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国学者兰根布伦纳和素恩伯格把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家长角色分为三类:1.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当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学校教育时,他们能成为其孩子有效的家庭教育者,家长的自信心以及家长对其孩子和自身的教育期望都能随着参与有所提高。2.作为学校活动志愿参与者,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家长可作为班主任的辅助人员帮助教育学生,可就某门学科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可就自身经历给学生做非正式报告等。3.作为学校教育决策的参与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决策的全过程,即决策形成、决策执行和决策监督。
2013年8月底,在学生还没有到校的时候,学校成立了第一届临时校级家委会,并在随后的全校家长会上由家委会成员向全体家长说明和布置学校的部分工作,同时向大家传递一个信号――学校高度重视家校合作。事实证明,各级家委会的成立在这一个学期里对学校的工作和学生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日常工作中,一(5)班在学校布置的一些工作上往往响应迅速,家长的意见也比较统一。班主任有点神秘地告诉我,她有一个“秘密武器”。她打开QQ群让我看聊天记录。原来,他们建立了家委会工作群,班主任和家委会成员经常在群里讨论班级工作,形成共识后在全体家长群里进行通告。家委会还成立了理财小组,将班费和学生活动需要的经费实行公开化管理,接管班级的相关收费工作,建立账本,定期在家长群里公示。学校有大型活动需要家长志愿者时,家委会成员主动在家长群里征集和登记,教师和参与活动的家长们拍下了一张张照片,家委会成员及时将照片传到班级QQ空间。通过家长群,家长们就像在孩子身边一样关注着孩子点滴成长。当我向一(5)班家委会的家长们表示感谢的时候,一位家长这样告诉我,“一年级的班级管理压力大,我们帮班主任老师做一些工作,让班主任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教育教学和班级常规工作。大家都是为了孩子嘛!”
一(6)班因特殊情况需要更换班主任。这在任何学校都是一件让家长抵触和反感的事情。在前期家长工作中对家长积累了足够信心的基础上,学校决定让家长参与到更换班主任的工作中,邀请家委会成员和部分家长代表召开家长座谈会,征求家长意见,集思广益,并由参与决策的家长做好其他家长的解释工作,从而使得这件家长非常反感的事情在相互理解中得到妥善解决。班级管理平稳过渡。这也让家长在参与学校决策的过程中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和难处,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有效地承担了家长在家校合作中角色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知道食堂工作头绪多、责任大,但为了解决家长的实际困难,作为走读式的学校,我们还是毅然开办了食堂。由于众口难调,食堂工作遭遇了一些家长的质疑。前期,校级家委会成员在食堂运行过程中已经广泛地收集了家长意见,帮助食堂更好地服务学生,但由于沟通渠道单一,很多家长没有及时了解到食堂工作的改进。后来,我们吸收了校级家委会的意见,建立了家长每日轮流试吃和反馈制度,制作家长试吃意见簿,学校也在网站上公布“每周食谱”,让家长直接参与和体验食堂管理和伙食的质量,帮助食堂改进,帮助其他家长了解学校伙食情况;家长也在和孩子们共餐中了解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第一学期的家长参与,也为下学期成立学校伙食委员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校的家长志愿者队伍建设,已作为班级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在学校组织的节日、秋游、文体活动中,到处都能看到家长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主动参与到班级文化的策划和布置、大型活动的组织和护导之中。
家长对学校和班级工作的参与,体现了家长和学校、教师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家长是孩子的家长,学校是孩子的学校,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发展。第一步的家校合作探索在短短一个学期之内已发挥了积极的力量。
篇2
一.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现状
(一)从家庭层面来看,能有意识地配合学校进行教育,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家校合作中的身份缺位。据调查,笔者所在班级有60%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40%的学生平时随父亲或母亲一人,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非直系亲属生活。教师平时只能通过电话与学生父母亲交流情况。
二是家校合作中的理念偏差。有的家长认为教育的责任全在老师,存在推卸责任的想法;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辅导不了孩子,只能拜托老师了,客观上放弃了与学校的积极合作;有的家长把“家长陪读”当作家校合作的全部内容,除了每天辅导检查作业外对孩子的其他方向关注不多。
三是家校合作中的主动性差。有的家长认为不好意思打扰老师,不给老师添乱,殊不知这种好心恰恰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还有部分家长把家校合作当作负担,只有在教师主动联系的情况下才会与教师沟通联系,主动提供学生在家各种信息的家长数量极少。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开始探索家校合作的途径,但体制机制还亟需完善
一是宣传机制不畅。学校应作为宣传家校合作的主要阵地,宣传不畅导致家长对家校合作不了解,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促进子女全面发展、放大学校教育效用方面的巨大作用,因而在家校合作方面不主动甚至不配合。
二是沟通机制单向。双向的交流、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前提。但从现实来看,学校、教师以权威和专家自居,家长因为对学校、老师的“权威意识”而被动进行配合,共同构筑了当前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中的单向沟通现状——家访成了指导会,家长会成了会。家校合作以学校、教师为中心,只考虑学校、教师需要而不照顾家长需求。由于缺乏双向交流,这种形式的“合作”效果可想而知。
三是组织机制随意。许多农村初中尚没有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计划之中,年级、学校层面的家校合作往往临时为之,在时间上断断续续,在内容上缺乏前后呼应,在信息交流上零碎而不成系统。如很多家校活动仅在期初期末进行,其它时间则偃旗息鼓。
二.农村初中家校合作问题解决初探
加强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从学校角度讲,应当立足农村地区学校现有实际,从观念、机制、保障等方面多管齐下,力争创造出“无缝”的家校合格教育格局和系统。
(一)更新观念,消除家校合作的认识误区
一是建立尊重平等的关系。尊重平等是家校双方积极、真诚合作的基础。农村学生家长“尊师重教”传统较强,某种程度上也造成家长的依赖倾向,影响了家长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农村初中家校合作别需要强调建立双方尊重平等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把家长作为帮助自己管教学生的“工具”。要充分尊重家长,积极主动地邀请、接纳家长作为合作伙伴,要主动向家长介绍情况,了解家长需求,力所能及地向家长提供帮助,这样家长才会更加信任教师,更加尊重老师的人格和劳动,主动维护教师的威信,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
二是消除家校双方的理念偏差。要强化宣传,让家长明确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学校、家庭的广泛协作,从而建构科学的、合理的家校合作观念;要积极表明学校及教师对家校合作正向支持的态度,鼓励家长积极主动投身到家校合作中来;要为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提供策略和信息,使其有意愿、有能力开展家校合作。
三是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学生是家校合作的着力点,其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如何极大地影响家校合作的成效。针对很多学生存在的家访、家长会即是“告状”、家校合作即是共同“对付”自己等不正确的看法,要加强宣传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家校合作的本义所在,充分发挥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提升家校合作的效果。
(二)完善机制,促进家校合作的规范运行
一是完善家校合作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是做好家校合作的关键之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既要积极依托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利用校园网和电脑下乡契机,建立家校交流网络平台,又要考虑到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落后、文化知识不高的因素,保持并加强家访、家长会等家校交流传统方式,实现多种渠道立体沟通。
二是完善家校合作的评价机制。家校合作形式实施及效果如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具体评价,并根据结果进行修正。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单次时间、参与人数、便利指数、实施所需设备设施、具体效果、家长与学生反馈等指标进行评价。调研发现,针对农村学生居住分散,家访费时费力,如果学校能发放家访补助,将明显激发教师家访积极性;针对农村学生家长上网较少,网络信息平台如果增加短信功能效果将更加明显;针对考试后开家长会,学生普遍反馈“告状多”、“挨批多”的情况,将家长会调整至考试前,动员家长给学生创设良好复习环境,鼓励学生建立竞争意识,家长、学生普遍反映较好。
三是完善家校合作的考核机制。要把家校合作作为一项硬任务,对学校规定的家校合作形式,教师的落实频次、质量、家长及学生反馈等都应作为考核指标,奖优罚劣,并与年度评优、评奖等挂钩。要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推动教师根据实际创新家校合作形式,对涌现出的经实践检验较好的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并进行适当奖励。
(三)强化保障,推动家校合作的顺利实施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没有制度保障,家校合作将很难达成长期有效的结果。当前,农村初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办法,对实践中运行较好的家校合作的形式、实施、监督、评价等进行固定,如教师在何种情况下应当与家长联系、应当采取何种形式联系等等,以确保家校合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效进行,而不是盲目地流于形式。
二是强化资源保障。学校要为教师开展家校合作提供必需的资源,如校内合适的谈话、会议场所,适当的交通、通信补助等政策支持。同时,可积极组织挖掘学生家长中的资源,建立教育协作基地,邀请家长来校开展讲座,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等。
三.几种常用的家校合作方式实施策略
1、家访。家访是教师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挖掘学生潜能的重要法宝。一要充分准备。要事先考虑好要与学生家长交流的内容,理清思路,做到交流时目标明确,重点突击。尤其在指出学生不足的时候,还需要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2)随机应变。要根据家长的特点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对文化教养较高的家庭,可以直接请家长提出改进教育的措施,适时补充合理性建议;对于较溺爱孩子的家庭,要在肯定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批评,以尊重家长的感情;对极少数放任孩子不管的家庭,要提出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家长的责任心。(3)优选方式。根据目的选择家访形式,如日常了解情况的就可以选择电话家访形式,以便将精力和时间放到最应该去的学生家庭家访。
2、家长会。家长会能够帮助班主任最广泛地将家长联系起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会前要充分准备,明确列出会议的主要内容,要认真准备家长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到心中有烽。会议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以教师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和学习成果展览会等形式开展。会后要及时梳理获得的信息,需要反馈的应及时反馈。
3、请家长。现实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请家长不仅有损颜面,还很有可能面对家庭暴力,对请家长存在心理阻抗。所以,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请家长真正目的,放下心理负担,心甘情愿地请自己的父母到学校。请家长期间要注意尊重家长和学生,即使在学生犯错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顾全家长颜面,切忌发生家长在校打骂学生的现象发生。
4、书信、电子邮件。书信、电子邮件可以作为家访、家长会的重要补充。书面形式能够给班主任和家长冷静和充分的思考时间,一些不适合言语表达的情感,可以用文字来表达,同时还避免了一些学生因面谈产生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莫克琳,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师·下》,2012年第6期
2、曾群芳、冷泽兵,信息技术环境下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6期
3、史东芳、李锋,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家校合作机制障碍和保障[J],《法制与社会》,2009.10(下)
4、家校合作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http:///question/28e05ebff
89e3fb7,2012年10月7日
篇3
创建班级“共同体”
在班集体建设上,我倡导并设计班级“学习生活共同体”,努力培养学生之间信赖与合作的关系。建立“团队”,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分组问题,根据“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考虑学生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性别、性格差异等要素,一般4~8人分成一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
构建好团队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团队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为了能让队长在短期内较好地运行组内工作,初期,我每周给队长们进行单项培训。每一周的最后一节课是我们班的团队反思交流课。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队长们开始各显神通。为了使自己队别具特色,取有个性的名字,定口号,甚至队歌。有的小队内还定了公约,有的队长当队员不写作业时还打电话跟家长沟通,还有的队给进步大、贡献大的同学发小奖章。
形式具备后,就要做好内在完善和充实,让课堂内外的合作更有效。建设“共同体”会涉及很细致的环节,需要老师经常“体察民情”,及时捕捉、及时处理,才能将团队合作的效果推向更好的态势。我的班级这样的合作已经成熟,学生会用各种合作汇报的方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合作学习,常态课学生也激情四射,精彩纷呈。课堂上强调建立合作规则,注重方法指导。团队内的合作是在自主学习,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认识上的“再”合作。队内有明确分工,每位承担一定角色,轮流担任“中心发言人”。
“共同体”建设,还需建立整体有效评价体系,教师对团队作出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显得至关重要。为了便于操作,我设计了“班级团队建设的统一要求”,给出统一的“团队记录表”。团队建设下的合作实现每个学生的参与,我们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追求优质高效,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用“阅读”管理班级
2007年我刚接手一个班,用什么点子把这个比较散乱的班级凝聚起来呢?我选择了用“阅读”管理班级。看《小妇人》时,我惊讶地发现毫无文学素养的女主角,能够变成剧作家竟源于一本书――《我亲爱的甜橙树》。真有这本书?我搜寻常熟各书店,了解到这本书至今没在大陆发行。上网继续搜索,终于找到了台湾繁体版,以及个别不完整的章节,经过拼凑、处理、打印、装订,自制了一本《我亲爱的甜橙树》。
拿着自制书,我激动地告诉学生寻找它的经历,接着开展全班共读、配画、写感言的活动。我第一个在书的背页写读书感言,画了自画像,添上青草地,空中飘舞的蒲公英……学生都想得到这本书,怎么得到这本书?“只要让我看到你的进步!”学生每天自己和自己比进步,生活与学习多了一份乐趣。
“流动书吧”班级图书角,精彩纷呈,藏书统计造册后,张贴在班上,让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外书上写上名字、学号,班级流动图书角更方便每位学生借阅。
“学生诗坛”“淡淡书香扑面,琅琅书声入耳”,每周一次的“学生诗坛”,学生以20分钟时间,以诗人为切入点,与大家讨论、研究一两首他们感兴趣并且觉得很有价值的“古诗词”。自己设计演讲稿,设计教学的“流程”,写出“学生教学稿”。
“阅读论坛”,我带领学生长期共读“金牌课外书”,每月按主题推荐三四本课外书,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开展“阅读擂台”。阅读给学生以生命的滋养,阅读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灿烂的生活方式。
多重效益的“家长讲坛”
“家长讲坛”就是让家长们当学生的老师,上出一堂堂别开生面的课。学期伊始,我发出了“学生开卷卷卷良师”的家长讲坛倡议书,创新开展了一月一次“家长讲坛”系列活动。
倡议书中我写道:“‘家长讲坛’是构筑学校、家长和学生互动的新平台,也是孩子获得课外知识、丰富人生感悟的一个好窗口。希望家长们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孩子们补充课外‘营养’;以自己人生故事,震撼孩子们的心田;以自强不息的事例,让孩子们塑造健康、向上的心态;以你们热爱学习的激情感染孩子们不断挑战自我,努力拼搏;以自己关爱别人的故事让孩子们拥有一颗助人、感恩的心……希望家长们通过现身说法,变深奥为生动,让教育震撼,让教育无痕。”倡议一出,立刻得到家长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支持。
每月有一次班队课,我设定为“家长讲坛”,家长自主报名与班主任联系,与孩子推荐相结合,内容可以是工作方面的,可以是生活方面的,还可以是家长自己的成长经历等等,只要对学生有益即可。形式以小故事为主,鼓励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倡议书下面还设计了回执单,让家长填写预设主讲题目与希望主讲时间,班主任可以据此进行一学期的计划安排。
篇4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学生教育管理 家长参与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机制和模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为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必须切实加强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家长积极参与高校学生管理,是提升学生教育管理质量的创新之举,是提高独立学院的声誉,增强其办学竞争力,进一步推进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的新途径。
一、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家校育人合力和全员育人的氛围。
受传统教育管理观念影响,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存在教书、管理和育人相分离的现象,依旧偏重科研、教学,虽然有专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来“管”学生,但没能营造出信息畅通,家校协作共同育人的文化氛围。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难以发挥学生个性特长,难以激发自我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无法形成学生管理者与家长互动的良性循环和全员育人的合力。
2.重视共性,忽略个性,“以生为本“理念认识不足。
部分独立学院忽视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现状,对“以生为本”的理念认识偏颇。独立学院的学生比较活跃,可是学校为了追求稳定,学生工作过分强调统一和规范,而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不健全,忽视与家长的沟通的重要性,对学生的特点和专长不了解,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没有贯彻和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其结果必然是压制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
3.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和方式相对单调,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据调查,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细节中,部分独立学院没有结合学生群体特点和发展现状创新学生管理的模式,基本沿用与其他公办普通高等院校雷同的学生管理方式。在独立学院做学生工作习惯于按部就班地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整体上无法超越。学生管理方法和手段相对陈旧简单,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4.指导工作过细过严,不注重培养非智力因素。
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工作者在具体指导工作中过于细化,不自觉地采取从紧方法,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和有过失,甚至肆意阻止和干涉一些学生的新异想法,这种对学生能力极度的不信任,使学生容易失去尝试新想法和新思路的机会。一切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创业能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人本观念的核心内容。但一些学校却忽略这一点,使学生变得厌学情绪浓,自控能力差,挫折容忍力差,缺乏自信,等等。
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该遵循的三原则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一个个大写的“人”,亦即一个个体格健壮,灵肉合一,情理协调,言行适当的人。随着教育的人本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也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教学生学会做人。提倡“以人为本”既是高校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树立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遵循公正原则、适度原则和整体原则。
三、独立学院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与实践
1.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想指南。在独立学院学生教育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其一,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组建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各年级学生家长会、座谈会,举办家长讲坛、家长体验班,家长通过亲身体验和与学院师生的交流,为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出谋划策,这些为学院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供现实依据。学院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实现以学生需求为本的转变,在管理中育人和服务,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二,要明确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和家长都习惯性地以强制方式管理学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发展,也激化了学生的逆反情绪。针对这一现象,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组建家长委员会,举办亲子团体辅导、家长体验班、亲子论坛、亲子共上一堂课、聘请家长创业导师等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平等对话、深入沟通、化解矛盾、共同成长。学院通过家校互动合作的“柔性管理”方式,在关注学生情感和内心感受,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初具成效。
2.全方位多渠道搭建家校信息互动平台。
独立学院应积极探索学校与家庭新型协作教育模式,搭建全方位多渠道家校信息互动平台。为此,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建立网站“家长直通车”、“家长信息卡”,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会”、“家长论坛”,等等,争取家长对学院各项管理措施的理解和支持,协助学院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也成为学院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教育大众化的挑战、优化工作机制、为学生成长服务的重要载体。城市学院主要采取三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一是请进来。通过召开家长会、组织学生活动、设立学校开放日等形式,将学生家长请进来,让家长互相交流,与老师沟通,建立互信。同时,学院组织专家对家长讲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思路,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二是走出去。针对特殊学生,老师走出校园,走进学生家庭,通过这种单独的、面对面的交流,能够让很多家长提高认识、发现自己教育孩子的欠缺和不足,能够主动积极地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和管理孩子的工作。三是点对点。充分利用当今发达的通讯工具与家长保持联系,告知实情和获取信息,这样可以使家长及时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与学院共同承担管理孩子的职责。
3.完善学生自我管理机制,落实学生管理主体地位。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独生子女多、家庭条件比较好、学生个性张扬、自律意识淡薄的特征,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借助全方位多渠道家校信息互动平台,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通过家校联动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培养,使学生管理工作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为此,温州大学城市学院从“管理型”向“引导型”和从“硬性管理”向“柔性管理”两个方面转变,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创新,通过“家长专场招聘会”、“就业工作家长会”、“家长创业导师”和“家长委员会”等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顺利地步入社会,提高择业竞争力做好服务。
4.探索家长导师制,构建全程参与能力培养机制。
探索实施家长素质导师制,以“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所谓家长制,从实质而言是家长们为学生在自立自为、综合知识构架、职业能力塑造、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求职就业等方面传授经验,提供帮助和引导。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多年的实践证明家长导师制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其一,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定期邀请家长来校举办主题讲座。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辅修、双专业学习等来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其二,培养实践动手能力。部分独立学院学生家长都有自己的企业,学院与他们合作,为学生提供寒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增加学生工作经验。家长参与学生创业过程,提供智力和财力支持,增加创业经验,提高成功率。其三,亲子互动提升职业素养。举行“汉式成人礼”、“做好职业人学好弟子规亲子齐诵弟子规”等活动,亲子共同成长,提升职业素养。其四,鼓励取得各种技能和资格证书。我院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考试,获得各种资格证书,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独立学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需要从学院实际出发,秉承改革创新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有效利用家长资源,构建学校与家庭新型协作教育模式,有效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尧飞,严新龙.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探索[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3).
[2]全力.探索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3]吴冰,周艳,孔祥清.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3).
[4]张益民,唐松林.坚持以学生为本,走特色兴校之路.高等教育研究,2006,(2).
[5]张艳伟,高校院系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探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1).
[6]王凤飞,史冰.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应坚持的重要原则.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
[7]谢正宇,梁瑞英.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11,(3).
篇5
摘要:信息化r代,虽然给孩子接收到来自各方面的大量信息提供了方便,既使他们拓宽了眼界,又使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不良诱惑。故社会呼吁家校共育。科学合理的家校共育,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育。而网络就给家长和学校提供了一个快捷、信息化的交流平台,让家长、老师能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迅速形成合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校共育、信息化、重要性、中学生
这是一个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终端产品的多样化以及云服务等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多,基本解决了因距离而造成的沟通困难问题。这样的转变,大大地缩短了学校、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空间距离,也使学校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改变了学生成长只依赖学校的单一途径,给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链接提供了机会和平台。网络,让如今的孩子接收到来自各方面的大量信息,既使他们拓宽了眼界,又使他们面对各种各样的不良诱惑;另一方面,普遍的温室、隔代和留守家庭教育模式,使得如今的孩子个个性格鲜明,自我意识强。因此,家校联动、共同教育更体现出它的必要性。
一、 “家校共育”的现状
1、观念的陈旧
这是一个“多元取士”的时代,孩子的成才有多种途径,然而我们大多数家长还停留在只问学校要分数,而忽视了对孩子习惯、素质等多方面的培养。
我校处于西部乡镇,一方面,这里的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管孩子的生活问题。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关注文化素质的多,关注道德素质的少;关注身体素质的多,关注心理素质的少;注重结果的多,注重过程的少;注重物质投入的多,注重情感投入的少;期望过高的多,注重实际的少。另一方面,他们认为既然我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的责任就理所当然在学校。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没有意识到自己首先就是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把自己的素质和教育孩子联系起来,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是关注孩子素质的多,关注自己素质的少;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多,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少;指责孩子过错的多,反思自己行为的少。
2、相互间的缺少信任与尊重
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没有不负责的老师,家长和老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虽然老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但是两者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寻找配合教育的主动性。目前学校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责任,当孩子出现问题,与家长沟通时,容易让家长误解,这是学校在推卸责任,而老师又会觉得家长不配合。这样的现状造成学生教育的真空。如果老师和家长不能站在统一战线,不能相互理解、尊重,家校共育的理想模式是很难真正建立起来的。例,关于手机的使用问题。校方主张由班主任统一管理手机,以保证学生的休息时间、集中注意力,专心学习。然而部分家长却认为,学校的这一做法有欠妥当。网络社会,怎能没有手机呢,也不方便家长和孩子联系等。学生的问题,容易直接放大成家长或学校的问题,相互责怪,推卸责任。
3、空间距离近了,但心灵距离远了
而今,电脑手机普及,涌现了大量的低头族,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家长们和孩子们。孩子们回家,各自玩自己的,缺少沟通与关注,导致情感的疏远。家长们甚至不能及时观察到孩子的变化。还有些孩子沉溺网络无法自拔,家长又缺少有效的教育手段,老师和家长沟通不及时,导致孩子越走越偏,亲子关系紧张,老师无可奈何。
有一项调查显示,有47%的老师只有在学生犯了错,才会主动和家长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很讨厌老师“告状”。当然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老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这样做不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老师,不忘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
二、网络平台,“家校共育”的舞台
1、转变意识,相互尊重
老师走下“神坛”,客观陈述与交流。家长放下成见,理智看待孩子的问题。
家长与学校(老师)的关系是互惠、互利、互通、互敬的。互利―――把学生教得好,是双方共同的期望;互通―――是指信息互通,老师需要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家庭生活习惯等,家长需要通过老师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与同学相处情况、是否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等;互敬―――就是相互尊敬,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不是谁求谁、谁高于谁的关系。
教育有这么一句话:信任能培养信任,爱心能培育爱心。家长对老师、学校、教育的尊重,不只是尊重老师本人,也不是什么爱心善举,而在尊重自己的孩子。老师需要全社会的尊重、认可,从而让老师感受到老师这个职业的尊严,并因老师这个职业而感到自豪。如此,老师才能潜心教书育人,孩子就会得到更好的教育。反过来说,老师师尊重家长也是尊重自己的工作,敬畏自己的岗位,尊重自己的价值。倘若老师不去尊重家长,家长又怎么会来配合你的工作呢?
2、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孩子需要关注,只有父母与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情感链接,方才能影响孩子,才让孩子信服,并且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手机等网络的诱惑很大,让人痴迷。它让孩子形成被动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少主观注意,被动接受,甚至被动接受都很困难,更不用说主动积极地去学。有一句名言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针对低头族,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样,放下手中的电子设备,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以及学生生活中的困惑、难题。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他们才能有改变的动力。
3、利用网络,促进沟通
有些家长本来文化水平比较低。或者因生活需要,父母多外出务工,家中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信息技术不熟甚至不会运用。所以学校可以开办家长网络培训班,可以针对这部分家长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便于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及时了解到孩子的近况。如建议微信家长群。以前和家长沟通的主要方式是打电话。这都是单向的,老师向家长汇报工作。自从我班建立了微信家长群之后,与家长的沟通明显多了,学校、班级甚至孩子的近况都能得到及时的沟通与交流。不仅如此,因为每个家长都各有所长,各有经验。所以,这个群不仅实现了老师和家长的互动,更有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
当然,网络媒介的沟通方式很多,例如开放课堂。老师可以利用网络,让家长足不出户也能看到课堂实录,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甚至直接参与到课堂。开放式的网络课堂,既是老师开放课堂,勇敢呈现自我的舞台,更是家长了解学校、老师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它能增进了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更加尊重老师的工作,更积极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和管理。
还有家校通。家校通网络平台可以凭借现代计算机通讯技术的优势,构建老师与家长同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平台。驾校之间以现代化的全新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拉近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心理距离,随时随地架起家校合力共育新苗的空中桥梁。
主要是学校、老师和家长通过博客、电话、微信等实现信息的及时交流,老师可以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可以彼此分享家庭教育经验,老师可以了解家庭教育信息等。网络有效地拉近了家长和老师的距离,促进他们的沟通,让家校形成合力共同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家校共育”是社会发展的呼唤,我们将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利用好网络信息平台,让孩子在学校和家长的亲密无间的合作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重涵《家校合作:理论、经验与行动》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3年12月。
[ 2 ] 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1 ISBN 9787561762844。
篇6
[关键词]《三傻大闹宝莱坞》;东方主义;形成原因
《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是根据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改编而成的。影片故事是两个好朋友拉朱和法涵在寻找多年不见的好友兰彻的过程中展开的,影片讲述了十年前兰彻顶替他人来到皇家工程学院这一印度的传统名校读书。在这里成绩是检验学生的惟一标准。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兰彻却不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最后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做回了真正的自己。同时兰彻也用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反对传统束缚的精神帮助好朋友拉朱和法涵实现了各自的梦想。本片被多数人认为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励志片,激励我们要不畏各种艰难险阻,勇敢且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但笔者认为该片也存在着明显的东方主义色彩。
一、赛义德及其东方主义
爱德华・W・赛义德是美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东方学》一书对后殖民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他也成为后殖民批评理论代表人物。在《东方学》这部著作中,赛义德先生为我们阐释了“Orientalism”一词的三个方面的含义,即一种学术研究学科;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权利话语方式。而该词的第二和第三个方面的含义就是我们所指的东方主义,一种思维方式意即东方和西方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存在着区别,西方代表的是文明与自由、进步与发展,而东方则是蒙昧与专制、停滞与落后的代名词。一种权利话语方式意思是指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东方的长期以来的主宰、重构和话语权力压迫的方式,意即“通过做出与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等方式来处理东方的一种机制。简言之,将东方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西方与东方的关系往往表现为纯粹的影响与被影响、制约与受制约、施与和接受的关系。东方主义是一种强加于东方之上的政治学说,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方主义所表述的是一种西方世界对于东方世界的强权关系、支配关系和霸权关系。
二、东方主义的体现
(一)人物语言
影片中的大多数人物在大多数情况下说的是印度本民族语言――印地语,但是在影片当中也同时出现了印地语中夹杂着英语,印地语和英语词汇和结构混用的现象。从电影中可以看出,院长是电影里说英语最多的人。他在很多场合都大量地使用英语,例如演讲、上课、教训学生、给教师训话、给仆人下命令、给学生家长打电话等,甚至他跟自己的女儿说话都用英语。受他的影响,他的二女儿碧雅说英语也很多,跟人交谈时,印地语语段里夹杂大量的英语。三个主角兰彻、法涵和拉朱的英语很好,但在交谈中主要使用印地语,间或夹杂一些英语词汇。同样是大学生,三人的同学查图对英语的使用却远远地多于印地语的使用,而且他使用的还是美式英语。与这些人形成对比的是法涵的爸爸和拉朱的妈妈,他们作为学生家长,代表的却是社会底层人民,他们能听懂一些英语,但只说少数的几个专有名词。
从以上人物使用英语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民众对英语的不同态度。作为社会中产阶级和高级知识分子的院长,他对英语是十分热衷的,因为在印度的教育体系中,英语还是主要的教学语言,这也是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留下的后遗症。深受殖民教育的影响,他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把英语当成了自己的母语一样脱口而出。从这一点上看,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已经对印地语造成了一种话语压迫,话语主题已经失去了自己的话语身份,在此前提下完成了对西方语言的模仿,这就典型体现出东方主义的影响。
法涵的爸爸和拉朱的妈妈作为社会底层人民的代表,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多,所以他们几乎不说英语,对英语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他们所受的殖民教育的影响相对来说就少得多,所以他们还能保持着自己的民族身份。
(二)故事情节
在电影中“消音器”查图由于受到三位电影主角的戏弄,便和他们三个人打赌,在十年后他们再在学校见面,那时他一定会比兰彻成功。十年后,他果然赴约,向法涵和拉朱展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豪宅、名车和一份体面的工作。查图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而获得成功,并且他认为成功的标志就是房子、车子等非常物质的东西。影片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和美国文化中的价值观是完全一样的,即“美国梦”。它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影片所间接反映出的是美国文化对印度文化和印度教育的一种侵略和殖民。事实上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就对印度通过教育手段开始了精神掠夺,方式主要有提供教育经费资助,确立教育合作关系,加强两国教育人士交流,互派留学生等。尤其是最后互派留学生方面,印度在美国的留学生,大多被安排住在美国私人家里。美国留印学生,也住在印度学生家里或大学宿舍里,这是为了“通过个人接触,促进相互了解”,甚至美国的“教育家”每年都要到印度去亲自物色留学生的人选。印度的人才大都流失到美国去了。影片中兰彻也提到印度教育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印度优秀大学生都希望去美国深造。由此可见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对印度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三)场景表现
《三傻大闹宝莱坞》向观众展现了一个落后、贫困的印度。僵化死板的教育制度以及高自杀率等社会问题的泛滥,这恰恰迎合了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最具代表性的是对拉朱家的场景表现。本来影片是彩色的,但一到拉朱的家,影片突然就变成了黑白的,他们一家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生活不注重细节,不注意卫生。这正好反映了东方主义对东方的认识:东方是“落后的”“肮脏的”“野蛮的”,从而衬托出与东方相 对立的西方是“先进的”“高尚的”“文明的”。影片中的一段旁白说明了问题。“拉朱的家就像从50年代的黑白电影中蹿出来的似的,一间狭小且昏暗的房间,瘫痪多病的父亲,咳个不停的母亲,还没结婚的姐姐,发霉的沙发,屋顶24小时漏水……”
电影中当碧雅和她的未婚夫去参加姐姐的婚礼时,碧雅的未婚夫看见她戴着一块旧手表时,他说到:“我的天啊,你怎么戴着这样一块垃圾手表,人们会怎么说你?我的未婚妻――将来的医生戴着一块200元的手表,快取下来,谢谢!”从以上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碧雅的未婚夫是富有的,喜欢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和物质享受。他穿着一身的西装革履,不愿穿印度的民族服装,喜欢用名牌来包装自己,而且还讲着有些蹩脚的英语,他想以此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身份,因为在他看来与西方相比印度是落后的,西方的东西就是好的。这恰恰体现出东方主义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存在。西方代表的是进步与发展,而东方则是停滞与落后的代名词。
三、形成原因
(一)个人经历
作家奇坦・巴哈特1974年出生于新德里,父亲在部队,母亲在政府部门工作。1978~1991年就读于新德里军队公共学校;1991~1995年在印度理工学院学习机械设计专业,并取得理学学士学位;1995~1997年进入阿穆达巴印度管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荣获“最佳毕业学员”称号。毕业后,他投身银行业,先后供职于高盛公司、德意志银行等知名金融机构。后来,他与印度管理学院的同班同学组建家庭并定居孟买。定居孟买前,他在香港生活了11年,从事国际银行专业投资人工作。2009年,巴哈特放弃了其投资人的职业而全身心投入写作。从以上的作家个人简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家庭条件是比较优越的,作者所接受的教育在印度来说也是很好的教育。在印度多数大学中的优秀教师都具有西方教育背景,他们或是在西方留过学,或是在西方作过访问学者。还有部分教师就是来自西方的外国人,因为我们在前文提到,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就对印度通过教育手段开始了精神掠夺,方式主要有提供教育经费资助,确立教育合作关系,加强两国教育人士交流,互派留学生等。因此作者在受教育时期极有可能与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本国或是美国老师、美国留学生等有所接触,受到他们的影响。作者毕业后先后供职于高盛公司、德意志银行等知名金融机构。在这些机构中其管理层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欧美国家,因此在长期与他们接触后,作者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这就涉及下面第二个原因。
(二)社会集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是指“在‘他者’形象创造中起支配作用的,来自作家所属社会的影响源”。社会集体想象物一旦形成,就会对作家的异国形象创造产生作用。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了一个媒介。“作家创造出一个异国形象,这绝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它必然会受到所处社会对异国认识的影响和制约。”异国形象作为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受到“自我”“注视者”一方的基本立场的支配。欧洲中心、西方先进、白人优越等观点,是支撑这个社会集体想象的重要支柱。在长期与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人士接触和交流后,东方主义话语在作家奇坦・巴哈特身上留下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点他本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奇坦・巴哈特笔下的印度和电影中的印度不自觉地带上了东方主义的色彩。电影所展示的印度社会的面貌,几乎完全印证了西方长期以来对印度概念化的、东方主义的想象。
《三傻大闹宝莱坞》无疑是一部很有现实意义的教育类影片,是印度电影的一个经典之作,会被人们所铭记。但是在东方主义视角的审视下,该片又是东方主义在印度电影中的具体体现,具有明显的东方主义色彩。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
[2] 王小琪.受“奴役”的边缘文化――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后殖民解读[A].库切研究与后殖民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0.
[3] 祝英.美帝国主义对印度的教育侵略[J].世界知识,1965(06).
篇7
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传递艺术
安德鲁・阿波斯托利:1998年,我在美国遇到了一位叫艾德文・戈登的音乐教育艺术家,他完全改变了我对音乐以及对儿童的看法和观点。在他的影响下, 2000年,我创办了意大利戈登音乐教育协会,主要为意大利40个城市的儿童音乐教师提供培训,培养他们如何去教授儿童音乐。戈登博士认为,音乐就像语言一样,儿童是可以学习的。就像我们学习语言一样,我们学习音乐有时候不需要教,而是在一个环境、生活的关系当中渐渐就会学会的。所以,在我们教育理念当中,并不是把儿童当成一个小人,而是只是外表看上去并没有我们大人这样成熟,但是他的心智已经完全具有一个人所具有的学习能力。我们以这样平等的态度向他传递音乐。
按照戈登博士的儿童音乐教学理念,向儿童教授音乐时我们不需要将某一个曲子简化或者做成儿童的版本专门让他们听和看,而是将真实的、原来的音乐,包括古典音乐本身,就这样传递给他们。那么你就会问,这个复杂的音乐,儿童能不能接受?我们向他们表演、传递的音乐本身的谱曲、歌词等各方面内容都是一样的,但是方式有所不同,要注意四大原则,在表演的时候:一是简短,因为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二是复杂,对于一个儿童来说,一个复杂的事物,只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物件而已,会让他们感觉好丰富,想要仔细看;三是多变性,孩子其实最需要的是变化;四是安静,在音乐当中如果有留白的话,有安静时刻的话,就像白纸一样,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力去绘画。
所以开一个音乐会的时候,我不会在舞美上面有特别多的设计,音乐厅非常简单,不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里面会制造很多的机会让观众去感受,去听,让他们在情感上能够参与。我们在开这样的音乐会时,所有的听众都在音乐厅当中,所有的演奏者绕着音乐厅坐,围着他们。我通常会跟那些带着小孩来听音乐会的家长说,有时候你会看到你的小朋友在看一个演奏者,说明他正在倾听、吸收这个音乐。有的人完全不会看表演者,而是把头侧过去,他也在听。有一些小朋友就是喜欢动,他们虽然在音乐厅里面走来走去,有可能玩玩自己的手,或者在地上玩,但他们也在听。所以在音乐会当中,我们会跟家长叮嘱,让小朋友自由地活动,不需要让他一定坐着或者站着。如果你看到小朋友自己走开了,你跟着他走,但不需要去制止他,也不需要说话。我们希望我们举办的音乐会有很多的自由度,首先倾听音乐的方式非常的自由。
彼得・曼彻:每年在丹麦都会举办四月国际儿童艺术节,这是全球最大的儿童艺术类的活动,我们创始的时候就有一个愿景,所有在丹麦的青少年都有机会感受一下戏剧是怎么回事。这是平等提供的,不会在地理、社会、经济或者民族上面有任何的偏袒。这些表演都是青少年根据自己本身的意愿进行的。我们还有一个概念叫做一视同仁,平等。所谓的平等,不是将儿童视为正在长大的小朋友,而是将他们认为是一个人,和我们是平等的。由青少年自编自导自演的表演,其实和我们成人的表演有等同的地位。我们认为,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不是一个教育的工具。当然,我们可以将它作为一个艺术工具来使用,但最终是一个艺术形式。而且在我们戏剧领域里面,什么元素都可以使用,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主题是什么都可以讨论,但主要是以什么形式去表现,可以以童话的形式、小说的形式、真实故事改编,或者以虚幻的形式出现,但必须关于儿童生活。关于一个主题的解读,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经历的分享,可以让观众参与、感受。关于青少年的戏剧体验,我们这里有一个新的概念叫做“欣赏式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前面说要和儿童平视,要尊重他。当你和他交流的时候,首先知道他自己本身是有能力的,而且希望能够作出一定贡献,去做一些有建设性的事情。每个人所说、所做的都是有意义的。当你和他交流的时候清空自己的想法、成见,去拥抱、接受他的想法,之后我们也要向他们提真实性问题。真实性问题就是你在问别人问题时,心里不要先给他打造一个答案,而是他给的答案才是答案。
艺术教育应该拓展到成人
安德鲁・阿波斯托利:我们家长有时会有一个误区,想让小朋友做出非常乖、非常懂事的样子。有时看到家长带着小朋友来我们音乐会,来听我的课,有的家长会说,老师我们家孩子唱歌唱得很好,快给老师唱首歌。我就跟那个家长说,您先唱,您来唱一首歌给我听听。家长回答,我不会唱歌。我就会说,那你就要给你孩子一样的权利,他如果不想唱歌、不会唱歌啊,他有这个权利拒绝啊。所以学习艺术应该没有任何表演的成分,没有任何作秀的成分。
其实我不喜欢陈规陋习的,我通常要求那些家长还有老师在我们音乐会里扔掉他们作为家长、老师的角色,像一个普通孩子般来倾听我们的音乐。家长自己沉浸在音乐当中,他的心和眼专注在表演上面的时候,小朋友也是同样的。小朋友对于一个陌生人的态度取决于母亲的反应,他对世界的感知有时候是拷贝成人的反应。所以有一些精神学家会说孩子在最幼小的时候,不是一个个体,而是母亲加上那个孩子。关系与关系之间在起着作用。所以,我通常会跟家长说,你不要看孩子有没有专心听,你自己专心听就好了。
彼得・曼彻:昨天我们也去上海的儿童剧院跟中国的家庭一起看演出,我发现很多家长自己没有好好看,在那里玩手机看照片,同时又要求小朋友要仔细看。我在德国表演的时候,发现一个小朋友在玩手机,在看图片,我就把我长笛上面一个银色的部件取出来,跟小朋友换那个手机,对我来说,其实挺危险的,那个东西很贵的,但是小朋友说不换。所以对于一个儿童来说,如果很早就给他智能手机,其实是挺不好的,有一点破坏性。希望我们的生活中不要有太多智能手机的打扰,当你在一个音乐厅里面看一个表演的时候,就应该活在当下,不要受这些东西的打扰。这现象背后其实也有文化差异,在丹麦没有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要尊重表演者。所以,我们可能在艺术教育里面要加入针对成人的部分。
焦刚:我觉得这不仅是一个艺术教育的问题,可能也有素质教育的问题。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去感知艺术的话,首先家长要专注在艺术上。这也涉及戏剧教育面对谁的问题,我们现在一说教育,通常说我们要教孩子什么。可是说实话,国内的这种状况,其实我们两代人教育都缺失掉了,我们没有把教育延续下来。所以,当我们有了经济基础,想让孩子得到更好教育的时候,我们往往手足无措,面对我们的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一个朋友打电话跟我说,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想让孩子到英国看戏、学习。我说,对不起,你能留给孩子的就是他对世界的认知和创造力,你留给他再多别的都不是他的。这可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这两代人的观念要改变一下。我们现在在做艺术教育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家长,把孩子送来时是说让他接触一下音乐、陶冶一下情操,但是三节课之后有的家长会说,他一定要是中国下一个郎朗。所以,我觉得艺术教育应该拓展到大人这边来,让更多的人理解教育的关键在哪里。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全国的美育教育如火如荼。在北京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要开展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活动,这是非常好的事情。所以,我们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有很多的共建学校,剧团演员现在也是供不应求。文化部有指令,艺术创作人员必须深入生活,我们也到很多的学校去体验生活,参加他们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北京有很多的学校都建立了戏剧课,每一个年级甚至每一个班级都有戏剧社,每一个戏剧社都有很好的名字,他们排了很多的戏,大部分的戏都是反映他们生活的:选班长,迟到、不遵守纪律,关注那些弱势的、家里面没有钱的孩子,等等,都是让人声泪俱下的戏,看了让我震撼。我说,你们的生活怎么比我们还苦,每天经历那么多的困难。那阳光呢?树木?花草呢?这些去哪里了?没有。我就问老师们,你们是怎样开展这些教育的?老师说,我们去学习、提高自己,让自己更完善,然后给学生们做示范,让他们学得更像。另外一些老师会说,我们非常专业,我们请的是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帮我们设置课程,包括给孩子做解放天性的练习。面对那些天性如此纯正的孩子,我不知道要解放什么?所以,我现在想提一个问题:艺术教育,只是孩子的事情吗?是不是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我们的大人,也要深入思考一下艺术教育应该怎么做。
艺术教育的平台与创新模式
彼得・曼彻:其实在丹麦并没有表演类的专业。我们现在有一个新的项目,会培训一些青少年,让他们成为艺术表演团体的成员、文化团体。这个文化团体是由学生组成的,通常是10到14岁的青少年。我们会特别培训这些青少年,教授他们表演、戏剧技巧,或者是公共关系管理,甚至是艺术样式选择。我们会教授他们如何根据同学们的喜好选择一个题目,然后打造某一个表演。之后我们会有一个四月国际儿童艺术节,每年都会举办,到时候就邀请他们来表演。四月儿童艺术节举行的一个礼拜里会吸引来自全球八百多位儿童来参与,完全由他们自编自导自演,所以他们对这样一个项目是非常认真严肃的。丹麦的四月儿童戏剧节同时又是一个巡回的戏剧节,每一年在丹麦的不同城市里面举行。因为在丹麦有一些地方的人根本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戏剧,所以我们希望它能够下乡。而且所有进场,观众都是免费的,不需要买票。这个戏剧节不只是一个戏剧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论坛,参与的人能够有彼此交流经验、分享和彼此帮助的机会。
除了上述提到的活动外,我们还有这么个项目,比如说一个学校想开一个艺术表演类的课程,学校方可以做一个“驻场艺术家的计划”,向我们项目方申请,让一位艺术家或者导演或者编排的总编剧在学校待上一段日子,体验学校的日常生活,也会给那些老师进行培训。另外一个项目专门针对具有某一种特别技能,想在儿童的领域里面有所作为的人,比如说一个作家想写一本儿童书,或者一个编剧想编一个儿童剧目,可以向我们这个项目申请,我们培训他如何去做,可能是一个礼拜几次或者一个月几次来上课,也可能有几年的时间。
焦刚:大家也知道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孩子去看戏的时候,他们不仅仅看见一些演员在表演,他们会动用所有的感官、感知能力,跟着主人公一块去冒险、去体验、去经历各种事情。通过这样的体验,他们会提高自己的很多能力。而且戏剧有一个好处,很多的时候更加强调矛盾冲突,面对冲突的时候,孩子会用带入感的方式去思考、去判断,甚至为这些主人公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感受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所以,戏剧教育对于孩子能力的培养是很好的一种手段。
篇8
一是格式化评课:评教学设计、教学重难点、教师态度、教学语言、课堂的生成、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堂氛围等。这种评课格式化,评课者要求面面俱到,细到每一个环节,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二是表扬式评课:评课者碍于情面,发表意见时只说优点,不谈不足或少谈不足,现场气氛异常和谐,如隔靴搔痒,无实事求是之言,上课者得不到正确的评价。
三是语霸式评课:评课者“话语连篇”、“舞文弄墨”,名家名言大肆贩卖,没有认真思考,无实质性内容。会说“言简意赅”事半功倍,不会说“长篇大论”事倍功半。
四是无语式评课:评课者将自己参与学习的调子定得太低,“今天主要是向上课者学习,向评课者学习,我的几个观点,前几位同志已经说过了,我不再赘述”一句“谦虚”的话就是评课全部内容。
学校在组织评课时如果不务实,研修效果不明显,既浪费时间,教师业务水平又得不到提高,会导致评课陷入形式主义,要想抓好这项研修活动,可探究新的评课方式。
一、让“评他人”转向 “评自己 ”
现实中很多学校组织评课活动采取的方式是教师自主备课、上课,业务部门组织教师参与听、评课。听课教师是评的主体,属“主”,在不完全了解执教者设计意图的情况下去评别人的东西;上课教师处于被评地位,属“客”,从内心里对这种校本研修方式有所抵触。要想转变这种“主”“客”式的校本研修方式,就要改变评课活动的组织模式。以年级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位,确定上课的内容,研究教材、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流程,遴选教法及学法等,然后选择执教教师,这样一来,活动无“主”“客”之分,不论是执教者还是评课者都是这次活动的主体,都是站在设计者的角度来参与,评课的对象由“他人”转为“自己”。这时的体验不再是停留于表面,而是围绕主题就课堂中教学的亮点和不足展开深度的思考,从而达成共识。
二、让“评教师”转向“评学生”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后的收获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所以评课时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评课的关键词、着力点。评课者的目光要从评执教者的教学艺术、教学设计转向评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语言组织、问题设计、教学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要看能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的三维目标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评价教师不是评“授业”而要评“导学”,“导学”要看教师是否能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是否能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学习方法,要看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得到了发展。
三、让“正统评”转向“通俗评”
评课者大都以理论性的知识作为依据,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灌以自己的理解,对执教者进行评价。评价时往往过于直白、正统,执教者不愿意接受;评价过于抽象,执教者难以理解。所以转变表达方式,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来评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故事表达这一趣味性、通俗性很强的阐述方式可用来解决这一问题,说者通俗,听者脱俗。故事可以是经典,能达到用事实说话的效果,增加评课的说服力;故事可以是经验,是用真情流露自己的看法,拉近与执教者的距离,故事寓意深刻,可以开启教师对教育的感悟,激活教师的思维。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评课时,针对教师觉得学生两处错误不会影响学生认知,没有及时纠正的现象,评课时用的就是故事评课。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先生住院时病情急剧恶化,当护士对他说“不要急,我去叫医生”时,他居然坐起身子,大声说:“不是叫,是请!”,说完这话便倒在床上,合上了双眼。于老师稍有深思地说:“这一字之改,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深思!改的是字,教的是如何做人!纠正语病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评课时一个经典的故事,在现实的校本研修与教学实践、课堂教学相互脱节的时候,总会在不经意间为教师在研修活动中找到自我。
篇9
悦纳
“纳”意为接受和采纳,是以博爱情感为基础,怀着一颗包容的心、关爱的心辩证地看待世界、看待他人、看待自己。学校从学生“悦纳”策略、教师“悦纳”策略、家庭“悦纳”策略、社会“悦纳”策略四方面构建“悦纳”公民教育体系,重点通过“家庭派对”这一特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接纳、乐于接纳、善于接纳。
“派对”最早流行于欧美国家,派对(PARTY)即“宴会、聚会”的意思。学校开展的“家庭派对”活动每次由十个左右的家庭组织在一起,精心设计与孩子的成长密切相关的主题内容,包括环保、爱国、文化、艺术等,确定好主题后以家委会名义向全班每个家庭发出邀请函,参与活动的家庭根据所在小区或兴趣爱好划分小组,然后各组分工合作,开展活动。每学期末,学校都要对各班的“家庭派对”活动进行展览、表彰,让班级之间互相借鉴,互相促进。这一活动把学校和家庭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家庭培养孩子公民素质、促进学校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了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学生在享受快乐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为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现代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此活动从2008年开展至今,受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一致好评。目前,学校第一批参与此项活动的学生不管是学生成绩还是行为习惯都表现十分突出。该活动在成都举办的“全国学校公民教育交流暨国际论坛”上得到与会专家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以及深圳电视台、《深圳晚报》分别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悦读
基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全人格,是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阅读是孩子最基本的学习手段,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从小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2004年,学校从当前语文教学实际和儿童成长规律出发,确定“在快乐阅读中享受幸福人生”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快乐阅读”,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儿童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
学校在推进儿童“快乐阅读”方面的主要做法是:让阅读正式进入语文课堂,以课内带课外,以语文带其他,以读带创,以学校带家庭,以学校带社会,以文本带网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纳入校本课程,强化校本教研。将阅读纳入校本课程,排入课表,每周一节,保证“快乐阅读”有效推进;设立后海小学博士协作站,定期举办博士论坛,邀请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阅读推广人来校举行讲座和研究阅读推广策略;每周定期召开课题组例会,每学期按照目标制订快乐阅读课计划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等;鼓励合作研究、问题研究,通过研究促进快乐阅读的教学,协调各科教师的阅读教学;注重实践反思,开办快乐阅读课外社团和图画书创作社团,组织各种阅读活动,引领儿童从阅读开始,由习作提升到创作,由阅读到启发做人。
加强校本培训,推进多元阅读。通过定期组织培训、研讨、定期上研究课等方式提高教师对“快乐阅读”的认识,培养教师自身对阅读的热爱,让教师更了解儿童,更会为孩子选书,更会引领孩子们阅读。2007年开始,学校在非语文学科正式推进快乐阅读,开展多元阅读的实践研究。各科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本学科的教材,引导他们自学本学科课程,开展跨学科专题阅读,关注儿童阅读习惯的培养。
营造“悦读”氛围,打造书香校园。学校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书亲密接触的开放式的阅读环境,仿生态图书阅览室、班级快乐书架、求书荐书的快乐书市、涂鸦墙和展示栏等为孩子们的“快乐阅读”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空间,特别是新建的数学阅读室、科学阅读室、英语阅读室、图画书阅读室,更是成为学校“快乐阅读”的亮丽风景。此外,学校定期举办阅读节。在阅读节期间,读书、创作、讲故事、演讲、共创图画书、自创图画书签名售书和改编皮影戏演出等各种阅读活动精彩纷呈,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氛围。
倡导亲子共读,培育阅读义工。学校支持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推进儿童阅读,创建了全国第一支拥有140名“故事妈妈”的故事义工队伍,从选书到讲故事,定期举办培训,引领孩子爱上阅读,以孩子影响家长和社区阅读,以书为纽带造就一群快乐读书人,让更多的人引领孩子们“快乐阅读”,创造良好的阅读文化和学校、家庭、社区阅读环境。
立体拓展延伸,学生乐读善创。学校运用信息科技引导儿童独立从网络上搜集信息、发表习作、交流心得。学校还启动“多元阅读奖励计划”和“后海小学‘跨学科专题阅读’活动计划”,组织师生到边远山区、革命老区进行儿童阅读支教,到幼儿园、福利院给孩子和老人读书、讲故事……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表达对书的热爱,从阅读中长知识、明事理,享受幸福人生。
参与PIRLS评估,接轨国际阅读。学校参与了由国际教育评估协会(IEA)主导的旨在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的PIRLS(全球学生阅读能力进展研究计划,该研究主要集中评估阅读能力的三方面:阅读理解的过程、阅读目的、阅读行为和态度。主要针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评量。到2006年,全球已有6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此项评估。)2007年12月,学校用PIRLS样卷对四年级学生进行了随机测评,情况良好。
阅读与学科教学、写作以及创新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阅读与德育巧妙融合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健全人格,实现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涌现出一批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在“快乐阅读”探索中获得20多个奖项,教师获奖达63人次,教师书面家庭作业―20万字专著《图画书阅读―引领孩子快乐成长》正式出版发行,被誉为中国第一本图画书教学专著。如今,“快乐阅读”已辐射到全国20多个省市,在中国儿童阅读中占有重要一席。
悦学
以人为本、入脑入心的德育,除了能够激发生命潜能,汇聚和提升正能量,还应该适时改变自己的存在样态,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和时代反映能力,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悦学”。
学校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开发研制出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网站并已正式投入使用。无限网络触及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教师、学生、家长可以随时随地在校园里登录校园网、班级网等学习平台,浏览和下载相关学习内容。上述信息化软硬件平台建设与原有信息化设备的融合,实现了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有效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在信息化教学管理方面走在区域乃至全国的前列。网络平台的建立,让师生看到互联网阳光向上、鲜活生动的德育门户网站,超前理论、实践现场、活动案例、学校文化活动……鲜活丰富的优质资源为班级管理、教育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平台。
篇10
本次家长会我主要谈两方面的问题:
一、简要介绍学校的管理。
二、就家长关心的孩子教育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学校的管理
1、我校的育人原则是“先成人、后成才”,为学生一生奠基。本着这个原则学校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每一项每一条规章制度的制定都是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原则而制定的。
2、民族的兴亡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在工作中,我们要求教师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以教师的品德培养学生的品德,以教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教师的理想培养学生的理想,以教师的情操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教师的境界提升学生的境界,以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达到一个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育人目标,这就要求全体教职员工时刻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3、“好习惯就是好人生。”学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常抓不懈,本着“先成人,后成才”的原则,对学生进行高标准、严要求。从生活中点滴小事抓起,对学生进行规范化教育。通过规范教育使学生真正达到会生存、会求知、懂合作、懂尊重,有爱心、有追求、有责任感的合格社会公民。
4、学校的规章制度需要教师领会、内化、贯彻、落实。学校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对教师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学校教务处、政教处每天要对教师的教学、班主任的管理进行考核,做到每天有考核、周周有公布、月月有总结。目的是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真正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不辜负各位家长的厚望和社会的重托。
我们坚信有了科学的学校管理、和-谐的教育环境,就一定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和成功!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我校连创佳绩,学校的办学质量、育人成果和校园安全等各项工作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二、下面我来重点谈一谈家庭教育问题。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人成才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是基矗目前,广大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提高,家庭教育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和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自觉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心、使命感显着增强。但是与目前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要求相比,我们农村家庭教育方面仍明显滞后,还有着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来做。
白中的每一位学生,虽说是属于在座的每一位家长,属于各自不同的家庭,但是,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并不家中渡过,而是在学校渡过,在座的每一位家长,虽说对你的孩子拥有绝对的监护权,但是你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也并不多,相反,孩子绝大多数的时间是生活在学校之中,成长在老师的教导之下。因此,作为一个家长,如果确实关注孩子的成长与成才的话,就应该毫不怀疑地主动加强与学校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就应该时刻关注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等等。所以说,家校联系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下面我分别从孩子培养的两个核心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1、给孩子以智爱而不溺爱。
什么叫溺爱?溺爱就是不论孩子的要求合不合理,都一味的去满足他。智爱和溺爱的区别是:智爱是全面的关心,尤其是关照孩子的心灵;而溺爱是片面的关心,只关照孩子的表面需要。那么,我们该怎样做?
首先,要教给孩子生存的本领。教孩子学会生存,这是做父母首要的责任。
曾有人对XX年6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调查,在调查时给他们提出的问题是相同的:“你的父母最关心你什么。”从每一个人那儿都得到一个相同的答案,但这个答案不是“学习”,而是“做人”,这就是成功教育和不成功教育的根本区别。”做人教育是成功教育的灵魂。状元父母们抓住了育人的“纲”,纲举目张,只要做人做好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各位家长知道动物之王老虎是怎么培养幼虎吗?据有关专家提供的资料讲到,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吃;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剩下的肉骨头扔给幼虎;再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上前要吃,它就冲着它怒吼,伸出抓子阻挡,不让幼虎吃。这样过了好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就会离开母亲,自己去找食吃。开始,幼虎走了几步回头来,母虎就冲它怒吼,扬起尖利的前爪,幼虎又转过头去往前走。这样反复几次,直到幼虎真正离开。这种“残忍”的爱,逼幼虎长大。动物尚能如此,何况人呢?
美国巨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教育子女的故事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洛克家族有五个儿子,有人曾这样警告“任何人有你的钱财和五个儿子,家里就有可能出现至少四个败家子。”但事实相反,洛克家庭的孩子没有享受过任何超级富人的待遇,没有游泳池,没有网球场,没有棒球常在洛家庄园,孩子们穿着同雇工儿子一样的普通游戏服装,玩着自行设计的种种游戏。关怀,但并不溺爱,先教育他们做好人,这是洛克菲勒家教育子女的一个特点。
每星期六早餐之后,五个孩子一个一个排队走进父亲的办公室,从童年时代起到离家上大学。每个人用这种方式取得一周的零花钱。有趣的是,每个孩子在领到津贴时还得到一个小帐本,用来记怎样处理钱。津贴的数目总比需要的少,而且无法索取,于是未来的富豪们开始做家务事挣钱:逮到走廊上的苍蝇每一百只一角,捉住阁楼上的耗子每只五分,背柴火、垛柴火和拔草每小时若干,等等。纳尔逊和劳伦斯,当一个九岁、一个七岁的时候就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皮鞋每双五分,长统靴每双一角。家中仆佣成群,但孩子们从小要学会生活自理。父亲带头补衣服给他们看,教他们怎样折迭衣服和整理旅行箱。
在这种严格要求之下,五个子女终于没有一个成为败家子,不仅接下了他的班,还发展了洛克菲勒家族的事业。
由此可以看出,关心不仅要关照孩子的物质需要,更重要的应该关照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溺爱者看不到后者,只会从表面看到孩子爱吃冰激凌,爱去“麦当劳”、“肯德基”,结果这种娇惯只能促成孩子养成了自私、懒惰的坏毛玻
爱并不是坏事情。对孩子的爱应该越多越好,实在没有必要收起来一半。洛克家族对孩子不可谓不爱,但不是仅仅从物质上去满足孩子们的要求,是教会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勤勉节俭,珍惜财富,先做好了人,然后才谈得上成才。这样的爱才是智爱。“只懂得物质上满足孩子的所谓爱,连母鸡都会”,严格说已经够不上人类爱的现代水准。人类理智的爱应该意味着关心、理解、责任和尊重四个方面。
2、培养孩子可发展的资源。
①责任意识,父母应当时时想着让孩子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如做错事,让他受到惩罚,在家里做家务劳动等等。
②懂得爱别人,让孩子学会关爱,如尊重父母,孝敬老人,说话有礼貌等等。这是父母必须为孩子上好的一堂课。(步入社会周围需要的是懂得关爱别人的人,而不是自私,以我为中心的人,有助于事业的发展。)
③善良教育。美国作家享利鈥⒄材匪顾担?松?腥???魇亲钪匾?模?谝皇巧屏迹?诙?巧屏迹?谌?巧屏肌s型?樾模??霉匕??馐侵?闳松?呦虺晒φ闹匾?蛩亍?/p>
④良好的心态,乐观、输赢、争娶放弃。
执着追求,冷静面对,能放能收,乐观豁达的良好心态。
⑤守规则、规则意识,秩序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家庭、社会、集体、规矩意识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体现,有了规矩才能受到尊重、欢迎,也只有有了规矩才能分享生活的乐趣。
珍惜,理解父母的不易,父母要告诉孩子挣钱的辛苦,教会学生珍惜现有的学习、生活环境,教会学生懂得感恩。
⑦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终生习惯。
学校学的知识是有限的,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读书的好习惯,这是一个人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各位家长朋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一样的,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那么,让我们给孩子以尊重和理解,给学校以尊重和理解。也只有尊重和理解,学校才能按教学规律办事,孩子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真诚的希望各位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来,成为学校教育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同盟军,让我们家校携手,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暖、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真正健康成长。最后,我对各位家长提几点建议和希望:
1、勤联系,不仅要与班主任联系,而且要与任课教师联系
2、理解支持周六上辅导课。竞争的需要,改革的需要。
3、支持孩子适当购买辅导资料。
4、正确看待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成绩差了,不要一味的责怪,要分析原因。
5、住校生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还要关心他的思想和学习,要经常与学校联系。
- 上一篇:城市设计范围
- 下一篇:会计电算化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