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观范文
时间:2023-03-15 15:46: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景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片段一:
雨中走向醉翁亭,恍如进入古文中的空灵境界,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幻异感。过了古桥,骤闻水声大作。原来连日多雨,山溪水势湍急,水花银亮飞溅。小溪流绕过一方形石池,池水清澈澄明,此即欧文中所说的“酿泉”。掬水试饮,清甜无比。不知道这立有碑刻的“酿泉”是否即太守酿酒之泉。
――何 为《烟雨醉翁亭》
片段二:
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滕王高阁临江渚”,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黄鹤楼在蛇山上,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岳阳楼则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古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楼与湖是一个整体。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湖中帆船来往,渔歌互答,可以扬声与舟中人说话;同时又可远看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湖水,远近咸宜,皆可悦目。“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并非虚语。
――汪曾祺《岳阳楼记》
【妙处可言】
无论是江南古迹,还是塞北奇观,总能吸引无数旅行者的目光。有时,为欣赏一座小楼,我们能不远万里;有时,心系一尊石像,我们会魂牵梦萦。如何才能让这些景观为我们的文章增色添彩呢?两位名家写作的这两个片段,至少可以教给我们三种技巧:
一、精选角度,突出景观特点
不同的景点,总离不开花草树木,楼阁亭台。不过从哪些角度下笔,得细细思考。上面这两个片段里的景观,特点可谓各不相同。写醉翁亭时,在烟雨之中引出,紧紧扣住亭外之水,或写山溪湍急之水势,或写溪水的清澈澄明,处处扣住一个“秀”字;写岳阳楼时,以楼下之草木与江面之风景为重点,突出其“美”。
二、行文有致,展示景观风采
描写人文景观的文章,少不了对景观进行全面描述,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一处景观要重点描写,哪些可以一笔带过,均有讲究。片段一虽是写水,作家却由“桥”及“溪”,由“溪”及“池”,思路极为清晰;片段二写岳阳楼时,由楼下的萋萋芳草,写到湖面的波澜壮阔,由近及远,画面大气宏阔。
三、引经据典,挖掘景观底蕴
不管是山水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文时若能适当地引入一些与景观有关的神话传说、名人逸事、乡土民俗、诗词典故等,不仅会让景观透出几分神韵,还能让语言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
【牛刀小试】
穿过半截林阴小巷,拾级而上,就到了掩映在半山腰的那排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抬头看,迎面的“二赋堂”三个字在我眼前一亮,这里就是东坡先生留下千古奇文的地方。堂门中央立着一面高大的屏风,它正面刻着《赤壁赋》,背面撰有《后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我由衷地佩服苏大学士在黄州团练副使任上还能有如此悠闲淡定的心态。
――肖 林《登东坡赤壁》
篇2
所谓人文景观,是指可以作为景观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成就,是以人为事件和人为因素为主的景观。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而又独特的文明成果。在内容非常丰富、门类异常复杂的成就中,可以成为人文景观的大约可分为四类。
1文物古迹
包括古文化遗址、历史遗址和古墓、古建筑、古园林、古窟卉、摩岩石刻、古代文化设施和其它古代经济、文化、科学、军事活动遗物、遗址和纪念物。例如,北京的故宫、北海,西安的兵马俑,甘肃莫高窟石刻以及象征我们民族精神的古长城等等这些闻名于世的游览胜地,都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人文景观。
2革命活动地
现代革命家和人民群众从事革命活动的纪念地、战场遗址、遗物、纪念物等。例如,新兴的旅游地井岗山除也具有如画的风景外,“中国革命的发源地、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过的地方”这些人文因素,无疑使其成为特殊的人文景观。而大打“鲁迅牌”的旅游城市绍兴,起主导作用的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鲁迅纪念堂等旅游点也都是这类人文景观。
3现代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科学活动场所形成的景观
例如,高水准的音乐厅、剧院及各种展览馆、博物馆。像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这样把科研、科普、观赏、参与结合为一体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观光地也是此类人文景观的一种。
4地区和民族的特殊人文景观
包括地区特殊风俗习惯、民族风俗,特殊的生产、贸易、文化、艺术、体育和节目活动,民居、村寨、音乐、舞蹈、壁画、雕塑艺术及手工艺成就等丰富多彩的风土民情和地方风情。例如,近几年的旅游“旺地”云南,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还有赖于居住于此的各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劳作习俗、不同的村寨民居形式、服饰、节日活动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服饰上的“风花雪月”、石林和蝴蝶泉壮丽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为如画的风景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正因为这些独特的人文景观,才使得云南更具魅力。
我们应该清楚,中国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才能使我们在风景规划中取得成功,发挥人文景观资源在旅游业上的作用。
篇3
关键词:题壁诗;文化现象;人文景观;唐代
中国的古代诗歌有大量的标明为题诗之作。题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形态的一大类别,是古代常见的诗歌创作和传播形式,也是古代文人富有艺术意味的生活内容。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也而构成的景观,具有历史性。所以不难理解,题壁诗也成为了一种人文景观。题壁诗的起源很早,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逐渐流行,在唐代盛行。唐代是一个意识开放,活动丰富的时代,学子的流动性增加。不管是思乡怀远还是人生感悟,都会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人生感受,而在途经的驿站名胜古迹等地方留下诗词墨宝,就产生了唐代的题壁诗,保留到后世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
一p题壁诗的材料性质
题壁诗并不是专指流于墙壁上的诗句,而是指唐代诗人随手题壁、墙屏风、竹树等物质上面的诗篇,书写上随性直观,除了题留在建筑物上的诗句外,也有诗人把诗题留在石壁、竹子、树叶等山间的自然物质上。如唐代僧人玄览的题竹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就是因为在山野中一时找不到笔墨纸张,而不得不使用其他工具代替。这首诗显然是以竹叶为纸,将笔墨直接写在自然物质之上。为了方便诗人留诗,唐代的一些寺院和驿馆都设有诗板供人题诗所用。诗板也叫诗牌,是一种用木头制成的薄板,颜色是木料本身的颜色,用墨色在上面书写。诗板的存在也成为了人们观赏的一个内容,故郑谷诗句”胜地昔年诗板在,清歌几处郡筵开。江湖易有淹留兴,莫待春风落庾梅“,写的就是文人雅士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诗板的情景。
二p唐代题壁诗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
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朝代,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得唐人的思想更加广阔,唐人喜好游历交友,热爱山水名胜,外交活动颇多。而在征途上的文人士子达官番属数量更多,层次更高,性情豪放,促进了题壁诗的发展,成为了一种时尚。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数百十家,许多著名诗人都有这种爱好。崔颢最有名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就是题在黄鹤楼墙上的诗。据说李白有一日上黄鹤楼看到崔颢的题壁,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太上头。”李白在黄鹤楼不敢题诗但又不死心,跑去崔颢诗中提到的鹦鹉洲也题上了一首诗,想和崔颢一比高低:“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前四句有三句重复鹦鹉,第四句用叠韵“青青”,显然是故意模仿黄鹤楼。虽然李白的名气要比崔颢大但后人对这首诗并不买单,只有宋人的《瀛奎绿髓》有记载。而李白自己似乎也觉得不如崔颢的《黄鹤楼》,于是后来去凤凰台再仿一首:“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后人评:“今观二诗,真是敌手也”,“有意气时消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这也体现了题壁诗出人意料的沟通信息功能,也形成了特有的人文景观,同时黄鹤楼也因此闻名遐迩。
三p特殊场合下的人文景观
题壁诗也有很多是留在驿馆古寺,如元稹的《见乐天诗》云:“通州到日日平西,江馆无人虎印泥。忽向破檐残漏处,见君诗在柱心题。”唐宪宗元和元年正月元稹从江陵返回长安,题诗于沿途各驿站。同年秋,白居易从长安赴江州,走的是元稹的旧路,心中充满了对元稹的思念,便一路寻找元稹的题诗作为慰藉:“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种留在驿馆的题诗就如一张纸便条留在驿馆表达着友情和亲情,成为了特有的人文景观,而留在开放公共空间,不受时间限制的供后人浏览,加上诗人亲笔书写留下的书法效果会产生更大的视觉刺激与记忆,因此观赏历代的题壁诗也成为了一个旅游亮点。
四p人文景观与文化符号
}壁诗是一种古人的涂鸦,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情怀,也道出了时代的变迁,以特殊的书写形式传递着种种信息。诗人薛逢看到白马驿满壁的题诗后,写下了“满壁存亡俱是梦,百年荣辱尽堪愁”来表达题壁与观壁时候的感受。同时也从侧面表达了唐代题壁诗的兴盛,形式内容的丰富,成为了独特的人文景观,这种景观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此时此情此景有感而生,遂赋诗泼墨,是即兴的。所以题壁诗的名篇很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更直接更生动也就更能打动人心,而这种人文景观也成了我国独有的灿烂篇章。
【参考文献】
[1]刘洪生.唐代题壁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2]崔勇,刘玲娣,刘金柱.古代题壁诗词丛考―中华文史新刊[M].上海:中华书局,2012.
篇4
关键词:边界、省际边界、人文景观、长城
一、边界景观
“边界boundary”一词,最初来源于动物界,是动物界用来区分自己领地的标志性界限。在辞海中的定义:指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界线(多指国界,有时也指省界、县界、市界等),这里只是边界的能指和所指。边界区域无论跨越多少个学科,都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某个实体与其它接壤实体在交接处所构成的特定的空间。
景观环境中,边界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是构成景观的一个区域,同时也是“景观的皮肤”,具有着过渡性和阻滞性的功能。边界景观理论,最早是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的,他从心理学角度认为人类所喜爱的逗留区域是一些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边缘地带,那些开敞的旷野或滩涂是没有人光顾的,除非边界地带已人满为患。据观察,空间中各种领域的边界,往往充满着各种活动的人群。边界不仅提供心理安全的保障,同时也为观察周边环境空间提供了最好的角度,所以边界地带成为人们最喜欢逗留的区域,给人们带来了所需的感受和文化的意义。
作为观赏者判断自己在空间中的位置,是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人只有在明显的可识别物的引导下,才能放松地去感受或欣赏周围的环境。所以有了边界意识才具有领域感。景观边界往往被看作为过渡区域,它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景观相互交汇的特殊地带,还具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物质体征,因此在边界地带上物种也是最集中丰富的地方。景观边界包括隐性的边界和显性的边界,隐性的边界地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生态形成的景观边界,由植物、土地、气候和地形等元素进行分隔的自然边界,多为尺度较大的景观边界地带,如如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沙漠边缘等等。那么显性的边界地带主要是人为因素促使形成分隔的景观边界地带,也就是我们的人文景观,如长城,关口,边界碑,雕塑等。
二 、省际边界的界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边界”不仅仅是地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核心,成为社会学探讨的话题,它也延伸到省际边界景观中。
在我国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清晰的划分这34个省级行政单位,省级行政区陆路边界线共66 条,总长5.2万km,这些省级行政区具有着中国特色的标志性符号。省际边界区域位于我国最大的行政单元――省与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的接壤地区,省作为行政区划单位最早始于元代,大多数的省际边界线主要是以蜿蜒曲折的江河和山脉走势为依托自然形成的,为了减少边界地区的纷争,统治者也力求将边界设在人烟稀少、自然带障碍阻隔、交通不便之处。
我国省际边界区域较多,是一个复杂的地段,我们观察到这个地带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同质性,但边界也限制了经济、文化的联系,同时人口稀少,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较大,导致大部分省际边界区域较为落后。许多人们都将着眼点放在了城市,附近的乡村,重要的历史景区,多选择交通便利,政策优越,经济发达,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密集的地段。但是省际边界这个目前还不被重视的大地段成为了我们进行反思的区域,也正是它的特殊性,使它还未被严重污染。省际边界区域的利用和发展将重新得到关注,利用该区域所具有的资源,来发挥它所固有的中国特色。它不在是自然阻碍,不再是交流屏障,不再是荒漠地带。
我国是一个悠久的历史古国,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数之不尽,人文景观也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沿着省际边界的轨迹,我们铺开历史的地图,发现在这个窄带型的区域地带有一部分景观被我们忽视了,无论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因素,它是存在的。在这里我们选择了对省际边界的人文景观进行探究,由于地域广阔,省际边界区域中蕴藏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这些特殊的景观,历史悠久,人文环境的因素,损坏比较严重,没有得到系统的保护。
三、以晋、冀交界的长城景观带为例分析
山西省东部及与河北省交界区域,长城是省际边界上最具明显的一条景观带,坐落在太行山山脊之上,东面是广阔的华北平原,西面是险峻的黄土高原,历史上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而建造的,随着历史的变迁,筑城之初的军事防御功能早已不存在了,而留下的是具有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而变成旅游资源供世界各国游人参观。
我国的古代遗留下的长城共有9条边,在晋、冀两省的交界地带上,清晰的分布着一条明代修筑的长城,由于是线性分布的格局,跨越着不同的自然地貌,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区分开来,所以地域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段明代的长城和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是不同的,八达岭长城主要由青石砌成,而晋、冀交界处的长城大多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夯土墙构筑而成的,极大地反映了黄土高原的所具有的原始地域特色。
省际边界区域不仅仅只是遗留下明代长城的城墙,同时还分布着关堡、敌台、烽火台等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遗产至今还在被人们所居住使用。追溯到远古,仰韶、半坡文化,夏商周,元明清,到今天,此处的长城脚下蕴藏了大量丰富的人文宝藏,遗留下的碑刻、木构架、碉堡
、古村落、文物甚至他们的宗教文化,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整个边界长城已经完全形成一个景观网络,与人们的生活和周围的环境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在经过五百多年风雨侵蚀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后,晋、冀交界处的明代长城在较干旱的环境下,形制基本保存了下来,但是已多有残破,无人问津。当下我们关注它的同时,应该思考如何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开发利用它的时候,如何保护遗留下的文物,让这些隐性的人文景观得以显现。
四、总结
我国的省际边界地域广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给了省际边界区域一个很大的空间和利用价值,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条线,也是客观存在的空间实体,而且历史遗存的本身存在,社会文化差异的吸引力,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还有着属于自己特定的结构形式和发展规律,对这一区域的保护和开发,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任务。有些省际边界区域自然环境较为险峻,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出现了“边少穷”的地域特征,针对这个区域并没有被非理性状态下破坏,省际边界区域的人文景观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保护它的同时,我们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不能过急得开发和利用,要保持住它原有的历史轨迹,与当地的生态景观,村落资源,经济环境相协调,同时更好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使省际边界区域的人文景观脉络得以延续,营造和谐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思想。
参考文献
[1] 朱传耿、王振波、孟召宜,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的研究进展及展望,经济地理,2007年
[3]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9年
[4]孔繁德“中国长城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1998年
[7] 李丽光,何兴元,李秀珍. 景观边界影响域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年
篇5
关键词:人文景观元素;桂林;两江四湖;融入
1 桂林两江四湖景观概况
桂林两江四湖自古便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旅游胜地。唐、宋时期就有“乘一叶轻舟尽览城中景致”的水上游览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景观因人类活动受到破坏,一度出现河湖断裂的情况。为使桂林两江四湖恢复“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自1999年开始的3年改造,不仅重新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再现了“一水抱城流”的景致,同时修复了古代建筑万余平方米、文物古迹50多处,为其融入了大量的人文景观元素,成功树立了桂林两江四湖旅游新品牌。
2 人文景观元素在桂林两江四湖中的融入
2.1 桂林两江四湖中的桥梁景观
桥梁景观是桂林两江四湖中的特色人文景观元素。其中的玻璃桥最为著名,整座桥以十分精湛的工艺,用水晶玻璃建成,不仅是桂林景区的第1座玻璃桥,也是中国第1座玻璃桥。而古榕黄桥,则是以圆明园玉带桥为建设灵感,用双桥的形式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宝积桥则是参考古城墙设计手法,添加了城门、门洞等元素,充分融合了我国历史人文景观设计元素,木龙桥更是以我国名画《清明上河图》为参考,将北宋木桥作为其桥身设计的参考依据,并设置于宋城公园中,实现了公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
桥梁这一人文景观元素在桂林两江四湖中的融入,不仅有效地丰富了周边景致,充实了周围自然景观,同时也可以作为沟通连接各部分景观的交通工具,使前来旅游的人们在欣赏自然的风景的同时,享受交通上的便利。
2.2 桂林两江四湖中的雕塑景观
雕塑景观也是桂林两江四湖中的重要人文景观元素。在景观改造阶段,一些名人塑像纷纷建起,例如,王正功塑像、王鹏云塑像等,都为景区添加了更多的生气和文化元素。同时,在榕杉湖沿岸,还留存了大量文学家、艺术家依据桂林山水风光,所创作作品的山水诗文图碑刻,例如,杜甫的诗词、张大千的画作等。
这一人文景观元素在桂林两江四湖中的融入,不仅为景区营造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向前来旅游的人们展现了桂林山水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各界名人对桂林山水的赞誉。
2.3 桂林两江四湖中的楼亭景观
在桂林两江四湖中,也建设了大量的楼亭景观。例如杉湖东侧的知音台,以我国古代乐器琵琶为设计造型,以王正功与本地景观的历史渊源为设计灵感,使亭台与周围古树、水流、山石等自然景观相呼应,展现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深远内涵。而杉湖中的日月双塔,是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铜塔,两座塔在整个景观中十分突出,使人们能够一眼望到,在景区中发挥着丰富景观层次、吸引游客视线的功能。杉湖整体景观,主要是以当地著名的亭台楼阁建筑为背景,而木龙湖景观,则是将宋代历史文化遗迹中的楼亭建筑作为人文景观元素,不仅充实了自然景观,同时也展现出了景区中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楼亭这一人文景观元素在桂林两江四湖中的融入,不仅以多样化的设计形式,突显了各个景区的特点,同时也将周围的自然景观联系到一起,形成了一幅和谐、生动的天然山水画作。
2.4 桂林两江四湖中的民族图腾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人文景观元素,桂林当地少数民族众多,尤其以壮族为主,因此,在两江四湖景观中,也融入了大量的民族图腾。例如木龙湖北岸设置了6根灰白色的高大石柱,每根石柱上都精心雕刻着大量的图腾,其中包含了犬形纹、牛形纹、云雷纹等。其中,牛形纹是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民族图腾,在壮族民俗文化中,牛是庄稼人的守护神,古时民间经常会举办“舞春牛”、“牛魂节”等民俗活动,人们甚至认为吃牛是十分不敬的事情。同时,犬也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族图腾。犬是人们最早驯养的动物。在壮族,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狗,人们认为够具有去写的作用,能够保护全家的平安,并为一些孩子取名“狗宝”,以求孩子一生平安。这一人文景观元素的融入,为桂林两岸四湖景观添加了艺术色彩,并实现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对我国文化的宣传发展有重要作用。
篇6
(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摘要: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主要是以草原休闲观光旅游为主要形式来进行的,这也是一种人文景观与优秀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结合的新兴产业;内蒙古地区幅员辽阔,镶嵌在其中的人文景观也不胜枚举。本文探讨的重点便是如何在旅游社会学视角下,在草原人文景观开发与保护之间寻找到契合点。
关键词 :草原;人文景观;开发保护;旅游
中图分类号:K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151—02
收稿日期:2014—01—19
作者简介:李无言(1993— ),男,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家庭社会学,文化社会学。
一、内蒙古地区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发展现状
草原人文景观的存在具有双重价值:一是存在价值,包括历史、艺术、文学和民族研究价值,而这些价值恰恰是草原人文景观的核心价值,是区别于平原人文景观、丘陵人文景观的关键,这一价值的存在决定了开发过程中“保护第一”的原则;其二就是经济价值,它是以存在价值为基础而派生出来的,包括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两个方面。存在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存在价值越高,待挖掘的潜在经济价值越大,其产生的直接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
在产业转型期,开始逐步加大对草原人文景观的探索与开发,各个盟市纷纷打出“民族旅游”、“草原旅游”的经济牌,将新的经济增长点寄希望于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上,对于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都十分重视,开发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以对元上都遗址的开发为例,元上都遗址成功地在2012年6月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前,总面积近7000平方米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已完成主体建筑,建成后的博物馆将掩映在山体间,与周边自然环境融合为一体。遗址核心保护区已安装26公里的高密度围栏,围封面积41平方公里。通过这一例子可以以小见大地窥出地方政府对于草原人文景观开发的重视。事实上,由于内蒙古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各盟市对于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都十分重视,到2010年止,共建成有代表性的景观21处。[1]
各个地方盟市对于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都雄心勃勃,但对于草原人文景观的保护,各地区则呈现出了良莠不齐的局面,而具体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
首先,基础辅助设施的建设过于庞大,对人文景观本身造成了挤压,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景点的观赏性遭到破坏。在人文景观周围大量建造旅店、酒店、商店等现代建筑物,导致景点过度人工化、商业化,这是片面重视开发的结果。
其次,忽视旅游地区承载能力的超负荷开发造成的伤害。游客过度集中在个别著名景点,人文景观成了“人”的景观,造成景点超负荷运转及旅游消费环境恶化,过多游客的到来所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景区内生态环境的破坏。
再次,人文景观的保护缺乏人才支撑。编制大遗址保护规划与编制一般遗址或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不同,它需要涉及一整套学术的综合知识结构。其内容包括:考古学、历史学、生态环境学、人类学、地质学、植物学、文物学、博物馆学、旅游学、文物保护技术、航拍和遥感技术等。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是使人文景观得到更好保护的前提。由于内蒙古地区自身的状况,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并不突出,所以,相应的智力支持还是稍显不足。
二、元上都遗址区域情况与开发现状
2012年6月29日,元上都遗址成功申遗,这在属于首例,体现出了该文化景观非凡的文化意义。围绕这一重要文化事件而进行的人文景观的开发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如元上都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改善现有展陈文物库房等基础设施,完善展陈体系,已经建成的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总投资3100万元,早在申遗之前自治区便投入了200万元进行开发建设。2010年,正蓝旗又争取到了自治区预算内资金1000万元,用于元上都遗址博物馆的土建工程。[2]
开发过程中的保护也在悄然进行,2010年8月,自治区文物局完成了元上都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为申遗做最后准备。2010年 9月15日,中、英文的文本第一稿排版印刷,并且提交给国家文物局。当月,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了《元上都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要求各部门对元上都保护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为了加强对元上都遗址的研究,揭示元上都的历史文化面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了对元上都外城、皇城、宫城重点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聘请洛阳考古钻探工作队,对元上都遗址开展了全面考古钻探。[3]
为了对遗产的未来进行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一般需要进行全面规划和专项规划。对于元上都遗址来说,全面规划主要是“元上都遗址保护管理规划”,其主要内容包括:评估保护管理现状、规范考古遗址、周边环境和监测、展示等方面的保护管理。参与了元上都申遗工作的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翟禹在《论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体系建设》一文中认为,“健全有关文化遗产方面的立法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环节”。[4]
三、以元上都为例的关于草原人文景观开发与保护的建议
首先,贯彻十报告中的“美丽中国”概念,增强草原人文景观开发保护过程中的人文气息。“美丽中国”作为一种人文发展理念,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中国新的和谐发展方向,在这一概念之下,发展不是对GDP的狂热,而是对经济、环境、人文的理性。并且,在十报告中也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并将其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思路。而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其次,吸引草原人文景观旅游地区的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来。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过程中要大力吸引旅游投资者,但同时要吸引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当地居民基本世代生活于此,对自己的居住区有着强烈的情结与归属感,如果在开发的过程中吸引他们参与到日常的事务中来,对于这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他们的参与热情会被大大地激发起来。
近年来,受自然灾害和人为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少草原人文景观地区出现了草场退化现象,而这使得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步履维艰。自治区政府一方面积极调整战略,积极发展草原人文景观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对草原资源的利用方式,发挥优势,调整地区的经济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草原人文景观开发和管理的过程中来,使他们意识到草原生态与优秀的草原民族特色文化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能够带来旅游收入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这种对资源价值的重新认识以及从旅游发展中获得的经济收益,使积极参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草原特色文化的保护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此外,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可以提高其对草原自然旅游资源、优秀草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保护的责任意识,建立与草原人文景观开发和保护目标一致的价值观、道德观,保证草原人文景观的开发与保护从头至尾都能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
参考文献]
[1]元上都遗址博物馆完成主体浇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EB/OL].http://nmg.xinhuanet.com/xwzx/kjww/2013-03/20/c_115093066.htm.,2013,03,20.
[2]多伦蒙古草原人文景观独特 清代古建筑独树一帜[EB/OL].http://travel.ce.cn/gdtj/201308/29/t20130829_1065304.shtml.,2013,08,19.
[3]正蓝旗争取到元上都遗址博物馆项目奖金1000万元[EB/OL].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6/12/5225460.html,2010,06,12.
篇7
关键词:建筑景观设计;人文精神
1 关于在建筑景观设计中的人文精神不足的现状分析
1.1 在建筑景观的设计时存在谋取私利的想法
有些景观设计者在对设计景观进行设计时,是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的,他们为了迎合某些大众“哗众取宠”的心理,一味地盲目抄袭别人的思想理念,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去体现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魅力”。这样建造出来的建筑物就是一具空壳,没有灵魂,没有任何意义。
1.2 对建筑景观的认识不够深入
目前,当前的社会处在一个非常浮躁的时期,人们的思想普遍比较浮躁;除此之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了满足,人们转而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满足,这就造成了部分的景观设计者心理浮躁,只是对建筑景观的表面形象下功夫,而缺乏对建筑景观的深入认识,并且对人文精神的思考也不够深入,没有将二者结合起来,表达更深层次的理念。
1.3 科技的发展促使新材料的出现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新的技术和材料不断出现,并逐渐应用到建筑审计当中,人们一味地认为这些新兴的建筑材料构成新颖,一味地追逐“潮流”,却完全忽略了它们是否符合所要建造的建筑物的设计理念和人文精神。
1.4 建筑景观的变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景观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现在的建筑景观不断体现出新的时代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旧的建筑景观逐渐被造型“新颖”的建筑物所替代。但是,这些新的建筑景观的内涵不够深刻,无法体现出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和人文精神。城市的文化底蕴还是要靠一些充满人文精神的历史文化建筑体现的。
2 体现出人文精神的各个方面
2.1 地域民族文化传统
每个名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是每个民族的特色的体现。一个民族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并且是在文化传统,,科学技术,种族族群,地域特点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逐渐形成固定的形式,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体现了这个民族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比如,在我国,个民族都有属于代表本民族的“图腾”、传说、文化节日、不同的民族服饰等。这些就是能代表本民族的“标志”,并对本民族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这些文化传统还可以对建筑景观的设计建造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陕北地区的窑洞等,都体现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2.2 历史文化积淀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都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并且在不同的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受地域特点、生活状态、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就拿中华民族来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例如,处于夏商周时代的奴隶社会的艺术品多以神话传说为主,突出体现统治阶级的地位;在这一时期的建筑物初步形成,并以木质结构作为主要结构,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比较单一,风格、形式也没有太多的变化。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最强盛的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发展,并与世界上很多地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反映在艺术上的成果就是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体现出了荣华富贵、流畅华美的特点;而这一时期的建筑物则吸收了外来民族的文化特点,形势趋向多样化,建筑物的风格庄严雄伟。再到后来的,使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中国,使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各种新式的“洋房”或者是中西结合的建筑不断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对建筑景观的设计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2.3 不同的信仰追求
信仰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思想情感的寄托,对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起着团结这个民族力量的作用,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信仰追求,对建筑景观的影响也不相同。拿东西方的对建筑的影响作比较,东方的建筑景观追求的是心灵的和平与安宁,多以庙宇、道观为主要表现形式;而西方的建筑景观则注重物质层面和外部的感官,多以庄严肃穆的教堂为主要表现形式。
3 如何在建筑景观中体现人文精神
3.1 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中注入新的思想和生命力
在现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建筑景观的设计者更要吸收汲取优秀建筑物的设计理念,从中揣摩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要赋予建筑物的灵魂内涵;运用适当的建筑材料,结合超前的审美理念,将材料选取与美学设计充分融合在一起,将体现时代特性的人文精神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对建筑景观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体现设计者自身的素质和建筑物人文内涵的把握的一个考验,因此,建筑景观的设计者不仅仅要“修炼”自己的技术,更要学会把握建筑物的内涵,从而赋予建筑景观以灵魂。
3.2 充分利用地域和民族特色
前面提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会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生活习惯,建筑景观也有体现不同民族特色的不同形式。就像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北京四合院,融合了阴阳五行和八卦思想等风水学说设计的,是对封建的礼仪秩序,门第观念的体现;而陕北地区的窑洞则是结合当地厚实的黄土层、干燥的气候特征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建造出来的,适合当地人民居住的建筑物,是千百年来黄土高原的深厚历史文化的沉淀;又比如充满客家风情的福建土楼,则是对客家文化的真实缩影。
3.3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思想理念
在建筑景观的设计中,尤其以西方的建筑最能体现人文精神。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就宣扬通过艺术创作来体现人文精神,解放人们的思想。在建筑领域的代表人物就是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他的作品大都融入了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因此,他的作品能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使人们能够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建筑景观的设计者要学会感受人文精神的真正含义,并结合本民族的民族特色,设计出代表本民族的人文精神的作品。
3.4 在不断创新的同时保留原有的人文精神
要想使人文景观不断发展,除了要遵循本民族自身的民族特点之外,还要不断交流融合新的思想观念,对其进行创新。但这里所讲的创新,不是生搬硬套别人的成果,也不是达到某种目的,在技术和外观上对别人的盲目“模仿”,而是在进行景观设计的时候,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民族特色,吸收先进的思想理念,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能体现本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的建筑设计。
4 结 语
每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的建筑景观,而这些建筑景观体现的则是不同的人文精神内涵,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建筑景观的设计当中,是对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有助于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人类的人文精神的延续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矗庞琳.论如何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体现人文风貌[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6).
[2]刘彬,杨雪飞.构筑与工程人文景观协调共生的生态环境[J].山西建筑,2011(22).
篇8
人文建设是图书馆永恒发展旋律,也是图书馆人始终关注的主题。所谓人文建设就是在图书馆中营造人文环境,注入人文情愫,弘扬人文精神,关心读者,熏陶读者。
图书馆建筑注重人文建设能多感官地调动读者体验,产生愉悦丰富舒适的感觉,浓厚的图书馆的人文关怀氛围在精神上给给读者带来愉悦满足的感受。在信息时代的冲击下,实体图书馆馆舍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图书馆的建筑也应更倾向于人性化和功能化。
在图书馆的环境建设中,我们应如何进行人文建设,为读者营造宽松、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和服务环境呢?下面,着重图书馆内部环境建设中的人文建设谈一谈我个人的几点考虑。
2 内部环境的人文建设的意义
良好的图书馆建筑内外部环境,对读者的心理和生理方面,是一种物质效应对精神效应的积极作用, 可以激发读者的美感情趣。环境不仅能够熏陶人,更能重塑人,图书馆不仅仅只是放书,读者读书的地方,更应该成为读者汲取知识首选的场所,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图书馆要以读者为中心,以优美的环境为映衬,用艺术的建筑和装饰,创造人与自然、人与书、人与建筑的和谐共存,让读者尽情畅游书海,沐浴浓郁的人文思想。
2.1 促进读者身心健康发展
安全、舒适、幽静的环境,美好、舒心、贴心、特色的服务,在激发读者对知识的渴望的同时,读者在浓郁的人文关怀下,心绪会平和、安宁。绿色生态的点缀、人文景观的熏陶,能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 艺术氛围。置身其中的读者每时每刻都以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大大地促进了读者身心健康发展。也更好地使读者利用图书馆,把图书馆的功能最大化,大大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形成。
2.2 增加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
在现如今信息潮流的冲击下,各种搜索引擎,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和速度越来越便捷下,怎么才能使读者重新走进图书馆?只能加强文化亲和性和人文关怀性。摒弃图书馆只是提供借阅、自习的学习场所的观念, 意识到高校图书馆应成为为人们提供研究、 学习、 休闲和文化活动的场所,使图书馆成为读者休闲放松的首选。这也是未来图书馆存在的意义。
3 图书馆内部环境人文建设的注意点
3.1 馆舍布局灵活人性化
3.1.1 要利于开放式借阅
开放式借阅方式是读者最喜欢,也是最方便的,读者畅游知识海洋时,快速、便捷的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那一定是自由愉悦的体验。图书馆建筑在设计时就要从方便读者的角度,合理布局,以利于全方位开放图书。可以设置目录查询区,藏书位置定位系统,在图书馆的任何区域,读者都能快速查找,随意阅读。这不仅节省读者时间,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好感度,加上馆员专业的指引,更能缩短读者与信息之间的距离,让读者直面信息,提高阅读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3.1.2 多功能区域多元性
如今实体图书馆存在意义一直受到挑战,要使读者重新走入图书馆,成为获取信息,学习休闲的信息中心的话,图书馆必须多功能化,样式也得多样性。除了是信息的集中地外,图书馆功能也可以做如下的延伸:研讨室、学术报告厅、展览厅、陈列室、会议室、多功能厅教室 休闲室、书店、咖啡厅等。其目的是配合图书馆的整体需要,以便于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3.1.3 充分考虑弱势人群
2002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第十九条规定: 高等学校应保护读者合法公平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应为残疾人等特殊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便利 。图书馆内部设计应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特殊需要,首先,为残疾人采用无障碍设计,设立残疾人轮椅专用通道 盲人行道。其次,图书馆书架间距不少于一定数值,满足轮椅通行。第三,无障碍专门区域设置。充分考虑为那些老年人、伤病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相应配套的服务设施。应设立老弱病残读者专座,盲人图书室等等。
3.2 馆内布置整洁、典雅、舒适
3.2.1 不同区域色彩和谐
色彩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情感诱导。图书馆是供人学习研究的文化场所,除了和图书馆庄重的主题色协调之外,为了烘托出这种文化氛围,故应采用浅灰、淡绿、淡青等冷色调点缀其间。使得读者在长期使用图书馆时,读者不易视觉疲劳,因此提高阅读效率。在偏休闲区域可以使用与主色协调的偏暖色,营造平静祥和之感,易使读者身心放松。
3.2.2 环境整洁、家具舒适实用
读者走进图书馆,期待呈入眼帘的是井然有序还是杂乱无章, 尘土飞扬还是清爽宜人。每个进图书馆的人都是希望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给头脑充充电,给心灵放放假的。身心得到放松,灵魂得到净化那是最好的选择了。
回归自然,亲和自然,实现建筑与自然共生的绿色生态建筑渐渐深入人心,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题。图书馆应将绿化最大化。做不到“馆中有园, 园中有馆” ,那也最大限度地将大自然引进室内,又净化空气,又充满生机。在阅读区、办公区、休闲区、门厅及公共活动空间大门口,在窗沿墙边、走廊楼梯,布置常绿盆栽、 藤蔓吊兰等等。人们无论坐着阅读或交流、休息,都沐浴在绿色中,那种愉悦和温馨,会使读者精神世界得到很大的需要。
家具舒适、装饰高雅。从读者出发,挑选家具、装饰物的时候除了美观,更注重实际运用时候的舒适度。宜人的人性化的阅读环境会增加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时间。
3.3 人文景观的设置
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在建筑中融入文化,使其寓有丰富文化底蕴,才能使图书馆散发恒久魅力。图书馆可自行设计与本校本馆发展理念相关的雕塑,悬壁画及名人名言,使各角落溢满文化气息,增加图书馆的文化底蕴,从而使置身其中的读者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图书馆内可以设计中庭、屋顶花园,使得绿色更为立体。花园式的图书馆会成为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3.4 安全的消防设施
最后,我认为安全可靠的消防设施也是爱护图书馆,爱护读者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外,其次建筑硬件设施。如书库内防火墙、书库门的耐火性。消防设施的装备。第三,时刻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等等,做好安防工作,才能算是真正的关爱读者,关爱图书馆事业,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
篇9
[关键词] :生态景观 美学 文化
当今,“生态景观设计”、“自然美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所推崇。生态景观设计不仅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其同时反映了生态文化、地方性文化的特色。随着科学和景观学的进步,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新的景观格局的规范标准,但景观文化内涵将永远是我们设计的灵魂。因此,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生态景观设计最主要的挑战不仅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而是要体现出生态文化概念,体现出当地的文化底蕴与美学价值。
一、生态景观中的美学价值
生态景观特指由地理景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景观(植被、动物、土壤和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经济景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和人文景观组成的多维复合生态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态设计只是停留在“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与美学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审美观念逐步影响到周边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Mozingo认为生态景观设计应与文化和美学相结合。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是当今生态景观标志性的特点。尤其是在都市化地区的生态景观,更应该强调生态,美学和文化领域之间的共存(Mozingo,1997)。生态景观中,美学的体现并不仅仅体现在景观的外在与表面,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观点还来源于本身对美学的感知与理解力,文化背景和其对生活的体验(Eaton, 1989)。正如Mozingo在她的文章里提到的:“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体验,对生活与文化气息的感受和理解是判断景观质量的基础,生态与美学的融合将传递给人们生活的气息,审美的感受。”(Mozingo,1997)
因而,现代生态环境设计的领域将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圈、环境改善的范畴内,而需要与美学,审美共存。
二、生态景观中的文化价值与其重要性
在生态与美学融合的同时,生态景观是反映当地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城市和农村,人们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特色;热带地区与寒冷地区的不同的景观特色更让人一目了然,这即是景观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特色。在城市中,生态景观往往反映出设计师们的意图,形形的景观元素,例如模纹景观,植物景观标识等,其不仅仅体现一个城市、一个农村、一个风景区的特色,同时还包括了对市民与年轻一代的教育意义,给人们传递各式各样的文化信息。Lyle在她的文章里也提到:“自然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与生态环境是人类文化的一面镜子,自然揭示了人类的想法与社会文化特征(Lyle, 1994)。”生态景观设计应在自然与人类文化中掌握平衡。因此,在处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采取合理和正确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生态景观设计中,不仅仅要体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生态美学”与“文化内涵”均是同等重要的,其体现了我们的社会文化与对美学的感知,它是我们社会形象的体现。景观形象的抄袭和仿效将让我们背离自己文化特色。我们要延续我们自己特有的生态景观形象,要继承与发扬已有的景观文化传统——从乡土文化到民俗民风,实现景观美学的提升与当地文化创新。在接下来的段落,我将以澳大利亚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为例,阐述生态景观设计中美学与的文化的体现。
三、澳大利亚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生态景观设计
项目概况
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第三期 ——从Doncaster路至Springvale路,1997年建成。以Jackie Ross和Tract为首的设计师们在东部高速公路两侧设计了一个7公里长的生态公园(图片1),公园总面积约为400公顷。作为高速公路第三期扩建的一部分,设计师们在高速公路两侧设置了一系列不同高度,纹理,色彩的混凝土隔音墙。隔音墙将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为高速公路段,外部为景观生态公园。生态公园包括5个湿地,超过17公里的自行车道,大大小小的景观节点与Koonung生态河道形成了东部高速公路两侧的绿色走廊(图片2)。此外,设计师利用内外景观对比与特色隔音墙打造的手法帮助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保持警觉,提高驾驶乐趣,给驾驶员以公园散步的感觉。同时,根据当地风俗,景观植被特色,项目对两侧的生态公园进行了生态改造与修复工程。
当工程完成后, 高速公路两侧生态走廊的水渠与Koonung河道被重新修复。大大小小的湿地与河道相连,环境改造工程将Koonung河道内的污染物和沉积物引入湿地内的生物降解池进行分解与吸收(图片3)。生态补救方案同时还包含美学和社会的益处,设计师利用道路与河道开挖的土方在高速公路南侧创建了一个山谷公园,营造了很多沿途的风景与景观节点,提供给附近居民骑车上班的自行车道。生态公园内400万棵植物全部来自当地的树种(图片4)。鱼类与其他生物已逐渐回到生态公园中,经修复的河道与动植物群落重新建立起当地自然生态系统。
(2)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隔音壁内侧的景观美学
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被其两侧的隔音壁分割成内外两个迥然不同的空间——隔音壁之内的高速路,隔音壁之外的生态绿地。景观与环境设计的创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师的美学理念与对生活的体验。在高速公路内外,设计师创建了两种不同的景观体验。 (5 Figure.)
篇10
20xx年x月,我通过公务员录用考试被招录到xxxx,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和人民警察。几个月来,在各级组织的言传身教、关心培养下,在老民警的支持帮助、密切配合下,我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对工作精益求精,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上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领导下发的文件,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深入学习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措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使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都有了新的提高。
二、在工作上本着对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虚心向领导和经验丰富的老民警请教,努力学习各项业务技能。在工作中主动寻找方法,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使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了较大提高,挡获各类违法嫌疑人数十名,行政罚款七百元。同时在自己上班期间加强巡逻,加强对惯性治安问题的整治,严防恶性案件发生,保证了执勤期间无恶性案件发生,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为车站
辖区的治安秩序稳固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力的净化了派出所辖区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