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范围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范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公园犯罪可防卫空间
1.前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它必须承载对于城市整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活动。公园仅仅有完备的功能和美丽的形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安全性,也就是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城市公园设计手法往往又与安全性相冲突,而导致大量的空间盲区和犯罪死角,城市公园犯罪日益严重,人们“谈园色变”,公园失去以往的功能与活力。可防卫空间理论,即通过有效的环境设计来阻止和预防犯罪的发生。可防卫空间理论发表已经30年,但大多数是关于城市社区的空间防控[1]。笔者认为在进行公园设计时就要考虑到犯罪问题的存在, 以及犯罪可能对这个空间造成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公园犯罪特征角度探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可防卫空间。
2.公园犯罪特征
2.1公园犯罪类型
据调查:暴力犯罪场所中城市公园占1.8%,其它犯罪场所中城市公园占0.5%,同时城市公园暴力犯罪中抢劫占31.8%,流氓(斗殴)占31.8%,占27.3%,相对杀人和伤害较少[2]。
犯罪场所与犯罪顺利程度:犯罪场所虽然对犯罪行为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制约性,但客观上也能够成为犯罪行为的进行创造条件[3]。犯罪人在不同场所的作案顺利感受存在相当大的差别。犯罪人对犯罪地的选择优先于犯罪时间。犯罪人选择犯罪地主要考虑的是犯罪过程的安全性,“安全第一”是犯罪人实施的首要原则。调查发现犯罪人认为城市公园作案顺利程度:顺利81.0%,不太顺利14.3%,很困难4.7%[4]。
由此可见城市公园是犯罪人心目中的安全场所,同时以暴力犯罪为主,其中抢劫更为突出。城市公园中的大量空间盲区①成为犯罪发生的诱因。
2.2公园暴力犯罪年龄特征
据统计,我国暴力犯罪的犯罪主体绝大多数是青少年,高峰年龄为23岁,此阶段人生理发育成熟,精力旺盛、自尊心强、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同时抢劫犯罪的主体以青少年居多,25岁以下的青少年约占80%左右。其中又以18岁至25岁这个年龄阶段占绝对优势[5]。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为公园犯罪的主体。
2.3公园犯罪的时间特征
根据美国学者施密斯的研究,强盗(抢劫)、盗窃,一般在18点至24点时较多,尤以20点至24点为最多;谋杀罪、重伤害罪等针对人身的侵犯,也在晚上10点至12点最多,占16%。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2点的6小时中其发案率高达45%,而在凌晨4点至中午12点的8小时发案率仅有1/4[6]。由此可见,黑暗给犯罪活动带来了方便的条件,抢劫一般发生在18-24点,公园可防卫空间设计还应考虑时间因素,更确切的说应该是光照条件。
综上所述,公园中主要的犯罪:抢劫、流氓、的发生都需要相对较僻静、隐私和黑暗的地方,对犯罪人而言最理想的环境,莫过于他能看清楚一切而别人看不到他的地方。公园设计应从青少年抢劫犯和夜间犯罪特点出发,针对犯罪人心理特征,做出应对措施。此外根据青少年犯罪的情绪性特征,公园设计中应注重加强从环境方面控制,减少刺激其产生犯罪的场所。即尽可能的使公园的使用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并减少过于僻静、隐私的空间和空间、视觉盲点以及过于黑暗的环境。
3.公园可防卫空间设计
根据公园犯罪特征,公园设计中存在大量给暴力犯罪提供机会的环境,有必要通过环境设计,制造一种“可防卫空间”,预防犯罪的发生,提高安全感。
根据奥斯卡•纽曼的研究成果,可防卫空间包含领域、自然监视、周围环境三个方面的内容[7],而本文根据具体的公园设计和发展后的犯罪防御性环境设计条件,从这三个方面讨论城市公园环境设计。
3.1领域防卫感
在城市公园设计中没有必要提供绝对的私密空间,这种空间往往并不安全。半公共半私密领域可以构成其完整的领域结构。各种壁龛、矮墙边沿、可倚靠的矮柱、低台、由矮墙隔断围合的小空间较受欢迎,其原因也在于便于汇入整体环境。由此人们既可以感受到公共场所处于监视下的安全感,又可以方便地占有领域,避开冲突和对自身的监视。
3.2自然监视
要求用一种能最大程度地、无意或有意地知道周围正在发生什么的方式去布置自然景观特色以及人的行为活动, 空间景观设计和照明设计应促进这种自然的监视, 使使用者或过路者广泛地参与监视。
3.2.1空间景观设计控制
纳沙和费雪认为:一个安全的环境在实质方面应该是视野与隐蔽地点的函数,视野越开阔,遮挡越少,则越安全,反之则越不安全。他们的校园调研发现:犯罪与恐惧犯罪的多发地点常常是那些环境的微观设计使犯罪者得以藏身的地方、过路者无法看到的地方以及被侵犯者难以逃脱的地方。即空间是否处于可监视的环境之下是关键[8]。
但公园本身的特点就决定,公园景观设计手法不可能没有遮挡,使公园每个角落一览无余。公园中的设计手法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同时也形成过多的僻静角落,这些空间虽使景观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但也是犯罪容易发生的场所,因此,我们的设计并不是要把这种空间消除,而是要建立相应的空间领域,将犯罪死角消除,即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尽量保持公园的景观与情趣,建立充满活力和安全感的空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对城市公园设计进行改善,以提高其防控能力,减少诱发犯罪的外在因素。
(1)空间的对比:入口空间狭小,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且小空间封闭,并要求蜿蜒曲折,空间内部还有隔断和圆门洞。很容易使罪犯隐蔽和藏匿,导致犯罪的发生,即便是要做到空间的对比,也要尽量减少空间的封闭感,如墙体上开窗,减少小空间的长度,减少内部墙体隔断等。
(2)藏与露:将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这是景观设计的情趣所在,但藏的景观过深,前景遮挡过多,或景观周围过于封闭,则有隐患。那么可以采取浅藏或者被藏景观与外部衔接口宽阔,即便视线遮挡也能够察觉内部的变化,让人们有安全感。
(3)引导与暗示:园路含蓄、深邃,忌直而求曲,忌宽而求窄。园路若转角过大同时转角处种植茂密且高于人视线的植物时,容易出现藏匿角落,影响安全。因此,转角处应植矮株小于1m或高于2.4m没有旁枝的植物,或园路转角较小。
(4)虚与实:墙垣、漏窗的运用,形成虚实对比,具有框景的效果,大面积实墙与精致的小漏窗形成对比,仿佛挂在墙上的一幅幅美图。但是墙体同时也容易产生空间死角,让人看不到墙的另一面。可以采用多的漏窗或者减少墙体的做法,尽量使空间通透,虽然会丧失一定的对比效果。
(5)蜿蜒曲折:此手法借助于廊道,“可蹑山腰,落水面,任高低曲折,自然断续蜿蜒”,可使廊道成任意角度的转折,之字形曲廊更为绝妙。若临于宽敞的水面或绿地则具有自然监视的效果,不仅具有空间趣味,而且安全,但若在林木中,则安全性大大折扣。因此,蜿蜒曲折的手法尽量运用于视野开阔的地段。
(6)空间序列:既游览路线的安排次序,由一个空间引至另一空间。游览路线安排上多为空间对比的循环与韵律,即大小空间穿插。此时应注重空间衔接的设计以及游园路的变化,若空间衔接狭窄且隐蔽,容易形成犯罪空间的边沿性(犯罪容易在空间的交合或使用功能转换处形成)。同时主要游览路线应贯穿休闲区和易形成犯罪空间,即将各功能区尽量处于人们的监视之下。
(7)堆山叠石:可形成主从分明和疏落有致的空间,即利用山石分割空间,或阻隔视线,以山石形成洞壑,曲折回环错落,忽上忽下。若堆山叠石体积不大则不易形成犯罪空间,但其本身而言,容易形成盲点,如阻隔视线、以山石形成洞壑,极易成为犯罪场所。因此,应以小面积和手法精致、山石本身的美态来吸引人,尽量使人们的视线通透。
3.2.2照明设计控制
公园安全设计应加强夜晚监视,即18-24点的时间防控。此阶段最应注重的就是照明设计。情侣的心理特征是喜欢在夜晚的时间待在无人打扰的空间里,即有遮挡而又无光照的环境,此环境极易形成犯罪,因此,照明设计中既要考虑情侣的习性也要考虑安全性。
纳沙和琼斯的校园调查报告说,大学生感到环境安全而提到最多的实质要素就是光线(40.6%),最不安全的实质要素就是黑暗(29.6%),光线和开敞空间都使大学生感到安全,其中光线的影响力最大。可见适当提高照明能有效的降低犯罪发生率和减少人们对犯罪的恐惧感。有研究表明,夜间发生在道路上的犯罪有40% 是在道路照明低于5Lux②,仅3% 的夜间道路犯罪发生在照度高于20Lux 的情况下。但是过于刺眼和闪烁的室外照明,反而降低了人们识别能力[9]。
可见,如果在公园中设置大于20Lux的照度,稍微不适宜交往空间。同时灯具的高度应根据周围环境设置适宜的尺度,避免树丛的遮挡。现在,随着科技进步,采用智能开关方式实现公共照明及环境灯光的自动控制,从而达到优化整个公园灯光照明,降低犯罪率的目的,同时特别应注重的是有休息停留处的照明,如要保持半公共空间性质时,20Lux的照明强度过大,应大于5Lux,较适宜的照明强度为10Lux左右,即稍强于次干道强度的照明较为合适。
3.3周围环境关系
在公园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公园与周围用地环境的关系。具体措施如下:
公园周边建筑物应限制临时建筑物使用数量,并且限制作为物品堆积存放、或拆解等商业用途,藉以减少因物品堆放及拆解等造成的视线死角,以及减少潜在犯罪者藏身之处。当邻近商业及办公用途之建筑物时,应调整大型植被栽植比例,并减少公园内环境坡度的变化,以及增加路径直线穿越部分。介于住宅区与其它土地用途时,增加公园内部环境透明度,并以路径适当区隔居民与非居民使用范围。公园周边非居住性建筑,应以规划方式设置求援与监视设备,以降低犯罪成功率。公园范围与周边街道、巷弄之间,应存在无障碍视线距离,以及多重出入口规划,使市民可以自公园中心区域、或是街道巷弄,直接观察活动情形,并形成监视效果。
4.结论
现在大多数公园设计并没有考虑犯罪因素的影响,公园可防卫空间的设计原则是一种根据犯罪类型进行心理暗示的方法,通过环境设计,促使潜在的公园罪犯感知来自环境的压力使其放弃犯罪行为,或者限制犯罪条件,即如果不能有效地抵制人的犯罪动机的生成,就从犯罪目标和犯罪条件方面制造犯罪障碍,以达到限制和减少犯罪发生的目的。然而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仅仅通过环境设计改善也只是表面现象,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应该提倡一种结合社会、设计和经济的综合措施,同时从人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家庭、学校教育、不良文化等因素方面进行改进。
注释:
①空间盲区:犯罪中的空间盲区是指那些不易被公共防控系统或个体防控行为所察觉,即“有利于”犯罪发生而有可能成为犯罪载体的空间。
② Lux:光照度是表明物体被照明程度的物理量。光照度可用照度计直接测量,单位是勒克斯。被光均匀照射的物体,在1平方米面积上所得的光通量是1流明时,它的照度是1勒克斯。作为参照:城市快速车道(环城路)采用光照度为20Lux;主干道为15Lux;次干道为8Lux;支路为5Lux。
参考文献:
[1] 姜玉艳、周官,可防卫空间与城市公共环境设计,2005 年2 月
[2] 张宝义,析暴力犯罪的空间特征及形成原因,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1999年11月
[4] 梅传强、王敏,犯罪心理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6] 徐磊青,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研究与实践30年,新建筑,2003年6月
篇2
[关键词] 《亨利八世》;王位继承;罗马天主教;新教;宗教斗争
英国的历史,由于每一届君王的传奇故事而色彩斑斓。亨利八世更是因为他的6次婚姻而被人们津津乐道。关于亨利八世这个人物,有很多的电影作过传记,而2003年发行的影片《亨利八世》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一代君王的雄心、魄力、爱恨和无奈。从这部片中,不仅讲述了亨利八世这一传奇人物的事迹,并且强调了他与天主教会的斗争以及他死后儿女的王位之争。本文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试图更加深入地挖掘影片中亨利八世王位继承的决定性因素,向大家进一步揭示,英国两大宗教的斗争在亨利八世的王位继承上产生的影响。在英国,王位的继承为世袭制,即由儿子继承王位。这样的世袭制度仅仅在1649~1660年由于内战中断过。然而世界上的任何事并不总能按照章法进行。纵观英国历史,有关王位继承,我们可以看到王兄为王,甚至有他国王君被应邀为王的情形。世袭制度为何出现断点?谁才是控制继承程序的真正决策者?该文章试图通过事实分析,揭示英国历史上王位继承断点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亨利八世和他的皇后们的
蔷薇战争的内乱结束后,亨利都铎成为亨利七世,开始了都铎王朝时期。长子亚瑟成为王子,但却在1502年突然离世,于是次子亨利成了继承人,并于1509年成为亨利八世(1491年至1547年)。提及亨利八世,一定会涉及他一生中的6次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是他的嫂子,即其故去兄长亚瑟的夫人。她比亨利大八岁,信奉天主教。他们有一个女儿(玛丽一世),但需要拥有一个儿子继承自己王位的愿望愈加强烈。因为英国的上一位女性统治者,是12世纪的马缇亚达皇后,她在位期间是英国史上一个灾难,因此使人无法相信下一位女性统治者会表现得更好。
亨利的这种焦虑随着他对女侍官安妮•博林的爱情而升级,安妮是一名虔诚的新教信奉者。不顾教皇的反对,亨利八世为安妮与罗马教廷决裂。1533年1月,亨利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得一女儿(伊丽莎白一世)。亨利为了迎娶新王后,激进地改革宗教程序,但很快,两人的关系就开始冷却。主因是她生下伊丽莎白公主后,再两次的怀孕失败:一次流产,一次死产,这打击了亨利寻求男性继承人的希望。1536年5月19日,由于安妮没有完成生产一名男性继承人的承诺,亨利由爱成恨,将安妮推上了断头台。
安妮被斩首的第二天,亨利与她的侍女珍•西摩订婚,10天后正式结婚,并以新通过的第二部王位继承法,宣布新王后的子女将是顺位继承人;之前的子女玛丽和伊丽莎白乃私生子,剥夺其继承权;国王且拥有以遗嘱重新指定继承人的权力。1537年,珍生下儿子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六世),却在同年10月24日因产褥热逝世于格林尼治。亨利哀悼了比较长的时间,因为珍生下了他渴望已久的惟一男性继承人,被他视为惟一“真正的”妻子。而这位“真正的”妻子信仰新教,并且影响到自己的儿子。
之后亨利有过三次婚姻――一次基于外交,一次因为爱情,最后一次却是为了安静。他与第四任妻子的外交婚姻因为外交局势的变化而很快告终。离婚当天,亨利迎娶了他的第五任妻子――安妮•博林的表妹凯瑟琳•霍华德,但两年后年仅22岁的凯瑟琳因为通奸的罪名被处死。在5次婚姻之后,亨利八世身患疾病,1543年,亨利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结婚。这次的妻子是富有的寡妇凯瑟琳•帕尔,她陪伴着这位君王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亨利八世的六次婚姻为他留下了三名子女:凯瑟琳、伊丽莎白和惟一的儿子爱德华。这三个孩子都无一例外地受到自己母亲的影响。凯瑟琳是天主教徒,伊丽莎白和爱德华则信奉新教,这也为亨利八世的继承人之争埋下了导火索。
二、英国的宗教发展及斗争
在《亨利八世》的影片中,我们可以追寻英国历史上发展的尤为重要的两大宗教:天主教(Catholicism)和新教(Protestantism)。这两大宗教的发展和斗争几乎伴随着英国历史的每一步发展,影响到英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各个方面。亨利八世的每一次婚姻都与宗教有很大联系,他也因为要休妻另娶,与天主教决裂,也因此极大地推进了新教的发展。
(一)天主教在英国
英格兰地区被罗马统治了将近400年。公元432年,年轻的苏格兰人圣帕克里特受罗马教廷指派,去往爱尔兰传教。到圣帕克里特去世的时候,爱尔兰已经全面成为罗马天主教信仰区域。而后,以爱尔兰为基地,天主教开始在英伦三岛逐步传播,在6世纪中叶,苏格兰人开始全面信奉天主教;英格兰的日耳曼人由于当时长期处于著名的7国混战时代,文化发展相对缓慢。到了7世纪后期,英格兰人亦开始普遍性地接受洗礼,信奉天主教,从此罗马天主教一直是英国的主流宗教。直到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产生清教。
(二)清教在英国
英国的清教徒是16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国教内部分离出来的宗教派别。16世纪上半叶,英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决裂,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英王为首领的国教会(圣公会),但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16世纪60年代,许多人主张清洗圣公会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因此得名“清教徒”。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因其要求在圣公会内未能实现,自70年代起,脱离圣公会,建立独立教会,选举长老管理宗教事务。清教教义反映了教会改革推动政治变革的愿望。17世纪上半叶,信奉清教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国王的冲突愈演愈烈,导致英国革命,亦称清教徒革命。
(三)两大宗教的对立
从天主教分裂出来的清教有许多与天主教对立的特征。新教认为,《圣经》具有最高的权威,信徒可以借助圣灵的指引直接与上帝相遇,接受启示的光照,从而否定了天主教坚持的教会释经权,否定天主教集一切权力于教皇的教阶制,不承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
在礼仪圣事方面,新教各派反对天主教的繁文缛节,摈弃了弥撒仪式,重视讲道诵经,信徒共同唱赞美诗。将天主教的7项圣事精简为2项,即圣餐和洗礼。教堂的陈设布置及宗教服饰方面虽无一致规定,但也比天主教相对简朴。
由于这一系列的对立特征,两大教派的斗争之后便贯穿进英国的历史,对政治和社会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其影响力甚至渗透进皇室,成为决定王位继承权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亨利八世继承者以及光荣革命事件的王位继承过程,就清楚表现出两大宗教势力的较量对英国王位继承的干扰及影响。
三、宗教斗争对亨利八世继承者的影响
篇3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基层管理“五个一”工程建设示范单位现场会,上午组织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区的村、油库、区的应急指挥中心和玉岩中学,刚才庆彪同志介绍了有关工程建设情况,市政府向第一批49个示范单位授了牌,区政府、黄埔区穗东街、增城市中新镇、南沙区黄阁镇乌洲村、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市第47中学等6个单位代表全市49个示范单位作了发言,各有特点,都做得很好,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对推进全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天我们这个会在区召开,说明区在基层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建设方面做得好。区长刚才的讲话给我们很多启发。区区委、区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认识很到位,而且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刚才石区长讲,第一,应急工作是大事,而且是心头大事,一定要把这个大事处理好,才有精力做其他工作;第二,应急工作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而且是要什么给什么,这个非常重要。当然,有的同志说,区钱多可以这样做。其实,这个钱每个区可以出得起,这个钱并不多。而且钱多有钱多的做法,钱不够也有钱不够的做法,关键是把这套机制、体系建立起来。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区才做得很好。刚才小华同志介绍了他们的做法。所以,怎么评估基层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建设工作,做得不好与不好的因素是什么呢?很简单,做得好,是因为领导重视;做得不好,是因为领导不重视。大家回去要给主要领导汇报,有些地方确实做得不好。原因是什么呢?我刚才讲了,关键是领导不重视。
8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座谈会,我代表市在会上介绍了开展基层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建设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其他兄弟城市的好评。省政府正在推广我们的做法和经验。我们不要被其他兄弟城市迎头赶上。我们在宣传自己的经验,但我们的兄弟城市佛山和肇庆也有一些好的做法,我们不要被赶上。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为进一步规范“五个一”工程建设的标准和规程,市应急办牵头会同有关单位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示范单位标准》,并以市府办公厅的名义颁发。今天召开的现场会,主要目的就是总结经验,进一步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前段时间,市应急办还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到各区、县级市进行了调研。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来看,各区、县级市都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各显神通,找差距、补不足、争先进,扎实推进“五个一”工程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下面,我就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再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五个一”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基层是预防、发现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主体,也是第一关口。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在基层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将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有效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实践表明,应急管理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通常能有效地实施预警和应急处置,以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比如,东风日产公司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编写了应急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努力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救援水平,有效地防范了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相反,如果基层预警缺位,应急保障不足,就会在灾难突发时难于应对,最终遭受惨重损失。因此,基层应急工作抓好了,我们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大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座谈会,对全市基层应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基层应急工作怎么抓,抓什么,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没有统一模式可套,要靠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因此,开展“五个一”工程建设,就是希望通过这五个不同类型的基层单位作为典型、作为样板,给其他单位树立榜样,以此来全面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全面把握“五个一”工程的重要意义,抓好典型,带动全面。
二、进一步营造“五个一”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通过前一段时间调研反馈的信息来看,各地的示范单位基本上都能按照《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示范单位标准》要求,建立了制度,制订了预案,完善了机制,组建了队伍,配备了装备,但也发现个别单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宣传工作不到位,氛围不够。有的墙上没有应急工作的宣传栏,没有主要应急预案的操作方式,没有应急工作负责人的联系方式,还有的甚至连应急办的牌子都没有挂。这样我们就很难把应急管理工作融会到日常工作中去,就很可能在出事时才去找联系人、找应急预案。今天上午大家参观的这些单位,工作都做得比较好。各区(县级市)回去以后要对照进行整改,树立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标兵形象,为即将举行的亚运会增光添彩。
三、进一步提升“五个一”工程示范单位的水平
社会在发展变化,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应急管理理念、预案、装备等都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一是示范单位的标准必须根据新的形势进行修订、调整,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拓展示范标准新内涵,尤其是在硬件标准建设上下功夫。各区(县级市)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提高街(镇)、社区(村)、企业、学校的示范标准。如区从一开始起点就高,要求所有街(镇)、社区(村)应急管理工作按照标准全面推进,不再确定具体的示范单位,全面提高基层应急管理水平;二是要对示范单位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调整。同时,市应急办和各区(县级市)应急办要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和指导,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督促示范单位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也要摘牌;三是各示范单位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而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推动我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四、进一步增进“五个一”工程建设的交流
实施“五个一”示范单位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试点、通过典型,探索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规律,指导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从实际情况来看,各个示范单位各有千秋,都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黄埔区穗东街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家访居民群众工作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全面、准确地掌握街道实际情况,做到了“大事不出、小事少出”的目标。黄埔油库、第47中学、玉岩中学的应急预案、科普宣教、应急演练等工作都抓得很到位。大家要相互学习借鉴。今天的现场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家可以多多交流,取长补短。但这不够,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扩大交流面。现在全省都在开展“五个一”工程建设。很多兄弟城市都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深圳、珠海都做的不错。市应急办要组织基层的同志去观摩学习,把好的做法带回来。各个区(县级市)之间、各个示范单位之间也应该相互走动,相互学习,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基层应急 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五、进一步掀起“五个一”工程建设的
这次现场会上,给各示范单位正式授牌,标志着我市应急管理“五个一”示范单位全部确立,也标志着我市“五个一”工程建设从创建阶段进入总结推广阶段。各示范单位要认识到自己是市的示范单位,代表着的形象,一定要珍惜荣誉,高标准要求自己。各级各部门要及时总结并推广示范单位经验,在全市掀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潮,真正发挥示范单位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全面推动我市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六、进一步做好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市应急办成立后,就着手编制了我市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对全面、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十一五”工作已接近尾声,要切实做好应急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的评估工作,认真梳理,看看完成了哪些工作,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列入下一个五年计划。要组织力量认真做好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并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盘子中。各区、县级市也要抓紧做好这项工作。
七、进一步做好亚运会应急保障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C程序设计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程序设计的技术与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具有课时少、内容多、难点多等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讲授知识量大且速度快,学生无法及时消化知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差。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的创新模式,能有效解决该课程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缓解课堂知识点多与学生学习效率差的矛盾。
1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翻转课堂教学
1.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自2007年起,美国的大学课堂逐步尝试翻转课堂改革。在迈阿密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波多黎哥大学马亚圭斯校区,Papadopoulos C等在工程静力学课程中实施了翻转课堂模式;在中田纳西州立大学,Strayer J F在两个不同的统计学导论课堂中进行了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对比实验。《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都对翻转课堂给予热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报导,加拿大的《环球邮报》更是将翻转课堂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1]。
从2012年起,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开始关注翻转课堂,研究如何构建翻转课堂模式,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东北师范大学王红等[2]提出构建本地化的翻转课堂模型;清华大学钟晓流[3]构建了太极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胡建平[4]在Canvas平台进行翻转课堂实践;胡??[5]在云端教学平台进行翻转课堂;张新明等[6]提出基于 QQ 群 和Tablet PC 的翻转课堂;华中师范大学陈怡等[7]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设计了较为完整的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案,开展了对比教学实验,实验班成绩明显提高,并总结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现有研究成果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已受到国内外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但具体实施的方法和平台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从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实施翻转课堂依托的平台各不相同,有华为网盘、QQ、Canvas、云平台等,但这类平台或交互性不够、或即时性不足、或反馈性不畅。利用大学生最喜爱又兼顾交互性、即时性和反馈性的微信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尚未见研究成果,此类改革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1.2 运用微信平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具有创新性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一种混合使用技术和亲自动手活动的教学模式[1]。在翻转课堂中,典型的课堂讲解时间由实验、课内讨论等活动代替,而课堂讲解则以视频等其他形式由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完成。翻转课堂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使用的教学工具是10分钟左右的视频,每个视频都是具体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有很强的针对性,知识点明确,有利于学生学习并掌握。
微信是学生最喜爱的手机社交软件,而微信公众号是在微信基础上推出的一对多的信息推送平台,具有管理用户信息、留言及图文素材管理、群发消息、关键字自动回复等功能。教师登录公众号可上传教学视频等素材。学生关注该公众号,就能搜索查看视频,利用碎片时间自由学习。教师通过公众号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完成情况,监督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与创新,它将互联网时代下新兴的技术应用于教学,符合时展的趋势,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移动式的自主学习和深入的课堂讨论,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2.1 翻转课堂的微视频设计与制作
根据教学大纲,画出C语言的基本理论知识思维导图,见图1。将基本理论知识分成十大部分,每部分至少做两个微视频,分别讲授概念和具体应用,而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数组等部分的算法较多,可为每一个算法(如素数问题、最大/小值、排序)制作一个微视频。微视频要短小精悍、主题鲜明,时长控制在10分钟内。目前制作微视频的软件有PowerPoint、屏幕录像专家、Camtasia Studio等,PowerPoint?偃朊偶侗穑?易学但功能简单;Camtasia Studio功能强大,后期编辑能力强,属专业级别。笔者采用功能较强、易学易用的屏幕录像专家制作微视频。每个微视频对应一个PPT教案,录像前制作一个主题突出、动感十足的PPT文档非常重要。
2.2 微信公众号的创建、开发及管理
登录腾讯微信公众平台网站,注册翻转课堂专用微信公众号,开发自定义菜单,见图2。将所有制作好的微视频上传至“素材管理/视频”;每张PPT幻灯片转换成图片格式,再将每张图片上传至“素材管理/图片”;还可录制好语音信息,为制作图文消息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般每个菜单对应的图文消息是固定的文字或图片内容,可让学生反复学习查看。个人公众号每天可推送一个图文消息,每个图文消息最多可包含4个图文。
微信公众号后台可观察每条图文的阅读人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阅读图文的来源,见图3。如果学生乐意分享转发该图文,表明图文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否则教师还须努力。学生还可直接在图文下方留言与教师进行沟通,而教师通过公众号可直接给某位学生发送消息,具有较好的互动性。
2.3 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
笔者选取土木专业学生的C程序设计课程(约50人)作为研究对象,以当前的40课时(24理论课时+16实验课时)为研究基础,选取循环结构中的for循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验。
课前,精心制作一段有关for循环的10分钟微视频,视频中形象地介绍for语句的一般形式、流程图、注意事项和应用,且以1~100自然数之和为应用案例。教师登录微信公众号,提前一周该微视频,让该班学生利用课余碎片时间反复观看该微视频,掌握好for语句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用它表达简单的累加求和算法。
课中,教师无须详细介绍for语句的基本知识,直接进行以典型案例为主的讨论教学。通过典型应用让学生充分消化课前自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其编程能力。教师课前应根据重难点准备大量的典型案例。
案例1:如何将求100以内自然数之和的程序改成求100以内偶数之和或奇数之和?
案例2:能不能将累加求和,变成连乘求积?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案例3:二重for循环的应用,如何打印九九乘法表?
集中讨论分析多个案例后,学生再将代码输入电脑,进行编译连接运行,及时发现错误、排除错误,充分掌握for循环的应用。
课后:学生通过微信再次观看微视频,温故而知新,深入理解视频中的知识点。部分学生还在该图文留言,发表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师生之间进行较好的互动。
笔者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跟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大部分学生更喜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微视频让预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课中的案例教学、讨论分析使学生完全理解、消化新知识,更有信心学习未来新的知识。课后的互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微视频让缺课的学生有了弥补学习的良好途径。
3 结 语
篇5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脱离传统社会控制:实证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0—0105—04
一、问题的提出
司法统计显示,近二十年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有日趋严峻之势。从1990年到2009年,我国的未成年犯绝对数量从42033人上升为88891人:未成年犯在全部刑事罪犯中所占的比例从7.24%上升为8.82%;未成年犯在14—17岁年龄段人口中的比重从4.65/万人上升至9.1/万人。面对日益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形势。有必要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理论研究,探寻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层原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提供依据。
笔者认为。作为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社会设置——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正常社会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未成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犯罪等偏差现象,那么肯定首先是家庭或学校环境出了问题。美国犯罪学家埃利奥特在综合紧张理论、控制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成年人犯罪发展的基本路径,认为未成年人犯罪首先是源于家庭关系或学校关系紧张导致的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减弱。与家庭、学校等传统社会设置之间的紧密联系是未成年人正常实现社会化的保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隔阻各种不良信息、不良交往和不良情境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一旦未成年人脱离传统社会控制,就失去了这一重要的“保护层”而不得不直面复杂的社会环境,这使得他们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群体。
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提出“脱离传统社会控制是未成年人滑向犯罪的第一步。是未成年人犯罪解释的逻辑起点”的理论假设。并根据一项在北京、湖北、贵州三省市进行的未成年犯与普通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对这一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所谓传统社会控制,是指未成年人与家庭和学校这两种未成年人成长的主要环境或者说承担未成年人社会化基本功能的主要组织之间的联系,以及建立在这种联系基础上的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监督和管控。脱离传统社会控制,意味着未成年人与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受到削弱,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监督和管控遭到破坏。
二、家庭控制的疏离
社会学研究表明,自有人类历史以来,最重要的社会化群体一直就是家庭。这种连续不断的重要性源于它在一个人一生中关键的头几年中所处的最初社会化主体的地位。在完成社会化任务的许多方面,家庭都是理想的场所。可见。家庭生活在未成年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未成年人与家庭的联系受到削弱,包括养育、引导、管教在内的一系列家庭功能就无法有效发挥,不利于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影响未成年人的正常社会化。
(一)家庭控制疏离的征表:夜不归宿存在突出的夜不归宿问题。卡方检验的结果为X2=1026.3,df=2,p=0.000。这说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笔者认为,夜不归宿是未成年人家庭控制疏离的重要征表。对于经常夜不归宿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的生活重心不再是与父母相处或从事传统的家庭活动,而是转移到家庭以外的人或事。父母不仅失去了大量与子女相处的时间和言传身教的机会。而且难以有效控制未成年人夜间在家庭以外的活动和行为。所以,夜不归宿一定意义上能够说明未成年人与家庭的联系比较薄弱,或者说未成年人的家庭控制存在疏漏。但是,在正常家庭中。恐怕所有为人父母者都能明白自己的孩子整夜流连在外的不妥和危险,那为什么还会出现未成年人夜不归宿的现象呢?下面的原因分析能够解答这一问题。
(二)家庭控制疏离的原因之一:家庭结构残缺
篇6
关键词:城市设计 建筑设计 相异性 制约 促进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木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各种类型的建筑促进了城市的长足发展,全球城市、数字城市、信息城市及生态城市等各种类型的新城市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设计是以建筑的环境为对象,以创造和谐的秩序,提高环境的质量为目的,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等内容,强调人文认知和整体关系的一种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具体性和图形化。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建筑设计通过设计建筑物的室内空间组合形式和外部形体,来满足建筑使用、经济和美观要求,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但建筑物的“新,奇,特”可能成为人们批判的焦点,如近年来网络上涌现的中国十大最丑建筑物,强烈的建筑个体表现欲忽视了人文诉求、历史文化传承性和城市环境的整体和谐性,易遭人病诟。
城市建设的发展正面临着由量向质的转变,如何处理好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对于城市形象的维护、和谐社会的建立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相异性
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委托主体、利益团体及设计出发点各有不同。城市设计以城市宏观背景为范畴,各个建筑做个城市设计的单体,强调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建筑设计立足于小尺度空间,突出规划范围内建筑,对周边环境考虑甚少,二者对比见表1。
表1 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对比
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相对独立,其设计层面、实施过程和设计成果都存在差异性。城市设计是安排城市发展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仅以一条外轮廓线抽象概括具体建筑物,致力于解决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利用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构造和详细尺寸、材料做法,来满足建筑实用功能要求,来解决城市的点和面问题。
3 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相互制约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在现实中表现出相互制约性。因为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工作者的工作状态一般相互分离,缺乏有效沟通。虽然同属设计领域,但两种设计行业的分工细化和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摩擦也愈发频繁。
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宏观蓝图,其设计成果需要建筑设计的实践努力,城市设计的宏观控制还是要落实到微观空间具体布局。而建筑设计成果的评判标准,为满足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要求,最终也要扩展到更广阔的外部空间范围。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城市化的扩张速度也不同。种种原因导致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步伐紊乱,如城市设计控制了城市的发展方向,但无法直接干涉建筑物的设计,往往阻碍了城市设计成果的实现。或者是建筑设计个性突出,但周边设备设施不配套,也会阻碍建筑设计成果功能的实现。
建筑设计要服从于城市设计,就要以城市设计的政策框架为前提。城市设计可对其设计范围内的用地进行必要的综合调整,要求建筑物的交通组织融入城市设计的交通体系等等,都限制了建筑设计空间大小和阻碍其开发运行,加大了建筑设计的复杂性。
4 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相互促进
从艺术设计层面来讲,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同属于艺术设计,遵循形似美法则,都是对空间形式和顺序的探索。从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设计是从建筑学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呈现出一种嬗变关系,即由二者发展冲突产生的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推进状态。
城市设计没有直接设计建筑,但对建筑的位置、布局、功能和风格等提出合理的控制及引导要求。建筑设计在城市设计蓝图中,在有限的空间资源完成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对城市整体环境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城市设计为把握城市整体形象,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繁杂,涵盖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内部建筑物的尺度、比例、色彩、造型、空间布局等。但建筑物的具体设计和建设过程还需要建筑设计师来操作,从这一点来说,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组成部分,并且城市设计将不同建筑物进行联合、建筑物与环境进行结合,最终达成宏观控制和引导作用。
建筑设计包括单体建筑物设计和场地设计等内容,其设计内容都应服从城市设计的总体规划,设计素材也是基于城市视域。通过城市设计将建筑群体有机结合,整体轮廓和造型符合历史文化背景及地域风情,引导大众审美情趣。成功的建筑设计为城市设计锦上添花,失败的建筑设计也可能败坏城市形象。如近年来新兴的生态建筑(或称绿色建筑),将建筑和环境有机结合,具有节能环保和艺术价值高等特点。
5 结语
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都应掌握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内涵,理清二者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用科学的态度看待二者的互动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及开发商等相关人员也要统一思想,努力提高城市和建筑的和谐性和公众服务性,为市民创造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有机的生活秩序。
参考文献:
[1] 关丽阳,张静萍.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J].建筑设计管理,2011,28(8):58-59.
[2] 薛静,余翔.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J].天然气与石油,2010,28(2):59-62.
[3] 袁怡.看不见的城市――解读辛克尔的城市设计及其建筑设计的城市性[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9.
[4] 张东.城市设计中弹性设计方法的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6.
[5] 夏广禹.论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4).
[6] 张鼎松.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7] 朱道君.城市设计中主体要素间相互关系分析与角色评价[D].同济大学,2005.
篇7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应用
Abstract: urban design has a profound historical origin, in urban design theory spread to China, will be one of the topic of concern, this paper mainly urban design in city planning in the practi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pic of the article, from the urban desig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urban design concept, urban design practice in the plann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ain three aspects such as the reasonable analysis, better solve the urban spatial environment problems, to the city has the exact location of the design. At the same time, also close the city design and urban planning of contact, to a certain exten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rfection of the city planning.
Key words: urban design; Urban planning;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城市设计的概述
(一) 城市设计的内涵
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它可以广义的理解为设计城市,即对城市各种物质要素进行综合设计。城市设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从城市空间整体构图引导项目设计,弥补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其他工程设计之间缺乏衔接从而导致城市形体空间环境的不良的空白。城市设计过程中涉及到多学科诸如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政治、法律和艺术等,综合性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尤为重要,对创造亲切美好的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二) 城市设计的现状
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设计已成为当今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中引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样,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城市设计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直接设计具体的城市建筑物及其外部空间,其操作主体是建筑师;二是通过拟订城市设计指导大纲(Urban Design Guidelines)对具体的空间设计提出建议或规定,其操作主体是规划师。不同的专业角度必然会使得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从事城市设计研究中有着各自的相对局限性。
二、城市设计发展中的基本理念
(一)落实法律意识
我国法律的不断发展,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城市设计人员应该加强法律意识,推动规划管理的法律化进程速度,确保城市设计的技术合理性、合法性,促进城市设计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落实法律意识,可以提高城市规划师以及城市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使城市设计的用地在合法的范围之内,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为城市的规划问题,发挥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对城市设计师给予培训,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好设计中应遵守的法律道德,使城市设计的更合理。
(二)重视城市设计的因素
城市设计的因素,主要有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城市设计必须坚持运用先进的技术,只有技术的精湛,才能设计出最为完美的图画,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科技的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城市设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制度性因素,主要是指城市设计的编制、审批等相关的问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制度性因素为城市设计程序有一定的规范性作用,有利于依法制定设计控制程序。重视城市设计的因素,使技术性因素成为制度性因素的操作手段之一,促进城市设计的完善。
(三)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统一
城市设计的理念还有就是要加强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统一。依据城市规划编制的相关规定,我们不难看出,在城市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要综合的考虑自然及其人为因素,充分的运用城市设计方案,加强城市的合理规划,提高城市生活的质量。这必须在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统一的基础上完成。工业革命前期,城市设计就担任着规划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当时,城市空间的环境问题一直都是最为头疼的事情,如何的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此提出了城市设计的方法,只有加强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统一,才能对人们生存的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
三、城市设计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
(一)合理完善的城市设计
合理完善的城市设计,就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特定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致力于追求在小城市行政中心尺度上的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和一流环境品质,规划设计力求做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互含兼容并具有可持续性。规划设计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绵延贯穿整个规划用地的绿化体系,有助于夏季降温增湿,且能产生微风。人们倘佯其间,可以领略、享受到自然景色和环境氛围,进而达到优雅宜人、生态良好的环境品质。规划区内的建筑则疏密相间,体量合宜,不以尺度和高度取胜环境,而是靠与广阔的自然环境背景融合获得其自身价值。
(二)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管理是实现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的重要保障。第一、规划管理在同前依法行政和管理环节较为复杂的现状下.要减少环节和简化审批的科学机制.以提高行政效率和降低社会成本,建立良好的服务型政府形象。第二、规划实施管理工作应该建立公示、听证等公众参与的利益协调的机制,最大限度地保证规划的社会公平,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第三、建立和完善城市违法建设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机制。彻底根治违法建设,还城市以良好的生存环境。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城市设计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物质空间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设计的目标也有所改变。早期的城市设计注重空间秩序、视觉效果及美学价值,强调建筑与空间的视觉质量;近代城市设计的目标注重社会使用,关注城市设计与人、空间和社会行为的关系;现代城市设计在融合两者基础上,提出了制造场所的目标。由此,城市设计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功能与美学的平衡、社会环境与物质间的优化和场所感与社区性的营造。
(四)城市规划编制与城市设计关系
在城市设计的实践中,城市规划编制是城市设计的基础,只有依据城市规划编制,才能更好的促进城市一体化发展,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绿化城市已经成为全新的理念被提出,要实现绿化城市,离不开城市规划的编制,合理的城市规划编制在绿化城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编制的具体和详尽,为城市设计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城市设计必须依照城市编制的内容,来进行设计。城市规划编制与城市设计是密切联系的,合理的发挥城市设计的作用,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结束语:
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编制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也就此进行了探讨,合理的完善城市设计、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规划编制与城市设计关系等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为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城市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提高了城市合理规划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祝莹.对城市设计几个问题的思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1,23(2):65―67.
[2]童明.政府视角的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王建国.城市设计(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庄宇.城市设计的运作[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 设计策略, 公共利益
Abstract: As urban planning, urban design also belongs to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intervention and management,whose concern is the public value field of urban form and landscape.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urban design control has a long history. The most famous modern successful examples are the city designs in the New York and Philadelphia city in the 1960s and in San Francisco in 1970s. The city design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s the strategy fields of urban form pattern, natural and historical protection, large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there should separately formulate urban design goal and basic principle and the necessary implementation. Later, these urban design results according to law, and translating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became the rules of zoning regulatio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tools of urban design.
Keywords: th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design strategy, public interests
中图分类号: TU98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次产业大转移的背景下,我国迎来了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时期, 现代城市建筑的新概念、 交通方式及生活理念的变化, 造成传统城市空间的消失, 原有维持建筑在城市中角色的有机制约力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渐消失,规划师不能用传统的手法对待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 必须寻找一种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能够适应各个阶段和层面规划的设计方法, “城市设计”就是一种有效的设计工具。
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在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上,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都能够处理城市空间等问题, 两者关联较高, 但两个领域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能也有一定的差异。
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 “城市”或是 “城市” 的一部分。通常情形, 城市设计工作可以镶嵌在更大范围、 更长期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当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功能区域 (商业区、 住宅区、 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 以及其它问题予以确定之时, 城市设计便已在各个特定模块之间建立其空间属性, 合理深入组织其相关的特性, 并随之考虑与其所属物质群体的整体和空间形构。
举例而言,在处理城市交通系统时, 城市总体规划不仅考虑大众运输路线所延伸服务的周边其他城市、 郊区或乡村, 以及这些地区透过大众运输路线与城市所串连而产生的整体社会现象,还要考虑城市内部的公共交通等问题。同时, 城市设计需要考虑: 公交车站或轨道与社区的关系,例如社区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于住家与公交车站、 公交车站在社区生活中的服务功能与其他社会意涵,轨道、公交车辆行驶与社区景观如何和谐共构、对社区生活的妨碍与防范...等等。此时,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相互交融。另外,两者的差异在于: 市总体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空间尺度, 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 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 镇、 乡村的关联。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城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及都市群、 “区域”(以区域规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 、 省, 甚至经济协作发展网络等, 而这些往往是城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
城市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还在其他几个方面有所差异计不需要在互为关联的城市机能之间决定城市内各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 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其次, 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城市设计比城市总体规划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
凡从事规划工作的都很清楚, 法定的城市总体规划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是确定城市发展的重大原则和目标,城市性质、 规模、 发展方向、 总体布局等;分区规划主要编制分区土地使用性质、人口分布、建筑开发强度等级控制, 目前嘉兴市在制定分区规划时按照六级控制
开发强度,并建立强度开发控制预测模型,综合各地块的开发条件,对全市可开发土地进行强度控制;而到控制性编制单元这一层面,只是进一步细化各地块的控制强度,将强度等级分配到各个地块,并结合各种专业规划进行适当调整; 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最后一个规划控制层面为各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这个层面着重制定控制每个开发地块的使用性质、 建筑容量、 建筑密度、 高度、 退界等一系列的强制性控制指标,即通常我们所说的 “项” 硬指标。按照嘉兴市目前的规划审批程序要求,到这一层面就直接指导项目审批和管理了,控制
性详细规划一经市规划局批准生效后就作为项目审批的法定依据。很显然, “项”指标仅仅是在符合法定规划管理条例下开展城市建设项目最基本的要求,除去这些硬性指标,还有很多包括建筑风格、色彩、 体量、 公共开放空间等方面的内容根本没有指导性的依据,仅
仅根据这些强制性控制指标来管理城市建设,明显是有缺陷的,因为一个城市的良好形象,优美的城市景观,舒适的公共空间,优秀的建筑品味,良好的文化氛围,具有活力的社区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但是按照嘉兴目前的规划管理控制层面来看,缺少了这一环节的控制和引导, 没有指导具体的城市形态和空间景观等领域的并具有法定效力的有力依据。从文章一开始谈到的国外的城市设计经验告诉我们, 城市设计可以弥补目前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的这一不足,城市设计也就在指导城市建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城市设计的内容非常广阔,涵盖了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态、空间、景观、环境、人文、社会活动、经济活力策划等等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具体如形象品位的打造,区域名片的塑造;建筑形态、风格、色彩、天际轮廓线;街道空间、家具小品;绿化景观;夜景、灯光照明;文化氛围塑
造、 场景活动营造、活力策划等等。一个好的城市设计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是重点突出,个性鲜明,有着明确的主体和自身的特色,这也是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于控制性规划层面的另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个城市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它自身有别于其它城市的鲜明特征和历史文化底蕴。而对于一个城市中不同的特定的区域和地段也是有自身的特色和发展轨迹的, 因此“因地制宜”, “量体裁衣”的开发建设和控制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而城市设计也正是由于自身这方面的优势,根据不同的地区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的设计要求和控制引导方向, 由此可见城市设计也就在指导城市建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综合目前所作的城市设计成果来看, 任何一个充满活力的优秀城市在城市设计导则总体的指导原则上基本都应该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活力。一个好的城市环境的空间形态所能提供的保持群体、 个体以及其他物体具有非凡活力的存在的能力,包括三个特性:可持续性;安全性;和谐性。
2、可识别性。感知城市环境的空间形态要通过人与场所的相互活动获得, 是人的主动行为。对于空间形态中构成元素组合方式即“空间结构” 的认知是把握环境的基础;同时,对时间和空间的精神感受与对物质形态的感知是交融在一起的。“一个地方的场所感和归属感” 是良好城市空间形态被感知后所留下的独特印象,是 “独此一家,别无它有” 的可识别特性。
3、适宜性。 指空间形态与人的活动相符,它不仅包括物质功能,还更多地涉及文化习惯。由于城市人群背景、 习惯的复杂性,单一功能的城市空间或者设施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中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的活动要求。因此,为各种潜在的城市行为提供弹性的甚至偶然的使用功能是设计者的应有的策略。
4、可达性。 一个城市居民接触他人、 各种活动以及资源、 信息、 服务和到达其他地方的能力非常重要,这是活动发生的前提。
5、控制管理。城市环境的空间和其中人的行为是要进行规范和引导控制的,对空间的占有和使用必须经过有效管理才能达到高效。
6、 社会公平。 应尽可能地依据需求、 平等、 权利和能力等原则和实际情况将环境益处和城市公共资源分配到每个可能使用的群体或个人。
7、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自然生态环境的,还包括城市的文化、 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进步。
篇9
【关键词】产业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与城市产业规划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发展的城市经济是城市设计的物质保障,城市规划是城市设计实践的理性指导。以产业理念为维度,剖析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设计需求及实现路径为本文主旨,明确市场经济下的城市设计的过程既是对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美学设计,又是对城市整体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及环境利益等的协调、权衡与配置的过程。
一、产业规划、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1、产业规划与城市规划
产业规划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等特点。产业规划是描绘城市产业未来发展的蓝图,它统筹安排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领域、资源配置、发展程度、支撑条件等,提出具体、长远而全面的城市产业发展构想。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部署和战略安排,其具体的编制对象即为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存在双向促进的关系。首先,产业发展带来城市功能的变化,对城市规划提出新要求,推动城市功能布局的改善和调整。其次,城市规划制约引导产业的空间布局,作用于产业发展的性质方向,催生新的产业规划。
2、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相较于城市规划宏观视角下的数据化和抽象化,城市设计更具图形化和具体化的特征。它综合考量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需求,对相关因素进行有序组织并加以恰当的控制和引导,创造理想化的城市空间,推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经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
实践中,城市设计的实施取决于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公共干预。城市规划与产业规划协调统筹,引导、控制、约束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的制度性因素是实施城市设计的前提条件,而技术性因素作为具体的操作手段依赖于制度性因素发挥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市设计的必要条件。
二、产业规划缺位下的城市设计现状
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性化意识逐渐被融入现代城市设计理念中,有助于美化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提升城市景观艺术水平。然而从产业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设计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现分析如下:
1、城市设计中的利益博弈
利益博弈是城市设计中多元利益主体的“生存常态”。目前,城市设计的组织编制主体主要包括规划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各级政府及开发单位等,各部门分别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省市行政主管部门重视把握全局、维护公众利益,区县政府更多关注地方经济发展,而开发单位则争取自身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利益冲突容易使公共利益受到侵犯,背离城市设计的初衷。且规划管理部门对于城市设计的管理理念各有不同,管理方式差异性强,管理水平参差,也使城市设计在规划管理中面临挑战。
2、城市设计导则缺乏
城市设计的目标是实现城市空间形态的和谐性与整体性,以及在更广泛、复杂的地域空间和经济布局中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城市设计的内容、形式与深度各有不同,在多种审美中选择适宜该城市的标准,如何在产业规划的引导下将城市设计成果具体应用到城市设计中即为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具体城市设计导则的制定是目前我国城市设计编制中的薄弱环节,并无成熟的经验方法可借鉴。
3、城市设计成果难以变现
我国多数城市设计仍停留在形态设计层面,重视描绘终极蓝图,对城市发展的过程性、动态性及城市设计的产业政策引导作用未引起足够关注。现阶段城市设计的成果通常是感性的,在将其纳入规划设计要点的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经验对城市设计的成果进行“翻译”。在实际操作中城市设计变为修建性详细规划替代品的境况屡见不鲜,并且因为缺乏对开发条件的深入研究,使设计成果最终停留在纸面上。城市设计成果看似丰富多彩,在实际应用中却流于无形。
三、城市设计应以产业规划为导向
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关系决定了产业规划和城市设计矛盾而又共生的关系。城市设计应以产业规划为导向,以合理的产业布局带动城市经济增长,营造城市最佳投资环境与宜居环境,吸引要素集聚,打造城市品牌,优化配置城市资源,通过城市设计环节达到城市效益的最大化。
1、产业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是主要针对城市整体建设空间的设计。在进行城市设计时,要对城市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现状空间格局、环境生态评价、文化、人口分布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要对城市中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情况进行整理,并对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情况以及城市中的产业与驱动经济的整合方式进行构思,以确保城市设计的实施具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另外,须重点关注城市重要规划与设计案例的研究,将规划与设计成果与城市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优缺点及对城市发展的正负影响,使后续规划设计与前期的规划有效衔接,并集中修正前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利益和谐配置的城市设计
多元的利益群体参与城市设计过程,而利益主体的动机、目标及相互关系的差异决定了现实的分配关系。城市设计关注城市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本身即为公众共同享有的资源。因此,公众参与应作为实施城市设计过程的重要步骤。政府秉持中立的立场,无论是城市宏观发展目标的拟定,市域城市设计、分区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或是地块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设计的编制、审批、调整和实施逐个阶段,公众都有权参与其中。如此,才能真正使得利益的均衡配置成为城市设计空间配置的主旨内容。
城市发展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过程,而无论城市设计抑或城市规划都只是城市建设的开端。城市设计若不能根据特定的城市环境、产业状况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相应调整,会为城市发展带来阻碍。而相反,若城市设计能够贴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对城市空间利益及产业发展利益进行合理配置,必将提高城市自身价值与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健.产业理念对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13(02)
[2]关丽阳.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及规划设计的关系[J].建筑设计管理. 2011(04)
[3]张.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初探[D].天津大学.2011
[4]冯婕.我国城市设计的公众参与研究[J].城市建筑. 2011(02)
篇10
关键词:江苏省 城市设计 编制 空间品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码:
1、城市设计的现实需求与问题
1.1城市设计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有效手段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人们对自己居住的城市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更加舒适便捷、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城市空间及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正是存在这样的客观需求,城市设计开始受到城市建设决策者们的亲睐。如南京市在2013年5月提出将在2015年实现城市设计全覆盖的目标。
现代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的“设计”,其根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人为本”,即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空间。城市设计不但强调空间秩序、视觉景观、美学价值、建筑与空间的视觉质量等物质要素,还注重人、空间和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非物质要素,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1.2法定规划对城市空间营造指导的局限性
现行法定规划是以处理二维关系为主的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交通规划等,这些规划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功能设施等做出预期安排,协调城市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关系,达到改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空间关系的目的。其在以包括人和社会关系在内的三维城市空间比如形态特征、视觉形象、使用舒适度和安全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对于城市的立体空间特色塑造是远远不够的。
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在我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与规划管理联系最为紧密的规划层次,是土地开发建设的直接依据。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号)的规定,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中,仅在第三条提出需要对“建筑体量、体型、色彩提出城市设计指导原则”。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建筑空间、体量、体型方面的研究深度较浅,不足以对控规的指标体系形成有效的反馈,同时控规在建筑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方面的引导内容也过于原则,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规划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侧重于单个地块的控制,难以保障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形成。
1.3城市设计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与有效的管理手段
城市设计在我国的作用更多的是突出其作为一种理念或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而没有赋予其明确的法定地位。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仍未把城市设计纳入法定规划。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城市设计一直以来都未能纳入法定规划管理体系,只能作为规划管理的参考性文件。一方面,城市设计的效用取决于管理者对此的认识,城市设计的成果能否得到贯彻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另一方面,城市设计的实施主体具有多元化特点,在涉及利益博弈的情况下,仅仅凭借规划管理部门的协调力量是难以奏效的。城市设计的尴尬地位是城市设计难以得到贯彻实施的客观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因此只有改进城市设计的运作机制,强化城市设计的法定地位,才能实现通过城市设计协调开发建设、改善城市空间的目的。
1.4城市设计体系不清,分类混乱,缺乏规范性和严肃性
目前我省开展的城市设计,根据其研究对象的范围及规模可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根据其研究目的又可以分为概念性(策划性)和实施性两类。各层次或各类型城市设计的研究内容、控制要素、成果深度又因管理者、设计者的理解而具有很大差异性,缺乏规范性是城市设计编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城市设计的层次划分不明确,编制目的不清晰,不同阶段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和深度要求也缺乏必要的规范和统一,无法体现城市设计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设计的严肃性,不利于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
1.5编制成果与市场行为、规划管理脱节,与法定规划缺乏有效的衔接
由于缺乏规范性,城市设计的编制内容和成果深度因人(编制者和管理者)而异,有的研究内容过于粗浅、原则,控制要素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相应阶段规划管理的要求;有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微观层次的城市设计又过于追求建筑形体刻画,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开发行为的过程性、动态性等特点,对控制要素的把握不准确,同样使规划管理缺乏可操作性。城市设计在编制的内容上还是深度上都存在与市场行为、规划管理脱节的情况,是造成城市设计难以实施的主观原因。
从法律层面来说,城市设计无法直接指导规划管理或具体的开发建设。而作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重要手段,城市设计又存在编制的客观需求。法规环境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错位关系使得城市设计的编制始终游走于法定规划之外,其编制的时间、内容和深度都很难与法定规划相衔接,更无法做到在法定规划层面广泛地推广城市设计编制。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之间的模糊关系也导致了各级城市设计在管理及实施过程中很难落到实处。
2、《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研究课题简介
《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研究课题是建设系统科技项目(项目编号为JS2007JH12)。该课题由江苏省建设厅主持、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经国内知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成果还获得江苏省省优一等奖。当前,《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已经颁布实施,并获得了较好效果。现将该研究的主要特点与创新点总结如下:
2.1、系统研究了城市设计的管理模式、层次划分及其与法定规划的关系
研究基于三个方面的分析:与法定规划体系有机衔接,体现城市设计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满足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特定需要,提出将城市设计划分为三个层次: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和针对特定地段或节点地区的单项城市设计。明确了城市设计与法定规划的关系,提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作为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组成部分,统一管理实施;独立编制的单项城市设计,参照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管理,按法定程序审批后转化为特定地区的管理规定。通过赋予城市设计相应的法定地位,为城市设计的管理、实施提供保障。
图1 各层次城市设计编制深度关系示意(总规到单项)
2.2、立足江苏省情,制定适合江苏特点的“省城市设计编制导则”
本课题针对各层次城市设计,提出具有科学性、规范性、普适性的编制技术指引。课题研究明确了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目的、任务以及相应的研究重点,强调各层次城市设计应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经济可行,体现科学性;明确各阶段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和成果要求,体现规范性;综合考虑全省的地区差异和管理水平,为城市设计的编制和实施管理留足创新空间和余地,体现普适性。
2.3、突出城市设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控制特性
针对城市设计编制指引的难点,即如何平衡合理控制与过度干预、设计创新与循规蹈矩、过程控制与终极产品、客观标准与主观判断等,各层次城市设计的编制指引突出目标导向,强调过程控制特性而非终极产品控制,加强公众参与,合理引导,鼓励创新,并注重成果内容与规划管理手段紧密衔接,真正发挥城市设计指导和协调开发建设的作用。
2.4、探索城市设计的新理念并体现在导则要求中
针对新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研究提出了综合策划、经济性分析、公交引导、功能混合与交通减量等新理念,并体现在各层次城市设计编制要求中,提高城市设计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前瞻性。
2.5、关注城市设计中新技术应用并融入到导则要求中
课题系统梳理了新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包括各类新技术的特点、使用平台以及应用效果等,鼓励城市设计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完善城市设计的方法和手段。
3、《江苏省城市设计导则》成果解析――以控规阶段城市设计为例
3.1、目的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划定的控规编制单元,深化研究片区的空间特色、景观体系、活动空间等内容,加强片区的空间形态引导和环境塑造,并为下层次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二是通过空间形态的专项研究,对控规的功能布局、地块划分、路网体系、开发强度以及高度控制等内容进行检验、校核,使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更加完善、合理、经济、可行,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质量。
3.2、主要任务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针对建筑与空间、街道所构成的关系,综合考虑与周边地区的空间关系,重点研究片区的空间形态、高度控制和高层建筑布局、活动通道特别是慢行系统、景观体系、开放空间、重要界面控制等内容,并进行经济性分析,明确控制要素和引导内容,提出景观塑造的重点地段,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
3.3、研究重点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研究重点包括功能布局、高度控制、景观风貌控制、慢行活动通道、开放空间、界面控制、地下空间利用、实施策略等内容。
功能布局、景观风貌控制等内容以深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功能、景观风貌结构等内容为主,同时结合片区特点提出具体措施。片区的功能布局应注重推进土地混合使用,促进交通减量,并结合各类活动人群的行为内容、行为特征进行空间引导,创造各类公共交往空间;景观风貌控制应重点研究视廊、节点、地标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建筑风貌引导,提出相应的控制和引导要求。
对高度控制的研究鼓励通过GIS、三维建模等新的技术手段,加强视廊、视点等视线分析,并结合区位条件、交通、基础设施供给等因素进行经济性研究,兼顾与周边区域协调,提高高度控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重点加强高层建筑布局引导,避免形成无序的空间形态。
图2GIS技术在控规阶段城市设计高度控制中的应用示意
对活动通道的研究,重点关注慢行通道即非机动车通道以及人行通道,慢性通道系统的组织应充分考虑与公共交通、停车设施的衔接。应加强慢行通道特点分析,如通过型还是游憩型,根据人在不同类型活动通道中的行为特点,对通道的尺度、两侧用地功能、服务设施、环境景观等提出控制或引导要求。
开放空间、界面控制是控规阶段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内容。根据片区的文化内涵、活动人群的行为特点、基地自然条件等要素组织开放空间系统,提供各具特色的公共活动空间,并考虑与城市的公共交通、安全工程相衔接。要求对重要的开放空间如广场、绿地、水体及沿岸空间等进行具体研究,提出相关功能设置、生态保护等控制要求,并从经济性、生态功能、多样化景观等角度对植物配置、环境景观提出引导要求。界面主要指街道、滨水地带、沿山地带以及广场等重要开敞空间的界面,是人们感知城市面貌的主要场所,要求根据界面的构成要素(山体、绿化、建筑等)、人群活动特点、景观要求等,提出界面控制要求,重点要求加强基准界面(即建筑外墙后退道路红线,也称街墙)的控制,并对沿线建筑的高度与平面布局提出控制要求,对沿线建构筑物风貌、绿化景观、环境设施等提出引导要求。
在涉及城市各级中心、轨道交通枢纽等控规编制单元的城市设计中应关注地下空间的利用,提出地下空间的重点开发区域、规模以及功能布局要求,合理组织地下空间的交通流线,对地下步行系统、出入口、竖向联系、地块间的衔接等提出控制要求,对地下空间的环境、生态保护提出引导要求。
控规阶段的城市设计还应加强经济性评估和实施策略研究,以保证规划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并根据规划范围内的开发主体、相关利益主体,以有利土地经营、促进社会公平为原则,对其开发模式、开发时序进行策划、研究,制定实施措施,保障城市设计的实施。
3.4、成果深度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的组成部分,城市设计成果需相应纳入控规的文本、图件、说明等三个部分,因此该阶段的城市设计成果深度应当充分考虑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
- 上一篇:城市设计导则
- 下一篇:家校合作家长参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