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校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为提高我校的知名度,教学分层次,抓特色,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经验。并能从有限的资金中拨出一定的经费,投入到学校的体育设施中,添置了一大批业训器材。
2、学校每学期都有工作计划,具有轻重、主次之分,安排到人,分管到位,并切实实施。有效地组织了校第十届田径运动会,每月一 次的小型体育活动开展的顺利而又正常。
3、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事业性,现有三位专职体育教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上进性强,工作踏实务实,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的发展,编写的教案清楚、完整,上课规范、认真,严格执行教育常规。
4、认真带好学校的三支训练队——田径队、柔道队和拳击队,训练刻苦,开拓进取,训练时间、质量保证。同时积极备战各级比赛,在本市及绍兴市的比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
5、三位体育教师积极撰写各类教学论文,两人两篇在本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篇2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新旧矛盾剧烈碰撞、此消彼长的过程。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内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就存在一些误区:一是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在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的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的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的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重教学手段变化,轻实际效能
一提新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就有教师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有幻灯机,搞不好新课改;于是就可以看到凡是公开课就用多媒体。诚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它毕竟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也永远替代不了课堂教学本身。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新课改改的是内涵,是实质,而不是外在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样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侧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评价手段与方法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
4、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性评价。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新课改的极大阻碍,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带来一定的难度。
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尤其在主要以考试决定学生毕业和升学命运的今天,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存在,并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因而很多教师就此错误地认为,考试决定一切。在很多教师的观念中,考试代表全部,考什么,他们就教什么,不考,则不教。这是一种可怕地考试文化。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教师眼中的确“见分不见人”,教师和学生还有教育一同沦为分数的奴隶。新课程不仅重视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地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倡导灵活多样、开放的、动态的考试方式,注重给予学生更大地自主空间。同时在考试结果的处理方面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杜绝大排队现象,以减轻学生的压力。而且对于升学和毕业考试方面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篇3
一、做好课前准备
要上好一节优秀的体育课,必须做好课前准备,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课程的设计。在设计课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必须做到这节课要与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相符,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仅要备着一节课的内容,更要备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第二,体育器材和场地的准备。上课前教师必须准备器材,设计好场地,有预防措施,根据天气情况,如果遇到下雨就要到教室里上课,做到两手准备。还有要保证体育器安全,绝不能让学生发生意外情况,安全第一。
二、课堂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授课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环节,这三部分缺一不可。
(一)准备部分
在上体育课时,先让体育委员进行点名,保证除请假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必须到。然后让学生进行慢跑、徒手操、游戏等活动,重点在于学生的关节、韧带、肌肉黏滞性等方面。学生准备部分的作用是为了学生在从事某一体育项目时避免心理、生理上的准备不足而对学生造成身心方面的损伤。
(二)授课部分
1.实施快乐教学法
小学体育主要就是要让学生在快乐中玩,快乐地锻炼。在教学中主要做游戏,使教学内容和有趣的游戏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地让全部学生都参与进来,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2.示范讲解法
示范讲解主要是因为小学生比较小,更多的通过肢体语言教学生,教师示范讲解的水平与能力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在示范过程中,教师的动作必须规范,讲解要清楚,使学生要理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
3.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和学生一起参与,这样就能加强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在学生心理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会把老师当成朋友,形成良师益友的关系。在这一教学基础上,学生会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心情舒畅、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地参与各项体育训练,并乐于与教师沟通,请求教师帮助自己答疑解惑,获得学习上的更大进步。
通过师生及学生间的互动,学生既能得到教师和同伴的思维启示、思想启发及体育活动中的帮助、指导,又能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关注和鼓励,使自己的学习信心、展示欲望得到增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对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结束部分
体育课和其他课一样,其他课有一节课的总结,体育结束后有放松活动,它也是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放松活动做得充分,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而且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快乐体育”。
在结束部分,一定不要拘泥于表面形式,必须互相按摩、自我按摩、调整呼吸、意念放松,使学生在快乐中结束这节课。
三、课后反思
在体育课结束后,必须对这一节课做反思,总结这一节课的优点与不足,好的保留,不足的要在下节课进行改正。只有课后的反思与总结,体育教师才能不断完善课程内容,有利于自身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课后反思包括对教学内容、讲授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等方面的反思。
总结教学内容。通过这节课,每一位体育教师应检查课前制订的教学内容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做到了教学目标的具体化。看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大部分都学会了,还是一小部分会了,在这一过程中,看存在不足的地方,下节课就好好改正。
总结教授过程,主要包括所传授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学生们能否接受。
总结学习过程。总结学生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地、主动地探究。学生与教师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学习过程是否实现了良性互动。
篇4
体育游戏高中体育应用效果体育游戏是体育课程的一种形式,主要指通过各种比赛、活动等形式锻炼学生身体各部分体能以及协调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综合素质的目标的过程。目前,较为普遍的体育游戏主要包括球类比赛、小组游戏、团队游戏以及个人挑战游戏等;游戏的具体形式较为灵活,一般因体育老师的经验喜好而异。体育游戏区别于传统体育活动的特征在于其趣味性,通过充分考虑学生的喜好开展体育游戏,能更好地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为促进身体素质发展提供保证。
一、体育游戏的类型
随着体育课程的发展以及众多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积累,体育游戏的类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锻炼灵敏度为目标的体育游戏。该类游戏主要以时间短、动作小的快速动作为基础,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指定动作,从而锻炼其敏捷性。(2)以锻炼耐力为目标的体育游戏。该类游戏具有时间长、动作变化少、强度较大的特点,通过使学生将指定游戏动作维持一定的时间而达到提高其耐力或肺活量的效果。(3)以锻炼协调性为目的的体育游戏。该类游戏在体育游戏中属于较为复杂的一种,其主要通过让学生同时进行两个不相一致的动作并重复,从而使其达到顺利进行该类动作且不出错的水平。总之,体育游戏的设置必须以体育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和目的为基础,利用灵活的方式提高体育课的有效性。
二、在体育课中开展体育游戏的策略
针对高中传统体育课中教与学的积极性不足的现状,教师可通过在体育课中开展体育游戏的方式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根据观察和总结,并结合自身经验,将高中体育课程中体育游戏的应用策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兴趣为主,提高体育游戏的针对性
学生是体育游戏课程的参与主体之一,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唯一培养目标。因此,在开展体育游戏前,教师应充分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身体素质、性格爱好、有无特殊疾病等,保证体育游戏能在尽可能符合学生兴趣的情况下安全、顺利地开展。
例如,某班学生男生居多,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为球类爱好者,性格开朗外向;但该班级少数女生并不擅长球类游戏,且性格较为内向。此时,教师可设置与球类有关的,且需要男女配合的体育游戏,如“远距离越过障碍物投篮游戏”。该游戏应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且保持每组的人数相当、男女比例相当;游戏主要使女生完成远距离越障碍物的过程,在降低体育活动强度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女生的耐力;另外男生主要完成投篮过程,且应在本组女生顺利完成任务后方可进行。该游戏可促进高中学生间的团队配合精神,在充分照顾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达到了体育锻炼的目标。
2.合理设置游戏环节,提高体育游戏的有效性
在开展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相关科学为基础,合理设置游戏环节,争取使游戏的子环节符合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且能有效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教师在开展“短距离接力运球”的体育游戏时,首先,应对本班学生包括耐力、平衡力等在内的身体素质进行评估,将接力距离设置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距离过远而导致学生体力消耗过大,从而降低其体育游戏的参与度。其次,游戏分组上,教师应合理分配组员,尽可能使每组囊括各类性格的学生,防止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只有在保证游戏环节合理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提高体育游戏的有效性。
3.及时进行游戏评估,促进体育游戏的后续发展
除了充分把握体育游戏过程以外,教师还应做好课后的评估工作;通过对每一阶段的体育游戏效果进行观察、总结和分析,取长补短,以此获得体育游戏的长久发展。以上文提到的“短距离接力运球”游戏为例,该游戏主要目的为锻炼学生的耐力以及平衡力。因此,教师可在一段时期的游戏锻炼后,选取一节课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评,测评内容为平衡力水平以及耐力水平;若学生的相应素质能力取得了显著发展,则证明该游戏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可在今后的体育课中大力推广;若经测评,学生的耐力以及平衡力并没有获得明显的进步,则教师应通过反思以及再次开展游戏进行细节观察和总结,以发现在游戏过程中的缺陷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为体育游戏的后续开展奠定基础。总之,体育教学和改革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基础上方能取得长足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它是体育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广大体育教师应该善于运用体育游戏,以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他们锻炼身体素质的基本能力。而学生则要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练习心境,通过体育游戏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定能为中学体育教学营造出生动、和谐的氛围,素质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也将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应钦,张超.浅析体育游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J].体育时空,2014,(13):70.
[2]赵飞.分析体育游戏对高中体育教育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4,(12):258.
篇5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课堂;音乐元素;运用
G623.8
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处在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新鲜事物的理解与掌握能力也在不断地提升。在小学体育课程中融合进音乐的元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小学体育知识的兴趣程度,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增强体育技能的节奏感以及协调性,以保证学生能够达到身心愉悦的体育锻炼目的,从而将小学体育课程的课程教学氛围进行进一步的提升,提高学生学习的整体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音乐元素的应用原则
对于音乐元素的应用原则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遵循小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规律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能够和谐发展与成长。所以,在小学生体育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将体育教学内容与课外活动进行进一步的融合,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遵循小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规律,并将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目的进行进一步的体育活动展现,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对于未知事物的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还在不断加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都能够对小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在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自身的行为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学生之间树立比较良好的形象素质,给予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指导。将音乐元素与体育教学客户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融合,不仅可以将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展现,还可以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放松学生们的心情,让学生能够在平和的心态中进行体育锻炼。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在小学体育课程中进行音乐元素的融合,能够将小学体育课程中客户才能教学有效性进行进一步的提升,让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不断感受体育运动自身的魅力,让更多的小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在小学体育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比较舒缓的音乐让学生们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还能够增加学生自身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达到身心舒缓的最佳结果,并在这种融合式教学的模式中,激发学生对于音乐与体育的认知感,全面促进学生的感情,加强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印象程度。
二、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音乐元素的策略分析
想要将小学体育课程音乐元素应用内容进行全面的提升,就应该将相关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对于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应用音乐元素的策略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小学体育课程应有充足的课前准备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备课阶段,教师应该对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重视对教材的了解程度,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活动的设计,然后,还应该对体育教学器材进行课前的全面检查,以保证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安全的保障,进而实现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的。在小学体育课程的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就应该融合相关的音乐元素,在课程前期进行音乐的整理,还应该对音乐播放的播放器进行进一步的设置,同时,由于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师应该按照当节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规划,以保证教学方式与教学活动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结合,并根据这些内容选择相关的音乐元素。
(二)小学体育课程应有科学的音乐应用
在小学体育课程中融合进音乐元素的内容,在运用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小学体育课程的设置中,应该将音乐播放的时间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自身就存在多有缘慕萄特点,在音乐元素融合的过程中也应该进行科学性的选择。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教学环节进行逐步的分析,并在活动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的进行音乐元素的融合,时刻重视音乐元素与教学内容的切合情况。第二,还应该对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音乐进行有效地控制,保证音乐能够给学生们带来正面的引导,避免同学们因为音乐的原因分心,或者是影响最终的小学体育教学效果。
(三)小学体育课程应有课后的总结反思
将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音乐元素进行进一步融合的教学方式还处在探索阶段,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进行细节性的提升,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细节修改,并由各个体育教师进行相互讨论,以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能够达到最佳的状态。所以,在每次课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都应该进行总结与讨论,针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效果以及教学过程内容进行不断地展现,并将学生真实的反馈进行全面性的分析,在进行科学整理之后对教学过程中不足的地方进行完善与改进。在体育课程总结完成之后,还应该对相关的音乐元素进行整合,保证在下一次音乐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引用,在素质教育的模式下,使得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进行更加广泛的推进于实施。
结语:
随着国家对于教学的不断关注,新课程标准也在进一步改进,在现有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全新的教学方式也在进行着进一步的内容展现,将音乐元素与体育课程教学相融合,能够在现有的体育教学基础上促进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兴趣程度,在最终的教学效果上也有比较突出的提升,以保证学生能够在今后的体育锻炼中有自身的优势展现。
参考文献:
[1]金家栋.关于小学体育课堂中音乐元素的有效运用思考[J].亚太教育,2016,03:10.
[2]郭宇.高等院校音乐剧人才培养(本科)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
篇6
论文摘要:比较分析了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阐述了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提出缩小差距、深化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0 引言
新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2002年8月12日由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校中施行.毋庸置疑,新纲要的实施已成为全国普通高校体育面临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观念、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上还是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的总结,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建议,为我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对比法: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与《新纲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差距.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
根据《新纲要》我院制定了新的课程指导纲要,从2003级开始全面采取学生选项上课,本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两年,占4个学分,专科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半,占3个学分,每学期1个学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为:必修(基础课)与选项课,选项课项目又分为初级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散打、体育舞蹈和网球)和提高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和健美操).只有经过初级项目学习并合格后才能选修提高班相应项目.另外,为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内容的保健班,每学期4学时体育理论课.体育课教材选用自编教材,执行自编教学大纲,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是将其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折算成百分数来加以评定.
2.2 对照《新纲要》我院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为目标,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改革与探索,实施了体育选修课程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纵观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现状,对照《新纲要》提出的要求,仍存在以下欠缺和不足:
在课程目标方面:《新纲要》根据体育教育的功能十分具体地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不仅为大多数学生确定了基本目标,也为部分学有所长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确定了发展目标.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性质以及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目前我院制定的公共体育课程目标中明显缺少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内容.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纲要》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一、二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应达到144学时)”,“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选修课”.目前我院专科只开设三个学期的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学生也未开设规范的选修课.
在课程结构方面:因为我院只有课堂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现行的选修课教学模式没有达到“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的要求.而且我院虽然“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但是由于学生选项后都是只有经过初级班学习后,才能进入提高班,因此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另外,由于我院场地、器材的原因,目前只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八个选项课项目,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因此在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以及“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等方面尚存不足.还有,我院体育理论课只是徒有虚名,基本没有落到实处.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我们的教师尚未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育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重教轻学,重技术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提高、轻意识和习惯养成、重身体教育轻心理和文化教育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因此,不仅在课程内容的健身性与文化性、选择性与实效性、科学性与接受性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在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多样化,师生之间多边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方面还有欠缺.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由于学校扩招,学生人数较大幅度的增加,我院场地严重不足,我院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课堂教学班人数在4o人左右,远远高于《新纲要》要求的“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同时由于经费短缺,我院还没有“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和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
在课程评价方面:体育课程的评价应包括教与学两方面,而我院的公共体育课程缺少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以上分析主要内容见下面简表
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观念没有更新;学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场地建设速度、教师扩充速度跟不上;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
2.3 深化改革的思路
为进一步深化我院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在总结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找出不足的基础上,依据《新纲要》精神,从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的单项课建设人手,对我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结构、内容、考评方法、课外锻炼,进行整体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在课程指导思想和目标上,突出“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方向,重视体育课程功能的开发,将以往按照运动项目确立学习目标的做法,转变为以体育的功能确立课程目标,在坚持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内容具体,便于操作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课程设置及结构方面:保证专科生的二年体育课程学习时间,学分为四学分;实施“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综合管理”的体育课程模式,增加俱乐部活动课,按基础课、选项课、俱乐部活动课、竞技训练课四个层次进行课程教学;在选项课教学中,先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按层次选课(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均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现有水平按层次选课,并打破年级及班级的界限.);要求本科学生第五、第六学期必须选修俱乐部活动课,并需修满36学时获得2学分;制定体育理论教学计划,规定每学期必须进行4学时的理论教学,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分配到具体的学期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
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突出体育单项课建设的特色.对各选项课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要求每位主讲教师都能依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明确单项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提出该课的具体目标,紧紧围绕课的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层次,对教学环节结构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教学的策略与方法,提出导学方案,制定出与课程目标相适宜的课程标准,确定考评的内容与方法;搞好公共体育课部业务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推广新经验.
在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院应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要求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加快场地(特别是室内场馆)建设,同时根据现有场地、器材条件,进一步开发课程资源,课内系统可开设乒乓球选项课,素质提高选项课;课外系统将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场地设施和教师资源,在目前我院现有体育协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体育舞蹈、网球、羽毛球、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俱乐部,加大“终身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测试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课外活动的发展,以促进俱乐部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课内外的教学管理,坚持教学检查制度;制定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奖励制度,每年评价一次,评价结果记录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奖励等的主要依据;开发网上选课平台、学生体育成绩管理系统和场馆、器材管理系统,力求使公共体育课部的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在课程评价方面:改革公共体育课程考评方法,依据课程目标,制定教与学两个评价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专家组评议的方法,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态度、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课程目标贯彻得是否全面等纳入考核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强化激励和发展功能,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的方法,将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以及进步幅度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3 结论与建议
(1)我院公共体育课程与《新纲要》对课程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篇7
中学体育课程要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及学生发展为基础,其核心是实现学生素质的提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专家总结分析,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框架应包含以下几点内容:一是要涉及中学体育运动闲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二是激发中学生对各种运动的兴趣,尤其是被认为是理论性的表现的竞赛,三是培养中学生具备良好的运动精神,四是使中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提升对生活的兴趣。当前,我国中学生体育课程目标发展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点:第一,加强中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增强学生体质。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将“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写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第二,重视中学体育卫生保健教学,让学生能够具备体育保健卫生方面的文化素养,将体育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产生运动的兴趣,并将这种性却变成一种习惯,并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各种能力,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适应能力与评价能力等。为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实现“终身体育”目标不仅是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目标,而且也是国外中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合理的运动实践,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培养他们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并在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味到运动的快乐和作用,激发他们进行长期运动的兴趣与欲望,形成一种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第四,通过体育运动加强学生的品德与审美教育。学校体育作为校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体育课程的设计也必然会承担教育的一部分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以“体”育人,提升学生的情商。
二、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学体育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针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目标,笔者对于中学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从指导思想上来看,改变传统的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逐渐转向以健全人的身体为目标的强身育人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自主性,注意培养学生中学体育意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使学生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提升学生自主锻炼能力。
其次,从教学体制上来看,改变传统的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制,结合中学生体育运动实际,建立以增强中学生体质,提高中学生体育能力,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为主线的课程目标体系。注重强调在体育教学中相关文化知识,运动理论及卫生保健知识的讲解,结合学生身体锻炼实践,形成中学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相结合的新体系,着重加强学生体育能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重视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中学体育为培养新型的现代人才服务。
再次,从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来看,要着重强调体育教材的实效性﹑科学性以及趣味性,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教育与体育锻炼实践相结合。在体育课程的理论的讲述中要着重强调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此外,为了保障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安全性,对于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知识也要进行详细讲授,以便更好的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最后,从课程整体编制来看,要注意编制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增大中学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将体育课外活动引入到中学体育课程之中,遵循生理﹑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的要求。
三、结论
篇8
【关键词】高中体育 重视体育课程 课堂纪律 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57
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工作如何展开?怎样才能取得理想效果?这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关于如何教好高中体育课程这一问题,本人以自己一线教学工作的多年经验,以及结合与其他教师的共同探讨的观点,总结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老师要做好表率作用,重视体育课程
老师要想教好体育课程,并且让学生学好体育课程,最重要的就是,从根本的思想上观念就要重视体育课程。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存在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有大部分学生不重视体育n程,认为上体育课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是部分老师也是这种想法。如果师生从思想观念上就否定体育课程存在的意义,那么就算开展体育课程也必定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做好表率作用,重视体育课程,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也重视体育课程,只有学生对体育课程有了正确的认识,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才会主动去学习体育,才能真正学好体育,让体育课程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老师重视体育课程,做好表率作用主要体现在老师要严格认真的上好自己的课程,课前要认真备课。有的老师觉得体育课程不用备课,上课时临时发挥,这样会浪费时间,导致体育课堂没有效率。还有的老师自己不重视体育课程,于是就不上体育课程,直接将体育课改成文化课,或者是上体育课就让学生自由活动。这些都是老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老是这样不重视体育课程,学生也会有样学样,认为体育课不重要,上体育课时可以学习其他科目,体育课可以玩……这些错误的意识让学生忽视体育课程,导致体育课程开展的效果不理想。老师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职位,对学生负责。只有老师重视体育课程,为学生树立表率,学生才不会忽视体育课程,才能学好体育课程。
二、在课堂上要严格要求,规范标准
体育课程因为学科的关系,可能在课堂上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要求的那么严格,但是要想上好一节体育课程,老师就一定要做好课堂内的组织,规范课堂纪律。有很多学生在体育课上纪律就比较松散,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老师一定要从最开始就严格要求学生,给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标准,该让学生放松的时候就让学生放松,但是该严格要求的时候也要严格的要求学生,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在体育课堂上也并不是可以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老师可以通过制定奖惩措施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体育课堂,例如对严格遵守纪律和课堂规范、表现良好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对于不遵守纪律,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也要及时批评,并且给予惩罚,可以是让学生罚跑等措施。
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按照要求完成体育运动和练习,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体育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且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水平和运动能力。
三、要教会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和技巧
在体育课上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一定要保障学生的安全,特别是在进行一些户外的有危险性的体育活动时。要最大程度的保障学生的安全,就要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最重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训练方法和技巧,从而避免和减少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到伤害。
体育课程中的很多运动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常使用的,例如田径中的跑、跳,还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对这些运动有过接触,所以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很可能就不听讲,还按照自己的方法来练习。然而我们都知道,运动方法如果不正确,有可能会对人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就像错误的跑步姿势会对人体的踝关节、膝关节等部位产生非常大的伤害,而正确的跑步姿势应该是身体稍向前倾,步幅不宜过大,脚掌中部着地,步子要轻盈,双肩放松,两臂前后自然摆动。所以在体育课堂上老师还要重点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运动方法,并且改正之前养成的错误习惯。只有按照正确的运动方法来训练,才能减少运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才能真正的达到理想的运动效果。
老师在体育课上还要注意带领学生做好运动前和运动后的准备活动和拉伸活动。在开始进行运动之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只有准备活动做的充分,将身体的各个部分的肌肉都调动起来,才能避免和减少人体在运动中受到伤害,充分的准备活动也会让之后的运动取得更佳的效果。运动后及时进行拉伸和放松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减轻运动疲劳,减少人体负担,减轻运动后造成的痛苦和压力。在体育课上,要想正确运动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正确着装,学生要穿合身舒适运动服、运动鞋,不适合运动的服装可能会造成学生在运动中增加负担和危险。
四、趣味教学,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想教好体育课程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就需要老师要和学生处好关系,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专业上成为学生的良师,在生活中也能成为学生的益友,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和运动能力。
篇9
一、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城市中学进行走访调查,与现阶段我国中学体育教学情况相结合,将其现状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课程安排情况
本文通过一系列的走访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导致整个中学阶段体育课时非常少甚至有的中学在课程表上安排了体育课,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被其他科目所占用,学生长时间无法进行户外体育活动,身体得不到很好的锻炼。除此之外,大多数安排体育课程的学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男女混合教学,无法有效地针对不同学生差异化的身体素质进行教学内容的制定,最终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良。
(二)中学领导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
中学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大,高考压力如影随形,很多中学为了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对学生的文化课高度重视,忽视了体育课程等其他艺术科目,教师和学生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备战高考之中,忽视了体育课程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单一也是现阶段我国在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大多数学校在其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过于流于形式,没有切实地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发展需要方面去进行考量,多数采用自由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失去兴趣。
二、中学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概述
(一)中学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定义
所谓的中学体育分类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制定的差别性的教学模式,通过这一模式能够彻底摒弃传统的大班教学的弊端,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他们的体育学习热情。
(二)中学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意义
中学阶段繁重的课业负担和来自老师、家长的压力给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甚至有很多学生不堪重负进而患上心理疾病,对其未来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体育课程作为放松学生身心、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课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对于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合作意识都有很好的帮助。中学体育分类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中学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应用
通过对现阶段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分类教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将其模式的应用建议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内容中应用分类教学
传统的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进而模仿的形式,教学内容过于死板、陈旧,现代化的分类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了这种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教学观念,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例如,在北师大版“运动中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内部的交流合作制作教学PPT,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通过一系列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刻记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在教学形式中应用分类教学
传统的中学体育课程采用单一的教学形式,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化的分类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不同成员的分组教学,提升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技精神,帮助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三)在课程安排中应用分类教学
篇10
一、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对于课程资源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一般来说,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也可以说,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其既包括形成课程的要素资源,又包括了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体育课程资源可以理解为:有利于体育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其既包括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如体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技能、经验、身体练习、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体育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要素,又包括了决定体育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如体育场地、器材、体育师资等。
二、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体育课程资源根据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方法,现将不同的分类方法归纳如下(见表1):
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意义,从理论上来说主要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可以拓宽体育课程研究的范围和领域,促进体育课程及体育文化的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以及竞技体育之间的联系。三是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以及校园文化的融合。四是可以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上来看主要是: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推动新体育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四、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途径
体育课程开发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它的开发利用决定这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但无论多么丰富,都必须以高校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在遵守健身性的原则、娱乐性的原则、适应性原则及多样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资源。
(1)积极挖掘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尤其是体育教师和学生。课程资源的载体有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像教学用书、体育课程标准等属于非生命载体,而体育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和其他社会人士就属于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其中教师是一种重要的生命载体资源,体育教师既是体育课的组织者,又是体育课的开发者,对学生能起指导影响作用,对课程顺利进行起决策作用。因此,努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是大学开展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加强学习,积极参与,才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学校也要为体育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创造条件,让体育老师在实践中提高中和素质,使体育老师顺利完成角色转变任务,发挥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的主力军作用。学生能够提供大量的素材性资源,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体育基础,对体育课的态度以及价值取向,无疑影响着体育课的有效实施。所以在开发利用该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的能动作用,提倡师生间的互动学习,共同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课程资源的内在性,也需要他们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发挥,这样的体育课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2)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体育设施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包括活动场地的合力建设和布局,提高利用价值;对器材、设备加以改造以及合理利用;制作简易器材,发挥器材的多种功能;满足学生“玩”的设施和安全“嬉戏”的活动区等。
(3)大力开发挖掘民间、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运动内容和方式,这些有着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的民族运动项目,不仅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不断成为体育的重要手段。民间、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是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资源,对这类资源的开发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而且能极大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因而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目前,在高校中开展比较普遍的项目有武术、民族式摔跤、舞龙、舞狮等,而大部分民间、民族传统运动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进入高校体育课,这类运动项目还有很大的挖掘潜能。
(4)大力有效地开发利用图书馆、多媒体、自然环境等重要的课程资源。这类课程资源包括面很广,不仅包括课外体育运动、课余体育练习、学校举行的体育比赛,体育节等活动,还包括图书馆、网络、媒体技术,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加强体育体验;图书馆有大量的体育图书、体育历史资料,他们包含大量的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技术;多媒体能有效地宣传体育教育,辅助体育教学。例如,武术套路教学,蓝、排、足攻守技术的教学,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形象,而且有效。在大自然这样广阔的空间里开展一些体育教学和活动,如爬山、远足、郊游等,不仅寓学于景,有效有益,而且陶冶情操。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会丰富体育课程、优化体育课程,促进体育课程发展。
五、总结
- 上一篇:小学学校交通安全应急预案
- 下一篇:水利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