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范文

时间:2023-12-07 17:4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拓展家校合作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拓展家校合作途径

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协同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成为高职教育中发展最快的一个专业,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上与社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和脱节,一方面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迫切需求,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电子商务毕业的学生认为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可最关键还是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专业培养方向细而不同,岗位定位模糊;第二,专业课程设计广而不精,学生综合能力弱;第三,实践训练缺乏针对性。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高职教育工作者,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特提出“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本文中,一贯穿是指政行企校协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三对接是指:专业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有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本校特色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 研究意义

本文以工学结合,“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合作培养人才为背景,服务地方经济,对接地方产业,适应区域市场,产学研结合培养专业人才。专业人才培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在“政行企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形成初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寻求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可参照的依据。

3主要研究内容

(1)“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A.专业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接,分析职业岗位与专业对应职业资格与考证要求(如表1所示)。

(2)“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首先,人才培养实施主体的“多元性”,政校企行共建人才,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教学的安排共同培养、实施与监督指导;其次,人才培养方式具有“针对性”,依据企业行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四方协同育人。

(3)“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首先,学校每年都会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走访学生,开展专业市场调研,与企业行业专家见面,了解企业行业对职业岗位人才的用人要求和任职资格,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专业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接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多方开展调研和收集查阅资料,与企行业专家分析职业岗位对应职业资格与任职要求,确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之与职业任职要求对接,设置核心课程,以让课程与职业岗位及对应职业能力对接,完整系统地设计职业岗位与实际工作任务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设计依据,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实行“三证融合”制度,参照电子商务行业要求的任职资格要求以及专业的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着重掌握电子商务的专业技能,要求每位学生都参加助理电子商务师的职业资格培训,取得本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让学生走入社会就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职业能力,要求学生每学期参加一定的素质拓展,达到一定的学分,颁发素质拓展证书。这样使学生毕业时都能持有三证(毕业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素质拓展证)。以做到学生毕业就能顶岗,创业就有能力,以真正实现职业与素质的综合培养。

最后,以职业岗位对应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以岗位对应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真实产品(服务)为载体组织教学活动。

4 典型案例实证

(1) 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借力从化区相关政府部门平台,组织从化地区高校电子商务联盟,与从化区9个政府部门、6家高校和6家企业合作,承办了以从化区政府牵头举行的首届从化地区高校联盟电子商务大赛,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在历时7个月的电商创业竞赛中,我校电子商务专业通过对创业团队的筛选,共组织5支电商团队,决赛荣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3名并获优秀组织奖,取得较好的成绩。

(2)“订单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广州橙心等8家企业搭建协同育人平台,通过订单培养、选派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和商务运营等方式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

(3)基于全真项目式教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中厂”(电子商务项目中心),与台湾昆禾集团属下吉物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电子商务项目中心“校中厂组建安可工作室,在人才培养上引企入校,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以岗位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以任务为引领组织教学。

5 总结

本文以工学结合,政行企校四方协同培养人才为背景,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对“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寻求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可参照的依据,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文献

[1] 林金良 李小兵 董清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2014.

[2] 唐琼 李翠 张振文.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 科教导刊. 2016.

篇2

【关键词】财经类专业 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15-03

一、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与理工类专业不同,其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途径以及培养环境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对构建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性。在多数情况下,用人单位对财经类人才和理工类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有所不同。对前者,用人单位希望财经类人才具备勤思、能干、善写、会说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对后者,用人单位更希望理工类专业人才在某项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方面具备较强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外向性、复合性与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敛性、专向性有着显著差别。

(二)人才培养方式的差异性。在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时,大家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权衡上。不少专家学者提出“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但却很少考虑财经类和理工类这两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差异性。在理工类专业领域,就某项具体的技术或技能而言,其实际操作和专业实践,即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远比只懂理论原理而不解决问题重要得多。但对于财经类专业而言,面对诸多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环境和问题,面对多个方案、多种选择和多种不确定性,懂得缜密思考、精准判断,学会权衡利弊、了解因果得失往往比贸然行事显得更为重要。可以说,对于财经类专业而言,开动脑筋思考比放开手脚、草率行动更显重要。在此背景下,要处理好财经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更重要的不是去讨论或权衡“理论够用”还是“不够用”的问题,而是要强调专业理论对具体工作思路、工作目标任务、工作方式方法以及工作成效等方面的影响,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衔接性和交互性,不断深化和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途径的协同性。财经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性、培养方式的差异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途径的协同性。即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构筑好两大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平台。一是构建具有综合性、长效性和共赢性特征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平台。通过人才培养基地平台,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人才。二是构建具有专业性、阶段性和实操性特点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基地,为各门专业课程提供有针对性的专项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具有专门技能和职业素质的专精尖人才。其中,人才培养基地平台立足于学科专业发展,着眼于长远;而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则立足于课程实践建设,着眼于当前。通过两个平台建设,长短结合,互为促进,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化整合,构建“校企合作筑平台、工学结合育人才”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四)人才培养环境的复杂性。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开拓与建设,一直是困扰众多财经类院校和财经类专业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难题和瓶颈。因为,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环境、手段、途径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远比那些技术性、标准性和操作性都很具体和明确的应用技能环境复杂得多。作为一个以市场、行业或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以经济、社会等宏观环境为背景,以不同角色管理者为主体,以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营管理业务为客体的真实性场景,其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很难通过模拟仿真或人为构建的方式来拟合和获得。其内涵和外延也远远超出某个具体的工厂、车间或某项特定专业技能演练和操作的范畴。基于人才培养环境的复杂性,财经类院校和财经类专业办学,更应“走出去”,实施开放式办学模式,打破“象牙塔”式人才培养环境的桎梏,让学校课堂教学与社会企业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构建“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财经类专业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财经类高校转型发展重要途径。要实现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不能仅凭高校一己之力,还需要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共同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以转型发展中的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广西经干院)为例,为实现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广西经干院把“服务行业企业,校企协同创新”作为办学特色;把“依托工业和信息化行业办学,适应广西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需要,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将学院办成行业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技术型普通本科院校”作为办学定位;把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实现学院转型发展,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应用型高校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期内,对于转型发展中的每一个学校、专业或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离不开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参与、渗透和支持,尤其对于财经类院校和专业。因为,要实现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仅仅依靠学校、依托课堂,没有企业参与,仅有理论,没有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应用型人才教育和培养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实现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提高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必须搭建一个与财经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相适应,并衔接配套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平台,营造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土壤和环境。

(二)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打造财经类人才培养特色的有效途径。积淀、凝练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是各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也只能在“应用”上做文章。传统的课堂讲授、考试测评以及实验室模拟等常规性教学活动,很难体现学生在“应用性”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也难以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而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企业类型、不同的合作理念和合作方式、不同的校企文化和不同的管理模式等形成了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而不同的合作模式又形成了不同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特点、特色,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广西经干院为例,作为自治区级“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把面向东盟、面向北部湾作为专业发展方向,把培养具有报关、报检、货代和国际会展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途径,广西经干院在国际贸易专业外向型、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取得了较显著成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广西经干院打造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途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内容。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途径。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不仅为大学生搭建了创新创业的新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实践,拓展了学生眼界,增长了学生见识,增进了信息交流,积累了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经验,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财经类专业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基于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必要性,立足专业定位,寻求适宜的校企合作伙伴,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平台,已成为财经类专业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

(一)精选合作对象是构建校企合作关系的基础。要选择一家契合学院办学定位、符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作企业,就需要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甄别筛选。选择合作伙伴,一是看合作双方的条件是否具备;二是看合作的意向是否强烈;三是看合作的资源能否互补匹配;四是看合作能否实现共赢。以广西经干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特色专业建设为例,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公司(以下简称中外运广西公司)正是这样一家符合校企合作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合作对象。

作为一家国际化、专业化、综合化的大型国际货物运输企业,中外运广西公司长期经营海外各类进出口货物的海、陆、空快件和国际多式联运业务,其多年从事的进出口贸易、物流配送及相关信息处理服务等业务,涵盖了多项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技能。此外,中外运广西公司还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指定的历届博览会展品运输和报关的总商,为参与博览会的东盟及其他各国展品提供运输、装卸及报关报检等服务。同时,中外运广西公司作为国有大型企业,既有校企合作的背景,也有合作发展的需求和愿景。无疑,中外运广西公司是校企合作共建面向东盟、面向北部湾,培养国际贸易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的首选合作伙伴。

(二)主动寻求合作是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关键。甄选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作企业是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前提。要构建校企合作关系,增进校企间的沟通、交流、信任和互动,学校应主动迈出寻求合作的第一步。积极主动、诚恳务实和虚心寻求合作是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关系的关键。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卖方市场,多数企业奉行的是“拿来主义”思想。许多企业更愿意到人才市场去“挑”人才,而不是通过校企合作“育”人才,企业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缺乏足够的信心和兴趣。尤其对财经类院校及专业,由于学校缺乏企业亟须的核心技术以及专利工艺等方面的独特资源优势,多数企业更愿意选择理工类学校或专业进行创新生产工艺和创新技术领域方面的合作。因此,对于财经类院校或专业而言,主动上门寻求合作机会,依托财经类院校或专业的教学科研优势资源,建立具有财经类院校或专业特色和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关系,是财经类院校和专业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以广西经干院与中外运广西公司校企合作为例,要在中外运广西公司建立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学校领导和老师要“走出去”,要诚恳、主动地迈出校企合作的第一步。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广西经干院提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一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并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构筑互惠型、紧密型和长效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基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共同诉求,以及相互信任、理解和合作共赢的理念和目标,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广西经干院与中外运广西公司有强烈意向通过合作共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夯实校企合作关系的核心。尽管校企合作双方对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比如,就学校而言,更希望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和职业技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和创业。而对企业而言,则更愿意通过学生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解决人手不足和降低用人成本等问题。尽管双方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存有一定的差异,但基于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上的认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了校企合作关系存续的基础和前提,并成为促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核心动力。

当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对在校学生的培养,也包括企业各级各类管理经营人员的培训与提升。如果把人才培养的范畴仅仅局限于在校学生,企业方往往因“无利可图”或嫌“麻烦”而不愿“合作”或消极对待,或在所谓的合作中“貌合神离”。要把学校的“一厢情愿”变成“一拍即合”,就要让企业看到全方位人才培养合作的作用和成效。以广西经干院为例,学院凭借多年从事大中型企业工商管理培训的品牌影响和资源优势,选派了优秀的培训教师,精选了最好的教学资源,送教上门,为公司定制了中高层工商管理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优良的培训教学效果,为广西经干院赢得了信誉和口碑,也进一步促进了校企间高、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往来、沟通和互动。此外,中外运广西公司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指定的海外展品运输和报关的总,把博览会筹备相关工作作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平台,让学生参与国外参展商品的制单审单、报关报检及国际货代等顶岗实习。在企业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相关业务技能,成为博览会展览管理和客户服务中心的“准工作人员”,学校成了企业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和“蓄水池”。基于校企合作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向互动及互惠互利,成为夯实校企合作发展的核心内容。

(四)人才培养质量是维系合作长效机制的保障。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关键是看校企合作的质量与成效,而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校企合作的主体是学生,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保障。

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进一步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工作标准规划教学课程,根据实际工作流程制订教学计划,要培养能接“地气”,满足企业“召之即来、来之能干、干必能胜”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以广西经干院国际贸易专业为例,为培养与市场和企业“接轨”的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了“岗、证、赛、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把专业教学与工作岗位对接,做到了在校学习与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把人才培养和职业标准同步,做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证书的同步教学;把人才培养同技能竞赛结合,做到了学科建设与专业技能的相互促进;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专业素质与创业能力的同步提升。“以岗促学、以证促学、以赛促学、以业促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和顶岗实习岗位中,不仅学习和巩固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通过实践,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拓展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基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吻合与衔接,人才培养质量成为维系合作长效机制的保障。截至2015年10月,广西经干院先后有8届共216名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的高职学生,连续八年参与博览会专业实践,每一年都能顺利出色地完成博览会的顶岗实习和实践教学任务,多次受到褒奖和表扬。

(五)内涵外延建设是提升校企合作水平的途径。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在合作关系巩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长效机制建立等方面下工夫,还要在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外延建设方面做文章。要通过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外延,提升校企合作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依托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广西经干院与中外运广西公司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联动,形成了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全面共享、协同创新双赢的新机制。近年来,公司领导受邀加入了学院董事会;公司的业务骨干被聘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公司领导和中层领导还到校授课讲学,在校内开设“广西外运论坛”;相关管理人员进入了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了学科专业建设的相关工作。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等方面,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一道,全程参与了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各环节工作。在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打开了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新局面。为研究探讨广西对外贸易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了科研项目团队,共同进行项目调研和社会科学研究。与此同时,广西经干院也派出骨干业务教师到企业挂职,为企业培训业务骨干,为企业经营管理出谋划策。

校企合作的新机制,拓展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广度与深度,创新了校企合作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和拓展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外延,为凝练夯实“服务行业企业,校企协同创新”的办学特色打开了新局面、提供了新动力。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GXTSZY261)

篇3

拓展训练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德国教育学家所提出的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方式。拓展训练将自然或者非自然的条件,经过精细设计每一个环节,比如野外训练、场地训练、水上训练等方式挑战大学生的极限,使得大学生在学会这些冒险克服障碍等技能的同时,也学会了互帮互助,相互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像场地训练,就是利用各种攀岩、障碍、下滑等设施,展开训练。这些项目中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个人训练就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相应的任务,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集体训练要求的是团队的合作,相互之间的信任,彼此之间的默契来完成相应的任务。

一、拓展训练在高校中的运用

(一)体验感受

在训练的最初阶段,每个学员在团队建设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和角色。真正的做到自己亲身体验每个难关。这些难关都能给学员带来心理上的压力,有了压力,有了学员们互相的支持和鼓励,才会有动力。这不仅仅纯粹的是寻求刺激和冒险,而是能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并得到自信心。挑战自我,激发斗志。

(二)分享交流

进过前期的训练,自身的体验感受,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参与的大学生进行分析交流。这是拓展训练的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若没有这样的交流,前期的训练也就只能是流于形式,达不到更佳的效果。这需要老师积极引导,对于一些不善言辞,不喜欢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学生也是一种考验和挑战。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情感上的共识,才会让大学生们得到深入的思考。反思今后的生活,这是训练的价值所在。

(三)激发潜能

拓展训练最终是要将训练的体会和收获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经过前一阶段的交流和体会,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吸取别人的长处。将自己在训练中所收获的良好品质运用到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拓展训练的真正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经过调查显示,1980年心理存在问题的大学生达到了两成左右,并且数据不断上升,最近的一些大学存在这样问题的学生已经达到了三成。在给10万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时发现,有20%的学生存在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

在北京的七所大学中,调查的学生有27%具有心理问题。其中,因为心理原因而退学的占总数的65%,因为心理原因而休学的占总数的38%。大学生当中,女生的心理问题要普遍的差于男生,而高年级的学生心理问题要普遍的好于低年级的学生,同样,来自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心理问题也要比城市里的学生差。近几年报道大学生因为琐事而自杀或者伤害他人的事件屡见不鲜,心理问题是大学生教育需要重视的。

(一)心理意志薄弱

大学生和高中生之间的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从硬性教育过度到自我的管理学习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的变化让学生很难适应。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引导。现在大学生的心理意志非常薄弱。尤其是现在高校提倡大学生恋爱,出现的问题会逐渐增多。在面对困难时,大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解决,更容易走向极端。这样的心理意志很难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

(二)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在如今的社会团队精神至关重要。但是当代大学生中,很多的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往往都没有团队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的利益摆在首位,不会全面地为大家为全局着想。再加上大学活动中集体活动也相对较少,更多的是给学生们自由分配时间。所以团队意识也非常薄弱。这在今后的工作中也是非常吃亏的。

(三)缺少自我挑战精神

现如今的大学生遇到问题不能勇敢地面对解决,缺少这样的自我挑战的精神,没有勇气迎接未知和挑战,这是非常致命的弱点。因为大学生都处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不想尝试更多的新鲜事物,也就缺少挑战的精神。

三、拓展训练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认识信任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相处很重要的因素,大学生在不久之后就会接触社会,但是他们之间的相处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信任对他们的合作意识,集体精神,人际交往的和谐建设有显著的帮助。

在训练的过程当中,大学生首先需要相互了解,彼此之间敞开自己的心扉,完全的相信和信任彼此,同样也需要默契配合,尤其是在前期的阶段,大家都还没能够彼此的磨合,这是团队建设非常重要的阶段。比如在一个信任背摔的环节,就是要充分地信任自己的同学,真实地感受同学的存在价值。类似这样的活动就是在慢慢地培养信任感和互相的依赖。

(二)学会合作

在当今的社会,合作意识必不可少。但有很多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们普遍反映合作意识很差,更多的是希望突出自己的价值,并不会更多地为团队着想。但是只突出个人价值,而忽略团队意识,任何的企?I都不需要这样的人才,即使是学历很高,也不会很好地融入社会和集体当中。所以团队建设至关重要。拓展训练也正是针对了大学生这样的心理问题展开全方面的培训。

(三)激发潜能

拓展训练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是对自身各方面的考验。在这样紧张充满刺激挑战的环境中更能激发自己潜在的能力。拓展训练就是要让大学生们挑战不可能,不断地克服心理障碍,完成任务,不断突破自己。每当他们完成自己原本认为很困难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就会有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种不畏艰难的品质有利于成就一个更加完美的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适应社会

心理学的研究表示,人在很大程度上行为方式取决于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能力。拓展训练就是使大学生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团结合作,互相信任,努力朝着目标前进,学会面对困难解决问题,这些特征都是在社会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有了这样的提升训练,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相处融入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五)完善人格

拓展训练需要学员自己亲身去参加体会的训练方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断地感受体会,在训练结束后,学生们需要总结这次训练所带来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这需要学员们不断地交流心得。正是这样的交流方式,才能不断的认识自己的价值,反思自身的不足,控制自己的不当情绪。这样才是人格的不断完善。人格的完善情商才能得到提高。大学不仅仅是只注重智商,情商往往被人忽视。情商的提升是展现更完美人格的体现。

(六)建立自信

在特殊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适应的能力,在拓展训练中,很多环节充满了压力和挑战,这些压力是良性压力,大家都说挑战是克服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学生克服了拓展训练中所带来的压力也就会获得自信,这样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所能代替的。这是经过自己努力取得的自信。这样的成就感能够一直伴随你。在今后遇到困难时也能够像拓展训练一样自信从容地克服一切困难。这是拓展训练所带来的自信心的提升。

(七)启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拓展训练不像传统训练那样单一,枯燥。他突破了传统模式观念的束缚,将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更加开阔。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们主动地探索寻找未知的乐趣。这样更加有效的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今的中国需要创造型人才。不断地解决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难题。这样社会才会不断进步,大学生才能与时俱进。

四、拓展训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用中的思考

第一,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将素质拓展课程纳入选修课程或者必修课程。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心理状况开设不同的教学模式,拟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的。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拓展训练,将心理教育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第二,可将拓展训练跟体能教学体育课程相结合,互相吸取各自的优势。拓展训练对场地的要求不是很高,一般的高校都有这样的能力建设这种训练的场地。其实一般的拓展训练可以利用很多自然的条件来完成。现在高校建设,环境都很好,广场、草坪这些地方都可以进行。

第三,其实拓展训练的最关键核心人物就是训练中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必须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具备各个方面的教学能力,比如领导能力,管理能力。要懂得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医学的一些常识,防止学生在训练中发生突发状况,懂得合理采取措施去处理。所以,对于拓展训练的老师来说,这也是一种挑战。因此,应该将训练的老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才能确保课程的顺利高效的进行。

第四,拓展训练是挑战自我极限的训练,所以在训练中一定要确保的是安全因素。必须要建立一个比较健全的安全管理系统,任何的事情都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去完成,否则都是空谈。所以安全的保障很重要。

篇4

【关键词】E环境 家长学校 协同教育

信息化社会日新月异,网络逐渐占据或成为学习革命的主流,同样网络对家庭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也日趋明显。上世纪80年代初,象山县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家长学校――石浦家长学校,1990年成立了全国唯一一家县级家庭教育研究所,指导全县家长学校规范办学,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在为国家出台家庭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提供参考依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目前已建立了75所家长学校,在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乃至社区教育等方面都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家长教育观念不断进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网络沟通将逐渐成为家校联系的重要渠道,利用网络进行家校联系、交流家庭教育经验方面,其优势越来越明显,同时也越来越被家长所接受。我县家庭教育工作积极应对新形势新需求,在网络化教育方面作了认真的研究。建设E环境下家校教育平台,把传统家长学校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者之间信息沟通的网络化、数字化。

一、构建家校新平台,探索共育新途径

二十多年来,我县已经形成了制度完善、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家庭教育运作机制,家长学校办学规范,已成为社区教育的特色与品牌。为有效突破家长学校办学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进一步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拓宽教育途径,提高家长素质,积极实施开展网络家校平台建设。

1 瞄准家校网络平台优势

通过分析和研究,E环境下家校教育平台具有两个基本特质:一是网络化,E环境下家校教育平台建立在网络的基础之上,依托网站平台,为家庭教育提供一个网络型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二是数字化,在网络平台上教育参与者的相关信息为其他参与者提供参考借鉴,为解决教育中出现的某些具体问题提供服务,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E环境下家校教育平台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与社会、家庭,教师与家长、学生多边活动、互相联系和交流的网络平台。同时,我县不少中小学和幼儿园是浙江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宁波市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宁波市信息化示范单位,在现代教育技术应运领域有着扎实雄厚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我县E环境下的家校建设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2 丰富家校教育平台栏目

2001年至2005年,全县不少中小学和幼儿园纷纷建立学校网站,都有“家庭教育”栏目,受到了广大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和支持。由于“家庭教育”页面简单、功能单一、作用发挥有限等问题,县里召开了网络家长学校座谈会,制定了网络家长学校发展措施,有条件的学校策划网校工作,家长学校新网校新鲜出炉。网校本着“面向家长,辐射社会”的办学宗旨,围绕“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以“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为办学理念,紧跟信息化的时代步伐,准确把握家庭教育的前沿信息,着力为广大家长朋友提高教子育人水平,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供服务。石浦小学、文峰学校、丹城中学等学校的网络家长学校都开辟家校新闻、家教启示、家庭风采、专家讲堂、家长讲堂、名人家教、家教丝语、孩子成长、家教论坛、成长支招、心理导航、视频课堂等栏目。2010年春晖幼儿园的“象山县幼教网上教育平台”项目代表宁波市入选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信息化成果展,说明象山县信息化与幼儿教育的结合水平已领先于全市。“班级空间”、“教育叙事”、“家园工作坊”、“门外观察”、“父母茶座”、“育儿保健”……当笔者打开春晖幼儿园网络家长学校网站时,一个个特色板块闪现出来。

3 开辟家校平台沟通渠道

我县与移动公司合作,开设了校讯通。为发挥网络的整体功能和效应,将校园网、家校网、班级网、校讯通进行“四网”衔接互通,实现“四网”并用,资源共享。2011年3月,我县建立了象山县网络家长学校。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了教师、家长、学生不可或缺的沟通与交流手段。我县以网络平台应用为载体,以家长学校培训为主导的模式构建,使得校园网络的信息资源、学校网络技术设施的使用效益得以发挥,并建立了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整合的“合作型”家校关系,探索出家校教育整合途径、策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育模式。

二、开发平台新功能,提升平台新成效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深刻感受到网络家长学校的开办,在学生的健康成长、倾听家长的意见,接受家长对学校的监督、网络环境下社会化学习体系的建立、家长信息化素养的提高、宣传教育的成就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促进家校深入交流

开放交互式的网络极大突破了家访等传统形式,教育形式也更加多姿多彩。特别是校讯通,我们通过网络平台信息,及时地向家长提供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状况,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可以有的放矢去教育孩子。其次,家长利用家教论坛或QQ群,可以直接与教师沟通,便于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能够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如春晖幼儿园的“家园工作坊”召集有相似情况的家长来交流,专家解答,起到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作用。通过家校的网络平台相互沟通,强化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建立起一个全新便捷的沟通方式,搭起了家校共育的连心桥。

2 提高家长育人水平

开办网络家长学校,主要是引导家长自主学习。因此,家校平台上大量的信息资源,满足家长的个性化需求,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经验支持,提升家长自我教育的觉悟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我县还成立了课题组,对“网络互动家校交流制度”、“家校沟通的适宜内容及相关策略”、“如何激发家长论坛回帖的积极性”等方面作了研究。不断完善家长网络学习点名和网络评价制度,引导鼓励家长学员撰写育子文章,编辑精选家长教子案例集等,评选优秀家长,开设家长风采栏目,通过网络宣传优秀家长事迹,不断树立家长成功教子的自信心。

3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家校平台是一个完全向家长、学生、社会开放的场所,诚然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特别是班级网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绘画作品、习作、摄影作品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网络上向全体家长、学生展示了自信与成功。有些学校每月要开展“责任之星”评选活动,“责任之星”们的事迹介绍都会公布在班级网站上,这一举措常常会使孩子们激动好一阵子。

4 实现管理方式转型

网络家长学校的开通,首先使学校管理者越来越感受到它给学校工作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学校工作思路、工作具体要求、活动内容与安排、学生在校表现、对家长的建议等,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及时发出去。其次,学生家长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方式,把自己对学校管理上好的建议,对老师的

要求、希望,自己在教育子女遇到的困惑,发给相关的部门或老师,一定程度上提升和拓展了学校管理内涵。第三,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网校平台的架设,在很大程度上对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信息应用能力有着推动作用。

三、分析运作新问题。拓展平台新模式

构建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协同教育模式,能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在家长与老师之间传递。80%的家长认为需要动态地获得小孩在学校的德、智、体各方面信息,特别是在外地工作的家长对这种交流模式格外赞赏,这种协同教育模式将家庭和学校拉得更近了。我县在拓展家校平台新模式上作了深入的研究,让这辆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快车发挥更大的作用。

1 克服家校平台制约因素

我县学生家庭电脑拥有率达到42.9%,网络普及率达到39.5%,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网络家长学校的推进和推广。当前,家长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和期望值越来越高,提高自身素质和育人水平的意识和需求也正在不断地被唤起,然而运用网络的意识、行为以及能力却没有在短期内形成,需要学校在这方面进行宣传引导,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加大对成人信息技术培训的力度。目前,我县主要存在管理人员少,水平低的现象,与实现常态化的管理还有距离,各地网校的开发和作用发挥差异较大。网校的交互功能没有得到很好体现,话题讨论及交流明显不足,使得网校存在的实际效应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2 确立家校平台发展思路

由于家长的行为意识、知识结构、文化素质差异等因素存在,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参差不齐的。为此,必须要创设条件,积极引导,经常给予网络交流的机会,同时,我们鼓励有网络条件的家庭必须在网校注册为会员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家长参与网络学习和交流。加强教师、家长与学生的管理培训。培养一支由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共同组成的网校管理团队,广泛发动家长参与网络管理;定期开办信息技能培训班,提高家长信息素养;建立网校学习制度,要求家长每年保证4个学时的学习时间,纳入家长学校学员考核内容。

3 完善家校平系功能

篇5

前言

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机构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校企合作是人才质量与行业需求匹配的吻合的关键因素,是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装饰专业的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关装饰企业在装饰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标准的制定、专业技能考核等方面的渗入力度不够,校企合作普遍存在找企业易用企业难的特点,校企合作途径的实质性深入存在很大的空间。

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校企深入合作开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职业院校装饰专业的校企合作的路径探索,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同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双元制办学效果相比,我国高职院校装饰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在高职院校具体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有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形式流于表面,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装饰企业在装饰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过程及最后学生技能考核过程中的渗入程度不够,这导致装饰专业最终培养的人才质量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此外,高职院校装饰专业校企规模规模小、稳定性不够,缺乏制度层面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也是当前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瓶颈。因此结合当前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挖掘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途径,以此更好的服务自己的专业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做好专业建设的必经之路。职业院校装饰专业只有通过装饰企业一线技术及信息优势拓展装饰专业的育人渠道,才能为装饰行业培养对社会经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的一线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校企合作深入开展的条件

1.通过政策扶持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

法律是国家意志及权威性的体现,规范企业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各种行为,需要国家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通过法律及相关制度的规定,明确企业、行业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及双方的责任义务,明确校企合作企业的资质、任务及相应的监督机构,给予深入渗入职业教育的企业以政策及经济上的奖励。这不仅能够规范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教育过程中的行为,同时通过校企双方责任义务及权利的明确确定了企业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提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当前在装饰行业大好的形式下,装饰行业产业化、网络化的趋势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制度的规范及校企合作过程中政策的扶持,对装饰专业校企合作良性深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通过行业企业的参与完善职业院校考核制度

严格的考核制度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保障,当前职业院校建筑装饰专业技能考试分书面考试与技能操作考试两部分,这些考核多由学校的要求为标准,由学校组织完成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考核,行业及企业的参与最终考核的力度不够,这也是职业院校装饰专业的学生实现校企顺利过渡的阻碍。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德国职业教育中以行业企业的标准制定的专业技能考核鉴定标准能够较为客观的检验学生的技能学校水平。参照德国成功的教考分离的经验,装饰专业考核制度的完善还需建立拥有建筑装饰协会和拥有一定资质的装饰企业代表的考试委员会。通过考试委员会的渗入,使得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从而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的最终教学目标。

3.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力度保障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装饰专业的课程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衔接课、专业技能课三大类。这些课程中,有的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有的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对职教师资培养方面有较为深入的分层入职要求及相关考核思考。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德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有专门的教育研究方向,专业技能实践课程要求企业的指导教师实践技能过硬,企业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师必须通过专门的专业技能考试,取得技师考试或技术员专业资质后方可上岗。而学校的专职教师除了具备必备的教师条件外,还要具备五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同时学校教师同企业教师相比他们还得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我国职业教育较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教育教学水平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要赶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还需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校企深入合作的途径

1.通过立体教材建设搭建校企深入合作桥梁

我国立体教材的概念于上世纪末提出,它是通过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而提供的课程整体教学途径。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可以从校企合作开发立体教材开始。立体教材不同于传统纸质教材的概念,装饰专业立体教材校企合作开发可以在学校系统理论前沿教材的基础上,整合企业设计图纸、施工录像等实践案例资源,借助于媒体设备,将教材注入声、影、光等立体形式,通过提供并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完成校企合作背景下立体化教材,从而逐步推进装饰专业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2.通过课程合作教学实习校企师资共享渠道

当前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要提升自己的办学质量,专业教学目标就要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办学过程中企业的深层次的渗入是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实现学生毕业即顶岗的主要途径。装饰专业课程合作教学形式可以通过装饰企业导师在课程中的阶段性教学、装饰企业行家参与最后考核等形式得以实现。以装饰专业《软装设计》课程为例,课程的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引入企业成功的软装案例,同时可以由企业一线软装设计师现场进行示范教学,该门课程最终考核学生软装设计技能掌握情况,可由企业行家主持完成,学院教师教、企业行家评不仅完成了课程合作的教学形式,同时打通了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渠道。

3.通过微订单培养模式拓展校企合作规模

微订单培养模式是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当前巨大的装饰市场为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提供广阔的平台,针对不同装饰企业及不同的用人需求,高职院校装饰专业同一届甚至于同一班级同时与多家装饰企业微订单合作,以此拓展校企合作的规模是校企合作新趋势。

结语

当前,企业在建筑装饰专业教育教学中的全面渗入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让企业真正成为职业教育育人的主体,要从企业参与热情入手。职业教育相关职能及政府部门需出台相应政策并积极创设条件增强企业对学校的依存度,从而实现高职院校装饰专业通过与装饰行业协会及企业的深入合作提高装饰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与社会认可度的教育目标。

篇6

理念践行:教育家文化的支撑体系

(一)创新管理文化:激发教育者自主成长

管理文化是教育家文化建设的保障和助推器。学校建设了“方向、激情、专业、品位”为核心的管理文化。

以教育家文化建设为方向,通过层级清晰的管理机构,分行政和专业两条线推进教育家办学的实践,实行学校学术委员会、教育科研奖励、中层干部竞聘、家长委员会、教师专业标准、职称聘任等系列管理制度,明确文化引领、内涵提升的目标。倡导每一位教育者保持教育的激情,通过明天教育家论坛、明天教育家工作室、明天教育家家长学校,以及各种研讨活动,为教育工作“保险”,远离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激励每一位教师走向专业,迈向教育家型教师的个人目标。通过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教师发展规划、对话教研、发展性评价等措施,引领每一位教师走向专业的课程建设,筑就成长的阶梯。努力让每一件教育教学工作从精细到专业,发展为品牌,形成学校个人的品位。

“用教育家文化滋养每一个孩子”的理念,提倡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在教育家文化的引领下,构建了“三核拓展式”学生人格养成模型——以五大文化结构板块促进学生“阳光、服务、责任”为核心的人格养成,此三个人格核心是创造性人格中最有效的动力源,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创新课程文化: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求

课程文化是教育家文化的核心,是教育家文化实践的主要途径。

在教育家文化指引下,学校着力建设了课程文化,建立“设计课程就是设计学生未来”的课程价值观,确立了“每一门课程都是需要,每一个学生都是唯一”的课程理念,把“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课程表”作为课程建设的方向。课程建设的基本模式为“规范+选择”,建设策略为垂直充实和水平充实,实施途径为“四大整合”。构建“生成性、多元性、选择性、发展性”的学校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基。

课程整合是实现轻负高质、解放学生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学生需求、发展特长爱好的孵化器,也是帮助学生体验学科关联、进行知识创新重组的催化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基于课程整合,开展“四大整合策略”,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打破不同文化、不同领域的壁垒,跨越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边界,设计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程,设置有生活气息的课程,促进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

建立拓展课程体系,建立完全的无边界课程。按知识拓展、特长培养、课题研究、项目实践和活动体验五大类别,共开发校本课程近200门,编纂有计30万字的《校本课程说明书》,每学期有40多门精选课程供学生网络选课。在课程构建中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自主参与的“三参与”模式,曾被《中国教育报》报道。

(三)创新学习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自主学习、深度思维、学用结合”的学习文化是教育家文化的基本特征。通过各种实践,促进学生、教师和家长多思、好问、博学、创新。把自主学习、深度思维和学用结合的追求融进课程,通过课程整合提供促进个性化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内容;融进思维课堂,建立对应的教学模式,融进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图书馆读书、社区实践活动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新课堂文化,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学校提出建设“思维课堂”,其核心内涵是“问题导学,深度思考”,其主要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其文化特质是“鼓励挑战和创新,包容错误和失败,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质疑探究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激励思维的独特性,强调反思的深刻性”。

思维课堂的包容、自主的文化氛围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基础,问题导学的合理方向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保障,深度的思维活动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课堂中,教师或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结合学科内容,提出想深入研究的问题;关注社会热点,提出对比研究的问题。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每个学生能够自主表达观点,学习中不同观点的“交锋”和相互借鉴成为常态。在集体展示中聚焦学科体系,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在发散和聚合间灵活切换,提倡思辨,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创新环境文化:涵养创造性人格

学校历史文化、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教育家型教师文化共同构成了学校的环境文化,一切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

创新历史文化环境。传承学校三大文化传统:书院文化传统,继续以“道”为核心的人文精髓,濡养今日的书香校园和诗意校园;革命文化传统,继续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教育,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海洋文化传统,继续“多元、包容、开放”的文化思考,不断拓展现代教育的视野。

创新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支持成长的和谐环境,是学校一直以来的追求。文化环境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校园是创新人才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灵动的校园文化,能够解放、呵护学生的身心,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创新人格,让学校成为创新人才萌发的温床。

培育教育家型教师文化,开发“四梯四力”教师专业标准,把创新导学和关爱学生定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重塑价值观、人才观、教育观,以教师的价值导向、情感关注、过程陪伴、成长激励,推动学生成长。学校“重道敬业、崇实惟新”的教风,“三个论坛”(专家论坛、名师论坛、青年教师成长论坛)的开设,“凤冈青年联合会”“读书会”等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明天教育家工作室”、学术委员会、文化工作室的诞生,学科对话教研、中外合作教研的开展等,形成了探索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理念成效:教育家文化下的“南中质量”

(一)活动推进,阳光成长:人才是“长”出来,不是“教”出来的

以“阳光、服务、责任”为主旨的德育主题活动。两年来,开展公民教育、契约精神教育、社团文化行动、绿色网络行动、快乐家访行动、幸福家长行动和“中华民族魂”等主题文化教育系列活动,推动学生阳光成长。

以“诗社、诗刊、诗歌网、诗歌节”为载体的诗教系列活动。我校诗社为全国百佳,诗刊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示范社报刊,诗网是全国第一家专门性中学生诗歌教育网站,诗歌节一年一届,诗教是常态课程,一批小诗人在校园里脱颖而出。

以“南中大讲堂”与“读书广场”为常态的书香活动。共开设讲座200余场;每年度进行书香学生、书香教师、书香班级的评比,

以“国学修身”等为代表的特色课程活动。国学修身课程,自编了30余万字的校本教材; “CPS” 等德育综合课程,每年有3千人次的学生参与实践;辩论、戏剧等社团品牌课程,辩论社获深圳市中学生辩论赛四连冠,戏剧社获深圳市中学生首届名著新编短剧大赛一等奖,创意社获中国创意年度大赛一等奖等。

以美术体育为代表的特色艺体活动。近两年共向高校输送艺术、体育专业学生近百名,先后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院、北京电影、中国传媒、浙江大学等名校录取,近两年本科率高达100%。

(二)经验成果,文化效应:做有使命感的领跑者

以理念文化的战略构建,完善制度建设。健全了五个组织:即学校领导小组、专家指导组、文化工作室、家长委员会、校友会。推进了四大机制:即动态与长效机制、推进与监控机制、评价与激励机制、分享与推广机制。

以创新方法塑造文化品牌。三个途径:校园文化网、社团文化节、十大文化行动。三个结合:理念文化与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文化活动与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主题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三个联动:学校与家长;学校与校友;学校与社区。

篇7

【关键词】新课改;合作教育;迫切需要;途径与方法;积极作用;注意事项

新课改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因此,“小组合作”的交流形式也就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屡试不爽的新举措。良好的合作教育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同伴互助,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成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条正确途径。

一、什么是合作教育

合作的定义: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解释,合作是指个人或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合作教育就是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和态度的途径和手段。

二、开展合作教育是新课改的迫切需要

1.合作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必要合作,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团结有爱等良好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合作教育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面临复杂问题时,要与别人沟通、合作,去发挥整体的力量共度难关,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3.合作教育是学生本身固有的心理需求。学生在合作中承担责任,获得成功体验,赢得同学的认可和欣赏等等,满足了学生在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较高的学习欲望和健全的人格。

三、新课改环境下开展合作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合作教育。

1.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愿意合作。

应强调问题的导向性,选准知识的切入点,在“趣”和“思”之间寻找结合点,把问题设计在学生的困惑处和知识的生长点处,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情境要适合学生认识水平,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念,具有衍生性,通过这个情境能够产生一连串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通过合作寻找答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选择合适的内容,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使学生需要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选择有价值、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教师将教材中的重点演绎成为问题或问题串推出,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以在课题引入、重点难点、答案不唯一处、一题多解处、强化拓展处,在反思小结处等,适时地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体会合作产生的价值,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情感需要,从而积极、有序、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3.合理的设计安排,有效地指导与调控,使学生深入合作。

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首先,要对合作学习的内容、时机、方式等做精心预设;其次,要合理分配学习任务,明确提出合作学习要求,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步骤组织学生实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时,教师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个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指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及时调控合作学习的形式与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合作学习的过程与结果科学评价。使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适宜的学习目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乐于合作。

制定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正确处理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检查小组功能发挥的程度,以便学生了解小组学习的成果,通过小组组内、组间的评比,激励各小组之间、组内组员之间,建立互助、合作、竞争的意识,整体提高学习成绩,要让目标指引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在组内发挥作用;最后,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5.延伸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勤于合作。

在学生活动中,校园活动也是一个培养合作的重要机会,通过开展一些集趣味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值周工作、集体劳动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发挥优势,互助合作方能共赢的道理,并自觉形成合作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开展更广泛意义上的合作教育。

1.家校之间的合作活动,可以称得上是合作共赢的典范,因此,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亲子合作的活动,如寒暑假亲子手抄小报;学生为父母献爱心,父母反馈心得体会;家长学生好书共读共同书写心得体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亲情,体会家庭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形成合作意识和理念。

2.社区为合作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学校可以联系社区开展寒暑假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布置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易检查落实的任务,如中小学生参与社区管理的卫生检查工作,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换位思考,自觉形成爱护环境的意识,懂得社区环境中的合作。还可以开展社区帮扶活动,如“爱心小分队”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合作意识,具备一定的社交行为和社交技能。

四、新课改环境下成功的合作教育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1.合作教育使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尽其所能,学生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合作教育使小组成员间赏识同伴、优势互补,既满足了学生成长的心理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动力。

3.合作教育有助于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教材内容,在自主、合作、交流中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拓展思维,提高学习的效果,促进学习。

4.合作教育教会学生学会处理问题,学会接受建设性批评意见,学会妥协和谈判,学会和谐共处。

五、新课改中的合作教育还应有哪些注意事项

篇8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条转帖:“商女不知亡国恨,一天到晚写作业。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我们从中不难发现――过多的作业挤占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让其身心俱疲。而归根溯源,这是作业设计缺乏一定“科学性”,作业布置过于“随意化”造成的后果。

近年来,我们尝试将作业放在“课程――教学――评估”体系中来思考,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我们力求通过作业编制的实践研究来解决目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结合“轻负担、高效益、多课程、宜发展”的课程目标,我们提出了作业编制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统整全册(单元)的学科教材知识点,梳理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编制学生“需要做”的共性作业;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标准,设置作业分层,增加内容趣味,讲求开放互动,设计学生“喜欢做”的个性作业。

实施过程

“合作共营”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改革,是想在最大限度上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多元互动,拓宽学习渠道,让师生在合作中进步,在共营中“共赢”。

聚焦作业的“前后关照、层层递进”。深入解读课标后,我们梳理了三到五年级语、数、英学科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点。由此明确了作业设计原则――围绕着需要训练的目标,前后关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确保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编制架构(见图1)。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架构具有这样的优势: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确定教学起点,设定预案;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生成,选择合理策略;课后则通过共性或个性作业的讲评、小结、激励等手段促进学生内驱力发展。它既强调发挥作业编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落实作业的“三个阶段、四种类型”。我们的作业编制与实施,是把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发展潜能等作为教师教学的可靠起点,力求赋予学生教学合作者的角色定位。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让他们“乐意做作业”;在共营学习中,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喜欢做作业”。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三阶段、四类型”的小学中高年级作业实施范式(见图2)。范式中着重设计“拓展型”作业和“创新型”作业。在“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三阶段中着重探求“分层指导”和“作业评价”的方法。

关注作业的“科学有效、均衡发展”。在作业编制与实施中,我们力图突破过去教师控制作业编制与实施全程的模式,让原本湮没无闻的学生能得以彰显自己的声音,真正使作业能够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目前,我们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已归纳出了中高年级小学生语文、数学上不同层次水平的问题所在,针对其不同问题进行梳理,制定出“以失配策略为主,匹配策略为辅”的干预措施(见右表)。针对学生的能力欠缺进行个性化的作业分层,弥补其因认知方式差异而产生的学能欠缺,最终能使学生心理机能均衡发展,学业能力有效提升。

革新突破

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研究,是把作业看成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不仅使教学目标更集中,教学过程更细化,也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研究,是把作业当成走近学生的科学捷径。不仅关注作业效能,更综合考虑学生年龄、个性、心理特征等差异。

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研究,是把作业作为学校文化的另类呈现。我们通过教师间的互学、师生间的互动、家校间的互补,设计编制有效的作业内容,设计恰当的评价手段,使学生在丰富而适切的三类课程学习中,由作业而达成综合学力的提高。这不仅是我校课程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我校办学理念的一种革新,更是改变我校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抓手。

基于“合作共营”的作业研究,是把作业归结为革新研究的现实归属。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一起在这样的研究中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有生命状态,深度反思、适时调整,让学生学得更适切、更丰满,达成教育教学的高效益。

点评

上海市黄浦区曹光彪小学原校长、特级校长 金建中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作业设计缺乏“科学性”、作业布置比较“随意”的问题,华师大附小将作业放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思考,通过作业编制的研究与实施,寻求“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篇9

家校合作消极因素积极因素建议一、家校合作教育必须排除消极因素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充满了竞争,同时也需要合作。对教育而言,人才的培养较以前更加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教育和学校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拓展协同教育领域、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家庭教育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人才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搞好工作就必须要先考虑如何调动、帮助家长和校方搞好协同教育。然而从我们国家很多地区来看,现状却远不能让人欣慰。有以下几点很普遍的问题让家校关系非常尴尬,更严重地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效果。首先,就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注的少,甚至撒手不管,完全交于学校;其次,家校之间缺少沟通,互相埋怨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最后,也是最难以融合的一点就是家长和学校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不同。一类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往往只注重子女的智力开发和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性格、气质、兴趣、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有一类家长,主张教育要尽量减少束缚,却忽略了对孩子应有的规范与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促进家校合作的积极因素

首先,家长开始更多地关注,更科学地促进对孩子的教育。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十分关注孩子所受的学校教育以及在学校的学习、交往、成长情况,希望自己采取的家庭教育能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学校教育,更好的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引导和教育,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过去,家长往往是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现在,家长教育知识的不断丰富,使得他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主动参与其中与教师共同规划和设计对孩子教育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其次,在教育观念方面,他们主动积极地吸收科学的教育理念。现代的家长们,大多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有些父母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会抽空读一些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孩子的主体性”“促进孩子身心自由、健康发展,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等教育观念,都成为家长们探讨的焦点。绝大多数家长都认识到了溺爱、专制、忽视、惩罚、过高成就要求等行为对于教育孩子的弊端,而更多地使用说理方式,有意识地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

再次,是一部分家长的文化层次在逐渐提高,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也逐渐增多,在判断孩子学业进展上,大部分游刃有余,而且他们在了解学校教育的同时,能够适时、适度在家予以辅导,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补充和一定的提升。

三、多渠道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协同教育的几点建议

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在多方面了解学生。”盲目的爱,没有了解的教育是毫无价值、无的放矢的教育。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在与家长接触时,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就能够采取不同的沟通手段。这是与家长合作的前提条件。

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关系应以平等互助为原则。教师过分地以专家自居,不能够理解、尊重家长的教育方式的话,就会在教育方式、方法等最基本的问题上与家长产生分歧。教师与家长相互谅解,求得信赖,这是合作的关键所在。

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交流。联系、交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最基本的教育思想传输给家长,帮助他们学会理解,懂得接受,不要设法蒙骗孩子;要他们倾听孩子的声音;告诉他们对孩子要多表扬、鼓励,少惩罚;帮助他们放弃过去的溺爱、专制、忽视、惩罚、过高成就要求等行为,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

利用现代化手段调动、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督促和辅导。现在的家长虽然意识到孩子教育的首要地位,但由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对于孩子的鼓励、监督和辅导有时很难及时并到位,所以校方应该努力提升家长对孩子督导的空间。利用手机是最便捷、有效的手段,可以随时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进行交流,家校共同确定问题的所在并决定有效的解决方式。另外网络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网页,除经常联系、交流之外,老师还可以把需要家长辅导的知识点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家长,这无疑是老师和家长联系的很好的桥梁。这还可以方便家长之间进行交流。

另外,开设家长辅导班,指导家长了解一些必要的儿童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知识,或是在特定时期召集家长进行集中的家长心理辅导,是加强家校合作的又一有效途径。比如说,在中、高考前夕,家长们在帮助孩子备考的过程中,非常紧张、焦虑,这种情绪很容易感染学生,对学生考前心理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在这一时期,专门召开会议,对家长的心态进行调整是必要而且有效的。校方可以请一些资深的心理学老师甚至是此方面的专家集中对家长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疏导,另外也可以指导家长们及时地和老师一起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恰当的予以解决。

建立家教咨询中心。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学校还可开辟多条咨询热线,聘请有关专家担任咨询人员,主要是引导家长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去影响、教育子女,解答家长和监护人提出的有关家教方面的疑难问题,减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由此看来,家校合作影响着对我们的孩子的教育成功与否,如何促成最有效的家校合作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张行涛,郭东歧.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刘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

[5]崔鸣国.学生发展与管理[J].中小学管理,2003.

[6]汪育华.张泽科教育力的整合――成都市锦江区开展“家校互动和谐”研究记略[J].四川教育,2003.

篇10

一、预习――学生先学

方法一:导学提示。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设计成导学案或预习导学题,设计容量不要太大,既要细致、全面又要简单明了。

方法二:自学解疑。在预习过程中,将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建立或推导、物理意义、成立条件、应用方法等弄清楚,并在课本的空白处做上适当标注,特别是对于定律、概念中难懂或易混淆的词、句、段落要逐字逐句推敲,反复阅读理解。

方法三:预习检测。(10分钟左右)依据本节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设计3―6道预习检测题,题目要典型,适度,适量,多层次,多角度,有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考点,化解难点的作用。

二、精讲――答疑解惑

方法一:探究释疑。针对预习检测中的疑难问题精讲。老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出层次清、质量高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讨论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交流讨论、互讲互议、相互评价等方式,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互动交流”是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解决问题、生成问题的过程。

方法二:点睛升华。精讲时要有问题意识,围绕课堂暴露出来的问题,抓住问题“拓展、挖掘、思考、感悟”,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对相似的概念、实验、规律等要对比、分析、归纳,做到解一题得一法,会一题通一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方法三:总结归纳。物理实验探究,物理概念规律的分析,综合性的课型需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方法、思路、结论,并引导学生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可与方法二合并。

三、当堂训练――明,固拓展(15--20分钟)

方法一:运用拓展。运用当堂所学知识适当拓展,联系以前已有知识体现综合运用。

方法二:达标检测。“检测”是师生在实践状态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的过程。这是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提升过程,是由“懂”到“会”的必由之路。

方法三:纠错温习。就是针习题中暴露的问题边更正边巩固训练,拓展,归纳,点拨易错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题目、如何审题、如何答题,教师适当点评,纠错,强调解题规范性。

四、启示与思考

(一)“三步九法”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对以“满堂灌”教法为特征的陈旧课堂教学方式的否定,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落实“三步九法”课堂教学模式要做好集体备课。备好课也是落实“三步九法”的前提条件。在备课时大家集体讨论,提出各自的修改意见,重点讨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处理的方法,比较不同教法和学法的优点、缺点,优化出最佳方案。

(三)落实“三步九法”课堂教学模式学校要加强作业管理,向45分钟要效益。因此学校必须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作业必须做到“少而精”。只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的练习,才能最切合自己所教的学生,才最科学合理、最有实效。

(四)落实“三步九法”课堂教学模式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关键。不仅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要规范课中预习和课前预习。加强学生预习方法指导,保障预习时间和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关键所在。

(五)落实“三步九法”课堂教学模式,要科学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教师要使用网络资源进行科学高效的备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物理过程,化理性的教学为感性的教学,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六)落实“三步九法”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是符合学校实际,使学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解放教师,解放学生的重大举措。其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促进了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将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逐步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七)落实“三步九法”课堂教学模式,是新形势下势在必行的一场革命,两年来,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太多的榜样,但是我们很多教师认真学习,大胆创新,积极实践与创新,已经涌现出了许多课改新星,本校的教师正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迈进。

(作者单位:汪强/陕西丹凤县西河中学,