考查仅限于操作考查)不包括在纸笔测试中,且成绩作为模块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传统的实验笔试测试方法已经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成功的做法,不应排除在纸笔测试之外。另外,实验操作考试计分不应包括在笔试成绩中,应另行计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