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征

篇1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信息化教学模式;数字化时代;教育教学信息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已经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移动成果的展示,如智能手机、移动式平板电脑都已经深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除此之外,据2013年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网民的人数规模就已经达到了6.18亿。其中,55.1%的网民人数主要集中在20-39岁之间,而且在该年龄段中,学生的比例占25.5%,并且学生所占比例中有67.2%是中学生。所以,由以上数据所得,学龄人群在互联网使用群体中还是占有较大比重,已经成为他们的天下了,现在已经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大量的“低头族”了,而且使用移动互联网终端能够随时随地的将自己的信息与他人共享,可以随时随地的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与学习,方便信息的传递。由此可见,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学生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进步,逐渐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如何能够更好的将移动互联工具用于学习中,将其变为学习工具,方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交流与沟通,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在载体与平台。所以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移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势必会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1]。

一移动互联网所具的时代特征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包括终端、软件以及应用三个层面的、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利用无线电的通信方式来获取各种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具有三项时代特征:

(一)移动化特征

在移动化互联网的时代下,通信移动化、商务办公移动化、娱乐移动化甚至于教育教学的移动化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透露着互联网具有移动化的时代特征。

(二)差异化的时代特征

在移动终端隐秘性与私密性的前提下,这就要求移动数据必须具有差异化,移动互联网的数据必须细化,才能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错传等现象,因此,具有差异化的时代特征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服务的主流。

(三)个性化的时代特征

随着各种移动网络技术的兴起,例如大数据、数据挖掘、物联网等技术。企业要想实现差别化的服务,就只有具有向用户提供差别化、个性化服务的能力才有可能占领一席之地。此外,个性化的时代特征也能更好的保护移动终端的私密性[2]。

二移动教学的相关概述

(一)移动教学的概念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教育教学也必须紧跟时展的潮流。因此,移动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与移动互联网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教学工作,开展教学活动。其具体指教师利用学校提供的移动教学平台,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再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内的内容与老师指定的教案系统的、全面的、有目的展开教学。教师和学生能够利用移动多媒体等智能设备通过移动教学平台根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进国民行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与约束[3]。

(二)移动教学的实施条件

移动互联网教学存在泛在性的特点,即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移动教学,但是必须在有移动网络覆盖的前提下。移动网络教学需要有智能移动终端的辅助以及在互联网的帮助作用下才能够实现。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不完全数据调查显示,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国民用移动手机连接互联网的所占比例达到了88.9%,其比例远远超过了固定互联网设备所占的比例,另外,我国网民的平均每人每周的上网时间长达26.1个小时,并且还持续处在上升阶段。

三移动式信息化创新型教学模式

(一)电子教材的信息化

传统的教学所用的教材及资料都是用纸质版的文字和图片呈现给学生的。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设备相应的会比较丰富,不论是在文字还是图片等方面的处理等,都相比纸质版的更加生动丰富多彩,此外,移动互联网设备的使用,还增加了音频、视频、动画等更加形象生动的内容,形式也更加丰富,这对于教师在教学方面是个重大帮助,这样一来,不仅会减少更多写板书的时间,还能更清楚的向学生解释所要教授的内容,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使用移动网络设备,能够最大限度的摆脱简单的、纸质版的文字所要表达的局限性,可呈现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还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电子化的教材将会是移动网络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4]。

(二)移动式教学下的互动化

学生对某项陌生事物的学习与认知总是有一个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的过程。在这期间,只有进行反复的探索,反复的实验求证,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然而,在传统的认知过程中,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经验的教师进行长期的教授,但是,使用移动互联的移动教学模式,使电子教材程序化,就可以大幅度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也可以其他与同学进行互动,进行商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的论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电子教材将互动化学习这一特征充分的展现了出来。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移动教学的困境

以上讲述的电子教材的信息化、程序化以及互动化虽然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加便利的方法,并且具有随时随的学习的优点,但或多或少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移动教学给传统教学带来的冲击仍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矛盾:1.学校对学生的出勤率进行的规定与使用移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的自主学习的特点相矛盾。2.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通常是教师主讲,学生进行学习,但是在移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帮助学生负责解答疑惑,这样一来,两种教学方式就产生了矛盾。3.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主要是系统全面的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就与移动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学方式相背离,移动教学进行的是片面式的碎片性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有很大出入的。五关于解决教学困境的主要措施开展移动教学首先就要对其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积极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提高其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要想使移动教学能够在学校进行推广,就首先要提高学校及教师的重视程度和认可度,逐渐改变以往的学生上课出勤考核方式,既不能放弃原先的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方式,保证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又要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2.改革创新型教学模式。学校的教学模式要充分与移动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建立自我发挥的平台,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记录的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好移动设备的优势,转变教学的主角,学生主讲,教师负责提问,培养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能力。3.系统教学变为重点讲解。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授课主要是根据课本以及教材的顺序进行授课,这样虽然具有条理性,但是却失去了其中的乐趣,学生听起来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移动教学设备的资源,在授课中进行穿插讲解,可以将其教授课程分章分节,在其中插入视频、音频等,实行片段式讲解,将重点着重剪出来,这样不仅会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还会使学生对于重点知识更加印象深刻[5]。总结以上内容,移动教学将会是一个更加方便、生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阻碍与困难,不过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移动化教学模式归根结底具有不可避免的而发展趋势,将会成为一种教学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刘丽君,熊才平,林利.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实现移动教学实验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3):68-72.

[2]温川雪,周洪建.面向智能手机与Web平台的微课移动教学系统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12):60-66.

[3]余飞,刘思宏.移动互联时代的教学信息化初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85-87.

[4]刘芳.基于云平台的移动信息化教学实践[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4):70-76.

篇2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

1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3G、4G的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移动和互联网的融合已成为当今信息化社会下的关键趋势。技术仍在进步,移动互联网创新方兴未艾,正颠覆人类日常生活方式。学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机构更应该把握时机。一方面,“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方针目标要求教育机构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国内教育体制专注死记硬背知识记忆等应试内容,导致教育机构普遍忽视创新资源,尽管学生个体愿意进行创新活动,但缺乏外部资源支持使创新实践往往难以实施。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技术和工具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新思路。

2创新人才的内涵

关于创新人才的内涵尚未有统一界定,多数研究依据各自的研究视角对创新人才的界定也不相同,如顾明远认为创新人才是运用已知求未知,去创新、开拓的人;纪宝成指出具有创新型思维的、能在任何岗位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能不断开拓工作的新局面的人才即为创新型人才。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健全的创新人格是人才创新性的两个先决条件。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设定七项评价创新人才的标准,如对新的环境能够很快适应并利用与自我创造;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可应用于实践;善于时时学习,能适应科技的发展需求,人才个性的多样化。西方国家不仅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样强调个体的个性化和综合化能力发展。笔者认为创新人才不是指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而是指在某一领域能够运用理论去实践思想,既有创新精神也有创新能力的个体或群体。

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特征

3.1问题滞后性: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的第一我国教育缺乏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历史上一直存在的问题。而尤其严重的是,“这样造成的问题,在中国中小学教育完成后的一段时间内还不能显现出来,到研究生期间,创造性能力问题才明显暴露出来。也就是说,由中国中小学教育提倡、培养和选的好学生的心态、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到进入科学研究前沿时,就暴露出很大问题”[1]。吴康宁认为,大学之所培养不出真正意义的创新人才或培养工作乏善可陈,重要原因在于大学自身尚不具备或十分欠缺创新人才培养所必须的一系列精神品质。正如吴康宁教授提出大学应有“引领社会进步的魂灵”、“关注所有大学生创新潜能的眼光”“鼓励多元多样的开放胸怀”以及“拒绝依附的脊梁”,[2]才能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

3.2信息即时性: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手机终端、各类技术迸发盛行的时代,创新人才除了基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掌握即时信息的速度与质量的标准也有要求。移动互联网是指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相互结合,用于以移动终端接入无线移动通信网络(2G/3G/WLAN等)的方式访问互联网,[3]信息的获取便捷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所需资源,打开网页输入关键词即可获得信息,过程一般不超过十秒。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在获取理论知识和创新技能的途径上更为简便,即信息能够以很快的速度传至手机或PC终端。

3.3学习移动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生活和学习方式均发生颠覆性变化。由于信息获取接口有多个终端,因此电视媒体等传统信息传播媒介逐渐被网络端口所取代,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PC段网站的日军覆盖人数基本保持在2.3亿仁慈上下并趋于停滞,而移动端APP的日军覆盖人数则呈现持续上涨接近2亿,移动互联网的日均覆盖超过互联网成为必然。[4]教育领域中像Coursera、Udacity、edX等一些知名的MOOC课程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学习者,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随地随地能够学习。

4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培养是一项系统完整的工程,包括理念、目标、内容、制度等内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应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方面左着手,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需求。

4.1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理念:培养创新人才的宏观目的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应关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是人才培养。特里林和菲尔德认为人才应学会运用21世纪技能法去理解和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种挑战,首先提及学习与创新技能,即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新与革新能力[5]。采取行动前,首先在理念上有所转变。一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成员,应明确“创新”植根于自身,尽管因中国现行教育体制的限制而被压抑,但创新作为与生俱来的天性并未泯灭,只不过是处于“冬眠”状态而已。每个人生来就有创新性,都有机会成为创新人才,因此就某种程度而言,创新人才是不能培养的,而只能激发、发现潜藏的创新天性,予以更大的自由和发展空间以及相应资源去培养创新人才。

4.2目标时代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变化速度快,教育领域中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应紧随时代变化,以变应变,以保证所培养出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互联网时代的独特之处在于各类IT技术的应用,这要求创新人才必须追踪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人才必然是掌握各类技术的创新型人才,而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为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机构应通力合作。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尚不完善,这一阶段谈论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切实际,但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创新精神应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如家长或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儿童善于提出新问题,让儿童适度接触电脑、ipad等设备引发好奇心;在中小学阶段,各类课程学习占据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利用课堂随机化教学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是教育重点,如教师在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告知学生计算机“0-1”算法;在高等教育阶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者的实践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如鼓励大学生参与机械模型创新设计大赛。

4.3制度保障化:创新人才除了技术等物质资源支持,还有培养制度支持,确保人才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在教育事业中,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只针对学生群体,也包括教师以及创新实践中的相关人员,在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时,他们均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对象。首先,建立教师创新理论水平提升制度,鼓励和完善教师参与创新活动的相关制度,并将其与教学考核相联系,调动教师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创新理论水平;其次,建立师生合作的创新活动制度,一方面高校教师理论知识扎实,另一方面在紧跟科技脚步上学生更胜一筹,理论与新型技术的结合必然促进创新实践活动的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增加。就各教育阶段而言,学前阶段的创新活动是以教师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为主,这一过程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中小学阶段试行科学或技术知识的讲授制;高校应实行导师负责制,让导师对学生专业课程的选择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进行指导。实行弹性学分制,学生完成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对在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重大成绩的学生,学校给予相应成绩加分[6]。

4.4评价多元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因此,保证培养评价的规范性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限定,创新人才多指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应进行多方面评价。培养是否是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细化的培养目标与宏观的总目标间有哪些不同等问题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应从由多方进行。评价主体不仅限于学校教师,还包括家长以及社会人员,评价内容既有创新精神的培养,也要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和理论知识的评价,在测量创新能力方面要书面汇报与活动实践相结合等等。总之,随着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技术的重大进展,信息化工具的大量普及,ipad的广泛使用,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机遇正在我们面前。在机遇面前,势必要做出选择而非逃避。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让我们看到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给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融合以启迪。移动大数据的产生将构建全新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学与技术的深入融合将会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需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相互协作,才能保证移动互联网时代培养的创新人才能迎合社会期望,最终立足于社会以建设创新型国家。

作者:包钰 单位:南通大学

参考文献:

[1]饶毅.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N].人民日报,1999-04-17(06).

[2]吴康宁.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3(01):11-15,50.

[3]吴吉义,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2015(01):47.

[4]杨崑.2013年移动互联网回顾与展望[J].电信技术,2014(01):7-9.

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协同创新;动力因素

一、引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提供日益走向社会化和网络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管理中的有效运用,使得企业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具有了高速、高效和协同的特点,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也趋向平等、互动和相互影响。以往依靠内部研发的封闭式创新模式正在被摒弃,与客户协同创新模式逐渐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关注客户协同创新。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Hippel教授(1986)提出了领先用户和客户创新的概念之后,许多学者对客户创新进行了研究。例如,杨育(2008)提出的客户协同创新概念,认为客户协同创新就是基于客户与专业设计人员在知识结构和创新技能方面的不对称性,利用各种网络化协同工作环境、创新设计工具和知识融合手段使客户和专业设计人员协同工作,共同开发出具有高度创新性和市场主导力的新产品。该创新模式被认为能够更高程度地发挥客户创新潜力。通过满足客户的需求来获取利润是企业经营的目的,客户协同创新的产品或服务不仅代表了客户的意愿,能够提高客户满意度,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减少企业创新成本。然而,客户并非企业的组织成员,没有责任和义务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考虑到客户与企业在协同创新中地位和要求的差异,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探究企业与客户协同创新的动因,对企业设计恰当的客户激励机制具有现实意义。

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企业与客户的关系

以“人的行动为核心”是移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信息组织方式,这赋予了客户前所未有的权力,客户可以实时地把地理位置和真实身份快速捆绑在一起,随时随地与企业进行实时互动。互联网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消费者可以更容易获得有关产品、价格、品牌等多方面信息;使得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市场主动权逐渐由生产商转移到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可以利用所拥有的知识、时间以及创造力等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品牌定位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销合一的经营模式逐渐形成,消费者可以利用3D打印生产、改进产品,通过众筹获得生产资金,通过众包完成一项创意、一项工作甚至是一个事业。也正因为有了互联网,企业能够在网上发动数百万网民用户一起做产品,把原有封闭的研发模式转变为一个完全开放的模式。传统的观点认为客户与企业不存在竞争关系,但是移动互联时代消费者已经成为生产者、成为企业的竞争对手。

三、企业与客户协同创新的动力因素

1.技术推动力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其价值也在于连接,通过连接能够产生强大的聚合能力。在社交工具不普及的时代,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可以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实现更快速的沟通互动。例如,上海梅花信息的“明道”软件和37signals的Basecamp,它们极大的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效率,有效地减少了企业与外部的交易成本和内部的管理成本。互联网技术将层级式的沟通转化为协作性的合作,使得企业与客户能够更加有效地组合在一起。

2.需求拉动力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消费者群体的不断分化、裂变,细分市场、小型市场不断出现。市场需求的蓬勃发展、产品的极度丰富、信息的对称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开发思路。在过剩或过度消费时代,那种生产标准化产品的时代即将终结,在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人类的需求将逐渐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而定制化则是个性化的实现手段。定制化本身是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为客户提供符合其价值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因此,这一过程必然需要客户参与。

3.利益驱动力

开放、协作、共赢、参与、互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主要价值观,取得共赢是开放与协作的前提。企业与客户协同创新,一方面,客户在产品使用知识、使用经验以及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具有专业设计人员不具备的优势,而专业设计人员在产品结构、制造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方面的知识及创造力又是客户所不具备的,这种优势互补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另一方面,企业通过网络与客户的连接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更精准地发现用户需求,最大限度的满足并引领用户需求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客户在参与创新过程中可以展现个人创意、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和技能实现自我价值。

四、结论与建议

在移动互联网下,推动企业与客户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力主要源于三种相互联系的因素,即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拉动力及协作双方利益驱动力。企业可以通过构建与客户需求交互、资源整合的平台,建立客户付薪制度等实现与客户的持续协同创新,从而提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Von HIPPEL E.Lead users: a source of novel product concepts[J].Management Science,1986(32):791-805.

篇4

我们身处一个看似更快但也更危险的时代。

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只要两秒钟,恶意软件就能扩散到全世界。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已达到15亿台,2020年将达到500亿台。这样庞大的规模,使得仅仅依靠传统的杀毒软件,已经不能很好地抵御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

主动防御才有未来

根据Gartner的研究,未来五年,企业网络安全设备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高达7%,到2017年将达到114亿美元的市场总量。

作为行业领导者,我们力求从全新的时代特征来思考自己的经营模式。比如:我们一直在推进“防御技术的自动化”。其原因是恶意软件等威胁的数量越来越庞大,10年前还可以通过手工处理,但现在每天必须采用新技术应对。

要应对这些威胁,必须实现自动化。我们的核心技术“Global Threat Intelligence,GTI”(全球威胁智能感知),可自动收集并分析互联网上的威胁,并将其信息提供给IPS(入侵防御系统)、防病毒软件、网关等安全产品。此外,迈克菲在8年前开发出了基于云的信息收集技术“Artemis”,GTI就由该技术扩展而来。GTI使用1.4亿多台设备,每月收集800亿条信息。使我们可以对各种软硬件进行评测和分析,从而发现攻击可能来自何处,及时预警并将损失降到最低。

进而我们还提出了安全互联的概念,帮助企业进行上网行为的管理、数据信息的管理等,而伴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爆发性增长,人们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开始模糊,我们又推出分别基于企业和个人的移动安全管理系统,

保持创新的耐力

而除了关注前瞻性的技术和潮流之外,随着2011年被英特尔收购,迈克菲在终端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实际上,随着攻击和逃逸技术的不断升级,对很多产品制造商来说,也意味着使用过程的巨大风险。比如在开机时,黑客就能直接切入芯片内存盗取信息,这些全新的攻击技术,普通的防病毒软件毫无抵御能力。

而迈克菲和英特尔合并后,在技术领域联合贯通,由此研发出针对芯片底层保护的安全产品,很快就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未来我们将在以上几个领域保持长久的创新和增长活力,系统和全面地提供安全管理。

2014管理风向标:

篇5

“互联网+”下的人才培养

和君咨询的赵大伟老师分享的“‘互联网+’下的商业变革与思维转型”,以及广东移动2012年提出的“打造移动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定位及实践”,让我感触颇深。

用户思维

首先,企业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了解用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方能打造获得持续盈利。在人才与发展工作中,我们也同样需要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具体而言,用户分为组织用户(业务部门)以及个人用户(学员)。因此,无论是“基于业务收益的学习价值链设计”“GPS-IE业绩改进双导航系统”还是“6D学习项目设计法则”,项目设计的第一环节都是通过解码获取组织用户以及个人用户的能力发展需求。

数据驱动

基于企业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的数据化,能够驱动企业从价值创造转为价值传递,从而获取价值。近年来,广东移动培训学院借助U平台以及微学习(手机APP)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数据分析,获取了大量员工的学习习惯数据,并对培训项目的有效开展提出各类建议。

精益化项目设计

对于培训项目设计,李文德老师分享的“学习项目设计的明珠――定制沙盘开发”,也是本次年会的一大亮点。其核心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

寻找关键挑战

企业运营中的挑战点,即所谓的难关。我一直在思考将挑战点与培训项目设计的三大出发点――战略、业务以及人员――相关联。从设计初衷看,最能够导入沙盘的是企业运营中以虚拟团队的方式运作的任务式培养项目。

评估方面

李文德老师认为,课程或者沙盘好不好,可以问参训的学员是否愿意推荐给同事参加。从评估的角度而言,李老师强调了用户体验的重要性。

稍微有点人力资源常识的人都知道沙盘的优缺点,在此不做赘述。作为一种与情境高度相关的培训形式,若培训从业者精准地聚焦业务挑战,选择定制化沙盘一定能够输出十分有效的成果。

学以致用 方能有所成

篇6

1 风生水起话“平台”

移动互联网最大的战略机会是平台。所谓平台,实质是信息的增值通道,谁掌握了平台,谁就掌握了通往移动互联网财富之路的话语权。从操作系统、浏览器到应用商店,平台正变得广泛而重要。在各应用商店中,苹果App Store发展最好、应用数量最多,其次是谷歌的Android平台,位居第二,第三位是微软Windows Phone(WP)平台。苹果iOS曾经是个人开发者和中小型手机应用开发商的天堂,暴富的神话也时有发生;但随着竞争日趋激烈,那些无力展开大规模市场推广的开发者纷纷开始寻找新的平台,微软WP成为他们重点考虑的去向。

目前,国内较为成功的是电信运营商推出并运营的应用商店。中国移动应用商店Mobile Market(下称“移动MM”)凭借来自移动梦网的多年运营经验,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形成了“销售-付费-分成”的快速产业链,以综合应用门户的形象,为用户提供便捷、个性化、本地化的服务,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最具包容性的手机应用商店。移动MM目前应用数量接近15万个,注册用户达1.38亿,各种应用下载已经达到9.35亿次。截至2012年11月底,中国电信手机应用商店“天翼空间”应用数突破15万个,其中软件8.7万,游戏3.3万,阅读和影音内容共计3.5万。另外,中国联通也推出应用商店品牌“沃”商店,近期公布的信息表明,其已有注册用户300万,应用购买量累计6000万次,注册开发者6000多家,在线应用16000多款。由上可见,与国际应用商店的“巨头”相比,我国运营商应用平台的建设与发展仍处于“诸侯割据”的纷乱时期。

2 以“平台”为中心的战略面临严峻挑战

最为严峻的挑战是平台中“僵尸”现象泛滥。“僵尸”现象是指移动应用商店中那些从未被下载过、没有任何用户评价的APP(应用程序),它们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淹没在数量庞大的APP应用中,遗忘在应用商店的角落里,没有被发现和使用。

据移动分析和广告公司Adeven的研究结果称,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中的大多数应用程序都未被下载、未被评价过,数目大约为40万个,即苹果App Store共计65万个应用中的三分之二在“沉睡”。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Android应用商店,调查发现Android应用商店中办公商务类的应用程序软件有近一半的下载次数不超过100次,80%以上的软件从未获得过用户评价。大量沉默的“僵尸应用”占据了应用商店,必将导致商店的臃肿,不仅给运营者带来管理的难度,也让更多好的应用被淹没,成为新的“僵尸”。更为可怕的是,这将直接导致消费者信心受挫,让更多的应用沦为“僵尸”。如此反复,应用商店将陷入泥沼。

“僵尸”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APP游戏规则的产物。目前,移动应用的推广方式极为单一,主要是应用排行榜,上不了榜单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用户关注和下载。最受诟病的是推广费用高昂,单一的排行榜推广方式和有限的榜单位置大大抬高了推广费用。高昂的推广费用使得人们对大多数应用望而却步,许多应用变成了只有开发没有推广的“僵尸应用”。 其次,应用商店平台将广告排名作为主要的获利渠道,已是众人皆知的“秘密”,花钱买位置、花钱买推荐早已成为市场的通用规则。如果不想成为“僵尸应用”,就得花钱推广,因此也出现了雇佣“水军”在应用商店刷榜的违规现象。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手机应用开发者总数约100万人,其中实现盈利的仅占13.7%,亏损的占64.5%,持平的为21.8%。由此可见,应用商店现有的排名机制以及算法规则,已严重伤害了开发者的积极性,也侵害了用户下载优秀应用的权利,最终必将伤害到整个应用商店的创新能力和生命力。

面对愈演愈烈、积重难返的“僵尸”现象,其实最大的受害者是用户。当用户出于某种需要而下载某个APP的时候,他对自己的需求并不能准确地定义或描述,只是知道大致希望达成的目标,因此难以对需求的边界加以界定。而应用平台几乎都是按照类别和关键词等要素对APP进行管理,用户面对浩如烟海的平台应用程序,往往只能借助于搜索的手段。搜索的结果会出现三情况:一是幸运地搜索到应用平台希望推广的应用,但大多应用是出于商业利益,采用了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而推荐;二是搜索到的是不满足用户需求的“跟风”应用,浪费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也让用户无所适从;三是搜索到的很多应用,用户经常是使用了之后才发现问题,又需要重新搜索、下载。这些问题给用户带来了重复下载、被迫选择收费应用、浪费流量和时间等诸多困扰。

3 以“平台”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处于初

级阶段

虽然移动互联网克服了传统通信技术的时间和空间障碍,为人们进一步打开了获取信息与知识的大门,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但是也带来了问题。首先是“信息爆炸”现象更为严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汹涌而来的信息会使人无所适从,大量无关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使人们从信息海洋中迅速而准确地获取自己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变得非常困难。有分析说,目前搜索和收集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已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另外,“信息爆炸”并不意味着“知识爆炸”,信息只是形成知识的原始素材,而知识是人们理解了数据和信息后,以高度活用的形式编排记忆的系统信息才形成的。当然,“知识匮乏”并不意味着在移动互联网上知识供应总量低于过去,而是信息与知识的增长失衡。应该看到,以“平台”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是减缓了“信息爆炸”和“知识匮乏”现象,反而是加剧了此现象的发展。

以“平台”为中心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对移动互联网真正良性融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移动互联网发展初级阶段的表现为:其一,发展目标是初级的。只想尽快吸引用户占领市场,争取用户量和业务量,下载量成为最可炫耀的业绩;其二,用于发展的资源和手段是初级的。发展的资源以平台扩充和终端升级为主,比如,苹果iPhone手机不断推出新机型刺激市场,从iPhone 2到iPhone 5;其三,参与发展的各主要方面的关系是初级的。实施发展的企业和用户的关系是失衡的,其目标存在较大差异,这从上述的“僵尸”现象可见一斑;其四,发展的结果是初级的。业务及收入得以快速增长,但也形成了诸多的“类发展困境”,诸如有害信息泛滥、网络及信息安全漏洞频出、无序应用造成网络拥塞或质量下降等。

应该认识到,当前以“平台”为中心的模式尚未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因为巨量的无用和不良信息极大地增加了社会成本,网络、信息以及终端所面临的严峻的安全威胁,破坏了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结构。因此,移动互联网的成长要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线,需要使移动互联网的目标与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的发展目标和谐一致,不能仅为产业或企业的利益而造成社会成本的增加。

4 寻求良性融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从2011年起,全球对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爆炸”和“数据洪流”有了全新的认识。2011年5月,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报告——《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新领域》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大数据的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有专家预测,随着网络的成熟,云计算、物联网应用的日益丰富,接入网络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的增多,数据收集、存储和运用边际成本的降低与技术手段的提升,“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并成为重要的时代特征。运营商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秒级的快速上网记录查询,同时具有IP地址溯源等功能。另外,大数据还将创造出新的细分市场,例如将数据分析作为服务产品提交、高级的数据服务、统一的信息访问和分析服务(整合多种信息管理、访问和分析组件的产品)、社交分析服务等。

但是,以“平台”为中心的运营模式念念不忘的,仍是如何借助“大数据”的理念和技术,牢牢把握住数据挖掘及数据分析处理的核心权力,进一步推出具有黏性较强的庞大用户群的业务,实现市场和盈利的提升。至于用户在“信息爆炸”环境下能用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地获得所需知识和服务;在追求业务流量和收入的同时,有效阻止而不是放任不良信息的泛滥;在以大用户群和高盈利为主要追逐目标的前提下,让中小开发者从“僵尸应用”的噩梦中解脱;让以盈利为主的排行榜模式,变为用户和中小开发者都能顺畅使用应用程序和在“平台”展示的良性氛围:这些企望,在目前运营商的大数据“平台”战略中难以寻觅。因此,在当前各方巨头把持“平台”核心权力的情况下,“大数据”无力改变用户和中小开发者的弱势地位。

在“大数据”趋势下,围绕数据价值产生的关联应用复杂多变,用户依靠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工具帮助和议定最佳的交易变得非常重要,用户甚至更希望从数据中获取实时、实用的应用。移动互联网生态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持续创新压力,不管是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第三方运营商、终端厂商还是用户,都必须改变角色定位,以数据价值为核心,跨入融意识、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于一体的大服务时代。

5 结束语

运营商以“平台”为中心的战略确实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面对“僵尸”现象的挑战,面对广大用户及开发者的弱势地位和无所适从,在“大数据”时代,运营商及其他“平台”经营者需要彻底改进产品、服务和流程,并将用户端具备数据挖掘及分析处理机制和能力作为主要改革方向之一,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生态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超,李仲侠,张阳. 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产品管理新策略[N]. 人民邮电报, 2012-08-08.

[2] 李璐. 借“大数据”运营商再战移动互联网[J]. 通信世界周刊, 2012(29).

[3] 姚春鸽,黄舍予,等. “僵尸应用”伤了谁?[N]. 人民邮电报, 2012-08-11.

篇7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 品牌传播 途径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时代逐渐到来并对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在互联网信息的影响下,对待事物的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品牌的树立和传播产生着特定的影响。截止到2013年,我国新增的网民数量就已经突破六千万人次,并且近两年还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与智能手机的出现和在社会上的普及应用存在着极大的联系。应用智能手机,消费者可以借助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的获取自身所需要的商品信息,而这必然需要互联网的长效支持。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结合互联网特性探究相应的品牌传播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分析和探究。

一、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品牌的传播主要是借助社会媒体的力量,通过跨越整个信息传播平台来吸引消费者注意力,让本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一定印象的企业文化传播方式,也是一种品牌互动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品牌传播的主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品牌传播点、沟通创意点以及核心关键点。具体而言,品牌传播主要就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对品牌的注意力,并且通过品牌文化的创设触及消费者内心对品牌的潜在认识,进而在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基础上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充分实现品牌传播的价值[1]。在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一般具有传播效率高、范围广并且速度快的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段内大范围的向消费者介绍自身产品,并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一定的印象。新时期,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企业已经逐渐在发展过程中认识到消费者的重要性,并且开始在品牌传播过程中关注大众消费习惯和大众在品牌选择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开始以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开发产品,构建品牌形象,并制定合理的传播策略,增强品牌传播优势,推动企业在激烈的品牌竞争中获胜。

二、在互联网战略下品牌传播创新途经分析

(一)科学定位品牌风格,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在企业营销中,企业要想在市场上树立相对清晰的品牌形象,就应该将产品与企业的具体发展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让消费者能够借助品牌的传播充分了解企业的价值和文化发展观念,对产品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企业品牌的创设是一种设计人员通过设计向外界展示企业形象的行动,并且借助品牌的定位和品牌的传播能够促使企业品牌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特定的形象,占据一定的地位。例如在近几年获得良好发展的凡客诚品,这一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就将企业品牌的创设与互联网进行有机的结合,全心打造时尚生活的品牌,并在宣传过程中提出致力于为人们打造简单休闲的生活方式,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坚持一线的质量、服务工作力求实现最高质量,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促使互联网上的消费者对这一品牌进行自主传播,让更多的消费者获得品牌的实惠[2]。互联网时代品牌的传播形式由传统的双向转为单向,并且利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以及在产品上的趋同感推动品牌传播,促使企业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结合传统媒体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品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其对社会大众生产生活的影响日渐拓展,企业在品牌传播和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的作用,在借助互联网本身品牌传播优势的基础上,还应该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形式的宣传作用,如利用电视广告、报纸宣传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品牌传播服务品质,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例如品牌营销较为成功的小米手机,其在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品牌传播的同时还在传统媒体上实施了品牌宣传,不仅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了小米手机,也借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促使消费者对小米手机形成了较为正面的印象,对品牌传播和企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小米手机在获得广泛传播的基础上,还加强对产品研发工作的重视,希望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3]。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相应的品牌传播优势,制定良好的传播策略固然是必要的选择,但与此同时,企业要想在获得良好传播优势的基础上,保证产品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同,还应该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跟踪服务。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品牌传播不再局限于对品牌想象和文化内涵等的传播,还包含产品研发和销售等多个环节,只有企业时刻秉承着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才能够真正获得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实现品牌传播的成功。

(三)关注品牌文化建设,重视受众群体体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方式得到了相应的拓展,对个性化消费需求的要求逐渐提高,在此背景下,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仅与商家构建了一种平等的交易关系,更加关注在消费过程中获得的消费体验,即购物方面的愉悦感。也就是说体验已经成为消费者对企业品牌进行平价的重要参照因素[4]。同时,由于在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的形式与以往的传播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要保证消费者在实际消费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的个性化体验就必须让消费者对产品具有真实的印象。所以在品牌传播过程中,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并结合品牌文化构建相应的产品体验活动,让消费者在进行消费之前可以获得一定的购买体验,进而明确其购买行为,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为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提供相应的保障。

(四)互联网时代实施数字化的品牌传播。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借助广告传播增强品牌市场竞争力不仅关注传播方式的调整,也重视传播主导方式的构建。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以用户的体验为基本的前提,在用户对品牌形成初步认识、认同品牌文化的基础上,让用户自觉对企业产品设计理念、服务意识、品牌文化等方面进行传播,促使品牌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5]。现阶段,在互联网时代对品牌进行数字化传播具体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微博传播和广告传播等,即在不同的网络平台和媒体平台上向相关群体进行品牌宣传,对品牌的受众进行进一步的拓展。例如当前在不同的播放器进行视频播放前,多数都会设置一些网络广告,对相关品牌进行宣传,进而在相关视频的播放群体中拓展消费群体,促使企业品牌得到更好的传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受到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品牌文化的构建以及传播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想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品牌优势,促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应该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对品牌传播途径进行创新,以消费者为核心,真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品牌地位。

【参考文献】

[1] 马岩.互联网品牌传播与品牌传播创新之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5,1(22):46-47.

[2] 宝凯馨,林刚.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品牌传播策略研究--以小米手机为例[J].品牌,2014(6):78-80.

[3] 夏青.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的互联网品牌传播[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35(4):66-69.

篇8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专业;应用;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173-03

随着中国近几年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物联网技术的诞生进一步推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然而,对于这个新兴技术的应用,在当今物流人才培养方面,许多院校却没有跟上步伐。因此,在新形势下,合理利用物联网进行物流专业教学,对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联网技术,对提高物流专业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特点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物流网概念早在1999年便已提出,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以及其他各类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以实现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条件下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最终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继互联网与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军事、环境、交通、医疗、制造、科研、教育等各领域,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物流领域。

物联网的最大好处是能够提高社会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把原来不能实现或者难以实现的功能实现了。通过把没有智慧的“物”植入无线智能芯片,使得人类的感知更灵敏,控制更自如,生活更方便。

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进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

物流是极具时代特征和实践操作性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要突出对学生行业知识及技术技能的培养。在新形势下,将物联网这种新兴技术引入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对提高物流专业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物联网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定位跟踪技术

在物联网应用中,与人们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就是定位跟踪管理。定位跟踪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品。通过定位跟踪管理或以其为基础,才能发展出更多的应用,实现“物物相联”。

定位跟踪管理可以应用于诸多物流领域,如人员定位跟踪、车辆定位跟踪、物品定位跟踪、集装箱定位跟踪、飞机轮船定位跟踪等。定位跟踪技术除了射频识别技术(RFID)以外,还涉及二维条码技术、GPS、GIS、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等。

在物流管理专业中,《运输管理》课程的核心就是运输调度、线路规划和商品货物的跟踪管理。利用物联网,可以事先选定某一物流公司某批同时装运的货物,通过实时信息传输来掌握车辆货物的运行状态,包括运行路线,货物的装卸货、转运、分拨等一系列过程。最后,跟踪与记录该批货物的运行轨迹,运行轨迹在图上进行形象直观的回放,形象地反映货物当天行走的轨迹。

对于《配送管理》课程,通过物联网,学生可以了解商品集货、分装、配送及选择配送线路等过程。

这样,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就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有更加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二)利用物联网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识别技术

物品的标识类似于人的身份证,对物品进行标识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现代化和数字化管理。不仅如此,对物品进行标识是实施定位跟踪的前提条件。物品定位跟踪的原理就是经自动采集设备感应贴有RFID标签的物品,由定位中间软件计算得出该RFID标签的位置和状态信息,以此来判断物品的位置和状态信息,并显示在位置地图界面上。当物品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人们便可以感知到。

在《配送管理》课程中,通过物联网,学生可以了解到商品的采购、进库、盘点、分拣、出库等操作环节,可以比较系统地掌握商品的配送流程;通过商品标识条码管理,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包括商品的分类、批次等信息;通过商品包装RFID标签管理,可以了解包装箱号以及放入包装箱内的物资信息。

在《仓储管理》课程中,通过物联网,可以让学生了解仓库管理中的出入库管理、盘点管理、库位识别等真实情境。

在《库存管理》课程中,通过物联网,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地知晓库存商品的一系列管理过程:(1)录入过程:通过扫描送货单据上的二维条码,将商品的文字、图形信息快速、准确地录入。(2)出入库商品自动清点:通过安装在货架上的RFID读写器读取出入货架的商品包装箱上的RFID标签信息,快速取得包装箱内的商品信息。(3)库内商品盘点:使用手持RFID读写器读取包装箱上的RFID标签,获取商品信息,扫描货位标识条码,经过确认后,数据传送到系统中,系统自动显示盘点结果,包括库位信息及相应库位内存放的商品信息。(4)库位识别:采用图形显示货位布局,选取某一货位,货架上相应位置的有源RFID标签进行声光提示。

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利用物联网还可以清楚地让学生们了解物资的流通过程,如零部件的采购、产品的加工、产成品包装和分销等环节。

(三)利用物联网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远程控制技术

篇9

关键词:“互联网+” 区域物流 评价指标体系

2015年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互联网+”高效物流的发展模式,“互联网+物流”的深度融合,带来了物流行业的变革。

物流业是国家十大振兴产业的重点产业之一,被喻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服务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南省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构建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传统物流业已开始向信息化物流转变,互联网和高新技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日益明显,区域物流需求也进一步扩大。国务院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中指出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整体战略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要求,继续发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关于区域物流学术界有不同的定义,区域物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看,区域物流所包括的范围不同,它可以指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者一个特定地区的物流。而区域物流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城市物流,综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以将区域物流定义为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的有效服务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的有效实体流动。是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集成,以服务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体系。

众多学者开展了关于区域物流综合评价的研究,但基于区域的特点及“互联网+”推动的物流业发展变化特征,到目前为止还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互联网+”战略下区域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评价“互联网+”战略下区域物流发展水平更是没有开展,本文拟从社物流市场供给情况、物流市场需求情况、物流发展外部环境情况三个方面构建“互联网+”战略下区域物流业展评价指标体系。

探索、构建可量化的“互联网+”战略下区域物流业展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在规范我评价数据的收集、运用统计方法对区域物流业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方面提供参考,而且,可以为提升我国物流业服务能力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四化两型”战略,以满足物流需求、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为目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物流服务保障。

(一)区域物流发展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既要以物流发展相关理、系统理论和相关数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又要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城市物流竞争力的真实情况。既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发现自身物流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又可以对同一个城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动态分析,了解其发展过程及规律。

(2)系统性、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应考虑到影响研究对象的各个主要方面,还应考虑指标之间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对于包含多种功能、其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策等多个方面的物流业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城市这一特殊区域的物流亦如此。

(3)简明实用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要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但又不能过繁过细,如果指标体系十分庞大繁杂,将不便操作甚至得不到准确的结果。因此要抓住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因素,在能基本保证评价结果客观性、全面性的条件下,力求用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反映评价对象的内容且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4)可获得性原则。如果选择的指标虽然科学、详尽,但难以量化或难以取得数据资料,那么指标体系的应用将会受到极大的制约,评价工作也难以进行。因此,指标数据最好能从相关的统计年报中或通过调查得到。

(二)区域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遵循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物流市场供给情况、物流市场需求情况、物流发展外部环境情况三个方面考虑选取指标。

(1)物流市场供给情况

物流供给决定了物流产业的建立和运行状况,区域物流供给反应了区域提供物流服务的能力,主要物流园区个数、网点个数、公里营业里程、铁路营业里程、内河航道、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从业人数、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民用汽车拥有量。

(2)物流市场需求情况

物流市场需求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对物流的各个环节服务产生的需求,物流市场需求的数量和结构会对物流业发展产生影响。主要包括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总值、第三产业总值、外商投资总额、区域企业数、外商企业数、进出口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运总量、货物周转量、货物吞吐量。

(3)物流发展外部环境

物流发展外部环境指区域物流业运行所依据的环境,主要包括信息技术、自然环境、政策等。主要选取的指标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X31)、高新技术企业数(X32)、互联网用户数(X33)、移动电话户数(X34)、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X35)、单位GDP能耗(X36)、单位GDP电耗(X37)。

(4)区域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篇10

关键词:银行业;经营管理;互联网冲击;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互联网企业以搜索引擎、在线支付以及大数据等为介质充分渗透到金融领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但这对于以传统业务为主的银行业来说,在带来一定便捷的同时,也对传统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所以,银行业在经营管理中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并突破当前的困境实现进一步发展是关键的社会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特质

(一)更为便捷的支付

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用户只需要通过移动端或客户端等介质,就能够随时进行支付或在线操作。目前,通过各种终端就能够进行支付的方式已经逐步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并为传统的支付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借助移动终端实现的支付操作更为便捷,用户只需要在移动终端上操作即可完成支付,包括日常支付、证券交易以及转账等都可以实现。这样的支付方式,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佳的操作体验,也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多的支付选择,便于用户对资金的分散储存或投资。可以说,新的支付方式是对传统支付方式的极大发展和突破。

(二)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与互联网金融一同得到广泛运用的,还有大数据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领域在交互过程中产生了海量信息。而能否在短时间内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利用,是企业的重要竞争能力。大数据可以对资金需要以及风险等因素进行迅速评估,还可以对动态违约概率进行评价。从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讲,互联网金融发展体系的关键,即是对信息的高效率配置与处理。只有实现了对数据的高效配置,才能为后续的风险控制与资源分配提供更全面的基础。

(三)更低的信息处理成本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借助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更快速、有效的信息处理,避免了较多的人力操作与纸质储存的互联网信息处理,消耗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都要更低,并且交易成本也更低。在P2P网络借贷方式得到广泛运用之后,为更多用户群体提供了方便的借贷方式,而在这之前,缺乏资金或信用基础的用户,是难以在银行体系获取贷款的。通过新型借贷方式获取资金,相关平台提供的服务不仅更为全面,包括信息、利率计算等,其审核流程也有所优化。这对于参与交易的双方来说,都比较高效与便捷。

(四)中介化的资源分配

在传统的融资体系中,参与借贷交易的双方信息匹配度大多比较低,甚至处于基本不匹配的状态,这样并不利于高效率操作的实现,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由于缺乏有效信息或数据,资金提供方难以发现发展空间较大、回报率较高的项目,许多借贷者也面临着缺乏有效借贷渠道的困境。而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资源分配有着明显的中介化特质,参与交易的双方只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即可实现借贷交易甚至整个流程,而不再要求银行的必须参与,这样的借贷方式不仅操作更为便捷,借贷者也能够很快获取资金。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银行吸储能力受到的影响

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一般来说银行的业务重心都会适当地向资金力量比较雄厚的客户偏向,以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但在互联网金融系统中,环境特色使得同质市场被划分为许多个子市场,其业务重心更多的是在大量的中小客户身上。通过对中小客户理财或投资需求的挖掘,并为其提供全面服务的方式,获取更多的经营利润,例如余额宝、理财通等即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与传统的银行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中的理财资金流动性更大,资金收益相对来说也更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多的用户将资金放在了收益高的平台中,对银行的吸储能力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不利于银行资金的吸收,导致后续发展和经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金的限制。

(二)商业银行融资信贷受到的影响

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可以为个体投资者或者小型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借贷方式。这样一来,个人或小型企业的借贷并不要求金融媒介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曾经融资难的困难。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较多的这类贷款企业,包括阿里小贷等,这类平台都具有成本低、风险不集中等特点,吸引了许多投资者参与投资,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贷款者的困难。但由于这类企业的发展,导致银行出现了经营利益减少、信贷客户数量也逐渐减少的问题。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银行终将失去以低成本吸收更多资金的优势,融资信贷业务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所以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面临新的竞争对手,银行若是不及时进行调整和创新,将难以充分适应新的环境,也无法保证进一步发展的实现。

三、银行业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策略

(一)根据市场需要,契合互联网核心发展精神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与运用,对我国银行业的传统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包括理财、信贷以及支付等领域。与传统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特征,即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获取有效客户,并实现与客户的真实接触,进而实现对信息与数据的垄断。针对这种情况,银行业若是不能及时作出调整,难以实现进一步发展。当前,银行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经逐渐失去优势,尤其是难以及时m应互联网金融的部分。因此,依据市场需求,契合互联网核心发展精神是当前银行业的首要任务,包括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发展趋势为核心,通过对物联网、电商平台等新型经营方式的分析,并针对性地进行业务创新与支付方式的创新,通过这些方式实现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之间更多的交流。

(二)为用户提供更高性价比的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运用使得银行业不得不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形势,所以更高性价比服务的提供,是目前银行业能够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与传统的银行业业务相比,互联网金融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操作更加简单,银行只有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能够提供的服务,为客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但是,高性价比服务实现的前提之一,即是广大的用户群,只有用户群足够庞大,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一方面,银行可以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或理财优惠,在吸引新客户的同时,不断稳固已有的客户基础。另一方面,银行的部分收费业务也可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定期给予用户优惠的方式,让用户对银行业务逐渐习惯最终信赖。

(三)迎合资本合作分享利益对冲风险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还可以与电商企业或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商机,实现利益共享。这样做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对冲潜在风险。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电商与第三方平台的广泛运用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带来巨大的影响,导致这类业务逐渐萎缩,利益空间逐渐缩小。但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可以使商业银行适当弥补传统业务的损失。二是商业银行与两者的合作,也是银行学习和借鉴新的时代环境下经营模式与手段的有效方式,进而逐渐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通过合作的方式,商业银行可以逐步增加在新领域的投资,以促进自身长远发展的实现。

(四)建立自有平台,主动涉足电商领域

从当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不仅对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时代特征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目前网络企业、电商以及第三方平台等都可以借助经营模式与方法的创新对部分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不利影响。长此以往,将更加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因此,银行可建立自有平台,主动、积极地涉及电商领域避免自身被动地被卷入到互联网金融领域中去,进而为自身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A。银行可针对当前的情况,在传统的经营模式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调整与改进,将发展重心适当地向中间业务移动,并构建起自主的数据平台,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到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竞争。同时,还可借助电商实现更高效率与更低成本的数据获取,并与线下服务有效结合,以增加中间利润。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通过契合互联网核心发展精神、为用户提供更高性价比的服务、迎合资本合作分享利益对冲风险,以及主动涉足电商领域等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银行业的竞争力,为突破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困境提供重要的支持力量。但是,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银行业持续发展和进步,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求促进我国银行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林,周焰. 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 武汉金融,2015,12:8-11.

[2]刘忠璐.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J]. 财贸经济,2016,04:71-8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