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服务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互联网服务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互联网服务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 产业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智能化 可穿戴设备 网络安全

一、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

互联网正在从以消费互联网主导时代向产业互联网主导时代转移,互联网经济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产业互联网的产生和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同时不断向物流、交通、金融、传媒、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从改变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习惯向改变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的发展模式转变。

二、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移动化加速向传统行业渗透,各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和接轨互联网的需求显得异常迫切。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领先者。预计到2017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增长4.5倍,接近6000亿元,是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日益深入,企业级应用逐渐起步,移动金融、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的领域将会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三、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地位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核心产业,已成为我国转变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热点;成为信息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业务领域。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交换能力和快速渗透能力,通过定向整合生产要素,来扩展新的创造空间,从而改造甚至兼并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国家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引领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发展迅猛,带动软件、存储、和显示等产业发展,借助政策和发展东风,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大有可为。

四、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

4.1智能手机增速放缓但应用高速增长,产业从技术驱动向需求驱动演化

移动互联网保持高速增长和创新态势,预计未来智能手机将逐步增速放缓,而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加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移动化不断加快,在全球移动互联网更新换代和WLAN的普及下,互联网内容形态发生深刻变革,社交多媒体应用快速扩张,移动互联网内容分享迅速从文字快速过度到图片和视频。

4.2可穿戴设备将使智能终端多元化发展,新的终端与应用初步酝酿

随着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水杯等出现,智能终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新一代iPhone升级,智能终端进入创新瓶颈期,但可穿戴设备带动第二轮硬件创新潮。2014年以来,主要的跨国企业利用其产业生态系统优势加快组织硬件与应用产业链,共同推动可穿戴设备商业化发展,并带动新兴可穿戴应用服务,创造新业态,带动移动医疗、移动健身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4.3移动互联网进入企业级应用时机已至

传统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实施跨界融合,O2O市场成功沉淀大量用户,用户对移动端的粘性和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凭借便携、触屏、高清的丰富体验,移动设备正悄然改变着企业的商务运行,人们开始将金融服务、图表、设计、个人事务管理等迁移至移动端,企业级应用厂家将研发重点转移至移动应用平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移动解决方案”与客户沟通,移动互联网产品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奠定企业级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

4.4网络安全将产生新的商业机会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移动设备存储了大量的隐私数据,安全隐患逐渐暴漏出来,网络威胁带来的负面事件也频频发生,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产业发展、个人隐私的重大隐患。未来几年,伴随着云计算大规模应用,移动互联网市场蓬勃发展,网络安全建设将成为全球的关注重点,提供数据备份与恢复、云系统、数据加密等服务的公司会越来越多,将助推网络安全领域新商机不断产生。

结束语:现在移动互联网已进入蓬勃发展期,PC互联网加速向移动端迁移,移动互联网产业也已经成为整个信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竞争激烈的领域,用户规模不断扩张,产业格局日趋合理化,新的终端及应用酝酿而生,新业态逐渐显现,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将逐渐延伸到更多产业领域,渗透到各行各业。

参 考 文 献

[1]马敏,王旗. 中国移动互联网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4

[2]杨焕.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篇2

人民网研究院近日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蓝皮书》,认为移动互联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它仍处在发展的早期,“变化”仍是它的主要特征,革新是它的主要趋势。未来其六大发展趋势为:

一是移动互联网超越PC互联网,引领发展新潮流。

有线互联网(又称PC互联网、桌面互联网、传统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早期形态,移动互联网(无线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未来。PC机只是互联网的终端之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已经成为重要终端,电视机、车载设备正在成为终端,冰箱、微波炉、抽油烟机、照相机,甚至眼镜、手表等穿戴之物,都可能成为泛终端。

二是移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融合,催生新的应用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平台和模式都发生了改变。这一方面可以作为业务推广的一种手段,如食品、餐饮、娱乐、航空、汽车、金融、家电等传统行业的APP和企业推广平台,另一方面也重构了移动端的业务模式,如医疗、教育、旅游、交通、传媒等领域的业务改造。

三是不同终端的用户体验更受重视,助力移动业务普及扎根。

2011年,主流的智能手机屏幕是3.5-4.3英寸,2012年发展到4.7-5.0英寸,而平板电脑却以mini型为时髦。但是,不同大小屏幕的移动终端,其用户体验是不一样的,适应小屏幕的智能手机的网页应该轻便、轻质化,它承载的广告也必需适应这一要求。而目前,大量互联网业务迁移到手机上,为适应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不同操作系统,开发了不同的APP,HTML5的自适应较好地解决了阅读体验问题,但是,还远未实现轻便、轻质、人性化,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

四是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多样化,细分市场继续发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网络、终端、用户等方面已经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不盈利的情况已开始改变,移动互联网已融入主流生活与商业社会,货币化浪潮即将到来。移动游戏、移动广告、移动电子商务、移动视频等业务模式流量变现能力快速提升。

五是用户期盼跨平台互通互联,HTML5技术让人充满期待。

目前形成的iOS、Android、Windows Phone三大系统各自独立,相对封闭、割裂,应用服务开发者需要进行多个平台的适配开发,这种隔绝有违互联网互通互联之精神。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机,甚至不同品牌、类型的移动终端都能互联互通,是用户的期待,也是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业务 网络基础设施 移动终端能力 Web App 能力开放平台

1 前言

目前,移动互联网发展势头强劲。在巨大的市场价值面前,各行业主体包括传统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终端厂商、操作系统提供商、电信运营商等纷纷涉足移动互联网,拓展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期分一杯羹。业务作为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入口,成为各行业主体竞争的焦点。移动互联网各种类型的业务层出不穷,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从接入为王、内容为王进入“业务为王”的时代。

随着3G网络的发展、智能终端的普及、Web 2.0的兴起,以及用户对多方位、个性化、“碎片化时间”享受娱乐和获取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手机游戏、阅读、即时通讯、社交、电子商务等业务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iOS、Android等主流操作系统平台的应用规模呈良好的增长态势。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3月在主流应用商店中,App Store有55万余款应用,Google Play有45万余款应用,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吃穿住用行各层次的需求。友盟从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累计安装量Top100的应用的活跃用户数和日启动次数均增长了5倍多,可见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使用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趋势,将形成下一代产业浪潮,那么移动业务将有怎样的发展趋势?背后的推动因素是什么?本文首先从本质上分析了业务的源起,结合时间和产品形态维度分析移动终端业务发展的三个阶段,然后从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移动终端能力的发展等多角度揭示创新业务发展的推动因素,提出并分析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趋势。

2 移动互联网业务概述

2.1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源起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两个行业(电信行业与互联网行业)、两种核心业务(话音业务与数据业务)的融合和创新[1]。本文认为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源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桌面互联网业务向移动终端的延伸和移植,如视频、即时聊天、电子商务、手机游戏、阅读、浏览、搜索、证券和手机电视;二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元素和属性(位置、用户信息、传感器等)形成的创新业务,如基于位置的服务(LBS)、手机支付、体感游戏等,使得业务创新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这类业务是未来业务发展的方向;三是移动业务的互联网化,如VoIP、Kik类业务。

2.2 移动终端业务的发展历程

3G网络的部署、智能终端的普及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推动着业务不断向前发展。根据产生的时间和产品形态特征两个方面,笔者认为移动终端业务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图1):基础业务阶段、增值业务阶段和创新业务阶段。每个阶段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都有很大的突破,各个阶段主要特征如下:

(1)基础业务阶段

2004年以前,移动终端处在基础业务阶段,支持基本语音和短信业务,仅能满足用户的基本沟通需求。运营商是唯一的服务提供商。

(2)增值业务阶段

随着手机WAP浏览器的发展,2004年到2009年间,手机处于增值业务阶段,也是移动互联网的萌芽阶段。移动终端支持简单的文本浏览、图铃下载、互动与分享,典型业务包括MMS、彩铃、手机报、本地游戏和手机QQ等,满足了用户下载和简单娱乐的需求。传统互联网服务商、终端厂商开始进入移动互联网。

(3)创新业务阶段

2009年至今,移动终端处于创新业务阶段。随着3G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业务在产品类别、设计和运营模式方面与移动互联网萌芽阶段均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面前,移动互联网服务多元化发展,桌面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电信运营商等纷纷推出自己的业务,极大地丰富了业务类型。

第二,新技术的发展如终端软、硬件配置的不断提升,满足了业务的类PC体验。

第三,应用商店模式的出现大大简化了开发者及用户下载/安装软件的方式。

第四,各种具备移动互联网属性的业务不断出现,GPS、传感器等开始成为移动终端的标配。该阶段的典型业务包括游戏、音乐、阅读、LBS、社交、电子商务、手机证券和应用商店。

游戏、音乐、阅读、社交作为移动互联网主流业务的代表,向精细化和融合化方向发展,满足用户全方位的功能和体验需求。分别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游戏从2D向3D发展,虚拟现实游戏成为可能;

2)音乐向更高音质发展,与游戏深度融合;

3)尺寸更大、分辨率更高的屏幕推动阅读体验的提升;

4)社交与LBS、电子商务等深度融合。

3 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因素和趋势分析

国外之所以会产生很多优秀的业务,如愤怒的小鸟、Facebook,而国内的业务存在同质化严重、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等发展瓶颈,主要是由于国外业务的开发和设计对终端能力的发挥较充分、对用户需求的理解较深刻、对业务新技术的应用较普遍。下文将从技术、产业链、用户需求等角度分析影响创新业务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业务发展趋势。

3.1 创新业务发展的推动因素

业务发展推动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2]: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移动终端能力的发展、业务新技术的应用、市场参与者的活跃度和用户需求。

篇4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巨大优势;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伴随第4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极大推进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络的进一步融合,使得移动互联网得到了飞速发展。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2014年信息与通信技术》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世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已经达到30亿左右,预计2015年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消费规模将突破2万亿。在2015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怀进鹏副部长也指出,我国的手机用户如今已经超过了12亿,其中有9亿用户开通了数据流量服务。而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预计到2020年,全球支持移动互联网连接的移动终端数量将会达到250亿7500亿部。而预计到2018年,我国的智能手机数量也将是当前数量的2倍。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1移动互联网技术概念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整合的产物,继承了互联网互动、开放、分享以及移动通信的随时、随地、随身的优势,可以说是对两者优势进行整合的升级版本。用户使用移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连接进入互联网,从而获得互联网提供的系列服务和信息。

2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伴随互联网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日益密切,在整个社会经济市场中,移动互联网相关业务所占市场份额比重逐年递增。从过去的语音、音乐、彩铃、彩信等业务逐渐发展到现在的移动电子商务、物联网、信息交流、移动端娱乐游戏等业务,而且这些业务都具有非常巨大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门业务依然保持着极快的发展速度。如今的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种类日益繁多,业务类型已经发展到上百种,热门业务诸如视频、音乐、语音聊天及游戏等,依然有着极快的发展势头。移动社交业务(如手机QQ、微信、微博、陌陌)和移动互联广告等流行业务的发展势头更是势不可挡。

(2)传统Pc业务逐渐移动化。除了最早的Pc业务(视频播放器、网页浏览器、E-mail等传统业务),购物(手机淘宝、京东商城)、理财(手机支付宝、各大银行手机客户端)、新闻(网易、搜狐、新浪)、社交(百度贴吧、YY)等业务也逐渐移动化,通过4G网络的网络速度,保证了服务的持续性。

(3)娱乐性业务仍然是主流业务。由于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主要使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而这些移动终端绝大多数持有在青少年手中。移动互联网企业为了迎合市场主流需求,加大了娱乐性APP的投入,因而诸如手机网络游戏等娱乐性业务的发展势头一直非常火热。2013年我国手游市场爆发,成为增长最为迅猛的领域,手游数量井喷,千万级的优秀产品涌现,吸引了大量厂商进驻。2014年我国手游市场逐渐趋于成熟,仅安卓游戏的总体收入就在100亿以上,整个市场规模则达到了178.5亿元。

3我国移动互联网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移动互联网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全球移动互联网信息发展趋势,结合移动互联网当前发展现状,预测我国移动互联网未来发展方向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向着多样化、多元化发展。随着移动智能终端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家庭,移动互联网提供的各式各类的APP(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即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再加上移动互联网运营商们针对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给出了更多优惠,使得人们更愿意借助移动智能终端来购物、购买电影票、购买车票等。可以说,人们对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依赖程度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甚至出现了“低头族”的代名词。伴随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智能终端的进一步普及和不断更新,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各项需求的与日俱增,4G网络技术的普及,必然推动其不断加速创新,从而向着多样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最终促使移动互联网产业继续突飞猛进地发展。

(2)向着与物联网融合方向发展。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物联网是重要发展阶段,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与物之间相连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以算是物联网的基础之_,它使得物联网的各种功能得到了拓展,使物联网的运行效率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几点:物联网可以将用户移动终端当作一个重要节点来识别和采集相关信息;移动互联网的组网技术与无线网络接入方式为物联网提供了最为关键的技术支撑;移动互联网中的云计算使得物联网的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物联网还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的节能、传输、定位等技术。因此,在未来,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融合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

(3)向着金融化方向发展。如今,人们的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网络更是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感。就拿移动电子商务来举例,为了满足人们网络炒股、网上购物、电子支付等相关商业交易的需求,移动互联网运营商们与国内相关金融部门加强了联合,手机彩票、快捷支付、手机银行等多项联合业务被开创了出来,并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双方实现了双赢。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运用,相信移动互联网与金融部门的联合将会在未来涌现出更多新的公司、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各项业务,其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篇5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盈利模式 “软件+服务”模式

1 移动互联网特点和发展趋势

1.1 移动互联网特点

移动互联网具备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开放性,包括网络的开放性、应用开发接口的开放性、内容和服务的开放性等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深入发展,开放性已成为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和服务的基本标准,更多新颖的业务将出现在移动终端上而无需依靠现在的移动运营商;二是分享和协作性,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他人共享各类资源,实现互动参与、协同工作,用户将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更多选择,将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的内容创造者;三是创新性,移动互联网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了无限可能,从而使各种各样的新型业务不断涌现出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1.2 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1)移动用户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用户群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就是与互联网的融合。在业务层面,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互联网在内容和应用体验方面融合发展,但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推出速度快于传统互联网;在网络层面,相对于桌面互联网,移动运营商致力于提供廉价的、高速的上网体验。对于用户来说,移动互联网具有终端的移动性和接入的便捷性、业务应用的随时性和私密性等特点;对于运营商和服务、内容提供商来说,移动互联网具有更强的控制力和更大的开放性,能够融合互联网和电信网的商业模式。

推动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有三大力量: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运营商以差异化的数据业务为中心,整合产业链做智能管道,互联网企业则将优秀的桌面互联网产品和服务移动化,并不断开发出更多的业务服务以满足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需求,而终端厂商围绕着终端致力于提升移动互联网综合服务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移动通信用户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以美国为例,预计到2015年美国智能手机流量占比将达到98%,如表1所示:

另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2年底,中国移动用户已达13亿,其中有5亿多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用户。

(2)移动数据业务呈爆炸式增长

随着移动接入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迅速增长和终端接入方式的层出不穷,移动数据流量快速增长,到2010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已超过移动语音流量。据美国思科公司的2011年度报告,2011年全球无线网络连接数增长了一倍多,全球无线数据流量的增长在2011年超过了预期,达到133%,到2015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92%,到2016年移动数据流量将达到每月10.8EB,60%的移动用户即全球约30亿人口将加入千兆字节俱乐部,即移动用户每月将消费1GB的移动数据,详见图1所示。

我国的移动数据流量也具有同样的增长趋势,2011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移动无线上网业务流量达到2 173亿MB,同比增长了58%,其中移动数据流量1 123亿MB,WLAN数据流量1 050亿MB。

(3)终端接入的多元化且应用渗透到各个领域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其接入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目前的主要接入方式有:移动电视、PDA、智能手机、电子书、iPad、Notebook等。并且移动互联网用户逐渐渗透到互联网业务和应用的各个领域,如电子商务、微博、手机网络新闻、手机搜索、手机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社交网站等,如图2所示。

(4)产业链融合促进移动互联网不断走向纵深

移动互联网走向纵深的推动力是产业链融合,各行各业“互联网化”和“移动互联网化”使移动互联网必定走向合作共赢。在2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产业为彩铃精细运营、MMS娱乐、音信互动等;到了3G时代,就涌现了大量的移动产业,如精确定位、健康监控、移动电子钱包、媒体直播、家庭监控、移动卫星电视;到了4G时代,由于有了更大的带宽,将涌现更多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并且各个产业将不断融合,如传媒行业、金融行业、零售行业、制造行业、教育行业、医疗行业等广泛的行业融合,这将不断创造新的业务存在形式和商业模式,如图3所示。

(5)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多元化

移动互联网业务层出不穷也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除了下载流量、彩铃彩信这些传统的盈利模式外,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也呈现了多元化趋势。其中有广告类盈利模式,是指免费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通过收取广告费来实现盈利,如门户网站和移动搜索;内容类盈利模式,是指通过对用户收取信息和音视频等内容费用盈利,如付费信息类、手机流媒体、移动网游、UGC类应用;服务类盈利模式,是指基本信息和内容免费,用户为相关增值服务付费的盈利方式,如即时通信、移动导航和移动电子商务;共生盈利模式,如以运营商为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

2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分析

2.1 移动互联网产业合作演进路线

2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的主要是话音和低速率的数据业务,这种服务非常有限,因此产业链也相对简单,运营商能够把控整个价值链,主要是通过价格吸引客户消费,用户的价值都比较低,业务收入的增长主要来源于用户的不断增长。到了3G时代,提供给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业务和服务是差异化的多种多样的应用,使产业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营商不再在价值链中处于绝对控制地位,收入增长的来源也转变为现有用户价值的提升。

以往运营商一家独大,享有大部分价值,其他参与者都居于从属地位,而在3G时代单凭网络运营商已无法完成价值链的主要环节,各环节必须均衡发展。在产业价值链分割后,对价值的重新分配取决于价值链的重新定位和各种力量的对比,网络运营商从产业链中的获利一般不会超过50%,并且不同的定位及力量的对比必将导致不同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产生。

泛行业的合作、清晰的利益分配、合作者的准确定位,这将使移动互联网产业、产业链、盈利模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2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结构

在目前和未来4G时代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终端软件平台和网络应用服务紧密结合,业务和应用平台已成为整个移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在产业链中处于控制地位,电信运营商的地位在产业链中逐步下降,如图4所示。

同时,终端厂商和应用软件开发商大举进军移动互联网领域,加大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了以服务与应用为主的几大商业模式:“终端与业务”一体化模式、“软件+服务”模式、传统移动增值服务模式、运营商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而前两种模式在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中处于主导地位。

终端厂商和应用软件开发商以相对较低的进入成本及合作成本,削弱了原来处于产业链后端的业务/应用平台商在产业链前端环节对用户的控制力度,从而利用其优势业务和特色业务获取更大利润及产业发言权。同时,技术的进步也造成产业链用户控制点向终端厂商和软件开发商靠近,使强势终端厂商利用终端掌控权而获得内容运营优势。

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群的不断扩大、终端制造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终端和应用服务已经直接面向广大用户,如诺基亚、苹果、Google。这些企业凭借自己强大的财力和技术优势,不断整合各种资源,在产业链上已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如苹果公司既具备自己生产智能手机的软、硬件实力,也具备提供各种应用和服务的能力,它首创的手机软件商店概念风靡全球,很多商家都建立自己的手机软件商店,例如诺基亚软件应用商店、谷歌软件应用商店、中国移动软件应用商店等。智能手机制造商将自己的用户吸引在自己的手机平台上,也吸引新用户使用自己的手机,使得其在产业价值链的利益分配占比越来越大。

当然,为争得在产业链中更大的利益,各运营商也在不断地加强与终端厂商的合作。如中国移动和联想公司合作,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移动互联网解决方案;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与苹果公司合作,通过苹果的iPhone手机来扩大自己的客户群,这种合作和竞争还在不断地演绎。

3 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研究

3.1 日本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

日本是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最好的国家,40%的日本国民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80%移动用户在3G终端上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

在日本的移动互联网产业中,从手机制造商到内容提供商,移动运营商控制着整个价值链。运营商好比价值链上各环节的客户,移动运营商为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服务平台、广告服务等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并制定产业链上各个参与者的收入分成比例。例如内容提供商(CP)和运营商按照9:1的比例分配收入,而在欧美大部分国家仅仅只有50%,这种收入分配比例就极大地鼓励了CP/SP的创新,并有效地控制了移动数据业务的资费。在这种低资费的市场环境下发展了大量的用户,促进了大量业务、应用和服务的发展,同时极大地扩大了用户规模并培育了市场。日本最成功的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中,既有对互联网的继承和发扬,又有手机支付这样的创新模式。搜索、电子商务、社交网络(SNS)和手机支付是日本最成功的商业模式,其中前三者是互联网的延伸和发扬,而手机支付是移动互联网创造出的全新商业模式。

3.2 我国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各利益参与者的地位决定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主要是以下几种:“终端与业务”一体化模式、“软件+服务”模式、运营商传统移动增值服务模式、运营商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

(1)“终端与业务”一体化模式

手机终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智能化,从原来只能承载话音业务变成既能承载话音又能传送数据、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业务,还能连接互联网,具有收发邮件、移动办公、网上交易等互联网终端的业务特性,成为多媒体信息收发的智能化信息终端。“终端+业务”一体化模式是现在和未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重要盈利模式之一。该模式有以下特点:第一,能够为手机终端厂商带来新的利益增长点。第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移动运营商渠道垄断,手机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时,可以不使用移动运营商的门户网站,从而在价值链上取得主动权。第三,手机厂商在移动互联网方面经验不足,使得其必须加强与价值链其他成员的合作。

(2)“软件+服务”模式

移动互联网业务在用户中的广泛使用,很多都取决于软件以及其提供的服务,软件平台与应用服务的竞争与合作是该产业新的趋势。Google的Desktop和Amazon的AWS就是“软件+服务”盈利模式的典型代表,以手机软件平台为核心的应用服务在产业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运营商的传统移动增值服务模式

即传统的移动增值业务的盈利模式,如运营商按照流量盈利、按照短信条数盈利等。

(4)运营商主导的共生盈利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中,与运营商利益相关的有用户、SP/CP、终端制造商、设备/软件提供商。其中,SP/CP与运营商之间的竞合博弈关系将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在3G时代,移动运营商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竞争和合作的成败将关系到移动互联网能否繁荣,因此运营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生盈利模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会存在。这包括运营商和终端厂商的合作盈利模式,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iPhone的合作盈利模式;运营商和广电集团的合作盈利模式,如手机电视,电信运营商负责提供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以及计费、客服、收费等工作,而广电则负责提供内容;运营商和移动门户网站的合作盈利模式,运营商向用户收取流量费,按照流量或是包月形式收费,再向门户网站或内容提供商支付信息服务费。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这种合作共生盈利模式还将有更多的表现形式。

4 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参与者进入该产业链,并且整个产业链上的参与者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竞争的加剧将使产业链更加复杂。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某一种特定的、单一的盈利模式,而应该被理解为一系列构筑在开放融合应用基础上的盈利策略及思路的总和。当前的各种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正是移动互联网作为一个融合产业所拥有的各方面产业经济特色的综合体现,随着多种盈利思路的不断碰撞,未来还将涌现出更多的创新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 沈拓. 不一样的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R]. 2011.

[3] 魏炜,朱武祥. 发现商业模式[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篇6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接入 网络技术

基于互联网环境,借助移动通信的参与,实现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综合双方特性,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迅速得到社会认可,用户群体规模逐渐上升。移动互联网在运营与发展的过程中,仍旧需要面临诸多问题,必须借助接入网络技术,深入利用研究,一方面提高移动互联网的性能,另一方面稳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一、简述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融合产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访问互联网的共享文件,完全具备互联网的特点,升级网络,体现移动互联网的成熟状态。

移动互联网深入到多项领域内,例如:资讯、沟通、娱乐,特别是在手机和WAP手机业务方面,实现PC与手机的联通,利用手机完成PC业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移动电子商务,通过移动的终端设备,完成商务业务,移动电子商务的实现,需要快速的移动互联网,促使用户时刻享受移动商务的方便、快速。

移动互联网的优势非常明显,携带性高、应用方便、最主要的是加密性和隐私性较强[1]。例如:移动设备具备数据认证特点,维护内部信息安全,及时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也能保障数据隐蔽,杜绝恶意共享,用户在移动设备上选择科学的储存方式,属于私人路径,避免其他用户访问、读取私人信息,提升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空间。

二、接入网络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

接入网络技术时刻支持移动互联网的运营,成为基础技术,打破传统网络的限制,提高移动互联网的速度和应用规模,分析接入网络技术,如下:

(1)Wlan。Wlan称为无线局域网,频率取值波段为3-5GHz,实现无线上网环境。Wlan是移动互联网的代表产物,用户群体非常多。Wlan建立在射频技术的基础上,利用架构模式,实现局域功能,取缔传统有线上网,Wlan利用有线环境,控制访问节点,利用无线设备,如:HUB(多端口转发器)、网卡等,构建无线环境,促使无线覆盖局域,便于用户使用。Wlan在局域的空间内,方便多个用户上网,分担同一信号,越来越多的用户认识到Wlan的便捷、快速,充分利用Wlan。(2)无线城域网。无线城域网,以整体城市为研究对象,完善移动互联网的接入问题,城域网利用微波环境无线接入后,实现城区数据的统一服务[2]。城域网的实现利用IEEE 802.16接入技术,构建微波接入框架,覆盖范围相对比较大,传输速率要高于3G系统。城域网的构建,引用Qos机制,不仅实现移动接入,还可继续满足宽带接入,虽然城域网的运行良好,但是接入网络技术始终无法实现快速的无缝切换。城域网在远程、交通中的应用明显,目前城域网应用到媒体通信方面,保障通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3)OFDMA技术。OFDMA属于4G制式的支持技术,以此为基础,构建TD-LTE和FDD-LTE。TD-LTE实现4G通信的编码、解码,确保信令、空口的结构稳定,统一4G技术的运行标准,例如:中国移动加强对TD-LTE的应用,渗入多项移动领域,形成试验网,促使移动用户充分体验。FDD-LTE要领先于TD-LTE,主要是其具备高端标准特性,满足多项终端设备对4G技术的需要。两者均以OFDMA为技术基础,综合利用3GPP组织,支持4G移动互联网的使用。(4)Wpan。Wpan属于特殊接入网络技术,对服务对象具有明显的选择特性,用于特定的网络群体,Wpan的覆盖范围非常小,基本在10米区域以内,例如:蓝牙传输,用于近距离文件传输,构建小型传输空间,固定移动设备[3]。近几年,Wpan的应用规模逐渐被Wlan取代,或者两者呈现兼容发展,共同完成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请求。(5)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将卫星作为网络中继站,连接地球上的基站。卫星通信技术通过VSAT完成网络接入,实现两点之间的电波传送,体现接入技术的集成特性。卫星接入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在IP支撑下,完成数据连接,将网络业务转化为移动服务。

三、结束语

在接入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移动互联网得到迅速发展,体现高速率和高效率的优势,确保用户在享受互联网的同时,感受移动通信的特性,推进移动互联网发挥主要特点,满足用户的各项需求,快速优化用户的上网环境,打破地域、时间的限制,提升移动互联网的运行水平,做好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工作,保障移动互联网的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李妍. 无线局域网技术探讨[J]. 电大理工,2011(02):34-36

篇7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互联网 发展趋势

伴随着工业化信息技术的快速融合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互联网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随之而来的就是互联网在效能、安全、扩展性以及可控性等方面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同时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指导,个体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那么互联网在发展时也应当注重其用户群的不同需求。

1 马斯洛需求层次下的互联网行业趋势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们的需求被分为五个阶段,从下到上分别为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情感需求(Love and belonging)、尊重需求(Esteem)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1]。当某一层级的需求获得满足后,人类就会自动进入下一个需求阶段,马斯洛的这一需求层次理论同样适用于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所研发的任何一种产品其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人,无论是搜索、电商、SNS亦或者其他各种模式的产品,都是需要面向市场,接受市场考验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互联网产品的需求角度来分析,不同需求层级的产品能够代表互联网企业所处于的不同发展阶段和趋势[2]。

(1)生理需求。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初期,各类O2O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专做平台的阿里巴巴、致力于自营的京东、满足日常吃喝的诸多团购和外卖、服饰方面的凡客诚品、房屋租赁的58同城、外出搭车的滴滴专车等等,各种各样食住行游购娱相关的企业,同时也有着一些提供信息搜索的大型公司,诸如百度、搜狐、谷歌等。而且伴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可以预见的是这些行业细分的加剧会使得相关领域的创业门槛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垂直,目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互联网企业中有一大半都在致力于满足这一层的需求。

(2)安全需求。当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便会集中精力在健康安全、财务安全、家庭和工作环境安全等方面上。在互联网的发展史上,有着众多的诸如360、金山毒霸等以网络安全为卖点的互联网企业,这些企业的存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对于虚拟财务安全的需求。

(3)社会需求。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会需求的主要值得是个体对于友情、亲情、爱情等亲密情感的需求,映射在互联网产业上就是社交网站和社交APP的产生。目前互联网行业有着众多用于进行社交的网站与APP,国外的有Facebook、Instagram以及twitter等等,在国内也有着微信、微博、知乎、QQ等社交工具。早在2009年俄罗斯DST老板Yuri就曾断言,搜索企业只能是互联网发展的过渡性产品,互联网模式最终只有社交和商务这两种。

(4)尊重的需要和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两层之间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个人能力和成就越是能够得到社会的任何,个人也就越能够或者尊重,也越是能够实现自我,那些在社交网络上拥有众多粉丝的人,往往能够从粉丝的拥趸中获得第四层和第五层需要的满足。

2 马斯洛需求层次下的互联网发展对策

(1)加大产业链与平台间的融合。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和应用服务提供商以及终端制造商之间的密切参与和配合,互联网行业应当进一步加强与这些平台之间的融合,建立起清晰合理的产业链体系,促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不断创新。(2)重视移动应用的多元化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也不断推进这移动应用的多元化发展,即时通讯、移动制度、位置服务、移动安全服务、移动社交网络、移动办公、移动影音、移动教育、移动广告、移动医疗等等诸目前还无法想象或者技术尚未成熟不能应用的服务,在不久的未来都会成为现实,将不断推进移动应用的多元化发展。(3)推进商务模式的创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早已经从“星星之火”时期步入了“燎原”时期,互联网行业无论是技术、设备还是用户方面都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新的盈利模式呼之欲出。

以我国大型互联网企业腾讯为例,腾讯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三种盈利方式,广告性盈利、增值业务盈利以及渠道盈利,广告性盈利可以说几乎是直接照搬传统的广告盈利模式的,只是将传统的纸质广告变成了电子广告,例如弹窗广告、拍拍网主页的广告等,这种盈利模式建立在互联网企业的名气和用户群上,增值业务盈利模式典型代表为腾讯QQ,QQ本身并不需要费用,但是QQ皮肤、各种贵族钻石、宠物的升级等都是需要花费金钱的,渠道盈利模式也可以称之为中介模式,是互联网公司通过在客户与客户所需的资源中构建渠道,并从中获利的模式。诸如腾讯就与艺龙网合作,通过旅游资源的整合来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服务更加周全的选择。但纵观腾讯的这几种盈利模式,都是目前互联网行业惯用的模式,缺乏一定的创新度,这也是我国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国际市场上,以苹果公司为例,苹果公司“终端 + 服务”的商业模式就将服务链延长了,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中终端制造企业只能获取制造利润的模式,从而构建了一套能够使得制造方与消费者直接互动的商业模式,而且苹果手机所提供的游戏和社交网络服务也会极大地对用户产生吸引力,增强用户的付费意愿,这种极其富有创新意识的商业思维和商业模式值得互联网企业深究与学习[3]。

参考文献:

[1]王燕云.论马斯洛需求层次和自我实现[J].文学教育(中),2011(08):11-12.

篇8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生态系统

随着3G业务的推广和三网融合的推进,学术界和产业界陆续开展有关移动互联网的研究与讨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移动互联网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我国移动互联网现状和发展趋势详细阐述的基础上,分析移动互联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供的市场空间和商业机会。

一、移动互联网概述

移动互联网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广域网、局域网及各种移动信息终端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互联网络。广义上指手持移动终端通过各种无线网络进行通信,与互联网结合就产生了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两者的结合,在知识结构上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其首先体现了移动互联网对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融合贯通。其次体现了移动互联网与计算机科学、通讯工程、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服务科学、应用经济学、数字媒体、传媒学科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

和桌面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发展速度快、规模大,3G网络、社交平台、视频、网络电话,再加上日新月异的移动装置,移动互联网代表五大趋势的融合。移动与桌面网络用户使用模式的巨大差异,不仅意味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传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改变,为学科建设、商业竞争、技术革新各方面提供了更多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二、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系统

“商务生态系统”这一概念首先是由James F Moore在他的著作《The death of Competition:Leadershipand Strategy in the Age 0f BusinessEcosystem》中提出的。这个概念的灵感来自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James F Moore指出商务生态系统正是模拟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机制。企业作为有生命的经济实体,同时还作为经济细胞,组成和推动着整个国民经济乃至整个国际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功能协调、优势互补、和谐增长的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

随着移动通讯业与互联网业务的逐步融合,移动互联网生态圈带动了原有产业链从产业链向生态系统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主要包括终端制造商、移动运营商、信息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芯片厂商、手机操作系统厂商、手机浏览器开发商、业务平台开发商、应用开发商等,基本上可以归纳为移动终端提供商(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及内容提供商(IT厂商)。其关联如下图1所示:

自从苹果开创了产品形态的生态体系之后,各厂商开始争相模仿,当今正在形成的主流移动生态系统有:苹果的iOS生态系统、谷歌Android生态系统、微软(及诺基亚)的Windows Phone生态系统。

iOS是苹果的私有移动操作系统,最初是为iPhone开发的,现在主要是给iPhone、iPod touch、iPad以及Apple Tv使用。从操作系统、终端硬件的生产到软件平台,苹果对其有绝对的主导权。如下图2所示,lOS的成功除了本身领先的用户操作体验外,更在于苹果以AppStore模式团结了大批开发者,至今已为iOS设备开发了超过30万款应用,使得iOS终端的功能得到不断强化和完善。

谷歌公司于2007年11月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后转由开放手机联盟(OHA,OpenHandsetAlliance)开发,联盟成员包括终端制造商、移动运营商、芯片公司、软件公司,整体上仍由谷歌主导。由于是开放的平台,Android获得了众多终端厂商、移动运营商的支持。如图3所示,Android平台拥有松散的生态体系,由终端及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内容服务提供商)、运营商等产业各环节参与,生态圈的自由度高。由于该生态圈自由度高,具有高度可定制的主界面,因而创造出各个品牌的差异。

为了改变之前Windows Mobile系列发展的颓势,微软于2010年2月了全新的Windows Phone 7手机操作系统,简称WP7。主要的生产厂商有三星、HTC、LG。随着微软与诺基亚的战略结盟,将转由双方共同主导Window Phone系统。两家公司期望通过互相之间高度互补的资产和专长将Windows Phone打造成为“第三个生态系统”。

目前,手机厂家和用户在服务使用选择存在差异偏好,Android、iOS、Windows三大生态系统的全球市场格局还在不段变化,2011年易传媒统计,全球移动用户应用率如下图4所示。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如下图5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规模已达到3.6亿,全年市场规模达到851亿元,预计将在2012年再增长148.3%,跃升至976亿元。这标志着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到全面发展的时期。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网络带宽不断提高,无线宽带广泛部署

从全世界的情况看,3G无线宽带已经日益普及。2011年,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为3.6亿人,而接入3G网络的用户总数为1.28亿,3G网络渗透率达到13.0%。同时4G网络技术已经成熟,目前美国4G网络在大城市已经进入试运营阶段,在未来5年内将广泛部署,实现98%的覆盖。而我国则在2010年底,由工信部宣布正式开展TD.LTE试验网规模试验,在上海、北京等7个城市建设试验网。

2、智能无线终端设备爆炸式增长

以苹果lOS和Google Android操作系统为主导的智能手机、ipad、智能电视技术的不断更新,极大地带动了连接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无线终端的爆炸式增长。到2011年底,全球智能手机的出厂数目已经超过了台式机的数量。目前,美国手机中超过一半都是智能手机,而我国2011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接近3千万部,市场占有率大约20%,相比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3、移动互联网应用日益丰富,推动移动网络的发展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以个人娱乐、游戏等为主,同时移动社交网络、多媒体视频应用、基于位置的个性化搜索和信息服务应用以及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正在迅速增长,这些在线式移动式应用大大加快了移动网络的使用。预计未来5年内,多媒体数据流量,特别是视频数据流将占到移动互联网络的70%左右。

4、移动互联网实现技术多元化

移动互联网是电信、互联网、媒体、娱乐等产业融合的汇聚点,移动互联网的实现技术多样化是一个重要趋势。其中表现在网络接入技术多元化、移动终端解决方案多样化,网关技术推动内容制作的多元化,网关技术的发展极大丰富了移动互联网内容来源和制作渠道。

5、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多元化

成功的业务,需要成功的商业模式来支持。移动应用的商业模式更为丰富,也更有挑性和想象力。目前,流量、图铃、广告这些传统的盈利模式仍然是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的主体,而新型广告、多样化的内容和增值服务则成为移动互联网企业在盈利模式方面主要的探索方向。

6、移动互联网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融合的时代,是设备与服务融合的时代,是产业间互相进入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移动互联网业务参与主体的多样性是一个显著的特征。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产业间、以及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技术和资金门槛,推动了传统电信业向电信、互联网、媒体、娱乐等产业融合的大ICT产业的演进,在产业融合和演进的过程中,不同产业原有的运作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都在改变,产生了更多新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智能终端普及范围不够和渗透率低,市场占有率尚未达到50%。(2)移动互联网数据流量急剧增长,而目前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滞后,无形中增加了移动互联网的运行成本。在宽带移动网络技术还不太成熟,特别是4G网络还有待开展部署。(3)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软件支撑平台薄弱,还需继续和云计算技术紧密结合,适应超量移动“云”终端接入的需求。(4)移动互联网服务内容与应用方面还不够丰富和个性化,尚不能满足用户的多样性需求,缺乏优质应用和服务应用。(5)与国外业已形成的移动互联网络生态环境比,我国的产业生态环境还不太成熟,尚未形成综合系统、终端、内容和服务共同组成的垂直生态系统。

三、我国移动互联网当前问题与机会分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信息产业运作模式正在被打破,新的运作模式正在形成。对于手机厂商、互联网公司、消费电子公司和网络运营商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移动互联网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表现在如下几点: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传统互联网多数应用将逐步转化为移动互联网的基础型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不断细分扩大了互联网企业的生存空间,促使移动互联产业联盟形成。移动互联网保证了企业可以与客户随时随地的联系,所有原有的传统应用都将建立移动化,面对移动改变生活的现状,企业必须改变营销策略,必须调整自身策略以适应这种状况。移动互联网可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享受自己需要的服务,利用生活中的琐碎时间上网购物、手机搜索、手机游戏、GPS定位等等,大大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从本质上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移动互联网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扑捉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机会:

1、移动互联网的自主技术

根据统计显示,有47.4%的互联网用户认为,网速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有49.7%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认为网速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终端用户的不普及,终端及硬件不够匹配,不能提供很好的用户体验,甚至不能支撑关键功能,移动互联网就很难发展壮大。宽带无线和下一代互联网自主技术的研发,我国以IPv6路由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及设备产业化已初成规模,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研发自己的移动操作系统,中间件技术及企业级终端应用技术,形成从核心网络设备、软件到应用系统等较为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为中国参与全球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2、移动互联网的自主产业生态

目前,移动操作系统工形成Android、lOS、Windows Mobile三大阵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产业生态系统。中国移动也开发了开放式手机操作系统(OMS),正式基于TD制式的OPhone智能手机解决方案,但我国自主的生态产业还很薄弱。企业移动应用大部分是将企业中基于PC的应用延伸到移动终端上,而基于移动终端特点建立的原生态产业非常少。移动互联网的原生态应用开发难度大,部署难度和推广难度也很大,正因为如此,才能带来更大的商业创新,带来更大的市场价值。目前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刚刚起步,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竞争格局远未成熟,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我们要大力发展自主移动生态产业,争取在将来的移动互联的生态产业系统中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

3、商业模式和服务创新问题

从商业价值层面上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绝不是简单商业价值的迁移,其更多的是从用户行为习惯、应用呈现方式、应用承载内容、系统性解决方案、实时性应用方案等多个角度带来的产业剧烈变革。由此所承载的产业价值的凸显’更是呈几何式的爆发增长。商业模式的研究一定要考虑客户属性、业务形式、产业链参与者和市场特征。移动互联网商业运作模式可以分为以下6种:“终端+服务”一体化商业模式、“软件服务化”商业模式、广告商业模式、电信与广电双网运营商业模式、FON类商业模式、传统移动增值商业模式等6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信息产业运作模式正在被打破,新的运作模式正在形成。对于手机厂商、互联网公司、消费电子公司和网络运营商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4、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与管理

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日益突出的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上原有的恶意程序传播、远程控制、网络攻击等传统网络安全威胁向移动互联网快速蔓延。移动互联网终端和业务与用户个人利益的关联度更高,大量的用户,海量的数据,用户隐私、文化管理与垃圾短信等使移动互联网面临着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挑战。安全问题及管理问题是移动互联网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

5、社会经济良性融合问题

移动互联网为现代服务业搭起了广阔的服务支撑平台。各种传统的服务业或新产生的新型服务业,要依靠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支撑去能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可需的服务。在发展现代的服务业的此基础上,努力沿产业链向下沿伸,推进农业、工业的信息化,推动和改造这些行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农业、工业与信息业的融合。

本文作者:

杨晴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篇9

以SOLOMO为显著特征的移动互联时代到来,促使各行各业都在重新审视并调整商业思维方式,合理运用移动终端,创新营销,将营销从WEB1.0、WEB2.0推进到WEB3.0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快速普及,公众对移动互联终端的依赖越来越强,各类 APP大量涌现。房地产家居行业虽然是传统的线下行业,但从市场发展趋势以及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同样不能无视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

据乐居的数据,截至2013年3月底,通过移动设备(手机、iPad等)访问乐居和家居网站的用户超过了300万。截至2012年10月底,口袋房产APP(“口袋乐居”APP前身)下载量已近百万,在房产类应用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搜房、安居客;乐居计算器APP应用,装机用户达到十多万。由此可见,移动终端用户需求强烈,房产类应用很受用户欢迎,其黏着度高。乐居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时机已经成熟。

2013年4月,易居中国旗下乐居互联网及电商集团推出三款新的手机APP应用,分别是“口袋乐居”、“口袋经纪人”、“口袋家居-装修钱管家”,将精准、个性化的服务从有线终端延展到移动终端。这三项应用突破业内网站移植类APP手机应用模式,强调实时、实用,为用户提供信息全、功能多、服务优的无线互联房产类应用。作为中国房地产流通服务领域的领导者和整合者,易居中国此次涉足移动端,不仅引领了行业趋势,也将对房产家居行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挖掘需求:撬动移动终端

多年来,房地产市场处于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信息量有限,透明度不足,加之相关利益群体的博弈、作祟,房地产市场信息混乱、滞后和失真。然而,不仅是购房者、卖房者、租房者,开发商、中介同样渴望房产信息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与精准化。因此,针对房地产市场现状与各类用户需求,解决房屋交易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势必成为房地产行业进入移动互联端、抢夺用户的必然选择。

易居集团高级副总裁兼乐居互联网集电商公司总经理贺寅宇表示,基于对移动互联网特征、发展趋势及未来定位的深刻认识和前瞻性分析,易居中国决定布局移动端,因为未来移动互联网发展将呈现出与PC互联网相似的轨迹,发展趋势是垂直化、工具化和便捷化。

垂直化意味着行业细分将越来越充分,产品开发者必须更加聚焦和挖掘用户需求,更加专业化、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口袋乐居”、“口袋经纪人”、“口袋家居-装修钱管家”三款产品依托于专业的新浪乐居互联网平台,顺应移动互联营销向个性化、定制化服务转变的趋势,以用户需求和价值为出发点,根据购房、中介和装修等不同的维度,有针对性地提供解决方案,引导了房地产家居行业营销方式的变革方向。

“口袋乐居”的前身是“口袋房产”,本着以用户体验为设计之本的宗旨,这款产品综合用户各方需求,集信息平台、工具平台、数据平台和交易平台于一体,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看全部房源类型的实时更新售卖信息,该款APP应用还汇总了房地产买卖环节涉及的各类实用工具,如克而瑞房价(房屋估价)、税费计算、房贷计算等等。此外,针对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口袋乐居”为各地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线下看房团信息和购房优惠信息,并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为其有针对性地推荐楼盘优惠和当地导购资讯。

“口袋经纪人”定位于二手房房源管理移动平台,针对房产经纪人的工作特性及其工作需求,按照房源类和工具类提供六项功能板块,房源类包括二手房、查看二手房和房源管理三个板块,工具类包括房贷计算、税费计算、房价评估三项功能,可以让房产经纪人随时随地使用,快速抢占房源,精准计算房价,在科学管理房源的同时帮助经纪人实现销售业绩突破。

对于有装修需求的消费者来说,“口袋家居-装修钱管家”则是一个移动百宝箱。用户可通过该软件进行装修预算和记账管理,在逛家居建材卖场时记录备选商品,同时查看新浪家居百万网友的家庭装修案例、国内优秀设计师的精品案例和装修知识,而且可以低价购买家居建材商品。

工具化:“房价导向”新维度

易居中国推出“口袋乐居”,在“房源型”、“资讯型”、“交易型”之外,开创了房地产互联网产品的新维度--“房价导向型”产品。众所周知,在房产交易中,价格始终是消费者最敏感的一个维度。影响房屋价格的因素多种多样,消费者非常需要一个专业的工具以便测算房屋价格,作为购房决策的重要参考。因此,“口袋乐居”APP应用中的“克而瑞房价”功能格外引人关注。“克而瑞房价”功能依托于“中国房地产价格分析系统”,根据四大类100多项小区测评指标和13项物业单元测评指标,以及已经取得专利的房价计算模型进行测算,为用户提供新房、二手房、租房单套房屋价格测算结果,是目前国内同类产品中唯一可以精准计算单套房屋价格的估价系统。

用户只要输入想了解的房屋具体地址信息,即可获得一份详实的房屋测评电子报告,包括该套房屋的实时房价、项目信息、户型分析、周边设施等内容。“克而瑞房价”功能意在为用户提供客观中立、信息透明的第三方房产价格参考。用易居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CEO周忻的话说,“克而瑞房价”就像一位专业的房地产行情分析师,帮助购房者全面掌握本地房产市场行情,客观评估房产资讯,选择最佳购房时机。

而关于用户最关心的房源真实性问题,易居集团及乐居互联网集团CTO崔兴龙说,新房房源都是在新浪乐居挂牌的,能够确保真实;新浪乐居二手房采用认证方式,所有房源均来自于链家等大品牌中介,可以确证其真实性。除此之外,用户一键即可到达电子联系或短信发送界面,快速、便捷,实现了用户与房企、中介之间随时随地的信息沟通。

根据对手机应用产品进行分析,工具类应用的用户留存率较高,使用体验黏性更强。例如,2012年Apple App Store应用排行榜上,前十位中有九个是工具类应用;与游戏类应用相比较,工具应用的周留存率高出10%左右。因此,能够留住用户的工具类APP有机会在未来的市场上赢得更大的空间。

为了顺应市场发展趋势,贺寅宇表示,乐居希望能够把握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间节点,给市场提供一个专业的垂直平台,为老百姓购房提供多功能的实用工具,同时强化用户体验,让用户在手机上留存下来并且持续使用。

营销创新:抢占移动互联网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易居始终走在创新的前沿,率先提出房地产流通服务商的概念,并在2011年推出国内首个房产电子商务平台,推动房地产互联网营销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去年开始,易居相继推出国内首个建材数据库、“云数据”房地产营销数据体系等创新产品。今年易居刚刚推出的“克而瑞房价”系统,同样是一款引起业界高度关注的开创性产品。

周忻表示,易居中国一直把创新作为战略核心来执行。在移动互联网APP领域,乐居其实很早就开始做了,但之前比较分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乐居针对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着手研发系统性的垂直领域产品,以简单、实用的功能为核心诉求,于是就有了“口袋乐居”、“口袋经纪人”、“口袋家居-装修钱管家”三款新产品。

乐居移动应用平台主要有三大入口:百度LBS、微信、微博等开放平台,APP store、机锋、安智、安卓、360手机助手等应用市场,以及新浪、新浪乐居、百度乐居、微房产等内部资源。崔兴龙认为,尽管移动端的用户关系、数据、交易等大多还是在原有的百度、淘宝等几大平台上,但对于乐居而言,生存空间就是在属于自己的垂直领域深耕细作,基于三大入口平台,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形成独立的移动应用平台。

篇10

(全面解读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平安、苏宁、电信运营商等企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作者简介

胡世良,男,安徽当涂人,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现就职于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总工助理。长期从事电信市场经营分析、商业模式研究、战略规划等工作,对移动互联网有着较深的研究,被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产业网聘为特约专家,思路敏捷,洞察力强,对行业发展、企业运营管理有着独到的见解。现从事电信产品开发相关工作,具有20年的电信行业从业经验。迄今在《通信企业管理》、《中国电信业》、《邮电经济》、《人民邮电》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数百篇论文,著有《赢在创新:产品创新新思路》、《移动互联网:赢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与变革》等书。

内容简介

打造平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创新》从平台经济的角度,对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第三方支付、P2P网贷、电商金融、众筹模式、直销银行模式和余额宝模式进行深度分析,并系统介绍了阿里巴巴、腾讯、中国平安、苏宁、电信运营商等企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生动展示互联网金融发展新动态,在此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面临的经营风险进行了系统阐述,其中互联网金融向移动互联网金融转变大势所趋,并提出加快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策略和建议,对互联网金融企业、传统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监管更好地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互联网金融模式与创新》适合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政府监管等行业的从业人员阅读学习,也适用于对互联网金融有着浓厚兴趣的投资者、研究人员以及高校的广大师生等相关人士。

目录

第一部分互联网金融本质及特征

第1章互联网金融本质内涵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优势和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实意义

第2章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

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原因分析

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发展为大势所趋

互联网金融发展利远大于弊

第3章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理解和认识

模式决定互联网金融的命运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本质是平台经济

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的主要特征

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成功的判断标准

第二部分互联网金融六大平台模式

第4章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

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概述

第三方支付平台模式主要特征

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发展现状和问题

第三方支付:支付宝盈利模式分析

支付宝发展迅猛

支付宝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石

第5章P2P网贷平台模式

P2P网贷平台模式的内涵

我国P2P平台模式发展现状

P2P网贷平台模式经济分析

P2P网贷企业案例

拍拍贷

宜信网

好贷网

有利网

Lending Club

平台间竞争的三个关键点

第6章电商金融模式

电商金融服务模式发展背景分析

电商金融服务平台模式概述

电商金融模式本质是大数据金融

电商金融模式分类

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平台模式

以京东为代表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电商金融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7章众筹模式

众筹模式概述

什么是众筹模式?

众筹模式的参与主体

众筹融资的运营模式

众筹模式的分类

我国众筹模式发展现状

众筹模式案例——天使汇

对众筹模式的认识

众筹模式关键成功因素

第8章直销银行模式

直销银行模式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直销银行模式的内涵

直销银行模式主要特点

对我国发展直销银行的认识

直销银行模式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微信银行商业模式分析

对国内银行开展直销银行的建议

第9章余额宝模式

余额宝引发群雄之战

余额宝模式案例分析

百度百发——创新互联网金融模式

微信理财通——注重打造理财平台

余额宝模式盈利模式分析

正视余额宝模式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第三部分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案例

第10章阿里金融

阿里金融战略——打造金融平台

布局互联网金融,打造阿里金融帝国

阿里金融成功的关键要素

第11章平安玩转互联网金融

明确的战略定位

以金融切入生活,进行互联网金融布局

壹钱包——移动金融服务平台

壹钱包定位为社交金融

壹钱包与余额宝形成差异化竞争

陆金所——打造网贷平台

陆金所的互联网基因

架构全新商业模式

构筑担保风控机制

第12章腾讯金融布局

腾讯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独特优势

腾讯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

腾讯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

第13章苏宁进军互联网金融

苏宁“全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战略

苏宁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特征

苏宁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及策略

苏宁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苏宁互联网金融发展应对策略

第14章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是电信运营商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电信运营商进入互联网金融

积极拓展移动支付市场

推出互联网理财产品,角力互联网金融

关注供应链金融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策建议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金融发展关键举措

第四部分互联网金融发展和未来

第15章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

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影响将更大

互联网金融向移动互联网金融转变不可逆转

我们正阔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

移动互联网金融活力限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移动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第16章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与出路

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创新不足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风险

加快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建议

打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

实现商业模式差异化创新

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