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中的内部监督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部控制中的内部监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部控制中的内部监督

篇1

【关键词】 监控; 内部监督; 设计缺陷

内部监督作为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以及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COSO委员会的《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均规定监控为其构成要素。监控这一概念实际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作为内部控制基本要素之一的内部监督的概念是一致的。

一、《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监控

根据《内部控制框架》使用的监控的概念,是指对内部控制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行质量进行评估的过程。监控是通过持续监控活动、个别评价或两者的结合实现对内部控制运行进行监控。通过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价的结合,能够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其有效性。

(一)持续监控活动

持续监控活动发生在经营活动过程之中,内含于企业管理活动之中,它包括日常管理和监控活动,以及员工在履行其职责时所采用的其他行动。持续监控活动嵌入企业日常的重复的经营活动之中,对企业经营活动实施实时的监控,能够动态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持续监控活动涉及内部控制各个要素的主要方面。持续监控活动通常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相对于个别评价更为有效。

(二)个别评价

个别评价是从某一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评,它直接关注内部控制的系统有效性。个别评价的范围和频率主要取决于风险评估和持续监控程序的有效性,对于应对优先考虑的风险的内部控制和对降低风险最为重要的内部控制,一般应当经常地进行评价。在企业主要战略或管理层发生变更、进行重大的收购或处置,或者经营或财务信息处理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此时应当关注企业所有重要活动有关的每一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其评价范围应当根据所需要实现的内部控制目标来确定。

个别评价通常采用自我评价形式,即由负责某一业务或职能的人员负责对其活动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也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的个别评价。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通常将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作为其常规性的职责,或根据企业董事会等上级机构的要求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价。

《内部控制框架》要求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评价者应当了解企业各项经营活动以及所针对的内部控制的每个构成要素,掌握内部控制体系实际运行情况,并分析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运行测试的结果。此外,《内部控制框架》还要求对评价过程进行合理的记录,并强调对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编制和保存内部控制相关记录的情况,为有效性评价提供支持。

(三)报告缺陷

对内部控制进行监控所发现的问题应当向上报告,其中严重的问题应当及时上报企业管理层和董事会。《内部控制框架》将内部控制体系中值得注意的一种状态定义为缺陷,明确了报告缺陷的内容,要求不仅要报告特定的交易或事项,更需要报告重新评价可能发生错误的内部控制。

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的监控

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监控概念相同,监控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之一,在企业风险管理中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个别评价以及两者的结合,对风险管理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评估。

持续监控活动存在于企业管理活动过程之中,它实时地、动态地应对企业变化的情况,并植根于企业之中。持续监控活动一般由经营管理人员或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实施。

个别评价是用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合理保证而进行的评估活动。持续监控活动有效性越高,则越不需要个别评价。个别评价范围和频率,由管理当局根据本企业的情况作出决定,它取决于企业风险的重大性以及风险应对和管理风险过程中相关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当企业的主要战略或管理当局发生变更、进行收购或外置、经济或政治情况发生变化,以及经营或信息处理方法变更时,则需要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评价。进行全面评价时,应当着眼于风险管理在战略制订以及相关重大活动中的应用。企业风险管理中,个别评价有关的评价主体、评价过程和方法等内容与《内部控制框架》的内容基本相同。

关于缺陷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将缺陷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中值得注意的一种情况,它表示一个发现的、潜在的或实际的缺点,或者一个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以提高企业目标实现可能性的机会。企业风险管理缺陷的信息主要来源于企业风险管理本身,来源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个别评价,此外还来源于企业外部。报告的内容包括所有已经识别的影响企业制定和执行战略,以及设定和实现其目标的企业风险管理缺陷;所识别的提高企业实现目标可能性的机会等。报告的渠道既包括向直接的上级报告,也包括越级报告。

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内部监督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作为内部控制构成要素之一的内部监督,实际上等同于上述监控概念。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或者考虑不周等原因,设计出的内部控制不可能完美无缺;在内部控制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或由于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理解上的差异,也可能使内部控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实际运行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实施必要的监督检查,发现其不足和问题乃至于缺陷,从而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内部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和逐步完善的重要措施。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根据以下要求,结合自身经营活动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内部控制的内部监督:

(一)建立内部监督制度

内部监督制度是企业指导进行内部监督的规范,也是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内部监督的依据。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的要求,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在内部监督制度中,应当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等类似其他监督机构的职责,明确内部审计机构与和其他内部机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开展内部监督的程序、方法和要求等。

(二)开展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根据《基本规范》,内部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日常监督是指企业对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它实际上就是持续监控活动。日常监督应当与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相结合,整合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之中,与日常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存在的问题予以纠正。

专项监督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员工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的情况下,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大致与个别评价的概念相当。企业应当定期拟定内部控制专项监督计划,确定当期专项监督的内容和对象。对于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企业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对于用于控制风险评价结果确认为具有重要性的风险的内部控制以及关键业务的内部控制,应当优先对其进行专项监督。对于专项监督中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报告,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并监督对内部控制进行完善。

(三)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并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

企业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时,需要对内部控制的缺陷进行认定和报告。为此,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另外,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内部监督的过程中,根据确定的标准对内部监督所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分析缺陷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企业还应当跟踪内部控制缺陷整改情况,并就内部监督中发现的重大缺陷,追究相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的责任。

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设计缺陷和运行缺陷。所谓设计缺陷,是指缺少为实现控制目标所必需的控制,或现存内部控制设计不适当、即使正常运行也难以实现控制目标而形成的内部控制缺陷,即建立的内部控制不能充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而形成的内部控制缺陷。所谓运行缺陷,是指现存设计完好的控制没有按设计意图运行,或执行者没有获得必要授权或缺乏胜任能力以有效实施控制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缺陷,即内部控制不能按照建立阶段的意图运行,或运行中错误很多,或实施内部控制的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和目标等而产生的内部控制缺陷。某一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虽然设计得很完善,但由于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导致内部控制运行缺陷。内部控制的缺陷可以是单项的缺陷,也可以是多项组合的缺陷。

按照内部控制缺陷影响整体控制目标实现的严重程度,内部控制缺陷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可能严重影响内部控制整体的有效性,进而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严重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情形。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一般缺陷的组合,其严重程度低于重大缺陷,但导致企业无法及时防范或发现偏离整体控制目标的严重程度依然重大,须引起企业管理层关注。除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以外的其他缺陷,则为一般缺陷。

(四)开展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

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是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进行的评价活动,可以等同于个别评价。企业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前者结合各项业务活动分散进行内部监督,后者针对企业内部某一特定业务或某一特定领域或部门进行局部内部监督。由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因此还需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整个系统整体进行评价,以论证其有效性。企业应当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情况,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方式、范围、程序和频率,由企业根据经营业务调整、经营环境变化、业务发展状况、实际风险水平等自行确定。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074-02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层,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活动,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单位内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在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由此导致了许多中小企业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如何加强中小企业治理与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1 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中小型企业由于其产出规模小、人员少且一般身兼数职、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资金薄弱等因素,使得其管理缺乏内部控制的观念,从而使内部控制成为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盲点。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减少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保障。当前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方面所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可大致归纳如下:

1.1 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岗位设置缺乏牵制性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重要的内部控制因素。中小型企业经营活动单一,经营规模小,人员配置不可能像大型企业那样做到专业对口、各司其职。往往一人身兼两职甚至身兼数职,造成岗位设置缺乏牵制性。而长期以来无论是正规的会计学历教育还是会计继续教育,关于内部控制的内容都很浅显而不系统,财务人员对内部控制知识也十分缺乏。有些会计人员缺乏从事会计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些会计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由于忽视对新的业务知识及新颁布的会计法规的学习,出现账务处理违反新会计法规制度对核算的要求。例如有的中小企业会计档案无专人管理,出纳可以轻易取得以前年度会计资料。这些无疑给会计基础工作的内部控制顺利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隐患。

1.2 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使得中小企业管理缺乏内部约束

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企业领导集权现象严重。还有些领导认为有了内部控制制度办起事来没以前那么方便了,花起钱没有以前那么顺手了,内部控制制度成了给自己设立的障碍物、绊脚石,自然就只做起了内部控制的表面文章。一些企业之所以内部管理混乱,就是因为一些领导破坏如职责分离、授权批准等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管理者的自身问题,从而使得内部控制没有被摆在企业重要的议事安排上。

1.3 从内部控制目标上看,在会计信息、资产和经营活动三方面的控制缺乏有效性

(1)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普遍存在

财政部曾组织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159户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抽查。抽查结果表明:不少被抽查企业的会计报表未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不同程度地存在失真情况,会计信息失真、做假账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普遍问题。

(2)资产安全完整系数低

中小型企业因内部控制制度未被引起足够重视,在资产管理上暴露出很多弊病:第一,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的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第二,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收回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第三,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许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第四,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3)经营活动缺乏有效性和合法、合规性

我国企业上演了多年的“ 三国演义”,即1/3企业赢利,1/3企业亏损,另有1/3企业账面基本持平但实际仍属潜亏。企业绩效低下与内部控制质量不高密切相关。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虽有经营灵活多变的优势,但在实力、资金及知名度上都无法与之抗衡,因此大多难逃亏损的厄运。而在贯彻国家法规制度方面,中小型企业较大型企业而言在进行经营活动时,更加缺乏合法、合规性。例如对现金的控制只考虑现金收支的量,不考虑现金收支的质,即现金收支活动没有完全在合法状态下进行;对存货的控制只考虑生产对存货的合理需要,不考虑存货在合法状态下流转。

2 如何加强中小型企业的内部控制

2.1 提高企业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涉及会计,它还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包括采购、生产经营、销售、财务管理、研究开发、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因此企业的控制环境是由企业全体职工造就的,包括企业的领导、会计人员和所有员工。领导重视是发挥内部会计控制作用的前提。企业单位负责人要深刻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不仅是会计管理部门的要求,而且也是规范经营、降低企业风险、提高管理效益以保证企业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举措,必须亲自挂帅组织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要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领导责任制,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好坏与主要领导的政绩、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层层负责,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2 提高中小型企业领导的管理素质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由企业的管理者所造就。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与企业领导是否重视、是否带头执行有很大的关系。提高企业领导管理水平和管理思想,使他们认识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正常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要使企业领导明白,正是这种让他们自己感到办起事、花起钱不再那么顺手的制度体系,使得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人在行使权力时多了一份制约、多了一份提醒、多了一道程序,才使企业资产多了一份安全、企业经营决策多了一份谨慎,从而使企业经营少了一份风险,企业目标的实现多了一份保障。

2.3 大力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内部控制知识水平

作为企业会计控制的主体,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内控知识的高低尤为重要。针对目前中小型企业财会人员存在专业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所披露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状况,应从加强年度性会计资格认证制度管理上抓起,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学习会计知识和会计法规,提高业务水平。而内部控制知识应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学内容,列入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各级职称考试之中,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逐步深入中小型企业会计人员之中。

2.4 加强全体员工道德修养和内部控制制度教育

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建立在共同的伦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只有当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趋同,内部控制才能更有实效。企业应定期对职工进行内控知识的教育,使每一个员工都有企业再小都应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下开展经营活动的观念;使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要有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和意识,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内部控制制度的牵制和约束。

2.5 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建立在共同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强调沟通和感情的交流,消除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隔膜,强调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只有当企业凝聚起来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才能为内部控制程序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只有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趋同,内部控制才能更有效。

2.6 加强内部监督,强化外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制度及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效果良好,其必须被监督。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漏洞和隐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

在管理者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普遍淡薄的情况下,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的作用,依靠政府的权威性,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实施。要加大执行力度,对不能加强企业自身内部会计控制、违反法律法规,导致企业目标没有实现的,应依法追究管理者的责任。同时要进一步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充分发挥其独力超然的特性,履行社会公证和监督职能。另外,也可以发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会计监督,鼓励与支持新闻媒体对企业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2.7 实行会计电算化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安排

2002至2007年,美国陆续颁布了《萨班斯法案》、审计准则第2号及第5号(以下简称AS2、AS5)。2010年4月,我国财政部与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随着指引的颁布,我国正式确立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审计制度。笔者拟对两者逐一进行分析。

一、内控审计制度所处地位的比较

AS2和AS5均是独立的审计准则,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却并非处于"准则"的地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配套指引。显然,"指引"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不如"准则"。

二、内控审计制度规范内容的比较

(一)总体情况

总体上,AS5的规定更为详细,不但包括简介、计划审计工作、自上而下的方法、评价识别出的缺陷等方面,而且在附录中详细列举了多个专题和特殊情况的应对审计策略。应该说AS5较偏向于规则导向。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则较为粗略,没有单独列举特殊情况。

(二)内控审计的性质定位

审计从性质上来看,可分为“信息审计”和“过程和行为审计”。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性质定位,美国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萨班斯法案》和AS2均把内控审计界定为“审计师就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测试和评价”的鉴证业务。这说明在早期,美国认为内部控制审计应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信息审计,是对管理层认定的再认定。随后PCAOB颁布的AS5重新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界定,规定“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自此,内部控制审计被界定为对过程和行为进行直接审计的活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计”。这说明我国对内部控制审计性质的理解和定位与美国一致,都认为其是对内控过程和行为进行鉴证的直接报告审计。这样定位的原因有两点:(1)成本的考虑。直接审计内控所需的审计程序更少,成本更低。(2)诉讼风险的考虑。在信息审计下,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内控本身不具备有效性,但是由于管理层的自评报告符合相应的评价标准,因此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无保留意见。这种情况就会给投资者带来误导,误认为内控是有效的。投资者因此受到损失时,甚至可能会审计师。

(三)内控审计的范围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质量、人力资源及财务管理等,是广义的概念。那么,内控审计的范围是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还是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对此,美国认为注册会计师应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可见在我国的规定下,内控审计的范围更大些。注册会计师不但要审计与财务有关的内部控制,而且要关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

我国之所以扩大内控审计的范围,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的内控评价等指引规范的是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因此为了配套,内控审计的范围也应该是整体的内部控制;(2)管理层通常是针对整体的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的,如果将内控审计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将不利于管理层内控报告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耦合;(3)现代企业是高度整合的系统,各部门之间紧密联系,很难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从整体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划分出来;(4)美国强调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最初是为了减少阻碍,推动内控审计的顺利实行。经过几年的发展,内控审计已经总结出一些实践经验,因此已具备将内控审计的范围推至整体内部控制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将内控审计的范围扩大,会增加审计成本,对注册会计师的能力要求也更高;而且如何确定非财务报告内控测试的范围、应采取什么方法或技术进行非财务内控测试等,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内控审计主体

《萨班斯法案》404条款(b)规定,担任公司年报审计的会计公司应当对内控报告进行测试和评价,且评价过程不应当作为一项单独的业务,即须有同一事务所执行内控审计和财务报告审计。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则认为“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并未强制规定内控审计的主体必须是执行财务报告审计的同一事务所,内控审计甚至可以作为一项单独业务。此举更为灵活,一方面考虑了内控审计具备成为独立业务的条件和事实,另一方面并未阻断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整合审计的后路。

(五)内控审计意见类型

通过对比AS5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发现在我国的规定下,内控审计意见类型则未包括保留意见。笔者认为此举并不恰当,当审计范围受到的限制并未达到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情形时,审计师应当出具什么报告呢?诚然,增加保留意见会提高审计意见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减少报告阅读者的误解,也有利于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的整合审计。

三、建议

(一)考虑到内部控制审计已成为现代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指引》改为《准则》,并归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中,形成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告审计“两辆马车”并驾齐驱的状况,提高我国审计准则的全面性和国际趋同性。

(二)内控审计意见类型中增加保留意见,以提高审计意见的适用性,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Z].财政部网站,2010.

篇4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内部审计的定义和特点,探讨了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内部审计应用于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必要性;接着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来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并阐述了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

内部控制制度是中小企业为了保证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一个现代企业完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内部审计制度、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和高素质、高责任心的内部审计人员,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含义

(一)内部审计的概念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作为中小企业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核和评价,注重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为建立、健全企业的各种政策和规章制度,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服务。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深入研究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必须保持应有的相对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人员提出公正的鉴定或评价的保证,是顺利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就内部审计组织结构而言,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对该企业中的一个具有足够权利的负责人负责外,企业还应设立有关制度,确保审计部门经理和该负责人之间能直接交流信息。就内部审计人员而言,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是专职的,而不能由其他业务部门,特别是会计部门的人员兼任。就内部审计业务的独立性而言,内部审计不能负责内部审计工作以外的计划,不编制会计报表,不直接参与企业各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保证其独立性。

(三)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对象和范围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其审计的对象和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涵盖企业的一切行为和所有方面,而不仅仅限于其内部按行政职能划分的部门或单位。在确定审计对象时,内审人员关键是要确定可审计的活动。

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控制与管理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日益融合。现代内部控制已逐渐渗透到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与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交织融合在一起,内部控制概念的历史演进充分表明了这个发展趋势。

内部控制概念的演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思想的萌芽在五千年前就出现了。漫长的几千年来,内部控制一直以最原始的内部牵制形式出现在各种组织的管理过程中。

第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审计理论界及实务界开始关注内部牵制对审计人员的重要性,进而对其进行研究,扩大了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企业内部采用的机构计划和所有有关的调整方法和措施,其目的在于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其会计资料是否正确可靠,以及提高业务效率,促进经营方针、组织计划的贯彻和企业内部所有调查方法的实施。这个定义涵盖的范围已经超越了与财务和会计职能有直接关系的内容,而涉及经营管理等多方面。

第三,内部控制制度两分法阶段。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但不仅仅限于组织结构的计划,以及关于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的决策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目的在于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

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内容,发挥着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作用,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监督等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小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控制的再控制。尽管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外聘中介机构和专业人士评价,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等外部的监督检查,以及包括会计监督在内的部门的日常控制,但对这些日常活动控制的全方位的不间断的再控制,则只有内部审计才能做到,因此,内部审计对于完善内部控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内部控制系统中,董事会、各级管理层甚至一般员工,都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负责对有关业务流程内部控制的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认定、评价,提出纠正问题和改进控制的建议。

内部审计作为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监控的专门机构,通过对内部控制适时持续的监测、评价,保证了内部控制按预期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合理的调整,为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保障、维护的作用。

通过采用询问、问卷调查,观察,审阅各种文档资料,测试等审计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被审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产生的结果做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入,围绕财务收支和会计资料,以查错纠弊为主导的审计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企业内外环境对风险防范的需求。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更着重关注内部控制制度下审计,变革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以促进内部控制体系日益完善,这是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主要作用有:

一是促进国家方针、政策及财经法规和企业内部经营决策和规章制度的正确实施和对内各部门和流转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促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财务活动的有效性、合法性;促进财产物资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二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目前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工作量越来越大,而内部控制审计的评价可有效的确定审计重点、减少审计样查,节约时间和人力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达到有效履行审计职责,强化审计监督的目的。

三是突出审计重点。通过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信赖程度进行鉴定和评价,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分析,明确审计重点和内容,保证了审计重点和方向,提高审计质量。

四、结语

适当的组织目标和合理的评价标准是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走向规范的标志。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就等于没有实质意义的管理,缺少有效的内部控制,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展开也就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属于开放式的模型,这不仅体现在具体项目及与部门的相互沟通方面,而且还反映在宏观上审计目标的不断演变。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根据风险评估的思路开展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以组织目标为起点和核心,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建设性作用,完成由监督控制到风险基础,为组织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孝兰,肖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与防范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8).

篇5

摘要: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加强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效率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的组成部分。从建立会计组织机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内部管理制度、内部会计稽核制度和内部会计报告制度五个方面对中小企业的内部会计制度的内容进行了充分阐述,借此希望为中小企业规范会计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160-02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发挥会计的职能、保证会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会计组织机构

虽然中小企业规模不大、人员不多,但中小企业仍然要有合理的会计组织机构,以保证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首先,明确企业内部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中小企业的各部门相互联系很少,尤其是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与会计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少。为了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设计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对每项经济业务,通过各级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同时,一项经济业务还应该经过至少两个不相隶属的部门和财会部门。特别是重大的经济业务,如采购合同,一经确定,至少应将合同书留存于领导部门、采购部门、会计部门各一份;再如销售合同的签订,也应将合同书同时给管理部门、销售部门、会计部门等。会计部门由此作为向结算单位拨款、收款以及向其他部门拨付费用的依据,也作为监督其他部门执行合同的主要依据。有利于各部门的人员相互牵制、相互稽核、相互监督,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其次,制订适合本企业的会计管理办法。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应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办法,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方法。保证经办人员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编制有关凭证,并能及时送交相关部门,以便及时记录交易事项。

二、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会计法》明确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会计人员包括制单人员、记账人员和稽核人员,这些人员应当由会计机构主管人员选拔,经过考核,报经单位负责人同意任用。中小企业应当设置相应的会计机构,安排相应会计人员。会计人员要严格遵守《会计法》和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遵守会计工作纪律,履行岗位职责。

(一)制定严密的会计核算程序

1.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事项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并根据审核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会计、出纳员记账,都必须在记账凭证上签字。

2.编制的记账凭证做到准确无误。

3.会计人员应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并报送相关单位。

(二)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审核原始凭证

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要求更正、补充。会计人员发现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不符时,应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或授权人书面报告,并请求查明原因,做出处理。会计人员无权自行做出处理。

(三)明确会计工作岗位的主要职责

1.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记账、报账做到手续完备、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按期报账。

2.定期检查,及时分析中小企业的收入、成本和利润情况,挖掘增收节支潜力,考核资金使用效果,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好小企业参谋。

3.妥善保管会计资料。

(四)使用正规的会计软件

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中小企业应使用经财政部批准的正规会计软件,会计人员应将凭证资料正确输入电脑,根据输出的资料,计算成本和利润,编制会计报表,保证账簿与报表资料的真实和完整。

三、建立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

1.制定严密的物资验收制度

中小企业在购买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等财产物资时,必须先由使用部门制定计划并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执行。单位购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等实物资产到货后,应先由验收人员进行检验并签章,再由保管人员按照验收单办理入库手续,由会计人员根据有关验收单据办理会计处理。

2.建立财产清查制度

企业必须对库存现金和原材料、库存商品、在产品和固定资产等财产物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盘点,对盘点数量与实际库存数量不相符的,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且以书面形式报告给企业负责人,以做到对企业财产心中有数,加强企业的财产安全管理。

3.及时掌握存货的变动情况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技术和方法,规范存货管理流程,明确存货取得、验收入库、原料加工、仓储保管、领用发出、盘点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要求,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强化会计、出入库等相关记录,确保存货管理全过程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4.加强对采购业务的监督管理

中小企业应该加强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采购后评估等环节的风险管控,确保物资采购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合理使用采购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5.加强对销售业务的监督管理

首先,中小企业应该有专门的人员关注市场的变化,并制定产品的销售策略,合理确定适合本企业的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销售策略,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和营销方式,促进销售目标实现,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其次,企业应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认真履行销货合同。

再次,完善售后服务制度,加强客户服务和跟踪,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最后,完善应收款项管理制度,明确销售、财会等部门的职责,并严格考核,实行奖惩。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速度;加强对坏账的管理,对全部或部分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查明原因,明确责任。

四、建立内部会计稽核制度

中小企业内部稽核制度的建立应结合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来进行,一般可由业务熟练、品德优秀、责任心强的主管会计担任。

1.严格进行会计稽核

会计稽核人员必须认真审核凭证、账户登记、成本计算、财产清查、账户调整、结账和会计报表的编制情况,并核对总账与明细账、报表与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真实和完整。

2.监督检查资金筹措与运用

注意审查资金收支原始单据是否正确、有效、真实、合法,审核资金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是否正当,是否违反财经制度。监督检查资金筹措与运用的方式是否适当,资金使用效益的水平,等等。

3.监督检查货币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检查出纳人员是否按照现金管理条例和现金开支范围收支现金,有无坐支现象和白条抵库的现象和大额支付现金的情况。

五、建立内部会计管理报告制度

1.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报告制度

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应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应该重点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的交易和事项的处理。

2.及时进行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分析

中小企业要定期报送会计报告,并充分利用会计报告。应该重视财务报告分析工作,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会议,充分利用财务报告反映的综合信息,全面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存在问题,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财务分析报告结果应当及时传递给企业内部有关管理人员。

3.企业应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中小企业应当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客观公正地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和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鉴定和评价。指出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

总之,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发展完善自我,克服其自身的不足,如何适应国家的“抓大放小”战略,这是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应《会计法》加强内部会计监督、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也是企业管理高效化、专业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鼓励、支持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自觉抵制违法会计行为,强化内部会计监督,充分发挥内部会计监督在小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向阳,黄熙熙.基于ERM框架的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 朱美丽,沈克辉.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3).

[3] 纪洪亮.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1,(11).

篇6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F5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1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阐释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指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有效实现及确保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与安全性为目的而建设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相关措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能够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内部各组织、部门的相互协作,能够进一步明确各组织及个人的相关权利与职责划分,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内部和谐,促使企业全面健康发展。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执行的重要性分析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有效执行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及企业长远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企业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及竞争压力都日益增大,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一)有利于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企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想要为自身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全力提升经营效率及经营质量。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确立与执行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这一目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能够最大限度促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及各单位之间的权力责任明确划分,能够有效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质量,能够通过企业内部监管部门的工作来提升企业内部监管工作质量,能够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更有效率,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从而确保日常经营活动及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一项各部门都要遵守的企业制度,同时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能够让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动机制,能够促进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能够让各部门在企业长远规划及发展战略的统一领导下开展自己的部门工作,从而将企业内部上上下下都纳入到企业统一管理的网络当中来,让企业上下拧成一股绳,提升企业发展合力,从而最大限度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及经济效益。

(二)有利于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秩序不断完善,企业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及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企业想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也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能够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能够让企业内部各部门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更为顺畅,从而让企业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

(三)有利于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有效。会计信息是否真实有效和及时是企业生产经营及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保障。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内部控制制度的确立与执行能够在会计工作监督管理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内部控制制度当中的内部审计环节与对财务会计岗位的轮换制度以及职务分离原则能够有效实现对会计信息的监督控制,能够最大限度确保会计信息在收集、整理、记录、汇总等方面的质量提升,能够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反应问题,从而确保会计信息最大限度的保真,帮助企业管理者与经营者准确及时的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

(四)有利于提升风险防范控制力度。风险无处不在,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所从事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伴随着或可见或隐藏的风险。风险是客观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企业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与壮大,就必须正视风险的存在以及采取有效管理及控制措施最大限度的防范与抑制风险。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帮助企业进一步加强对生产运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的管理控制力度,能够提升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水平,能够进一步提升风险识别、风险评测、风险分析及风险应对策略的工作水平,从而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与控制,帮助企业更加健康稳定的大步发展。

(五)有利于提升企业资产管理质量。资产是企业生产运作的最重要物质保障,资产管理也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与薄弱环节。内部控制制度的确立与执行能够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程序、提升资产管理质量。能够帮助企业在物品采购、采购验收、使用管理及仓储管理等方面提升管理质量,能够实现全面化立体化的对资产的合理监控,从而确保企业资产在管理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高效性,防止资产浪费问题及出现违法违纪问题。

三、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考

在认真学习了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活动的重要性之后,想要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用发挥,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的各项制度,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一)加强财务内控。内部控制工作不光是审计部门关注的内容,更应该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财务内部工作有效开展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质量。企业需要建立更为科学、严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性、有效性与及时性。

(二)建立完善内部稽核。内部稽核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保障。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尤其巨大,如果只是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获取更多眼前经济利益而不甚关心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的话,将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健康稳定。所以必须建立完善内部稽核制度,要建立专门的内部稽核部门,要加强对稽核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要摆脱稽核工作只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对企业实际经济收益无益的错误思想,端正态度,认真开展内部稽核工作。

(三)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是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执行。会计记录是否按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报表能否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纪等。它在履行审计职能,监督经济活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其内部管理工作的水平高低与否就成为了决胜的关键。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确立与良好执行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开展企业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与综合竞争实力。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水平提升的关键,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王金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J].会计之友,2012(11).

篇7

【关键词】 居住空间环境 现存问题与分析 人性化建筑尺度

我国的城镇居住空间环境建设水平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很大提高,可是当前的居住环境无论在规划设计上还是建设管理中都还存在很多问题,与人们的居住理想存在差距,甚至成为人们生活的障碍。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住宅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人们不仅对住宅有巨大的量的需求,而且对于居住环境的标准、装饰装修的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调查研究、总结已取得的住宅建设成就、发现现阶段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并科学预测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住宅科研建设者应当承担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 住宅内部空间现存问题的分析

①空间尺度和功能布置问题

作为建筑,住宅首先要满足的是人们对于空间的要求。在居住面积标准逐步提升的今天,住宅的前室空间、厨卫空间和储藏空间不足仍然是困扰广大居民的普遍问题。

A. 前室空间普遍欠缺

很多住宅的入户门正对客厅,缺乏缓冲空间,不能满足住户进门的整理,更衣要求;还有的以狭窄的走道连接入户门和客厅,造成面积的浪费和使用的不便。居住实态调查表明,住户装修时普遍设置了入口前室以方便进入家门换鞋更衣的要求,在出门的时候也能有一个空间整理衣着和妆容,这表明住宅的前室不但很受欢迎,而且非常必要。

B.储藏空间严重不足

适量和分配合理的储藏空间能大大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效率,还对家庭居室的美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储藏被认为是居民通过装修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设计中往往被忽略。许多居民由于储藏空间不足,往往将阳台甚至窗户外加设的防盗网作为储藏空间,还有些大件的、很不常用的则堆放在楼梯间,影响美观和公共交通。

C.厨卫空间缺乏前瞻性

由于多年来的经济原因和传统习惯中对于厨卫空间的“辅助”定义,厨卫设计总是能省则省。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厨卫空间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厨房不仅能用来准备一日三餐,也是家人享受烹饪乐趣,共同劳动、交流感情的场所;卫生间不但是人们排泄、洗浴的地方,也是放松神经、调养身心,锻炼身体的场所。

②户建筑面积过大

与功能空间面积不足并存的,是住宅户建筑面积不断增大的趋势,120、130m2早已属于最普通的面积标准,170、180m2,也不算新鲜,200m2、甚至300m2的超大套型在我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上都占有一定的份额。

然而,使用这种套型的家庭人口并不一定多于普通家庭,过大的面积势必产生较长的交通流线,造成使用上的迂回;各个功能空间分布的不合理则可能造成使用效率低下。有些套型的客厅达到五、六十甚至近百平方米,过大的面积不但可能在空间和能源的使用上产生浪费和低效,还可能带来心理上的一些问题。

③功能空间布置不合理

功能是一种活力的表现,也可以理解为活动的过程。

住宅的结构是由其功能需要决定的,人们不断变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住宅得以更新和变革的根本力量。如果把这两个变量看作常量,一成不变地按某种特定的模式进行设计,就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

A. 空间秩序的不台理组合

有的住宅由入户到厨房需要穿越客厅,卫生间远离卧室,洗衣空间远离晾衣空间,不符合人们的日常行为规律,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一套住宅的面积不大,却要满足多种活动的要求:不同空间的功能布置、秩序组织、流线安排怎样才能顺应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住宅设计的每个细节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因此需要进行周密的考虑:门窗的洞口大小,不同的开启位置、方式和方向会对房间内家具的布置产生哪些影响,是否会对日常活动造成不利的影响?现在的住宅设计方式是否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更高要求?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和解决还存在很多不足。

B.公用空间的不合理分割

有一种观点,随着居住水平的提高居住空间的功能分区应该更加明确。为了保证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按年龄、辈份、性别等生理原因分室居住是合理的;按洁污程度和使用功能的不同对辅助空间进行划分也是为了保证卫生和生活效率;然而,对家庭公共活动空间一分再分,以至于一套住宅内出现过多难以互相联系的房间,这对人的需求是满足还是割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我国住宅的使用情况,几十年来,在人均居住面积较低的情况下,许多住宅的主要卧室就是家庭的公共空间:休息、会客、吃饭、写作、娱乐等多种活动部在这里发生,这一空间兼备卧室、客厅、餐厅、书房、家庭娱乐室等多种功能。而目前有些套型将家庭的公共空间生硬地分割为客厅、家庭厅、餐厅等几个相互隔离的房间,造成空间的割裂和一定程度上的面积浪费。

二、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问题

住宅户外空间环境是居住者进行邻里交往、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的场所,要求在宁静美观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目前的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在设计上存在重形式轻功能,重异域轻本土,重量轻质、缺乏特色等问题。

①空间模式单调划一

由于规范的限制和住宅开发商追求最大利润的本能,现有居住区在套型设计和楼层选择时大多分为五类:六层左右(顶层跃层)的多层住宅、十一层左右(顶层跃层)的小高层、十八层左右(顶层跃层)的高层住宅、三十层左右的高层住宅和一百米以上的超高层住宅,前三类住宅占领了住宅市场的大部分江山。一般来说,多层住宅最受欢迎,在景观布局中多被放在景观效果最佳的中心地带,而另外几种住宅则渐次被排列在场地,居住者不但距自然环境最远,缺乏良好景观视野,还不得不忍受城市交通产生的噪声和灰尘,马太效应。在此得到了有力印证。

套型分类和布局的高度统一造成了不同住区空间的相似性,同一组团中多选用相同层数的住宅楼又造成了同一住区内空间层次单调划一的局面。为了分期开发销售方便的需要,小区组团往往选用相同层数(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意味着相同的开发成本)的住宅楼进行布局,由于日照间距和消防安全的要求,加上开发商追求“最大建筑面积”的要求,居住建筑多呈现出“楼房包围草坪”的模式化形象。

②环境只可观不可用

近年来,不少居住区建成了大面积的绿地、水景及种类多样的小品,然而,在居住环境越来越漂亮的同时,居民还是有美中不足的感觉——小区内可供户外活动的空间场所数量少、面积小,舒适程度不够,小区环境设计可观不可用,可亲不可近。

③环境噪声污染严重

部分居住区建筑间距不符合规范,造成相对的两栋楼不但有视线干扰,还有噪声干扰;一些住宅建材不过关,隔声效果差,固体传声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位于小区边缘的住户除了以上烦恼,还需忍受汽车轰鸣和喇叭声等城市交通嗓音。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噪声污染等居住环境问题引发的官司数量不断增长。

三、总结

居住环境问题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只有在社会、经济、科技、生态、文化等更大的系统内对人居环境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提高居住环境的整体建设水平。不但使居住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营造理想的居住场所,还应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不但应保证当代人生活的舒适性、个性化,还要为后代留下可宝贵的文化传统和健康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住宅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贾倍思等著,《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篇8

关键词:医院 内部控制体系 构建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为了可以帮助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我国政府颁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颁布为我国医院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支持。事实也证明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也可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以便可以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我国很多医院也根据自身情况构建了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其也取得了很多实效。但是由于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很多医院构建的内部控制体系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对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的研究,帮助我国医院加快完善自身内部控制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我国医院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分析

(一)对医院内部控制体系认识不够

医院内部控制作为医院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提高医院资金的利用效率,更有利于合理配置医院资源,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为医院未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很多医院的领导者并没有从思想高度上重视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而是将自身工作重点放在医院收入、医疗水平等方面,并且认为这些方面才关系到医院的生死存亡,而对于不能为医院带来直接利益的内部控制体系,却不够重视。只是简单的将其视为医院的管理工作之一,却不会对其提供大力支持,使得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困难重重,难以发挥其诸多重要作用与影响。

(二)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从性质上来讲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和体系,其良好运行也离不开完善的监督制度。良好的内部监督体系,可以进一步发挥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与价值,使内部控制体系始终处于良好运行之中。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医院都没有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具体而言:一是对内部监督体系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认识到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作用,从而也无法及时而有效的建立内部监督体系;二是内部监督力度有限。由于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很多的医院虽然重视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但是却不重视内部控制监督体系的构建,使得内部监督力度不够,无法真正发挥其重要影响;三是内部监督制度执行不力,无法将其真正落实到实处,进而也无法发挥其重要影响。

(三)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

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也不断增多。如果医院不能有效的预防与控制风险,就会增加医院发展的困难,使医院发展陷入困境。因此,要想保证我国医院健康发展,我国医院应该要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以做好风险预警与控制工作,减少各种风险对医院发展产生的不良影响。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很多医院都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没有真正构建一套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具体而言:一是对风险评估体系认识不足,不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作用,从而使得风险评估系统无法真正构建起来;二是既是部分医院建立了风险评估系统,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一方面风险评估系统无法跟上医院发展步伐。为了可以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我国很多医院都扩大了自身的规模,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医院往往只重视医院规模的扩大,而相关管理制度,例如:风险评估系统却跟不上医院发展步伐,呈现明显滞后;另一方面是风险评估系统难以发挥实效,究其原因主要是风险评估系统往往是生搬硬套其他医院的,使得风险评估系统适应性较弱;同时,部分医院执行力也较差,使得风险评估系统难以发挥其真正价值。

三、完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一)提高对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

认识指导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产生正确的实践行为。在现阶段,我国医院要想构建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就必须提高对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从思想高度上重视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具体而言:一是提高医院领导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医院领导的大量支持。只有医院领导大量支持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其才有实现的可能。因此,医院应该要加强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宣传力度,尤其是加强对医院领导者的宣传,提高其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对医院的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从而使其可以始终将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作为医院工作重点内容之一;二是提高对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与构建的支持力度,使内部控制体系在构建过程中有坚实的物资基础作保障,同时,对于制定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医院领导要坚决贯彻,使各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措施都可以落实到实处,真正发挥其巨

(二)加强内部监督,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具体而言:一是提高对内部监督体系的认识,尤其是医院管理者的认识,使其认识到只有构建了完善而有效的内部监督体系,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才能进一步发挥其作用与价值;二是加强内部监督力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构,保证一个完善的监督机构来进行监督,同时也要明确各个内部监督机构的职能,进而使内部监督规范化、严肃化;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支人数足够,业务精湛的内部监督队伍,保证有足够的专业人员从事内部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可以有效得到实施与执行;三是要坚决落实相关内部监督制度。对于制定好的相关内部监督制度与措施,医院相关人员要严格将其落实到实处,而不是使其“留在口头,挂在墙头”;四是针对内部监督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医院要及时采取措施,对内部监督制度进行优化整改,使其可以始终满足医院发展需要。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

风险评估系统作为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重中之重,其对医院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可以使医院及时发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使风险给医院发展带来的影响减到最低。现阶段,我国医院要想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树立风险意识。医院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首先就必须要有风险意识,要认识到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不能做好风险控制,医院发展就会遇到各种危机,因此,我国医院管理者应该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例如:医院发展需要资金,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时,要对按期偿还债务性筹资本金及利息有足够的估计和准备,这样才能有效预防与控制风险,而不是盲目融资,这样只会增加医院发展的风险;二是建立适合自身的风险评估系统。由于每一个医院在规模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在设计风险评估系统时生搬硬套其他医院的风险评估系统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每一个医院都应该要根据自身医院实际情况来设计自身医院的风险评估系统;三是要坚决执行医院设计好的风险评估系统,使其真正落实到实处,发挥其风险预警与控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夏莽,黄炜.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现状分析――基于公立医院内控体系框架研究的发展历程[J].中国医院,2014,02:76-78

[2]金建伟.基于风险管理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实施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4:121-122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问题 ;效率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保障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个控制系统。它是单位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单位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征及其规律,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合理实施,能让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有效地开展,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性,更能防范行政事业单位事件的发生。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征

1.基本原理与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特征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内容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以为了防控经济活动中的L险和掌握重点环节,按照内部控制相互制衡的基本原理规定,需要制定与行政事业单位具体情况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

2.整合充实业务管理规定和行业财务规则的特征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涉及的规定较多,为了不造成具体相关规范与现行的规定相抵触或重复,就需要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加以引导,内部控制既是加强各类业务管理规定之间的桥梁,也能结合行政事业单的要求,整合充实现行规定,并有利于促进各类规定实施到位。

3.完善内部监督的特征

内部控制的重要要素之一便是内部监督,内部监督不仅是内部控制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障机制,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保持清廉从政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规范中要求建立审核措施和沟通协调、定期会议等机制,从而形成一种环环相扣的监督模式。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1.思想意识上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程度得到不断提升,但一些领导对单位的具体经济活动管理情况并不是很了解,没有去思考行政事业单位内外部环境及自身的经济活动特点。由于在思想意识上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就导致了内部管理制度和制衡机制缺失,各自岗位职责模糊,内部经济活动管理漏洞百出,内控制度流于形式等问题,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2.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

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决定了内控体系的完整性,没有一个好的内控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就形同虚设。就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现状来看,由于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内部控制环境的构建还不够完善。主要是因为个别单位的领导不想自己的权利,被内部控制的实施所束缚,因而导致了没有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单位的财务人员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形式主义就会较严重。

3.内外部监督缺位

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内部监督部门,但在一些基层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出现会计、出纳由一人担任,或者一些财务人员是“半路出家”,这些都会导致缺乏行使监督职能所必须的职业技能。由于从业者的不专业性和迫于工作的压力一味听从于领导“安排”,以及内部缺乏基本的控制和监督,给资金、资产安全埋下隐患。

三、对提升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思考

1.增强内控意识 ,强化责任感

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这就需要管理层树立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思想,并形成风险管理的观念,要意识到建立内部控制的必要性。领导需要带头以身作则,宣传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强化思想意识,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各职能部门的风险和职责才会清晰。同时,要不断地加强内部控制的培训和学习,在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就会根植到每个人心中,从而激发他们工作的潜能和积极性,强化他们的职位责任感,并为实现单位的发展战略目标而积极执行内控。

2.完善内控环境,保制度效率

构建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保证内部控制制度顺利实施的基础保证,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领导在意识和行动中做好上行下效的作用,在单位中营造一个人人关注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制定出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依据单位内部的关键业务流程构建相关的制度,对岗位责任权限进行划分,实现互制约、互监督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中,还应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经济活动信息公开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

3.强化内外监督,构内控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了内部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要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和权限,强化内部监督检查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以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为了强化内部监督,单位可以成立单独的内审部门,以保证其地位和人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内审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另外,为了防范单位的经济风险,单位相关部门要发挥外部监管责任,对财政资金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的监督检查。在政事业单位的强化内外的监督工作中、在提高风险意识、完善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单位的管理效率定会有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13.

[2]陈洁,杨尚懂,钟球,等.论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J].会计师,2013,(17):236-237.

篇10

[关键词]内部控制;本质;结构;要素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046-01

1 内部控制的概念

财政部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对内部控制进行了重新定义:“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以下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①企业战略;②经营的效率和效果;③财务报告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完整;④资产的安全完整;⑤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要求。”同时,《基本规范》认为,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

2 内部控制的本质与结构

企业组织关系包括设立关系和运行关系,这两种关系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而内部控制的本质决定了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在企业组织关系中,在发起设立时会形成平等的契约关系,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制衡。而在运行时会形成科层的等级关系,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是监督。制衡和监督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而且制衡是监督发挥效用的基础。制衡和监督的不同特征决定了内部控制的结构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当涉及企业相关利益主体和企业内部各分工主体的利益被侵蚀时,应以制衡的方式形成内部控制,而涉及企业不同层次主体确定的责任目标不被实现时,应以监督的方式形成内部控制。

3 内部控制要素

3.1 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企业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首先,企业应当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明确各部门在财务工作中的权责,只有企业全员共同努力,才能使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其次,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另外,应该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来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监督内部控制是否切实在工作中实施,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情况等。最后,企业应合理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培训,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

3.2 风险评估

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定内部控制目标,并持续不断地收集相关信息,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准确判断出与企业相关的内、外部风险,同时确定其风险承受度,进而采取对应的措施,制定风险严重程度的先后顺序,有效降低风险程度;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权衡风险与收益,确立合理、完善的风险应对策略;同时,在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险应对策略。

3.3 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能够使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企业应当建立合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处理程序,同时对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提高信息的有效性。企业还应建立反舞弊机制、举报投诉制度等,使企业更加有效地掌握信息。

3.4 内部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