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探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商业业态变化分析
目前,三网融合实际上是一种业务上的相互融合。各个媒介通过网络整合衍生出了更加丰富的增值业务类型,拓展了行业业务提供的范围。三网融合给广电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电视从单一业务变成全业务。新环境下,电视内容提供以电视屏幕与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等为基础的互动、整合,出现高清视频类、全媒体信息类、网络娱乐类、网络教育类、家庭服务类等新兴业务。
特别是NGB的大力建设改变了广电业务类型。广电网原来的业务是以单向广播的视音频服务和数据服务为基本业务,以窄带、简单交互的视音频服务和数据服务为增值业务,而NGB可以提供高带宽、复杂交互的互动电视类、社区服务类、电子商务类、在线娱乐类、个人通讯类、医疗教育类、金融证券类业务,还可提供视音频、数据和语音等多种综合业务。数字电视、互动电视、高清电视和宽带互联网接入是NGB最重要的三网融合新业务。此外,手机电视、移动互联网、网络电话等新业务也将迎来大发展。
三网融合后,手机、电视、电脑屏幕互相融合,用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用电视可以上网、打电话,用电脑可以打电话、看电视。随需选择网络和终端,只要拉一条线或无线接入即完成通信、电视、上网等。只要有一个有效的终端即可实现网络通讯,随时随地地无障碍交流,媒介的便捷性将拓宽业务时间。
电信和广电企业合作探索三网融合后的新型业务。中国移动深圳分公司与深圳广电集团双方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在内容、技术、业务、市场、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开展广泛深入合作,计划提供“移动通信+宽带接入+无线上网+数字电视”的全业务方案。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盈利模式研究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部门的商业业态发生了变化,其盈利模式需要拓展探寻。有些城市,三网融合进展较快,网络整合程度较高,在业务展开方面也较早,但盈利模式还处于探寻阶段。90年代中期,广播电视网和通信网都想发展成综合业务网,采用简单延伸的方式进入对方领域的做法,并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三网融合试点阶段。在一些地区也陷入这种困境。一些地方在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之后,发现所带来的增值业务市场前景并不乐观,业务空间无法拓展。另外,有线电视的公益性属性和长期保留5套模拟电视节目的政策对用户第一台机的接入率带来了很大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而言,没有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青岛三网融合负责人也说,青岛下大力气进行网络整改,推行各种试行业务,但现在面临盈利模式问题。目前看,众多UGC门户其盈利模式也没有什么更新的突破,从网友推送到与专业媒体机构合作推出更为专业的视音频内容,其盈利模式也略显单一和后劲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盈利是广电和电信企业的本能。在新业态的模式下,电视节目不再是按节目安排时间表来播放,而是按照观众的时间来播放,还可以在电脑、手机等各种屏幕来收看,因此在电视中插播广告的商业模式将被打破,三网融合背景下仅依靠单一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是不行的,新业态的广电需要建立全新的商业盈利模式。
现有广电网络是采用媒体广告+用户收费模式,互联网采用免费+媒体广告模式,而电信是采用用户收费模式。这其中,电信采用的用户收费模式是另外两大网络目前最为欠缺的盈利模式,因为现在广电网和互联网都缺少直接向用户收费的渠道。可以预计,随着三网融合的逐步推进,盈利模式的相互拓展以及渗透是产业链各方进行整合时最为看重的关键点,一旦用户收费+媒体广告模式实现,未来三网融合的盈利空间将被极大提升。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网迎来多种新业务,需要探究新业务盈利模式:
合作分利的盈利模式,就是跨部门的合作,组成完整的产业链,在产业链环节上分利。三网融合背景下媒体业务交叉融合,联手赢得市场,合作互利。数年前数码视讯就推出了电视彩信业务,可以实现手机、电视的互联互通,是三网融合的早期尝试,但跨网运营涉及利益分配问题,因此当时难以大规模开展。在三网融合加速的今天,合作抢占市场,无疑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模式。再如广电企业有丰富的节目资源,而电信运营商有优秀的市场化竞争能力,如果双方能优势互补,联手寻找合作其赢的商业盈利模式,才有望迎来跨平台、跨产业发展的更大机遇。
手机电视涉及广电和电信两大部门的利益,一方面,具备丰富内容资源的广电行业可以为移动通信网络提供极具诱惑力的视频内容,借助移动通信规范的计费渠道获得额外的增值收入;另一方面,电信行业不仅控制了终端,而且拥有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能够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传输。因此,广电和电信部门的合作共赢被认为是技术成熟、成本低廉、利益共享和市场开发的唯一选择。广电系统在内容播放层面上向电信领域的开放,将迎来网络电视快速发展的新契机。上海网络电视用户突破了100万,网络电视作为商业价值的互动媒体平台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NGB的盈利模式在于拓宽业务类型。广电网原来的业务是以单向广播的视音频服务和数据服务为基本业务,以窄带、简单交互的视音频服务和数据服务为增值业务,而NCB可以提供高带宽、复杂交互的互动电视类、社区服务类、电子商务类、在线娱乐类、个人通讯类、医疗教育类、金融证券类等业务,还可以提供由视音频、数据和语音等多种业务组合而成的综合业务。
三网融合背景下,数字电视具有巨大的市场盈利空间。依托商业业务模式的开展,拓展多种盈利模式。除媒体广告+用户收费模式外,还要开展跨媒体合作分利模式。发展广播电视节目收费空间,积极发展互动点播、卡拉OK、游戏对战、电视彩票、股票交易等多种增值业务;大力发展电视上网、电视通讯等盈利方式。媒体广告和用户固定收费外的盈利模式,在三网融合中愈加突出。
手机电视的盈利模式。首先是广电和电信合作式盈利。中广传播、中国移动共同启动CMMB手机电视业务,优势互补,共同分享市场利润。手机业务种类的开发,青岛移动G3手机播出7套电视节目和两套广播节目。增加用户消费量和消费时限,增加利润。开拓业务类型和消费时限两个盈利模式。
IPTV业务的盈利模式。IPTV业务的发展要有个性化的频道以及丰富的业务内容来吸引用户。这就需要产业链中的企业合理定位自己的业务,建立合理的价值分配体系和合理的盈利模式。广电可以通过把部分频道外包给专业的商或成立IPTV内容运营公司,同时与它们达成共赢的利润分配模式。在合作政策上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建立科学的激励和惩罚机制,更有效地推动IPTV业务的发展。
微视频盈利模式。尚未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消费环境使得长视频的盈利充满坎坷。因此,进军微视频领域成为视频盈利模式的新探索。微视频盈利模式,让网站与用户通过手机以及个人电脑及时沟通和互动,实现即时上传和评论,并在同时投放广告,这确实是一种盈利模式创新。第一视频负责人张进军说,第一视频正发挥三网融合的优势,打造基于互联网、广播网和电视网这一三网融合的产业链。
依靠创新技术开拓新业务盈利模式。三网融合给广电带来不可思议的新业务。据报道,湖南有线大力开发增值业务综合平台,以多种新业务增加盈利。广电网改造后,用户年内或可通过电视机给父母发照片,用电视机写博客。这一平台将支持信息类、娱乐类等增值业务的接入,包括电视短信、彩信、公告、邮件、资讯、相册、游戏、博客等增值业务。海尔推出的U-home智能终端系统,是完全基于TCP/IP协议的智能化家庭网络系统,通过该系统,用户在下班途中就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等方式开启家里的空调,或者提前打开家里的热水器。
三网融合后,更要注重内容选择。面向市场受众,积极主动选择观众关注的内容,改变传统的“电台播什么观众看什么”的传统。在中国的“内容产业”中,最能盈利的是网络游戏。以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消费市场扩容和以《喜羊羊与灰太狼》走红为代表的“国产动漫热”,都是新环境下“内容产业”的热点。三网融合后,体育内容和卡通内容的传播更受欢迎。
篇2
全球传统媒体步入“焦灼期”
进入新世纪尤其最近几年以来,全球传统媒体在整体上步入了一个极为尴尬的“焦灼期”――媒体对外部迅疾变迁的生态境遇深感焦虑,急于探寻应对危局的方法体系,却又频频遭遇转型理念之惑、突围路径之惑、发展前景之惑。从根源上看,传统媒体的“焦灼”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全球范围的经济环境不佳,使得媒体的生态环境恶化。国际上,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直接引发媒体的外部经济条件恶化。2007年末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媒体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产业――曾一度高歌猛进的房地产业遭遇次贷危机,汽车产业面临“节能减排”和“城市拥堵”之双重夹击――陷入困境,媒体的广告经营压力骤然增加。在美国,先是有一批传统媒体申请破产保护,而后有《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新闻周刊》等知名媒体“停纸转网”,视听节目收视率收听率亦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在“金砖四国”之一的巴西,2010年9月1日《巴西日报》停出印刷版,成为巴西第一家只以网络版形式存在的报纸;2012年该国另一家主流报纸《纳塔尔日报》停产纸质报纸。在国内,新型支柱产业房地产领域炒作之风盛行,国家调控力度不断升级;外贸企业的国际订单锐减,实体经济发展遭遇困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不足,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缘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增大,媒体的广告经营遭遇“寒冬”。2013年3月,12家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了2012年年报,除新媒体和影视类公司业绩增长较快外,传统的报业出版、有线电视网类公司业绩均出现下滑,其中,粤传媒和博瑞传播的净利润分别下滑25.95%和27.44%。①因本轮金融危机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大,目前仍在蔓延,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尚不明朗,无疑给媒体业造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
二是媒体“分合并立”的复杂景观,使得媒体市场竞争更为惨烈。一方面是“分”,即媒体种群的分化及裂变发生了惊人的变局。新世纪以来,随着“三网融合”、“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媒体内容、载体、渠道和终端的分化在加快,媒体种群在快速增加。全球范围内的媒体种群不断增加,媒体渠道多元化和媒体平台多样化的趋势日益凸显,解构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内,特定区域内的受众规模和媒体市场规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类型的媒体种群参与市场竞争,进而产生“媒介排斥”。所谓“媒介排斥”,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异种媒介之间存在竞争或不相容现象,如果一种媒介获得的市场份额较多,则另外几种媒介获得市场份额就相对减少;反之亦然。②换言之,媒体分化,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参与市场蛋糕的切分,使得原来相对封闭的垄断市场变为更加多元的开放市场,造成原有媒体市场和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引发传统媒体的焦虑。另一方面是“合”,即媒体之间的包容性、兼容性和融合性大大增强,导致媒体边界的模糊化。首先是三网融合技术的助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经过这种复杂的融合之后,不同媒体种群之间可以相互进入,乃至在某些业务层面相互替代,使得媒体在技术构架和内容业务层面的交叉范围显著增加,在客观上造成传统媒体在身份认同上的焦虑。
三是媒体发展理念的自我迷失,使得媒体在发展战略上陷入了信心危机。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媒体在发展战略的布局上普遍缺乏信心,乃至失去了定力,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首先是传统媒体对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危机。其次是传统媒体的创新能力在衰减,经营业绩呈下滑态势。尤其是传统的纸媒,无论是在报道内容还是传播形式,抑或经营领域,近十年来都缺乏创新成果,使其与电视和网络媒体的差距日益扩大。再次是全行业的结构调整而引发的信心危机。据2012年公布的市场数据,该年度腾讯公司盈利为人民币127.849亿元(20.34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0%,③其利润超过了中国报业全行业的利润总和;尽管中国网络媒体目前尚未获得采访权,但其目前已经成为相当多的人首选的信息获取渠道,并以论坛或微博为平台制造了越来越多的火爆信息。当前,媒体正在重新排座次,而传统媒体显然力不从心。
概言之,当前全球范围内媒体的“焦虑症”,既有来自外部的经济原因,又有技术层面媒体种群分合的原因,还有媒体内部信心缺失的原因。那么,未来媒体如何应对?传统媒体的出路何在?
关于我国未来媒体愿景的创新构想
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究竟如何?笔者认为,未来语境下的媒体景观更为靓丽:传播符号更丰富、展示载具更多样、传播渠道更多元;媒体在呈现形态、传输介质及渠道终端等层面表现出高度的自由。社会大变革和科技大发展的交融互动,必将催生越来越多的媒体业态;媒体分化与媒体融合的交叉并存,必将为传统新闻出版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
未来媒体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容纳最新社会思潮”,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全民参与、自由表达的机会;二是“最具包容性”,既能包容传统媒体又能包容新媒体,既能包容媒体分化又能包容媒体融合;三是“样式最自由”,未来媒体意味着人与媒体关系的巨变,由人被动依赖媒体变为媒体为人服务,信息的传播和接收不再受制于时空限制,真正实现“媒体以人为中心”。总之,未来媒体是基于最新社会思潮和先进科学技术交融而催生的最具包容性的传播和运营业态。鉴于此,要研究最新社会思潮对媒体业的影响,尤其是普通大众的社会参与需求、青年群体的个性表达欲望等新的社会景观对新闻媒体提出的新型传播诉求;要研究“三网融合”、“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最新科技革命对新闻媒体带来的科技“红利”,加快打造新闻媒体的“升级版”业态。
从发展趋势上看,传统媒体不会消亡,但需加快转型,其可能的出路有二:一是“资本或市场驱动转型”,即通过收购或参股等资本运作手段,原来分散的媒体竞争市场格局逐步提升为囊括报刊、广电、网络等全媒体性质的巨型传媒集团,原来分属不同领域的多种产业被整合为一个产业,实现更高层次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传统媒体在新的运营框架下得以转型。二是“传播科技变革驱动转型”,即在传统出版业发行量下降、读者流失加剧、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青年人群获取信息主要渠道的形势下,媒体必须“自我革新”,探索新的传播模式;而互联网又能高速传输海量的数据、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这就要推动传统报刊出版与新兴互联网的互动,以传播手段的变革推动传统媒体的转型。
传统媒体的转型,业内已经有很多论述,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抓住“流程再造”和“盈利模式”两大核心议题。首先,媒体转型不仅是一个理念,更是一个全新的生产流程,流程再造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普遍趋势。笔者从媒体的日常生产流程出发,构建了一个“基于媒体融合的未来新闻媒体流程再造”框架(见图1),该流程包含原信息材料采集、内容制作、传播介质、传播渠道与终端、受众消费及回收等环节,构成一个循环经济链。当前媒体的问题在于仅在某些环节点上转型,而只有生产流程与产业链条的整体转型,才能实现全媒体的目标。
图1:基于媒体融合的未来新闻媒体流程再造框架
当然,未来媒体样式有赖于新的盈利模式支撑。笔者认为,未来媒体的盈利模式是最新科学技术和最新商业理念两者的耦合体。由于“三网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成熟,新闻媒体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三网融合”技术打通了不同媒体种群之间的界限,使得跨网络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成为现实;“物联网”技术,打通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边界,使得在线活动与线下行为对接的电子商务得以开展;“云计算”技术催生出自由存取与按需服务收费的商业模式,使得云阅读、云存取、云服务、云交易等最新盈利模式成为现实(见图2)。在技术变革的同时,媒体的商业模式亦将发生巨变。从技术变革上讲,传统的大众媒体介质的点式形态有向链式形态过渡的可能;从受众需求上看,传统的大众媒体信息的单一介质呈现形态有向复合呈现形态转化的必要;从媒体经营角度讲,传统媒体的单一经营模式有向立体化经营转型的必要。
图2:未来新闻媒体盈利模式构想
注释:
①《挖掘新潜力 传媒公司并购提速》,《中国证券报》,2013年3月21日
②吴锋:《传媒经营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9页
篇3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Facebook计划在今夏推出在线招聘服务,这个平台将整合来自外部招聘网站的招聘信息,并且允许其他公司在这个平台上自由自己的招聘信息。据悉,该平台将于8月正式上线,目前至少已经有BranchOut、Jobvite和Work4 Labs等三家公司表达了合作意愿。
招聘信息在Facebook中会以何种形式呈递给用户尚不清楚,但推出招聘平台之举标志着Facebook开始涉足职业社交相关领域。
早在去年10月,Facebook曾宣布同美国劳动部门和其他招聘机构达成合作。彼时,Facebook表示“这种合作关系将探索和发展全新系统,可以使职位信息免费在Facebook上病毒式传播”,此次,Facebook推出招聘服务的举措可以看作是同美国劳动部门合作的拓展,这将使Facebook在选举年中获得更多曝光机会。有观点指出,如果服务效果良好,Facebook将能获得更多资源。
近年来,以LinkedIn为首的一批社交招聘网站的兴起,让社交招聘的模式渐渐取代传统的公告板网络招聘模式,成为线上招聘的主流。而Facebook作为社交网络的老大哥,坐拥超过9亿的用户,面对社交招聘这块巨大而诱人的蛋糕已然无法“淡定”。只是,要想和已经坐上社交招聘网站头号交椅的LinkedIn争夺市场,Facebook怕还要付出相当的努力。
欣欣向荣的社交招聘
Facebook进军在线招聘服务的背后,是整个社交招聘日渐繁荣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传统网络招聘方式愈发显得力不从心,众多老牌招聘网站、招聘会、猎头的组合式招聘方案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方的招聘需求,以社交招聘为特点的新兴招聘方式正日益蚕食传统网络招聘的市场。
与传统的招聘网站相比,社交招聘网站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对于求职者来说,他们选择社交网站进行求职,除了因为方便快捷,还因为这里能够提供求职者与招聘企业的互动平台,使得信息能充分传递。比如,求职者可以通过职业社交网站提前了解招聘消息,发现合适职位后通过在线留言直接与企业沟通。此外,社交招聘的垂直性质的好友模式功能,相比传统在线招聘撒网式的方式,目标更加精准,能够为求职者找到匹配度更高的工作。而人脉价值则可谓社交招聘网站战胜传统招聘网站的制胜法宝。对于求职者而言,通过社交圈子结识企业或者行业中有声望的名人,进而得到他们的推荐,这对于求职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招聘企业也认为求职者通过社交求职网站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这些信息不仅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个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这些信息的真实度更高,能够让招聘企业更充分地了解求职者。
天际网市场总监张琦的观点就代表了一些招聘企业的看法,他指出,“职业社交网站的用户主要由职场人士构成,大家来这里都是为了进行职业方面的交流,因此其个人的工作和职业的相关信息都比较完整,并且比专业的人才招聘网站还来得真实。”
来自Jobvite的研究报告佐证了社交招聘受招聘方欢迎的程度,数据显示:美国公司利用社交媒体招募人才近两年来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招聘者通过社交网站为公司觅得人才的比例高达92%。最新调查显示,在1000名招聘者当中,有73%的人目前都通过社交媒体招募新员工。
无奈的抉择
社交招聘的火热,对长期陷入业务模式单一局面的Facebook而言具有相当的诱惑力。然而,扎克伯格进军社交招聘领域,在明眼人看来却多少有些被逼上梁山的无奈。
在两个多月以前,Facebook以其轰轰烈烈的IPO赚足了观众的眼球。高达38美元每股的发行价,让Facebook的市值达到1042亿美元。然而,在此后的时间里,Facebook股价一路震荡。7月16日再次跌破30美元,市值缩水至603.9亿美元。这也多次招致评论者及投资者的指责和发难。
在业内人士看来,Facebook股价的持续下行除了与当前全球股市集体不振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其单一的盈利模式。之前,福布斯的一项研究表明,相较于Facebook,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在商业盈利模式上更成熟、更可靠。
尽管LinkedIn用户每月花在网站页面的时间只有18分钟,Facebook用户则高达6.4个小时,但是从单一用户在网站驻足1小时所创造的收入来看,LinkedIn用户为1.3美元,Facebook则不过6.2美分。而这种云泥之别背后,是二者商务模式的迥异。
分析指出,Facebook近85%的营收都来自广告,也就是说只有用户登录页面时,它才能产生收入;尽管LinkedIn也有广告,但是它主要不是通过用户在其页面的停留时间来赚钱,而是用户一旦登录,LinkedIn就能通过用户提供的信息来赚钱。
这样的差距让社交网站老大面上无光,也招致了投资者的不满——抱着海量用户这块“金矿”,却挖不出金子。因此,为了解决盈利模式的不足,Facebook一直在探寻新的可靠的盈利方式。
目前,全球在线招聘市场规模已达到43亿美元,社交招聘服务也被认为是Facebook下一个掘金地。“Facebook一直以来的盈利模式大部分是依靠广告和用户收费的方式,所以此次推出这个招聘平台,极有可能是其盈利模式上的一大尝试。”张琦如是猜测。
据本刊记者了解:实际上,许多公司和企业已经开始使用Facebook进行招聘,“世界500强”中的联合利华、波音、戴尔、微软、迪士尼以及沃尔玛等公司都在Facebook上建立了招聘主页,其中有些页面已获得8万个“赞”。那些想进入这些大公司的大学生,通常会选择拥有“赞”的招聘页面。
如意算盘恐落空
Facebook曾经推出过招聘类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也能够在一个月里吸引上百万的用户。Facebook利用社交网络信息会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的特性来推广自己的招聘程序,实践证明其效果让人惊喜。另外,比起LinkedIn 1.5亿的用户,Facebook每月有超过9亿的活跃用户,这让Facebook的后发制人显得多了几分底气。以至于当Facebook进军社交招聘的消息传出之后,LinkedIn股价应声下跌了5.4%。
然而,对于Facebook的入局是否真的能从LinkedIn手中抢来蛋糕,并且成功地为自己开拓盈利之路,业内唱衰的声音不绝于耳。
被强调得最多的理由是:LinkedIn拥有一种非常特别的商业模式,这个网站之所以能取得繁荣的发展,是因为人们想要把自己的职业和个人信息分离开来,因而也并不愿意在社交网站上过多提及自己的职业信息。与此同时,对企业而言,职业社交网站更多的只是作为传统招聘方式的补充,而非依赖,更不是替代。
摩根大通分析师道格·安缪斯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相信大部分用户会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的档案分开展示在不同的网站上,因此,我们不认为这件事对LinkedIn是一个实质性的威胁。”
实际上,Facebook尽管推出了类似于LinkedIn的招聘服务,却并未对其进行商业化。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当这些应用吸引到用户时,Facebook确实能从中受益。原因是这将使用户在Facebook网站上逗留更长时间,而且还会提高用户登录Facebook网站的频率——这就会给Facebook带来向用户展示广告的更多机会。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Facebook推出社交招聘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发动一场针对LinkedIn的“狙击战”,目的不过是吸引用户在网站上有更多互动。
篇4
关键词:CMMB用户;市场;深度访谈;问题;对策
CMMB是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的简称,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手机、笔记本电脑等小屏幕移动接收终端,利用S波段信号实现“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提供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的系统。它可以实现便携、移动看电视、听广播、浏览信息的功能,满足当代社会“信息无处不在”的需求。2006年 10 月 24 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俗称“手机电视”)行业标准,确定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中广传播集团成为国家唯一指定 CMMB网络建设与业务运营单位。
CMMB是广电行业的一个新兴细分产业,市场运营的优劣直接决定其成败。而用户是产业链的终端环节,CMMB用户的市场需求和认同又直接影响着整个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了更深入地了解CMMB的用户市场,本文采用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对CMMB手机电视的潜在用户和实际用户进行分析,探析CMMB手机电视用户的特征及其对CMMB市场的认同感,旨在客观、全面说明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市场发展前景,并据此对CMMB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可操作的方案,以期对处在激烈竞争中的CMMB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一、研究的问题与研究设计
手机电视是近年来全球关注的一个热点。随着移动数据业务的普及、手机性能的提高及数字电视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手机电视已成为无线应用的新热点,被视为3G时代最有希望的多媒体业务之一。手机电视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渠道,使观众能够通过手机,以最快的速度随时随地观看最新的动态信息。尽管业界对手机电视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手机电视规模市场尚未形成,产业链合作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中,且受到技术标准、政策问题、商业模式、盈利模式、设备终端等因素的制约,处于起步阶段的手机电视发展并不顺畅。CMMB作为手机电视中的一员,自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份CMMB用户累计达到4 500万户,付费用户超过2 100万。{1}这与中国人口基数大的现实情况相比,其用户并不多,且呈边缘化趋势。
为了加快推进CMMB手机电视产业的发展,业界迫切需要相关传播效果研究的跟进。对用户的行为特征与需求、用户对产品的市场认同感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在已有研究中,学者和业界主要是从技术层面上来关注CMMB的发展,从用户的角度对CMMB的发展进行探讨的文献并不多。基于此,本研究摒弃了宏观视角的论述,试图通过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探索用户对CMMB手机电视是否具有市场认同感,这种认同感的形成基于什么样的基础,用户对CMMB的发展前景是否看好等问题。具体而言,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1)与其他媒介形态相比,CMMB手机电视的优势何在?(2)CMMB手机电视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3)用户如何看待CMMB的发展前景。
本研究选取了在京36位CMMB用户作为访谈对象。从国籍上看,31名中国人,5名韩国在华留学生;从学历上看,36位用户中,15名为本科学历、16名硕士学历、5名韩国在华留学生;从性别上看,男性用户17名,女性用户19名。在年龄上,18~20岁占20名,21~30岁占16名,21~30岁是CMMB用户最集中的年龄段。我们之所以选择北京,是因为北京的CMMB普及程度在全国最高。在中国,手机电视用户中,19岁至29岁的用户约占全部用户的72.4%,高学历的用户尤其是本科用户占到了38.3%,而学生手机电视用户比例最高为25.5%。{2}韩国的手机电视较为发达,对韩国留学生的访谈对本研究具有借鉴和比较的意义。综上所述,这一群体对CMMB手机电视的接触最广泛、最熟悉。
本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质化研究方法对CMMB用户的市场认同感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中国CMMB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质化研究专家Jaber F.Gubrium 建议,“线性主题(Liner-Topic)的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 样本数在28~40为宜,这样可以保证研究的集中度和有效性(Concentration and Effectiveness)”。{3}也就是说,只要保证样本有效,30左右的样本较可行。在形式上,采用半开放式访谈,被采访对象可以就所提问题进行自由阐述,访谈时间在1个小时左右,主要从技术发展、用户满意度和认知度、节目内容质量、设备终端和盈利模式等几个维度来考察CMMB用户的市场认同感。
二、研究发现
1. CMMB手机电视具有显著的“补偿性媒介”特征
美国网络教育先驱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在《数字麦克卢汉》一书中提出了“补偿性媒介理论”。他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根据这一理论,手机电视无疑也是一种媒介“补偿”的结果。传统的媒介把观众固定在了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而CMMB手机电视把电视业务与手机这种同人们生活黏性极高的“带着体温的媒体”结合,人们极大地释放了自身的自由度,随之而来的是随处延伸的全新的、多维的视听体验。CMMB手机电视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具备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信息获取的即时性。它的出现是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有益补充。
在访谈中,被访谈对象都认为“便携”、“直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是CMMB电视最大的优势所在。一位李姓男性用户已经使用CMMB手机电视1年半了,他说:“我是个体育迷,我当初买了一部CMMB的定制机,就是因为它更方便携带,可以随时看许多体育比赛的直播。今年(2012年)6月欧洲杯期间,我就用CMMB手机电视看了部分赛事。手机的大屏幕使得它具有电视媒体的直观,而手机的小巧轻便又使手机电视拥有了便携性,手机电视集结了各种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
2. 用户对CMMB的认知度不高
在访谈CMMB用户通过什么渠道接触到CMMB时,有6人是在移动营业厅办理存话费送手机业务时,手机里自带了CMMB电视的功能而接触到的,约占被访谈者的16.67%;4人是在买手机时听营业员介绍手机可以免流量看电视并体验效果之后购买的,约占被访谈者的11.11%;5人是看朋友用手机看CMMB电视,而具有CMMB功能的手机中又恰好有自己喜欢的机型而购买的,约占13.89%;1人接触CMMB是因为购买的MP4正好有手机电视的功能,约占2.78%;7人是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获知CMMB业务的,约占19.44%;13人是通过阅读新媒体(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了解到CMMB信息的,约占36.11%。可见,新媒体是获取CMMB信息最重要的渠道。
一位白姓的CMMB手机的使用者认为:目前适用CMMB技术的手机在市面的推广程度很低,只可去营业厅购买定制机,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购买力,是运行销售中的最大障碍。
3. 节目内容:“新瓶”装“旧酒”
丰富的节目内容是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而对所有的手机电视来说,困难最大的是内容,有丰富的内容才能使手机电视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处在发展初期的CMMB,更要注重内容质量,重视品牌培养。内容的匮乏和同质化成为制约手机电视发展的瓶颈。在本次访谈中,36名被访谈对象中有8人认为节目内容不错,18人认为节目缺乏原创、互动性差,缺乏时尚性、不具吸引力。可见这一群体对CMMB的节目内容还是不认同的。
目前CMMB服务所提供的内容多是以“推”的模式送达用户手中,与流媒体手机电视海量的内容相比,用户选择性很小,只能在提供的几个有限的频道中进行节目的选择,是一种单向的接收模式。虽然现在有的节目也有互动,但互动性并不强,无法满足使用者对参与与自主选择的需求。如果CMMB手机电视的内容和传统电视内容相差无几,仅仅是用手机的“新瓶”装电视的“旧酒”,人们还不如看大屏幕电视来得舒服。
4. 终端尚存瓶颈
终端是CMMB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终端普及率的上升将对手机电视业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终端用户多了,捆绑销售的手机电视等数据业务就具有规模效应。目前CMMB终端的缺陷表现在:屏幕画面观赏性不足,电池续航时间过短,信号接收灵敏度不高,终端双渠道互动功能的开发滞后以及终端种类出现减少趋势,这些终端的缺陷使得内容供应商的内容表现、用户的接受效果受到极大制约。在访谈中,我们发现30名被采访对象认为CMMB的终端性价比不高,约占被访者的83.3%。随着各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大幅降价,这些CMMB手机缺乏竞争力。
现在市场上最常见的CMMB的终端就是和中国移动合作的定制手机,而定制机的款型有限,特定机型的限定使得用户大大流失,用户不会因为看手机电视而特意去购买某款手机。毕竟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用户在购买手机时电视功能只可能作为附加的功能而非主要着眼点。CMMB的用户主要是19~29岁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追求时尚、个性,而市场上定制机的设计相对落伍、笨重,不能满足年轻人对外观的要求;此外定制机的价格也相对较高,好一点的手机价位在3 000~4 500元左右不等,而这个价钱人们可以去买一部功能非常全的三星高端手机或苹果手机,而不是价格昂贵的定制机。
CMMB手机电视主打“免流量、资费低”,但随着3G时代的到来和WIFI的逐渐普及,也渐渐失去了优势。为了迎合3G时代的到来,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做出资费调整,许多手机套餐中就已经包含了一定的免费流量,用户无需再去付费看手机电视。WIFI的逐渐普及和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的结合也冲击了CMMB市场,用平板电脑看手机电视拥有更大的屏幕与更舒适的观看体验。
5. CMMB盈利模式较为单一
盈利模式始终是新媒体发展的支点。市场化运营的机制要求中广传播不可能将CMMB当作公益,实现赢利已成为必然诉求,而用户的使用是其实现盈利的关键。CMMB用户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与中国移动TD终端捆绑的用户、中广传播与合作终端厂商发展的用户、单纯的零售用户。
在CMMB推广的最初,“睛彩电视”业务可以免费收看CCTV新闻、CCTV-1、CCTV-3、CCTV-5、睛彩电影、睛彩天下、当地省台节目1套、市台节目1套,其他的数据定制业务需要另外收费。而在2010年,中广传播开始对CMMB收费,基本收视费为6元/月。而在我们的访谈中,大部分用户对每月6元的基本费用实际上并不认可。
一位曾经使用过CMMB手机电视的张姓用户说:“我以前用过这种手机,开始的时候是免费观看节目的,但是后来就变成了收费,我就没有再去交费看,现在就只能看到CCTV新闻频道了。我并不认可收费的做法。”另一位没有使用过CMMB的王姓用户说:“CMMB手机电视要是免费的话我可以看看,但是要是让我负担每月6元的收视费,我是不会使用的,这样还不如使用流媒体手机电视还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
目前CMMB手持电视仍然处在发展的初期,这正是降低用户门槛,扩大应用人群的关键时期。如果中广传播能采用免费的策略,将对CMMB终端的销售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6元的收视费将把潜在用户拒之门外,而已经起步的免费用户市场用户的过度流失也是一个问题,就像苹果模式在中国并不可行一样,中国的用户并没有付费的固定习惯。
来自韩国的全姓留学生介绍了韩国手机电视的盈利模式:在韩国,运营商盈利模式并不是只有收费这一条路。韩国有两家手持电视运营商,一家采取收费策略,另一家则采取免费策略。前者主要提供一些个性化较强的增值服务内容,而后者主要提供普及型大众化的内容。收费的运营商目前用户数很少,而不收费的运营商则主要通过广告弥补成本支出。
韩国发展手持电视的经验无疑是值得中国借鉴的。中广传播应创造出多样化的赢利模式,并不一定只靠国家的财政补贴和征收收视费。用免费策略扩大用户群,用免费基础上的广告业务弥补成本支出,再用个性化双向增值业务吸引特定的收费用户群,形成多样化的赢利模式,这样中广传播手持电视运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从技术发展、用户满意度和认知度、节目内容质量、盈利模式等几个维度来考察用户对CMMB的优势、不足及其发展前景的主观认知,并进而考察用户对CMMB市场的认同感。虽然访谈者对CMMB手持电视的认知度不高,但都认为其发展时间还不长,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对CMMB具有较强的市场认同感。
CMMB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爆发将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ABI Research称,全球手机电视服务,到2013年将吸引5亿以上的观众。手机电视的应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处于增长期。据CNNIC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达3.88亿,手机视频使用率27.7%。CMMB服务以自身接收不受带宽限制、不会因观众数量的增加造成网络拥堵、在高速移动状态下也具有稳定优异的接收效果等优势,加上CMMB技术具有卫星网络大面积覆盖的特点,更适合在农村及偏远地区以较低的成本开展服务。大陆共有300多个二级城市,总人口占城市人口近53%,作为CMMB运营主战场,市场更大。此外,CMMB使用的频谱资源具有稀缺性,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CMMB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和保护作用。
如何提高CMMB用户的市场认同感,推进CMMB产业的更好发展呢?主要建议和策略如下:
1. 明确目标用户
所谓目标用户是指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的针对对象,是企业产品的直接购买者或使用者。认真分析目标用户的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是企业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而目前CMMB手机电视的目标用户并不明确,所以要推进CMMB的高速增长必须要明确其目标用户群。
现在手持电视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年轻人,他们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对电子产品充满兴趣。另外,城市中的上班一族在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等待时间,如堵车时间手机电视正好能满足他们对路况信息的需求,所以他们的收视需求也比较明显。而在西部人口稀疏、互联网尚不发达的地区,CMMB通过“天地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可以达到传播的无缝覆盖,所以这部分人也应是CMMB需要发展的用户群。同时,还要注意巩固CMMB已经形成的固定用户,使他们对品牌的态度从认同走向忠诚,并提高忠诚度;此外,还要注意挖掘其潜在用户。
2. 加大产业链合作的力度
CMMB 技术是我国独立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自2009 年投入商用以来,逐步提供多种类的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如图1)
虽然 CMMB 的产业链已经比较完整,但是还不够成熟,应加强产业链各方的相互合作。第一,在终端上,制造商应提高终端性价比,将更多人性化因素融入产品设计中,改善用户使用体验,开发更多的终端硬件与软件,搭建起多功能的“个人随身电视门户”。同时,终端制造商可利用功能板块的内嵌模式进行CMMB 终端的泛化式推广,继续尝试开展终端定制服务,进一步丰富终端种类。第二,内容是CMMB产业链存活的关键,因而应吸引更多的节目制作方和内容集成商参与到 CMMB 的产业链中来,在准确把握 CMMB 内容形态定位的前提下,充分融合各方资源,进行直播化、互动化、品牌化的核心内容打造。最后,产业链各方还要开发用户深层次的需求,提高业务创新能力,提高服务附加值,使手机电视的盈利向效益型、创新型增长模式转变。
3. 加大营销推广力度,尤其是借助新媒体的推广力度
基于访谈中表现出的CMMB市场认知率严重不足的情况,我们发现品牌认知度较低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加强宣传推广成为当务之急。为尽快开拓市场,可以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营销推广模式。(见图2)
一方面可以采取全媒体广告策略,选择适当的媒体平台投放广告,如微博营销、地铁广告营销等对公众广泛告知;另一方面,加大地面推广活动,选择目标顾客聚集的区域,通过体验、试用等营销方式迅速提高品牌认知度和知名度;此外还可以在各地开办CMMB自由营业厅,积极建立自有业务渠道,拓展销售网络。同时和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加大合作的力度。在业务推广期,价格策略上应采取免费策略,吸引更多用户进入市场,借鉴移动、联通的营销手段,针对不同消费水平的用户提供不同标准的套餐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不断完善售后服务,以方便用户。
4. 盈利模式应该是“全免费+广告”
广告收入是手机电视产业的一大块奶酪,“全免费+广告”模式应该是中国CMMB的发展方向。
由于CMMB营销推广不力,用户偏少,自办的“晴彩”频道收视率低;而转播央视的节目并不带来广告收入;因此,基于CMMB平台的广告收入十分有限。
目前,手机电视的广告理念仍然停留在对传统媒体广告的理解上,广告形式仍以“推(push)”为主。然而,对于CMMB来说,更应以“我需要”的广告形式为主导,在智能化上多做发展,比如,定向、频次的锁定等。为了推动CMMB手机电视广告业的繁荣,运营商可以给愿意接受广告的用户以适当的资费优惠以刺激业务增长,还可以通过积累收看广告的时间来换取收看其他节目的时间,这可能会产生一种新型的广告盈利模式。
5. 技术模式:应推插件而不是强迫用户换手机
在我们访谈的36名用户中,没有一位愿意让自己的手机能够观看CMMB,而去更换手机。因此尽管市场上不乏支持CMMB的手机;但是,除非支持CMMB的手机还有其他吸引人的功能,否则用户不会只是为了观看CMMB而购置手机。
6. 寻找“互动”的蓝海
在目前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电视四大终端平分天下的“跨屏时代”,将更凸显内容的重要性。CMMB手持电视应结合传统电视和流媒体手机电视的优势,增加互动业务,无疑会为CMMB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活力。中广传播可以发展手机电视购物、手机互动电视投票等业务来增加互动性。
手机电视购物是将购物与移动通讯结合起来的一种购物形式,购物公司通过手机电视运营商的网络为手机电视用户提供视频型商品打折信息,用户通过手机展开进一步咨询,并通过移动通信网付费购买商品,商家则提供送货上门服务。手机电视购物中,中广传播不仅可以从厂家获得广告费用,而且同电信部门合作后,通过手机电视业务还可以提高手机用户的通话量,从中分成获利,可谓“双赢”。
互动电视投票是用户在收看节目过程中可以通过短信、声讯台、手机上网等多种方式参与节目,实现用户与手机电视节目互动的一种崭新的业务模式。开通互动电视投票,中广传播一方面可以收取用户的投票信息费用,另一方面通过与电信部门合作,增加他们的短信、语音通话以及无线数据业务使用量,提高用户的ARPU值,并从中获利。
CMMB尚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我们应该看到CMMB广阔的市场前景。在诱人的前景面前,CMMB在不断积聚,技术、资本、内容、标准、盈利模式等正处于急遽的变动整合之中。只有了解用户市场,不断完善市场策略,才能更好地推动CMMB的发展。
注 释:
①中广传播:《国内CMMB用户达4 500万 付费用户近半》,[2012-08-27],中广互联,http:///a/46794.aspx.
篇5
关键词 数字出版;少儿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8-0028-02
1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理论研究
出版业在经过近百年来的不断发展革新后,已经由原来的以出版机构为导向的模式――即我印什么你读什么,逐渐向以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的定制式出版模式――即你想读什么我印什么――演变,由此而产生了按需出版的出版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并没有普及,但是以满足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是未来出版业的大势所趋。
在这种趋势下,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应运而生:以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以信息资源深层开发为基础,以个性化定制数字出版生产和个性化交互用户关系管理为表现形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面向用户数字出版综合体系。它包含两个基本构成模块:个性化定制数字出版生产模式和个性化交互型数字出版用户关系管理模式[1]。
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最终目的数字出版,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设计产品和服务;二是创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根据用户特点组织信息资源,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三是帮助用户解决其需要解决的问题[1]。数字出版所提供的服务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最终目的,以有效配置数字出版资源、充分发掘用户信息资源价值为基础、以交互性友好的用户关系管理为必要条件,以用户个性化定制数字出版产品为生产销售模式的数字出版服务。
简单地说,这一过程就是出版机构利用经过有效配置的数字出版资源,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提取与组织,形成数字出版产品提供给用户。
2 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分析
在低幼阶段:0~3岁的幼儿阅读时,只注意图画,不会形成故事;到了3~4岁的孩子注意图画,能够形成阅读并开始讲故事;5~6岁的孩子能够注意图画并能形成书面故事内容;孩子长大到7~8岁,孩子需要的是有完整情节内容的短篇故事、可以学习时间概念的故事、运用知识书来拓展经验、描述外在世界的书[2]。
在小学阶段,融知识、科学、趣味为一体的书籍就很受欢迎,例如卡通、科幻、童话故事、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卡通书刊等[3]。
在中学阶段,他们开始学习从事物本质看问题,他们的阅读更具有选择性,比较喜欢阅读人物传记、中长篇故事、科幻故事、军事文献等[3]。
当今的少年儿童是多媒体环境下出生成长的一代,他们更倾向获取多种渠道多种表达方式的数字内容,去选择、体验、比较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多种产品多种服务,从中挑选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阅读需求的数字出版产品,甚至亲身参与到其中一些环节中去。
3 目前可以满足少年儿童阅读需求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
面向少年儿童的数字出版产品种类繁多,表现多样,渠道各异,目前盈利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3.1以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内容资源盈利
1)图文类产品,主要包括电子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博客、电子地图等形式;
2)音频视频产品,主要包括网络视频、播客、网络音乐、多媒体光盘等;
3)动漫类产品,主要包括数字动漫、动画片等;
4)游戏类产品,包括单机版游戏和网络游戏等。
3.2以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终端设备盈利
1)便携阅读类终端,主要包括手机、上网本、电纸书(如kindle)、平板电脑(如iPad)、等;
2)非便携阅读类终端,主要有台式机、笔记本电脑、PS2等。
3.3 以适合少年儿童获取数字出版产品的信息载体盈利
1)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移动阅读类产品,主要指依托手机媒体平台存在的手机报、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
2)基于互联网的数字产品,该类产品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数字图书馆、原创文学网站、网络数据库、网络百科等;
3)各种光盘产品。
3.4以适合少年儿童数字出版的运营平台盈利
1)原创文学平台:拥有优质内容资源,一方面可以拓展资源―包括作者与作品,发掘、培养潜在作者,一方面拓展读者群,吸引读者关注网站;
2)硬件绑定平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阅读器等,在现阶段它们对数字内容资源的要求既有重叠又有区别;
3)阅读门户平台:免费与付费两种方式并存,如小伙伴网()、小笨熊(http:///)等;
4)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或个人提供网上交易洽谈的平台,可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网络基础设施、支付平台等共享资源有效低廉地开展自己的商业活动;
5)网络社区平台:随着技术、社会、网络化的发展以及读者群体的多元化分,网络虚拟社区可以聚合零散但目标相似的受众群体进行规模消费。
4 少儿数字出版模式发展的未来趋势
4.1融合是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包括内容融合、终端融合等
4.2消费者主导的时代,一对一服务
由内容和渠道主导时代逐步过渡到消费者主导时代,出版社对消费者的反应更敏感,反向定制内容;渠道更注重为消费者提供互动体验、便利的服务,高度重视交付属性;消费者会拥有更多选择,更关注体验和服务是否便利,交付成本和信息搜索成本要求高。
4.3用户协同创新
青少年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发展成更为庞大而固定的互联网群体,并且其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为互联网创造内容。数字出版将不仅由出版机构按照少年儿童的需要定制,而且少年儿童会亲自参与创造他们自己需要的数字内容,到那时互联网会有新的商业模式出现。
顺应出版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潮流,积极寻找合适的出版经营模式,以生产满足少年儿童阅读需求为导向的数字出版产品,是各出版机构未来发展的新商机。
参考文献
[1]郭亚军.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8.
篇6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主动寻求财经信息,也刺激了综合类财经电视节目的成长。顺应趋势,我国各电视台也推出了一些新的综合类财经节目,抓住了不少观众的眼球,比如凤凰卫视的《金石财经》、广东卫视的《财经郎眼》、第一财经的《头脑风暴》等等。这些财经节目为适应新环境和新需求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但同时也显露了一些新的问题。
关键词 财经节目 现状 前景
近年来,我国各电视台也推出了一些新的综合类财经节目,抓住了不少观众的眼球,使节目价值提高,收视率也有所上升,比如凤凰卫视的《金石财经》、广东卫视的《财经郎眼》等等。这些财经节目为适应新环境和新需求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但同时也显露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从选题、节目形式、经营模式和受众定位出发来分析我国综合类财经电视节目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发展前景。
一、综合类财经电视节目的现状分析
1、选题上扩大“财经”视野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类财经新闻节目的选题一直努力地在专业化和大众化的中寻求平衡,并把泛财经新闻作为核心选题。泛财经新闻,覆盖全部社会经济生活和与经济有关的领域,包括从生产到消费,从城市到农村,从宏观到微观,从安全生产到服务质量,从经济工作到政治、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领域。①当前我国有几档比较成功的综合类财经节目,其选题基本都是囊括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大财经”,并不专注于“财经”本身。
一方面,选题的泛财经化使财经节目的受众群扩大,节目的收视率也能明显提升。专业的财经报道往往充斥着大量的数据、图表,对普通观众来说晦涩难懂,很难抓住他们的眼球,所以其收视率长期以来都远远低于其它类型的电视节目。而一些综合类的财经节目选择很多社会大众关心的热点进行分析,吸引了受众关注。虽然我国电视观众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但国内的投资教育、投资环境都还没有建立起成熟的规制,所以,综合类财经节目选题范围的扩大是必然之举。
另一方面,选题范围的扩大也要注意度。诚然,让综合类财经节目融入一些娱乐性的选题会让节目更易被接受,但大众化并不意味着完全娱乐化,更不是庸俗化。娱乐性强的选题虽然容易受到观众的喜爱,但是财经节目仍应保持其一定的严肃性,才能树立权威获得观众的信任。当前有个别综合类的财经节目也走起了“炒作”的路子,挑选社会上争议很大的新闻,然后让正反双方在节目上辩论,甚至争吵,以此来提高收视率。要知道,财经节目受众真正需要的不是看完电视后的哈哈一笑,而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权威的、指点迷津式的报道分析和具有高附加价值的经济信息。
2、节目制作上多元化
在新媒体形式不断更新的今天,电视节目该怎么制作,是电视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之前的财经类电视节目,多是主持人抱着一大堆数据对着观众娓娓道来,结果却是观众在一阵云里雾里之后拿起遥控器换了频道。近几年,一些综合类财经节目的出现与成功让财经节目制作者开始探索新的模式。比如《头脑风暴》就是一个演播室内的谈话节目,每期会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企业高管、媒体评论员、文化名人等作为嘉宾。通过主持人与嘉宾交流,观众与嘉宾的现场碰撞等,使原本生涩的财经主题变得可理解、易理解。这个节目的目标受众虽然是经济领域的社会精英人士,但其轻松又不失权威的节目形式,然吸引了大量观众。
除了谈话式,脱口秀也被引入了财经节目。以广东卫视的《财经郎眼》为例,在2013 年节目改版后,在节目开头加入了一个环节“笛声”,即由微博红人“琢磨先生”策划、由主持人王牧笛演说的、大约10 分钟的脱口秀。轻松幽默的脱口秀加上当期的时事热点,让人们甚至忘记了这是一个财经节目,就可以非常放松地聆听接下来郎咸平教授的讲解。这样的脱口秀让财经节目不再“板着面孔”,变得更加的“平易近人”。
3、经营模式上整合产业链
指导人们赚钱理财的节目,自己却不赚钱,这是财经节目的症结所在,也是全球不少财经传媒巨头们都面临的问题。且不说早期因大量亏损而一度关门的路透社、就是在美国居主流的财经频道CNBC(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Nf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财经频道),其经营也不容乐观。在我国,各电视台的财经节目往往是通过提高节目收视率,以“二次销售”来争取广告商,维持运营。这种“二次销售”理论,在媒体的经营运作中已经成为共识,但就效果而言,却不是最适合财经电视节目的经营模式。因为这样的经营模式很容易导致两种极端的结果:一是导致节目因收视率惨淡而退出电视荧幕;二是指导电视节目为追求高收视率而做出与财经节目专业性相背离的节目编排和内容。
在这方面,上海的“第一财经”(CBN)成功地实践了经营模式的转变。“第一财经”集团是中国目前最有影响力、也是种类最完整的财经媒体集团。它通过搭建较完整的传媒产业链,把日报、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集结在一起,并提出了“进入到财经资讯的产品服务提供商这个行当中去,然后通过一些B2B 的产品,能够获取产业价值的高端的盈利”的经营模式。
4、观众定位上“大众”与“窄众”并举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电视的特性决定了它对于受众的广覆盖性,认为通俗的、娱乐性的电视节目理应是面向全体社会大众的。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被不少学者批判,认为“娱乐至死”的电视节目最终会给社会带来文化灾难。财经节目的目标观众是游离于“专业”与“去专业”、“娱乐”与“严肃”之间的。
究竟综合类的财经节目的目标观众是含金量高的投资者,还是对经济和理财有兴趣的普通大众?是面向经济专业人士,还是无相关知识背景的观众?这些问题是综合类财经电视节目所必须面对的。我们需要把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结合起来,在大众传播环境下对受众进行适当“分流”。没有相对精准的观众定位,节目就会在制作过程中偏离轨道,得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我国综合类财经电视节目发展前景
1、找准优势,重视与其它媒体的合作
首先要明确,当前我国的财经类报纸发展的势头良好,其覆盖面、接受度都要好于一些财经电视节目。我国财经类纸媒在培养受众方面的时间较长,公信力也较强,但与电视节目相比,它的形象性、可感性和连续性较差。电视的声像并用有助于集中受众注意力,尤其是财经类信息,纸上单一的文本容易让人阅读疲劳,产生厌烦心理。应对财经类报纸的压力,财经电视节目一方面要找准自身优势,加强节目的互动性、生动性,另一方面要重视与报纸的合作,搭建多方面的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
另外,当前我国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普及并被大众广泛接受,人们可以同步接受信息,甚至成为信息的提供者。这就决定了需要一定制作周期的电视节目在传播速度上的劣势。但网络中的信息容易虚假泛滥、滋生谣言、以讹传讹,这其中也有不少经济信息,这些错误的经济信息一旦被人们当作真实信息,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而这些则凸显了电视节目的优势。在谣言乱飞时,电视节目应该运用自己强大的信息采集网络去核实和确定事实,然后深入地挖掘事实。
2、摆脱对专家话语的过分依赖
综合类财经节目的一个主要节目形式就是专家访谈,节目话语权集中在个别专家的身上,易造成观点的片面化。这就需要节目避免专家“独当一面”的谈话模式。当前网络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话语权的解放。媒介技术的发展让话语由“集权”走向了“分权”。对于综合性财经节目来说,应把握好逐渐分散的“权力”来调动人们对财经节目的关注,培养人们的“经济素养”。今后的综合类财经节目,更多的应该是观众与专家的讨论,甚至观众个人见解的陈述,专家与观众一起,作为意见的一方,与观众平等地分享话语权。
3、搭建全媒体信息平台,树立品牌价值
媒介在不断的进化,但新旧媒介之间并不是前者取代后者的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平行的关系。媒体的融合已成趋势,但这种融合并不单单是信息的共享与合作,更重要的是树立媒体品牌。对于综合类财经节目来说,品牌树立更为重要。财经节目追求价值与品质,而品牌本身就是价值。平面媒体、财经电视、财经电台、财经网络的机械联合,并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这种联合应该是内化的,深度的联合,共同形成一个可靠的传媒产业链,形成权威的传媒品牌。
4、“广告+终端系统使用费”的盈利模式
近年来,许多付费电视频道开通,电视节目开始探寻新的生存之路。付费电视频道的发展和运营在一些发达国家比较成熟,但在我国仍旧处于萌芽期。综合类财经电视节目这一相对特殊的节目类型,应该逐渐将盈利重心从广告转移到终端使用费上,以保证节目的质量和生存。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完全放弃广告盈利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可以采用双盈利模式来维持节目,并且实现节目的价值。
综合类财经电视节目既没有专业性财经节目的“一板一眼”,也没有大众娱乐性节目的“流于俗套”,其对于严肃主题的轻松解读和普适解读,让它成为我国当前最适合社会受众的财经电视节目类型,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综合类财经节目在提升大众经济素养,理财意识方面意义重大,我们要认清其当前发展的情况及诸多问题,有针对性的结合社会和媒介发展规律,来探寻其未来的道路。
参考文献
①吴玉兰:《经济新闻报道》[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急救车在移动过程中,车上的X光片机同时开启。几乎就在车载X光片机拍照的同时,远在8公里之外的医院就已经收到了X光片机传回来的数据报告,医生们根据数据报告一边通过视频指挥急救车上的医生进行急救,一边商议下一步的诊断计划……
跟以前只有等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医生才能诊断相比,上述创新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要实现这一结果,前提是要实现高清视频的稳定传输。在2013 GSMA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现场,中国移动首次将 4G移动通信技术纳入急救医疗体系,开启了移动医疗领域的新纪元。
看见未来
X光片机同步传输只是移动医疗最基本的功能。
83岁的Sigrid Gorn正坐在客厅的椅子上,看着手腕上的血压读取器对着电视屏幕说:“好,看到了。”
电视机屏幕里则是面带微笑的Malte Cornils,这位计算机专家正在德国柏林的查瑞特医院远程医疗中心与Gorn视频通话。
“一切正常。”Cornils告诉Gorn,“我已经收到你的血压和脉搏测量值了。”
这是在波茨坦开展的老年人辅助系统实境测试,Gorn便是其中的一位参与者。此次为期50天的试验将测试“环境辅助生活”(AAL)项目研发的部分技术。AAL是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拨款扶持的科研项目。
电信创新实验室的健康研究与创新总监Michael Balasch说:“项目首要目标是打破孤立解决方案的模式,构建标准化的AAL平台,另外则是通过推出开放标准系统,确保老年人能够用上价格适中的AAL和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以上是西门子公司在其《未来之窗》杂志中为人们描绘的一个情景。而这并不只是设想,它已经成为了现实。
科技正驱动着人类创造更好的医疗服务,移动医疗就是趋势之一。
移动医疗,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移动电话、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例如,通过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信息和医疗服务等。2007年该概念首次提出,2009年被公众接受,之后发展迅猛。
移动健康时代
“移动医疗的市场范围很大,有低端也有高端。”在美国加州健康科技集团总经理李瑞看来,移动医疗有商机,大家会关注这个领域。不过每个商家关注的领域不同,例如有的人只是提供检测,有的人则提供老年服务,不同年龄层的医疗需求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模式去满足不同的需求。
杏树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软件开发的机构,其创始人张遇升介绍了目前移动医疗的情况。
2011年,张遇升选择回国创业,杏树林就此诞生,公司旨在为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临床信息服务。主要产品“医学文献”和“医口袋”,是专门为医务人员量身打造的免费智能手机应用,为医生提供个性化的文献和参考资料,包括药典、检验、医学计算等。
移动医疗主要包括医院、医药公司等医疗服务相关组织;医生、营养师、健身教练等服务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以及求医问诊的患者、及对医疗健康信息有需求的普通消费者等三类用户。
不同用户市场,均有相应的移动医疗模式。
例如,Vocera公司针对医院提供可供在医生和护士佩戴的移动设备,随时发送、接受信息,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医院里使用的BP机;而Zeo公司则主要以普通患者为目标客户的公司,其主要的产品是通过一个可佩戴的硬件来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
具体来说,Zeo提供一个腕带和头贴通过蓝牙和手机或其他设备来记录晚上的睡眠周期。用户通过监测的得分变化和该指标的平均值相比较,以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这也支持了Zeo对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睡眠指导。
而在中国,2000年成立的医药生命科学专业网站丁香园也在涉足移动医疗领域。
丁香园旗下产品众多,主要包括帮助医生提供文献检索资料、求职信息、分享病历等的“丁香客”,以及帮助医生提高医药处方准确性和安全性的“用药助手”。
“以医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模式很有想象空间,因为这有可能会吸引到药厂的关注。丁香园之外,杏树林、睿医等新兴企业都在服务医生这个专业群体。”一家大型社交网站的运营经理李力表示。
而针对普通消费者推出可穿戴设备的天津九安公司在未来则更为看好物联网和大数据,即将所有的数据电子化,对一个用户的整个行为进行追踪。该公司自主研发的iHealth(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等)被称为在移动平台方面的最具潜力的创新性产品。《纽约时报》曾盛赞iHealth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四个最酷的产品之一,其也被业界认为开启了移动健康时代。
超百亿元的“蛋糕”
移动医疗,带来的不仅仅是医疗上的便捷,还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像我们之前没有淘宝而现在有电商一样,在移动互联时代,医疗市场也必将会有移动医疗的市场空间。”李瑞认为,一个产业的市场很好,一定是因为有需求的存在。现在的医疗市场就像大家吃大锅饭,机会非常多。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
此外,中国在卫生事业方面的“十二五”规划,给移动医疗市场带来利好。例如在基层医疗领域培训15万名全科医生,城乡居民电子健康病历建档率达到全国人口的75%以上。
艾媒认为,在未来5年,中国医务人员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将接近100%,医患沟通平台将较为完善,中国也将逐步建成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城市或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为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切都表明,移动医疗市场正在迎来春天。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很大成长空间而又处于变革期间的医疗产业来说,机会多多,哪怕一个细分的领域出来,都是一个很大的体量。”李力说。
探寻盈利模式
尽管瞄向了更为长远的市场前景,但由于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人们对于就医观念的难以改变,先行试水移动医疗的企业势必需要先经过一段艰难的开创之路。
“2012年国内移动医疗处于起步阶段,各企业正积极布局,探索各种运作方式,不过盈利模式尚未清晰。”艾媒咨询表示。
例如,春雨掌上医生系统,该公司的产品是针对普通消费者提供“自查+问诊”的轻问诊的工具类APP,也就是说,该公司主要希望解决用户在有身体疾病症状的时候能随时、随地地利用手机做诊前咨询。
除了能够用其查找附近的医院、药店等,产品还包含免费以及收费提问。
但目前该公司的付费用户并不多,而医生的费用则由春雨支付,盈利模式并不清晰,无论是用户还是医生都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移动医疗的先行者――“好大夫在线”平台同样也在耐心寻找盈利模式。“通过互联网提高效率来解决医疗资源紧缺问题,将是‘好大夫在线’未来盈利的方向。”该网站创始人王航行曾对媒体表示。
目前“好大夫在线”平台共有30万名医生,其中有5万名活跃医生,以免费解答患者问题来积攒用户群体。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好大夫在线”从最初的网站留言回答进阶到付费回答,可能是1对1或者1对2模式,这取决于用户的付费情况。但这种付费一般都比较低。他认为,“好大夫在线”的盈利模式难题实质并不在于付费低,而是手段,“医生给患者看病,一定要看病历资料,否则没有办法判断病情。”
加州健康科技集团旗下的“好医友”同样也是网络远程会诊服务平台,它提供的另一种操作模式:医生和患者在这个平台上有直接接触的机会,并可在医生端查看用户病历,从而给出咨询和判断。
“我们是基于客户端去传送相关信息,而非基于医院端,医院端是基于医院内部的网络,而且在开放方面也面临很多限制。”李瑞说,通过平台,患者可以享用目前中美乃至全球最优秀的医疗资源,安全上传、云端存储病历资料和健康信息供医生研究参考,并直接同国内外知名医疗专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体验可信、专业、优质的医疗相关服务。这不仅对接了国外的医疗资源,而且同样也给国内的医疗资源提供了出口渠道。
用户付费,医生或者医疗机构进行收费,而“好医友”平台则在中间收取一定比例的平台费用。根据医生端不同级别的情况,收取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我们会提供给医生和患者进一步的服务,例如病历的压缩和管理,给予患者不同的医生推荐等等。”李瑞说,对“好医友”来说,目前推广的难度在于现在中国使用网络的经验远比美国低,年龄大的人对于网络使用会有恐惧心理。
监管风险难题待解
除盈利模式问题,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
例如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贵等问题突出,医改尚未到位。 大部分公立医院信息系统开放度低、标准化低、数据共享能力欠缺。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等都是移动医疗行业的实际困难。
此外,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也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软肋。 而目前的移动医疗类APP并未给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带来很好的消费体验。
根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 2012年中国手机用户对移动医疗认知度非常低,仅有8.6%的用户了解移动医疗,77.1%的用户完全没听说过移动医疗。报告分析认为,目前移动医疗APP实际应用融入中国手机用户的生活尚需一段时间。
篇8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2010年深秋,讲述两个北京普通小人物梦想与现实的影片《老男孩》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打动了不少已经不再年轻的“男孩女孩们”的心。而其同名片尾主题曲更是得到无数网友的追捧。
与中影集团以往出品的电影不同,这部影片并不是在影院上映,而是选择了视频网站优酷网作为首发平台。与此相同的,是此前陆续上线的9部以青春为主题的风格迥异的短片,他们同属于“11度青春电影行动”。
截止到10月底,十部影片的播放量已超过3000万,引发点播热潮的同时,每部短片都引起网友广泛的关注和深度探讨。作为出品方之一的优酷网,也凭借此次“‘11度青春’牵手雪佛兰科鲁兹,布局新媒体电影营销”案例,被某机构授予“新媒体整合营销奖”。
三赢的合作样本
6月3日,中影集团、雪佛兰科鲁兹与优酷网3方联手,启动了“11度青春电影行动”,打造具有互联网特色、满足网民关注需求的新媒体电影。
“十一度青春”围绕“这个时代的青春”主题,由尹丽川、张亚东、沈严等十位当下青年导演中的翘楚各自制作一部短剧,在优酷网上连续播出,并在2011年推出一部同主题院线电影长片压阵,展现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奋斗和自我表现,释放他们的青想。
对于中影、优酷、雪佛兰各方来说,此次合作涵盖了传统影视制作公司.新媒体以及广告商,三方均在寻求各自利益的制高点,共存共赢。
早在2007年,中影集团就启动了“中影青年导演电影制作计划”,挖掘有潜力的青年导演。此后,中影集团又针对新媒体推出“中影新媒体视听节目制片计划”,从网络发掘出来的草根创作者将首先拍摄网络系列剧,如果受到欢迎,将正式纳入青年导演计划,与从其他渠道产生的青年导演们同等对待。在与优酷网此次合作之前,中影集团与土豆网曾主办土豆映像节,同时联合投资了新媒体剧《Mr.雷》,亦取得不错的效果。
优酷网此次出手,可谓是“蓄谋已久”。早先,优酷网已对外了“优酷出品”战略,在网络综艺活动、网络电视剧、网络电影等领域都有谋划。“吸引知名院线导演投身网络电影,帮助网络新锐制作人涉足大银幕,不只是播放,更是参与影片发行上游环节,这是优酷出品与传统网络原创的重大差异。”优酷高级副总裁魏明说。
优秀的营销活动向来是雪佛兰的制胜法宝之一。不久前,雪佛兰旗下的科鲁兹品牌就凭借国际巨星米勒出演的科鲁兹“追逐游戏”广告获得‘"2010中国艾菲奖”。此次,科鲁兹赞助“11度青春电影行动”,看重的是双方精神和理念上的高度契合。“科鲁兹一直倡导奋斗和进取,是和当代奋斗中的年轻人共同成长的一个品牌。”上海通用市场营销部执行副总监兼雪佛兰市场营销部部长任剑琼说,这是一组制作很精良的短片,青年导演们对现实题材的出色把握非常值得赞赏,“互联网不接受矫揉造作的东西,你在拍片子的时候是不是有诚意,大家是可以从作品中看出来的。”任剑琼表示,与这个项目的合作,正是雪佛兰科鲁兹品牌希望能够以电影记录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历程,与年轻一代共同奋斗成长,与之建立一种更强烈的情感纽带。
平台提供商也要做内容出品方
版权和资金问题,一直是视频网站发展的软肋。
在视频网站发展初期,优酷网CEO古永锵曾说,没有一亿元就不要玩视频。这并不夸张,而且如今的门槛已提高到两亿元。据了解,经过四五年的发展,大部分视频网站目前还没有实现盈利。
可就在短短一年多时间,版权费出现了疯长:2009年年初,《金婚》、《潜伏》的网络发行价不过是4000元一集,到了年底,平均发行价就已达到8万一集,而新版《三国》的网络发行价高达每集28万元。
这加大了视频网站的资金困境,也促使各大视频网站纷纷投身于自制剧,和优酷一样,从单纯的视频内容平台供应商转型成为“平台提供商+内容出品方”双重角色。
今年5月,土豆网宣布推出“制播合一”的全新制作模式,了两大长期规划一“橙色盒子”自制剧计划和“6号仓库”中国人才储备计划,大举进军影视内容制作领域。土豆网创始人及CEO王微认为,土豆做自制剧,目的并不是降低版权采购的成本,而是希望参与内容制作,“为了打造成型的媒体公司,必须有能力创造出属于自己品牌的内容,不能甘于做分销商。”
奇艺网宣布成立“互动艺创事业部”,开始尝试拍摄网络短剧;酷6网也宣布要改编热门美剧《生活大爆炸》,推出《新生活大爆炸》。
“十一度青春”等自制片的成功实践证明,“制播合一”不仅绕开了版权费用迅速增长的问题,规避了版权官司的纷争,也有利于视频网站之间形成内容差异化竞争。同时还探索出集播出、广告、制作、发行为一体全新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和传
中影、优酷、雪佛兰的此次合作涵盖了传统影视制作公司、新媒体以及广告商,三方均在寻求各自利益的制高点,共存共赢统影视业之间整合出新的局面。
探寻多种盈利模式
在“2010天津达沃斯论坛”上,王微预计今年在线视频广告收入达10亿元人民币,明年会有2~3倍的增长。“视频营销已得到广告主的认可,视频行业逐渐进入良性循环阶段。”魏明透露,“十一度青春”得到雪佛兰科鲁兹的赞助,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优酷“恋爱季”中的五色恋爱剧场,现在也颇获广告主青睐。
当然,除了传统平台上的广告,视频网站还需寻找其他盈利突破口。随着3G业务在全国的开展,抢占移动广告市场,成为各大视频网站攻城略地的重点。
比如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各种屏幕之间内容可自由切换,更大规模的广告市场正在孕育成形。“众多视频网站支持iPad和iPhone4访问,目的正在于获取更多客户,有了人气,广告自然会接踵而来。”某业内人士表示。
在去年10月成为中国移动手机视频“原创频道”的独家运营合作伙伴和内容提供商后,土豆网与中国移动合作的手机视频通过“咆月”和“按次”等方式向用户收取信息费,这是视频网站首次尝试向普通用户收费。王微表示,移动互联网市场空间巨大,与中国移动在手机视频方面的全面合作将加速土豆网实现收支平衡乃至实现盈利。
篇9
教育信息化最先是由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提出来的,其核心是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中的应用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我国也从1994年开始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纵观全球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发现,美国、英国的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非常成熟,这些国家的政府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日本、韩国的国内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也充满蓬勃生机,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和特色;印度、巴西的国内教育信息化市场还很不成熟,但正努力培植本国的产业形成;我国的国内教育信息化产业也尚在培育中,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我国教育信息化产业规模巨大
基于智研数据,计世研究院分析表明,2011-201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其增速呈现勺子型的发展态势,随着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出台,刺激了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当年教育信息化产业市场规模增速达到最高点。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调整,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预计2015年将继续保持稳定的低增长状态,增速为7.0%,2015年整体市场规模达2462亿(如下图所示)。
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的因素
我国教育信息化产业能得到持续发展,与几大因素密切相关:
政策支持: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 年)》出台,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2013年教育部提出把“三通工程”(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作为“十二五”期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等五部委出台相关文件,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教育专项督导内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
资金支持: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类似,我国教育体系支出以公共财政支出为主。2012年我国教育经费达2.77万亿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4%,成为教育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及教育信息化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促使民间资本纷纷进入这一产业,为教育信息化产业带来丰厚的资金支持。
社会支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教育数字化促进教育从以教和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和学习者为中心转变。这些新的教育理念都将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技术支持:通信和网络技术向宽带、移动、融合方向发展,数据通信正在逐步取代语音通信成为通信领域的主流。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课件录制系统、编辑系统及平台系统等教育技术不断进步。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教育产品制作和传播变得简单易行。同时,随着产业技术进步和网络运营商竞争程度的加剧,用户的上网门槛不断降低,互联网普及加速。
产业链各方纷纷布局教育信息化
随着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网络基础设施、教育云平台、教育资源和应用产品得到全面发展,电信运营商、技术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产业链各方纷纷布局教育信息化。
电信运营商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电信运营商承担构建网络环境的工作,单是三通两平台中的“宽带校园通”就给电信运营商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此外,电信运营商手中掌握着大量的终端用户,在推广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类产品上具备先天的优势,可以与第三方厂商合作提供教育类应用。以家校互动产品为例,电信运营商通过与系统开发商合作分成的模式为学校和家长提供家校互动服务,运营商负责提供品牌支撑、基础设施投入、通信网络、收费结算等支持,典型的产品如中移动的“校讯通”、中国电信的“家校通”等。目前,运营商正在扩大教育产品的服务范围,尝试新的业务模式,这也为相关的系统开发商和技术提供商提供了机会。
技术提供商
按照产品类型划分,技术提供商主要分为教育平台提供商和教育应用提供商。
教育平台提供商主要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提供服务,按照客户需求定制教育资源平台、教育管理平台等平台类产品,如华渔教育的“101教育云平台”、天喻信息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提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是“十二五”期间的建设重点。教育平台提供商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对进驻平台的教育机构收取佣金或采用收入分成模式,进而允许教育机构在平台上提供课程和资料。
教育应用提供商则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和家长提供各类软、硬件教育产品,如华渔教育的“101智慧课堂”、立思辰的“智慧教室”、“科大讯飞”的 “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教育应用的内涵广阔,包括各类教育的软、硬件产品,既可以是教育内容的电子化,也可以是搭载内容和应用的定制终端,甚至可以是辅的教学应用工具,如电子书包、班班通系统、教学设计系统等,可拓展空间巨大。
以华渔教育的“101智慧课堂”为例,它通过101同学派、智能云盒、答题器、移动充电车、投影仪等智能硬件,对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智能化设计,提供人性化的使用感觉,精心打磨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智能教室软件系统包括全局控制、教师端、学生端、云端等四大系统,围绕课前、课中、课后进行整体设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及安全保障。
内容提供商
教育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其核心在于内容,即教育资源,毫无疑问教育内容提供商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最看好能提供丰富的、高附加值教育内容的企业,这类企业一般在线下是有一定资源或经验积累的,他们或独立开发,或与技术提供商合作,将优质教育资源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区别于传统教材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学习视频、APP、电子书包等。内容提供商的盈利模式是对提供的课程和相关资料收费,核心竞争力是高质量的在线教育原创内容。
以华渔教育为例,华渔教育与全国各大出版社、全国知名教辅提供方、全国著名教育机构合作,通过资源整合独家制作寓教于乐的全学科资源。一方面利用做游戏的优势将游戏融入到内容制作中,使学习变得有趣,另一方面,通过平台整合自己生产的内容和第三方生产的内容,并独家打造“内容生产工厂”概念,通过开发特定工具将内容自动化生成知识点。
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建议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有一套成功模式业链参与方参考:
搭建内容丰富的平台。巨头的优势在于搭建平台,平台间对优质内容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中小创业者的机会在于内容领域。以传统内容收费或广告收费的模式相对落后,成本较高且毛利较低,平台分成的模式是相对较好的盈利模式。
做好品牌营销。通过新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广告传播,或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提升学生和家长的认知度,提升品牌价值。尤其针对学生家长,要提升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对互联网教育的认知。
篇10
关键词: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5-0110-04
当今,以数字通讯技术、多媒体交互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正在改变和重塑传统出版业。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我国出版业转型发展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14年我国数字化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媒体阅读率,达到了58.1%。在网络媒体和手持阅读终端开拓数字出版产业巨大市场的同时,也对传统出版物市场造成了一定冲击。面对出版市场的需求转变,传统出版单位应积极转变观念,对于符合数字化出版条件并具有市场需求的出版产品,积极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数字产品开发计划,拓展市场盈利空间。为此,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分析传统出版单位在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中面临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
一、定位:如何确定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业的出版流程和商业模式,正面临着革命性的改变。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的出现,使出版内容的平台和呈现形式更加多元化,作者可以和更多的潜在读者直接交流,而传统出版流程中编辑方式、营销推广渠道也有了更多的选择。能够根据不同的作者群体制定个性化的出版方案,利用新技术改革编辑出版方式,寻求适合自身的商业盈利模式,这些将是传统出版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传统出版单位要找准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定位,基于自身出版内容的特点与优势,选择适宜的商业模式与路径,才能更好地开发数字出版项目、投入数字产品生产,完成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
1.专业出版社
在移动互联、大数据环境下,专业出版社作为专业知识和数据资源的提供者,可以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和集约整合,为读者提供专业知识资源服务平台,实现从出版商向现代信息服务商的转型发展。具体来讲,专业出版社可通过对已有的海量内容资源和优势产品进行分类加工和集约整合,以应用软件系统和移动互联网为平台,面向读者和作者提品订制、信息推送、数据检索、在线出版等知识资源服务。同时,专业出版社可以与专业相关的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在作者、读者、专家、企业之间建立社交圈子,通过学术探讨和互动交流,不断提升产品服务的种类和品质,实现相关信息资源的多元化扩展,以吸引更多读者订购产品。
2.大众出版社
对于大众出版物,读者对于产品的购买具有分散性和偶然性,市场上同类产品较多,每家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都较为有限。对此,大众出版社可以共同打造开放式的数字出版平台,根据出版市场变化和大众需求,实现出版内容的有效整合,形成品牌集聚效应。尽管目前免费阅读和盗版出版物依然占有一定市场空间,但随着出版商版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数字出版服务商对出版物资源的不断整合规范,通过数字出版服务平台进行付费阅读将逐渐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例如2015年4月成立的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聚集众多数字出版、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相关企业,涉及文学阅读、专业出版、在线教育、有声阅读、媒体等众多领域,目前手机阅读平台汇聚超过43万种精品正版内容,涵盖图书、杂志、漫画、听书、图片等产品,先后吸引了4.2亿大众读者进行数字阅读,它的出现不仅为大众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发展提供了平台,也为众多出版社寻求数字出版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途径。
3.教育类出版社
教育类出版社在数字教育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应采取网络在线订制教育产品和音像教材出版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同时,我国的教育类出版社应进一步将移动互联、在线教育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将目光投向电子书阅读器的应用与开发上,通过与技术运营商合作开发适合学生阅读的阅读终端,不但可以满足阅读需要,也具备了手写、批注等功能。目前我国教育类图书在出版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手持终端设备应用在数字教材、教辅类图书中,不但可以减少传统纸质书刊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也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开辟新的商业合作模式。
4.期刊社
专业化是期刊数字出版的最显著特征,其读者群相对集中,同时由于资金较少、技术力量不足、人力有限等因素,期刊社独自建设平台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仍有一定困难,因此,与期刊数据库网站合作是目前多数期刊社较为理想的运营和宣传模式。例如国内的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面向海内外读者提供专业期刊、图书、工具书、报纸、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的在线出版、阅读和下载服务,对于专业期刊社来讲,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渠道。在该运营模式下,出版单位不参与运营,双方收益由技术提供商根据读者下载量主导分配,出版方不能直接掌握市场反馈信息,不利于长远发展。对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对此类期刊数据库网站在收益分成方面作出规范和调整,使之更利于专业期刊的长期发展。同时,对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大众类期刊社,可结合自身优势,由当地出版集团为牵头组织,与国内有实力的通讯运营商、技术商开展合作,开发适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的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平台以及交互式多媒体电子杂志。
二、困境:如何确保数字资源安全运营
数字出版是以技术开发与版权增值为核心的产业,而版权保护是保证数字出版正常运营的关键因素,没有安全运营的保障,就无法保障出版产业链中各个环节间经济利益分配,更谈不上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在版权保护方面依然面临困境,版权保护意识的落后、盗版出版物的泛滥、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人才缺失等问题,是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因此,面对迅速发展的数字出版业,关键要解决数字出版资源的安全运营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来自技术、法律和政府的多重保护。
1.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先行
在实施数字出版进程中,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主要用于避免出版成果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非法复制。目前广泛应用于互联网中的版权保护技术有数字内容加密技术、水印技术和DRM技术,其中DRM技术保护效果较好,应用范围最广。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DRM技术可以避免数字出版物被非法复制、篡改,能够对出版物的阅读、下载、打印次数实现控制。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承载着出版方、技术运营商、读者和作者的利益,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内容资源共享,但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传播和经济与社会的繁荣发展。因此出版方和技术运营商在使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避免侵权现象发生和实施利益分配的过程中,既要保护出版方、技术运营商和作者的权益,也要考虑到读者和公众的利益,在技术研发和版权保护过程中兼顾安全性和人性化因素,建立有利于作品传播、便于读者使用的技术环境,力求在四者之间实现利益均衡分配。
2.数字版权保护应多方联动
保护数字版权不仅要体现在技术上,更要植根在思想和认识上。要树立数字版权的自我保护意识,绝非仅靠作者就能做到,应该建立起一张由公众、作者、出版单位、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监督举报网络”。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数字版权保护宣传力度,强化著作权保护意识,呼吁民众提高反盗版意识;加快制定技术创新和版权保护标准,为版权保护提供有效技术手段;加大力度打击数字出版物盗版侵权行为,保障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积极建立以法规、技术和标准相结合的版权保护体系,加强对新兴媒体环境下非法出版的监管,全面净化互联网和手机出版环境;积极探索实施数字出版监管的有效方式,强化长效动态监管机制。
3.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
保障数字出版的安全运营,除了著作权人、出版社的共同努力外,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还要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法规体系建设,并在实施中加强动态监管,及时发现数字出版安全中的侵权问题,尽快修订《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出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手机媒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学出版服务管理办法》、《数据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界定数字出版物的使用权限及适用范围,制定数字产品侵权认定标准,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行为纳入的法律监管体系,确保著作权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合法利益等。
三、展现形式:如何支持跨媒体多终端运营
在数字出版发展道路上,出版企业应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跨媒体、多终端”发展之路,为出版企业进军数字出版产业铺平道路。
1.充分做好市场调研,找准定位,制订发展计划
出版企业应在充分分析自身优势与特点的基础上,对出版社近几年出版的畅销出版物进行筛选,选择部分优秀出版物,对其内容实现数字化,确定适宜宣传推广的媒体及终端,与相关的技术运营商、硬件商共同制订合作开发计划。同时,数字出版物要实现跨媒体多终端运营,从技术层面的实现角度来讲,涉及到数字出版文件格式的标准建立、跨媒体硬件支持开发等问题,对此,出版企业应设立数据加工、网络编辑等岗位,做好人才储备和培养计划,以具备出版物实现多终端阅读的技术支持条件。
2.积极寻求合作,对传统出版流程进行改造
出版单位实施数字化战略,需要对在线云出版和按需印刷出版加以重视。云出版可以实现对出版资源的数据加密,使出版商选择适合的发行渠道进行授权、分发,即时掌握产品的销售情况以及读者的点击、查询、购买行为,实现资源在PC、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等多终端的跨媒体阅读,云出版实现了作者―出版社―运营商―读者的产业链布局,拓展了出版商的销售渠道和盈利模式,为数字产品的分发授权、推广展示、线上交易等环节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云印刷平台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印刷服务,实现出版内容的高效安全分发与异地实时印刷,这种基于“互联网+印刷业”的技术应用,打通了创作、设计、出版、印刷、发行等各个产业环节,整合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大部分资源,简化了传统出版流程,节约了印刷和发行成本,从而提升了服务效益。
综上所述,数字出版是以数据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融合与传承人类文明和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业态,它的出现不会完全取代传统纸质媒介出版物,但却将在出版市场中拓展出新的盈利空间和传播渠道。面对数字化出版浪潮,传统出版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强联合谋共赢,立足创新拓发展,积极利用新兴媒体和新技术改造出版流程,在跨媒体、多终端的数字化出版道路上探寻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茹家鹏.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探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 杨慧娟.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创新研究[D] .郑州:郑州大学,2013.
[3] 顾金亮.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J].现代出版,2014,(3).
[4] 王金凤.我国出版社数字出版的版权问题与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5] 华夏.数字时代出版社内容资源的版权保护[J].出版参考(业内资讯版),2013,(1).
Thoughts on Digital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ublishing Industry
Zhang 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